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急救护理

2024-07-27

院内急救护理(共5篇)

院内急救护理 篇1

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矿事故、高技术战争等的增加, 创伤的严重程度也明显增加, 多发伤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1]。多发伤常合并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骨盆等的损伤, 病人常处于昏迷及休克状态, 多发伤急救以维持生命, 最大限度地减轻创伤和防止并发症为目的, 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2]。现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 将多发伤的院内急救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 多发伤概述

1.1 定义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2处或2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 且至少有1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称严重多发伤[3]。其严重程度依据损伤程度评分 (ISS) 而定[4]。有下列情况时疑有多发伤存在:颅脑外伤出现休克, 因单纯颅脑外伤发生休克仅占2%~3%; 肢体出现肿胀、畸形、假关节活动、骨擦音等; 出现呼气性或吸气性呼吸困难, 要考虑胸腔或肺挫伤;④腹部隆起、腹部体表有伤痕者, 要高度怀疑有腹部脏器损伤;⑤双上肢或双下肢活动障碍或感觉消失, 要高度怀疑有脊柱损伤[5]。

1.2 多发伤的特点

1.2.1 损伤机制复杂

同一病人可能有不同机制同时存在, 如交通事故病人可由撞击、挤压等多种机制致伤, 高处坠落可同时发生多个部位多种损伤。

1.2.2 病情重, 休克发生率高

据报道[6]多发伤休克发生率一般为 50%, 胸、腹联合伤为67%。多发伤休克的另一特点是低血容量休克, 可能与心源性休克同时存在。

1.2.3 生理紊乱严重

由于多发伤的伤情复杂, 多伴发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 并互相影响。

1.2.4 诊断困难, 容易漏诊

其主要原因为明显外伤与隐蔽伤共存, 如颅脑外伤后常有颅内压升高致血压代偿性升高, 可掩盖内脏出血致血压下降表现。

1.2.5 并发症多

多发伤由于组织器官广泛损伤、破坏, 失血量大, 对全身生理影响严重, 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

2 院内急救护理

2.1 伤情评估

多发伤病人到医院后, 医护人员应立即评估病人呼吸状况及主要脏器损害情况。评估内容:①气道, 确定气道是否通畅, 有无气道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②呼吸, 判断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和呼吸频率、深度。③循环, 观察脉搏强弱, 血压是否正常, 有无四肢、体表明显外出血。④意识状态, 伤后出现的意识变化常提示脑损伤的存在, 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的变化。要特别注意无反应能力的病人, 而能活动、能呼救者也不一定伤情重, 应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⑤脊柱、脊髓, 颅脑损伤20%合并颈椎损伤[7], 所以要特别注意脊髓损伤的可能。多发伤病人均平卧搬运保持身体纵轴成一直线;多发伤病人均颈托固定, 待查体及相关检查明确无脊柱和脊髓损伤后, 方可拆去颈托;头颅外伤病人均加扫颈椎CT。

2.2 急救处理原则

多发伤病人常合并多种损伤, 如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脏器破裂出血、多发性骨折等, 抢救的顺序应优先处理致命损伤, 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8]。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给氧

严重多发伤病人常伴有呼吸道阻塞以致窒息, 导致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多数为异物、血块、分泌物等, 必须及时清理。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 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给氧过程中必须根据病人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气分析结果, 随时调节给氧浓度及给氧时间。

2.4 纠正休克治疗

2.4.1 正确选择静脉通道

使用套管针迅速建立静脉通路1条或2条, 静脉通道应选择上肢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等较大的静脉, 以保证输液速度, 准确有效地使用急救药物。疑有骨盆骨折、腹部内脏出血损伤时不能从下肢静脉输液, 不能在受伤肢体的远端输液[9]。

2.4.2 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必要手段之一。一般以晶体液为主, 并及时配血, 辅以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10]。关于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的问题均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主张对严重休克的病人, 在来诊的第1个15 min~30 min内输入平衡液2 000 mL[11], 龚建云等[12]也认为, 应快速加压输液, 保证45 min输入1 500 mL以上液体。但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 延迟液体复苏或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限制性液体复苏 (延迟液体复苏) , 即通过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 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范围, 既可适当恢复组织器官血流灌注, 又不至于过多影响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朱义用等[13]主张, 在手术彻底止血前, 只给予少量或中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 在手术彻底止血后进行大量液体复苏, 并以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等作为早期复苏的监测手段, 将动脉血压调节到略高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的基本血压即可, 即血压10.7/6.7 kPa以上, 尿量>25 mL/h, 说明肾脏血流灌注尚可, 如果尿量较多但血压仍然不升高者, 则增加胶体液的比例。史爱珍等[14]则采用休克指数计算补液速度, 对104例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 补液速度的准确率为92.31%。马晓波等[15]对多发伤675例救治体会, 维持收缩压在70 mmHg~90 mmHg (1 mmHg =0.133 kPa) 在第1个30 min内快速输入晶体1 000 mL~1 500 mL, 胶体500 mL。休克缓解则减慢补液速度, 否则继续加快补液速度或适当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对于经补液后, 血压仍无回升者要查明是否有活动出血, 尽快控制出血。 维持中心静脉压在 (6±2) cmH2O (1 cmH2O=0.098 kPa) , 过低时加快补液速度, 过高则减慢或适当应用利尿药物。 在排除原发心脏疾病情况下, 脉搏应维持在120/min以下, 脉搏快除考虑有效血容量不足外, 还要考虑是否存在贫血、电解质紊乱或碱失衡。④维持尿量在40 mL/h以上, 可应用呋塞米、小剂量多巴胺等药物, 同时防止电解质紊乱。⑤对于合并肺挫伤者, 宜行限制性液体复苏, 因为创伤后肺毛细血管基底膜通透性增强, 过多输液会使其进入肺间质, 并滞留于其中, 增加换气功能障碍。因此, 护士要学会评估, 科学进行输液管理。在液体复苏过程要保证静脉通路通畅, 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液体成分。大量输液时应注意预防肺水肿、 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

2.5 妥善处理出血伤口

迅速控制活动性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对有明显外出血的病人应迅速控制伤口出血, 用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止血, 如使用止血带应注明使用时间, 在距伤口上10 cm处扎止血带, 带下垫纱块, 勿直接扎在皮肤上, 松紧适度, 做好记录, 30 min松开1次, 隔5 min重扎, 并密切观察肢体血液供应情况, 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2.6 配血

多发伤病人休克发生率高, 而且大多数为大量出血所致, 一般都需做好输血的准备。因此, 静脉穿刺成功后, 立即采集血标本, 以便及时做交叉配血及生化、肾功能、红细胞压积等化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 遵守输血原则, 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

2.7 留置尿管

抢救中一般均需留置尿管,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 目的是了解有效循环情况及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和损伤程度。在插尿管时如果有鲜血自尿道滴出或溢出, 插管不顺, 说明有尿道完全或不完全断裂, 则不要反复试插, 以免造成假道或加重损伤。

2.8 术前准备

在创伤急救中, 一个关键的抢救阶段, 是在伤后1 h内对病人实施手术。因此, 抢救与术前准备 (如皮试、备血、备皮等) 必须同时进行, 才能赢得时间, 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2.9 观察伤情变化

观察记录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 有助于判断伤情和指导治疗。合并颅脑损伤时, 病人意识由安静转入躁动, 或由躁动转入沉睡, 结合瞳孔变化, 多考虑有继发颅内血肿、脑疝的可能。护士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生送病人到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治疗[16]。胸部损伤者应重点观察有无连枷胸, 有无血气胸及心包填塞症状[17], 出现反常呼吸运动明显者, 应用胸带包扎固定胸部, 以减轻疼痛和抑制反常呼吸, 避免加重胸部损伤[18]。腹部创伤者注意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的部位和程度, 有无移动性浊音、肠蠕动等, 另外, 还要注意腹围, 腹围增加1 cm, 贮血量为2 900 mL;增加2 cm, 贮血量为6 100 mL。一旦确诊为肝、脾破裂, 应快速补充血容量。病人应禁食, 取半卧位, 必要时放置胃肠减压, 尽快送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骨盆或长骨骨折后24 h~48 h, 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 伴有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意识模糊、嗜睡、发热、心率快, 则为创伤骨科威胁病人生命最严重的并发症——脂肪栓塞综合征 (FES) 。

2.10 体位护理

应根据病人情况灵活处理, 有效循环血量严重不足, 脑灌流减少时, 去枕平卧;循环状态若有改善, 则可以抬高上身10°~ 20°;合并昏迷时, 头偏向一侧;有颅脑损伤伴脑疝时抬高头部15°~ 30°;有胸部损伤或有胸腔引流的病人, 如无休克倾向可给予半卧位, 以缓解呼吸困难和利于引流;有下肢供血不足时, 则不宜抬高下肢, 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对休克循环状态不稳定的病人, 以抢救生命为主, 防止过多搬动、 翻身, 引起血压波动、休克加重导致死亡。

3 心理护理

外伤、出血、疼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以及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 使病人躯体上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交织在一起, 导致病人急躁不安。截瘫、截肢致残的打击, 使病人非常痛苦, 其心理很复杂, 严重时可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因此, 对意识清醒的病人, 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过程中。具体措施:主动关心、同情病人, 如轻握一下手、拍拍肩膀等友好爱抚动作;紧急处理做到稳、准、轻、快, 沉着冷静, 让病人有安全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时时体现认真负责的精神, 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做好说服开导工作, 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人, 多与其交谈, 以解除病人的孤独感和压抑感。护士应善于忍耐和克制, 了解病人的挫折与抗拒心理, 不计较病人的过激言行, 对致残病人加强宣教, 使其树立身残志坚的信念, 克服困难, 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为生活的强者。

4 小结

由于多发伤病死率高, 应重视急救护理在降低多发伤致死率和致残率中所起的作用。在液体复苏过程中, 准确调节补液滴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之一, 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护士如何正确掌握补液速度、防止补液过量和不足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19]。

关键词:多发伤,院内急救,护理

院内急救护理 篇2

关键词:群体性,院内急救,首诊负责

交通事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意外伤害日益增多, 事故多为突发性, 受伤人员从几人至几十人不等, 伤者病情轻重不一, 医院是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 当大批伤员送到医院救治时, 经过医院有效快速组织抢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圆满完成20起计186例次的突发事件救治任务, 救治过程井然有序、抢救成功率高,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突发群体伤员20起, 共186例, 其中食物中毒92例;车祸90例;山体滑坡4例。

1.2 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期间急诊科收治的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原因、人员、病情程度、组织抢救经过、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1.3 结果:经积极救治, 20起事件186例伤员中183例治愈出院, 3例死亡, 分别死于车祸。

2 体会

2.1 人员的组织管理:急诊科护士接到120电话首先询问受伤原因、人员数、伤者伤情, 大约到达医院时间, 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院总值班。遇到4例以上成批伤害时, 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汇报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 并通知本科室休息的医护人员立即赶到医院参加抢救。院长为总指挥, 立即启动院紧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调配相关部门如药剂、血库、检验、总务、保卫、防保等人员及时到位, 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通知院应急梯队人员, 并协调手术室、部分护士长, 相关人员收到指令后立即到急诊科或在科内待命, 做好人力、物力准备。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负责现场指挥, 将人员进行分工, 分为患者管理组 (负责各区域患者管理) 、信息登记组 (负责患者信息记录及标识、所在区域、最终去向) 、联系协调组 (联系各辅助检查、取血、标本的送检等) ;安全维护组 (负责环境的安全、秩序维持, 及时分流门诊患者) 、后勤组 (负责治疗用物的供应, 联系床位, 及时分流患者) , 在伤者到达医院前做好各项接诊准备。

2.2 抢救场地、物品的准备:接到群体突发事件的电话后, 各科在伤者到达医院前备足抢救器械、药品、物品, 如监护仪、敷料、绷带、清创包、氧气、急救药品、液体等, 调配病区的平车、轮椅送到急诊科, 各科备好床铺, 腾空抢救室;若估计伤员有几十人, 随时准备开放门诊楼一楼空房, 同时调整相关专科床位, 以便伤员经急诊处理后安排住院, 及时分流患者。保安人员疏散急诊大厅闲散人员, 将医院、急诊门前人流进行疏散, 开通救护车通道, 并在急诊大厅前维持秩序。

2.3 尽快分诊急救

2.3.1 明确伤检分类标准: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ISS) , ISS<16为轻度创伤, ISS16~24为中度创伤, ISS≥25为重度创伤;ISS分值计算方法:选各解剖分区中3个最高简明损伤定级标准 (AIS) 分值, 再取它们的平方之和。AIS分值:无损伤0分, 轻伤1分, 中等伤2分, 无生命危险的重伤3分, 有生命危险的重伤4分, 存活未知的危重伤5分。根据评分后病情严重程度使用分类标示卡:ISS<16的轻度创伤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绿色印章“一般”;ISS16~24的中度创伤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黄色印章“紧急”;ISS≥25的重度创伤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红色印章“急危重”;死亡患者在标示卡上加盖黑色印章“死亡”。

2.3.2 及时有效进行伤检分类:分诊的及时和准确与伤员抢救成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密切的关系[1]。成批突发事件发生时, 立即扩大分诊场地, 增加分诊人员, 由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急诊科高年资护士承担分诊工作。伤员送到医院, 开放绿色通道, 进入“绿色通道”。一名分诊护士迅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 快速从头到脚的体格检查, 初步分诊, 按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用不同颜色分类卡分别佩在患者左侧胸前和挂在床上。标示卡红色表示病情危重, 随时有生命危险, 需进行抢救, 安排在抢救室、急诊手术室;绿色表示病情较轻, 患者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一般处理即可, 放在门诊楼一楼输液观察室;黄色表示病情介于二者之间, 暂无什么危险, 放在急诊科留观室。在每检查一位患者的同时由一名一分诊护士负责采集患者信息并登记, 另一名分诊护士负责在患者右手前背张贴填写患者基本信息的号码纸, 挂上分类标示卡, 根据病情轻重分别将伤者安排到相应区域。神志不清的危重患者, 无法识别其身份, 用数字代替姓名进行编号, 从检伤分类、门诊病历、化验、检查、抢救、治疗均用此序号。随时关注患者信息的动态变化, 实施信心跟进管理, 及时更改患者信息。护士长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 负责人员分配, 调配物品, 对外联系。分诊护士统计来院伤员, 核对伤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伤情、伤员数、去向, 向科主任、护士长、院领导汇报。

2.4 护士首诊负责制:伤者检伤分类后由首诊护士负责, 2~3位护士负责一名危重症患者, 一位护士负责2~3位轻患者。首诊护士负责分管患者的医嘱处理、用药、病情观察、特殊检查的护送, 转运至手术室或病区。

2.5 配合医师积极救治:进入抢救室的患者, 抢救组立即给予相应抢救措施。每个抢救组由1名医师和3名护士 (其中1~2名是急诊科护士) 组成。①护士为急诊科护士, 保持患者气道通畅, 如吸痰、吸氧, 导尿, 物品、药品取用, 动态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病情变化;②护士开放静脉通道, 按医嘱扩容、止血及其他抢救药物治疗;③护士连接各种仪器监测, 安排辅助检查, 协助医师清创包扎、穿刺、气管插管等操作。对于需要立即手术的重伤员, 通知手术室, 现场救治后直接送到手术室。对伤员病情较重, 需要尽快接受治疗, 但目前未危及生命, 一般完成重要的检查、化验后送到专科病区治疗, 缓解急诊科的压力, 又使重患者能得到专科及时的救治。

2.6 监测护理: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抢救操作技能, 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伤者神志、面色、瞳孔、生命体征、肢端循环, 特别对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内出血休克、吸入性损伤患者重点观察。对腹部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损伤或血管破裂, 有出血性休克征象时立即建立二条静脉通道, 选择大静脉, 快速补液, 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控制出血;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外周循环、尿量、出血量、伤情变化, 估计出血量, 指导治疗并注意抗休克的治疗效果。胸部严重外伤合并有血气胸者, 护士立即配合医师做胸腔闭式引流, 若有活动性胸腔内出血, 积极术前准备, 通知手术室、麻醉科, 及早手术治疗。对吸入性损伤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 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备好气管切开包, 适时气管切开, 人工辅助呼吸。如果心跳呼吸骤停, 配合医师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

2.7 心理护理:救护中重视患者身心需要。伤者突然发生意外伤害, 对病情及预后不了解, 严重伤员不但面临致残或脏器功能受损的可能性, 且随时有生命危险, 身边无亲人, 伤者身心遭受严重创伤。护士应予更多的关心、安慰, 态度真诚、热情, 在抢救时沉着冷静, 技术娴熟。在为伤者治疗、陪检的过程中与多交谈, 了解其需求, 及时告知病情, 尽快与家属联系。

3 小结

作为担负急诊急救任务的医院急诊科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分队, 应该树立永远都是战备值班分队的思想, 随时都要准备应付突发事件[2]。急诊科医护人员须有娴熟的应急抢救技能, 并掌握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急诊科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进行抢救仪器、抢救技能的培训、考核, 如呼吸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仪、洗胃机等。护理部制定紧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流程, 急救绿色通道, 急诊突发事件呈报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 护理部经常进行各类应急场景模拟抢救演练, 使护士熟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流程, 提高医护配合能力, 确保在紧急情况时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医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应急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而且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社会对突发事件高度关注, 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处理关键是院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各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医院成立了院长担任组长的院抢救小组及各应急分队, 接到群体突发事件报告后, 院领导迅速启动院紧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调动各部门的力量, 职能部门、相关临床、医技科室密切配合, 护理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孙海晨, 邵旦兵, 王慧娟, 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 2009, 11 (3) :104-105.

[2]夏鹄.综合医院急诊科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 2009, 12 (10) :321-322.

院内急救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196患者, 男103例, 女83例, 年龄18~85岁, 平均年龄 (42±1.5) 岁, 根据前瞻性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均为98例, 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1) 通过生命体征评估法, 对两组患者血压、脉搏及呼吸等指标给予评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 根据前瞻法, 对患者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血糖、心电图进行评估, 并在对照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 给予对因处理措施。 (2) 实验组组建院前预报机制, 使院前与院内急救配合更具灵活性, 急救缝隙链接的更为紧密, 以此做好交接工作, 保证患者急时得到救治, 提升急救成功率。患者入院后, 观察对比两组急救患者留观意外情况及住院患者病死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率 (%) 表示, 组间比较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观意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留观24h, 其中实验组患者有9例发生意外, 留观 (24h) 意外发生率为9.18%, 对照组有24例发生意外, 意外发生率为24.49%, 实验组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意外发生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 (30d内) 病死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30d内病死3例, 存活95例, 病死率 (30d内) 为3.06%, 对照组患者病死10例, 存活88例, 病死率为10.20%, 实验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医疗急诊体系中的前沿阵地, 若院前急救未为患者争取到有效的救治时间, 院内医疗技术水平再高, 也无法使患者起死回生。因此, 对于意外或突发疾病的患者给予有效、及时的院前急救至关重要, 同时优质的院前急救也是减少致残率, 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3]。

目前, 对于急救人员的水平资质, 我国还未做强制性规定, 这造成了部分医院院前急救的人员技术及设备水平低下, 甚至在院前急救中出现通讯中断的现象, 使急救人员因联系不畅, 无法掌握患者的病情, 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期。同时, 医护人员责任感不强、与患者沟通能力差等因素均可影响院前急救的进展。

意外及突发疾病都存在一定的“预警信息”, 发病前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某些特殊的病情恶化症状, 通常情况下可表现为部分生理参数的异常变化, 若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判断此类“预警信息”, 并在早期对患者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趋势。 (1) 当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到达指定位置时, 首先指挥现场秩序, 向知情人员询问患者病史, 待评估后给予初步诊断, 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救治期间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及意义, 减轻患者疑虑, 使其能够充分的配合救治工作。 (2) 待处治完毕后, 通过预报制度与院内调度联系, 院内相关科室做好紧急接收准备。 (3) 在转运的途中, 注意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 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4) 到院后与院内急救的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同时注意急救的速度及质量, 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链接的协调性与紧密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在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后, 留观意外的发生率为9.1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9%, P<0.05。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3.06%,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 P<0.05。结果提示, 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预后的康复质量。

总之, 临床中应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措施, 能够为急救患者搭建起一条畅通的生命安全通道, 使急救患者的救治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病死率及意外发生率,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治疗及康复打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98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救治的196患者, 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9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压、脉搏及呼吸等指标评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血糖、心电图的评估, 同时组建院前预报机制。结果 实验组患者再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后, 留观 (24h) 意外的发生率为9.1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9%, P<0.05。实验组患者30d内的病死率为3.06%,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 P<0.05。结论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在临床中的应用, 能够使急救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病死率及意外不良情况发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

参考文献

[1]蒋文钧.中医院582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5 (11) :142.

[2]张海涛, 吕传柱, 彭磊, 等.院前急救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7 (2) :254.

建立新型院内急救模式的探讨 篇4

1 院内急救现状

1.1 院内心肺事件发生率高, 抢救成功率低

在美国, 每年院内发生心肺停止需紧急救护的人数根据估计约在37万~75万人左右。McGrath指出约有38%的患者可存活超过24小时, 仅约15%可存活出院[1]。

1.2 患者发生心肺急性事件时不能启动有效救治措施

患者在发生心肺急性事件前已有症状, 然而常常不能启动有效救治措施。发生心脏停止的住院患者中, 约有60%~70%的患者在其心脏停止前6~8 小时已有症状, 但仅有25%被医师所察觉, 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 能减少65%的急救事件以及降低26%的死亡率[2]。

1.3 现有院内急救模式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院内急救的对象多着重与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的住院患者, 而对门诊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突发事件的院内急救关注不足。其次院内急救的责任及分工不明确, 谢苗荣等[3]通过一项对北京25所医院的调查发现, 61.9%的医院并无明确规定负责院内急救的科室。

2 MET简介

澳大利亚悉尼利物浦医院于1990年提出了MET的概念, 目前MET已在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许多医院开展。MET的基本成员为一位ICU医师和一位ICU护士, 一天工作24小时。呼叫MET的标准可以从宽掌握, 并不以严格的数值为标准, 医护人员认为心肺意外有可能发生甚至是“担心”[4]患者状况时即可呼叫MET。MET中至少有一人需接受过全面高级复苏培训, 内容不仅包括CPR, 还包括打通气道、人工呼吸、外周及中心静脉套管插入及胸腔插管[5]。

以Missouri Baptist Medical Center为例[6], 该院制定出10项呼叫MET的准则, 包括病人的心跳、呼吸及血压急速变化或是心智状态急剧改变等。该院发现, 经由MET的介入, 心跳停止事件减少了26%, 存活率从13%上升到24%, 相关事件的全院死亡率下降了31%。另有研究指出[7,8,9,10], 经由MET的介入, 心跳停止案件由63 件降为22 件 (下降65%) , 因心跳停止而死亡的案件由37 件下降为16 件 (下降56%) , 心跳停止后入ICU停留的天数从163 天降低至33 天 (下降80%) , 心跳停止后的住院天数也从1363 天降至159 天 (下降88%) , 住院病人死亡率也下降26%。由此可见, 经由适当的急救团队介入, 能减少急救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及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ICU的转运率等。

3 措施

3.1 建立新型院内急救模式的相应制度并进行相关培训

参考MET的人员配置, 由相应科室制定24小时值班表[11], 轮流参与院内急救团队, 制定应急措施, 如有紧急情况发生, 在当值成员无法迅速赶到的情况下, 其他非当值团队成员应立即出发到应急事件发生地点。对医护进行启动应急团队的培训, 制作简易手册发放给患者家属, 便于更好地识别患者症状。将急救对象扩大到覆盖住院和门诊患者、患者家属、医护等医院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可能发生院内紧急事件的人群。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鼓励对可疑患者进行电子监护, 鼓励护理人员及一线医师呼叫, 即使是错误呼叫仍然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这一点在推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在情况无法处理时, 应有明确的转运机制及时转运至具有高级生命支持的病房。

3.2 制定相应标准

尽管医护人员“担心”病人状况即可呼叫院内急救团队, 但为便于操作和掌握仍然应制定一定标准, 我国台湾台大医院根据国外经验由2005 年开始发展临床报警系统 (Clinical Alert System, CAS) [12], 制定10项警示标准对于我们制定相应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能及早发现病人情况的恶化, 显著降低死亡率由该系统提出10 项报警症状如下: (1) 氧饱和度下降:血氧小于90%, 或显著发绀; (2) 心率异常:心跳速率大于120 下/分钟或小于50 下/分钟; (3) 呼吸速率异常:呼吸速率大于30下/分钟或小于6下/分钟; (4) 血压异常:收缩压小于90mmHg或是大于220mmHg。 (5) 昏迷:新发生对刺激无反应的意识丧失; (6) 癫痫:新发生的任何一种癫痫发作; (7) 心律不齐:新发生的心律不齐; (8) 胸痛:新发生伴冷汗的胸痛; (9) 少尿:尿量8小时内少于4ml/kg; (10) 其他:医护人员认为需要医疗介入的情况。呼叫标准的放宽, 尤其是“担心”即可启动院内急救团队可能会引起该团队资源被滥用的担忧, 实际上根据国外多家医院MET及类似体制的经验[7,13,14,15,16], 高达30%的呼叫原因是“担心”, 这种宽泛的标准有助于更好地早期识别症状, 提高预后, 而且真正错误的“担心”比例实际中并不高。

3.3 详细记录院内急救事件的资料,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院内急救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0例,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行急诊PCI;均由“120”急救车护送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观察组男22例, 女8例;年龄41岁~70岁 (51.69岁±10.11岁) 。对照组男23例, 女7例;年龄42岁~70岁 (51.25岁±10.63岁)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救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救护流程, 即接诊电话-“120”出诊-现场施救-途中转运-回急诊科 (无固定抢救模式) -做其他处置。观察组采用院内外无缝隙流程化急救。具体如下。

1.2.1. 1 院前急救流程遵循“电话指导-现场急救-转运准备-院前预报”流程化急救模式

(1) 电话指导急救:在到达现场前医护人员通过呼救电话进行急救指导, 告知病人或家属保持冷静, 就地平卧等待, 勿移动或搬动, 环境通风, 有条件情况下立即含服硝酸甘油并嚼服阿司匹林, 立即吸氧。 (2) 现场急救:心电图检查, 快速判断有无病理性Q波及ST-T变化情况, 护士立即接通氧气,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并汇报血压、心率、呼吸, 及时给予止痛剂, 以专业素质给予病人与家属精神安慰, 稳定情绪。 (3) 转运准备:出诊医生简短说明病人病情及入院必要性, 交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随诊护士协助家属签写转诊同意书,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 备好急救物品。 (4) 院前预报:回院途中预先联系急诊、功能科及心血管科室进行术前准备, 为病人建立急诊接诊—心血管科室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进一步治疗无缝隙流程化急救程序。

1.2.1. 2 院内救护流程

(1) 快速反应:急诊护士在接到预报电话时即做好抢救准备, 通知急诊医生到位, 在听到救护车鸣笛声急诊医生、护士推平车至急救中心门口一起接诊, 快速推至抢救室。 (2) 快速病情评估:护士接诊后边看 (意识、呼吸、面色) 、边问 (胸痛性质、部位、服药情况等) 、边安慰 (告知病人所处环境等) 在30s内完成初评。所有病人进入急诊室立即连接心电图实行检查, 根据观察ST-T变化动态评估, 随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信息。 (3) 救护优化:采用“定时-定人-定岗-定责”四定救护模式。定时:进入急诊室1 min (内接通氧气) -2 min (完成血压血氧检测) -3 min (开通静脉通路、采集血液标本) -5 min (连接心电图、动态判定) 。定人:由医生组织, 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抢救。定岗定责:责任护士连接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初步辨别, 及时报告病情变化, 准备心电监护除颤仪。 (4) 转运交接:建立转运交接程序, 立即通知介入医生和护士, 5 min内介入医生到达抢救室, 做好术前谈话并签写手术同意书。转运前责任护士再次进行全面评估, 接好氧气枕, 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填写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护送病人至心血管导管室, 确保病人安全到达。

1.2.2 观察指标

(1) 救护时间比较:出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 (病人入院到初步诊断时间) 、静脉采血时间 (病人入院到标本送至检验室时间) 、救护总时间 (病人入院到转运离开时间) 。 (2) 救护效果比较:救护2 h病人胸痛缓解、ST段回落 (导联心电图) 、心肌酶谱回落时间 (心肌酶化验结果) ;抢救成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诊到达时间无明显差异, 但观察组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救护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文献认为, 突发疾病病人获得及时院前急救、有效的院内抢救, 可以减少致残率, 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2]。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第一时间即采用电话给予现场指导, 在转运途中预先联系急诊、辅助检查及心血管科室, 创建了电话现场指导、现场施救、电话预报相关科室、院内延续治疗的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 优化了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体系[3], 最大限度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监护、转运等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救护时间, 争取抢救时间, 为病人创造更多的救治机会。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疏通闭塞的血管, 可实现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4,5], 如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和PCI等血运重建, 可将病死率降低至5%~6%, 而在发病1 h内疏通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可降至1.2%[6]。在急救车入院时做出快速反应, 避免等待接诊时间, 快速进行病情评估, 确保了病人的安全。入院后采取“四定”抢救模式, 使救护过程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分工有序的集体协作能力, 急救护士依照分工主动进行抢救, 与医生救治同步, 将重点救护操作科学组合, 同时量化每项操作所需时间, 使多种救护操作同时实施。另外, 对转运交接流程进行优化, 要求急诊护士及心血管专科医生共同护送, 既确保转运交接安全, 又便于科室之间的协调, 减少差错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 2 h后救治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运用无缝隙流程化急救可以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规范救护程序规范,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护的时间观念, 使病人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 院内外无缝隙流程化急救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死率、改善预后起关键作用, 确保急救流程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周秋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处理及转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 :15.

[2]胡少明, 蔡秋妮.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9) :836-837.

[3]杨建美, 王晓田.院内外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1) :15-16.

[4]林毓霞, 胡媛, 方晓芹, 等.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实施[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4) :649-650.

[5]孙娜, 吴颖遹, 彭幼清, 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健康教育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3, 27 (3A) :579-581.

上一篇:大型化工项目下一篇:高校预算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