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2024-08-07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精选7篇)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1

在温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暨生态市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回顾总结一年来生态市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过一会儿,李强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搞好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8月,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召开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去年9月,我们邀请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初稿形成后,多次征求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反复修改。9月23日,规划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已经颁布实施。同时,9个相关县(市、区)都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市生态办组织的专家论证,洞头、文成、泰顺的规划已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突出抓好平阳水头制革基地、瑞安罗凤小熔炼行业、乐清小电镀行业、龙湾人造革基地、鹿城和瓯海非法牛胶加工点等重点污染集中整治,查处和取缔了一批不法排污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得到逐步控制。按照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静”四大工程,保持了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主要水系50%以上断面达到一至三类标准,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到98.9%以上,化学需氧量、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总体上有所削减。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启动整治村建设499个、示范村建设105个,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温州生态园完成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并正式开工建设。温瑞塘河整治继续深化,主塘河水质得到一定改善。《温瑞塘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即将颁布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相继建成东庄、临江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杨府山城市中心片、平阳昆鳌2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瑞安、乐清污水处理厂和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探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11家企业开展了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生态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长期以来,我市走的是一条以量的扩张为主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推动,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比重依然较大,造成部分区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难度很大。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3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0.3%,与生态市建设指标有一定差距。目前,各县(市)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平阳县已建成昆鳌污水处理厂,还因配套收集系统未建好而未投入使用。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的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村镇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的生态治理和恢复任务非常繁重,也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温州生态市建设才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都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温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实现三个阶段目标,完成五大主要任务。一个总体目标:就是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显著转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初显成效、生态文化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三个阶段目标:~-~年为全面建设阶段,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初见成效;~-2015年为基本达标阶段,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2016-2020年为创新提高阶段,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五大主要任务”: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城镇建设、发展能力建设。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努力为最终实现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开好局、铺好路。《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经制定下发,具体目标和任务都已非常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以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全力打好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污染整治,是建设生态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0月11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部署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根据会议确定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到~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促使环境污染防治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对我市来说,环境污染整治的重点在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和温瑞塘河河网,以及水头制革基地和全市性的小电镀等区

域性、行业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攻坚战,是为建设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的硬仗,必须找准切入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抓集中整治。加强三大水系和温瑞塘河水污染整治,坚决搬迁或关闭破坏水环境的重大污染源。特别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必须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加快制革、电镀、印染、冶炼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对重点监管企业实行跟踪督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整治方案,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无法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停。二是抓动态监管。对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要盯住不放,实行挂牌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全市三大水系所有跨县水体交界断面,要逐步建成市、县两级配套的水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加强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源排污情况的监控,严肃查处擅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运转、偷排污染物等不法行为。三是抓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关键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城乡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到~年前,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大中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工建设市区西片等若干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设施,争取明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设施建设,以实时掌握污染源排污情况,为环保执法提供准确依据。

(二)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要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控制二氧化硫、粉尘、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污染,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碧水工程”,努力推进市区内河治理,深入开展“千里清水河道”整治,逐步解决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差的问题。实施“绿色工程”,搞好以大罗山与三垟湿地为核心的生态园、西郊森林公园、会昌河水上公园建设,发挥城市“绿心”功能。同时,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进行大规模造绿,增加公共绿地和风景林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提高城市的环境容量。实施“安静工程”,加强机动车、娱乐场所声源管理,取缔生活小区内金属切割、拉丝等作业,创建城镇噪声达标区。二要搞好生态乡镇建设。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规划定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型、生态农业型、生态旅游型乡镇。力争到~年,5%的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5%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镇。要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乡村康庄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改坟、改殡”和“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三是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海洋和渔业资源,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快海洋渔业结构和作业方式调整,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严格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防止海洋资源退化。努力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防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三)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发展模式。要以“资源利用最有效、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目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的发展。一要发展生态农业。本届政府将投资近16亿元,积极推进十大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生态农业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二要发展生态工业。要切实搞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业园区和企业通过绿色认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组建规模化、清洁化、环保型的制革、电镀、印染等生产线,加快成熟先进技术的推广,扭转行业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的局面。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三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根据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更加生态化。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推进旅游饭店的生态化改造,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全面开展旅游区环境达标活动,力争到~年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80%。

(四)以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为载体,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市,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生态市建设的重大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等绿色工程创建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真正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决不把遗憾留给历史,决不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中,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与提高全社会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树立绿

色GDp观念,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绩考核制度,认真落实好《~-~年市、县(市、区)长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建立和实行“生态审计”制度,对不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要坚决追求其责任。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起步不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把生态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要创新工作载体,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建设。要创新政策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和杜绝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投入,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市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以重点项目支撑生态市建设。推进生态市建设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都必须落实和体现到具体项目上。要结合“百项千亿工程”,按照近中远相结合、突出近期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项目库,加快生态重点工程和优先项目的建设,抓紧时间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只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建设生态市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工作才会有大的成效。

(四)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人大已作出《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并审议通过了《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把生态市建设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决定》和《规划》的要求,分确定重点,明确措施,加强监督,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要负责全市生态市建设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级要按要求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有人主管、有人主抓、有人落实。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明确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环保部门要做好建设生态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同志们,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事关“一港三城”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温州750万人民群众长远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聚全民之才、用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把温州大地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更文明!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2

我们召开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主要目的是贯彻49号文件精神, 落实姜增伟副部长在2012年6月28日全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重要部署, 从转变工作观念、做好舆论宣传、突出重点任务、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项目监管、做好节能降耗示范等几方面入手, 共同做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下面, 结合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做好回收体系建设的牵头服务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同时, 基于信息能源和物联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影响, 未来社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在这种形势下, 现代流通不仅仅是商品从生产向消费的运动过程, 更应该是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再生产的闭合循环过程。流通管理的工作任务不仅仅是服务百姓、引导生产, 更被赋予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使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准确认识到当前工作角色和作用发生的转变, 做到一手抓商品销售, 一手抓废旧回收, 两手都要硬。

2011年, 国家提出了在“十二五”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目标任务, 2012年5月, 批准成立了商务部牵头, 22个部门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国务院领导多次就做好废旧商品回收工作进行批示指示。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下一步, 商务部将借助联席会议制度平台, 推动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作, 争取每年解决一到两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为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12年, 将依托联席会议, 做好宣传周活动、绿色回收进校园、建立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开展财税调研、加强统计工作等几项重点工作。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借助当前的有利时机, 要认真做好回收体系建设中的牵头和服务工作, 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部门单干向发挥各部门合力转变。改变过去一家单干或者政出多门, 职能不清的局面,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协调机制和联络机制的作用, 特别是发挥发改、工信、环保、教育等部门的作用, 共同做好各项工作;二是要从单纯注重项目资金向抓基础工作转变。要发挥地方商务部门紧密联系企业, 了解行业动态的优势, 扎扎实实开展规划、调研等基础工作。比如, 本地回收企业的税负问题、逆向物流最后一公里如何解决等问题, 都是关系行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性问题, 我们也期待各地能够先行一步, 提出好的解决建议和方法;三是要从只注重回收环节向注重全产业链协调发展转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是一个产业循环的过程, 没有好的产销对接和技术配套, 无论是生产、回收、再利用、再制造企业都难以获得好的发展。开展回收体系建设, 绝对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回收这一个点上, 而是要依靠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推动产业融合, 从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 改善从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高度出发, 推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舆论引导, 组织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宣传工作

废旧商品回收行业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行业, 在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但是, 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歧视和偏见, 甚至一些政府部门也对回收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为改变这种局面, 推动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回收体系建设, 形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良好氛围。商务部将宣传工作作为2012年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10月的最后一周, 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主题宣传周活动, 以提高全社会对回收工作重要性和贡献度的认识, 做到以宣传促回收, 以回收带宣传。

一是开展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宣传活动。由商务部门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废旧商品回收工作, 各地商务部门遴选出龙头企业, 与当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签约, 开展定期定点回收, 发挥公共机构作为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标杆的作用。二是开展高校废旧商品回收宣传活动。由商务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 选择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校较集中的城市, 组织回收企业与高校对接, 在接受能力强、具有环保热情的高校学生中倡导实践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三是开展社区废旧商品回收宣传活动。选择部分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试点城市, 在社区内向广大居民群众普及回收利用知识, 开展系列宣传。四是开展流通企业废旧商品回收宣传活动。结合商务部开展的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和“百城千店示范工程”, 通过在百货、超市、电器专卖店等零售场所内举办废电器电子产品、废电池等产品回收活动来加强宣传教育。五是对典型回收模式和先进回收企业进行宣传。比如对上海金桥的阿拉环保卡模式、格林美3R模式、燕龙基的自建体系模式、万绿达集团的产业共生模式等具有典型特点的回收模式进行宣传。

各地要积极配合商务部开展上述宣传活动, 结合实际, 上下互动, 充分利用地方新闻媒体的力量, 加强对本地废旧商品回收先进企业和先进典型的宣传, 加强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和合理利用废旧商品的普及教育, 加强对健康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推广, 发挥舆论正面导向作用, 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宣传成为常态化工作, 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 加强项目引导和资金监管

自2009年以来, 通过资金支持和重点项目带动, 我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们也发现, 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回收网点的建设推进较困难, 资金支持同质化现象严重, 多以取得效益较快的废钢项目为主;项目承建单位的资质能力和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参差不齐等问题。各地要在认真总结前几年项目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项目引导和资金监管。

一是资金支持方向要注重四个“倾斜”。即“向公益性品种倾斜”。对于靠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并带有公益性质的品种, 如废玻璃、废轮胎等要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的比重;“向龙头企业倾斜”。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经营管理规范、技术装备先进,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鼓励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回收渠道, 向上下游延伸, 同时考虑将支持方向扩展到符合条件的工业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向产业集聚倾斜”。鼓励各地发展和整合形成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产业园, 延伸产业链和服务链, 推动废旧商品回收分拣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向技术升级创新倾斜”。利用项目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建设,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提高废旧商品分拣加工水平;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和劳动人员保障。

二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商务部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绩效考评制度。各地的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绩效情况, 要与今后的资金支持挂钩。对于资金使用出现问题的或项目进度过于缓慢的, 在整改完成以前, 不再进行支持。各地也要明确省级、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各试点城市的项目资金监管责任, 建立完善的项目监管制度, 严格项目申报和验收程序, 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主动进行自查、自纠, 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四、认真完成规划、统计及标准等基础工作, 为回收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基础工作是开展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一直以来, 由于基础工作薄弱, 导致了我们在各项政策协调争取的过程中缺乏有力支撑, 工作难度很大。“磨刀不误砍柴工”, 近两年, 商务部将下大力气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一是加强立法。目前实施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法律效力较低, 难以对企业经营资质、经营行为和经营秩序进行有效规范,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争取早日将其上升为《条例》。同时, 2012年还将完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的起草和发布。二是做好规划。完成《中长期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制定, 规划对各地是指导性的, 各地要根据实际, 做好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区域性基地的规划布局, 鼓励创新回收模式。三是完善统计制度。与统计局合作, 对现有统计报表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逐步形成分品种、分地区、全覆盖的统计报表, 建立覆盖多品种、多环节、全口径的统计体系。四是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废旧商品回收行业工作环境艰苦, 劳动强度大, 从业者有不少是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商务部正在加紧制定劳动者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 以便更好地保护从业人员身心健康。此外, 我们还在重点制定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

各地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 积极开展各项基础性工作。包括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发展规划, 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生量等因素, 做好重点品种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及回收利用基地的规划布局;认真完成回收行业统计任务, 确保统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加大地方性法规标准制修订和贯彻落实力度等。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 搭建废旧商品回收工作和科研平台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需要龙头企业的支撑, 需要产业链条支撑, 需要应用技术支撑。推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 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的作用,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商务部与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共建的“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基地已经成立。我们拟通过建设研究基地的形式, 借助外脑, 搭建官产学研一体、开放式、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研究平台, 广泛吸纳循环经济领域各方资源、人才, 重点开展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流通领域节能减排等重要领域的战略研究, 进行成果推广。各地也可以参考这一做法, 围绕提高废旧商品回收率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和适用技术, 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尽快建立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发展模式。

六、开展“百城千店”示范工程, 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和流通领域节能减排的相互促进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和流通领域节能减排这两项工作联系紧密。流通发展司已决定把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 特别在回收网点建设和舆论宣传等方面,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一举两得的作用。2012年商务部将开展“百城千店”示范工程, 示范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十二五”期间, 在全国上百个城市培育形成上千家流通领域节能环保示范企业, 推动流通企业广泛采用先进节能技术, 强化和创新能耗管理, 促进生产环节节能降耗, 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消费。

一是开展节能改造。引导企业对现有商用建筑进行耗能系统设施改造,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二是强化零售企业回收功能。在企业推动自身节能改造的同时, 利用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的网络和配送优势, 发展逆向物流, 开展零售企业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废弃电池等商品活动, 提升零售企业回收技术水平和回收能力。三是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服务公司与流通企业合作, 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 为用户提供节能一揽子服务, 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从而降低流通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 充分调动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百城千店”示范工程是2012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流通发展司将于近期下发相关实施文件, 请各地做好相关准备, 按照要求开展示范工作。在2012年11月于广州举办的国际绿色技术产品创新展上, 我们将举行“百城千店”示范工程的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3

现状与问题

目前包头市二级以上医院十余家,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为独立科室。各家医院急诊科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无真正意义上的急诊ICU及急诊病房。由于急诊科医生的轮转制度,虽可熟练完成一般初步急诊急救工作,但缺乏对重症患者连续治疗和观察的专科经验,仍停留在简单初步的快速诊治水平上,尚缺乏深层的和延续的治疗。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采用模式是“支援型”及“转运型”,即:医师不固定,轮转急诊,病人在急诊科初步诊断,相关科室会诊,转入各专科进一步治疗。这样造成急诊医生什么病都看,什么都不精,学术水平无法提高。急诊工作无节假日,常常超负荷劳动,收入水平又明显低于专科医生,这些原因造成急诊医生心理不平衡,长期如此,将影响急诊急救的发展。

发展方向

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如MICU、SICU、NICU、PICU等[1]。建立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改变现有的急诊服务模式和制度已成为必然[2]。

笔者认为根据包头市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水平,医院急诊科应强化急诊急救体系一体化,即急诊(包括院外急救)-ICU(危重病监护强化治疗)-急诊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这一体系至少应首先在包头市三级医院尽快建立起来,因为有了ICU,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了急诊病房,急诊科医生可以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培养急诊医生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整体认识,对急诊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抢救大有益处。

建设措施

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急诊急救医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与广大急诊急救工作者不断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有极大关系,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明更新急诊急救理念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急诊急救医学要求每一位从事急诊急救工作者都应该系统地接受和贯彻现代急诊急救的理论思维,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急诊急救专业技能,不断追踪、时时更新急诊急救知识及理论。

稳定及培养急诊急救队伍:医院急诊实现专业化救治、综合医院急诊应从依赖型、支援型向自主型转变,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急诊医疗专业队伍[3]。急诊急救医学在医疗专业中还属相对年轻的专业急诊急救医生的收入还不尽如人意,为稳定急诊急救队伍医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对急诊急救专业人才进行再培养和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及学习班,努力打造一支应急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

规范急诊急救流程:要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变的更为顺畅,更为快捷,必须强化急诊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流程,减少院外急救,急诊科、中心ICU、各专科医生间反复、多次重新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频繁程序,建立起更具连續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急诊急救流程,真正起到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

强化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与作用:目前,我国医院的病历管理上,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相对混乱。这样不利于急诊急救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卫生行政部门应发挥作用,组织专家编制统一的急诊急救病历,强化病历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

2 沈洪.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1,13(4):195-197.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4

李亿龙

(2009年12月30日)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文化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文化建设,动员部署文化强市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强市建设非常重视,前段时间组织专门班子进行了系统调研,形成了《怀化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和《怀化市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10-2012年)》两个重要文件的征求意见稿。12月18目,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问题。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各级党委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大讨论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唱响后发赶超、富民强市主旋律,凝聚了发展共识,促进了观念更新,激发了创业激情。全市上下对市委提出的“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和“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决定,认识高度统一,力量空前凝聚,合力极大增强,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奋力争先、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5%和969毛,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农家书屋473个,发展农民业余剧团274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村报栏工程惠及全市809毛以上的行政村,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逐步实行免费开放。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市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市公共图书馆、报业中心等重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大,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出版印刷、广播影视、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音像制品、工艺美术、艺术培训等十大产业门类,网络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兴业态来势喜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昌顺雪峰书市、怀化音像城飞银河福兴数码城三大专业市场领先湖南西部,广电收入突破亿元,出版印刷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河西印刷科技工业园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1%。

文化品牌不断涌现。通过充分挖掘飞精心培育,和平文化、洪商文化、稻作文化、福寿文化、屈原文化、炎帝文化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沉水号子、锥戏飞辰河高腔、阳戏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长篇小说《苍山如海》、歌曲《喜鹊窝》以及与潇影集团联合拍摄的电影《袁隆平》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小说《红魂灵机歌曲《伺乡小歌台》、《和和美美一家亲》等5件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舞蹈《咯罗打打》代表湖南赴日本参加世博会演出,老年舞蹈《婆婆辣》参加奥运前夕文艺专场演出。同时,怀化独特的“文化土壤”,培养造就了一批省内外知名的文学、艺术专家,画家易图境,作家向本贵、邓宏顺,作词家廖泽川,书法家李沉和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倍受关注的怀化文化现象,增添了怀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了怀化的对外影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市文化体制机制不活、产业实力不强、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依然存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文化强市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始终担当导向和推动重任。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文化建设,事关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政治建设的理论根基和思想保证,事关社会建设和谐理念的确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怀化要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作为推动怀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态势日益明显,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二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是文化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带来了文化发展的新飞跃。三是文化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的特点。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具有抚慰心灵、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特殊作用,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往往能蓬勃发展,如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百老汇”的崛起,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经济普遍下滑情况下文化产业的逆势上扬,都说明经济困难时期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怀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怀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需要文化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上O特别是表现在对人的素质的提升上,这是最关键的O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来提升,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思想文化是更内在飞更持久、更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乘势而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快文化强市步伐。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O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加快文化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O 能否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不仅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危。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人们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渴求,利用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趋势,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极力推行意识形态新战略,兜售其价值观,力度不断加大,手段不断翻新,与我们党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企图达到对我”柔性颠覆“的目的O我们务必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O

三、紧紧抓住文化强市建设的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按照这个总体要求,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全面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在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习,着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O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不断打牢我党执政的思想基础O巩固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围绕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理论宣传和应用性理论研究,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O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飞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O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大力繁荣文化事业O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飞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心规划和建设一批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怀化形象的标志性基础文化设施O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优先安排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一步改善县级图书馆、乡村文化设施条件。继续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O全面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支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精神、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O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重抓好戏剧、影视、美术、歌曲、舞蹈、小说等艺术创作,培育一批国家、全省”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打造一批在五省(市、区)接边地区有影响力、具有怀化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O继续扩大”五下乡“、演艺惠民等活动的覆盖面,积极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O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产生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效益,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O怀化文作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O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进一步壮大我市文化产业实力O要科学规划文化产业O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使之更加科学,更有操作性O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整体联动的发展局面O要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O围绕

做大做强新闻传媒飞出版物流、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五大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整合力度,特别是要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整合,积极组建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O同时,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加大引进、扶持和推进力度,鼓励支持科研单位飞大专院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支持引进文化创意、动浸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O要抓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今后三年,要切实抓好河西包装印刷科技工业园、怀化报业传媒中心、市文化物流市场、市影剧中心、中国湘西文化村、怀化湘商文化科技产业园、老街坊古玩市场、芷江和平文化旅游基地、通道伺族文化旅游基地、沉陵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基地、洪商影视文化传播基地、洪江市古黔城影视传播基地、杨村”农家乐“休闲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O要积极发展民营文化产业O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引进外资共同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动社会民众兴

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O

4、努力培养文化领军人才O人才是建设文化强市之本。要立足现有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培养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O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产业发展,又熟悉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O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飞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给予重奖,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O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O

5、强力推动文化领域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一方面,要加快文化领域各项改革。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完成发行放映单位和市直文艺院团的

转企改制O坚持管办分开、局台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广电系统改革O科学界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O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O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行政审批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O另一方面,要创新文化领域发展方式O重点是要在文化原创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O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五溪文化,结合富民强市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想内涵O利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合作,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借助国内外电视节、艺术节、博览会等平台,推介怀化文化产品与服务。

四、切实加强对文化强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文化强市是全民共建、共享的伟大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强化组织保障O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文化强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努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委对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鹏飞同志担任组长,成立相应工作机构O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

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

主L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主力军作用,并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改、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在制定规划、加大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搞好服务。

强化政策保障O政策是加快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资源O要认真落实国家和全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配套措施,特别是在人员安置、养老保险、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认真实施全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加

强对文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研究,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O

强化投入保障O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引导的投入,2010年市里设立100万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以后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保证公益性文化设施资金投入到位;各县(市、区)要切实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到位O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面向文化企业开发金融产品,开辟文化发展贷款绿色通道,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并购融资;积极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探索以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飞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的方式,支持发展前景好的新兴文化业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信贷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5

2010年5月21日

同志们:

为贯彻辽宁省政府《辽宁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辽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市里决定召开这次全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刚才,市政法委书记公布了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全面细致,目标具体,责任明确,对全市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做了完整的部署和整体安排。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我讲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纳入工作日程

加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是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行为的技术手段、和谐警民关系的有力措施、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工程,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和辽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几年以来,全市加大了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力度,相关各部门、单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规划标准渐成体系,已经制定的建设规划总体得到了落实,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视频设施总量96套,安装摄像头摄像头826个,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效能正逐步发挥,特别在打击震慑犯罪、增强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按照新的治安形势要求和实际视频监控工作的需要还远远不够,按照辽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所下达的任(2388个)务和我们市视频监控的实际需要,以及各方面具体情况,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将完成视频监控点安装任务2500个,实现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市区、城镇社会面基本覆盖,重点单位和部位、公共复杂场所、交通要道及大型交通运输设施全覆盖。为此,我市涉关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这项工作对于深化“平安灯塔”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自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责任,强化保障,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督促指导、公安全力主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我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这项工作能够按照辽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顺利推进。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认真组织实施

各相关部门要把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应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及时研究解决系统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资金的落实。各部门、单位都要建立由主抓领导牵头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专门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各相关部门、单位必须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公安机关要做好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实施和验收工作,负责完成公共区域、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任务,加强对系统应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社会各单位建好用好管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将重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管理和维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规划部门要将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供电部门要将视频监控系统公共部分的用电纳入城乡供电电源体系和管理体系,并为前端监控点提供辅助灯光电源保障。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系统建设的浓厚氛围。其他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

三、督促检查,实行考核,按期完成任务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XX市城管执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将城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刚才,我们组织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承诺书,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向前同志对局系统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XX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请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省委王东明书记在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指出:始终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和惩治腐败定力,着眼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巩固发展四川良好政治生态。市委包惠书记在市纪委三届六次全会指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保持恒心和韧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不断巩固发展来之不易的好风气、好局面。上述重要判断和论述,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领会、深刻把握,扎实推进城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XX年,城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总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执纪监督问责,有力保障了全局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去年,我局在市纪委组织的XX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行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我们排名有所提升,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分析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现状,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相比开展不平衡。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党纪党规意识得到较大加强,也能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廉洁履职。但局属单位因涉及具体事务更多,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与完成业务目标上存在一轻一重,一松一紧现象。落实“一岗双责”过程中仅保自己不出错犯错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管理对象的提醒、教育力度不够。“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亟待解决,大家要将“自由和健康”作为人生底线;二是廉政防控面临困难。近年来城市建设、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我局承担的维修改造等任务愈来愈多,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临时交办的小型建设项目工期短,任务重,规定程序与工时矛盾较大,廉政防控与工程进度要求矛盾大,必须防微杜渐不出事;三是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单位的个别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庸懒散浮拖”现象仍然存在,吃拿卡要未得到根治。一线工作法交办的事项存在不理睬的现象。今后,不论是主要领导还是班子成员交办的问题都要限时答复、认真整改。这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品行的体现;四是守纪意识不够。在执行党的纪律上,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淡漠,自我要求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些问题和现象表明,城管执法系统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强化定力,全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实现城市管理事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二、扭住关键环节,从工作上突出重点,不断强化纪律落实责任,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党的纪律和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根本保证。习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第一位,作为“定海神针”。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切实增强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切实增强意识,强化思想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增强大局意识,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想问题、看问题,以大局为重、为大局分忧、不给大局添乱。尤其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坚决落实省、市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决定;增强核心意识,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的党的集中统一作为基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无往而不胜;增强看齐意识。把向党中央看齐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清正廉洁上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时时牢记、事事躬行,始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落实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研究部署、准确把握廉政状况、大力支持纪检工作、高度重视廉政教育、带头开展检查考核和做廉洁从政表率,推进主体责任落地生根;强化班子主体责任,局属单位班子要主动研究部署、支持查办案件、加强督促指导、参加检查考核、严格廉洁自律,既督工作又带队伍,做好表率。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分管股室(机构)之间经常开展谈心谈话,相互扯扯袖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痕迹管理”,客观全面记录履责情况,我将每半年检查一次局属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履责记录情况;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定期检查分管范围内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责记录情况;局纪检组要采取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局属基层党组织履责记录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

(三)持续强力正风肃纪,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继续抓好“四风”突出问题整治,狠抓中央八项、省委省政府十项和市委市政府十一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深挖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严控“三公”经费,狠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持续整治履职不到位问题,对工作作风不实,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采取强有力的惩处措施,对履职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特别是今年,我局将按照中央、省、市的相关要求,全面启动城管体制改革工作,大家一定要认清形势,理性对待。大家要严守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立足岗位、认真工作,确保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力搞好各类专项整治,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特点,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选人用人等领域廉政监督和风险防控,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三、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从监督上狠下功夫,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

中纪委王岐山书记在《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没有变,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

(一)坚持抓早抓小不松手。对发现的轻微违纪问题,开展廉政风险预警和约谈,运用诫勉谈话等方式,开展有效的提醒、教育,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咬耳朵扯袖子、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根据问题线索的不同情况,运用警示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及时进行分类处置,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实现监督执纪问责经常化。

(二)坚持执纪监督不放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局纪检组要加强纪律审查工作,突出对落实“两个责任”、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纪党规底线,切实维护纪律严肃性。对苗头性问题决不放过,对视纪律如无物的从严查处,越往后执纪越严、处理越重。将违反“六大纪律”特别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作为审查重点。

(三)坚持“一案双查”不松劲。既严肃追究直接责任,又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倒逼落实“两个责任”。对典型问题要通报曝光,发挥查处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综合效应。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落实”问题。今天的会上,我们安排了许多工作任务。一切工作部署只是开了头,更重要的是抓好落实。一要思想上树立落实意识。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希望大家践行“四个明白”:每一项工作要想明白,在部署时要说明白,在做事时要干明白,完成后要写明白,要注重工作宣传,通过宣传来增强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社会的知晓率,逐步来提升社会各界对城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围绕工作重点抓落实。希望市政、环卫和执法大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梳理工作重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严格督查抓落实。工作部署了只完成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要通过我们的督查工作来推进落实。我希望局纪检组、督查科和局属各单位的纪检组织,要强化对工作的督促检查,不管是局一线工作法的落实,还是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其它工作的落实,都要通过我们严格的督促检查,确保落实。所以要层层传导督查的责任和压力,局属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督查机构和人员的作用,确保工作每个环节不出现断档脱节,不出现大的问题。希望大家要按照杜市长在会上所提要求,认真抓好落实,把我们的工作干得更好。

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篇7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召开第六次会议,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特别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纲。与此同时, 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对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提出了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刚才, 红民同志汇报了去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 王义同志对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作了说明。省发改委对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试点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修改完善情况作了汇报。对今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和3个试点市的《总体方案》, 我的意见今天审定通过。这项工作由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请伟平书记组织领导, 红民同志具体来抓。

去年是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一年, 总的看, 试点工作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体现了中央精神, 贯彻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反映出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强, 规划编制和资金整合等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城乡统筹等工作切入点还需认真研究探索, 这些方面的工作在今年的试点中要切实加强。

今年, 中央的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在二月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 中央又提出要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 其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一步统一思想, 统一行动。今天会议部署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全省“三农”工作目标服务的。

下面, 我就做好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

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印发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既是风向标, 也是我们整个“三农”工作的导向,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三农”工作的新形势,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文件,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主题突出、部署明确、含金量也很高、针对性很强。我们要认真学习, 深入贯彻,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突出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把深入试点示范与推进面上工作结合起来, 把农村制度建设创新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 毫不松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既然是试点, 就要允许大胆去试, 大胆去闯。要学习安徽小岗村的做法, 只要是能促进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就要千方百计去试、去闯。农村现在搞小城镇建设, 这是拉动农村消费,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实事求是讲, 要让农民仅靠几亩地实现小康、富裕起来, 是不可能的。要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 大胆的试, 大胆的闯。

一是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的总体要求已经很明确。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 按照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 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2008年底, 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确定了3个市、11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去年7月, 又部署3个试点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并要求3个试点市制定总体方案。11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在金昌召开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 并要求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试点工作要做到与全国同步, 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其它市州各抓好1个县 (市、区) 的试点。要求把规划编制作为推进一体化的首要前提, 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关键, 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 把建立一体化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管理,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投入支持力度,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劳动就业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以说,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统筹城乡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对公共服务, 要按照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人均财力、人均支出水平作全面深入分析, 财政转移支付要做到心中有数。省财政厅和省统计局要对人均综合指标尤其是财力支出作分析, 着力寻找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有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究竟如何搞, 也要深入研究, 既要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 又要立足实际做好自身工作。这里, 我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也是方法, 更是要求。我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资源配置要着重体现城乡统筹和相对集中, 应该从县城、小城镇特别是有条件的建制镇、中心村三个层面做起, 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统筹规划, 把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统筹考虑, 带动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 促进资源要素聚集,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框架。另一个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努力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的相关政策。省公安厅要积极主动地在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上提出意见建议, 把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市县来进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吸纳就业的能力。把促进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作为城乡联动的切入点。要点面结合,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 让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同时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是要继续大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把农民增收摆在新农村建设首要位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的战略思想。促进农民增收是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 试点市县要在实施“六大行动”上起带头作用。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试点市县统计, 新一轮11个试点县,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预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首批省上重点抓的100个试点村, 2005年试点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50元, 低于当时全省平均水平330元, 经过几年试点和巩固提高, 去年预计平均达到4327元, 高出全省平均数1277元, 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 显现出了试点促进增收的效果。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只要路子对, 措施实, 农民增收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要继续把促农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进一步实施好“六大行动”, 努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今年农民增收12%预期目标如期实现, 试点县农民增收幅度要力争高于全省和所在市州的平均水平。要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采取集中扶持和减免税收等政策, 支持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兼并、联合重组, 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围绕主导产业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看,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在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中, 兰州市和西和、永靖等7个试点市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5%以上, 这充分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 落实有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 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要加大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金, 拓展培训渠道, 大力宣传通过培训促进致富的先进典型。

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中央的要求,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争取项目资金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落实中央政策, 高度重视“三农”领域和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项目, 谋划论证一批农田水利建设、电网改造、生态改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尤其是抓好农村“六小工程”项目, 争取中央资金。要按市场机制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调动各地积极性。

四是要抓好扶贫开发。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有机结合, 统筹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 积极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生活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 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向集中连片和重点地区扶贫开发转变, 落实完善倾斜政策。今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还要进一步扩大。

五是要协调推进各项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资源, 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布局调整务求要搞好配套建设, 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完成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做好村干部报酬的督察调研工作, 这几年省财政连续预算投入, 也有量化的指标, 目前落实的情况怎么样, 要分片抓好落实。

二、围绕阶段性目标任务, 扎实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 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抓主抓重。

一是切实抓好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一定要取得新进展。省直各部门要按照支持试点市县创新发展的要求, 根据自身职能, 能简化的程序要简化、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 鼓励探索试验,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去年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提出, 凡涉及农村改革的相关试点都要向试点市县相对集中, 截止目前,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5项试点工作和4项单项重点工作对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各试点市县要抢抓机遇, 充分发挥试点的平台作用, 用足用活政策, 从关键问题入手, 从深层次突破。要充分运用制度建设和创新成果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特别是要按照省上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配套衔接制度, 探索建立城镇化制度体系。

二是切实抓好规划编制与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部署了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任务, 目的是节约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少走弯路。去年, 各试点市县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所有试点乡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部分市县的规划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如瓜州县编制完成了全部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武山县完成了全县34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和158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泾川县完成全县70%的乡镇规划和47%的村庄建设规划。但从面上看, 规划工作还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按照领导小组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到2012年要完成全省所有乡村的建设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重点支持, 规划经费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给予扶持。今年, 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州所在地的区以及有条件的县 (市) ,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其他县 (市、区) ,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特别是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 都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衔接。执行规划要做到制度化, 要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资金整合, 形成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整合资金新机制。要注重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制度, 把转变城乡分割的思想观念体现到新的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城乡生产生活, 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要积极探索建立各项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价机制。

三是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今年, 各试点市县要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农村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和“新网工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构筑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电话、邮政、网络通达工程, 实现广播电视、电话全覆盖。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促进信息消费, 达到“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供销社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在农产品收储、农资供应等方面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沼气后续管理的相关补贴政策, 制定村级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工作评估管理办法, 把沼气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办好。这里, 我再强调一下, 各试点市县要带头完成省上下达的农田基本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旱作农业增产计划等重点工作任务, 带头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四是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建立在抓好培训的基础上, 培训的重点放在培训资源整合上, 切实提高劳动力的培训率和培训效果, 提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技能素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后, 全省共确定了1个市、22个县开展试点工作。两年来, 各试点单位采取“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探索培训形式、完善培训网络”等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强领导, 理顺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今年, 要坚持以就业和增收为导向, 创新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办学。尤其要针对当前东南沿海农民工短缺的机会, 抓好短平快劳务培训和输出。

五是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借助于基础设施建设来整治村容村貌, 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一些试点县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把行路、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庄建设统筹起来,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村容村貌整洁。要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做法。目前, 乡村道路只规划建设到村头, 村内道路建设属于“盲区”, 有一些已经硬化了通村道路的村, 村外村内道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群众要求改造建设的愿望很迫切。这项工作在部分县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成效, 群众十分欢迎。从今年起, 要把村内道路纳入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交通、财政部门要有投入, 安排到试点村进行,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同时, 要拓宽思路, 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村内道路建设。

六是切实找准工作切入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涉及方方面面, 如何去抓,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首批三年试点和新一轮试点一年来的情况看, 工作做得有成效的试点单位,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选准了试点工作的切入点, 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有了切入点, 就有了推动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如有的试点单位把群众急需解决的村庄道路硬化、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受到了群众欢迎;有的立足实际,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效果明显、长期关系重大的问题入手, 从中心村、小城镇、县城三个层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 把推进中心村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 创新了做法, 取得了成效。今年, 试点市县要在找准着力点、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推进试点工作方面, 下功夫研究探索。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部门的积极性, 改变面貌, 提升形象, 进而赢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三、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 也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寄予厚望, 在去年成立了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地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 目前已有10个市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具体抓这项工作。今年, 要以试点工作中期检查评估为重点,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主抓试点工作的职责, 加强协调、督导和服务工作。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去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资金项目和工作重点上对试点市县给予了倾斜。省委组织部通过实施“百乡党建整推”计划, 加大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力度。省委宣传部加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省财政厅把试点县全部纳入省财政直管县范围。省交通厅对试点市县部署的试点村安排了通村道路专项补助资金。省新闻出版局优先安排了试点市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农牧、扶贫、教育、卫生、文化、民政、国土、建设、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也强化了扶持措施。今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 要继续把各类涉及农业农村的试点向试点市县集中, 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涉农项目都要向试点单位倾斜。同时,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帮助试点单位抓好制度建设和创新。各地要对照省上制订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 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工作, 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牵头抓好考核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3个试点市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从今年起, 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扶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 抓好村内道路建设、培训资源整合、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

上一篇:兰花赞作文600字下一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