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教育

2024-10-08

整体教育(共12篇)

整体教育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女大学生数量的增长, 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大学生活中, 女生学习更努力, 成绩也更优秀, 并在校园生活中的其他各方面, 如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 女大学生也都显得非常主动和活跃。然而, 如此积极的方面并未能减轻对于女大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担忧。目前, 女大学生的一些价值取向令人堪忧, 主要体现在人格不够健全、职业规划缺失、婚恋功利及性开放等方面。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女性主义学家吕碧城曾这样写道;“民者, 国之本也;女者, 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 积家以成国。故欲固其本宜先树个人独立之权, 然后振合群之力。”也就是说, 女性的素质是家庭、社会的根本, 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盛。女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妻子和母亲, 故他们的观念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乃至几代人, 进而会影响两性和谐、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 高校需要对女生给予高度的关注, 认清存在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的方法。

二、现阶段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人格不够健全

女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具体表现为:独立性不强, 自信偏低, 容易嫉妒猜疑, 高焦虑。高校女生普遍存在独立性不强, 没有主见, 凡事都期待别人替他拿主意、做决定。女大学生的依赖性突出表现在就业择业上, 依靠父母或是男友。此外, 多数女生在日常交流中表现自信心缺乏, 在意外界的议论与评价, 容易被他人意见所左右。容易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的不满, 抱有憎恨情绪, 对其冷嘲热讽, 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对别人的言行敏感、猜疑和不信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2、性观念及婚恋观念错误

女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 由于相关生理知识缺乏, 加上很多学校缺乏必需的咨询渠道, 使当代女大学生不仅缺少性生理方面的知识, 更缺失的性心理、性道德的教育, 极个别女生在两性交往中做出与其身份不符的举动。大学生尤其是低龄 (大一、大二) 学生社会阅历较浅, 思想单纯,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还缺乏清晰的定位, 对待恋爱问题的认识也比较简单、幼稚, 甚至盲目。在择偶标准上, 更加重外表, 轻内在;在恋爱形式上, 更加重形式, 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 更加重过程, 轻结果, 重享乐, 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 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 影响学习和生活。

3、职业规划缺失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 女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特别是理工科院校, 招聘单位对女性更排斥。在内部因素上, 女大学生由于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 她们一方面表现为追求新的社会性别观念, 强调女性独立和平等的社会价值, 自尊、自立、自强;另一方面, 仍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并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 进而内化为影响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心理因素。在内外因素的困扰下, 很多女大学生不知如何去争取、把握和选择就业机会, 对于求职有关的问题普遍存在困惑和迷茫。

三、加强女大学生人文教育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的性别差异和实际需要,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管理中关注女生的实际问题, 理解女生, 帮助女生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宽松环境。采取“因性施教”的管理模式, 承认并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 针对女生的特点专门进行女生的教育,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引导, 更好地了解女生的心理需求, 体察女生的情感, 形成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

1、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关于人、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于精神生命的创造力的教育, 重视人的总体发展、主张张扬人的主体性, 倡导人文关怀, 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人性的完满实现。人文教育中重视人的自我发展, 关注人的价值实现的特点十分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只有通过人文教育, 才能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人文化管理的内容

一直以来, 人们对女性的问题存在着一种误解, 认为只要坚持了“男女平等”就是对女性的最大关爱。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女性解放、女性发展的基础。但这是很不够的、很表面的, 尤其是在大学里针对女生的关爱更是欠缺。现代女大学生需要的关爱是深层次的关爱, 是从人文角度的关爱, 是理解、体贴、帮助, 是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有具体措施的关爱。这就要求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管理者, 特别是学生辅导员, 要加强人文修养,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人文素质;学校文化建设也应渗透人文精神,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 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院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女生教育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彰显女生青春风采, 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品质, 提高女生的综合素质。如对女生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 开设女性教育讲堂, 提高女性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女性的保护措施等, 都是很有必要的。在管理过程中保持师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内心直接体验到人文的价值、感悟到人文的意义, 再通过启发、引导、学习来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人文意识, 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格, 这样人文教育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

3、加强女大学生情操教育

情操是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教育和环境熏陶的结果。心理学史上曾有学者把情操分为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和宗教感四类。我们认为, 女大学生的情操教育问题首先应以女性主义思想为前提, 即充分尊重女性的权利, 激发她们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 以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教育为切入点, 通过讲座、影视等形式以成功女性的事例引发她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用世界文明精华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熏陶, 增强她们的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改变以往教育模式偏重知识灌输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框架中加大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比重, 使她们自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是非观。针对女大学生管理中可采取的措施有:在人文教育的指导下, 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确而适当的方式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 可以有效地提高她们的情操与素养;大学应继续将养成教育落实到女大学生的情操教育过中, 女大学生学会怎样从“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在大学生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 培养其勇于负责, 乐于负责的责任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论

由此可见, 我们要在高校管理中长期和普遍地贯彻人文教育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女生的人格更加健全, 使她们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和文明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使她们除了具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外, 还具有对人生、社会洞察能力的人文知识, 促进她们在基础文化、生活、审美、情趣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由此使高校整体育人效率提高, 为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摘要:本文针对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提出了加强女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在多元化价值观及复杂社会因素影响下, 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必须通过人文关怀及人文教育来实现, 并由此来提高高校整体的育人效率。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文教育,育人

参考文献

[1]郭广银:《伦理学原理》,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86。

[2]李银河:《女性主义》,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23。

[3]尹妍妍:《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西南大学, 2008年。

[4]邓云:《在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人文思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7) 。

整体教育 篇2

吉林市第二十三中学 苗在华

一、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宽松和谐的环境和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促进班集体的德育建设。更重要是能让学生成为建设班集体的主人,突出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成长。

二、班级的自然情况

初一入学时:我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为23人,女生28人,其中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共有18人。低保8人,孤儿1人,父母双方均无工作的16人。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入学班级成绩总分最高分153分(语文数学两科满分200分),班级优秀率为0。

三、班集体建设教育理念

要让一个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班集体,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我和学生们共同研究制定了班级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三年的班级发展规划,明确了班级的前进方向。

四、班级建设的总体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方向,所以开学初始,就和学生共同确立了班级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主人翁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勤学、友爱、自信、上进”的班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市优秀班集体。

班级特色:和谐班集体

班级口号:做最好的自己

班训: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班歌:《光 荣》。

五、班集体建设阶段目标

初一阶段

(一)初一阶段目标

抓养成教育,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成为校优秀班集体,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守纪、上进的人。

(二)具体措施

1、抓养成教育,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2.结合“教师节”、“一二、九”等大型活动,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国教育。

3.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教育。

进行体育训练活动,以达到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特别提出一项一年马拉松活动,每天坚持晨跑,全班在一年之内所跑路程到达北京。

5.结合校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6、组建优秀的班委会,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实行班干部演讲竞争上岗。明确各干部的岗位职责,培养干部自动化管理的能力,做到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三)达到的效果

一年中,同学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规范也日渐走向正轨。大多数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卫生和生活习惯。班风正,学风好。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除英语外,其他学科成绩均名列年级第一名。班级优秀率达到了20.7%,班级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在运动会、一二、九文艺汇演、校歌咏比赛、以及冬季大绳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

初二阶段

(一)初二阶段目标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过,集团的人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这便是文化。对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初二阶段我和学生根据班级实际,工作个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求,确立了富有个性的班级建设内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养,顺利渡过青春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班级进一步和谐发展。

(二)班级基本情况

虽实现了初一的目标,但由于学习基础、家庭情况以及个人因素等各种原因,学生的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个别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面临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产生一些迷惘和不适,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亟待引导。鉴于以上各种情况,采取如下措施:

(三)具体措施

1.布置教室,形成浓厚的物质文化氛围。

教室是一个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一个优美良好的环境才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室布置时,我注意了室内各种设施颜色的搭配,使教室呈显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美。在墙壁上建立学习园地对学习进行引导,创办黑板报,体现积极向上的风貌。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促进交流和沟通,设班主任信箱,划出实话实说留言角——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2.寻找每个学生亮点,加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建设要寻找每个学生精神的发光点,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使班级生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 “加速器”。

如:初二开学伊始,我就和学生研究确立了班级的标语:“迈好青春第一步”、“细节决定成败”等激励性的标语,制定了班级演讲的系列活动:初二第一学期进行两个演讲专题。《做最好的自己》、《青春寄语》;第二学期是《幸福快车》、《理想之门》。利用早自习时间,按照学号轮流演讲,每天一人。同时,每天进行五分钟的道德早餐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同时开展写周记、日记活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和学生时刻保持心灵上的沟通,引导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3.系列主题班会,凸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充分有效的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放手让班干部组织,主持班级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这样将确保班干与同学之间的频繁交往,又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主题班会课根据时间的不同,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同确定内容。如:“迈好青春第一步”、“我爱我的班集体”、“献给教师的歌”“争做文明中学生”、“理想、责任”,“献给母亲的歌”、“抬起头来,重塑自我”、“让诚信之花绽放”等。

(四)达到的效果

班级整体成绩在年级均名列第一,班级优秀率为23.6%。各项活动均为校前三名。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班级体形成了优秀的班风、学风,班集体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谐发展。

初三阶段

(一)班级现状分析

现在这个班级我已经带了两年,本班级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良好的班风。但是进入初三,学生即将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所以结合班级现状。确立初三阶段目标如下:

(二)初三阶段目标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目标教育,最终使班级成为市优秀的班集体,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自信、乐观、讲文明、有纪律、有爱心的初三毕业生。

(三)具体措施

1、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在奋斗中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借用上届初三学生的升学情况,鼓励学生确立明确的长远目标——我要为考上哪类高中而奋斗。

2.及早摸清培优补差的对象,确立老师的帮扶对象,组织负责科任老师负责班上的培优补差工作,保证工作落实到位。

3.进一步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团员和班干部在班集体中的模范作用。

4.召开初三百日誓师大会,激励、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并且聘请校心理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四)班级建设预期达到的目标

1.完成初二升初三的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三的学习生活。

2.开学初,就激励学生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备战第一、二次阶段考试,争取在考试中有一个新的定位和较大突破。正确看待分数,将挫折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3.及时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时地引导,给予帮助,期望学生能高效率、高质量地渡过初三。

4.力求整个班级稳定良性发展,培养成为有理想、有自信、耐挫折、有方法、讲文明、有纪律、有爱心的初三毕业生。

5.班级中考成绩优秀率达到30%。

推行品质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篇3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的输出产品是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然是拥有良好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和良好文化素养的世界人,因此文化又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立德树人无可替代的核心动因。

一、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素质培养

文化要重构,先从哪里着手?如果文化建设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文化构建之初,我校就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价值观大讨论,从国际名校人才素质、社会未来人才素质和毕业校友素质特质三个方面着手,寻找要素交集的内涵,在反复的研讨中确立了以正直、自信、包容为价值观的学生核心素质,以独立、忠诚、文明、阳光、责任、诚信、开放、勇敢、尊重、创新、执著、雅趣为人才基因的学生基本素质,构建起了以“品”字为原型的学生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造就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的国际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进而明确了学校的品质文化定位,提出了品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学生素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整个文化的核心就是在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能够指标化地描述育人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校的顶层设计。

二、教育要弘扬品质文化

我校最早构想并决心推行品质文化,还是基于创办人聂荣臻元帅所题写的一首诗。

聂帅非常喜欢常青树,主要是松柏。他说古人有爱莲的、喜菊的、咏梅的、颂柳的,虽喜爱不同,无非都是借物以明志,抒发自己的爱憎之情。聂帅独喜松柏,在他80岁生日时,亲笔书写了“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联句,表达自己的心愿。聂帅说,松柏挺拔,不畏严冬,经年青翠,威武不屈。为人就应像松柏一样,忠诚、正直、坚定、坚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同志也有诗来描写松柏:“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唐代诗人李白更是爱松有加:“为草当做兰,为本当做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我们在学校曾做了一个调查,问到学生你们会把自然界什么植物当做自己的人生坐标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松柏,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聂帅的教诲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八一人”。在学校荣臻堂的旁边种植着一颗有年头的三品松,三品松曾是武则天敕封的高品阶松树,三品为尊,代表了卓尔不群的品质。我们对于三品松有着自己的解读,即松有三品:一日品德,有忠贞不屈、坚守信仰的松之心,有雪压不弯、纯正无私的松之骨;二日品行,有矢志不渝、四季常青的松之魂,有历寒不衰、傲骨峥嵘的松之魄;三日品位,有超然不俗、质朴大方的松之气,有娇艳不慕、庇荫大地的松之貌。

如果把三品松作为学校的形象和符号,那它所传递出来的不正是一种对品德、品行、品位的不懈追求吗?而这正是品质的内涵。

推行品质文化的另一个立意点,还是要回归到学校育人的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育人的目标,“德、智、体”如果是诠释了传统意义上的德行兼备、品学兼优的教育观点,那么“美”就是要培养学生高雅的品位。处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应拥有儒雅的气质和世界的情怀。

品质文化虽然源于学生,但却并不局限于学生。在学校,学生崇尚品质学习,教师崇尚品质教学,员工崇尚品质工作,干部崇尚品质管理。品质文化既是学生文化,也是教师文化、员工文化、干部文化;既是课程文化,也是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弘扬品质文化就是要实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同化、课程的内化、管理的感化、环境的美化、教育的优化、改革的深化和组织的进化。

三、从素质教育到品质教育

八一中学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始终走在素质教育的最前沿,也是北京市海淀区红色教育的先进集体。如果说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拥有道德、心理、文化、能力、人文、科学和身体七大素质,那么八一中学思考的问题不再是解决“有”的问题,而是解决“优”的问题。从素质到品质的跨越就是让学生从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成长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不仅承载着中华灵魂、中华文明、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也体现着世界眼光和人文情怀。

为了塑造这样的独特魅力,八一中学的品质教育进一步演绎为“军魂铸人、学科育人、生态立人”的办学特色。军魂铸人的核心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科育人的核心是对学生开展大成智慧教育,生态立人的核心是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品质教育让学生在品德、品行和品位上获得优质的发展。

四、从品质教育到教育品质

品质教育的使命是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在这样的责任驱使下,八一中学要为学生的品质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实践品质。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八一中学将自身定位于品质人才的成长摇篮,就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像习近平、俞正声那样具有卓越人格魅力的优秀校友。

从品质教育到教育品质是八一中学新时期的追求,是全体八一人的共同约定,是对自身的一个全方位挑战。教育品质不仅包括品质教育这一核心教育理念及相关内容,还包括教育模式的品质、教育方法的品质、教育过程的品质和教育结果的品质;包括学校管理者的经营品质和管理品质、教师的教学品质和科研品质,以及员工的工作品质和服务品质。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聂帅20世纪80年代为八一中学题写的校训“继往开来、开拓无前”,对它的内涵仿佛又有了新的领悟:八一中学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内涵式发展,并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成为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一股新生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22次提到了教育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八一中学不仅要恪守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更要树立卓越的教育品质观;不仅要重视质量、提高质量,更要超越质量,去追求八一人心驰神往的教育品质。

中国教育的改革还要历经漫长的道路,中国教育的品质还要靠一代代优秀的教育人去精心耕耘、匠心磨砺。八一中学对于教育品质的探索与实践将心无旁骛、义无反顾、永无止境,为成就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品质而不懈努力。

整体教育 篇4

大学生党员是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党员素质,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而且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未来。因此,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研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全国高校纷纷就学生党员教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不少学生党员入党前很积极, 真可谓是“积极分子”;入党后就看不出来是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个别甚至落后于普通同学。2010年上半年, 我在我院进行了一次“学生党员的表现”情况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17.9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 计较个人得失;14.3%入党动机过于功利;10.26%不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不高;60.12%认为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一般;只有16.18%认为整体形象很好。可见, 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理论素养不高, 理想信念不牢;党性修养不足, 党员意识不强;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色彩较重;入党前后反差大, 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现象, 这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过程脱节。

一是重发展轻教育, 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高校在发展党员工作中, 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 发展前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 参加党校、马列主义培训班、党章学习小组等, 对入党后的培养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对预备党员的转正没有更高的要求, 只要不犯错误即可到期自然转正, 客观上使预备党员产生了入党等于进保险箱的思想, 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没有动力, 不求上进, 思想上麻痹, 行动上松散, 学习成绩下滑, 甚至出现一些违纪现象。有调查显示:35%以上的大学生入党后很少或没有受到培养联系人的帮助, 88.6%的大学生入党后没有参加过党校培训, 有近60%的大学生党员没有与党组织谈过话。

二是大学生党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大学生党员教育其实是对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但由于实施部门、系统分工等原因, 两者客观上协调配合得不够好, 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不能很好地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 在教育力度和广度上遭遇瓶颈。

(二) 教育环境不协调。

一是有的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校“上规模、出效益、提名气”等生存、发展的问题上, 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精力投入、经费投入等不足。一些部门和教职工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不关我的事”的错误认识, 认为是学生辅导员和直接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的事情。这样, 对待大学生党员中的一些错误思想、不良言行、消极现象, 就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还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一般性的工作部署多、强调多, 落实少、检查少, 以致出现“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这是一种重形式轻落实和效果的做法。

(三) 教育主体缺位。

高校连年扩招后, 大学生人数增多, 大学生党员人数相应增多, 学生党务工作干部的增加速度相对缓慢。在大部分高校, 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往往占在校大学生的50%以上, 具体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政工人员还不到学生申请人数的1%。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每200名大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配备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 有的学校仅为1∶500的比例, 有的学校甚至更少。一名辅导员要面对几百名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员忙于应付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难以在学生党建, 特别是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有的高校让新入校工作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 多是“80后”,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不能很好地承担新时期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任, 甚至有的辅导员自己都未入党或是因工作需要匆忙入党。其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上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在党建工作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专业培训, 有的连岗位培训都没有接受过, 导致对党务工作不熟, 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业务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 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 教育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欠缺一些必要的保障性措施, 如教育督导制、教育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效果评估制、奖惩激励制等。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任务自然很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对教育对象而言, 缺失一些必要的制度, 如大学生党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大学生党员监督制度、大学生支部工作考核评估制度等。一些制度不完善, 如“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规范”, 虽然各高校都提出了基本要求, 但都显得空洞。又如“大学生党员评价制度”, 缺乏一些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措施。一些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发挥不了制度的作用, 这样就无法形成教育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整体构建设想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创造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智慧。

高校要有教育大学生党员的智慧。全球化和网络化改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封闭隔绝的状态, 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在对话中理解与沟通的智慧、在交流中分享与合作的智慧、在共同创造中获得超越与快乐的智慧。教育者必须突破封闭的学校舞台, 充分利用多种传媒, 在网络中创造人性化、充满教育魅力的虚拟社区环境。在现在网络环境中的文化陷阱太多, 如何提高网络的教育功能已成为全世界学校和教育工作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二)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潮。

思想文化具有流动性, 不同思想文化因自身蕴含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不同, 以及知识层次的不同, 使不同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等存在差异。探索能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教育内容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思想理论工作。因此, 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要包含坚定的信念、包容的心态, 积极引导新时期下的大学生思潮。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也要精心打造学术精品、思想文化精品和媒体精品, 积极建设和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 覆盖全社会、沟通地球村, 努力实现思想理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有调查显示, 只有9%的学生党员经常看各级党报, 有45%的学生党员表示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因此,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基本保证, 如规定大学生党员每学期或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题报告会、党校培训, 撰写一篇研讨论文, 等等。坚持制度创新, 开设与党的知识相关的课程, 实行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学分制, 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学习质量。

(四) 科学设置大学生党组织。

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阵地, 在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如何利于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如何便于大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等问题。当前, 高校常见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主要有“年级型”、“专业型”、“混合型”三种。这几种模式在学生规模不大, 学生党员适用的情况不多。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 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已不适应学生党员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年级、专业为基础设置的学生党支部, 因为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等因素, 致使支部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班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班级设置党支部优势明显, 不仅有利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还有利于保持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更有利于支部开展活动,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 既符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 又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支部可以作为班级学生党支部的补充。

(五) 教育主体的扩充和延伸。

首先, 高校应配备精干、足够、管用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特点, 按照队伍精干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 既要保证队伍不被削减, 又要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 统筹考虑这支队伍的编制定额达到教育部的规定。这样, 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辅导员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后备人才。其次, 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培养。一方面, 通过内培外训, 造就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通晓心理学、社会学知识,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干部队伍。另一方面, 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在班级设学生党支部后, 支部书记可由大学生党员骨干担任。与辅导员、班主任比较起来, 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更多, 接触面更广, 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更多, 加之他们与广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在一起, 利于经常开展工作。因此, 要加强对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组织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结语

长远来看, 高校是发展和培养党员的主阵地, 对社会影响深刻广泛。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要有针对性, 掌握重点, 在信念上下工夫, 争取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把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并融入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 保证它们既相互重叠、又各有侧重, 注重行为养成, 使其信念和宗旨转化为学生党员的群体意识和共同性格。

参考文献

[1]陈雪琴.刍议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边缘化的成因和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10.

[2]陈宁.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非专业化”障碍及其跨越.思想教育研究, 2007.11.

[3]贾敬远.四制并举: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4.

镇中心学校教育整体情况汇报 篇5

一、@@镇中小学校布局现状

@@镇服务区域面积185.6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人,耕地10万亩,镇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1万人;农业人口7.2万人。

@@镇现有中小学11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3所。在校中小学生9173人,在园幼儿2885人。现有教职工531人。

@@镇初级中学7-9年级现有41个教学班2791人,班平68人;

@@镇中心小学1-6年级现有27个教学班1584人,班平58.66人;@@镇第二小学1-6年级现有14个教学班858人,班平61.28人;@@镇!民小学现有1-6年级22个教学班1215人,班平55.22人;@@镇!小学现有1-5年级26个教学班1654人,班平63.61人。

@@镇街圈内五所中小学现有在校生8102人,按国家规定班额:小学班平45人,初中班平50人。@@镇街圈内5所中小学都是大班额:小学班额超标1310人,需增设教学班29个;初中班额超标741人,需增设教学班15个。

@@镇农村5个片区各保留一所永久性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片区保留@小学,@片区保留@小学,@片区保留@小学和@教学点,2片区保留@@小学和@@小学,@@片区保留@@小学。目前陈湾小学(含陶王岗教学点)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530人,@@小学6个教学班,在校生198人,@@小学4个教学班,在校生38人,@@小学4个教学班,在校生34人,@@小学6个教学班,在校生221人,@@小学4个教学班,在校生50人。

二、为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计划新建&中学

@@镇中心学校计划在产业园区内新建一所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镇&中学。小学部设1-6年级,每个年级4个班,共设24个教学班,计划招生1080人;初中部设7-9年级,每个年级设8个班,共设24个教学班,计划招生1200人。附属幼儿园设小班3个、中3个、大班3个共9个教学班,每班30人,计划招生270人。新建学校虽然不能

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但能有效缓解@@镇内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解决@@镇内学生入学学位的需求。

@@镇&中学需在产业园区征地70000平方米。规划建小学部教学楼1栋5层,初中部教学楼1栋5层,幼儿园教学楼1栋3层。综合办公楼1栋5层,各种功能室1栋5层,学生宿舍楼2栋5层,食堂1栋2层。400米标准塑胶运动跑道1个,三、学校编制情况及教师严重缺编问题

2000年以来,我镇几乎没有新增加教师,但退休教师逐年增加。只到2012年以来,逐年才新增部分省招、区招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教师减员严重

1、教师退休人数增多。2016-2021年退休70人。2、辞职、转出等减员:2016-2018年减员16人。3、交流减员77人。

(二)增员不足:

1、2013-2016年实际在岗26人(其中已交流到城区教师有16人)。2017年实际到岗37人(含26名城区教师)。2018年实际到岗23人。2、留不住:近三年共辞职10人。

(三)聘请临时代课教师

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镇各校不得不聘请临时代课教师91人,按每人月工资1800元计算,全镇学校每年工资负担16.3万元。大部分临时代课教师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合格优秀的因工资低还聘请不来。

四、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1、组建@@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城镇小学与农村小学合并办学模式。决定组建@@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辖@@镇中心小学校区和@@镇@@小学校区。2个校区实行高度统一领导。即2个校区实行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负责制。人财物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这一模式有效缓解镇小大班额问题,又充分利用@@校区办学资源。

2019年7月,@@镇中心学校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镇初级中学实际情况,报教育局有关领导同意,决定组建@@镇中心学校教育

集团。今后3年,@@镇初级中学在校生预计达到3000人左右,当前的初级中学教室、寝室、食堂远远不能满足@@镇初中学生就读。因此,决定组建@@镇中心学校教育集团,设@@初级中学校区和@@二小校区,其中@@二小校区设初中部安排八年级部分班级学生就读,以缓解初级中学校区教室、寝室、食堂不足的问题;保留二小小学部,安排二小服务区小学生就读。中心学校教育集团实行校长负责制,人财物集中统一领导与配置。

2、组建@@镇@@小学教育集团和@@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城镇小学与农村小学联合办学模式。小学与@@小学、@@小学与@@小学联合办学。师资等教学资源优势互补。

整体教育 篇6

一、确立科研先导地位,推动教育快速发展

1. 科研先行。在全区教育整体发展中,我们坚持“重点工作就是课题,工作中的问题就是课题”的科研指导原则,坚持“以发现问题”立项,“以解决问题”结题的研究过程。用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引领全区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用教育科研引领校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提升,造就了一批科研型校长;用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生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用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学者型教师。这些工作使科研的价值得到了彰显,科研的生命力得到了激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都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思考。越是工作繁忙,越要腾出一定的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并结合本区域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经常地研究、反思自己的决策,看一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缺少科学的依据而造成的失误,以不断纠正失误,调整思路,永远按正确的方向来发展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教育发展的转折和重要时期,我们都以重大课题的研究突破来推动改革促进教育快速发展。对于学校,随着办学自主权的逐步下放,我们要求每个校长应具备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使学校独树一帜。

2. 专家导行。在用科研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光靠我们自身研究还不够,必须借外力寻求智力支援。因此,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专家咨询会”,聘请了省市共三位专家,每年就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定期咨询。2008年,我们又把已退休的原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柏云霞聘为专职科研顾问,“坐阵”指导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同时,我们还同北京师范大学海威培训中心合作,聘请全国知名学者和特级教师,每年对全区教师进行一次高端培训和示范课引领。

3. 实践笃行。我们提出“用科研引领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不是喊几句口号,或仅停留在理性层面,我们是通过建立机构形成一种机制,来保证科研引领的“落地有声”。从2005年开始,“净月教育科研中心”正式成立。不仅能引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探索宏观、中观、乃至微观的教育教学规律,还能指导全区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使全区一切业务部门都在科研引领下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实践笃行”。

4. 示范引行。即在本区内树立一批典型学校、骨干教师和示范学科。“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们共评选了5所科研示范基地,分两批从全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中聘请了60名兼职科研员。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求示范基地学校必须承担省、市级课题,并带动一般学校进行合作研究;兼职科研员,每人必须承担一项区级以上课题,并带领一批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二、领导主持主导课题,引领教育内涵发展

“主导课题”,即开发区社会发展局领导亲自主持的课题。选择的是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由区领导牵头,学校全部参与。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突破难点问题,推动全区重点工作,从而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我们确立这种课题的目的,就是用“主导课题”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就是想弱化行政命令,体现“软领导”,即思想的引领,方向的引导。

例如,《“传递爱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就是由局领导亲自主持的主导性课题。这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学校在道德教育中重课堂说教、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从未成年人思想实际和生活实践出发选择的一个切入点。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和带领学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育人与活动结合起来。以构建“传递爱心”模式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探索出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在研究过程中,区里明确提出“把课题研究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地位。”要求校长亲自抓课题实施,并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调度会,及时了解各校课题进展情况。在区主导课题的引领下,通过三年的积极探索,各学校初步构建了“家校联动模式”、“环境陶冶模式”、“主题活动模式”、“学科渗透模式”等“爱心传递”育人模式。实验学校还编写了10多种“校本教材”,教师结合研究和教育过程实践撰写论文100多篇,学生完成了以爱心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作品及爱心卡数百幅,爱心日记数千篇。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爱心,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拥有了正确健康的道德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心理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课题研究使师生关系空前融洽,教师以博大的爱心,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睁大眼睛找孩子的优点”、“蹲下来和孩子讲话”成为了教师尊崇的教育原则,课题研究也沟通了学生与家长的感情,赢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从而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探索出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由于此项主导课题研究效果明显,成绩突出,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教育局、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我区联合召开了《长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研讨会》,向长春市各县(市)区及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课题成果及工作经验。

三、科研部门务本求实,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究

多年来,我们不仅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理顺了教育科研机构,而且充分发挥科研队伍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让他们对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研究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教育科研部门也一直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发展思路,坚持立足现实,立足基层,力求实际,求真务实的研究学风,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服务,做出了贡献。

1. 指导全区各级各类规划课题和学校自主性课题的研究。一是帮助论证课题:原则就是必须结合学校发展基础和优势、结合学校发展特色、针对学校发展问题和障碍进行选题立项。二是进行研究指导:原则就是要和教育教学过程结合;和学校管理过程结合;和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使研究过程成为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三是加强管理与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尊重学校实际现状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典型培养典型相结合。

2. 指导校本小课题研究。校本小课题是净月开发区2007年开始倡导在教师中研究的课题。它是从校本小主题教研中转化提升来的。小课题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即以教研为本,以科研为魂,用科研引领教研。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四提”:即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诸多问题中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结合实际开展研究中能“提升”自己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最后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研究目的。目前,我区每位教师都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切入点,确立一个小课题。现在,小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仅转变了教育观念,生成了新的教育理念,而且通过理念的提升也逐步转变了教育教学行为。为了进一步加强小课题管理,深化小课题研究,教育科研中心又下发了《关于深化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使小课题研究更好地起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真正实现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 指导全区积极开展科研普及工作。我们认为,在中小学科研中课题只是科研的一种载体。我们要求主要领导牵头搞主攻、主导性课题,让更多的部门、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用课题研究引领和引导校长和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在“叙事研究”基础上,把积累的“叙事”成果用“经验总结法”每学年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要求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论文发表年会,区里每两年进行一次论文成果评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在科研普及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群众团体——各种研究会的作用。每年都举办学术研讨交流、报告会,外出考察等活动,以此来提升科研水平。

整体护理模式中的护士素质教育 篇7

1 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的前提

一名合格的护士要以南丁格尔为榜样, 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准则。面对重大疫情要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为了人类的健康全身心地投入。面对病痛的病人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敬业精神, 给病人以舒适感和安全感, 成为病人可信赖的人, 增进护患双方的协调配合,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 达到整体护理的目的, 从而有助于病人康复。

2 专业知识是护理工作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护理模式的不断变化, 护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护士在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丰富各科专业知识, 提高各科护理技能, 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操作, 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 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1,2,3]。护理制度的改革, 是使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改变了多年来护士执行医嘱加常规的被动局面。因此新的护理模式、新的护理工作内容, 如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 需收集病人资料, 书写护理病历, 制订标准护理计划、标准健康教育计划, 进行心理护理、护患沟通等工作, 这些都是护理的专业知识, 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3 护士的语言行为能力

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下, 护理学成为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病人需要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和安慰, 因此, 护士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具备诸多跨文化知识, 包括人际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跨文化交流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人文知识[4], 以跨文化护理从容应对护理工作的各种情况。

由于病人来源、病情、性别、年龄不同及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要使其在很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 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并不容易。正如南丁格尔所指说, 护理学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有学者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 临床上每一次护患接触都是一次跨文化接触。所以护士需要运用相关跨文化知识和运用更灵活的交流技巧与病人交流, 取得病人的配合, 从而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到护理实践中, 要对病人各个阶段的心理反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如病人入院时多有焦虑、思念家人等心理反应, 术前有思想顾虑, 害怕术后疼痛, 担心手术效果及发生并发症、后遗症等心理反应。一些慢性病病人由于治疗效果进展不快, 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 不配合治疗, 还伴有对家庭未来和医疗费用的担心等心理变化。护士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的放矢加以疏导。语言沟通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病人真诚相助的态度和彼此能懂的语言上。护士应评估病人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 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语言的规范性表现为严谨、清晰、措辞准确、适中的语调, 与病人进行有效地沟通, 给病人真诚的理解和同情, 缓解其心理压力。交代护理意图时要简洁而通俗易懂, 语言也要有灵活性;病人情绪不稳或哭泣时, 护士可以沉默表示关心、同情和尊重,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面对病人的隐私不过多追问, 且有保密的义务。

4 护士的仪态美

护士的仪表仪态是医院形象的一个窗口, 护士的言谈、举止、着装等很重要, 可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护士端庄、整洁、高雅大方的形象和训练有素的举止构成了护士的仪表美。而护士美的仪表、礼貌和气的语言、落落大方的礼节, 可使病人感到亲切和被尊重, 使护患交流在情感交融中进行, 而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通过学习, 全院护士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和礼仪修养得以提高, 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和工作中的幸福指数, 在快乐工作中给病人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理想的护理效果使病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整体护理,护士,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班莉芳.护士素质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全科护理, 2009, 7 (6A) :1474-1475.

[2]贺永兰.浅谈提高护士的素质[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212.

[3]敖燕平, 刘喜英.浅谈现代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229.

结构整体史观对构建教育史的启示 篇8

一、年鉴学派及结构整体史观的缘起:实证史学的危机

十九世纪是西方世界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由此也促进了西方史学不断学科化和科学化。兰克学派为代表了这种史学的实证化倾向, 它强调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认为“作为主体的研究者和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之间不应存在依存关系;史学家的责任在于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而这种叙述应该是真实的, 不折不扣的。” (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第487页) 。在这种实证主义的历史写作中, 不需要思辨的理论, 按照严格考订过的史料本身, 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展示出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因果锁链。历史只要通过这种严格的考订的实证研究, 就会达到历史的客观性并揭示出历史的真理。

由此, 西方历史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898年由朗格卢瓦与瑟诺伯斯合著的《历史研究引论》为实证史学作理论总结。 (参见姚蒙:《法国年鉴学派》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第十三章) 。实证史学开拓的史学研究的学科化和科学化道路, 使史学研究从此有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为历史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 以19世纪社会和文化为背景的而产生的实证主义史学, 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 实证史学在成熟发生了危机, 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断挑战。

实证史学强调史料的齐全与完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然而过分强调史料的考订整理, 却是史家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境地:首先是, 史家很难穷尽史料, 很难真正的做到掌握全部史料。而且史家也未必要用全部的史料, 必然对史料进行有选择的利用, 但是评判史料选择的科学性标准, 实证史学是无法回答的。当史料被整理, 考订, 有序的编排之后, “历史就被写成了”。 (朗格卢瓦与瑟诺伯斯合著:《历史研究引论》转引自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第489页) 。此结论难免难以服众。

其次是实证史学强调“让史料说话”, 文史资料大多是记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对于一般的民众社会的描述往往又缺乏史料。所以实证史学不仅容易走向精英史学, 而且实际上限制史学研究的范围。对于底层社会生活, 文化心态, 以及人口增长等等, 总是解释乏力。

再次是实证史学强调史学本身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史家有强调和维护本学科特殊性的趋向。这一趋向不利于历史学与其他如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流, 阻碍了历史学的发展, 同时也体现了实证史学的自我封闭性。因此, 年鉴学派正是把史学研究的中心下移, 汲取其他人文学科, 比如社会学的营养, 从而打开传统史学的缺口, 从而对实证史学形成巨大的挑战。

史学界一般将1929年《经济社会史年鉴》的创刊, 作为年鉴学派成立的标致。以打开实证史学而建立的年鉴学派, 代表了史学发展的新方向。他们认为, “历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 是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首先强调现实与过去的关系, 强调研究主体与历史作为研究客体之间的关系。史学的作用是对人类历史进行系统的认识, 这种认识的需要与动机是现实给定的, 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方式和角度就是这种现实的反应。 (参见姚蒙:《法国年鉴学派》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499页)

二、年鉴学派总体史观的研究思路

以费弗尔和布洛赫创办《经济社会年鉴》算起, 已经经历了四代学术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观点也不尽相同。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在那里, 他们在学术上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在他们那里, 历史不再是政治史, 而是社会的历史, 是“总体史”, 年鉴学派提倡总体的, 整体的研究历史, “总体史”也成为了年鉴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 因为, “真正唯一的历史, 乃是全部的历史”。 (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转引自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503页) , 这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第二代尽管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 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 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 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以布罗代尔为例, 他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 (长时段的构造史、中时段的动态史、短时段的事件史) 的设想。他认为, 传统史学所重视的事件史, 其事件的发生由动态史的局势和节奏来调节;而中时段的动态史又受到长时段自然环境和社会心态的制约。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 才能显示任何事件和周期波动的真正意义。 (参见布罗代尔:《飞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版序言》, 商务印书馆, 第一卷) , 以上时段划分研究历史的方法, 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 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也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年鉴学派建立了完备的结构主义整体史观, 用整体史观研究历史, 可以避免目光短浅, 对事件那些只争朝夕的评论。也可以避免那种就事论事, 有话便长, 无话便短的历史书写文风。第三代到1969年, 《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 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 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他们不再像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 轻视描述, 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 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 倡导跨学科合作。第四代进入70年代, 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 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 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 这是年鉴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总之, 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年鉴学派结构整体史观对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年鉴学派作文现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观念的变革和研究角度的转移, 对教育史研究这一领域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某些从事教育史学研究的学者已经自觉的运用到其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概括起来, 结构整体史观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和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 结构整体史观研究视野的下移, 扩大了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上, 结构整体史学重视面的扩展, 重视社会力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视与主流政治经济史有关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变迁。教育史学对整体史观研究的借鉴, 就会重视与教育发生发展相联系的社会网络, 可以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文地理的考察, 可以更深入的解释隐藏于教育事件和教育动态之中的历史内涵。

其次, 拓展对史料的运用范畴, 史料是构建以往历史状态的基础, 史料越丰富, 越是有利于对历史的重构, 没有史料就不能反映历史的面目。以往的教育史书写, 在史料方面的采集具有偏下的倾向, 总是从教育思想, 教育制度等大的方面着手, 忽视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对教育的影响。按结构整体史观的要求, 我们在研究教育史学的时候, 不仅仅要重视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 而且还要重视诸如档案, 一流下来的实物等等。结构整天史观极大的扩展了史学研究史料的范围。借鉴结构整体史学的这一方法, 对深刻把握教育史的内涵和意义不无裨益。再次, 转变教育史的书写方式, 教育史的书写是历史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往昔日常生活的建构与造像。教育的变革当然受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理念及制度所制约, 在书写教育史的时候, 那些新颖的思想、突破性的观念, 以及重大的事件固然应该被关注, 然而, 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在历史的某一时期学校师生的思想习惯、日常生活方式及道德风尚, 以及典型的礼仪、言语风格, 等等, 因为是它们构成了教育史上曾经生活的人们的生活画卷及精神风貌, 构成了教育实际生活本身。

总之,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着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种影响不仅是国家区域之间外部的联系, 同时反应在同一国家各区域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点解释教育发生发展的过程, 以往的教育史存在着这样一种缺陷:往往用单一的社会因素来分析宏观的或者微观的教育现象、过程及其机制, 而忽视社会各方面的合力的因素的作用。比如, 对教育思想的研究, 往往缺乏对教育家所处时代的具体分析, 因此, 很难深刻把握这种思想的矛盾所向和目的所在。而整体教育史观则要求运用现代系统思想来考察教育的全部过程, 可以克服片面的, 偏见的教育史研究。因此, 教育史家应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 运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待一切历史现象。

摘要:结构整体史观是现代史学所倡导的一股史学理念, 它产生于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潮, 兴起于实证史学的危机之中。结构整体史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对扩大教育史学研究对象, 扩展史料运用, 转换教育史学的书写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年鉴学派,整体史观,教育史

参考文献

[1]何兆武, 陈啟能, 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整体教育 篇9

一、加强理论学习, 营造农村初中艺术教育氛围

农村初中学校应切实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让全校师生、家长、学生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农村初中学校应重视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整个校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精心设计, 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让师生跨进校门就浸沉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这种由全校师生共同营造的艺术氛围, 能使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赋有一种环境陶冶的功能。

二、深化管理策略, 推进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 教师队伍管理

农村初中开展艺术教育, 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 每个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 从机构、机制等方面对师资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与调整。

1、健全机构, 形成网络。

为了保证艺术教育顺利开展, 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管理, 学校可以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校长亲自挂帅。专门设立艺术教研室, 开展定期的艺术教育课题研究, 建立包括艺术教师在内的教师教学业务档案, 将艺术课的备、教、改、辅、查, 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范畴, 形成从校长室到学校各部门再到全体老师上下齐抓共管的艺术教育管理网络。

2、完善机制, 促进提高。

首先要规范教学行为, 严格师能要求。农村初中学校应向艺术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 规范教学行为, 严格师能要求。如:对美术教师要求:A、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分解图、示范画;B、教研要求:每月一反思, 每期一篇教学论文, 每学年承担一个有价值的美术教育研究课题等。

其次要开展学导研结, 营造校本教研氛围。农村初中学校可采取“学”、“导”、“研”、“结”的形式 (“学”是学大纲、学考纲、学教法;“导”是对思想有顾虑, 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研”是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 通过开展科研小组活动, 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结”就是结好师徒对子) , 开展艺术学术校本教研活动, 从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锻炼研究能力。

再次要拓宽培养渠道, 提高师资素质。鉴于农村初中艺教工作底子薄、师资力量不强的状况, 学校应化大力气、大投入, 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学术研讨等活动, 不断提高其艺术教育的教学、教研水平。

3、抓活动促艺教上新台阶。

以活动促提高, 这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学校可利用国庆、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艺术周等, 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通过活动, 不仅能培养学生兴趣, 个性特长, 还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艺术苗子。

4、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道路。

课外、校外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实践活动、提高技能为主, 它是课堂艺术教育的有力补充、延伸、扩展和深化。因此, 学校应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广泛吸取新鲜的艺术营养, 弥补自己本身的不足。如:利用双休日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到野外写生、组织每月一次的美术作品展评等。

(二) 课程设置管理

实施艺术教育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学制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农村初中学校应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作必要的改革, 在确保学生掌握初中段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适当减少文化课时, 增加艺术专业课时。

1、构建专业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对于艺术专业教学, 没有通用的、现成的教材, 我们可以选用一些艺术教育书籍中的部分篇章作为参考, 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符合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校本教材, 在选用参考资料编写教材时, 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原则。

2、建立符合农村初中艺术教育“三课型”主阵地操作模式。知识课, 即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对于全校各班, 根据教学计划, 按大纲、教材要求, 分年段,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传授美育知识、培养美的技能技巧, 让学生形成审美情趣, 立足于打好基础, 做好美育的知识铺垫。

渗透课, 即艺术教育在其它学科课程中的渗透。挖掘各门学科的美育点和联接点, 力求做到美的点滴渗透、相互渗透和全面渗透。

辅导课, 即对于在艺术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合成一个或几个班进行提高辅导, 让他们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

(三) 学生行为管理

喜爱艺术的学生有别于普通学生, 有他自身的特点。一般说来, 这部分学生表现为行为上比较散漫、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 对这些学生的管理, 在纪律上应首先突出一个“严”字, 在思想上重在疏导, 引导学生认识不足, 改进缺点。

1、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针对学生松散好动的特点, 学校可制订多项规章制度, 让他们有规可循;同时可根据“用先进人物鼓动人, 用先进事迹引导人。”的原则, 制订多项奖励政策, 利用广播、宣传窗宣传他们的事迹。

2、选择合适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是学生行为管理的关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通过班主任去落实。喜爱艺术的学生由于有着上述种种的特点, 管理上势必要增大难度, 所以物色好班主任显得更为重要。班主任应选择责任心强、能力强;既能理解学生的甘苦, 又能理解艺术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生的某些行为的教师来担任, 其次, 用教艺术的老师当副班主任。

3、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喜爱艺术的学生活泼好动, 学习时流动性大, 所以光靠学校、教师的管理是不够的, 在强调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 要注意积极培养小干部, 发挥小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让每个同学来当当班干部, 体会班干部的酸甜苦辣, 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学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2]《中国教育学刊》

整体教育 篇10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护理,卫生教育,整体护理

我院内分泌科病房自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对120例老年糖尿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符合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 其中男68例, 女52例, 年龄 (63~86) 岁, 并发脑梗死31例, 冠心病25例, 糖尿病肾病18例, 糖尿病足3例, 视网膜病变11例, 无并发症者32例, 吸烟、饮酒者29例。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根据病情, 筛选出无严重并发症, 精神状态相对较好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新的护理模式, 制定出护理计划及预防措施, 并让患者参与。我们还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 年龄、性别、职业、患病时间的长短及其理解能力的不同采用书面、口头讲解, 实际操作等各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宣教。

2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了糖尿病的病因, 用药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 掌握了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基本了解了与自己疾病相关的护理及预防保健知识, 提高了老年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对于内分泌科护士本身。在不断学习和宣教糖尿病护理新知识的过程中, 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 创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专业护理水平。

3 护理

3.1 护理程序

首先向患者详细讲明病情, 讲解并发症的危害及治疗的必要性, 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定期监测血糖变化, 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叮嘱患者要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 勿随便停药, 要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在用药过程中要预防发生低血糖反应。

3.2 健康教育的形式

采用宣传栏、口头讲解、录像, 座谈会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

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1) 疾病知识:糖尿病的病因, 发症机理临床表现, 分型及并发症。

(2) 治疗常识:血糖的正常值及波动范围, 定期监测血糖及尿糖的意义, 讲解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胰岛素的类型。

(3) 饮食控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 饮食治疗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疗。合理的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 改善脂肪代谢和高血压。应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主食固定, 三餐按比例分配不吃零食、油炸食品, 三餐可分为1/5、1/5、2/5。食各种新鲜蔬菜及豆类, 低脂、富含蛋白, 适量纤维素食物。

(4)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 方法和部位, 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以选择腹部, 上臂外侧, 大腿前侧或臀部等部位, 注意有硬结或瘢痕的地方, 脐周5cm范围内不能注射, 注射部位应经常轮换。其中以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 上臂及大腿部次之臀部吸收最慢[2]。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减退, 视力下降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在老年患者床旁备放大镜, 把早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写在胶布上贴在胰岛素包装盒或诺和灵笔上, 谨防因记错胰岛素用量而引起血糖不稳定。

(5) 运动, 定期运动, 长期坚持, 循序渐进。应在餐后1h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打太极拳、跳舞、慢跑、游泳等。活动量要适宜, 以不感到不适为宜。不做空腹运动, 外出活动时要携带糖块, 不宜离家太远, 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 以备急用。

(6) 自我护理:指导患者戒烟酒, 注意个人卫生, 勤换内衣、内裤、穿棉袜及宽松平底软鞋, 鞋口不宜过紧, 下肢注意保暖, 每日用温水泡脚, 水温在35~37℃, 经常检查足部有无水疱, 胼胝和皮肤擦伤等。

(7) 出院指导: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的知识, 保持乐观情绪。坚持运动, 注意劳逸结合。冬季应注意保暖, 避免冻伤。勤换内衣裤, 避免引起泌尿系感染。出院后, 坚持定期监测血糖, 空服血糖应<7.0mmol/L餐后2h<10mmol/L, 遵医嘱用药。出现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26~28.

整体教育 篇11

关键词:整体教育;学前教育;家庭背景;政府态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整体教育在美国出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整体教育”思想深入人们的教育理念中。“整体教育”思想突出教育的关联性,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教育自身内部组成之间的关联性,也包括教育与外部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学前教育领域的“整体教育”思想强调学前教育是0~6岁儿童的连续的整体的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社会大背景是一个整体。

一、“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呈现——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

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学前教育领域体现为通过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服务于婴幼儿教育,并使整体教育思想融入、贯穿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中。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很多,根据主要的责任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责任主体为教育机构自身

这种机构主要是在本机构与儿童父母的协商中厘定儿童的教育方案,它们的形式非常丰富,一般包括短时儿童教育中心、上学前与放学后的保育、家庭日间保育、雇主式或法人团体式的儿童保育、私人保育、保育学校、学习化家庭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等,其中,有些机构的教育方案是针对0~6岁儿童的,有些机构只针对学前某一特定阶段开展教育,但是他们也非常注意各个阶段教育的衔接,将儿童的整个学前教育看做一个整体。

(二)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机构或者计划

这些机构或者计划都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而设置的,比如,“家庭开端计划”,这个计划是针对家庭相对贫困的0~6岁儿童,在家里为他们提供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与其他孩子相同的入小学的学习水平。美国学前教育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相对比较成熟,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因此,在同家庭、社区的相互结合时呈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家庭参与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走进社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促进了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相互融合,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二、背景分析

(一)经济背景——强大的经济基础与自由灵活的经济意识

经济是教育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称为基础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影响教育的运行方式。美国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由市场主导下的经济孕育了美国自由、灵活、灵敏的经济意识,反映在教育中就呈现为多种的教育需要和形式。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强国,有着丰富的经济储量,国家能够为教育提供相对优厚的资金,使得教育的发展能够在保证一般需要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一些个性化的教育需要,这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比肩的。

(二)文化背景——多民族、崇尚个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众多民族的集合体,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在相互接触中不断融合。多元性是美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崇尚人道主义、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已经深入普通民众的意识中。“整体教育”作为正式的教育术语最早是出现在美国本土的,1988年美国的米勒(L.Miller)创办季刊杂志《整体教育评论》;1990年在芝加哥召开了第一届整体教育国际会议。可以说,“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应该有着更本真的诠释,“整体教育”思想更能融入并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美国这种更崇尚个性、突出差异的文化使得人们对教育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只有设立种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才能使整体教育思想在美国得以实现。

(三)家庭背景——重新排列组合的家庭结构

美国普遍存在重新排列的家庭结构,这要求有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满足他们早期教育的需要。比如,“短时儿童保育中心”,可以为父母购物、锻炼身体或者外出约会提供短期保育;“上学前与放学后的保育”为儿童在上学前以及放学后提供保育;“家庭日间保育”是在家庭中为一群儿童提供护理,一般从事监护任务。“婴儿刺激计划”(也称为父母或婴儿激励计划)通过练习与游戏提高婴儿与蹒跚学步儿童的感觉与认知发展等。虽然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多样,但是他们在为每一个孩子制定教育方案时,都遵从“整体教育”的思想,将孩子的学前时期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阶段。

(四)政府态度——通过政策法规明确责任

19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国家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国政府在处理“整体教育”与多元文化、多样教育需要的问题中承担了政府应有的职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和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职责,体现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其中有些侧重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比如,美国政府推出的“0~5岁教育计划”,计划每年联邦政府拨款100亿美元,用于资助各州普及学前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为入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方向性引导;有些侧重于政府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责任,据统计,至2011年《开端计划》和《早期开端计划》在美国共为约100万名0~5岁儿童及怀孕的母亲提供帮助。美国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使得学前教育事业能够在系统的法律政策规范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但仍然体现学前教育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并遵从“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尊重个体生命整体性的思想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多种形式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3(06):37-42.

[2]莫里森.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志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14.

[4]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09):11-18.

[5]朱眉华,Douglas K.Chung.中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6-30.

[6]芭芭拉.鲍曼等主编.渴望学习[M].吴亦东,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3.

[7]闫守轩,段蕾.美国奥巴马政府“0~5岁教育计划”的解析与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64-67.

作者简介:冀永慧,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园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语言教育。

整体教育 篇12

用“嫁接”的方式来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改造, 注入新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方式, 重新审视纤维艺术教育, 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不是走以前的老路, 而是用新的方式, 让更多不同专业的人参与进来, 充分的让设计服务制造更加容易领悟。“嫁接”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能够及时的对纤维艺术教育的调整和与时俱进。

中国进入“第二次改革开放时代”的背景下, 面对物质追求开始到人自身的发展修养的追求的变化下, 我国开始进入低碳经济和公共产品缺乏的时代, 既要满足于国内的需要又要适用激烈的国际竞争, 必须整合纤维专业教师的特点和专长, 重新专业定位, 满足于服务制造及产业转型的需要。

80年代末中国的纤维艺术 (也称为染织艺术) , 受到整个产业的缩减, 规模变小, 各个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一直停滞不前, 虽然现在有所发展, 但还是不及欧美国家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在我纺织国企业和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员数量超越欧美国家, 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寻求适合我校纤维艺术教育自身发展需求, 必先寻找问题的所在。我国教育偏重于形式与企业和中国的传统知识脱节;企业不重视设计研发的投入, 因为设计研发投入较大, 短期很难见效;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制度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

首先专业人才的制定方面要重新定位, 专业人才的定位很重要, 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在专业素质深入提高后才能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

泰戈尔1916年访问日本时候说过“所有名族都有义务将自己民族的东西展示在世界面前。假如什么都不展示, 可以说这是民族的罪恶, 比死亡还要坏, 人类历史对此也是不会宽恕的。”清末就开始在中国提倡全盘西化已经进百年时间, 面对创新和民族文化问题?如何去把文化精髓去展现, 答案不是像做数学题那样程式化, 也不是拿来主义把中国符号元素直接生搬硬套;更多是独特的思考和带有实验性的方式去不断的尝试, 这个当中包含着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为了设计一把舒适的椅子无数次对椅子的结构不厌其烦的修改, 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和尊重, 传统和现代本就是一对矛盾, 它们的存在是相互, 专业人才研究传统工艺时应把传统工艺和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有效结合。专业人才不要满足于将就, 从自己生活的细节开始对人对己都不要粗制滥造, 专业人才在创新之前先了解传统工艺的整个实质性的知识, 从工艺的精湛的中提升对生活细节的改善, 设计的细节把握也是专业人才要具备素质之一。还有我们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和兴趣点及时的给出建议和意见。虽然他们有时偏执于外观设计, 并且还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我们应正确的调整他们的方向, 让他们的想法更好付诸于实践。

为了更好的配合专业人才培养, 我们来谈谈纤维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精确了专业人才的素质, 清晰了发展方向后全面实行“工作室制度”。用一年半时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一年级学习构图、形态、色彩、材料、空间、观念表达结合设计概论、设计史和纤维艺术史, 掌握各类设计表达的手段和技能知识, 让学生建立对设计的初步认识。本科二年级的上半年针对每个工作室的方向开设课程, 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的内容以便于二年级下半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工作室。

1.第一工作室

以纺织产品设计为主并兼备未来纺织品设计发展与研究。从最初的面料的图案、材料、制作工艺的学习到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强调善用材料和构造创新, 利用材料和结构的创新结合产品的功能拉开和企业产品的距离, 学生在图案的制作与选择, 物料的加工, 产品的制作成本控制全盘操作。结合各种传统工艺材料的优势, 强调系统化的创新思维。

第一工作室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市场调查与研究、纺织品图案设计、纺织品材料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纺织品配套设计、纺织品展示设计、未来纺织品设计与研究。课程的设置一环扣一环结合得非常紧密, 整个课程框架强调对产品设计开发实践和实验性为主, 引导学生如何对产品的定位与自主开发, 既能够为纺织品公司输出专业家纺设计师, 又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经营。

2.第二工作室

纤维艺术中编织工艺和纤维综合材料作为第二工作室的发展方向, 本工作室专注于对纤维编织艺术的研究和综合材料在公共空间的陈设及私人高级订制。人现在越来越依赖空间, 研究人、物和空间的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更加能够让编织工艺和纤维综合材料最具亲和力的融入空间, 让更多的大众接受。课程内容围绕编织工艺和纤维综合材料由平面走向空间的创作和训练, 针对纤维材料专门课题研究, 例如:竹、藤、纸浆、金属丝、化学纤维等等, 让学生了解每种纤维材料的特性根据材料的软硬、厚薄、可再次塑造等特性去进行创作与设计。

3.第三工作室

把绗缝艺术和染色艺术作为第三工作室工作特色导入到教学中。第三工作室注重布面的染色和布面的一维、二维和维空间的绗与缝, 通过对Gutta防染、糖防染、蜡染、扎染、天然染色级各种绗缝工艺的学习, 布面染色和肌理效果的制作, 颠覆以前严谨的构图格局。灵活的运用传统的刺绣技法 (绗缝涵盖刺绣) 、镶嵌、摄影、雕塑手段, 塑造出全新的艺术品。绗缝工艺的手法比较开放、自由, 没有固定的法则, 在课程拓展中强调艺术和设计的相互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运营的能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调整, 每个工作室配备3-4名专业教师, 教师和学生比例是1:7, 有老师偏重工艺教学、有老师偏重设计思维教学, 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和设计事务所进行交流和学习, 最好能在企业兼职, 反过来还能把企业的开发任务作为工作室的“产—学—研”一体化思想下的课题做研究, 既能让学生缩短进入企业进行独立设计的差距, 也能让教师个人科研能够有序的进行, 这样的工作室制度, 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对整个中国传统工艺不仅是纤维艺术的发展都能注入新的动力, 从事的人将更加多, 对于它的研究更加深入, 而且教师也能够有效的监管到每一个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过程和环节。也希望其它专业的工作室能够快速的建立起来, 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使得科研和创造成为学校的建设支柱。

教学时段设置调整, 我国艺术类的院校教学时间都是实行的每周制或者每月制, 一个课程少则两周, 多则一个月甚至五周,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这个课程结束, 对于前面学习的课程内容变得模糊甚至有些学生忘记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内容, 就拿纤维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大工艺来说, 绗缝、染色、织物以及纤维综合材料这个几大工艺分类, 它们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 在教学时间安排的同时, 这几个工艺可以平行安排上课, 实行学期排课制度, 和文化课程一样, 每个工艺都是从学期初上到学期末。能够有效把工艺课程的知识相互渗透,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运用工艺之间交叉运用到作业中, 这种工艺之间的交叉实验课程, 能够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材料表象效果。

虽然纤维艺术专业在国内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开设的不是很多, 但是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是我们学校纤维艺术专业从老一辈教师开始延续到现在的传统, 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 创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也是我们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中国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纤维艺术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产业之一, 也面临着新的转折。这个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以前纺织企业一直以技术加工、产品代工和设计海外购买改良为主, 到现在自主开发设计的模式, 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竞争, 它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对于纤维艺术教育来说也是一次变革, 利用这个契机, 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思想, 对湖北美术学院纤维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制定、教育发展思路、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调整?本文将针对当下的一些现状, 从“嫁接”的角度审视纤维艺术教育, 对如何制定相对应的教育框架, 培养符合我校纤维艺术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问题将进行简短的探讨。

上一篇:建立教师威信下一篇:财务风险与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