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发展

2024-07-16

整体发展(共12篇)

整体发展 篇1

1 部品的发展过程

2.2 标准化背景

2.3 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

(1) 由于国内的整体厨房设计理念是源于欧洲国家, 比较强调风格和装饰效果, 但整体厨房其实是功能性很强、使用频率很高的部品, 需要从实用性出发。

(2) 由于国内的主体结构没有标准化, 施工精度误差大, 难以形成标准化的整体厨房净空间, 需要做处理措施。

(3) 厨房家具和设备的模数化, 并没有广泛形成, 匹配度差, 通用性差。

(4) 设计问题

-厨房布局的常见设计问题

-水、电、气位的常见设计问题

-五金、柜体的常见设计问题

-由尺寸导致的常见设计问题

-粗心导致的常见设计问题

3 部品性能方面

3.1 柜体

3.2 台面

3.3 五金

3.4 智能化

3.5 部品性能方面的主要问题

(1) 对整体厨房产品环保性、智能化的开发有待提高。

(2) 五金件的耐用度, 板材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问题。

(3) 对于新材料的开发缺乏。

4 施工与安装方面

4.1 施工与安装方面比较

4.2 施工与安装的主要问题

(1) 施工管理问题:整体厨房中整体橱柜的施工一般在地面、墙面、吊顶完成后进行, 由于一些工程工期较紧, 存在工序交叉的问题, 这样会对橱柜最终使用中的质量造成影响。

此外, 一些工程现场的板材数量不对或不匹配, 延长了施工工期, 这些都是施工管理方面所造成的问题。

(2) 现场问题:由于工程现场的煤气表、水表等位置的不固定性所造成的现场割板, 降低了施工速度。此外, 由于土建偏差过大, 造成橱柜的安装要进行每户的实测实量, 降低了速度。

5 质量保证与售后维修方面

5.1 质量保证与维修方案

5.2 部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整体发展 篇2

市工商局工作实现整体创新和发展

近两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工商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深化“两创”活动,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抓班子带队伍,强化管理、转变作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作的整体创新和发展。2005年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实绩考核名列自治区各盟市工商局第一,为建设经济强市和率先达小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新成效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案件790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06个,查获假冒伪劣食品价值119.32万元,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放心。扎实开展红盾护农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了农牧民利益,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5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75万元,已连续3年半实现了农牧资产品“零投诉”。积极维护商标专用权,严厉查处商标侵权案件71起,进一步规范了商标使用秩序。认真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共监测各类媒体广告3000余条,查办违法广告案件117起,广告经营年检率达100%。认真开展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市场专项整治,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巩固

1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目标任务的要求,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了拉网式专项整治,期间,共清理无照经营1110户,其中取缔411户,引导办照567户;清理无前置审批手续经营户410户;规范未亮照经营户696户;对183户牌匾字号不符的经营户予以规范;清理橱窗广告488户;清除店外设摊、乱搭临建436户;规范商品乱摆放经营户514户;检查食品经营主体9277户次,取缔制假售假黑窝点9个,巩固和发展“创城”成果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全力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和竞争秩序,加大商业贿赂整治力度,对11起涉嫌商业贿赂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总案值460余万元;重拳打击传销活动,共捣毁、取缔92处涉嫌传销活动的人员聚集窝点,驱散涉嫌传销人员5778人;认真组织开展了“红盾执法月”、“制止欺诈月”专项行动,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加强对粮食、成品油、汽车、钢材、家装材料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清理代售代办铁路客票点、打击盗版、打击走私贩私、“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等工作,这个局已连续4年被自治区“扫黄打非”办表彰为先进集体;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三级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全系统共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28437件,其中:咨询23816件,全部即时解答;申诉2759件,办结率为75%;举报1034件,办结率为64%,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两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2852件,总案值

26493.18万元,切实维护了我市良好的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

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目前,全市内、外资企业总数分别达到6917户和128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发展到5.85万户和1.15万户,全市第三产业经营户已累计发展到6.64万户。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572户,私营企业1183户,新登记内资企业293户,外资企业11户,新发展第三产业经营户8287户。这个局连续六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红盾护农、品牌富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信息助农、扶优促农等兴农活动,九原区分局发展经纪人或经纪组织、推进“订单农业”、土右旗工商局的“一会三站”建设、达茂旗工商局的“草原12315”进牧区活动等都已收到明显成效,全系统已建立村一级“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103个,指导农牧区和行业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22件,组织农村经纪人培训4期,办理农村经纪人营业执照1032个,帮助涉农企业及农牧民签订规范合同42268份。完善措施强化年检验照工作,对“内蒙古一机集团”等104户遵守工商法规、经营状况良好、商事信誉较高的企业予以免检,上门年检企业801户;启动了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系统,对96户外资企业进行了网上审查,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检户的95%。截止2006年6月底,全市共1.6万户内资企业参加了年

3检,年检率达63%;102户外资企业参加了年检,年检率达98%;个体工商户贴花验照3.65万户,贴花验照率达64%。积极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截至目前,全系统共为5705名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免费办理了营业执照;两年来,为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就业人员减免行政性收费达1650万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力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2500多件,其中农副产品特色商标149件,服务商标309件,著名商标36件,驰名商标3件。

监管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

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在全市工商系统实现了各类企业A、B、C、D分类的自动生成,深入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文明诚信市场”、“百城万店无假货”、“消费者满意一条街”和“A级诚信品牌”等活动。继续完善市场主体分层分类监管改革,有效优化了市场准入环境,提高了准入效率,依托“经济户口”试行了网格化市场监管模式,提高了市场监管效能。继续推进商品市场准入监管改革,着力构筑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建立购销查验、进货台帐、商品质量信息公示、不合格商品退出等项监管制度,共对涉及食品、农资、烟花爆竹、建材等717个批次的商品进行了质量抽检,及时公布了结果并对不合格商品经营者予以行政处罚,向社会提出了消费警示。

信用、法治、信息工商建设取得新突破

深入开展“两创”活动,队伍建设和各项基础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系统共举办政治业务培训班130期,参加培训6700人次,参培率达100%。坚持综合评价、优化结构、广泛交流、公开公正原则,对全系统55%的科级干部队伍进行了调整交流,全面加强全系统科级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和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活动,进一步加大了“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等创建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了与共建单位“结对共建”活动。今年以来,全系统又有7个工商所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大厅和稀土高新区分局登记注册大厅还被自治区工商局命名表彰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截止目前,全系统共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个,国家级“青少年维权岗”1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个,“文明示范窗口”2个,“文明行业示范点”4个;市级“文明单位”39个,“文明示范窗口”12个,“青少年维权岗”4个;旗县区级“文明单位”29个,“文明示范窗口”8个;各级“青年文明号”36个。深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行网上办案,进一步规范了执法办案行为;积极参与了37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法调研工作;连续五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市综治委表彰为目标“实绩突出单位”;今年4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实地检查该局“一法一办一规定”执法贯彻落实情况,对这

5个局的执法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狠抓队伍教育整顿和纪律作风建设,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行风评议和执法监察工作,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立足于实际应用,信息工商建设得到扎实推进,启动包头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站,与包头市政府网站、自治区工商局红盾网站的链接;全市工商系统所有办证大厅、城区工商所及旗县所在地工商所全部实现了计算机收费。此外,两年来这个局还如期完成了市政府交办的27件政协提案和8件人大议案的办理工作。

目前,全市工商系统正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努力完成市场监管、服务、行政执法和深化改革等各项任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我市第十次当代会的召开。

提高整体素质 促进学校发展 篇3

一、提升学校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学校领导班子是决策的智囊团,其中校长是最关键的决策人物。因此,作为校长就要有较高的决策水平,善于出谋划策,善于采纳和修正班子成员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一直以来,群众佩服的是那些谦虚且有能力的领导。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校长要切忌“唯我独尊”,要“谦虚做人,扎实做事”;要有善于发掘和培养班子成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给副职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该由他们决策的事情就由他们决策。如发现他们的决策好,应及时予以赞赏;如有偏差,则可通过研讨,形成一致的决策后再执行。如此能让班子成员的决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校长本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发掘人才用好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注重用人效益,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是我一贯的用人原则。作为校长,教学业务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但组织能力一定要是最强的,选人用人之道一定要是最精通的。我的一般做法:一是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不用单一的标准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二是避人之短、用人之长,看潜质、重实效,不求全责备。用机制消除“干的人不如不干的人,不干的人评论干的人,干不好的人嫉妒干得好的人”的不良风气。在精神上、物质上向干出成绩的人倾斜,并鼓励大家快出成绩、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如此造就一大批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师;三是对于确有专长、在一线教学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精心“雕琢”和大胆启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爱和帮助,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提升的空间。如让课堂教学能手去担任课题的引领人、教研组长,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强的教师去担任年级组长甚至行政管理人员。这样的机制,既可使当事人感到“有用武之地”,有奔头,又可以树立他们在群体中的威信,为培养和提升他们打下物质基础和舆论基础;四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能力欠缺的教师,通过帮、带、示范等各种渠道,帮助他们提高管教管导的能力,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五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正面提升全体教师的素质。

通过精心地选人、用人、培养人,几年来,我校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学校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三、优良风气,德育为先

过硬扎实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有力保证。几年来,我校的“三风”走势强劲,这得益于德育工作的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首先以学校党支部为核心,以政教处、团委为职能部门开展师生的德育工作。其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和公共卫生清洁教育,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具体可操作的为人处世教育。如要求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讲粗、脏话;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保证校园整洁;在全校铺展树立典型、褒奖先进班集体和个人,鞭策落后的活动。再次是挖掘潜力,开展一些易行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成立兴趣小组、学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班际篮球运动会、广播体操赛、拔河赛、乒乓球赛等活动,增加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通过文艺汇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的文艺水平,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师生之间的感情变得更深厚了,觉悟提高了,行为习惯端正了,工作和学习的氛围浓厚,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控辍保质量,质量促发展

严格控制辍学率、提高巩固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石。工作中我意识到优良的质量使学校赢得声誉,良好的声誉使学校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又给学校防辍工作打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如果要使学校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对此,我校着重落实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班子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充分利用优良传统创特色教育。我校是一所具有优良瑶族文化底蕴的学校,在遵循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着力办好文艺特长班,并在县、市内各种文艺大赛中频频获奖。二是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用好用足电化教育设备和国家远程基础教育资源,拓宽现代教育功能,有效地改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每单节课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当今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要学校的控辍措施得当、有力,就会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有了好的质量,就会使学校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就会获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这些,势必会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读写互促 整体发展 提升能力 篇4

一、以读为主, 读中学写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凭借, 以读为主, 引领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确切, 在读中感悟语言形式的美妙, 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 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 挖掘文本“精彩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

(一) 于技能迁移处“仿写”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契机让学生仿写。如教学三年级语文《小镇的早晨》第二课时, 我主要以积累语段和仿写课文片段来组织教学, 在指导仿写时先出示一个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然后问学生: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学生从人多、物品多等方面描绘了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之后, 接着追问:除了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你还想写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写的内容丰富了。学生有写热闹的操场、有写丰盛的晚餐……内容具体, 达到了训练要求。

(二) 于心灵触动处“表白”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 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在教学中, 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被文本语言本身的情感和魅力所触动, 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学生潜心会文, 用心叩击文字, 用笔传递深情。比如, 教学四年级《钓鱼的启示》时, 当学生的心被詹姆斯的纠结扯住而陷入道德的质问中时, 教师应出示这样的“练笔微设计”: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单元主题:守住规则方有美德

课文:《钓鱼的启示》随文练笔微设计

心的感受:有人说, 衡量真正的美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在詹姆斯爸爸身上, 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品德, 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该怎样做, 值得深思。

笔的表达:如果你是詹姆斯, 此时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汹涌澎湃, 请写下来。

(三) 于文本留白处“补写”

课文中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 学这样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处, 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 把含蓄的补充出来。如《圆圆的沙粒》一文中:圆圆的沙粒也被同伴们遗忘了。几十年过去了……此时, 让学生给文章再补上一个结尾:那颗圆圆的沙粒是怎样度过这几十年的?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同绽放生命的火花。

(四) 于情景交融处“续写”

文章不是无情物, 其丰富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中, 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 就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不少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 留给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 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 然后进行续写。例如, 《一只小鸟》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那些孩子想仰望它, 听它的歌声, 却不能了”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 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 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小鸟后来怎样了?”让学生续编故事,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以写促读, 整体发展

常言道“会读未必会写, 会写必然会读”。阅读有益于写作, 写作更能促进阅读。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写然后知不足”, 这就引导人们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 以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为写而读, 比泛泛而读的功效要大得多。

(一) 内引外联, 以写促读

以文本为依托,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壁垒, 以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为“经”,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以紧扣单元主题的课外优秀读物为“纬”, 促进知识的迁移, 提高阅读的效益。以习作训练为主, 读中练写, 以写促读。在学习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真诚”这一单元时, 教师紧扣“真诚”单元主题, 由课内引向课外, 引入《十年后的礼物》和《卡罗纳》两篇文章, 首先需要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等, 把握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的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其次体会文章逐层深入刻画人物的写法, 并积极运用到写作中, 达到读中悟写。再以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和《小海蒂》等书, 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二) 主题读写, 发展能力

为了写好每单元的作文, 教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文章, 在阅读后进行交流、积累、内化, 为写作做好铺垫。比如,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主题是“错误”, 教材编排三篇精读课文《迟到》、《成吉思汗和鹰》、《我们的错误》和一篇略读课文《负荆请罪》, 本单元“语文天地”要求学生写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待“错误”的一件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成吉思汗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感受伟人和平常人在面对错误时的态度、做法, 让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对待错误, 汲取力量, 不断成熟。为了写好作文, 学生会更加认真去进行阅读, 有的学生还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在阅读与写作的交替促进下,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整体发展。

三、读写互促, 提升能力

读写结合不仅包括在课堂上读写“即时结合”, 还应包括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等长期结合。只有积累丰厚, 表达才能顺畅, 正所谓“厚积薄发”。

(一) 低年级注重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

把识字寓于班级、家庭、社会生活之中, 让学生把平时学来的字词写在或贴在“积累小屋”里。轮流制作字卡, 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每日一字”交流, 并把字卡贴在“识字树”上。一学期下来, “识字树”已是硕果累累, 每周安排一节语文活动课, 拟定一个主题, 如花的世界、节日的祝贺等, 让学生或剪或贴或写或画或打印制成“识字小报”, 并在课上进行展示。

(二) 中年级注重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应加强与课内阅读的联系, 通过设立读书角让学生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 完成“采蜜集”或“积累小屋”。其次, 推荐健康有益的报纸杂志, 抑或开发网络这个有效的读书资源, 能为学生提供好的网站, 使学生正确对待网上阅读, 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三) 高年级注重加强学生的读写结合

把“听记训练”和“谈天说地”安排于课内, 让学生交流平时记录的名人趣事、生活常识, 让学生在语音室里欣赏美文, 在学校开辟的作文博客里留下感言, 互改作文;鼓励学生争当小记者, 参加小记者培训, 放眼观察, 关注时事, 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 让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 感受到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读写互促这一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 但又不拘泥于“读”, 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 落实于“写”, 以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文本中“写”的因素, 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 在写中历练、提升。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互促, 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 真正使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摘要:阅读与作文,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教学中, 教师注重读写结合, 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历练思维, 学会阅读, 乐于表达, 然后循环往复, 实现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读写互促的教学效果, 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相辅相成,整体发展,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明.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2014, 9 (03) :220.

[2]沈莉华.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 18 (06) :163.

重庆竹林实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篇5

整体建设发展规划

竹林实验学校位于北部新区高新园内,是原高新区管委会为了实现“均衡优质”教育的战略目标于2003年动工修建,2005年8月竣工的一所由原大竹林镇初中级中学与大竹林镇中心校合并成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为切实加强对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优化管理,在北部新区教育局的指导下,现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优化学校各项管理,高起点、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办成环境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的现代化的省级示范初级中学。

二、办学目标

1、总体目标:高起点、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优良、管理优化的在北部新区乃至重庆市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示范学校。

2、主要指标

①环境一流。包括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育人氛围。从2009年至2010年,准备投入1000万元,完成400米运动场的 1

塑胶,室外运动场改造,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大厅的装修,校园广播系统,安全监视系统,校园班班通等设施。另包多媒体教室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雕塑以及校园绿化工程等。教学理论认为,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无可替代。我校的环境建设除了加强学校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基础条件外,还应注重育人氛围的建设,要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使每棵树、每块墙说话,争创市级绿色学校。

②师资一流。一是指师德高尚,事业心、责任心强,学习刻苦,工作勤奋,热爱学生。二是业务精良,能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熟练掌握课程教材体系,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教学目的、任务、教材重点和难点,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处理,并善于针对课堂教学实际,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效率高。三是富有特长,善于班级管理,或学科教学、竞赛辅导等。四是学科配套,即各科教学能实行优化组合,学科整体教学能力强。

③管理一流。一是指“常规管理”上规格,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体育、卫生、总务后勤、档案资料管理均领先全市。二是指“特色工作”管理,即一方面在常规管理方面,努力形成学校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特色,另一方面,努力在特色小组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在特长学科的建设,有特长教师的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在对参赛学生的专项辅导工作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④质量一流。一是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高,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二是指学科教学整体水平高,学生普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科学地进行学习,教学成绩综合评估在全市初级中学中领先。三是学生身心健康,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成绩显著。

三、管理措施

1、加强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宣传,在校内外营造争创市级示范学校的氛围。主要措施:一是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同时围绕目标任务要求,细化学校学期工作规划和各部门、条线工作计划。二是定期召开教代会和全休教职工会议,分析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办学目标任务教育,使全体教职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任务和意义,增强实现办学目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宣传学校的办学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热爱学校,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四是通过家长会、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座谈会,宣传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建议,以取得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

2、围绕办学目标,紧扣“四个一流”,完善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⑴围绕办学目标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教师学习制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政策法规,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树立岗位成才的先进教师典型,努力寻找教师工作中的闪光点,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敬业爱岗,立志岗位成才,同时,要努力搞好对教师的党的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积极郑重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二是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文化业务培训,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青蓝工程”,努力通过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与兄弟学校进行学科挂钩、新老教师结对、开公开课、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形式,切实加强名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要继续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下大力气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教育基础理论,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进一步夯实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要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新理论,新经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各级教师教学技术水平的能力;要继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选派教师参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竞赛辅导、兴趣小组活动指导等方面个性特点的培训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准和业务能力。

⑵围绕办学目标切实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一是要继续切实搞好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管理工作、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卫生工作、总务后勤工作、资料档案工作、安全保卫等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校党支部、行政、工会等群团组织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校教代会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网络,细化管理制度,要努力做到各项管理工作,有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有科学合理检测评估手段,有专人负责、有专项计划、有专项检查评估资料,以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常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和分析,要通过研究分析,寻找出学校办学过程中体现出的特长和优势,并通过强化管理,进一步发展这些特长和优势(如特长学科的建设,特长小组活动的组织等),努力通过发展特长、优势,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办学特色。

⑶围绕办学目标,切实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教职工的全员育人意识和全面质量意识,不断深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上好应开设的课程。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先导

作用。要继续切实加强各教研组的建设,不断深化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要继续切实加强对教师工作“六认真”的要求和检查,引导教师自觉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继续搞好社区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过程中的整体管理效能。

3、围绕办学目标,紧扣“四个一流”,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设施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绿化校园,争创市级绿色学校。一是要切实完善校园建设。在现有教学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同时,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二是要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要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着力提升整体跨越的发展能力 篇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分别对兵装集团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法委书记罗干圈阅了兵装集团的报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圈阅了兵装集团的报告。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曹刚川,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何勇,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等领导分别对兵装集团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贺电、贺信,高度评价了兵装集团实施“622”战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肯定了兵装集团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并对兵装集团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

以“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整体跨越、为实现‘622’战略第二步目标而努力奋斗”为主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徐斌全面回顾了集团公司近3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与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精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全面落实“622”战略第二步目标进行了科学规划与具体布署。

在回顾集团公司近3年实现“622”战略第一步目标的历程时,徐斌指出,集团公司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着力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适应新军事变革,高新技术武器研制跃上新台阶,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全面完成;民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两个重要指标过千亿:主营业务收入从502亿元增长到1 010亿元,资产总额从762亿元增长到1 080亿元。五个标志性指标翻番: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倍,其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4倍;人均销售收入83.5万元,增长2倍;利润总额增长10.7倍,其中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1.5亿元,增长46.7倍;利税总额74亿元,增长1.3倍;工业企业净资产279亿元,增长1.3倍。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2.28万元,增长0.53倍。资产负债率从73.5%下降到68%。

集团公司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一是以进入国内汽车第一阵营为目标,汽车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重组江铃,新建长安福特南京工厂,对长安铃木、长安福特、河北长安进行扩能改造,形成重庆、南京、江西、河北四大基地和10个整车厂,整车及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辆(台),基本实现了“以微车为本、以轿车为主”的战略构想。2006年汽车销售72万辆,比2003年增长74.4%;整车出口266万辆,比2003年增长727%。二是立足建设世界最大最强摩托车集团,摩托车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摩托车年产能超过500万辆。2006年摩托车销售395万辆,比2003年增长108%,产品17%出口,国内市场份额超过20%,产销量全国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10%以上。三是光电产业核心部件研制取得新成效,DLP投影镜头批量试产,LCOS光学引擎顺利投产,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光学玻璃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着力建设创新型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整个集团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思想深入人心。集团公司大力建设开放型军民品创新体系,加强与35所高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部级技术中心6个,设立汽车海外设计分院;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将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并确立和实施了20个重大项目,推动技术进步。3年来共申报专利3 000余项,获授权1 600余项,位居央企前列。新产品贡献率超过60%。在多哈亚运会上,我国选手使用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奥运枪弹一举夺得6枚金牌。

——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公司,改革开放跃上新台阶。南方汽车基本实现了“五分开”;长安民生物流成功上市;3户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3户企业新进破产建议名单,11户企业完成职工安置,4户企业法律终结,9个主辅分离项目顺利完成,累计减债85亿元、减亏75亿元,妥善安置人员11.9万人,总体基本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龙腾工程”顺利推进,“虎跃工程”运转良好,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推进汽车和零部件业务整合与资产重组,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公司;设立兵器装备财务公司,累计为成员单位提供信贷资金61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降低财务费用2.3亿元。与福特、铃木等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新组建南方天合等15家合资企业,利用外资6.3亿美元;加大产品出口,2006年出口交货值达48亿元,比2003年增长180%。

——着力完善公司治理,集团管控水平跃上新台阶。一是建立健全监控体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全面委派总会计师,部分委派专职出资人代表;组建审计部,加大监督力度,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总会计师、审计专员、纪检监察分工协作的有效管控体系。二是战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综合计划调控作用逐渐显现。三是完善管控手段,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设经济运行预警、财务诊断和重点问题限期整改制度;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金戈工程”一期,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四是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工程,累计减少成本支出32亿元;集团公司规范对外投资,清理子公司294家;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5.6%;生产安全形势平稳,连续两年未发生死亡事故。

——着力加强先进性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跃上新台阶。集团公司建立起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效能监察工作;积极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徐斌深刻分析并总结了集团公司在努力实现“622”战略第一步目标历程中,坚定不移地以“622”战略为引领、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的深刻认识、不断丰富“622”战略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发展能力和水平所积累的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一,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把握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战略牵引作用。

第三,始终牢记保军报国神圣使命,把发展军品放在第一位。

第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充分激发全行业的创造活力。

第五,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开放相结合,促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第六,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徐斌指出,这“六个始终”,是全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团公司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全集团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发展。

徐斌同时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对此,全集团公司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

2007年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实施“622”战略第二步的开局之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既不容乐观,也不可轻视。徐斌从经济全球化形势、行业竞争趋势、自身存在的优劣势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他要求,推进“622”战略第二步,要继续牢牢把握“622”战略的丰富内涵,坚持“能力提升、整体跨越”的工作方针。“能力提升”,就是要着眼于培育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军能力、军民结合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加注重品牌经营,全面提升集团公司发展能力和水平。“整体跨越”,就是要牢记使命,巩固优势,拓展领域,在军品发展上实现跨越;就是要把自主创新摆到突出位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自主品牌,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跨越;就是要敢闯敢干,挑战自我,追求卓越,推动集团公司全方位、多层次、各领域实现跨越;就是要找到新坐标、新方位,全面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和控制力,向行业领袖目标冲击,做市场的主导者、领跑者,在整体升位上实现跨越。

徐斌号召,全集团公司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奋发前进,提升发展能力,推进整体跨越,以优异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实现“622”战略第二步目标而努力奋斗!

张俊九、孙勤、张维民、王戎、史继明、王德臣、田瑞璋、吕黄生、赵国华等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军委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了会议;部分央企负责人穆占英、王寿群、谭瑞松、杜玉波等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对“622”战略第一步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

三网合一技术发展整体趋势分析 篇7

关键词:三网合一,发展,技术

当前信息环境之下,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化特征, 曾经单纯的通话以及单向视频数据传输服务, 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用户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更为丰富的交互式宽带成为社会需求增长新的着力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唯有打造一致的三网合一环境, 才能在提升用户体验和优化社会经济效益的方向上更进一步。

1三网合一的思路与现状分析

所谓三网合一, 即对于当前社会上既有的, 相互保持独立的传统电信网络、计算机宽带网以及有线电视网展开融合, 实现相互渗透和统一, 最终以一个独立网络的形式, 将多种不同的服务通过一条物理链路呈献给信息消费端。

从技术需求的角度看, 电信网络当前主要承载以音频为主的信号, 而有点电视网络则主要承载音频视频混合单向信号, 这样两种网络所面临的任务, 都可以在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环境中得到有效实现。从应用的角度看, 三网合一在用户端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重要改善, 首先是网络的简化, 曾经三条物理通信线路需要分别进驻用户环境, 现在仅需要一条链路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网络环境, 无论是从线路的敷设还是从用户环境的改善方面看, 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并且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 网络的维护工作, 从用户端看有着极大程度的降低。其次, 从经济的角度看, 本身三网合一为将来数据传输的成本优化打造了良好空间, 这种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反映在用户角度, 成为相关费用的降低。

虽然三网合一从概念层面看可行性良好, 但是要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三者的各自特征, 有的放矢才能获取良好效果。首先对于电信网而言, 其本身具有覆盖面广、管理严密的特征, 并且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网络规划和运营经验。电信网络环境中的用户服务, 绝大部分是端对端的传输建立, 并且以音频作为数据的主要承载形式。通常使用电路交换系统和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 通信期间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单独的通信线路或信道。电信网络在通信质量方面的要求较高, 在64kbit/s恒定的带宽之上, 依据用户的距离和时间来对成本进行核算和计费。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 电信网络和互联网呈现出极强的协同性质, 即多种格式数据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涌现, 因此可以说电信网络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发与互联网实现融合。

从有线电视网的角度看,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有线电视网, 而在三网合一的过程中, 有线电视网的目标是首先用电缆调制解调器抢占领数据市场, 再逐渐争夺电话业务和点播业务。此种网络普及率高, 接入带宽最宽, 图像质量良好, 并且当前呈现出极强的单向信息流动特征。从物理链路的角度看, 有线电视网具有坚实基础, 但是同轴电缆在短期内还可以作为发展的承载, 随着信息总量的不断提升, 其容量就会呈现出相对于光纤的明显劣势。

最后, 计算机互联网是当前三网合一环境中最具前途的网络。在当前光进铜退的环境下, 首先从物理层面, 计算机网络能够支持其他两个网络在容量方面的融入。从用户基础角度看, 虽然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 没有另外两个网络那样庞大的客户群体, 但是信息时代之下, 其发展之迅速仍然不容忽视。互联网从技术层面看的突出特征, 在于采用分组交换形式和面向无连接的通信协议, 适于传送数据业务, 带宽不定, 成本基于带宽而非距离与时间。

2基于IP技术的三网融合

从我国的发展状况看, 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在90年代中期, 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都想将自身发展成综合业务网, 但是当时的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如果单纯只是通过将相应的业务延伸到不同的领域, 是无法实现三网之间的有机融合的, 这种融合, 必然还需要在基础层面更深一步的渗透。当前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的互联网于近年取得了迅猛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商业上的成功与扩展。IP网络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数据载体, 逐步发展成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信息和通信平台。IP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三网合一的最佳技术, 但是IP作为技术基础的特征并不会改变, 其只有在与不同领域中的专用技术实现融合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对于融合后的网络的有力支持。当前在三网融合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IP技术主要有三种, 即IP over ATM、IP over SDH以及IP over WDM。

对于IP over ATM而言, 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结合了ATM技术本身速度快、容量大、支持业务能力良好, 以及IP结构简单、易于扩容的特征,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ATM在上世纪90年代登上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舞台, 当时考虑到其能够支持起很好的传输速率, 而ATM技术也因此得以沿用至今, 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采用此种技术, 会导致网络结构相对复杂, 协议开销也因此上升到25%-30%范围。

而就IP over SDH来说, 其价值主要是将IP包通过点到点协议映射进SDH虚容器中, 借以实现对于体系结构的简化, 提升传输效率的目标。此种技术对于路由瓶颈有良好的改善, 并且降低了分组延迟, 整个网络的利用率均有提升。

最后, IP over WDM主要用于在光纤上构建起IP网络, 是面向于未来的一种重要技术, 是将原来时分复用的信道改为波分复用, 让高速路由器设备直接与光纤相连接进行路由交换, 从而实现光纤环境对于IP包的直接支持。IP over WDM所涉及到的设备简单, 效率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并且综合光网络本身良好的容量特征, 以及复用技术不断成熟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参考文献

[1]曹文军.浅析我国网络发展方向——“三网融合”[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9) .

整体发展 篇8

传统课堂存在一系列弊端:课堂节奏齐步走, 优秀学生跑不快, 学困生跟不上;重点难点经常听不明白, 但是老师一般不再重复;课堂上听明白了, 课后作业不会做, 但老师却不在身边;学生学习反馈手段少, 教师不能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完成作业后, 教师收齐批阅不能及时反馈、讲解;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 工作量太大, 无法实现……

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各不一样, 怎样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法学习知识?怎样通过及时、不断地反馈, 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怎样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让教师实现一对一指导?我们选择了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 (The Flipped Classroom) 也称颠倒课堂, 就是把“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 学生晚上自习或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 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 晚上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2011年春季, 可汗学院的创办人萨尔曼·汗 (Ialman Khan) 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引发关切热潮。翻转课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教室搬到网络, 由学生自主观看微课, 完成学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 将微课暂停、倒退、重播。同时, 翻转课堂模式也将学生的课外作业“翻转”到课堂上, 学生在做作业遇到疑难点时, 可以当堂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 2011年提到, 翻转课堂, 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 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内, 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未来的课堂就是翻转性的课堂, 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设计微课和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则帮助学生在“对话”和“协商”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利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 翻转课堂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能得到关注, 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只管“齐步走”的弊端, 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比较

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数字化设备、借助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 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数字化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在线练习及时反馈, 学生根据反馈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实现了个性化指导。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在线学习和统计记录功能, 教师可以根据平台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并根据数据反馈有针对性地实施一对一指导。

技术介入流程再造。翻转课堂也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流程改进, 学习终端、学习平台等技术的介入, 能够提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量与质量。

二、学校翻转课堂架构示意图

教育信息化是迟早的事情, 早做早受益。翻转课堂在理念上听起来很美,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阻碍。作为一所县级中学, 我们的硬件设备和师资的确比较薄弱, 而且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课改更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基于对学校情况的客观分析和对教学改革的坚定信念, 昌乐一中在继承学校原有的集体备课、学案导学、合作学习、学生评价等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硬件和教学资源两方面相结合, 形成了翻转课堂的整体架构。

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 与山东省出版集团共同开发了网络平台“阳光微课”, 搭建起自己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架构, 实现了微课等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在线观看功能, 也实现了在线测试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 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编写配套学案。学校利用暑假, 组织部分骨干教师, 按照“研究学案模式—编制学案目录—编写学案初稿—学案集中修改”的程序, 将新学期各个年级的学案全部编写完毕, 并实现资源共享。编写期间, 学校对高一、初一的学案特别提出要求, 使之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为实施翻转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初步建立模式。学校召开了“山东省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研讨会”, 组织师生进行校本培训,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反复研究;要求各学科教师着手编制翻转课堂学案、录制微课;实行“翻转课堂周研究课”制度, 要求每个学科教师轮流上课, 课后立即讨论、研究, 力求将翻转课堂与学校情况相结合, 形成自己的特点与模式。

相对统一的翻转课堂模式为昌乐一中的老师们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调整学生学习“十环节”的顺序。比如说化学课, 如果先看教材, 实验就没法做了, 怎么办呢?先做实验, 然后再看教材。成绩相对薄弱的孩子, 可以先看微课后看教材。我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此外,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 这一模式都可以进行灵活调整。

三、分步实施, 有效推进课堂翻转

学校从2013年开始打造翻转课堂, 通过几个阶段的分步实施, 有效推进了课堂的翻转。

1.第一阶段:点上突破, 初步建立模式 (2013.9.1-11.17)

初一、高一各随机选取2个班级, 在所有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 主要任务是初步研究“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第二阶段:面上实验, 改进教研体系 (2013.11.18-2014.1.15)

实验班级初一增加10个, 高一增加14个, 全校由4个增加到28个, 主要任务是初步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体系 (如课程表设置方案、集体备课流程、学案编写制度、教学设计方案、课堂研究制度等) 。

3.第三阶段:规模推进, 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研究 (2014.1.17-4.20)

高一增加24个实验班, 全校由28个增加到52个, 主要任务是研究学生学习过程, 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初步形成“三三三”翻转课堂培训方案。

4.第四阶段:整体推广, 深化各种课型研究 (2014.4.20-7.5)

初二、初三16个班全部实施翻转课堂, 全校由52个实验班增加到68个, 主要任务是完善各学科各种课型研究。

5.第五阶段:全面实施, 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 (2014.9-至今)

全校所有年级全部实施翻转课堂, 全校实验班增加到146个, 主要任务是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

四、打造“二段四步十环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学生在自习或课下从平台下载老师提前录制的短视频, 利用视频学习新知识, 白天在课堂上做作业、交流、讨论、展示、点评, 完成知识吸收与内化的过程。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昌乐一中打造出自己的“二段四步十环节”模式, 将翻转课堂的活力注入己的课堂中。

“二段”是指“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两种课型;“四步”是指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课时规划、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十环节”是指学生学习的十个环节, 其中“自学质疑课”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 “训练展示课”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反思总结”五个环节。

“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将以前的自习课变成了现在的“自学质疑课”。在“自学质疑课”上, 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主要体现在事先设计制作的自学学案和微课等方面。

微课针对的是关键点, 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疑难的“点睛之笔”。学生根据学案明确自学目标, 根据提示的自学要求和方法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并记录疑难, 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观看相应的微课。

看完微课还有疑难的学生, 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因为有充分的预习, 这时的小组讨论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效率自然非常高。讨论之后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以用在线或书面的方式提交给教师。

最后的在线测试环节, 学生提交后, 就可以查看正确的答案和解析, 教师也可以在后台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检测情况。

在“训练展示课”上, 首先针对“自学质疑课”中各组汇集的疑难和在线测试的反馈情况展开集体讨论, 然后是个人练习、小组合作、展示点评、反思总结等环节。现在的“训练展示课”相当于把原先的课后练习及作业讲解等内容都拿到课堂上完成, 学生可以在需要时展开讨论, 寻求帮助。

五、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从最初的4个实验班的实施情况来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经过理论论证和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 与传统课堂相比, 翻转课堂实施的总体情况:过半教师认为学习效果好、学习效率高,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和技巧、信息素养、交流沟通等多方面的发展。根据我们的观察, 我校实施翻转课堂以来, 学生的学业成绩仍保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 在课时总数没有变化的前提下, 实验班级虽然不再布置课后作业, 但学业成绩整体上均略有提升, 优秀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学困生比例在逐渐减少。

同时, 翻转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的分析、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总之, 在实施过程中, 翻转课堂受到师生的认可, 实施状况良好, 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效。

一是学生的变化。首先, 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较大转变。在传统课堂中,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等诸多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 但由于课堂按照教师的节奏齐步走, 学生无法停下来认真研究直至完全理解, 久而久之, 学生对某些学科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实施翻转课堂后, 学生借助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 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 微课具有可快进、暂停、倒退、重复等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仅靠教师统一传递教学信息获取知识的局限, 逐步体会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问卷显示, 在学习兴趣方面, 75.7%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自己能够轻松自主学习。在学习态度方面, 22.8%的学生极大改变了学习态度, 55.9%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态度, 只有6.8%的学生没有受影响。

其次,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传统课堂中, 经常听到教师批评埋怨学生不读教材, 学生埋怨教师布置大量作业, 不给时间阅读教材。翻转课堂实验初期, 学生既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 也不会阅读教材。实施翻转课堂, 在教材自学环节, 教师录制了针对不同类型教材内容的阅读指导微课,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目前, 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反思说:“过去不是学生不愿读教材、不会读教材, 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读教材的时间, 没有培养学生读教材的习惯!”

再次, 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实施翻转课堂, 在自学质疑阶段的各个环节, 学生都要根据学习情况提出本人或小组中的疑难问题;在训练展示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并且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再产生新的问题。每一节课上, 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 思维活跃, 认识深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说:“任教十几年了, 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从来没想过!”有的学生说:“原来听老师讲课, 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 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么多的问题!”问卷显示, 在问题意识方面, 72.2%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很好地促进了问题意识的形成, 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还有14.2%的学生虽然拥有问题意识, 但是不知道怎样参与课堂讨论, 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是教师的变化。首先, 教师真正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在传统课堂模式下, 尽管一再提倡关注课标、关注教材、关注学生, 但根据调查得知, 教师的关注点主要在课标、教材, 对学生的关注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实施翻转课堂以后, 教师的备课基于学生自学后的疑难问题提交、学案及教材批阅、数字化平台的数据, 使关注学生成为现实。课上, 学生问什么, 教师讲什么, 教师不再以是否讲完备课内容为完成任务的标准, 而是以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为标准;课下, 教师借助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 从批阅作业等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并掌握了更多精确的反馈信息, 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更精准地进行一对一地辅导。

其次, 教师的研究能力逐步提升。一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翻转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技术的应用, 无论是微课设计与制作, 还是数字化平台的各种功能使用, 都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 教师借助翻转课堂,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实施翻转课堂,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实验班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 学校发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加大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个人找到了专业发展的不足, 不断发现问题, 主动学习, 解决问题, 专业水平逐步提升。问卷显示, 90.3%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改善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 克服了职业倦怠, 每一节课都盼望着早进入课堂进行“创造”。

三是学校的变化。首先, 学校整体教研水平得到提高。实施翻转课堂以来, 学校探索并形成基于学校特色的“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案编写模式, 研究了多种微课录制方法。同时, 学校不断改进教研方式, 研究编制了基于翻转课堂的AB型课程表, 初步形成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体系 (如集体备课流程、学案编写制度、课堂研究制度等) 和“三三三”翻转课堂培训方案, 改进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并逐步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堂观察。

六、突破问题, 深入推进翻转课堂

我校在翻转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包括学生自学能力不强, 自学习惯不好;教师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平台与常态化翻转课堂有一定差距;市场上的平板电脑设计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的技术水平不高, 技术使用习惯不好;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等学习资源不丰富;线上小组合作学习无法实现……

我校一直在考虑如何突破这些问题, 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从而更好地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一) 基于问题, 开展校本研究

我校定期组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活动, 收集问题, 供翻转课堂的校本研究参考。在学生方面, 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翻转课堂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可度, 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意识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升等。此外, 我们还关注学生在翻转课堂过程中, 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问题。在调查我校老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的教学变化时, 他们认为翻转课堂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 实施翻转课堂后,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得到增强, 同时教师的活力和主动性也得到提升。

我校注重翻转课堂的校本研究, 学校搭建平台, 让教师参与校本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兴趣。2013年12月, 全校各个学科各成立1个校本研究小组, 目前我校已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参与到校本研究中。我校校本研究的方式是确定校本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时间、重点问题研究、实施课堂验证、定期举办论坛。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而且基本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高三生物组开展基于平台的周周清研究, 高一化学组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整合研究, 这些校本问题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翻转课堂的问题。

(二) 基于研究, 创新实施策略

基于校本研究, 我校有针对性地创新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第一, 针对如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培训, 我校教师开发了很多微视频课程, 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供指导。

第二, 在平台全面优化升级方面, 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完善在线学习过程记录功能, 平台可以全程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 学生及时反馈自学效果的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跟踪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学习;完善线上互动功能, 我们的平台现在支持小组线上讨论, 将来高中实行选课组班制度后, 不同班级的学生仍可通过线上虚拟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完善拓展学习功能。我们的平台不仅支持学生参与日常课堂教学, 还支持自主拓展学习, 学生既可以复习已学知识, 也可以提前跨年级学习。此外, 在规范资源体系、优化资源搜索、整合多方资源等方面, 未来的平台也会更加强大。

第三, 完善平板电脑学习功能。我校在选择平板电脑设备时, 比较关注它是否具备教师教与学生学所需要的功能。比如交互功能、监控功能、屏幕发送功能、学生演示管理功能等。

第四, 开展慕特 (MOOT) 研究。慕特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科书, 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教材。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基于互联网、课堂教学、纸质教材的教材, 融合线上线下教和学;其次它支持教师课堂教学, 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支持个性化评价管理, 融合教、学和评价;最后它是面向人人开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使互联网与教学过程融合。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双语数学课程的教材。

(三) 基于融合, 全面深入推进

整体发展 篇9

我们通常所说的住宅产业化, 更多的是指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住宅产业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去全面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 使住宅建筑工业生产和技术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同时, 运用现代工业手段和现代工业组织, 对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和系统的整合, 达到建筑的标准化, 构件生产工厂化, 住宅部品系列化, 现场施工装配化, 土建装修一体化, 生产经营社会化, 形成有序的工厂的流水作业, 从而提高质量, 提高效率, 提高寿命, 降低成本, 降低能耗。

正因为住宅产业化具有优势, 国家历年来才不断鼓励和发展住宅产业化:1998年, 住建部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旨在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 实现住宅产业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1999年7月, 住建部等8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 旨在加快住宅建造方式转变,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提高住宅综合质量。

住宅产业化要求装修部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产业化和通用化。厨房、卫浴是住宅的心脏, 也是住宅用水最多、管线最密集的核心区域, 厨房、卫浴的集成难度是住宅中难度最高的, 同时, 厨房、卫浴又是家居生活不可或缺的功能区, 因此, 浴室的工厂化制造、集成式安装, 又将极大提高住宅装修质量和人们的居住品质。

然而, 传统卫浴由于现实的诸多制约, 往往在质量上无法保障。中国的传统卫浴行业, 质量、进度、成本三者的关系始终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互制约制衡:卫生间在建造方式上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等现场制造阶段, 工程质量及进度大部分仍然取决于工人的水平;而施工承包企业考虑到自身的经营成本, 采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较低, 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 完全是凭着经验、以手工方式建设的农民工, 这就使得建筑品质难以保证, “滴、漏、跑、冒、渗”等现象成了卫生间中广遭诟病的问题。

手工操作不可避免地存在质量不均衡、效果无法保障、各模块使用寿命不一、生产效率低下等众多问题, 而整体浴室则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工业化的生产、标准化的组装以及均衡的部件使用寿命, 解决了上述问题, 顺应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区别于传统浴室, 整体浴室的主体 (含底盘、壁板、天花) 是由工厂一次性模压成型, 标准化生产, 系统集成所有卫浴设施, 自成一体, 无需防水处理, 永无渗漏, 整体使用寿命、使用感受都要优于传统浴室。整体浴室采用新材料和一流的模压设备, 像造高级汽车一样制造浴室, 工厂化生产, 集成式安装。它确保了浴室的装修品质, 极大地减少维修需求和成本, 综合效益明显。

整体浴室, 最大优势在于其工业化的预制生产和整体安装模式。仅以施工性而言, 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的卫浴间需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近10天施工周期, 而整体浴室通过预制部件安装, 大大减少了施工周期与作业难度, 通常只需要短短数小时, 即可完成交付。如此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不仅可以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以帮助开发商应对日益不确定的市场。在劳动力价格日益上涨的当下, 缩短周期意味着大大降低人工成本。除此之外, 大量建筑废弃物的消减, 既符合国家政策, 又降低开发企业物流、垃圾处置等等额外成本。

2、国内整体浴室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整体浴室在中国市场还是新兴事物, 属于局部推进的产品, 尽管在欧美市场已经十分普及, 但国内市场要完全打开, 还是需要循序渐进。1994, 住建部提出住宅产业化, 之后, 住建部还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中心, 同时国家为完善与有关住宅性能的制度衔接, 推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使用, 积极地推进住宅供应结构的调整, 大力发展中小套型的住房, 这对整体浴室行业来说, 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由于中小户型住房面积偏小, 建设量大, 只有通过产业化或工业化制造方式, 才能得到保障。整体浴室就是完全用工业化方式做出来的, 工厂生产, 集成安装, 维护方便, 特别是它采用模压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 保证了住宅本身的防水, 提高了房屋整体质量。

尽管国家政策的推出为整体浴室带来了契机, 然而, 由于整体浴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 各方面配套都还有待完善, 整体浴室行业面临着不少挑战:

2.1 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成熟

整体浴室设备在技术上依赖于开发商提供的房间模数和连接技术与产品匹配,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主体结构建设, 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建造方式, 并没有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 缺乏标准型, 表现在户型设计上是没有统一的产业标准, 建筑成品的尺寸也不能做到精准, 这使得整体浴室在与主体结构衔接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尺寸不合的尴尬, 这是整体浴室企业面临的困惑, 也是整体浴室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另外, 怎样才是以产业化方式进行房屋建造, 房屋建造完成后, 部品 (如整体浴室) 与之配套结合后, 如何验收, 也缺乏一些标准支撑。

2.2 集成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在日本, 整个工业化建造技术是联动的, 住宅的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有固定的体系。只要厂家是按照标准生产出来的构配件, 在装配建筑物时都是通用的。

然而, 在国内, 住宅产业化各个模块并没有联动起来, 整体浴室作为产业化部品是孤立的, 就目前来说, 与主体结构的装配并非通用。整体浴室需要和建造技术相匹配, 要从规划设计开始, 以工业化方式设计, 将整体浴室嵌入主体结构中, 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来考虑, 实现无缝衔接, 逐渐建立成熟模式。这方面, 需要住宅产业化建筑企业与整体浴室企业一起研发, 实现产业联动, 建立一套整体浴室与建筑主体的技术衔接体系, 形成标准化模板, 供行业及后续项目借鉴。

但是, 在目前住宅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发现, 在没有参照、没有市场规模情况下, 如果在一个项目中建筑企业与部品企业加大投入研发、设计、生产、制模等实现了技术集成和产业联动, 谁又能保证, 在下一个项目中这些技术同样可以运用?

归根到底, 还是需要政府大力推进, 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应标准, 为所有开发、设计、生产、施工、评价的建筑企业与部品企业 (如整体浴室企业等) 提供依据, 再推出循序渐进的措施, 对不同实施技术集成与产业联动的这些企业给予差别化奖励, 使之“定心”。这样, 才能逐步在今后的产业化道路上实现企业技术集成和产业联动。

2.3 市场认知不成熟

目前, 国内客户对于整体浴室的接受度远不如国外, 主要是国内相应的企业过度追求利益, 导致产品品质处于初级阶段, 致使整体浴室被套上“经济型”标签, 这种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甚至误解, 直接影响了整体浴室进入高端市场。而事实上, 优秀的中国整体浴室产品, 无论是外观设计、色彩搭配、亦抑或是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技术设计、内控质量标准等都相当出色, 所欠缺的仅是企业的推广力度、行业协作意识、营销技巧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有差距而已。因此, 企业和政府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正确引导, 提高群众知识层面。

3、整体浴室发展的推动因素

从目前市场形势来看, 整体浴室的发展只能说是渐有起色, 其在整个卫浴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方面, 市场对于其产品的认知观念还在重新转变过程之中, 市场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过程。另一方面, 整体浴室产品的设计研发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要从注重功能性向舒适性、个性化、多样性、高端化过渡, 以适应更多类型业主的需要。

那么, 政府、行业、企业应当如何行动, 以促进整体浴室产品及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3.1 标准先行尽快确定整体浴室标准

住宅产业化的一大关键因素在于模数标准化, 只有做到规划的标准化且扩大标准的普及实施范围, 才能为整体浴室从量变到质变提供产业基础。由于整体浴室主体采取的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大型模具的开发费用巨大, 而中国市场的卫生间尺寸可谓千差万别, 这种分散性、非标性极大制约了整体浴室的普及和发展。而在住宅产业化及整体浴室发展最先进的日本, 卫生间的尺寸已经做到了标准化, 规格有限、尺寸固定的卫生间为整体浴室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使得企业将有更多精力集中于整体浴室内部舒适性和外观的个性化上, 更直接造就了日本高达70%以上的整体浴室应用率。

3.2 行业资源整合

整体浴室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断诱使新的厂商进入整体浴室行业, 行业良莠不齐, 充斥着不少小规模的作坊型企业, 整个行业的平均经营规模较小, 国内有影响的整体浴室厂家较少。在这种行业平均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情况下, 行业标准提升、研发技术更新、产品多样化靠个别龙头企业推动, 行业发展进程较慢, 缺乏产业飞跃的动力。

另一方面, 目前整体浴室内部的整合性还有待提升, 整体浴室企业与五金配件、陶瓷洁具等供应商之间的强强联合, 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3 以人为本, 加快个性化定制进程

目前中高端的整体浴室主要使用于星级宾馆、酒店、别墅以及一些高档社区, 且以工程采购、集团定制为主, 要大范围地推广使用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整体浴室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需要在功能性和美观性这两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首先,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对美和舒适空间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 而且审美是个性多元的, 开发更多款型, 为市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整体浴室方案, 是整体浴室进入家庭的必经之路。

其次, 整体浴室企业需要在产品功能、市场需求上有更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定位, 针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消费层次定制针对性的产品, 而不仅仅是“拷贝”国外产品。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国外产品搬到国内, 未必会收到好的效果, 卫浴企业应该深入了解中国市场, 再为消费者量身定做适合他们需求的整体浴室产品。

3.4 打造专业技术团队, 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平台

首先, 整体浴室企业应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卫浴技术研发团队, 成立住宅产业化研发中心, 搭建专业技术支持平台, 其次是逐步形成卫生间部品的标准化、模数化设计、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 搭建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和产业化的生产方式。

4、结语

试论发展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篇10

关键词:人才,人才素质,藏书,G类

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整体实力的标准有三点:

一、图书馆的软件与硬件

图书馆人才:领导、员工、素质能力、文化、水平等。

图书馆资源的配置:电脑及先进技术设备的配置情况;资金的分配情况。

图书馆读者的范围、人数、容量。

图书馆书库的配置:学科范畴、藏书数量、质量、满足率、保障率、拒借率等。

图书馆阅览室的配置:读者容量;多功能配置学习型与研究型。

开发利用有价值文物文献的实际情况。

二、提高鉴别馆藏文献质量的优劣, 自觉实践为高校多出人才, 多出成果的理念

一个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一方面是藏书的多少, 另一方面是提高藏书质量, 即必须保证藏书数量与质量同读者需求的持平, 馆藏文献质量的优劣, 读者的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素质, 也影响着采书质量与收藏价值, 所以提高馆藏质量非常必要。

当前由于读者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 较前传统需求的升级, 高科技满足需求。如电脑打印、复印资料, 电脑检索、操作工作流程。先进简便、快捷。所以要求员工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内部基础工作到读者服务岗位, 都要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作为馆员要及时充电, 弥补工作不足。变静态藏书为动态藏书, 发挥藏书的科学价值与技术含量, 为读者提供方便的用书条件及第一手材料。

三、提高员工的素质是满足读者需求与反馈的保证

提高馆员的素质是发展图书馆藏书质量的关键, 也是满足读者当前及今后需求的保证。只有在工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水平与能力, 为造就图书馆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做贡献, 以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如我馆从1952年建馆到现在的人才发展, 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建馆时对人才不要求学历, 仅要求胜任一般工作;80年代到90年代后要求大专学历;2000年后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由此说明图书馆人才的逐步发展与演变, 是随着时代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因此, 提高员工的素质十分重要, 如何提高馆员的素质, 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与时俱进, 接受新鲜事物

要认识新生事物的知名度及知识度, 采用各种新技术手段, 适应新时期读者需要, 要创造新的个人业绩, 提高工作效率, 要与读者供求研究的服务水平发展同步, 以期达到最佳服务与被服务

(二) 注重人才培养, 注重知识的更新与积累

在知识经济时代, 读者对图书馆提供知识的服务需求及管理尤为重要。人的知识和能力, 要靠长期的储存、积累和交流更新而增长进步。当知识存储到一定数量, 必将要发生质量的变化与飞跃。“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道理。大凡事业有成者, 定要读懂读经人生之书,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不断提更专业素质, 提高人才素质, 与图书馆的发展相一致。

(三) 推行继续教育, 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

对于人才的培养, 采取继续教育十分必要。要有计划、目标和安排等措施, 对馆员进行专业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继续教育, 同时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与管理, 充实特殊领导岗位, 给图书馆带来新的生机与局面。

(四) 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采取职务报酬为第一以杠杆, 学习提高为第二杠杆。总之真正的人才不能满足现状, 总在追求新的目标, 作为单位要提供学习机会和用人条件, 给与相应职称与报酬, 鼓励员工向更高目标奋进。新时期馆员应具备较高学历及多种技能---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集各种优势为一身。要把为图书馆工作事业做奉献作为奋斗目标。

(五) 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发挥集体的智能潜能无限, 每个人都应变有限为无限。提倡团队合作的目的就是要促成集体的智慧、力量高于一切。

(六) 图书馆要有出色的领导阶层

作为图书馆的管理阶层, 必须要有完整的政策法规和措施, 领导指挥员工制定出创新的、符合组织的目标条件, 协调人际关系, 行使领导的权力与责任, 兑现对员工的承诺和利益。充分信任和及时奖励, 促成馆员成为“主人翁”。

(七)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要考虑职工的成熟与价值, 调动人的积极性, 合理安排合适人选与岗位, 提高效率增加业绩, 实现发展目标。

(八) 利用合理的管理机制, 激励为主

激励是管理人的有效措施, 通过激励能够提高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定位, 相互促进, 实现更高的管理标准与目标。同时要与公平竞争, 择优上岗的管理手段鼓励员工勤奋努力, 积极上进, 能力卓越, 在重要环节岗位胜任工作, 发展个人的良好空间。

(九) 图书馆的工作要靠理论作为指导, 才创新发展

如果没有理论的升华, 图书馆的工作和事业, 是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的。图书馆的工作是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和源泉, 理论研究能够促进图书馆工作事业的进步发展。作为专业人员, 不仅要做实际工作还要进行理论研究。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把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做好。因此, 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与自身价值都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 发展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是当今图书馆工作的当务之急, 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家奎.现状与未来---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忧虑和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一期, 第24-25页.

[2]徐青云.知识创新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第3-5页.

整体推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篇11

一、“岗位拉练”案例教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提出

任何培训的宗旨都在于它的实效性。为此,我校于2010年3月对全县副校级以上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设置了自身现状、培训需求和培训形式三个拟题,经过对问卷的梳理、分析、总结来看,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处于这样两种状态:一种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成效显著;另一种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在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主要表现为校长从业标准缺失、校长教育与培训体系有待完善、校长管理体制不健全、校长组织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针对校长管理水平的不同,业务能力的参差不齐,岗位职责的需求迥然、校际间交流贫乏等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县中小学校长队伍中开展以“岗位拉练”活动为主的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经过与教育局领导研究决定,以理论培训纵向延伸和岗位拉练横向拓展的系列培训模式正式启动研究。在研究和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触到,这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必将有效推进我县校长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势必对未来的农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岗位拉练”案例教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科学谋划

“岗位拉练”案例教学校长培训模式是全县干训工作的主轴,是关乎全县中小学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提高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谋划、精心布局才能达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效果。为此我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了前期准备:

第一阶段:广泛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校长职业所需的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校长当下的困惑和问题,经过梳理后,找出了全县校长共性困惑所在。

第二阶段:经过农安县干训领导小组的深入分析,找出形成问题所在的原因,其一是领导脱离课堂久远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其二是校际间单兵作战,缺乏经验交流和资源互补。

第三阶段:由于农安县所辖学校较多、地理位置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纯的整体培训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科学的划分了六个岗位培训的构想(即一把校长岗位、业务校长岗位、政教校长岗位、后勤校长岗位、教导主任岗位和村小校长岗位);又由于拉练时间过长原因,在以岗位拉练的基础上,又采用片区拉练的形式,按照自然地理位置,分划了东南片区、西南片区、东北片区和西北片区。

第四个阶段:科学的拟定了“岗位拉练实施方案”,并借助网络平台和现场会的形式公布了方案,启动了工程。

三、“岗位拉练”案例教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具体操作

结合我县校长问卷的实际现状,我们把岗位拉练形式具体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其操作流程为:

模块1:专业测试

2012年5月8日在农安县实验小学举行了中小学业务校长“优质课堂教学”专题培训班和“农安县第二届中小学业务校长岗位拉练系列活动”之业务校长专业测试活动。全县中小学业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208人参加了培训活动,培训班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吴耀华主任主持,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孔繁哲教授做了《优质高效课堂》的专题报告,报告深入浅出,理性和感性的完美抒发,获得了与会领导和教师阵阵掌声。

培训后,与会的业务校长全部参加了由干训部统一命题的专业水平测试。教育局陈孝思书记、党办领导、进修学校王兆文校长及干训部工作人员督查了业务校长专业水平测试。测试结束后,聘请相关学科教研员进行试卷批阅、核分和上分等工作。

模块2:教学设计

2012年5月18日,在农安县实验小学组织了“农安县第二届中小学业务校长岗位拉练系列活动”之业务校长教学设计活动,活动采取任选学科、学段和教材等方式进行,全县中小学共计70名业务校长参加此次活动。通过教学设计拉练活动,彰显了业务校长丰富的理论内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体现了业务校长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教与学技法的灵活应用;展现了业务校长对教学重难点准确的拿捏、过渡语的精美锤炼。之后,学科教研员根据设计标准逐一量化打分。

模块3:说课评课

2012年6月18日召开了“农安县第二届中小学业务校长岗位拉练系列活动”之说课评课活动。全县共有70名业务校长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以片区为单位,共分四组,按备课说课、观课评课两个基本程序展开,现场抽签确定说课顺序,打破学科和年级界限,独立备课40分钟后进入课堂讲课,评委量化打分。之后分别在县城8所中小学进行现场抽签评课,也是打破学科和年级界限,现场抽签听一节课,听课后写出评课材料,准备30分钟,然后进行评课,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此项活动要突出教学与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要突出指导性评课;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评委打分。

模块4:主题论坛

2012年7月16日,在教师进修学校六楼会议室组织了“农安县第二届中小学业务校长岗位拉练系列活动”之主题论坛活动。干训部博采教育热点、凝练教育焦点确立论坛主题。在论坛交流会上,依据抽签排序,先后有65位校长上台演讲,专家评委依据标准量化打分。

四、“岗位拉练”案例教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模块分值比例

岗位拉练之专业水平测试,满分100分,权重25%;岗位拉练之说课评课,讲课满分100分,权重20%;评课满分100分,权重20%;岗位拉练之主题论坛,满分100分,权重20%;岗位拉练之科研能力与管理效果检查,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对校本教研工作中发现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整合为课题研究,重点看承担或指导重点课题研究、落实和发表论文情况等,满分100分,权重15%。然后按照个体各项分值累计加分,最终评出中小学“十佳”业务校长各十名,网上通报表扬。

五、“岗位拉练”案例教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功能

1. 高位引领,丰富内涵。在系列拉练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数位国内专家来我县进行专题讲座,专家们广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的指导不仅提高了教科研水平,更是对校园管理、提升校长的领导执行力和构建和谐团队等方面的具有非同凡响的指导意义。

2. 讲评交流,互助提升。在业务校长“岗位拉练”系列活动之讲评课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我县教学管理队伍的丰硕成果和个人独特的教学魅力,全体业务校长热情高涨,研究氛围浓厚,教学设计严谨认真,现场评课风格独具。与会校长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结合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相学习,相互切磋,互相提升。

3. 主题论坛,经验共享。在论坛交流会上,校长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以先进的理念、鲜明的特色,明确的目标,彰显了新思想,提出了新见解,拓宽了新视野。

通过这一系列岗位拉练活动,练就了校长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增进了校际之间的交流,使校长在交流中反思,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提升了校长对学校的业务管理水平,推进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为勾画农安教育发展新蓝图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体论与生态系统思想的发展 篇12

在20世纪初,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认识,可追溯至南非政治家斯马茨( Jan Christiaan Smuts) 那句著名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斯马茨提出“一个整体是各部分的综合或统一,它影响着这些部分的活性和相互作用,赋予了这些部分新的结构,进而改变了这些部分的活性与功能。”[1]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下向的因果关系,以及突现和目的性的特征。

而就生态学来说,克莱门茨 ( Frederic Edward Clements) 被视为首个在生态学中提炼出整体论和机体论视角的生物学家。1916年克莱门茨出版了他的研究《植被演替》,正式提出了植物群落概念, 将之视为一种具有生理完整性的复合体,并且提出 “超个体”( superorganismic) 群落是在逐步和有序发展之后达到成熟稳定阶段的具有稳态特性的实体。 1929年他与同事一起提出植物之间的主要机制是竞争,它控制着群落的形成。1936年他又对顶级群落的性质和结构做了详细介绍。

大约在同一时期,约翰·飞利浦( John Philips) 采纳了克莱门茨的观点,并思考一种将动物排除在外的生物群落概念。[2]1934年到1935年间,他为 “顶级”( climax) 概念辩护,将之视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综合生物群落”( integrated biotic community) 的唯一适当描述。1926年,植物生态学家库珀 ( William S. Cooper) 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认为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系统,因为涉及某一事件的要素也会与其他要素相关。[3]

生态学在最初的几年表现出高度的整体论倾向。然而,尽管克莱门茨式整体论占据主导地位,但也遭到质疑。1935年,“生态系统”这个词最早正式出现在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 Arthur George Tansley) 的著名的论文“植被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与滥用” 中。按其观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其物理环境以及复杂的生命和非生命成分之间所有可能的相互作用所构成。 因此,相对于其他生物系统来说,非生命成分同样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4]坦斯利的论文发展了基于物理属性的机械自然观。系统成了克莱门茨研究的基本单位,现在它并不仅仅包括生物,无论是植物或动物,还包括“在最广泛意义上栖息地的因素”。 坦斯利强调,任何动植物都无法与它们所处的特殊环境分开,这些包罗万象的方面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坦斯利的观点连同林德曼( Raymond L. Lindeman) 的 “营养动力论 ”( trophic-dynamic aspect ) 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5]

早期整体论方法评论家格里森 ( Henry Allan Gleason) 通过实验对克莱门茨的决定论表示怀疑, 且断言,植物群丛与生物体并无相似之处,也不能与物种相比拟。格里森强调,植物群落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性现象,他将之描述为依赖环境选择作用以及周边植物类型的一种暂时性、波动性和偶然性的聚集。[6]因此,格里森的研究标志着以群体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的开启。

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的发展出现了新趋势,那就是“系统”生态学。该研究的著名倡导者为奥德姆兄弟,他们反对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还原论。在其初期著作《生态学基础》中,尤金·奥德姆 ( Eugene Pleasants Odum) 认为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元。该单元包括在给定区域中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体( 即群落) ,它们构成的能量流使系统中的能量结构、生物多样性以及物质循环得以明确定义( 例如,生命和非生命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 。[7]在论文“生态系统演化的策略”中,他将自然演替定义为有序、定向并且是可预测的过程, 被群落以及物理环境所控制着。[8]1981年他与帕滕 ( Bernard C. Patten) 一起再次对生态系统的本质进行研究,但这次他们倾向于使用热力学、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的术语来进行论述。沃斯特( Donald Worster) 曾将霍华德·奥德姆( Howard Thomas Odum) 描述为一个宇宙飞船工程师,形容他将“地球视为一组复杂的‘电器回路’并把每一样东西转化为能量系统来看待; 生物体变成了回路中的分线箱”。[9]然而,他们采用还原论的方法来发展他们的整体论,这种途径引起了一系列关于他们的做法不是真正整体论的批评。但一些整体论者依然认为H·T·奥德姆的观点是一种潜在的还原论。

之后,E·T·奥德姆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 的定义。在他之前,对生态学中特定生物体和环境的研究是在生物学内各个子学科中进行。许多科学家怀疑它是否可以进行大规模研究,或者其本身是否是一门学科。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生态”研究还没形成领域,因而被定义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即使是生物学家E·T·奥德姆的认识似乎也只是地球的生态系统如何相互作用。

这场辩论中的活跃者麦克阿瑟( Robert Mac Arthur) ,虽然他从未正式参与争论,但他强烈批评了系统生态学的宏大计划,认为科学应当致力于对系统内最小部分的研究来进行预测,进而获取确实的知识。麦克阿瑟使用简单、抽象的解析模型,并坚持其机械论的观点,即认为自然界的复杂性应当被还原为一个多对多的因果链条网络。而海拉( Haila Yrjö) 更是基于牛顿式的世界观,致力于描绘一种机械论、决定论的关于物质粒子论以及机制性因果关系的观点。[10]320

经过了六七十年代的争论,系统生态学成为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核心,但同时方法论上的争论将系统生态学又推向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对立。

二系统生态学中的方法论之争

20世纪80年代之后生态学研究中围绕方法论出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争论。种群生态学、 理论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已成为生态学诞生的首个世纪里的主要研究倾向。前两者主要与还原论相关,后者与整 体论相关。正如哈根 ( Jon B. Hagen) 所认为的,同时面对分部和整体的视角,生态学分为了整体论与还原论两条支流。[11]然而,麦金托什( Robert P. Mcintosh) 恰当地指出了简单的对立并不能充分的代表生态学中的实际情况。[10]321

生态学的整体论主要与整体性的研究相关,其中主要针对的是生态系统。整体论将它们的研究对象描述为一种离散性结合的整体,其中包含了不能从其构成成分导出的能量结构与动态性。因此,整体论与强调关连与联系的理性观点结合起来,整体是由相互定义,相互依赖,互补的部分所构成。突现、连通性、整合、协调和复杂性成了整体论视角的特征属性。

相应地,通过反馈循环的调节以及综合,整体论的视角强调控制论的过程。而这一观点所代表的方法论拒斥额外的分析,取而代之以通过综合体的不同层级进行联立考察。然而,当背离了克莱门茨的解释传统以及现象科学时,整体论者似乎又无法接纳相应的新方法论,同时遭到了整体论者与还原论者的责难。

除了这种方法论上的困境,整体论与还原论拥有相同的一系列一般性前提。首先,它们都倡导唯物论,主张所有的生物学现象都基于物理化学实体以及过程; 其次,它们都坚持着本质主义的教条,因为它们的拥护者都是在致力于发现一种基本的单元,这种单元可以是极小的物质粒子,也可以是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如果某人能够把握物质世界的真实本质,那么对这个人来说,科学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可归因的,并且围绕这些事件整个科学的图景是具有组织性的; 第三,它们都是在唯一的一个层级上来找寻解释的原因。因此,它们的方法论途径是碎片化的。极端的还原论者所追求的解释仅存在于种群层级,而极端的整体论者从不在任何低于生态系统的层级去研究各种机制。整体论和还原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变化,因为其不是某种潜在静止状态的副现象或达成稳定状态的一个阶段。而且它们共享机械论的核心,即还原论途径中的部分或整体论途径中的系统,都将自然隐喻为一种机器。最后,尽管事实上整体论和还原论表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前者谋求生物学的自主性,而后者则将物理学作为科学领域的基础,在生态学中应用系统理论可能更加接近于物理学而非生物学。因此,还原论对于生态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在哲学领域同样具有建树的生态学家,莱文斯( Richard Levins) 在1966年的方法论著作“种群生态学的模型构建策略”中认为,对于所有出于权衡实在性、概括性以及准确性的目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佳模型。权衡和鲁棒性的概念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频繁讨论的两个议题。[12]1968年在莱文斯的著作《在变化环境中的进化》中,研究了时空波动环境中生命体所采用不同策略的进化结果。环境异质性概念同样使他在1969年提出了著名的集合种群模型。[13]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整体论和还原论思想的互补。

特别是关于自然界复杂性问题的解决上,当代科学中最为困难的一般性问题在于如何将复杂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而大多数的科学家所受到的训练则截然相反,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一个问题孤立为若干部分,进而通过阐述什么是组成部分来回答“什么是系统”的问题。

莱文斯很早就发展出一种新的整体论途径,这主要源于种群层级出现的实践问题,以及有关污染、 环境保护、生物学防治和环境调控等涉及自然复杂性的环境问题。他认为要解决复杂性问题就意味着对驱使一个系统产生动态性的反向过程进行建模, 并强调找寻不同的模式而并非找寻普遍原理。从中可以看出,莱文斯并非不加批判地支持整体论教条而反对还原论,特别是他曾与列万廷( Richard Lewontin) 共同主张整体论 / 还原论争论是错误的,并拒绝在两者之间选边站。[14]

一方面,对于还原论者来说,他们认为笛卡尔式的还原论所描述的是一个“异化”的世界,仅仅抓住了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影子。其错误根源在于较高层级现象对于较低层级客体的绝对从属关系,后者是整体的优先部分,导致原因与效应、客体与主体相分离。作为结果,生物体似乎成为唯一的真实客体, 而组织的更高层级则成为那些真正重要事件的副现象。还原论纲领的另一个主要谬误在于否认变化, 其经常被视为是一种表面现象或“业已存在之物的展开”。

尽管如此,莱文斯并没有排除方法论意义上的还原论。莱文斯认为,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充分的。他宣称,当正在研究的系统足够简单,或者它是复杂的,但其构成部分之间足够独立时,还原论作为一种研究策略是可行的。但他依然拒斥本体论上的还原论。[15]

另一方面,对于整体论来说,莱文斯抛弃了过时且高度理想化的超个体研究路径,致力于在生态学中使用系统论。在他看来,整体论中存在一种片面的观点,即强调世界的连通性,却忽略了那些相对自治的部分。整体论被描述为是反还原论的、部分优先性的观点,和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相冲突。分离自治的还原论教义被连通性与整体性所取代。莱文斯同时对连通性与个体性进行辩护,甚至强调,系统论可以被考虑为一种“大型还原论”。[16]383例如他曾认为建立基于“Fortran”1的大型计算机生态系统模型是不切实际的。在类似生态学理论中,“整体”被描述为一种良好运行的机器,具有目标导向性,并被某种预先编程的目的所驱使。其不具有任何变化的潜能,因为涨落的一元变量作为其组成要素,在性质上始终是恒常的。事实上,在这样的语境中,变化仅仅被当作是非建设性的。而在莱文斯看来,“系统的特点在于其是由多组相互对立的过程所构成,这也就意味着其组成要素维持着整体暂时性的一致性,并且最终会发生转化,融入其他系统或走向崩溃。”[16]387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本质主义现在被语境与交互作用所取代,任何规模的系统都是其单元与环境之间辩证性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在生态学中关于整体论的态度是,倡导基于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整体论,但在方法论层面上,只要科学家们意识到他们选择的后果以及施加于他们的局限性, 整体论与还原论作为广泛策略中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的。不过,如何体现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因素又成为超越整体论与还原论方法之争的新的课题,90年代之后,进化议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系统生态学的研究者们同样将目光转向进化理论。

三基于进化的生态系统概念

目前进化问题的研究已深入生态学领域中,但依然不能说进化理论在系统生态学或生态系统建模中占有一席之地。通常我们仅仅将进化局限于由自然选择导致的有机生命进化,认为这一过程并不会对生物学或物理的系统产生任何直接的改变。构成系统生态学的那些子领域关注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性、结构以及功能。70年代以来,不断有将进化理论应用于有关系统研究的尝试,但进化理论依然没能充分融入相关研究之中。即便是提及有机生命的进化,也经常被看作是生态系统通过某种最佳方式运行的“黑匣子”。一些系统生态学家认为,只要时间充分,进化将会促进共生适应,从而形成组织化并具有功能性的完整生态系统,但却很少有人关注进化机制是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17]系统层级的限制以及因果反馈循环通常被看作是高阶现象,而无需考虑个体物种的进化。这一整体论路径被视为是在缺乏生态系统构成成分的自然历史数据的情况下,研究生态系统巨大复杂性的实践方式。系统生态学的目标就是一种生态系统现象学,并不需要关于个体物种的细节信息。

这种整体论路径对种群生态学家以及进化生物学家的研究构成了限制,使得研究主要聚集于个体层面的适应和选择。一方面,即便是对进化中的组织与博弈关注较早的梅纳德·史密斯( John Maynard Smith) 也认为选择在个体之上的组织层级很少发生。这导致了人为生态系统并不是实际上的实体的观点,即认为生态系统不过是某一环境中所有物种的集合。但另一方面,由于进化的原因促使科学家们愿意去关注更高层级的系统乃至生态系统,而它们的属性也常被看作是个体生物间竞争以及选择的结果。按照夏佩尔( Dudley Shapere) 的观点来看, 以构成的形式( 结构与功能) 来进行解释的科学理论较之那些依赖时间演化的理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18]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生态系统可以被满意地理解,并通过那些仅关注当下的现象和关系而不需要涉及它们长期历史经历的理论来建模。雷内尔( William A. Reiners) 曾提出,统一系统生态学至少需要三个相互独立的理论框架: 能量、物质( 化学计量学意义上) 以及生态系统的“连通性”。[19]可见,进化理论对于完善生态系统概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在既有的进化理论与系统生态学交叉研究中, 生态遗传学、协同进化理论、进化的空间异质性方面研究,进化的策略研究往往关注当下状态的研究。 但由于生态系统功能部分依赖于物种的适应,并进而由于适应是进化的建构,因此我们必须将进化视为生态系统组织性与功能的决定性限制因素。只有在生物学上可行的并符合系统发生条件的生物特征才有资格作为初级原料来构造生态系统。

另外,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我们必须对个体与整体之间进行明确的界定。至少在进化的意义上,应当探寻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个体的选择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层级上的属性。有理由相信各种系统层级的属性是因自然选择而不断优化,甚至与个体选择相抵触,表现为个体选择的副现象。因此,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步来进行论证。首先,传统观点认为,作用于个体的自然选择主要受到内在变量的控制,例如食物的可获取程度、温度等,而非如承载能力、多样性、熵、总体种群等外延变量。后者仅仅是针对人类认识而形成的概念,因此选择并不会对这些变量产生响应。但是内在变量会与外延变量产生关联,例如种群规模与食物获取程度之间便存在某种关系。但当某一理论依赖于外延变量的进化最优化时,则需要慎重审查。例如传统认为进化会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 外延属性) 的观点。

第二个关键问题在于,生态系统的属性是累积性的还是突现。通常,对于一个系统的累积性属性来说,其仅仅是系统各成分属性的总和。而对于真正的系统( 突现) 属性来说,其是作为系统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性质上区别于那些成分的属性。 因此,突现属性可以定义为系统属性,其不可以通过研究孤立的系统成分而预见。那么,对于自然选择理论的引入来说,一个系统被选择就意味着不应当涉及其中的个体选择。例如,在沙漠环境中,能高效使用水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对那些能高效利用水资源的个体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属性的选择。

四未来研究的途径与问题

因此,从整体论的诉求以及还原方法的可行性上来讲,如果系统层级上的组织性原则是重要的,那么就有必要研究进化何以能影响突现的系统属性, 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何以能影响个体物种的自然选择。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涉及有关进化的最大化理论,即生物量最大化理论与最大化能量原理。 前者认为,进化具有促进生态系统内生物量积聚与保持的倾向,后者认为进化具有使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率最大化的倾向。尽管仅仅是从理论上设想而没有考虑实际进化过程面临的诸多限制,但这两种系统理论对于进化何以能塑造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做出了解释,从而成为能量以及化学研究途径的补充。接下来,文章将对生态系统概念引入进化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

首先是群体选择。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生物体的个体适合度是否可以通过间接地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获得提升? 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可能促成比我们对于其中个体所能达到的最优化适合度预期的总和更加优异的结果。这种额外的最优化运行因素表现为一种突现属性。要对其进行解释就必须设想这类“基因型”要比其他同类 “基因型”更加有利 于系统。尽管像威 廉姆斯 ( George Christopher Williams) 、梅纳德·史密斯等进化论者都曾对群体选择是自然界重要或普遍的现象表示怀疑,但是群体选择作为一种机制会对生态系统的组织性产生影响的观 点依然普 遍。威尔逊 ( David Sloan Wilson) 就认为,能够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那些特征是可以被选择的,因为群体包含了拥有被选择特征的个体的收益之和,但其与任何形式的收益强化存在区别,后者能进一步促进群体基因的扩散。有利于系统的特征的频率因而会上升,即便个体选择有时会同时减少它们的频率。[20]因此,当群体选择应用于生态系统的概念之中,就必须澄清什么样的系统属性指标是衡量其好坏的依据,例如稳定性、鲁棒性等。同时,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之间的交互与平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对象。

其次是共生作用。尽管共生帮我们理解了生态系统内的关联,但共生的进化模型却显示,其紧密联系的程度是局限的。比如,由于时间异质性,许多物种的共生现象是偶发而非必须的。[21]共生式的协同进化与群体选择一样,将其作为一种形成生态系统整体属性的机制存在同样的难题,即便在局域性视角内,许多物种同时处于多个群落中。认为物种趋向的最佳整合方式是多重性群落的观点显然还缺乏证据。此外,不同物种经历选择压力与隔离会在极为广泛的地理范围上形成不同的同类群,而且,多数群落中的构成物种之前分属于不同的群落。这些都会对共生理论的应用带来困难。

第三种解释生态系统属性的机制是群落构建。 E. P. 奥德姆提出群落构建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最优化的群落是通过从可用物种池中选择组件,通过组织以及竞争过程而形成。群落构建可能是累积性的,比如,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最小土地所获得的植物物种都应当是在该位置繁殖力最强的; 或者可能是一体化的并涉及突现属性,例如,一种物种的稳定构建形式应当是通过尝试 - 淘汰的方式形成。[6]因此,有观点认为,最好将构建过程视为生态系统的演化而非群落进化。不过,群落构建理论目前来看依然是一种理论性的探索。

第四种途径是进化中生态系统层级的限制。进化生物学中认为,生态系统层级会限制个体物种的进化。一个生物群为了生长与繁殖必须适应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尺度。对于生态系统“设计”进行理解可以帮助澄清选择压力是如何衔接于生物个体之上的。例如,一个湿地系统在不同水文情势下的碳与营养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位置无尾动物幼虫受食物资源限制的频率和程度。由整个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决定的食物等级可以影响该动物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生命历史特征,例如成长率、体态大小。所以,在生态系统模型中引入遗传 - 选择分析是有用的,特别是关注系统层级的限制或强迫功能对于群体遗传学的效应。

总之,对于生态系统研究来说,在承认整体论的本体论地位基础上,还原作为一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并不意味着整体论仅仅是在方法论上的虚设,它实际上提供了有益的导向。特别是生态系统中整体与个体的定义、边界与演化路径、稳定性与多样性等问题都涉及时空变化的因素,因此,探讨进化因素在未来系统生态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20世纪,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全部都离不开对生态学整体论的认识与探讨,伴随着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对生态学整体论地位的不断调整,生态系统的研究在近一个世纪内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因此,通过生态学整体论发展的视角可以帮助建立关于生态系统概念起源与发展的完整描述,从哲学层面阐释生态系统的本质以及理论形态的演变进程与发展方向。

上一篇:做数学下一篇:金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