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合

2024-09-05

合理配合(共5篇)

合理配合 篇1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材料品种不断变多,其内部组成结构也更为复杂。加上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要求更为严格,混凝土要达到的性能指标也在增加,且要求的使用时间也不断延迟。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科学的材料配合比设计必须要达到材料性能标注,通常包含的指标有:强度、耐久性、均匀性、和易性、渗透性等等,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材料搭配的用量,以维持混凝土性能的高低。本文则针对影响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1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造成影响的因素

1.1配制强度及耐久度

自建筑行业发展初期,各施工单位在材料选择上就对混凝土的强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其它相关指标则忽略了重要性,如:耐久度。当处于一些特殊环境下时,混凝土的性能则会受到时间推移的影响,出现了裂纹、变形、腐蚀等诸多问题,这些现象主要是设计者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环节里没有对耐久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受到破坏。因而,对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进行设计时,不管混凝土自身的指标情况,都必须要重点分析其耐久性需要,以科学设计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值。

1.2砂率

砂率主要是在混凝土中,所含砂的重量与砂、石总质量之间的百分比。砂率的大小情况常常会造成集料的空隙率、总表面状态的改变,混凝土拌和物的使用性能也会相应的改变。砂率对于混凝土设计过程,是必须要考虑的重点参数。若砂率较大,则集料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也会相应变大,要求填充和胶结的水泥浆则变得更多,混凝土拌和物会变得干燥,流动性减弱,导致水泥过多的浪费。而砂率较小时,尽管集料的表面积变小,却因为砂浆量达不到标准,而难以在粗集料的附近建立起需要的砂浆层来进行润滑,由此降低了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但最大的影响在于,会削弱了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造成粗涩、水泥浆流失等问题,增加了施工作业的难度。

1.3水灰比

水灰比主要是在单位体积混凝土中,水和水泥两者的比例大小。水和水泥拌和之后则是水泥浆,运用于混凝土里具备胶结性能。水泥、水发生作用后则出现硬度大的水泥石,将碎石、砂子胶结之后则强度大增。从实践结果看,不管是28天抗折强度还是抗压强度,水灰比都能给混凝土强度造成很大的作用,水灰比对水泥浆的稠度有决定作用。水灰比小,水泥浆较稠,而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小。若水灰比小到一定程度时,当施工方式不合理时则无法确保密实成型,导致构件形成蜂窝、麻面等问题,对混凝土质量很不利;而水灰比大,水泥浆稀,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更大,而粘聚性和保水性则更差。若水灰比大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出现离析、泌水等问题,构件在水分蒸发结束后则会出现连通的空隙,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内部强度。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混凝土的和易性,对水灰比进行严格控制。

1.4集灰比

集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性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当混凝土强度大时其影响力更加显著。在水灰比相同情况下,混凝土随集灰比的变大而变大,其和集料数量、集料吸收的水分量等变大有关,与混凝土内部孔隙总体积、实际水灰比等变小有关。当集灰比变大到一定程度时,水泥胶结、集料造成的影响则尤为显著。此外,砂子、碎石的选用给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也要重视,在设计过程中要对碎石的粒径和砂子的含泥量严格把握。结合原材料性能、混凝土技术等进行科学设计,并且通过试验室的试配之后,确保达到工程标准需要再投入使用,以确保混凝土性能达标。

2合理设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措施

2.1级配

骨料的级配主要是指混凝土集料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布置,结合筛分法获得的不同粒径骨料分布的曲线则称之为“级配曲”。要想确保粗骨料级配达到工程标准,且避免级配变化过大,在工程上或碎石场通常要将骨料划分为5~20mm、20~40mm的骨料组结构。而因为掺配比例存在差异,其给混凝土和易性和浆骨比会带来不同的作用。因而,需要对两种骨料集合适当的掺配比例实施掺配,且通过相关试验来保证性能达标。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2.2配和比设计

在配比计算中,可引进了浆骨比的概念,与一般混凝土配比计算不同。具体六个方程如下:

2.2.1水灰比(W/C)

式1:fcuo=Afce(c/w-B);式2:w/c=Afce/(fcuo+ABfce)。本试验采用碎石配制混凝土,A、B值分别为0.48和0.52,代入公式1、2得式3:fcuo=0.48×fce(c/w-0.52)。代入以上公式可求得:C30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45;C60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327。

2.2.2最佳砂率

根据表2选择最佳砂率为38%。式4:Sp=ms/(ms+mG)×100%=38%

2.2.3浆骨比

式5:

所选用的浆骨比为:32.5/67.5、35/65、37.5/62.5。

2.2.4计算1 m3的配比

式6:c(1-α)ρc+FA/ρF+w/ρw+s/ρs+g/ρg+s/ρs+g/ρg+0.01β=1。β为含气量,本课题选定含气量为4%。

3结论

经过本次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密实型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好、强度大,能够不断提升混凝土构件质量,延长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寿命,在工程施工中需积极采用。

摘要:现代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多,使得水泥混凝土随着材料的运用变得更加广泛。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设计好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配合比试混凝土材料的重要指标,在设计过程是必须要重视的参数。针对这一点,本文研究了设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参考文献

[1]熊大玉,王小虹.混凝土外加剂[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99-104.

[2]黄士元.混凝土结构抗冻融(包括盐冻)侵蚀对耐久性设计的建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耐久性设计会议文集.北京,2002:11-19.

[3]曹建国,李金玉等.高抗冻和超抗冻混凝土的开发与应用.王媛俐,姚燕.重点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工程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280-286.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设计措施 篇2

1.1 砂率

所谓砂率就是在混凝土中砂子的质量所占砂和石的总量的比率, 在水灰的现示比率非常低的时候, 产生的影响就会比较迟缓。砂率的改变会影响集料的空间的比率和总体的表面的改变, 这时混凝土的搅拌的物体的工作性质也会跟着发生改变。砂率是混凝土的设计里面很关键的标准, 由于砂率比较高, 集料的空间和总的面积会随着变大, 可能添加和胶结的水泥浆就会增加, 混凝土的搅拌物就会比较干、比较稠, 流动性较小, 进而使水泥被浪费;如果砂率比较低, 尽管集料的表层面积变小了, 因为砂浆的量度较少, 不可能在集料的四周构成大量的砂浆层, 从而起不到润滑的功效, 所以会造成混凝土的搅拌物的流动性较缓[1]。关键是它会制约混凝土搅拌物的粘连性和稳水性, 使得搅拌物变的粗糙、干涩、水泥浆大量浪费, 就会给施工带来影响。所以,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砂石配合比率。

1.2 集灰比

同样, 集灰比对于混凝土的制约也是很关键的, 在混凝土的强度很高的时候显得极为突出。水灰的比率一样时, 混凝土会跟随着集灰比的变化而改变, 这就会和集料的数目增加、集料所吸收的水分增多、现实的水灰比减小都有关系, 和混凝土的内部的间隙的体积变小也有关联, 也会与很高的混凝土的标号里水泥的使用量变大有关联。在适度的增加集灰比以后, 水泥的胶结的关系与集料的结合表现的会尤为突出。还有砂、石等等原材料的挑选也会对混凝土的配比带来制约, 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碎石的直径和砂的含泥。依据材料的功能和对于混凝土的技艺的需求来运算得出混凝土的最初的配比, 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试验, 从而检测设计的是不是合理, 整合后方能定下使用怎样的配比。

1.3 配比强度和耐用性

长久以来, 人民都比较重视混凝土的强度问题, 大多数都不注重他们的耐久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混凝土的功能会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 发生裂痕、体积膨胀、钢筋变形等等, 因此在设计混凝土的配比度和施工时的耐久性的问题时, 一定要多方考量, 减少混凝土的结构的损坏。所以, 在进行混凝土的设计的时候, 不管是对于混凝土有没有特别的需求, 一定要依据混凝土的使用状况, 考量混凝土的耐久性需要达到的标准, 把混凝土的耐久性放在首要的位置。

1.4 水灰比

所谓的水灰比就是在单位的体积内, 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比率, 把水和水泥搅拌成浆, 主要起到胶结的作用。在水和水泥发生反应以后, 就会构成较硬的水泥石, 让砂和石混在一起, 就会有很大的强度。经过试验得到, 不管是一个月的抗折和抗压的强度, 对于混凝土来说, 水灰比都是比较关键的, 水泥浆的粘稠度受水灰比制约。如果水灰比低, 水泥浆就会粘稠, 混凝土的搅拌物的流动性就会很小, 当水灰比小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在有些情况下就不能达到它的密实性, 铸成构建以后, 易于出现蜂窝、洞洞或不平整的表面, 是混凝土的质量受到影响。反过来讲, 水灰比很大, 水泥浆就会很稀, 混凝土的搅拌物的流动性就会很大, 但是它的粘稠性和保湿型就会降低。如果水灰比达到某一限度时, 就会造成较重的离析状况, 水分蒸发完以后, 在构建的内部会出现空的地方, 致使混凝土的抗渗的能力比较差, 也会改变混凝土的强度, 在使用的水固定的时候, 也要尽力把水灰比减到最低或适合的增加减水剂。水灰比越小, 混凝土的强度就越高, 所以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把水灰比降低。

2 水泥混凝土合理设计配比的办法

2.1 级配

骨料的级配是指混凝土的集料中所有的粒径颗粒的存在形式。级配的曲线是指保障骨料配级达到需求和降低级配的改变, 在进行施工时或者碎石的工厂通常把骨料分为两种, 即5~20mm、20~40mm, 因为掺配的比率不一样, 对于混凝土以及骨比都会造成影响。所以, 能够对两种的骨料依照不一样的比率实行配比并实行体积密度与空隙率的实验。在骨料的级配的时候, 必须要按照要求来进行级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混凝土的实际的标准。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2.2 配和比设计

在进行配比运算的时候, 可以把浆骨比的理念放在其中, 它和普通的混凝土运算公式不一样。拥有以下六个方程式:

(1) 水灰比 (W/C)

所使用的是使用碎石来配比混凝土, 其中A为0.48、B为0.52, 放到公式1、2中得出

放到上面的公式里可以得到:C30型混凝土的配比值为0.45;C60型混凝土的配比值为0.327。

(2) 最佳砂率

根据表2选择最佳砂率为38%。

(3) 浆骨比

所选用的浆骨比为:32.5/67.5、35/65、37.5/62.5。

(4) 计算1m3的配比

β为含气量, 本课题选定含气量为4%。

3 结束语

经过密实型水泥混凝土的配比实验可以得出, 这样的混凝土有较好的抗渗透能力, 在后期拥有很强的潜在力, 是提升混凝土的部件的质量与提升混凝土的使用时间的主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合理配合 篇3

1 病理学的“教”与“学”

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 概念多而且抽象, 不易理解和记忆, 病理过程的多样性和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加大了学习难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专业的病理科医生, 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病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认识疾病的本质, 解释临床病理现象, 分析处理临床护理问题。

“教”与“学”分开来说其主体不同:“教”的主体是教师, 而“学”的主体是学生。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 “教”与“学”又是一个整体, 知识技能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以传授, 教师和学生属于知识链条的两端, “教”与“学”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都会影响知识的传递效率[2]。因而, 病理学教学既需要教师认真充分的准备, 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 以使知识传授的效率达到最大化。病理学的“教”与“学”只有恰当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2“教”与“学”的不同配合模式与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关系

根据教学过程围绕的中心不同, 病理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较被动;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前者主要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虽然教师讲授的内容很丰富, 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易对病理学繁杂的概念和病理变化感到枯燥无味,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对此笔者做了相关研究和比较。

2.1 不同教学模式的研究设计

在对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进行病理学总论部分 (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 共4章, 其中每章4个学时, 共计16学时) 教学时, 随机抽取4个大班, 又将4个大班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 实验组1、实验组2, 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具体见表1。

2.2 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比较

在实验结束以后, 教师对4组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了解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相关病理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主要包括对基本概念 (如肥大、萎缩、渗出等) 的掌握, 对不同病理过程 (如炎症的发生过程、血栓形成过程等) 的分析与描述, 病理知识与临床及生活实际联系的能力 (如淤血以后机体会发生哪些变化?淤血与充血在表现上有哪些区别?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日常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方面, 总分100分, 综合考查学生的病理学知识水平。结果见表2。

对4组成绩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得出P=0.780>0.05, 方差齐,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两个对照组之间 (P=0.117>0.05) 和两个实验组之间 (P=0.166>0.05) 在教学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病理学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其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

2.3 不同教学模式间教学效果归因分析

从整体上看, 实验组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以病例和问题的形式将病理学知识串联起来, 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展开联想, 既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 又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对照组内部来看, 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以教师讲授为主, 虽然一个是课后自主学习, 一个是教师留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但其教学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经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得知, 该教学模式下, 教师对病理学概念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虽然很到位, 但由于病理学知识点的琐碎和概念的繁多, 内容显得枯燥无味, 学生兴趣不浓, 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激发, 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对照组1的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学习兴趣, 课后对课堂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复习不够, 更愿意把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或其他事情上;而对照组2的学生也是因为相似的原因, 很多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后问题要么敷衍了事, 要么视而不见,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自然较差。

而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把繁琐的病理学知识以临床实例和问题的形式提出, 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实例和环环紧扣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一致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新颖, 临床病例分析可使死板的知识变得鲜活;联系生活实际可使学生意识到病理学知识处处可以用到, 与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互动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不断启发学生思考, 使其自觉地把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渐渐产生这样一种体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可以通过所学的基本病理过程和病变特点加以解释。这样一来, 他们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课后复习也会比较到位。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积极性均比较高, 主动性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实验组1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能积极思考回答;实验组2的学生也能自觉地根据所学内容查找资料,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 大多数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学生表示课后愿意更多地复习病理学知识, 并且经常展开联想, 思考很多相关的问题。总之, 实验组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教”与“学”密切配合的结果

在“教”与“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递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教”, 更有赖于受教育者对相关内容的“学”。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选择性, 教育与受教育者共存于教学过程中, 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没有学生的参与, 教学过程将无从展开, 理想的教学效果将难以实现。真正的学习过程需要思维的参与, 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这一过程中, 主角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这对其知识的获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课堂消化知识的效率不高, 课下没有兴趣复习, 考前疲于应付, 考后知识很快遗忘,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例和问题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融于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中, 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对病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化枯燥的课本知识为趣味, 教学方式由刻板单一变为灵活多样。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师生之间可形成良好的互动, “教”与“学”能实现相对完美的配合, 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 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病理学教学过程中, 理想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教”与“学”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使“教”与“学”密切配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模式,合理配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林, 唐建武.病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王崇宇.医学高职教育病理学教学改革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 (6) :572-573.

合理配合 篇4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步伐加快, 全国新增骨料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 而新增加工厂存在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便投入生产, 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单级配骨料粒径不符合规范要求, 甚至像含泥量、针片状含量这些可以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参数, 出厂时也达不到规范要求。现行配合比设计规范中对骨料级配选取要求并不能很完善地解决以上提出的新问题, 这就促使在对骨料的级配选取要更加合理才能避免对结构混凝土产生本质上的质量病害。

众所周知, 骨料在混凝土当中起骨架作用, 主要用来稳定体积。在混凝土组成结构中, 粗集料的空隙用细集料来填充, 在更细集料的空隙中用水泥浆来填充。可以说, 一个良好的混凝土结构首先要满足集料级配要求空隙率最小, 比表面积最小, 密度或密实度最大。

本文就以上理论提出对骨料级配进行优选设计, 进一步改善骨料级配在混凝土当中的劣性。

1 现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中对骨料选取的规定

在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2-2011中, 对砂率选取的描述是这样的:

当缺乏砂率的历史资料时,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塌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 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②塌落度为10mm~60mm的混凝土, 其砂率可根据骨料品种、最大公称粒径及水胶比按表1选取;

③塌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 其砂率可经试验确定, 也可在表1的基础上, 按塌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由以上描述可以发现,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砂率的选取是根据碎石的粒径及水胶比大小来大概确定的, 有一定随意性, 这给配合比设计骨料的合理级配的选取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能不能有理论支持的最合理砂率和骨料级配来给配合比设计带来更大的指导性呢?

2 确定较合理的粗骨料级配

随着粗骨料连续级配在混凝土应用中的完善, 在现代建筑施工中, 粗骨料的使用已经由原来的单级配发展成为使用二级配、三级配。下面以二级配为例, 介绍如何确定较合理的粗骨料级配。现有两种单粒级碎石, 规格分别为5-16mm碎石及16-31.5mm碎石, 其累计筛余分别见表2, 通过不同的掺配比例a和b, 根据表2就能确定出其合成级配的累计筛余, 当累计筛余的取值及合成级配值越接近规范级配中值时, 说明其掺配比例越接近合理。

3 配合比设计中确定较合理的砂率

混凝土设计过程中, 确定细骨料用量多少的参数是由砂率决定的, 而通过上文表述不难得出, 砂率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运用统计学及混凝土学原理, 可以使得砂率的确定较为合理。下面以C30普通铁路混凝土设计为例来说明此方法。

设水灰比0.38, 胶凝材料用量为400kg/m3, 经过1%减水剂的掺入后用水量为165kg/m3, 采用质量法计算, 假设每立方混凝土单位质量为2400kg/m3, 则骨料总体质量为1835kg/m3。

当砂率分别取直40%, 38%, 36%, 34%, 32%共计五个值时, 则粗细骨料分别取值为:第一组, 粗骨料为1101kg/m3, 细骨料为734kg/m3;第二组, 粗骨料为1138kg/m3细骨料为697kg/m3;第三组, 粗骨料为1174kg/m3, 细骨料为661kg/m3;第四组, 粗骨料为1211kg/m3, 细骨料为624kg/m3;第五组, 粗骨料为1248kg/m3, 细骨料为587kg/m3。按此比例分别制作五组制样, 每组样品不少于20000g。

用四分法取样10000g后分别进行紧密密度试验, 其综合紧密密度分别为1600kg/m3, 1620kg/m3, 1630kg/m3, 1610kg/m3, 1590kg/m3。如表3。

以表3砂率为横坐标, 综合紧密密度为纵坐标, 以直角坐标系建立二维图, 根据图中综合紧密密度峰值相对应的砂率即为较合理砂率。

4 运用富勒曲线合理取值

施工过程中,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 粗骨料级配的波动性以及不合理性, 机制砂中公称直径为4.75mm筛上的质量往往大于规范上要求的上限即10%, 有些甚至达到了15%-20%左右, 这些因素就导致了采用现行规范中累计筛余的规定值来确定级配的不合理性。试想能否找到一种有理论依据方法, 能把砂石料混合在一起进行试验, 从而来控制级配的合理性呢?

早在1909年, 富勒和汤姆森便提出最大密度理论曲线, 即级配曲线越接近抛物线时则其密度越大。其公式为

其中P:小于粒径d粒料总量;

D:粒料最大粒径;

d:各筛的尺寸。

当h=0.5时, 代表最大密度理论曲线。以富勒公式为模型, 建立最佳密度曲线。工程用骨料最大粒径为31.5mm, 则其理论级配计算有如表4关系。

在直角坐标中绘制出最大密度曲线, 如图1。图中, h=0.5为最大密度曲线, h=0.3~0.7为允许波动范围。

由图1可知, 粗集料占集料总量的61.2%。其中单级配5-16mm占粗集料比例为32.4%/61.2%=52.9%, 单级配16-31.5mm占粗集料比例为28.8%/61.2%=47.1%。细集料占集料总量的38.8%即砂率为38.8%。

5 综述

我国地大物博, 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地地质情况错综复杂。现正建设的贵阳枢纽高速铁路工程中, 由于地处华南地区, 加之贵州省河砂资源极其有限, 全线使用机制砂作为中、低标号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施工。

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发现使用的机制砂产品石粉偏高, 4.75mm筛超粒径现象明显, 使用现行配合比设计规范不能有效的指导砂率及级配指标的选择,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得到了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解决了现场实际施工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为配合比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6 结论

集料的级配设计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级配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因此, 是否能确定骨料合理级配在混凝土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也会给混凝土施工、养护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从根本上带来技术保障。

摘要:简要介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粗骨料级配和砂率的合理选取方法, 阐述了合理级配、砂率选取的重要性。

关键词:级配,砂率,统计学,富勒曲线

参考文献

[1]GB/T14684-2011, 建设用砂[S].

[2]GB/T14685-2011, 建设用卵石、碎石[S].

[3]JGJ-52-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S].

合理配合 篇5

本次抽样检测依据为《水泥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实施细则》、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2015-2005《白色硅酸盐水泥》及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检验项目为:烧失量、三氧化硫、氯离子、细度 (白色硅酸盐水泥) 、白度 (白色硅酸盐水泥) 、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级及放射性核素限量等。

安徽省质监部门指出, 虽然本次抽检的水泥物理性能指标全部合格, 但为降低产品成本, 部分企业存在原材料配合比不合理, 熟料掺加量较少现象, 导致水泥产品早期强度较低;部分企业富余强度低于《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中规定28d抗压强度富余强度≥2.5MPa的要求, 说明这些企业存在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 工艺条件稍有变化, 管理层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合理配合】推荐阅读:

配合物07-18

配合问题10-20

默契配合10-20

交叉配合05-22

配合治疗06-22

麻醉配合07-01

体位配合07-24

护理配合07-25

回路配合07-29

配合探讨08-02

上一篇: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论文下一篇:竞争图像融合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