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系统

2024-10-27

急救系统(共12篇)

急救系统 篇1

一、医疗急救信息化的装备需求

院前抢救的特点是病情急、时间紧、急救条件受限、病情复杂或病种涉及多, 这就要求救护人员急救技能娴熟、掌握全科知识, 能迅速做出正确诊断、缩短患者救治前时延, 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危重情况往往是先“救”后“送”, 各个医院的现实情况常常存在各种局限性, 比如救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 而任何时机延误或措施失当都有可能造成有希望救活的伤患失去生存机会。

完整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院前急救救治成功率的保障。美国的“公众法案93-154”关于急诊、急救医疗服务的定义对于理解急诊、急救功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它确认了急诊医疗服务 (EMS) 的15个要素: (1) 职员; (2) 训练; (3) 通讯; (4) 运输; (5) 设备; (6) 重症护理单元; (7) 公众安全机构; (8) 用户参与; (9) 获取护理; (10) 转诊; (11) 病历记录标准化; (12) 公众信息交流和教育; (13) 独立评估和回顾; (14) 灾难救助; (15) 互救协议。从这些要素中可以看出, 通讯与信息交流是提升急救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与价值

院前急救信息系统是为急救医疗流程中的各种角色服务的, 体现如下:

(一) 伤患

通过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以及实现正确的救治指导,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 具备高水平应急指挥抢救能力, 挽救伤患生命。

(二) 急救科室人员

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制订方案, 同时支持远程救护指导, 包括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测与指挥。

(三) 专家

无论在院外或是院内, 无论在医院还是差旅途中, 都可在第一时间借助电脑或手机看到患者情况, 掌握急救整体工作动态, 从而指导远程急救。

(四) 医院

真正建立起院前到院内的急救绿色快速通道, 增加区域半径内的收治患者, 通过急救成功率的提升, 提高医院的临床科研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 最终提高医院的效益。

(五) 医院管理者

完整详实的院前至院内的急救诊疗信息, 可以保障医疗行为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数据的可利用性, 特别是有利于医疗举证, 避免医患纠纷。

(六) 年轻医生

提供现场急救过程完整的视音频全系记录, 是珍贵的教学资料, 以加快他们的成长。

(七) 科研人员

提供完整真实的诊疗临床信息, 可辅助科研检索统计与临床决策。

三、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功能配置

(一) 系统的完整架构

如图1所示。

各项配置与功能说明:

1. 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通常为智能终端 (大多采用Android平台或者Android裁减过的系统) , 该终端通过无线技术对车载医疗设备如监护仪中的患者体征、波形数据进行采集并实时传输至急救中心服务网, 同时, 也实现了急救患者的基本信息、初步诊断等信息录入功能, 完成预登记, 并可摄录上传急救车上的图像、视频等影像。这样, 急救车在接到伤患的第一时间可将其生命体征参数通过远程传输到医院。

车载子系统同时也是急救指导专家咨询的工作站, 通过触摸屏操作, 方便快捷地将各项急救流程直观简单地展示, 为急救医生抢救伤患提供及时快捷的指导, 见图2、图3。

2. 接诊专家电脑工作站、手机信息系统

通过接诊工作站甚至手机平台, 医护人员无论是在医院或是在差旅途中, 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患者的体征信息, 手机信息系统还提供了可视化通讯功能, 必要时专家可对急救车上的医师进行远程急救指导, 甚至多位专家还可以进行远程会诊。

3. GPS定位系统

无手工干预, 急救车辆会不断上报当前GPS坐标, 在调度中心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位置, 调度中心可以整体监控急救车辆, 并根据车辆GPS记录追踪每一辆救护车的位置及行车路线, 结合地图信息优化车辆调度。当急救车在接回患者途中, 中心工作人员可随时了解救护车位置情况, 结合患者情况及时做好接诊准备, 见图4。

(二) 急救工作配置急救信息系统后的流程变化

1. 医院收到出车调度通知, 安排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出车救助。在“院内远程监控子系统”进行出车登记。

2. 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登录“急救车载系统”, 对急救患者进行初步的信息录入采集。

3. 急救车上的“车载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可对患者数据进行自动数据采集, 并传送至急救中心的“急救云平台”。

4. 急救中心的指挥人员可通过“院内急救车辆调度子系统”观察全院急救车所在位置和行车位置。

5. 急救中心的监控人员院内急救医护人员, 可通过“院内远程监护子系统”详细了解每辆急救车中患者的被救治情况, 并可进行远程抢救指导等。

6. 院外专家可用移动终端打开“智能移动监护子系统”登录急救平台网络, 以便随时随地进行远程诊断。

四、结束语

装备急救信息系统, 可打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通路, 从而在第一时间内有效快捷地抢救伤患生命、缓解其症状、稳定其病情, 以便安全转诊。这一理念正逐渐被医学界接受。部分地区的120急救中心已经开始建设或者规划建设急救信息系统。可以冀望, 急救信息系统被广泛装备之后, 将给急救医学带来一次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于京杰, 马锡坤, 杨霜英, 傅洪, 袁明勇, 董唯.论数字化手术室建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4)

[2]ThomasWiegand, G.J.S., Senior Member, IEEE, Gisle Bjntegaard, and Ajay Luthra, Senior Member, IEEE, Overview of the H.264/AVC Video Coding Standard.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3.13 (7) :17

[3]黄锡璆, 梁铭会, 等.中国医院建设指南[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2

急救系统 篇2

一、把PE请进门

作为维护系统,我们自然希望PE功能越强大越好。对于那些已经无法进入系统的电脑,我们先要在其他正常电脑上下载PE。本人下载的是网友老毛桃制作的PE版本,这是一个可以上网的PE。

第一步:准备一个128MB以上容量的可启动闪存。将所需文件edit.com和网卡驱动复制到闪存根目录下。比如,笔者是8169网卡,可以在闪存新建一个名为8169目录,把驱动文件全部复制到该目录。下载到的PE是个GHO镜像,使用Ghost Explorer打开镜像后,将全部文件复制到U:\pe(U指闪存盘符)。

第二步:在故障电脑上使用闪存启动到DOS下,输入下列命令,将PE所需文件复制到c:\。

cd a:\pe

copy *.* c:\

屏幕提示系统已经存在ntldr、NTDETECT.COM、boot.ini文件时,选择No,不要覆盖掉这三个系统文件。

注意:上述命令中的a:是指启动到DOS后的闪存盘符,c:则为原来系统的系统盘。如果你制作的是HDD模式启动闪存,闪存盘符可能是c:,此时要将原来系统的系统盘盘符变为d:,如果系统盘是NTFS格式,则要借助NTFSDOS来复制文件。

第三步:在DOS下继续输入下列命令编辑Boot.ini,添加PE启动项:

Attrib Cs Ch Cr c:\boot.ini 取消boot.ini的隐藏、系统、只读属性

Edit c:\boot.ini

打开boot.ini后,在文本最后添加上“c:\avldr.xpe=”Windows PE“”并保存,使电脑重启后可以启动到PE,

二、用PE修复瘫痪的系统

经过上述操作,我们已经成功将PE安装到故障电脑上,现在拔下闪存并重启,在多重启动菜单选择“Windows PE”,系统会自动加载必要文件并启动到PE。现在就可以利用这个PE来进行修复操作了。

常见的一种启动故障就可以用PE修复:一台安装Windows XP的电脑,每次在登录界面单击用户名进行登录时,出现“正在加载个人设置”后却自行注销无法进入系统。修复方法如下:

第一步:进入PE后,双击桌面“启动网络支持”,开启PE的网络组件。这个PE已经自带不少网卡驱动,如果可以自动安装本机网卡,返回桌面双击“宽带连接”,按提示输入ISP账号和密码即可上网了。不过,该PE并没有包含8169网卡驱动,我们需要手动安装。

第二步:右击桌面“我的电脑”选择“管理”,在打开的窗口切换到“设备管理器”。单击菜单栏的“查看→显示隐藏的设备”。在右侧窗格依次展开“others device→以太网控制器”,右击选择“更新驱动程序”。

第三步:在弹出的安装向导窗口依次选择“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不要搜索,我要自己选择需要安装的驱动程序”→在硬件类型列表选择“network adapters”。

第四步:剩下的操作按屏幕提示,选择从磁盘安装驱动,选择准备在闪存内的网卡驱动进行安装即可。成功安装网卡驱动后,系统提示需要重新启动,此时一定要选择“否”。返回桌面打开宽带连接,按提示输入ISP账号和密码连接网络,使用桌面IE就可以上网了。

急救系统 篇3

关键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升级;规划;需求

中图分类号:R459.7;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048-02

1 背景概述

随着呼救量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原有的功能已经满足不了现有工作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的需求。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如3G视频车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手机定位、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导航型车载子系统等发展迅猛。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百姓,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需要,合理规划指挥调度方式并升级系统。系统按相对独立性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子系统、数字录音子系统、120指挥调度子系统、地理信息子系统、车载GPS子系统、大屏幕显示与监控子系统七大部分。

本次项目建设需要解决以下问题:CTI系统软件升级、数字录音系统软件升级、受理信息系统升级、地理信息系统升级、安克车载系统软件升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分站接警软件升级、手机定位系统软件等。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系统以现代呼救中心系统呼叫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并结合了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使120系统在技术装备上居于领先地位。

为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救治,系统还采用优先分级调度知识体系,使调度受理指挥更加标准化、人性化,而且在指挥过程中提供电话急救指导,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福音。

总的来说,我们应建设高可靠、高效率、高性能、高适应的120急救指挥,满足全市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

3 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3.1 数字交换机子系统

有线通信子系统(即交换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语音通讯平台并对通讯线路加强管理,以辅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对呼救者的处理。

按照稳妥可靠的设计思路,电话线路的设计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0系统采用1条E1线路与电信网连接,如采用两条线路还可以实现备份功能。

如果E1线路的任一端设备、线路本身或者交换机出现故障(发生概率极小),则急救电话通过数字中继呼入的通道就会完全中断。为保证急救呼入的通畅,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还应该建立实线备份路由,即在中心建设3条急救实线线路作为数字中继的备用线路。急救呼入平时通过数字中继接口接入,一旦数字中继接口或交换机出现故障,则自动将急救呼入转至实线急救电话,如图1所示。

3.2 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计算机网络子系统主要包括局域网络、广域网络和无线网络等,它将120指挥中心和分站(分中心)、联网救治医院、救护车辆、数字公共网络、移动数字通信网络等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或指令的快速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反馈等功能。

3.3 数字录音子系统

数字录音子系统主要是提供受理调度全程的数字录音服务。它通过与交换机系统相连接并且可以和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使得它和中心计算机系统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3.4 120指挥调度子系统

120指挥调度子系统是120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从120呼救开始到院前急救完成的实时处理系统,其包括:接收120呼救、受理、调派救护车辆、信息反馈、增援处理以及对相关急救命令信息的传送、收集、处理等,从而实现了快捷、完全、科学的全程化急救受理指挥调度。

①从呼救受理开始,中心可以实现和患者多方面的信息沟通,并将尽可能多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可能送达的医院。

②从呼救受理开始,中心即可告知患者派车情况和车辆动态。

③救护车到达现场接到患者后,车载医疗监护设备(如:心电仪)的监护信息以及其他生命体征即可通过配备的车载信息终端(导航型)手工输入,传送到即将送达的医院急诊科,医院信息终端和LED显示终端上即可显示相关信息,提醒医院急诊科尽早做好相应的准备。

④患者送到医院时,救治基本情况也可通过医院信息终端反馈到中心,便于中心进行院前救治医学统计,指导以后的急救。

3.5 地理信息子系统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是由地理信息平台、电子地图、应用软件等组成的软件系统,利用它我们可获得各种信息以及进行快捷的定位。这样就能保证车载GPS终端发回的定位数据能与一个精确的地图图形匹配,获得良好的视觉界面。

3.6 车载GPS子系统

新一代车载信息系统由7英寸彩色显示屏、隐蔽安装的主机、天线等构成,它以车载导航和通信产品为依托,实现了定位信息上传、调度指令接收、急救过程状态信息反馈、GSM移动语音通话、车载电子地图导航、急救管理信息回填、医疗知识查询和智能电源管理等八大功能。另外车载终端还具备强大的程序开发支持,可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功能调整。

3.7 大屏幕显示与监控子系统

大屏幕是一种可视化程度较高的帮助系统,能将急救时间可视化,地图、文字等在急救处置过程中一览无余,主要是用于有领导处理突发性重大灾害事故或有领导参观,需要多人指导、提出意见时。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将中心急救科医生急救、路口道路情况等反映在大屏幕上,辅助领导指挥急救。同时,对于日常事故的调度,也可为调度员提供极好的现场感觉。

4 系统的运行测试

系统切割的首要前提条件是新的系统经过测试检验能够投入使用,这就需要系统集成商安排好系统切割前的测试组织工作。

4.1 硬件平台

系统测试应该对所有的硬件平台进行测试,确保硬件能正常运行。

4.2 分系统测试

对于相对独立的系统,应能够预先进行独立测试,确保子系统能够独立稳定运行。

4.3 网络测试

应对急救数字网络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网络通信畅通无阻。

4.4 电话呼入与分配测试

此点测试需要单独列出,以强调其测试的重要性。应确保120电话呼入能正确分配到合适的空闲受理台,对于分中心的固定电话呼入,应确保能分配到指定的分中心。同时要测试迂回路由,确保数字中继出现故障后,120电话能自动迂回到模拟紧急电话上。电话测试应安排独立的测试中继号码进行测试。

4.5 软件联调

对整体软件进行联调,包括中心受理软件、应急指挥软件、通信服务软件、分中心软件、分站软件。测试方法按照角色进行,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不同角色进行测试记录。软件测试应做到详尽、尽量考虑边界条件。

5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为社会公益性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提高对急救、突发事件及灾害性事件的分析、计划、组织、协调和及时的控制等指挥调度功能,最大可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

5.2 社会效益分析

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保障了社会公众财产和人身安全,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6 结 语

基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高寒.现代通信技术在120急救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4.

[2] 郑顺祥.现代通信技术在水利调度系统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2.

急救系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675例, 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将其分为对照组 (325例) 和观察组 (350例) 。

1.2 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 经培训后根据“急诊伤害监测登记表”的内容, 利用相关利用病历资料, 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我院的医院急救系统实施前后急诊体制、急诊设备、急诊人力的变化。

1.3 医疗急救系统内容

医疗急救体系是一个网状系统, 医学救援是社会公共救援系统的子系统, 其组成系统是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医疗急救系统整合后其特点为:实行统一组织指挥, 统一调配资源, 统一救援;建立医学救援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培训;院前医学急救、院内医学急救;树立“大救援, 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 结构网络化, 抢救现场化, 知识普及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模式, 从而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素质而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1.3 满意度调查

采用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寄信或电话调查上述患者或者家属, 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 当场填写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然后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急救反应时间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生存情况与满意度采用百分比比较,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岳麓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中心对院前急救人员实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 我院对院前急诊科作了流程的再造。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36.58±15.21) min, 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19.82±8.10) min, 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 (P<0.05) 。见表1。作为衡量急救医疗系统应急能力主要标志的交通伤害临床急救反应时间, 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死率为12.5%, 观察组病死率为3.3%, 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 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和专科治疗[1,2,3]。我院是一家处于岳麓区的市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三级医院, 担负着市区的日常急救工作, 系岳麓区急救中心重要的急救分站。由于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 常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我院于2008年10月采用多种方式, 对本单位急救专科技术人员和专科设备实施优化组合, 以达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目的[4]。同时对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 即把以“急诊内科”为主的功能改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的功能[5];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提高素质, 灵活调配人员[6]。本文结果显示, 在交通伤害救援中, 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36.58±15.21) min, 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19.82±8.10) min, 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 (P<0.05) , 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照组严重伤病死率为12.5%, 观察组严重伤病死率为3.3%,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 患者满意度高, 缩短了急救时间, 提高了急救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方法:以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分为对照组 (325例) 和观察组 (350例) , 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急救评估指标。结果:在交通伤害救援中, 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36.58±15.21) min, 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19.82±8.10) min, 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 (P<0.05) , 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照组严重伤病死率为12.5%, 观察组严重伤病死率为3.3%,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 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 患者满意度高, 缩短了急救时间, 提高了急救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疗急救系统,交通伤害,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18.

[2]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85 (22) :151-152.

[3]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15 (5) :25-26.

[4]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54-55.

[5]潘旭临.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J].当代医学, 2003, 8 (5) :16-18.

急救系统 篇5

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资料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九、医学装备管理

评审标准编号:6.9.6.1—6.9.6.3

6.9.6.1 【C】

1.有保障医学装备使用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

2.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对医学装备实行统一的保障(保养、维修、校验、强检)

管理,并指导操作人员履行日常保养和维护。3.有全院装备清单和具体保障要求与规范。【B】符合“C”,并

1.有医学装备保障情况的登记资料,信息真实、完整、准确。2.有医学装备故障维修情况的分析报告,用于指导装备的规范使用。【A】符合“B”,并

有根据对装备使用监管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得到落实。

6.9.6.2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C】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A】符合“B”,并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6.9.6.3 建立全院保障装备应急调配机制 【C】

1.建立医学装备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程序,装备故障时有紧急替代流程。

2.优先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的应急调配。3.医务人员知晓医疗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B】符合“C”,并

有装备应急调配演练和监管。【A】符合“B”,并

急救系统 篇6

【关键词】 急救演练;专科急救;抢救配合;综合能力;协调能力

妇产科急危重症多,如不能及时有效救治,必然危及母子两条性命。医院以妇产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例,模拟救护场景,进行专科急救演练,以检验医护人员对抢救预案的掌握情况、技术操作、沟通协调、设备物资的准备;培养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规范急救操作,查找抢救预案中的不足,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综合能力和抢救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8月——2012年10月,妇产科组织了6次模拟急救演练,院长、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演练科室医护人员全部参加。演练病例为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宫外孕失血性休克、子痫,新生儿重症转运、过敏性休克。

2 方 法

2.1 成立急救演练小组,科主任、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高职称人员和骨干为组员。根据疾病特点拟订模拟急救方案、脚本,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实施。

2.2 步骤

2.2.1 学习培训 组织全科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急救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的培训。制定演练流程及考核标准。

2.2.2 角色配置 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及家属,5名急救小组成员,相关科室产房、新生儿科、手术室、检验科、血库工作人员各1名。

2.2.3 演练过程 由科主任与护士长主持,整个过程、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尽量一致。

2.2.3.1 护士甲接听呼救电话后,立即呼叫急救小组,护士乙迅速准备抢救物品床边定位放置,启动抢救仪器设备,电梯口等待病人。病人入科后,护士甲定位于病人床头右侧,负责气道的通畅,吸氧,协助医生胸外心脏按压,连接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护士乙定位于病人床尾左侧,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抽取血标本,用药,输血,导尿,术前准备等;护士丙定位于病人床尾负责观察心电监护、药物准备及记录和对外协调等;医生按照ABCD法则[1]进行急救处理。

2.2.3.2 若病人病情严重,立即呼叫急救专家组,通知相关科室人员就位,开放绿色通道,在负责人的指挥下进行抢救,历时30-40min。

2.2.4 分析总结 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員进行讨论分析、查找问题,根据考核标准对演练人员的综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院感控制及科室设备物资的准备进行评分。

3 效 果

3.1 正确识别,快速反应 通过演练医护人员急危重症识别能力大大提高,并快速反应,为抢救争取了时间。

3.2 沉着果断,及时评估 演练实施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有效利用能力资源,对病情定性果断,保障了抢救的及时和成功。

3.3 关注患者 专人负责时刻关注患者,安慰体贴患者,满足患者需求,提供心里护理、生活照顾,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

4 体 会

4.1 组织缜密 急救系统由急救领导小组、急救专家组和急救小组三级组成。相关科室会诊人员10分钟到场。化验、检查、输血等优先进行,同时物资充足,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的有效进行。

4.2 模拟急救演练使妇产科抢救规范化,程序化。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或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果断应对,默契配合,整合了多项急救操作和专科操作于一体,使妇产科护士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2]。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加,其技术操作时间逐渐缩短,操作熟练程度及综合能力考核评分逐渐提高。

4.3 与专科急救演练相比较,急救技能培训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是急救工作的基础,而专科急救演练的重点在于专科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因此,急救技能培训与专科急救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妇产科急救质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经过1年的专科急救演练,妇产科护士急救的基本技能和专科技能以及综合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59-60.

远程急救救治与指导系统设计 篇7

关键词:远程急救,指导系统,解决方案,HIS

院前急救的特点是病情急、时间紧、急救条件受限、病情复杂或病种涉及多学科, 要求救护人员急救技能娴熟、掌握全科知识, 能迅速作出正确诊断,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各个医院的现实情况是救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而往往随车的医务人员年资相对较轻, 无法处理比较复杂的病情。特别是在急症伤患长时间转运的途中, 病情发生重大变化时, 因院方专家无法看到患者的现场具体情况, 很难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远程指导, 医院专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针对这种现状, 远程急救救护与指导整体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远程急救救护与指导系统需要全面的规划与设计, 系统的深度与范围直接关系到其使用效果。

一、整体规划

远程急救救护与指导系统的整体规划大致可分4步进行:

(一) 确定整体需求

整体需求包括业务过程中本身的需求以及用户的数量, 如该系统从医院信息系统提取哪些数据, 系统为哪些系统共享数据等, 以院方需求为主, 软件供应商配合即可。

(二) 确定具体功能及用户的数量

主要为功能的细化、设计及实现, 并确认体验, 具体可以参照业务过程一一对应进行配置。这部分工作以软件供应商为主, 需要医院医务人员一起协助完成。

(三) 设计相应的系统接口

根据业务流程确定需要集成的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 以及需共享到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保证医院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及可再次利用性。

(四) 硬件配置

以软件供应商为主, 设计之前, 应该了解现有的车载设备、需要连接的仪器、使用者、相关操作环节, 从而确定所需设备, 这些设备在确定之前都需要与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确认与沟通。

二、远程救护与指导系统的内容

(一) 调度子系统

该子系统作为急救流程的起点, 对整个急救流程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谓急救系统的“心脏”。当有呼救电话打入调度子系统时, 调度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 将区域内可分配的急救资源进行整合, 按照“就近、就急、就能力”原则, 在系统中建立急救任务并为其合理分配急救资源。此外, 结合GPS定位技术, 对急救车辆进行全程追踪。最终建成一个集呼叫-调度-追踪为一体的可全面高效运转的调度子系统。

(二) 波形传输子系统

该子系统通过无线技术对车载医疗设备中的患者体征参数、生命波形数据进行采集并实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急诊远程端。当系统因为无线网络原因无法实时传输时, 可将数据进行断点采集, 存储在车载服务器上, 一旦网络连接上, 可以继续上传,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三) 车载病历子系统

该系统将改变急救医生以往在院前手写急救病历、院内电脑录入急救病历的工作方式, 将病历录入系统移植到车内。在急救车辆运行过程中, 急救人员除了照顾患者外还可以在车中利用车载设备录入急救病历。与此同时, 车载设备可通过无线网络将病历数据传输到急诊远程端, 供院内急救医生查看, 为院内急救医生提供更多的院前急救信息, 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衔接。

(四) 视音频救治子系统

该子系统从视音频通话角度为急救医生搭起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有效沟通桥梁。当院前急救发生急救医生无法应对的情况时, 可通过车载音视频设备向急诊远程端发起求助信息, 进而与对方进行视音频通话获得远程紧急救治支援, 甚至进行多科室联合远程会诊。此外该子系统还支持录像、拍照功能, 可为防范医疗纠纷提供现场影像资料。

三、集成的信息与设备

(一) 交换居民健康卡的数据

居民健康卡主要用于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费用结算和金融服务等应用, 是实现居民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相互之间、医疗机构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共享的纽带和关键。远程急救救治与指导系统将与居民健康卡做系统集成, 实现在急救车中即可识别居民健康卡, 获取急救患者的历史病历信息, 为急救工作提供患者历史数据基础。

(二) 交换HIS的数据

HIS系统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 远程急救救治与指导系统也需要与HIS系统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流交换, 这些数据包括急诊科室的人员信息、急救病历信息。只有信息系统融合, 才能让远程急救救治与指导系统融入到医院整体平台的运行中去。只有数据融合, 才能满足未来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三) 云台摄像机

车载、急诊视频设备主要为云台摄像机。此类设备的数据输出接口有AV端子、S端子、RGB分量视频接口、VGA接口、高清端口DVi、高清工业级端口HD-SDI等等。所有这些接口都是标准接口, 设备本身的分辨率约束了采集与图像重现的效果, 要想支持高清效果展现, 须从视频设备源、视频接口、采集线路、采集设备、编码设备、视频再现设备等整个视频处理链路上全部支持高清才能够实现。

各类视频编码器大都具备相关的开发接口, 应用软件调用其开发接口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 而传输、转播、存储等功能需要软件实现, 软件水平的高低和软件系统的先进性决定了视频传输的应用效果。视频设备的接入除了实现单向的视频采集外, 还需要实现反向的云台焦距的调节与控制, 控制摄像的角度、距离。

四、主要技术

(一) 监护仪心电波形采集技术

监护设备接口比较复杂, 接口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通讯技术的发展。伴随通讯技术更新, 接口大抵经历了和正经历着从RS232串口 (包括RS422等) 到网络接口的发展过程。原因之二在于通用RS232接口及网络接口不够牢固, 部分厂家提供了基于RS232协议或网络协议的接插更加牢固的专用接口, 某些专用接口能够令到同一设备上的不同接口无法混用、不会错接, 插错则无法插入。

监护类设备通常有多个接口, 接口用途包括衔接检测模块、输出生命体征数据、输出生命体征波形、连接其他设备等。部分监护仪对于生命体征趋势采用串口或专用接口输出, 而波形则采用RJ45网络口输出。采集电脑首先要做到与被采集设备硬件接口匹配, 实现采集电脑与设备的对接。这是完成了采集的第一步工作, 要正确采集解析出数据至少还要两个过程:一是设备要能够主动发出数据或经请求发出数据;二是采集电脑上运行的软件必须能正确地解析出数据。

设备发出数据的情况分两类, 某些设备主动发送数据, 另一些设备仅在通过接口收到指令后发出指定的数据。无论哪种情况, 正确采集数据的第二个过程是数据解析, 前提是掌握其数据通讯协议。

(二) 视音频编码技术

视频编码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一定重构质量的前提下, 以尽量少的比特数来表征视频信息。视频编码的原理是:由于表示图像和视频信息所需的大量的数据往往是高度相关的, 这些相关性会引起信息的冗余, 因此可以通过去除这些冗余信息来实现对视频数据的压缩。传统的基于统计特性的运动补偿+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框架在数据压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国内外的通用视频压缩标准均基于此框架, 比如H.264系列、MPEG系列以及我国的AVS-P2标准。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多样化, 对于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压缩特性, 而渐渐开始向网络适应性、用户交互性等方面转移。因此, 这几年来, 视频编码技术一方面继续以混合编码为框架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压缩特性, 另一方面不断地向可伸缩编码、多视点编码等分支方向发展。视频编码技术主要有:包括运动补偿、预测编码、变换编码以及熵编码的混合编码技术;更多考虑网络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可伸缩编码技术;具有立体感知和交互操作功能的多视点编码技术;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等。

音频编码的主要目的与视频编码类似, 就是在保证一定重构质量的前提下, 以尽量少的比特数来表征音频信息。音频编码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基于线性预测技术的混合编码;另一类为基于变换的感知音频编码。

五、硬件配置

远程急救救护与指导系统是连接救护车与急诊科专家之间的桥梁, 建立在医院信息系统与设备的基础之上, 相关硬件设备配置如表1所示。

六、结束语

急救系统 篇8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在野外或人烟稀少地区的危险情况多有发生,并且对于许多高危险作业的行业,需要保证人员的安全。即便是在中心城市中我们依然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报警手段,让医生更快了解病患的情况。传统的报警手段由于医院与患者的距离遥远会延误诊断时间。因此,研制将患者的第一手生命体征报告给医院的移动急救系统具有十分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移动技术与电子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是此种问题解决之道。报警人发现患者后用移动电话,通过Internet与医院的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并通过生命信息采集系统与移动电话相联通,通过移动通信实时的与服务器联系,发送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医务人员通过服务器端的实时系统得到信息从而为抢救患者做好充分的工作。

该系统大量运用到新兴的嵌入式电子技术(如数字信号处理、测控技术等);生命体征采集器可以实时的采集病人的生命体征(心率、体温、血压等),拥有良好的扩展性;在保证高精度的情况下,可同时对多个不同的可选的体征进行测量。在移动电话上依靠J2ME(Java 2 Mobile Edition)平台,通过USB 2.0 OTG(USB On-The-Go)与采集器相连接,并以HL7标准封装消息并形成知识。消息通过SOAP协议传递给网络服务从而进行互操作。医院的系统则是以Web Service的形式进行封装,抽象成统一标准的、粗粒度的、广泛重用的系统。最终依靠全国统一的注册中心为门户,发展以消息驱动为架构的统一的急救报警体系。

2 生命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

生命采集器系统框架如图所示。

人体的生命特征信号(心率、血压、体温等)由专用的传感器与设备采集,系统还设有扩展接口用于测量其他体征信号,用户只需将相应的测量设备接入扩展接口即可。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很微弱,并带有很多干扰信号,在送往MCU(multi control unit)处理前必须经过放大、滤波。对于心率信号,由于其为脉冲信号,因此,必须将信号整形成方波信号,才能被单片机识别、处理。而血压、体温等信号为连续变化的模拟电压信号,要经过ADC(数模转换器)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才能送往MCU处理。

MCU将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计算,得出各生命体征的量值,并将其发送至移动通信设备,同时接收移动通信传来的数据。为满足与不同型号移动通信设备间的兼容性,MCU与移动通信设备间采用USB接口。而系统为便携式设备,通信时没有PC机的参与,故采用USB OTG技术以实现MCU与移动通信设备的点对点直接通信。

当OTG设备检测到接地的II)引脚时,表示默认的是A设备(主机),而检测到II)引脚浮空的设备则认为是B设备(外设)。系统一旦连接后,OTG的角色还可以更换。主机与外设采用新的HNP(Host Negotiation Protocol主机协商协议),A设备作为默认主机将提供电源,并在检测到有设备连接时复位总线、枚举并配置B设备。OTG标准为USB增添的第二个新协议称为对话请求协议(SRP)。SRP允许B设备请求A设备打开电源并启动一次对话。一次OTG对话可通过A设备提供V电源的时间来确定(注:A设备总是为v供电,即使作为外设)。也可通过A设备关闭v电源来结束一次会话以节省功耗,这在电池供电产品中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两台蜂窝电话通过连接互相交换信息时,一台连接在电缆的mini-A端,是A设备,默认为主机。另一台是B设备,默认为外设。当在不需要USB通信时,A设备可以关闭V线,此时B设备就会检测到该状态并进入低功耗模式。

采用USB OTG技术有以下优点:

(1)本系统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USB20能提供480Mbps的高速稳定的传输接口,其包含的ISO TRANSFER可保证实时性,BULK TRANFER可保证通信的可靠性;(2)能及时将总线活动状态通知设备用户,使用户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状况;(3)USB IF正在计划制定OTG Type规范,"OTG Type"定义描述一类设备的特性。对于符合此规范的USB设备,USB主机只需提供一个驱动程序即可,这样在USB通信中的主机设备就不需要为每一个外设安装驱动程序。

3 移动电话的平台搭建-终端通信与服务的调用

移动电话作为现在最常见的移动通信工具,在J2ME平台的支持下逐渐成为新的通讯终端,并已广泛应用与电子商务等领域当中,证明了其用于医疗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而在新一代的以网络服务为主的分布式运行环境中,JSR172(JSR Java规范请求)规范给J2ME系统注入了强大的互操作能力。现今主流的移动电话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已实现此功能。而移动电话在此种所起到的是消息的组装与发送作用。

但由于基于JSR172规范,涉及XML解析伴随着大量计算,以及大量的信息冗余。我们依然有更轻型的方法-REST风格的WS调用一般只需在Http之上即可,无需SOAP协议,而关于REST也已有W3C的Xfire协议。用URI来描述信息与状态比上行XML消息更为经济。

由于我们这里讨论的协议都是在ISO模型应用层之上所以无论今后的移动电话通讯协议如何变化它都能忽略底层实现,较好的进行支持。

4 消息的封装-面向变化与扩展

系统内的所有消息会被封装使之符合HL7标准,这一行为依赖于HL7 RIM(HL7参考信息模型),所有的消息中的对象都将会是RIM中基础类(Foundation Classes Subject Area)扩展后子类的实例。其只定义了三个基类-动作、实体、角色-可以进一步继承为一系列类、子类。高度的抽象性和扩展性使RIM能够通过扩展词汇等方法来适应任何可以想象到的健康医疗信息场景。所以这样就提高了医疗急救的灵活性。将单纯的数据变成了消息,又将消息进一步抽象为知识。形成HL7 over SOAP模式,这样既便于跨平台的互操作,也便于系统结合名字空间与业务上下文对消息自动解耦、进行识别。

本系统内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完整的实时监控,产生至少三个participation,医院、患者、报警人;他们需要新的Role Link类型描述。每次测量需要发送大量相关数据,包括患者的心率等。这须要对patient扩展成为Real Time Patient(实时患者)可以在ID的Set中添加不同的Real Time ID区别,并且整个活动需要新的Acts子类才能使描述,它必须包括新的参与者,与入院的手续程序,及相关操作(例如根据检测情况事先进行资源的预约与部署)的链接,并存放在Acts Relation Ship中。而对patient由于异地获取信息暂时不全,或者匿名报警(他人报警)信息无法得知情况下,采取default策略,有Default Patient,而后在身份核实后再加入患者自己的历史信息中,这都可以在RIM框架中抽象。

5 医院系统的建立与标准-重用与标准化发布

仅就全国而言,各地医院发展到今日,早已形成了各自的信息系统,他们个体可能健壮,但总体上却缺乏联系、互相孤立,形成信息孤岛。由于本系统的移动性,诸多的跨医院问题随之而来。信息的共享以及集成,H2H(Hospital to Hospital)的互操作迫在眉睫,但有碍于各系统实现的差别以及各异的网络环境。随着网络服务的出现,我们终于有了与平台无关的抽象。通过它则可以将互异的系统发布成相同服务。这些服务将被定义有相同的服务契约,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调用它们。

为了得到这些服务我们要"先拆后装",首先我们必须进行医院的业务流程分析,将系统划分为原子级的操作,并找到对应的模块。并根据业务需求划分出与外在状态以及其他服务状态无关的模块来这就是服务。它们对于程序而言是粗颗粒的(可能有多个类组成),但对于系统的业务而言它们体现出了原子性(只负责某一方面的事物如登记管理…等)。作为完成某种功能的模块是不可再分的。接下来我们则根据业务的需求将小的服务聚合为较大的服务。聚合后的服务必将包含一连串的服务的调用,以应对复杂的业务流程。现今较为主流的方法是使用BPE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业务流程执行语言)来聚合。许多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如JBI、Mules..)中都包括BPEL的引擎。

必须指明的事所有有关服务规则的操作必须在服务中定义。在BPEL中定义业务规则必将使系统不安全,因为客户可以另一种方法聚合以避开业务规则。

而重用的最大好处就是保持医院系统不用更换,医院减少重构系统,医生又不用重新去学习新的应用环境。与医院原有ODS结合则保持原有分析系统部分稳定衔接。这样原有的数据仓库及挖掘分析系统基本不变,而事务系统进行少量重构就可以达到要求。

6 服务总线与服务集成-SOA、消息路由机制与互操作

网络服务提供给我们两种调用方式,即RPC模式与异步消息模式,RPC模式用于流行与早期,但若是要达到SOA我们必须要使用到异步消息模式。它能给我们更大的效率,更低的耦合。至此我们只需要一个入口,接纳各种消息。消息在服务总线上传递,网络服务则连接在总线上;就像数据在计算机总线上游动,而设备与硬件挂在总线。现在由消息的内容而决定调用那个服务。进行消息的路由。

所有报警的消息,无论是报警使得登记消息还是后续的连续的生命体征测量数据的消息都通过这一个入口进入系统。系统会根据消息的某些信息进行调用。例如对于本系统而言,我们可以根据报警的地理信息自动搜索出适合的医院,并在哪个医院登记。根据患者的个人信息,自动的调出其历史病例,而一切只需将患者的个人ID输入;ESB则会根据业务需求自行调用。在HL7或语义Web健全的系统可以对其情况进行挖掘。全国性的集成可以帮我们快速地得到全国所有相关的信息,在病人还在报警的同时就已经得到了他完整的信息。更可以将实时体征信息发布网上与其患者的私人医生或其它医院的主治医生交流。

7 小结

本文由移动急救报警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引入,探讨了该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对现行医疗信息系统的改良的一些思考。本文的一些观点并不只局限于急救系统而更广泛地运用于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中。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急救报警系统的设计及其与现有医疗系统构架集成的原理。移动急救报警系统是基于移动电话以及Mobile Web Service Client(移动网络服务)等技术与产品得到的新型急救报警系统。其包括了面向全国的医院信息注册中心,位于医院的HIS系统,移动电话上的移动客户端,以及与移动电话相连的便携式生命体征采集器。初步探讨移动嵌入式系统与电子测量系统的设计原理。移动报警系统,分布式的医疗信息系统在新的Web环境下的设计与集成。应用SOA等相关概念探讨更为开放的HIS之设计,如何面对需求的频繁变化。

急救系统 篇9

关键词:GIS,急救系统,120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密度越来越高, 道路越来越复杂, 都给医疗急救带来巨大打压力。虽然医疗急救部门担负着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任, 但其可利用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可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对医疗急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而GIS恰恰为医疗急救部门提供了宝贵信息和时间。

1 GIS技术简介

GIS (Ge ographic Inform ation Sys te m s, 地理信息系统) 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 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 (无论它来自数据库, 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 转换为地里图形显示, 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 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 现实对象包括人口, 行车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 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 它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GIS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 对资源环境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的分析测试, 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 而且可以有效地对多时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 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 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及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地理信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以来, GIS技术已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目前GIS已经在地形图与专题制图、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环境评价、地震灾害预测研究、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当前医疗急救通信指挥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 救援现场的指挥员主要靠经验和直觉指挥部队实施救援活动, 现场指挥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缺少临场指挥的科技依据。为了把人员伤亡和救援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这就要求医疗急救部队具有高效的指挥系统和科学的决策系统。

目前, 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都建设了GIS和GPS,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医疗急救通信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应用效果。

但是, 基于GIS技术的医疗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大多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多、系统大、十分昂贵等特点, 对于遍布全国各地的许多区县级医疗急救部队来说, 人员紧张、经费有限、救援起数较少且救援数据量相对不大, 如果也应用上述系统, 会造成一定浪费, 不符合地方建设和部队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兼顾通信指挥系统功能的完善性和前瞻性, 又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省财力、物力和人力, 是当前医疗急救指挥系统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3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通信指挥系统

基于GIS技术构建医疗急救通信指挥系统, 首要因素是具备医疗急救电子地图。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都购买了城市电子地图, 但这些地图并不包括或包括很少医疗急救信息, 因此, 必须按照医疗急救通信指挥的要求对地图重新组织和不断修订, 才能为救援所用。目前普遍采用世界标准信息可视化系统Map Info技术作为GIS系统平台, 并结合Map Basic、OLE自动化和Map X等开发GIS应用系统。

为使医疗急救指挥员可以更方便的在电子地图上了解一些专题情况, 如市区的建筑位置、道路布局的分布情况等, 可以利用Map X控件制作专门的医疗急救专题地图。与传统GIS专业性开发环境相比, 像Map X这类组件式GIS系统具有小巧灵活、开发简捷、价格便宜等特点, 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大众化。用Map X开发的GIS系统运行速度快, 但Map X并没能实现所有的Mapinfo功能, 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生成或编辑地图能力及地理分析能力不足等缺陷。

4 GIS在医疗急救信息化中的应用

4.1 在120中的应用

GIS作为在120中运用的最早也是最能体现成果的技术, 目前运用得比较成熟。GIS作为火警受理和智能决策系统有力的辅助手段, 主要完成救援信息定位、GPS定位、信息查询统计、数据的分析显示, 能够利用GIS系统准确、迅速确定救援人的地点及救援位置, 通过优化择选和计算能确定最佳行车路线, 另外通过车辆GPS定位系统, 能够在地图上实时观察车辆的行车轨迹, 以判断车辆是否按照指定的路线行驶。

4.2 在医疗急救规划中的应用

由于GIS基于图形方式, 相关信息内容比较详细、精确, 并且在计算机上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各种数据实图, 可以及时进行各种医疗急救重点单位的选址、规划、建设, 医疗急救站点的规划。通过将各种规范数据输入计算机, GIS系统将自动判断出规划的合理性及计算间距。以改变传统人为判断的失误和不准确。

4.3 在分析医疗急救信息数据中的应用

利用GIS可以在地图上直观地反映区域、行业救援分布情况统计分析救援数据, 以便于制定科学的措施和对策, 减少救援事故的发生。同时, 通过建立基于GIS的救援隐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救援隐患分析, 既能形象地反映情况, 又能便于动态管理, 通过一些信息查询、分析评价与科学决策, 能够对于城市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预测, 便于医疗急救、安监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督查工作。

4.4 制定救援预案中的应用

由于GIS内容丰富, 目前许多系统采用的是影像甚至立体图形, 便于指挥人员从空中了解观察周围情况。对于指挥员综合各种因素, 制定有效的救援预案有极大的帮助。

4.5 GIS正朝着网络化、虚拟现实、多媒体及三维方向发展

开发网络模拟演练系统将是不远的现实, 通过网上各种综合数据, 实现对救援的判断、力量调度、车辆布置以及进攻方向等战术措施, 可以测出救援扑救成功与否。

5 结论

急救系统 篇10

急救类设备是每个大型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这类设备往往使用范围广、通用性强,是大多数临床科室必须配备的。实行急救设备的专管共用可以提高急救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宝贵设备资源的闲置,提高急救设备使用操作水平,减少由于不当操作造成的故障,同时便于管理,可以定期开展维护、消毒、质控检测等。目前国内很多大医院都实施了急救设备的专管共用制度,但是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手工记账或者人工录入的阶段,易造成漏记或者登记信息不全等,不便于急救设备的合理调配和动态管理。图1为我院专管共用设备的流程图。目前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设备借用及归还信息记录不完整,无法实时统计设备借用分布情况,不利于对专管共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合理配备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1]。

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射频信号,通过读写器、天线和安装在载体上的RFID标签构成RFID系统,实现对载体的非接触识别和数据信息交换[2]。RFID电子标签分为2大类:无源电子标签(被动标签),有源电子标签(主动标签)。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3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1)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与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2)阅读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3)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目前RFID技术正在为物联网领域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以识别距离远、快速、不易损坏、容量大等条码无法比拟的优势,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有效改善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本项目采用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读写系统,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设备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科室及时准确地掌握共用设备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共用设备的数量。

3 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系统布局示意图如图3所示。目前,各个医院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HIS,并且布置了遍及医院的网络,本文设计的方案利用了医院现有的HIS和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急救设备的专管共用管理,系统由硬件及软件2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由RFID标签、RFID天线及阅读器、手持式终端、RFID服务器组成,各个组成部分与医学工程科信息管理系统构成一个整体[3]。

3.1 系统硬件设计

3.1.1 RFID标签

所有在院的专管共用设备都配备1个RFID标签,每个标签标识1个不同的管理对象。当设备进入工作区后,通过手持式设备读取设备信息,并做相应的数据操作。

3.1.2 RFID天线及阅读器

天线用于实现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通信。标签被激活后,向阅读器发送信号,然后阅读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手持式设备或者系统服务器进行处理。

3.1.3 手持式终端HC-R231C WINCE

支持USB等计算机标准接口,操作频率13.56 MHz,智能卡读/写速率106、212 Kbit/s,应用软件开发环境为Wince操作系统,编程软件EVC、VS2005。

3.1.4 系统服务器

接收读卡器发送过来的标签信息,对标签进行识别,解析接收到的数据,记录标签内的设备信息。

3.2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是指运行于RFID服务器及手持式终端的应用软件,用于实现对电子标签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查询,主要由系统管理、基本资料管理、业务功能、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组成,如图4所示[4]。

3.2.1 系统管理模块

包括(1)用户管理:增加、删除用户,修改用户相关属性包括用户名、密码、角色等;(2)角色管理:增加、删除、修改角色属性;(3)权限管理:设置各角色有权使用的相关功能项。

3.2.2 基本资料管理模块

包括(1)设备管理: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类型等的管理;(2)读卡器管理:读/写RFID标签,识别不同设备;(3)部门(科室)管理:科室名称、联系人、位置、电话等的管理;(4)标签管理:标签名称、编号等的管理。

3.2.3 业务功能模块

包括(1)设备出借;(2)设备归还;(3)设备维护;(4)手持式终端数据通信。

3.2.4 统计查询模块

包括(1)交接班设备借出统计表;(2)设备清单统计表;(3)设备借用时间统计分析表。

4 结语

RFID在医院的应用方兴未艾,是未来医疗设备管理的趋势和必然,能够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和动态化[5]。将RFID技术应用到急救设备专管共用管理系统中,便于设备的动态管理和效益分析,较为贴近医院医疗设备特别是专管共用设备管理的特殊性及实用性,实现专管共用设备管理的网络化和多层次化。

通过应用急救设备专管共用管理系统不但能满足以上要求,而且使此类设备的巡检、维护变得简单,避免工作的疏漏。采用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读写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纸质设备标签,无需接触设备就可直接识别、获取设备相关数据;操作快捷方便,可在现场实时修改、保存标签里的设备信息,并可通过串口上传至PC,及时更新数据库;还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简化设备巡检和维修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6]。由于每次巡检和维护的结果都记录存储于芯片和中央处理器中,避免了随意更改记录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如果采用手持式终端,内嵌大容量存储器及32位高速处理器,通过嵌入式编程可实现脱机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理治,姜天,邱伟.急救类设备专管共用的实施和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102-103.

[2]黄智伟.射频集成电路芯片原理与应用电路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应俊,王剑,李开元,等.RFID技术在数字化医院应用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61.

[4]孟新秀,邱力军.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24-26.

[5]王竹萍,曹世华,章笠中.基于RFID技术在医院ICU设备清点跟踪系统的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08,3(3):43-46.

急救系统 篇11

上山踏青公园漫步本来是件很浪漫的事,突然遭遇崴脚意外真的是很败兴。专家教你5步紧急处理法应付紧急事件。

何时看医生:如果受伤后的30分钟内出现明显肿胀,或经过48小时的在家治疗,肿胀情况没有改善,就应该去医院看看了。

休息

立刻停止行走,尽快找个平稳的地方坐下来,如果可能找到可以充做拐杖的支撑物,至少在24-48小时内向它借力,不要让受伤的踝关节承受重量。

冷敷及热敷

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控制伤势发展,起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最初的48小时内,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每小时冷敷10分钟。记得要在皮肤和冷敷包之间放一块湿布,同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出现发紫、麻木时立即停用。

刚受伤时不要热敷,以免扩张血管,增加出血量。当疼痛和肿胀趋于稳定,放低患脚时感觉不太胀,伤处皮肤的温度恢复正常,一般是在48小时之后,出血停止了,可以使用热敷帮助消散瘀血。

抬高患脚

坐下或躺着休息时,用枕头或背包抬高受伤的脚。这样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加快血液、淋巴液循环,不会淤积在血管破损的地方,从而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用药

止血→刚受伤时,可以用“好得快”喷在伤处,同时服云南白药胶囊。镇痛→服用阿斯匹林、布洛芬、奈普生钠或酮洛芬,以帮助舒缓发炎或疼痛。活血散瘀→48小时以后,出血停止,肿胀也稳定了,可以外敷五虎丹、内服活血止痛散等散瘀。也可以试一些自然疗法,用花椒、姜、盐加水煎煮后浸泡受伤的地方。

(刘健飞)

警惕健身时身体异常信号

自我感觉分为正常感觉和异常感觉。在健身活动中,当发现有异常感觉时,应暂停活动,就医诊断处理或咨询专家。

头晕:除开始练习某些旋转动作外,都不会出现头晕的感觉。若发生持久或短暂的头晕,中老年人应停止活动,就医诊疗。

头痛:在一切体育活动中或活动后都不应发生头痛感。发生头痛时,应停止活动。

喘:喘在运动中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运动的不同强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喘,经休息可恢复正常,属正常生理现象。如轻微活动就喘,且休息时间很长还不能恢复,这属异常现象。

渴:运动后常感到口渴很正常。但如果喝水多,仍渴而不止,小便过多,这属异常现象。

饿:运动后食欲增加,属正常生理现象。但若食量骤增且持续,则属异常。

厌食:激烈运动后,暂不想吃饭,休息后食欲好,是正常现象。如果长时间不想吃饭而且厌食,则属异常。

乏:一般在活动后休息15分钟疲乏有所恢复,如果持续数日不能恢复,则表明运动量不适应,可减少活动量。如减轻活动量仍感持久疲乏,则属异常。

痛:若发生在关节或关节附近疼痛并有关节功能障碍,应停止活动,就医诊疗。同时还要注意麻、肿等异常感觉。

急救系统 篇12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好转率

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中毒, 是人们在煤气取暖使用不当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 该气体的特点是无色无味, 在进入人体之后能够和血红蛋白进行快速结合, 降低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途径导致细胞缺氧;另外CO还能够和细胞线粒体的色素a3进行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内呼吸[1,2]。一氧化碳中毒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救治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院前急救非常的必要, 该研究就对系统的院前急救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治疗作用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中毒, 是由于一氧化碳气体进入人体之后造成血氧缺失呈现出中毒迹象的病症, 由于一氧化碳中毒如果处理不及时那么非常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该院对如何更好的抢救煤气中毒患者进行研究, 该实验是该院自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 分别采用两种院前急救方式对其进行抢救, 现将两种抢救方式的效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自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86例急性煤气中毒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两组, 即对照组患者43例在送往治疗前没有进行系统的急救, 该组患者中男性25例, 女性18例, 年龄在15~6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4.8±0.4) 岁, 其中意识清晰的患者15例、昏睡患者19例、昏迷患者9例;观察组患者43例实施院前系统急救, 该组患者中男性26例, 女性17例, 年龄在12~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5.4±2.1) 岁, 其中意识清晰的患者18例、昏睡患者15例、昏迷患者1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送往医院之后进行常规的治疗, 即使用甘露醇进行降颅压治疗, 维持高压吸氧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送往医院治疗之前进行系统的急救措施, 即在接到急性煤气中毒抢救电话之后, 语音通话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家属将其快速搬离现场, 同时在运送的过程中注意给患者保温, 然后将其放置于通风良好的区域, 将紧束在患者腰部和脖子的衣服解开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医护人员到达之后应该立即对患者的昏迷情况进行评判, 探查其吸道是否通畅, 在患者的肩下部位垫上垫子保持其脖子处于伸展的状态;对于出现中毒典型反应如呕吐等, 应该及时的清理其呼吸道和口腔内的异物以防发生窒息。呼吸道畅通之后立即进行吸氧治疗, 缓解大脑细胞由于缺氧造成的损伤;并对患者的中毒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采用速效类药物进行抢救纠正其生命体征指标;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心跳骤停等状况应该使用心肺脑复苏治疗措施, 及时的纠正休克等;在所有的初步急救措施完成之后应该立即运送至医院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运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仪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和观察, 如果出现异常的状况应该立即告知随行医生进行救治, 同时将症状表现等做好详细准确的记录;频繁的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 如果有痰液应该及时的进行清理, 另外还要和医院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急救出诊护士在患者运送的过程中不仅要观察临床症状变化、生命体征指标等还要避免行气管插管治疗患者的管道脱落等, 最后交由急诊科医师进行后续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迅速好转人数, 好转缓慢人数、死亡人数等指标, 同时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的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中病情迅速得到好转的人数为31例 (72.09%) , 病情恢复时间较慢的人数为9例 (20.93%) , 死亡人数为3例 (6.98%) ;观察组患者中病情迅速好转的人数为37例 (86.05%) , 恢复缓慢的人数为6例 (13.95%) , 死亡人数为0,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院前急救指的是第一救援者在抵达现场之后实行的一系列的和治疗有关的措施, 从而起到缓解和抑制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发展趋势, 直至将其运送至医院接受更为专业的治疗[3,4]。院前急救一般适用于病情比较危急的患者, 比如突发性疾病、急性中毒、意外事故等[5]。

煤气中毒是秋冬两季比较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 人们在取暖的过程中没有做好CO的排放路径造成毒气泄漏, 另外煤炭没有完全燃烧同样也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 给患者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6]。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由于细胞严重缺氧, 所以病情也非常危急, 如果没有及时的抢救措施, 那么会导致脑细胞缺氧凋亡最终导致脑死亡[7,8]。系统的院前急救能够让患者快速远离煤气泄漏的区域, 然后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重新获得充足的氧气, 改善细胞缺氧状况;另外通过对患者的体位的调整和心肺脑复苏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毒的症状, 同时在运送的过程中利用救护车上的设备进行对生命体征的检测观察和治疗, 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准确的判断患者的中毒程度, 为入院治疗提供更为可续的理论依据[9,10,11]。途中运送的护士将观察和检测的指标向医生和医院的急救部门进行沟通, 将患者的情况进行传达让医院做好充分的治疗准备工作, 为抢救节省时间[10,12]。煤气中毒还会造成患者的出现多种后遗症, 比如四肢乏力、反复头疼等情况, 通过院前急救能够有效的避免, 希望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对该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未采用系统的院前急救措施, 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平均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 同时该组患者死亡人数3例 (6.98%) , 观察组患者全部得到有效的治疗没有发生死亡情况, 死亡率为0,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死亡率和相关研究资料保持一致[13,14]。

上一篇:饮食治疗婴儿湿疹下一篇:观景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