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2024-10-15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共7篇)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篇1

急诊室是抢救各种急性疾病场所, 具有发病急、流动性大、时间紧张等特点, 患者以及家属均处于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 因此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于促进患者疾病恢复、赢得抢救时间至关重要[1]。整体护理是新兴的护理模式, 护士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 同时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2]。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年收治的170例急诊室急救患者, 分析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急诊室急救患者170例, 其中男90例、女80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50.25±4.79) 岁, 其中疾病类型有严重外伤、脑出血以及突发性休克等, 患者均经过急救室急救, 并且了解受伤过程或者原因。患者均符合整体护理或者常规护理条件, 符合伦理道德,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 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措施。整体护理: (1) 院前急救护理:患者均具有发病急、病变快、死亡率高等特点, 院前急救目的就是缓解患者危险态, 尽量争取抢救时间, 医务人员首先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 初步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相应急救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纠正缺氧等, 对于出血患者紧急止血等, 基本措施完毕后合理的对患者进行转运治疗。 (2) 急诊室急救护理措施:入院后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症状和院前处理措施,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针对患者症状以及受伤部位决定由什么医生处理, 立即送入抢救室抢救, 并且连接相应监测和急救仪器;注意患者呼吸道有无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实行气管插管;观察患者口唇颜色, 对于有循环障碍者建立静脉通路, 对于休克患者, 通过相应处理措施, 使患者苏醒, 缩短休克时间等。整个抢救过程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情绪变化, 尽量安全患者, 同时与家属实情沟通等。 (3) 急救后护理措施:经过24h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稳定后, 患者分诊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恢复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以及抢救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临床护理效果评价[3]: (1) 显效:患者整个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病情稳定, 恢复较快, 病人清醒后对自身病情有清楚了解。 (2) 有效:患者整个护理期间无任何差错, 病情稳定, 恢复较快, 但是清醒后对自身的疾病无清楚了解。 (3) 无效:整个护理期间存在护理差错, 患者恢复较慢, 清醒后对自身的疾病无清楚了解。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7.65%, 对照组为88.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抢救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

观察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 低于对照组的20.0%, 满意度为96.0%, 高于对照组的66.0%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 护士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 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4]。整体护理概念是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急诊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 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是综合急症医院主要接收求医服务的患者的其中一个部门, 相对于有预约的门诊部, 使用急症室的病人, 他们的求诊需要多数是突发的、急重的, 因此急诊室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病情稳定、生命安全至关重要[5]。

本文通过收集我院急诊室急救患者, 与常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整体护理措施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经过整体护理急诊室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措施, 有效率高达97.65%, 护理满意度为96.0%, 高于常规护理的66.0%, 这均有助于患者疾病恢复, 整体护理措施患者抢救时间缩短, 这对于患者至关重要, 并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少, 抢救的成功率高, 临床上对急诊急救的患者进行准确有效地护理是保证患者是否能够急救成功的关键, 整体护理的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的, 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方法来说, 护理更为周密。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室急救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并且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急诊室急救患者170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等。结果:两组急救患者护理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47%, 对照组为88.23% (P<0.05) ;观察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 低于对照组的20.00%, 满意度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66.00% (P<0.05) 。结论:整体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急救护理效果和满意度, 缩短急救时间, 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整体护理,急诊急救,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蒋丽莉, 徐淑英.整体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2, 28 (14) :36-38.

[2]郭会.探讨整体护理工作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4, 27 (6) :339.

[3]曲玲.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27 (7) :208-209.

[4]常秀海.家属行为对急救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 :167-168.

[5]杨丽华.急诊护理工作应重视实施整体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13, 27 (4) :308.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儿科患儿70例,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患儿年龄1月~9岁, 其中选择异物窒息、高热惊厥、溺水、哮喘、癫痫、过敏性休克、误服药物、坠落伤各10例。两组年龄、性别与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运用整体护理方法, 并根据急诊科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和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等参数作为分析, 总结出整体护理理念对儿科急诊急救的临床效果[1]。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 并采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所有的计量资料都用 (±s) 表示, 组间的资料使用方差进行分析, 组间的比较使用χ2来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对急诊急救患儿进行了2个月的护理, 观察组平均入院时间要少于对照组, 并且治愈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医疗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步, 护理工作也日臻完善, 整体护理的这一新兴概念应运而生。整体护理的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 把护理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融为一体[2], 将提供更加优质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作为宗旨, 以期实现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要求。整体护理的方法已经在医学界的多项领域中运用实践, 而且都受到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目前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 也已经将整体护理理念作为新理念新技术引进来, 来实现高质有效的护理效果。儿科的急诊急救有其特殊性, 正迫切需要效果显著的护理方法。

儿科急诊急救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 (1) 儿童急诊的患儿病情发作急, 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无形中增加了救治的风险性和困难度。比如在急救中儿童会因疾病的不适造成撞伤、呕吐或者痉挛, 也会出现在急救过程中呼吸或心搏骤停等现象。 (2) 患儿一般年龄较小, 陪同的家属很容易产生恐惧、紧张、急躁慌乱等情绪, 这种情绪很容易受到医院收费人员或医疗人员的态度以及急诊患者治疗中需要穿刺等治疗操作的影响, 从而迁怒于医护人员。 (3) 因为就诊患儿的病情来势凶猛, 医护人员都处于紧张的应急治疗状态下, 主治医师在这种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开具医嘱, 而改为口头医嘱或命令, 从而使得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在紧张状态下出现用错药或者重复用药的现象。 (4) 在任何的急诊急救治疗与护理中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比如, 医疗仪器与医疗设备出现故障, 无法检测或不及时;急诊中就诊的患儿较多, 导致护理人员精神始终处于高压状态, 而导致在护理中出现失误;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有限, 或者应急反应能力较差, 无法迅速执行医嘱。抑或是刚刚推行的护理新技术运用的不熟悉等情况, 都是高效开展急诊急救护理的不利因素。鉴于儿科急诊急救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效果, 可以推行整体护理的方法。

整体护理的方法优于传统常规护理, 这体现于以下几点: (1) 整体护理也会像常规护理一样, 为前来急救的儿童准备好急救的仪器设备和药物, 但整体护理还要求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及时地向患儿家属询问患儿的健康史, 然后快速地为患儿进行身体检查, 再做出全面的评估, 这不仅能配合主治医师的资料, 还能为患儿后续的护理方案与措施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求诊的患儿不同的疾病情况、潜在的病因及危险、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性化的最佳护理, 保证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应急情况下, 依然有条不紊地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2整体护理方式要求, 护理人员要重复核对主治医师的口头医嘱或命令, 并在急救结束后提醒主治医师补开书面医嘱, 这样一来保障了抢救记录的完整性, 也保障了急救过程的规范性。3按照整体护理技术要求, 护理人员一定及时应对各种急诊儿童的突发情况, 并给以帮助和安慰, 并向患儿家属告知详细的治疗进展。护理人员真诚地用心和耐心的态度能有效缓解患者与家属的紧张、恐惧的情绪。整体护理的方法既能增强急诊急救的护理效果, 又能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需要。通过比对, 整体护理在儿科急诊的应用中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曲玲.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11 (7) :208.

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工作中的作用 篇3

整体护理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 注重护理质量的提高, 实施全身心护理。急诊科的病人大多数是以急、危、重为主, 逗留时间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 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护理, 病人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这就需要广大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 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时机。下面根据我们实践经验介绍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1 护士素质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

业务素质现代急诊科的定位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场所。急诊护士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和执行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变、急性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创伤、自然灾害及交通、火灾等意外事故的抢救治疗和病情观察。因此, 过硬的业务技能、应急反应能力是急诊护士必备的基本要求。因此, 对于急诊护士必须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设备、仪器的操作, 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 以及急救思维, 急救意识, 急救技能, 包括心肺复苏, 才能保证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

2 良好的服务态度

医院是一个服务于社会文明的窗口, 护士又是一个医院的精神面貌与服务态度的焦点。面对被疾病和危险缠绕着有复杂心理变化的病人, 护士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层次的心理特点, 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沟通, 以便赢得病人的理解。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整体护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2.1 使用礼貌语言是成功交流的前提如用“您好, 请, 打搅了”等, 可以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在沟通过程中, 护士的语言往往会引起病人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可以治疗, 也可致病。因此, 护士在交谈中应面带微笑, 尽量控制面部表情, 保持自然, 认真倾听, 让病人感到护士的真诚和温暖。同时, 护士应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 以了解病人语言的内涵。交谈中应用商量的口吻, 举止庄重, 言谈得体, 尽量使用普通话 (特别对待外地人) , 避免用方言,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2.2 创造良好的交谈气氛尽量在合适的环境、和谐的气氛中。

首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开场话, 有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如首次与病人交谈, 主动自我介绍, 选择恰当的称呼, 温和的语言, 真诚的态度, 通过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理反应, 对病人以启发和开导, 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 使病人愿意诉说自己的苦闷和忧虑。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安定情绪, 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 从而对病人的生理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

2.3 交谈的方法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亦要采取不同方法。

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 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 应尽可能详细解释, 而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 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 理解能力强, 无需太详细, 以免引起厌烦情绪。当病人处于疼痛时, 护士在交谈时可以用手触摸病人, 表示关心和了解疼痛的程度。但因病人文化、风情和性别的不同, 应选择性地使用触摸。让病人把我们当成朋友, 为了使病人畅所欲言, 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 希望他继续叙述, 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 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对病人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同时, 我们不仅要会说, 还要会倾听, 这点在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倾听除了听取对方讲话的声音并理解其内容外, 还须注意其声调、表情、体态等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通过听其言, 观其行而获得全面的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7页) 信息。倾听时要面向患者, 全神贯注, 掌握适当的距离与病人保持目光接触, 避免分散注意力的举动,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诉说或插话;注意病人的非语言行为, 仔细体会“弦外音”。因此, 倾听是护理人员对于对方作为整体的人所发出的信息进行整体性接收、感受和理解的过程。非语言交流有着语言交流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它不像语言交流那样明确表意, 但在人们的交往中, 有了它的融入, 才会使整个交谈显得生动活泼, 声情并茂。它在交流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 沟通的时机与形式

3.1 沟通时机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饮食, 尊重个人的生活习惯, 设及到病人的隐私时, 注意周围环境的其他人, 选择病人所关心的但又不会引起其烦恼或尴尬的话题作为开场白。如果病人疼痛严重时, 就不能急于与之沟通, 待疼痛稍缓解再进行, 否则, 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因此, 掌握病人的病情, 了解病人的情况, 才能把握沟通的最佳时间。

3.2 沟通的形式

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能千篇一律, 单由白班的管床护士固定在每日的某一时间进行沟通, 而是需要所有护士参与, 让夜班病人来输液时, 都感到具体有人管, 减轻病人的焦虑与不安, 消除病人的寂寞感。同时还要反复多次进行沟通, 让病人真正体会到整体护理带来的实惠与温馨, 护士与病人沟通时应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行为, 如表情、姿势动作和眼的接触等, 让病人真正把护士当成自己人交流的对象, 优化护患关系。这样, 当病人有困难或遇烦恼想不通时, 护士在沟通时就能解除其心中的苦闷和忧虑,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这对于病人的身心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疗效是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篇4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急救

重型颅脑损伤是在外力作用下所致的一种常见颅脑损伤, 病情危急, 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需在短时间内建立有效急救时间窗, 这对急救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 重型颅脑损伤发病率逐年攀升,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与生活质量。近年来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 交通伤逐渐增多,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比例较高, 且重型颅脑损伤病死、致残率均持高不下。而二次颅脑损伤, 或称继发性颅脑损伤是造成脑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是常见且多发的颅脑创伤疾病类型, 重型脑损伤在和平或战争时期极为常见,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发病率更高, 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且具有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 可自行配合完成研究;均于伤后12h内入院, 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确诊, 无合并其他系统性损伤如严重胸腹部外伤等。排除标准:患者年龄<25岁, 或>65岁;未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或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的精神状态异常, 甚至存在精神方面疾病, 无法自行配合研究;治疗未超过24h死亡或出院;近3个月内接受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者;有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有肾脏疾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2015年3—12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4例, 均符合国内重型颅脑损伤分型标准[1], 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为3~7分, 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以上。根据急救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25~62岁, 平均年龄 (38.5±9.2) 岁;致伤至急救时间0.3~6.0h, 平均 (0.9±0.3) h。对照组中男17例, 女7例;年龄25~61岁, 平均年龄 (38.6±9.3) 岁, 致伤至急救时间0.3~5.0h, 平均 (0.9±0.2)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 做好院前急救准备、接到急救通知后立即出车, 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如建立静脉通道等。观察组予以一体化急救护理, 明确急救前和转运过程中各项护理内容, 具体如下。 (1) 成立专门急救小组。由科室主治医生带头, 护士长领导, 成立急救小组, 组员均为科室护士骨干, 施行岗位责任制, 加强岗前培训, 根据专业技能和职能分工, 建立各分组, 随时待命, 应对突发急救工作。 (2) 院前抢救护理。接诊后确保5min内出车, 途中询问伤者具体情况, 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急救护理, 告知其不可移动患者等, 达到现场后, 监测伤者生命体征, 根据GCS标准评估伤情, 及时清除口中异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 伤情较为严重者, 予以吸氧辅助呼吸, 转运途中建立静脉通道, 进行降压、降温等对症处理, 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 途中通知科室做好接收准备。 (3) 院内急救。入院后立即开展各项常规检查, 建立心电监护, 各小组分工协作, 分别进行气道管理、胸外心脏按压等, 尽量缩短救治时间, 第一时间送至急救室进行抢救。急救室患者入院后, 由护理人员仔细检查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 并对患者配合程度进行评估, 如为意识状态清醒的患者, 则对其心理进行评估。积极预防并发症护理:根据患者状况与疾病发展现状, 给予其针对性干预护理, 及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一旦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 护理人员应实施早期体液复苏治疗, 及时检测患者血常规指标与凝血功能;对创伤面积较大患者, 护理人员在参与紧急救治过程中积极对创面实施深度清洁处理, 根据医嘱选择适当抗生素予以治疗, 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出现严重恐惧、抑郁等状态时, 需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护理, 避免患者因严重心理焦虑出现其他心血管疾病;由巡回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 若穿刺过程较为困难则可协助医生建立中心静脉穿刺, 协助麻醉医生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注意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 确保手术室内照明设备良好可正常使用, 连接手术过程中用到的负压吸引器、电刀等设备, 且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可正常使用, 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术前基本准备, 协助其为患者备皮、消毒等, 手术过程中为患者静脉滴注及输血时严格遵循三查八对制度, 坚持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在必要时留取患者各项标本, 在留取标本后及时送检, 确保患者接受抢救过程中手术方法、抢救药品等记录详细。 (4) 评价阶段。评价患者的抢救过程及效果, 根据患者病情发展与心理变化, 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 伤情稳定为显效;意识恢复, 但有轻度残疾为有效;意识未恢复, 甚至死亡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时间与院内救治时间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 (10.6±6.5) min, 院内救治时间为 (17.5±10.3) min;对照组患者中院前急救时间为 (14.5±8.2) min, 院内救治时间 (24.2±10.3) min。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救治效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患者由于外力作用下, 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头部, 而引发的颅内组织、神经及血管等的损伤, 患者经GCS评分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或患者再次陷入昏迷等,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及心理健康。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呕吐、失语、感觉障碍甚至偏盲等临床症状, 其治疗重点在于紧急抢救、纠正患者休克及彻底清除创面、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等, 但多以紧急手术治疗为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 对护理效果要求较高, 需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的救治, 将颅脑损伤控制在一定范围, 避免患者出现其他部位不适症状等, 以解除患者潜在护理问题, 确保患者预后良好。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可靠、高效的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已成为广大护理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难度较大, 院前急救效率直接影响救治效果, 如何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 成为急救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一体化急救护理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急救护理模式, 通过对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 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 使各个抢救环节均能得到最为及时、专业化的处理, 从而提高急救效率及救治成功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可进一步提高抢救效果。分析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 抢救不及时、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而一体化急救护理将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紧密衔接, 有效缩短了院前急救时间和院内救治时间, 为患者赢得了最佳急救时间窗。

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临床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抢救配合手段, 其主要是通过在抢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与医生的高度配合, 完成高效率的抢救过程,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4]。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是将抢救过程与护理措施联合应用, 在急诊室人员接到患者抢救通知后, 及时准确的准备各种抢救用物, 以确保患者在到达抢救室后可立即抢救, 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效果,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也具有较大影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失去意识, 患者家属对其缺少心理准备, 较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影响护理人员工作, 使其压力增加。临床中一体化急救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手段, 在国外部分国家已作为常规护理的延伸, 但目前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专科护理效果, 增加预防与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提高护理效果[5]。本研究中, 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应用, 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综合病情进行详细评估, 强化心理护理的意义, 积极预防各种潜在并发症, 并对护理干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在整个急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能够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体现了干预措施的个性化, 更符合临床实际,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 有利于患者抢救与治疗后的恢复, 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抢救过程中, 一旦抢救时间不及时, 将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6,7]。一体化急救护理要求抢救室护理人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同是完整的抢救室设备, 良好的应急措施及及时准确的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分工明确, 医生与护理人员紧密配合, 也是抢救过程中不可少的关键。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 完成最为复杂繁琐的抢救过程是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的关键所在,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

综合所述, 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可有效提高抢救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4.

[2]曹阿芳.急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3) :246-247.

[3]夏芸.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一体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9) :107-108.

[4]杨春霞, 彭飞, 梁燕霞.颅脑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5) :36-37.

[5]贾月姣.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管道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7 (2) :212-213.

[6]王红霞, 彭艳红.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 :209-210.

[7]张继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6) :91-92.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篇5

关键词:心脏大血管创伤,急救,护理

心脏大血管创伤患者急诊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 急诊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加压止血, 同时给予患者快速输液, 并且进行紧急手术[1,2]。选择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心脏大血管创伤急诊患者, 针对这4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心脏大血管创伤急诊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其中观察组含男15例, 女5例。年龄在32~73岁, 平均年龄为 (44.7±2.1) 岁。开放性心脏大血管损伤患者15例, 闭合性损伤5例。对照组含男14例, 女6例。年龄在30~75岁, 平均年龄为 (46.2±3.8) 岁。开放性心脏大血管损伤患者13例, 闭合性损伤7例。两组在性别, 年龄以及损伤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给予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目前患者所处的状况以及患者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同时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介入治疗对该疾病的预后影响, 目的是为了解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及恐惧情绪。

1.2.2术中护理:护士应分工明确, 其中一护士负责连接监护仪、吸氧、检查静脉通路, 告知患者治疗中注意配合的事项,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密切观察病情最好护理记录, 另一护士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及传递所需导管、球囊与支架。术中可能由于导管刺激及冠脉注射对比剂可加重心肌缺血, 诱发心律失常等情况, 护士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1.2.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手术结束后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同时要倾听患者对症状的主诉, 如果患者说明胸痛加重或再次发作胸痛, 必须及时进行心电监护, 目的是为了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由于其他原因再次引起血管从而导致闭塞。另外要根据患者的出汗、呕吐等情况, 相应地适当补液, 术后鼓励患者饮水, 以便排出对比剂, 避免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当注意患者穿刺部位有没有出血、渗血及血肿的情况。注意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波动情况。

1.3统计学方法: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χ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两组病患死亡情况对比:观察组死于上腔静脉损伤、心脏破裂、心肌挫伤及麻醉诱导中心脏停搏死亡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 观察组并发症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之上在给与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在心脏大血管创伤手术中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和术前给与患者心理护理, 能使患者正确对待手术, 并且具有良好的手术准备状态;术中随时关注患者, 对于任何突发状况给与最快的护理;术后对患者各方面状况进行观察以及记录, 给与最合适的护理方案;应对并发症给与仪器观察, 随时调节病患的身体状况保持正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20例患者中存活18例, 死亡两例。死亡2例中, 1例上腔静脉损伤, 1例心脏破裂。对照组20例患者中存活10例, 3例上腔静脉损伤, 2例心脏破裂, 2例心肌挫伤, 3例麻醉诱导中心脏停搏死亡。由此可见, 心脏大血管创伤的急诊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有效降低疾病的病死率。以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病患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等, 从而使得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3]。在术后对病患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等有效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情绪、身体素质等情况, 使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得到降低, 进一步保证了手术的成功性。

综上所述, 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之上在给与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治疗心脏大血管创伤, 可有效提高病患的各方面素质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赵序香, 龙娅, 董天江, 等.完全性大血管转位 (D-TGA) 行Switch术后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4, 16 (1) :260-261.

[2]李高升, 徐志成, 张景智, 等.基层医院心脏、大血管创伤的救治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11) :1083-1085.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53.6±4.2)岁;呼吸系统疾病32例,脑血管疾病24例,心血管疾病14例,严重创伤骨折11例,其他5例。入选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急诊急救常规护理干预:做好快速分诊,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特征,协助医师实施抢救,并做好急救后的后续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1)做好院前急救护理。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该视患者实际情况而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如果患者需要现场救护,急诊科护理人员要跟现场的急救人员注意保持联系、沟通,进而掌握现场的相关急救情况。如果患者需要救护车接来医院,则急诊科护理人员可事先通过电话等方式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并根据预计到达医院的时间事先做好急救相关准备工作。(2)做好急诊分诊工作。可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急诊分诊工作。急诊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妥善安排急救床、准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及药品。(3)做好急救护理工作。给患者行吸氧护理,保证患者呼吸畅通。给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严格按照医嘱,配合医师实施急救,并做到无菌操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2]。(4)实施全程陪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在对患者实施急救具体过程中,积极参与抢救。患者抢救成功,将其送至病区,要跟病房中的护理人员认真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平均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调查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急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平均急救时间为(20.4±1.3)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5.5)min(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7%(42例),对照组为86.0%(37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5.3%(40例满意,1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高于对照组的83.7%(30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P<0.05)。

3 讨论

急诊急救工作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在做好抢救工作过程中,以患者为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争分夺秒,才可以节省抢救时间,获得最佳的抢救效果[4,5,6]。如果不重视护理干预,在救治过程中发生纰漏,则会严重耽误最佳救治时间,给患者抢救工作带来极大不良影响[7,8,9,10,11]。我院近年来注重急救护理模式的改进及探索,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是我院正尝试的一种急诊急救护理模式。这种护理干预模式要求护理工作贯穿在患者急诊急救的全过程[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提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效果显著。

我们发现,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可以让急诊急救护理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防止护理工作出现差错[14,15,16]。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篇7

1 临床资料

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我科急诊出血性脑血管病人218例, 男123例, 女95例;年龄35岁~88岁, 平均59.5岁;均符合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经临床、CT等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

2整体护理

2.1 制订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的整体护理流程

我科以现代医学护理技术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制定了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急救整体护理程序, 放在醒目的地方, 要求每个急诊护士熟记抢救流程, 掌握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建立了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救治通道, 以保证重症病人在来诊后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

2.2 加强急诊急救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采用自学和科室每周组织护士学习的方法学习现代护理理论知识、急诊急救专科理论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急救的整体护理流程。在技能培训方面, 除了熟练掌握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外, 还对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技术、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技术进行重点培训。每月进行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次对工作年与年的护士制订不同的急诊急救护理技能培训方案, 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要求全体护士均具有抢救技术过硬, 操作技术娴熟和对应各种复杂病情变化的急救处理能力。

2.3 抢救仪器设备和物品的准备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抢救仪器的准备, 所有抢救仪器、物品定点放置, 专人保管, 每天由抢救班护士负责清点急救药品, 及时补充, 定期检查急救仪器的性能, 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 整体护理程序

出血性脑血管病人到急诊后, 立即启动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整体护理程序, 并依据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程序, 立刻置病人于抢救室, 严格制动, 保持环境安静, 通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 体位护理。为减少脑血流量, 降低颅内压, 头部置一软枕, 以利口水、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的自然引流, 切忌无枕仰天平卧。 (2) 保持呼吸道畅通。予以鼻道管吸, 昏迷病人常因喉肌松弛、舌根后垂或因大量分泌物流入气管而阻塞呼吸道, 此时可经口腔放置通气道或以舌钳将舌头向外拉出, 并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时及早作气管切开供氧, 以防分泌物阻塞, 又可缩短气道无效腔, 保证供氧, 保持呼吸道畅通。立刻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做留置针穿刺或静脉置管, 以利快速应用脱水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生命体征监测。立刻上心电监护仪, 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意识、瞳孔变化, 以动态信息及早提示是否出现并发症;如头痛、呕吐加剧、颅内压症状加重、视盘水肿、瞳孔大小不等、昏迷加深应考虑脑疝, 即按医嘱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250 mL (15 min~20 min输注完) , 以减轻脑水肿。 (4) 严格记录出入量。留置尿管记录尿量, 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为医生治疗提供参考。由于出血损害了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 温度可逐渐升高, 如呈弛张热型者, 多为合并感染。对于中枢性高热者, 应予头部置冰枕或冰帽降温, 两侧颈动脉放置冰袋, 以减少脑部耗氧量和增加氧含量。 (5) 预防并发症。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常因颅内压升高, 下丘脑及脑干受损而引起心脏损害、胃出血, 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 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过快, 并随时观察呕吐物, 大便颜色, 以了解胃内有无出血, 并及时报告医生作出处理。病情稳定者, 可由护士送入院, 并向接班护士详细交代病情及治疗经过。

2.5 做好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由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快, 家属不能接受, 易与护士发生冲突。因此应加强家属的心理护理, 学会换位思考, 多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与家属沟通, 使病人家属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避免护患矛盾。同时医护人员中要有自制力和忍耐性, 要善待病人及家属的非礼言行[2], 用宽阔的胸怀、热情的照顾和精心的护理, 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

2.6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在接诊病人时发现, 病人在生活中不注意血压变化的占大多数, 平时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只在有头晕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物。在工作中, 应多深入基层,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 指导用药, 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3 结果

本组抢救成功205例, 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13例。

4 讨论

4.1 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整体护理的实施是确保急诊急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整体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护理过程, 强调护理服务的质量和连续性。本研究在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 建立和执行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指导, 以现代护理程序为基础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整体护理模式, 并在21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人急诊急救中加以实施。结果显示, 抢救成功205例, 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13例。说明建立和执行以病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保证血性脑血管病人急诊急救护理服务质量, 抢救病人生命, 减少和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医疗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

4.2 将整体护理完全融入于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 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 急、危、重症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而急诊病人因起病急、病情重, 甚至存在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的医护人员应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满足病人的需要, 而护理工作更需要重视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护士除了运用医学, 还要运用心理、社会、美学、人文学科等知识去护理病人。整体护理更应注意病人的心理需求, 尊重病人的权利, 让病人参与治疗的全过程。而精湛过硬的抢救技术是抢救成功的保障, 也是保证在抢救病人时忙而不乱、得心应手、使病人感到安全的重要条件。因此,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 定期组织模拟抢救, 训练护士应急随机事件能力是急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1年、3年以内的护士要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 注重操作的培训和锻炼, 熟练掌握基础操作和急诊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自学考试,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人才培养是确保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得以贯彻执行的关键。

4.3 执行整体护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急诊病人的第一心理渴求是能得到尽快、有效地治疗和抢救, 以挽救其生命。因此, 医护人员应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之所想, 耐心解答病人家属提出的问题, 对于特殊操作, 边操作边向家属解释;抢救中用热情的语言和积极有效的行动, 使病人尽快摆脱恐惧感, 增强生存的信心。 (2) 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进行抢救, 从而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急诊病人不仅渴求得到及时的抢救, 而且很担心抢救的成败。抢救中, 医护人员要密切合作, 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 严肃认真的工作, 使抢救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3) 执行口头医嘱时, 执行者必须重复1次, 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同时保留抢救时用药安瓿备查。多人配合抢救时, 护士专人记录医生在抢救时下达的口头医嘱[3]。 (4) 病情平稳后, 应做好基础护理, 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5) 急诊科护士除具备精湛的技术外, 还应具备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对病情的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才能在抢救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为抢救赢得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纪艳.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4) :123.

[2]杨丽华.急诊护理工作应重视实施整体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3, 27 (4) :308.

上一篇:消息平台下一篇: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