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救(精选12篇)
医院急救 篇1
摘要:规范医院急救设备管理流程, 实施适宜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确保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是医院提高设备使用率,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院急救设备,管理模式,管理流程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急救设备被不断运用到临床当中。据对国内医院急诊科的不完全统计, 大约14%的就诊患者为意外受伤, 由于救护不及时或不当, 意外受伤者的死亡率较高。在院内急救的过程中, 由于患者的脆弱、治疗的不确定性, 造成了一定比例的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错误发生, 而因医生医疗水平、患者用药个体差异等方面都无量化标准, 故与医疗设备相关的纠纷最易引发医疗纠纷, 且医院经常败诉, 赔偿数额巨大。这些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错误中虽有一部分是由于医生个人技术上的疏漏, 但更大一部分来自整个急救设备管理体系潜藏的隐患。
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的著名的《错误凡人皆有, 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保障系统》报告指出, 能增加安全性的不只是忠告, 更是对医院急救设备、职位设置、辅助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合理设计。安全医疗环境的建立应该摒弃苛责个人的职业修养而以医疗环境系统改善为导向。因此,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流程, 保持急救设备备用状态尤为重要。
1 急救设备的属性
医院急救设备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 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设备都是急救设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救设备属于狭义范畴, 主要是医院内抢救患者的必备常规医疗设备, 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氧气瓶、多功能抢救床、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定量输液泵、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监护系统、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系统、小型移动式床边X线机、体外起搏器等设备。这类急救设备时效性强、用时紧急, 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 所以对于急救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需予以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各种设备在急救当中的作用, 保证抢救的成功率[1]。
2 医院急救设备管理模式探讨
2.1 急救设备管理流程
急救设备管理流程包括设备的购买、验收、净化、保养、维修、监测、更新及人员培训。而实施一套适宜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使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可使急救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2.2 急救设备购置原则
购置急救设备的基本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考虑医院综合抢救能力, 合理配置急救设备, 争取发挥其最大的抢救能力。
2.3 急救设备管理措施
急救设备常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与常规医疗设备相比, 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 应考虑其先进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在价值指数相似的情况下, 选用功能性强、操作简便、启动时间短的设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配置一定数量的备用机[1]。
医院急救设备必须保持备用状态, 即确保急救设备确实能够用于救急, 能够抢救生命。
(1) 制定每台急救设备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并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制定急救设备使用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使用大型急救设备的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业务能力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2) 明确标识各急救设备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用设备安全有效情况予以监控。在急救设备质量控制体系中, 实行每月对设备的运行和完好状况打分考核制度, 与使用科室收入挂钩。
(3) 建立一套适合医院实际运作的设备维修体制。对急救设备做好预防性维修和定期保养, 延长其使用寿命, 减少事故发生。
由受过厂商培训的工程师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性维修和定期保养是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的关键。其中定期保养一般实行三级保养制:一级保养为日常例行保养, 由设备使用人员负责, 进行设备表面清洁与紧固易松动零件;二级保养由设备使用人员同维修工程师按计划进行机器内部清洁, 并进行局部检查和调整;三级保养由维修工程师进行预防性维修, 并填写维修报告, 维修结果分为合格、维修后合格、有问题也可应急使用、有问题且不能使用。这种分级管理模式可有效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提高设备运行质量。
(4) 对在用设备进行标准化检测。定期对急救设备性能指标、计 (剂) 量、安全防护、接地等进行检查和监测, 属于国家强检目录内的设备应由设备科 (处) 专职计量人员联系技术监督管理局专职人员定期鉴定, 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5) 建立专业维修人员与科室使用人员相结合的维修保养制度。
(6) 制定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急救设备的质量管理需制度化,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手册、作业文件、各种作业记录[2]。
(7) 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需了解设备运转的基本原理, 并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规程。在维修过程中, 要依据确凿的临床应用信息, 以便节约故障诊断时间, 成功维修。
(8)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规程, 定期进行模拟抢救操作考核。
(9) 采取“派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原有临床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10) 医院急救设备必须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和计量, 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1) 在设备招标采购环节, 着重考虑厂家售后维保团队的实力及其应急响应能力。
规范的急救设备管理流程, 对医院急救设备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卫生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也将急救设备的配置率和完好率纳入重点督查范围。探索更规范的急救设备管理模式和建立急救设备应用质量控制程序, 是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 也是医院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刚.关于对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2 (3) :40-41.
[2]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S].2011.
医院急救 篇2
XX医院急诊科占地约1000平米,共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14名,护理人员28名,急救车4辆,司机6名;急救车共配备急救箱8个、心电监护除颤仪2台、多功能监护仪2台、人工气道设备及人工呼吸器4套、车载氧气设备4套、吸引器2台、便携呼吸机1台等。作为市急救中心的一个急救分站,可保证24小时同一时间段内连续出诊2车次以上,较好的配合市急救指挥系统完成了院前急救工作。现总结如下:
XX年1-6月份共接到呼救电话1306个,派出急救车完成出诊任务1253车次,其中平均日出诊量为7车次,最高日出诊量为15车次;院前急救中危重病人为450人次,占出诊量的35﹪,县区以上长途出诊76车次,成批伤出诊10车次。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配比不足,急救人才梯队断层,不利于院前救护的长远发展。
2.没有配备急救车担架员,对需要搬运服务的病患无法满足其需求,造成搬运困难,延长急救时间,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3.出诊空车率较高,占出诊总量的19﹪,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4.出诊病人中“三无人员”占出诊总量的1﹪,无人为病人医疗费用买单,由急诊科垫付,造成科室经济负担。
医院急救 篇3
【关键词】颅脑损伤; 院前; 急救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2位,但死残率则处于第1位。进几十年来,我国神经外科取得长足的进步,基层医院医护和监护条件较差,对颅脑创伤病情变化认识不足[1]。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许多乡镇基层医疗单位, 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等情况。尤其是西部地区显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乡镇医院都没有CT。在这种条件下, 基层外科工作中不能对颅脑外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但对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的处理及时转运可防止并发症, 减少残障, 提高抢救成功率。2007年1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137 例颅脑损伤病人, 现将院前急救及转运总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 年7 月我院收治急救颅脑损伤病人137 例, 男85 例, 女52 例; 年龄6岁-72岁, 平均40岁; 急救车出诊35 例,亲属护送入急诊科102例;车祸伤69例,打击伤27例, 坠落伤31例, 其他10 例; 现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3-5分6例,5-8分19例, 8-12分44 例, 12-15分68 例;有头皮损伤99例;合并其他器官脏器损伤9例。
1. 2结果转院治疗110例,途中死亡2例;住院治疗27例。
2急救与转运
2.1院前急救随时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接到急救电话及时出诊。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 应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排除可以造成伤害的原因,防止各种原因产生新的损伤。快速评估病情,根据GCS评分及时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检查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对有创口病人紧急包扎,出血较多病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呕吐、呛咳病人, 紧急进行呼吸道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根据情况紧急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缓解呼吸困难。当确认呼吸道已畅通后,给予吸氧。当上述措施采取后仍不能减轻缺氧症状者,则给予辅助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浅慢或已停病人,行紧急辅助呼吸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以确保呼吸道通畅。观察现场了解致伤原因、暴力情况和病人受伤体位、意识、出血量等, 以便向接收救治人员提供伤情记录,帮助伤情判断,以指导治疗。其他脉搏细数或测不清者,首先建立起1条或2条通畅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血压过低者,可结合病人的一般情况,适量应用升压药物。脉搏洪大且慢、呼吸减慢并合并有瞳孔一侧或双侧散大者,在保证呼吸道通畅和血压的前提下,紧急给予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颅内压。有合并伤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病情较重,及时与有条件治疗的上级医院联系争取最短时间内转院治疗。
2.2 转运途中的救护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 在病人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 立即转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抢救。对病人正确搬运、迅速转送,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再损伤。颅脑损伤伴昏迷病人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如遇较重的患者及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多数采用上下级医院对接的方式畅通绿色通道,尽量缩短转运等待时间有利于抢救工作。对于脑外伤患者判断是否使用脱水药物的标准主要依靠有无严重的颅内高压的表现,不盲目使用脱水药物。
3 讨论
颅脑外伤的急救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 途中医疗监护及院内的强化救治, 对于维持病人的生命, 减轻病人痛苦, 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 缩短伤后手术时间, 尤其是脑疝发生后的手术时间, 争取在双瞳孔散大前手术治疗是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急性脑疝最关键的措施。对颅脑损伤病人现场的抢救工作,最初的重点应是呼吸与循环的复苏和支持。即刻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低血压至关重要, 若有延迟可造成脑缺血缺氧性损害[2]。颅脑损伤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 但数小时、数天后会有继发性损害。而脑缺血缺氧是继发性损害的主要机制, 重视改善颅脑损伤后脑缺血缺氧对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供氧是预防脑缺氧发生脑水肿的重要措施。躁动不安和舒适状态改变是脑外伤病人的一个常见表现,也是提示该患者病情可能较重或脑疝前期表现,应高度重视。特别是当病人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入安静时, 应提高警惕、找出原因对症处理。不可盲目使用脱水药物,尤其是颅内出血没有停止的患者使用脱水药物可能短时内加重病情。但是当有脑疝发生的时候应及时有效的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为手术创造机会。
总之,基层医院在颅脑外伤的急救与转运工作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做好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 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可防止并发症, 减少残障。为了节约时间, 医院与医院之间需密切配合, 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尽量缩短伤后至手术的时间, 在急救与转运过程中突出一个“急”字, 分秒必争,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 湖北科学出版社, 2005:365
[2]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4
1 一般资料
本组1 701例,,返空552例,其中,有效出诊1149例。其中,内科478例,外科630例,妇科4例,儿科2例。病种分类:交通事故415例,心脏疾病97例,脑血管意外198例,醉酒97例,呼吸道疾病86例,其他损伤215例,死亡35例,抢救成功率97%。
2 院前救护护理措施
2.1 接诊迅速
值班护士接到120指令或群众求救信号后,必须正确记录出事(发病)地点、求救时间、病人人数、简要病情、联系电话号码等。立即通知出诊护士、医生和汽车司机,做好出诊准备。如遇重大集体灾害事故报告有关领导,并通知本院抢救小组出诊抢救和援助,同时通知各科室做好接诊抢救工作。出诊护士接到任务后,立即备齐出诊箱及所需物品,并根据病情准备必要的抢救设备,立即出动,分秒必争,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发地点。通常出诊箱备有一些常用的药品、注射器、输液器、开口器、舌钳、电筒、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及内科常用口服药品、注射药等。救护车上备有气管插管导管、呼吸气囊、心电图、吸引器、氧气、夹板、颈椎固定器、铲式担架、动脉加压止血泵等。
2.2 现场救护
现场急救要快速反应、迅速出诊、及时抢救。以最快的速度(接到求救电话5分钟内必须出诊)到达出事地点后,立即展开现场救护,争分夺秒抢救伤病员的生命。
2.2.1 快速判断伤情
接诊后首先立即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意识、瞳孔及伤口情况,向病人或家属、目击者询问病史及发病过程[1],特别要注意与病情相关的细节,然后查看伤情、病情,进行必要的体检,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评估。
2.2.2 及时抢救护理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鉴别分类,对需要就地抢救的及时配合医生对病人施行抢救护理措施[2],包括将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心电监护、气胸减压、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这些救护措施的实施可穿插在初步评估和体检过程中进行。如创伤性大出血的患者要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1条用18号留置针穿刺注射,并注意避开受伤肢体和部位;开放性气胸的患者,要用急救包或厚敷料严密封闭,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若出现呼吸困难可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插入带活瓣的穿刺针排气;交通事故中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立即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氧气吸入、保证呼吸通畅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立即给氧、心电图检查、给予扩冠、镇静、止痛治疗,就地救护,少搬动,待病情稳定后平卧转送;对现场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2.2.3 初步诊断
尽可能系统地收集患者病史,尤其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完善体格检查,避免伤情的漏诊、误诊,作出初步诊断[3]。
2.2.4 信息传递
将危重患者病情及时向院内急救组报告,让院内做好专科医师、器械、药品等准备,以便患者接回医院就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对于基层医院无法开展的手术,在得到请示答复后及时转送上级医院。
2.3 转运
对生命体征稳定的一般病人,经过对症处理后可安全转送;危重病人应积极进行现场救治,待病情改善后及时转送;对由于设备条件限制,要采取边救边送或边救边求援,尽量争取时间。院前转运的全过程中,应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患者各种管道应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在转运途中保持轻、稳、快,要保证安全,医护人员必须始终守护在病人身旁,把握患者的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采取措施准备救治。并随时与院部联系,以便做好接诊准备。要与医护人员交班,内容包括病情、处置及用药等情况。
2.4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人,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病人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病人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我们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病人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病人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病人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5 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我们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详细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以及实施时间,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4],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时会考虑使用的量的问题,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一个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3 体会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生命抢救技术,才能使现场救护快捷、准确、有效和安全,急救现场无论面对何种疾病,急救护理工作都应有规律,即对伤情病情快速做出评估,准确判断、果断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及安全转运,能有效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伤残率。总之,在现场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使其病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前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实施有效的急救处理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心、敏锐抢救意识、过硬的技术操作、良好的应变能力是转运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2]鄂文华.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探[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46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篇5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出车前:
(1)救护车为医疗救护专用,实行24小时院内值班,由院办公室统一安排(夜间由行政值班,特殊情况下医务科可直接调用)。(2)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保持车辆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接到电话10分钟内必须出车。并填写有出车登记,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3)急救车应按规定停放在指定位置,定人、定车、责任到人。车上的设备、附件不得私自拆卸,如需变动,需经院办公室批准后由专业人员拆卸。
(4)急诊护士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班班交接。当日出诊前必须对照《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对抢救物资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周一次检查药品、器材、物品,护理部每月检查一次。
二、出车中:
(1)院办公室或行班值班接到120电话,并简单询问病情及联系方式后,立即通知驾驶员及值班医生、护士,告之简要病情和联系方式,医务人员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10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出发前出诊医生必须与报警人取得联系,再次询问病情。(2)当班驾驶员严禁饮酒,不得酒后驾车。驾驶车辆时不得抽烟,不得与人闲谈,驾驶室内不得私自带人,病人及陪护人员上车后应关好车门后再启动车辆。(3)救护车司机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执行操作规范。确保行车安全。完成救护任务后及时返回医院,不得路途中办私事和单独出车,私自出车。
(4)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在出车救护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佩戴工作牌,对病人及家属在态度热诚,文明礼貌。
(5)出诊人员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进入现场应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必须向病人家属交待病情并签署《120出诊、转诊、转院知情同意书》,取得家属签字。
(6)抢救病人要严格遵守医疗急救工作程序及急救原则,按急救医疗规范及服务标准对待病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7)使用担架搬运病人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将病人固定于担架上。(8)接送过程中医护人员至少应有一人在病人身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系危急重症病菌,医护人员均须在病人身旁密切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处理,严禁医护人员坐在驾驶室内。如遇危急情况,可第一时间报告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取得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的同意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近医院抢救,杜绝责任事故发生。(9)加强查对制度,不管是在现场还是在路途中救护,护士所执行的口头医嘱及所有操作,包括时间、药名、剂量、给药方法,要及时记入抢救记录,所有药品安瓿及包装均要核对后带回医院。(10)接诊病人返回医院后,出诊医师要立即对接诊医师交接出诊情况。如系危急重症患者或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须提前向行政值班或院办公室汇报,告之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11)车辆在外出执行急救任务时发生交通事故或机械事故,驾驶员应第一时间及时报告院办公室,等候院办公室的指示和安排。
三、出车后
(1)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救护车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一般情况下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如遇外伤血液、呕吐物污染等需及时清洗消毒。车辆清洗消毒由救护车驾驶员负责,车内抢救设施的清洗消毒由出诊护士负责。
医院急救 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心脏穿通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28-02
心脏穿通伤是胸部外伤中的急危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包填塞和失血性休克〔1〕,尤以前者为主。但若能幸存送至医院,及时正确抢救,可挽救患者生命。南部县中仁医院于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8例心脏穿通伤患者,现将急救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例均为心脏穿通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7-45岁,平均31.5岁;17例刀伤(多为刀、匕首、剪等刺伤),1例心外按压时胸骨断端刺穿心室。治疗组11例受伤至送诊时间为30min-180min,平均47.2min;心脏受伤部位:右心室6例,右心房2例,左心房1例,左心室1例,双室穿通伤1例;入院时患者大多全身湿冷、脉搏细弱,8例伴失血性休克,2例神志不清,血压为0mmHg,1例发生心脏骤停;3例合并肺裂伤;5例在术前行心脏超声检查,其中4例提示明显心包积液;7例在急诊室行胸片检查,4例提示心影明显增宽。
1.2急救方法
所有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均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和及时剖胸探查术。术中见损伤部位右心室6例,伤口1例为1.0cm,左心室1例,伤口为1.5cm。心包内有不同程度的积血和血凝块,量约200mL-500mL,胸腔内积血量为1200mL-3000mL。有心包填塞症状(Bech三联征)及时行心包穿刺减压后手术,均于心包内手指压住伤口后仅行心腔外壁缝闭裂口,而不行心腔内探查(以前试图探查心内损伤情况均因大量涌血而失败)。经左侧开胸共计6例,右侧3例,剑下2例,靠近冠状动脉的创口用血管下潜行方法缝合。行自体血回收7例。术后均送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监护。
2结果
经手术证实,本组患者均为心脏穿通伤,抢救过程中,死亡3例,死亡原因:1例出血性休克、1例急性心脏压塞,均致中枢性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无效,其余均痊愈,急救成功率为81.8%。
3讨论
心脏损伤绝大多数为开放性胸部损伤,临床将其分为失血性休克型和心包填塞型两种〔2〕,病情危急,多数伤后在现场或来院途中死亡。得不到及时、迅速的手术治疗,难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所以准确诊断、及时抢救是关键。初始时因症状不典型或合并其它创伤而被忽略,如何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外伤性心脏穿通伤及决定紧急就地手术,则是抢救的首要问题。心脏穿通伤具有以下特点:休克与出血量不成正比、多见于右室、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易被合并伤掩盖等特点〔3〕。如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有典型的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伤口处随心跳间断涌出鲜血,应立即确诊为心脏穿通伤。但对于刀刺伤入口小,心脏裂口小或心包填塞不严重,而仅为血胸时,应注意与血气胸鉴别。
基层医院由于缺乏体外循环设备及技术人员,而心脏穿通伤常凶险,入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呼吸停止,不允许转至有条件的大医院,所以探讨基层医院心脏穿通伤的急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外科医师都认为外伤性心脏穿通伤需紧急开胸手术,此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一旦拟诊心脏穿通伤就应紧急开胸探查,要避免任何延误抢救时机的检查,不能等待休克纠正后再手术。建立大口径静脉扩容通道,快速静脉输血补液,同时准备自体血液回输,以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尽快手术解除心包填塞,修补心脏避免继续大失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根本措施。心包切开后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会立即改善,剪开心包后,创口常呈喷射出血,可快速用指腹按压堵住裂口,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用手指堵住心脏破口的同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并根据心脏裂口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补,避免行心腔内探查,以免急剧喷血致大出血性休克。对心跳弱或已停止心跳者,应首先施以胸内心脏复跳按压,待心脏复跳后,及时缝合伤口减少继续失血。当有复合伤时,先处理心脏伤,再处理复合伤。手术切口常取左侧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此切口进胸快而简便,显露心脏较满意,尤其对左右心室裂口修复更为合适,需要时可横断胸骨延伸到右侧。如需体外循环可选正中切口,必要时可横断胸骨以利暴露。关于冠状动脉损伤的处理,应视具体的损伤部位和直径大小来决定。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使输液通路通畅,保证术中用药和输血、输液,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濒临死亡或心脏骤停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抢救机会。本组有1例17岁学生,被同学刺伤剑下、斜上入右心室,被老师同学手压伤口,送至急诊科室心跳、呼吸随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心跳、呼吸恢复,急入手术室,手指堵住心脏破口后,清除心包腔积血、输血、输液等,迅速修补心脏破口,抢救成功,无神经系统等功能障碍。术后常规使用心肌营养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对于促进创伤恢复,了解心脏受损情况具有一定意义。
4参考文献
1顾恺时主编.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23-525.
2范荣,叶彬,杨帆,等.心脏穿通伤12例的急救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8):65.
3刘维永,易定华,蔡振杰,等.52例心脏大血管损伤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3):19.
某医院急救中心手术部设计 篇7
外科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100多年前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最早认识到悬浮污染物对手术的有害作用,他在手术过程中用石碳酸喷雾来消毒空气,术后感染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他被公认为无菌手术的创始者。
20世纪60年代,外科手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关节置换、器官移植等,由于这些手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稍有不慎,甚至危及生命。术后感染成为决定这些深部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探讨室内悬浮物对这些手术术后感染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室内悬浮物。1966年1月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纪念医院世界上最早的单向流洁净手术室应运而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变化,对手术室的洁净条件、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急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9 003.26m2,拥有床位269床,是一所综合性急救中心,其中手术部面积1 276.96m2,位于急救中心大楼的5层、6层的尽端。为营造合理有效的建筑空间和流线设计,该项目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 项目分析
手术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医院中没有那个部门象手术室对无菌要求那么高。手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感染的控制的进步。手术感染的控制依赖于手术环境的改善,需要各种工种的、各种设施的支撑。完全依赖于化学消毒是不利的,这需要一个综合性的保障措施。即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避免各种途径带入的病原微生物,降低致病菌浓度以及隔离致病菌于手术切口的接触等,其中合理有效的建筑空间和流线设计是消灭隐患、建立良好环境控制或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
经过分析,该项目手术部设计中,如何营造合理有效的建筑空间和流线设计的要点在于:第一,手术部位置的确定;第二,手术部手术室数量的确定;第三,单间手术室净化级别和面积的确定;第四,手术室平面布置方式的确定。
3 手术室设计要点及平面类型选用
3.1 手术部位置的确定
手术部首先应该以防止手术感染、院内感染和维持清洁的环境为第一目的,其次必须以手术的效率的安全性为考量来决定手术部的位置。该项目的手术部位于急救中心大楼的5层、6层的尽端,与急救中心病房、急救中心重症监护中心(ICU)以及医院其他功能区域有着非常简洁流畅的交通联系。
1)手术部与急救中心病房区域的联系:急救中心病房为本项目的1层~4层及5层一部分,患者通过两部医用电梯送达手术部。外科大楼和内科大楼通过空中走廊连接,其患者可以通过联廊和医用电梯快捷地到达手术部,对手术室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2)手术部与门诊大楼急救中心急诊室的联系:急诊患者经门诊大楼急救中心急诊室6m的联廊送至急救中心大楼,通过两台医用电梯送达手术部。这是一条绿色通道。
3)手术部与重症监护中心(ICU)的联系:急救中心重症监护中心(ICU)设于6层一侧尽端,与6层手术部相对布置,建筑面积400m2,设有监护病床9床,分别为三人、两人及单人监护室,并配置抢救室、护士站等,手术完成后,重症患者可以直接送达此处。
4)手术部与医院医技中心的联系:医院医技中心位于急救中心大楼的东侧。两者之间通过联廊相联系,交通密切且方便。
5)该项目手术部通过联廊和医用电梯与中心供应室、集中诊疗室、检验科、病理科等有着方便的交通和联系。
3.2 手术室数量的确定
根据资料统计指出,在医院全部面积中,手术室面积所占的比例,除了150床以下的医院,几乎都在4%左右,而达到4.5%左右会感觉比较宽敞。该项目手术室面积和为453.73m2,占急救中心大楼的5.0%;按照最普遍的判断每百张病床设计2间手术室,而日本小林氏提出这样的公式:(1)一般情况下手术室的数量=床位数/100×(1.5~1.8);(2)需求大量手术情况下手术室的数量=床位数/100×(1.9~2.4)。该项目床位数为296床。按照这样计算:(1)一般情况下手术室的数量=296/100×(1.5~1.8)=4~6;(2)需求大量手术情况下手术室的数量=296/100×(1.9~2.4)=6~8。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手术室数量为6间,满足了急救中心的手术要求,还兼顾了其他病房区域的手术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
3.3 单间手术室净化级别的确定
针对不同手术切口,《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推荐了各个级别手术室适用手术,同时规定各级手术室的空气洁净度级别,避免医院对手术室盲目追求高标准空气洁净度的攀比心理,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有效减轻维持手术部正常运行的负担,从而减少病人的手术费用。工程建设中我们有时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医院建设方动辄要求设计几间I级手术室,而没有考虑到本院手术的种类和能力是否需要如此高级别的手术室,另外对洁净手术室投资及运行费用也缺乏预先的估计。设计师应本着负责的态度根据医院规模、手术性质向建设方提出合理建议。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医院急救中心开展了关节置换无菌手术、胸外科、肝胆外科、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一类切口的无菌手术。还有普通外科(除一类切口手术)和妇产科手术等。该项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需要,设置了6间手术室:特别洁净手术室(100级)1间;标准洁净手术室2间;一般洁净手术室3间,其中设有正负压转换用于污染手术的手术室2间,做到了既能经济的符合现实需要,又具备合理的中长期发展条件,合理的确定了手术部各个手术室的净化级别。
3.4 单间手术室面积的确定
手术室正中央是长方形的手术台,其两侧是手术医生、护士和手术器械,其头部是麻醉医生、麻醉器械、监视仪器等等。手术台的周围有巡回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因此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似乎是最合适手术室的形状。最近,为了避免积灰和诱导空调回风口的回风流向,常常切去4个墙角,把手术室做成八角形。手术室的墙面常常设置有手术时必需的设备和器械,如电源插座、医疗气体终端、读片灯、器械柜手术计时钟、保温库等等。因此手术室并非越大越好。有报告指出最小必须有15.75m2(3.5m×4.5m)。随着医疗的进步,麻醉器械、监视仪器以及特殊手术器械的引进,我们推荐一般手术室至少为30m2(6m×5m)。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医院与医疗设施建筑设计指南》中对最小面积做了如下规定:一般手术室为37.16m2;骨科手术室为55.74m2。
同时,依据《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该项目特别洁净手术室(100级)1间面积为64m2,;标准洁净手术室2间为52m2;一般洁净手术室3间为38 m2~48m2。满足了手术和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
3.5 手术室平面布置方式的确定
手术室的目的之一是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清洁环境,减少创伤感染。顾名思义它的要求是:尽管不可能达到无菌状态,但是以手术室为中心的清洁区域与手术部外的非清洁区域之间的界限的划分、中间亚清洁区域的设置以及如何处理人员和物品流向成为我们设计的重点。
随着手术室清洁管理的重要性不断被认识,我们发现手术室内,病员、医生、护士及器械根据治疗的阶段大致分为6种流向:(1)手术前病人;(2)手术后病人;(3)手术前工作人员;(4)手术后工作人员;(5)手术灭菌前器材;(6)手术灭菌后器材。根据这6种流向可以组成5种常规平面类型:(1)中央清洁型;(3)中央供应型;(3)污物回收型;(4)外周供应型;(5)单向通过型。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开。其中污物回收型这一平面布置方式是从防止感染的观点出发,以手术器械、物料的术前、术后的单向运行为出发点。一般为双通道形式,将手术后器材和手术室所产生的废弃物由外周走道处送出,其他的手术前洁净物器材、工作人员、病员等的出入则由中央侧进出入。由于污物回收型这一布置方式使用便利、管理方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该项目手术部采用了这一布置方式,设置了医护服务亚清洁区、污染手术亚清洁区、一般手术清洁区、无菌手术洁净区以及污物污染区,通过气密门将之严格区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跨入新的世纪,为医学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医疗环境,医疗建筑手术部建筑空间和流线设计中必然由粗放型发展到精细化的阶段,同时达到各种相关的洁净技术与成果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它们与建筑成为一体化的有机运行体,从而为医务工作者创造出更方便患者的人性化空间。
摘要:论述了现代医疗建筑手术部建筑空间和流线设计原理,结合实例对手术部位置、手术室数量、单间手术室面积、单间手术室净化级别、手术室平面布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手术部建筑设计,位置,数量,面积,净化级别,平面布置方式
参考文献
三甲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体会 篇8
1 保障急救设备的完好
急救设备从作用、功能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救类和生命支持类。其中急救类包括:简易球囊呼吸器、麻醉咽喉镜、中心静脉导管、手动负压吸引器、麻醉插管、中心周边静脉管、气管切开器械和常规使用的器械、血透机、呼吸机、麻醉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等等。生命支持类包括:心电图机 (单道、多道) 、监护仪、多普勒胎心仪。由于急救设备主要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具有以下特点: (1) 用时急:急救设备多用于紧急、突发性事件场合, 医护人员必须十分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程, 才能立刻投入抢救使用。 (2) 闲时多:急救设备大部分时间闲置, 造成设备质量下降绩效低, 医护人员操作设备的熟练程度下降。 (3) 分布广:几乎所有医院科室的医护人员均会涉及到急救设备, 培训面广, 管理问题多。 (4) 风险大:急救设备是医疗设备中风险因素最大的设备之一,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保障急救设备的完好非常重要。为此, 我院设备科力争确保设备的完好, 采取了相关措施: (1) 制定急救设备的管理制度, 整理出了急救设备的目录和使用登记情况。 (2) 切实落实检查。如检查急救设备储备计划与目录是否相符;是否定期维护, 确保效期;自查有记录;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记录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2 建立全院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机制
急救设备虽然大部分分布在医院的急诊科和麻醉科。但其他临床科室也有一部分, 分布面比较广, 流动性比较大。利用率也比较低, 有时真正需要的科室没有设备, 不需要的科室设备却闲置, 如果不熟悉急救设备的存储状态调配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将医院所有的急救设备登记造册, 以便能及时了解设备的分布情况、动态和使用率。表1是我院设备科对本院急救设备登记的部分资料 (除颤监护仪) , 设备科各工程师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资料。这样, 既可以方便医院各科室之间互通有无,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又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及时调配急救设备;既保证了出现突发事件的需要, 又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最大功效。同时我院还建立了“医学装备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程序”, 以保障急救设备出现故障时有紧急替代流程, 优先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的应急调配。
3 急救设备的存储、待用管理
为了确保急救工作更加高效顺利,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由于急救设备要求其具备工作精准的特性, 所以要求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全功能参数测试与校准, 周期性维护保养。
另外, 由于任何医疗单位都不可能储备齐全、大量的设备器械。而灾害性急救过程对此要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要超出单位正常储备, 所以要建立广泛的供货渠道和社会存储单元。我院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保障医疗救援所需常用应急物品, 与部分信誉度高的长期合作供应商签订了《应急物资和设备紧急供应的协议》。我院设备科在平时器材设备采购供应时也随时掌握设备器械特别是急救设备的各类信息。例如:供货商的信誉度、供应模式方法、响应时间等, 尤其强调对急救设备的供货速度。因为响应时间越短, 挽救成功的机会越大。
4 对出现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在近20年来, 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给予高度的关注, 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性能不良的急救设备 (特别是诊疗设备) 带病工作, 容易给病人造成伤害, 发生由于设备造成的不良事件。因此在急救设备的应用全过程中要求不间断地对设备进行质量的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院为加强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 确保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采取了多项措施: (1) 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 》条例, 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以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流程。 (2) 安全巡查制度化。在制订方案基础上, 设备科工作人员定期深入科室对所负责的急救设备进行安全巡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3) 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预防性、应急性维修。针对每类设备的特点, 科学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和程序, 并做好数据记录, 必要时对预防性维护后的设备进行重新校准, 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当急救设备出现突发故障时, 对急救设备积极抢修, 保障临床第一线需要, 对无法解决的或疑难的问题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4) 对保修期内或购置保修合同的急救设备, 主动掌握其使用情况。出现问题时, 及时与保修厂方联系。对确实没有维修价值的设备, 通过专家论证, 凡符合报废条件的不能用于临床使用的急救设备, 全部按相关制度予以报废。 (5) 设备科根据急救设备出现不良器械反应事件资料进行分析, 并作为新购置急救设备的参考。
5 总结
地区三甲医院接收病人种类多, 承担了本地区绝大多数危重病人的应急抢救。因此, 急救设备的管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急救水平。要强化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急救设备的操作程序;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一定专业素质、作风严谨的使用和维修人员。这样, 才能提升急救设备的使用质量, 提高医院的急救水平, 节约医院的支出成本, 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医疗急救设备的管理在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 直接影响急诊抢救效果, 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患纠纷息息相关;有效进行急救设备管理, 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医疗急救设备,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汤黎明, 吴敏, 刘铁兵, 等.灾害性突发事件急救对医疗设备器材综合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3, (27) 3:226-227.
[2]邵继风, 孙冰, 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 2011, (8) 10:51-52.
[3]吴韬.浅谈我院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 2010, (5) :44-45.
医院急救设备供应管理实践与评价 篇9
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 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手术后患者的监护过程中, 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除颤仪等急救设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危重症患者和手术患者的不确定性, 传统科室自管自用的管理模式造成了设备闲置的情况, 按照医院的管理原则实施成本核算, 增加了科室负担。随着医院规模扩大、病区扩展、床位增加, 较多医院采用了急救设备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1,2,3]。急救设备集中供应管理, 可提高设备仪器的使用率, 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效能, 同时降低医院用于设备购买的支出成本。管理过程中配备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指导, 保障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行。我院于1996年成立急救设备供应中心, 集中管理各临床科室的共用急救医疗设备, 职能范围从最初的设备管理, 逐渐发展为以设备租赁、质量控制和管路消毒互为主体、临床培训与技术指导相辅助的新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了医疗设备资源的优势,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
1 急救设备管理实践
1.1 急救设备管理
急救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4], 是医院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注射泵、输液泵及一些相关辅助设备等。急救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 科室自行配置的急救设备使用率低、管理难、成本高, 所以我院成立了急救设备供应中心, 集中全院的急救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中心只需配备较少数量的急救设备便能满足全院的需求。急救设备供应中心根据实际经验设计了急救设备租赁管理系统对仪器进行系统管理。该系统包括设备信息、设备借出、设备归还、科室信息、查询系统和统计分析等几个部分, 对设备的借出和归还流程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急救设备供应中心配备专业的工程人员对急救设备进行专门的、专业的管理, 主要负责对每台急救设备的基本信息, 如品牌、型号、规格、生产厂家、投入使用日期、价格、使用时间等进行登记, 并定时对仪器进行检修和保养, 以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
急救设备的管理也对使用科室提出了具体要求, 科室需制定专人专管制度, 由科室指定专人管理急救设备, 负责急救设备的保管存放、操作使用、质量控制、维修保养及档案管理等。管理人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 能胜任急救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1.2 急救设备消毒
急救设备使用完毕后, 消毒工作是最大问题, 为保证消毒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故由急救设备供应中心承担。急救设备种类较多, 中心根据设备的种类和型号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清洁消毒办法, 由专人按照规范严格执行。
1.3 急救设备操作
急救设备种类较多, 使用科室数量也较多, 加上临床科室人员流动较大, 因此, 急救设备的操作培训任务较重, 培训需求也较大。在仪器设备调试安装完成后, 使用科室和急救设备供应中心应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确保科室人员能够安全熟练使用急救设备。由于急救设备使用范围较广、科室的医疗任务较重, 所以需要急救设备供应中心工程人员经常下临床指导使用, 以降低设备故障率, 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1.4 急救设备故障与排除
急救设备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关系着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指标, 因此急救设备供应中心和使用科室应共同做好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 定期监控设备的各项指标, 保障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 提高其使用寿命。急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时常出现故障, 出现大故障时, 应及时更换设备;出现小故障时, 急救设备供应中心的工程人员应及时排除故障, 并对科室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2 急救设备管理评价
2.1 急救设备管理效率评价
有研究表明, 急救设备集中管理后, 仪器的月平均开机时间提高了43%[5]。我院急救设备供应中心成立后, 大大地提高了急救设备的使用率。从急救设备管理系统提取2008年至2011年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4种急救设备的数据记录, 分析其使用情况, 见表1。由表1可知, 这些急救仪器每天每台的平均使用时间在11~21 h之间, 平均使用率在46%~87%之间, 平均使用率相比于中心成立之前和1997年中心刚成立时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2.2 急救设备管理效益评价
急救设备的效益分析在设备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急救设备的工作状况, 以提高其使用率, 还可以指导医院的医疗设备规划和立项, 使医院资金效益最大化[6]。急救设备的效益分析应考虑到总收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净收益、设备实际诊疗人数等方面[7], 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 可对急救设备收益有深入了解。我院急救中心急救设备使用效益情况见表2, 在使用率提高的基础上, 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成本为170 000元的HAMIL-TON公司的拉斐尔呼吸机为例, 3~4 a即可收回成本, 其使用寿命可达到十几年, 能为医院创造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3 总结与建议
3.1 加强急救设备管理, 规范租赁流程
以设备租赁为基础的系统化集中化管理, 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提高了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医院以较少的资金投入, 获得了最佳的经济效益。急救设备供应中心对急救设备统一管理, 在提高仪器使用率的同时, 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 确保其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8]。我院急救设备平均使用率在46%~87%之间, 相对较高, 部分仪器甚至在较长时间内达到了100%, 但若没有检修、消毒的时间, 可能会对临床工作造成影响。急救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包括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 明确规定仪器设备租赁流程、使用时间限制、维修过程、消毒过程等, 确保设备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下正常运转。
3.2 加强急救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急救设备租赁系统的建立, 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操作简单、成本低, 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管理上的科学性。在今后的实践中, 随着设备管理系统需求的增加, 应逐渐完善急救设备租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9], 按照规定严格控制租赁流程, 进一步完善查询系统功能, 及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 包括设备的使用信息、操作情况、运行情况等, 为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满足设备租赁的同时, 加强设备管理功能和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的建设, 使工程人员及时掌握借出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消毒状况, 并将其作为管理依据[10]。
3.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素质
急救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又是急救设备管理的技术核心[11]。工程技术人员是医疗设备技术性能和实际使用情况的掌控者, 因而必须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其技术素质。同时, 各科室的急救设备管理员也是急救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优势来加强对临床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对保障医疗安全和设备安全运行有积极作用。
3.4 定期对急救设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急救设备管理系统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 定期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 了解设备使用情况, 分析设备使用率, 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定期统计分析系统的收费信息, 全面了解设备、科室和医院各方面的经济效益, 并分别进行成本核算, 可使各方面效益均达到最大化。系统中记录了急救设备的多方面信息, 除用于分析设备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外, 还可进行其他各方面的数据挖掘分析, 借助其结果, 探索各种有利于急救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完善急救设备管理系统, 更好地为医疗工作服务。
4 结语
急救设备供应中心的建立, 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成本低且维护方便, 使设备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使急救设备的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节约了资源。因此, 医院建立急救设备供应中心, 采用以设备租赁为基础的集中管理, 有效地克服了自管自用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使医院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让急救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洪范宗, 郑月琼, 苏秋玲, 等.基于租赁中心平台的急救设备JCI标准化管理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1) :114-115, 117.
[2]张晓璇, 丘秋霞, 许敏华.浅析医院急救设备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8) :674-675.
[3]杨虹.大型三级医院租赁中心设备运营状况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0) :113-115.
[4]唐伟.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 2007, 36 (4) :378-379.
[5]王耀平, 汤黎明, 祝正祥.“呼吸机调配中心”的建立与工作开展[J].医疗设备信息, 2000, 15 (4) :34-35.
[6]胡月静, 辛显涛.军队中心医院融资租赁医疗设备的实践与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4 (1) :99-100.
[7]杨新英, 龚进梅.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企业导报, 2010, 20 (7) :90-91.
[8]吕玉玲, 张西亚, 陈群英.加强医疗急救设备质量监控的探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9, 13 (6) :570-573.
[9]张瑶.基于Oracle数据库的急救设备供应中心信息化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5) :51-53.
[10]刘延武, 吕鹏, 王卫东.医学工程质量控制风险评估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 27 (2) :169-172.
医院急救 篇10
1 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因素
1.1 人员配置因素
由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量极大, 专职的院前护理人员工作繁重, 且人员并不充足, 如遇到大规模突发事件、特紧急事件, 还需抽调其他科室人员补充, 由于其相关专业知识欠缺, 容易造成一定的风险[3]。而由于其流动性, 系统化管理工作不便, 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素[4]。
1.2 安全制度
我院十分注重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设置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与应急预案。但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不系统、考核过于形式化则会造成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对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 执业知识掌握不够, 带来一定的风险[5]。
1.3 心理素质
院前救护重在及时、科学, 许多疾病抢救时间只有数分钟, 因此护理人员工作、精神压力巨大。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牢记操作规范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旦在一个环节有所疏忽, 可能会错过抢救机会, 造成严重后果。
1.4 护患沟通
院前急救护理的病人大多有焦虑、恐慌、悲观等负面情绪, 如不能与病人有效沟通, 很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因素爆发。
2 降低风险因素的护理管理模式
2.1 科学的人员配置
为应付大规模突发情况造成的人员不足, 适量地增加护理人员的编制是必要的, 管理人员应当在人员与待遇上寻找平衡点, 提高现有护理人员待遇, 提升其工作热情, 增加新进人员, 预防医疗资源紧张。施行分组制度, 对新进人员和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混编, 使其更快地提高执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形成稳定高效的护理团队, 使病人得到高效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6]。
2.2 制定科学的制度和规范
由于无法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高学历人才, 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缺乏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 应当贯彻岗上学习的理念, 定期外派护理人员至兄弟医院学习, 并请专家前来我院指导是增加护理人员从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个重要环节为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应当注意的是培训尽量系统化, 其目的在于需要院前急救的病人所患的疾病类型不同且繁多, 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利于记忆和使用, 管理以及培训人员应当尽量地使知识归类系统化, 并定量、定期的教导护理人员, 增加其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7]。在日常工作中应专注、有耐心地的指导护理人员,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风险意识为目的, 针对年轻人可塑性较强的特性进行辅导。另外, 为了解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 应严格考核制度, 拒绝形式化, 务必使教导的知识能被每一名护理人员牢记并使用。
2.3 改善护理人员心理素质
合理的安排工作, 使其有充足的时间自我放松是释放工作压力的好方法。工作过于繁重不能提升工作效率, 反而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工作热情消退, 形成恶性循环, 在护理工作中产生风险[8]。而采用分组、轮班等工作方式, 可以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娱乐, 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急诊科护士工作待遇并不高, 适当地提高其待遇, 给予困难家庭适当补助, 可能带来良好的工作积极性。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切忌强调相互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十分重要, 多与护理人员沟通, 了解其最近的工作情况、想法、情绪、困难等, 并针对性的辅导, 以期最大化地降低护理人员的压力,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应付突发情况, 提高病人存活及治愈率。
2.4 加强护患沟通
指导护理人员与病人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突发性疾病给病人带来的恐慌、悲观等严重负面情绪可能使其消极被动地接受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 应当尽量开导、鼓励病人, 将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向病人讲解, 维持病人入院时的良好心态以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避免因护患关系紧张带来的各种问题[9]。
3 小结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量大、风险因素多, 如何通过有限的现有资源降低风险发生率是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关键。通过整合资源, 合理分配人员, 能使护理更高效;制定科学的制度及规范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从业知识, 避免因误操作发生的风险;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明显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保证护患关系良好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配合程度, 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模式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其对护理工作有积极意义。
摘要:对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护理管理模式。认为系统、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护士执业技能以及风险意识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基层医院,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蓉.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9) :172-173.
[2]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0-71.
[3]任惠英, 王芳.护理学会介入基层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3) :2151-2153.
[4]邬丹丹.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13 (13) :83-84.
[5]王龙凤.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4) :487-489.
[6]Das S.Commentary regarding Severinsson E.discover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supervision[J].Nursing&Health Sciences, 2011, 13 (1) :9.
[7]Struksnes S, Engelien RI, Bogsti WB, et al.Nurses’conceptions of how an alternative supervision model influences their competence in assessment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2012, 12 (2) :83-88.
[8]魏建风.提高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执行力的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2-73.
医院急救 篇11
【关键词】妇产科;急救;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31-02
婦产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生殖医学、产科医学、妇科医学、计划生育等。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时代的不断发展,妇产科患者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作为妇产科医师,不均需要具备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充沛的体力。在妇产科日常工作中,特别是急救工作中,妇产科医师业务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所以作为妇产科医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下文就妇产科医生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1.1 娴熟的医疗技术
通过自身的医疗技术,让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取得了最满意的疗效,是临床医生的共同追求。在妇产科急救工作中,准确、熟练的诊断技术是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保障,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则是快速接触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技术保障[2]。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必须通过刻苦的实践锻炼,不断吸收先进的医疗技术,总结临床经验,夯实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从而才能在急救过程中不至慌乱,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诊断、治疗,为急救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扎实的妇产科理论知识
不论是在妇产科急救过程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妇产科医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妇产科相关理论知识。在现代医疗服务理念的逐渐转变下,各大医院都纷纷树立起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在此医疗背景下,妇产科医生更应该积极学习、强化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医务道德、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修养,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架构,形成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工作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为患者解除痛苦[3]。
2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1 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
妇产科急诊患者普遍都有紧张、恐惧心理,作为妇产科医生,应当具备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真心地关怀、鼓励患者,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竭尽全力的解除患者痛苦,同时还要能够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病人所思所想,体贴、关心患者,让患者卸下心理包袱,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妇产科医生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保障急救的顺利实施。
2.2 稳定而积极的情绪
急诊患者普遍为突发疾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凶险,此时作为患者唯一精神寄托的医生,其情绪的变化将会直接感染到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此时表现出慌张、忙乱,会让患者更加担心自己的病情,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同时也会增加病人家属的焦虑、不安,从而对临床救治造成不良影响[4]。反之,医生若表现得冷静、沉着、从容不迫,则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感受到希望,产生安全感,增强治疗信心,同时也能让病人家属放心,对医生产生信赖感。由此可见,作为妇产科医生,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够在急救过程中镇静、理智地处理问题。
2.3 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
妇产科急救病人由于病情凶险、疼痛剧烈,所以很难准确、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临床症状,在此情况下,妇产科医生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皮肤颜色、生命体征等,获取重要信息,同时结合病人及其家人的描述,对病情进行初步判定。对于一些潜在危险信号,比如妊高症患者主诉的眼花、头痛、头晕等症状,应警惕是否为子痫抽搐前兆;对于宫外孕破裂前患者,应注意观察血压、腹痛症状;对于胎盘早剥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阴道流血、胎心胎动、腹痛、血压等情况。只有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才能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优秀的心理素质离不开不断的临床实践和学习,只有刻苦的临床锻炼,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锻炼出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所以,妇产科医生应调整好心理状态,虚心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从而更好地为妇产科急诊患者服务。
3 总结
医生本身是一个高风险性、强业务性的特殊职业,其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真正地为患者排忧解难,赢得患者信任。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其职责所在,良好的医风医德是良好履行职责的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下,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妇产科医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扎实的妇产科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日常及急救工作中,解除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为患者服好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宁旦. 探讨妇产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635.
[2]乔娟,钟梅,汪丽萍,张园,黄启涛,尹爱兰. 广东省妇产科医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调查[J]. 广东医学,2013,19:3015-3017.
[3]张翠双. 妇产科术前谈话的技巧和艺术[J]. 基层医学论坛,2009,02:69-70.
[4]段萍,许慧清,夏露. 转型期妇产科医生实习质量提升对策[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04:72-73.
医院急救 篇12
1 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1.1 急救设备位置不熟悉主要集中在低年资和新聘护士中, 对平时用得少的设备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1.2 设备储电功能故障 (1) 一些设备的内置电池失效, 因使用交流电供电时不影响设备的使用, 而电池都比较贵, 考虑成本因素, 未及时更换新电池。 (2) 未按要求进行维护保养, 导致电池使用寿命降低。这些都造成仪器不能移动使用。
1.3 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 (1) 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规范消毒保养。 (2) 保养流于形式, 只记录保养登记本, 未真正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保养。 (3) 护士经验不足, 有问题而发现不了。
1.4 操作设备不熟练或使用不当急救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低, 导致了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规程不熟练。
1.5 设备结构部件安装错误如负压吸引器防溢装置连接错位, 备用状态的呼吸机管道、呼吸活瓣安放不正确, 主要原因是护士对仪器的作用原理不清楚、各附件的作用不了解, 安装后未试机运转等, 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
2 精细化管理措施
2.1 健全制度并建立设备档案科室根据各个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详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建立设备档案, 保存好随设备的全部资料, 如:仪器设备原理图、电路图、使用说明书、附件等, 将这些资料放于固定位置, 有利于护士及时查阅也便于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组织全科人员学习, 了解设备的作用原理及各部件名称及作用, 掌握仪器的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及简单的故障处理等。建立完善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内容包括:建立账卡档案、培训考核、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损坏赔偿规定等。
2.2 急救设备定位放置危重患者的抢救原则是争分夺秒, 在最短的时间内取用到急救设备是设备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我们按设备使用率的高低以最小抢救半径为原则对急救设备实行分区域定位放置, 在房间相应位置贴上设备名称, 定位放置, 不随意移动更换位置。急救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 如需外借, 归还时当班护士必须检查其性能, 确认急救设备完好后归位放置并预置为备用状态。抢救物品、仪器合理摆放、定位放置在急诊急救中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医护抢救配合上有条不紊的效果, 医护人员熟悉抢救物品的固定位置, 在抢救中得心应手, 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4]。
2.3 标识标牌明显清晰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中对急救设备管理“标识标牌”的要求, 制订各类急救设备的操作规程、消毒保养流程图等, 用封塑袋制成“已消毒”“运行正常”“故障待维修”标牌, 挂于相应设备上。建立“急救设备使用登记本”、“设备维修和保养记录本”、“急救设备消毒登记本”、“设备故障登记本”“、设备外借登记本”等, 随设备放置各种登记本。将设备使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从该设备使用说明书概括出来, 记录于设备使用登记本的前页, 同时将其打印、塑封贴在仪器设备侧壁或放置仪器设备的推车上, 让使用者对该设备的使用一目了然, 提高护士对该设备的使用能力及仪器设备使用质量。
2.4 规范清洁与消毒急救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 主要包括高频电刀、麻醉机、呼吸机、电动吸引器、洗胃机、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输液泵、手术灯、手术床和手术器械包等设备, 常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是一类特殊装备, 与其他常规医学装备相比,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易污染的特点。急救设备都是高端仪器, 应根据设备的种类与型号按照说明书要求规范各部件的清洁、除尘、消毒, 才能保护好仪器设备, 延长其使用寿命。各种仪器的主机外观表面及车子、支架用湿软布清洁去污除尘, 紫外线照射30 min;各种连接管最好使用一次性的,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洗胃机按规定程序进行消毒保养;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可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擦拭[5]。简易呼吸囊使用后均应送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清洁消毒, 封塑保存备用等。
2.5 专人管理, 规范保养有文献提出医院成立急救设备中心, 集中管理各临床科室的共用医疗设备, 临床科室需要时由急救设备中心下送。急救设备中心专业人员不仅要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整理, 更重要的是检查设备的性能、精度、运行状态是否完好, 这种模式不仅真正做到设备完好率100%, 最大限度提高设备使用率, 还能为医院节省不必要的开支[6]。但很多医院没开展此管理模式, 需要各临床科室自己管理设备。为此, 我院制定了专人月维护、专班周维护、当班护士日测试的制度, 科室指定一名责任心强、护理技能高, 熟悉急救设备性能、使用方法、维护程序的主管护师兼职急救设备的管理员;科室每周一、四安排专班分别对救护车载与抢救室设备进行一般的维护和保养。对悬空放置的急救设备要检查其安全稳定性, 防止设备因长期使用时的移动、牵拉造成螺丝松动、断裂等发生砸伤患者的事件;对装有备用电池的设备及时充电。每班护士接班时需对简易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开机调试并模拟操作。工作中如发现急救设备出现故障, 应做好故障登记, 及时与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联系, 进行处理, 同时上报急救设备管理员和护士长。抢救用设备如没有平时科学管理、日常精心维护, 用时往往会给患者和医院带来巨大损失。
2.6 开展对急救设备知识的培训科室新引进的急救设备时, 组织厂商工程师或医院设备科的工程师对全科医师和护士进行急救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前检查、日常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对新调入科的护士实地带教, 并进行考核验收;科室每年进行一次急救设备操作竞赛。将急救设备的操作使用纳入分层级培训计划, 每月按时实施, 将急救设备的操作、连接、维护、保养、使用注意事项纳入护理技能考核中,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达到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的处理等, 提高护士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水平。引导护士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2.7 开展急救设备故障应急演练由设备科制订院级急救设备紧急调配预案、医院急救设备的分布图, 并发给各科室, 建立全院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机制。科室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急救培训, 并进行抢救中急救设备故障应急演练, 强化其急救意识,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以保障紧急抢救。
3 体会
医院急救设备的完好性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急救设备的精细化质量管理, 科室的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设备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使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对设备操作熟练, 杜绝在执行操作及抢救时手忙脚乱, 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都有安全感, 提高了工作效率, 培养了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急救设备精细化管理对提高急救成功率, 减少急救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 2010, 24 (5) :1196-1197.
[2]戚俊军.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37 (4) :33-35.
[3]何海霞.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急救车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3) :2506.
[4]钟丽霞.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5, 36 (3) , 525.
[5]熊莉, 石玉兰.洁肤柔消毒凝胶在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消毒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9) :773.
【医院急救】推荐阅读:
医院急救设备06-30
医院急诊急救知识12-04
急救车医院管理09-04
医院急救中心转运病人协议书10-05
急救中心医疗急救紧急预案10-28
急救模式07-16
急救观察01-17
急救能力05-08
急救质量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