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救设备

2024-06-30

医院急救设备(精选11篇)

医院急救设备 篇1

摘要:规范医院急救设备管理流程, 实施适宜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确保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是医院提高设备使用率,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院急救设备,管理模式,管理流程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急救设备被不断运用到临床当中。据对国内医院急诊科的不完全统计, 大约14%的就诊患者为意外受伤, 由于救护不及时或不当, 意外受伤者的死亡率较高。在院内急救的过程中, 由于患者的脆弱、治疗的不确定性, 造成了一定比例的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错误发生, 而因医生医疗水平、患者用药个体差异等方面都无量化标准, 故与医疗设备相关的纠纷最易引发医疗纠纷, 且医院经常败诉, 赔偿数额巨大。这些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错误中虽有一部分是由于医生个人技术上的疏漏, 但更大一部分来自整个急救设备管理体系潜藏的隐患。

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的著名的《错误凡人皆有, 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保障系统》报告指出, 能增加安全性的不只是忠告, 更是对医院急救设备、职位设置、辅助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合理设计。安全医疗环境的建立应该摒弃苛责个人的职业修养而以医疗环境系统改善为导向。因此,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流程, 保持急救设备备用状态尤为重要。

1 急救设备的属性

医院急救设备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 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设备都是急救设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救设备属于狭义范畴, 主要是医院内抢救患者的必备常规医疗设备, 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氧气瓶、多功能抢救床、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定量输液泵、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监护系统、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系统、小型移动式床边X线机、体外起搏器等设备。这类急救设备时效性强、用时紧急, 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 所以对于急救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需予以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各种设备在急救当中的作用, 保证抢救的成功率[1]。

2 医院急救设备管理模式探讨

2.1 急救设备管理流程

急救设备管理流程包括设备的购买、验收、净化、保养、维修、监测、更新及人员培训。而实施一套适宜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使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可使急救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2.2 急救设备购置原则

购置急救设备的基本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考虑医院综合抢救能力, 合理配置急救设备, 争取发挥其最大的抢救能力。

2.3 急救设备管理措施

急救设备常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与常规医疗设备相比, 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 应考虑其先进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在价值指数相似的情况下, 选用功能性强、操作简便、启动时间短的设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配置一定数量的备用机[1]。

医院急救设备必须保持备用状态, 即确保急救设备确实能够用于救急, 能够抢救生命。

(1) 制定每台急救设备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并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制定急救设备使用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使用大型急救设备的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业务能力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2) 明确标识各急救设备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用设备安全有效情况予以监控。在急救设备质量控制体系中, 实行每月对设备的运行和完好状况打分考核制度, 与使用科室收入挂钩。

(3) 建立一套适合医院实际运作的设备维修体制。对急救设备做好预防性维修和定期保养, 延长其使用寿命, 减少事故发生。

由受过厂商培训的工程师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性维修和定期保养是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的关键。其中定期保养一般实行三级保养制:一级保养为日常例行保养, 由设备使用人员负责, 进行设备表面清洁与紧固易松动零件;二级保养由设备使用人员同维修工程师按计划进行机器内部清洁, 并进行局部检查和调整;三级保养由维修工程师进行预防性维修, 并填写维修报告, 维修结果分为合格、维修后合格、有问题也可应急使用、有问题且不能使用。这种分级管理模式可有效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提高设备运行质量。

(4) 对在用设备进行标准化检测。定期对急救设备性能指标、计 (剂) 量、安全防护、接地等进行检查和监测, 属于国家强检目录内的设备应由设备科 (处) 专职计量人员联系技术监督管理局专职人员定期鉴定, 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5) 建立专业维修人员与科室使用人员相结合的维修保养制度。

(6) 制定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急救设备的质量管理需制度化,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手册、作业文件、各种作业记录[2]。

(7) 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需了解设备运转的基本原理, 并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规程。在维修过程中, 要依据确凿的临床应用信息, 以便节约故障诊断时间, 成功维修。

(8)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规程, 定期进行模拟抢救操作考核。

(9) 采取“派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原有临床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10) 医院急救设备必须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和计量, 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1) 在设备招标采购环节, 着重考虑厂家售后维保团队的实力及其应急响应能力。

规范的急救设备管理流程, 对医院急救设备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卫生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也将急救设备的配置率和完好率纳入重点督查范围。探索更规范的急救设备管理模式和建立急救设备应用质量控制程序, 是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 也是医院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刚.关于对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2 (3) :40-41.

[2]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S].2011.

医院急救设备 篇2

1、医疗器械的计划管理

(1)凡医院由国家无偿调拨、拨款购置、租赁、奖励、院资金购置及接受捐赠的医疗设备均属于此管理范围。

(2)医院所有医疗设备一律由医疗设备科有计划地统一购入。各使用科室应本着先急后缓、勤俭节约的原则,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需要,在做好可行性预算的前提下,向医疗设备科做出每月计划和年度计划,由医疗设备科统一汇总,经有关部门及医院领导批准后方能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订购任何医疗器械。

(3)医疗器械使用科室有责任推荐欲订购物资的品名、产地、规格、型号、性能、数量等,供购置时参考。

(4)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须经使用科室论证小组成员签字,报设备科统一制定计划,经医院院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5)为保证计划的严肃性,经批准后的购置计划一般不得随意改动。如系特殊情况需调整时,也应书面呈报设备科并由医院领导同意后方可改动。

2、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

(1)医疗设备科所购医疗器械严格执行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供应商查验索取必要的证件,审查招标医疗器械公司是否有不良记录(如有,一票否决,两年内不允许参加医院任何形式的招标)、是否为进口二手大型医疗设备、是否为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并备档。

(2)一般医疗设备的购置,使用科室要填写“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科室主任签字后报医疗设备科长审核后再报院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由设备科组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除填写“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外,还需要填写“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报告”。50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报政府采购办批准购买。50万元以上设备经过院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报政府采购办批准后委托招标公司招标购入。

(3)新进的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必须严格执行贵州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集中采购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中标(成交)产品采购手册进行采购。

(4)所有购置的医疗器械必须与供货商签订购置合同。

3、医疗器械的出入库管理

(1)所购医疗设备到货后必须填写《医疗设备验收登记卡片》,包括设备名称、生产企业的名称、经销单位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购置时间、生产编号、验收人等内容;所购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一次性用品、试剂、消杀用品、医疗设备配件到货后需登记产品名称、供货单位、生产厂家、规格、型号、数量、单价、生产批号、有效期、灭菌期、送货人、验货人、发票号、报关单、检测报告、追踪号;检查医疗器械无误后方可办理出入库手续,并由专人下送使用科室。

(2)严禁包装破损、失效及有明显问题的物品进入库房。

(3)医疗器械需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货架上,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使用科室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设备科及当地食品药品管理部门,不得自行处理。

(4)对于所购医疗器械,招标文书、档案、出入库登记必须统一由专人管理,做到每件医疗器械可追溯。

4、医疗器械的档案管理

(1)凡购入的5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必须建立档案,整理后交院档案室保存。

(2)凡购入耗材,一次性用品、低值易耗品、消杀用品、设备、配件的出入库记录及登记记录必须存档,并由设备科专人管理,以上物资使用后其档案需保存。

(3)凡医疗器械招标资料由设备科专人整理,建档并保管留存,保存期限为医疗器械使用寿命周期结束后10年。

5、医疗设备的运行管理

(1)医疗设备领回到使用科室后,应及时由医疗设备科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厂家及使用人员安装、调试,操作人员使用正常后,填写验收报告单,并由使用科室主任级验收人员在验收报告上签字。

(2)医疗设备投入正常使用后,操作人员应保证其有足够的工作时数,以便一些质量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尽可能在保修期内得到妥善处理。

(3)对大型医疗设备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制成卡片挂在医疗设备上或醒目地贴在操作者便于看到的位置,使用时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

(4)大型医疗设备须由专人管理,并有使用记录和交接手续。使用人员需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取得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后方可上机操作,进修,实习人员和其他非专业人员不得擅自操作。

(5)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要建立档案,内容包括科室申请、论证报告、招标文书、合同、装箱单、合格证、验收报告、使用说明书、线路图、维修记录等,由设备科专人建档后交医院档案室统一保存。

(6)各使用科室于医疗设备科每年清点医疗设备财产一次,如遇账目不符,及时查找,并报告设备科长及医院领导,研究处理。

(7)使用科室的医疗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填写维修申请表,写明故障所在,通知医疗设备科负责维修。如遇外修时,需由设备科专人联系,如使用科室擅自请外单位人员维修,设备科有权拒绝办理付款及有关手续并追究使用科室责任。

(8)大型甲类、乙类医疗设备必须有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有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方可上机操作。

6、医疗设备的维护、计量、维修安全管理

(1)各使用科室应重视医疗设备的维护,每天开机前、关机后均应周密检查,并进行清洁、校验、整理、复原等工作,使设备每天处于良好状态。

(2)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医疗设备,要根据其技术管理要求,分别采取恒温、防磁、防震、稳压、避光、润滑等维护措施。

(3)医疗设备须进行两级保养。一级保养系指前述第

1、2条,二级保养是指设备科技术人员对各医疗设备进行定期预防性检修,确保良好的机器性能。

(4)医疗设备科技术人员应每季度对1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性能指标、安全防护等进行检查。

(5)对于强检医疗设备需根据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时间定期计量、检测,并做好相关记录。

(6)医疗设备需要维修时,使用科室应仔细填写设备维修申请单,注明医疗设备的型号、故障原因、现象等,然后交设备科维修组,设备科维修技术人员在收到维修申请单后,应尽快对故障进行检查、维修,使其恢复正常运转。要确保常规抢救设备完好率100%。

(7)医疗设备需要外修时,使用科室应填写“医疗设备外修维修申请表”,科主任签字后报医疗设备科长审批,主管院长审批后由医疗设备科专人联系外修,使用科室不得自行外修,否则造成的一切费用由使用科室自付并追究其责任。

(8)重视维修人员素质培养,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外出培训。

(9)各科室医疗设备不得私自外借,否则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自负。

7、医疗器械的应用分析、效益评估、更新报废

(1)医疗设备科应定期于财务科、经管会、病案室等职能科室联合到医疗设备使用科室了解设备性能、工作效率等使用情况,并根据使用科室实际作出大型医疗设备应用分析、效益评估、更新计划报院领导参考。

(2)凡因使用磨损、老化等损坏的医疗设备,经设备科技术人员鉴定确认无法维修的或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鉴定不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由使用科室填写“医疗设备报废(调拨)审批表”,使用科室主任签字,经设备科核实,设备科长批准、院领导批准和财务科长批准后,方可报上级部门报废注销或降级使用。

(3)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医疗设备应调整使用:①无正当理由闲置半年以上者;②引进新医疗设备后原设备降级使用者。

(4)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医疗设备应注销报废:①达不到国家计量标准,严重影响使用安全造成危害而无法修复改造者;②超过使用年限,机构陈旧,性能明显落后,严重丧失精度,主要配件损坏无法修复者。

(5)医疗设备的报废与调整统一由设备科办理,各使用科室不得自行处理。

(6)低值易耗品的报废由使用科室填写“低值易耗品的报废申请表”,使用科室主任签字后报设备科长和主管院长审批签字后方可报废,报废物品由设备科按规定统一处理。

8、医疗器械的损坏赔偿

(1)凡使用医疗医疗设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职、保管不妥、交接不清、违反操作规程或使用不当,造成医疗设备损坏的,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者酌情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和经济赔偿。

(2)医疗设备丢失,要书面说明丢失情况并附检查,经设备科组织相关人员调查确认事实后,拿出处理意见,报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审批,及时销账。

医院急救设备 篇3

【关键词】颅脑损伤; 院前; 急救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2位,但死残率则处于第1位。进几十年来,我国神经外科取得长足的进步,基层医院医护和监护条件较差,对颅脑创伤病情变化认识不足[1]。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许多乡镇基层医疗单位, 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等情况。尤其是西部地区显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乡镇医院都没有CT。在这种条件下, 基层外科工作中不能对颅脑外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但对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的处理及时转运可防止并发症, 减少残障, 提高抢救成功率。2007年1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137 例颅脑损伤病人, 现将院前急救及转运总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 年7 月我院收治急救颅脑损伤病人137 例, 男85 例, 女52 例; 年龄6岁-72岁, 平均40岁; 急救车出诊35 例,亲属护送入急诊科102例;车祸伤69例,打击伤27例, 坠落伤31例, 其他10 例; 现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3-5分6例,5-8分19例, 8-12分44 例, 12-15分68 例;有头皮损伤99例;合并其他器官脏器损伤9例。

1. 2结果转院治疗110例,途中死亡2例;住院治疗27例。

2急救与转运

2.1院前急救随时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接到急救电话及时出诊。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 应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排除可以造成伤害的原因,防止各种原因产生新的损伤。快速评估病情,根据GCS评分及时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检查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对有创口病人紧急包扎,出血较多病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呕吐、呛咳病人, 紧急进行呼吸道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根据情况紧急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缓解呼吸困难。当确认呼吸道已畅通后,给予吸氧。当上述措施采取后仍不能减轻缺氧症状者,则给予辅助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浅慢或已停病人,行紧急辅助呼吸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以确保呼吸道通畅。观察现场了解致伤原因、暴力情况和病人受伤体位、意识、出血量等, 以便向接收救治人员提供伤情记录,帮助伤情判断,以指导治疗。其他脉搏细数或测不清者,首先建立起1条或2条通畅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血压过低者,可结合病人的一般情况,适量应用升压药物。脉搏洪大且慢、呼吸减慢并合并有瞳孔一侧或双侧散大者,在保证呼吸道通畅和血压的前提下,紧急给予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颅内压。有合并伤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病情较重,及时与有条件治疗的上级医院联系争取最短时间内转院治疗。

2.2 转运途中的救护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 在病人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 立即转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抢救。对病人正确搬运、迅速转送,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再损伤。颅脑损伤伴昏迷病人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如遇较重的患者及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多数采用上下级医院对接的方式畅通绿色通道,尽量缩短转运等待时间有利于抢救工作。对于脑外伤患者判断是否使用脱水药物的标准主要依靠有无严重的颅内高压的表现,不盲目使用脱水药物。

3 讨论

颅脑外伤的急救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 途中医疗监护及院内的强化救治, 对于维持病人的生命, 减轻病人痛苦, 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 缩短伤后手术时间, 尤其是脑疝发生后的手术时间, 争取在双瞳孔散大前手术治疗是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急性脑疝最关键的措施。对颅脑损伤病人现场的抢救工作,最初的重点应是呼吸与循环的复苏和支持。即刻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低血压至关重要, 若有延迟可造成脑缺血缺氧性损害[2]。颅脑损伤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 但数小时、数天后会有继发性损害。而脑缺血缺氧是继发性损害的主要机制, 重视改善颅脑损伤后脑缺血缺氧对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供氧是预防脑缺氧发生脑水肿的重要措施。躁动不安和舒适状态改变是脑外伤病人的一个常见表现,也是提示该患者病情可能较重或脑疝前期表现,应高度重视。特别是当病人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入安静时, 应提高警惕、找出原因对症处理。不可盲目使用脱水药物,尤其是颅内出血没有停止的患者使用脱水药物可能短时内加重病情。但是当有脑疝发生的时候应及时有效的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为手术创造机会。

总之,基层医院在颅脑外伤的急救与转运工作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做好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 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可防止并发症, 减少残障。为了节约时间, 医院与医院之间需密切配合, 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尽量缩短伤后至手术的时间, 在急救与转运过程中突出一个“急”字, 分秒必争,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 湖北科学出版社, 2005:365

[2]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

三甲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体会 篇4

1 保障急救设备的完好

急救设备从作用、功能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救类和生命支持类。其中急救类包括:简易球囊呼吸器、麻醉咽喉镜、中心静脉导管、手动负压吸引器、麻醉插管、中心周边静脉管、气管切开器械和常规使用的器械、血透机、呼吸机、麻醉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等等。生命支持类包括:心电图机 (单道、多道) 、监护仪、多普勒胎心仪。由于急救设备主要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具有以下特点: (1) 用时急:急救设备多用于紧急、突发性事件场合, 医护人员必须十分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程, 才能立刻投入抢救使用。 (2) 闲时多:急救设备大部分时间闲置, 造成设备质量下降绩效低, 医护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程度下降。 (3) 分布广:几乎所有医院科室的医护人员均会涉及到急救设备, 培训面广, 管理问题多。 (4) 风险大:急救设备是医疗设备中风险因素最大的设备之一,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保障急救设备的完好非常重要。为此, 我院设备科力争确保设备的完好, 采取了相关措施: (1) 制定急救设备的管理制度, 整理出了急救设备的目录和使用登记情况。 (2) 切实落实检查。如检查急救设备储备计划与目录是否相符;是否定期维护, 确保效期;自查有记录;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记录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2 建立全院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机制

急救设备虽然大部分分布在医院的急诊科和麻醉科。但其他临床科室也有一部分, 分布面比较广, 流动性比较大。利用率也比较低, 有时真正需要的科室没有设备, 不需要的科室设备却闲置, 如果不熟悉急救设备的存储状态调配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将医院所有的急救设备登记造册, 以便能及时了解设备的分布情况、动态和使用率。表1是我院设备科对本院急救设备登记的部分资料 (除颤监护仪) , 设备科各工程师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资料。这样, 既可以方便医院各科室之间互通有无,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又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及时调配急救设备;既保证了出现突发事件的需要, 又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最大功效。同时我院还建立了“医学装备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程序”, 以保障急救设备出现故障时有紧急替代流程, 优先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的应急调配。

3 急救设备的存储、待用管理

为了确保急救工作更加高效顺利,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由于急救设备要求其具备工作精准的特性, 所以要求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全功能参数测试与校准, 周期性维护保养。

另外, 由于任何医疗单位都不可能储备齐全、大量的设备器械。而灾害性急救过程对此要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要超出单位正常储备, 所以要建立广泛的供货渠道和社会存储单元。我院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保障医疗救援所需常用应急物品, 与部分信誉度高的长期合作供应商签订了《应急物资和设备紧急供应的协议》。我院设备科在平时器材设备采购供应时也随时掌握设备器械特别是急救设备的各类信息。例如:供货商的信誉度、供应模式方法、响应时间等, 尤其强调对急救设备的供货速度。因为响应时间越短, 挽救成功的机会越大。

4 对出现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在近20年来, 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给予高度的关注, 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性能不良的急救设备 (特别是诊疗设备) 带病工作, 容易给病人造成伤害, 发生由于设备造成的不良事件。因此在急救设备的应用全过程中要求不间断地对设备进行质量的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院为加强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 确保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采取了多项措施: (1) 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 》条例, 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以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流程。 (2) 安全巡查制度化。在制订方案基础上, 设备科工作人员定期深入科室对所负责的急救设备进行安全巡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3) 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预防性、应急性维修。针对每类设备的特点, 科学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和程序, 并做好数据记录, 必要时对预防性维护后的设备进行重新校准, 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当急救设备出现突发故障时, 对急救设备积极抢修, 保障临床第一线需要, 对无法解决的或疑难的问题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4) 对保修期内或购置保修合同的急救设备, 主动掌握其使用情况。出现问题时, 及时与保修厂方联系。对确实没有维修价值的设备, 通过专家论证, 凡符合报废条件的不能用于临床使用的急救设备, 全部按相关制度予以报废。 (5) 设备科根据急救设备出现不良器械反应事件资料进行分析, 并作为新购置急救设备的参考。

5 总结

地区三甲医院接收病人种类多, 承担了本地区绝大多数危重病人的应急抢救。因此, 急救设备的管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急救水平。要强化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急救设备的操作程序;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一定专业素质、作风严谨的使用和维修人员。这样, 才能提升急救设备的使用质量, 提高医院的急救水平, 节约医院的支出成本, 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医疗急救设备的管理在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 直接影响急诊抢救效果, 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患纠纷息息相关;有效进行急救设备管理, 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医疗急救设备,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汤黎明, 吴敏, 刘铁兵, 等.灾害性突发事件急救对医疗设备器材综合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3, (27) 3:226-227.

[2]邵继风, 孙冰, 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 2011, (8) 10:51-52.

[3]吴韬.浅谈我院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 2010, (5) :44-45.

急救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 篇5

1、急诊抢救室/病房/监护室/院前急救等各部位出现急救设备不足时,本班N3护士立即调配本科室其他部位的备用急救设备,满足抢救需要,保证患者安全。同时上报护士长。

2、当本科室其他部位无可调用的备用急救设备需外借时,日间上报护士长,由护士长上报护理部进行调配;夜间通知值班护士长,由值班护士长酌情进行调配。

3、如果接到突发事件通知,根据患者人数及病情,评估所需急救设备数量。本科室仪器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小班时间通知总值班,立即启动《护理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配其他科室的急救设备。

4、急救设备发生故障,立即启动相应设备故障的应急预案,满足抢救需要,保证患者安全。并通知科主任及护士长,悬挂“待维修”标识,上报器械科维修,并在交接班本中注明。

医院急救设备 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心脏穿通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28-02

心脏穿通伤是胸部外伤中的急危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包填塞和失血性休克〔1〕,尤以前者为主。但若能幸存送至医院,及时正确抢救,可挽救患者生命。南部县中仁医院于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8例心脏穿通伤患者,现将急救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例均为心脏穿通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7-45岁,平均31.5岁;17例刀伤(多为刀、匕首、剪等刺伤),1例心外按压时胸骨断端刺穿心室。治疗组11例受伤至送诊时间为30min-180min,平均47.2min;心脏受伤部位:右心室6例,右心房2例,左心房1例,左心室1例,双室穿通伤1例;入院时患者大多全身湿冷、脉搏细弱,8例伴失血性休克,2例神志不清,血压为0mmHg,1例发生心脏骤停;3例合并肺裂伤;5例在术前行心脏超声检查,其中4例提示明显心包积液;7例在急诊室行胸片检查,4例提示心影明显增宽。

1.2急救方法

所有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均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和及时剖胸探查术。术中见损伤部位右心室6例,伤口1例为1.0cm,左心室1例,伤口为1.5cm。心包内有不同程度的积血和血凝块,量约200mL-500mL,胸腔内积血量为1200mL-3000mL。有心包填塞症状(Bech三联征)及时行心包穿刺减压后手术,均于心包内手指压住伤口后仅行心腔外壁缝闭裂口,而不行心腔内探查(以前试图探查心内损伤情况均因大量涌血而失败)。经左侧开胸共计6例,右侧3例,剑下2例,靠近冠状动脉的创口用血管下潜行方法缝合。行自体血回收7例。术后均送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监护。

2结果

经手术证实,本组患者均为心脏穿通伤,抢救过程中,死亡3例,死亡原因:1例出血性休克、1例急性心脏压塞,均致中枢性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无效,其余均痊愈,急救成功率为81.8%。

3讨论

心脏损伤绝大多数为开放性胸部损伤,临床将其分为失血性休克型和心包填塞型两种〔2〕,病情危急,多数伤后在现场或来院途中死亡。得不到及时、迅速的手术治疗,难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所以准确诊断、及时抢救是关键。初始时因症状不典型或合并其它创伤而被忽略,如何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外伤性心脏穿通伤及决定紧急就地手术,则是抢救的首要问题。心脏穿通伤具有以下特点:休克与出血量不成正比、多见于右室、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易被合并伤掩盖等特点〔3〕。如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有典型的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伤口处随心跳间断涌出鲜血,应立即确诊为心脏穿通伤。但对于刀刺伤入口小,心脏裂口小或心包填塞不严重,而仅为血胸时,应注意与血气胸鉴别。

基层医院由于缺乏体外循环设备及技术人员,而心脏穿通伤常凶险,入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呼吸停止,不允许转至有条件的大医院,所以探讨基层医院心脏穿通伤的急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外科医师都认为外伤性心脏穿通伤需紧急开胸手术,此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一旦拟诊心脏穿通伤就应紧急开胸探查,要避免任何延误抢救时机的检查,不能等待休克纠正后再手术。建立大口径静脉扩容通道,快速静脉输血补液,同时准备自体血液回输,以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尽快手术解除心包填塞,修补心脏避免继续大失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根本措施。心包切开后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会立即改善,剪开心包后,创口常呈喷射出血,可快速用指腹按压堵住裂口,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用手指堵住心脏破口的同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并根据心脏裂口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补,避免行心腔内探查,以免急剧喷血致大出血性休克。对心跳弱或已停止心跳者,应首先施以胸内心脏复跳按压,待心脏复跳后,及时缝合伤口减少继续失血。当有复合伤时,先处理心脏伤,再处理复合伤。手术切口常取左侧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此切口进胸快而简便,显露心脏较满意,尤其对左右心室裂口修复更为合适,需要时可横断胸骨延伸到右侧。如需体外循环可选正中切口,必要时可横断胸骨以利暴露。关于冠状动脉损伤的处理,应视具体的损伤部位和直径大小来决定。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使输液通路通畅,保证术中用药和输血、输液,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濒临死亡或心脏骤停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抢救机会。本组有1例17岁学生,被同学刺伤剑下、斜上入右心室,被老师同学手压伤口,送至急诊科室心跳、呼吸随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心跳、呼吸恢复,急入手术室,手指堵住心脏破口后,清除心包腔积血、输血、输液等,迅速修补心脏破口,抢救成功,无神经系统等功能障碍。术后常规使用心肌营养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对于促进创伤恢复,了解心脏受损情况具有一定意义。

4参考文献

1顾恺时主编.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23-525.

2范荣,叶彬,杨帆,等.心脏穿通伤12例的急救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8):65.

3刘维永,易定华,蔡振杰,等.52例心脏大血管损伤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3):19.

医院急救设备 篇7

1 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1.1 急救设备位置不熟悉主要集中在低年资和新聘护士中, 对平时用得少的设备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1.2 设备储电功能故障 (1) 一些设备的内置电池失效, 因使用交流电供电时不影响设备的使用, 而电池都比较贵, 考虑成本因素, 未及时更换新电池。 (2) 未按要求进行维护保养, 导致电池使用寿命降低。这些都造成仪器不能移动使用。

1.3 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 (1) 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规范消毒保养。 (2) 保养流于形式, 只记录保养登记本, 未真正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保养。 (3) 护士经验不足, 有问题而发现不了。

1.4 操作设备不熟练或使用不当急救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低, 导致了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规程不熟练。

1.5 设备结构部件安装错误如负压吸引器防溢装置连接错位, 备用状态的呼吸机管道、呼吸活瓣安放不正确, 主要原因是护士对仪器的作用原理不清楚、各附件的作用不了解, 安装后未试机运转等, 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

2 精细化管理措施

2.1 健全制度并建立设备档案科室根据各个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详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建立设备档案, 保存好随设备的全部资料, 如:仪器设备原理图、电路图、使用说明书、附件等, 将这些资料放于固定位置, 有利于护士及时查阅也便于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组织全科人员学习, 了解设备的作用原理及各部件名称及作用, 掌握仪器的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及简单的故障处理等。建立完善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内容包括:建立账卡档案、培训考核、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损坏赔偿规定等。

2.2 急救设备定位放置危重患者的抢救原则是争分夺秒, 在最短的时间内取用到急救设备是设备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我们按设备使用率的高低以最小抢救半径为原则对急救设备实行分区域定位放置, 在房间相应位置贴上设备名称, 定位放置, 不随意移动更换位置。急救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 如需外借, 归还时当班护士必须检查其性能, 确认急救设备完好后归位放置并预置为备用状态。抢救物品、仪器合理摆放、定位放置在急诊急救中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医护抢救配合上有条不紊的效果, 医护人员熟悉抢救物品的固定位置, 在抢救中得心应手, 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4]。

2.3 标识标牌明显清晰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中对急救设备管理“标识标牌”的要求, 制订各类急救设备的操作规程、消毒保养流程图等, 用封塑袋制成“已消毒”“运行正常”“故障待维修”标牌, 挂于相应设备上。建立“急救设备使用登记本”、“设备维修和保养记录本”、“急救设备消毒登记本”、“设备故障登记本”“、设备外借登记本”等, 随设备放置各种登记本。将设备使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从该设备使用说明书概括出来, 记录于设备使用登记本的前页, 同时将其打印、塑封贴在仪器设备侧壁或放置仪器设备的推车上, 让使用者对该设备的使用一目了然, 提高护士对该设备的使用能力及仪器设备使用质量。

2.4 规范清洁与消毒急救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 主要包括高频电刀、麻醉机、呼吸机、电动吸引器、洗胃机、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输液泵、手术灯、手术床和手术器械包等设备, 常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是一类特殊装备, 与其他常规医学装备相比,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易污染的特点。急救设备都是高端仪器, 应根据设备的种类与型号按照说明书要求规范各部件的清洁、除尘、消毒, 才能保护好仪器设备, 延长其使用寿命。各种仪器的主机外观表面及车子、支架用湿软布清洁去污除尘, 紫外线照射30 min;各种连接管最好使用一次性的,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洗胃机按规定程序进行消毒保养;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可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擦拭[5]。简易呼吸囊使用后均应送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清洁消毒, 封塑保存备用等。

2.5 专人管理, 规范保养有文献提出医院成立急救设备中心, 集中管理各临床科室的共用医疗设备, 临床科室需要时由急救设备中心下送。急救设备中心专业人员不仅要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整理, 更重要的是检查设备的性能、精度、运行状态是否完好, 这种模式不仅真正做到设备完好率100%, 最大限度提高设备使用率, 还能为医院节省不必要的开支[6]。但很多医院没开展此管理模式, 需要各临床科室自己管理设备。为此, 我院制定了专人月维护、专班周维护、当班护士日测试的制度, 科室指定一名责任心强、护理技能高, 熟悉急救设备性能、使用方法、维护程序的主管护师兼职急救设备的管理员;科室每周一、四安排专班分别对救护车载与抢救室设备进行一般的维护和保养。对悬空放置的急救设备要检查其安全稳定性, 防止设备因长期使用时的移动、牵拉造成螺丝松动、断裂等发生砸伤患者的事件;对装有备用电池的设备及时充电。每班护士接班时需对简易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开机调试并模拟操作。工作中如发现急救设备出现故障, 应做好故障登记, 及时与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联系, 进行处理, 同时上报急救设备管理员和护士长。抢救用设备如没有平时科学管理、日常精心维护, 用时往往会给患者和医院带来巨大损失。

2.6 开展对急救设备知识的培训科室新引进的急救设备时, 组织厂商工程师或医院设备科的工程师对全科医师和护士进行急救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前检查、日常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对新调入科的护士实地带教, 并进行考核验收;科室每年进行一次急救设备操作竞赛。将急救设备的操作使用纳入分层级培训计划, 每月按时实施, 将急救设备的操作、连接、维护、保养、使用注意事项纳入护理技能考核中,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达到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的处理等, 提高护士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水平。引导护士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2.7 开展急救设备故障应急演练由设备科制订院级急救设备紧急调配预案、医院急救设备的分布图, 并发给各科室, 建立全院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机制。科室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急救培训, 并进行抢救中急救设备故障应急演练, 强化其急救意识,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以保障紧急抢救。

3 体会

医院急救设备的完好性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急救设备的精细化质量管理, 科室的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设备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使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对设备操作熟练, 杜绝在执行操作及抢救时手忙脚乱, 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都有安全感, 提高了工作效率, 培养了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急救设备精细化管理对提高急救成功率, 减少急救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 2010, 24 (5) :1196-1197.

[2]戚俊军.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37 (4) :33-35.

[3]何海霞.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急救车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3) :2506.

[4]钟丽霞.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5, 36 (3) , 525.

[5]熊莉, 石玉兰.洁肤柔消毒凝胶在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消毒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9) :773.

医院急救设备 篇8

关键词:急救设备,设备管理,设备使用

医院急救医疗设备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的范围来说, 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设备都是急救设备。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救设备属于狭义范畴, 主要是医院内抢救病人的必备常规医疗设备。它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心脏按压泵血气分析仪、B超机、血尿常规分析仪、小型移动式床边X线机, 体外起搏器等等。

由于这类仪器用时急, 时效性强,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对此类医疗器械的管理、维修和保养, 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密切与临床、护理人员配合好, 充分发挥各种仪器在抢救中的作用, 保证抢救工作的成功率。现就此类设备的管理、维修、使用的管理模式作进一步探讨。

1 急救设备管理的探讨

1.1 急救设备的购置选择。

我们购置急救医疗设备的原则是考虑其先进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在价值工程指数相似的情况下, 选用功能性强、操作简便, 启动时间短的仪器;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配置一定数量的备用机。

1.2 急救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

选择安全、防潮、防尘和防火的地方存放设备。设备存放间放置的设备之间要有一定的安全间距。要做到设备购入即可到位, 使用完毕后易于回收, 日常保养时举目可见。验收与调试是保证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前提, 是由设备维修人员与使用者共同完成。首先检查设备的主要构件, 其次检查配套附件是否齐全, 生产厂家及保修日期是否相符, 仪器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等。总之, 这项工作要在严格的验收调试制度下完成。最后, 要在验调单上记录好地点、时间、验调人员, 记录好仪器的出厂指标, 实际值和医院实用值, 以便正式启用时提供参考依据。

1.3 急救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要做到日常维护与分级保养相结合。科室的使用者或专职保养人员要在无抢救任务时对设备进行通风、除尘, 对设备的机械部分进行紧固和润滑, 对仪器表面进行清洁等。设备科的专职维修人员定期会同使用者、保养者对仪器的相关功能、精密度、运转情况进行检查维护。日常检查与定期维护要存入设备维修保养档案。

1.4 急救设备的管理。

对全院的急救设备要做到统一管理, 分科负责, 责任到人。第一做到急救设备确实能够救急;第二做到有效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寿命。

(1) 对每台急救设备制定好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任何个人无权进行修改。

(2) 明确标示好各急救设备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3) 建立专业维修人员与科室使用人员相结合的维修保养制度;制定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4) 组织医护人员对抢救设备的使用进行定期培训;定期进行模拟抢救操作考核。

2 急救设备维修保养的探讨

2.1 急救设备维修保养人员的选择。

医疗器械维修是一种精细的工作。维修急救医疗器械要求既要精细, 又要快速准确。因好多抢救设备是进口的, 不仅要求维修人员要技术过硬, 独立工作能力强, 还要求维修人员有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 要选择具有电子、工程专业技术的本科生, 甚至研究生来作为候选。另外, 还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原有技术人员的水平。只有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 责任心强的维修队伍, 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2.2 急救设备维修保养人员的职权。

职责: (1) 负责急救设备验收、安装和调试。 (2) 制定急救设备的操作规程, 保养方法, 保养制度。监督指导专职保养人员的工作, 指导相关人员正确的使用设备。 (3) 定期检查仪器的性能及运行状况, 并把结果录入微机存档。 (4) 对非正常运行的设备提出处理意见。 (5) 负责所有抢救设备的保费审查。

权利: (1) 对急救设备相关配件地采购, 必要时可先采购后报销。 (2) 对后备急救设备具有自主调用权。 (3) 加班待遇与抢救病人的医务人员待遇相同。

2.3 急救设备维修。

加强急救设备的维修管理, 是保证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1) 首先, 要保证急救设备常规的“三个保养三个维修”。三个保养:一是使用 (日常) 保养;二是专人保养;三是预防性保养。三个维修:一是预防性维修;二是改造性维修;三是故障后维修。因有后备机, 尽量避免现场故障后维修。如果出现, 要求维护人员要快速、准确、及时的处理故障。

(2) 其次, 提高急救维修实践能力, 功夫要下在平时。平时要勤观察, 勤学习。无论从设备本身, 还是从设备系统原理上, 都要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仪器的运转状况及各项指标, 具有快速判定设备受损原因和设备损坏部件的实力。要使维修工作精而有序, 细而迅速。

参考文献

[1]张志臣, 康茂荣, 薛文媛, 等。呼吸机的零缺陷, [J].中国, 医疗设备, 2008, 23 (5) :85.

[2]姜远海, 等.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医院急救设备 篇9

1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在医院等级评审中, 针对设备的条款,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完好率达标是单独的一项条款, 此项有如下具体要求: (1)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2) 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3)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此外, 我院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相关制度比较完备, 从基本的资产管理制度, 维修制度到设备的保养、计量、培训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工作的准则和依据。同时, 要建立专门针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相关制度和预案。我们制定了《急救、生命支持设备管理制度》, 《急救设备应急调配制度》, 《医疗设备资源共享制度》, 《急救设备应急演练分工分组方案》, 《医院医疗急救设备调配应急预案》, 《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流程》, 《全院急救、生命支持设备分布图》, 《全院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明细表》, 《突发应急事件医疗设备借用协议》。当然, 关键是建立科学的供管修一整套保障体系, 并且能切实做好落实和监管才是重点。

2 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相关制度的支撑和管理之下, 我们要想达到急救、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的100%保障, 重点还是要从日常工作中下手, 将保障工作常态化。

(1) 我们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 将所有医疗科室划分到各个工程师, 要求每位工程师每周对分管科室的设备尤其是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发现问题, 现场解决, 并将相关检查情况记录到设备随机附带的设备使用记录本上。

(2) 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 工程师每月统计各自分管科室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完好率, 进行数据上报, 以便分析。

(3) 每位工程师制定自己管理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年度保养计划, 按计划对设备进行保养, 按月上报保养手册。

(4) 每季度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排除。

(5) 定期对需要进行计量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 请相关有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

3 建立监管体系, 形成长效机制

首先, 我院设备科领导执行定期巡检制度, 对每位工程师日常的设备巡检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其次, 我院建立的应急管理办公室, 负责组织实施相关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相关演练, 并对演练情况进行监管。

4 个别问题的讨论

4.1 有关应急物资储备的问题

在评审中, 相关专家曾指出应急物资应单独存放, 专管专用。应急物资中涵盖了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 针对此项, 我个人觉得, 是否可以更加灵活的来处理, 比如应急物资中相关医疗设备能否纳入到设备租赁中心等类似的机构, 在提高其使用率的情况下实行追踪式的动态管理, 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调拨。

4.2 关于监管模式

考虑是否可以成立院内相关的独立监管机构, 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 避免出现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发生, 更大程度的增强制度的落实。

4.3 尝试建立制度和流程的定期研讨制度

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实际使用和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定期的修订和完善。

4.4 关于此类设备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急救设备的日常管理 篇10

1.1 闲时多、用时急。

急救设备在大部分时间里闲置, 造成设备质量下降, 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低。对单一科室而言, 患者急救并不是经常发生的 (急诊科除外) , 医护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程度也随之降低。

1.2 易污染、风险大。

急救设备是医学设备中风险因素最大的装备之一,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救设备 (特别是呼吸机、洗胃机等) 在闲置时如果不及时对管路、湿化瓶及接水杯的消毒和清洁处理, 往往会造成患者的交叉感染。

1.3 分布广, 管理乱。

几乎所有的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涉及到急救设备, 特别是一般科室使用管理问题更加突出, 急救设备几乎没有专人管理, 在设备使用前后都无专人管理设备的清洁、保养。

1.4 操作不规范。

急救设备没有操作规程或有规程不执行, 操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 或者经过培训而长期无实践, 技能生疏。

1.5 保养不及时。

很少采取预防性保养维修和定期巡检的办法, 不能主动掌握设备的质量状态。

2 应采取的对策和办法

2.1 加强培训。

组织设备厂商的工程师对使用者进行急救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前检查、日常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对新调入科室的每一位护士还应派专人讲解, 实地带教, 考核验收;同时将急救设备的操作、连接、维护、保养、使用注意事项等纳入护理技能的考核中,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水平。

2.2 严格操作规程。

设备的使用是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 正确的操作可以防止人为故障的发生, 保持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 平时可将流程或警示性标志打印塑封挂于急救设备旁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有充电要求的设备, 使用后必须严格执行充电操作, 长时间不用时也应定期执行充放电操作并做记录, 除颤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应有间隙时间, 不得超过额定的工作时间。呼吸机、洗胃机等急救设备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

2.3 完善抢救设备的管理制度, 保证急救设备的完好率。

抢救设备必须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值班护士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 发现故障随时送修。抢救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 如急需外借, 归还时当班护士必须检查其性能, 确认完好后预置为备用状态。另外, 还要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替换设备。对于较贵重的抢救设备还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使用记录。记录不仅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爱护设备的责任感, 也为维修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2.4 同类急救设备尽可能做到品牌统一、型号一致。

急诊科、ICU、CCU的急救设备品牌应尽量一致, 力求操作简单, 维护方便, 同时也能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降低维修成本。

2.5 建立预防性维修制度。

预防性维修主要由医院工程人员完成, 主要内容有:定期下科室检查急救设备是否完好, 氧气、负压管道有无漏气;急救设备更换充电电池、氧电极等消耗品后, 要将更换时间贴在设备上, 以利于把握消耗品的更换周期。另外, 急救设备在全院要有一定的储备, 以防出现应急情况时措手不及。

参考文献

[1]张晓河.浅谈急救护理思维[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3.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2.

[3]陈小萍.护士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276 (7) :45.

急救医学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 篇11

所谓急救医学设备(E 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a Device,EMD)是指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抢救、手术等医疗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医学设备,也是医院必备的常规医疗设备。

急救医学设备主要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与患者生命直接相关,是临床使用中特殊设备,具有以下特点:

(1)用时急急救医学设备多用于紧急、突发性事件场合,无法对设备进行用前检测、质量控制,医护人员必须十分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程,才能立刻投入抢救使用。

(2)闲时多急救医学设备大部分时间闲置,造成设备质量下降绩效低,医护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程度下降。

(3)分布广几乎所有医院科室的医护人员均会涉及到急救医学设备,培训面广,管理问题多。

(4)风险大急救医学设备是医学设备中风险因素最大的设备之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对于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直接生命支持的急救医学设备来说,由于其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建立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管理意识,是保证急救医学设备临床安全可靠使用的重要手段。

1 风险

所谓医院中的风险是指医疗设备在使用环境下可能给患者与医疗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全美技术评估权威组织对风险指的是在规定的适用条件下对医疗技术用于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的人员所造成的伤害的可能性的程度。1997-200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管理局(FDA)共收到40多万份报告,其中造成6636人死亡。所以很有必要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到使用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机率,确保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为了确保急救医学设备质量和安全,必须用风险管理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对医疗设备正确使用和预防性的维护,做好医疗设备使用前的质量控制,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医护人员和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

2 风险类型

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有以下三种类型:

(1)物理风险是由物理因素引起的风险,最典型的诸如电击,机械性损伤,易燃易爆物失控造成的伤害。

(2)临床风险是在医疗设备使用中操作不合理或错误造成引起的,或因应用技术上问题而引起的伤害。

(3)技术风险是随着医疗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性能指标有所下降,或者是由于测量的误差而引起的误诊与漏诊,延误了治疗机会对病人造成伤害。

此外,因设备属性、设备特性、安全性能、致死状态、使用频率等也会产生的各种风险。

3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内容,通常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以便在资源投入和风险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见图1。

3.1 风险分析

通常可以通过案例、相关经验与知识进行风险的分析,包括可能引起多种危害的定义,以及与危害有关风险的估计。其中有医疗设备的固有风险:包括设计、技术条件、工艺、材料(如生物相容性、化学残留与放射性)等因素;也有临床使用的风险:主要是操作不熟练与错误、器械协同不当及设备功能失效。

3.2 风险评估

3.2.1 医学装备风险值

医疗设备风险值(Risk Level,RL)评估,通常是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目的(用途)、机械电气特性、功能、安全措施、使用频率等各方面风险水平进行量化后得出的。通常由专家集体评分,根据风险的可承受程度确定权重。

3.2.1.1 使用属性

根据医疗设备使用目的不同,得出风险值,见表1。

3.2.1.2 设备特性

设备特性主要指设备的电器特性,如电子类设备、机械类设备、有活动部件、有需定期更换的部件、存在系统性关联停机、需定期清洁等特性。同一台设备可有多项选择,每选中一项增加2分,最高不超过12分。

3.2.1.3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指医疗设备安全保护和报警功能的设计情况,包括9项:患者情况报警、故障报警、声光报警、故障码显示、连续的后续测试、机械安全保护、连续的操作警告、开机自检和手动自检等。每缺少一项累计1分,最高为9分。

3.2.1.4 致死状态

致死状态指由设备故障可能引起的致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如果是直接的5分;间接的3分;不发生为0分。

3.2.1.5 使用频度

风险分值随着设备使用频率升高而增加。使用频率很低为0分;使用频率度低为2分;;使用频率较高为4分;使用频率高为5分。

依据上述方法对医疗设备进行评估,超高风险医疗设备其风险值为(RL)>40,如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监护仪、加速器、起搏器等。高风险医疗设备其风险值为30-40,如心肺机、电刀、麻醉机、复苏器、多功能监护仪、输液泵、血透装置、导管机等。中风险医疗设备其风险值为20-30,如各种X线机、CT、MRI、ECT、PET等。低风险医疗设备其风险值为10-20,如B超、肺功能仪、血氧/血压/气体监护、生化和检验仪器等。无风险医疗设备其风险值为<10,无影灯、手术床、实验室非诊断仪器、消毒清洗设备等(见表2)。

3.3 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风险分析的目的在于进行风险控制,风险值不同,风险控制的等级和投入的资源成本也不一样,量化的结果便于医院依据医疗设备的风险值(Risk Lever),继而算出设备预防性维护的频率(PM Freq)和预防性维修间隔(PM Inter),以便医院根据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安全和质量保证措施。

表2的风险值使用和管理的风险控制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动态评价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并反复对风险估计和风险分析进行调整。

针对急救医学设备的特殊性,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解决其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除了预防性维护和安全使用制度的完善同时,重视医学计量检测可以减少急救医学设备引发的技术风险,确保医疗质量,提高医院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为了管理好急救医学设备,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急救医学设备台帐;加强验收工作,杜绝不合格的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既为患者负责,也为医院负责,堵住设备不合格因素而产生的不良隐患;对于超限或检测数据不合格的急救医学设备必须强制报废或降级使用,保证医院急救医学设备整体的优良状况。

2010年8月,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同年的8月—12月,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与安全管理专项检查活动。专项检查重点包括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组织,规范器械管理部门建设,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日常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有关阳性检出率等定期检查制度和落实执行情况;医疗器械应急预案建立情况;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和报告开展情况;重点科室的高风险类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情况等。

为确保急救医学设备质量和安全,用风险管理的理论来指导临床使用和预防维护,做好设备使用前的质量控制,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技术状态,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同时,医护人员和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医院医学装备专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改革和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摘要:分析了急救设医学装备风险类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模式、风险分析方法,风险评估(包括风险分值计算),风险控制的要点。急救医学设备风险分值高,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急救设备,医疗设备,风险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A].第一届中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研讨会[C]2008,10.

上一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下一篇:林下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