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护理

2024-10-09

优化急救护理(共10篇)

优化急救护理 篇1

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直接关系突发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 尤其是急性创伤患者短时间内死亡率较高。临床将患者发病后1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 此段时间必须以快速、高效、准确的急救护理方式挽救患者生命,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1]。我院为了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质量, 对急救护理措施进行优化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6月我院82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1例, 女31例, 年龄21~58 (30.85±3.13)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1例, 高空坠落伤15例, 斗殴伤14例, 其他22例。颅脑骨折35例、四肢骨折47例。将上述患者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1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优化措施, 主要内容: (1) 医护人员、急救条件优化:为急救各项检查开通绿色通道, 做好手术室、B超室、CT室、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之间的协调工作, 由3年以上专职急救工作医生、专职护士或救护司机参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救护车应具备一定的生命支持功能, 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接诊优化, 制定绿色通道制度, 准备好器材及药品, 在1~3min内完成出车, 5~10min到达现场。 (2) 救护操作优化:120急救电话接听时及途中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生命体征等进行询问, 掌握基本情况, 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采取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的方式, 到达急救现场后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 立即对伤情进行评估 (看、问、分诊或根据CRASH-PLAN程序进行伤情评估, 需在30s内完成) , 首先处理对生命有威胁的损伤, 对患者意识水平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观察, 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迅速清理患者口鼻内污物, 给予氧气支持, 建立静脉通道, 若患者有开放性创伤应及时止血、加压包扎, 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对血压、心率等体征指标进行监控, 发现异常及时反映给医生。 (3) 优化转运交接:搬运动作保持迅速、轻柔、使患者处于适当体位, 防止车内惯性导致脑压升高, 记录好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 转运途中密切做好心电监控, 保持管道通畅,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到达院内立即常规检查, 同时对患者昏迷情况进行再次评估。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2) 急救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患者存活,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影响;有效:患者轻度残疾, 治疗后可生活自理;无效: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前后ADL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出院后半年随访, 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急救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我国目前各类创伤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外科损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且死亡率较高, 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影响家庭稳定以及社会和谐[2]。而院前急救一定程度上比院内救治更为关键, 救治质量主要受到医师技术、医护水平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而在临床救治中, 不仅要采取必要治疗措施, 还应优化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完成对患者的有效救治[3]。

创伤患者的通气、心电监护等急救工作应该秉承早干预的理念, 抓紧院前1h的救治时间, 提高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 使患者诊断、转运、救治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得到加强, 实现了无缝隙连接, 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 且经半年随访,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国外学者认为急救专业化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观点基本一致[4]。

提高急救护理质量要求各科室之间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医务人员带头, 救护车必须及时到达现场, 缩短检查和抢救时间, 干预应从最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部分入手, 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评估, 给予必要的氧气支持, 并建立静脉通道[5]。对急救全程的优化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 不仅强化了急诊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 提高抢救的时效性, 还可提高转运安全性[6]。本次研究观察组急救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明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紧急创伤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82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对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优化,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比较两组入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ADL评分及急救有效率。对照组出院后半年ADL值为 (45.29±3.46) 分, 与观察组的 (61.84±3.67) 分比较显著较低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依从性,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院前护理,急救,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丽珍, 蒲宏伟, 郑瑞花, 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6 (32) :115-118.

[2]位兰玲, 王玉玲, 孙秀杰, 等.ACS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及对病人预后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 2010, 25 (6) :506-508.

[3]程宝珍, 张小红.严重多发伤病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1079-1080.

[4]Davis DP, Serrano JA, Vilke GM, 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field versug arrival Glasgow Coma Scale so Dre and TRISS calculations in moderate-to-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raumma, 2011, 60 (5) :985-990.

[5]李桂月.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时效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4, 21 (8) :1161-1163.

[6]胡道艳, 程惠玲, 吴振会, 等.五常法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6) :763-764.

烫伤的急救&护理 篇2

2个观察判断伤情

假如宝宝不慎被烫伤,妈妈要保持冷静,首先对烫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然后才能找到相应的正确方法进行急救。

观察烫伤程度

一度烫伤:皮肤红肿热痛,无水泡,表面干燥,没有瘢痕。

二度烫伤:疼痛剧烈,有水泡,泡皮破裂后可见创面发红、潮湿、水肿明显,可有轻度瘢痕。

三度烫伤: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

观察创面的面积和部位

宝宝五指并拢的小手掌大约占身体面积的1%,可以此估计一下烫伤面积占身体约有百分之几。同时还应检查烫伤部位,在手、脚等部位还是在特殊部位如面部、颈部、关节。

急救4字经

冲:立即用冷水冲洗

一度烫伤可立即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30分钟左右,然后再局部涂抹消炎止痛的外用药,如紫草油、清凉油、湿润烧伤膏等。一般2—7日就会痊愈。

Tip:如果伤口起水泡,不能直接用清水冲洗,否则容易把泡弄破,造成感染,加重伤势。

小心脱去衣服

如果宝宝穿着衣服被烫伤,不要急着脱衣服。应迅速用冷水由衣服表面冲下,或者将患部直接放入盛满凉水的浴缸里,等冷却后再小心脱掉衣服。如果宝宝因疼痛不配合脱衣,可用剪刀小心剪开。若有部分衣服粘在皮肤上,千万不可强行脱下,应等待医生处理。

盖:用干净毛巾等覆盖烫伤处

二度以上烫伤应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柔软的毛巾、衣被覆盖伤面或松松包扎,注意防止水泡破裂。

送:尽快送医院治疗

二度以上烫伤或烫伤面积大于10%,以及面部、颈部、关节等特殊部位烫伤,都应迅速送往医院烧伤专科就诊。如情况严重,可拨打“120”求助。

Tip:烫伤后涂抹香油、酱油、牙膏、润肤霜等,会刺激烫伤创面,使创面加深,并增加感染的机会。而红汞或龙胆紫虽能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影响医生对烫伤部位程度的判断,不利于治疗。

3方面护理

烫伤给宝宝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情绪和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受伤的宝宝需要全面的护理。

创面护理

夏季气候炎热,细菌繁殖快,创面容易感染化脓,不仅会加剧宝宝的痛苦,治愈后还会留下疤痕。所以,首先要重视创面的护理。

(1)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轻度烫伤不必包扎,保持干燥可以加快创面复原。但要防止宝宝抓破,造成感染。

如果烫伤情况严重,家中每天可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以保持室内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2)经常检查创面情况。

应经常检查创面的愈合情况。如果局部疼痛加剧、出水、流脓,甚至发烧,说明创面已感染发炎,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的异常状况,因为烫伤有时还会伴有其他并发症,如手足口病等。

饮食护理

妈妈要多做些宝宝爱吃的饭菜,变换花样,精心烹调,保证宝宝营养充足,促进创面恢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心理护理

优化急救护理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8~75岁,平均52.4±12.2岁,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10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伤30例;对照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7.5±13.2岁,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12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伤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包括药物护理、生活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全程优化护理:第一,病情评估;护理人员接到患者后立即检测其有无活动性出血及肢体活动情况、脉搏、末梢循环情况、瞳孔情况、血压、呼吸、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病情;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清创等工作,做好抢救准备。第二,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应由专门护士密切监测,出现表浅静脉充盈、多汗、皮肤潮红等症状者存在体温、皮肤粘膜感染及二氧化碳潴留等问题;循环系统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受正压通气致肺泡容积增加肺扩张的影响,容易反射性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进而降低血压、减缓心率;加强患者呼吸系统监测,观察其节律双侧呼吸运动和同步呼吸的频率及有无无自主呼吸等。第三,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明显的营养失调症状、意识障碍,多无法自主进食,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治疗,以消除颅内血肿、恢复脑细胞功能;目前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为静脉营养联合鼻饲静脉营养,昏迷患者应从静脉置管输入营养,连续3天未恢复清醒者需留置胃管鼻饲。第四,加强细节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过程中需清除其身上血迹和污物,急诊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细节护理,帮助患者换好病号服,将身上污物和血迹擦拭干净,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第五,颅脑损伤发病较突然,患者及其家属难免出现紧张和恐惧情绪,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过激情绪,应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焦虑感和恐惧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1];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定两组护理满意度,共10个主要调查项目,患者入院第二天由其家属或患者本人如实填写,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80分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59分以下为不满意[2]。本次发放调查问卷100分,收回100分,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P<0.01)。见表1。

2.2 并发症及住院情况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18/50),住院费用2320±445元,住院时间13.26±2.54天;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38/50),住院费用3440±600元,住院时间18.45±4.23天;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空坠楼、撞伤、车祸等发生率升高,故颅脑损伤患者数量增加[3]。颅脑损伤具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情复杂等特点,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对其治疗效果具[4]有直接影响。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全程优质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成本和治疗时间[5]。

研究表明,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接受优化护理的护理满意度等明显改善[6],主要原因为患者急诊救治前全面评估病情,提高治疗和护理的准确性,避免传统临床护理的缺陷,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工作的个性化、连续性和整体性[7]。优化护理强调关注患者心理需求,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心理护理,并通过准确、有效的操作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感,定期组织患者进行经验交流,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姚菊平,毛青.院前急救全程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5):76-79.

[2]夏莹,关柏秋,王翠丽,等.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40-142.

[3]郭培培.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2014,12(10):17-18.

[4]李岚.个体化护理方案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2):1430-1431.

[5]廖煜.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50-51.

[6]张清平,陈建良,邱建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844-846.

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05-02

急救护理工作范围跨度大,内容涉及多门科学,实践性很强,突发性高,是一种系统的实践活动,急救护理的意义在于抢救生命、改善病况、预防并发症的紧急医疗措施[1]。多发伤是指患者在同一致伤因素中相繼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造成损伤易引发患者创伤性休克,且有其中至少一处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损伤。一般有以下伤患两项及其以上者为多发伤患者: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等多处骨折、软组织伤等。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风险因素,因此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本文针对对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共治疗多发伤患者60例,其中车祸40例,高空坠落14例,锐器受伤5例,其他受伤1例。其中损伤器官部位2个的36例,损伤器官部位两个以上者24例,伤患平均年龄为(32±7.2)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受伤后就诊时间为20分钟至3小时之间。患者均进行急救护理,根据器官损伤程度评分(ISS)值进行分组,ISS>16分者为严重多发伤伤患,其中严重多发伤患者20例,非严重多发伤患者40例。

1.2方法

1.2.1紧急评估伤情

急诊的多发伤患者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快速主动接诊,与医疗护送人员一起将病人送入抢救室,遵循先抢救后挂号的原则[3]。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伤情评估,判断病情的严重紧急程度制定明确的护理措施,并且要在抢救过程中实时关注伤患在手术中的身体反应,以免引发失血性休克现象。保持患者体温处于恒温,不能让患者因失血过多而陷入低温状态,同时,应当提高点滴的温度和成分血的充分复温,在急救护理中监测并记录体温,实时监测患者生命生命体征。

1.2.2术前抢救流程

在抢救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顺畅,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及口鼻腔中的血块异物等,根据患者是否意识清醒,是否窒息,选择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患者体温处于稳定状态,保证患者机体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

1.2.3心理辅导安慰

伤员复苏后,情绪容易高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在急救或手术过程中易医护人员手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导致情绪休克,因此在抢救过程中急救护理人员要安抚病人情绪适当告诉患者消息,让患者有求生欲望,使病患情绪稳定下来,配合就医。

2.结果

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过程中急救医护过程中,急救护理小组分别对严重多发伤患者(ISS>16)及非严重多发伤患者(ISS≦16)进行急救护理,其中在手术前进行急救护理的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100%。在手术治疗后,有7名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6名患者抢救成功。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率为95.0%,非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率为100%。见表1。

3.讨论

在多发伤的定义上,国内虽无统一标准,但其临床特点有:(1)伤情变化快,死亡率、致残率高,由于多发伤严重影响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使患者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不同器官之间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极易导致患者伤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病理性生理紊乱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伤残[4]。(2)伤情复杂,容易漏诊、误诊,多发上的共同特点在于受伤部位多患者失血量大,伤情复杂,而且大多数多发伤患者意思模糊并不能够述说伤情,手术顺序矛盾有冲突,常常顾此失彼,要及时抢救以免贻误病情。(3)患者在手术后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伤口感染以及多种并发症,导致伤情进一步恶化,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来挽救患者生命就成了必要手段。

急救护理为了挽救多发伤患者的生命,就必须要求医护人员严格自己,能够突出“迅速、准确、及时、效率”的工作要求,正确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是能够挽回患者生命的关键,急救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提高紧惕意识,做好待命工作,提高护理技术的熟练度,扎实护理理论基础,这些在关键时刻都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院方应该制定完善的急救通道和设施,争取黄金一小时,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率为95.0%,非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率为100%。由此可见急救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加强了患者在多发伤及并发症情况下的存活率。所以在多发伤抢救过程中如果进行急救护理能够有效地挽救多发伤患者的生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5],表明急救护理对多发伤的治疗上有着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作几率。

参考文献

[1]苏远红,姚锦辉,刘旺林,等.严重多发伤[J].例救治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44-145.

[2]崔建新,严重多发伤在急诊科的紧急救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14-15.

[3]黄明静.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2(13):43-44.

[4]仲淑燕,文彦,欧红梅,等.护理程序在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34):241-243.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5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优化急救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统计贵州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急诊中复杂的护理事件,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以询问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项目。

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主要以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根据统计资料与护理人员反馈综合所得, 急救护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无主患者急救护理和群体伤员急救护理3个方面, 构成比分别占77%、13%和10%。见表1。

3 分析与对策

3.1 难点分析

(1) 群体患者护理:群体患者人数多, 急救时间紧迫, 病情危急、严重复杂, 可能影响常规就诊的患者[2]。低年资护士因临床经验欠缺、急救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沟通技巧欠缺等原因, 易出现护理差错与纠纷。随着大批患者转入, 护理中可能出现对重危患者的评估不全面, 导致患者未及时分流。 (2) 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广、面积大, 躯体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的相互影响, 造成急救护理困难:a.创面多、出血多、休克发生率高。创伤应激反应剧烈, 易发生休克及严重缺氧, 因此抢救时间的分秒将决定患者的生死。b.病情复杂多变, 护士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 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 影响抢救效果。c.患者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且面临应急时易出现烦躁、不理智的言辞与举动, 干扰护理人员急救工作。 (3) 无主患者的护理:无主患者是指患者就诊时无家人和亲威朋友的陪护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由于受病情的影响, 无法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亲友信息, 也有患者拒绝透露姓名或提供假信息, 致使无法落实其真实身份, 亦无法联系到其亲友。由于身份不明确, 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 每年高昂的无主患者治疗护理费用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2 护理对策

(1) 群体患者护理对策:a.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时应立即了解患者种类、大致数量、发生地点及到达医院大致所需时间等信息。接电话后立即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及时调配本科室人员并向医务科及护理部报告。b.急诊科在伤病员到达医院前应做好各类抢救准备, 迅速调集人力, 护士长立即做好物资、药品、器械敷料的准备。由医务科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到急诊科待命。c.准确分诊与快速分流:及时联络多位保安员维持急救场所秩序, 安排2名主管护师协助医师对群体伤员分诊。分诊完毕后立即发放病历夹与号码牌, 根据病情轻、中、重为伤员戴上相应的标识, 之后送入相应区域。 (2) 严重多发伤护理对策: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 其救治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固定模式可循[3]。与手术室急救的护理衔接内容包括:a.转送途中确保呼吸道通畅;b转送途中保持循环稳定和各种管道的通畅;c.医疗文件的交接, 包括急诊病历、所用药物和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项目;d.术前准备情况, 包括检验项目、胃管及尿管等。对严重多发伤患者, 护士要争分夺秒抢救, 迅速建立2~3路静脉通路, 快速补液, 在抗休克的同时, 要采血、导尿监测尿量、生命体征, 完成各项检查, 以尽早明确诊断, 因而护理工作量大, 难度大。 (3) 无主患者的护理对策:救治无主患者时, 必须遵循“救死扶伤”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 对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的患者, 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派资深护士作为患者的责任护士, 根据临床经验积极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协助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几种复杂的情况, 我院对策如下:a.当无主患者有意识时, 尊重患者的自我意愿, 充分考虑生命健康权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关系, 启用无主患者绿色专用通道, 保证患者得到基本医疗服务。b.对无主患者紧急医疗措施的决定在进行抢救的同时, 立即汇报医院总值班, 征得总值班或医院负责人同意;对抢救无效的无主患者报告公安部门, 按无名尸体备案处理。c.考虑到无亲友陪护, 且大多存在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 急诊护士不仅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更重要地是为其提供生活护理和照顾。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要达到“救护条理化, 结构团队化, 抢救及时化, 技能同步化”的现代水平, 使急救护理得以规范化, 攻克急救护理中的难点, 为抢救危重患者、处理突发事件做出更大贡献,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云秀英.浅谈急救中心急救的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 2010 (7) :161.

[2]王曼, 宋雁宾, 曹阳.批量伤员救治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武警医学, 2010, 2 (5) :417-418.

优化急救护理 篇7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 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 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 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 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 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 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 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 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 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 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2010年6~7月共收治260例病人, 其中男150例, 女110例。年龄最大104岁, 最小的9岁, 平均年龄54岁, 包括:车祸51例、刀伤8例、坠楼3例、溺水2例、心脑血管以外90例, 其他52例。

2 院前急救

现场抢救, 院前处理与院内急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随着国内外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 院前急救已经成为医院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

(1) 强化急救意思、赢得抢救时机。接听电话时应问清病情、发病地点、联系电话等, 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药品及抢救设施。病情危重的应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抢救装备, 准确及时到达现场, 快速地为病人做初步检查, 观察其意思、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根据病情配合医生对病人对缤纷人进行相应的处置, 为病人的院内治疗做好准备和赢得抢救时机。

(2) 对不能自行活动、体位受限的患者进行合理搬动, 因为不合理的搬动会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对创伤引起的大出血应给予及时止血后再搬动, 并定时松解止血带, 以防肢体坏死。有颈椎、腰椎四肢部位骨折的应保持被动体位, 并用夹板固定及硬板担架搬运, 现场呼吸、心跳骤停的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待病情稳定后再搬动。

(3) 对病情危重病人, 要认真地向病人家属交待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必要时填写告知书,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避免给病人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后果,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护理体会

(1) 出诊要及时, 为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 时间紧迫, 车载设备有限, 技术要求高, 随机性强, 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院前急救是急诊环节的基础, 院前急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成功及预后。

(2) 技术操作过硬, 工作责任心强。现场急救要快速、正确进行所需要的处置, 途中监护要充分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施以必要的生命支持与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的变化, 保证静脉通路通畅。用药时要做到3查8对, 并保留空瓶, 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 避免出现用药差错, 并做好抢救记录。

(3) 抢救物品装备充分, 这样才能给以正确救治, 不会延误抢救时机。

(4) 医护人员态度要好, 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行为, 以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担心与恐惧心理, 有利于更好的救治病人。

(5) 心理护理, 被急救的患者多数病情复杂、病情较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于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 情绪失控常表现出惊慌、焦虑和恐惧。施救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 视病人为亲人, 努力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急救时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 用自己熟练的技术和温暖的话语争得患者及其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

异位妊娠的急救与护理 篇9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并发失血性休克。本病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如延误诊断和治疗,就可能失去抢救病人的最佳时期,因此需明确诊断,护理得当,抢救措施及时得力,才能化险为夷。现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救治的6例宫外孕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突发性下腹痛,年龄18-44周岁,平均29.6岁,病程3-36h。2例伴有阴道流血,4例伴有失血性休克体征,5例行后穹隆穿刺抽出陈旧性不凝血。

2结果

6例均行手术治疗,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抓住了抢救时机,治愈率100%。

3护理措施

我院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我们护士常为第一时间救护者,在医生到来之前,必须在短时间内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迅速观察,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粘膜的颜色,温度及尿量的改变,注意有无皮肤苍白,脉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同时建立静脉通道,通知医生。

3.1术前急救

3.1.1休克卧位抬高头胸部10°-20°,利于呼吸道通畅,抬高下肢20°-30°,利于下肢回心血量的增加,有利于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3.1.2氧气吸入氧浓度为40%-60%,流量3-4L/min。

3.1.3快速扩容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采用16-18号套管针,根据病情给予相应药物。

3.1.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压是反应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指标,提升血压是赢得手术抢救时机的关键。同时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脉搏、神志等变化。

3.1.5实验室检查。急查血型并交叉配血,备血待用。

3.2术前护理

3.2.1加强心理护理异位妊娠往往伴有剧烈腹痛,护士用亲切的语言加以安慰、疏导,解除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由恐惧转为镇定,紧张转为松弛,焦虑转为平静。主动向患者说明异位妊娠破裂的危险性、正视病情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以科学诚恳的态度消除患者的戒备心理,为抢救赢得时间。

3.2.2术前处置遵医嘱给予腹部备皮,留置导尿;肌肉注射术前用药。由专人护送手术室,详细交代患者情况,根据麻醉要求铺好麻醉床,做好接收患者准备。

3.3术后护理

3.3.1体位按硬膜外麻醉后护理,6-8h改半卧位,降低切口张力,减少疼痛,利于咳痰,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3.3.2生命体征监测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至血压平稳。

3.3.3注意腹部刀口有无渗血,一般术后2天扶患者坐起,第3天离床活动,体质弱者,适当延长活动。

3.3.4饮食护理禁食6h后,按医嘱给流质饮食,再根据肠蠕动情况给予半流质、软饭,饮食宜清淡,进食易消化食物。

3.3.5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嘱其加强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及腹部清洁,按医嘱门诊随访。

4体会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10

1具备高度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院前急救患者发病急, 对医疗需求急, 医护人员对患者处置急, 因此要求院前急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急意识。同时, 院前急救护士还要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如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丰富的急诊工作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施急救, 为提高急救效率提供保障。再者, 院前急救现场环境复杂, 院前急救护士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面对现场各种意外情况, 积极实施急救工作。

2充分做好出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做好准备工作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保障[2], 出发前要详细了解患方所处位置, 包括县 (市、区) 、街道或小区的标准名称, 门牌号或楼号、单元及房间号, 附近的明显公共标志、设施或标志性建筑 (如汽车站、单位、宾馆饭店及公共建筑等) ,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要明确患者当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如心脏病发作、交通事故中毒、溺水等) 或受伤人数以及目前给患者采取了何种急救措施, 以根据情况备齐所需抢救器材、药品等。同时要保持通讯畅通, 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和患方取得联系, 发现意外情况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并与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另外, 院前急救现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 要求护士必须要根据现场情况携带好个人防护设备 (如口罩、手套) , 特殊情况下还应携带反光背心、安全头盔头灯帽、路桩等, 必要时还需要准备防毒面罩、隔绝式防护服装等。

3掌握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方法及流程

院前急救是否取得成功, 有赖于现场救治方法选择是否及时得当、伤情的评估和初诊是否准确。护士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 配合医师对伤情作出全面、详细而准确地评估, 采取正确的救治手段对提高现场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2]。因此护士要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方法,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方法, 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方法, 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序的抢救护理措施, 同时还要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以取得患者和家属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支持。

4安全转运患者

在对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初步抢救之后, 要根据病情轻重, 及时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在转运过程中, 要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病情变化等,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到院后要向接诊医护人员详细交代病情及抢救过程, 对于大批患者要根据病情轻重有效安排抢救力量、合理分流[3]。

5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书写

绵阳市于2009年出台了《绵阳市院前急救医疗规范 (试行) 》, 对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进行了详细要求。院前急救护士要根据该《规范》完成护理文件书写, 包括一般项目、病情记录、辅助检查、救治记录、出诊结果及急救转归、完成病历的时间、患者交接情况记录等。院前急救护理病历要及时、准确, 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无遗漏和涂改, 以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 从出诊至把患者接至医院, 护士要认真按护理要求做好每个环节, 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至相应的临床科室, 进一步诊疗。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何春梅, 劳娅, 胡秀娟, 等.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66-67.

[2]金银环.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J].甘肃医药, 2011, 30 (1) :58-59.

上一篇:雷电感应下一篇:数字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