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2024-11-10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共12篇)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篇1

心脑血管急症作为临床一种常见急危重病症, 其发病率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下不断增多, 若急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近年来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临床上得到较多的应用, 即将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连成一条线, 缺一不可, 特别是院前急救,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急救成功与否[2]。由于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急救知识不甚了解, 常耽误院前急救最佳时机, 不利于预后。为此加强患者及其家属院前急救相关知识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控制能力、自救或寻求帮助意识至关重要[3]。基于本研究对我院确诊的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系统急救知识宣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 (1) 临床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4]; (2) 健康档案完整; (3)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2~78岁, 平均 (53.4±10.5) 岁, 病程1~12年, 平均 (3.2±1.0)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 中学40例, 小学及以下25例。选择同期行常规院前护理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50例, 女30例, 年龄41~80岁, 平均 (54.0±10.2) 岁, 病程1~14年, 平均 (3.5±1.2)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 中学41例, 小学及以下26例。对比两组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院前护理干预前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 主要包括:

1.2.1 成立健康宣教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包括我院急诊科2名医师、4名护师、2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 根据高血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情况针对性的收集资料, 包括急症 (如脑血压性脑出血) 发生原因、急救措施、自救或求救方法等内容, 定期组织社区高血压人群学习宣教材料。同时将患者诊疗病例资料建档,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便于及时协同、准确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5]。

1.2.2 急救知识宣教、技能培训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院前急救培训, 共12课时, 由我院资深专家授课, 包括院前常见急诊诊断、治疗、心肺复苏 (成人、儿童) 、高血压常见并发症 (如脑出血) 诊治等内容, 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学习成果。同时通过示范演练方式提高其急救技能。同时公开健康通号码, 专人全天候接听, 为咨询者提供专业解答, 一旦发现患者处于紧急或疑似紧急状态, 及时提供出诊等服务, 必要时帮助患者呼叫救护车。另外, 通过讲座、广播等方式加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教育, 包括高血压急诊、急性并发症诊断常识等, 先自我判断后及时拨打健康通号码。

1.2.3 建立急救绿色通道

对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来说, 构建“社区-急救-医院”急救通道, 除了帮助呼叫救护车外, 还及时和医院急诊科联系, 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 简化入院流程, 便于及时抢救[6]。

1.2.4 高血压急症预防健康管理

定期评估高血压患者危险程度, 分层管理, 叮嘱患者定期体检, 并周期性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效果 (有效、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 (如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高热) 、急救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其中急救知识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完成, 分为知晓、基本知晓及不知晓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分析上述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95.00%, 对照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75.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救治结果比较

观察组救治有效75例 (93.75%) , 死亡5例 (6.25%) ;对照组救治有效60例 (75.00%) , 死亡20例 (25.00%) , 两组救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7, P<0.05)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一环, 其干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结果及预后[7]。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深的了解, 希望通过电视媒体、讲座等形式获取包括急救医疗在内的相关医疗知识, 基本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我救治或寻求帮助方法[8]。基于此, 加强社会居民急救知识宣教十分必要。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过院前急救知识宣教, 宣教主体为健康宣教小组, 由我院急诊科医师、护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等组成, 先通过培训、演练、考核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业务能力及宣教水平, 然后以讲座、宣传栏公告、广播等形式告知社区居民基本急救知识, 潜移默化的提高其急救知识认知度。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者急救知识总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提示加强急救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患者急救意识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同时构建“社区-急救-医院”急救通道, 强调紧急状况发生时及时通过健康通电话求救, 以便及时呼叫救护车, 且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家属、社区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 如多安慰患者, 保持其情绪平稳, 同时及时将患者口腔、鼻腔中分泌物清除, 避免患者窒息;同时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氧气, 配合医护人员正确搬运患者, 等, 为患者临床救治赢得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本研究观察组救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急救知识宣教后一旦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急症患者, 家属、社区、医院协同院前急救, 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

综上所述, 急救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患者急救知识认知度, 形成个人-社区-医院院前急救绿色通道, 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转宜.同伴支持教育在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2 (4) :146-147.

[2]丘锦彪, 黄远泉, 黄伟琼, 等.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8) :257-258.

[3]李兰.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4) :66-67.

[4]仁树, 黄建群, 史玉珏.现代急症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80.

[5]李秋泉, 黄文怡, 吴智鑫, 等.健康教育培训对社区居民使用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2, 23 (12) :106-108.

[6]蔡妙凤, 郭剑虹, 许少花, 等.健康教育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5) :1072-1073.

[7]姚红瑛.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人掌握急救技能的效果评价[D].浙江大学, 2012.

[8]吴晓玉, 徐俊祥, 张莹, 等.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对院前急救的影响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4) :3676-3677.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篇2

护理学基础知识:休克病人需要怎样进行急救护理措施

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重要知识,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休克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严重,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是我们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吉林中公教育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1.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

(1)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大量快速补液(除心源性休克外)。

(2)合理补液:若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低,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应予以快速大量补液;若血压降低而中心静脉压升高,则提示有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超负荷,应减慢补液速度,限制补液量,以防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

(3)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CVP(5~12cmH2O)变化,观察病人的意识、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及温度。病人意识变化可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可反映体表灌注情况。若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口唇红润、肢体转暖,提示休克好转。

(4)准确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2.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气体正常交换: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1)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器官血供。

(2)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改善缺氧情况经鼻导管给氧,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严重呼吸困难者,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监测呼吸功能,维持呼吸道通畅。

3.观察和防治感染:

(1)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原则执行各项护理操作。

(2)避免误吸所致肺部感染;必要时遵医嘱每日3次超声雾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释和排出。

(3)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4)有创面或伤口者,注意观察,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或伤口清洁干燥。

(5)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例题】

1.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观察每小时尿量 B.常规吸氧

C.仰卧位 D.给热水袋,保暖

E.每15min测脉搏、血压1次

1.【答案】C。解析:休克体位又称中凹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器官血供。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来吧!学点急救小知识 篇3

一切的谜团,济南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给解开了。关于救护车里有什么、担架怎么使用,小编一句两句也讲不清楚,等下次再有机会,你们亲自去听急救人员讲吧!小编把刚学来的“心肺复苏术” 给大家传授一下,如果啥时候能派上用场、救个人,那也算小编积德积福了。

先摸摸病人喉结边上两寸处是否还在动,如果不动了,就说明心跳停止了,就得赶紧做“心肺复苏”。手扣手地按在病人的乳头连线中间点,胳膊垂直,用整个上身的力量来按压(对于婴儿,就别使那么大劲了,用手指头按就可以),速度要快,一分钟要达到100次以上才有效果。按30次就得来一次人工呼吸:捏住病人的鼻子,顺势把病人头往上一扯,将嗓门打开,往嘴里吹气。如果能看到病人的肺部鼓起来了,说明你的气吹进去了。就这样,按30次,来一下人工呼吸,连续进行5次,就差不多了。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中心的新入行256名培训人员为研究对象, 按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2012年1月~2012年6月117例培训人员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为 (41.2±3.4) 岁, 男13例, 女104例;2012年6月~2012年12月139名培训人员为试验组, 平均年龄为 (40.3±3.8) 岁, 男19例, 女120例;研究中将两个试验组的培训人员均为自愿参加此次教学调查研究,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课程进行教学, 讲解护理知识、养老护理相关注意事项、临床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月进行临床实践等。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在采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对养老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知识讲解, 针对老年人常规的突发病症以及一系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进行详细讲解, 并指导急救护理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考察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突发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突然摔倒或急性胃炎等。

1.2.3 调查方法

该研究设定教学过程为半年, 学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养老护培训人员进行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评价, 调查的形式以考试的方式, 并同时进行临床实践总结分析。考试满分为100分, 分为临床实践打分和理论考试。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 分析过程中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试验培训人员考试及实际操作调查结果对比

试验组培训人员掌握及运用急救护理知识的能力 (包括:急救护理知识、突发状况分析、护理措施情况和技术操作等) 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护理知识及综合技能的各分数段考察

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知识及综合技能 (包括:急救护理知识、突发状况分析、护理措施情况和技术操作等) 各分数段考察,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学员分数构成看, 试验组学员分数较高。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人护理人员的增加需求对他们的护理技能、应付突发状况的临时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随之提高[3]。我国护理人员的发展程度与美国比较有一定差距, 这一方面是在美国的发展比较早, Duke大学在1966年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4], 在美国护理人员的等级划分也相对较完善, 1982年在美国护理调查中护理人员被分为三项[5]:负完全责任的首要护理者、接受援助的首要护理者和不负主要责任的次要护理者。虽然美国老人护理的发展现状很快, 但老年护理人员的参与者还是有限[6]。虽然中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想达到适应社会需求仍然很难, 且目前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 因中国养老护理人员资格认定标准才出台不久, 护理人员的分级还没有明确规定[7]。护理人员的男女比例相差较悬殊[8], 在护理领域里男性护理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少, 待遇相对较低是可能受限制原因。

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伴有些常见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类疾病等等[9], 如果疾病突发严重者会导致死亡[10], 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指导既对现代护理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对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和时间指导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对突发疾病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前预防有利于进一步争取抢救时机。

综上所述, 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 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老人的突发疾病, 第一时间分析到老年人所发生的疾病类别, 并采取有效的抢救或辅助临床的措施。

摘要:目的:本研究考察在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讲解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应用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中心的256名培训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培训, 试验组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增加急救护理知识讲解, 培训结束后以考试及临床实践打分的方式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试验组急救护理知识分、突发状况疾病分析分、急救护理措施情况分、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数段60100之间试验组的各人数统计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 增强了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和及时采纳抢救或辅助临床措施。

关键词:养老护理人员,教学,急救护理知识,突发状况

参考文献

[1] 潘奎琼, 姜继红.四川养老服务需求及其长期护理服务对策[J].西部医学, 2013;25 (1) :148~150

[2] 连文, 牟兴兰, 丁瑞娟,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异常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西部医学, 2011;23 (12) :2441~2443

[3] Capezuti E, Boltz M, Cline D, et al.Nurses Improving Care for Healthsystem Elders-a model for optimising the geriatric nursing practic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21 (21/22) :3117~3125

[4] Sawamura K, Nakashima T, Nakanishi M, et al.Provision of individualized ca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of nursing homes in Japan[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3;56 (3) :416 ~424

[5] Hoeck S, Franois G, Geerts J, et al.Health-care and homecare utilization among frail elderly persons in Belgium[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2;22 (5) :671~677

[6] 尹宪明, 王琼.苏州市养老护理院康复服务现状与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20) :4574~4575

[7] 黄菲, 张会君, 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25 (1) :189~191

[8] 安力彬, 李文涛, 谢书红, 等.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护理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22) :5095~5097

[9] 刘梦清, 黄青, 李灿辉, 等.养老护理员认证培训实训项目的确立与模块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 (19) :4815~4818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篇5

第一章绪论

一.阶段处理危重病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及监护病房的处理

院前急救

1、基本概念及意义

2、组织形式

3、院前急救护理程序

现场救护原则

二、危重病救护

三、抢险救灾

四、战地救护

航空救护

(一)航空救护体系的发展

(二)空运救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三)机上护理

(四)机上护理的一般要求

(五)机上护理技术

(六)飞行过程中的护理

海上救护

(一)海上救护体系海上救护的特点

(二)海上急救护理工作的要求

五、急救人才的培训及科研工作

急救医疗体系

一.急救网络的建设

二.急救医疗体系管理

三.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

第二章急诊科的设施与管理

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一、急诊科的任务

(一)急诊

(二)急救

(三)培训

(四)科研

二、急诊科的设置

学习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篇6

主讲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朱翠平主任医师

活动内容:宝宝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很容易意外受伤,父母该如何处理?《女友亲子》邀请专家来讲解一些常见突发意外伤害的处理措施,专家还使用了仿真婴儿教具,教大家如何正确进行婴幼儿急救。

活动目的:意外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孩子伤情的发展也比想象的危险得多,希望家长能够学会基本的家庭急救方法,避免意外伤害的后果恶化。

家长说:自我增值,以防万一

唐凤燕(昊昊妈妈):相信谁都不希望意外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学习、掌握了相关的急救知识,对关注和学习育儿知识的人而言是一种“增值”。

四月的一个周六上午,广州金宝贝早教华港中心的会议室里坐满了认真听课的“学生”,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朱翠平主任医师主讲的“婴幼儿家庭急救”知识讲座正在这里举行。“学生”们都是来自本刊的三十个忠实读者家庭,除了年轻的妈妈以外,还有不少爸爸和爷爷奶奶。大部分家庭都是举家前往的,大人认真听的讲座,宝宝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全家总动员”,这一场景是当天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孩子一天天长大,随之而来的危险系数也在上升,安全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免会有疏漏的时候。本刊主编曾无艳是本次“婴幼儿家庭急救知识”讲座的发起人,在某次与妈妈们的交流中,她发现不少妈妈在家庭急救方面的知识都比较匮乏,随即萌发了举办一次普及家庭急救知识讲座的想法,于是有了这次讲座。

在现场,很多家长都听得很专心,还认真地做笔记。除了烫伤、摔跌、溺水等常见意外的预防和急救外,朱翠平主任还重点讲解了异物卡喉时该怎么办及心肺复苏法。朱主任用仿真婴儿教具演示急救动作时,大家都忍不住纷纷站起来、围拢过来,认真仔细地观察讲师的每一个动作,以便能掌握好当中的要领。

“若是当时害怕了怎么办?”孩子发生意外的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会不知该如何是好,这往往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疑虑。“要记住:你害怕了孩子可能就没希望了。”朱主任这样告诉家长,“大人不要太紧张,要保持镇定。对孩子受伤情况进行判断也不要超过10秒钟。”朱主任还说,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更要努力保持淡定,因为他们的状态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要尽量安慰、安抚孩子,若是家长表现得太紧张,小孩子由此受到惊吓而哭闹的话,出血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这些急救知识永远都没机会用到,但还是认真学习,以备不时之需。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位读者当天下午就用上了这些急救知识——她家的一位小亲戚突然高热惊厥,在等待120急救车的过程中,她一边按照朱翠平主任所教的方法及时清理宝宝的呕吐物,一边细心观察他的呼吸和心跳情况—— 最重要的是,因为了解急救方法,这位读者心中没那么慌。

人身触电的预防及急救知识 篇7

人身触电是由于电流通过人体后, 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的伤害。触电通常表现为两大类, 即电击和电伤。

1.1 电击

电流直接通过人体的伤害称为电击。当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后, 可对人体器官造成损伤, 破坏人体内细胞的正常机能。主要表现为:能够引起麻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窒息、心室颤动等症状。

1.2 电伤

电流作用于人体表面的伤害称为电伤。通常我们所说的电伤主要是指当人体触电后, 电流通过人体时, 使电能转换成热能而对人体表面产生的电流灼伤。

(1) 电弧灼伤。由于电气设备的操作原因或设备缺陷, 在分断开关设备时产生大量的电弧对人体的伤害, 这种伤害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电弧烧伤, 也就是带电体与人体间发生的电弧;另一种是间接烧伤, 包括电弧发生在人体附近对人体的烧伤或金属受热熔化产生的飞溅物对人体的伤害。

(2) 电熔印。电熔印是指人体与带电体接触的部位留下永久性斑痕, 而所产生的斑痕处皮肤将失去弹性, 表皮坏死, 失去知觉。

(3) 皮肤金属化。由于电流的作用, 其能量使得金属熔化而产生的微粒渗入人体的皮肤, 使皮肤坚硬和粗糙而呈现特殊的颜色。皮肤金属化大多是在弧光放电时发生和形成的, 在一般情况下, 此种伤害是局部性的。

(4) 机械性损伤。当电流作用于人体时, 由于人体的中枢神经反射和肌肉强烈收缩等作用, 导致人体机体组织断裂、骨折等伤害。

(5) 电光眼。当发生电弧时, 由于电弧光所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对人眼睛的伤害, 主要表现特征为角膜炎、结膜炎等。

2 电流对人体危害及影响严重程度因素的分析

电流通过人体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主要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电流作用于人体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通过人体电流的种类及本身的状况。

2.1 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 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越大, 按照电流通过人体呈现的状态, 一般将通过人体电流分为三个级别。

(1) 感知电流。电流通过人体能够引起人有任何感觉的最小电流值, 成年男性为1.1 m A, 成年女性为0.7m A。

(2) 摆脱电流。人触电后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值, 成年男性为15.5 m A, 成年女性为10.5 m A。

(3) 致命电流。电流通过人体能够引起人死亡的电流, 也就是电流通过人体心脏, 能引起心室发生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值。通常系指当通过人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搏动周期时人的心室颤动电流值, 一般认为是50 m A。

2.2 通过人体电流的时间

电流在人体内作用的时间越长, 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越大。其主要原因是, 当电流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 人体电阻由于出汗、击穿、电解而下降, 人体所受伤害的程度越大。

2.3 通过人体电流的途径

人体在电流的作用下, 没有绝对安全的途径。电流通过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乃至心脏停止跳动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中枢神经及有关部位, 会引起中枢神经强烈失调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头部, 严重损伤大脑, 也可能使人昏迷不醒而死亡;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瘫痪;电流通过人的局部肢体也可能引起中枢神经强烈反射而导致严重后果。

2.4 通过人体电流的种类

不同种类电流对人体伤害的构成不同, 危害程度也不同, 但各种电流对人体都有致命危害。

2.5 人体本身的状况

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况与触电的轻重程度也有极大的关系, 患有心脏病、肺病、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酒醉者等, 其触电的危险性最大, 所以, 从事电气作业的人员应当经常或定期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3 触电的预防方法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是电气作业属特种作业, 电气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 持证上岗。无电气作业资格证的人员严禁从事电气作业。

二是生产作业现场内的电气设备应设专人负责保养, 不得随便乱动。如电气设备发生故障, 应请维修电工修理, 任何人不得擅自修理, 更不得带故障运行。

三是生产作业场所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刀开关、按钮开关、插座、插销以及导线等, 必须保持完好无损、安全防护装置可靠有效, 不得使用破损的电线电缆, 严禁使电气设备或导线带电部分裸露。

四是在操作电气设备时, 应将操作开关护盖盖好, 工作完毕应切断电源。

五是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按有关安全规程要求采用保护, 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

六是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时, 必须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同时工具的金属外壳应做好保护接零, 操作时应戴好绝缘手套和穿好绝缘鞋站在绝缘板上。不得将重物压在导线上, 以防止扎破导线发生触电。使用的手持行灯要有良好的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

七是接用临时用电设备时, 应经专业技术人员审核, 单位安技部门批准, 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后方可安装使用, 使用完毕要按规定拆除。

八是在容易产生静电火灾、爆炸事故的场所操作时 (如使用汽油洗涤零件、擦拭金属板材等) , 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及时消除聚集的静电危害。

九是移动某些非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 如电风扇、照明灯、电焊机等, 必须首先切断电源。

十是在雷雨天, 不可走进高压电杆、铁塔、避雷针的接地导线20 m以内, 以免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十一是发生电气火灾时, 应立即切断电源, 用黄沙以及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因为它们有导电的危险。

4 人体触电后的表现及急救方法

4.1 人体触电后的表现

(1) 假死。即触电者丧失知觉、面色苍白、瞳孔放大、脉搏和呼吸停止。假死可分为三种类型:心跳停止, 尚能呼吸;呼吸停止, 心跳尚存, 但脉搏很微弱;心跳、呼吸均停止。由于触电时心跳和呼吸是突然停止的, 虽然中断了供血供氧, 但人体的某些器官还存在微弱活动, 有些组织的细胞新陈代谢还在进行, 加之一般体内重要器官并未损伤, 只要及时进行抢救, 触电者有极大的被救活的可能性。

(2) 局部电灼伤。触电者神智清醒, 电灼伤常位于电流进出人体的接触处。进口处的伤口常为一个, 出口处的伤口有时不止一个。电灼伤的面积有时较小, 但较深, 有时可深达骨骼, 灼伤处是焦黄色和褐黑色, 伤面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界限。

(3) 伤害较轻。触电者神智清醒, 只是有些心慌、四肢发麻、全身无力、一度昏迷, 出冷汗或恶心呕吐等, 但未失去知觉。

4.2 人体触电后的急救方法

触电急救的主要原则是迅速脱离电源, 就地正确抢救, 坚持到底不中断。

(1) 迅速脱离电源。对于低压触电者, 当发生触电事故后, 现场的作业人员应就近及时采取果断的处理措施, 若电源开关在附近应立即拉断开关。如果导线搭在触电者身上, 可采用木杆、木板等绝缘材料将带电导线挑开;若触电者倒在带电体上, 可采用木板等绝缘材料将其撬开;如果没有麻电感, 可用手拽拉触电者的双肩, 将其从带电体部位拉开, 但是不可拖拉触电者的脚。

(2) 就地正确抢救。触电者脱离电源后, 处于假死状态时, 恢复触电者的心跳和呼吸是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匆忙送医院, 就会把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容易救活的时间) 贻误在路途上。因此, 要刻不容缓地进行就地抢救。

(3) 坚持到底不中断。对触电假死者的抢救一旦开始, 就应连续不停地进行下去, 可能要进行数个小时。这是一项艰苦的过程, 在抢救全过程中, 不能轻易地停下来。抢救者要有坚定的信心, 只要触电者尚有一丝生还希望, 抢救者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触电者身体已僵硬、出现尸斑, 经医生诊断确定死亡, 方可停止急救。但需注意, 心脏停止跳动, 呼吸中断, 失去知觉、瞳孔放大, 这些都不是真正死亡的标志, 不能以此为依据判断死亡, 停止抢救。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

2011年7月12日下午, 承揽某市开发区某主题公园送配电工程施工任务的大连某机电安装有限公司组织人员进行配电室电源接线作业。20时左右, 电工王某在没有断开配电柜电源的情况下, 违规蹲在配电柜下方进行娱乐游戏机电源的接线, 头部 (没戴安全帽) 不慎碰到配电柜上部380 V电源母排线, 被电击致死。事故原因分析如下。

(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善, 没有实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制度。

(2) 进行娱乐游戏机电源接线中, 没有断开电源, 违章带电作业。

(3) 操作者没有佩戴安全防护用具, 头部不慎碰到配电柜上部380 V电源母排线, 被电击致死。

5.2 案例二

2009年9月7日下午, 某船厂30万t大坞内, 承揽在建船舶舱内钢结构焊接的某船舶机械铆焊有限公司组织电焊工在机舱柴油沉淀柜内进行电焊作业时, 焊工违规使用严重破损的焊钳进行电焊作业。因焊钳漏电, 造成其被电击致死。事故原因分析如下。

(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善, 船舶内焊接作业区域内狭小, 周边钢结构均为金属导电体, 焊接设备有缺陷, 焊钳漏电, 这些构成了事故隐患, 由于没有及时处理, 造成事故的发生。

(2) 操作者本人安全防范意识差, 安全防护用具佩戴不齐全, 焊钳漏电被电击致死。

5.3 案例三

谈院外急救知识的社会普及 篇8

案例:5岁的楠楠在幼儿园吃饭时误把花生米吸入气管, 现场错误的急救方法未能将异物排出, 老师急忙把楠楠送到就近医院急诊室, 然而一切已经晚了, 急诊科医生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孩子的生命。一粒小小的花生米, 现场不正确的急救, 将楠楠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了。

人们常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谁都知道, “万一”是小概率事件, 谁都不相信自己会遇见“万一”, 可是“万一”的危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它并不遥远, 只是人们沉浸在恬适生活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危机四伏的隐患可能带来的伤害, 也忽略了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急诊科医生常说, 如果当意外事故和伤害发生时, 受害者身边的人稍有一点急救知识……是呀, 假如孩子身边的幼儿园老师懂得一点急救知识, 也许孩子的生命就不会这样流失了。

2. 急救的内涵与重要性

2.1 急救的内涵。

急救本义即紧急救护, “急”指时间, “救”指技术。2005年, 美国急救学顾问委员会强调急救是在最少、甚至没有医疗设备条件下, 对突发伤病受害者所实施的快速判断与紧急处置的一系列科学方法, 并且能够由旁观者 (甚至受害者自己) 所完成[1]。其内涵有4个方面: (1) 院外急救对象:为突然发病或受伤患者 (由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急危重病等引起) 。 (2) 院外急救地点:为疾病或事故发生现场及转送途中。 (3) 院外急救人员:为第一目击者、自身受害者及医务人员等。 (4) 院外急救技术:为初期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术及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穿刺等最基本的常用救护技术。

2.2 急救的重要性。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因疾病死于医院外者占72%~80%, 大大多于医院内。我国每年有180万人发生猝死, 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各种原因的疾病而猝死[2], 而猝死患者抢救黄金时间是4min, 严重创伤患者是30min, 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对于挽救生命、降低伤残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多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院外急救而丧失生命或留下终身遗憾。当今社会对院外急救工作的成效评价日益重视, 已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区, 乃至一个国家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因此加强院外急救力量, 提高院外急救机构的应急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3. 急救三要素

通讯、救护、运输称为院外急救的三要素。

3.1 早期呼救, 启动救援系统。

当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急危重病等紧急事件发生时, 尽快呼救, 启动救援系统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存链”中的第一步, 至关重要, 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呼救者可以在任何一部电话上免费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1986年我国将“120”定为医疗急救电话, 1997年中国红十字会将“999”定为急救电话, 香港急救呼叫电话亦为“999”。呼救时应用最精炼、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以下几点: (1) 呼救者的电话号码、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和联系电话。 (2) 患者所在准确的地点, 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 (3) 患者目前最危重的情况, 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 突发事件时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受伤人数等。 (5) 在现场已经采取的救护措施等。注意, 不要先放下电话, 要等急救中心的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如多人在现场, 救护与呼救同时进行;如一人在现场, 应先救护再快打电话。

3.2 院外救护。

院外急救是为了对患者进行生命支持、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增加生存能力和机会, 以及预防危险合并症的发生。

3.2.1 现场安全评估:

应沉着冷静地评估急救现场环境的安全系数, 划分安全等级, 如存在环境危险因素时不可贸然救护, 应仔细分析和判断将其排除或具有良好的防护手段时才可施救, 否则对救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都会构成威胁。

3.2.2 采取正确体位:

体位应以不影响患者病情、舒适、减轻痛苦为度, 同时注意保暖。如意识丧失者, 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 防止喉部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反流气管引起窒息;脑出血, 头高脚低仰卧位, 减少头部血流量, 降低颅内压;腹部损伤者, 仰卧位, 屈曲下肢, 防止腹部脏器受压而膨出;脊柱损伤者, 应平卧于硬担架上, 不可任意搬运或扭曲其脊柱部, 防止二次损伤等。

3.2.3 维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如缺氧者, 立即吸氧;开放性气胸者, 立即封闭包扎伤口, 变开放为闭合;气管异物阻塞者应立即快速向内上冲击脐上两横指处;口鼻腔内有异物及分泌物者立即清理;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对其进行初期心肺复苏术, 初期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吸和大动脉搏动, 如无→立即呼救同时使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上或身下垫硬木板→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时使用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单人和双人按压与呼吸比例均为30:2, 做5个循环约为2min。

3.2.4 对症处理:

如出血, 应止血, 人体血液流失量超过全身血量的1/4~1/3时, 就有生命危险, 应立即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止血。开放性伤口, 应立即妥善包扎, 其目的是保护伤口、止血、减轻疼痛、减少污染、防止感染。骨折, 应固定、保护头颈部和脊柱等, 固定术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 可以减轻疼痛, 防止骨折部位移动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造成严重并发症。烧伤, 应补液、保护创面, 化学烧伤尽快用清水冲洗创面、热力烧伤局部降温。急性中毒, 应减少毒物吸收、加速毒物排泄, 如果口服毒物应尽快催吐、导泻及对症治疗;如果皮肤染毒立即清洗皮肤及对症治疗。高热, 应物理降温等, 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 尤应注意。

3.3 转运。

在往医院转运患者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 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 对是否能转运做出决定。 (2)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如徒手、器械搬运或交通工具转运。 (3) 在转运途中应进行心理安抚、安置合适的体位及全程观察病情变化, 提前通知所到医院, 让其做好急救准备, 争取时间, 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降低致残率。

4. 急救知识普及的必要性与方法

4.1 急救知识普及的必要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在3%以内, 发达国家为25%~50%[3], 如此大的差距说明急救知识普及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患者生存率, 因此普及急救知识, 建立一个不仅仅依靠医疗专业人员的“第一目击者”群体, 是势在必行的。院外急救中所强调的“第一目击者”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第一目击者有所不同, 它不是指第一个看见疾病或事故现场的人, 而是指第一个在疾病或事故现场有能力为患者提供正确紧急救护的人。生命掌握在“第一目击者”手中, 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过分。在现代生活中“第一目击者”越多, 对患者的救护越及时, 越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随着“第一目击者”概念的提出以及急救知识、技能的社会普及, 患者身边的亲属、同学、同事、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及路人等都应尽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

4.2急救知识普及的方法

4.2.1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

中国红十字会定期开展面对社会各阶层的卫生救护培训, 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 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并取得相关的培训证书, 并且能够在疾病或事故现场利用所学的救护知识和技能救助患者。

4.2.2 医院、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宣教:

各医院急诊科和社区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举办各种急救知识讲座和培训班, 在各种媒体上 (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 进行急救自救、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及组织各种情景剧来加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 使全民急救知识的培训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4.2.3 学校开设相关急救课程:

在医学类院校开设急救医学教育课程和急救护理课程, 制定统一的急救教材、考试考核办法和标准。在普通大中小学校, 包括幼儿园也应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及呼救应该是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课, 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们和小朋友们从小就有急救意识和适当的急救能力。

“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转送”是院外急救核心内容[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 院外急救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保障和维护患者的生命为中心。但是做到这一点只依靠医院的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到做好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松, 等.现场急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0:1.

[2]冯庚, 等.院前急救预案:现场急救攻防策略[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 8:9.

[3]李春盛.急诊医学高级教程[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8:10.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9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统计贵州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急诊中复杂的护理事件,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以询问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项目。

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主要以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根据统计资料与护理人员反馈综合所得, 急救护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无主患者急救护理和群体伤员急救护理3个方面, 构成比分别占77%、13%和10%。见表1。

3 分析与对策

3.1 难点分析

(1) 群体患者护理:群体患者人数多, 急救时间紧迫, 病情危急、严重复杂, 可能影响常规就诊的患者[2]。低年资护士因临床经验欠缺、急救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沟通技巧欠缺等原因, 易出现护理差错与纠纷。随着大批患者转入, 护理中可能出现对重危患者的评估不全面, 导致患者未及时分流。 (2) 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广、面积大, 躯体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的相互影响, 造成急救护理困难:a.创面多、出血多、休克发生率高。创伤应激反应剧烈, 易发生休克及严重缺氧, 因此抢救时间的分秒将决定患者的生死。b.病情复杂多变, 护士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 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 影响抢救效果。c.患者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且面临应急时易出现烦躁、不理智的言辞与举动, 干扰护理人员急救工作。 (3) 无主患者的护理:无主患者是指患者就诊时无家人和亲威朋友的陪护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由于受病情的影响, 无法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亲友信息, 也有患者拒绝透露姓名或提供假信息, 致使无法落实其真实身份, 亦无法联系到其亲友。由于身份不明确, 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 每年高昂的无主患者治疗护理费用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2 护理对策

(1) 群体患者护理对策:a.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时应立即了解患者种类、大致数量、发生地点及到达医院大致所需时间等信息。接电话后立即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及时调配本科室人员并向医务科及护理部报告。b.急诊科在伤病员到达医院前应做好各类抢救准备, 迅速调集人力, 护士长立即做好物资、药品、器械敷料的准备。由医务科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到急诊科待命。c.准确分诊与快速分流:及时联络多位保安员维持急救场所秩序, 安排2名主管护师协助医师对群体伤员分诊。分诊完毕后立即发放病历夹与号码牌, 根据病情轻、中、重为伤员戴上相应的标识, 之后送入相应区域。 (2) 严重多发伤护理对策: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 其救治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固定模式可循[3]。与手术室急救的护理衔接内容包括:a.转送途中确保呼吸道通畅;b转送途中保持循环稳定和各种管道的通畅;c.医疗文件的交接, 包括急诊病历、所用药物和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项目;d.术前准备情况, 包括检验项目、胃管及尿管等。对严重多发伤患者, 护士要争分夺秒抢救, 迅速建立2~3路静脉通路, 快速补液, 在抗休克的同时, 要采血、导尿监测尿量、生命体征, 完成各项检查, 以尽早明确诊断, 因而护理工作量大, 难度大。 (3) 无主患者的护理对策:救治无主患者时, 必须遵循“救死扶伤”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 对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的患者, 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派资深护士作为患者的责任护士, 根据临床经验积极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协助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几种复杂的情况, 我院对策如下:a.当无主患者有意识时, 尊重患者的自我意愿, 充分考虑生命健康权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关系, 启用无主患者绿色专用通道, 保证患者得到基本医疗服务。b.对无主患者紧急医疗措施的决定在进行抢救的同时, 立即汇报医院总值班, 征得总值班或医院负责人同意;对抢救无效的无主患者报告公安部门, 按无名尸体备案处理。c.考虑到无亲友陪护, 且大多存在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 急诊护士不仅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更重要地是为其提供生活护理和照顾。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要达到“救护条理化, 结构团队化, 抢救及时化, 技能同步化”的现代水平, 使急救护理得以规范化, 攻克急救护理中的难点, 为抢救危重患者、处理突发事件做出更大贡献,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云秀英.浅谈急救中心急救的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 2010 (7) :161.

[2]王曼, 宋雁宾, 曹阳.批量伤员救治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武警医学, 2010, 2 (5) :417-418.

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篇11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21例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和护理,分析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结论创伤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急救成功与良好的护理密不可分,急诊科护士应该掌握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熟练院前急救各项操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提高医院成功抢救患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6-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记[1]。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伤病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就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过程中紧急、复杂,不可预知,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可导致病人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院前急救及时和护理到位也是患者抢救成功和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发生,作者总结和分析我院2003年到2007年对321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1例患者全部是我院急诊科出诊接诊的病例,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其中男性258例,女性63例,年龄为9~66岁,平均年龄为36.5岁。

创伤情况:交通事故创伤245例,占76.3%;坠落伤21例,占6.5%;塌方创伤10例,占3.1%;刀伤15例,占4.8%;爆炸创伤30例,占9.3%。

1.2院前急救措施与方法

1.2.1出诊前的准备急诊科每天由出诊班护士负责检查急救车上的各种设备、抢救物资、急救药品,用完的急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急救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各种抢救物资是否齐全等,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当急诊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要问清楚患者的发病症状、或已明确诊断的疾病、发病时间、病情等,并做好记录。特别要问清楚患者的详细地址及所在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联系电话;并转告对方要注意接车,避免急救车走错路而延误抢救最佳时间。

1.2.2接诊及时急诊科要成立抢救预案,接到急诊电话后,在短时间内问清楚伤员详细的所在位置,伤员数量,受伤情况及联系方式,及时出诊,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

1.2.3判断伤情迅速对交通事故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全面了解神志、呼吸、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3]。快速就治。对事故现场初步评估,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多名伤员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抢救计划。对危重伤员应当实施就地抢救,立即实施紧急医疗处置,给予基本生命支持,保持呼吸到畅通,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休克创伤者快速补液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有活动性出血者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骨折患者给于固定包扎。重症患者经处理后及时转运。

1.2.4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2~3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的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4]。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5转运及途中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条件及环境限制,搬运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搬运,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搬运体位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如严重呼吸衰竭、心竭、哮喘、肺水肿等不能平卧的患者,可让其做到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边各站一人倒着将其抬下楼;搬运脊柱受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搬运时动作要轻柔,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心肺复出。在转运途中,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急救车剧烈颠簸。密切关注车上的监护设备,随时观察心电监测、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昏迷或重症患者头要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用药时要注意听清、问清、看清,并认真复合药物浓度、剂量、浓度和用法,用完后要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查。救护车准备到医院时要电话通知急诊室做好接诊及抢救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向急诊接诊护士交代患者病史,病情及治疗护理等,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并及时检查抢救设备和清点出诊箱的药品,并补充药品以备再次出诊。

2结果

本次抢救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院前急救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5]。院前急救护士都要经过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心电图、麻醉科和产房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急救技术综合应用操作培训,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操作技术考核,使急诊科全体护士基本熟悉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固定、转运等操作技术,熟练心电图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肺复出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加强常见急症的模拟演练及医护配合训练,提高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的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院前急救及途中护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必须急患者所急,需患者所需,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用最快的速度对伤者进行评估、判断,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护措施及途中安全护送。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及灵活的措施,才能完成急救和护送任务。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6):408.

[2]郭晓焕.舒适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0-41.

[3]曹秀丽,唐秀生.海上急救中的护理工作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35-836.

急救护理知识论文 篇12

一、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湖北文理学院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共150人, 从五个部分进行调查, 第一部分是一般情况, 包括个人资料和了解急救知识的主要方式; 第二部分是简单的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调查; 第三部分是特殊急救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 第四部分是对个人是否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情况调查, 第五部分对未来开展急救知识教育活动的立场; 题型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对问卷进行调查前告知被调查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由其独立完成问卷, 共回收150 份有效问卷。采用简单易理解的百分比和频数作计数数据结果, 运用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来观察对比结果。

二、结果及分析

( 一)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 医学专业68 人, 非医学专业82 人; 大- 37 人, 大二51 人, 大三40 人, 大四22 人; 但是接受过系统急救知识培训的人只占到38 人。

如表1 示, 在了解急救知识的途径中, 电视和书籍占了两个较大的部分, 说明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但是缺乏专业的指导, 也是不利于急救知识的实施, 在真正与到需要急救的情况下, 也会阻碍急救的实施。

( 二) 基本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如上述表2 中示, 有96. 67% 的学生知道正确的医疗急救电话, 表明是有可以进行危机处理的基本能力。表3 烧伤处理中医学专业86. 76% , 非医学专业中84. 15% , 选择相对更正确的方式。

( 三) 相对特殊急救知识的测评

由此看出在相对特殊的急救知识调查中, 医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和掌握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且医学专业学生中高年级认知率大于低年级, 这也与接受系统知识培训的结果相关, 高年级的学生更早、更多的接触到专业性的急救知识。

( 四) 对于急救知识普及的态度调查

在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生中有25. 33% 学习过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 并主要集中于医学专业的学生, 而高达69. 33% 的学生并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 但是表达了愿意去了解、学习、掌握急救知识。

三、数据分析

在对结果的分析过程中, 其实很容易看出在急救知识普及调查结果中, 医学专业学生中普及率远远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这是因为医学专业学生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专业的知识, 但是即使是医学专业的学生, 年级不同也有所差异, 年级越高接受的系统知识更加全面, 认知也就更高。即便如此仍然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去学习急救知识, 愿意接受更加专业系统的培训, 也愿意将所学到的知识普及给周围的人, 因为急救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容小视的, 它可以帮助你在精要时刻救人救己一命, 也提高了伤病救活的几率。

四、建议

在问到现阶段急救知识普及遇到困难是哪些时, 排名前两项的是普及效果不好、社会对此不够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军, 是新时代知识的载体, 应该具备更多的知识, 并能将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当今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走出医院围墙, 进入社区、家庭等院外场所, 希望在事发现场有能在第一现场施救的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地初步急救, 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伤残率。因此学校可以针对这样的现状, 开展相应急救知识教育活动。提高急救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应有的认知率、普及率。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对于急救知识应该有更加熟练的掌握度, 并带动非专业学生一起开展实践类的急救知识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永春, 张雁, 温新华等.加快开展公众规范化急救知识普及及培训活动[J].当代医学, 2005, 11 (2) :50-51

[2]何忠杰.急救白金10分钟的概念和意义[J].现代医院, 2005, 5 (6) :130.

上一篇:外墙外保温苯板的选择下一篇:细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