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

2024-10-26

医疗急救(共12篇)

医疗急救 篇1

1 急救医疗概述

急救医学, 是一门以多种医学专业知识为基础, 具有自身鲜明专业特点的医疗体系, 凡在急救范围内的各种疾患和治疗都属于急救医学范畴。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加强医疗和急救医疗管理体系等部分[1]。其中, 院前急救是指对发生在医院外的、危及生命的情形进行及时现场抢救, 使之迅速脱离险境, 维持基础生命, 安全护送至医院的医疗全过程[2]。所谓现场急救, 是指现场工作人员因意外事故或急症, 在未获得医疗救助之前, 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 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主要收治内科、外科等各科室的危重患者, 并对其集中进行救治和护理。

2 国内外急救医疗立法现状

2.1 国外急救医疗立法现状

国外关于急救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早, 并且发展迅速, 形成了比较完善统一的急救医疗系统, 例如指挥系统、交通系统以及通讯系统等。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和施行手术, 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法案》, 1976年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急救医疗网, 以后又相继建立了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救护以及重症ICU、CCU监护体系。美国国民公众急救意识极强, 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 各大中小学校、各社区服务机构均有专业教授给予院前急救培训, 使救生率高达99.87%[3]。日本1963年颁布的《消防法》中规定, 急救患者由消防机构负责运送。1964年日本厚土省颁布的《确定急救医院的条令》规定了急救医院及诊疗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建立了急救医疗设施申报告示制度。日本急救医疗体系在内容方面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救运输系统、急救情报系统和急救系统中的运作过程等一系列完善的系统体系[4]。

2.2 我国急救医疗立法现状

我国的急救医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当时在部分大、中城市成立院前急救专业机构, 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的转运。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80年10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 1995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 2002年9月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 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疗目前还处于中低等水平, 大多数急救中心人员缺乏, 并且没有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体系。各级的指挥系统不完善, 指挥力度不够, 救援和安全保障系统不协调, 救援工作得不到有力保证与实施。尽管政府制定了急救相关的管理规定或办法等, 但仍缺乏系统的关于急救医疗整个服务体系的立法。各省市的急救医疗管理办法、急救医疗管理规定以及急救医疗处理意见等都是根据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 至今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统一法律法规。

3 我国急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3.1 急救医疗模式混乱

近年来, 全国各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急救医疗模式, 由于其急救标准不统一及急救工作不规范, 影响了我国急救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急救医疗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 急救医疗机构附属于某一家大型综合医院, 拥有先进急救仪器设备的救护车, 经院前紧急救治后可将患者送至附近医院, 也可收入所在医院进行救治。第二种, 急救医疗机构是经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 将全市各主要医院的急诊科进行统一管理, 共同组建一个急救医疗网络, 由指挥中心负责对全市的急救工作进行统一的调度和指挥。第三种, 急救医疗机构并不附属于任何一家大型综合医院, 自身也不具备对患者进行继续治疗的条件, 仅仅是提供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的医疗服务。以上几种急救医疗模式的同时存在, 加大了统一管理的难度, 不利于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 应从立法方面加以改进。

3.2 公民急救知识欠缺

我国公民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欠缺, 对相关急救知识没有经过规范的教育和培训, 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救网络, 易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在医学上“4min”被称为“黄金时间”, 若在停止心跳4min内实施抢救, 抢救成功率为50%, 如果心跳停止后8min抢救, 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 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min才实施抢救, 抢救成功率近乎1%[5]。从这种意义上说, 时间就是生命, 而公民自救互救的薄弱知识将直接影响生命的存活。在我国,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社区的医疗机构, 由于其医护人员医学知识的局限性, 未及时对周围群众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从而导致公民急救知识欠缺而危及生命。

3.3 急救设备落后

我国目前急救中心的急救车辆数量较少, 也易出现机动慢等现象, 严重影响急救的效率。多数急救车辆配备的急救设备极其简陋, 大部分车辆只是起到运送患者的作用, 对于患者在运送途中发生的紧急情况、突发事件都难以有效地解决[6]。在整个急救医疗的过程中, 社会急救资源没有充分发挥调度作用, 没有形成社会大急救的网络体系, 使得不健全的急救资源分散和浪费。各个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急救网络, 各种专业性的急救医疗能力薄弱, 使急救医疗难以高效的规范运作。因此, 急救医疗机构应该注意对急救医疗设备的配备与更新, 使其急救车辆不仅完成对患者的转送, 而将救治的重点放在院前急救及途中的全程监护上, 从根本上解决因设备落后而导致贻误治疗现象的发生。

4 我国急救医疗立法的构想

4.1 急救医疗机构的建设

在立法中应该明确规定各级急救医疗机构的功能, 并对急救医疗机构的职责, 包括市级的急救中心的职责和县级的急救站的职责分别做详细的规定。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 以利于急救医疗机构人员履行其职能的时候有法可依, 从而使急救工作按照规范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急救医疗机构应将设备、通讯室、以及急救车辆的管理都分配到相应的科室, 做到责任负责制, 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确切的负责人和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于每个省, 应该以市级为单位设立统一调度的急救医疗中心, 主要负责下一级急救站的资源配置调度和人员考核以及县级急救站的审核。县级的急救医疗机构根据就近治疗原则应该设立急救站, 方便发现患者并尽快救治, 最大化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应该在每一级的急救机构设置管理中心, 对救治患者的病历信息和急救处理的资料做到妥善的保管和处理。各级急救中心的通信系统要形成健全的网络体系, 规定“120”为唯一的急救电话, 保障通讯的顺畅和信息的完整, 减少因通讯不畅带来的急救困难。

4.2 急救医疗的法律关系

在急救医疗立法中, 应明确规定急救医疗中的各种法律关系, 即对急救医疗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做详细规定。在急救医疗中其主体就是急救医疗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主要包括急救医疗法律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从现有的各种规定来看主要包括急救医疗机构和需要急救的患者。急救医疗法律关系中的客体是急救医疗单位的急救医疗行为过程, 是一种非物化的行为。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 要做到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急救救援服务, 救治过程中可采取订立急救救援服务合同的形式。在立法中应明确实施急救救援服务的标准, 并明确规定急救救援服务合同成立的情形。急救医疗法律关系的内容具体包括急救医疗机构的权利和急救医疗机构的义务, 危急患者的权利和危急患者的义务, 以及急救医疗关系中其他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因此, 在立法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分别作出具体规定, 还应针对以上规定制定相应的保障条款。

4.3 急救医疗中的法律责任

为了保障急救活动的安全有效进行, 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首先, 卫生行政部门对于急救医疗机构的审核、登记、注册等程序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如违反相关规定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急救车辆, 并抽查急救车辆的紧急出动情况, 发现违法行为立即查处。急救医疗机构应该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医治患者, 对于不医治或不按规定医治的都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急救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定期对急救设备和急救车辆进行保养和维护, 未达标的急救车辆禁止参加救援活动。其次, 公民应该保障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对恶意破坏急救工作秩序的公民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构成刑事犯罪的, 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于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可以从破坏急救车辆、殴打工作人员、恶意拨打急救电话等扰乱急救医疗正常秩序行为中, 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的规定。最后, 急救医疗机构有医治急救患者的义务, 医务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收治患者, 应及时做好患者的收治及抢救工作。医务人员对患者未及时进行救治的,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急救医疗机 (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256页) 构中监管不力的主管人员, 也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急救医疗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以督促其医务人员按照医疗技术规范和诊疗护理常规实施救治, 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S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急救医疗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急救医疗中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我国急救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急救医疗立法的现状, 指出我国急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出急救医疗的立法构想。

关键词:急救医疗,立法,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郝江, 汪新民, 江岩, 等.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955.

[2]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483.

[3]郑进.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20) :1719.

[4]郝志梅, 田炜.日本急救医疗服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139.

[5]彭迎春, 关丽征, 刘兰秋, 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1:1067.

[6]郑慧娟.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 2009, 11:167.

医疗急救 篇2

“急救医疗管理”自查汇报

根据省卫生厅及市卫生局要求,2007年2月15日我院组织相关人员组成“急救医疗检查小组”,对本院急诊室、门诊、病房各科室进行了一项突击检查,主要是针对急救医疗工作重点,特别是院前、院内急救拉网式检查,以提高本院急救医疗管理水平,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差错事故与纠纷的发生,现汇报如下:

一、检查情况:

1、门诊急诊室:各种设备仪器中除颤仪电源线充电不佳;简易呼吸机陈旧;洗胃机与内科病房合用;病床为非抢救床;缺插灯;电筒不亮。

2、门诊输液室:除常用抢救药品外,止血剂(止血芳酸、止血敏)、平衡液与贺斯备药偏少。3、4、5、6、7、8、部分门诊医生诊室:人在内,但门却关上,给病员带来错觉。病房中心吸氧压力表正常。

内科抢救室:抢救药品齐全,均在有效期内,仪器性能正常。外科换药室:吸引器功能正常运行,但较脏。各种物品、药品较齐。妇产科:产房及门诊检查室设备及药品齐全,无过期药品。

院部于去年初已制订“院前急救队伍”。救护车已更新,但缺随车心电图、除颤仪、吸引器等抢救设备。

9、门诊与病房间的走廊内仍有自行车与摩托车乱停现象,阻碍交通。

10、医技综合楼消防器材不全给医疗上带来不安全隐患。

二、整改措施:

1、强化“急救医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学习培训,提高医疗机构人员的

总体临床应急水平。

2、组织全院医技人员认真学习贯彻郭兴华厅长“在全省急救医疗管理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的电话”精神。

(1)通过学习,要提高三方面的认识:首先发展急救医疗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急救医疗管理必须切实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则;其次,急救医疗工作是卫生工作中公益性很强的重要部分;

首诊负责制”制度。门诊医师,医技科室及病房通力合作。

(3)、今年1月起为应对交通事故创伤病人的增多,成立“创伤急诊室”,具体时间安排,中午11:00~~~13:00,傍晚16:30~~~21:00,具体优先处理创伤病人。在本院能处理的收住院,不能处理者待病情平稳后转市院救治。

(4)、门诊急诊室准备更新除颤仪、简易呼吸机;添置洗胃机、插灯等设备,;增加骨科外固定材料的品种与数量。

(5)、门诊输液室:增加止血药品,平衡液,贺斯,甘露醇等备药数量。(6)、挂号室、药房等各门诊窗口必须开放服务,特别是住院部必须有专人在岗。(7)、各科室必须保持卫生整洁,物品整齐。

(8)、病区及走廊内不准停放任何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具体由门卫保安负责。消防器材后勤科负责添置齐全,预防与控制火灾的发生。

(9)、救护车上的抢救设备报请卫生局及急救站准备07成立“璜泾急救分站”,配齐急救仪器及相关医务人员。

(10)、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格按照本院制订的《璜泾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控制预案》、《璜泾人民医院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控制预案》、《食物中毒控制预案》、《医疗废物流失控制预案》等执行。

4、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报告制度。

从医疗剧中学急救常识 篇3

这不是电视剧,而是美国威斯康星州10岁小女孩麦迪逊·凯斯德对妈妈进行紧急施救的真实场景。

这对母女居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希博伊根市,在晕倒前几个月,母亲坎达丝·赛弗思曾因为严重的肺炎导致肺部大受创伤。事发当天,坎达丝·赛弗思因哮喘发作导致呼吸困难,就在她上楼去取氧气呼吸器的时候晕倒在地,而她的未婚夫因为上班而不在家。

你无法想象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时,竟然如此冷静:麦迪逊·凯斯德发现母亲不醒人事后,立刻拨打了911寻求帮助,然后她和12岁的伙伴一起对母亲展开抢救,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法:麦迪逊·凯斯德对母亲进行人工呼吸,而她的小伙伴则重击她母亲的胸膛。4分钟后,救援人员赶到了她家,并将她母亲送到了当地医院。

她的行为源于电视剧,关于心肺复苏法的技能和知识竟然都是她从电视上学到的。麦迪逊·凯斯德告诉当地媒体:“我和妈妈每周四都要看《实习医生格蕾》,我从电视里学到这些急救知识的。”而她母亲则感叹说:“他们都说如果不是我女儿冷静地拨打911,并且采取了急救措施,我就不可能在这儿谈起这事了。”

《实习医生格蕾》是一部热播医疗剧,讲的是实习医生们在一家虚构的医院里所经历的生命与死亡的故事。该剧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后,每集平均吸引了1900万人观看。

近日,被喻为中国版实习医生格蕾的《青年医生》热播,却因医学常识存在诸多错误而引发了争议。

一边看一边打假

毫无疑问,医疗剧中一些常用的医疗手法,对普及医疗常识是有益的。但前提是这些手法必须科学、正确。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冠以“医疗励志电视剧”之称的医疗剧,却频频令医学界人士大跌眼镜,惊呼“基本上是胡编”、“几乎是一边看一边打假”。

当下最火的电视剧非《青年医生》莫属,这部剧讲述了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一群青年医生梦想与成长的故事,自11月中旬在四家卫视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网络点击率已过4亿。热播同时,质疑声和批评声也此起彼伏。虽然贴着“医疗行业剧”标签,但这部“医疗剧”却用很多笔墨展示一群年轻医生的恋爱纠葛,而且在不少急救手法和医疗常识上被观众质疑“非专业”。

其中,针对药品剂量错误的吐槽声最甚。微博中有一则关于《青年医生》流传甚广的吐槽:“《青年医生》的硬伤是欺负全国几百万医务人员都没时间看电视剧吧?拍之前也不找个专业人士给剧本把把关——9%的生理盐水,你腌咸菜呢?40ml的甲强龙,你治霸王龙啊?速尿10g,你要制造木乃伊吗?200ml的血送化验,你家机器口渴了吧?这是抢救吗?是助力升天啊!”

在对2000名医生做调查的基础上,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总结了医疗剧中最常见的错误,其中医生们最无法容忍的是 “没有无菌观念”、“片子拿反了”、“抱着骨折患者到处跑”、“边手术边打电话”、“气管插管还能说话”等常识性错误。

生理盐水等确实违背常识

网友吐槽的这些医学知识是不是真错得离谱?对于吐槽最多的 “9%的生理盐水”、“40克甲强龙”和”10克的速尿”,这三个说法确实违背医学常识。其实,生理盐水的正确使用量为0.9%、甲强龙的正确使用量为40mg、速尿的正确使用量为10mg。

生理盐水,是指生理学实验或临床上常用的渗透压与动物或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氯化钠溶液。用于不同动物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各不相同,其中,用于两栖类动物时是0.67%~0.70%,用于哺乳类动物和人体时是0.85%~0.9%。人们平常点滴用的氯化钠注射液浓度是0.9%,其中氯化钠的含量和浓度跟人体氯化钠浓度恰好相当。如果注入浓度9%的氯化钠,由于细胞外面的液体浓度比里面的浓度高,细胞只能不断把里面的水吐出去,呈现“腌咸菜”的脱水状态。

不过,临床也有10%的盐水,主要用于纠正体内钠含量很少的低钠血症患者,不过也是要加生理盐水,配成低浓度盐水使用,不能直接使用10%的盐水。直接注入的话,会造成血液浓缩、脱水,引发高钠血症,甚至昏迷以致生命危险。

关于“40克甲强龙”的说法,《青年医生》编剧徐萌曾表示过这是演员的口误。甲强龙是一种糖皮质激素,主要治疗过敏性休克、哮喘等疾病,临床上用途很广泛,一般剂量单位是毫克。如果真按剧中所说的40克量治疗,差了一千倍的剂量,副作用巨大,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同时,临床上确实有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脊髓炎等特殊疾病的方法,但最大剂量不过1克。

至于速尿(呋塞米)是一种强效且作用迅速的利尿药,电视剧中用于抢救心力衰竭没错,但是剂量大错。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20mg起用,不够再加,口服则40mg起用,每日最大不超過1g,否则会出现过度利尿,引起脱水、肾毒性和电解质紊乱。

突发心脏病怎么用药

除了生理盐水等医学常识外,还有一些错误的急救手法也是让“看门道”的医生们吐槽不已。

开篇第一集,一位名叫高翔的26岁心肌梗塞患者被推进急诊室,家属围在病床边哭作一团。微博认证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网友“急诊夜鹰”说:“主任没到,氧气都没吸,心电图也没做;主任一到,居然先看瞳孔。”同时“急诊夜鹰”给出正解:“如果心跳已经停止,要启动心肺复苏,另外查看反应也先看是否还有呼吸、脉搏。”

首先,心脏病发作急救应该从预防做起,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可能就要小心了。研究表明心梗的易患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遗传史、体力活动减少、年龄(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升高)、男性(女性绝经之后危险性大幅升高)。

心脏病发作医學上被称为急性心肌梗死,作为普通人如何识别自己或者他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呢?

很多人都知道胸疼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其实胸疼可以不典型甚至不出现,另外疼痛的部位可能也不仅仅局限于胸部。包括胃灼热、消化不良;背部、下巴、颈部、肩部的不适;气短、恶心、呕吐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症状会不典型,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有观点认为,硝酸酯类药物(以硝酸甘油为代表)具有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应是冠心病患者家中最重要的应急药物。一旦胸痛发作,吸氧的同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五分钟一次,可重复3次,直到急救医生到来。这种急救方法在微信和微博中广泛传播,但是并不正确。

冠心病发作有很多种类型,包括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主要症状都是胸痛,普通人很难区分是哪种类型,一般来说心绞痛发作服用硝酸甘油是有效果的,且风险相对较小,禁忌情况不多。但心肌梗死却不是这样,普通人不能区分到底是哪一种类型,自然不能盲目使用硝酸甘油。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对临床病例的观察。美国心脏协会(AHA)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指出,硝酸甘油切不可乱用。

另外,尽早应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所以只要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过敏,没有活动性胃肠道出血都应该给予阿司匹林。但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不行,这时需要药物快速起效,所以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咀嚼片(嚼服)或者阿司匹林泡腾片(化在水中引用)。剂量为160到325毫克。一般泡腾片的剂量是500毫克,所以需要服用1/2片。一般咀嚼片剂量为75毫克,需要服用3~4片。对于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明显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栓剂,推荐剂量为300毫克。

CPR怎么做才对

同时,“急诊夜鹰”还提到了要使用心肺复苏法,心肺复苏法就是小女孩麦迪逊·凯斯德对妈妈施救的方式。实际上,在生活和影视作品中,使用心肺复苏法——也就是CPR,来进行急救的场景越来越多见,因为心跳停止意味着全身器官无法得到血液供应,而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脑组织血供中断后,5分钟后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因此这一步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能否“复活”,以及复活后生活质量如何,如果脑死亡,那么即使救活,也将变成植物人。

这也让人们体会到这种急救措施的有效和重要。那么,CPR到底应该怎么进行呢?

首先,进行CPR是有前提的。许多人对于为什么使用CPR,什么情况下能使用CPR并不了解,以至于出现只要有人晕倒了,就会有人自告奋勇上去进行胸外按压,希望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这种“逢晕必按”的情况。

传统CPR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ABC三步(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建立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和通过胸外按压的方式辅助血液循环。不过,由于发现胸外按压对院外抢救的意义比人工呼吸要大得多,目前的CPR步骤已经调整成了CAB,把胸外按压放在第一位。

所以,现在CPR的口诀是DRCAB:D(Danger)是指施救前要确认环境安全,R(Respons)是指要及时呼叫急救中心。

C(Circulation)指胸外心脏按压,施救者让患者仰卧,施救者手腕、肘、肩三点成直线并与地面垂直。两手交叠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快速有力按压30次。按压速度大于等于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开始CPR之前一定要解开患者的全部衣物(包括内衣、领带)。

A(Airway)开放气道。用仰头抬颌法将患者的头向后压以开放气道(车祸等外伤情况不可用此法,建议此种情况下仅作心脏按压,或使用急救培训所教授的其他方法),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手清理口中的异物(包括假牙),确认无异物后将头转回。观察患者有无呼吸,若有,将头偏向一侧;若无,保持头处于仰卧状态

B(Breathing)人工呼吸。施救者捏住患者鼻翼,用口包住患者口腔向口腔中吹气(如有条件可隔纱布、衣服等吹气)。每次吹气一秒,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

CPR的主要作用是在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通过胸外按压促使全身血液进行循环并恢复心跳。所以在进行CAB之前,首先需要通过触摸颈动脉窦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心跳。如果患者心跳有力,血液循环良好,只是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晕倒,或者是因为颈椎病等晕了过去,则根本不需要进行胸外按压辅助循环,那心外按压恐怕只能带来不必要的附带损伤,譬如肋骨骨折,甚至由肋骨骨折引起的气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突发半身不遂该怎么办

除了心脏病外,还有几种疾病也是突发型的,比如突发半身不遂和突发呼吸困难等,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半身不遂”其实是脑卒中的表现之一。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各种原因(多为动脉硬化)导致的脑组织失去正常血液供应,从而出现的脑功能缺损。由于脑卒中多为大脑里某一支血管出了问题(称为“责任血管”),往往造成局灶性的脑功能缺损,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CPR在这通常没有用武之地。

又因为脑卒中的病因可能为脑梗死(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针对这些原因进行的治疗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因此并不建议在院外进行救治,而应当尽可能在数分钟内赶到有条件进行脑CT的医院,在CT检查排除出血后,尽快通过介入或者溶栓的方法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梗死部位的血液供应。

对脑卒中的治疗,迅速是关键。通常认为在发病6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可以获得治疗效果,而6小时后再打通血管则会造成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加重病情。

突发呼吸困难患者如何急救

哮喘急性发作是常见的导致突发呼吸困难的原因之一。哮喘发作主要是由于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的小气道发生痉挛所致。重度急性发作时会有说话困难、端坐呼吸、精神烦躁等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急性发作已经导致心跳骤停,应当立即进行CPR救助。

急性喉炎目前已经不多见,而异物吸入是更为常见的导致大气道梗阻的原因。患者双手卡喉是窒息的标志之一,其他表现还有无法说话、面色青紫等。如果气道完全梗阻,在患者有意识的情况下,应立即采用海姆利克手法(Heimlich Maneuver):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握拳,置于胸骨剑突下方,向后向上用力,直至异物咳出。

如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检查呼吸、心跳。如呼吸、心跳停止,应该立即进行CPR。CPR操作中的胸外按压有可能会排出患者气道中的异物。

“抽风”病人如何急救

抽风多为癫痫大发作的症状。癫痫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结果,其原因可能由于脑部的结构损伤,也有部分癫痫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相关。

因此癫痫大发作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急救措施,保护患者不会因为抽搐而发生意外损伤即可。通常抽搐的发作时间不超过2分钟,之后可自行恢复,但如果癫痫发作持续10分钟以上,就不是普通的癫痫发作了,临床上称为“癫痫持续状态”,需要尽快就医,通过静脉用药终止发作。

在抽搐患者的保护方面,抽搐发作时应立即上前扶住病人,尽量让其慢慢倒下,以免跌伤。不要试图去防止舌头被咬伤,因为这样反而可能损伤牙齿。最好将病人颈部的衣着松开,在其头下放一个枕头,并让病人保持侧卧位,以防止分泌物等被误吸入气管。

《青年医生》剧中的六个不靠谱剧情解析

1 马路上发生车祸,一个被压在汽车里面的男子大声向程俊呼救,程俊听到男子的呼救声来到车外想把男子拉出来。

解析:车祸现场不能随意移动伤员,若伤员正身处危险境地,如燃烧的汽车内、车辆较多的马路上时,救助者应以不扭动伤员体位的方式,将伤员移到安全的地方。注意应该平行搬运。如果伤员昏迷,应垫高其背部,使其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呕吐物,防止窒息,切忌摇晃伤员头部。

2 程俊医生路遇连环车祸,只口头表明自己是医生,工作人员当即放心地递过生理盐水让程俊动手输液。当程俊得知车上没有活动输液支架后,随即自己用手高举输液瓶为伤员输液。

解析:救护人员在紧急现场救助中不可能随便相信一个自称是医生的路人,更不可能让其输液。正规的救护车上肯定配有活动输液架。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都具备进行急救的能力,一般来说是不会让别人来动手输液。另外,救护车上一般都有输液架,但是遇到太多伤员输液架不够用的时候,急救人员用手高举输液瓶为伤员输液也是有可能的。

3 程俊正在替一个伤员做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步骤,频率并不是很快。

解析:胸外按压的频率应该至少为100次/分;胸外按压深度成人至少125px,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每一次按壓后要允许胸廓充分回弹,成人胸外按压∶通气比例推荐为30:2。同时强调持续按压,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如果按压的频率太慢难以起到抢救效果。

4 无菌手套被扔在生活垃圾桶里,戴好手套的手接触患者的衣服。

解析:在医院里一般会有两种颜色的垃圾袋,其中黑色垃圾袋是放生活垃圾的,黄色垃圾袋是专门用来放医疗废弃物的。使用过的无菌手套属于医疗废弃物不能丢在生活垃圾桶里。医生带好手套的手如果进行医疗操作一般是不能接触患者衣服的,哪怕是患者身上穿的是崭新的病号服也不行。

5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感冒,被西瓜卡住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欧阳雨露骑在患者身上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让患者吐出西瓜,有网友认为应该是站姿才对。

解析: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很常见,由于气道堵塞后患者无法进行呼吸,故可能导致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也称为海氏手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一般来说,站姿是最常用的,但是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急救者可以先使患者仰卧位,然后骑跨在患者大腿上或在患者两边,双手重叠置于患者肚脐上方,用掌根向下方突然施压,反复进行这种急救方法也是可以的。

6 剧中出现抽血200毫升化验,有观众质疑抽血量太多。

院前急救型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篇4

功能分区吸收了组团设计的理念, 体现资源共享

上海的院前医疗急救是由市、区 (县) 二级管理, 实行“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救护、分层分类、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区 (县) 急救中心 (站) 分别负责区域性日常急救工作,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 全市院前急救资源由市医疗急救中心实行统一指挥和调度。同时, 它还承载着全国急救人员的培训、急救科学研究和国际急救合作交流等任务。设计中将急救中心功能分区为:指挥调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培训用房、后勤辅助用房、车库等5个部分。

在功能分区的设计中, 采用了既分又合、有分有合的做法, 既吸收了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功能分区、组团设计的先进理念, 又体现了资源共享, 协调互补的节能、环保思想。

在总体布局上, 竖向看, 一至四层布局为培训用房, 五至十层布局为指挥调度用房;横向看, 大楼东部布局为培训中心, 大楼西部布局为指挥调度中心。

在底层平面布置中, 设计师有意识地在指挥调度中心的入口门厅用房和培训中心餐厅用房之间设计了一条过道, 这样既体现了功能分区清晰, 又实现了车辆双环通道。

另外, 在分析了急救中心各功能科室相关性的基础上, 设计师在平面布局中又注意资源共享, 协调互补。尽量把资源能共享的用房布置在低区, 便于为各功能科室提供方便。如在底层布置了餐厅。在二层, 除了东部布置了部分培训学员的宿舍外, 中部和西部布置了休息厅、职工之家和多功能厅, 供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和参加培训的学员共同使用。三层、四层为培训用房, 三层东部为学员宿舍, 中部为两个教室, 西部为一个阶梯教室、两个示教室, 四层为教育辅助用房, 布置了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视听室、演播厅、文印室等。五至十层为指挥调度中心用房, 五至八层为业务办公用房, 九至十层为调度大厅。

五层安排了急救人员值班室、设备科、通讯设备和医疗设备维修室、后勤技工间和车辆急修人员值班室、电话设备机房等。六层安排了药库、病案室、部分职能办公室及接待室。七层安排了科研室、资料室、国际救援联络室、人事档案室、电脑室。八层安排了中心领导办公室、WH0合作中心办公室、外事接待室及会议室。九层为调度大厅和相关的机房。十层为领导值班室和会议室。总之, 在总体设计上力争做到功能分区合理, 布局紧凑。

流线设计上突出了快速转运功能, 流线清晰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市民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 院前急救服务功能日益扩大与增强, 由原来的“单纯运输”逐步转变为“院前急救与快速转运相结合”。人流、车流、物流, 组织清晰, 交通便捷, 出入顺畅, 管理方便是流线设计的关键。

*人、车分流

在靠近交通主干道宜山路的一侧, 分别设计了办公楼、培训中心人员入口和车辆入口两个入口道。以避免人车交叉混杂。

*人员横向、垂直双流线

采用了以指挥调度中心为主和以培训中心为主的两条流线。西部指挥调度中心的底层设计了3个出入口, 东部培训中心的底层设计了两个出入口, 供人员横向流动。指挥调度中心以电梯作为主要载体, 培训中心以楼梯作为主要载体, 分别布置在大楼的西部入口大厅中央和东部的门厅右侧, 东西部又各在西入口设计了消防楼梯, 供人员垂直流动。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指挥调度工作人员与培训学员交叉混杂的局面。

*车辆双环道设计

车辆流线设计, 采用在大楼底层中央设计过道的办法, 在地面上形成了双环通道, 且独立成环, 能使地面停车库上的急救车辆顺畅通行。

而地下车库的设计则充分利用大楼南侧和西侧的两条市政道路, 从宜山路进, 柳州路出, 形成了在大楼北侧东进西出的流线, 保证急救车进出的便捷。

*单独设计物流通道

在物流线设计上, 主要是食堂的货物进出, 设计师在东部底层北侧, 厨房加工区的地方单独设计了一个出入口, 专供货物出入。

这样的流线设计为充分发挥急救中心的快速转运功能提供了保证。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空间布局上强调通透、安静、温馨、和谐

急救中心的工作具有全天候服务特征, 尤其是指挥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无论白天黑夜、天晴下雨, 都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因此,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要强调通透、安静、温馨、和谐。在这方面,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大楼设计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建筑东立面统一采用了玻璃幕墙的条形窗, 一方面增加了建筑美感,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室内空间的通透性, 并且又节能环保。

尤其是在指挥调度中心的底层门厅和九楼的调度大厅, 大胆地采用了中庭式设计, 使门厅和调度大厅空间环境十分畅亮。将指挥调度用房设在楼层的最高层, 一方面有利于确保通讯的畅通, 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安静的环境。

同时, 内设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男女厕所, 为值班工作人员提供温馨的环境;在二楼、三楼、四楼、七楼设置了屋顶花园, 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培训学员可以直接进入屋顶花园尝花、散步, 给人以一种安静、温馨、和谐的氛围。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全国院前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

第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 第十条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

救护车应当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国家、行

第十二条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以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

第十三条 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20

急救中心(站)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

第十四条急救中心(站)通讯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演练,推广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院前医疗急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第三章

第十七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

第十八条急救中心(站)应当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第十九条 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应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120

第二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

第二十三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第二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第二十五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

第二十六条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

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

第三十三条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

第三十四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第五章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三十六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

(一)未经批准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或者其他带有院前医疗急救呼

(二)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三)急救中心(站)因指挥调度或者费用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

第六章 附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救护员,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所定义,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所称救护车,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

第四十条

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的临床研究 篇6

【关键词】脑卒中;急救医疗;临床表现;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3-02

脑卒中指的是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由于各种各种诱发因素而引起的一种突然起病的大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疾病,又叫做脑血管意外或者是脑中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的享受方式也同样发生了改变,使得脑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加之,脑中风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搞得三高现象,具有突变性和多变性,使得有必要加强脑中风的急救医疗临床服务,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防御水平,降低发病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脑中风可能带来的人类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威胁。本研究重点对脑卒中急救医疗的临床服务进行了研究。

1脑中风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伴有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脑中风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发生在向大脑进行输送氧气或者输送其他营养物质的血管爆裂之时,这个过程会对大脑造成大脑组织突发性的损坏,在此过程中,一旦神经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死亡,伴随而来的就是神经细胞不能对机体的功能形式控制和支配的作用。因为大脑中死去的神经细胞以及大脑细胞不能恢复和替换,就使得这种疾病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因为当血管壁的患病区域产生血凝块挥着动脉血管被阻塞时,血管中的血流量就会急剧减少,向大脑进行血液输送的血管中的血流量自然而然就会被中断。一旦发生脑中风,患病的患者的方方面面都会被改变,临床表现以不省人事、猝然昏扑、或者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智利发生障碍等。例如会影响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力、感官影响等,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的全身瘫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脑中风伴有的不同症状主要是由患者大脑中具体受到损害的大脑组织的区域和大脑组织的类型所决定的。

2脑中风疾病发生的预警信号以及脑中风的种类

2.1脑中风疾病发生的预警信

从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的临床分析看来,脑中风并不是患者独有的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而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体,一旦发现自身机体的一侧或者面部、腿部、手臂等长时间伴有肌无力、精神混乱、语言以及沟通过能力下降,或者突然头晕眼花、无法正常行走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不能完全消除,而是暂时性的出现,就必须对此给予及时的关注,有必要去医院进行咨询,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紧急的医疗救护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造成致命性的脑中风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紊乱人群、心脏疾病的患者、肥胖与体重超标人群等更应该加强对脑中风疾病的防范意识。

2.2脑中风疾病的种类

在从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的临床急救中通常将脑中风患者的疾病类型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首先,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脑中风患者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的是患者脑部的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导致的缺血性、缺氧性的局部组织坏死,可能是由于有气体的异物、固体异物或者液体异物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进而进入到了人大脑的动脉或者颈部动脉,进而造成血液流量剧减或血流阻断而造成的相应受控部位的软组织的软化和坏死;还有可能是出现了动脉硬化或者形成了血栓,使得血管壁闭塞或者血管壁狭窄,最终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多数会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其次,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患者具体属于颅内出血还是蛛网膜下出血所决定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出血类型,具体的出血量则是决定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键性因素。

3加强脑卒中急救医疗临床服务的有效措施

3.1提高脑中风急救医疗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脑中风急救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脑中风急救护理工作的临床急救盒护理水平。首先,医院应该提高对脑中风急救护理人员工作的认识程度,帮助急救护理人员不断接触新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面,加强医院的急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其次,急救医疗服务队伍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设备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急救与护理水平,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及与患者的交流实际病情,以便对患者正确进行实施治疗给药。

3.2急救医疗服务队伍加强对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

为了提高脑中风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的认识程度。首先,急救医疗服务队伍加强对脑中风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意识到虽然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体上的以及精神上、财产上的损失,但是这也是一项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其次,急救医疗服务队伍其次,对脑中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工作,改变患者及其家属绝望、紧张、消极的、不良的情绪,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顾虑。

3.3加大对潜在患者中风危险因素的预防

伴有以下几种疾病的患者则更应该加强对脑中风疾病的防范意识:高血压患者应该实时监控自身机体的血压值;糖尿病患者应该通过控制饮食实时监控自身机体的血糖值;心脏疾病的患者应该防止由于心房颤动而可能引发的栓子脱落而引发的脑血栓;肥胖与体重超标的人群应该严格控制体重和饮食,以避免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参考文献

看医疗电视剧学急救 篇7

以《实习医生格蕾》为例,这部美剧在全球热播,其制片人兼医生出身的马克·戈登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访问时说:“医疗剧拍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向公众普及医疗知识。我们想展示出病人人生不同的一面,哪怕有着慢性疾病的人也可以活得丰富多彩。”

除《实习医生格蕾》外,《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等医疗题材的美剧同样受到热捧。在美国,医疗剧的发展已相当成熟,甚至有相关机构来确保拍摄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幕后制作团队实力相当雄厚,制作人大部分都是医科大学毕业或有医科背景。

在编剧团队背后, 还有着以专业医师队伍为核心的智囊团, 医疗部门会派医学专家指导专业方面的编写和创作, 为每一个案例提供科学支持。而且在进行手术场景拍摄前, 都必须经过相关医疗机构的审核和培训, 有的导演甚至会请一些医学专家亲临指导, 规范演员的动作和表情, 力求与真正的医生、护士一样专业, 保证其真实性。

医疗剧最大的好处就是普及范围广, 以最简单易懂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各种复杂的医学常识。虽然不能做到完全专业化, 但在关键时刻简单的急救可以挽回生命。在获取健康信息方面, 观众更愿意在剧情中接受教育, 而非直接式的说教。医疗剧让美国人在生活中掌握了基本的医疗知识, 小到简单的包扎伤口, 大到心肺复苏, 动作看似简单, 能否正确操作却很关键。

《实习医生格蕾》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医生为了抢救奄奄一息的病人使用电击除颤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告诉其家属,在家中没有任何抢救设备的情况下要在第一时间拨打911,医生会一步一步地告诉家属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帮助病人争取抢救时间。

医疗急救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675例, 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将其分为对照组 (325例) 和观察组 (350例) 。

1.2 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 经培训后根据“急诊伤害监测登记表”的内容, 利用相关利用病历资料, 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我院的医院急救系统实施前后急诊体制、急诊设备、急诊人力的变化。

1.3 医疗急救系统内容

医疗急救体系是一个网状系统, 医学救援是社会公共救援系统的子系统, 其组成系统是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医疗急救系统整合后其特点为:实行统一组织指挥, 统一调配资源, 统一救援;建立医学救援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培训;院前医学急救、院内医学急救;树立“大救援, 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 结构网络化, 抢救现场化, 知识普及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模式, 从而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素质而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1.3 满意度调查

采用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寄信或电话调查上述患者或者家属, 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 当场填写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然后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急救反应时间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生存情况与满意度采用百分比比较,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岳麓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中心对院前急救人员实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 我院对院前急诊科作了流程的再造。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36.58±15.21) min, 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19.82±8.10) min, 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 (P<0.05) 。见表1。作为衡量急救医疗系统应急能力主要标志的交通伤害临床急救反应时间, 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死率为12.5%, 观察组病死率为3.3%, 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 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和专科治疗[1,2,3]。我院是一家处于岳麓区的市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三级医院, 担负着市区的日常急救工作, 系岳麓区急救中心重要的急救分站。由于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 常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我院于2008年10月采用多种方式, 对本单位急救专科技术人员和专科设备实施优化组合, 以达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目的[4]。同时对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 即把以“急诊内科”为主的功能改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的功能[5];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提高素质, 灵活调配人员[6]。本文结果显示, 在交通伤害救援中, 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36.58±15.21) min, 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19.82±8.10) min, 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 (P<0.05) , 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照组严重伤病死率为12.5%, 观察组严重伤病死率为3.3%,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 患者满意度高, 缩短了急救时间, 提高了急救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方法:以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分为对照组 (325例) 和观察组 (350例) , 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急救评估指标。结果:在交通伤害救援中, 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36.58±15.21) min, 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 (19.82±8.10) min, 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 (P<0.05) , 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照组严重伤病死率为12.5%, 观察组严重伤病死率为3.3%,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 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 患者满意度高, 缩短了急救时间, 提高了急救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疗急救系统,交通伤害,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18.

[2]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85 (22) :151-152.

[3]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15 (5) :25-26.

[4]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54-55.

[5]潘旭临.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J].当代医学, 2003, 8 (5) :16-18.

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9

1 国外概况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急诊室坐诊, 60年代急诊工作延伸到社会成为——院前急救;相继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对急诊医学十分重视, 纷纷建立急救系统和开展急诊医学的研究工作。

2 我国院前急救现状

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等6种类型。我国目前院前急救中心分良好、中等和落后3个等级, 大部分城市的院前急救状况还只是在中等水平。在我国绝大部分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和院后急救的人员是一套人马, 目前还没出台统一规范的院前急救医师业务培训、考核方法。技术过于专科化, 全科医师, 全科医生是院前急救的保障。

3 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制定统一规模的院前急救模式

由于近年来国内院前急救发展迅速, 出现了院前急救模式不统一的管理模式并各有各的优缺点, 这种自定模式或自建模式的状况导致标准不统一、工作不规范。基于种种原因, 制定和发展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全、高效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迫在眉睫;统一我国院前急救模式, 利于院前急救工作开展。

3.2 提高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

完善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培训, 对于在岗的急救人员, 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 不定期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 实行院前急救人才考试, 持资格证书上岗制。建立院前急救培训基地, 培训急救专业队伍, 提高院前、院内的急救应急能力;全方位开展院前急救管理工作, 建立标准急救分站, 院前急救反应速度和能力部分要达到先进水平。

3.3 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

加强全民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培养;群众以及乘务、旅游、公安、交警、学校等部门没有形成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规范, 因此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救网络, 院前急救实施时间和技术因而延误, 错过急救时机。

3.4 大力发展社区急救

社区急救是EMSS中尤其是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 社区内危重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力发展社区急救, 利用“黄金时间”方面更具得天独厚优势, 能及时准确地将急救医疗送到病人身边, 最大程度地减少病人治疗的空白时间 (即发病后到获得救) , 为专业院前急救医护抢救赢得了时间, 为病人的后续救护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 南京鼓楼地区“社区‘120’走在前面”, 目前我们所倡导的社区急救是急救医学的前沿, 是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

3.5 改善通讯及设备

有些地区没有急救指挥中心, 或有的指挥中心调度系统未能与急救站实行电脑联网。建立计算机通讯网络, 可提高时间反应率;设置急救车上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 急救中心实时掌握急救车的动态和实现动态派车。

4 对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展望

4.1 院前急救应遵循的原则

院前急救应遵循以下2个原则: (1) “对症治疗”即院前急救的工作内容是对“症”, 不是对“病”, 也就是说院前急救的目的是为了“救命”; (2) “拉起就跑’, 对无法判断、无法采取措施或者即使采取措施也无济于事的危重伤病员, 应该尽快将患者送到有条件治疗的医院, 不要在现场作无价值的抢救。

4.2 逐步规范发展模式

从国外经验看, 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前急救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 我国今后也有必要加强对统一模式的研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农村急救模式及网络。

4.3 形成立体急救格局模式

我国地方辽阔, 边沿地方交通还不完善, 应建立海、陆、空三维立体救护;国外, 特别是德国航空急救已非常普遍;20世纪90年代, 我国广州-南方医院建立航空救护站, 为我国航空救护填上空白, 也为中国急救模式树立了新的立体格局。应大力发展立体急救模式。

总之, 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在我国起步才10多年, 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我们要遵循医疗科学的客观规律, 充分挖掘、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快定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因地制宜, 少走弯路, 加快这项事业的发展。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 探讨其发展对策。方法通过对我国院前急救现状的分析, 展望今后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结果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水平需解决的问题有制定统一规模的院前急救模式;提高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大力发展社区急救;改善通讯及设备;稳定院前急救人员队伍。结论遵循院前急救原则, 逐步规范发展模式, 充分挖掘、合理使用资源,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快定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因地制宜, 少走弯路, 加快院前急救医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急救网络,院前急救,社区急救,急诊医学

参考文献

[1]梅文华, 李力, 沈向东, 等.浅谈珠海市院前急救服务弊端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8 (6) :681~682.

医疗急救 篇10

方舱医院作为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卫勤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急救方舱和手术方舱是系统中主要的医疗功能方舱[1]。通过实际使用, 这2组方舱均达到指标要求。考虑到方舱医院系统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的抽组需求, 为了实现以最少装备实现更多功能, 本文探讨设计一种新型医疗方舱, 即手术/急救方舱。方法是结合手术和急救2种方舱的性能和配备的医疗设备, 以及方舱的结构和布局, 确定手术/急救方舱的方舱结构、整体布局, 使其同时具备手术方舱和急救方舱的功能, 达到一舱多能的目的[2]。

1方舱医院系统中的手术方舱和急救方舱

在方舱医院系统中, 配置2台手术方舱, 1台急救方舱。

1.1手术方舱

每台手术方舱可同时展开2台手术, 具有对危重伤病员实施胸腔引流、腹部探查、开颅减压等紧急救命手术和早期外科处置的功能。舱内配有手术床、手术灯、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高频电刀、超声清创仪等手术设备;摄像头、电视监视器、麦克风等音视频设备;空调器、柴油暖风机、换气扇等保障设备。手术灯采用双节臂吊顶式, 每个手术灯双节臂的摄像头, 作为远程医疗会诊用。其中, 手术床采用纯机械多功能手术床, 自身质量较轻, 方舱展开后, 从中间固定位置移到手术位置。手术方舱内部配置的主要医疗设备见表1, 展开布置如图1所示。

1.2急救方舱

急救方舱具有对危重伤病员实施抗休克、心肺复苏、通气等紧急救命处置的功能。方舱内配备4张急救床, 可对危重伤病员实施输液、输血、给氧、监护、除颤起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急救处理。配有急救床、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输液泵、心电图机等主要急救设备;摄像机、控制云台、电视监视器、麦克风等音视频设备;空调器、柴油暖风机、换气扇等保障设备。急救方舱内部医疗设备见表2。

1.器械台;2.高频电刀;3.手术床;4.监护仪;5.中间隔板;6.麻醉机;7.舱体;8.手术灯

急救方舱工作时, 4个急救床可分别纵向布置或丁字形布置在左、右2室中间, 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可根据救护需要随机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急救方舱扩展工作状态布局如图2所示。

2新型手术/急救医疗方舱方案探讨

2.1结构设计

手术/急救方舱是结合手术方舱和急救方舱的功能, 在功能上完善了术前准备功能。舱体结构与系统中手术方舱保持一致, 采用四板联动液压6 m双面扩展舱体结构, 以固定舱体为中心, 向左、右两侧分别扩展, 液压自动 (备份手动) 扩展顶、侧、底板 (四板联动) 。扩展顶、侧、底板 (四板联动) 需要时也可以单侧控制展收, 前、后扩展端板手动扩展。扩展方舱顶板、上侧板、下侧板、底板四板联动扩展, 其技术难点体现在各板动力学和运动学参数互相制约。顶、侧、底板铰接点的确定, 是根据固定舱体设置的尺寸参数确定底板尺寸参数, 根据扩展和收拢状态顶、侧、底各板之间的运动制约关系确定其顶板、侧板尺寸参数。通过理论计算确定铰接点, 再进行计算机三维运动模拟干涉检查, 并以样板试验验证确定铰接点及受力控制点。

1.急救床;2.呼吸机;3.监护仪;4.除颤仪;5.中央台;6.气路终端;7.中隔板;8.舱体

手术/急救方舱可同时展开1台手术床和2台急救床, 其中1台急救床可作为术前准备使用。其功用仍可完成对危重伤病员实施抗休克、心肺复苏、通气等紧急救命处置的急救功能和对危重伤病员实施胸腔引流、腹部探查、开颅减压等紧急救命手术和早期外科处置的手术功能。手术和急救之间采用中隔板进行隔断, 避免手术与急救间的交叉感染和干涉, 在中隔板上设计一个推拉门, 便于伤病员进出手术室。其布局设计图如图3所示。

2.2配备设备设计

手术/急救方舱内部配备的医疗设备见表3。

2.3气路系统设计

在手术间和急救间各设一个洗手池, 在洗手池上方安装加热储水箱, 方舱的上水接口仍保持在方舱后壁固定板左侧, 排水口在方舱前壁左下方, 结构与原系统一致。

为手术和急救提供氧气、负压气体和压缩空气的气路系统除由气体转接口、进气接头、气体管路和医用气路终端组成外, 还增加了2支40 L氧气瓶;取消负压气体和压缩空气, 吸引改用电动形式;麻醉呼吸机和急救治疗呼吸机也采用电动压缩机作为气源的技术形式。气路接口设在固定舱前壁, 急救间气路终端安装在扩展后端板和固定舱设备间的壁板上, 手术间的也安装在固定舱设备间的壁板上。增加氧气瓶是考虑系统抽组时, 在没有医用气体制备方舱时, 可为手术急救提供氧气保障。

1.吸引器;2.手术床;3.手术灯;4.器械台;5.麻醉机、监护仪;6.呼吸机、监护仪;7.推拉门;8.急救床;9.中隔板;10.水路系统;11.氧气瓶

2.4供暖及通风设计

在固定舱前部的设备保障间布置空调、暖风机和滤毒通风装置等保障设备, 为方舱的舱室微环境提供保障。选FKBD-50×2分体式空调, D5LC型暖风机2台, 总制冷量10 000 W, 总制热量15 600 W。在外界环境-25~46℃展开医疗作业时, 医疗单元内的温度能稳定地控制在22~28℃范围内。暖风机为内循环式, 循环过程中与外界隔绝 (不通) 。为此, 设计上应重点解决暖风机进风口、回风口与舱壁的气密封, 进风口与舱壁的隔热, 方舱内部出口的气流流向, 暖风机尾气排放及新风口的积尘等问题。

2.5展开流程

方舱医院系统在密闭部署时, 手术/急救方舱与通道方舱侧面密闭连通, 伤病员从方舱固定舱中间的后门进入方舱中。急救伤病员可进行抗休克、通气等紧急急救处置, 手术伤病员可用外面的急救床进行术前的准备, 准备妥当后, 从中隔板的推拉门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术后的伤病员可从手术间的前扩展端板门送到病房帐篷单元或回到急救间在急救床上进行术后观察。

2.6抽组应用

原系统100张床位需要展开4台手术床和4台急救床, 需要4台方舱, 而采用1台手术方舱加2台手术/急救方舱的3台组合形式, 同样可以满足系统的指标要求。但在执行任务抽组时, 以抽组30床位的移动医院为例, 采用手术方舱和急救方舱的组合方案, 急救方舱、手术方舱、通道/检验方舱各需1台, 检伤分类帐篷和病房帐篷组各1套, 且存在手术床位偏多等问题 (如图4所示) , 而采用手术/急救方舱, 可以减少1台方舱, 在手术床、急救床和病床配比上更加合理, 能满足医疗救治的要求。

1.手术方舱;2.通道/检验方舱;3.急救方舱;4.检伤分类帐篷;5.病房帐篷组

3结语

通过探讨手术/急救方舱的新的功能方舱形式, 在满足指标的情况下, 使得抽组更加合理, 使用更加方便。打破常规方舱设计思想, 开阔方舱新的设计理念, 拓展了医疗方舱的应用空间, 为今后的产品设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政, 孙景工, 谭树林, 等.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应用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 (9) :373-374.

医疗急救 篇11

【关键词】医疗质量管理现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7-0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为时间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复杂性、协调性和条件性。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几乎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院急诊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群体性医疗卫生事件等发生时,更是需要急诊科快速应急,有效地开展工作。

1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

1983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在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科的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急诊急救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模式,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模式三种。全国所有医院急诊急救科全部实行“首诊负责制”,多数存在三级医生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急诊会诊制、急诊病历书写规范等规章制度,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急诊急救工作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因此,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是急诊管理的新趋势。

2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医院急诊运行过程中常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医院急诊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现行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只注重终末质量,而忽视了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环节控制和及时纠错、持续改进的有效监督制度等问题。因此,医院急诊急救工作中常会出现效率较低,造成急诊不急的现象,甚至造成了延误抢救,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2.2简陋的抢救设备

现阶段急诊设备条件陈旧落后、设备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经济投入和支持不足,导致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是目前多数急诊科所面临的现状,还有很多急诊科没有设立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急诊只停留在分诊和临时处理的水平上,这导致了急诊急救工作中出现因设备落后而延误救治病人生命的问题。

2.3急诊队伍人员配备不齐全

急诊患者疾病牵涉到很多学科,但现实中高素质的具备多学科急诊知识扎实的急诊专业医师数量极其缺乏。急诊急救科长期没有自己固定的医师队伍。事实上,急诊急救科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院青年医生的急诊培训中心,这是造成队伍人员配备不齐体制上的原因。由于各个大型医院就诊患者多,急诊工作量非常大,使得急诊医务工作者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工作时间超时,生活无规律。然而,长期如此的工作状态,导致了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

3我国急诊急救醫疗中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3.1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急诊急救工作因危急性、突发性、时限性等特点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才能促使急诊急救工作有章可循地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才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必须承认是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地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的理念和医疗行为准则。各医院急诊科建设也应根据本院病种特点,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线。只有以“制度”为保障,即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实现。

3.2完善急诊配套医疗设施

加强急诊队伍业务培训是急救工作的前提,配备先进急救器材是抢救成功的保证。重视和加强对急救中心建设的经济投入,不断地完善基础建设,更新医疗设备,使其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不仅是急诊科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要举措。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应优先考虑急诊急救装备器材,使得达到抢救设备齐全,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经过几年努力,使各地急救网络布局合理、急诊设施完善配套,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担负起繁重的急救任务。急诊医疗工作也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发掘新的功能。

3.3建设强有力的急诊医疗队伍

在急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需要具有较全面急诊医学知识的急诊医师队伍,制定统一的急诊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标准,急诊的医护人员也最好相对固定,仍可使用年资高的医师,并且应有长远的人员使用计划,初步形成人才梯队。由热爱急诊专业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专家担任,负责专业管理和继续教育。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对毕业后的医师进行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在部分高校设立急诊医学硕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人才,从而使急诊急救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结语:医院的急诊部门作为急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主要功能组织,正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急诊科的建设不但反映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还间接关系到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建立适合我国医院发展的急诊急救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刘强晖,徐鑫荣.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48-550

[2]于学忠,郭树彬.关于建立急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128-130

医疗急救 篇12

关键词:急救医疗体系,日本

1 日本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

1963年的日本《消防法》, 明确规定, 急救病人的运送由消防机构负责。1964年厚生省发布《确定急救医院的条令》, 规定了急救医院及诊疗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建立了急救医疗设施申报告示制度, 日本的急救医疗体系从此起步, 开始在全国有计划地全面实施急救医疗计划。同年厚生省设立急救医疗恳谈会, 并提出了《急救医疗对策》。1977年提出针对不同程度的急病、意外伤害等建立三级急救医疗服务网。1986年消防法修改后, 将急病患者也纳入急救车义务搬运对象。经过这一系列的变革, 日本的急救医疗体系已基本形成, 主要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救运送系统以及急救情报系统[1,2]。

2 日本急救医疗体系内容

2.1 急救医疗系统

日本急救医疗系统主要由三部分医疗机构组成, 即初级、二级以及三级急救医疗机构[3]。这是日本厚生省在1977年, 对全国急救医疗体制进行全面整顿时划分的。目前, 初级急救医疗机构有节假日、夜间疾患中心和在宅值班医生制度两种形式。主要收治相对较轻的急诊病人。二级急救医疗机构是经政府正式批准的急诊定点医院, 主要有医院群轮班制方式和共同利用性医院两种形式, 主要收治需短期住院的急诊病人。三级急救医疗机构也称救命救急中心, 数量相对较少。可随时接收二级或初级急救医疗机构转送的严重急诊病人, 是确保急、危、重病人诊疗的高级急救医疗机关。同时也是临床研修医师、住院医师、护士等进修和急救医学科研的机构。

2.2 急救运送系统

日本急救运送系统包括急救运输工具和急救专业人员。急救运送工具包括不同等级层次的急救车、医护救护车、直升飞机等运输工具。急救专业人员包括急救队员、救命救急士、急救护士、急救医师。其中急救队员由消防队员组成。他们承担着搬运急救病人的任务。救急救命士是指经厚生劳动大臣允许, 以在医生的指示下实施救急救命处置为职业的人。救急救命士制度是日本急救系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它的诞生弥补了日本急救模式中院前救护较为薄弱的缺陷, 增强了院前急救的能力, 大大提升了日本的急救成功率。

2.3 急救情报系统

急救情报系统包括急救医疗情报中心和中毒情报中心。急救医疗情报中心24小时进行急救情报的收集和提供。中毒情报中心随时回答一般国民和医疗机关的咨询, 收集、整理和提供化学物质、动物、植物等所致急性中毒的诊断治疗的情报。

2.4 日本急救系统的运作过程

日本急救系统的运作过程具体如下:消防急救中心接到119急救电话后, 立刻派出离患者最近的救护车, 使急救队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急救队员在初步询问及检查病人后, 必须立刻与消防急救中心联系, 报告病情, 并进行现场急救, 由消防急救中心与离现场最近的、能够处理该病情的急诊医院联系, 确定搬送医院。医院值班医师接到电话后, 做好抢救准备, 现场抢救及运送过程中, 医疗救治的咨询工作是由消防急救中心的值班医师、救命救急士负责。日本的这种急救系统为国家拨款, 国民可免费使用。

3 日本的急救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日本的急救医疗体系经过4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 覆盖全国。医疗设施 (尤其是救命救急中心) 、救急搬运工具及通讯网络均居世界领先水平。但近年来, 日本多次发生医院拒绝收治导致病人死亡的事件, 显示日本急救医疗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革。

根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2008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2007年由救护车送入医院的急救患者被医疗机构拒诊3次以上的事例在全国共发生24089起。最多的一起发生在千叶, 被拒42次。拒诊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圈。

造成医院拒诊的原因很多, 日本消防厅分析发现, 部分拒诊的医院可能认为“医疗机构数量众多, 即使自己拒诊, 别的医院也会接受”, 而众多的医院解释拒诊的主要理由是“已有手术, 医生腾不出手”、“病床已满”、“处置困难”、“没有专门科室”等。儿童被拒诊最普遍的理由是“没有专门科室”, 孕妇和重症患者则是“处置困难”。但也有近20%医院的拒诊理由不明。

事实上医院拒诊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日本具备普通急救条件的“二级”医院数量骤减, 近两年来有235家二级”医院取消了急症业务, 许多病人不得不被送往“三级”医院, 而这类医院数量较少, 通常主要负责救治高危患者, 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无法满足大量急救需求, 从而导致拒诊现象的大量出现。

另外据日本专家分析, 造成日本医院拒诊急症患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医生数量的严重不足, 被国家认定的专门抢救医师只有1600多人, 担负抢救急救等责任的综合医院, 主要骨干医生基本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另外, 近年来日本政府, 特别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断消减医疗费用, 这使急救医疗、妇产科医院和儿科等呈现出日益萎缩的趋势, 内外科, 脑外科等能够应对急症病人的医生也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 目前日本急救医疗体制正在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第一, 急救医疗设施负担过大。由于急患数不断增加, 加上二级医疗设施逐年减少, 导致急救医疗设施超负荷运转。第二, 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主要是专业急救医师的不足, 精力和体力的双重压力加上急救医疗诉讼件数增多, 使许多急救医生逐渐失去工作热情, 有不少医生转行到勤务时间短的科室工作, 甚至有些人放弃了医生这个职业。导致从事急救的专门医生人数严重不足, 矛盾突出。这也是日本急救医疗体系如今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尹林.关于日本急救医疗的考察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 1999;8 (1) :52~54.

[2]田素斋, 高荣花.日本急救医疗体制介绍[J].护理学杂志, 2002;17 (4) :317~318.

上一篇:电机位置控制下一篇:教学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