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急救配合

2024-10-15

手术急救配合(精选7篇)

手术急救配合 篇1

关键词:气管异物,小儿,急救,手术配合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多见于小儿的一种危重症, 一旦确诊, 应尽快行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75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75例, 年龄8个月至5岁;均为气管异物, 异物多为瓜子、花生米、豆类、玉米、果冻等;异物呛入时间最短3 h, 最长7 d;患儿术前大多数有明显呼吸道阻塞症状, 呼吸急促、发绀;经X线或CT检查, 均诊断为气管内异物存留。

1.2 治疗及结果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喉部喷1%丁卡因溶液或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 直接侧开式喉镜下导入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取出异物, 并给予高频通气给氧,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全部抢救成功。

2 急救手术的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器械准备

气管异物取出术一般为急症手术, 接到手术通知后根据小儿年龄尽快准备适当的直接喉镜和支气管镜, 根据患儿异物史和X线片准备异物钳、吸引头、镜检包以及与直接喉镜和支气管镜配套的导光纤维束各1条。所用器械均消毒灭菌并严格检查是否完好。

2.1.2 仪器设备准备

常规准备2套冷光源 (1套接直接喉镜, 另1套接支气管镜) 、心电监护仪、小儿麻醉机、中心吸引装置、供氧系统、高频喷射呼吸机, 术前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备用状态。

2.1.3 急救药物及物品准备

常规备合适型号气管导管、小儿喉镜片、螺纹管及面罩、管切开包1个及合适型号的气管套管l套, 备1%丁卡因喷雾器, 备齐抢救药品。

2.1.4 患儿准备

①患儿运送。在患儿转入手术室途中, 由1名医护人员陪护, 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患儿有明显三凹征、唇周发绀等呼吸道阻塞症状时, 运送中给予患儿采取半坐卧位并携带氧枕持续给氧;有些患儿没有出现明显呼吸道阻塞症状时, 让其平卧并尽量减少变动体位, 防止异物进入主气道造成窒息[1]。②患儿术前用药:术前禁食4 h~6 h,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尽量避免患儿哭闹, 以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而加重缺氧, 如患儿哭闹不合作, 可先肌肉注射氯胺酮, 待其入睡后再入手术室。

2.2 术中急救配合

2.2.1 生命体征监测及静脉通道建立

患儿进手术室后将患儿上衣脱掉, 用单子遮盖保暖, 以便观察呼吸及危急时方便进行抢救。协助麻醉师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选择四肢建立静脉留置针并妥善固定, 良好的静脉通道是麻醉及术中用药及抢救患儿的保证。

2.2.2 体位配合

待患儿麻醉入睡后使患儿的头部和手术床头平齐, 并在肩部垫一软垫, 将患儿头后仰, 使口、咽、喉基本保持在一直线上, 以减少患儿口腔与气管之间的生理弯曲。

2.2.3 手术配合

静脉复合麻醉后协助麻醉师面罩充分给氧, 术者放入直侧开式喉镜下检查, 助手协助术者及时吸净咽喉部分泌物;巡回护士通过直接喉镜在喉部喷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 术者直侧开式喉镜下导入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取出异物, 支气管镜插入后采用高频喷射呼吸机给氧, 将高频喷射呼吸机上的自制氧气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气管镜柄端的侧孔上, 以保持供氧, 这样通气和供氧互不干扰。

2.2.4 术中监测

喉、气管、支气管均有迷走神经支配, 由于气管异物病人绝大多数为小儿, 小儿的神经系统不稳定, 经过器械的刺激, 容易引起喉痉挛和其他一些反射[2], 术中严密监测患儿心率及血氧饱合度, 如患儿出现发绀、窒息、心率超过200/min, 患儿血氧饱和度持续降低, 立即报告术者, 充分吸净气管和咽喉部分泌物并停止手术, 并根据医嘱加大氧流量面罩加压给氧, 患儿血氧饱和度>98%时再重新进行手术。如一次取不出可退镜后再次进镜手术, 但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以免因手术时间过长, 加重术后喉水肿。本组1例3岁患儿以瓜子异物3 d入院, 术中异物取出困难, 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手术已进行30 min, 暂停手术, 改气管插管送重症监护室观察。组织全院有关科室进行二次手术的术前讨论, 第2天再行气管异物取出手术, 手术经过15 min顺利取出异物。本例患儿采取的第2次手术治疗方案既避免了患儿当时术中持续缺氧而发生意外, 也避免长时间手术加重喉水肿而需要行气管切开, 尽量减少患儿并发症。

2.2.5 术中用药

术中用药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抢救用药做到及时准确。术中按医嘱静脉给地塞米松, 以达到抗感染和减轻或消除水肿的作用, 防止手术后喉水肿的发生。因多数患儿的异物为植物性异物, 吸水后易膨胀、糜烂, 异物周围黏膜也易肿胀, 取异物时反复吸引、钳夹, 易加重气管、支气管水肿[3]。

2.3 术后护理

异物取出后应吸尽气管、咽喉部及口腔内血液、痰液, 转入恢复室观察, 患儿麻醉清醒且病情稳定后再送回病房。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有发生喉水肿可能的患儿, 术后应配合麻醉师行气管插管, 并将患儿转入重症监护室观察。

3 体会

气管异物患儿多数病情比较重,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是一种危险性高、难度较高的手术, 患儿随时可能发生窒息而造成死亡。因此要求手术者与麻醉师技术熟练、经验丰富, 还要求手术室护士及时到位手术护理配合, 才能保证急救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患儿生命安全。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 术前器械物品及抢救药品准备及时到位, 防止因器械物品准备不足而延误手术抢救时间;术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抢救用药及时准确;熟练配合医生尽快完成手术, 以挽救患儿生命。患儿麻醉前应准备好消毒灭菌器械并摆放好在器械台上, 仪器设备通电检查并连接好各种管路和导线, 连接好吸引器并保持通畅。我院要求所有的器械、仪器设备准备好后, 方可给患儿麻醉, 因大多数患儿就诊时病程为数日至数十日, 大多数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呼吸道炎症, 由于异物和炎症的刺激, 使气道对外界刺激反应增强, 在麻醉早期或者麻醉较浅时极易出现气道痉挛,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窒息时, 应立即配合麻醉师面罩加压给氧[4], 血氧饱和度上升后尽快进行手术取异物。如气道痉挛如仍不缓解, 应立即配合麻醉师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急救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保养, 定期检查维修, 保证仪器设备急用时性能完好。冷光源灯泡属于损耗品, 应经常检查并有备用冷光源灯泡, 我科还有可替代冷光源。小儿气管异物是临床急症。若抢救不及时, 则患儿易发生窒息而造成死亡。因此医生、麻醉师、护士应共同密切配合、分秒必争, 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挽救患儿生命。

参考文献

[1]傅晓玲, 吴敏, 马清, 等.63例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手术配合[J].现代临床护理, 2003, 2 (3) :31-32.

[2]郑中立.耳鼻喉科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81.

[3]马荣娟, 门跃斌, 马浩.气管异物30例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6) :3171.

[4]段乃超, 单春光, 安英杰, 等.支气管异物手术中危急情况的处理[J].河北医药, 2008, 28 (6) :496.

手术急救配合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6例, 男5例, 女1例;均为刀刺所致, 左前胸致伤3例, 右肋弓致伤1例, 剑突下2例;伤及右心室3例、右心房2例、左心室1例, 冠状动脉无损伤;并发肺损伤2例, 膈肌损伤1例, 均有心包填塞;病人伤后就诊时间为30 min~120 min (64.59 min±27.13 min) ;入院即通过绿色通道送入手术室, 入院至开始手术时间为20 min~60 min (36.86 min±11.65 min) ;均行急救手术。

1.2 结果

5例病人康复出院, 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住院时间17 d~35 d, 手术及护理工作及时到位, 未并发感染;1例病人因延误最佳抢救时间, 失血过多、休克时间太长, 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配合

2.1 人员、物品准备

一旦有急诊手术通知, 应立即召集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 护士3名或4名, 其中至少1名有多年急救手术经验的护士, 并快速有序地做好手术各项准备。常规准备开胸手术器材与抢救药品, 做好特殊应急准备, 如血管缝合线、加压输血器、血液回收机等, 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充分准备。器械护士必须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对所有物品清点、查对准确无误。

2.2 术前准备

接诊后病人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手术室, 应尽快剪除病人衣物以暴露创伤部位, 面罩给氧。心脏创伤失血和心包填塞会导致全身各组织缺血缺氧, 脑组织缺氧3 min以上就会致使脑损伤, 因此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液输血;此期间同时需要进行交叉配血, 尽快备足血源。本组病人均为全身麻醉后于颈内深静脉留置静脉针, 顺利补液同时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 留置导尿管, 严密观察病人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液体出入量等。

2.3 手术配合

各项准备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后即可开胸手术, 严格无菌操作下迅速打开心包, 清除血块及积血, 解除心包填塞;手指按压心脏破口处, 按压力度适宜, 防止心肌撕裂;用Prolene缝线行褥式缝合至裂口有效关闭, 必要时加涤纶垫片以防止心肌撕裂;清除肺内与胸腔积血并彻底止血, 冲洗胸腔;缝合胸腔进行密闭引流, 如开胸时发现积血较多可使用血液回收机。巡回护士应保证静脉通路能够及时有效地给予液体、血液补充和药品支持, 必要时进行加压输血输液确保体内有效循环;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测性准备, 进行有条不紊地配合;及时准确重复医嘱, 得到确认后迅速执行, 保留好药瓶、血袋, 做好记录, 方便术后查对。器械护士术前协助巡回护士清点、摆放器械;熟悉手术步骤, 根据手术进展和医生需要, 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敷料;器械回收及时有序, 保持术野整洁, 为手术顺利进行和争取手术时间创造最佳条件。

2.4 术后护理

术毕再次核对器械物品、术中各项操作, 确保准确无误;协助医生和麻醉师将病人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 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向ICU交班护士详细介绍手术情况、病人体征状况等。

3 讨论

心脏损伤病情进展迅速, 病人常因急性心包填塞和失血性休克致抢救不及时死亡, 因此早期判定病情、及早施行手术、不轻易放弃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时间就是生命”最适合描述这类病人的救治过程, 争分夺秒、不轻易放弃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因此, 医院应当做好随时急救的各项准备:急救器械、用物和药品由专人保管、定量储备、定点放置, 定期消毒和查对, 确保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可随时取用;要求急救护士熟知专科手术配套流程和应急预案, 接诊后能够有条不紊、步调一致、默契有序地协调抢救;接诊后立即撤离无关人员和物品, 保障抢救空间与照明条件。

心脏外伤病人病势凶猛、发展迅速, 不仅要求护士的抢救工作具有主动性、计划性和预见性, 而且要求急而有序、行之有效[3]。急救绿色通道的护士必须通过急救相关培训考核方可上岗, 定期对急救护士进行系统的理论考核与技能培训, 确保所有急救护士对整个护理流程和相关操作了然于胸。临床实践证明, 经验丰富的护士面对各种术中变化时能够迅速沉稳的做出反应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因此3人急救护理小组至少配备1名高资历护士, 负责抢救护理的统筹指挥和分工安排,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分工明确但是时刻保持协调合作。本组6例病人伤后入院10 min~30 min即可开台手术, 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心胸急救外科护士应术中配合迅速、敏捷, 善于观察手术进展, 学会从医生操作与表情中探寻医生需要, 及时主动予以配合, 为抢救争取到宝贵时间。手术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 在面对心脏手术意外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有条不紊地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4]。因此, 完善的急救流程预案、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护理分工以及过硬的抢救配合技术是心脏损伤急救手术病人抢救成功的保证。

摘要:[目的]总结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6例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行急救手术, 同时加强护理配合, 早期及时开胸止血、缝合心脏伤口;围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感染;术后重症监护护理,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结果]5例病人康复出院, 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加强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心脏外伤, 穿透性,急救手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谭彩姬, 杨淑群, 颜春铭, 等.25例绿色通道入手术室抢救心脏外伤手术配合[J].吉林医学, 2010, 31 (34) :6358-6359.

[2]罗亮春, 周雁琼, 汤曼力.胸部创伤合并心脏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4 (1) :74.

[3]韦喜艳, 温玲, 李雪萍, 等.心脏外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3) :234-235.

急性羊水栓塞急救护理配合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急性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21~37岁, 平均 (26.5±3.5) 岁;孕周39~41周;初产妇3例, 经产妇1例;胎膜自破2例, 人工破膜2例。

1.2 护理方法

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急救护理配合。产妇分娩胎儿成功后, 严密观测其临床症状, 如有相关羊水栓塞症状出现立即上报主治医师, 同时对产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 (1) 改平卧体位;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面罩加压给养, 增大氧流量, 辅助呼吸; (3) 快速有效输液, 开放3条以上静脉通路; (4) 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详细记录其躯体反应, 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2]。

(2) 用药护理配合。准确评估患者静脉位置, 保证穿刺快速有效, 妥善固定留置针, 避免脱落, 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覆盖无菌敷料, 1天消毒1次, 输液器每天更换1次, 肝素帽每月更换1次, 注意保持留置针畅通, 定期使用肝素预防阻塞, 仔细观察穿刺部位, 如有渗液、发炎、肿胀等, 给予及时治疗。

(3) 输血护理配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对输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患者输血的重要意义, 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输血开始前, 仔细核查, 确保无禁忌, 方可输血[3], 仔细核对输血时间、输血量, 实行专职护理负责, 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根据病情状况, 控制输血速度。

(4) 预防肾功能衰竭。及时检验患者尿素氮、血肌酐, 密切注意其肾功能, 留置尿管, 严密监测尿量及性质, 利尿药应在患者血压稳定、血容量充足时应用, 尿量不低于5 m L/h。

(5) 清宫术护理配合。手术开始前应积极患者其家属交流沟通, 告知清宫手术的重要性, 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积极配合清宫手术。手术开始前, 仔细核对手术器械, 确保完备无遗漏;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医师, 保证器械传递迅速有效;术后严密观察, 患者如有腹痛、阴道出血, 及时上报。告知患者谨遵医嘱, 保持个人卫生, 指导其正确的休息体位, 避免产生压疮。

(6) 心理护理配合。由于急性羊水栓塞在产科不常见, 患者及家属可能会出现恐慌、紧张等心理, 术前护理人员可以编写、绘制一些宣传卡、手册等, 发放给患者及家属, 将急性羊水栓塞知识以通俗的形式展现, 使患者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并将羊水栓塞手术的注意事项写出来, 使患者对羊水栓塞形成系统的认识。术后积极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包括各种检查、用药目的及注意事项, 及时进行心理教育, 鼓励其树立信心, 并与家属做好交流沟通, 详细告知病情, 以提高家属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价护理效果, 主要包括患者满意度、舒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 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护理前后患者舒适度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 优质护理后的舒适度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急性羊水栓塞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发病急, 且较难预防。目前临床缺乏对急性羊水栓塞诊断的有效方法, 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确诊急性羊水栓塞的主要依据, 如分娩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子宫大出血或休克等症状, 且无法查明原因时, 很有可能是急性羊水栓塞。羊水栓塞发病率低, 但死亡率高, 早发现、早治疗是抢救的关键。临床诊断方式是检测患者的鳞状上皮细胞, 但此诊断方式准确率比较低, 而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结合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羊水栓塞的重要方法,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 早期发现羊水栓塞的临床症状, 从而实施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有助于显著降低羊水栓塞患者的死亡率[4]。

配合优质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熟悉羊水栓塞临床症状, 对羊水栓塞手术的基本步骤和环节了然于胸, 与术者的配合应当又快又好。本文中, 优质护理配合效果显著, 4例患者均抢救成功。优质护理配合对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和术后都有严格要求, 护理配合极具针对性, 要求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 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严格执行手术各项程序, 构建一个完整的手术护理体系。优质护理配合要求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手术护理时间和护理内容, 专心致志工作, 确保抢救工作优质、高效。在护理患者过程中, 护理人员也必须要对患者的整个生产过程密切观察, 不但要密切观察胎心音、羊水性质等, 同时须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如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或者分娩后出现寒战、烦躁、气急及呕吐等症状, 则就要考虑到羊水栓塞。

综上所述, 在急性羊水栓塞抢救过程中, 实行优质的护理配合,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减轻术前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 为患者构建一个完整护理体系, 有利于急性羊水栓塞手术顺利进行。总之, 羊水栓塞是临床分娩中的一种常见病,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 羊水栓塞临床诊断及治疗技术也有显著发展, 一旦发现, 需立即抢救, 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龙玲, 黄富灵, 蒋红梅.分娩时并发羊水栓塞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抢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0) :102-103.

[2]李晓云.急性羊水栓塞12例抢救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8) :146-147.

[3]麦梅东.成功抢救五例羊水栓塞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2 (3) :103-104.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护理配合 篇4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颈部大血管损伤手术患者7例,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例。年龄20~65岁, 平均 (32.70±3.82) 岁。其中包括:交通伤2例、锐器伤3例、医源性2例。合并血气胸2例, 该2例患者均为锐器从右侧颈部刺入右胸, 伤及右胸头臂静脉, 其中1例导致胸骨后气管贯穿而出现张力性血气胸;另1例因伤及右胸膜顶则表现为右侧气胸, 大量血胸。损伤的血管包括:颈外动脉损伤2例、颈内动脉1例、颈总动脉1例、颈内静脉2例、头臂静脉1例。

1.2 手术方法

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例本院医源性损伤为颈部手术时意外损伤, 当即做血管修补或结扎, 而院外损伤则经急诊手术处理, 其中行血管结扎3例 (2例颈外动脉, 1例颈内静脉) , 其余均行血管修补或血管吻合。

2 结果

7例患者中, 6例抢救成功, 1例死亡。

3 围术期护理体会

3.1 伤情判断

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病情十分凶险, 护理人员要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 注意是否并合其他部位损伤。2例合并血气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迅速对伤情做出评估, 采取果断措施。

3.2 心理护理

由于颈部血管损伤的患者大量出血, 患者和家属往往极度恐慌。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 及时与家属沟通, 给患者精神上安慰。医护人员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往往能给患者和家属极大的信心和安慰, 使患者和家属能很好地配合抢救工作。

3.3 术前准备

①确保所有的术前准备都在伤口妥善地压迫, 出血不增加的情况下迅速地进行, 尽量缩短从急诊室或病房到手术室的时间;②快速测量重要的生命体征;③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颈部血管损伤患者静脉通道应选择下肢静脉或伤口对侧上肢静脉为宜, 以便进行有效的输血补液, 同时不影响对伤口的处理;④对出现休克的患者应按医嘱给予输注平衡盐溶液, 代血浆及血制品等, 并及时通知血库做好配血, 备足血源。在适当补液同时, 及时送患者进手术室。本次研究有3例严重休克患者均在输液同时及时送手术室手术, 从而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获得成功。

3.4 术中护理

因在急诊室或病房准备较仓促, 有些护理工作在手术室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完成。如深静脉插管, 以选择伤口对侧股静脉为宜, 以满足术中对输血输液的要求, 桡动脉穿刺, 供术中实时监测血压;留置导尿, 监测术中术后尿量。本次研究医源性损伤均是本院颈部手术病例, 此类患者如处置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甚至造成手术台上患者意外死亡, 并可导致医疗纠纷[2]。此时护士迅速行动, 沉着冷静, 全力配合医生止血, 保证输血输液, 本组3例医源性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均抢救成功。

3.5 术后护理

此类患者如经及时有效的手术后往往恢复较快, 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往往危及生命。所以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 包括: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如有被迫急诊做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结扎的患者, 因其很可能引起脑供血障碍, 所以更加应该注意, 而颈内静脉结扎一般不会引起脑血液回流障碍, 本次研究1例颈内静脉结扎恢复顺利;②保持颈部伤口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量及性状, 注意颈部伤口有无肿胀, 有无气管受压的症状;③颈部适当制动, 以免引起血管修补处出血;④根据医嘱对血管修复的患者进行扩容、祛聚、抗凝等治疗, 以预防修复血管继发性血栓形成, 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华法令、肠溶阿斯匹林等治疗;⑤因此类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污染, 一旦发生感染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所以应按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1]。

大血管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的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抢救经验认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是:迅速判断伤情、快速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和严密的术后观察[2]。

参考文献

[1]白伟业, 马天福, 周坤, 等.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的处理对策.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06:99-100.

手术急救配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32例;年龄15~78岁, 平均 (36.8±1.2) 岁;坠落伤12例, 刀伤10例, 交通事故致伤58例, 砸伤10例。主要受伤部位包括:颅脑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软组织撕伤、四肢骨折、五官受伤等。

1.2 急救与护理方法

1.2.1 急救配合

①伤情判断:观察患者伤口和四肢活动情况, 检查患者瞳孔和神智清醒情况, 监测其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 综合上述结果对患者伤势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评估;②第一时间处理活动性出血:这是急救的关键, 可抬高肢体、加压结扎血管、应用止血带等, 避免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必要时利用止血药物;③保持呼吸畅通:多发伤易致气道不通而引起窒息死亡, 急救护理时要迅速清理口鼻腔中的呕吐物、假牙碎牙、血块以及分泌物等。昏迷者可抬高头部和下颌以开放气道。舌后缀者可以安放口咽通气道。呼吸衰竭者要即刻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协助呼吸, 必要时气管切开手术;④建立静脉通道并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血容量是预防休克的关键, 宜在30 min内静脉输注平衡液、血液制品等, 改善血流动力, 促进氧输送。

1.3.2 临床护理

①监测重要脏器功能指标:首先观察患者的脉搏、意识, 监测血压、心电等生命体征。若出现低血压则要提高警惕是否发生胸膜腔或腹膜后出血。其次,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深浅变化、面色变化, 监测血氧饱和度, 谨防低氧发生。再次, 多发伤患者受到严重创伤后易发生肾功能衰竭, 护理时要监测尿尿比重及相关生化指标, 若24 h尿量<100 m L或<17 m L/h, 且尿比重<1.01~1.02则表明肾功能衰竭。同时护理时还要注重营养支持, 多发伤患者体能消耗大, 此时若营养不足就会增加感染发生率, 救治难度也因此而加大。在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即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纤维的饮食。对于一些低氧血重症的肠麻痹者可经营养管灌注小剂量的大黄液以促进肝、肠功能恢复。最后基础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要湿化吸痰。骨折患者固定骨折部位后需维持患肢处在功能位, 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盈, 避免二次损伤。留置管道者要妥善护理管道, 防止滑脱或扭曲。协助患者尽可能活动, 防止形成深静脉血栓。保持病床清洁、干净, 定时为患者翻身和叩背, 维持皮肤清洁。调节室内温度在22~24℃, 湿度在50%~60%, 每天定时紫外线室内消毒并开窗通风。

2 结果

90例严重性多发伤患者中5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85例患者经有效准确的急救和护理之后均得到了救治, 救治率达94.44%。其中治愈63例, 好转22例。

3 讨论

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多发伤尚无统一的标准, 但有下列情况的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可确定为多发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等多处骨折、四肢或全身广泛撕裂伤[3]。多发伤具有激发感染率高、休克率高、高代谢、高分解、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 发生率高等特点[4]。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坠落、车祸、斗殴、工伤等已经成为多发伤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5]:①伤情变化快、病死率高, 严重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其数个部位创伤的相互影响导致伤情迅速恶化, 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而危及生命;②伤情严重、休克率高, 多发伤伤情严重、伤及多处、损伤范围大、出血多, 甚至可直接干扰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而威胁生命;③伤情复杂、容易漏诊, 受伤部位多、伤情复杂, 造成漏诊;④伤情复杂、处理矛盾;⑤抵抗力低、容易感染。其第一死亡高峰在伤后数分钟内, 第二死亡高峰在伤后6~8 h之内, 第三死亡高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 院前或院内抢救时都必须注意预防这3个死亡高峰[6]。急救和护理是要注意先处理后诊断与边处理边诊断相结合、先处理可迅速致死而又可逆转的严重情况[7]。研究表明科学规范的急救配合和临床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存率, 同时降低致残率[8]。我院对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第一时间评估伤势、建立静脉通道、管理呼吸道、维持血供, 保证药物及器械的及时供给和优先使用, 并持续性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 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本组数据结果显示救治率达94.44%。综上所述, 科学有序的急救配合和规范的临床护理是提高严重性多发伤患者救治率, 降低致残致死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配合和临床护理措施, 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致死率。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总结其急救配合与护理要点。结果 9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5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85例患者经有效准确的急救和护理之后均得到了救治, 救治率达94.44%。其中治愈63例, 好转22例。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而复杂, 有效的急救配合和科学的护理是提高生存率的保证。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急救配合,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0) :259-260.

[2]何晓娣, 兰美娟, 赵小纲, 等.影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 (3) :298-299.

[3]李治球.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44-145.

[4]张晓霞.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6) :147-149.

[5]朱月琴.严重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5) :110-111.

[6]高丽虹, 班晓静, 张娟.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配合及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9) :214-215.

[7]袁铁英, 张力, 曹秀香.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转运中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8) :1586-1587.

手术急救配合 篇6

1.1 专科护士概念

专科护士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1], 指在某一特定护理专业领域, 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 并完成了专科护士所要求的教育课程的学习, 经专门机构认定合格的护士.这些人才就是传统概念上的临床护理专家或现代意义上的专科护士雏形[2].

1.2 我国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认定

我国尚无统一的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认定标准, 据相关文献[3]可归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护士,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英语4级以上, 并从事急诊护理工作5年以上者 (本科学历者3年) ;学员经过3~6个月脱产理论和实践专业培训, 完成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的全部课程后, 理论、操作考试考核成绩合格, 论文 (综述) 和科研设计书答辩考核合格.

2 医护配合培训的必要性

可以形成有效的良性团队规范, 建立完善协调沟通准则.由于现阶段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 医护关系由以往的主导—从属关系转化为并列—互补关系, 通过医护配合训练可以加强医护之间沟通, 将医护人员整合在一个团队内进行管理, 可以协调员工的人际关系, 构建平等互助的团队氛围.

3 医护配合培训的方法

3.1 理论培训

加强医护双方应共同掌握的相关医学知识内容, 补充医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护士的医疗专业知识, 培训内容要以医护共同遵守的应知应会内容为主, 逐步建立起跨专业的医护共同语言.具体包括:急救专业理论知识;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急救技能培训;协调组织;应急教育培训;医疗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如告知;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查对制度等.[4]

3.2 模拟操作培训

3.2.1 模拟急救培训的优点

在实际抢救工作中, 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 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5].医护配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急救核心能力[4].

3.2.2 制定模拟急救流程

急救流程是根据假设病例, 由急诊科医生、护士针对此病例共同制订, 并反复修订的救治预案.内容包括:心电血压血氧监护, 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急查心电图, 血糖, 血生化, 无创呼吸, 电除颤, 心肺复苏术, 气管插管术, 呼吸机辅助呼吸, 深静脉置管等技术操作, 和分工, 站位, 操作顺序, 省时节力等能力配合.急救流程确定后, 组织全体医护学习, 讨论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模式分为: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由一名医生与两名护士;由多名医生与多名护士三种模式.强调医护之间, 护护之间的紧密配合.要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完成[5].

3.3 实际操作的配合培训

医护实际操作的配合培训是在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程序和急救技能后, 医护小组全体参加进行监护和急诊室抢救.这使护士能系统、完整地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的结合.抢救现场复杂、紧迫、艰险的情况能促使护士及时评估周围环境及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快速预检, 迅速施救, 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提高.所有流程按照职责严格分工, 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从场景模拟到实际抢救中反复进行演练, 不断归纳总结, 改进完善.

4 探讨

以往急救培训仅限护理专业内部的理论讲座, 不利于医护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急救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医护配合培训能提高护士临床紧急救治综合能力, 通过演练培训, 可以帮助护士深入理解和巩固急危重症疾病的理论知识, 且演练时各项急救操作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之中, 护士的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护士在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或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能立即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有效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4].

摘要:对此问题的研究探讨是为适应急救医学的发展, 促进急诊急救护理专业化, 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救核心能力, 构建平等互助的团队型救护模式, 使急诊专科护士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 更好投身于护理实践中, 从而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专科护士,医护配合,方法

参考文献

[1]宋瑰琦, 房彤, 朱禧庆, 等.安徽省急救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实践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4) :1027-1029.

[2]刘家文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3期41-42.

[3]高爱萍, 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46-47.

[4]杨冬梅医护同组急救技术配合训练模式应用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探讨护理研究2010年9月第24卷第9期中旬版 (总第334期) 2421-2422.

手术急救配合 篇7

资料与方法

对象: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全体透析室护士,共12人。

培训方法如下。

成立急救培训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急诊科培训医师、护士长任副组长。科室制订培训计划,急诊科医师依据培训计划,以临床情景案例为载体,制订培训教案和实施方案。急诊科护士长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1名、护师2名,分别担任带教老师和示教人员。

培训实施:①结合临床急救真实场景、专业特点、急救教材,设计培训方案,包括理论培训、模拟操作、现场急救实践3个部分。培训设计秉持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专业特点。②理论培训(14学时):包括病情观察、判断,常见急救程序,心肺复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中心静脉压的测量,中心负压吸引器的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急救车的管理,急救药品的使用、保管及记录方法。③模拟操作(21学时):对12名护士和4名急救医师进行分组培训,每3名护士与1名医师为1组,以多功能模拟人为对象,按照2014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操作规程,对成员进行分工。如心肺复苏抢救规程:A护士首先上场,站在患者右侧,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呼救,松解患者的衣领及裤带,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 cm。急救医师和B护士迅速到位,医师站在患者右侧,开放气道,进行简易呼吸器的操作,同时口头医嘱,B护士站在患者左侧,进行心电监护安装和电除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执行医嘱,医师和A护士按30:2的比例进行持续2 min的高效率心肺复苏,B护士替换A护士进行胸外按压,医师进行判断,复苏成功后,对患者进行整理,在反复训练中,A护士和B护士互换角色[2]。④抢救实践(20学时):按照分组让受训护士参加急诊科的急诊室抢救,提高实际现场抢救的能力。

评价方法:①考核:由科主任、培训医师、急诊科护士长、肾内科护士长4人组成考核小组。被考核护士必须严肃认真,操作熟练,动作规范。②综合能力考核:在培训前、后,对护士的急救理论、急救操作技能和医护配合能力进行考核。③问卷调查:培训后,发放科室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培训的评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1 00%。

结果

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理论考核成绩:培训前平均85.25分,培训后平均97.5分;技能考核培训前平均93.8分,培训后平均97.6分;急救过程所用时间:培训前11.25 min,培训后7.36min。采用SPS 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及统计描述,检验水准α=0.01,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士对合作能力的评价:①能增强综合急救技能;②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③能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充分增强急救意识;⑤能培养应急能力;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⑦能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

讨论

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培训方式仅仅关注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而忽略了对患者具体情况的分析判断,使护士在面对具体的患者时束手无策,尤其在低年资护士中表现更为明显。以往急救培训仅限于护理专业内部的理论培训,一是不太精准;二是不利于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协作,不利于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三是不能充分锻炼护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综合急救能力,尤其是低年资护士。

医护同组配合急救培训的优点:在实际的急救工作中,急救护士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及配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医护同组配合急救培训能够较快地提高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

现场急救培训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医护配合现场抢救是在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程序和急救技能后的急诊室抢救工作。这样护士就能系统、完整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急救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急救氛围,从而更好地掌握急救操作。急救现场情况复杂,紧迫的环境能促使护士及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快速判断,迅速抢救。在训练中,护士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这是模拟训练不能及的,培训后,急救过程所用时间也明显缩短。

本次培训结束后,透析室护士的急救意识、急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症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上一篇:现金流量表信息下一篇:软件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