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策略

2024-09-19

整体策略(通用12篇)

整体策略 篇1

回顾高三数学复习历程, 觉得有一种方法效果不错, 值得向同行推荐, 就是把高三数学复习从整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复习的方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要求也不一样。

一、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1. 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 构建起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复习的重点是“三基”的复习, 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整合。定位是“以点带面打基础”。以课本为依托, 夯实基础, 以章节为单位, 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 并将它们系统化。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考试内容的具体化, 还是解题能力的生长点。因此, 复习要立足于课本, 重视基础教学。

2. 精讲典型习题, 打造高效课堂

复习阶段, 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 还要做大量的课外习题, 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是教学案一体化模式, 学生先做、教师批阅、上课讲评。教师选例要少一些, 精一些。以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为目标。点拨要恰到好处, 点到实处, 要“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 “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 教师的精讲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 思维障碍、心理障碍, 适时排除障碍、画龙点睛,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 总结规律, 加深理解, 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而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思维方向, 有充分思维依据, 有数学思想指导和介入的思想。理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 演绎证明, 归纳抽象, 直觉猜想, 运算求解等方面的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都强调宽度角, 多视点地考查数学素质, 有层次考查数学思想, 促进考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二、综合复习阶段

1. 注重基础, 规范答题

对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还不能回忆的, 要尽快补上, 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让学生复习“改错本”, 告诉学生关注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提醒自己注意, 避免高考犯同样的错。值得的指出的是, 在回归课本, 复习课本基础知识时切忌强记题型、死背结论, 这样浪费时间不说, 能力也是无法提高的, 要注意训练答题规范、准确、快速、卷面要整洁、有序。

2. 教师集体备课, 务实有效

高考复习是一项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工作, 要做好这项工作, 充足的备课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 只有“集思广益”, 才能“聚沙成塔”;只有发挥集体的优势, 才能提高备课质量。为此, 我们按周集体备课, 每次都完成两件事: (1) 回顾上周教学, 及时总结, 发现问题, 及时研究解决; (2) 研讨下周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优势, 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内容, 有每周讲解一个新题;有对专题的分析讲解;还有对综合试卷的填空题后两题及解答题的最后两道专人讲解。一题多解, 多题归类, 题目的思想方法, 以及会引起争议的问题, 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根源等都会成为研讨的对象。

三、强化训练阶段

这一段复习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 加强解题指导, 提高应试能力, 综合训练一方面是“三基”的训练, 另一方面是对课本重点与考点的强调。

1. 注重模拟试卷与练习的整合

模拟练习已成为高三数学教学的常态工作, 年级组每周都要安排一次模拟训练, 测试卷的命题质量就成为新的课题, 值得好好研究, 在选题时应注重: (1) 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 (2) 不断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 强化思维训练, 体现多一点想, 少一点算的命题特点。

2. 照顾一般, 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 有些题只点到为止, 有些题则需仔细分析, 对于学生错误较高的试题, 则要对症下药, , 为此必须认真批阅试卷, 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 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 对讲评思路精心设计, 只有做到讲评前心中有数, 才会做到讲评时有的放矢。

四、备考迎战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冲刺阶段, 教师要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到: (1) 检索知识点。检查自己的知识系统, 紧抓薄弱点, 并针对性地做专题训练和突击措施。 (2) “再”做纠错工作。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 试卷和纠错本, 回忆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 做好“再”纠错工作。 (3) 考试心理的指导。指导学生不做难题、偏题、怪题, 保持情绪稳定, 充满信心, 准备应考。 (4) 研究高考, 明确方向。要取得理想的成绩, 那就必须要清楚高考会考什么, 怎样考, 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和做无用功。高考命题是以《高考数学考试说明》为依据的, 高三数学复习要以《说明》为指导, 在内容取舍上, 应以考试内容为准, 不随意扩充、拓展和加深;注意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加强高考试题研究, 发挥集体智慧, 针对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集体研究, 共同寻找对策, 加强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精心筛选各类高考信息。

摘要:高中数学无论是对于学生能力培养而言还是高考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三数学教学则着重于巩固知识让学生可以将之前所学“融会贯通”, 因此整体复习教学则成为了其中的关键。本文对高三数学整体复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供以参考。

关键词:整体,复习策略

整体策略 篇2

民办学校的招生完全不同于公办学校,更不同于企业,商店对产品的营销、推销。它要求学校在广泛调查、了解家长,学生的“择校”需求,分析“生源大战”的市场竞争规律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的办学优势,推出本校的服务“亮点”,传播学校的品牌,以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为基础和后盾,采取合适的招生策略。

一、招生误区多多,结果不尽人意

专家们认为,部分民办学校招生存在误区。主要为盲目冒进,外行指挥,理念错误,急功近利,缺乏战略,包装过度,管理不足,诚信不足等。

部分民办学校中不懂教育规律的投资方掌握招生办学大权,让请来的校长闲置一旁。或请某某领导为校题词,建校剪彩,视察;或请某某著名歌星,演员到校造势,全然不知家长,学生并非为了提拔或消遣,而是在理智地“择校”,其关注的要害是是否真正的专家办学,名师执教,教学可靠,质量优秀。有些人抱着“商场如战场”的理念不放,将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沙滩”上。于是乎与其它民办校大打价格战、广告战,不惜血本的“挖生源”,甚而时不时在招生宣传中诋毁兄弟民办校,最终结果往往是几败俱伤。

民办校招生常常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而是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和虚名。如毫无原则地追求学生的数量,来者不拒。这就为日后的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品牌的打造种下祸根,埋下隐患。同时,争夺优生,为出教学业绩而不惜血本,全无总体战略设计和经济头脑。如某些学校每年免学费、免杂费食宿招收数十名优生,高考成绩不错,投资人虚名占尽,但学校办学资金链条一旦断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有的民办校在开展宣传活动时,总希望通过一个人,一个点子,一个活动,铺天盖地的标语、广告使学校一夜成名,吸引来众多学生,然而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轰动效应不等于轰动效益,能吸引学生、家长的眼球不一定能激起他们的择校欲。

有的民办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重视一时的承诺和做表面文章,忽视长期的兑现和服务。如在食堂住宿管理上,招生期间伙食较好,食堂整洁,尔后就多处不如人意。表现更差的是在招生宣传中玩数据、文字游戏,运用种种手段欺骗学生、家长。如信誓旦旦地说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实际上既不需要也远没做到。又如“今日送我一名学生、明日还你一名栋梁”,“考不上大学可退款”等,全然不顾“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但教育绝非万能”的基本教育规律。

如此等等,招生工作怎能成功?办学怎能不受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调整策

略。

二、建品牌形象,差异化发展

优质服务战略的确立不能仅满足家长当前需要(应试教育),更应立足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必须研究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细分市场,集中优势资源,满足特定生源的需求。

目前,有些民办学校的人抱怨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策不公,还是抱着“坐、等、要”的心态,“不找市场,找市长”,重患国企病,这不行。当前宏观环境变化,文凭、学历贬值,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公众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家长对应试教育的反感,对民办学校来说就是市场机遇;如果民办学校不能创造、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忽视客户利益。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则学校必败无疑。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要获得生源,必须有好的学校品牌。广东教育学院教授闫德明认为,如果把学校品牌喻为一座“冰山”,那么,显性的“识别符号”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之尖”,隐性的“文化底蕴”就像藏于水底的“冰山之基”,而“公众认可”则是这座“冰山”的“生存环境”。三者彼此依存并有机结合,学校品牌这座“冰山”就形成了,“无形资产”也就累积起来了。

个性定位是创建学校品牌的首要环节。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每所民办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异,因而所选择的创建学校品牌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也就不一样:有的学校在传承历史中超越,有的学校在反思实践中建构,有的学校在借鉴经验中创新,有的学校在验证理想中生成,有的学校在放大亮点中彰显,有的学校在革除弊端中发展„„所以,“每个学校都可能从某种特色切入,并且把这种特色发展为一种办学优势而最终成就品牌。„„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应该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公众和人际资源,挖掘、盘活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有利于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学校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高,校风校纪要好;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学校的办学主张、发展规划、改革举施,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公众对学校的感受、评价、建议,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决策依据。缺少了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创建学校品牌将无从谈起。

三、满足学生最核心的利益和需要

一所民办校要在招生市场中占有足够份额,不仅仅是要让人知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家长了解它时自然伴生一种好感,一种信赖,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择校愿望直至择校行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原市场营销管理研究所所长胡介埙教授认为,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招生也是营销,营销需要独特的销售主张(USP)。这种独特的销售主张在学校中常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招生口号。

民办学校脱胎于市场经济,常常推出崭新的理念亮相于社会,如“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中国人”、“用理想的教育,培养理想的人”、“培养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培养世界公民”,等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思路常新,提倡“快乐教育”、“成功教育”、“自然教育”、“情景教育”等等。

胡介埙教授认为市场营销的两个最主要的概念是市场细分和定位。要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和造就目标客户,特别是要通过定位来发现和强化独特的销售主张。学校要在同质市场上建立和发展差异化竞争优势,使自己在家长中形成区别并优越于竞争者服务的独特形象。

对任何一个学校而言,定位也应当是动态调整的。定位是消费者综合感知的结果,受众多营销组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定位应当随学校情况而变,没有唯一正确的定位。

实际上,消费者总是根据某些具体属性来感受学校定位的,而且,是根据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二个属性来决定的。学校通过调研明确和掌握这一二个影响最大的属性是定位成功的关键。目前对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定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中小学学生要求老师要幽默,要漂亮,要求学校学习要有趣,幼儿园每天讲一个故事;家长希望学校男老师多一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班级能否解决接送,能否解决下午放学与家长下班之间的时间差中孩子的管理和安排问题。中学和大专院校学生和家长所关心的最重要的因素则是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解决毕业实习问题,创业和创新能力,接班和继承事业问题,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问题。

在业内,广东碧桂园学校较受推崇。其招生策略有独到之处。办公室主任李立认为,学校提出的“让你的孩子比你更优秀”就是很好的招生口号。因为学校的目标客户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对第二代接班人的期望很高。碧桂园提供IB国际课程满足了家长的寻求高品质教育的要求,而对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满足了企业家培养第二代接班人的要求,当然获得家长的认同。

总的来说,要满足学生最核心的利益和需要。这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对家长来说,主要是希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当前是知识、品德、才艺;中期是升学就业、职业技能;长期是幸福人生。因此在招生介绍时要特别做好这个工作。

四、整合营销传播,建立良好互动

闫德明教授认为与商业传播有所不同,学校传播在媒体选择、内容制作、时机把握和受众分析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特性,频繁的促销,密集的广告,过度的宣传,是不适合学校的。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或服务),公众具有知情权和参与管理权。学校要善于通过文字与声像(如,常用公文、书刊报网、图片画册、橱窗陈列等)等传播媒介及时发布信息,反馈公众建议;也要善于通过人际交往(如,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历届校友、专家学者等)与相关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善于通过策划专题活动(如,家长会、周年庆典、主题活动节、学校开放日等)邀请公众亲身体验学校,展示学校品牌形象,形成良好“口碑”,以缔结品牌忠诚。总之,学校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地告知,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种运用多种媒介与公众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

胡介埙教授认为开创招生工作的新局面首先要选择能有效传达自己主张的广告渠道,要重视广告,更要重视宣传报道等软广告的作用,关注目标群体聚集的媒体,目标群体家长聚集的媒体。其次是重视和创造口碑。学校在招生中的可信度与美誉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口碑影响的。口碑主要是由现在在校的师生,特别是教师的言行所决定的。因此,培育学校在现有教师中间的良好口碑是关键。

口碑是有效而高度可信的“销售代理”。口碑并不是组织领导或外部权威人士所能创造出来的,口碑是由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沟通所创造的结果。要特别重视对开始不满意顾客的服务补救,消除负面口碑,创造和引导正面口碑。顾客的口碑多数是受内部员工影响的结果。学生中的口碑往往是教师行为的结果。要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质量以树立良好的口碑形象。其三,高效的传播需要创造神话和故事——那些最吸引家长和学生的东西。比如创造一二件能让人记住某个学校的标志,有时,组建一支球队,剧团,确定一个学校的LOGO,或者是实物代表的效果远胜于花费巨大的广告。

要运用沟通理论,设计好招生宣传资料。事实上,不存在正确规范的招生宣传的范本或模式。好的招生宣传资料肯定是定位明确的,个性化的,能够准确地传达教育主张。好的招生宣传资料必定是客观的展示,而不是吹嘘或夸耀。招生广告除了讲我们是什么外,更需要讲学生和家长在我们这里能得到什么。强调对方的利益是销售成功的关键。招生宣传资料中不能缺少的是:学生对学校的感受评价,家长对学校的感受评价,老师对学校的感受评价。可以用“我们的学生都感到„„„”,“学生家长们认为我们学校„„”,“我们的老师们„„”等语句。

当然,如果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运用招生软件搞好客户服务,则如虎添翼,能收到较好效果。

五、提高公信力,增加美誉度

如今,民办学校招生的难题是公信力缺乏,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民众对民办学校不信任,竞争对手的诋毁和民办学校对外沟通不够,信息传播不畅等。

要提高民办学校的公信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民办学校通过建立民办学校联盟等方法,联合起来树立民办学校的整体形象;通过本身公信力较强的中介机构,如各省的民办教育学(协)会或专门的民办教育研究机构,多方介入重塑形象;学校自身提高质量,多与社会沟通,改进传播技巧,传递家长需要的信息。

著名的银行家勃纳德·巴雷奇有一句名言:“你并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光以使自己明亮。”事实上,随着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纯竞争观念已明显落伍。资源共享,通过有序竞争完全可将民办教育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民办学校之间在招生中存在竞争,但更需要的是合作、自律与和谐。《教育时报》记者储清源介绍的河南省江河教育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江河教育集团由分别处于不同区域的12所民办学校组建,于今年3月28日在河南周口正式宣告成立。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这是民办教育正在探索的战略联盟之路。江河教育集团通过联盟的形式把地处不同区域的学校捆绑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打造民办教育的集体名片。这堪称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一大创新。

据该集团的发起人周口中英文学校董事长黄苏涛介绍,近年来,河南省的民办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缺乏能在全国叫响的知名品牌。为此,他们希望通过组建一个教育集团来集中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本着互惠互利、双赢共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1+1>2的叠加效应。成立后的江河教育集团,集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于一体。总占地2000多亩,在校生4万多人,总投资将达10个亿,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江河教育集团将实现八个统一,即统一形象宣传,包括集团旗、集团徽、宣传册、校服等对外形象宣传的物品;统一教育教学进度;统一考核,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统考,并作为内部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统一师资调配,对个别薄弱学校需要师资支持时,各校无条件服从统一调配,平时以支教、上示范课、相互参观学习、视导等手段缩小学校之间的距离,校际领导报董事局批准后可以相互流动;统一财务审查,原则上每半年一次,供各董事会决策;统一纪律监察,对个别学校处理人员有难度的时候,可安排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并予以处理;统一教学研究机构,并对编印的教育材料互相无偿使用;统一采购。

民办教育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吴华认为,这种走集团化发展的尝试将是对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丰富,也将是对民办教育制度创新的有益探索。有助提升民办学校的公信力。

六、提高招生人员素质,培育潜在生源

民办学校的招生被人戏称为“贴身肉搏”。没有好的校内管理,没有高素质的招生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没有学校招生工作的真正实力。有好的招生人员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源。必须提高招生人员素质,使原来的推销员式的招生人员成为专业顾问。

“招生办”本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招生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如口齿伶俐,谈吐得体,形象端庄,待人热情亲和力强,介绍内容令人信服。家长、学生从招生人员身上得到学校的第一真实印象,是决定是否择此校的要素之一,很难设想,不善于言表,照章行事,缺乏热情或形象欠佳的人员会很好地完成招生任务。

荣怀学校国际部校长周徐行认为要打造高素质的教育营销团队,招生人员必备三种素质:具有营销、管理能力;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良好的个人魅力(品质);富有爱心、诚实可靠、吃苦耐劳——把招生工作当事业做!招生人员是学习顾问——个性化教学(点单员),教育督导——监督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家校桥梁——信息反馈的中介,家校矛盾的缓冲,引领、参与教育产品研发,以战略眼光进行开发的设计者。

民办学校要有全年招生的观念,要开发潜在生源,特别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的民办学校。具体说来要做好与上下游学校的衔接工作;与社区合作作好家庭教育讲座,让自己学校的优秀学子去社区作报告,积累潜在生源;办好招生刊物,做“家教帮手”延伸专业服务;维护客户关系,带来更多机会。并给自己的毕业生创造各种新出路。

荣怀亲子园活动是一个开发潜在生源的好尝试。据荣怀幼教中心主任张雪鸿介绍,从2002年9月起至今,他们已成功举办了十期0——3岁婴幼儿全脑开发班,700多位宝宝参加了亲子园活动。

荣怀亲子园根据孩子的月龄分班,在每个双休日开展活动,利用荣怀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由经过亲子教育专业培训的幼儿园内教师执教,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挖掘婴幼儿的潜能。同时,向家长宣传先进的婴幼儿教育理念,指导具体的家庭亲子教育策略,让家长在老师的指导及与同龄孩子家长的互动交流中享受到与宝宝共同成长的快乐。

整体建构语文素养的策略 篇3

1使学生想学语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学习语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面具有良好的习惯。

2使学生会学语文,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执笔方法正确,坐姿端正,写字轻松自如,又好又快。

3基本完成了必读书目的阅读任务,积累了基本的自然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和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形成了结果良好,基本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4具有基本的朗读,演讲和口语交际能力。

5具有规范,流畅的语感,能够恰当,自由,有创意的书写真实的人,事,物。表达真实的自我意识。

二、整体建构语文素养的内容

1语文学习和听,说,读,写中各种语文素养非线性整体联动机制。

2语文素养的发展规律;从小学入学到毕业分阶段建构语文素养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

3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各种语文教育教学中整体建构语文素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策略。

4如何矫正不良的执笔方法,使学生写字轻松不累;如何过行楷关,使学生写字又好又快。

5听读结合的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如何通过画,表演等多元的方式促进阅读。

6如何建构作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何建立作文水平的科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7如何通过丰富思想方法,使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积累生活,提高写作水平?如何培养有文学特长的学生?

8如何进行有结构的整合性学习?如何矫正不良语文学习心理,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

9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话题,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整体建构语文素养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语文素养的培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和幸福奠基。决不能就语文素养培养语文素养,更不能为应试培养语文素养。同时,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坚持开放性原则。树立开放的科研意识,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和最新研究成果,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研究力量。

3坚持整合性原则。以综合整合的思想为指导,以整合的视角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研究教育方法模式,进行研究设计,开展研究工作。在兼容并收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整合的方式,去粗取精,形成成果,提高效率。

4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运用科学的科研方法,坚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坚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手段,加强课题研究,获得科学结论和可操作性成果。

四、整体建构语文素养的方法与思路

以行动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教育实验法为主,适当采取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1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内涵,外延,理清它们的层次关系,建构语文素养的基本结构。

2根据认知发展规律,语文学习规律以及从小学低年段到高年段的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重心的变化规律,对各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进行纵向的统筹规划,明确重要培养阶段及其目标。

3根据语文素养的基本结构和各种语文素养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运用智力激蕩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种语文教育中整体建构语文素养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等。

4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建立起语文学习和听、说、读、写过程中各种语文素养的非线性整体联动机制。既重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训练,也不忽视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与文本整体对话的熟读策略 篇4

在这里我们以教材文本的整体感知为价值取向, 通过分析一些关于教材文本整体感知的优秀课例, 列举一些熟读教材的有效策略。

一、拎“线”读文

“线”隐藏于已完成的作品中, 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 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线在文本中是起连贯作用的, “线索”是文本的脊梁, 有时还是文本的魂。走进文本, 如果能抓住文本的线索进行反复朗读, 很容易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 文本题眼中的“亮”是文本的线索。“亮”是我们的视觉感受, 我们由“亮”而想到了灯和光, 因为有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所以夜晚的北京亮起来。文本按照位置的变换顺序写了各个地方的“灯”和“光”, “灯”“光”交织, 在读者的意义世界里建构了一个亮堂的、美丽的、前景一片光明的北京。一位教师在执教《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 引领孩子以文本的整体感知为目的, 安排了拎主线“亮”, 找“灯光”读文的对话策略。

师:你能认读这些词语吗? (点击屏幕出示一组词语:华灯高照、灯光闪烁、灯的世界。)

(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盏盏的灯。

生:我看到了霓虹灯在闪烁, 很好看。

生:我看到了马路上的许许多多的灯亮着, 远远望去非常美丽。

师:你发现了这些词语的特点了吗?

生:都是四个字的。生:都是写灯的。生:都含有“灯”字。

师:对, 因为有了灯, 我们的北京才那么美。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 (屏幕出示:光彩夺目、五光十色、银光闪闪、光的海洋)

(生读词语)

师:读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无数的光在我眼前一闪一闪的。

生:我看到了一大片的光, 五颜六色的。

生:我眼前很亮很亮的。

师:这些词语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写光的。都含有“光”字。

师:是啊, 就是因为有了光, 夜晚的北京才更加迷人。怪不得课文里这样说——— (屏幕出示句子: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生读句子)

师:夜晚的北京城那么美, 那么亮, 就是因为有了灯。咱们再读课文, 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找到这些灯?

(生一边读, 一边画, 交流以下句子。

淤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

于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

盂广场四周, 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榆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 明亮的橱窗,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

虞街道上, 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 装点着美丽的北京。

愚环形路上, 一座座立交桥犹如一道道彩虹。

舆一束束灯光照着她, 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 银光闪闪, 十分动人。)

根据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教师以“灯”和“光”为线索, 组织了一条由词到句子再到文本整体的教学对话之路。词语的认读是基础, 句子的读通是关键, 在认读词语与读通句子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整个印象:夜晚的北京是灯的世界, 光的海洋。

二、抓“词”读文

“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 且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在具体的文本中, 词语以文本为存在情境, 词语在文本整体建构中生发出更加生动、丰满的意义来。如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见”作为一个视觉行为, 因为是在异地他乡的“洛阳”“见”, 所以“见”有了浓浓的思乡意, 相思情;因为是在特殊的季节秋天里“见”, 于是“见”有了悲苦、惆怅、萧条、落寞等的情绪, 孤身羁旅他乡, 于抬头随意一“见”而秋风满眼, 秋已深, 秋已寒, 秋已浓, 于是乡愁更深, 乡愁更苦, 乡愁更悲, 于是由“见”可整体把握文本的情绪。

就因为词语的这些特殊表现形式和词语的意义生成张力, 文本中会有一些“关键词”的存在。如李清照《如梦令》一首词中的关键词为“醉”, 所以会“不知归路”“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行》一词中的关键词为“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是狂态, “酒酣胸袒尚开张”是狂放,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是狂想。“关键词”有“文眼”之意, 是文本的轴心, 最能表达文本的内容、思想、意蕴、情感等。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纹丝不动”是文本的词语, 文本围绕“纹丝不动”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邱少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的感人事迹, “纹丝不动”是潜伏的要求, “纹丝不动”更是邱少云在烈火焚烧中的惊人之举, “纹丝不动”是邱少云钢铁意志的形象描述。所以在组织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 可以围绕话题“为什么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与文本展开对话, 从而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雨》, 主要描写了雷雨前后的大自然变化, 反映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雷雨前抓住云、风、树、蝉、闪电、雷声等来写雨前的变化情况, 而雷雨时主要就“风”和“雨”的情状来写雷雨的特点, 雷雨后的景色描写则通过与雨前景色比较, 突出了空气的清新。文中的“越”是生字,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中, 往往以“越……越……”的组合来表达事物的变化趋势。如越长越高、越活越年轻、越变越神奇等。课文中的“越来越响”表示的是雷声由小到大的增强趋势, “越来越亮”说的是闪电由弱到强由明到亮的变化, “越下越大”是写雨点由细到粗、雨势逐渐增强的趋势。课文第一部分是雷雨前的景色, 景象的特点是“变”, 变化的趋势是越来越强烈, 如云是越堆越厚, 风是越刮越猛,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雨点的变化增强趋势以雨和风为主体, 为衬托雨的“越下越大”, 文中还说“往窗外望去, 树哇, 房子啊, 都看不清了”, 表达的是视线越来越模糊的意思。雨后的景色变化, 表达的是事物的情状弱化的趋势, 如雷声越来越小、雨声越来越小。笔者以为“越……越……”这一个特殊结构的词能比准确地反映雷雨前后的景色的变化, 抓住“越……越……”这一个词语进行教学组织, 让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景物的“变化”, 可谓抓一词而读“通”全文。

二年级应关注学生的词语认读, 教学时应努力把“越……越……”这一特殊结构的语言形式做透, 让学生不仅认得生字“越”, 而且理解“越……越……”组成的意思, 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运用。不过, 文本的“词眼”确定是一件颇具教师语文功底和语文专业水平的事情。

三、按“图”读文

“图”是教材的一部分, 它非常形象地以线条和颜色解释着文本, 与文本进行着对话。“图”虽然是教材编写者与文本对话后的反应, 但是作为辅助文本, 仍与文本一起和读者 (教师、学生) 展开着对话。同时, 图的形象、直观、可感也使学生走向文本的过程倍感亲切和轻松。如四年级上册《白鹅》中插入两幅图:

两幅图用流畅而饱满的线条, 很随意且又很深刻地表现了丰子恺文中的白鹅的神韵。画是丰子恺的画, 文是丰子恺的文, 文是画的注释, 画是文的形象补白。

《白鹅》以“总分总”的形式构篇, 轻松而幽默地表现了白鹅的三个特点:一是声音的严厉, 二是步态的高傲, 三是吃相的一丝不苟。虽是极言鹅的高傲, 却字字句句透露着对鹅的由衷的喜欢。笔者在解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 尝试与图一中的鹅进行对话, 此时的鹅动态感极强, 不禁让人想知道此时的鹅正去做什么或正在完成什么, 于是可以有很多假设:此时的鹅正在驱赶篱笆外的过路人, 似乎厉声呵斥还不足以表达它的尽责, 正准备抬脚飞扑过去狠啄那个入侵者;此时的鹅正步态从容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此时的鹅似乎正去吃草、吃饭、喝水, 或正在为自己的饭被狗抢了而向主人大声地报告着……于是按“图”读文整体感知文本的教学思路也就在笔者的脑海里浮现:

告诉学生丰子恺是19世纪初的一位奇人, 他精通音律, 擅长文学, 还是一位出色的漫画家。他自己写的文章往往会配上一些适宜的小漫画。 (出示图一) 这是丰子恺为自己的文章《白鹅》配的画, 请你猜一猜这白鹅此时正去干什么, 答案在课文里找, 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后, 一幅画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能与图相对应的主要有三个句子:

(1) 凡有生客进来, 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 它也要引吭大叫, 不亚于狗的狂吠。 (表现声音的高傲)

(2) 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表现步态的高傲)

(3) 譬如吃一口饭, 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 饮一口水, 再大踏步走去吃泥, 吃草。 (表现吃相的高傲)

三个句子分别指向课文中具体说明白鹅高傲的三个相关内容:声音、步态、吃相的高傲。学生在经过按图找句子、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对话程序后, 很清楚地知道了文章的主要意思, 文章的段落结构, 文章中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 愉快而高效地完成了对教材文本的整体对话。

四、沿“标题”读文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 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标题开始, 这是与文本对话的普遍规律。有些标题表现的是文本的主要事件, 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实践中, 渐次地扩充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能很快地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寓言《纪昌学射》, 走进文本, 围绕文本, 尝试获取事件的重要信息:纪昌向谁学射?怎样学射?飞卫是怎么教的, 最后纪昌学成了没有?然后把这些重要信息充实于标题, 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完成了:纪昌下工夫向飞卫学射, 飞卫先教纪昌练基本功, 最后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有些标题表现的是文本的线索, 如《科利亚的木匣》, 文本借科利亚埋木匣, 挖木匣, 表达的是一个简单而永恒的哲理:世界万物都是变化而发展着的。三年级的学生在接触文本时, 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科利亚的木匣是怎样的?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些什么?关于“木匣”的信息, 虽然不是文本的主要内容, 但是在沿着木匣走进文本的时候, 我们却可以组织一个先认识木匣, 再感知围绕“木匣”科利亚都做了些什么事件, 然后通过对话来认识科利亚这个人和事件本身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性对话。

探究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策略 篇5

摘 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既包括内部整体,也包括外部整体。教学中应两者兼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语教学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8-01

提出语文整体性教学可以对语文教改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整体关照,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它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包括语文内部整体和外部整体。内部整体是指语文教学本身要求的完整性。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基本常识和思想教育,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能截然分开。外部整体即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这更是个大整体,也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值得探究的问题。随着社会制度的健全和观念的更新、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人们交往的加强,都对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作文教学,学校常常用更多的时间训练记叙、议论、说明三类文章的习作,可社会需要的主要是应用类文体。作文教学中我们一般要求语句华美,结构新颖,好文章需要跌宕起伏,社会需要的文章却是单刀直入、简单明了,讨厌“写驴却三纸无驴”。提出语文整体性教学是要我们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采取全景透视,综合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服务于社会。综上所述,提出语文整体性教学是语文教改中的一大进步,同时,语文整体性教学着眼于整体,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如过去和现在都强调“各科教学都必须加强思品教育”。这是教学上一个关键性指标,但要知道这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不可能单单从某一句话入手,不能在各科教学中都把这句话说上几遍,以突出对思想教育的重视,而是要从各科教学的特点这个具体入手,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就语文教学来说,众多的语文教学行家都推崇文以载道。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双基”的落实,做到语言训练到位,由此达到思想教育到位。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中意义深刻的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推敲、比较,做到训练到位,思想上受到教育。如教学《军神》一课,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顺序找出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的词语:冷冷→柔和→肃然起敬。然后再找出主人公身份变化的词语:病人→军人→军神。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推敲,感悟刘伯承老爷爷从容、镇定、意志如钢的宝贵品质,让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再如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安排在小学各个年级段的,这是一个整体。要提高小学作文水平,有赖于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必须全面落实到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就这一整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具体措施:

一、二年级开设说、写话训练,提前写作;三年级切实强化片断训练;四年级大、小作文结合训练;

五、六年级课内课外结合反复训练。所以多年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各种报刊或征文比赛,录用和获奖的文章数量逐年增多。这就是靠具体的落实,获得整体的效应。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纵观整体,狠抓具体,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抓落实。每篇课文都有许多项要求:有语文知识的、有思想教育的、有写作方面的。这些要求构成了一篇课文的整体要求。教学时不能一项一项截然分开来完成,而是要充分运用灵活巧妙的教学艺术,设想一些导语、引语,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连成一体,完成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像教学《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这两篇习作例文,教学时笔者根据文中的“奇”字采用了表格式的板书。这种表格式板书,有它独特的优点:它既是例文课堂教学的板书,又可作为学生观察记录的提纲,按照这提纲去观察,目的明确、记录清楚,为习作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体现了整体性教学的特色和效果。再如笔者在指导毕业班学生复习时,一堂课安排了修辞和标点两项复习内容,两者联系没什么必然性。但笔者想到了一首小诗,这首诗以拟人手法,描述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形象生动,利用这首诗把两项内容衔接起来。我先安排修辞方法的复习,并把似人放在最后,讲了拟人方法的作用后,再提问学生:“同学们,以前我们介绍过一首用拟人手法写的诗歌,大家还记得吗?”学生们就想到了:“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接下去就复习标点的常识。这样各环节就显得非常自然紧凑,很容易获得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和结构,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整体模式:

第一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结构模式,被任课老师普遍采用。第二种则是近几年来比较注重研究的模式,也已经被众多的老师所接受和应用。这一种模式很适合于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结构形式的课文,用起来非常贴切。如《泉城》一文,第一自然段总写济南泉多且美的特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分??济南的四大名泉,第六自然段用“天下闻名”作总结并点题。再如《九寨沟》《田园诗情》《莫高窟》《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北大荒的秋天》都可采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苏教版小语课本还有很多类似结构的文章,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复习训练中,我们应把这类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剖析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当然,研究实行语文整体教学,应在夯实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稳步进行,稳中求实,实中求快,快中求新,才能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区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篇6

目前,笔者所在的区域内学校和学校之间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差异,学校文化基础的差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研究有效性的差异,课堂教学效率的差异,学生的基础差异,学生家庭文化的差异,教学精致管理有效度的差异,等等。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施力,促进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1.深化认识。

要区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认识问题。不管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学校领导或者是普通教师,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是质量。我们不能因为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要严格执行三项规定、要认真落实“五严”精神,就觉得中心工作已经不是教学了;我们也不能因为学校出了个安全事故,就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忽视教学(当然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我们也不能因为个别领导对教育存在个人看法或不同意见,而将教育的整个思路都改变,对教育的前进方向作出调整。教育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教育教学是不能折腾的。所以,我们要始终如一地捍卫教学的中心地位,坚定不移地视质量为教育的生命。

2.强化校本。

在区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学校是最基本的因素。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团体,各学校在师资、学生、设施以及教研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每所学校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针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薄弱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切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及评价制度等。必须要突出校本,扬自身之长,避自身之短,抓薄弱环节。如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我们要落实责任,帮教到人,将课内转化和课外转化相结合,以课内转化为重点;校内转化和校外转化相结合,并且以校内转化为重点。要充分挖掘学校教学中的优势,要以优势的项目或因素来弥补不足,带动弱项的提升。

3.优化引领。

能否区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前些年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师范院校大量招生,导致了近年来师范毕业生质量整体下降,进而引发了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下滑的现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整体提升教师的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目前笔者所在区域存在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情况,而青年教师又具有思维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思想的“条条框框”少等特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这些特点,优化教学引领,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从区域范围看,我们在强化校本的前提下,也要重视高层次的专业引领。目前,我们有各学科的中心组、学科研究基地、名师工作室等,通过这些组织或平台,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培养教师。但这些都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并且涉及面也不广。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切实从教学出发,又回归于教学,始终面向课堂、面向学生、面向教师。这是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本”,绝对不能离开这个“本”而做一些远离课堂、学生和教师的所谓研究。也不能把所有教师都看成是“教科研专家”,不能好高骛远,要注重草根研究、行动研究。每个学科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确立一个引领性的教学研究课题,让全体学科教师参与研究;每学期都要组织大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由名师专家上课示范,给予引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上课研讨。这种教学研究活动要长期坚持,形成系列,真正为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搭建好平台,从而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升。

4.多层交流。

每一所学校往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各自的有效经验,因此,学校之间要进行多层次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反思工作中的教训。要形成一种交流制度,每学期由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牵头,组织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专题的经验交流会,学习先进典型,推广教学经验。还可以在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组建设、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交流活动,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5.深层协作。

要实现区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必须加强校际之间的深层协作。一是学校管理方面的协作。我们要跳出学校的小圈子,去优秀的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要建立一种管理人员的挂职机制,在区域内开展结对活动,由先进学校派出教学管理人员去结对学校挂职,传授管理经验;由相对薄弱的学校派出教学管理人员去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学习管理的思想、经验和方法。还可以到本区域之外进行挂职学习。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协作。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进行跨校的师徒结对,也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下,在更大范围内跨校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全区、全市的骨干教师的作用,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骨干教师去相对薄弱的学校定期任教,范围也可以更广一点。通过深层协作,一定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一定会有助于区域内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6.分层调研。

一所学校或者是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要经过检测才能确定。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检测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检测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寻求对策。所以,我们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调研来检测教学质量。每个教师都能看到调研分析报告,有学校教务处的报告,也有教研部门的报告。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层调研的方式:从对象考虑,可以只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从内容考虑,可以只对某一个单元或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调研;从形式考虑,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面试。分层调研更具有针对性。调研不只是一次测试,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研后的分析与研究,实现更有效地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区域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是一项综合性的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是前提,师资是关键,管理是根本。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整体思考,区域推进,因地制宜地选择策略,从而有效地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7

一.培养整体感语能力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整体感悟是学生通过直觉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学生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 对文本进行宏观的理解。具体地说, 整体感悟就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会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不仅贯彻新课标, 体现了新理念, 体现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更是学生阅读文本, 进一步个性化的理解、体验、评价的基础。在语文学业考试中, 现代文阅读 (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 是重点也是难点。整体感悟又是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 它是阅读选文解答其它考题的基础, 常常出现在每篇文章的第一题。如 (2011杭州) 《一棵小桃树》1、第一段中说:“哦, 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加以赏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 其作用是什么?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进行分析)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把握) 以上命题的思路, 与其说体现了命题者对阅读材料的独到理解, 对考点准确把握以及考题的精心设计, 还不如说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即整体———局部———整体。阅读记敘文, 只有在理解内容, 把握情感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品味精妙的语言, 探究文章的主旨。阅读说明文, 整体把握说明的内容, 是分析文章结构, 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拓展探究的基础。这个思维进程是不可逆推的。实践证明, 阅读文本, 首先要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全局, 引导学生整体上感悟文本。它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 核心内容找得准, 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如果缺乏整体感悟, 劈头就是架空分析, 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甚至徒劳无益。所以,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既能有效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难点, 又为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读对疏文解义的重要意义。可以说, 整体感悟能力是经过多次阅读后, 才能具备的直观领悟能力。朗读, 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 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通过朗读, 逐渐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朗读, 生发出学生个体反应、体验和共鸣, 进而进行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感悟,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 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还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二.培养整体感悟能力的有效策略

1、析标题, 识文体, 知内容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整体阅读才能把握要点, 而题目又是文章的眼睛, 它往往是文章信息最凝炼的表达, 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读报先读题, 读书先读皮”这句话形象说明了标题的作用。因此, 阅读时, 首先要注意文题, 这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很有帮助, 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写作中注重题目的作用, 所谓“题好一半文”,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 陈述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和小说的有些标题, 简洁明白本身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顺标题之“藤”摸全文内容之“瓜”, 自然“手到擒来”。 (概括内容的方法是“谁”、“做什么”、“结果怎样”) 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主要写我冒险爬悬崖被困在父亲引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类似还有《斑羚飞渡》《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散步》《唐睢不辱使命》《范进中举》《邹忌讽齐王纳谏》《香菱学诗》等。 (2) 线索类。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脉络。作者借助它连贯文章内容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体现了作者的构思, 它不是作品的中心内容而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组织材料手段。抓住了这根线, 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 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以人或中心事件、有意义的实物、时间为标题,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情节的方法, 就是回答出围绕线索写了哪些事、哪些景、哪些情。如《羚羊木雕》,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叙写“送木雕”、“讨木雕”、“还木雕”的情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回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 (3) 修辞类。此类标题含蓄, 文章的内容往往不是按标题的字面意思展开叙述, 这样我们就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这样就可以感知内容, 明确主旨。如《心声》字面含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字底含义是需要得到老师同学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 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友情。《爸爸的花儿落了》字面是夹竹桃的凋谢了, 字底父亲去逝世了。又如 (2011金华) 《弱种子也要发芽》比喻即使有缺陷的生命, 也有成长的权利, 不能被剥夺。类似还有《变色龙》、《再塑生命》。

阅读说明文, 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 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首先可从标题着眼, 如《旅鼠之谜》、《说“屏”》标题明确说明对象。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 就指出其特征。如《奇妙的克隆》一文, 标题既指出说明对象是“克隆”, 也指出其特征“奇妙”。反之, 如果需要为说明文语段加一个标题, 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标题。

阅读议论文, 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也需要学生有极强的整体感悟能力。当然, 除了认真阅读分析, 中心论点的把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容上看, 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形式上看, 论点是完整的句子,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是明确的判断, 一般不用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样”, 不用修辞, 可为肯定或否定句。它常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出现。如《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 。

2、抓关键句, 感知其意, 感悟其情、明确特征

寻找确定体味关键语句, 是解读文章的途径之一, 是“披文入情”的基本功。因为作者的写作意愿往往在文章中流露出来, 就散落在一些关键语句上, 而且对道理的阐述、文章的主旨也都体现在关键句子上。我们找寻到它们并加以体味, 就可以对文章有较准确、较深入的把握。

(1) 记叙文关键句从结构上说, 一般指文章或段落的领起句, 文章或段落的总结句和过渡句。从内容上看, 主要是指中心句、抒情句 (记叙中的抒情更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体现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甚至是文章结构的标志) 、议论句 (记叙中的议论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我们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起到提示作用) , 这些句子大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 在文章中有总领全文、点题、过渡呼应、补充说明、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等作用。《背影》开头第一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抒情, 总领全文、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最后一段:“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议论, 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句段之间的关系或并列, 或解说, 或递进, 或转折等, 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如果阅读时注意了句段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就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 说明文中关键性句子主要指首括句和中心句,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用以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的修辞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中心句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分析中心句, 同时, 注意文中的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其次”、“还有”等, 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 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另外, 还可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结构是作者内在行文思路的外观, 依此可推知作者行文的思路, 进而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析语段时, 还要注意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入手, 明确句群表达的重点内容。

议论文的大多数标题只是一个论题, 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分析, 找出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或找提示性词———“总之”、“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如果没有原句, 则需概括层意, 归纳中心论点。如《谈读书》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 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设计的策略 篇8

追究原因, 语文教学所受伤害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的效率太低, 这效率的低下根本原因又是源于语文教学的无序, 没有章法可以依循, 缺少相对系统的全局性的思考、周密的计划造成的。因此,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提上日程。

一、差异设计策略

(一) 因地区差异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 文化底蕴丰厚, 民俗风土人情各异。虽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培养的全体学生都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语文教材不分农村、城市, 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所以, 教学设计应当依据东西部、城乡间的地区差异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 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 见闻广博, 教学设计要更多样, 更新颖, 更能体现时代性、国际性。要将知识与能力巧妙统一, 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 更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等人文核心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开发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及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 提高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培养并拥有“平民意识”、懂得“弱势群体关怀”, 拥有关心普通人、关心大众的感情和爱心,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或农村地区, 因受条件限制, 在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 教学设计要充分注意地域特色, 力图通过挖掘文本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可结合当地的风情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综合活动, 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加强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更注重有效利用文本, 使学生扎实掌握、熟记必要的语文知识, 如文句中别字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等, 并带领学生逐步走向生活, 把书本所学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继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才有可能最终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二) 因个体差异制宜。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是各不相同的, 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引起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 也是教育的一个条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只有承认差异、重视差异, 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结构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才能使全体学生各种智能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得以充分发展。”[1]加德纳充分肯定了个人的智力优势, 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 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 我们的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 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而且,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2]学生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自主精神和关注中心就是兴趣产生的源泉。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 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3]《语文课程标准》中设立的不同级别的可选要求, 为“差异教学”开展提供了目标依据。要将课程标准的不同目标落实到差异教学中, 离不开分层教学与分步指导。

1. 客观分层

依据生源状况, 学校现在多是客观地将一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其学习水平和素质发展的层次, 按班级分成不同级别的实验班和普通班, 归入不同的“层”中。那么教师教学时应据班级实情, 做到心中有数, 合理设计教学, 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班级, 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步骤、教学切入口都应有所变化。另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采用相适宜的教育方法, 实现层次性教学, 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4]

2. 分步指导

虽分有实验班和普通班, 但班级中的学生还是存有个体差异。所以, 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教师要注意通过实施教学兼顾所有学生的水平, 对班内层次不尽相同的学生分步指导。无论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课上指导学生学习, 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 教学设计时就细化了目标的梯度、降低了台阶、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进步与超越的愉悦。“差异教学不仅强调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要通过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自身潜能的最充分发展, 即因人而异, 达到差异性的发展目标。”[5]

(三) 因学年差异制宜。

从初一年级来看, 以语文教学大纲为蓝本, 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语文中去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又从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的重要性及语文的魅力。同时, 以教材为例, 将语文教学扩展到广阔的空间去, 进行“大语文”教学, 这一时期除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于使用工具书解答基础语文知识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的积累。初二年级是语文教学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语言交际能力, 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将初一年级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动用于实际。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 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体知识及特点, 比如学习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在让学生不受这些知识点及体裁的限制, 让他们有话可说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严密的思维能力, 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要使其表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初三年级下学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及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和多角度思考文学中渗透的作者观、主张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三学年教学各有侧重点, 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学年差异制宜。

二、梯度设计策略

(一) 强调连贯, 由浅入深。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之一就是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6]同样, 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设计上也要体现一种连贯梯度, 是随年级、学年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梯度。

语文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生们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 好奇心强, 兴趣广泛, 思想活跃, 想象奇特而丰富, 对一些深奥神秘的现象也希望了解一二。因而教学目标就应有层次, “从宏观层面讲, 有年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直至课时目标等不同的层次, 所以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时, 从确定课时目标开始, 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层次, 以便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微观层面看, 设计课时目标的层次更具有操作价值,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组织起一种定向、有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层次应从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低到高, 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来考虑。”[7]

(二) 步步落实, 拾级而上。

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其论著《朱子读书法》中具体说明了学者成才必须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他认为:“学者观书, 病在只要向前, 不肯退步看。愈向前, 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 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有时还要频频回顾, 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即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应该按照教材的体系,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从听、说、读、写到语、修、逻、文。每教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 要使学生真正有所得。如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 教师切不可随之而过, 应该为学生穿针引线、铺路架桥, 让其切实地掌握新的知识, 并想方设法使其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知识。

(三) 张弛有度, 注重能力。

“教学内容的梯度性, 并不是指将内容分成几个截然不同的层次, 而是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一个台阶, 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帮助并促使学生把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8]初中阶段的学习, 初一是适应期, 初二是缓冲期, 初三是激战期。所以, 初一时的教学设计应是小步轻迈, 让学生逐步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此阶段教学应该放慢教学脚步, 适当降低要求, 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 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 都应尽量持有充分肯定意见。初二是缓冲期, 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出现分化, 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各个层面, 促进全面提高;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仍要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 在不断肯定与鼓励中,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初三是激战期, 语文学科面临着其他学科的强烈“排挤”, 这时候, 更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度拓展、加深, 巧妙强调重点, 教学设计更讲求高效。越是到了教学的后期, 教学设计越应张弛有度, 加强方法指导, 技能等能力提升训练, 一方面利于学生沉着应对中考, 另一方面力图能最终实现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终极目标。

三、宏观整合设计策略

(一) 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 教师可以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将作品内部内容进行创意整合, 以教学说明文为例, 八年级上册编入了两个主题单元:第三单元 (含《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 和第四单元 (含《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总体说来, 两单元文体与主题结合, 大致有“一般说明文”与“科技说明文”的区别, 前后两单元充分体现了一种“递进”——第三单元在兼顾主题的同时侧重于从文体知识的角度进行学习, 而第四单元在兼顾说明文特点的同时侧重于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学习。但由于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我们可以这样做:先按顺序教学较为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园林》;然后教学文艺性的小品文《桥之美》、《说“屏”》和随感式小品文《你一定会听见的》, 使学生在一番比较中, 发现前后两者在体式和语言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最后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这几篇科技说明文, 这样虽打乱了原来教材中的排列顺序, 但无疑对学生来说既识别和把握了文章的共性, 又明晰了其各有的特色。实践证明, 这一做法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

(二) 精当取舍教材内容。

为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取舍。如对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必要的作品进行背景介绍, 为拓展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题课外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包括播放一些易于整体理解文章大意并深入探究文本的音像资料等, 这些都是有益的补充。而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 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 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 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选用其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材料取而代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在教材中, 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 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 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 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 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 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进行写作训练等等。

如今的初中语文教材, 在编排上对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 按教材上课问题不大。但是由于教学目的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 课文的难点、重点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同样要有创新意识, 灵活取舍。如像鲁迅的《故乡》、茅盾的《白扬礼赞》等课文, 按“教参”规定的教时很难讲透, 可适当增加课时;而有的课文短小、浅显, 可压缩课时。对课后练习与教案也要灵活取舍。

(三) 学科之间内容整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 跳出教材用教材。在设计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其次, 在设计中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针对一些涉及其他学科的课文, 教师可在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通过与其他课程知识的整合, 来突破难点、重点, 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观潮》一文描绘了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潮最盛时雄伟壮观的气势, 也描绘了弄潮儿在风口浪尖上的精彩表演及水军演习时的宏大场面。钱塘江之所以形成如此壮观的景象, 是因为有特殊的地理形势, 这牵涉到天文、地理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搜集地理方面的知识, 上课时可以设计用一组问题, 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钱塘江和钱塘江潮的知识。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教学时, 若能时常抓住语文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点, 巧妙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那么, 这样的课文教学一定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发生频率非常高的活动, 它本就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 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以, 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 要使新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先做好整体教学设计, 才能进一步做好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楼利洪.关注个体差异, 促进均衡发展[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44) .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08.

[3]陈斌.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四性[J].文学教育, 2009 (2) .

[4]许红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 2007 (6) .

[5]郭清娟.教师差异教学观初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008/04.

[6]王力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

[7]潘克勤.聚焦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J].语文教学通讯, 2005 (4) .

整体策略 篇9

单元整体教学因为年段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精读指导重点也不同。一、二年级宜以“识字”为整合点,指导重点在比较词句中理解与朗读。单元整体识字,有益于把更多的字集中在一起,使低年级的学生不但能够认识更多的字,而且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了解汉字构字规律,对汉字的特点有更深的体会。三、四年级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指导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效果。五、六年级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整合课内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我们把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为2课时,大概用14个课时完成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

以下对每个模块的目标和操作进行简要的说明。

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画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画画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画字词,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画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之所以安排预习,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主要是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使更深入的思考。

理解内容模块: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文章说了什么以后,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且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不同年段,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应该不同。一、二年级明白文章告诉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文章告诉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在学习文章以后获得什么启示。

领悟表达模块: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就是在教师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从读者的角度,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不同年段,对领悟表达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领悟表达重在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点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不同年段,对欣赏评价的要求也有不同。低年级的欣赏评价,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要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如果说前面三个模块是吸收的话,那么,口语交际和习作模块则是倾吐。在口语交际模块中,让学生结合话题进行准备,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评价,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有的是主题相似,有的是体裁相似,有的是内容相似,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激起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在阅读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自由阅读以后,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欣赏评价。大体的操作方法与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模块相类似。不同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更大,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培养伸展、评鉴、创意阅读能力的机会更多。

整本书阅读讨论,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指向阅读的方向和规律。在内容方面可以提示学生忽略的细节问题,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整合推出问题的结论。师生还可以在共同的情景中对整本书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表达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从表达上了解一本书,了解一本书的结构与一篇文章结构的异同。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活动因素多,参与程度高,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学生再通过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边排练边修改。最后,在全班进行表演。同样是“编写剧本”,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在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自己认识包装袋上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识字。二年级,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搜集各种材料(广告、包装纸等)上的字,把自己认识的字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注上拼音。把多张这样的纸钉在一起,就是一个识字课本,然后在班内交流。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字,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这样的识字,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检测模块:检测模块,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重新回答一些问题,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我检测完毕,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即使是自测的部分,也应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进行,以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

每个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有的在于启发引导,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

以上所说,只是一个大体流程。

我们从单元整体教学的历史及理论上进行研究,从“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是一种有效的可以推广的教学方式,我没有办法确定。我只能说,在我们实践的这所学校中,学生因为单元整体教学而在语文学习中受益。语文教学形成了以教科书为基本出发点,向“整本书”和“语文实践活动”辐射的丰富的体系。单元整体教学以教科书的单元为凭借,从小学6年的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目标,建构起一个6年12学期的目标体系和实践体系。

除了“读整本书”以外,我们还确立了经典诵读的序列。每学期背诵古诗词25首,6年下来,学生就能够背诵300首。这就是我们的经典诵读序列,也是我们单元整体教学的一部分。

在语文教学偏重阅读的现状下,我们又进行了习作教学的探讨,建立了一个习作的目标和实施体系。我们确立的基本目标是: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用儿童的语言写出自己想写的话;三、四年级,培养学生写实的基本功,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五、六年级,培养学生用文学的笔法来习作,来创作。举个例子说,一年级引导学生学写儿童诗,二年级引导学生创编图画书;三年级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场景;四年级让学生描写内心活动;五年级让学生用散文的方式来写作;六年级让学生创作小小说。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并不代表全部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建立的这个习作体系,同样要纳入单元整体教学之中,这样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群文阅读策略 篇10

一、精读课文, 指导群文阅读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 一般情况下,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编四篇课文, 两篇精读课文, 两篇略读课文。它们主题统一, 有的选材相同, 有的写法类似, 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要好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通过精读指导,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依法进行群文阅读。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主题是“热爱生命”, 课文有《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其中《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为精读课文, 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这两篇课文, 体会生命的可贵及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让学生掌握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联系作者经历、写作背景,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来体会人物情感的这种阅读方法;再运用这种方法, 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其他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后借助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上好本单元的总结课, 让学生掌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 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对其后续的阅读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略读课文, 拓展群文阅读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从三年级开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 到了四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编写,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味。但是仅仅两篇是远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 此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 使略读课文变得简略而丰厚。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 采用默读的方式, 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 再交流读后的感受, 然后泛读《迷人的张家界》、《敦煌莫高窟游记》、《庐山云雾》等多篇文章, 在大量的阅读中让学生充分想象文中描写的情境, 感受作者笔下世界遗产的魅力, 体会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一篇带多篇, 既提高了读写能力, 又增加了阅读量。

三、综合性学习, 探究群文阅读

“综合性学习”开始是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的一项学习能力的综合要求, 它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的综合训练。四年级上下册各两次;从五年级开始, 每册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 开展群文阅读, 使其成为探究学习的资源, 使阅读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是以童话为主题的一组课文, 其中就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 要求学生“开展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首先, 我选取了《给你一个惊喜》、《风娃娃做客》、《喜欢你, 狐狸》、《红红的大苹果》这一组童话故事, 在课堂上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多篇童话故事的阅读中, 比较发现童话故事的内容、表达方式、表达风格的不同, 使其充分感受童话的魅力, 为接下来的综合性学习打下基础;然后, 再让学生各自收集喜欢的中外童话, 认真阅读, 互相推荐, 交换阅读;最后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 进行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真正走进童话王国,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四、课外阅读, 延伸群文阅读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每天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随着儿童阅读的推广, 为学生提供的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什么?怎样读?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教师首先要选好文章, 要围绕某一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文章, 在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效。群文阅读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以教材单元主题来确定。

如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第六组“田园生活”主题, 我们可以选择:索伊拉的《细雨来访》、季薇的《柳色如梦》、贾平凹的《池塘》、萧红的《祖父, 后园》这样一组文章来开展群文阅读, 进一步感受田园风情, 体味优美语言。

2. 以文章作者来确定。

如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四组中老舍的《猫》、《母鸡》, 我们可以选择老舍的《草原》、《养花》、《济南的冬天》、《趵突泉》这样一组文章来开展群文阅读, 初步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3. 以文章题材来确定。

整体策略 篇11

下面我以一节观摩课为例,分析忽视整体阅读的弊端。课题为《胡同文化》,教学过程如下。一、合作交流,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抓关键词和关键句讨论:1,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2,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3,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这是一种什么文化,其精义是什么。二、揣摩文句,归纳主旨,探究情感。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分组讨论:1,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2,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持什么态度。三、拓展。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你所在的地域文化有什么特点,模仿课文考察家乡人民的生活态度,探究其文化意味。

从授课内容来看,这节课抓住了教学重点,问题设计有梯度。就课堂效果来看,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课堂很活跃,尤其是对后两个问题的探讨热火朝天。但是冷静审视整个过程,我们不得不说这里多数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下面作些具体分析。

实现阅读的价值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学生要经过自读,捕捉关键语句,形成自己的整体感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然后从宏观上描绘文章的轮廓,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但我们在这节课中看到的是游离文本情感的仓促研读。

《胡同文化》是一篇小品文,作者借胡同阐述北京市民的生活。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理解文中感情复杂、蕴藉丰富的句子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首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先写北京的胡同,再写北京胡同文化,最后谈文化的衰败。理清文章的思路,使学生获得整体感受,是生成阅读价值的前提。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教师就针对文本的思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但是因为研读前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整体感知文本,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委婉感伤的情感基调,也就很难实现与作家、文本之间的心灵交流。

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讨论,抓关键词,能发现正确的答案,把握文章的思路,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回答只是与教师预设答案的对接。因此,这种教学行为是消极的,很难产生有效的阅读体会。

当前,很多教师似乎也认识到了整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总是方法欠妥。那么,运用整体阅读进行现代散文教学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整体性原则。这一特点,在阅读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阅读中不能“目无全牛”,而必须着眼于全文的内容、构架、主旨、特点等这些篇章上的宏观认识;二是在阅读中对部分或要素的认识不能脱离整体,否则,不是无法分析,就是导致结论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就是一个有机系统,部分与部分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部分与要素之间,部分、要素与整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要素或部分,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必须从系统的联系上去理解。词义、句义要由语境来确定,过渡句、段要由上下文来判别,人物性格要在情节发展中去认识,中心、脉络、结构要从内容的综合形态中去掌握。

三、概括性原则。概括是通过筛选、抽象撮取主要特征来认识事物全貌或本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通过阅读快速筛选出一些关键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并通过筛选后词语的综合,基本正确地把握住整体的内容,并透过内容了解全篇的脉络、构架、主旨,着眼于通观大意,快速把握全体。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策略建构 篇12

关键词:居住区,整体设计,策略

1整体设计和居住区环境概念

整体设计, 是一种设计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理念。美国建筑师瑞恩 (Sim Van Der Ryn) 、布乃尔 (Streling Bunnell) 提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 就是通过强化建筑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以完善系统的运行过程。这里指的系统, 就是指城市之中建筑与城市环境形成的环境系统, 这二者是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整体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过去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单独的学科, 在各界形成了“规划———建筑———景观”这一体系, 而对于城市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 建筑对于物质和能量的汲取是依托于城市的, 而从环境中吸取物质的同时, 也反作用于周边的环境。其次, 整体设计强调设计的完整性。整体设计是一个系统, 要注重其完整性的同时区分出级别性。整体设计突出了其完整性, 级别性则增强了整体设计的稳定性。再次, 整体设计体现了设计的互补性。整体设计中与过去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多学科的交融, 建筑、规划、景观不再做完全的区分。互补性大大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保证各个方面的设计完整的整体设计, 体现了设计的互补性。整体设计中与过去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多学科的交融, 建筑、规划、景观不再做完全的区分, 在整体设计之中没有清晰地分辨各个设计的不同。互补性大大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保证各个方面的设计完整的渗透。最后, 在全球信息化的同时, 设计之间的信息化也在稳步提升, 环境、建筑、景观之间的信息相互交流, 使设计之中的信息保存、信息传播等更便捷, 设计更完整。

居住区环境就是指在城市的居住区内部, 能对居民产生心理认知的周边事物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从上可以看出, 居住区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而这两大部分也就体现了其两大特点:功能性与文化性, 环境是为人所用的, 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

对整体设计而言, 居住区环境是居住区内部及其周边城市环境的总称, 居住区环境是整体设计, 就需要渗透进各个层面, 从上至下的设计中来完善设计目标。

2居住区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体化

在规划设计之中,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一步步提高, 整体设计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不单单是住区的规划, 对于景观来讲, 也不单单是绿化种植和景观小品的设计, 需要将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完善居住区的整体布局、空间环境等。

2.1 居住区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体化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景观设计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居住区规划设计之中, 将景观设计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的逐渐重视起来,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为整体设计提供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2.1.1 学科的专业性。风景园林从中国的“一池三山”到欧洲规则式园林一直发展至今, 已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体系, 在成百上千的历史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风景区、公园、住区到政府要处、学校、街道等各个方面完全地覆盖了园林景观设计。

2.1.2 园林设计的拓展宽度。风景园林是涉及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1]。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对空间、场所的营造, 在新的世纪, 更加注重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驱导, 无论是居住区设计还是城市规划, 对于生态知识的运用已成为重中之重。

2.2 环境设计的重点在于“人”

居住区的设计中, 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相辅相承, 景观设计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 而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 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在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通过对空间布局、景观体系的设计, 营造尺度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对自然条件的利用、改造, 植物配植和建筑小品的建造,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邻里之间的交往上, 环境在其中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场所, 也将突兀的景观空间赋予人的气息。总之,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体化, 加重了居住区环境的人性化特征,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设计。

3城市设计的融入

在详细规划阶段中, 居住区整体环境设计从过去单一的景观设计转变成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融入其中, 实现同步设计。

城市设计是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 城市设计思想的介入, 可以对居民的行为方式、心理感知进行综合分析, 对物质环境的体量、尺度、色彩等进行综合设计, 注重环境景观, 完善设计质量, 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设计思想在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中主要体现5 大功能:

3.1 空间的营造

居住区内的空间也就是环境的三维概念, 甚至是四维时空上的概念。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城市设计中营造的空间具有三种属性:路径属性、领域属性、场所属性 (场所属性也就是具有独立特性的空间) 。通过居住区环境内不同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 形成不同的空间。

3.2 “路径”、“节点”的运用

居住区是一个居民生活的环境, 居民的日常活动都在居住区的环境中进行。城市设计中的路径 (Path) 和节点 (Node) 在居住区中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感触和意象。路径就是居住区内部的道路, 而节点是居住区内居民几种活动或者景观中心的空间, 在路径和节点的选择上, 应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因素, 保证居住区空间环境质量良好。

3.3 形态格局

在城市设计中, 形态格局是整个设计的重点, 要求各个要素形成整体完整、秩序良好的格局, 更要结构清晰、感观优越。在居住区设计中, 不仅要注重居住建筑、道路、绿化等的布局, 还要注意居民活动的区域重点关注, 打破原有封闭式的居住类型, 结合地形、节约资源。

3.4 文化传承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符合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观, 包括文脉、历史、传统、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乡土、文学、书法、符号学等各个层面[2], 寻求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地域性的延续, 在满足正常的居住生活前提下, 通过综合性的环境设计体现居住区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类型。对于历史地段的设计, 更要注重保护和更新相协调, 确保居住区设计的文化传承。

3.5 场所营造

场所与空间是一个对应的概念, 场所= 空间+ 人, 也就是说, 空间的物质性加上人的活动, 才能构成场所。居住区的场所营造, 主要是靠环境空间加之以人的活动构成, 物质空间和心理要素组合而成居住区环境场所。

4实施过程中:景观与建筑的同步

在居住区整体设计实施过程中, 景观与建筑是整个设计的两大部分, 两者应该相辅相承、互相交融。

4.1 景观有建筑意识

景观设计中的建筑意识, 实际上是指在设计中, 景观构成的风格与建筑风格相搭配, 形成居住区环境的整套体系。

4.1.1 景观设计的风格要与建筑设计相对应。景观的平面、立面设计中, 要充分与建筑对应, 在衬景、对景等结构形成中, 保证景观与建筑的协调统一。景观色彩、风格、明暗都要与建筑一致。

4.1.2 植物配植与建筑相协调。植物是景观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植物不仅仅有生态效应, 更与建筑搭配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植物的选择、种植、栽培中, 要突出景观的整体性, 完善单一的建筑类型, 充分展示整体环境的特点。

4.1.3 景观与建筑衔接得体。这里讲的衔接, 也可以称之为过渡。建筑与景观在居住区环境之中是共生的, 二者良好的过渡融合, 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一方面可以以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过渡, 另外也可以以植物、假山等景观进行过渡, 在视觉上给居民制造一种和谐得体的景观。

4.2 建筑有景观意识

建筑在进行设计中就应该意识到, 在居住区环境中,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的一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中, 就多次结合自然条件进行构思, 将建筑置于环境之中, 形成特色的景观效果。这样的建筑在强调基地特质的前提下, 展现整体性的思维, 使建筑、景观融为一体, 互相呼应。

总之, 建筑与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被有意识地联系到一起, 在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中, 形成景观、建筑的一体化, 使居住区环境的整体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5景观先行———以风景园林主导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景观先行”是一种主张以风景园林为主要地位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中, 以风景园林师作为主要设计师, 与规划、建筑等多专业融合, 完成居住区环境的整体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越来越受居民的重视, 环境设计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环境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3]。风景园林主导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要求以风景园林专业为导向, 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介入方案之中, 结合规划师的设计方案, 做到景观与规划协调的规划方案。接下来与建筑设计师交流, 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中寻求平衡点, 达到景观特点的最大化。最后, 由风景园林师设计整体景观, 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经济政策, 完善设计, 使居住区环境达到整体性的统一。

景观先行只是一个趋势, 在当今的设计中并不多见。我由衷的希望在新的时代来临之时, 设计师们在思考面临的问题的同时, 找到这样一种设计方法, 多学科的交融, 真正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杨红影, 汪丽虹.浅谈传统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 .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4.02.298.

[2]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6.

上一篇:助产过程下一篇:脑卒中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