急救流程

2024-10-07

急救流程(共9篇)

急救流程 篇1

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1], 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努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 对展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心脏骤停指的是[2], 心脏忽然间停止跳动, 导致患者心肌功能排血停止, 引发身体各个脏器官, 包括心脏等主要器官缺血缺氧, 从而引发患者忽然死亡, 因此心肺复苏很重要。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为CPR) , 指的是, 对呼吸与心跳忽然停止的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急救按压的急救措施。在院前急救中[3], 呼吸与心脏骤停是常见病症, 心肺复苏则是有效的急救手段。心肺复苏的宗旨是支持基本生命与高级生命, 使大脑功能得到修复与保护,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 心脏停止跳动10 min后施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每提前1 min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使成功率提高10%, 因此, 正确开展心肺复苏能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该文下面对CPR的急救流程与进展展开综述。

1 心肺复苏的研究

1.1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急救复苏术最早出现于, 公元800年前的《圣经》中[4], 它介绍了通过口对口换气, 挽救在死亡边缘的幼童, 从而被定义为最早的心肺复苏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 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 口对口呼吸可以治疗自缢症患者。1958年, 美国人Pater Safar使用了人工呼吸[5], 成功急救了一名新生儿。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 Safar确认了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联合使用进行心肺复苏, 从而实现了现在心肺复苏的医学基础。1973年, 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颁布了心肺复苏指南[6,7], 想要在群众中普及心肺复苏。2000年, AHA制定了《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并在之后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对改指南进行修订。每次颁布新指南, 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不仅改变了医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 还促进了心肺复苏的发展。

1.2 心肺复苏的流程进展

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让心肺复苏这项技能变得更加流畅, 流程也更加简洁, 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CPR的操作技能, 使培训效果变得更加突出, 并且, 该指南强调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使用心肺按压, 以及使用心电除颤。200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将检查脉搏流程做出了简化, 只要确定患者没有呼吸、咳嗽或是身体动作, 就可以判断该名患者心脏骤停。2005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进一步提出[8], 即便患者有间隙的咳嗽, 医护人员也应该警醒患者已经出现心脏骤停现象, 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从中剔除了呼吸时常用的听、看、感觉等流程, 这些判断耗时较长, 医护人员强调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急救, 对没有呼吸或是呼吸异常的患者马上使用胸外按压。同时, 在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大的变化是, 专家将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流程转变成胸外按压-气道-呼吸流程, 减少心脏从骤停开始到胸外按压的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 要想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 关键在于胸外按压与除颤。早期胸外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min, 1988年之后更改为100次/min;按压深度逐渐从4~5 cm改为至少5 cm。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注重胸外持续按压, 尽量减少停顿时间。所以, 团队合作能够使心肺复苏操作高质量地进行, 这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一些医学使用心肺复苏仪, 相较于人工胸外按压而言, 有效性大大提升了。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 尽早开放气道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资料显示, 器官插管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1.3 心肺复苏后的电除颤

1960年, 胸前锤击这个词首次面世[9], 但是锤击效果并没有准确记录, 锤击后33.3%的室速转变为窦性心律, 33.3%没有任何反应, 33.3%转变为室颤。所以, 2010年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 胸前锤击不适用没有目击者的院外急救中。由于心脏骤停患者产生室颤的几率高达80%, 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佳方式。有研究资料显示, 除颤时间每拖延1 min, 心脏猝死的几率就会高达7%~10%, 如果15 min后进行除颤, 那么几乎不可能抢救成功。所以电除颤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10]。除颤器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单相波形、一种为双相波形, 以往的除颤方式主要是单相波形, 直到1996年, 美国学者首次推出双相波形。单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建议为360 J, 双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可以选择120~200 J。有研究资料显示, 双相波形的除颤效果明显优于单相波形的除颤效果。2000年, 专家一致认为, 当目击或是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时, 应立即为患者提供电除颤;当未目击或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时, 特别是快速反应超过5 min者, 建议在心肺复苏后5 min, 再使用电除颤。

1.4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技术与电除颤操作只能维持患者重要器官血液的暂时供应, 所以需要辅以药物治疗, 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 使血液流动异常得以治疗, 所以, 使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 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线复苏药物[11], 如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 并且每隔3~5 min重复使用一次;静脉注射40 U血管升压素;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 使用300 mg治疗首次室速, 如果没有效果, 3~5 min第二次给予150 mg的胺碘酮, 最大剂量为2 200 mg/d, 每次注射时加入5%的葡萄糖500 m L稀释, 静脉滴注。当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自主循环后, 维持血压与组织灌注可以使用多巴胺, 控制剂量在20~60 mg/d之间, 并且加入5%的葡萄糖250 m L, 静脉滴注。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 可以静脉滴注山梗菜碱与尼可刹米。

2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

有资料显示, 我国民众对心肺复苏这项技能的掌握还不完全, 很多民众没有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培训。这意味着, 在大多数情况下, 很多“第一目击者”, 没有办法在最佳黄金时间为心脏忽然停止跳动的患者提供心肺复苏, 从而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 所以, 在我国民众中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 我国对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建立并完善培训机构, 主要由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联合完成民众的培训任务。 (2) 利用互联网建立急救机构, 在医院、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场所设置培训体系, 将医疗救治机构中符合资质的人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实施网络优化培训, 接受培训并完成考核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相互教育将心肺复苏技能传递给其他社区成员。 (3) 将急救知识并入教育体系中, 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急救课程, 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讲解与模拟练习, 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对社区今后开展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起到传播与推广的作用。 (4) 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断简化[12], 让接受培训的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 (5) 根据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 设置个性化的培训方针。 (6) 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利用电子设备、发宣传册、媒体推广、现成模拟等多样化形式, 让培训人员在不断练习中, 使知识得到巩固。

3 总结与展望

没有呼吸与心跳停止, 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状态, 大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 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 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2 h, 所以掌握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续。现如今, 国内只有一些一线城市在机场、港口、车站等地方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设备, 同时对相关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技能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完善, 我国应加强各个地方的院前急救措施, 在民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 让心肺复苏的操作变得更加简洁、有效, 向着人性化发展, 从而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凤尔稳, 倪莎, 李光辉, 等.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 (5) :318-320.

[2]徐胜勇, 于学忠.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 (3) :330-333.

[3]卢士云, 周明浩, 吉春风, 等.中学校园普及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4 (11) :667-668.

[4]李谊.有效建立开放气道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 (2) :18-20.

[5]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Part 9:post-cardiac arrest care: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 3) :768-786.

[6]GD Perkins, IG Jacobs, VM Nadkarni, et al.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Update of the Utstein Resuscitation Registry Templat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 2014, 63 (3) :233-249.

[7]Field J M, Hazinski M F, Sayre M R, 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 3) :640-656.

[8]张佳, 刘靖圆, 柯小娥, 等.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重要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1) :4-6.

[9]李伟, 于学忠.高渗盐干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 2015 (7) :302-304.

[10]林晓鸿, 刘红霞, 张文馨, 等.仿真模拟人在护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0) :92-94.

[11]罗燕玲, 蒋龙元.心肺复苏与线粒体功能的研究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 (6) :353-355.

[12]周敏, 何小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18) :2151-2154.

急救流程 篇2

增强急救意识, 熟悉急救流程.一、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流程

(一)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二)加压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与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

(三)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剂。

(四)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

(五)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

(六)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七)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通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八)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双侧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

(九)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

二、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性。

(二)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

(三)启动BLS,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按压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

(五)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取假牙,清除口腔分泌物,压额抬颏。

(六)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患者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2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

(七)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下1/2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4~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八)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九)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10秒钟,如未恢复则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十)操作完毕撤去按压板。为病人扣好衣扣、取合适的卧位。

三、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

(一)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

(二)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

(三)如为大的动脉、静脉出血或创面出血凶猛,立即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接着用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远端动脉搏动情况),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如为单人操作,使用止血带之前,指导伤员用健肢协助指压止血。

止血带止血法操作要点:指压止血后先将患肢抬高2分钟,指导伤员用健肢指压止血,在扎止血带部位(上肢在上臂上1/3段,下肢在大腿上2/3段)垫衬垫,扎止血带压力均匀、适度,以刚能阻止动脉血流为度,手法正确,扎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要有明显的记录。

(四)对上肢软组织损伤创面,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包扎创面并用三角巾悬吊上肢80~85度,并检查止血效果。

螺旋形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要点:首先检查伤口,排除异物和骨折情况,然后用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敷料手接触面不能接触创面,敷料应大于创面)覆盖在创面上,再用绷带先在敷料远端环行扎两圈使其牢固,然后螺旋形向上包扎,每一圈适度加压压住上一圈的三分之二,使绷带卷边缘保持整齐,最后平绕一圈,在伤肢外侧用绷带扣固定。包扎完毕敷料不能有外露。

(五)有异物的伤口:不能拔除异物者,先固定异物,再进行包扎。头部有异物的伤口包扎操作要点:先检查伤口及异物情况,用适当的敷料覆盖异物周围,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固定异物,再进行三角巾帽式包扎。

三角巾帽式包扎操作要点:伤口覆盖敷料,除去眼镜及头饰,将三角巾底边向内摺起数厘米,置于眉弓上方和头顶,将三角巾两端经耳上方往后收,在枕下交叉,再绕回前额正中打结,将结尾摺入带边内,将三角巾顶角轻轻拉紧固定后摺入带内。

四、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

(一)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原则

急救员正面走向伤者,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先稳定自己,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用“五形拳”的方法徒手固定后再用颈托固定;统一协调,整体搬运,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脊柱维持成一条直线。

(二)“五形拳”徒手固定操作规范

1.头锁: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在伤者头顶位置,并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轻按额,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颊,无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盖住耳朵。助手食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术者调整颈部位置。2.胸背锁:术者位于伤者身体一侧,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伤者胸骨之上,拇指及食指分别固定于面颊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锁紧枕骨上,双手调整好位置后同时用力。手掌不可遮盖伤者口鼻。3.胸锁: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4.斜方肌挤压法:伤者仰卧位,术者位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双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双手在伤者颈部两侧,拇指和四指分开伸展至斜方肌,掌心向上,手指指向脚部,锁紧斜方肌,双手前臂紧贴伤者头部使其固定。

5.改良斜方肌挤压法: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稳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一手如斜方肌挤压法般锁紧其斜方肌,另一手则像头锁般固定伤者头部,手掌及前臂须用力将头部固定。

(三)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 1.初步判断伤情,固定伤者头颈部;

2.在放置颈托前测量伤者颈部长度,用拇指与食指分开成直角,四指并拢,拇指于下颌正中,食指置下颌下缘,测量下颌角至斜方肌前缘的距离;

3.调整颈托,塑型;

4.放置颈托时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

5.颈托固定后,进一步检查判断伤情:检查伤者头面部、耳、鼻,气管是否居中,胸骨有无骨折,胸廓挤压分离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腹部、会阴部、背部、四肢有无损伤。6.搬运

(1)移动伤者:急救员动作统一协调,搬动必须平稳,防止头颈部转动和脊柱弯曲。

(2)固定伤者:伤者躯体和四肢固定在长脊板上,按从头到脚顺序固定,头部固定器固定头部,胸部固定带交叉固定,髋部、膝部固定带横行固定,踝关节固定带绕过足底“8”字形固定。

(3)急救员平稳抬起伤者,足侧的助手先行,术者在头侧,同时注意观察伤者头颈部情况。

五、电除颤操作流程

(一)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心电图状态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二)操作前准备

1.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抢救物品、导电糊、电极片、治疗碗内放纱布5块、摆放有序。

2.暴露胸部,清洁监护导联部位皮肤,按电极片,连接导联线。3.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观察显示仪上心电波形;检查除颤仪后向考官报告“设备完好,电量充足,连线正常;电极板完好”。4.报告心律“病人出现室颤,需紧急除颤”;(准备时间不超过30秒钟)。

(三)操作

1.将病人摆放为复苏体位,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3.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4.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V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APEX”电极板上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

5.充电、口述“请旁人离开”。

6.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7.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患者接触)。8.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不超过20秒钟)。9.除颤结束,报告“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10.移开电极板。

11.旋钮回位至监护;清洁除颤电极板。

1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报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做好后续治疗;病人病情稳定,遵医嘱停用心电监护。取下电极片,擦净皮肤。

13.电极板正确回位;关机。

(四)操作后

1.擦干胸壁皮肤,整理病人衣物,协助舒适卧位,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2.整理用物。

六、心电图描记操作流程

(一)品物准备:

(1)心电图机导联线;(2)心电图机;(3)钢笔;(4)污杯;(5)生理盐水棉球、接线板(必要时)

(二)操作

1、说明检查目的、取下金属物,协助病人取平卧位,放松,保暖。

2、检查心电图机是否电源充足、性能良好,有无心电图纸。

3、接肢体导联:按红、黄、蓝、黑顺序用生理盐水棉球涂擦皮肤,接右手、左手、左脚、右脚电极板,接触部位为左右手腕内侧3横指处,左右内踝上3横指处。

4、按V1、V3、V5部位用生理盐水棉球涂擦皮肤,接上胸前导联电极。胸导联位置: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导联:V2与V4的中间位置;V4导联:左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导联:左侧腋前线相当于V4的水平;V6导联:左侧腋中线相当于V4的水平。

5、打开电源开关,定下走速1/2秒,定标1mV。

6、按检查键,调节热笔上下移动电位器,使描笔置于记录线中间或所需位置,按下抗干扰键。

7、开走纸控制开关,定标,转换导联开关至所需导联位置,开机走纸,描记心电图,每一导联描记3~4个R波(异常心电图Ⅱ导联应延长)

8、描图完毕,于空格上标记好导联、患者姓名、描记日期、时间。

9、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10、整理用物。

七、呼吸机的应用操作流程

(一)品物准备

呼吸机主机(主要为定容型呼吸机)、气源、管道系统及附件、灭菌蒸馏水、模拟肺、多功能电插板、无菌纱布、仪器使用登记本。(二)操作步骤

1、根据需要选择性能良好、功能较全的机型。

2、湿化器的水罐中放入滤纸及适量的无菌蒸馏水。

3、连接呼吸回路、测压管、雾化器及模拟肺。

4、核对病人床好、姓名,对清醒病人进行解释。

5、连接进气管。

6、接通电源,依次打开空气压缩机、呼吸机主机、加温加湿器的开关。温加湿器打开5分钟后方可给病人使用,湿化温度以32~35°C为宜,24小时湿化耗水量要在250ml以上。

7、根据需要设定呼吸模式,所有通气模式分为两大类:

(1)全通气支持(呼吸机提供患者的整个分钟通气量):IPPV、A/C、CMV、高频率的SIMV、PRVC等。

(2)部分通气支持(分钟通气量由呼吸机和患者自主呼吸两部分组成):低频率的SIMV、PSV、APRV、BiPAP、CPAP等。

8、设定潮气量(VT):一般按7~10ml计算,可直接设置或通过流速(FLOW)乘以吸气时间设置。

9、设定吸入氧浓度(FiO2):通常设定在30%~50%。

10、设定呼吸频率:小于1岁为25~30次/分;1~12岁18~20次/分;成人10~15次/分。

11、吸呼比(I/E):调节在1:1.5~3之间。

12、气道压力(PaW):成人设定在15~20cmH2O.13、根据需要设定其他参数:如旁路气流(BLAS FLOW)、触发灵敏度(SENSITIVIT)等,设定在安全范围或安全绿区内即可。

14、设定报警上下线范围:包括气道压力、每分通气量、气道阻力等。

15、再次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漏气,测试各旋钮功能,应用模拟肺试机后,如一切运行正常,可与病人相接。

16、上呼吸机后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皮肤颜色、血气分析结果,并做好记录,同时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有无报警发生,及时处理,解除引起报警的原因。

17、自主呼吸恢复,缺氧情况改善后可试停机。

18、脱机步骤:

(1)清病人给予解释,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使用SIMV、CPAP呼吸模式。

(2)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间断停机。

(3)逐渐停机,如停机失败可再开机,待病人病情缓解后应积极停机。

19、停机顺序:关呼吸机—关压缩机—关氧气—切断电源。20、用后注意呼吸机的清洁卫生:呼吸机管道先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风干备用。管道应定期做细菌培养。

21、登记记录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性能,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八、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技术操作流程(一)评估病人

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评估病人痰液分泌情况;呼吸机参数设定情况。对清醒患者应当充分向病人解释吸痰时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二)准备 1.洗手;戴口罩。2.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3.用物准备: 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无菌盘内放置无菌吸痰管、治疗巾、无菌盐水、一次性无菌手套、遵医嘱备湿化液。

(三)操作过程

1.携物品至患者床旁、查看患者,协助患者取仰体位,头偏向一侧;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3.检查吸痰设备性能及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4.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150—200mmHg),打开冲洗生理盐水瓶盖。5.将无菌治疗巾放于患者一侧;

6.检查吸痰管外包装有效期及有无漏气,打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7.另一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连接处,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治疗巾上,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一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8.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9.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呼吸机连接管和气管插管处理方法正确;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10.用盐水冲洗负压吸引管,脱手套。

11.关闭吸引器,盘绕皮管放置不凌乱;气管套管口盖湿纱布。12.及时清理病人面部的污物。13.观察病情变化及痰液情况

14.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四)操作后

1.盖好冲洗水瓶、治疗巾放回护理盘中(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一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整理用物。

2.洗手,记录观察情况,执行签字。

九、电动洗胃法操作流程

一、准备

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电动洗胃机装置1套,治疗盘内放胃管、纱布2块、20ml注射器、弯盘、液体石蜡、胶布、水温计、另备舌钳、开口器、压舌板、手电筒,洗胃液;根据需要而定,液量:5000~10000ml,温度:37~ 40°C。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查对床号、姓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接电源,查看机器性能,保证良好。

3、将3根橡胶管一端与洗胃机连接,另一端分别放入洗胃液和污物桶内,另一管准备和胃管连接。

4、铺治疗巾,弯盘于口角旁,检查口腔,取出活动性义齿。

5、取胃管测量长度,润滑胃管,经口腔或鼻腔缓慢送入至10 ~15厘米的时候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插至所需长度,取注射器抽取胃内容物,证实在胃内后胶布固定。

6、胃管和洗胃机的冲洗管另一端连接,打开开关,自动将胃内容物抽尽,必要时留取标本。

7、机器自动切换反复冲洗至排出液清而无味。

8、停止洗胃,分离胃管,反折拔出,擦净口鼻,取舒适卧位。

9、整理病床单元和用物,冲洗胃管。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探讨 篇3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为观察对象, 根据其入院方式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75例, 男40例, 女35例, 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 (60.3±10.5) 岁;下壁梗死22例, 前壁梗死20例, 前间壁梗死17例, 高侧壁梗死16例。观察组75例, 男38例, 女37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9.2±11.3) 岁; 下壁梗死22例, 前壁梗死19例, 前间壁梗死18例, 高侧壁梗死16例。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P>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对照组患者是在出现不适的情况下由家属自行送入医院。观察组患者是拨打急救电话, 医院出动急救车并派急诊人员接诊, 按照院前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后送入医院, 具体的院前抢救流程如下: (1) 建立急救出诊的快速反应机制, 急诊科医师在接到呼救电话5min内迅速携带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出车, 途中电话联系患者家属确定患者的具体位置。 (2) 急诊医生进行院前急救指导:电话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状况, 让家属扶患者躺下休息, 叮嘱家属在显眼的位置等候救护车并引导医生到患者身边。 (3)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到达患者身边后, 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 主要的症状表现、有无病史、服用药物情况等, 检查患者有无意识, 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电监测等。 (4) 抚平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 给予面罩吸氧, 氧流量设置为3~6L/ min, 氧浓度为40%。 (5) 注射镇静止痛药物:给予患者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5~10mg。 (6) 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3g;对于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mg;对于窦性心律过缓的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对于室颤患者进行CPR和电除颤治疗。 (7) 迅速进入急救室, 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床旁心电监护及静脉通路的建立。给予全程吸氧, 2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缺血检测及心肌酶谱检查等, 针对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护送至心内科介入治疗室;针对溶栓患者, 提前准备好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 (100~150) 万U。

1.3观察指标[3]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病到救治所用时间、 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发病到救治所用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的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远大于观察组, 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入院前的死亡率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院前急救就是对医院外由于突然发生的事故造成的重伤或者为重急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的过程。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恶化快, 极易造成心脏猝死, 患者发病到救治所用的时间越短, 对于控制病情、挽救生命是至关重要的[4]。本文中观察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仅为 (25.6±2.8) min, 远远低于对照组的 (47.3±6.9) min, 观察组患者接受的院前急救对于其入院后继续接受治疗是有重要临床价值的, 从患者病发到开始救治的时间越短, 患者的病情就越容易得到控制, 受到的伤害相对来说较小,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 还有死亡率都是远远低于对照组的, 这也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尽早接受治疗对于治疗和恢复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文结果中可以看出,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的死亡率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入院后对照组的死亡率却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 , 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一个抢救的关键时间期, 从发病开始在关键时间期内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超过关键抢救期之后, 抢救难度大大增加, 使得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这表明院前急救流程对于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复, 因此加大院前急救流程的宣传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流程用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辽霖, 黎威, 徐献志.院前急救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8) :1685-1687.

[2]刘建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应用个体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18) :2555-2557.

[3]王艳英, 鞠智卿, 黄贤胜.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 2015, 21 (8) :1487-1490.

急诊急救流程全新 篇4

急诊科急救 /

目录

1、急救通则 1

2、休克抢救流程

23、休克抢救流程图

34、过敏反应抢救流程图

45、昏迷抢救流程

56、昏迷病人的抢救流程图 67、眩晕抢救流程 78、眩晕的诊断思路及抢救流程图 89、窒息的抢救流程 910、窒息的一般现场抢救流程图 1011、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流程 1112、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流程图 1213、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1314、成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抢救流程图 1515、严重心律失常抢救流程图 1616、电击除颤操作流程图 1717、心脏骤停抢救流程 1818、成人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图 1919、高血压急症抢救流程 2020、高血压危象抢救流程图

2121、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流程 2322、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流程图 2423、呼吸困难抢救流程图 2524、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图 2625、急性肺损伤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图 27

26、支气管哮喘抢救流程 2827、致命性哮喘抢救流程图 2928、咯血抢救流程 3029、大咯血的紧急抢救流程图

3130、呕血的抢救流程

323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 333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图 343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流程图 3534、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流程图 3635、脑疝的抢救流程图 3736、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救流程图 3837、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救流程图 3938、肝性脑病的处理 4039、肝性脑病急救流程图

424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流程

434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流程图 4442、糖尿病高渗昏迷的抢救流程图 4543、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急救流程图 46

44、酸碱平衡失调急救流程图 47

45、抽搐抢救流程 48

46、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的紧急抢救流程图

47、抽搐急性发作期的抢救流程图

48、中暑抢救流程

49、中暑的急救流程图 50、溺水抢救流程

51、淹溺抢救流程图

52、电击伤抢救流程

53、电击伤急救处理流程图

54、急性中毒抢救流程

55、急性中毒急救处理图

56、铅、苯、汞急性中毒诊疗流程图

57、急性药物中毒诊疗流程图

58、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流程图

59、CO中毒急救流程图 60、气道异物急救流程图

61、戒酒硫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急 救流程图 62、输液反应抢救流程图 63、创伤抢救流程

64、急性创伤抢救流程图 65、严重创伤抢救流程图

66、颅脑创伤的急救诊疗流程图 67、胸部、心脏创伤的急救流程图 68、腹部损伤的现场急救流程图 69、骨折的现场急救流程图 70、急腹症抢救流程

71、急诊分娩的急救流程 72、急诊分娩的急救流程图

73、高危妊娠孕产妇急救流程图 74、子痫抢救流程

75、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

76、高危新生儿急诊服务流程图 77、输血反应处理预案

55

58

63

66

72

78

1、急救通则(First Aid)

一个需要进行抢救的病人或者可能需要抢救的患者

紧急评估

抢救措施

第一步

紧急评估:判断患者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

评估和判断

A:有无气道阻塞

B:有无呼吸,呼吸频率和程度 B:有无体表可见大量出血 一般性处理

C: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S:神志是否清楚 注释说明

第二步 立即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

气道阻塞

●清除气道血块和异物

●开放气道并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呼吸异常

●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心肺复苏

立即对外表能控制的大出血进行止血

(压迫、结扎)

严重大出血

第三步 次级评估:判断是否有严重或者其他紧急的情况 ●简要、迅速系统的病史了解和体格检查 ●必要和主要的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

第四步 优先处理患者当前最为严重的或者其他紧急问题 A 固定重要部位的骨折、闭合胸腹部伤口

B 建立静脉通道或者骨通道,对危重或者如果 90 秒钟无法建立静脉通道则需要建立骨通道 C 吸氧:通常需要大流量,目标是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D 抗休克

E 纠正呼吸、循环、代谢、内分泌紊乱

第五步 主要的一般性处理

●体位: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侧卧位、面向一侧可以防止误吸和窒息 ●监护: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必要时检测出入量 ●生命体征:力争保持在理想状态:血压 90-160/60-100mmHg,心率 50-100 次 / 分,呼吸 ●如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严重感染 ●处理广泛的软组织损伤 ●治疗其他的特殊急诊问题

12-25 次/ 分

●寻求完整、全面的资料(包括病史)

●选择适当的进一步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正确确定去向(例如,是否住院、去 ICU、留院短暂观察或回家)●完整记录、充分反映病人抢救、治疗和检查情况●尽可能满足患者的愿望和要求

2、休克抢救流程

诊断依据

1.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出血、大量丢失体液、烧伤、严重创伤、感染或过敏等 病史。

2.低血压 成人收缩压≤ 10.6kPa(80mmHg),儿童则成比例地降低。3.心动过速。4.尿量减少。

5.周围血管灌注不足:四肢湿冷,面色和口唇苍白,肢体出现斑点,脉搏弱快而扪不清等。

6.精神状态改变:不安、激动、精神错乱,亦可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救治原则

1.置病人仰卧或腿抬高仰卧位;血压正常或低于正常的肺水肿患者应置坐 位。

2.吸氧。

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4.补充血容量:这是治疗的关键。立即静脉输液,恢复足够的血容量。按先晶体液后胶体液原则补充。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休克早期不宜用血管收缩药物,只有血容量已基本补足,又无继续出血以及酸中毒与心功能不全时,可选用多巴胺等。

6.过敏性休克紧急使用肾上腺素,继而使用抗组胺药和激素。严重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保证气道通畅,可给氧或做气管插管或切开。注意点

鉴别休克原因对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低血容量休克 院前治疗为一边输液,一边使用升压药 多巴胺;感染性休克 应用多巴胺、阿拉明时要注意滴速;

心源性休克 的急救最困难,应用多巴胺后,若血压改善可同时使用 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不同在处理上有显著的不同,如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休克,主要是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肌炎主要是抗风湿治疗,急性心脏填塞主要是心包穿刺抽液减压。多发性创伤引起的休克不宜用快速补液纠正休克。转送注意事项

1.保持气道通畅。2.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予以相应处理 4.途中注意保暖。

、3、休克抢救流程图

出现休克征兆(烦燥不安、面色苍白、肢体湿冷、脉细速、脉压差 <30mmHg)

卧床休息,头低位。开放气道并保持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建立大静脉通道、紧急配血备血

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留置导尿记每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镇静:地西泮 5~ 10mg或劳拉西泮 1~2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如果有明显的体表出血尽早外科止血,以直接压迫为主

初步容量复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双通路输液:

快速输液 1500~2000ml 等渗晶体液(如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及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基淀粉)100~ 200ml/5~10min

经适当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则给予血管加压药:

收缩压 70~ 100mmHg 多巴胺 0.1~0.5mg/min 静脉滴注 收缩压 <70mmHg

去甲肾上腺素 0.5 ~30μg/min

125ml 静脉滴注 纠正酸中毒:严重酸中毒则考虑碳酸氢钠

评估休克情况:

心率:多增快 皮肤表现:苍白、灰暗、出汗、瘀斑 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 代谢改变:早期呼吸性碱中毒、后期代谢性酸中毒 肾脏:少尿 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脉压↓ 呼吸:早期增快,晚期呼吸衰竭肺部啰音、粉红色泡沫样痰 头部、脊柱外伤史

病因诊断及治疗8

过敏性休克

(见“过敏反应抢救流

程”)

心源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

脓毒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

若合并低血容量: 予胶体液(如低 分 子 右 旋 糖 酐)100 ~ 200ml/5 ~ 10min,观察休克征象有无改善

如 血 压 允 许,予 硝 酸 甘 油5mg/h,如血压低,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吗啡: 2.5mg 静脉注射

重度心衰:考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见框 1~ 2

积极复苏,加强气道管理

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每 5~ 10 分钟 快 速 输 入 晶 体 液 500ml(儿 童 20ml/kg),共 4~ 6L(儿童

60ml/kg),如血红蛋白 <7~ 10g/dl 考虑输血

正性肌力药: 0.1~0.5mg/min 静脉滴注,血压仍低则去甲肾上腺素

8~12μg静脉推注,继以 2~4μg/min静脉滴注维持平均动脉压 60mmHg以

清除感染源: 如感染导管、脓肿清除引流等

尽早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纠正酸中毒

可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100mg静脉滴注

保持气道通畅

静脉输入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 >70mmHg,否则加用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严重 心动过 缓: 阿托品 0.5 ~ 1mg静脉推注,必要时

每 5 分钟重复,总量 3mg,无效则考虑安装起搏器

请相关专科会诊

4、过敏反应抢救流程图

可疑过敏者

接触史 +突发过敏的相关症状(皮疹、瘙痒、鼻塞、流涕、眼痛、恶

心、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呼吸困难、休克、神志异常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呼吸异常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 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插管

呼之无反应,无脉

心肺复苏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

除危及生命的情况后

二次评估

是否有休克表现、气道梗阻

具有上列征象之一者

仅有皮疹或荨麻疹表现

恶化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入 1~ 4L 等渗液体(如生理盐水)

去除可疑过敏原

95%以上 高浓度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留院观察 2~4 小时

口服药抗过敏治疗 —— H1 受体阻滞剂 —— H2 受体阻滞剂

药物治疗

15~ 20 分钟重复给药。心跳呼吸停止或 肾上腺素:首次 0.3~ 0.5mg 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可每 分钟后 3~ 5mg。仍无效 4~ 10μg/min 者严重者大剂量给予,1~ 3mg 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无效

静脉滴注

80mg 或地塞米松 10mg 静脉推注,然后注射滴注维持 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抗组胺 H1 受体药物:苯海拉明 25~ 5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有效

评估通气是否充足

进行性声音嘶哑、喘鸣、口咽肿胀者推荐早期气管插管

出现喘鸣音加重、发声困难或失声、喉头水肿、面部及颈部肿胀和低氧血症等气道梗阻

表现患者:加强气道保护、吸入沙丁胺醇,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有效

评估血压是否稳定

低血压者,需快速输入 1500~2000ml 等渗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0.1~0.5mg/min 静脉滴注 纠正酸中毒(如 5%碳酸氢钠 100~ 250ml 静脉滴注)

有效

继续给予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或地塞米松等 H1 受体阻滞剂:苯海拉明、异丙嗪、赛庚啶(2mg Tid)、氯雷他定(10mg Qd)H2 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20mg Bid)

β-肾上腺素能药:支气管痉挛者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

其他: 10%葡萄糖酸钙 10~ 20ml 静脉注射;维生素 C、氨茶碱等

留观 24 小时或入院

5、昏迷抢救流程

昏迷是指患者生命体征存在,但对体内外的一切刺激均无反应,临床上表现为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等功能障碍。昏迷的病因

很多,可将其分为 颅内病变 和颅外病变,也可以分为 感染性疾病 或非 感染性疾病。昏迷程度的分类方法也较多,为院前急救方便起见,只 将其分为两类,即 浅昏迷和深昏迷。

1.浅昏迷是指意识丧失,但对疼痛刺激可出现退缩反应或痛苦表情,生理反射(如瞳孔、角膜、吞咽、咳嗽反射等)减弱,有时可出现病理反射。

2.深昏迷是指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均消失,同时生命体征不稳。

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硬化、外伤、中毒等病史,追询发病过程等,有助于病因诊断。

伴随症状有助诊断: 1.昏迷伴有肢体瘫痪、瞳孔不等大及病理反射阳性,多为脑血管疾病、颅内血肿等;

2.昏迷伴有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中毒、脑干出血、巴比妥类药物及吗啡、海洛因等中毒;

3.昏迷伴有瞳孔扩大,见于颅内高压、脑疝晚期或阿托品类中毒; 4.昏迷伴有脑膜刺激征、高热者,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 脑炎;

5.昏迷伴有低血压、心律失常,多见于休克、内脏出血、心肌梗 死等;

6.昏迷伴有口腔异味,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烂苹果味,尿毒症有尿味,肝昏迷有肝臭味,有机磷中毒为大蒜味,酒精中毒为酒味。均有助于病因诊断。

救治要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异物或呕吐物,维持通气功能,必要时面罩给氧或气管插管给氧。

2.开通静脉。有循环衰竭者,应补充血容量,酌情选用升压药,纠正酸中毒。

3.病因明确者给予针对性处理。有颅内压增高者,及早用 20%甘露醇 250m1快速静脉点滴,或选用 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 等。惊厥抽搐者选用 苯巴比妥、地西泮 肌肉注射等。高热者物理降温。

转送注意事项

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确保气道畅通。

6、昏迷病人的抢救流程图

意识丧失

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减弱或消失 生命体征存在 紧急评估

气道阻塞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 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插管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

脉搏

心肺复苏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 除危及生命的情况后

二次评估:评估 生命体征,吸氧,开放静脉通道 尽快查找病因,确定昏迷的原因

原发性病因:

1、脑血管意外

3、颅内占位病变

2、颅脑外伤

4、脑炎

继发性病因:

1、心脏疾病

2、低渗高渗性昏迷

3、尿毒症

6、中毒

4、肝性脑病

5、酮症酸中毒

7、休克

8、呼吸衰竭

处理:

1、脑水肿:

脱水(20%甘露醇 125ml~250ml 快速静滴)、利尿(速尿 60~80mg 静脉推注)、激素(地塞米松 10mg~20mg 加入甘露醇中)、胶体液等 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及维持脑血流(胞二磷胆碱 0.25~0.75)苏醒剂应用(纳络酮 0.4~1.2mg 静滴)

2、抽搐:

吸氧

地西泮 10mg 静推,1~2mg/min ;

3、呕吐:(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异物防止窒息)

甲氧氯普胺: 10mg 肌注

监护:

测 T、P、R、BP、心电图 观察瞳孔、神志、肢体运动 头部降温、必要时使用氯丙嗪 安全护理

留置尿管,记 24 小时出入量

25~50mg 肌注

防治并发症

窒息

泌尿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多器官功能衰竭 6

留观 24 小时或入院

7、眩晕抢救流程

眩晕有自身旋转或周围景物旋转感觉,不敢睁眼,不敢转头,多伴有呕吐等,神志清醒。大多有引起眩晕的病因如内耳疾病、脑血管病、头部外伤、精神心理因素等。

处置原则

开放静脉通道,静注 50%GS40ml加 vitB6 0.l。保持卧位。

注意事项

少数患者有小脑出血或梗死等,病情危重。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降颅压、降血压等。

转送注意事项

1.避免头部震动。2.生命体征监测。3.准备呕吐污物袋。4.维持输液通畅。

8、眩晕的诊断思路及抢救流程图

出现眩晕(天旋地转样头晕、浮沉、漂移或翻滚感)

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专科检查

定位诊断:

1、有听力障碍:耳性。

2、无听力障碍:前庭神经性、大脑性、小脑性、颈性。定性诊断:

1、血管性 2、外伤性 3、占位性 4、炎症性、中毒性 6、代谢性 7、退行性变性

病因诊断: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听神经瘤、小脑出血或梗死等

发作期

间歇期

一般处理 药物治疗 病因治疗 康复治疗 预防发作

静卧

减少刺激

控制水、盐摄入 预防并发症 预防跌伤

病因明确者,进行相应处理:

抗感染 手术

手法复位等

理疗 体疗

重 点 加 强平衡 功 能 的 锻 炼

减免诱因 增强体质 药物预防

抗晕剂:如肌注异丙嗪(非那根)含倍他司汀 20mg)镇静:如肌注地西泮 抗胆碱能制剂:如 脱水利尿:如呋噻米

25~50mg、苯巴比

250ml(内

妥(鲁米那)0.1~0.2 或静脉滴注西其丁

10mg、西比灵 5mg Qd

6mg Tid。

654-II 10mg IM

20mg IM/IV

改善血液循环药:如敏使朗

9、窒息的抢救流程

一、概述

窒息是因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呼吸系统发生通气障碍而导致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的现象。

窒息主要有如下几种: 1)机械性窒息。2)中毒性窒息。3)病理性窒息。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思路

主要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急救中遇窒息病人,不论窒息原因如何,首先要争取迅速恢复呼吸,然后检查患者是否清醒以及清醒程度。方法是在患者耳边呼唤看是否有反应。对有意识的成年患者进行扼要的病史询问,对婴幼儿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则要向旁人及家属询问发病原因。

(二)诊断流程 1.病史询问 应根据临床表现针对性地询问发生窒息的可能原因,为紧接随后的急救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 快速检查和确认患者意识,脉搏、心跳、血压、呼吸、瞳孔,颈部、胸腹部有无外伤痕,患者有无呛咳,紫绀。

(三)根据引起窒息的主要原因,重点排除呼吸道外伤、肿瘤、气道异物、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系统疾病等易致窒息的严重疾病。

三、院前急救措施

(一)到达现场前 1.电话指导 重点询问患者窒息的最可能原因,尽早解除引起窒息的病因,保证呼吸道通畅或恢复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2.急救准备 氧气是维持窒息患者生命必不可少的,而气道通畅、呼吸正常、循环正常三大要素将保证氧气能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因此,氧气、气管导管、麻醉喉镜、气管切开包、吸引器、简易呼吸机、强心药品、呼吸兴奋剂等是窒息急救必备物品。

(二)到达现场后的急救流程

(三)转运过程

转送过程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确保气道通畅。

(四)运抵医院后

将患者送到医院后,医师、护士共同指导协助下抬到抢救室。指导家属就 医,向急诊医师交代病情及急救治疗情况和用药情况。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根据窒息的不同病因进行。

10、窒息的一般现场抢救流程图

检查反应,向意识清楚的患者表明身份

无反应,可用“摇或叫”的方法,轻摇患者的 肩膀及在其耳边叫唤,确定患者是否神志清楚。

无回应

有回应

患者不省人事

表示气道未完全堵塞

压额提颏,舌头前拉,防止气道堵塞

吸氧

靠近患者口鼻,检查及

打开气道

观察:胸腹起伏 聆听:呼吸声 感觉:呼吸气流

病因及处理

气管异物

用 常 规 手 法 取异物

直 接 或 间 接 喉镜下取异物 呼吸困难,难以用 上 述 方 法 取出时,可粗针头紧 急 行 环 甲 膜穿剌或气切

分泌物或呕吐物

平卧位,头

偏一侧

及时吸出分

泌物或呕吐

物,保持呼

吸道畅通

病因治疗

支扩咯血

头低足高或 俯卧

及时促进积 血排出

对症治疗入 病 因 治 疗

(见咯血章 节)

气 道 粘 膜 损 伤 水肿

吸氧

激 素 雾 化 吸

使用呼吸机

病 因 及 对 症

治疗

颈部手术后迅

速 解除颈

部压迫(包括打 开 手 术 切口)

迅速 开放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护理与监护

胸部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调整输液速度 心电监护、指搏氧饱和度监测 T、P、R、BP 监测 血气及其他常规检查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治疗

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 肺水肿、肺不张 急性呼衰 肺部感染 心跳骤停

11、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流程

诊断依据

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

T 波、ST 段抬高、T 波倒置及病

理性 Q 波。

救治原则

1.吸氧。

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开通静脉通道。

4.无低血压时,静脉滴注 硝酸甘油 15μg/分钟。

5.硫酸吗啡 3~5mg 肌肉注射或加人到 25%GS20m1 缓慢静脉注

射或地西泮 5~10mg 静脉注射。注意吗啡的毒副作用。出现心律失

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时给予相应救治。

6.嚼服阿司匹林 300mg。

转送注意事项

1.及时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

2.持续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测。

3.向接收医院预报

12、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流程图

怀疑缺血性胸痛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2

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呼吸异常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 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者插管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心肺复苏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 及生命的情况后

稳定后

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拒探视 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阿司匹林 160~ 325mg 嚼服

95%以上

快速评估(<10 分钟)

迅速完成 12 导联的心电图

简捷而有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审核完整的溶栓清单、核查禁忌证

检查心肌标志物水平、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必要时床边 X 线检查 硝酸甘油 0.5mg(舌下含化),无效 5~ 20μ g/min静脉滴注

2~ 4mg 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 胸痛不能缓解则给予吗啡

建立大静脉通道、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分钟内

回顾初次的 12 导联心电图

ST段抬高或新出现(或可能新)的 LBBB*

ST段压低或 T 波倒置

ST段和 T 波正常或变化无意义 分钟内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

**

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

或高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中低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辅助治疗

(根据禁忌症调节)

β-受体阻滞剂(禁忌时改用钙离子拮抗剂 如地尔硫卓 15~20mg 缓慢静脉推注)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 / 低分子肝素

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

不能延迟心肌再灌注治疗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 / 低分子肝素 GPⅡb/ Ⅲ a 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

****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β-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 / 低分子肝素

低危者 GPⅡb/ Ⅲ a 拮抗剂

ACEI)

胸痛发作时间≤ 12 小时

收住监护室进行危险分层,高危:

是否进展为高中危心绞痛

或肌钙蛋白转为阳性

2130 分钟内 溶栓治疗

入院溶栓针剂至血管的时 间≤ 30 分钟

顽固性缺血性胸痛

反复或继续 ST段抬高

室性心动过速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左心衰竭征象(如气紧、咯血、肺啰音)

收住急诊或者监护病房: 连续心肌标志物检测

反复查心电图,持续 ST段监护精神应急评估 诊断性冠脉造影

早期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时

介入治疗(有无溶栓禁忌症)

早期 PCI:入院-球囊介入≤ 90 分钟 CABG:(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机存在争议。给予最理想药物治 疗后仍有明显进行性的或反复

发生缺血才介入治疗

如无心肌梗死或缺血证据,允

许出院

分钟内

LBBB:左房室束支传导阻滞 辅助治疗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 10~ 30mg/ 次,3~4 次 / 日或 1~3mg 缓慢静脉注射;美托洛尔 6.25 ~25mg Ti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此后 75mg/d,连续 8 天

普通肝素 60U/kg 静脉注射,后继 12U/(kg· h)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 3000~ 5000U 皮下注射,Bid

GPⅡb/ Ⅲ a 拮抗剂:阿昔单抗 0.25mg/kg 静脉推注,继以 10μ g/(kg·h)静脉滴注 12 小时;替罗非班 10μ g/kg静脉推注,继以 0.15 μ g/(kg·min)维持 48 小时

ACEI/ARB:卡托普利 6.25~50mg Tid,氯沙坦 50~100mg Qd,厄贝沙坦 150~ 300mg Qd

他汀类:洛伐他汀 20~ 40mg Qn,普伐他汀 10~20mg Qn,辛伐他汀 20~ 40mg Qn;也可以选择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

13、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1、症状:可有心悸、无力、头晕。室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时,重可出现晕厥。2.体征:①如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可有相应的体征。②心率(快或慢)及(或)心律(不规律)的改变,房颤时可有脉短绌。

(二)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电话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等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救治原则

(—)快速心律失常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包括房室结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兴奋迷走神经,如深吸气后屏气、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按摩。

(2)维拉帕米 5mg静脉缓慢推注(5 分钟),或西地兰 0.2 ~0.4mg 加人 25% 或 50%GS20ml内静脉缓慢推注,或 ATP 10~ 20mg1~2 秒内快速静脉注射。

2.室性心动过速:

(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 立即同步电复律,能量为 10J。若为无脉室速可非同步 200J 电击复律。此条适用于其他觉 QRS波心动过速。

(2)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胺碘酮 150mg,10 分钟以上静脉注射,然后以 1 mg/分维持静脉点滴 6 小时,再以 0.5mg/分维持静脉点滴。若无效,必要时再以 150mg/分静脉注射 1 次,1 日内最大剂量不超过 2 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维米帕尔、地尔硫卓。

(3)尖端扭转性室速:

①首选 硫酸镁,首剂 2~5g,3~ 5 分钟以上静脉注射。

②异丙肾上腺素 有助于控制该类室速,但可使部分室速恶化为室颤,应慎用。3.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1)立即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复律。200— 360J

(2)查找并纠正病因或诱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心肌缺血,洋地黄中毒或致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

4.心房颤动/扑动(l)减慢心室率 西地兰 0.2 ~0.4mg 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西地兰无效可用地尔硫卓 5~ 10mg,缓慢静脉注射,而后 5~ 10mg/ h 静脉滴注。在大多数心房扑动,西地兰无效,需用地尔硫卓。

(2)复律

①药物 心脏正常的孤立性房颤或高血压病人合并房颤,可选用静脉 普罗帕 硐 2mg/kg,7~ 10 分钟静脉推注,也可一次顿服普罗帕酮 450~600mg。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人应选用胺碘酮。

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同步直流电复律。房颤 100~ 200J,心房扑动 25~50J。

(3)预激综合症含并房颤,部分或全部经房室旁路下传心室。

①不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如西地兰、维拉帕米、β受体阻断剂等,因可能恶化为心室颤动。

②心室率> 200 次/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同

上。

③心室率> 200 次/分,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选用静脉 普鲁卡因酰胺 或普罗帕酮。

(二)缓慢心率性心律失常

(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 45 次,无需治疗。(2)导致晕厥的病窦综含征,尤其是慢阻

帕酮(静

注);洋 地 黄 中

硫酸镁、异 丙 肾

奎 尼 丁、胺 碘酮、异 搏 定 或 电 复 律

升压、电 复律、人 工 心 脏

起 搏 器 抑 制 室

上 腺 素 或 阿 托 品

毒时,用

苯 妥 英

钠(静 注)

滞剂

加强监护,营养心肌药物,纠治低钾、低镁血症,支持疗法并纠正水、酸碱失衡

16、电击除颤操作流程图

确认室颤或者室速(无脉搏)

病人准备:移开原监护导线,连接除颤仪导线,留有电击板除颤位置

接通电源,打开除颤仪,选择模式:非同步

电击板上涂导电糊或用生理盐水

选择能量:单向电流除颤仪成人选择

360 J,双向电流除颤仪成人选择 200 J

将电击板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左腋中线第五肋间

按下充电键,等待监视屏显示电律器充电达到所需值

嘱周围抢救人员离开病床及病人

电击板紧贴皮肤并施加

10~12kg 重的压力,确认电击板上指示灯呈绿色,双手同时放电

一次除颤后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个周期(约 分钟),评估循环﹤ 10 秒,如果仍为室颤 或室速给予第二次电击,能量同前

1717、心脏骤停抢救流程

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重症创伤等患者。诊断依据

1.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2.大动脉脉搏消失。3.呼吸停止。

4.心电图表现 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救治原则

一)心室颤动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 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 肾上腺素 lmg/次,每 3~ 5 分钟 l 次。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 胺碘酮 150~300mg、利多卡因 1.0 ~1.5mg/ kg、硫酸镁 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 肾上腺素 1mg/次或静脉注射 阿托品 lmg。5.持续心电监测。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 0.9%盐水 20m1,抬高注射肢体 20°~ 30°数秒钟,以 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 10ml 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 3 至 5 次。

无电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转送注意事项

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 30 分钟应立即转运。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18、成人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图

无脉性心跳骤停

紧急评估

神志不清、气道阻塞

D/R:判断危险和呼救

A:清除气道异物,开放气道,气管插管

神智是否清醒 有无气道阻塞

无呼吸

B:人工呼吸,2 次,避免过度通气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无脉搏

C:胸外心脏按压,以 100 次/分的频率,快速有力按压 30 次

在继续进行按压-人工呼 吸的同时进行以下处理 9

置患者于坚硬平面上

建立静脉通道或者骨通道,控制液体入量

准备电击除颤器,尽可能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大流量吸氧,可以使用球囊面罩,甚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

可除颤心律:心室纤顫 /无脉 性室性心动过速

检查是否有心律,判断是否为可除颤的心律

不可除颤心律:心脏停博 /无脉电活动

电击除颤

单相波除颤器(传统除颤器): 360J

手动双相波除颤器: 120J~200J,也可以直接选择 200J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无需选择能量,仪器自动设置 每次除颤仅给予一次电击,充电时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不停止

427

血管活性药

肾上腺素 1mg 静脉推注 / 骨通道,每3~5 分钟重复一次

血管加压素 40U 静脉推注 /骨通道,可代替第一或第二次肾上腺素 阿托品 1mg 静脉推注 / 骨通道,3~ 5 分钟重复给药

立即重新开始

次 30:2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循环

立即重新开始 5 次 30: 2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循环

立即重新开始 次 30:2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循环 检查是否为可除颤的心律

检查是否有心律,判断是否为可除颤的心律 除颤:电击一次能量与首次相同或更高

转框 13

血管活性药

(除颤前后均可用,给药时按压和人工呼吸不停止)

肾上腺素 1mg 静脉推注 /骨通道,每 3~5 分钟重复一次

血管加压素 40U 静脉推注 /骨通道,可代替第一或第二次肾上腺素

检查是否有脉搏

转框 12

立即重新开始 5 次 30: 2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循环

开始复苏后处理

检查是否为可除颤的心律

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注意:

除颤:电击一次能量与首次相同或更高

按压快速有力(100 次/ 分);确保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

一次心肺复苏循环: 30 次按压然后 2 次通气; 5 次循环为 1~2 分

避免过度通气;确保气道通畅及气管插管安置正确

30: 2 循环,应持续以 100 建立高级气道后,双人复苏不必再行

次/ 分进行胸外按压,同时每分钟通气 8~ 10 次,通气时不中断按 压。每两分钟检查一次心律,同时通气者与按压者轮换

寻找并治疗可逆转病因

低氧、低血容量、酸中毒、高钾或低钾血症、血栓或栓塞(冠脉或 肺)、低血糖、低体温、中毒、心包填塞、创伤、张力性气胸

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颤前后给药,不中断按压-人工呼吸过程)

胺碘酮 300mg 静脉推注 /骨通道,追加 150mg 静脉推注 /骨通道

没有胺碘酮时使用利多卡因 1~1.5mg/kg,继以 0.5~0.75 mg/kg 静脉

推注 / 骨通道,或最多 3 次总计量不超过 3mg/kg

检查是否为可除颤的心律

骨通道注射:

所有年龄病人均适用(新生儿不常使用骨通道)

开始复苏后处理,在心搏停止病人如果预计建立其

重新开始按压-人工呼吸→除颤→药物

他液体通道耗时大于 90 秒,则应该选择骨内通道,病人情况稳定可适当放宽要求

通畅穿刺部位是胫骨前,也可以选择股骨远端、踝部正中或髂前上棘

19、高血压急症抢救流程

指高血压病人由于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因素,脑循环自身调节失调,外周小动脉暂时性强烈痉挛,血压急剧增高,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进行性损害等一系列表现。

诊断依据

1.可能有高血压、肾炎、妊娠中毒等病史。2.临床症状多样化,患者有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烦躁不安、视力模糊、皮肤潮红、发热等症状甚至昏迷、抽搐,也有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半身麻木、偏瘫、失语等症状。

3.血压急剧上升,收缩压超过 26kPa(200mmHg)或舒张压超过

17.3kPa(130mmHg)。救治原则

在院前急救时以稳定病情,及时转送医院为基本目标。高血压急症院前只处理症状(如高血压脑病症状),不处理原发病。

1.安慰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情绪稳定。必要时给予地西泮(安定)等。

2.吸氧。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 畅。

3.控制血压: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对不伴有其他合并症、疾病的可使用缓和的降压药品。但血压降低不宜过快,使血压逐渐降低至 160/90mmHg上下。可选择硝苯吡啶 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

4.降低颅内压:伴脑水肿者,可用 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 呋塞米、地塞米松 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5.控制抽搐等症状,选用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转送注意事项

1、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

2、途中给氧。

20、高血压危象抢救流程图

需紧急降压治疗的严重血压升高(可能高达

200~270/120~160mmhg)

紧急处理

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呋塞米: 20~ 40mg 静脉注射

硝酸盐制剂:硝酸甘油 0.5mg 舌下含服

3排除应激或其他影响

将患者安置于相对安静环境后重新测量血压

排除引起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疼痛、缺氧、情绪等

血压是否有所下降、症状是否缓解

处理原发病

适当处理高血压

是否有以下任何靶器官损害的证据之一

心血管:胸痛、呼吸困难、双上臂血压差

异 >30mmHg、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外周性水肿、腹部包块伴杂音

中枢神经:抽搐、局部神经系统体征、意识水平改变、视野改变、视觉障碍 肾脏:少尿、无尿、水肿 子痫:孕期抽搐

按高血压次急症处理:

卡托普利: 6.25 ~25mg Tid

可乐定:负荷量 0.1 ~ 0.2mg,继

以 0.1mg/h 静脉滴注,至血压下降或累计量 0.5 ~ 0.8mg 为止

拉贝洛尔: 100mg Bid 避免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按高血压急症处理:

根据受损器官选择速效可滴定药物,同时 严密监护

最初 1 小时,平均动脉压下降不超过 20%~ 25%

随后 2~ 6 小时降至安全的血压水平160~ 180/100~110mmHg

药物使用方法:

利尿剂:呋塞米,适用于各种高血压危象,静脉常用量为 作用于 α 受体的药物:

40~ 120mg,最大剂量为 160mg

酚妥拉明:对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有特效。每 5 分钟静脉注射 5~ 20mg,或 0.2 ~ 0.54mg/min 静脉滴注

盐酸乌拉地尔:可改善心功能,治疗充血性心衰,适用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伴前列腺肥大的老年高血压病人

α、β受体阻滞剂:拉贝洛尔,适用于肾功能减退者;肝功能异常者慎用。0.25mg/kg 静脉注射 2 分钟 以上,间隔 10 分钟再次给予 40~ 80mg,或以 2mg/min 起静脉滴注调整,总计量不超过 300mg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压每 6 小时调整 1 次

钙通道拮抗剂(CCB):

ACEI):依那普利是唯一静脉用药,每次

2.5mg;或首次剂量 1.25mg,据血

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对急性心功能不全者尤其低心输出量适用,但对急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左室流出道狭窄、右心功能不全并狭窄患者禁用。5~ 10mg/h 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多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非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除扩张血管平滑肌降压外,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扩张包括侧支循环在内的大小冠状动脉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并发哮喘患者及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狭窄为首选药物

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起始 5μg/min 静脉滴注,若无效,可每 3~ 5 分钟速度增加 5~20μg/min,最大速度可达 200μg/min

硝普钠作用时间短,奇效很快,停滴血压即回升。起始 μ g/

0.3~ 0.5 μ(g/ kg·min)静脉滴注,以

0.5

各种高血压与降压目标:

高血压性脑病: 160~ 180/100 ~ 110mmHg。给药开始 1 小时将舒张压降低 20%~ 25%,但不能 >50%,降压防止脑出血

脑出血: 舒张压 >130mmHg或收缩压 >200mmHg时会加剧出血,应在 6~12h 之内逐渐降压,降压幅度不大于 25%;血压不能低于 140~ 160/90 ~ 110mmHg。此外,凡脑血管病变急性期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时禁用一切血管扩张药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收缩压 130~ 160mmHg,防止出血加剧及血压过度下降

脑梗死: 一般不积极降压,稍高的血压有利于缺血区灌注,除非血压 >200/130mmHg;24 小时内血压 下降应 <25%,舒张压 <120mmHg,如考虑紧急溶栓治疗,为防止高血压所致出血,血压达 185/110mmHg 就应降压治疗

高血压性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立即降压治疗,凡能降压的药物均可通过降压治疗心衰 恶性高血压: 在数日内静脉用药及(或)联合多种药物降血压降到 160/100mmHg

急性主动脉夹层: 收缩压 100~ 120mmHg,心率 60~ 70 次 / 分。将血压迅速降低到维持脏器血液灌流 量的最低水平。常合用减慢心率及扩血管药,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等。主动脉根部病变的 Stanford A 型病人应紧急手术

儿茶酚胺过剩: 对嗜铬细胞瘤 α 受体阻滞剂是首选,最好同时合并使用 围手术期高血压: 血压波动显著,应使用作用快的降压药物 子痫: 尽快使舒张压将至 90~ 100mmHg

β受体阻滞剂

21、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流程

心力衰竭是由于原发的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超负荷或心脏舒张受限,从而在有足够静脉回流和血管舒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和组织灌流不足。左心功能受损而致肺静脉淤血,进而引起肺水肿,有时数分钟即达高峰。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或心脏慢性病变的急性加重。

诊断依据

1.病史: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心脏病史。2.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呼吸窘迫,咳嗽、喘息,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甚至不断涌出。病人被迫坐起,颜面发绀。两肺内早期可闻及哮鸣音,稍晚出现湿性罗音。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加快,呈奔马律。可有心房颤动或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初期血压可升高,可扪及交替脉。

救治原则

1.纯氧面罩吸人,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 95%以上。对意识模糊 或呼吸无力者可气管插管,甚至给以机械辅助呼吸(CPAP)或经鼻Bi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2.使患者呈半坐位,双小腿下垂。

3.含服硝酸甘油 0.5mg,每 3~5 分钟 1 次,然后静脉点滴 硝酸甘油,从 10μg/min 开始,10 分~ 15 分钟增加 5μg~15μg/min,直至 250pg/min。使收缩压维持在 90~100mmHg。对顽固性高血压或对硝酸甘油无反应者可静脉点滴 硝普钠从 2.5 μg(min.kg)开始。

4.静脉注射 呋塞咪 40mg,若患者正在服用此药可先给 80mg,30分钟后无效可加倍。

5.静脉注射 硫酸吗啡 2mg,注意此药可抑制呼吸,在老年人或COPD,患者中慎用。转送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2.持续吸氧。

3.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4.使患者呈半坐位,小腿下垂,尽可能舒适。

22、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流程图

患者出现周围灌注不足和(或)肺水肿征象,考虑为急性左心功 能衰竭 呼吸困难 躁 皮肤湿冷

粉红色泡沫样痰 强迫体位 大汗烦

双肺干湿咯音 血压变化 意识障碍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 除危及生命的情况后

取坐位,双腿下垂

高流量吸氧(内加 30%乙醇除泡),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建立静脉通道,控制液体入量

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心理安慰和辅导

镇静

吗啡 3~ 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必要时 15 分钟后重复

利尿剂

呋塞米,液体潴留量少者 20~ 40mg静脉推注,重度液体潴留者 40~100mg静脉推注或 5~ 40mg/h 静脉滴注,持续滴注呋塞米达到靶剂量比单独大剂量应用更有效

可用双氢克尿塞(25~ 50mg Bid)或螺内脂(25~ 50 mgQd);也可加用扩张肾血管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小剂量联合比单独大剂量应用一种药物更有效、副作用少 扩血管药物(平均血压 >70mmHg)

硝酸甘油,以 20μ g/min开始,可逐渐加量至 200 μ g/min 硝普钠,0.3 ~ 5μ g/(kg· min)

酚妥拉明,0.1mg/min 静脉滴注,每隔 10 分钟调整,最大可增至

1.5 ~2mg/min

正性肌力药物(有外周低灌注的表现或肺水肿者适用,根据平均血压使用)

多巴酚丁胺,2~ 20μ g/(kg· min)静脉滴注

多巴胺,3~ 5μ g/(kg · min)静脉滴注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过大或过小均无效,反而有害 去甲肾上腺素,0.2 ~ 1.0 μ g/(kg· min)静脉滴注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3~ 5 分钟后可重复一次,0.05 ~ 0.5 μ g/(kg· min)静脉滴注

洋地黄(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纤顫患者发生的左室收缩性心衰)

西地兰,0.2 ~ 0.4mg 静脉缓推或静脉滴注,2 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其他可以选择的治疗

美托洛尔(5mg静脉注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 2.5mg 静脉注射)氨茶碱; β 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气雾剂)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如 5%NaHCO3125~ 250mg静脉滴注)

寻找病因并进行病因治疗

侵入性人工机械通气只莲在花上述县治人疗民和医(院或)应用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无反应时应用

有条

23件时,、对难呼治性吸心衰困或终难末期抢心衰救病人流给予程主动图脉内球囊反搏

可能会使用除颤或透 析

呼吸困难、三凹 征、发绀、烦躁 不安等

开放气道,头后仰抬高 下颌,置口 咽通气管或 气管插管

膈 下 腹

部冲击

气 管 镜

观 察 有 无 气 道 梗

阻、喘鸣

吸痰 给氧

取异物

观 察 有 无

气道异物

效,行

环 甲 膜

粗 针 头 排 气 或 胸 腔 置 管 引 流 给氧 给氧 观察有无气胸

观察生命体征

血气分析

血氧饱和度监护

观 察 有 无 哮 喘、COPD(慢性阻塞性

吸氧

有 按医嘱给药(抗生素、支气

管扩张剂、激素等)

心电监护

肺病)

必 要 时 气 管 插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

失衡

吸氧

按医嘱给药(硝

酸酯类、吗啡、呋塞米)

必 要 时 气 管 插 管 观察有无肺水肿

若病情恶化

气管插管

24、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图

呼吸困难、发绀、烦躁;

Ⅰ型呼衰: PaO2 < 60mmHg;

Ⅱ型呼衰: PaO2 < 60mmHg,PaCO2 > 50mmHg

建 立

畅 的 气 道 氧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建 立

通 畅 的 气 道

支气管扩张剂 迅速气管内插管 清除气道分泌物 气道湿化

支气管扩张剂

鼓励咳嗽、体位引流

吸痰、祛痰剂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氧 疗

短期内较高浓度 FiO(吸

持续低流量 FiO(吸入氧浓度)

入氧浓度)=0.50

=0.25~0.33

增 加 通 气 量改

增加 通气 量改 善 CO2 潴留

CO2潴

机械通气: 容量控制、同 步指令、压力支持通气、潮气量不宜大、频率稍快

机械通气: 容量控制、同步指令、压力支持通气、潮气量稍大、频 率宜慢、I:E=1:2 以上

控制 感染

有感染征象时,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 合并症

强效、广谱、联合、静脉使 用

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 免及治疗合并症

抗心衰:利尿、强心、降肺 动脉压

控制

感染

纠正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25、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流程图

急性起病,具有可引起急性肺损伤(ALI/ARDS)的原发疾病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低氧血症 PaO2 < 8KPa;氧合指数(PaO2 /FiO 2): ALI 小于 300,ARDS小于 200 胸片示双肺湿润

PCWP≤ 2.4kPa 或无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证据

呼吸支持治疗

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急性重 症胰腺炎等式导 致 ALI/ARDS 的 常 见 病 因。控制原发病,遏 制其诱导的全身 炎症反应是预防 要措施

无 创 机

有 创 机

血 液 净

药物治疗

在保证组织器官灌注 前提下,应实施限制性

械 通 气

械 通 气

化 治 疗 的液体管理,有助于改 善 ALI/ARDS 患者的氧

性 和

合和肺损伤

抗感染治疗

治疗 ALI/ARDS 的必

糖皮质激素可能对晚

期 ARDS有保护作用

营养支持治疗

肺保护性通气: 气道平台 压 不 应 超 过 30~35cmH2O ; 小 潮 气量通气,容许性高 碳酸血症

肺复苏:包括控制 性 肺 膨 胀、PEEP(呼气末正压)递 增 法 及 压 力 控 制 法(PCV法)

PEEP(呼吸末 正压)的选择: 建议可参照肺 静 态 压 力-容 积(P-V)曲线 低位转折点压 力来选择

适当的镇静、镇痛治疗:若

确有必要,予

以肌松治疗

26、支气管哮喘抢救流程

支气管哮喘是由致敏因素或非致敏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可逆性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双肺哮鸣音的呼吸系统急症。持续 24h 仍 不缓解的哮喘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诊断依据

(—)病史

1.可有反复哮喘发作史或过敏源接触史。

2.可有激素依赖和长期应用 β2 受体激动剂史。

(二)症状及体征

1.呈呼气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精神紧张甚至昏迷。

2.查体 呼吸急促,频率> 30 次/min,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唇发绀,双肺呼气时间延长,满布呼气性哮鸣音或哮鸣音消失(沉默肺)。

救治原则

(一)吸氧 流量为 1~3L/min。

(二)扩张支气管

1.雾化吸人 β 2 受体激动剂: 沙丁胺醇 和/或抗胆碱能药物 异丙 托品。

2.氨茶碱 0.25 ~0.5g 加人到 5%或 10%葡萄糖液体 250ml 中静脉点滴或喘定 0.25g 加人 25%或 50%葡萄糖液体 20ml 缓慢静脉注射。

3.0.1% 肾上腺素 0.3 ~0.5m1 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间隔 10~15

分钟后重复应用 1~2 次。

(三)糖皮质激素 : 地塞米松 10~20mg或甲基强的松龙 40~80mg

静脉注射。

(四)注意诱发及加重该病因素的处理:及时脱离致敏环境,及时发现气胸等伴发情况。

(五)辅助呼吸 经上述治疗仍无改善者,心率> 140 次/ min 或有血压下降时,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

注意点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对危重型支气管哮喘,年龄小于 40 岁,无心脏病史的患者有时很有效。但冠心病、心源性哮喘、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禁用。

转送注意事项 1.吸氧

2.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3.途中严密观察神志、呼吸、血压、心率、心律等变化。

27、致命性哮喘抢救流程图

哮喘发作: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胸闷或咳嗽

2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 除危及生命的情况后

评估要点

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 呼气流量峰值(PEF)病史与查体 讲话方式 精神状态

轻度

生命体征平稳

PEF>75%

呼吸末期散在哮

中度

心率 100~ 120 次 / 分、呼吸 20~ 25 次 / 分、SaO2<95% PEF: 50%~ 75% 哮鸣音响亮、弥散

说话常有中断,时有烦躁 喜坐位

重度

心率 >120 次 / 分、呼

吸 >25 次 / 分、SaO2<92%

危重

心率 >120 次 / 分(减慢或无)、呼吸 >30 次 / 分(可以减慢或无)、SaO2<92% PEF: <33%

哮 鸣 音 减 弱 甚 至 消 失

PEF: 33%~ 50%

鸣音

说话连续成句

尚安静 / 稍有焦虑 可平卧

哮鸣音响亮、弥散 大汗淋漓、烦躁不安 端坐呼吸、单字发音

(沉默肺)嗜睡或昏迷

吸入 β-受体激 动剂

恶化

吸 入 糖 皮 质 激

吸氧(选用)

吸入 β-受体激动 剂

口服糖皮质激素 抗胆碱药(选用)

恶化

有效

95%以上 高流量吸氧,可用面罩,保持血氧饱和度

吸入快速 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丙 卡特罗气雾剂,15~20 分钟重复使用

40~200mg/d 静脉 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滴注

注意通畅气道有效

回家治疗或门诊治疗

门诊或住院治疗

后续治疗

有效

建立大静脉通道、充分补充血容量并保持气道湿化

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记出入量 立即进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检测

条件允许进行胸部 X 线检查排外气胸。发现气胸穿刺或闭式引流

脱离可疑过敏源

无效

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0.5mg 雾化吸入肠 外应用肾上腺素或特布他林等(例如 0.3mg 间隔 20 分钟皮下注射,共三次)

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

恶化

呼吸支持(多用于危重患者)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指征: PEF持续下降、低氧 / 高碳酸血症不断加重、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及对 抗面罩给氧和无创通气等 尽快请相关专家会诊

有效

有效

后续处理:反复评估病情变化

复查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支持参数 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或塞托溴铵 0.5mg 雾化吸入

肠外应用肾上腺素或特布他林等(如皮下注射、雾化吸入)29 入院或监护病房

28、咯血抢救流程

咯血指喉部以下呼吸器官出血,并经喉及口腔而咯出。< 100ml /次为小量咯血; 100~300ml/次为中等量咯血;> 300m1/次为大咯血。

大咯血可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患者可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二尖瓣狭窄、血液病等病史。喉痒、咳嗽、咯鲜红色血,可混有痰液及泡沫,呈碱性反应。患侧可闻呼吸音减弱及湿性罗音。大咯血可发生窒息、休克等。须除外呕血及鼻、咽、口腔出血。

救治原则

迅速止血,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治疗原发病。1.绝对卧床,患侧在下方,大咯血时迅速体位引流,清除口鼻腔内血块。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吸出血块。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2.吸氧。

3.烦躁、恐惧者可应用安定 10mg肌注。但呼吸抑制、神志障碍者禁用。

4.剧咳者应用可待因 30mg肌注。但窒息者禁用。5.迅速应用止血药物 可选用:

(1)脑垂体后叶素 5~10u 加入液体 40m1中,于 10~20 分钟静脉推注完毕;如静注后仍反复咯血,可应用脑垂体后叶素 10u 加入液 体 500m1静脉点滴。本药为中等量及大咯血的首选药物,它可降低肺动脉与肺静脉的压力,减少肺内血流量,有利于止血。但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及孕妇禁用。

(2)普鲁卡因 50~100mg加入液体 40mL中,于 10~20 分钟静脉注射完或是 300mg加入液体 500m1中静脉点滴。本药可降低肺循环压力,有利于止血,适用于反复大咯血及中等量咯血。

(3)止血芳酸 0.6g 加人液体 500ml 中静脉滴注。(4)6 一氨基己酸 6g 加入液体 500ml 中静脉滴注。转送注意事项

1.无活动性大咯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3.吸氧。

4.保持静脉通道通畅。5.必要时心电监测。

6.途中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咯血等病情变化。

29、大咯血的紧急抢救流程图

突发咯血或者可疑咯血

紧急评估

气道阻塞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 畅:大口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插管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脉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 除危及生命的情况后

心肺复苏

绝对卧床休息,侧卧位,患侧向下避免误吸和窒息,严格限制探视高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建立静脉通道,紧急配血和备血

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一般不镇咳,剧咳妨碍止血时,可待因或右美沙芬 15~30mg

小量出血

卧床休息、观察

口服地西泮 10mg Tid

维生素 K 4mg Tid

出血量评估

大咯血 :一般认为 24 小时 500ml 以上或一次咯血

100ml 以上

择期性影像、内镜检查

镇静

地西泮 5~10mg 或吗啡

射,必要时 15 分钟后重复

3~ 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注

药物止血:

垂体后叶素: 3~10 U 加入生理盐水 20ml 中 10 分钟缓慢注射(无效可重复)入 250ml 生理盐水中以 0.2~0.4U/min 静滴。,也可直接加

酚妥拉明:有垂体后叶素禁忌者可选用。0.1~1.5mg/min。保证平均动脉压 >70mmHg为宜凝血功能障碍者或肝功能不全者: 鱼精蛋白注射液 50~100mg加入生理盐水 40ml 中静脉滴注。

其他可选用的药物:维生素 K3 4mg 肌注;立止血(1Ku);云南白药、阿托品、654-2、生长抑素、止血芳酸等

补充血容量

快速补液或输血:早期、快速、足量补液三原则 有凝血障碍可以给予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

糖皮质激素(可短期少量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20~40mg/d

反复大咯血,上述处理无效

CT、支纤镜、血管造影检查

纤维支气管下治疗等介入或手术治疗

30、呕血的抢救流程

诊断依据

呕血是指胃内或反流入胃内的血液量较多,经口腔呕出。起病往往急骤,大量呕血者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救治,常可危及生命。

可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胆道出血或大量饮酒、暴食等病史。呕吐咖啡样或鲜红色液体,其内可有食物残渣。患者多先有恶心,然后呕血,继而排出黑便。食管或胃出血多有呕血及黑便。而十二指肠出血可无呕血而仅有黑便。呕出血液的性状主要取决于血量及其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大便呈紫红色或柏油样;出血量多时可有心悸、头昏、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口渴、晕厥、休克等症状。

救治要点

1.使患者安静平卧,对烦躁不安者使用镇静剂。2.开通静脉,纠正体克。

3.可酌情选用 止血敏、立止血、垂体后叶素、云南白药 等。可用

去甲肾上腺素 4~8mg加入 150ml4℃生理盐水,分次经胃管注入胃内。

注意点

1.要与咯血鉴别。后者多为鲜红色、咯出、多气泡。2.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

3.转送途中行车平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引起窒

息。

3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

1、常规处理:①患者应平卧位,烦躁不安时可肌注安定 10mg;②呕血者应禁食,单纯黑粪者可进流质饮食;③病情严重者应吸氧;④放置胃管,吸出胃内积血,了解出血情况,并可灌注药物;⑤加强 护理,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肺炎或窒息。

2、抢救休克:①输血量估计,轻度出血时以输液为主,可暂不 输血;中度出血需补充血液 400~600ml;重度出血需输血 900~1200ml,甚至更多;②输液量估计,原则上是量出为入。可根据中心静脉压测定,调节输液量和速度。液体选用晶体液与右旋糖酐;③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3、止血剂的应用:①酌情选用安络血 / 止血敏或止血芳酸,维生

素 K 血凝酶;②自胃管灌注浓度为 80mg/L 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③胃镜下局部止血可选用喷洒止血剂,如 80mg/L 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或者注射止血剂,如 1~2mg 肾上腺素加入 10%盐水 10ml,作分点注射;或高频电凝止血;或微波止血;或激光止血。

4、病因治疗:三腔管压迫止血,生长抑素开始先静滴 250μg(3~5 分钟内),继以 250μg/ 小时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 48~72 小时奥米拉唑 40mg bid iv 手术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采取非手术治疗如输血、药物止血、三腔客硬化剂及栓塞仍不能控制出血者,应作紧急静脉曲张结扎术。此种方法虽有止血效果,但复发出血率较高,如能同时作脾肾静脉分流手术,可减少复发率。其他手术如门奇静脉断流术,H 形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等也在临床抢救应用。择期门腔分流术的介入手术死亡率低,有预防性意义。由严重肝硬化引起者亦可考虑肝移植术。

3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

呕血、黑便、便血、胃管吸取物呈血性,确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

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气道阻塞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呼吸异常

大管径管吸痰 气管切开或插管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神志是否清楚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心肺复苏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 及生命的情况后

次紧急评估:有无高危因素

年龄> 60 岁

血压、心率、血红蛋白 伴随疾病 5

休克、低体位性低血压

出血量

意识障碍加重

有:中高危

低危(小量出血)

普通病房观察

口服雷尼替丁 0.15g Bid 或奥美拉唑 20mg Qd

择期内镜检查

500~ 1000ml 胶体液体(羟乙基淀粉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补充血容量 快速输注晶体液(生理盐水和林格液)和

紧急配血备血。出血过度,血红蛋白 <100g/L 时应考虑紧急输血;可酌情选用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血浆

补充液体后血压仍不稳,可选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

纠正凝血障碍: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浆沉淀制品)6

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口于最低位避免误吸,拒探视 建立大静脉通道,可能需要建立多个静脉通道

禁食至病情稳定,记每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 95%以上

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大出血者主张置胃管,抽吸负压勿超过 50mmHg且不宜放置过久

镇静:地西泮 5~ 10mg或劳拉西泮 1~2mg肌肉或静脉注射

快速的临床分层评估与鉴别

药或抗凝剂史;饮酒后剧烈呕吐呕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 有条件者可紧急内镜检查

病史:既往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史;肝炎肝硬化史;使用非甾体类抗炎

静脉曲张出血

非静脉曲张出血

内镜下止血 :应作为首选。可选用药物喷洒或注射、高频电、氩气血浆凝固术、热探头、微波、激光热凝和止血夹等

药物止血治疗

置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 药物止血治疗

压素 1~2mg静脉注射,6 小时一次 生长抑素或类似物: 14 肽生长抑素首剂 50μg/h 静脉滴注

抑酸药物:

H 2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0.2 ~ 0.4g)、雷尼替丁(0.15g)、法莫替丁口服 或静滴

垂体后叶素: 0.2U/min 静滴,可渐加至 0.4U/min ;或特利加

250μg静脉注射后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 20~ 80mg静脉注射,继以 8mg/h 静脉滴注 72 小时,后以口服 20mg/d。或泮托拉唑 40mg静脉滴注,每天 2 次

生长抑素或类似物: 14 肽或 8 肽生长抑素

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 0.5 ~1.5g 或止血环酸 0.1 ~0.3g 静脉注射 2 次 / 日

其他:云南白药: 0.5 Tid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 1~2g Qid

冰去甲肾水:去甲肾上腺素 8mg+冰生理盐水 100ml 分次灌胃或口服

凝血酶类:立止血 1kU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250μg/h 静脉滴注,8 肽生长抑素 100μg静脉注射后以

25~

抑酸药物(参见左侧相应部分)

一般止血药(如止血敏、氨甲环酸等)效果不肯定

其他:维生素 K3(4mg肌肉注射)及维生素 C 或许有帮助

可给予云南白药、冰去甲肾水、硫糖铝、立止血等

避免过度补液

重复内镜治疗:激光、热治疗、注射治疗及止血夹等

介入治疗:选择性动脉内药物灌注止血、选择性动脉栓塞

手术治疗:急诊手术指征是保守治疗无效,24 小时内输血量超过 1500ml,血流

动力学仍不稳定者;或合并穿孔、幽门梗阻者

内镜治疗:硬化疗法、曲张静脉索带结扎等

手术治疗:门体静脉分流术、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外科

分流或断流术

3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流程图

到达急诊前、后: 遵守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衔接接诊制度及流程;

参照预检分诊流程及急诊分诊指南;

按神经系统患者预检分诊标准进行分诊。

急诊初筛卒中病人

记录发病和就诊时间、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 统检查)、诊断和处理原则

分钟内完成头颅 CT、血常规、急诊生化和凝血功能检查;进行 NIHSS评估

溶栓排除标准:

发病时间 >3 小时 年龄 >80 岁或 <18 岁 症状迅速改善 其他

符合溶栓标准:

发病时间 <3 小时 岁 <年龄 <80 岁无出血倾向者

筛选有病程记录

取得知情同意

患者和家属不同意者

1.签字;

2.就地治疗,联系住院

联系抢救室主班进行溶栓治疗

房颤引起的脑梗死抗凝治疗

(无禁忌者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

34、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流程图

头痛、呕吐、意识 障碍

瘫痪、失语、颅神 经麻痹、中枢性偏 瘫

眼部瞳孔改变、光

1.询问病史、体格监测 2.测血压、脉搏

3.检查瞳孔,测呼吸、体温 4.给氧

5.准备抢救车(箱)6.病情允许时做头颅 MRI 检查

7.急诊科常规药械准备

CT 或

高血压脑病

脑梗死或 TIA(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1.降血压、颅压 2.镇静剂

1.早期(6h 内)可溶栓,降纤,抗凝。

2.扩张血管,应用自由基对 抗剂,改善微循环,防治脑 水肿

3.开颅减压

1.脱水剂 2.止血剂 3.降压药

4.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冰帽,防褥疮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立体定向血肿抽吸

5.护理: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DSA)下治疗

CT 导向下

7.开颅清除血肿或减压,出院

留观 住院

35、脑疝的抢救流程图

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意识进行性障碍

甘露醇 125ml 或 250ml 快速静 滴或呋塞米 20mg 静推每 6h 或 每 8h

抬高床头 15 ° ~30°高流量吸

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手术指征

无手术指征

观察意识、瞳孔、生 命体征、肌力变化、头痛、呕吐症状

做 好 急 诊 手 术 准备

如出现呼吸困难

平卧位,开放气道,加压面罩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如果已有脑室外引流者,放低引 流袋加快引流

有手术指征

无手术指征

做 好 急 诊

手术准备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变化、头痛、呕吐症状

36、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救流程图

急 性 肾

常有引起肾衰的原发 病或由感染、失水、失血、失盐、过敏、中毒、休克、烧伤、严重创伤等原因所致 临床以少尿、闭尿、恶心、呕吐、代谢紊 乱为主的特征

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种,有少尿 期和无尿期

1.治疗原发病

衰 竭 早 期

2.尽早使用利尿剂维持尿量 效,重复使用一次。

(1)甘露醇 12.5~25g 静滴,观察 2 小时,如无

(2)呋塞米 240mg静脉注射,观察 无效,加倍使用一次 3.血管扩张剂:多巴胺 小时,如

10~20mg,酚妥拉明

5~10mg,加入 10%GS300mL静滴,15 滴 / 分

上述治疗无效时,急性肾衰

确诊,按少尿期处理

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异常,肌酐、尿素氮 明显增高

1.限制摄入水量

2.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低蛋白饮食 3.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4.保守疗法不理想时尽早透析 5.透析指征:

(1)血 [K]> 6.5 mmol/L

(2)血尿素氮> 28.6 mmol/L,或血肌酐> 530.4μmol/L(3)二氧化碳结合力< 15 mmol/L(4)少尿期> 72 小时(5)明显水、钠潴留表现(6)明显尿毒症表现

+

多尿期

1.根据血尿素氮调整饮食递增蛋白质摄入量

2.调整补充水和电解质

37、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救流程图

黄疸 腹水

神经系统障碍,病后 6~8 周内进入肝性脑病 急性肾功能衰竭 出血

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异 常

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救措施

病因治疗

护理与监护

绝对卧床休息

病毒性肝炎治疗

5.018~6.691kl 能量

肝损伤的药物 纠正代谢失常 纠正缺血、缺氧

T、P、R、BP

保证成人每天摄入

停止或避免使用哟

监测

注意神志变 化

记录出入量

及各种维生素

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新鲜血浆、白 蛋白

肝性脑病的治疗

恶性肝肿瘤的治疗

做好基础护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理 吸氧 DIC 的治疗

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低蛋白 和低血糖症 H2 受体阻滞剂

血透、体外灌流疗法、交换输血疗法 肝移植

38、肝性脑病的处理

一般治疗

去除肝性脑病发作的诱因是其一般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其他药物治疗的基础,包括以下措施。

(一)调整饮食结构肝硬化患者常有负氮平衡,因此应补充足够蛋白质。但高蛋白饮食可诱发肝性脑病,因此对有肝性脑病患者应该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保证热能供给。Ⅲ~Ⅳ期患 者应禁止从胃肠道补充蛋白质,可鼻饲或静脉注射 25% 的葡萄糖溶液。Ⅰ ~ Ⅱ期患者日应限制蛋白质在 2Og/d 之内,如病情好转,每 3~5 天可增加 10g 蛋白质,以逐渐增加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性。待患者完全恢复后每天每千克体重可摄入 0.8~1.0 蛋白质,以维基本的氮平衡。由于植物蛋白质(如豆制品)富含支链氨基酸和非吸收纤维,后者可促进肠蠕动,被细菌分解后还可降低结肠的 pH 值,可以加速毒物排出和减少氨吸收。因此,肝性脑病患者应首选植物蛋白。乳制品营养丰富,如病情稳定可适量摄入。

(二)慎用镇静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可激活 GABA/BZ 复合受体,此外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药物半衰期延长,因此,使用这些药物会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躁狂时,应禁用这些药物,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三)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患者由于进食量少,利尿过度,大量排放腹等造成低钾性碱中毒,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因此利尿药的剂量不宜过大,大量排放腹水时应静脉输入足量的白蛋白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防止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患者应经常检测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如有低血钾或碱中毒应及时纠正。

(四)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因此,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采取各项紧急措施进行止血,并输入血制品以补充血容量。清除肠道积血可采取以下措施:口服或鼻饲乳果糖、乳梨醇溶液或 25% 硫酸镁,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液(如醋酸)进行灌肠,将乳果糖稀释至 33.3%进行灌肠。

(五)其他如患者有缺氧应予吸氧,低血糖者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如有感染应及时控制。

二、药物治疗

由于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氨的吸收和加强氨的排出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一)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l.乳果糖(lactulose,β-半乳糖果糖)其剂量为每日 30 ~ 6Og,分 3 次口服,调整至患者每天排出 2 ~ 3 次软便。

2.口服抗生素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常

用的抗生素有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rifaxmin)等。新霉素 的剂量为 2 ~ 8g/d,分 4 次口服。口服新霉素很少吸收。但长期 使用有可能致耳毒性和肾毒性,不宜超过 1 个月。每日口服 0.8g 甲硝唑的疗效与新霉素相似,但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

(二)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1.L-鸟氨酸-L-门冬氨酸

(ornithine-aspartate,OA)

1.门冬氨酸鸟氨酸

2.谷氨酸谷氨酸盐为碱性,使用前可先注射 3~5g 维生素 C,碱血症者不宜使用。使用方法为每日 3~ 4 支,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3.精氨酸可促进尿素循环而降低血氨,每日剂量为 10~20g.该药呈酸性,适用于碱中毒者。(三)中药 : 醒脑静

三、其他治疗

(一)人工肝 用分子吸附剂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 ystem,MARS),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等方法可清除血氨和其他毒性物质,对于急、慢性肝性脑病均有一定疗效。

(二)肝细胞、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严重和顽固性的肝性脑病的指征。

(三)肝细胞移植 是用人的肝细胞通过门静脉或肝内移植,也可作脾内移植,移植的肝细胞可存活,并具有合成功能,但也需要大量肝细胞,故目前尚不能广泛用于临床。

四、其他对症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每日人液总量以不超过

250Oml 为宜。肝硬化腹水 患者的入液量应加控制(一般约为尿量加1000ml),以免血液稀释、血钠过低而加重昏迷。及时纠正缺钾和碱中毒,缺钾者补充氯化钾;碱中毒者可用精氨酸溶液静脉滴注。

2.保护脑细胞功能 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以减少能量消耗,保护细胞功能。

3.保护呼吸道通畅深昏迷者,应作气管切开排痰给氧。

4.预防脑水肿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脱水药以防治脑 水肿。

39、肝性脑病急救流程图

严重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肝性脑病的诱因,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迅速去除诱因

肝昏迷的抢救

良好的支持疗法 治疗原发病

消化道出血: 补 充血容量,迅速 止血,清除胃肠 道积血

低钾:每日口服 氯化钾 4~6g,短 期 内 失 钾 较 多 者,静脉补钾。一 次 放 腹 水 不 超过 3000ml 感染:选择适宜 的抗生素

促 进 肝 细 胞 生 长

每 日 总 热 能 6694KJ 左 右,糖 300g左 右,适量输 血 或 白 蛋 白

水 的 出 入 保 持 轻 度 负平衡,钾 盐 可 采 与 “ 宁 偏 多 勿偏少”的 原则,钠盐 相反

酸 碱平衡 应 持 “ 宁 偏 酸 勿 偏 碱”的原 则

原发病多为重症肝炎 和肝硬化,应用保肝药 物:维生素 C、维生素 K1、维生素 B、维生 素 E 联用;维丙胺能量 合剂对保肝、利胆。降 低转氨酶、促苏醒均有 益

减少体内氨的产生

去 除 体 内 的 氨

左旋多巴

抗胆碱能药物

限制蛋白质摄入,以葡萄糖供应 热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雄性激 素。清洁肠道,口服新霉素,口 服乳果糖

改善脑细胞功能,促进苏醒 作用优于谷氨酸,每日 3~5g 口服,也可静滴。不宜与碱 性药、维生素 B、氯丙嗪、帕吉林合用

解除微循环痉挛,调 整 机 体 免 疫 功 能,阻断抗原-抗体 反应

谷氨酸盐: 28.7% 谷氨酸 钠,31.5%谷氨酸钾,10% 谷氨酸钙。碱中毒者不宜 用,改用精氨酸,根据电 解质情况选用以上药物

25%精氨酸,10~20g/d。注意:高钾 血症者慎用

鱼精蛋白:对

γ-氨络酸:有恢复

肝 细 胞 功 能 和 降

肝昏迷有出血

倾 向 患 者 有

低血氨的作用,但

益,但用肝素 者不宜选用

低血压者禁用

4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流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增加等引起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而以高血糖、高血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诊断要点

1.有糖尿病特别是 I 型糖尿病史。2.有诱因存在,如急性感染,药物中断或治疗不足,精神刺激,应激,饮食失调,并发其他疾病,妊娠及分娩等。

3.起病急骤,以糖尿病症状急剧加重为早期表现,如烦渴、多尿(或少尿)、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甚至嗜睡、昏迷等。4.以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酸中毒为明显特征:①严重脱水征:皮肤干燥、弹性减弱、眼球凹陷,口干唇红(为樱桃红),呼吸加深加快,部分患者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等;②周围循环衰竭: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尿、无尿甚至休克;③精神神志障碍: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嗜睡、昏迷。

救治要点

1.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尽早开始补液。

2.补液:视脱水和心功能情况决定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如无心、肾功能不全者应按先快后慢原则补给,开始第一、二小时补 1000~2000ml,其余则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状态决定补

液量及速度。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有条件应该加人胰岛素,剂量为 每小时 4~6U。一般酸中毒不严重者不必补碱。通常在院前不必补钾,如

+在治疗前有下列指征者: ①K <3.5mmol/L;②每小时尿量> 50ml;

③ EKG指示有低钾,则于开始补液同时补钾。能口服者 10%KCL10~20m1,口服,否则可将 10%KCL10ml加入 500ml 液体中静滴。

3.可以鼓励患者口服淡盐水。4.及时转送医院。转送注意事项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2.保持静脉通道通畅。3.必要时吸氧。

4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流程图

不明原因的失水、休克、神志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紧急评估

* 有无气道阻塞有无呼吸 * 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 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 神志是否清楚

有糖尿病病史

有诱发因素存在: 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手术应激、妊娠和分娩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

及生命的情况后

诊断

血糖 >33.3mmol/L

动脉血 Ph<7.3;血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

有效血浆渗透压 >320mOsm/kg{总渗透压 =2(钠 +钾)+糖 +BUN)}

酮症酸中毒

静脉补液

胰岛素治疗

补钾

评估纠正血钠值

正规胰岛素按 0.15U/

kg h 一次性静脉冲击。

血钠升高

血钠正常 血钠下降

静脉输注正规胰岛素。

按 0.1U/ kg h

根据脱水情况补充

0.45%盐溶液

。(4~ 14ml/kg h)

根据脱水情况补

充生理盐水

。(4~ 14ml/kg h)

如果开始血钾 ≤3,每小时给 40mmol(氯化钾 3 克)静脉和口服补充,并暂停

胰岛素治疗直至血钾≥

3.3mmol/L

.3mmol/L

当血糖达到 16.7mmol/L 时

测血糖每小时一 次。如果头 1 小 时血糖下降 ≤ 2.8mmol/L,那么 胰岛素剂量加 倍,直至血糖平

稳下降

2.8~3.9mmol/L

如果血钾≥

5暂不补钾,但必须每 2 小时测血

钾 1 次

.0mmol/L

如果血钾小于.0mmol/L 血钾≥

改用 5%葡萄糖溶液并减少胰岛素输液量。至 0.05~0.1U/ kg h,保持血糖值在 13.9~16.7mmol/L 之间直到血浆渗透压 ≤ 315 mOsm/kg 及患者意识转清

.3mmol/L,每小时给 20mmol(氯化钾 1.5 克)静脉和口服补 充,保持血钾在

4~5 mmol/L

每 2~ 4 小时检测急诊生化全套和动脉血气分析。高渗 状态纠正后,如果患者不能正常饮食,需要继续静脉 输注胰岛素。当患者能正常饮食时,开始给予皮下注 射胰岛素并监测血糖。开始皮下注射胰岛素时,需要

静脉内继续输注胰岛素 1~ 2 小时。继续寻找并纠正病 因和诱因

42、糖尿病高渗昏迷的抢救流程图

严重高血糖及无明显酮症酸中毒,常伴血钠升高,可有意识障 碍

血浆有效渗透压≥ 320mOsm/L,PH≥ 7.30,血糖≥ 33mmol/L

有诱发因素存在: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 不当、创伤手术、高糖饮食、水摄入不足、服利尿剂或糖皮质 激素、好发于老人

治疗

补液

胰岛素 电解质 纠正酸中毒 去除病因

理 病 发

补充总量略高于失液总量 的 估 计值。包括生理盐水,低渗盐水或低渗 葡 萄 糖液,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5%葡萄糖液及葡萄糖盐水

常用剂量为静脉

滴注 4~6U/h,使

主要补钾,24h

一般经足量补液 胰岛素治疗后酸

及 中

如疑有感染,应根据不同的 病原菌种,采 用足量的适用 的抗生素治疗

内补钾 4~6g,当 尿 量 <

糖 量 保 持 在

毒可纠正,当 HCO ˉ3 恢复到 11~14mmol /L 以上时,则停止补 碱。搞高渗碳酸氢钠 液不宜用于 HNDC(高 渗性非酮症糖尿 昏迷)患者。乳酸钠 可加重乳酸性中 中毒,也不宜用 HNDC的 治疗

+~++,血糖下降

速 度 以 每 小 时

50mL/h,血钾 > 5mmol/L 时,可暂缓补钾 3.3~5.6 mmol/L

为宜。当血糖降 至 16.7 mmol/ 时,改为 5%葡萄

糖 液 加 胰 岛 素

病 酸 于

(3~4)g: 1

1.等渗性脱水: [Na ]135~145 mmol/L,尿少、厌食、恶心、乏力,但不口渴,皮肤

43、水、电解质平

衡失调急救流程图

44、酸干燥、碱眼球平下陷衡,甚失至血调压下急降、救休克流。程图

2.低渗性脱水: [Na ] <135mmol/L,恶心、呕吐、四肢麻木、乏力,神志淡漠甚至

昏迷,无口渴,早期尿量正常或增高,晚期尿少、无尿。

临床表现

3.高渗性脱水: [Na ] >150mmol/L,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凹陷、烦躁、躁狂甚至昏迷

4.急性水中毒:头痛、视力模糊、定向障碍、嗜睡与躁动交替、癫痫样发作甚至昏 迷

5.低钾血症: [K]< 3.5mmol/L,疲乏、嗜睡、神志淡漠、定向障碍、心率加快、血 压下降、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昏迷

+

+

6.高钾血症: [K ]> 5.5mmol/L,乏力,手足感觉异常,腱反射消失,皮肤苍白、发冷、青紫,低血压,嗜睡,神志模糊,心律紊乱

诊断标准: ①有摄水量不足和丢失水量过多,钾摄入不足或过多; ②有上述临床表现;

③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补钾

低钾血症

原 则 : 每 日 补 钾 量 在

7.5~15g,一般< 1.5g/h

控制休克

补充血容量

控制水摄入量

水中毒

碱平衡 失 调

钙剂、碳酸氢钠、胰岛素

对症处理

惊厥、酸中毒、低钾

水 电 解 质

处理措施

限制钾摄入

高钾血症

应用拮抗药

平衡 失 调

肠道排钾

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

排钾、利尿 透析治疗

原发病治疗

呋塞米、依他尼酸

低渗性脱水:补充 高 渗 性 溶 液为主

脱水

原 则 : 先 盐 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补充液体

等渗性脱水:补充 等 渗 性 溶 液为主

补液量:累积损失量 +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高渗性脱水:补充 低 渗 性 溶 液为主

护理要点

1.脱水病人多饮水,每天 2000~3000ml,等渗脱水者先饮糖水,后淡盐水,低渗性脱水者先饮淡盐水,后糖水。

2.密切检测尿量、皮肤弹性、电解质、酸碱度、生命体征、浅表静脉充盈度及精神神经症状,呕吐、腹泻及液体出入量

急救流程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 院前按香港简易创伤分类法及院前指数 (prehospital index, PHI) 得分进行分类分为红色 (PHI≥6分) 32例、黄色 (PHI≥4且≤5分) 130例、绿色 (PHI≤3分) 14例。各类创伤事件均符合其临床诊断标准。176例患者分为救护组和自救组各88例, 救护组为120救护车出诊收入院的患者, 自救组为同期自行来医院诊治并收入院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创伤分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处置方法

对入院的创伤患者进行登记, 将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分为救护组, 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为自救组。内容包括: (1) 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 (PHI) 得分; (2) 在急诊停留时间; (3) 住院情况, 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在急诊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救治方案: (1) 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 简要了解患者病情, 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 5 min内出诊。 (2) 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 (1) 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 (总时间≤30 s) ; (2) 初级创伤救治:气道管理 (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 、呼吸管理 (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 、循环管理 (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神经损伤程度评估、全身检查 (评估总时间2~5 min) ; (3) 途中转运: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院前创伤病历, 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 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 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 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 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创伤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4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 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 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 第1优先 (红色) :立即救治, 伤员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2) 第2优先 (黄色) :延迟救治或观望:伤员不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其治疗可以稍后进行;观望是指由于损伤本身的严重性及环境和资源缺乏等造成的复杂形势导致伤患实际上已经失去救治的可能; (3) 第3优先 (绿色) :可行走的轻微受伤伤员:仅需要简单救治或不需要救治; (4) 第4优先 (黑色) :死亡、呼吸停止, 创伤已与生命无关[1]。 (2) 定量评分法:PHI评分≤3分为轻伤、评分≥4且≤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为重伤。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实验数据, 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伤患者疾病构成

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中男性122例 (69.3%) , 女性54例 (30.7%) ;年龄8~80岁, 平均38.6岁。红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68.8%) , 黄色患者以骨科外伤为主 (62.3%) , 绿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50%) , 见表1。

2.2 创伤事件患者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间基线资料、院前状况、起病状态、职业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3。

2.3 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黄色患者、绿色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高于救护组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 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延伸, 主要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紧急救护、转运及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3个部分。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PHI法用数据定量评判, 比模糊定性法更加科学、准确, 但评分过程相对复杂、费时。我们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即先采用模糊定性法初步筛查, 然后再对筛选出的重伤员和中度伤员用PHI定量评分, 综合二者的优点与长处, 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加合理、正确[2]。

目前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 说明院前急救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潜力, 这种潜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工作者所认识。但是多年以来, 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领域少见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成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伤、建筑、矿井等事故以及由火灾等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往往是群体性创伤, 特点是急诊突发性强, 常成批出现, 多发伤、复合伤发生率高, 病情复杂, 这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因此, 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 制定规范的院前创伤事件应急策略, 完善救治措施及流程已经势在必行。但是, 当前我国医院急诊科外科力量还比较薄弱, 创伤救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3]。

2010年开始, 卫生部以南宁等若干国家级基地为依托, 引进和推广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 (primary tyauma care, PTC) [4], 内蒙古包头市亦对各级急诊医师进行了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 同时在包头市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演练中使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提高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创伤急救水平。

我市120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例,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 位居第一位[5]。我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 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本研究通过开设交通事故绿色通道、制定初步的创伤急救方案和流程,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今后制订完善的创伤患者救助体系、改善创伤急症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和预后奠定了基础。

本文结果可见, 两组急诊停留时间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费用相应增加, 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无差别;另外, 两组黄色、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较救护组高, 这可能与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基础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中援思德 (香港) 有限公司紧急救援训练中心, 2010:3-8.

[2]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5) :291-294.

[3]陈国庭, 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 (4) :441-442.

[4]赵会民, 曾光, 张剑峰, 等.推广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提高急诊创伤救治能力[J].中国急诊医学, 2012, 32 (10) :949-950.

服务供应链视角下急救流程研究 篇6

关键词:急救流程,服务供应链,急救信息中心

急救是医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时间紧、任务重, 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急救流程可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个阶段。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呼救、急救车辆派遣、医生到达后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4个环节。院内急救包括护士接诊、临床医生急救和专科医生会诊3个环节。

急救流程从病人呼救到医生急救开始, 中间需要经历若干个环节, 通常是一个环节结束后另一个环节才开始, 这种串行的急救流程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现有医疗条件下, 优化急救行程安排, 进一步缩短急救时间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1 急救服务供应链分析

医疗急救活动需要包括“120”呼救中心、现场抢救人员和急救医院不同科室的多个部门共同配合。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彼此协作, 构成了整个急救医疗服务链。急救服务链是一种被动的信息链, 与普通的生产供应链不同, 急救服务链中包含服务流、标的物流和信息流三条流。

1.1 服务流

病人的呼救刺激传入“120”呼叫中心, 中心为病人提供的信息采集的服务标志着服务流的开始。随后现场抢救人员按照呼救中心提供的信息, 赶赴事发现场并为病人提供现场急救和病人安全转运等服务。当病人运送到急救医院之后, 首先由急诊护士接诊, 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身体检查、进一步处理及病情初步诊断的服务。根据接诊护士的初步判断, 医院安排临床医生实施抢救, 根据抢救后患者的身体状况, 安排病人出院、留院观察或进一步安排专科医生会诊。至此, 急救服务供应链中服务流结束。

1.2 标的物流

本文所指急救医疗服务中标的物既包含急救服务工具, 也包括服务的对象。从呼救中心将服务需求通知现场抢救人员之后, 标的物流开始。现场抢救人员整理现场急救相关器材, 安排急救车辆前往事发现场, 到了现场之后, 将患者安全转运到急救医院, 急诊护士接收患者, 并送往急诊室治疗。至此, 急救服务链中标的物流结束。

1.3 信息流

急救服务链的信息包括患者病情信息和医疗资源信息。病人的呼救是整个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开始, 信息中心记录患者信息, 并将信息传递给现场急救人员。现场根据现有医疗资源信息, 安排救护车辆。急救车抵达现场之后, 收集患者信息, 联系急救医院。等急救车抵达医院后, 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接诊护士。由于院前急救中收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够, 接诊护士还要进一步的信息收集工作。信息重新收集完成后, 将信息传递给临床医生实施救治。至此, 信息流结束。

急救流程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通过急诊服务链分析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急救面临3个主要问题。首先, 现场抢救人员与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两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流存在断流。院前急救过程中收集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后续院内急救使用, 从而延长整个急救服务链的反应时间。其次, 急救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环节, 患者及其家属不知道下一步急救安排, 以及当前的工作进度, 从而降低了对急救整个流程的满意度。最后, 目前我国急救信息流建设不完善, 急救流程的3流的整合程度不高, 进而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浪费了急救时间, 表现出急救服务水平较低, 最终导致医疗安全性的下降。

2 急救服务评价因素

急救服务链是整个医疗服务供应链的一部分, 其既有医疗服务供应链的一般特征, 又有急救医疗的突发性、被动性及时效性等专项特征。本文提出急救服务供应链可以从急救术前时间、安全性、服务沟通水平和服务一体化4个方面评价急救服务供应链。

2.1 急救术前时间

由于病人等待急救的过程中, 病情可能会进步一步恶化。因此, 从发现病症到抢救开始这段时间对病人的救治至关重要[1]。如在急性心梗急救中, 如果能在1个小时之内实施疏通动脉手术, 患者的死亡率只有3.5%, 超过两小时, 死亡率上升到5.6%, 如果超过4个小时, 则死亡率上升到10.3%。Anderrson等人[2]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过长还会加剧病人的紧张, 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因此, 急救术前时间是反映一个急救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2.2 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一个医疗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 也是反映急救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急救活动的安全性包括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服务管理的安全性, 本文主要从服务管理的安全性进行阐述。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与其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 Schoen等人[3]研究发现, 在医疗系统内部不同部门的交接环节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Saltman等人[4]研究发现, 从不同医疗状态转化的接口阶段医疗事故发生率最高, 如在院前急救转入院内急救阶段。

2.3 服务沟通水平

急救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客户 (病人) 提出服务的请求, 供应商 (服务者) 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 vretveit[5]指出医生与病人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 部门和医生之间的低效率的转诊会导致病人的满意度下降。此外, 他还指出在病人长时间等待检测结果或被要求重复做类似的检测时, 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则最容易导致满意度的下降。Gr ne和Garcia-Barbero[6]发现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信息的不完整, 还会增加急救安全风险。

2.4 服务一体化

急救服务链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脱离其中任一个环节, 急救都无法顺利进行。Conrad and Shortell[7]指出, 当前医疗机构中盛行单位效益的观点。医疗机构总是训练医护人员如何尽快处理好患者与本部门有关的问题, 而忽略了当前操作对患者病情整体性的影响。Egger[8]指出由于医院在医疗过程中的“一种孤立的心态”, 导致患者不舒服、不满意的情绪增加。因此, Saltman指出医疗服务应该“以病人为中心”, 并根据患者的工作、收入等提供差异化的服务。Bringewatt[9]认为如果不能针对病人提供合适的、恰当的服务, 那么服务的整体质量很难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急救服务链上的每一个部门, 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整合, 实现医疗服务的一体化。

3 急救服务流程的改进

3.1 急救流程管理现状

为了保证急救的安全与质量,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急救管理规定。《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是衡量我国医院医疗能力与质量的主要标准[10], 其中的1.3.4条中明确规定医院要“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该细则针对院内急救流程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例如要求建立“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 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它提出各医院要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急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 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 并有妥善处理危重患者、特殊病种和群体性病症的工作流程。但是该规定对院前急救的规定却较为薄弱, 只是在条文中规定医院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病房间要有严格的交接制度、规范患者转接及工作记录等, 缺乏对院前急救标准流程的设计及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协调管理的进一步要求。该标准并没有把院前急救纳入医院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中, 缺乏对急救信息传达与获取的有效管理。

与我国医院评审标准不同, 美国医院评审标准中十分重视医疗信息的管理。美国卫生组织认证委员会下属的国际医院联合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颁布了《JCI医院评审标准》[11]。JCI自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医院质量认证标准的制定, 其标准被公认为是真正的国际标准, 是对世界各地的医院进行认证的基础。JCI标准中MCI 4-8条款对包括急救环节在内的院内和院外的医务工作人员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明确要求。JCI还重视医疗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在标准中专门规定了“可及和连贯的患者服务”一章, 明确要求医院应该把自己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看作是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一部分。该体系是一个由服务项目、卫生专业人员及不同级别的医疗活动所组成的连贯统一体。医院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满足其健康需求的服务, 协调各项服务流程, 并制定出院与随访计划,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此外, JCI标准中还格外重视医生与患者的互动环节, 其中规定医院有一个关于医务人员之间交流患者信息的流程, 信息的交流可以持续进行, 也可以在患者治疗过程的某些关键时刻进行等。

3.2 急救服务流程改进方向

JCI认为信息在患者服务中产生使用并应该用于安全有效的医院管理。“120”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在院内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不仅可以压缩一些不必要的检测流程, 缩短急救术前等待时间, 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提高医疗效果。

我国目前急救流程中信息流的传递依赖于服务流和标的物流, 没有实现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此外, 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分属两个系统, 由于院前急救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均与院内急救信息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这也导致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壁垒”的现象出现。

加强医疗供应链上成员彼此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急救服务链的服务水平, 但是让每一个成员协调彼此的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agatz等人[12]指出只有当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做什么, 并且同时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 他们才可以优化协调彼此的行动。目前, 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Tan等人[13]指出采用加强供应链伙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方法, 建立更加密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限于这种方法使用的特点, 并不适合用于急救服务链的维护。Chen and Paulraj[14]提出建立一种具有交叉功能或者交叉组织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有助于提高服务链的协作水平。Li等人[15]认识到, 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能存在于节点内部, 也有可能存在节点之外。具有交叉功能或交叉结构的团队可以通过直接便利的信息通道解决此类问题, 尤其是功能交叉的组织边界环节出现的问题。因此, 整合聚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 建立区域医疗中心, 可以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3 急救信息中心

本文提出一个具有交叉功能的急救组织结构——急救信息中心 (Emergency Information Center, EIC) , 用于降低急救服务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交流障碍并进一步压缩急救术前时间。EIC包括医疗信息数据库、病情快速诊断模块、数据移动终端、医院数据处理模块, 其结构如图2。

医疗信息数据库负责存储和整理各项医疗信息 (包括患者信息和实时医疗资源信息) , 呼救中心根据当前急救资源空闲情况, 合理安排现场人员出勤和急救医院接诊。

病情快速诊断模块根据送达病人的临床表现, 结合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病情数据实时对病人所患疾病做出大体的判断, 并将其发送给临床医生。

数据移动终端安排在急救人员手中, 负责收集患者的第一手数据, 并及时将数据传递到医疗信息数据库中。移动终端可以实现接诊护士、现场抢救人员、患者之间数据、图像、语音和视频的实时交互。

医院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接诊护士信息收集的功能, 它负责接受数据移动终端传来的数据, 经过数据整理, 有针对性的安排护士接诊, 并迅速展开急救活动。

3.4 评价分析

改进的急救流程将原有的串行急救操作改为在一些环节具有并行操作, 从而有效降低急救术前时间。原有流程中, 从事发现场到医院护士接诊之间, 仅仅实现了急救流程的标的物流的转运, 信息流和服务流存在一定程度的中断。等到达急救医院之后才进行数据采集和病情快速诊断, 实现信息流和服务流的继续流动。改进的急救流程借助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 让患者在急救转运的过程中, 就与接诊护士沟通, 在患者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 实现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关键环节的信息流、服务流和标的物流同步流动。

急救涉及多环节多部门, 尤其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交叉的环节更容易出现安全隐患。EIC将不同组织中与急救相关的项目组整合在一起, 建立了一种更加密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了彼此的协调性。EIC采用通用的信息接口, 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服务链中的信息流全部经过EIC统一管理, 减少了医疗信息在流通环节的噪声, 进一步保障了医疗安全。

EIC整合了急救活动中的不同服务, 形成了一条服务链。不同的部门负责服务链上属于自己的那一块任务, EIC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 并负责交流信息。EIC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系统, 尽管急救服务链上的雇员来自不同的组织, 通过急救服务链共同为患者服务。与传统急救流程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同, 改进的急救流程中的各部门可以清晰了解其它部门工作进度, 从而可以合理安排当前工作, 实现整条服务链的优化。

传统急救流程中, 缺乏与病人及其家人的专门沟通机制, 导致患者家属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容易产生迷茫、焦虑、紧张的情绪。加之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 存在不同环节都对病人做同一项检查, 导致病人产生没有被重视的感觉。尽管急救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但是病人仍然会抱怨没有得到足够细致的咨询和了解。EIC关注与病人的互动, 病人通过EIC可以实时了解当前急救进度, 以及下一步有何安排, 为患者提供当前医疗资源总量及使用情况。增强医患双方的彼此了解, 可以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 结语

急救流程 篇7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急救效果,影响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恢复患者梗死灶的血供,减少梗死面积,及时治疗是关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脑梗死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挽救其生命、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择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各有51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年龄跨度为50~77岁,平均年龄(62.25±0.21)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29例(56.86%)与22例(43.14%)。

观察组:年龄跨度为51~78岁,平均年龄(62.32±0.29)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28例(54.90%)与23例(45.10%)。

对照组和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理流程,医院值班人员在接收到患者求救信号后,即可安排急救人员进行救治,遵循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如急诊接诊一院前抢救一患者交接一常规吸氧、心电图监护等。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具体措施如下:

(1)院前急救护理:急救护理人员应提前做好相关急救药物、设备的准备工作。急诊室一旦接到求救信号时,急诊部门人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出院抢救。急诊人员应联系患者家属询问患者情况,以便做好预先准备工作。

(2)转运护理: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尽量小心,保持患者身体的平稳。运送至救护车上后,对患者进行吸氧、插管、心电图监测等措施。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将评估信息传于医院。医院提前做好接诊与抢救准备。

(3)明确责任,优化院前交接护理:救护车到达医院门口后,急诊护理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交接,患者必须在10分钟内送入手术室抢救。给予患者吸氧操作、并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4)手术过程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舒适性,对于清醒患者,应强化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对采用不同护理措施的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均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均数士标准差用以表示抢救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组间通过t检验,“%”用以表示抢救成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对比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较急的疾病,其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极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临床上往往由于护送不及时而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而造成遗憾。

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很大程度上是由短时间内是否获得有效救治所决定的。急诊护理流程管理,提升医生与护士配合度,明确权责义务,完善分工,对缩短抢救流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2]。

据以往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失败案例中可知,以往的急诊护理通常是缺乏准备,一旦接到求救信号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发,而耽误不少时间。在急诊人员出发后,也会因为运送过程中的护理不当而加重患者病情,而术后没有做好护理工作,导致患者复发率增高等。有研究报道提示,与传统抢救管理程序而言,护理流程管理每个环节相对紧扣,且程序内容清晰,操作简单,在接收到患者求救信号后,能在5分钟内出发。在接到患者后,对患者进行吸氧、心电图监测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在运送过程的损伤。并且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后,能让院方更好的做好接诊工作。明确责任制度,也是一种督促手段。制度明确后,护理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相互推卸,可以减少交接时时间[3]。

综上情况可知,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焕.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流程的价值评析[J].心理医生,2015,21(9):145—146.

[2]江洪,屈静林,符雅明等.102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急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1,03(5):426—427.

急救流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其中护理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42岁~67岁,平均年龄(51.32±11.85)岁。常规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41岁~66岁,平均年龄(50.18±10.76)岁。常规组入院后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所有患者在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首先使用急性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并经由接诊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后,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不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同时由医护人员负责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心电监护,并进行凝血功能、血尿常规以及头颅CT等综合检查[2]。

护理组开展急诊护理流程:(1)患者入院后,于2~3min内对其进行病情评估,迅速组织静脉通路后,给予患者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2)对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并立即进行常规血液检查,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综合检测;(3)将患者送入急诊室进行治疗,开启绿色通道后紧急联系神经内科以及脑卒中等治疗科室,同时启动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应急流程;(4)构建与脑卒中疾病相关的治疗科室,并为患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药剂使用的标准进行分析,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工作开展做好前期准备;(5)准备好用于溶栓治疗的治疗床,并在接诊后立即准备相关设施和溶栓药物;(6)对入院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和引导,提高其对治疗的信心[3]。

1.3 观察指标

选取入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以及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NTF)含量为主要调查因素,以此来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同时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并根据患者得分制定出了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1十分满意(80~100分);2满意(60~79分);3不满意(60分以下)。总满意=(1+2)/(1+2+3)×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分析可以发现,护理组入院后行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8.67±8.85)min,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4.21±10.67)min,护理组的NGF以及NTF指标分别为(117.63±13.58)pg/ml和(6.96±1.04)ng/ml,常规组为(73.84±10.23)pg/ml和(3.25±0.71)ng/ml。由此可见,护理组的急救效率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利用我院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由于发病时间短,且死亡率相对较高,若其未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及时的救治,则将造成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从而对日后疾病的治愈产生巨大的阻碍[4]。目前,临床中多采用镇静止痛,以及溶栓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由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可以包含血管、血液以及血液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根据患者组织结构的不同,其缺氧的耐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初期,患者脑组织内神经细胞所收到的损伤越小,患者的治愈几率则越大,从而使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效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过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充分的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率,缩短了对患者的治疗时间,同时也确保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日后的身体健康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入院后行溶栓治疗时间、NGF以及NTF急救效率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92%(P<0.05)。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对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美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05(06):33-35.

[2]吕晓.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7(13):237-238.

[3]于芹慧.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和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10(02):118-119.

[4]张学萍,魏素芳,沈莹,等.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03(12):1102-1104.

急救流程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院前接诊56例急性脑出血病人, 男34例, 女22例, 年龄27岁~75岁;呼叫急救出诊原因:头痛、头晕、抽搐、呕吐、失语22例, 昏迷31例, 情绪失控3例。经抢救现场死亡3例, 抢救成功53例, 转运回院51例, 经CT和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符合脑出血标准。

1.2 方法

先期院内业务学习、培训, 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包括司机、急救员学习脑出血疾病的相关知识, 尤其是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发症、疾病演变过程等, 了解正确、有效的救护措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性, 做到从接到出诊指令到出诊、救治、转运、交接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制定脑出血专项救治流程, 保证快速出诊、早期病情指导、快速判断病情、及早救治、安全转运, 将绿色通道开放在院前院内做到有效衔接。

1.3 结果

56例病人经过院前救治和院内治疗后, 院前死亡3例 (5.3%) , 安全转运院内53例, 院前救治有效率94.6%, 经过院内综合治疗基本痊愈32例, 部分功能恢复17例, 院内死亡4例, 在院内有效治疗率为92.5%。

2 讨论

2.1 院内培训并制定脑出血专项救治流程

通过病例讨论, 召开全部院前急救人员学习脑出血的病因、基本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治疗要点、病情变化及预后, 探讨正确救治对脑出血病人的重要性, 明确医生救治原则、护士观察与护理重点、急救员搬动转运注意事项、救护车启动与停车要点等,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救护流程, 细化职责与分工, 尤其是急救护理人员在物品的准备、快速处理, 与医生急救员的配合均有详细规范。

2.2 快速出诊和正确的电话指导

接到“120”急救出车指令后, 做到2min出车, 上车60s内根据“120”中心提供电话与呼救者取得联系, 重点明确询问病人主要症状, 如意识状态、呼吸情况、卧位等, 初步评估病情, 疑脑出血者立即指导现场人员给予紧急处理, 让病人就地平卧, 尤其是俯卧位的病人, 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窒息, 抽搐病人保护避免受伤, 安抚家属保持镇静, 尽量不要搬动病人, 以免加重出血, 呼吸、心搏停止病人指导心肺复苏。

2.3 现场救护

有预见性地携带各种急救器材和药品, 到达现场后询问病人病史, 根据现场观察, 协助医生在进行病情判断的同时积极进行救护, 病情危重时紧急处理, 心搏停止者立即心肺复苏。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脑出血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甚至会出现吞咽反射消失、昏迷, 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 解开领扣, 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分泌物, 气管堵塞者立即吸痰, 牙关紧闭及抽搐病人尽早使用开口器, 防止咬伤舌头, 舌后坠者立即置入口咽通气管并固定, 呼吸<6/min或>35/min均提示呼吸功能障碍, 采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或行气管插管[3]。所有病人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应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以改善脑缺氧。

2.3.2 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

选择近心端、较粗的静脉, 如果有肢体瘫痪, 最好选择健侧, 选用大号留置针, 快速建立1条或2条静脉通道, 原则上越快越好, 能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 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对有颅压升高或有脑疝先兆症状如躁动、头痛、喷射状呕吐的病人, 正确执行口头医嘱, 及时应用脱水、降颅压、利尿药物, 可选择20%甘露醇250mL快速输注, 也可与呋塞米20mg静脉注射联用, 以降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脑疝发展, 必要时可选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 以保护脑细胞。

2.4 安全转运

2.4.1 正确搬运病人

急性脑出血病人早期尽量减少搬动, 因身体的移动尤其是头部, 可加重脑出血, 压迫神经中枢引起呼吸、心搏骤停, 并诱发脑疝的形成。在急救现场, 铲式担架应用尽量不多改变病人的体位, 约束带固定身体防止躁动、滑脱, 保护固定好头部:轻轻抬高头部15°, 头偏向一侧, 减轻脑水肿和保持呼吸道通畅。上车时使病人头部在前, 脚在后, 固定好担架, 专人固定头部, 车辆应平稳驾驶, 尽量避免震荡和颠簸。

2.4.2 途中的救护

护士在途中应严密观察病情、肢体活动、监护及液体情况。脑疝是脑出血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重点观察病人意识、呼吸、瞳孔及血压的改变, 一旦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生采取急救措施。对清醒病人, 突然的偏瘫和失语为病人带来较强的负面情绪, 不利于救护工作进行, 护士应安抚稳定病人, 保持镇静, 减轻病人恐惧情绪。

2.5 绿色通道的有效建立

保持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有效畅通, 院前院内救治衔接做到无缝隙。在救护的过程中根据病情及时与院内联系, 通知相关检查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做好应急救治准备, 回院时会诊人员到位、专用急诊电梯优先开放、影像检验优先检查、先救治后缴费、需要手术时积极术前准备, 做好环节控制, 尽量缩短各个环节的时间并保证通畅。

3 小结

急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 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如果救治不及时易造成病人死亡, 院前院内急救是确保急性脑出血病人生命安全的一种有效措施, 也是抢救病人生命和降低病人伤残的关键环节。因此优化的专业救护流程, 在院前为病人提供系统的、专业的、高效率的救护使急性脑出血病人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快速、正确的救治, 院前院内绿色通道有效衔接、院内各支持系统高效运行, 病人病情得到早期稳定和缓解, 为病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从而挽救病人生命,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救护流程在急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院前接诊56例脑出血病人应用优化救护流程进行救护, 对快速出诊、现场救护、安全转运、绿色通道衔接等各个环节优化救护流程。[结果]院前救治有效率94.6%, 在院内有效治疗率为92.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中应用优化救护流程可以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救护流程

参考文献

[1]郑智, 李树生.猝死防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228-229.

[2]王乾.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29 (2) :64-66.

上一篇:嵌入式ARM下一篇:药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