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素养

2024-05-19

整体素养(共5篇)

整体素养 篇1

“单元整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 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 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非凡的创造力:感知课, 自主浏览学习内容, 拟写单元学习计划;学法课, 积极参与, 研读课文, 建构知识;用法课, 主动寻找课外读物阅读, 填写阅读卡;总结课, 从导读主题、课文阅读、班级读书会等方面进行回顾交流……在单元总结中, 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呢?

一、开展群文比较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把相关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从中发现文章主题、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如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文的学习”, 在单元总结时, 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中的《松鼠》《鲸》等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从说明的角度来看, 《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 《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鲸》的语言精练平实, 而《松鼠》的语言生动传神, 极具文学色彩。这样在单元整组教学中, 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单元初读感知—课文深入体验—同组类比感悟—实践尝试运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人教版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 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两次小综合性学习, 到了五年级还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了一次大综合性学习。教师更应强化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 整体策划单元学习内容, 制订整组教学计划。开展综合性学习前, 通过单元导读制订单元学习计划;综合性学习结束时, 要充分展示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如五年级上册大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教材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 汉字”两个板块, 通过两周的综合性学习, 在总结时就要交流和展示学生在“汉字之源、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他单元整组教学也可以借鉴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在总结时让学生展示单元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检测单元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 我们结合区教研活动及校本教研时间, 普及试卷编拟的方法, 以单元为单位编拟评价细目表。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生语文测评细目表:

《单元测评细目表》在期始时就提供给教师, 让教师一开始教学就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到单元教学结束时紧扣目标进行检测, 从而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调控教学的过程, 促进学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四、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 习惯从词语教学、段落层次、主旨写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 这几乎形成了一种规范, 学生所获非常有效。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时效, 可以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 开展班级读书会。我们根据教材单元的主题内容, 适当补充儿童文学作品, 梳理出螺旋上升的推荐书目体系, 让孩子们走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世界中。如同一主题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及实践活动表:

单元整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单元总结的形式还有很多,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实践研究,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体素养 篇2

近几个月,在工作坊的引领下,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读完以后,对“核心素养”,有了初步的了解。

全书分为了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读完后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有了以下感触。

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据焦点和着力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是教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讨论从而学会自主成长,只有通过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书中讲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那种只见学科不见人、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基础,是会被教育规律排除在外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注重因材施教,更应该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里边所蕴含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道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优秀的社会品格。

作为老师的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我也经常会思考我们与学生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善于发现儿童,当我们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以及一节课过后,我们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孩子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去提问,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去讲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与孩子连接的桥梁,我们才能把知识运输到他们的世界中去。

其次要学会欣赏儿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看到他们每一次的积极参与,看到他们每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智慧,做到与他们一起成长。

结合实验,整体提升学生生物素养 篇3

关键词:结合实验;整体提升;学生生物;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普及到各个学校,高考教育体质下的中学生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各个学科的素养。就生物这一学科来说,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仍比较吃力。尤其是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明是听懂了知识点,但是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又没有目标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这就是学生们相关生物知识巩固不牢固的缘故。针对这一类现象,高中生物教师在组织学生们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实验记忆的方法,在完成生物实验的同时,巩固自己的知识。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谈谈结合生物實验,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见解。

一、物质鉴定实验,提升做题能力

中学生学习生物,不只是要了解一些有用的生物知识,而是应当将教材中要求的生物知识点融会贯通,不仅要了解,更要理解,还要提升自身生物的应用能力。尤其是高中生,高考时生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提升自身生物做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每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最迫切需要的。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复习过程中,应当采用一些不同于之前讲课的方式为学生们进行解惑,如做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有关“物质的鉴定”这一部分时,没有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还原糖遇见什么物质会表现出什么特点进而被检测出来。”以及“脂肪与苏丹三、苏丹四反应时的颜色分别是什么。”等知识点,而是组织学生们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巩固相关知识点。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块苹果、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实验开始后,我先将5ml的样液加入试管中,又将配置好的斐林试剂(甲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2.5ml,采用水浴进行加热,加热大约5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颜色由白色变为浅蓝色最后变成砖红色,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样液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同理,对脂肪进行检测时,我们将花生的子叶切片,放置于载玻片上,并滴上苏丹三试剂,盖上盖玻片于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脂肪颗粒被染成了橘黄色。

通过亲手做实验的方法,学生们不仅对生物课堂有了更高的兴趣,还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复习学过的知识点,与同学们互相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们解决生物难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第二轮高考复习时,教师可采用实验记忆法来引导学生们复习知识点,巩固记忆,进而提升做题能力。

二、有丝分裂实验,指导动手反思

生物课程中也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有丝分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点,而分裂过程也比较复杂,若是简单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复习的话,不仅起不到有效复习的目的,还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烦心里,这对于后续生物课程的复习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一改之前讲课的方法,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回忆知识、反思不足。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复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有丝分裂”这一部分时,告别了照本宣科的复习方法,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有关“有丝分裂”的实验。实验目的为: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出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并比较不同时期时间的长短。基于这一实验目的,我为学生们准备了洋葱根尖细胞进行实验。利用洋葱根尖细胞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先将根尖细胞杀死,使细胞容易被分离,在此基础上进行压片,使得根尖被压平,细胞充分的分散开。紧接着,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做好笔记。

通过将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通过显微镜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了解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就更加直观化,这样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自己理解的机会,也加深了有关概念在学生们心中的记忆。

三、质壁分离实验,巩固相关知识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复习效率,指导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记忆更多的知识点,是第二轮复习中生物教师应当着重考虑的。学生们之前的学习方法较为枯燥,无非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们在讲台下听课。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复习效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生物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们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复习学过的知识,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复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有关“质壁分离”部分的知识点时,没有像第一遍讲课时那样一字一句、按部就班的进行讲授,而是组织了相关的实验。我为学生们准备了洋葱表皮、蔗糖溶液和高倍显微镜。将洋葱表皮浸泡在蔗糖溶液中,再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我们发现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不同,质壁分离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如果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表皮细胞中的溶液浓度,我们就会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因失水而导致细胞质和细胞壁发生分离;但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洋葱表皮细胞中的溶液浓度时,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壁就又会恢复到一起,即质壁复原。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进而巩固记忆。

通过组织学生们一起完成“质壁分离的实验”,学生们直观的观察了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对于洋葱的外表皮组织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学生们还巩固学习了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知识点的相关实验,为学生们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点。

由此可见,组织学生们结合实验记忆知识点,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也能有效的改善生物课堂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复习当中适当调节心情。学生们在完成生物实验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团队合作,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就会被其他同学提醒,有效的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巩固了其他知识点的记忆。因此,生物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伟. 挖掘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生物学教学,2004(11).

整体素养 篇4

两年来,我区采取了“起步稳、抓长效;勤指导、树典型;倡合作、促提升”的工作模式,推进三级校本教研工作,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意义上向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方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名教师无论多聪明、多博学,多优秀,他的精力是有限的、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全面的、经验及教训也是单一的!我们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那么,只有把不同水平的教师个体放在团队中,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才能提高区域教学水平!我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的领导尤为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工作规划》,下发了《区域校本教研工作实施办法》文件,教育局领导将各校实施校本教研工作情况纳入学年目标考核中;各校校长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研讨,明确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研训部门则分三个层面具体落实校本教研工作:

第一个层面:校级。以学校为单位,分学科分年级进行校本教研,学科教师人数少的学校可以跨年级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活动。

第二个层面:片级。我们根据各校地理位置及办学规模、水平分了三个区域,即东片区、中片区和西片区;我们确定名校为片区组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片区组长所在学校的学科主任或学科组长与学科教研员共同承担组织片区校本教研工作,学科教研员参加每一次的片区校本教研活动;片区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

第三个层面:区级。由学科教研员负责区级校本教研工作。各学科教研员要及时了解掌握每所学校及片区的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以此确定活动主题和推荐展示观摩活动的学校或片区,每学期各学科至少召开一次观摩展示活动。

二、基础扎实、分步推进、适时指导

第一,从学科教材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二,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三,从学生能力习惯培养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四……每一步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学科教研员都全程参与其中,针对学科特点提出科学的指导性建议,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效果。

倘想达到最高处,就要从低处开始。我们为什么先把“教材”作为抓手,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呢?原因之一:教师每天都上课,每天都用到教材,掌握和熟悉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教学年限长短,教师对教材本身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有言可发!教师可谈经验、说教训;讲困惑、提建议;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下教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教材都有了更深层次、更透彻的理解!原因之二:近几年各科教材都在不断地更新,新教材如何使用,教师怎样能更好地用好教材?只有通过校本教研这项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落实,也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工作,才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都有提升:新教师学会如何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基本的校本教研过程能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做到会上课;一般水平的教师,他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上好每一节课;骨干教师、名师探究细节问题处理技巧,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做到每节课都是高品质的课!

三、典型引领、合作共赢、总结提升

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与选树典型具有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辨证作用,“典型引领”是推动、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关键所在。各学科教研员在典型的宣传上能找准结合点,教研员根据每学期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精心选择、适时推出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效果好的学校在区域内做展示观摩活动。通过展示活动,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把向优秀典型学习作为自觉的行动,作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追求;在向优秀典型学习时,教师们能对照剖析自己团队的现状,扬长避短,既看到成绩,又认识不足。几年来,在区域内,我们根据工作重点、分层次进行校本教研展示活动。每次展示活动上,团队呈现的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激烈精彩的争辩场景、教师严谨的教学程序、真实有效的课堂、凸显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使参会教师收获满满,难以忘怀。常常是校本教研活动结束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仍在。

总之,在上级领导指导下,我区扎实有序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在省、市学科等诸多评优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活动的优势,注重教师团队对教材的研习,均取得理想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有效之路,坚定信念、坚守品质、坚持长效地实施三级校本教研工作,提高区域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开放式学校组织特征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 篇5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参与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方面);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方面)。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之间,是彼此关联的立体结构,其中生命观念居于突出的位置,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特征。它们都需要以生物学概念为支撑,又在价值观、品格与能力层面走向一致,具有整体性。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一)生命观念

课程标准中生命观念的定义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等同于生物学概念,它更为上位。概念必须是严格界定的,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其意义在于区分不同的客观事物;观念是对客观事物整体考察而获得领悟的结果,具有模糊性和广泛性,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生命观念的建立需要以概念学习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求他们记住生命观念的名称,而应重在理解其实质意蕴,重在概念整合,重在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

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思维的阐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要以生物学事实、概念为基础,生物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同时,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物学所揭示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物学规律,也无法离开科学思维为工具。在尝试获取证据、运用证据与逻辑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需要科学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又彼此关联。

(三)科学探究

关于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的定义主要指探究能力提升,同时,在进一步说明时,阐述了应该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可见,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追求,包括掌握探究思路方法,包括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也包括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

(四)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担当和能力”至少包括: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态度,生态文明观,关爱生命、健康文明生活观念等态度和观念;具备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等行动能力。这里,既有价值观念,也有能力和品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里融入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理念。引领学生做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实践者,是生物学科发挥育人价值、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整体素养】推荐阅读:

整体发展07-16

整体营销05-21

整体管理05-28

整体特征05-31

整体工程06-03

整体法06-05

效益整体06-05

整体理解06-24

整体优势06-28

注重整体06-29

上一篇: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下一篇:智能家居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