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思维

2024-10-09

急救护理思维(通用9篇)

急救护理思维 篇1

护理人员[1]培训是培养护理人才, 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 使得急症与意外事故的发生呈增长趋势。如不积极, 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 则可能导致一些生命丧失救治的机会。而急诊抢救时往往是在一个开放性的场所[2]中进行, 其工作量大、接触面广、人员密集、易造成摩擦、茅盾与病情冲突的问题。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急诊病人时需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应急综合能力和过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以确保在急诊抢救时能高效, 高质的正常进行。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护理人员35名,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23岁。工作年龄为1~15年, 1~2年共25例, 平均工龄3.8年。学历结构:中专20名, 大专11名, 本科4名。

2 影响护士护理思维的因素

在急诊护理时, 影响护士思维的因素有很多。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操作程度、良好的沟通能力等。除此之外, 丰富的经验、阅历、个性特性及个人综合素质等都对护理思维养成与判断上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急诊护理时, 由于急诊护理的急, 快, 压力大, 工作量[3]多等特点, 使得护理人员容易出现紧张、混淆、反应慢等思维。

2.1 理论知识

在急诊中由于护士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知识缺乏灵活运用导致在急诊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知识的缺乏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 还表现在法律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急诊护理中, 理论知识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 急诊的机械设备、新型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规律都在不断更新, 不断完善,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防患于未然或使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才能为不断提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2 专业技能技巧

能力形成不是凭空的, 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还必须通过练习与操作形成初步技能和熟练技巧。在急诊科急诊的病人由于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等特点, 使得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 所以要不断的加强临床专业技能技巧练习和培训。

2.3 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法。要逐步构建以人为本核心理念, 视患如亲, 对服务对象耐心解释和沟通, 把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沟通能力作为该阶段护士培训不可缺少的内容。

2.4 护理[4]经验欠缺

与高年资护士相比, 低龄护士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往往是片面的, 遇事不够冷静, 护理经验欠缺。

3 培训方法

3.1 理论思维的培训

医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1) 参加医院的学术活动、讲座、培训班:医院可以组织医院其他科室对培训人员进行授课。如心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创伤骨科及ICU[5]临床专家进行授课, 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

(2) 每年派2名护理人员去学习进修:护理人员去学习进修, 使护理人员及时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 给急诊科室注入新的知识。护理人员学成归来后进行授课, 传授先进的急救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 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科内全体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 低年龄护士的培训:低年龄的人员除了及时参加学习活动之外, 本科室还采用“一带一”的方法, 让资深的护士担当起老师的责任, 对低年龄的护士时时刻刻进行护理指导, 并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详细讲解本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使年轻护士提高警惕。遇到突发事件能主动处理。

(4) 其他方面的学习:护理人员不止要学习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 还要懂的法律或跟其相关的学科方面的知识。

3.2 技能思维的培训

情景模拟训练[6]是培养护理人员技能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情景, 让护理人员按一定的工作要求, 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特别需要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 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在每次的情景培训中, 由资深护理人员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 进行应急病情的描述。在培训时, 不仅要求培训对象要正确评估, 还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 结束后指导老师就评估、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通过指导在进行反复的演练, 使的护理人员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及动手能力。为以后急诊应急时, 打下良好基础。

3.3 沟通思维的培训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需要灵活的运用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 要注意语气需适当, 并礼貌用语。还要意体态语言带来的重大作用, 如仪表、着装、姿态、情绪等都会影响到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还需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 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护理人员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真正做到改善服务态度, 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果

经过4个月的培训, 35名护理人员经考核合格率100%, 优秀32名占91.43%, 良好3名占8.57%。全部都能单独的进行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 人人达到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业务素质。病人满意度、急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医生满意度与培训前作比较。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5 讨论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低年龄护士在急救时往往表现为慌张、不知所措、害怕等定期的情景演练和高年龄护士一对一的教导下使得护士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急救能应变自如。而针对高年龄护士缺少最多的就是热情, 活力, 在与低年龄的一对一搭配中高年龄护士除了在教导中来更完善自己的护理知识, 还能感染到低年龄的活力、朝气。在护理培训中我们不仅仅要让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学习, 还要让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演练。从而把“听到的知识”演变为“动手能力”, 运用到急救中来、加强其应变能力。护理思维的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能力, 是护理人员多种护理能力的完备结合的体现。而过硬的技能、应变能力、丰富的临床知识都是急救护理人员的必备条件, 所以我们须持之以恒地大力加强护理人员的思维培训。并且在护理人员急诊思维的培训中, 不仅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 还是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保障, 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

摘要:目的加强急诊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在急诊时的急救思维和应变思维能力。方法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使得护理人员更加系统的学习应急知识, 应急技能, 管理知识等。结果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与专科护理水平。综合技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论专科急诊护理培训与其他考核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在急诊时的护理思维。

关键词:护理思维,护理人员,急诊,培训

参考文献

[1]王育珊.急救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秀华, 高敏, 郭敬霞, 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10 (5) :8~12.

[3]冯先琼, 曾继红, 李晓玲.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 :58.

[4]王东耀, 刘海滨, 高凌, 等.护生基础教育的缺陷与变革力向[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5 (4) :3~5.

[5]费国忠, 毛仁忠, 郭永饮.突发公共卫生事院前应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6) :431.

[6]郭燕红.探讨和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52~953.

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篇2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21例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和护理,分析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结论创伤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急救成功与良好的护理密不可分,急诊科护士应该掌握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熟练院前急救各项操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提高医院成功抢救患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6-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记[1]。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伤病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就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过程中紧急、复杂,不可预知,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可导致病人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院前急救及时和护理到位也是患者抢救成功和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发生,作者总结和分析我院2003年到2007年对321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1例患者全部是我院急诊科出诊接诊的病例,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其中男性258例,女性63例,年龄为9~66岁,平均年龄为36.5岁。

创伤情况:交通事故创伤245例,占76.3%;坠落伤21例,占6.5%;塌方创伤10例,占3.1%;刀伤15例,占4.8%;爆炸创伤30例,占9.3%。

1.2院前急救措施与方法

1.2.1出诊前的准备急诊科每天由出诊班护士负责检查急救车上的各种设备、抢救物资、急救药品,用完的急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急救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各种抢救物资是否齐全等,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当急诊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要问清楚患者的发病症状、或已明确诊断的疾病、发病时间、病情等,并做好记录。特别要问清楚患者的详细地址及所在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联系电话;并转告对方要注意接车,避免急救车走错路而延误抢救最佳时间。

1.2.2接诊及时急诊科要成立抢救预案,接到急诊电话后,在短时间内问清楚伤员详细的所在位置,伤员数量,受伤情况及联系方式,及时出诊,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

1.2.3判断伤情迅速对交通事故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全面了解神志、呼吸、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3]。快速就治。对事故现场初步评估,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多名伤员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抢救计划。对危重伤员应当实施就地抢救,立即实施紧急医疗处置,给予基本生命支持,保持呼吸到畅通,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休克创伤者快速补液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有活动性出血者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骨折患者给于固定包扎。重症患者经处理后及时转运。

1.2.4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2~3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的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4]。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5转运及途中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条件及环境限制,搬运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搬运,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搬运体位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如严重呼吸衰竭、心竭、哮喘、肺水肿等不能平卧的患者,可让其做到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边各站一人倒着将其抬下楼;搬运脊柱受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搬运时动作要轻柔,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心肺复出。在转运途中,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急救车剧烈颠簸。密切关注车上的监护设备,随时观察心电监测、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昏迷或重症患者头要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用药时要注意听清、问清、看清,并认真复合药物浓度、剂量、浓度和用法,用完后要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查。救护车准备到医院时要电话通知急诊室做好接诊及抢救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向急诊接诊护士交代患者病史,病情及治疗护理等,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并及时检查抢救设备和清点出诊箱的药品,并补充药品以备再次出诊。

2结果

本次抢救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院前急救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5]。院前急救护士都要经过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心电图、麻醉科和产房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急救技术综合应用操作培训,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操作技术考核,使急诊科全体护士基本熟悉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固定、转运等操作技术,熟练心电图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肺复出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加强常见急症的模拟演练及医护配合训练,提高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的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院前急救及途中护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必须急患者所急,需患者所需,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用最快的速度对伤者进行评估、判断,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护措施及途中安全护送。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及灵活的措施,才能完成急救和护送任务。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6):408.

[2]郭晓焕.舒适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0-41.

[3]曹秀丽,唐秀生.海上急救中的护理工作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35-836.

急救护理思维 篇3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急诊护理,急救水平

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 是指个体在复杂情境中能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从护理的角度看, 是对临床护理问题的决策过程[1]。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已经深入到整个护理工作中, 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2]。有研究表明, 为了加强护士的护理决策能力, 应该重视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本科在2013年4月开始运用评判性思维对急诊护士进行培训, 实际解决急救护理中的困难,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20名。学历本科5名, 大专14名, 中专1名;年龄19~42岁, 平均29岁;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 护师10名, 护士8名。由护士长及3名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成员组成评估小组。收集2013年1-6月的各项考核成绩来进行对比, 收集前后人员没有变化。

1.2 方法

1.2.1 急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明确概念, 认识到评判性思维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与工作是相互影响、密切配合, 能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4], 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和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工作。有研究认为护士的决策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她的评判性思维能力[5]。 (2) 加强护士专业理论的培训, 提高护士整体水平[6], 鼓励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学习。只有基本理论扎实了, 才可能充分地运用于临床中。因此, 科室每月中旬进行护理三基理论、下旬急诊专科理论考核各1次。 (3) 晨会开办知识小讲座, 设立科内群网, 每天将所学知识上传, 让所有护士都能看到, 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护士长隔日提问, 以了解护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会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从表象中看到问题的实质。例如, 一名16岁少女腹痛急诊入院, 当班医生认为是痛经, 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护士发现血压偏低, 问了一下月经史, 怀疑有内出血, 建议腹穿, 查一下尿妊娠试验, 结果证明是宫外孕。

1.2.2 科学地引导护士在实践中运用评判性思维

(1) 每次重大抢救任务后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 哪些急救流程可以更加优化, 什么情况下采取哪种急救方式。同时让护士建设性的思考, 急诊诊治流程的实施可使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流程管理中的操作, 减少传统模式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效抵制各种不正确行为, 从而使其工作不再慌乱[7]。例如, 抢救骨盆骨折的为什么不能下肢输液, 抢救心脏病为什么要选择最靠近心脏的血管等。在现场将问题解决地透彻, 可以给护士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次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好处。让护理人员知道不同情况用不同方法来急救与护理, 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2) 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抢救药的使用, 要求护士熟识每种抢救药的剂量、常用量、药物原理、放置的位置等等。掌握口头医嘱执行的原则, 绝不机械地执行抢救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一定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药物, 及时将使用过的抢救药登记好。对于有怀疑的医嘱及时提出疑问, 杜绝执行年轻医生下达的错误医嘱[8]。运用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创新提高[9], 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急救过程中机器出现故障怎么办, 如何不中断抢救;例如洗胃机如果在抢救过程中出现故障, 无法排除, 怎么办?思考后护士认为可以用吸引器来代替。如果心电除颤导电胶用没了, 怎么办?可以用生理盐水纱布来代替导电胶的使用。如果输液泵抢救时出现故障了, 无法控制滴速怎么办?护士提出可以使用4号头皮针连接输液可以控制药物的滴速。这些都是临床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但是护士在充分思考之后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3) 组织抢救小组的成员运用情境模拟演示法来进行演练, 设想各种急救场景, 从患者被送入抢救室开始, 让护士独立思考并判断患者目前所处的状况, 护理首先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护士之间如何配合, 如何分工可以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有效节约抢救的时间。通过仿真急救演习, 使临床复杂多变的情景得以再现, 使护士掌握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流程, 消除护士心理压力, 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信心[10]。科室每月底在召开护理质量反馈会时将抢救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运用评判性思维方法讨论分析总结经验, 提高认识, 集思广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例如平时在抢救休克患者时迅速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抢救的关键[11], 静脉留置针是目前认为最理想、最安全的输液通道[12]。但是实际工作中虽然留置针已经打上, 输液调节器调到最大, 但是滴速就是达不到抢救的水平。大家分析原因如下: (1) 血管方面的因素, 由于外周血管处于痉挛状态, 外周阻力加大, 溶液的压力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液体难以输入体内; (2) 患者肢体放置位置的影响, 将静脉留置针处于扭曲的状态, 影响液体的进入; (3) 静脉留置针由于血流瘀滞产生小的血凝块不完全堵塞管腔, 或者穿刺时所带进的皮肤等组织不完全堵塞管腔, 影响液体的输入; (4) 有早期DIC发生的可能。针对上面的几种原因, 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评判性思维来解决此类问题, 首先先确定留置针是否在位, 再检查有没有机械性压迫地问题, 最后通过提升液体压力的手段来达到快速输液的目的, 最后考虑有没有DIC的发生, 如果有立即反馈给医生, 争取尽快地抗凝治疗。另外, 护士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发现通过监护仪测得的数据往往偏高一些, 所以当对测量数据有疑问时, 一定要进行人工测量。为什么先进的仪器测量数据会有偏差呢?护士经过思考与查证后发现监护仪测得是单位时间段的平均数值, 与实际测量有一段时间差。通过小组间的评判性思维的分析, 能够很好地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护理问题, 特别对于新同志可以达到快速提升急救水平的目的。

1.2.3 设立护理技术创新小奖励, 鼓励护士们开动脑筋进行小技术革新

比如如何让患儿鼻腔、耳道的安全用药, 本科采取将头皮针针尖部去掉, 取软管部分连接注射器来滴入药物。将一次性小儿吸痰管用于婴幼儿的保留灌肠中。采取输液冲洗法在急诊手外伤清创中有效节约了冲洗液, 同时保证了溶液持续性无菌地使用, 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采取空气加压输液法和袖带加压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输液速度来抢救休克患者。如何减少患者清创与换药时的疼痛感?护士们充分运用评判性思维来分析, 最后设想将局麻药灌入无菌的小喷罐内, 运用局麻药的表面麻醉作用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经过临床试用后, 反响不错。

1.3评价方法

对培训前后护士的三基理论平均成绩、专科考试平均成绩、护理部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护理技术创新项等进行比较。三基考试由护理部统一命题, 专科考试由科护士长统一出题, 技能考核由护理部进行 (除颤+洗胃+心电监护+呼吸机+心肺复苏) 等技能综合测试得出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后急诊护士的各项考核成绩得到大幅提升, 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 篇4

【中图分类号】R47;R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4-0038-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产后出血发生快,来势凶猛,产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可减少产后出血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率。我院自2000年-2003年共收治院内外发生的产后出血患者3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年-2003年,在本院及在院外分娩后产后出血转入院产妇38例。其中本院分娩32例,院外分娩后产后出血转入院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8岁,平均年龄26.8岁。其中双胎妊娠2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6例,臀牵引产3例,吸引产3例,顺产6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8例,胎盘因素5例,软产道损伤4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有妊娠合并症16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20例。

2 急救护理

2.一般紧急处理

2.1.取平卧位 不用枕头,腿部抬高30°,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供氧,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注意保暖和安静,尽量不搬动病人,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建立静脉通道 患者失血多,血容量严重不足,为把握抢救时机,须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我们多选择上肢穿刺,因上肢静脉离心脏近,穿刺成功率高,能争取时间[2]。如周围静脉萎陷穿刺困难,可考虑配合医师做静脉切开,为快速输血输液作准备。

2.1.3 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表情淡漠等休克先兆者,给予大流量吸氧,以增加血氧含量,保证重要脏器需氧,利于器官功能的恢复,缓解休克症状。

2.1.4 生命体征及尿量的观察 尿量是反映生命器官灌注是否足够的最敏感指标。留置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了解肾功变化。由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数值在出血后短期内改变不明显,故这些化验对早期休克的评估是不可靠的。我们可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皮肤黏膜、肢体温度、脉率、血压、末梢循环、尿量、尿比重判断有无休克或休克的程度。视病情正确掌握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同时,也应观察患者情况,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

2.密切观察阴道流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

一般认为,目视估计出血量与实际出血量不相符,往往少50%[3]。胎儿娩出后,立即将聚血器﹙多采用弯盘或普通用一次性大便器﹚放于产妇臀下,以精确测量出血量以免因错误的低估而丧失抢救时机[3]。子宫收缩较差或宫缩乏力者,子宫体柔软或触摸不到,可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方法:将手置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作用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将宫腔内积血压出,以免影响子宫收缩,达止血目的。

3 护理体会

3.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

在抢救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以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稳重的姿态,给患者以信任和安全感。

3.预防护理措施

做好产前产时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2.产前监测 详细询问分娩史,既往史,定期产前检查,对一些高危妊娠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前入院观察。

3.2.2产后监测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处理,这要靠产房和产科病房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产妇宫缩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h,及时发现早期处理。发现产妇出现口渴、打呵欠、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应警惕产妇有无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3.3 组织管理

3.3.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

3.3.抢救用物固定,抢救物品、器械完好率达100%。

3.3.3 产科工作人员需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保证抢救成功率。

3.4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产妇保健水平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孕产妇接受的保健水平越底,产后出血不良结局的危险性越高。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关高危妊娠因素的产前保健,住院分娩重要性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另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巨大儿的发生不断增加,由于胎儿过大,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长,而致其回缩乏力。本组病例中,分娩巨大儿者11例,另有双胎妊娠2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34.1%。因此加强产前营养宣教,指导产妇合理营养,控制胎儿体重在适度范围,以减少因巨大儿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昌菊,陶新陆,丁娟.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4.

[2]陈德俭.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要点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6﹚:265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801.

[4]荆铭,潘明明.10年间剖宫产产后出血624例分析[J].上海医学,2000,23﹙7﹚:435

[5]杜秀英,高世芳,张立岩等.忽略性因素致产后出血48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76

急救护理思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6月我院82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1例, 女31例, 年龄21~58 (30.85±3.13)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1例, 高空坠落伤15例, 斗殴伤14例, 其他22例。颅脑骨折35例、四肢骨折47例。将上述患者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1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优化措施, 主要内容: (1) 医护人员、急救条件优化:为急救各项检查开通绿色通道, 做好手术室、B超室、CT室、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之间的协调工作, 由3年以上专职急救工作医生、专职护士或救护司机参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救护车应具备一定的生命支持功能, 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接诊优化, 制定绿色通道制度, 准备好器材及药品, 在1~3min内完成出车, 5~10min到达现场。 (2) 救护操作优化:120急救电话接听时及途中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生命体征等进行询问, 掌握基本情况, 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采取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的方式, 到达急救现场后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 立即对伤情进行评估 (看、问、分诊或根据CRASH-PLAN程序进行伤情评估, 需在30s内完成) , 首先处理对生命有威胁的损伤, 对患者意识水平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观察, 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迅速清理患者口鼻内污物, 给予氧气支持, 建立静脉通道, 若患者有开放性创伤应及时止血、加压包扎, 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对血压、心率等体征指标进行监控, 发现异常及时反映给医生。 (3) 优化转运交接:搬运动作保持迅速、轻柔、使患者处于适当体位, 防止车内惯性导致脑压升高, 记录好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 转运途中密切做好心电监控, 保持管道通畅,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到达院内立即常规检查, 同时对患者昏迷情况进行再次评估。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2) 急救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患者存活,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影响;有效:患者轻度残疾, 治疗后可生活自理;无效: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前后ADL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出院后半年随访, 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急救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我国目前各类创伤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外科损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且死亡率较高, 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影响家庭稳定以及社会和谐[2]。而院前急救一定程度上比院内救治更为关键, 救治质量主要受到医师技术、医护水平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而在临床救治中, 不仅要采取必要治疗措施, 还应优化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完成对患者的有效救治[3]。

创伤患者的通气、心电监护等急救工作应该秉承早干预的理念, 抓紧院前1h的救治时间, 提高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 使患者诊断、转运、救治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得到加强, 实现了无缝隙连接, 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 且经半年随访,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国外学者认为急救专业化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观点基本一致[4]。

提高急救护理质量要求各科室之间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医务人员带头, 救护车必须及时到达现场, 缩短检查和抢救时间, 干预应从最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部分入手, 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评估, 给予必要的氧气支持, 并建立静脉通道[5]。对急救全程的优化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 不仅强化了急诊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 提高抢救的时效性, 还可提高转运安全性[6]。本次研究观察组急救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明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紧急创伤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82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对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优化,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比较两组入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ADL评分及急救有效率。对照组出院后半年ADL值为 (45.29±3.46) 分, 与观察组的 (61.84±3.67) 分比较显著较低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依从性,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院前护理,急救,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丽珍, 蒲宏伟, 郑瑞花, 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6 (32) :115-118.

[2]位兰玲, 王玉玲, 孙秀杰, 等.ACS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及对病人预后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 2010, 25 (6) :506-508.

[3]程宝珍, 张小红.严重多发伤病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1079-1080.

[4]Davis DP, Serrano JA, Vilke GM, 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field versug arrival Glasgow Coma Scale so Dre and TRISS calculations in moderate-to-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raumma, 2011, 60 (5) :985-990.

[5]李桂月.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时效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4, 21 (8) :1161-1163.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6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院前急救的护理 篇7

1院前急救的护理

1.1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电话接听员接电话时要问清楚发病对方的病情、地点和联系电话, 以便出诊时方便联系对方, 根据病情准备所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并且在去的途中随时与患者家属联系, 了解病情并安慰患者及家属。

1.2 现场伤员的分类

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 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按照国际通用伤员分类法:根据伤员意识、循环、呼吸和神志等方面的情况将伤员分为4种优先等级, 并使用伤情识别卡。红卡:病情危重;黄卡:中重;蓝卡:轻重;黑卡:死亡[1]。

1.3 患者体位的放置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 将患者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 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安抚患者,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 清除口内异物 (包括义齿) 、痰液及分泌物、吸氧。如患者呼吸暂停, 立即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

1.5 维持有效的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尽可能选用静脉留置针, 避免注射患侧肢体, 如休克的患者要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路。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 必要时配合医师进行心肺复苏术。

1.6 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师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 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 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外伤患者必要时注意松懈或去掉衣服, 以便于抢救患者, 尤其是烧伤、创伤的患者, 衣物不但掩盖伤口还可污染伤口。保证患者生命, 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

1.7 转运途中的护理

一旦病情允许, 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对病情危重的患者, 必须对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和运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并填写告知书。搬运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防发生严重的后果。比如腰椎或颈椎骨折的患者要注意搬运的方法, 避免损伤脊髓。在转运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必要时对患者施以生命支持与检测, 保证静脉通道通畅, 随时要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处理。用药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并保留空安瓿, 以便再次查对和记录。

1.8 心理护理

对清醒患者不要反复提问, 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安慰患者及家属, 让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对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 缺乏思想准备, 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 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态度, 熟练精湛的技术, 用自己温暖的话语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和安全感。

1.9 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

如患者病情危急, 途中抢救的同时应通知医院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工作, 并予开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地为患者赢得抢救的时间。 患者被安全送到急诊科后, 院前急救护士应与急诊科护士做好患者病情交接班工作, 包括患者的四大生命体征、用药情况, 各种引导管的引流情况、外伤的部位及处置情况等, 以便急诊科护士制定护理方案。

1.10 救护车上急救器材、急救药品的清洁消毒及补充

救护车回医院后, 院前急救护士应做好现场清理工作。包括: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检查清洗, 维修急救器材, 以备后用;补充急救药品;抢救患者完毕。

1.11 按照规范及时书写护理文件

护理文书不仅是救护过程的记录, 同时具有法律效力。院前急救护理病历要及时、准确、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无遗漏和涂改, 以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2]。

2院前急救的体会

目前, 人们对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同时, 院前急救护士还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才行。抢救时要灵活机动:先救命, 再救急, “避轻就重”, 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间, 甚至危及生命。尽管院前急救是暂时的、应急的, 但对于一些危重患者, 如果未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所争取到的分分秒秒, 医院内的设备再好, 医师的医术再高也难以起死回生。因此,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 我们要有效的做好院前急救, 做好每一个环节, 以保证急救工作的有效到位。

参考文献

[1]江容.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3) :2062-2063.

急救护理思维 篇8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 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 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 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 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 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 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 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 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 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 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9

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共553例, 其中, 内科237例, 外科258例, 妇产科58例。死亡30例, 院前抢救的成功率为94.5%。

2 院前急救的护理

2.1 用物处于备用状态

出诊护士每日每班上班前必须清点出诊车上的仪器, 药物和其他用物。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如除颤仪、转运呼吸机、心电图机、铲式担架、氧气瓶、吸引器、呼吸囊, 气插用物、血压计等。检查药物基数是否符合配备, 药品的质量完好, 是否在有效期内。其他用物, 如无菌手套、输液器、留置针、敷贴、注射器、方纱、肢具, 夹板等, 是否齐全。每次出诊后, 必须清理出诊车, 补充车上的用物, 使出诊车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2 接诊迅速

当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时, 须详细正确记录患者的信息, 如患者的病情, 详细地址, 联系电话及时间, 结合所有提供的信息, 立即通知医生、出诊护士及司机, 在3分钟内迅速出诊。

2.3 现场评估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迅速评估现场环境,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及评估, 测量患者的生命征, 检查患者神志, 受伤的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

2.4 现场急救

评估患者后, 遵医嘱进行抢救, 如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 取舒适体位等。如心梗患者, 立即予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心电监护, 开通静脉通路, 急查心电图;中风患者, 立即予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颅脑损伤患者, 进行格拉斯评分, 观察瞳孔变化, 病情危急时进行气管插管, 呼吸机或呼吸囊辅助呼吸;大出血患者, 尽快开通静脉通路, 插尿管, 观察患者意识、生命征、尿量的变化, 防止休克发生;有伤口的患者应予以包扎止血, 骨折的患者要妥善固定。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征, 用药效果等。初步抢救后, 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 将患者送往就近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2.5 转运

快速、安全的转运,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1) 转运途中救护车的行驶应平稳, 禁忌过度颠簸及紧急刹车, 医护人员应应该坐在病人身边,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 转运途中应详细、认真、准确的记录所检测到的生命体征记录; (3) 返回医院时, 要与相关科室联系, 以便做好接诊的准备, 争取抢救时机。如遇重大灾害或群体性事件时, 及时报告上一级领导。

2.6 心理护理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说明了护理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而心理护理, 在进行抢救工作时, 往往容易被忽略。患者及家属, 在面对突发的意外伤害, 会焦虑、恐惧、不知所措, 此时, 医护人员更应该向患者或家属做好病情解释, 每个操作, 都向患者做好解释, 取得患者的配合,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沉着冷静地处理病情及适当地安慰, 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同时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2.7 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书写

院前急救的护士应迅速的完成护理文件的书写, 包括病情记录、一般项目、救治记录、辅助检查、完成病历的时间、出诊结果及急救转归、患者交接情况记录等。院前急救的护理病历要准确、及时, 保证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 无涂改及遗漏, 为下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必需的信息及数据,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2]。

3 体会

3.1 强化急救意识, 提高急救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院前急救是迅速到达现场, 采用现代化的技术, 实现综合的急救措施, 使患者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最迫切急救及治疗[3]。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更应该强化急救的意识, 掌握急救技术。充分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掌握急救技术, 如CPR, 除颤, 监护, 气管插管, 呼吸囊的使用等。护士具有过硬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在院前抢救时做到争分夺秒, 快速反应, 及时抢救。

3.2 注重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 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院前死亡患者大多是因为群众不了解或者不具备院前自救的有关知识, 因此, 做好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很重要。如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并指导群众学习院前急救知识, 让更多群众了解及参与急救, 可以有效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摘要:院前急救当中应积极运用护理的急救思维, 使用高效的护理方法, 于院前急症、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练的了解院前急救现场及转运途中的监护且及时有效的予以心理护理, 明显的提高了院前抢救的成功率, 为患者转入医院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理护理,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何春梅, 劳娅, 胡秀娟, 等.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66-67.

[2]邓樱.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2B) :153.

上一篇:企业人员流动下一篇:初中语文游记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