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配合

2024-12-09

急救配合(精选8篇)

急救配合 篇1

关键词:气管异物,小儿,急救,手术配合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多见于小儿的一种危重症, 一旦确诊, 应尽快行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75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75例, 年龄8个月至5岁;均为气管异物, 异物多为瓜子、花生米、豆类、玉米、果冻等;异物呛入时间最短3 h, 最长7 d;患儿术前大多数有明显呼吸道阻塞症状, 呼吸急促、发绀;经X线或CT检查, 均诊断为气管内异物存留。

1.2 治疗及结果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喉部喷1%丁卡因溶液或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 直接侧开式喉镜下导入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取出异物, 并给予高频通气给氧,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全部抢救成功。

2 急救手术的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器械准备

气管异物取出术一般为急症手术, 接到手术通知后根据小儿年龄尽快准备适当的直接喉镜和支气管镜, 根据患儿异物史和X线片准备异物钳、吸引头、镜检包以及与直接喉镜和支气管镜配套的导光纤维束各1条。所用器械均消毒灭菌并严格检查是否完好。

2.1.2 仪器设备准备

常规准备2套冷光源 (1套接直接喉镜, 另1套接支气管镜) 、心电监护仪、小儿麻醉机、中心吸引装置、供氧系统、高频喷射呼吸机, 术前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备用状态。

2.1.3 急救药物及物品准备

常规备合适型号气管导管、小儿喉镜片、螺纹管及面罩、管切开包1个及合适型号的气管套管l套, 备1%丁卡因喷雾器, 备齐抢救药品。

2.1.4 患儿准备

①患儿运送。在患儿转入手术室途中, 由1名医护人员陪护, 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患儿有明显三凹征、唇周发绀等呼吸道阻塞症状时, 运送中给予患儿采取半坐卧位并携带氧枕持续给氧;有些患儿没有出现明显呼吸道阻塞症状时, 让其平卧并尽量减少变动体位, 防止异物进入主气道造成窒息[1]。②患儿术前用药:术前禁食4 h~6 h,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尽量避免患儿哭闹, 以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而加重缺氧, 如患儿哭闹不合作, 可先肌肉注射氯胺酮, 待其入睡后再入手术室。

2.2 术中急救配合

2.2.1 生命体征监测及静脉通道建立

患儿进手术室后将患儿上衣脱掉, 用单子遮盖保暖, 以便观察呼吸及危急时方便进行抢救。协助麻醉师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选择四肢建立静脉留置针并妥善固定, 良好的静脉通道是麻醉及术中用药及抢救患儿的保证。

2.2.2 体位配合

待患儿麻醉入睡后使患儿的头部和手术床头平齐, 并在肩部垫一软垫, 将患儿头后仰, 使口、咽、喉基本保持在一直线上, 以减少患儿口腔与气管之间的生理弯曲。

2.2.3 手术配合

静脉复合麻醉后协助麻醉师面罩充分给氧, 术者放入直侧开式喉镜下检查, 助手协助术者及时吸净咽喉部分泌物;巡回护士通过直接喉镜在喉部喷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 术者直侧开式喉镜下导入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取出异物, 支气管镜插入后采用高频喷射呼吸机给氧, 将高频喷射呼吸机上的自制氧气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气管镜柄端的侧孔上, 以保持供氧, 这样通气和供氧互不干扰。

2.2.4 术中监测

喉、气管、支气管均有迷走神经支配, 由于气管异物病人绝大多数为小儿, 小儿的神经系统不稳定, 经过器械的刺激, 容易引起喉痉挛和其他一些反射[2], 术中严密监测患儿心率及血氧饱合度, 如患儿出现发绀、窒息、心率超过200/min, 患儿血氧饱和度持续降低, 立即报告术者, 充分吸净气管和咽喉部分泌物并停止手术, 并根据医嘱加大氧流量面罩加压给氧, 患儿血氧饱和度>98%时再重新进行手术。如一次取不出可退镜后再次进镜手术, 但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以免因手术时间过长, 加重术后喉水肿。本组1例3岁患儿以瓜子异物3 d入院, 术中异物取出困难, 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手术已进行30 min, 暂停手术, 改气管插管送重症监护室观察。组织全院有关科室进行二次手术的术前讨论, 第2天再行气管异物取出手术, 手术经过15 min顺利取出异物。本例患儿采取的第2次手术治疗方案既避免了患儿当时术中持续缺氧而发生意外, 也避免长时间手术加重喉水肿而需要行气管切开, 尽量减少患儿并发症。

2.2.5 术中用药

术中用药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抢救用药做到及时准确。术中按医嘱静脉给地塞米松, 以达到抗感染和减轻或消除水肿的作用, 防止手术后喉水肿的发生。因多数患儿的异物为植物性异物, 吸水后易膨胀、糜烂, 异物周围黏膜也易肿胀, 取异物时反复吸引、钳夹, 易加重气管、支气管水肿[3]。

2.3 术后护理

异物取出后应吸尽气管、咽喉部及口腔内血液、痰液, 转入恢复室观察, 患儿麻醉清醒且病情稳定后再送回病房。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有发生喉水肿可能的患儿, 术后应配合麻醉师行气管插管, 并将患儿转入重症监护室观察。

3 体会

气管异物患儿多数病情比较重,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是一种危险性高、难度较高的手术, 患儿随时可能发生窒息而造成死亡。因此要求手术者与麻醉师技术熟练、经验丰富, 还要求手术室护士及时到位手术护理配合, 才能保证急救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患儿生命安全。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 术前器械物品及抢救药品准备及时到位, 防止因器械物品准备不足而延误手术抢救时间;术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抢救用药及时准确;熟练配合医生尽快完成手术, 以挽救患儿生命。患儿麻醉前应准备好消毒灭菌器械并摆放好在器械台上, 仪器设备通电检查并连接好各种管路和导线, 连接好吸引器并保持通畅。我院要求所有的器械、仪器设备准备好后, 方可给患儿麻醉, 因大多数患儿就诊时病程为数日至数十日, 大多数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呼吸道炎症, 由于异物和炎症的刺激, 使气道对外界刺激反应增强, 在麻醉早期或者麻醉较浅时极易出现气道痉挛,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窒息时, 应立即配合麻醉师面罩加压给氧[4], 血氧饱和度上升后尽快进行手术取异物。如气道痉挛如仍不缓解, 应立即配合麻醉师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急救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保养, 定期检查维修, 保证仪器设备急用时性能完好。冷光源灯泡属于损耗品, 应经常检查并有备用冷光源灯泡, 我科还有可替代冷光源。小儿气管异物是临床急症。若抢救不及时, 则患儿易发生窒息而造成死亡。因此医生、麻醉师、护士应共同密切配合、分秒必争, 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挽救患儿生命。

参考文献

[1]傅晓玲, 吴敏, 马清, 等.63例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手术配合[J].现代临床护理, 2003, 2 (3) :31-32.

[2]郑中立.耳鼻喉科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81.

[3]马荣娟, 门跃斌, 马浩.气管异物30例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6) :3171.

[4]段乃超, 单春光, 安英杰, 等.支气管异物手术中危急情况的处理[J].河北医药, 2008, 28 (6) :496.

急救配合 篇2

[关键词]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脑复苏;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28-02

心搏骤停经常发生,而且还常常是致命性的。其发生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溺水、创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重型颅脑损伤及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等,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1]。不幸的是大部分患者在复苏后期仍然死亡,在复苏后期大多数的死亡是由于心跳骤停后全脑缺血引起的神经损伤所致[2]。不仅如此,40%~50%存活患者遗留有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能力、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的下降[3-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发生心跳骤停且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80岁,平均(58.6±10.2)年。

1.2 方法

心肺脑复苏包括3个阶段:①基础生命支持(BLS),应遵循ABC原则,即:A:呼吸道通畅;B:人工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②高级生命支持(ALS),应遵循DEF原则,即:D:药物和液体治疗;E:心电图监测;F:室颤的治疗。③进一步生命支持(PLS),應遵循GHI原则,即G:确认心搏骤停的原因并治疗;H:脑复苏;I:加强监护治疗。所有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观察血压、尿量、血管内容量负荷等[5]复苏目标,以及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认知功能。

1.3 观察指标

①生存与死亡的判断:可触及周围大动脉波动,上肢收缩压在60 mmHg以上,颜面、甲床、口唇、皮肤色泽较红润,散大的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心电图波形有所改善。②脑损伤的判断:观察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否存在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率比较

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共有49例患者死亡,11例存活,生存率为18%;而未及时实施心肺复苏者无生存者,生存率为0。

2.2 护理效果比较

死亡的49例患者中有13例因心肺复苏失败而导致直接死亡,36例在恢复了自主循环后,行脑复苏过程中仍然死亡;在心肺复苏成功的11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见图1。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其可导致细胞缺氧死亡。心跳骤停经常发生,全国性的发病数据尚在统计[6-7]。心跳骤停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巨大威胁,且常常是致命性的。有效的急救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存活率,及时积极的护理配合措施,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脑复苏后遗症的发生率。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包括3个阶段,A、B、C、D、E、F、G、H、I等步骤,常常由麻醉科医生操作。由于时间紧迫需要护士的全力配合使抢救过程紧凑从而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开始的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过程越短则成功率越高。

在配合麻醉科医生成功地实施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同时进行胸外按压并建立人工循环后,抢救过程通常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等以维持心率、血压,保证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情况,及时增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确保给药的准确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心跳骤停后立即发生全脑缺血,大脑对缺血非常敏感,循环骤停发生5~6 s,患者就会失去意识[8]。Kalimo等[9]报道,如果缺血的时间足够长,整个大脑的神经元都会坏死。但是,心脏功能恢复并可能自动使脑循环恢复正常,除了最初的脑损伤,其他重要器官的局部缺血同时存在,导致所谓的复苏后综合征[10]。加强脑保护的护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跳骤停患者脑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

控制性低温作为脑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心脏和神经外科中已应用了50多年。已有报道,控制性低温已广泛应用于脑复苏过程中,降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体表降温法、冰水浴法或血管置管冷却法。但临床护理上较为便捷常用的方法则由护士制作冰帽直接戴于患者头部,保持12~24 h,32~34℃适度低温已经被2005年国际CPR指南明确推荐。

加强临床护理:心跳骤停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多就地就近处置,要注意对其皮肤、体位、四肢的保护防止坠床摔伤。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应严肃、认真,并准确迅速。护理人员随时保证急救物品供应,迅速准确执行医嘱。特殊用药(强心、升压药用红色标识标明药品、剂量、速度)加压输血必须监护,妥善处理用品。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口头医嘱:护士复诵一遍后取药与麻醉师核对无误后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抢救结束后6 h内补开医嘱。处置时要做到“三查、七对”。

控制感染的护理:①长期卧床患者易引起坠积性肺炎,应经常帮助患者更换体位。②眼睛不能自行闭合的患者,由于眨眼少,角膜干燥,易发生溃疡,并发结膜炎,可涂金霉素眼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③对口腔不能进食的患者,更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症、口腔溃疡、腮腺炎、中耳炎、口臭等并发症的发生。④危重患者身上有时可有多根引流管,护士应将各管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堵塞、扭曲、脱落,并保持其通畅,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临终关怀:尽量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病室环境,光线照明要适当,避免临终患者因视觉模糊而产生的心理恐惧。临终患者肌肉无张力,加之体力衰竭和长期卧床,极易导致压疮发生,护士应帮助患者维持舒适的姿势,勤翻身,经常按摩受压或骨突处。及时更换潮湿的被褥并给予患者温热水擦浴。

[参考文献]

[1] 刘德琴,严晓鸥.重度烧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8):29-30.

[2] Laver S,Farrow C,Turner D,et al.Mode of death after admission to an intensive care unit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J].Intensive Care Med, 2004,30(9):2126-2128.

[3] Lim C,Alexander MP,Lafleche G,et al.The neurological and cognitive sequelae of cardiac arrest[J].Neurology,2004,63(13):1774-1778.

[4] Vanalem AP,Devos R,Schmand B,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 in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eiac arrest[J].Am Heart J,2004,148(15):416-421.

[5] 林瑞禎,李秋屏,黄瑞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2例患者的整体护理[J].广东医学,2009,30(7):1193-1194.

[6] Grasner JT,Fischer M. The DGAI National Rseuscitation Registry;a standardize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ta collection set primary care[J].Anasth Intesiv Med, 2005,46(9):42-45.

[7] Eckstein M,Stratton SJ,Chan LS.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evaluation in Los Angeles:CARE-LA[J].Ann Emerg Med,2005,45(11):504-509.

[8] Rossen R,Kabat H,Anderson JP.Acute arrest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in man[J].Arch Neurol Psychiatry, 1943,50(16):510-528.

[9] Kalimo H,Garcia JH,Kamijyo Y,et al.The ultrastructure of "brain death."Electron microscopy of feline cortex after complete ischemia.Virchows Arch B Cell feline cortex after complete ischemia[J].Virchows Arch B Cell Pathol,1977,25(9):207-220.

[10] Negovsky VA.Postresuscitation disease[J].Crit Care Med,1988;16(7):942-946.

鼻出血的急救配合及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病人,年龄10~68岁之间,发病季节以冬春季最多,气候寒冷干燥和上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诱因。出血直接原因分局部和全身综合性等,其中因鼻炎、溃疡、鼻中隔、息肉及毛细血管瘤等局部原因引起的17人约占65.4%,高血压等全身因素9人约占34.6%(严重外伤等因素引起的鼻出血未统计在内)出血量500ml以上者3例。100-500ml者12例,100ml者11例,出血部位鼻腔前部位占60%,后部出血占40%,后部出血量较大26例经抢救护理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14.8天。

2抢救配合及护理

2.1抢救配合:护士要迅速正确的准备好止血用品,如1%麻黄素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油沙条、明胶海棉和后鼻腔栓塞器械,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氧气等。病人如出现了休克症状采取平卧位,一般以出血病人采取半坐位以减轻头部静脉淤血和便于吐血和止血操作,防止悬雍垂水肿后坠引起呼吸困难;一般轻度出血时以面球浸1%麻黄素溶液从鼻孔塞入止血,半小时后观察止血效果。出血较多时宜用油沙条填塞。出血部位较深可采用后鼻孔填塞、一般24~48小时取出。在帮助医生进行止血的同时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正确估计出血量:临床上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痰杯容量+院外出血量估计;二是根据病人面色、体征来估计,如一般走着来就诊病人出血量一般在100-200ml以下,当病人面色苍白、口渴、无力时估计在500ml左右,当病人出虚汗、脉速无力、有休克征象者,失血者在500--1000ml之间。高血压病人在出血过程中下降或正常,说明患者已严重出血。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采取应急措施、吞咽反射不好的病人出血时,血液误吸入气管,易造成窒息,应注意观察随时准备气管插管。

2.2病情的观察护理:病人经抢救止血成功后转入病房,给予一级护理,立即测量脉搏、血压、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准备输液应用止血药物治疗,严重休克患者,要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准备输血,如有呼吸困难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防止血块脱落或软腭水肿引起窒息。同时严密观察出血情况是否仍有溢血。嘱病人有血应随时吐出并估计血量,不要咽下以免导致大量呕吐引起虚脱。作好病人口腔护理,每天早晚两次并经常漱口,减少口臭,防止感染。对上后鼻腔栓塞的病人,因影响进食应记出入量,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营养。注意大便情况,防止大便干燥给高血压患者引起血压波动等一系列病情变化,大便干燥者给予润肠剂。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护理配合 篇4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颈部大血管损伤手术患者7例,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例。年龄20~65岁, 平均 (32.70±3.82) 岁。其中包括:交通伤2例、锐器伤3例、医源性2例。合并血气胸2例, 该2例患者均为锐器从右侧颈部刺入右胸, 伤及右胸头臂静脉, 其中1例导致胸骨后气管贯穿而出现张力性血气胸;另1例因伤及右胸膜顶则表现为右侧气胸, 大量血胸。损伤的血管包括:颈外动脉损伤2例、颈内动脉1例、颈总动脉1例、颈内静脉2例、头臂静脉1例。

1.2 手术方法

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例本院医源性损伤为颈部手术时意外损伤, 当即做血管修补或结扎, 而院外损伤则经急诊手术处理, 其中行血管结扎3例 (2例颈外动脉, 1例颈内静脉) , 其余均行血管修补或血管吻合。

2 结果

7例患者中, 6例抢救成功, 1例死亡。

3 围术期护理体会

3.1 伤情判断

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病情十分凶险, 护理人员要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 注意是否并合其他部位损伤。2例合并血气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迅速对伤情做出评估, 采取果断措施。

3.2 心理护理

由于颈部血管损伤的患者大量出血, 患者和家属往往极度恐慌。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 及时与家属沟通, 给患者精神上安慰。医护人员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往往能给患者和家属极大的信心和安慰, 使患者和家属能很好地配合抢救工作。

3.3 术前准备

①确保所有的术前准备都在伤口妥善地压迫, 出血不增加的情况下迅速地进行, 尽量缩短从急诊室或病房到手术室的时间;②快速测量重要的生命体征;③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颈部血管损伤患者静脉通道应选择下肢静脉或伤口对侧上肢静脉为宜, 以便进行有效的输血补液, 同时不影响对伤口的处理;④对出现休克的患者应按医嘱给予输注平衡盐溶液, 代血浆及血制品等, 并及时通知血库做好配血, 备足血源。在适当补液同时, 及时送患者进手术室。本次研究有3例严重休克患者均在输液同时及时送手术室手术, 从而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获得成功。

3.4 术中护理

因在急诊室或病房准备较仓促, 有些护理工作在手术室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完成。如深静脉插管, 以选择伤口对侧股静脉为宜, 以满足术中对输血输液的要求, 桡动脉穿刺, 供术中实时监测血压;留置导尿, 监测术中术后尿量。本次研究医源性损伤均是本院颈部手术病例, 此类患者如处置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甚至造成手术台上患者意外死亡, 并可导致医疗纠纷[2]。此时护士迅速行动, 沉着冷静, 全力配合医生止血, 保证输血输液, 本组3例医源性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均抢救成功。

3.5 术后护理

此类患者如经及时有效的手术后往往恢复较快, 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往往危及生命。所以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 包括: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如有被迫急诊做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结扎的患者, 因其很可能引起脑供血障碍, 所以更加应该注意, 而颈内静脉结扎一般不会引起脑血液回流障碍, 本次研究1例颈内静脉结扎恢复顺利;②保持颈部伤口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量及性状, 注意颈部伤口有无肿胀, 有无气管受压的症状;③颈部适当制动, 以免引起血管修补处出血;④根据医嘱对血管修复的患者进行扩容、祛聚、抗凝等治疗, 以预防修复血管继发性血栓形成, 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华法令、肠溶阿斯匹林等治疗;⑤因此类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污染, 一旦发生感染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所以应按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1]。

大血管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的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抢救经验认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是:迅速判断伤情、快速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和严密的术后观察[2]。

参考文献

[1]白伟业, 马天福, 周坤, 等.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的处理对策.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06:99-100.

急救配合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99例, 男66例, 女33例;年龄19岁~73岁, 平均47岁;重型颅脑损伤46例, 严重多发伤23例, 一氧化碳中毒2例, 急性心肌梗死10例, 呼吸衰竭2例, 脑出血4例, 溺水2例, 创伤性休克10例。

2 急救与护理配合

2.1 及时发现、正确判断、迅速急救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意识突然丧失, 大动脉搏动 (颈动脉、股动脉) 消失。根据这两项即可作出临床判定。其他表现: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瞳孔散大固定;全身发绀;心电图表现为心室停搏、室颤、无脉室速、无脉搏心电活动 (PEA) 之一者[1]。评价时间不超过10s, 在多数情况下护士是病人的第一接诊者, 也是对呼吸、心跳停止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第一实施者。病人心跳停止后5min~6min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强调第一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 此时如果护士第一时间给予心脏按压, 将大大提高初期复苏的成功率。

2.2 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最简易办法

必须将病人平卧于有硬板的床上或平车上, 选择胸骨下段作为按压部位, 双手交叉重叠、有节律地在胸外间接按压, 频率不低于100/min, 将胸骨向下按压至少5cm。如果操作者按压部位、方法、姿势不正确, 按压是无效的, 甚至给病人造成肋骨骨折、肝脾破裂等不良后果。如频率过低, 达不到满意的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在抢救过程中, 紧密配合医生进行胸外按压, 需除颤时要协助医生如暴露病人胸部、帮助涂抹导电胶等, 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 做到每5个心肺复苏周期替换按压者, 按压停歇时间在5s~7s内, 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蔡文伟等[2]的研究成功地观察到, 随着按压时间延长,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质量明显下降的现象, 提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每2min或每5个心肺复苏周期更换按压者的建议对我国医务人员也完全适用, 此建议在2010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亦未做更改。

2.3 迅速建立理想可靠的给药途径是心肺复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护士应在3min内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道, 胸外心脏按压期间经膈肌以上的中心静脉给药优于其他静脉, 而中心静脉穿刺比较费时, 同时受气管插管影响。周围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操作简便快速并发症少, 既保证输入液体的质量, 更便于固定, 留置针贯穿于整个急救护理中, 护士应熟练掌握, 因此必须注意:①选择最大、最易穿刺部位的静脉, 如颈外静脉、股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活动度小, 便于固定, 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时, 无人协助压迫, 该静脉也充盈良好, 穿刺可在直视下进行, 而穿刺时间缩短, 操作简便易行, 既安全又可迅速刺入静脉, 并发症少[3]。在99例心脏停搏病人的抢救中护士均首先采用Y型/22GA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 并且与胸外按压操作者无相互干扰现象, 为抢救赢得时间。②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应中断复苏术的进行, 不妨碍按压术的进行。③如连续3次或90s以内静脉穿刺不成功, 则应改为骨髓内通路或气管内给药物。

2.4 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因心脏停搏后, 呼吸可立即停止, 应在心脏复苏的同时重视呼吸复苏。畅通气道是心肺复苏最基础、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抢救措施, 是保证人体基本血氧分压以及脑等重要器官必要氧供给的重要方法[4]。人体在心跳呼吸骤停早期, 由于肺内尚有大量残留气体及胸外按压可起到呼吸运动和产生一定的气道开放, 所以2010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胸外按压优先于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但是在大咯血、误吸窒息、呼吸极度衰竭或分泌物堵塞气道时仍然应立即进行气道开放, 在气管插管时护士应快速准备好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的用物, 做好插管前的准备, 管道插入后注好气囊并妥为固定, 接呼吸机以机械通气及供氧。开始时选择控制通气方式, 自主呼吸心搏恢复后可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节通气方式及呼吸机参数。

2.5 复苏后的护理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开始应5min测一次血压至逐渐稳定, 以后可延长每半小时或1h测量一次, 直至血压完全稳定;严密心电监护:肾上腺素可使病人心率加快, 机体代谢混乱, 还会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甚至再次停搏, 因此心率的过快、过缓和心电波形的改变均应给予重视;呼吸管理:心脏复跳后呼吸功能的维持极为重要, 应千方百计恢复自主呼吸。①保持呼吸道畅通,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这是最主要的;②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和缺氧程度, 必要时加压给氧, 要注意吸气与呼气的比例, 以1∶1.5为宜;③保持呼吸机有效通气;④气管插管超48h~72h,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不易咯出, 应进行气管切开;⑤注意呼吸机压力, 过高的压力可增加胸腔压力, 进一步影响心脏搏出。预防肾衰竭:心脏骤停均可引起肾小管变性而发生肾衰竭, 所以应保留插尿管, 动态观察尿量、尿比重, 积极防治肾功能不全;预防和控制感染, 预防肺炎、肺不张等发生, 防止泌尿系感染,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2.6 注意事项

在抢救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瞳孔、面色、呼吸, 以评估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并密切观察瞳孔及对光反射情况, 对脑复苏进行评估。护士要明确分工, 密切配合。应该有专门人员管理呼吸道, 专门人员负责输液通道、用药、详细填写抢救记录。应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瞳孔、血压、心率, 心肺复苏无效时应及时查找原因, 是否操作不当或者存在其他的原因。持续规范复苏30min后, 如无效或临床死亡症状明显, 可考虑放弃干预。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的基本急救技术, 护士只有熟练掌握其操作步骤及方法, 在复苏过程中分秒必争地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使病人的病死率降至最低。通过对本组99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我们认为心肺复苏抢救的任何环节的疏忽, 均可导致全局的失败。在抢救过程中, 尤其是复苏阶段, 护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整个抢救过程突出快、准、稳, 各种抢救措施同步进行, 护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抢救的成败。只有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的操作规程, 加强各种管理的护理及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 在护理病人过程中, 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仔细的观察, 严格按操作进行抢救,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计划与措施才能保证抢救的顺利。

摘要:总结抢救99例心脏停搏病人的护理配合体会。在抢救过程中, 护士采取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急救护理程序, 整个抢救过程突出快、准、稳, 各种抢救措施同步进行, 从而使病人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停搏,护理

参考文献

[1]徐腾达, 于学忠.现代急症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49.

[2]蔡文伟, 袁永生, 费敏, 等.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4) :349.

[3]陈友燕, 叶斌, 于光生, 等.颈外静脉穿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60.

急救配合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6例, 男5例, 女1例;均为刀刺所致, 左前胸致伤3例, 右肋弓致伤1例, 剑突下2例;伤及右心室3例、右心房2例、左心室1例, 冠状动脉无损伤;并发肺损伤2例, 膈肌损伤1例, 均有心包填塞;病人伤后就诊时间为30 min~120 min (64.59 min±27.13 min) ;入院即通过绿色通道送入手术室, 入院至开始手术时间为20 min~60 min (36.86 min±11.65 min) ;均行急救手术。

1.2 结果

5例病人康复出院, 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住院时间17 d~35 d, 手术及护理工作及时到位, 未并发感染;1例病人因延误最佳抢救时间, 失血过多、休克时间太长, 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配合

2.1 人员、物品准备

一旦有急诊手术通知, 应立即召集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 护士3名或4名, 其中至少1名有多年急救手术经验的护士, 并快速有序地做好手术各项准备。常规准备开胸手术器材与抢救药品, 做好特殊应急准备, 如血管缝合线、加压输血器、血液回收机等, 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充分准备。器械护士必须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对所有物品清点、查对准确无误。

2.2 术前准备

接诊后病人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手术室, 应尽快剪除病人衣物以暴露创伤部位, 面罩给氧。心脏创伤失血和心包填塞会导致全身各组织缺血缺氧, 脑组织缺氧3 min以上就会致使脑损伤, 因此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液输血;此期间同时需要进行交叉配血, 尽快备足血源。本组病人均为全身麻醉后于颈内深静脉留置静脉针, 顺利补液同时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 留置导尿管, 严密观察病人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液体出入量等。

2.3 手术配合

各项准备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后即可开胸手术, 严格无菌操作下迅速打开心包, 清除血块及积血, 解除心包填塞;手指按压心脏破口处, 按压力度适宜, 防止心肌撕裂;用Prolene缝线行褥式缝合至裂口有效关闭, 必要时加涤纶垫片以防止心肌撕裂;清除肺内与胸腔积血并彻底止血, 冲洗胸腔;缝合胸腔进行密闭引流, 如开胸时发现积血较多可使用血液回收机。巡回护士应保证静脉通路能够及时有效地给予液体、血液补充和药品支持, 必要时进行加压输血输液确保体内有效循环;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测性准备, 进行有条不紊地配合;及时准确重复医嘱, 得到确认后迅速执行, 保留好药瓶、血袋, 做好记录, 方便术后查对。器械护士术前协助巡回护士清点、摆放器械;熟悉手术步骤, 根据手术进展和医生需要, 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敷料;器械回收及时有序, 保持术野整洁, 为手术顺利进行和争取手术时间创造最佳条件。

2.4 术后护理

术毕再次核对器械物品、术中各项操作, 确保准确无误;协助医生和麻醉师将病人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 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向ICU交班护士详细介绍手术情况、病人体征状况等。

3 讨论

心脏损伤病情进展迅速, 病人常因急性心包填塞和失血性休克致抢救不及时死亡, 因此早期判定病情、及早施行手术、不轻易放弃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时间就是生命”最适合描述这类病人的救治过程, 争分夺秒、不轻易放弃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因此, 医院应当做好随时急救的各项准备:急救器械、用物和药品由专人保管、定量储备、定点放置, 定期消毒和查对, 确保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可随时取用;要求急救护士熟知专科手术配套流程和应急预案, 接诊后能够有条不紊、步调一致、默契有序地协调抢救;接诊后立即撤离无关人员和物品, 保障抢救空间与照明条件。

心脏外伤病人病势凶猛、发展迅速, 不仅要求护士的抢救工作具有主动性、计划性和预见性, 而且要求急而有序、行之有效[3]。急救绿色通道的护士必须通过急救相关培训考核方可上岗, 定期对急救护士进行系统的理论考核与技能培训, 确保所有急救护士对整个护理流程和相关操作了然于胸。临床实践证明, 经验丰富的护士面对各种术中变化时能够迅速沉稳的做出反应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因此3人急救护理小组至少配备1名高资历护士, 负责抢救护理的统筹指挥和分工安排,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分工明确但是时刻保持协调合作。本组6例病人伤后入院10 min~30 min即可开台手术, 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心胸急救外科护士应术中配合迅速、敏捷, 善于观察手术进展, 学会从医生操作与表情中探寻医生需要, 及时主动予以配合, 为抢救争取到宝贵时间。手术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 在面对心脏手术意外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有条不紊地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4]。因此, 完善的急救流程预案、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护理分工以及过硬的抢救配合技术是心脏损伤急救手术病人抢救成功的保证。

摘要:[目的]总结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6例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行急救手术, 同时加强护理配合, 早期及时开胸止血、缝合心脏伤口;围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感染;术后重症监护护理,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结果]5例病人康复出院, 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加强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心脏外伤, 穿透性,急救手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谭彩姬, 杨淑群, 颜春铭, 等.25例绿色通道入手术室抢救心脏外伤手术配合[J].吉林医学, 2010, 31 (34) :6358-6359.

[2]罗亮春, 周雁琼, 汤曼力.胸部创伤合并心脏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4 (1) :74.

[3]韦喜艳, 温玲, 李雪萍, 等.心脏外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3) :234-235.

急救配合 篇7

1.1 专科护士概念

专科护士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1], 指在某一特定护理专业领域, 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 并完成了专科护士所要求的教育课程的学习, 经专门机构认定合格的护士.这些人才就是传统概念上的临床护理专家或现代意义上的专科护士雏形[2].

1.2 我国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认定

我国尚无统一的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认定标准, 据相关文献[3]可归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护士,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英语4级以上, 并从事急诊护理工作5年以上者 (本科学历者3年) ;学员经过3~6个月脱产理论和实践专业培训, 完成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的全部课程后, 理论、操作考试考核成绩合格, 论文 (综述) 和科研设计书答辩考核合格.

2 医护配合培训的必要性

可以形成有效的良性团队规范, 建立完善协调沟通准则.由于现阶段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 医护关系由以往的主导—从属关系转化为并列—互补关系, 通过医护配合训练可以加强医护之间沟通, 将医护人员整合在一个团队内进行管理, 可以协调员工的人际关系, 构建平等互助的团队氛围.

3 医护配合培训的方法

3.1 理论培训

加强医护双方应共同掌握的相关医学知识内容, 补充医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护士的医疗专业知识, 培训内容要以医护共同遵守的应知应会内容为主, 逐步建立起跨专业的医护共同语言.具体包括:急救专业理论知识;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急救技能培训;协调组织;应急教育培训;医疗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如告知;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查对制度等.[4]

3.2 模拟操作培训

3.2.1 模拟急救培训的优点

在实际抢救工作中, 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 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5].医护配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急救核心能力[4].

3.2.2 制定模拟急救流程

急救流程是根据假设病例, 由急诊科医生、护士针对此病例共同制订, 并反复修订的救治预案.内容包括:心电血压血氧监护, 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急查心电图, 血糖, 血生化, 无创呼吸, 电除颤, 心肺复苏术, 气管插管术, 呼吸机辅助呼吸, 深静脉置管等技术操作, 和分工, 站位, 操作顺序, 省时节力等能力配合.急救流程确定后, 组织全体医护学习, 讨论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模式分为: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由一名医生与两名护士;由多名医生与多名护士三种模式.强调医护之间, 护护之间的紧密配合.要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完成[5].

3.3 实际操作的配合培训

医护实际操作的配合培训是在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程序和急救技能后, 医护小组全体参加进行监护和急诊室抢救.这使护士能系统、完整地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的结合.抢救现场复杂、紧迫、艰险的情况能促使护士及时评估周围环境及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快速预检, 迅速施救, 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提高.所有流程按照职责严格分工, 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从场景模拟到实际抢救中反复进行演练, 不断归纳总结, 改进完善.

4 探讨

以往急救培训仅限护理专业内部的理论讲座, 不利于医护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急救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医护配合培训能提高护士临床紧急救治综合能力, 通过演练培训, 可以帮助护士深入理解和巩固急危重症疾病的理论知识, 且演练时各项急救操作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之中, 护士的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护士在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或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能立即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有效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4].

摘要:对此问题的研究探讨是为适应急救医学的发展, 促进急诊急救护理专业化, 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救核心能力, 构建平等互助的团队型救护模式, 使急诊专科护士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 更好投身于护理实践中, 从而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专科护士,医护配合,方法

参考文献

[1]宋瑰琦, 房彤, 朱禧庆, 等.安徽省急救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实践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4) :1027-1029.

[2]刘家文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3期41-42.

[3]高爱萍, 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46-47.

[4]杨冬梅医护同组急救技术配合训练模式应用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探讨护理研究2010年9月第24卷第9期中旬版 (总第334期) 2421-2422.

急救配合 篇8

资料与方法

对象: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全体透析室护士,共12人。

培训方法如下。

成立急救培训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急诊科培训医师、护士长任副组长。科室制订培训计划,急诊科医师依据培训计划,以临床情景案例为载体,制订培训教案和实施方案。急诊科护士长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1名、护师2名,分别担任带教老师和示教人员。

培训实施:①结合临床急救真实场景、专业特点、急救教材,设计培训方案,包括理论培训、模拟操作、现场急救实践3个部分。培训设计秉持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专业特点。②理论培训(14学时):包括病情观察、判断,常见急救程序,心肺复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中心静脉压的测量,中心负压吸引器的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急救车的管理,急救药品的使用、保管及记录方法。③模拟操作(21学时):对12名护士和4名急救医师进行分组培训,每3名护士与1名医师为1组,以多功能模拟人为对象,按照2014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操作规程,对成员进行分工。如心肺复苏抢救规程:A护士首先上场,站在患者右侧,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呼救,松解患者的衣领及裤带,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 cm。急救医师和B护士迅速到位,医师站在患者右侧,开放气道,进行简易呼吸器的操作,同时口头医嘱,B护士站在患者左侧,进行心电监护安装和电除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执行医嘱,医师和A护士按30:2的比例进行持续2 min的高效率心肺复苏,B护士替换A护士进行胸外按压,医师进行判断,复苏成功后,对患者进行整理,在反复训练中,A护士和B护士互换角色[2]。④抢救实践(20学时):按照分组让受训护士参加急诊科的急诊室抢救,提高实际现场抢救的能力。

评价方法:①考核:由科主任、培训医师、急诊科护士长、肾内科护士长4人组成考核小组。被考核护士必须严肃认真,操作熟练,动作规范。②综合能力考核:在培训前、后,对护士的急救理论、急救操作技能和医护配合能力进行考核。③问卷调查:培训后,发放科室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培训的评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1 00%。

结果

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理论考核成绩:培训前平均85.25分,培训后平均97.5分;技能考核培训前平均93.8分,培训后平均97.6分;急救过程所用时间:培训前11.25 min,培训后7.36min。采用SPS 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及统计描述,检验水准α=0.01,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士对合作能力的评价:①能增强综合急救技能;②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③能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充分增强急救意识;⑤能培养应急能力;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⑦能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

讨论

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培训方式仅仅关注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而忽略了对患者具体情况的分析判断,使护士在面对具体的患者时束手无策,尤其在低年资护士中表现更为明显。以往急救培训仅限于护理专业内部的理论培训,一是不太精准;二是不利于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协作,不利于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三是不能充分锻炼护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综合急救能力,尤其是低年资护士。

医护同组配合急救培训的优点:在实际的急救工作中,急救护士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及配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医护同组配合急救培训能够较快地提高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

现场急救培训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医护配合现场抢救是在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程序和急救技能后的急诊室抢救工作。这样护士就能系统、完整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急救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急救氛围,从而更好地掌握急救操作。急救现场情况复杂,紧迫的环境能促使护士及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快速判断,迅速抢救。在训练中,护士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这是模拟训练不能及的,培训后,急救过程所用时间也明显缩短。

本次培训结束后,透析室护士的急救意识、急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症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急救配合】推荐阅读:

手术急救配合10-15

配合物07-18

配合问题10-20

默契配合10-20

交叉配合05-22

配合治疗06-22

麻醉配合07-01

体位配合07-24

护理配合07-25

回路配合07-29

上一篇:第13届欧锦赛下一篇:安全设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