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精神

2024-07-31

整体精神(共8篇)

整体精神 篇1

精神病院的迁建发展是个很棘手的难题, 一是精神病院服务对象涉及面窄, 面对的是精神障碍患者, 医院效益低, 迁建资金有限;二是政府不愿多投入资金改善医院条件;三是精神病院都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处, 医院发展困难。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不少精神病院实行“大专科、小综合”模式, 即利用有限的资金, 在新建医院中处理好精神科与综合科的发展, 设计规划好医院的内部结构和流程, 以促进精神病院的多元发展。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家精神病三级甲等医院, 属于大专科、小综合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为配合城建发展将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医院位于新建区政府和老城区之间, 距老城区中心约五公里。医院占地面积115亩 (含代征地) , 建筑面积58000m2, 地下建筑面积3900m2, 预算投资2.3亿元。院内主要建筑为门诊与主楼、精神病房楼、后勤用房。其中门诊建筑面积10835m2, 主楼20层, 建筑面积26520m2。精神病房楼建筑面积16431m2, 后勤用房4835m2。容积率为0.87, 绿化率为33%, 地下车库停机动车30辆, 非机动车300辆。

一、整体迁建后的规划思路

(一) “强专科、大综合”的经营理念

专科医院大多习惯于“大专科、小综合”的经营模式。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整合资源, 使医院得到综合发展, 将新建的医院定位为精神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 改变“大专科、小综合”这种发展模式, 以“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理念, 创新医院发展思路, 使医院走上多元化、全面发展之路。

(二) 功能多元, 统筹兼顾

迁建工程既要促进综合科业务的发展, 避免普通患者感受精神病科压抑紧张的氛围, 又要保证精神病科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医院的门诊、医技等工作流程均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从外观上看, 医院整体设计与综合性医院无多差别;在内部布局上, 医院的三分之二用房为综合科, 三分之一为精神科, 适应了综合科宽松开放的基本要求。在流程上, 门诊、医技检查等与综合、精神科室各有固定通道, 避免了两类不同患者的交叉影响, 满足了二者对就医环境的不同需求。

二、整体迁建的设计特点

(一) 整体设计大方实用

医院建筑外形简洁明快, 以浅绿浅灰为主基调, 造型大气漂亮, 用材定位于中档, 不搞豪华装修, 显示朴素大方的建设理念。由于精神病房的特殊性, 患者用设施器具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法, 其根本目的是耐用没有伤害。如卫生间不用坐便器, 而采用蹲坑式, 这是为了防止人为损坏或用作暴力器具, 但冲洗水龙头等采用了电子感应式, 可以避免人为的损坏。

门诊区占地面积大, 为有利通风采光, 设计上采用了内置天井的建筑结构, 使门急诊等各科室有窗户开启, 尽可能地避免无光、无窗户的盲区死角。

医院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如精神科门诊与综合科门诊的相对分离, 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在医疗街旁、出入院处设有茶吧、服务处, 院内花园景观, 可供患者及家属小憩聊天。

(二) 针对不同患者设计不同出入口

在门诊设三个出入口, 门诊中央为主出入口, 东侧为发热门诊专用出入口, 西侧为急诊、精神科门诊出入口。考虑到精神科、急诊人流量少, 合并为一个出入口, 以避免对综合科的干扰并保证了对精神病患者环境的安静和隐蔽。

(三) 精神病房楼区域相对僻静

精神病房楼高5层, 分东西向两个单元, 呈L型。在一楼西侧有康复科, L型的凹入处为户外活动室, 可以进行篮球、排球等户外运动。该区域设置相对僻静, 不为外人打扰。

精神病房内分两个区域。病区的护士站设中间, 对面是无陪护患者的餐厅、活动室, 左边是一级病房。护士站的一侧是有陪客的稳定轻型患者区, 一侧为无陪护的患者区。同时, 在病房阳台边设有内走道, 里边装有防护栏, 外边则为普通玻璃, 从外观上看与普通病房并无二致。其作用是便于搞卫生、晾晒衣物, 也有利于通风。

精神病房楼距门诊、主楼有五六十米的距离, 设有专门通道, 在一楼还设有常规医技检查, 是封闭的工疗区, 有利于对患者的管理。

(四) 以医疗街为轴心

医院的医疗用房分两个区域, 即门诊、主楼与精神病房楼。二者以医疗街贯穿, 门诊各科及医技检查, 主楼出入院处等分布医疗街两侧, 精神病房楼则置于最末端, 从而使除精神病楼外其余各科室能互相交汇, 保持最短的交通距离, 形成了以医疗街为轴心的医疗区。

药库与供应室、检验科等处同一楼层, 配送物流形成了垂直上下的物流带, 可以节省运输系统的成本。因受到面积、造价的制约, 地下室机动车库与停尸房等实行隔层, 地下室机动车库层高6m, 可停车30辆, 非机动车库与停尸房等各为层高3m, 在不扩大地下室基坑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了地下室的现有面积。

(五) 着眼未来, 预留空间

主楼高20层, 目前尚闲置3层。由于受面积的限制, 员工宿舍被压缩, 所以在病房尚有空闲时, 暂且用作员工宿舍。全院医疗用房集中于主楼及裙房与精神病房, 门诊科室设置较全, 一楼为急诊、精神科门诊、药房、挂号收费、放射科。二、三楼为门诊各科及医技用房, 四楼为办公用房, 门诊科室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医院的门诊西侧和精神病房楼的后方分别留有二十余亩的预留地, 用于医院未来的发展。

王平杨建平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例, 论述了为配合精神病医院“强专科, 大综合”的经营理念, 在整体迁建设计中, 将门诊、医技等工作流程、建筑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以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多元发展,整体迁建,流程,结构

整体精神 篇2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做为基层组织部门,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在服务大局、改革创新、致力民生的实践中,努力提升组织工作的整体水平。

----要把服务大局做为组织工作科学化的价值取向。组织部门承担着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好,是我们的政治使命和价值强化的具体表现。《讲话》中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组织部门必须学会用全局的眼光,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为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要按照“三服务、两满意”要求,主动寻找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党的组织资源对激活、配置、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作用,自觉参与到重要战线、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大决策中,凝心聚力配好班子,强化实践用好干部,人岗相宜聚好人才,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彰显组织工作维护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

----要把改革创新做为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动力源泉。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思维方式、工作模式、行为方式的创新,才能在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中,全面提升组织工作的整体实力。《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要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要勇于破除封闭的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机械思维为辩证思维,牢固树立开放式组织工作理念;在工作载体上,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优化资源抓整合,试点先行寻突破,品牌引领树典型,打好探索和推进的“组合拳”;在工作机制上,要积极探索公开选拔、规范提名、差额选拔、综合考评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成、自主选学、考核评估、资源整合等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扎实推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创先争优、党群共富、服务民生等基层党建长效机制,以改革破解制约瓶颈,以创新激发内在活力。

整体精神 篇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行了七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推行以大部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机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整体政府理论。详细介绍了整体政府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民族精神助力整体政府的建构过程,并给出了现代民族精神建构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当代中国;整体政府;现代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71-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行了七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2008年启动的国务院机构大部制第一轮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大部制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变迁逻辑是政府、市场关系和政府、社会关系双重维度的调整。政治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管理需求是推动大部制探索的内在推动力[1]。

大部制机构体系[2]是一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化的执行机构、专业化的监督机构四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大部制是实现制约与协调统一、部门间与部门内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而且是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其实质是适应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注重公共服务价值的内化和提升,使服务理念渗透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果是不争的事实[3]。回首反思,机构改革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问题与缺失,理论准备与顶层设计明显不足。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缺失在于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改革理论,也没有完备的理论支持和前瞻性指导,没有超前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政府理论,预期目标是建构整体政府,并逐步拓展到整体性治理。研究整体政府理论与实践能够为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理论支持和前瞻性指导。

一、整体政府理论

政治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现实环境是整体政府理论产生的三大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讲,整体政府理论是以英国为主导的欧洲一些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从理论上讲,新公共管理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引发公共服务的碎片化状态,导致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从现实环境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管理与跨组织边界整合成为可能。整体政府理论的产生,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难以应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化,所产生的协同问题的一种直接回应。

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终结,西方各国涌现了多种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的理论化谱系,如图1所示[4]。当前主流趋势是以整体政府为主要特征的整体性治理模式。

关于不同形式的跨界和政府管理形态之间的关系[5],佩里·希克斯进一步以目标和手段作为基本变量,区分了几种政府的理想类型,如图2所示。渐进式政府与贵族式政府在政府机构的整合方面都采取消极的做法,它们的目标都是相互冲突的,因而是令人失望和无法接受的。碎片化政府是与新公共管理改革相对应的政府组织结构形态,它们的目标虽然一致,但在实现目标的手段方面缺乏共识,容易导致机构之间相互争夺势力和地盘问题,进而产生机构裂化的困境。只有协同政府和整体政府才是希克斯整体性治理所要提倡和利用的理想政府模式。

希克斯指出,协作主要包括协同和整体性运作、协同的信息系统、机构之间的对话、协同的计划过程和决策制定等;而整合则指一种通过发展共同的组织结构、合并专业实践和干预活动等来实现执行或贯彻协作的理念。因此,整合是协作的一个更高层次。与此相对应,协同政府是指议程、政策的组织安排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以及组织间的协同工作,它的目标不相互冲突,手段也不相互增强。整体政府则是协同政府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它意味着一种更加苛刻的业务,该业务由一些基于结果的术语构成明晰的、相互加强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结果的一系列工具来完成。

波利特(Christopher Pollit)关于整体政府的定义被学者们广泛引用。整体政府是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模式。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

随着整体政府改革在各国深入发展,英国学者TongLing将整体政府的组织模式归纳为“内、外、上、下”四个维度[6]:“内”是指组织内部的合作,合作途径是新的组织文化、价值观念、信息管理、人员培训等,它意味着新的组织形式;“外”是指组织之间的合作,合作途径是领导权的分享、捆绑式预算、组织的整合、项目组等,它意味着组织之间新的工作方式;“上”是指目标设定的由上而下,以及对上的责任承担,合作途径是结果导向的目标分享、绩效评估等,它意味着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下”是指以顾客需要为服务宗旨以及让服务对象介入服务过程,合作途径是一站式服务、顾客参与、非执行董事等,它意味着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正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四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最佳实践的“整体政府”组织模式,如图3所示。

有人认为,整体政府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过是传统合作主义的复兴[7],但整体政府的组织模式更加复杂。整体政府是在官僚制政府和企业家政府的基础上,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对以往政府治理模式的整合、延续和深化,既是路径依赖的过程,又是路径创造的过程。从政府治理模式的发展路径看,整体政府应该只是政府模式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必将被新的治理思想所替代。

二、民族精神助力整体政府建构的过程分析

整体精神 篇4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整体护理

长期代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尽管精神药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病阳性症状,但对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却无能为力[1],会有明显的社会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兴趣缺乏、孤独、情感反应平淡,学习、生活、工作及社会能力下降,很难适应家庭生活。针对这些问题,我院对长期代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实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2008年长期代养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情控制、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精神残疾3级以上的精神分裂症男性病人62例。研究组病人年龄45.31岁±7.10岁;病程19.25年±7.20年;每天服药折合氯丙嗪为400.00 mg±125.56 mg。对照组病人年龄43.27岁±6.82岁;病程24.50年±10.10年;每天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20.00 mg±143.66 mg。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服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62例病人按住院号尾数分单、双两组,单号为研究组(31例),双号为对照组(31例)。

1.2.2 实施方法

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系统化整体护理,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传统护理。

1.2.3 整体护理内容

平常由护士指导病人进行自理能力训练。从晨起后的穿衣、整理床铺、洗漱、日间饮食、添加衣裤、参加文娱活动、洗内衣、内裤到睡前的洗漱卫生等活动,都坚持现场指导及督促,避免护士包办代替,纠正病人的不良行为,重建其自理能力。 加强社交能力训练,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对当天的文体活动进行语言交流或文字交流,组织病人开座谈会,给医疗、护理及伙食提意见、建议,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逐渐提高病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并鼓励病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鼓励亲属、朋友多探视病人,为了增加探视次数,提倡病人每周定期与亲属、朋友见面。在探视后要求病人相互谈论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现象,并要求病人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病人的爱好、兴趣及需要,制订不同的文体娱乐活动,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采用奖励制度,要求病人每周进行互相评比,尽量做到让每例病人发言,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于表现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励。

1.2.4 评定工具

选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的评定量表(IPROS)[3]、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4]分别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病人进行3次量表评定。

2 结果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缺陷最终影响病人的预后、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并能决定病人是否能融入社会,是否如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5]。而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较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及预后,加之长期代养的病人,都是传统的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管理,以养为主,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导致病人与社会隔离,言语减少,活动缺乏兴趣,社会功能进一步减退,而这些病情单靠药物治疗是无法改变的。精神疾病护理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训练和恢复病人正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使其在疾病好转时及时回归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6]。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是以“为病人解决问题”为目标[7]。通过对病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能积极主动地料理日常生活,纠正了病人的不良行为;通过社交能力训练,病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护患沟通病人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兴趣也有所增加,每周定期与亲属见面,对精神病病人来说,探视可对精神病病人产生正面影响,从而消除其顾虑,安心住院,促进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8]。本次研究组病人通过1年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其IPROS总分和NOSIE总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说明系统化整体护理能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世臣,刘琳,付凤珍,等.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及幸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46-4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5-47.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78-982.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5-102;217-220.

[5]Green MF.Cognitive impairment andfunctional outcome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2006,67:12.

[6]陈彦芳.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7]崔书华,许玉华.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整体精神 篇5

关键词: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整体临床思维,创新

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防治眼部疾病,增进视觉功能,消除眼病患者的痛苦,改善眼部美容[1]。由于视觉器官的特点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其检查与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较大,眼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眼科学的发展与诸多基础学科关系密切,例如感染性角膜炎与微生物学,葡萄膜炎与免疫学,屈光间质混浊或屈光不正与光学,遗传性眼病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与眼科学的发展相得益彰。

眼科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应该在临床实践中敏锐地发现临床科研问题,运用科学的科研思维,培养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争取采用转化医学的研究思路,将临床发现的科学问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将研究成果再次应用于临床,最终达到服务于患者的目的[2]。

1 我国眼科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学术发展起步期。新中国成立后,眼科事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一批批眼科前辈开始引进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此时,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研究生,但多以模仿为主,缺乏自主创新。

学术发展稳定期。此阶段需要考查各项科研指标,如通过指标考核各自研究水平,如课题数、文章数、文章的分值,即指标导向型的科研阶段。国家、科研单位、医院从政策上对指标进行定量考核。此阶段的研究偏离了科学研究的本源,即解决临床实际问题[3]。

学术发展成熟期。此阶段,广大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平台及相应的研究团队均将研究回归本源,做临床需求、国家发展导向性的科研,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4]。中国已从学术产品的进口、设备的进口开始向出口(包括技术、知识、设备)转变。如,2014年上市的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抗VEGF类药物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在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尤其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起到了显著的疗效[5,6]。

2 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临床思维与技能培训的要求

运用系统和整体性的思维学习眼科疾病。既然我国眼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学术发展成熟期,研究的侧重点则在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对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要运用系统和整体思维的观念,更好地将眼科临床知识整合在一起。例如,当碰到一例不明原因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极度坏死,这时就应该考虑患者是否有巨细胞病毒、HIV病毒或者梅毒螺旋体感染等,进一步进行全身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变。其次,视觉器官的特殊性,要求眼科研究生掌握眼科检查的序贯性,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于眼科疾病来说,基本的临床思维应该是这样的: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前到后检查视觉器官的各个结构的改变,发现病变之后应该思考其生理功能发生了哪些改变(结构决定功能);并进一步思考其病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将基础与临床进行有机地结合);考虑所有可能的诊断并进行鉴别(思考支持点与不支持点),进一步思考诊断的最大可能性(缩小范围);最后,思考进一步检查及处理措施(确诊及其处理原则)。同时,可以利用循证眼科学,寻找证据支持,指导临床实践[7]。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唯有经过如此系统的整体思维训练,才能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敏锐地发现临床实际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进一步验证[8]。

加强临床基本诊疗技能与手术技能的培训。重视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使眼科研究生充分掌握眼科基本的检查诊疗技能,如裂隙灯、眼底镜、OCT、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加强显微手术操作的训练,反复在动物眼球上进行练习,掌握手术显微镜的合理使用,锻炼眼科研究生的手术协调性与心理素质的稳定性等,这可以使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具备良好的眼科检查与手术基本技能。为了加强研究生整体临床思维观的形成,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后,应该对眼前段疾病、眼后段疾病、眼视光学疾病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培养扎实的临床专业技能。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某一个科研问题。对疑难病例进行总结,查阅相关文献,练习写文献综述,促进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9]。

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培养良好的临床科研素养。眼科研究生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用裂隙灯检查患者结膜时,发现了一条线虫,其敏锐地收集临床图片,整理之后投到国际知名的杂志Lancet之后,得到编委的欣赏,立即被接收了[10]。这就是作为一名眼科临床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最起码的科学素养。眼科研究生需要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临床科研,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试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试验的准入与排除标准,严格设计试验方案,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如此才能对临床实际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11,12]。

3 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保障,其取决于科研工作者的洞察性、敏感性和非想象思维产生的先发性或首创性,核心是打破墨守成规,树立科学发展观。当今用来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导致的新生血管的最经典药物lucentis是在2006年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该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之一[13,14,15,16]。如此惊人的研究成果正是研究者洞察性、敏感性和非凡想象思维先发性的结晶。众所周知,黄斑水肿、渗出及出血只是AMD的临床现象,而本质是局部新生血管的形成。而针对新生血管问题曾先后研究出激光光凝术、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以及上述荣获重大进展的Lucentis[17,18,19,20,21]。这些技术都有新的进展,但又都有新的问题出现,因为至今本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就连最易想到的问题如AMD为什么发生在老年人?又为什么病变还局限在黄斑部?再说VEGF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多种因素参与制约的。近2年来,又发现了新的融合蛋白阿柏西普[22]和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6],其在抗VEGF方面也具备良好的效果。同时,为了解决多次注射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医药公司已经在研究抗VEGF药物的眼内缓释剂型[23,24]。因此,临床科研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但其宗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创新的源泉在于联想。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它相关的概念”,是一个逻辑思维支持的过程。联想是建立在具有广博知识且能善于总结归纳基础之上的。因此,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在选择临床科研课题之前,一定要阅读诸多参考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设计好一个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的课题。

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前提。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是联想的基础,科学的逻辑思维是联想的价值所在。多涉及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书籍与理论知识,可以使思维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灵感,促进知识的整合。西方国家规定,进入医学院校之前必须先完成理工科或生物课程的学习,这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高端医疗设备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其鼓励创新的教育模式是密切相关的[25]。

实践是实现创新的必由之路。一个新的想法是否切实可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观察的。专业学位型眼科研究生要敢于尝试,从课题立项来讲,这就是预试验,验证课题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使我们发现了新的技术或者新的药物,这才是临床科研创新的本质所在。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反复在实践过程中从青蒿中提炼了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26,27,28]。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科学研究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在临床中进行有效验证以及科学工作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完成的。

使命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创新成功的保证。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突破和学科发展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任何一项研究均有可能涉及诸多研究领域,常常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精于基础研究者则未必能精于临床研究,反之亦然,互相合作才能出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例如,药物开发的前期基础研究与动物试验主要由基础研究者完成,临床试验则必须由临床医生来完成。如此合作才能完成一项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整体精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3) 相关诊断标准;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53分, 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50分; (3) 可用语言表达内心体验, 无严重脑器质性及躯体病变; (4) 全部或大部分自知力恢复; (5) 15~60岁。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 观察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平均年龄 (39.2±1.7) 岁;平均受教育年限 (7.2±2.8) 年;平均病程 (21.3±6.5) 个月。对照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平均年龄 (39.4±1.6) 岁;平均受教育年限 (7.3±2.5) 年;平均病程 (21.2±6.2)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方案护理, 包括日常照护、病情观察等。观察组给予以社会功能训练为主的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

1.2.1 心理教育

指导患者控制情绪的方法、与人交流的技巧,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使其了解自身心理缺陷, 增强自我调整意识, 以保持心态平衡[2]。依据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病情制定学习计划, 促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1.2.2自知力宣教

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 是诱导复发及影响依从的重要因素。加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教育, 灌输正确的医学基础知识, 提高患者认知疾病能力, 可分析和评估某些精神症状, 进而强化自知力, 规避生活中的风险事件, 起到促进康复的目的[3]。

1.2.3 社会技能训练

以提高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工作和生活技能为目的, 矫正其不良行为, 提高其应对困境和自我保护能力。内容包括: (1) 生活能力:加强日常生活主动性及规律性的训练, 如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文娱活动, 并按时服药、进食、起床等。 (2) 社交训练:运用讨论、演示、授课等方法使患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使患者知晓如何表达自身意愿、遇到棘手问题如何求助等。带患者走入社会, 如医院设有小卖部, 带患者前去购物, 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增强患者自信。 (3) 回归社会训练:依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其参加各项劳动, 动用社会力量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 使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以加快回归社会进程, 保持乐观情绪, 促进机体康复。 (4) 家庭支持:取得家属配合, 鼓励到院陪伴患者, 加强心理层面的支持, 指导家属为患者营造温馨的家庭护理环境, 消除患者孤独感, 减轻抑郁、焦虑情绪, 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康复中来, 进而改善预后[4,5]。

1.3 指标观察

(1) 康复情况:应用康复状态量表 (MRSS) 评分评估。 (2) 社会功能:应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评分评估。均为分值越低, 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前MRSS评分、SD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MRSS评分、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情特点为病程迁延, 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 可较好地控制急性期症状, 但无法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受各种应激因素影响致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使个人、家庭、社会均受到损害, 因此加强社会功能恢复干预十分必要[6]。

本研究观察组在用药及常规照护基础上, 实施社会功能技巧训练, 首先, 通过健康的心理教育, 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障各项医护工作顺利开展;其次, 重视自知力教育,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并明确不良行为特征对预后的不利影响, 以针对性克服从而保障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为康复提供良好条件;此外, 重视日常生活、社交能力及回归社会能力等技能训练, 使患者养成规范的生活习惯, 在文娱活动中发现生活乐趣, 并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 全面促进机体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干预前两组MRSS评分、SDSS评分无明显差异, 干预后观察组MRSS评分、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整体护理干预为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强有力的条件, 促使患者在社会中回归自信, 进而保持乐观心境, 减轻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 与护理实施目标符合。

综上所述, 加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护理干预, 可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对保障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桂锦, 余家莹.工娱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衰退期的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884.

[2] 王林平, 邹义壮, 谢孟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瞻性记忆与社会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 (8) :619-623.

[3] 陈雪晶.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干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17) :72-73.

[4] 孙靓.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9) :65-66.

[5] 潘燕, 朱意平, 陈超, 等.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3, 34 (17) :2742-2744.

整体精神 篇7

2丨从中华民族建筑形式汲取养分,创造出专属于中央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批新校区应运而生,为高校的校园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通常这类新校区规模庞大,建设速度惊人,而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虽然考虑到了诸多因素,但往往忽略了设计的场所精神,与老校区缺乏必然的联系。

“场所精神”由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他认为富有记忆的场所和场所要素不可取代,它们融合了过去与现在,传统的理念和现时的需要,甚至预示着未来的发展。随着当今高校许多老校区中充满情境和富于记忆的场所消失, 那些在长久的岁月中留存下来的记忆痕迹也被抹去。新校区的场所记忆还未形成,却充斥着缺乏记忆积淀的、单调贫乏的场所,致使使用者找不到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正如诺伯舒兹所说 “场所的变迁不可避免,而回应的方式就是创造性的再诠释。”本文以场所精神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新校区的环境整体进行“再诠释”。

1.场所精神的内涵

根据《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场所”乃有行为的场地。脱离了行为活动,则不能称为场所。 “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诺伯舒兹系统地提出了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或导向感) 和认同感。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能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

2.高校校园整体设计

“整体”由许多分散的“个体”共同组成, 并形成综合运作机制。高校校园的整体设计,不仅包含了从校园规划到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的各个环节,而且强调如何使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整体连续的设计过程。校园规划在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其决定了整个校园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取向。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设计,在整体设计中具有基本平等的地位,是校园规划实施的具体空间表现。本文将场所精神赋予于高校校园整体设计中,通过对“定向感”和“认同感”两种场所精神类型的不同表达,使校园整体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3.基于场所精神构建的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整体设计

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青龙湖地区,总用地面积80.6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唯一拥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亦是唯一中国“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民族院校。目前在校学生1.3万余名,70%左右为少数名族。

基于场所精神在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的延续,新校区的整体设计首先建立在对老校区校园空间及校园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分析老校区的校园规划;总结老校区建筑设计精华;归纳老校区景观空间特点,力求在新校区整体设计中建立定向感与认同感并存的校园环境。

1)基于定向感建立的校园规划:

·规划结构:

中央民族大学的老校区在发展中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南北、东西两轴,空间形态为轴线式院落布局,主轴引导的道路以及多重空间序列是校园主导空间流线,次轴依附于主轴横向拓展形成辅助空间。这种以轴线形成的网络框架,明显严整有余而灵动不足。新校区在规划结构上延续了老校区的轴线系统,通过对校园空间组织的优化,对校园空间规划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套多维理性的主次轴空间体系,解决了老校区空间结构性和交往性错位的矛盾。

为了给使用者建立场所的定向感,在新校区不同的功能分区中,规划结构都体现了呼应老校区的特点。如在形象礼宾区布置了校区行政楼、 会堂、学术交流中心,和校园主入口一起营造出 “十”字形礼仪性空间序列,仿佛老校区主要教学空间中的“十”字轴线结构。

·空间尺度:

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空间尺度,以催生不同的活动和事件。人的尺度空间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可能,主要体现在以建筑为主体构成的围合空间体量上。中央民族大学老校区建筑密度大,强化了彼此之间的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建筑外部空间的围合感较强。校园空间以小广场和庭院式的空间分布。新校区用地规模是老校区的两倍,空间尺度被整体放大。新校区通过将大尺度的校园空间进行组合、分成不同功能组团,各组团通过广场、院落、步行系统等元素开展多向的、彼此关联的空间网络。形成中心绿地——开放空间——庭院三级不同的空间尺度。形态丰富,层次分明,从而与老校区的空间尺度产生联系。

2)基于建立认同感的校园建筑设计与校园景观设计:

·建筑设计:

中央民族大学老校区建筑是现代与古典的结合。尤其是保存至今的建校初期所建建筑,部分出自建筑名家梁思成先生之手。例如位于中轴线上的文化楼,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青砖墙面歇山屋顶,上覆盖灰色筒瓦,细部少量中式砖雕装饰,是老校区标志性建筑(图1)。

新校区建筑设计将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作为设计理念的核心。注重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建筑围合的院落化空间模式,综合利用地形地貌,打造复合性的建筑空间形态。和谐的建筑风格与布局形式使人的视觉处于一种连贯的、延续的状态,体现了空间的整体性。民族特色并不等于某一特定的民族样式,而是从中华几千年的建筑形式中汲取养分,结合老校区建筑具有抽象意义的装饰,创造属于中央民族大学的折衷样式,承载民族大学师生校园记忆(图2)。

·景观设计

建立使用者的场所认同感,是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的追求目的之一。它强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局部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为实现这一景观设计的构想,本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对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续,将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的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联系在一起。校园景观山水构架与周围自然山脉地形走势相呼应,并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特征(图3)。 其次,场所认同感的营造体现在校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例如景观方案设计在纵向中轴处凸显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在纵向礼宾轴设置民族主题小品与地雕,突出对民族文化的探究。同时在细节设计上注重对民族元素的运用,在材料选择、色彩运用上采用隐喻对比等手法,烘托民族性(图4)。第三,新校区的景观空间在注意保护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环境的同时, 还通过场所在当前校园文化中的功能去创造和延续文脉,即场所精神可以通过当前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以培育。例如设置以不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景观,为场所事件提供地点。随着使用者对这些空间多样化的利用,进而增加景观的与可参与性。第四,以植物造景为手段建立场所景观的认同感。在新校区景观种植设计中采用油松、国槐、白腊等骨干树种,从植物景观角度与老校区产生视觉上的联系。

4.结语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充满意义的场所,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精神。明确场所定位以及建立对校园场所的定位感与认同感,能够增进师生在一种开放、多元、 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的交往和对话,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就是一种教育的表达方式。同时,使用者场所里进行活动,不断改变着场所的形象特性和记忆印记,使校园的场所特性也处在不停地构筑和延续之中。

3丨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生态区鸟瞰图。

整体精神 篇8

职业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这些直接影响着他们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效果。为引导他们正确选择读物,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尽量让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 我们要搭建起他们整体的精神构架, 尽快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本校2011级护理 (1) 班全体学生和部分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 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以此作为改进阅读课教学的参考。

2 调查时间与对象

(1) 调查时间:2012年3月19日—4月3日。

(2) 调查对象:抽取天水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 (1) 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人数61名。

3 调查方法与步骤

(1) 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阅读的态度、阅读的目的、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对提高阅读质量方面的需求。

(2) 根据教师的平时观察和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所反映的情况, 将2011级护理 (1) 班学生按各科成绩好、中、差分类, 各选2名代表, 共计6人, 对他们进行专项调查, 调查要点有: (1) 你喜欢阅读吗, 为什么? (2) 你对哪些题材的内容感兴趣, 这些内容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吗? (3) 你不喜欢哪些文章, 为什么? (4) 你希望教师在你的阅读中起到什么作用?这项专项调查采取谈话的方法进行, 并对每位学生的谈话做了记录。

4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4.1 中职学生对阅读的态度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在61名被调查的中职学生中, 喜欢阅读的占绝大多数, 没有绝对不喜欢的, 因此不管他们抱有何种阅读目的、选择何种读物、采用何种阅读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 他们都喜欢阅读。接下来对39名经常阅读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倾向做了调查。39名学生中, 有33名喜欢文学类书籍, 占经常阅读人数的85%;喜欢社科类的有6名, 仅占15%。而喜欢文学的33名学生中, 有25名学生喜欢言情小说, 占喜欢文学人数的76%;喜欢看探险、警匪、武侠类读物的有6名;喜欢其他的只有2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 大部分中职学生喜欢阅读, 但他们最喜欢阅读的是形象思维的描述类文章, 在文学作品里喜欢阅读的是言情题材的作品, 这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征。从以上调查也可以看出, 他们不喜欢抽象思维的文章, 但对于形象说理的议论文和文艺色彩较浓的说明文也有一定兴趣。

4.2 中职学生在课堂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70%的中职学生对阅读目的不明确, 通过调查发现, 这是因为个性的差异、修养的层次、志趣爱好的不相同所导致。部分学生是为了汲取知识,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去阅读, 大部分学生不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去阅读, 是因为教师让读才去读。这没能从根本上调动中职学生阅读的内动力, 自然就不会有好的阅读效果。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不理解, 在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 没有翻工具书的习惯, 望文生义, 甚至断章取义, 难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可见, 字词仍然是中职学生顺利阅读的一大障碍。

从表2显示的数据可看出, 95%的学生在阅读时不能理清文章思路, 这样, 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也使他们无法体会文章严密的逻辑顺序和合理巧妙的情节安排, 更无法欣赏到文章的形式美, 不能从阅读中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从而降低了阅读质量。

中职学生的课堂阅读存在着以上3方面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的实践中去,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笔者把以上调查结果与两位语文教师进行了交流, 他们认为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关键问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 从低层次的阅读向高层次阅读转化, 这就需要把学生对阅读的外部需求转变成为他们的内部需求, 从而使他们在阅读时形成集中而持久的注意力。

4.3 中职学生对提高课堂阅读质量的需求 (见表3)

从表3可看出, 26%的学生在阅读时想知道作者的创作意图, 他们对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和写作背景有探究的需求;52%的学生想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他们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一个未知的世界, 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开阔文化视野, 增长多方面文化科学知识, 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12%的学生希望通过阅读激活自己的思想, 得到科学世界观、积极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启迪, 对一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说明中职生有创造性阅读的需求;10%的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感兴趣, 他们想通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同时也对欣赏语言的音韵美有一定的需求。

5 解决方法[1]

根据调查分析, 中职学生喜欢阅读, 但在阅读中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5.1 因势利导法

从表1可看出, 97%的学生喜欢阅读, 其中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读言情小说。可见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类小说的阅读中, 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而是为了消遣。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盲目阻止他们, 而应该因势利导, 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们喜欢的书籍, 和他们谈情节、论人物、讲历史, 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了解文化的历史脉络,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开阔文化视野, 尊重多样化文化形态, 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还可以利用他们崇拜偶像的特点, 让他们自己讲为什么崇拜某人物, 教师可利用人物形象自身的特点, 让学生感知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生理想, 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好书和文章, 把他们对阅读的内部需求所引起的阅读动机及时地转变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 能清晰地感知读物, 能产生丰富的想像、积极的思考和愉快的体验。

要引导学生阅读本专业书籍及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作品, 让学生在阅读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操守和专业兴趣[2]。如范晔的《华佗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王桐的《热爱护理专业, 做好护理工作》等。

5.2 寻疑找难法

从表2中可看出, 90%的中职学生有字词方面的阅读障碍, 这是因为他们基础差、底子薄, 平时知识积累又少。课堂阅读时, 教师应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把生字找出来, 把不懂的词找出来, 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教师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 与学生共同解答, 让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尽量不参与。这样, 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口的好习惯, 还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好风气。

5.3 快读慢谈法

中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往往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 尤其当作品的内容不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时候, 他们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眼在书上、心在书外。针对中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应让他们快速阅读, 因为快速阅读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在课堂阅读时, 首先限定时间, 根据作品的长短规定阅读的时间, 教师看时间把握学生阅读的速度。然后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问题可以从这些范围去提: (1) 本文是谁写的, 什么时间、在哪里写的? (2)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写的是什么内容? (3) 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 为什么? (4) 读完本文, 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5) 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当然, 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提出具体的问题, 问题应尽可能简洁、符合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形成一种讨论的气氛,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前两问, 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向对课文的整体评价过渡, 这一阶段的问答都集中在作品上, 学生回答比较单一, 不需要用过多时间, 而后3个问题问答的要点都集中在学生自己身上。这时, 要特别注意一些有创造性的发言, 无论是符合原文意图还是不符合的,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都要进行鼓励。如果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之间发生了争论,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公正评价, 凡是有创造性的发言, 凡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 都应当予以肯定。通过阅读, 把读物当作一面镜子, 用读物所传播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去影响学生的主观世界。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阅读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历史价值。

6 讨论与建议

6.1 给中职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

阅读是学习之母, 阅读是教育之本。“读好书、好读书”在搭建学生整体的精神构架方面至关重要, 因为这个精神构架对学生未来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有很大关系。学校教学要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教学计划, 并规定课时。学校除了在课堂上保证上好每一节阅读课外, 还要利用学校的阅览室、社会的图书馆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借阅。家长也要认识到阅读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 学生自己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阅读, 丰富自己的知识, 陶冶自己的情操。

6.2 教师、家长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读物

从表2可看出, 阅读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70%, 部分学生是为了汲取知识营养,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消磨时光, 或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 或是为了寻求“刺激”。不少学生乐于阅读漫画、武侠、魔幻类的读物, 而这些读物本身就存在着不健康甚至颓废悲观、反动淫秽的内容。有些学生还经常出入网吧, 虽说这是阅读的另一类方式, 但他们不是打游戏就是聊天, 他们精神萎靡、目光呆滞、举止怪诞、对人冷漠、无心学习, 以致荒废学业, 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学校、社会和家长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让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书籍。教师在教好课堂阅读的同时, 要推荐一些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读物, 尤其要指出哪些内容是有害的, 帮助他们树立起防护意识, 并指导学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要正确引导学生上正规网站, 查找学习资料,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防止和杜绝垃圾读物毒害学生精神, 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6.3 阅读应注重文章的形式美

从表2可以看出, 在阅读中理不清思路的学生占95%, 这说明他们缺乏语言经验和语言审美能力。给学生选定的读物应包含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方面的美学因素, 特别是汉语言读物, 还应具有汉字的造型美、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汉语词汇和语序的变化美、汉语文本体裁的多样美以及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等方面的美的特质。因此, 教师不能放弃对文章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方面的分析, 用图解法来标明文章的段落与层次结构, 让文章的逻辑结构一目了然, 使学生感受到形式美。词和句子是语言表意的最基本单位, 教师要将文章中优秀语言的音韵美、内容美综合起来体味语言的形式美和人文意蕴。

6.4 阅读要体现参与性和互动性

阅读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如报纸上的新闻、时事要点, 特别是卫生改革、医患纠纷等方面的相关文章,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并展开深入讨论;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讲演会、故事会等, 这些阅读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可以更灵活、更直观地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这些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 使学生不仅从书本上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能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从而增强了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体现课内课外知识的大融合, 重视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要求[3]。中职生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积累较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丰富的知识正是他们成才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2]郭政.讲课方法艺术论[M].兰州:甘肃出版社, 1990.

【整体精神】推荐阅读:

整体发展07-16

整体素养05-19

整体营销05-21

整体管理05-28

整体特征05-31

整体工程06-03

整体法06-05

效益整体06-05

整体理解06-24

整体优势06-28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下一篇:心理疏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