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抗震(精选4篇)
整体抗震 篇1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转换层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应用变的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是对转换层整体抗震性能及设计原则以及应用SATWE软件对带短肢剪力墙的转换层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转换层,抗震设计原则,剪力墙,SATWE,软件
一、转换层整体抗震性能及设计原则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 转换层上下的竖向结构体系或形式有较大差异。沿建筑物高度方面刚度的均匀性受到破坏, 竖向承力构件不连续, 墙、柱截面发生突变, 导致传力路线曲折, 变形和应力集中。且转换层自身刚度和质量较大, 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力很大, 导致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差。从整体受力的角度, 可以总结出一些改善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及设计原则。
1. 控制转换层下部框支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 (即考虑弯曲、剪切和轴向变形的综合刚度)
当转换层设置位置较高时, 易使整体结构在转换层附近的刚度、内力和传力途径发生突变。尤其是当转换层位于3层以上时, 按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的结构层间位移角包络线在转换层处产生明显突变。其主要原因就是结构设计中沿用了底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概念, 仅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与下部框支结构的层剪切刚度比γ[γ= (Gi+1*Ai+1) *hi/ (Gi*Ai) *hi+1]。事实上, 当转换层位置较高时, 下部框支结构在侧向力的作用下。由于构件自身弯曲变形以及侧向力作用平面内两端构件的拉伸和压缩轴向变形所造成的整个下部框支结构的侧向位移加大, 加上原有的由于剪切变形所造成的侧移, 相同的侧向力作用下, 综合侧移加大导致综合侧移刚度减小, 转换层上下的刚度突变加大, 转换层间位移角包络发生突变。因此, 《高规》附录E提出了一个等效侧向刚度γe的概念。用单位侧向力作用下的下部框支结构的侧移与同样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侧移的比值来综合反映弯曲、剪切和轴向变形对侧移刚度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使下部框支结构的变形特征及综合刚度与上部剪力墙结构接近, 以避免刚度突变。
2. 加强框支柱的强度和延性, 以弥补弹性理论分析计算的不足
按照弹性理论的分析结果, 在地震作用下, 上部剪力墙结构传递下来的水平地震剪力通过转换层楼板的间接传力途径在下部框支框架和落地剪力墙之间进行完全的剪力重分配。由于框支框架和落地剪力墙的侧向刚度相差悬殊, 即使理论分析时考虑了转换层楼板在平面内的变形及平面外的刚度, 框支框架所受水平剪力的理论计算值仍然是比较小的。事实上, 由于以下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下部框支框架所受的实际水平剪力远大于弹性计算值。 (1) 部分水平剪力通过抗侧力结构自身的直接传力途径进行传递。地震作用的持续时间仅为30~60 S, 地面运动加速度正、反方向的变化时间一般在零点几秒之内。在如此快速的动力作用下, 全部内力通过楼板的间接传力途径进行传递是难以实现的。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的结果证实, 转换层下部的大部分框支柱出现裂缝, 上部剪力墙所受的剪力并未全部通过楼板的间接传力途径传递到落地筒体。部分内力直接传给下部与之相连的框支柱上, 导致框支柱所受水平剪力远大于弹性静力分析结果, 对抗震十分不利。 (2) 转换层下部的落地剪力墙容易出现弯曲、弯剪裂缝, 随着裂缝的出现和发展, 落地剪力墙的刚度迅速递减。剪跨比较大的剪力墙当层间位移达到1/500时, 其刚度降低60%。而转换层下部的支承框架当层间位移达到1/500时, 其刚度基本上仍未降低, 这将导致整个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和倾覆力矩分配情况与弹性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也就是说, 随着落地剪力墙刚度的降低转换层附近的剪力突变进一步加剧, 框支框架所受的剪力和倾覆力矩大幅增加, 形成薄弱部位, 对抗震十分不利。因此, 当转换层较高时, 框支柱宜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 以提高柱的强度和延性。落地剪力墙宜形成筒体, 并增强落地墙的承载能力和延性, 加强端部约束, 且落地剪力墙的间距和数量均严于底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必要时可在落地墙端部配置型钢, 以避免或推迟落地剪力墙出现裂缝和刚度退化。另外, 在条件和预算允许的情况下, 采用箱形转换层加大转换层平面内刚度, 可使下部框支柱受力均匀, 接近弹性分析的计算假定。
二、应用SATWE软件进行带短肢剪力墙的转换层结构设计
《高规》定义,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为复杂高层建筑结构。SATWE软件在总信息中相对应的提供了“复杂高层”这种结构体系可供选择, 针对短肢剪力墙结构则相对应的提供了“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供选择。认真分析后即可知道, 在这两种结构体系中只有剪力墙在《高规》中有不同的规定。而SATWE计算结果中也确实有不同之处, 其中又尤以转换层下的落地剪力墙区别较大, 且对结构的安全影响也大, 故重点分析一下在两种结构体系中转换层以下的落地剪力墙的不同之处。 (以一栋7°区30层高, 转换层位于第5层的高层建筑为例, 转换层以下既有短肢剪力墙也有普通剪力墙。)
1. 抗震等级
《高规》规定, 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当转换层的位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 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从SATWE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计算的落地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特一级, 落地普通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而用“复杂高层”结构体系计算的两种剪力墙均为一级。对于转换层为3层或3层以上的结构, 两种结构体系均要求提高一级。而“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针对短肢剪力墙又提高了一级, 故由二级提高到特一级。对于“复杂高层”结构体系, 由于程序不能自动判断短肢剪力墙, 因此抗震等级仅提高了一级。
2. 内力分析
从SATWE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在地震组合作用下, “复杂高层”结构体系计算出的剪力墙弯矩值一般大于“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计算出的弯矩值。这是因为《高规》规定, 对于复杂高层结构其特一、一、二级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 应按墙体底截面有地震组合的弯矩值乘以增大系数1.8、1.5、1.25, 而短肢剪力墙并没有要求对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进行调整。对于短肢剪力墙, 两种结构体系均要求在底部加强部位对剪力设计值进行调整, 一级和特一级应分别放大1.6和1.9。但由于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中, 落地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特一级。而在“复杂高层”结构体系中则为一级, 二者的剪力设计值因此相差近20%。另外, 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中, 非底部加强部位的短肢剪力墙也提高到一级, 其剪力设计值放大1.4。而在“复杂高层”结构体系中, 非底部加强部位的短肢剪力墙仍为二级。且剪力设计值不放大, 二者相差40%。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带短肢剪力墙的转换层结构, 如果用SATWE的“复杂高层”结构体系来分析, 则可能导致落地短肢剪力墙的抗剪性能受到影响。而如果采用SATWE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来分析, 则可能导致落地剪力墙的筋量不足。可见, 单纯按某一种结构体系计算都有可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只有按两种结构体系分别计算, 才能充分考虑到规范规定的所有不同因素, 得到一个完整的结构设计。因此, 对于处于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 无论是落地剪力墙还是转换层以上两层内的上部剪力墙, 若采用了“复杂高层”结构体系计算, 就必须手工复核短肢剪力墙的纵筋配筋率。
参考文献
[1]陈勇.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徐培福主编.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复杂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分析 篇2
1 高层建筑在地震时主要的破坏点
首先是地基:部分场地具有较厚的软弱冲击土层, 此时高层建筑地基破坏了明显增高。由于地基土液化造成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最终导致建筑上部结构损害甚至整体倾斜。高层建筑位置若处于不利或危险地段, 会由于地基破坏而导致房屋整体结构破坏。一旦建筑结构基本周期和场地的自振周期趋于相同, 则会由于共振效应导致破坏程度加重。其次是结构体系: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框架或框架-抗震墙结构, 若高层建筑采用抗震墙结构, 其破坏的程度较轻;若采用底框结构, 其刚度柔弱的底层则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若采用框架结构, 建筑底层若为敞开式的框架间, 且未砌砖墙, 其底层也会受到严重破坏;若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板的结构体系, 由于楼板的冲切或由于楼层发生较大侧移, 导致柱脚破坏, 各层的楼板会发生坠落甚至重叠在地面上。
再次是刚度分布:若建筑物结构以矩形平面布置, 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在布置过程中一旦存在偏心, 则会由于扭转振动导致地震灾害加重;若采用L形、三角形等不对称的平面建筑结构, 也会由于地震影响产生扭转振动最终导致灾害加重。然后是构件形式:在高层建筑的结构构架中, 一旦发生地震, 高层建筑的梁、板以及柱破坏程度会最大, 而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较强, 因此虽然也会存在破坏的情况, 但是相比于其它结构而言, 会相对较好一些。最后是房屋的形体, 加入高层建筑的平面机构并非是规则的几何体, 如T、L、Y等形状的房屋, 其在发生地震时, 受到的破坏力是最大的, 换句话说, 高层建筑的平面形心与建筑的整体中心偏移越大, 其在地震发生之时所受到的破坏力会越大。
2 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
(1) 合理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要想能够保证搞成建筑建设后再地震中的安全性, 首先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建设地址严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地质选择是在地质层建筑的场地进行的, 然后要能够合乎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汇总的构建, 最后要能够保证所选的地点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地震能力的输入, 更好的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保证性。
(2) 增加高层建筑在设计中的延展性。据相关的研究表明, 建筑的延展性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在地震来临之时的安全性, 所以,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时就增加建筑的延展性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加高层建筑对使用人员的安全性能, 近年来, 相关的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中的延展性越加的重视, 不仅将阻尼器很好的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之中, 还将阻尼器更好的应用在建筑的材料之中, 巧妙的减少了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3) 做好抗震结构设计。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设计而言, 高层建筑的设计主要有三种结构体系, 其一是框—筒的结构体系, 其二是筒中筒的机构体系, 其三是框架—支撑的结构体系, 这三种结构不仅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世界各国都有所应用。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的高层建筑主要是以柔克刚以及刚柔并济的方式进行设计吗,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地震释放出的冲击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减弱。
(4) 合理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建设用料。高层建筑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使用性能要能够远高于普通建筑所应用的建筑建材, 而我国钢材的创造以及加工能力是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的, 故而, 在高层建筑建材的使用中, 钢材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钢材的选择方面, 首先要能够对高层建筑的钢材参数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其次要能够对钢材的抗震性能进行一个良好的测试, 最后在钢材的应用上不能够仅仅考虑材料的承载力, 还需要对材料的延展性进行一个测试, 以此来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在建设后的安全性能。
(5) 增加抗震防线。高层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设置多个抗震防线, 这样就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第一道防线破坏后, 高层建筑依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 能够保证其中使用人员的安全性能, 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第一道防线是剪力墙, 是一种抗侧力构建, 第二层以及第三层的防线主要是起到抵抗地震作用力以及防治高层建筑物倒塌的作用的, 因此, 要想能够准确的保证高层建筑在地震时期的安全性能, 最重要的是多增加几条高层建筑的抗震防线。
(6) 做好高层建筑的加固设计工作。高层建筑的加固工作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是能够采用一些具有高抗震性能的构建来代替原有的构件, 其二是能高否对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以及刚度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 其三, 是能够通过其它的设计来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直接破坏;此外, 还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形变程度进行一个严格的控制, 要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来减少高层建筑在地震时期所产生的形变, 据实践表明, 在地震时期, 高层建筑所移动的角度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 所以, 在高层建筑建设时期要能够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来保证其建设的质量, 以及建设的安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我国的建筑发展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发展, 更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如今, 高层建筑几乎成为了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但是, 随着建筑的发展, 以及近年来的地震经济损失, 相关的人员发现, 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几乎是建筑种类之中最高的, 因此, 要想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其首先要做的, 就是对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设计进行优化, 以此来更好的减少在灾难发生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以及更好的增加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摘要:自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建设成功后, 我国的高层建筑就在不断的开发以及创造中, 不仅在高度上进行突破, 在使用材料上也逐渐的更加成熟化以及多样化, 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性质, 使其在建设结束后对地层的震动感受要比一般的建筑要严重的多, 因此, 在于多地震的区域, 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远的高于一般的建筑, 为了能够让高层建筑的损失降到最低, 能够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就要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在地震时主要的破坏点进行研究, 对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整体,抗震结构,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烨, 孙晓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17∶54+56.
[2]林树枝, 许泽瑶.基于抗震性能目标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J].福建建筑, 2011, 10∶50—54.
[3]陈平.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J].科技风, 2014, 20∶168.
[4]季立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简介[J].山西建筑, 2015, 04∶27—28.
[5]黄爽.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结构控制研究及其应用[J].重庆建筑, 2014, 11∶59—64+69.
整体抗震 篇3
关键词:特高压GIS抗震,套管地震真型试验,抗震设防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变电站用电气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GIS设备由于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等优势越来越受到电力系统青睐,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并且为满足市场需求,各种电压等级的GIS设备也应运而生。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及规划,800k V及以上特高压输变电项目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对特高压电力的建设投资也越来越多,电力设备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突发自然灾害,最容易导致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的损害。因此对特高压开关设备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电力设备的抗震性能研究主要是理论计算分析,采用ANSYS、DASAPW等分析软件对电力设备进行地震模拟计算。而目前特高压GIS设备结构为三相分相模式,三相设备之间无机械连接,因此在对特高压设备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只需对单相设备进行分析即可。根据特高压GIS设备的布置方式建立单相GIS设备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包含特高压GIS实际使用运行过程中包含的所有设备,使该计算分析结果能够反应整个电站中GIS设备的抗震性能。具体分析流程为:建立模型、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分析,最后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
数据模型的建立原则:数据模型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尽可能的利用多种单元模拟结构形状,以反应设备结构自身的力学特征。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套管、L型母线、T型母线、塔形筒、接地开关、CT、PT等薄壳结构,可使用高精度的位移三次多项式插值的DKT六节点板壳单元。套管、导电管、母线筒、支架等是细长杆件,可使用6自由度的抗弯扭的两节点梁单元。梁单元和有关壳单元的连接可使用刚平面假设,钢支柱底部与基础接触的结点按固定处理。
模型计算分析过程中以特高压交流电气设备抗震设防标准及抗震设计标准谱为基础,合成人工地震波,分别使用X+Z向和Y+Z向两种情况进行响应谱分析,各阶振型地震响应的叠加按平方求和的平方根,地震应力与静载荷应力按绝对值组合。(图1)
其中T为周期,α为地震影响系数,αmax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γ为衰减指数,η1为斜率调整系数,η2为阻尼调整系数。
2015年,应国网要求,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第三方研究所对1100k V GIS设备进行计算,计算过程此处不再进行说明。计算结果表明:GIS设备中各开关设备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0.5g的地震激励下设备性能满足特高压交流电器设备抗震设防标准等规范要求,安全系数较大,但其套管处加速度综合放大系数及位移值均大于设备主体,为该电气设备的薄弱点。
为验证套管处的抗震性能,2015年公司对特高压使用的硅橡胶套管及瓷套管进行了套管抗震性能真型实验。其中硅橡胶套管抗震试验峰值加速度为0.5g,瓷套管抗震试验峰值加速度为0.4g。抗震试验时安装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振动台台面上。
由于套管为竖向轴对称结构,不会出现明显的扭转振动,且不是大跨度、长悬臂的电气设备,故可以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只进行单水平方向的抗震性能考核。试验为地震波单向激励套管,激振方向为Y向。
试验选取了两种时程文件作为振动台的输入波:即白噪声和标准时程波。白噪声用来测定设备的动力特性。标准时程波用来监测套管抗震性能。
试验加载的工况见表1所示。
实验过程中,在套管的端部与重心处均布置应变片。在套管主震Y方向及X方向布置加速度计。
经过地震真型试验结果计算表明:硅橡胶套管在振动台输入地面加速度峰值0.55g时,测得套管根部最大应变值为1460με。根据套管的参数(弹性模量18GPa,许用应力80MPa),计算出相应的应力为26.28MPa。按照试验要求及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再组合风压载荷并考虑内压后的应力为计算出荷载组合下应力值为:37.82MPa。以套管的许用应力80MPa计算,套管通过设计地面加速度峰值为0.55g的抗震考核试验。
瓷套管在输入目标峰值加速度0.4g的情况下,瓷套管根部最大应变为135με。瓷套的弹性模量为88×109Pa,最终计算后套管根部法兰处的最大应力为13.99MPa,再组合风压载荷并考虑内压后的应力为17.99MPa,小于瓷套管的容许应力值28MPa,也顺利通过设计地面加速度峰值为0.4g的抗震考核试验。
经过计算分析及真型试验结果表明,目前特高压GIS完全能满足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5g的抗震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涛,王社良,刘伟等.GIS高压电气设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6,3,32(1).
[2]邱宁,程永峰等.1000k V特高压交流电气设备抗震研究进展与展望[J].高电压技术,2015,5,41(5).
整体抗震 篇4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为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有效利用各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 必须在抗震设计中坚持连续性、可靠性、刚度性原则。连续性指的是确保结构的连续性, 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可靠性指的是确保构件连接的可靠性, 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刚度性指的是确保结构有较强的竖向刚度, 房屋基础有足够的整体, 保证建筑能够有效抵抗地面裂缝或地基沉降等危害。
2 常见的加固技术
目前, 加固技术主要有传统加固技术与新加固技术两大类, 传统加固技术包括增设构件、增强构件加固技术两种, 新加固技术主要指的是隔震减震加固技术。
2.1 传统加固技术
增设构件加固技术是一种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能够很好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能力。增设构件加固技术有增设抗震墙、支撑、钢架等, 如果建筑结构的墙体抗震能力不足或墙体间距不合理, 可以选择增设抗震墙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变形和抗震能力, 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妥善处理增设的抗震墙与建筑原有构件之间的连接, 保证连接紧密、可靠, 尽量不损伤原有构件, 并保持建筑结构刚度均匀, 以免增设刚度性强的抗震墙后导致建筑结构刚度失衡而产生薄弱层转移。增设抗震墙技术具有刚度性强、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 但墙体重量较大, 要求基础结构有一定的承载力, 而且工期长、施工噪音大、振动大。在钢结构等的梁柱构成框架的空间里, 可以选择增设支撑来进行加固, 该技术具有工期短、对建筑影响小、加固强度较好等优点, 但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导致支撑损坏, 需要在震后及时替换。
增强构件加固技术是无法增设构件时采用的一种加固原有构件的技术, 通过提高构件的抗震性能达到加固的目的, 主要包括外粘型钢和粘贴钢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外粘型钢技术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承载与抗震能力, 通过灌浆等对构件外包型钢, 由构件与型钢共同承担荷载, 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力, 该技术具有施工简便、自重小、效果显著的优点, 适用于各种大型或大跨度结构的加固。粘贴钢板技术是在构件表面使用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 由构件与钢板共同承担荷载, 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力, 该技术具有快捷、易于操作、对结构与建筑物影响小等优点。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能够提高构件的抗化学腐蚀能力、结构耐久性、材料用量少、荷载增加小、施工周期短、施工噪音小、对结构影响小等优点。
2.2 隔震减震加固技术
隔震减震加固技术可以细分为隔振加固技术与耗能减震加固技术。隔振加固技术是利用隔振技术设置隔震层, 通过将地震作用集中于隔震层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目的, 具有加固效果好、安全度高、不影响建筑功能等优点, 但由于设置隔震层会对设备管线等造成一定影响, 需要做好管线的柔性连接。
耗能减震加固技术是在结构的一些部位中增设一定数量的耗能阻尼减震装置, 通过减小地震作用来达到抗震加固目的的新技术。该技术不依赖于建筑结构本身的刚度等性能, 而严重依赖于耗能能力的加强,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并没有直接由结构构件承受, 而是由耗能构件进行耗散, 能够降低地震反应40%到60%。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相比, 该技术在新建筑结构中应用还可以节省将近10%的工程造价, 而在已有结构中应用可以节省高达60%的工程造价。
3 抗震加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抗震加固技术人员应准确理解规范条文, 选用对建筑结构损伤小、工期短、效果好、造价低的加固技术, 不必盲目追求全部加固, 而应结合实际需要,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在保证加固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加固技术的性价比。
第二, 抗震加固技术人员应认识到抗震加强的目的在于整个建筑结构的加固而不是具体某个、某些构件的加强。技术人员在进行加固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尽可能不拆除、更换构件, 充分利用构件的价值, 发挥结构整体的综合效应。
第三, 抗震加固技术人员在重视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上, 避免由于局部加强等原因导致结构刚度不均匀而产生薄弱部位还需要避免因刚度增大使地震效应增大的不良影响。
第四, 抗震加固技术人员需要重视建筑结构重点部位、关键部位的加固, 尤其要做好新旧结合面的处理。在加固设计时, 需要考虑实际施工方法, 采取有效措施, 使新旧部件连接可靠, 截面粘接牢固, 新增部件不仅要与原有构件共同工作, 还要避免对其它构件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 为保证抗震加固效果, 不仅要做好设计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还需要严把材料质量关, 只有加固材料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才能为抗震加固效果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固技术只有基于建筑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我国目前采用的加固技术有许多种类在具体工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选择最优的加固方案。为保证加固效果, 相关人员需要在遵循抗震设计原则的同时, 注意加固材料质量、结构整体性等问题, 才能使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安全、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张爱平.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方法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 2010 (23) .
[2]张照福, 高冬芹.建筑抗震鉴定加固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低温建筑技术, 2009 (4) .
[3]吴祥生.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浅析[J].陕西建筑, 2008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