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急救

2024-09-25

运动急救(共7篇)

运动急救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育场地、设施的逐渐完善, 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 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大大增加, 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带来许多不便, 甚至还有危及生命安全, 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打击, 使家庭和学校承受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甚至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如何预防体育运动损伤, 对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这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介绍几种运动损伤及急救方法。

1 扭伤与拉伤

立即停止运动, 对伤处进行冷敷, 保持静养, 必要时送医就诊。如伤在腰部, 要减少走动, 最好请医生来家里诊治。

2 抽筋

拉引患处肌肉, 使患处伸直, 轻轻按摩患处肌肉, 补充水分及盐分, 充分休息直至患处感觉舒适为止。 (1) 手指:抽筋的手先握拳, 然后用力伸张打开, 反复此动作, 直到复原。 (2) 手臂:抽筋的手先握拳, 再将小臂屈肩, 然后伸臂伸掌, 重复动作, 至复原为止。 (3) 足趾:用手握住抽筋的脚趾, 向后拉, 重复动作, 至复原为止。 (4) 小腿:用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 用力向后拉, 另一手向下压住膝盖, 使腿伸直, 重复动作, 至复原为止。

3 止血

对外出血的伤员, 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 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 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1) 绷带加压包扎法:用数层无菌敷料覆盖创口, 再用绷带加压包扎, 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 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2) 指压法: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 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 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常用的压迫止血法有: (1) 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一手扶伤员的头并将其固定, 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搏动后, 将该动脉压迫在颞骨上。它适用于同侧前额部或颞部出血的止血。 (2) 额外动脉压迫止血法:在下颌角前约1.5cm处摸到搏动后, 用拇指将该动脉压迫在下颌骨上。它适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止血。 (3) 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搏动后, 用拇指把该血管压迫在第一肋骨上。它适用于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 肱动脉压迫止血法:将伤臂稍外展、外旋, 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 用拇指或示、中、环三指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它适用于前臂及手部。

4 急救包扎

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 限制伤肢活动, 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 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 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 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 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包扎时, 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 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 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 包扎结束时, 绷带末端要用胶布粘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了段, 纵形剪开缚结固定, 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4.1 绷带包扎法:要根据包扎部位的形态特点, 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 环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 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额部等, 也是其他包扎法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包扎法。包扎时, 先张开绷卷带, 把带头斜放在伤肢上并用拇指压住, 将卷带绕肢体一圈后, 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 然后继续绕圈包扎, 每圈都盖住第一圈, 包扎3~4圈即可。 (2) 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 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 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 每圈都盖住前一圈的1/2~1/3。 (3) “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方法有二:一是先在关节处作几圈环形包扎后, 将绷带斜形环绕, 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 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 两圈在关节凹面相交, 反复进行, 逐渐离开关节, 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 最后在关节上方或下方作环形包扎结束。二是先在关节下方作几圈环形包扎后, 将绷带由下而上, 再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 使相交处逐渐靠拢关节, 最后作环形包扎结束

4.2 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应用方便,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 这里只介绍手、足和头部包扎法

(1) 手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铺, 手指对向顶角, 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 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 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 在腕背打结。 (2) 足部包扎法: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 头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 顶角在后, 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 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 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4.3 前臂悬挂法:分大、小悬臂带两种

(1) 大悬臂带:常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将三负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 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 伤肢屈肘90度角, 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 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 两底角在颈后打结。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 用胶布粘贴固定。 (2) 小悬臂带:常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 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 屈肘90度角, 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

5 骨折的固定

出现骨折情况时, 首先不能随意搬动伤者, 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其次对骨折肢体进行固定, 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处理。骨折的固定方法如下: (1) 锁骨骨折:先取3条三角巾并折叠成宽带, 在双肩腋下填上棉团或软布团, 然后用2条宽带分别绕过伤员两肩在背后打结, 形成两个肩环, 再用第3条宽带在背后穿过两个肩环, 拉紧打结, 最后将两前臂缚扎固定或将伤肢挂在胸前。 (2) 肱骨干骨折:用2块长短、宽窄适宜的有垫夹板, 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 屈肘90度角, 用3~4条宽带将骨折处上下部缚好, 再用小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 最后用宽带或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体侧。 (3) 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 手握棉团或绷带卷, 再用绷带缠绕固定, 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 (4) 股骨骨折:用2块长夹板放在伤肢的内、外侧, 内侧夹板上至大腿根部, 下至足跟;外侧夹板上至腋下, 下达足跟。然后用5~8条宽带固定夹板, 在外侧打结。 (5) 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 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 下至足部, 用4~5条宽带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

摘要:近几年来, 在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 了解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规律及处理办法, 所以运动损伤是难免的, 要使运动损伤程度降低到最小, 急救办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损伤,急救

运动急救 篇2

对于任何骨折及脱臼的病患,一定要测量脉搏强度及检查感觉功能,若摸不到脉动,则表示肢体已无足够的血流供应,必须立即送医就诊。同时在急救过程中,不论是固定前与固定后,都要测量脉搏及运动感觉功能。

测量的方法如下:

一,检查脉搏:

在伤侧距离心脏的远处摸脉搏,例如手肘脱臼检查桡动脉,肩部脱臼检查肱动脉,足踝脱臼检查足背动脉等,并在病患伤肢的指甲上,施压后放松,测其恢复正常颜色的时间,正常值应小于两秒,若摸不到脉搏或指甲颜色恢复很慢,表示受伤严重或固定包扎的力度太紧,必须加以放松。

二,检查远端运动及感觉功能:

要求患者自行摆动上,下肢体,触摸病患手指或脚趾,视其是否能辨识清楚,若患者意识不清,则轻轻掐患者观察其疼痛反应情形。

肩部关节就如同一个球在手套中的感觉一样,比较不稳固。若受到打击,跌跤,抽筋,用力丢球等,都极有可能会造成肩部脱臼。百分之九十六的病患,其肱骨头会被迫向前,肩关节脱臼还会合并上肢骨折,兼韧带裂伤或血管及神经受伤。病患除无法动弹外,有时会因剧烈疼痛而昏倒,若仅有肩部痛而没有任何外伤的情况下,就必须先将病患发生的原因来评估,如疼痛的位置,感觉,伤侧与健侧运动功能之比较,衰弱的情形与无力感等。

※急救处理方式

运动急救 篇3

由于身体发育水平的限制,加上游戏和好奇心等多种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远比成年人容易受伤。有资料显示,10岁以下儿童因摔倒而受伤的是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两倍以上。关节韧带扭伤、关节脱位(即脱臼)以及骨折,是孩子较为常见的三种运动损伤。这些损伤引起的症状有相同之处,如疼痛、肿胀、肢体功能障碍等,但由于损伤种类和严重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急对策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能否正确处理不同的损伤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这里,请您和我们一起进入几个场景,看看如何应付不同的情况。

场景一:明明是幼儿园大班的小男孩儿,身体挺结实,长大想当将军,平时爱玩打仗游戏。一天,他正和小朋友在楼下玩,跑得很快,突然崴了一下,

摔倒了。明明爬起来后感觉脚腕子很疼,但是他很坚强,也没哭。回家后,妈妈发现他脚腕子肿成了小“馒头”,

还青了一块。用手一摸有点热,明明疼得直咧嘴,扭动脚腕子时有响声。

分析:这种现象通常是关节韧带扭伤。常发生在身体下落摔

倒时。由于肢体扭转着地,使关节周围连接不同骨骼的韧带受到抻拉、挤压而造成损伤,最常见于脚踝、膝关节以及手腕。

对策:对此的主要建议是休息及冷敷。受伤关节应避免活动,可用护踝、护膝、护腕等加以保护。受伤后应先用冰块或凉水进行“冷处理”,使血管收缩,减少皮下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同时也可用绷带包扎压迫扭伤部位,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固定受伤关节,也可帮助减轻肿胀。待受伤情况较稳定后(即肿胀不再进一步发展后)再进行热敷或外用活血化瘀药物。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肿胀的消失。

注意:在骑自行车带孩子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将孩子的脚别进车轮,建议家长使用车轮护网;不要让孩子走马路牙子;不要踩圆棍、皮球等易跌倒的东西。另外,在家里的冰箱中不妨预备些冰块,既可以对付停电,也可以应急使用。

情境二:莎莎今年3岁了,无论妈妈去哪儿,她都要跟着。这天又到了商场,莎莎看上了一个洋娃娃,妈妈要带她上楼看衣服,她还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妈妈嫌她走得太慢,又怕楼梯高不好上,就提着莎莎的胳膊上楼。谁知莎莎的胳膊肘响了一下,接着就发现她的胳膊伸不直了,疼得莎莎直哭,妈妈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对策:这是比较典型的肘关节脱位。身体其他关节脱位时也会有类似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肿胀、变形、关节活动出现明显障碍等症状。试图活动受伤关节时,常会感觉明显的阻力,肢体长度也发生改变,与未受伤一侧的肢体不等长。关节复位需要专业手法,而且关节脱位还可能伴有关节内骨折,需要拍X光片确诊,严重者还要进行手术复位,应尽快到医院治疗。

注意:由于儿童韧带力量较弱,关节发育不完善,所以大人不要用力拉拽孩子的手臂。不建议自行复位或找人推拿,应尽早送孩子到医院诊治。

情境三:涛涛今年上四年级了,是学校小足球队的前锋,平时小朋友们经常夸他球踢得好。今天,他要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了。为了给集体争得荣誉,涛涛在球场上跑动非常积极,表现得很勇猛。当他正要带球突破防线的时候,对方的一名小队员冲了过来,涛涛一个躲闪不及,向前扑倒在地。当涛涛从地上坐起来的时候,队员和教练都围了上来,一看都吓坏了。只见他的右前臂变弯了,还鼓了一个紫包。

分析:这很可能是Collet’s骨折—一种桡骨下端骨折。由于人体骨骼的结构特点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在几个部位容易发生骨折,如桡骨下端、肱骨下端、胫骨中上端和股骨颈等。四肢骨折后常突然引起明显的成角、旋转等畸形,还会引起比韧带损伤更为剧烈的疼痛,血管破裂出血会形成皮下淤斑。当有多处骨折或者折断的骨头损伤内脏或大血管时,可能导致孩子失去知觉,甚至休克。

对策:先对上肢进行固定,然后可自行带孩子去医院。对于肘关节以下的前臂骨折,可将伤肢曲肘摆放,贴靠于胸前,用一块从肘关节至手掌

长度的夹板将其托住包扎,悬吊于胸前。

这里再介绍几种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肘关节以上的上臂骨折:固定用的夹板长度应从肩头到肘关节,包扎好后再把上臂固定在胸前。如果一时找不到固定材料,也可把上臂用皮带或布带与前胸捆在一起,并将伤肢这一侧的衣襟剪一个小洞,把衣襟向外上反折,兜住伤臂后,扣在第一或第二颗纽扣上固定。

大腿骨折:可用一块相当于从足跟到腋下长度的夹板放在伤肢外侧,膝盖后稍垫衣服,再用布带将伤肢和夹板一起捆紧夹板。布带等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木板、树枝、竹竿、木棍、纸板、雨伞、腰带、衣服等均可。如果实在没有适当的材料,也可将两腿包在一起,利用未伤的腿来固定伤腿。

小腿骨折:固定方法与大腿类似,只不过夹板的长度只需从膝关节以上到足部即可。提醒注意的是,腿部发生骨折的孩子,如果您只能自行将其送往医院,则应先设法将患肢固定,以免运送过程中由于断骨的活动使伤势加重。

脊椎骨折:当孩子可能有颈椎、胸椎骨折时,不要试图自行搬动其身体,若一个人将孩子抱起移动,可能会使断骨损伤脊髓。搬动时应由3~4人共同轻

轻托起伤者,保持其脊柱呈水平位,轻放于硬板担架或床板上。旁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如发现孩子受伤严重,昏迷不醒或休克者,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以保证孩子的生命。

注意: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所以在刚受伤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很疼。另外,有时会发生骨裂或不完全骨折,尤其儿童的骨骼韧性较大,会发生“青枝骨折”,就像撅一根春天的青树枝,树枝折了,一部分还连着,这时外观上可能看不出什么异常。如系以上情况或难以确定是否骨折时,应到医院确诊,以免延误治疗。

有开放性骨折(即断骨刺穿了皮肤)而伤口血流不止时,可用干净的布压迫伤口止血,但不要将突出伤口外的断骨塞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与疗法研究 篇4

1 扭伤

原因:扭伤与其他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一样, 都是由于在锻炼时不遵守科学的锻炼方法、粗心大意、动作不正确或过于疲劳等情况下发生的。使关节的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度, 把附着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撕裂等造成的。此外, 运动场地凹凸不平、水泥场地有细砂或在、地在有小石块, 这都是发生扭伤的主要原因。

症状:轻度扭伤只是关节周围韧带或肌肉撕裂一小部分, 伤处有轻微疼痛感觉。这种扭伤, 在上部外表看不出什么, 关节的活动也没有障碍。轻度扭作可以使关工周围韧带、肌腱和血管断裂。受伤后, 伤者感到剧烈疼痛, 关节不能活动。在受伤几小时后, 受伤部位逐渐肿大并为青黑色。这是由于血管破裂, 大量血液进组织间隙的缘故。

急救:重度扭伤的急救须先止痛、止血。在扭伤的当时, 可做冷敷。做冷敷时先把受伤的肢体微微抬高。冷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毛巾沾冷水, 拧干后盖在伤处。也可以用冷水淋洗伤部。冷敷可使断裂的血管收缩, 减轻出血程度, 并有麻痹神经末稍、减轻疼痛的作用。准敷后伤部搞上垫花, 用绷带包扎。包扎时轻加压力, 但不能包得太紧,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 骨折

原因:骨骼是人体各种组织中最坚固、富有弹性的组织。一般不容易受伤。但遇到突然的强大外力打击时, 或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猛烈收缩时, 也可能会发生损伤。

症状:骨的损伤为骨折。明显的骨折症状是伤部变形, 肢体活动功有丧失, 剧烈疼痛, 内出血很严重。

急救:发生骨折时, 当场的急救对骨折的愈合和将来肢体的功能有很大关系。如急救方法不正确, 不但可能加重骨折的程度, 还可能造成愈合后肢体变形。

骨折的急救步骤如下:

(1) 先除去压在伤者身上或阻碍搬移伤者的障碍物。把伤者的身体放平, 在移动伤者时运作要缓慢轻柔。

(2) 伤者因剧烈疼痛及流血过多, 可能发生外伤性休克。外伤性休克的症状是病人面色苍白, 流冷汗, 脉搏细弱, 血压很低。预防休克首先使伤者身体温暖, 要用毯子或棉被等将伤者身体盖好, 给伤者钦用热茶、热糖水或温开水, 使用止痛剂镇痛, 然后迅速送医院处遇。

3 重力性休克

重力性休克, 是参加体育锻炼者心血管系统暂时性机能失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较多的是在赛跑的时候。在中、长跑跑到终点时, 如果突然停下, 几乎都要发生轻重不同的重力性休克。

原因:在赛跑时由于下肢肌肉活动加强, 大量血液分布到下肢。停止赛跑后肌肉活动马上也停止, 因此聚集在下肢的血液不能依靠肌肉的收缩很快回到心脏, 如果心脏没有足够的血液流入, 也就没有足够量的血液输出。这样一来, 就影响到全身血液的供应, 其中特别是脑部。因此, 发生一时性脑贫血。

症状:当跑完全程到达点时突然停止跑动, 这时眼前突然发黑, 眩晕, 全身发软, 两腿软弱无力, 面色发白, 心跳气喘很急。

急救:重力性休克的急救方法很简单。轻的病人可以挽扶着他走一段路, 不正常的症状很快就可以消失了。重的病人必须让他躺下, 把下肢抬高一点, 身上用毯子或衣服盖住, 10min后, 面色发白、心跳气喘、关晕眼花的现象就可以消失。如果病人想喝水, 可给他喝些热茶或热糖水。

4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 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运动中小腿腓肠肌及足底屈拇肌、屈趾肌最容易发生痉挛现象。

原因:当身体疲劳, 大量排汗, 使体内盐分丧失过多, 破坏了水盐平衡, 又受寒冷刺激时, 比较容易发生痉挛。

急救:肌肉痉挛时, 要使患者平卧, 注意保暖, 并用力牵引抽筋的肌肉, 使之伸长和放松。如小腿抽筋或脚趾向下抽筋时, 可将膝关节伸直, 用力将脚掌脚趾向上扳, 即可缓解。还可用手指掐按小肚中央, 用力将脚掌自上而一下地推、揉、拍打小腿肚, 帮助缓解。如果游泳发生小腿肚或脚趾抽筋应立即用手和没有抽筋的腿仰游回岸, 或先吸一口气, 仰浮水面呼救。

预防:为了预防抽筋, 夏季锻炼应钦用盐用水, 冬季要注意保暖和做好准备活动, 同时不应使身体过分疲劳, 精神不要紧张。游泳入水前, 应先用凉水淋湿全身, 在水中停留时间不宜过长, 当有寒战或疲劳感觉时就应出水。

5 中暑

原因:夏季在炎热的环境中做剧烈运运, 由于散热困难, 体温急剧增高;或由于出汗过多, 发生肌肉抽筋;烈日直接照射头部, 使脑膜和脑髓发生充血和受刺激也会出现中暑。

症状:轻度中暑, 有头晕、头痛、眼花、恶心、口渴等症状。

常见运动损伤应该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和及时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这是防治运动损伤的两个重要环节。热身运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活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 缓解大范围、高强度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内脏造成的刺激。及时消除运动疲劳能帮助身体恢复机能。

摘要:急性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训练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往往是损伤过程的第一见证人和急救处理者。现场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影响到该伤员恢复过程、运动生涯, 甚至是生命的安危。所以, 学习和掌握在运动现场进行急救的知识, 对广大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健身运动必须掌握的急救常识 篇5

不少人认为对于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应该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情。其实,这并不尽然。黄华扬主任认为:“从运动员本身的运动素养以及其对运动项目的认知来看,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受伤的相对数比普通人要少。当然,运动员受伤的绝对数要多,这与运动员参与运动的频率相关。”

一旦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出现受伤,其属于哪一类型的损伤呢?

“运动员在体育竞技场上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主要是急性损伤,从病种的分类来讲,包括肌肉拉伤、肌腱损伤、关节软骨的损伤、脱位等。”黄华扬主任说,“各种竞技项目都有其偏好的‘易伤’部位,以羽毛球为例,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则是踝部和足部;以足球为例,最容易受伤的是膝关节、踝关节和大腿肌肉。”

二、 不同病种的运动伤应该不同急救

很多时候,运动损伤并不可怕,而对运动损伤不当的急救方式才是可怕的。

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小儿摔倒扭伤踝关节后,家长见其受伤部位红肿,立刻为之擦拭药酒,往往将小儿疼得哇哇大哭。其实,这是错误的急救做法,受伤部位之所以红肿,是因为内部组织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破裂所致。而涂抹或热敷容易造成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如果伤处伴有骨折,后果将更为危险。

那么,在竞技运动场上,不同病种的运动伤应该如何急救呢?黄华扬主任提醒:“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种区别对待。”

1、肌肉拉伤者,以制动和冰敷为主;

2、肌腱拉伤者,以制动和冰敷为主,同时要注意韧带的及早修复;

3、脊柱损伤者,忌擅自移动,须多人“平抬平放”;

运动急救 篇6

一、运动性猝死的定义与症状

运动性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学会把运动性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运动性猝死一般在发病前, 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 (胸痛) 或咽部哽咽, 咽东西费劲;还有的人会伴有出汗, 出现3秒~5秒的胸闷;最常见的预兆就是浑身无力、头晕、心慌、气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情况;也可能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运动猝死发生时表现为:突然昏迷、意识不清、脉搏消失、呼吸停止、听不到心跳、瞳孔放大、面色死灰。

二、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原因

1. 身体疾患是主因。

作者查阅有关运动猝死十余项案例, 并实地走访石家庄市近几年发生的运动猝死案例, 调查结果表明:运动猝死者绝大部分存在心脏性疾患。学生在高考体检时,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让身体有隐性疾病的学生蒙蔽过关;升入大学后, 考虑到学成就业、找对象等方面的因素, 学生本人及家长一般不愿意把心血管方面的疾患公之于众;普通的新生体检也很难发现心脏方面的隐患。在隐瞒和不了解病情的状况下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和比赛, 很容易诱发潜在的原发性心脏疾患。因此, 学生本人的心脏性疾患是发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2. 运动能力下降存隐患。

2011年9月颁布的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中学阶段一切为了高考, 忽视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 造成学生健康状况堪忧;升入大学以后, 学生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 特别是在娱乐项目丰富的今天, 大部分学生宅在网吧或宿舍玩电子娱乐产品, 而放弃体育健身活动, 致使体质进一步下降。虽然学生体质在下降, 平时又很少参加体育活动, 但在体育课考试和体育达标测验时, 考虑到体育成绩与毕业、评优相关联, 与奖学金挂钩, 产生了猛拼一下的心理, 由于身体要承受超强度的运动量, 也就加大了发生运动猝死的几率。

三、运动性猝死的现场急救处理

大量实践表明, 心脏骤停后, 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者, 可有50%的人被救活;4分钟~6分钟开始心肺复苏者, 仅有10%的人可救活;超过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者存活率仅为4%;10分钟以上进行心肺复苏者, 几乎无存活者, 所以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因此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 身边的人应立即将其平卧, 拍其面颊并呼叫, 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 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 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正确的急救方法:首先是把患者头部后仰, 松开衣裤, 清除口腔的异物, 保持气道畅通, 做人工呼吸时, 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 掌根轻压环状软骨, 压迫食道防止空气进入胃中, 另一手捏住鼻孔防漏气, 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 吹完气候, 松开捏鼻孔的手, 如此反复。每分钟做16~18次, 直至患者恢复呼吸为止。同时进行心脏胸外挤压, 恢复心脏功能, 救护者将双手掌重叠, 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体下半段上, 肘关节伸直, 挤压方向应垂直对准脊柱, 借助自身体重和上肢力量, 快速适度用力下压, 使胸骨下段及相连肋骨下陷3 cm~4 cm厘米, 随后立即将手放松, 如此反复进行, 每分钟挤压60~80次。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120急救人员到场。

四、预防运动猝死的措施

1. 加强体格检查, 防患于未然。

为了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和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除严把正常的体检关和询问学生的健康状况外, 还要对有心血管系统遗传史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项目检查, 全面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患有心脏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学生, 组建体育保健课班, 由专职体育教师负责教学, 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处方, 并加强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工作, 才能有效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2.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长期以来,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注重体育技能教学, 忽视体育理论知识学习, 造成了学生科学健身知识的缺乏, 以至于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体育理论学习,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掌握医务监督监测方法, 全面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做好活动项目的注意事项, 特别是在耐力项目测验中出现胸痛、腹痛、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就应立即停止活动并迅速就医, 才能收到安全、有效的健身效果。

3. 普及急救知识, 提高急救技能。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时, 由于急救意识的淡薄和技能的欠缺, 往往现场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院前急救, 待120急救人员到现场, 错过最佳的急救时机, 空留悔憾。因此, 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术, 培养急救意识, 提高急救技能, 遇到突发事件时, 做好现场急救, 为专业急救人员争取抢救时间, 才能有效降低运动猝死的发生。

4.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

现在许多高校取消长跑项目的比赛, 或降低耐力项目测试的评分标准, 以免出现运动伤害事故的做法, 实不可取, 也与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相悖。只有积极倡导科学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水平和防伤害事故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针对学生不喜欢枯燥、太累的长跑锻炼, 可以在长跑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环节;或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来实现。

运动急救 篇7

1 高中体育运动风险识别

1.1 体育运动风险的特点

1.1.1 运动风险自身特点

体育运动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以及伤害性。体育运动损伤一般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自主训练中, 无法预测。例如, 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时过于兴奋而跳起来用右手抓篮筐, 松开右手后用左手支撑身体而造成前臂骨折, 这样的损伤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伤害性的[1]。体育运动项目的增加也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必须满足训练需要, 而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 身体素质较差, 因此体育运动中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也越来越多, 伤害程度也越来越大。

1.1.2 运动风险的规律性特点

不是所有体育运动的风险都是无法预测的, 某些运动项目的损伤原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加强相关原因的研究, 便可应用其规律性有效地控制或者减少运动风险发生几率, 从而为体育运动急救应对措施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在运动风险发生的根本上以及急救措施的应对上降低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损害。

1.2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风险

1.2.1 学校场地、器材中的不安全因素

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设备室开展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由于教学场地和器材等设施不安全而产生的风险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例如, 一般情况下足球、篮球等竞技型运动都需要在专门的橡胶场地进行, 而部分学校由于经费有限[2], 往往会安排学生在水泥场地上进行训练或者比赛, 若学生不小心绊倒, 头部向下, 则有可能引发昏迷、脑出血等严重危害, 直接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

1.2.2 教师对体育运动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体育项目难度较大, 即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练习技巧仍有发生运动风险的几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培养学生风险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的教学理念, 甚至认为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就可以了, 因此使学生在训练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方面,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缺乏责任心, 学生运动时教师不严加注意, 从而对学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前没有细致检查器械, 造成了器械致伤安全隐患。

1.2.3 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对自身的身体情况不甚了解或者上课时不遵守纪律, 在体育运动时不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执行, 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 某个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但在入学时没有告知学校及老师[3], 平常也按照教师参加体育运动, 但在一次长跑训练中直接死亡。

1.2.4 运动项目本身具有危险性

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并且部分危险性本身就是难以避免的。例如足球运动, 球员需要在场中不停地争球, 因此在高速奔跑的过程中产生碰撞是非常常见的损伤。

2 急救应对措施探讨

2.1 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

安全意识是保证体育运动安全的基础性措施,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专业的运动员在接触相关体育锻炼之前其教练都会详细讲解在锻炼时应注意的内容, 专业运动员都需要培训安全应对措施, 那么对高中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学校应在开学时为学生开展一次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和风险规避的相关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在高中阶段都会接触到哪些体育运动项目, 让学生明确不同项目的风险, 告知学生培养安全意识的必要性[4]。

2.2 选择安全性能高的体育器械

体育器械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辅助设备, 应用频率较高, 因此体育器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安全。以哑铃为例, 市场上的哑铃有金属质地和橡胶质地两种类型, 由于学生风险规避意识较差, 在训练中难免会碰到哑铃, 可能会对学生的骨骼和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 因此选择橡胶质地的哑铃安全性较高。学校在购买体育设备的时候应不只考虑到经济问题, 更应该为学生的人身安全考虑。学校应该加强对运动器材的检修力度, 安排专人管理体育运动器械, 从根本上保证运动器材的安全性。

2.3 教师加强指导

教师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引导者, 一般体育课堂上教师都会向学生亲身示范正确的体育动作。规范的体育动作是保证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的“金标准”, 所以教师在进行示范时一定要保证示范动作的准确性, 如果向学生传授了错误的动作, 那么无疑会增加学生出现意外伤害的可能。我国高中体育授课的模式多为教师在课堂前10 min授课, 让学生在剩下的时间内自由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问题[5], 一方面, 10 min的授课时间难以保证运动姿势的正确教授, 且学生在10 min内也难以掌握;另一方面, 学生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缺乏教师的指导, 增加了运动风险, 因此教师应适当增长体育课授课时间, 保证学生学习到正确的运动姿势。

2.4 做好充分的急救应对措施

在意外发生时进行快速、准确的急救是减少体育运动损伤的必要措施。首先, 学校应设立专业的校医院, 保证在学生发生意外的第一时间可将学生送至校医院就诊, 避免因路程过远而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其次, 体育教师应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可在学生发生意外损伤的时候进行急救性治疗。最后, 学校校医院应配足够的医疗人员和药物, 医疗人员应掌握基本的急救技术, 且具有一定的急救经验, 同时还应具备一些常用的抗菌消炎药物和急救药物, 避免因为急救不当而耽误学生治疗[6]。

2.5 建立特殊疾病学生档案

高中学生数量较多, 体育教师难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身体情况, 因此学校应每年举行一次体检活动, 为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这样教师会根据健康档案对身体存在问题的学生安排适合其身体情况的运动, 保证了特殊疾病学生的生命安全。

2.6 学校制定体育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保证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体育风险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时必须严格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 责任到人。

3 结语

在高中阶段展开丰富的体育运动是符合学生生长发育以及人格发展的一项必要工作, 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发生体育运动风险的可能以及严重程度, 因此应加强体育运动风险识别, 从根本上杜绝发生体育运动风险的可能。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教学时应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体育运动器械和场地的安全性, 保证运动教学的正确性, 设立可靠的医疗机构, 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罗平.高校体育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应对措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2]池永明.高中体育运动风险识别与急救应对措施分析[J].教师, 2012 (28) :115.

[3]翟虎翔.我国中小学体育风险识别与应对研究[D].河南大学, 2010.

[4]王迪迪.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5]张光芬.周口市普通中学体育课风险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145-149.

【运动急救】推荐阅读:

急救模式07-16

急救能力05-08

急救质量05-11

心理急救05-23

家庭急救06-17

触电急救07-01

急救转运07-02

急救处理07-04

急救策略07-26

急救价值08-03

上一篇: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下一篇: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