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技术

2024-08-15

急救护理技术(精选12篇)

急救护理技术 篇1

1 研究两门课程结合的政策理论与现实背景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创新教学方式。”因此, 必须改进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调整课程结构,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开发与主干课程相适应的各课程教学指导方案, 从而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2) 近几年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证明, 一支经过专业指导和培训的, 反应迅速的急救护理队伍对于减少灾后或次生灾后的生命挽救相当重要。而急救护理队伍的所有技术和手段都要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上。日常的疾病急救或灾害后抢救属于院前急救。院前急救随机性强, 日常急救中, 大多数情况下, 医生和护士必须携带急救箱、氧气袋、担架步行上楼。到患者家后须立即进行抢救, 抢救后还需把患者抬下楼快速转送医院。急救医生和护士“负重登楼”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有时还要去河边、山沟、工地、未排除险情的事故现场施救, 这对院前急救人员体力造成很大的消耗, 所以, 健康的体魄是开展院前急救的根本保证。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 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1]。

(3)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护理技术外, 对将来从业者的身体要求也特别高, 而笔者纵观国内所有急救医学资料, 没有发现对急救护理人员身体素质的具体指标要求。由于教学时数、教学场地的局限, 学校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虽然体育教学目的之一是在规定时间内, 通过教师的指导, 提高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素质, 但体育课所进行的身体素质训练并没有与卫校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相结合。

2 确定两门课程结合的切入点

佛罗伦斯·南丁格尔通过19世纪中期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悟出, 快速、高质量的护理能拯救许多受伤战士的生命, 而战场急救护理也被认为是护理学的前身。为什么战场上的急救护理显得如此重要?排开技术要素, 抢救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历次战争伤员运送时间与死亡情况来看, 院外急救以及搬运工作花费的时间越少, 病死率也越低 (见表1) 。而抢救速度与时间必须建立在抢救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上, 所以我们在选择两门课程结合的切入点时, 将体育课程中的速度、力量、耐力教学单元加入急救护理技术元素, 确定“4人50米担架运送”为急救护理技术开设学期的体育教学和考核内容。

3“4人50米担架运送”体育教学设计

3.1 教学目标

(1) 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 认识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2)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技巧; (3) 掌握担架运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三基”) , 熟练掌握担架运送的方法; (4) 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活动能力。

3.2 教学场地、器材与练习方法

(1) 场地、器材:400米塑胶田径场, 帆布担架一副, 秒表一块。

(2) 训练时数见表2。

(3) 练习方法:担架纵轴与跑道方向一致, 4名学生分别用靠近担架把手侧的手握住担架把手;站在前面的两名学生出发前必须站在出发线后, 听到出发令后, 4人抬着担架跑向50米终点, 当后两名学生躯干越过终点线, 瞬时停表。要求在担架“运送”过程中, 学生始终不能将手松开, 也不能过于颠簸。

4 结论

(1) “4人50米担架运送 (女) ”的考核指标。根据1 077名中专护理专业女生 (2010级513人、2011级564人) 的测试成绩得出评分标准 (见表3) 。

(2) 由于体育课程中各单项训练分布在不同学期, 学生在进行“4人50米担架运送”测试时的身体素质状态不是我们预期的理想状态, 所以得出的评分标准存在偏差。

(3) 组队时没有考虑身体素质、身高、体重等因素的均衡搭配, 只是学生自由组合, 由此会出现成绩差别较大的情况。

(4) 测试时没有考虑在担架上配重。具体配重还需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确定。

新形势下, 中职体育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所在学校主干课程相结合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此次急救护理技术与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表明, 体育与护理教学内容的部分整合十分有益, 随后还就“背伤员上下楼”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细化, 最终形成具体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宋因力.浅谈院前急救医生的素质要求[EB/OL].http://www.emss.cn/news/news.asp?id=45549, 2009-11-26.

[2]贾丽萍.急救护理技术[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1.

急救护理技术 篇2

★重点难点:多发伤的伤情评估与急救护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的:

1、了解创伤的评分。

2、熟悉创伤的分类;各种复合伤的伤情判断与急救护理。

3、骨关节损伤的局部表现与伤情特点。

4、掌握多发伤的伤情评估与急救护理。

5、掌握颅脑、胸部及腹部创伤的伤情评估与急救护理;骨关节损伤的急救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创伤定义

创伤: 外力作用于机体,发生皮肤、组织的离断或缺损即创伤。创: 皮肤或粘膜的开放性损伤。伤: 非开放性组织离断。Wound: 创伤。

Injury: 损伤,一般指脏器伤,如颅脑损伤,眼球损伤等。

二、创伤分类

(一)按致伤因子分

1、机械性创伤: 切割,擦、挫和裂伤,咬伤或刺伤。

2、物理性创伤: 烫伤、电击,冻伤或射线伤。

3、化学性创伤: 各种酸、碱性物质或其他化学物质。

4、其他: 如褥疮、下肢慢性溃疡。

(二)按严重程度及轻重缓急的处理顺序分

1、危重伤 需紧急处理

2、重伤 伤后12h内处理

3、轻伤 可延至伤后12h处理

三、创伤评分

(一)院前评分

1、院前指数(PHI)PHI是用收缩期血压、脉率、呼吸状态、神志4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

2、创伤记分(TS)

3、循环、呼吸、腹部、运动、语言(CRAMS)评分法

(二)院内评分

1、AIS-ISS

2、急性生理学及既往健康评分(APACHE II)

第二节 多发伤、复合伤

一、多发伤

(一)多发伤的概念

(二)多发伤与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区别

(三)伤情评估

1、危及生命的伤情评估 1)气道情况 2)呼吸情况 3)循环情况

2、全身伤情评估 CRASHPLAN方案

3、确立多发伤的诊断

(四)急救护理

1、现场救护

1)脱离危险环境 2)解除呼吸道梗阻 3)处理活动性出血

4)解除气胸所致的呼吸困难 5)伤口处理

6)保存好离断肢体 7)抗休克 8)现场观察

2、转送途中的护理 1)运送条件要求 2)伤员体位 3)搬运办法

4)转送过程中应注意 5)观察病情

3、急诊室救护 1)抗休克 2)控制出血

3)胸部创伤的处理 4)颅脑损伤的处理 5)腹部内脏损伤的处理

6)呼吸道烧伤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7)骨折处理

二、复合伤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1、放射复合伤

2、烧伤复合伤

3、化学性复合伤

第三节 脊柱、脊髓伤

一、病因和分类

脊柱、脊髓伤是一种严重创伤,其发生经占身体各部位骨折的5%~7%,脊柱骨折脱位常伴发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一)致病原因: 高处坠落,工业、交通事故和体育运动等。

(二)分类

1、按损伤机理:

1)脊柱屈曲型损伤;

2)伸展型损伤;

3)旋转型损伤;

4)纵向压力型损伤;

5)直接暴力型损伤。

2、按损伤部位: 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折或折脱位。

3、按有无合并伤:

1)脊柱骨折或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

2)脊柱骨折或脱位不合并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

4、按脊髓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

1)脊髓完全性损伤: 在损伤早期就发生损伤节段以下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消失,并伴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发生尿潴留。肢体瘀痰由松驰状态变为痉挛状态,感觉和运动无恢复,腱反射亢进。

2)脊髓前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瘀痰和浅感觉,主要是痛温觉消失,深感觉正常,括约肌障碍,临床称之为脊髓前部损伤综合征。

3)脊髓中央损伤: 颈椎多见,由于颈部骤然后伸,造成颈椎骨折脱位,瞬间又复位导致脊髓挫伤,脊髓内出血,水肿或供血不足,临床表现称之为“脊髓损伤中央综合征”。特点: 四肢有不同程度瘫痪,上肢重于下肢,远侧重于近侧,可有肢体末端自发性疼痛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后部损伤: 深感觉障碍,有时出现锥体束征,但肢体运动功能可不受影响。

5.脊髓半侧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为上运动神经原性瘫痪和深感觉丧失,对侧体痛觉、温觉丧失。

6.神经根损伤: 马尾神经根损伤最多见,表现根性麻木和疼痛,压迫时间过久将变性而不能恢复。

二、临床表现

病人常有脊柱遭受外力或从高处坠落史,伤后主诉脊柱某个区域疼痛或运动障碍。伴有脊髓损伤者,可有双下肢完全或不完全瘫痪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检查时可发现脊柱某一部位有肿胀、压能或畸形,有时在伤部两棘突间可摸到明显凹陷和皮下血肿,合并瘫痪者,多表现为驰缓性瘫痪。

三、诊断

(一)凡脊柱遭受到外力,伤后有脊柱某个区域疼痛、压痛、肿胀者,均应考虑脊柱损伤可能。

(二)根据外伤史、局部疼痛和肿胀、压痛,特别是伤部脊椎棘突的局限性压痛、畸形(包括后突或凹陷畸形)→诊断脊柱损伤。

(三)同时合并有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功能障碍者→诊断脊髓损伤。

(四)所有临床怀疑有脊柱、脊髓伤的伤员,均应进行X线检查(正侧位,甚至斜位),有条件行MR检查。

四、治疗

(一)、正确急救和搬运: 凡疑有脊柱、脊髓伤的伤员,均应按脊柱骨折进行急救和搬运。对合并有休克或其他部位脏器伤者,可根据病人的呼吸、循环情况给予相应急救处理,待情况稳定后再送相应医院治疗。

(二)、颅骨牵引是治疗颈椎损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损伤较轻、儿童或缺乏颅骨牵引条件时也可使用颈椎牵引带牵引。

(三)、轻度椎体压缩骨折不需特殊整复和固定,重复进行功能锻炼; 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应整复和固定,纠正畸形。

(四)、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整复骨折脱位,稳定脊柱,恢复血管和脊髓减压。

(五)、开放性脊柱损伤: 尽早彻底清创,减压及固定。

(六)、加强护理及支持治疗,预防褥疮,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进行全身综合性及肢体方面的功能康复疗法。

第四节 头部创伤

一、头部创伤的评估

(一)、病史

急诊科医师对危重伤员能否作出快速伤情判断,是对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一看一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威胁生命最急的损伤,只有结合病史,掌握伤情才能确切的进行救治及有关检查。

颅脑外伤绝大多数由交通事故引起,以汽车、摩托车为主,其次是高处坠落伤。颅脑损伤应根据GCS评分,如低于8分均属于重型颅脑外伤。

(二)、初级评估

重型颅脑外伤要同时排除呼吸、循环系统的合并伤,因此强调气道通畅,呼吸、循环的控制和处理必须放在首位。由于颅内高压,血压脉搏的改变使腹腔内出血休克呈假象,一旦血压骤降往往来不及救治。

(三)、生命体征的评估

急性颅内压升高或潜在性颅内压升高,往往表现为伴有心动过缓和呼吸频率减慢的进行性高血压(柯兴氏反应)→常常手术治疗。

仅有高血压或高血压伴高热往往是特定的颅脑损伤类型(如脑干挫伤等)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也称之为中枢性高热。

颅脑损伤→延髓中枢功能衰竭→低血压→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并将死亡。

(四)、简要的神经系统检查

判断意识状态,了解瞳孔机能,检查四肢肌力,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或一侧肢体肌力下降,往往提示有严重的颅内损伤,必需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甚或手术治疗。

(五)、特殊评估

头颅CT扫描是明确颅脑外伤后颅内病变的首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头颅X线摄片、脑血管造影对于急诊创伤病人而言无甚价值,对部分病人需多次头颅CT检查,定期评估,以避免遗漏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处理。如早期硬膜下血肿,在外伤后立即做CT检查可以是阴性的,若经过适当的减压治疗后,病情不但无好转,反而恶化者,应立即重作CT检查,以免漏掉迟发的颅内血肿。

(六)、颅内血肿的分类

1.按血肿位于颅内解剖层次的不同分 ①硬脑膜外血肿 ②硬脑膜下血肿 ③脑内血肿 ④脑室内血肿 2.按解剖部位的不同分 ①颅后窝血肿 ②额顶部血肿 ③基底节区血肿 ④多发性血肿

3.依发生时间的迟早分

①急性颅内血肿: 伤后1~3天发生 ②亚急性颅内血肿: 伤后3~3周 ③慢性颅内血肿: ≥3周以上

④迟发性颅内血肿: 伤后立即行CT检查,无颅内血肿迹象,以后再次CT检查,才发现的血肿。

二、头部创伤的急诊处理

(一)、建立特殊的诊断性急救处理系统

目的: 决定病人是否需要紧急的神经外科手术。处理原则: 先救命,后治伤。

(二)、紧急处理

1.维持脑代谢需要,保证供给充足的氧和葡萄糖 2.预防和处理颅内高压

①体位: 头高位30o,使身体自然倾斜。②控制性过度通气,降低血液中CO2浓度。

[CO2]↑脑血管扩张→颅内压↑过度通气,使PaCO2维持在20~30mmHg,PaO2>70mmHg ③控制液体进量,防止液体入量过多,脑水肿加剧。

④甘露醇: 最常用且有效的利尿药物,剂量1g/kg体重快速静滴。速尿: 属非渗透性利尿剂,藉细胞膜离子传递体作用于肾脏而产生利尿,亦同样作用于脉络丛而减少脑脊液的分泌。每次一般20~60mg静推可反复使用,总量控制在500mg/d以下。

甘露醇+速尿合用效果更佳。⑤类固醇激素

大剂量激素如地塞米松20~40mg静滴,激素并无脱水功能,主要起保护细胞膜的作用,改善细胞膜对抗自由基和细胞代谢功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血脑屏障正常化,从而加速消除脑水肿,地塞米松具有抗水肿、抗休克、消炎、止血、抗应激作用,国内临床应用较广泛。

(三)、外科处理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脑疝等应力争在损伤后2小时内获得诊断性资料,做好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第五节 胸部创伤

一、定义

(一)、胸部贯穿伤: 诊断根据致伤物的性质、伤道、可能损伤的脏器、伤后时间与休克发展的程度。对于心脏、大血管创伤后出血或急性心脏压塞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需及时送手术室或在急诊手术室剖胸止血。

(二)、闭合性(钝性)胸部创伤: 是指胸部在直接或间接的强外力作用下,对胸部组织器官的损伤,肋骨骨折合并肺挫伤及血气胸最为常见。

(三)、严重胸外伤: 指一侧或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出血量大于500ml或气胸压缩大于30%,连枷胸及肺损伤。

二、机理

胸部闭合性创伤的机理: 肋骨骨折断端引起的肺刺伤;胸腔内负压引起的剪性肺撕裂伤;外力挤压胸腔引起肺内压力突然增高。

三、X线检查

诊断: 主要依赖于X线检查

一般肺挫伤在伤后即可出现阳性征象,吸收较快,24~48小时阴影开始吸收,3~10天完全吸收,无任何痕迹。而湿肺一般出现较晚,吸收也较慢。

外伤性肺囊肿、肺血肿: 常用肺撕裂伤所致,早期往往被挫伤、湿肺所致大片渗出性阴影掩盖,一般需5~10天以后待渗出性阴影吸收后,开始出现典型创伤性肺囊肿和肺内血肿X线征象。

四、胸部创伤的急救处理

(一)、初次评估

1.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排除口咽部异物,特别是昏迷病人。2.评价呼吸运动的质量。

3.评价病人体循环及肺循环状况,及时发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排除心包填塞,发现可能的心律失常。

4.处理危及生命的胸部创伤 ①气道堵塞(详见气道管理)②张力性气胸

临床诊断,立即减压

针头减压位置: 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引流减压位置: 腋中线前缘第五肋间 ③开放性气胸

快速用消毒敷料覆盖创面,防止张力性气胸的形成,紧急手术处理。④大量血胸

胸腔闭式引流出1500ml以上血液者,或少于1500ml但持续出血200ml/h者,应进行剖胸探查。

关于胸腔血自体回输问题目前国内正逐步开展。国家卫生部明确规定在三等甲级医院中,要求“成份输血必须达到该院输血总量的70%以上;储存回收自体血必须达到该院输血总量的20%以上”。胸腔血是自体回输的一个重要来源途径。

顾虑: 1)胸血经心、肺、膈肌的活动,对胸血成份和质量有何影响? 2)支气管、肺损伤特别是胸部穿透伤胸血污染的可能性? 3)胸血回收、回输尚缺少一种简便而安全的方法? ⑤连枷胸

多根各处肋骨骨折所产生连枷胸及胸壁反常呼吸运动,可引起严重呼吸循环障碍,必须及时处理。连枷胸患者常伴有肺挫伤,如果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应尽早行机械通气治疗。

(二)、再次评估

主要在于发现并评估具有潜在危险的胸部创伤,如心肌挫伤,胸腹联合伤,支气管断裂,食道破裂等,避免漏诊,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

(三)、外科处理有关问题 胸部创伤需手术者仅占10%左右,穿透伤手术率均明显高于钝性伤。剖胸指征包括:

⑴即刻大量或进行性血胸; ⑵张力性气胸引流无改善; ⑶高度怀疑心脏大血管损伤;

⑷证实或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损伤; ⑸有膈肌损伤证据;

⑹食管破裂、灼伤狭窄或异物经内镜未能取出;

⑺严重浮动胸壁须手术固定; ⑻乳糜胸保守治疗无效; ⑼中量以上凝固性血胸; ⑽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剖胸探查原则:先控制、后修复。

(四)、胸外伤并发肺挫伤、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处理

1、早期预测及诊断

创伤性ARDS发生指数预测公式有助于及早提示ARDS创伤性发生的机率和掌握病情发展的趋势。

I=PF-(N+T+F+M+X)I:发生指数;

PF:呼吸指数 PaO2(kPa)/FiO2;

N: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T:胸外伤,一侧肺挫伤计10分,双侧均有加倍; F:骨折;

M:大量输液; X:X线胸片。

按伤情把发生指数中有关因子用数值表示,再计算I值。I值越小,发生ARDS的可能越大,I值可动态观察比较,若I值逐渐增加,示病情好转,发生ARDS的机率下降。

2、病理生理

主要改变为弥漫性肺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泡群萎缩,导致肺内分流增加和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衡。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频数、呼吸窘迫。

3、胸外伤后并发VAP ①VAP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MV治疗后48h,或拔管48h以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②特点:死亡率高,可达67% 细菌学分析:G-菌为主,G+其次,再霉菌,混合感染率高。

临床:应根据病原菌针对性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在病原学诊断未报告或不能肯定病原菌时,采取经验治疗,宜先考虑用第二、三代头孢菌加氨基糖甙类(但要注意肾功能),或用氟喹诺酮类药,极重者还直接选用亚胺硫霉素。

③尽量缩短NW时间,早插管,早用机,早撤机,减少呼吸机依赖,降低VAP发生。

④对高危人群如气切病人实施保护性隔离,ICU室实行空气层流交换和封闭式管理,切断交叉感染,严防混合感染。

创伤急救的护理 篇3

【关键词】创伤;急救;护理

1院外急救护理

为了防止院外的急救措施的滞后,使得伤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最为有效的救治护理,医院内的救护车、抢救器械、人员及相关物品应该随时随地的处于一级备用状态,一旦接到院外伤员的急救电话,应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参与急救的医疗人员必须熟知各种急救知识以及熟悉各种医疗器械、药物的使用,确保急救措施能够顺利的落实[1]。

2入院后的急救护理

2.1对患者伤情的初步评估急诊护士在接诊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的伤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评估,患者在进入急诊室后应该同时进行急救措施与询问伤员病史以及进一步的诊断,最为优先的排除危及患者生命的因素。急诊护士应该及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观察瞳孔的大小、检查脉心跳以及患者的条件反射情况,并且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休克症状,一旦出现休克,应该准确的判定出休克程度的具体分级,以便后续治疗的顺利实施。对于有手术指证的患者应该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包括手术室、手术器械、手术人员的安排、备皮、备血、皮洁以及做皮试等,争取尽早的为患者实施手术。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患者伤后1h是对重症创伤患者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很有可能决定患者后继病情的走向,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要做到分秒必争[2]。

2.2转送过程的护理多数创伤病人需要由受创地点转移到医院进行救治,只有入院后才能接收到最为有效的治疗。因此在转运车上应该配备足够的急救设备以及药物,在运送途中应该确保对患者的氧气供给以及合理的用药,搬运途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搬运技巧,对于脊柱创伤的伤员应该尤其重视,严密监测病理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迅速报告随车医生予以解决。

2.3对伤员伤情的正确判断针对伤员的具体伤情,成立创伤应急救治小组,合理安排医疗人员,做到有条不紊,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急救效果。首先,应该安排好伤员的气道护理,第一时间保证好患者的呼吸通畅,这样做能够在后续的治疗中大大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以及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其次应检查患者口中是否含有异物,一旦发现必须立即清理伤员口鼻内的异物,防止发生窒息。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适当准备气管插管物品,一定要保持伤员的呼吸顺畅。同时严密的监护伤员的心电反应、测量血压,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的状况[3]。巡诊护士应该及时纠正患者体内电解质以及保持酸碱平衡,避免因为创伤的过度出血导致休克。一旦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该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3管理护理

3.1呼吸道护理窒息是急性创伤患者最为紧迫的并发症之一,一旦不能及时的排除将会很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救时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窒息症状,应该立即开放患者的气道,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呕吐物、口腔分泌物、血块等异物,抬高患者的头部,拉出舌头,将头偏向一边并快速插入气管,即可解除窒息,恢复正常的呼吸状态[1,4]。

3.2维持血液的有效循环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的同时就应该迅速的为患者建立2-3条静脉通道,抽取患者适量血液进行血型分析以便给患者配血,保证患者输血及输液通道的畅通。

3.3出血控制护理控制出血是对患者早期急救的必要手段,对于出现明显外出血症状的患者应该立即控制出血伤口,敷药并且包扎止血,将出血部位抬高,一般情况下即可止血,如果止血无效,应该采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

3.4心理护理大部分情况下,突发的事故会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往往会对伤者以及其家属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伤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躁动,甚至会有一些家属采取过激行为干预医护人员对于伤者的救治。因此,在对伤员进行救治的同时,医护人员应该拥有足够的耐心充分理解伤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对他们予以支持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对于伤员还应该多加鼓励,尽力取得他们的配合,避免伤员出现不良的抵触情绪,影响对其创伤的治疗[5]。

3.5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在对伤者的紧急救治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尿量、血压、伤情变化以及出血量等等,以便配合接下来的治疗[6]。对于脑部损伤的患者,应该予以集中进行治疗,脑部损伤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继发颅内血肿,颅内血肿是继发性脑损伤最为典型的,颅内血肿能够引起颅内压瞬间增高,导致脑疝,早期监测发现后的及时处理救治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内部脏器破损的伤者,应该注意观察其是否出现腹膜后出血或者内部大出血,在救治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输液后仍然躁动不安、血压下降、腰酸背痛等症状时,就应该考虑是否发生内出血,一经确诊,应立即将伤者送往专门的科室,采取正确而有效的措施以挽救伤者的生命。

4讨论

对于床上患者的伤情评估以及紧急救治护理是急诊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伤者的气道通畅情况、呼吸、皮肤颜色变化、体温、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以及尿量和血液化验结果等诸多指标来评估伤者伤情的轻重以及其对于创伤的反应。在对伤者的转移过程中,应该控制好对于伤者创伤的触及,避免引发后继的损伤。在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必须要悉心了解到伤者的所有情况,并恰当运用沟通技巧与伤者以及伤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7]。做好对伤者的心理护理,消除他们内心对于创伤的恐惧,稳定住他们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下面的治疗。

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通过成立急救小组,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抢救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伤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以及及时的采取手术治疗是成功救治伤者的关键,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的提高创伤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24.

[2]王文玓,黄雪莹.创伤急救护理小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14):2010-2011.

[3]张红娟,刘宏达,杨红梅.创伤急救中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415-416.

[4]马静.急诊科严重创伤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198-199.

[5]王灵香,殷淑君,吴艳.评价心理护理在外伤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55-56.

[6]徐国玲.我院创伤院前急救现状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27):101-102.

急救护理技术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急救护理学,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存在于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技术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而90后学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吸引和满足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我们的专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信息化技术,不单是指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和技能构建成学生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并获取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课堂里,教学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而是把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形象而生动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合作式地探究,科学合理的构建了知识信息。以《急救护理学》心肺复苏的教学为例,谈谈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用的运用。

1 信息化通讯工具通讯

即腾讯QQ、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在课前,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化通讯工具,将心肺复苏的教学任务传达下去。学生把这些信息技术应用得非常娴熟,他们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其中。为了督促学生的参与,同时也为了检测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会要求学生把他们完成的情况录制成小视频通过这些通讯工具反馈给教师,让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互动,也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也乐于其中。

2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PPT、录播系统、视频网站等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教师在备课阶段,充分地利用知识建构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原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平台,将心肺复苏的知识结合学生的体验,帮助其建构成有意义的知识经验。精心制作PPT,将知识有条理地呈现。在操作演示环节,充分利用录播系统的优势,将操作环节放大,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观摩,并参与到演示环节。还可以利用一些精品资源学习网站,播放心肺复苏的操作视频。

3 课后充分利用电子模型、微信、腾讯QQ练习心肺复苏并反馈

课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录制视频,通过微信、腾讯传送给老师,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指导学生练习。学生自主约定心肺复苏的操作考核,并作为期末技能成绩的一部分。

4 网络评价系统

心肺复苏的理论考核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凭借学习账号进入,点击考试环节,便可开始考试,考试结束便可知成绩。技能考核可以约考现场,也可以通过视频短片将操作传送给教师,达到技能考核的目的。同时有教学评价系统,通过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 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MOOC、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职业教育改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教学的媒体和手段,也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改革和变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信息化技术有意义的构建知识网络,自主协作的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达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更多的教学改革,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占昶.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5).

[2]张雪燕,周乐山.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4).

[3]王小丽,费素定,黄金银.WPBL在危急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7).

[4]李丹丹,隋树杰,仰曙芬.网络教学评价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3,3,29,6(90).

护理急救 篇5

原则:1先复苏后固定2先止血后包扎3先重伤后轻伤4先救治后运送5急救与呼救并重6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包扎要求:快准轻牢。

伤口初次处理注意事项:1不能用污染物品2禁止用碘酊涂檫3不可用未消毒的水冲洗伤口4刺入异物,切不可拔出来,要保持原状。

特殊伤包扎注意事项:开放性气胸、腹部内脏脱出、脑膨出、异物刺入伤、开放性骨折的骨断端院外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

护理体检注意三清:既听清:病人或陪人的主诉;问清:与发病或创伤有关的细节;看清:与主诉相符合的症状及局部表现。

体检顺序:1测量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确定病人的意识状态。2观察病人一般状况。3应用基本物理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救护要点:1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3松解或去除病人衣服的护理技巧4配合医生进行现场急救。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培训、科研。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1医护人员应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态度,要急病人所急。2抢救工作均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3强调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4急诊科应配备与其任务、功能、规模相应的急诊抢救药品与器材。5各种抢救工作记录、表格、病例等清楚完整、及时真实。6建立常见病、成批伤病员的抢救预案。7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要井然有效进行,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8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医护差错事故的发生。

急诊室内诊疗室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位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和维修。

CVP:即中心静脉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组成:1右心室充盈2静脉内壁压即静脉内血容量3作用于静脉外壁的压力,即静脉收缩压和张力4静脉毛细血管压。并发症防治1心率失常2气囊破裂3血栓形成和栓塞4肺栓塞5导管扭曲6肺出血和肺动脉破裂7感染。

呼吸功能测定1肺容量的监测1潮气量2肺活量3肺通气量4功能残气量2肺通气功能测定1每分钟通气量2每分钟肺泡通气量3最大通气量4时间肺活量5生理无效腔。

颅内压监测1测压方法脑室内测压经颅骨钻骨在颅底室外耳道水平,将导管插入侧脑室,然后连接换能器,再接上监护仪即可。

动脉血co2分压正常值35-45mmHg3 PaO2正常值中青年为90-10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6%-100%。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由心血管病变引发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

心搏骤停的类型1心室颤动2心脏停搏3心电-机械分离。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1心音消失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搏骤停后30秒内,5瞳孔散大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诊断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

基础生命支持ABC BLS步骤1判断心搏,呼吸骤停2患者体位3畅通气道4人工呼吸吹气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幼儿30-40次/分。人工呼吸注意事项:吹气应有足够的气量、吹气时间宜短、消除口腔及咽部分泌物、取下义牙、对婴幼儿口鼻同时吹气、人工呼吸应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进行、防止交叉感染、通气适当指征是看到患者胸部起伏并与呼气时听到及感到有气体逸出。5建立有效循环:心前区捶击、胸外心脏按压进一步生命支持:1明确诊断。2控制气道。3氧疗和人工通气。4开胸心脏按压(方法:左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右手进胸。有单手挤压法、双手挤压法、单手胸骨挤压法。)5药物治疗(碳酸氢钠:宁少勿多、合理使用、不宜过碱、宁稍偏酸)。6电除颤(电功率选择:成人首次200W,不超过360W。一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背部左肩胛下)。7体外心脏电起搏。

脑复苏治疗措施:1维持血压2呼吸管理3降温(1降温开始时间:争取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用冰帽保护大脑。2降温深度:亚冬眠35C或冬眠32C水平,脑部的温度每降低1C,脑代谢可降低6.7%。3持续时间:持续至中枢神经系统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即以听觉恢复为指标,然后逐步停止降温,让体温自动缓慢上升,绝不能复温过快,一般每24小时将体温提升1~2C。)4脑复苏药物应用5高压氧应用脑死亡诊断:1持续深昏迷2无自主呼吸3无自主运动,肌肉无张力4脑干功能和脑干反射大部或全部丧失。5体温调节紊乱6闹电图呈等电位。

创伤:广义:机体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的破坏。狭义:机械致伤因子造成机体的结构完整性破坏。

创伤分类:危重伤(表现:1呼吸小于10次-min或大于35次/min。2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大于2秒。3脉率≥120次/min 或小于50次/min。4意识障碍严重)、重伤、轻伤。创伤记分(TS):一种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功能、循环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对创伤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来评价损伤严重程度。

多发伤:同一伤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创伤,即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属于较严重者。

多处伤: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个以上的损伤,如火漆伤引起的肝破裂、脾破裂或小肠多处破裂与穿孔。复合伤: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联合伤:又称胸腹联合伤,创伤造成膈肌破裂,既有胸部伤,又有腹部伤。多发伤现场救护:1脱离危险环境2解除呼吸道梗阻3处理活动性出血4解除气胸所致的呼吸困难5伤口处理6保存好离断肢体7抗休克8现场观察。

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

颅内血肿表现:1意识障碍2瞳孔变化3偏瘫4生命体征变化。颅脑创伤非手术处理:1头位与体位:头部抬高15。2气道管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气管切开;细菌培养。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4颅内压监护5对抗脑水肿:脱水治疗、激素(给药宜早、剂量宜大、疗程宜短、停药宜缓)、过度换气(呼吸机作控制性过度换气)、对抗高热(物理降温、冬眠疗法)6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胸部创伤现场救护:1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口咽腔分泌物2开放性气胸: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3张力性气胸:立即排出胸腔积气,降低胸内压,可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插入粗针头排气。

心包填塞救护:1抗休克:立即输血输液,提高心脏充盈压2心包穿刺减压:抽出心包内积血30~50ml。3紧急手术4术后监护及对症处理。腹部创伤术前处理:1积极处理威胁生命的合并伤2积极抗休克3体位:半卧位或斜坡卧位4严密观察5放置胃管6留置尿管:记录尿量7诊断未明确者禁用止痛剂、泻药和灌肠,以免掩盖或加重伤情8及早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的甲硝挫。

腹部创伤术后处理:1术后体位:半卧位2生命体征观察3观察出血情况4注意保持静脉输液通畅5引流的监护6镇静止痛7预防感染8观察肠蠕动恢复情况。

骨关节损伤特有体征:1骨折部位出现畸形,肢体反常活动及骨折端产生骨磨檫音或摩檫感2关节完全脱位。骨关节损伤并发症:休克、截瘫、感染、大血管周围神经损伤、并发症多。中晚期并发症:缺血性骨坏死、损伤性骨化、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石膏绷带固定:1石膏未干之前最好不搬运患者2为使石膏早干,采用电烤或通风方法3抬高患肢,观察肢端血运4做好基础护理5防止褥疮6功能锻炼。

牵引护理:1患者卧硬板床:床脚抬高做反牵引2将肢体置于功能位:下肢保持外展正中位3保持牵引的有效性4注意牵引部皮肤有无炎症水疱5预防褥疮及呼吸、泌尿系统并发症6指导患者做有规律的功能锻炼。急性病患者伴有器官功能改变构成的综合征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机体受到外科大手术,严重创伤,感染,休克,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人除直接病因和局部损害外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功能障碍不全,甚至功能衰竭为MODS.。

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量减少,脑部缺血而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MODS的诊断1诱发因素(严重创伤,休克,感染)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多器官功能障碍。防治1早期复苏,防止再灌注损伤(1纠正显形失代偿性休克2警惕隐性代偿性休克的存在3对低容量性休克不应使用血管活性药4抗氧化剂和氧自由基清除剂的使用)2控制感染(1尽量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2加强病房管理3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4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5外科处理6合理应用抗生素)3循环支持(1维持有效血容量2支持心脏有效的泵功能)4呼吸支持(1保持气道通畅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基础措施2氧气治疗3机械通气4其他)5肾功能支持(1少尿期《1严格限制水分2防止高钾血症3控制高氮质血征和酸中毒》)6肝功能支持(1补充足够的热量2控制全身性感染3肝支持疗法)7代谢支持8应激性溃疡的防治9中医药支持。

护理要点1了解MODS发生病因2了解各系统脏器衰竭的典型表现和非典型变化3加强病情观察4保证营养与热量的摄入5防止感染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1皮肤粘膜 硝酸使皮肤黏膜枷皮呈黄色,盐酸枷皮呈棕色,硫酸枷皮呈黑色。

中毒急救原则:1立即终止接触毒物2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洗胃、导泻。3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4特殊解毒剂的作用5对症治疗后。反跳现象: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后,经急救后临床症状好转,可在数日至一周内突然再次昏迷,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此为中毒后反跳现象。迟发性神经病:急性中毒一般无后遗症,个别患者在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2-3周可发生,主要累及肢体末端,且可发生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神经系统表现。

中间型综合征:在急性中毒症状缓解后迟发性神经病变发病前,一般在急性中毒后24-96小时突然发生以呼吸肌麻痹为主的症状群。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救治原则:1现场急救2迅速纠正缺氧3防止脑水肿4治疗感染,控制高热5促进脑细胞代谢6防止并发症和后发症。

护理措施:1氧气吸入2病情观察3心理护理4健康教育。

安眠药中毒救治原则:1催吐、洗胃或导泻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3静脉输液4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贝美格、佳苏仑、盐酸钠洛酮。5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重症患者早期作透析或血液灌流。6对症治疗。急救护理:1洗胃2病情观察3保持呼吸道通畅4吸氧:持续吸氧,流量为2-4L/min。5饮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饮食。6昏迷的护理7药物治疗的护理8血液透析、血液灌流。9心理护理,防止再度自杀。10健康教。

中暑:1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2汗腺功能衰竭3水电解质丢失过程。中暑护理:1保持有效降温:室温20-25C。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降温效果观察、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与高热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3保持呼吸道通畅4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昏迷:严重的意识障碍,主要特征为随意运动丧失,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分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

昏迷急救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保持呼吸道通畅3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4对症处理5病因治疗6预防并发症。气管内插管术适应症:维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应用、排痰、气管切开前、复苏。

注意事项:1充分供氧2物品齐全3动作迅速,轻柔4导管深度:鼻尖至耳垂+4-5cm。5插管后检查通畅6插

管时间、护理。

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掌握禁忌症、保留自主呼吸、切开位置、固定、切开后护理,吸痰,消毒、拔管。止血方法:1加压包扎止血法:小动脉、中小静脉或毛细血管。2指压止血法:中等或较大的动脉3止血带止血法:四肢大动脉。止血注意事项:部位准确、选材适当、标明时间、补足容量。

包扎适应症:体表各部位伤口除采用暴露疗法者,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药品和骨折位置,压迫止血及减轻疼痛。

固定适应症:四肢骨折,脊椎损伤和骨盆骨折。目的:限制活动度,减轻疼痛,避免进一步损伤,便于搬运。抗休克裤适应症:1收缩压小于80mmHg患者2复苏后保持重要脏器血流量3止血4固定

抗休克裤禁忌症:1心源性休克2脑水肿或脑疝3横膈以上的活动性出血灶抗

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 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要点;意义

【中国分类号】 R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44-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有着与院内部分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急诊医学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也成为院内急救的前提。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20日,院前急救部分设有指挥中心,有3个急救分站,共有救护车7辆,医护人员30余人,司机11人。指挥中心设有GPS全球定位系统、葫芦岛市的电子地图、车载电台、车载电话、电话录音、急救预案电脑系统等设备,使救护车可以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中心可以通过GPS为急救车指路,并能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早做好院内抢救准备。2010年,共出车6024次,接诊急救患者5663例。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时间最快半分钟,最慢5min,平均3min。到达现场时间最快2min,最慢20min,平均10min。抢救成功率达96.84%。

2 讨论

2.1 院前急救工作特点:(1)随机性强 病人随时呼救,病种多样性,重大事故或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救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掌握全面。(2) 紧急 一有呼救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3) 流动性强 院前急救服务区域广,可以是就近的工厂、学校或居民点,也可以跨区、跨县,对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增援。(4)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有时在路边,有时在事故现场及运送途中,光线、噪音、震动会给听诊、测量生命体征、注射等护理操作带来困难。(5)病种多样且复杂 呼救病人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掌握各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和护理。

2.2 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的护理:(1) 病人体位的放置 根据病情的轻重与不同,采取相适应的体位。原则上是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病人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使病人放松并保持呼吸道通畅。(2) 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吸氧、清除痰液及分泌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3)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电除颤及体外心脏按压,及时开放静脉,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固定牢靠,使病人在烦躁或搬运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保证液体快速而通畅的进入体内。(4)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应用药物或其它方法,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5) 心理护理 要注意对清醒病人不要反复提问,不要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给予安慰性语言,应尽量使病人能安 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

2.3 院前急救中转运和途中监护的护理:(1) 转运时的护理 搬运动作要轻柔,搬运脊柱受伤病人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准备好后,喊一、二、三,同时搬运。休克病人,将担架水平位或头部稍低,下楼时,前面抬担架者将担架举高,使担架保持平衡。上车时,病人头在前,脚在后,并固定牢靠,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宜。途中转运,既要迅速又要安全,尽量避免剧烈颠簸。 (2)途中监护的护理 途中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用药时要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剂量、浓度和用法,并保留空安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在医院急救中心工作之后,我接触到急救最前沿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更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院前急救护理这项工作对院内急救及所有急诊病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极危重症护理学杂志,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5月第2卷,第5B期。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急救护理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09例,其中男77例,女32例;年龄15~74(34.8±5.6)岁。均符合DCS纳入标准[2]:(1)酸中毒pH<7.30;(2)T<35℃;(3)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16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50s;(4)复苏中循环不稳;(5)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6)大量失血,预计输血量>10单位。满足其中一项时均应采取DCS策略。腹部闭合伤75例,腹部开放伤34例。损伤解剖部位:2处解剖部位损伤51例,3处34例,4处及4处以上24例,其中合并胸外伤、脑外伤及四肢骨折等腹部外创伤37例。

1.2 DCS实施方法 (1)初始简化手术:迅速出血;控制污染;快速简易关腹;(2)术后回EICU复苏:包括纠正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呼吸支持、液体复苏;(3)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

1.3 护理

1.3.1 初始简化手术阶段护理:(1)维持有效循环: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快速补液,另一条以备用药。静脉穿刺困难时,果断行中心静脉置管。(2)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及时充分给氧。(3)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有创动脉测压,连续观察血压变化,为液体复苏提供可靠依据。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尿量及血液乳酸浓度。(4)术中保温:整个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无菌操作原则下为患者保暖。手术室室温>23℃,快速输入的各种液体加温后再输入,术中使用呼吸机吸入气体湿化,加温应保持在40℃左右,术中用37℃的冲洗液。术后运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暖。

1.3.2 复苏阶段的护理:(1)呼吸支持:DCS后由于大量复苏液体的灌注,使患者急性肺损伤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进行正确有效的通气措施,一方面保证了充分的氧供,另一方面减少肺损伤的发生[3]。术后须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充分给予吸氧,定时监测血气分析。若充分给氧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低,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给氧浓度视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而增减,尽可能维持pH值7.4,PaO2 100mm Hg(1mm Hg=0.133kPa),PaCO2 40mm Hg。加强呼吸道管理,适时吸痰,保证气道通畅。(2)液体复苏:目的是恢复终末器官的血流灌注,护士需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根据血压、脉搏、尿量、末稍情况和中心静脉压(CVP)综合评估,维持一定的血容量。CVP维持在5~12cm H2O(1cm H2O=0.098kPa)。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采用大容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3)复温:严重损伤患者普遍存在低体温,是病情危重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术后积极有效的复温至关重要。患者回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前,将室温控制在26~28℃,使用电热毯及热水袋加热床单位,热水袋温度<45℃。患者回EICU后,迅速除去湿的衣物并擦干全身。严密监测体温,每小时记录1次,为及时调整和更改保暖措施提供依据。通过气道复温和液体复温使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输入的液体以43℃为宜,吸入湿润的氧气以42~46℃为宜。(4)凝血功能紊乱的观察和护理:多种因素均可影响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大量输血、输液后的稀释反应引起血小板和第V、Ⅷ因子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代谢的紊乱、低温及酸中毒等均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而增加纤溶[4]。术后及时了解手术经过和各种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并分别进行标记。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和量,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配合处理。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PT和APTT,根据检验结果,遵医嘱合理输入晶体液,并输全血、血液制品及新鲜血浆和血小板,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机制紊乱。(5)代谢性酸中毒的护理:严重创伤后大量出血及广泛的组织间渗液导致全身组织发生严重且持续的低灌注,细胞代谢从有氧状态向无氧状态过渡,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本组患者回EICU后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测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后根据情况定时监测动脉血气,至血气分析各项指标达到正常范围。

1.3.3 确定性手术阶段的护理:(1)心理护理:本组大多数患者为青壮年,由于突然受伤,病情危重,患者进入EICU后,家属不能陪伴,监护病房环境陌生,又面临第2次手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变更体位困难、腹部多根引流管,制约其翻身和活动,易出现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定时翻身,卧气垫床,并在骨突出部位粘贴美皮康,防止压疮发生。指导患者咳嗽及深呼吸,行雾化吸入每天2次。术后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保肝治疗,预防肝功能衰竭。术后遵医嘱常规静脉给予制酸药物,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3)营养支持和护理:患者较长时间不能经口进食,消耗甚大,待患者心、肺、肾内稳态得到稳定,即应考虑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方案。肠内外营养期间密切监测电解质、血氨和血糖的变化。

1.4 观察指标 对进入EICU复苏期前后患者的pH值、T、PT、SPO2进行监测,并收集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9例患者中93例复苏后情况良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数小时至数天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经相应的治疗后痊愈出院。93例患者复苏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复苏前后pHPTTSPO2监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死亡16例,其中重型脑挫裂伤合并脑疝9例;严重肝破裂3例,手术1d后死于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骨盆骨折、腹膜后巨大血肿重度休克合并凝血障碍2例,术后1d内死亡;腹部开放性损伤、大面积腹壁缺损、结肠毁损伤2例,术后3d死于感梁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 论

DCS是外科危重患者救治观念上的一大变革,已成为严重

注:与复苏前比较,*P<0.05

注:与复苏前比较,*P<0.05

多发伤救治的新理念。成功的DCS治疗需要医疗、护理的共同努力。因外科危重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护理工作量大,护理工作者需要理解DCS的理念和内涵,并熟悉各个治疗阶段的护理重点[3]。严重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是大量失血,因此控制出血和液体复苏是DCS的首要任务。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5]。迅速实施简化手术,控制出血。简化手术后,患者被送入EICU继续复苏和监护,应重点针对创伤三联征即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进行包括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胃肠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及阻断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级联反应等多方面的生命支持。相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体温的尽早恢复显得更为重要。应从救治起始时开始,包括术中都应重视保温。因为正常的体温是维持有效的凝血及代谢酶链反应的关键,只有中心体温超过35℃,才可能出现正常的凝血功能[6]。临床上常选择乳酸水平<2.5mmol/L、碱剩余>-4mmol/L、中心体温>35℃、PT国际标准化比值<1.25作为复苏的终点[7]。复苏阶段护士应严格监测各项指标并准确记录,为医师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复苏是为了提高二次手术的存活率,但复苏时间难以确定。Johnson等[8]认为,在第1次手术后24~48h的“窗口期”是实施第2次手术的最佳时机,此阶段意在恢复患者的生理潜能,为患者进行再次手术争取机会,因此DCS的合理应用及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受到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和认真护理是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救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时,护士应明确各阶段护理重点,做好术前抢救措施;术后积极复温、监测酸中毒纠正情况、ATAPTT等多项指标,根据监测数据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配合诊疗方案,为减少患者死亡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重点。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DCS救治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3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痊愈出院,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pH、PT、T、SpO2水平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结论 护士应理解DCS的内涵,明确每阶段的护理重点,掌握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腹部创伤,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3.

[2] Moore EE,Burch JM,Franciose RJ,et al.staged physidogic restorationand dam age control surgery[J].World Jsurg,1998,22(12):1184-1190.

[3]彭南海,叶向红,高勇,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1):63-66.

[4]黎燕清,李慧敏,王艳丽.19例严重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17-419.

[5]连叔薏,许若侨,蔡泽玲.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2588-2589.

[6] Morrisja JR,Eddy VA,Blinma NT,et al.The staged celiotomy for trau-ma:issues in unpacking and reconstruction[J].Ann Surg,1993,217(5):576-586.

[7] Joveland JA,Boffard KD.Dam age control in the abdom en and beyond[J].Br J Surg,2004,91(9):1095-1101.

急救护理技术 篇8

1.1 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1.1 学生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差生, 专业思想不稳定, 素质普遍偏低, 主要表现为: (1) 合作意识不强, 不会主动配合他人; (2) 信息获取途径单一, 主要为教课书, 不能有效利用媒体查阅相关信息; (3)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能主动寻求相关知识; (4) 学习方式被动, 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重复机械记忆为主, 不能学以致用; (5) 综合分析能力不高, 不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进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1.1.2 教学模式现状

急救护理技术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方面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但目前教学上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多年来, 中职学校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几乎都以LBL教学模式 (教师传授课堂内容而学生被动听讲) 为主。这种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知识框架较为完整, 课程计划的安排较为规范, 循序渐进。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知识要点系统性强, 并多以讲课人为主要发言者, 欠缺互动交流;学生普遍反映大课授课效果会受讲课教师水平和授课技巧、表达能力的生动程度不同而有所影响[1];同时临床前期课程同临床训练截然分开;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听讲;各基础学科之间相互独立, 学科间重复内容较多, 而实际上每一学科都无法讲深、讲透[2];授课内容显得枯燥无味,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片面, 授课效果不理想。

1.1.3 学科现状

急救护理技术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已独立出来, 成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操作技能性很强的学科[3]。由于各类急重症患者病情急、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病谱广泛、专业性强, 多方协作、责任重大, 服务性强[4], 这就要求护士通晓各种急危重症的护理方法, 掌握各种急救技术, 熟练应用各种现代化监测和治疗设备, 能迅速准确地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 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减少伤残率,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4]。如在创伤大出血患者抢救过程中, 需要护士有效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知识, 如健康评估、内外妇儿、病理生理、药理、护理学基础等, 需要护士具有熟练的清创止血技术、输液技术、止痛技术、氧气吸入技术、监护仪监测技术、呼吸机应用技术等急救技术。近年来, 社会对医学的需求急剧增长, 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护理人员成为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

1.2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学教学内容急剧膨胀, 学生竭尽所能死记硬背各种急救知识和信息, 但无实际运用能力, 而现行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BL教学模式) 不能解决日趋严重的教学偏向和危机,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护理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 必须顺应教学改革潮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从繁重的专业学习中解脱出来, 改变灌输式讲课方式, 引导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国内外教学改革

2.1 国外改革

20世纪50年代, 人们认识到医学教育过于依赖教师的“教”,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等首次报道在加拿大迈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开发并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尝试实施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 成为PBL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5]。其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逐渐被其他学院采纳和接受。80年代后, PBL教学模式在北美获得了较快发展;90年代, 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实验, 1994年, 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教学模式,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均有全面的改进和提高[6]。90年代国外开始将此法应用于急救护理学教学,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993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PBL是一种适合于卫生保健领域的教学方法[7]。几十年来, 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同PBL教学模式。目前, PBL已从最初的医学领域扩展至其他许多专业, 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2.2 国内改革

近年来, 在我国亦有多个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某些医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或借鉴PBL教学模式, 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认为PBL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对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该模式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拓宽思路去学习, 将基础、临床专业医学各学科知识交融汇合, 明显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增加教学效果, 在急救护理学大课教学中应用是可行的[8], 符合新的教学大纲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9], 应在中国逐步推广[10]。

3 可行性分析

3.1 PBL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 PBL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 使其能够自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可以十分容易获得来自他人的信息;其次, 在讨论中可以将相关问题暴露出来, 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使学习过程缩短, 印象更加深刻;再次, 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 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查阅资料能力, 综合理解能力, 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 PBL教学模式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比较一致[11]。

3.2 PBL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实施的局限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要有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欲望,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差生, 学习主动性差, 一时很难适应;并且对教师素质要求高, 需5~7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 而中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同时由于课时紧、内容多、难度大、可支配时间较少, 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

3.3 灵活运用PBL教学法

教师可针对中职生特点, 灵活运用临床案例, 结合考核制度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大班授课时, 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 每组学生分成A、B、C几个层次, 实现小组讨论、对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将大部分内容尽量在课堂内解决, 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 正确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总之, 教师应学习国外和国内PBL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中的成功应用, 仔细研究应用者的研究报告, 认真研究问题的提出、学生分组策略、教学指导策略、对每一环节的具体实施以及评价标准和体系等[12], 针对中职生特点, 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际, 汲取PBL教学模式的精髓, 在运行过程中认真规划, 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使PBL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用。

摘要:为调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校在2009级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探索开展以PBL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以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急救护理技术,PBL,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佩坚.基于问题教学法在医院药学教学的应用与案例[J].今日药学, 2008, 18 (2) :82~84.

[2]林莎, 韩祯国, 张长胜, 等.浅谈PBL教学法及在我校教改中的具体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1 (2) :44~46.

[3]徐建宁, 许虹, 汪国建, 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7) :303~304.

[4]傅一明.急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Wilkie K, Burns L.Problem-based learning:A handbook for nurses[M].London:Palgrave Macmillian, 2003.

[6]Harvey P.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comparis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onventional teaching[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ursing, 2000, 6 (3) :31~36.

[7]WHO.Increasing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A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 on problem-solving education for the healthprofessions[M].Geneva:WHO, 1993.

[8]胡英, 姜小鹰, 杨雪珍, 等.PBL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3) :265~266.

[9]曹博, 程志, 曹德品, 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 :1~2.

[10]黄亚玲, 郑孝清, 金润铭, 等.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教育, 2005, 18 (6) :56~57.

[11]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1 (5) :53~56.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9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急救护理技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统计贵州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急诊中复杂的护理事件,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以询问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项目。

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主要以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根据统计资料与护理人员反馈综合所得, 急救护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无主患者急救护理和群体伤员急救护理3个方面, 构成比分别占77%、13%和10%。见表1。

3 分析与对策

3.1 难点分析

(1) 群体患者护理:群体患者人数多, 急救时间紧迫, 病情危急、严重复杂, 可能影响常规就诊的患者[2]。低年资护士因临床经验欠缺、急救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沟通技巧欠缺等原因, 易出现护理差错与纠纷。随着大批患者转入, 护理中可能出现对重危患者的评估不全面, 导致患者未及时分流。 (2) 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广、面积大, 躯体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的相互影响, 造成急救护理困难:a.创面多、出血多、休克发生率高。创伤应激反应剧烈, 易发生休克及严重缺氧, 因此抢救时间的分秒将决定患者的生死。b.病情复杂多变, 护士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 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 影响抢救效果。c.患者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且面临应急时易出现烦躁、不理智的言辞与举动, 干扰护理人员急救工作。 (3) 无主患者的护理:无主患者是指患者就诊时无家人和亲威朋友的陪护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由于受病情的影响, 无法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亲友信息, 也有患者拒绝透露姓名或提供假信息, 致使无法落实其真实身份, 亦无法联系到其亲友。由于身份不明确, 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 每年高昂的无主患者治疗护理费用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2 护理对策

(1) 群体患者护理对策:a.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时应立即了解患者种类、大致数量、发生地点及到达医院大致所需时间等信息。接电话后立即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及时调配本科室人员并向医务科及护理部报告。b.急诊科在伤病员到达医院前应做好各类抢救准备, 迅速调集人力, 护士长立即做好物资、药品、器械敷料的准备。由医务科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到急诊科待命。c.准确分诊与快速分流:及时联络多位保安员维持急救场所秩序, 安排2名主管护师协助医师对群体伤员分诊。分诊完毕后立即发放病历夹与号码牌, 根据病情轻、中、重为伤员戴上相应的标识, 之后送入相应区域。 (2) 严重多发伤护理对策: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 其救治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固定模式可循[3]。与手术室急救的护理衔接内容包括:a.转送途中确保呼吸道通畅;b转送途中保持循环稳定和各种管道的通畅;c.医疗文件的交接, 包括急诊病历、所用药物和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项目;d.术前准备情况, 包括检验项目、胃管及尿管等。对严重多发伤患者, 护士要争分夺秒抢救, 迅速建立2~3路静脉通路, 快速补液, 在抗休克的同时, 要采血、导尿监测尿量、生命体征, 完成各项检查, 以尽早明确诊断, 因而护理工作量大, 难度大。 (3) 无主患者的护理对策:救治无主患者时, 必须遵循“救死扶伤”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 对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的患者, 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派资深护士作为患者的责任护士, 根据临床经验积极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协助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几种复杂的情况, 我院对策如下:a.当无主患者有意识时, 尊重患者的自我意愿, 充分考虑生命健康权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关系, 启用无主患者绿色专用通道, 保证患者得到基本医疗服务。b.对无主患者紧急医疗措施的决定在进行抢救的同时, 立即汇报医院总值班, 征得总值班或医院负责人同意;对抢救无效的无主患者报告公安部门, 按无名尸体备案处理。c.考虑到无亲友陪护, 且大多存在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 急诊护士不仅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更重要地是为其提供生活护理和照顾。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要达到“救护条理化, 结构团队化, 抢救及时化, 技能同步化”的现代水平, 使急救护理得以规范化, 攻克急救护理中的难点, 为抢救危重患者、处理突发事件做出更大贡献,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云秀英.浅谈急救中心急救的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 2010 (7) :161.

[2]王曼, 宋雁宾, 曹阳.批量伤员救治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武警医学, 2010, 2 (5) :417-418.

急救护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产后出血;急救;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69-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1],80%以上发生在产后2 h之内,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是目前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做好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与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孕产妇的病死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发生36例产后出血产妇,旨在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总结急救护理与防治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发生产后出血产妇36例,年龄19岁~43岁,平均29岁; 36例均本院分娩,剖宫产8例,产钳助产4例,顺产14例,出血量500 mL~800 mL 15例,801 mL~1 600 mL 13例,>1 600 mL 8例;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7例,胎盘因素5例,软产道损伤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转上级医院抢救1例好转后出院,35例在本院抢救均治愈出院。

2.急救护理

2.1组织抢救

一旦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护理人员应立即到位,明确分工,听从指挥,紧密配合抢救小组其他成员,迅速协助医生及时、有效地止血,切忌惊慌失措,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2.2常规护理

帮助产妇保持正确的体位,休克时采取中凹卧位(即抬高头胸20°,抬高下肢30°),有利于呼吸,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昏迷者将头偏于一侧;同时注意保暖;上保留尿管观察尿量;监护仪持续监测产妇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准确统计出血量并做好记录,识别发生休克的症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并做到执行医嘱及时准确。

2.3 迅速补充血容量

迅速及时有效补充血容量,是防止失血性休克之关键。一旦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使用12号~16号静脉留置针为宜,以保证通道畅通,正确掌握输液速度,避免输液不足加重休克或输液过快发生肺水肿。本组36例出血产妇,30例及时建立了有效的静脉通道并正确补充血容量,26例没有发生休克,4例因出血凶猛发生休克;3例未能及时建立了有效的静脉通道,3例血容量补给不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

2.4 保持呼吸通畅,有效及时吸氧

失血使全身脏器血液灌流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3],流量为4 L/min~6 L/min,密切观察面色、口唇周围、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通畅,机体缺氧是否得到改善,休克症状是否缓解。本组36例出血产妇,均及时给予双鼻导管4 L/min~6 L/min流量吸氧,其中1例转为面罩吸氧,所有病例均无需气管插管。

2.5查找出血原因,迅速止血

产后出血多表现来势凶猛,护士应积极抢救,密切配合医生查找出血原因,争分抢秒、迅速止血。及时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若为子宫收缩乏力,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按摩子宫、宫缩剂的应用、宫腔纱条填塞、结扎子宫动脉或骼内动脉,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若为软产道损伤造成的出血,要及时准确缝合;若为胎盘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血;若为凝血功能障碍,针对原发病积极采取正确治疗措施。本组36例出血产妇,子宫收缩乏力27例,25例经宫缩剂的应用及按摩子宫后,出血减少,病情稳定,2例经促宫缩治疗效果不佳,预宫腔纱条填塞后出血控制;胎盘因素5例中,胎盘粘连4例,经人工剥离术后,出血得到控制,胎盘早剥1例,发现后及时予剖宫产且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加强宫缩处理,出血控制;软产道损伤3例,经及时修补缝合而止血。凝血功能障碍1例,经输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凝血功能得以改善后转上级医院救治好转出院。其余35例产妇均本院治愈出院。

3.护理体会

通过对36例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本人得出体会:只有加强预防,及早识别,与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诊疗护理措施相结合,方能有效控制、减少产后出血发病率及孕产妇的病死率。

(1)产后出血往往发生较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危,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建立完善的抢救组织是关键环节之一,当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迅速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助以提供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重视孕前、孕期保健工作对于凝血功能障碍、重症肝炎等不宜妊娠的妇女,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建议采取避孕措施避免怀孕。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对可能导致产后出血高危妊娠者,积极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及妊娠合并症。

(3)加强分娩期监护第一产程:做好心理指导,消除孕产妇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指导好产妇饮食、活动、休息,积极鼓励宫缩间歇时少量多餐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指导及时排便、排尿,避免体力过度消耗,防止产程延长,做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第二产程:常规产前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胎儿娩出后立即静滴催产素,同时掌握催产素的使用指征、用量及滴速,防止宫缩过强造成急产、软产道损伤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行会阴侧切术;胎头、胎肩娩出要慢;胎盘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缩宫素及舌下含服米素(除有禁忌证),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娩出胎盘,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儿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软产道,及时缝合裂伤,如有阴道壁、会阴血肿应及时切开缝合,注意结扎出血点,必要时阴道内填塞纱布。

(4)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4],故产妇分娩后应常规留产房观察2小时,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后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子宫收缩致产后出血;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要保持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及急救的准备。如果2 h阴道出血超过200 mL应积极查找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5)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其抢救重要的一环重在及时发现与果断处理[2] [3]。因此,产科护士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技术操作,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掌握产后出血的救治急救技术, 熟悉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方能及时诊断和正确救治。其次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再次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镇静,争分抢秒、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参考文献:

[1]辛会英,刘春侠.妇科产后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5):636637.

[2]韩枫.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7A):1731.

[3]梁小群.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当代医学, 2011,17(22):70-71.

[4]蓝凤飞. 60例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预防[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8(30):84-85.

急救护理技术 篇12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 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 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 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 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 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 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 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 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 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 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上一篇: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下一篇: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