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经济(共12篇)
整体经济 篇1
奥运经济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围绕举办奥运会所发生的一切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和经济效益的总称。
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将带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直接拉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
一、奥运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主要促进作用
1. 将促进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
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将带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为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 而国家的投资又会带动民间的投资, 最终转化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动力。近年来, 由于国际奥委会营销计划的成功实施, 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的份额十分可观, 一般占到组委会预算的60%, 给我国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奥运会举行还将刺激消费需求, 我国将新建或者完善一批体育设施以及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大规模的需求将对北京的建筑、通讯等行业产生推动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 将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举办奥运会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有直接影响。筹备奥运会一般需要将近8年, 要兴建各种体育场馆、交通设施、通讯、服务等设施, 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随着奥运会的到来, 各种服务性部门的工作量也大为增加。以往奥运会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就业压力。据专家估算, 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
3. 将推动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举办奥运会加快了承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非货物贸易行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加速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鼓励非货物贸易行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导致国际间大量的人员流动、技术传播和资金转移, 这与服务业中的建筑、运输、旅游、金融保险、通讯广播等产业领域将产生密切的联系, 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二、北京奥运经济加速发展期和爆发期的状况
1. 经济增长较快。
中国社科院一月四日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指出, 2007年北京奥运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和爆发期, 奥运投资带动作用继续加大, 京奥将带来1600万美元直接收入, 市场开发收入将超过20亿美元, 有望超过悉尼和雅典奥运会。蓝皮书指出, 今年奥运经济进入加速期和爆发期, 继续保持强劲势头。2007年上半年, 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4.3亿元, 同比增长12.1%, 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达72.5%, 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个百分点。蓝皮书中指出, 北京奥运直接收入丰厚。其中主要部分是北京奥运会将从奥运会转播收入中得到8.33亿美元的分成。
2. 持续的市场开发效益明显。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最初预算是4亿美元, 由于市场开发超过预期,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收入有望超过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 将超过20亿美元。随着奥运会临近, 奥运商品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 同时奥运广告开发、彩票销售等也会带来不菲收入。
3.2008年旅游消费达顶峰。蓝皮书认为, 奥运旅游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8年旅游消费将达顶峰, 同时旅游消费将带动商业、餐饮住宿、社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据预测, 2008年北京旅游外汇收入将达48亿至49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将达1430亿至1490亿元。
三、后奥运阶段的经济策略
北京奥运会通过巨额的直接投资将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 而且在奥运会结束之后, 北京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经济低谷效应”。因此我们要做好长远的规划, 借鉴以往举办国的成功经验, 保证北京地区乃至我国的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 预防“低谷效应”的产生。
1. 创造多种筹资渠道。
2008年奥运会应当采取政企合作多渠道筹集奥运资金。警惕以奥运名义进行盲目的投资, 造成奥运会之后的投资急剧减少, 对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在资本市场上, 要重视对传统融资方式的研究, 争取将其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 如组建项目企业上市、筹集风险金等。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参与奥运项目的建设, 减轻政府的压力。在其他融资手段中, 从2002年开始体育彩票每年已增发10亿元的彩票额度, 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2. 做好长远规划。
要合理建设场馆, 保证奥运会后的场馆再利用, 避免浪费。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届奥运会投资较多的一次, 对这些场馆的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体育场馆建设结合住宅建设一并考虑, 使其成为市民的健身场所而得到进一步利用, 同时开发的住宅区也可以因此增值。对新建的体育场可以进行住宅配套设置, 建设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 使体育场馆社会化, 向“商贸体育场”的形态发展。
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避免会后经济低潮, 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北京市的工业结构调整, 将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 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总部及研发销售中心。同时要积极发展旅游、金融、信息、会展、文化、体育、餐饮、商业、宾馆、房地产、交通运输等非货物贸易行业, 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奥运经济虽然能带来服务业需求在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 但并不是长期的。因此, 对于政府来说, 要提前预防, 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淇主编: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鲍明晓: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及首都经济的深刻影响[J].前线, 2001 (8)
[3]甄蓁:奥运经济的预言[N]北京青年报.2001-7-23
[4]陶于李文辉:奥运经济及其形成背景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整体经济 篇2
整体概况
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经济学即:经世济民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在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各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部将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目录里面,经济学学科门类的硕士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值得推荐,其他几个二级学科实际上属于冷门,报考人数很少。如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这些专业中,除世界经济外,大多属于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一些院校基本只招收个别研究生,有时还需通过调剂完成招生名额。由于录取名额太少,一些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类重点学校会由于报考扎堆而录取线异常高。
应用经济学,是比较侧重于实际应用的学科,其中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是极其热门的学科,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也广受关注。2009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比2008年有所增加,共124.6万人。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报考北京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考生中,报考金融学的人数达9379人,比2008年多1067人,增幅为12.8%。
两大研究方向
一:理论经济学
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等子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经济学人才;在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按先进性和科学性互相结合、现实性和前瞻性互相统一的原则来实施;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专业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培养学生成为掌握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文理兼通,具有较强研究和创新能力。其中新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熟悉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的相关部门、政策研究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劳动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世界经
济专业,以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展的基本理论,新世界经济贸易关系协调的建立与发展,世界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为研究内容,该学科培养的对象是从事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是理论经济学中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它要求学生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熟悉国内外有关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具备对经济问题做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能力,具有较 好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适合就业单位:对外经贸部门、涉外公司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工作和具体业务,以及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传统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深厚的理论功底、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经济学也逐步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其房地产经济研究、房地产估价研究、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以及市场营销学、房屋建筑学研究、经济法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会计学、财务管理、营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证券经济学、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等科目的加入进一步拓展了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面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专业毕业生既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市场与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划与规划工作,在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也适合在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都设有经济学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视,而且在用人的选择上倾向高学历、多背景的毕业生。从毕业生去向来看,毕业研究生到国家机关工作的居多,其次是经济学的研究机构,也有到国内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工作的。从分配地域来看。毕业生大多分配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二、应用经济学
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个经济学科。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
它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分支:
①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
②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
③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区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等。
④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国际经济学及其分支: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
⑤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市场(销售)学等等。
⑥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与人口学相交叉的人口经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教育经济学;与法学相交叉的经济法学;与医药卫生学相交叉的卫生经济学;与生态学相交叉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交叉的社会经济学;与自然地理学相交叉的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与技术学相交叉的技术经济学等等。这些边缘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这些非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性。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区别
在经济学领域,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领域。理论经济学是现在大多数人所学的经济学,如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宏微观经济学等,这样的经济学和数学有很大的关联。而在前面所谈到的是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经济学考研专业四大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解读
整体概况
相对于本科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几年的深造和导师的精心辅导,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就业面也得到相应的拓展。一般来说,毕业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和国内就业。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是受到影响的。整体上看,毕业生进外资企业的难度加大了。国际贸易等与全球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进出口行业有减少招聘人数的趋势。但是,这次金融危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2008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银行、证券、保险、财会、营销类专场招聘会,100家企业共设有120个摊位,提供岗位1000余个,而入场学生有1.2万左右。一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逆市招人,进行人才储备,当然他们所招收的人才肯定都是高素质人才,高学历也是其中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单个看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就业问题可能会显得悲观,但如果看整个就业大环境,经济学科门类的就业率并不算差。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而且这次金融危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热门和冷门专业的看法。不论现在的局势如何,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牌面好坏,尽力打好手中的这一副牌。对于理论经济学毕业的研究生,由于具有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可以在综合经济
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经济咨询单位、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所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等科研工作和经济类专业教学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新闻、出版等部门。
对于应用经济学毕业生,可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择业。一般而言,国际贸易学专业主要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理论研究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和科研工作;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财政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进入经济管理部门和各大公司进行统计分析和预算工作。
总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可在贸易业务、金融业务、证券投资、银行系统、保险业等领域内大展宏图,可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等工作。
从整体上看,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就业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研究性工作,据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的经济学硕士生,刚出校门拿到年薪10万以上者,不在少数。就业状况
近年来,大家平素能看到众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是根据统计,2003年广东省经济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而该省各专业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5%。可见经济学专业本科就业并不理想。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等;其次,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研究深度不够。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不能说非常理想,但要找到工作也并非难事。就业薪酬水平高的不是很多。
就业方向一览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门类的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1)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此职位各个行业中都有,但一般只有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2)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3)市场营销人员
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而这个职位对专业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一些跨国公司的销售培训生中常能见到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当然,这个岗位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4)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该类专业知名人士
陈天桥: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任盛大网络董事长兼总裁,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互动娱乐业第一人”。
陈天桥在复旦大学求学时就曾被评为上海市当年唯一的“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2002年末,陈天桥因其在产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先后当选为“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2002中国经济贡献封面人物”等。陈天桥现任中国游戏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上海游戏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信息服务业协会副理事长、共青团中央第十五届候补中央委员。
陈天桥创办盛大网络,在他的带领下,三年多来盛大网络已发展成为一个员工近七百人、资产规模数亿元的集互动娱乐产品开发、运营、销售为一体,涉足周边产品、出版物,形成立体化品牌经营平台的大型集团化企业。盛大网络在网络游戏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目前其自主研发、代理运营产品的累计注册用户超过一亿五千万人次,同时在线人数超过百万人,月平均销售额数千万元,在中国拥有6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是世界上用户规模最大、收益额位居前列的网络游戏企业,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三大网络游戏企业之一。
证大集团戴志康: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专业;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主要公司:证大集团公司总部:上海 上市情况:香港-0755上海世纪(2003年3月)主要行业:上海、杭州房地产,金融 财富:15亿元 戴志康出生于江苏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第四。1981年,戴志康到北京求学,七年后研究生毕业,分别在中信实业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工作。戴志康在1990年到海南创业,并在两年后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基金公司。1993年股市雪崩,戴志康负债累累,但在市场复苏后,戴志康又重整旗鼓,1998年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开发方面同时获胜。证大成立了一个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并收购了一个香港上市公司,今年正在规划建设一个有艺术特色的五星级酒店。就业前景观察
经济学门类里包括多个二级学科,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针对经济学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与抽样,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尤其是其中的研究与分析、咨询性部门,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金融系统主要是银行、证券、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公司,从事的岗位主要是研究、分析类的。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科尔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华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远卓、汉普、华夏基石、佐佑等。
证券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天一证券、原证券、联合证券、上海证券、北京证券、昆仑证券、西南证券、天同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南京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西部证券、国海证券等。
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可资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2015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下滑 篇3
美国:2015年交出满意卷
“像美国这样体量大又成熟的经济体,GDP季节性年化率增长能够维持在2%以上,就是不错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珏教授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为2.1%,第二季度高达3.9%,只有2015年第一季度表现较差,只有0.6%。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最新预测显示,美国GDP增速在第四季度应该能够达到2.6%,2015年全年GDP增速为2.5%。然而,即使2015年第四季度的数据还处于预测阶段,林珏认为美国也称得上是全球范围内经济表现很好的经济体。
一方面,美联储加息提速。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12月会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该利率自2008年12月以来一直维持在近零水平未变。林珏指出,加息通常是一个国家在国内经济表现良好的时候才会做出的决定,尽管加息幅度不大,但是却表现出对本国经济的信心。
另一方面,美元指数曾一度突破100大关,也让其在国际货币市场挺直了腰杆。林珏告诉《经济》记者,美国国内失业率下降、通胀预期稳定以及2015年美联储几次加息预期升温表现都是支持美元走强的因素。2015年3月13日,美元指数突破100,达到2003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随后11月27日,美元指数再次突破100。
因此,在她看来,美国经济在2015年年底上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根据林珏的分析,全年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还是个人消费支出。“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主要是投资与出口,而个人消费支出的坚挺,让美国经济展现出更多自信”。从第三季度数据看,2.1%的经济增长中,个人消费支出贡献了2.05个百分点,而商品出口和国内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速的贡献都是负数。此外,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也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作用。“尽管这部分贡献与个人消费支出比起来相差甚远,但是却比第二季度强一些”,加之服务业保持良好态势,居民消费维持良好水平,劳动力市场与薪酬增长都在逐渐改善,给世界经济不少正面印象。
当然,即将过去的一年也并非毫无风险。林珏强调,美元强势、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和全球经济低迷很容易对该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而持续低迷的油价也不利于美国能源产业的投资和就业。“作为农产品大国,在出口方面,美国已经因为南美农业的发展和国际大宗商品的下行倍感压力,而如今,这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似从前强劲。”
日本:GDP大幅修订令人不解
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却没有这么明朗。2015年12月8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第三季度实际GDP环比折算年率增速修正后为1%,而非初值的-0.8%。大幅度修正令外界一边感叹其有幸避免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一边感叹出乎意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张季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刚刚从日本调研回国,并没有感到该国经济“有明显好转迹象”、因此对上述官方数据感到“突然”。
“原本该国政府对第三季度GDP增长预测值是负的,衰退0.8%,若实际值为-0.4%或零增长甚至0.3%的正增长,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如此大幅度修订简直前所未有”,张季风这样说。但是他同时也表示,整个计算过程和依据都由日本政府掌握,而学者的研究也只能建立在官方数据之上。
“技术性衰退”指以各种技术性指标为基础分析,经济有衰退的迹象。日本官方在2015年上半年就已经明确表示,该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这一问题。然而,2015年第二季度,日本GDP为负增长,衰退0.7%,若GDP在第三季度还是负增长,就又会面临这一尴尬难题。所幸从数据上看,这个问题如今得以避免。
那修订后的数据是否意味着该国经济在2015年年底能递交一份满意答卷呢?
张季风对《经济》记者解释,一国经济的整体情况不会因为一次修订逆转乾坤。IMF曾预测2015年(从1月至12月)日本GDP增长为0.6%,而日本政府则认为2015财年(即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GDP增长将达到1.5%。显然目前看来,日本没有做到合格,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毕竟该国2015年第一季度实际增长也仅为0.6%,而此番修订也令人难以对第四季度的数据做出预测,毕竟谁也不知道类似的修订是否会出现在第四季度。
在张季风看来,日本经济的起爆器就是出口,按照“出口-生产-设备投资-生产-就业-消费”的模式依次循环扩大。但是,“今年扩大出口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设备投资的增长也失利”,因此甚至很难判断日本经济已经走出衰退。
欧洲:勉强及格
众所周知,难民危机和巴黎恐怖袭击让整个欧洲大陆猝不及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洲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明礼在2015年年中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下半年欧洲经济增速会维持在1.5%左右,如今,这一数据是否会因为上述事件做出调整呢?
“目前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的第三季度同比增速为1.6%,与当初预测保持一致,曾经的预测并没有将恐怖袭击事件和难民因素考虑其中,如今看来,将上述事件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计入,欧洲经济2015年表现算得上及格”,刘明礼这样告诉记者。
按照刘明礼的分析,2015年年初的时候,欧洲央行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出台前后,欧元汇率有一个大的变动,此后表现一直比较平稳,尽管在欧元兑美元市场上仍处于弱势,但毕竟近期呈现上涨趋势。此外,全球通胀状况仍然是欧元区面临的一个风险。2015年12月10日,欧洲央行执行委员科尔(Benoit Coeure)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是科尔同时认为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比较灵活,一旦发现“通胀离2%过远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重新调整计划”。
nlc202309011518
既然是刚好及格,欧洲经济在2015年也仍然面临不少发展阻碍就实属情理之中,比如就业压力难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服务效率体制改革也没有实质性推进。在刘明礼看来,这些决定经济基本面的因素没有大改观,经济强劲增长就成为不可能。也因此,“2015年第四季度的增长仍然会维持在1.5%左右,基本可以排除快速增长的出现”。
中国:关键看第四季度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能否在2015年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不仅中国自己关注,全球尤其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拭目以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谷源洋告诉《经济》记者:“现在关键要看第四季度表现如何,如果最终2015年GDP增速能够达到年初预测的7%左右,那么2015年的表现就是合格、令人满意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9%,其中一季度增长7.0%、二季度7.0%,三季度6.9%,虽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年初预计的7%左右目标内,符合全年增长预期。谷源洋指出:“7%左右的增速是包括6.9%,也就是说如果最终落实的经济增速为6.9%或者7.0%,这就都是可以的,但是6.8%则不会令人满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亚洲开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测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会保持在6.8%,然而最新消息显示,亚洲开发银行将预测上调0.1个百分点。在谷源洋看来,尽管只是0.1个百分点的变动,也极为重要,因为“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很大了,有10万亿美元的规模,而这个规模的0.1%会是不少小国全年的GDP总量”,因此要看中国2015年的全年表现,就不可忽略细微差别。
提到债务问题,谷源洋笑着告诉《经济》记者,债务膨胀是全球问题,首先需要重视,其次完全不必惊慌。2015年以来,美联储加息屡次预热,美元指数两次突破100大关,不少国外媒体和学者都开始关注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的债务问题,而许多观点已明确指出,中国的企业债务长期居高不下,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隐患。
就此,谷源洋分析指出,中国债务统计有两个口径,一个是政府债务,一个是企业债务。前者只占我国GDP总量的40%,距离欧盟设定的比例上限60%还很远,自然不必担心。而后者,我国企业债目前是国家GDP总量的200%,规模庞大,的确需要关注并研究解决方案。可是另一方面,他认为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美联储此次加息的幅度不会很大,而2016年的加息频率如何也还不清楚。“按照现在的经济形势,美联储加息频率不会很高,这就给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带来缓冲时间,因此不必过分担忧,也无需自我施加太多压力”。
在谷源洋看来,尽管不少观点认为以当前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为背景,“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似从前,但是其中很多机遇被人们忽视了。他强调,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但是还有不少领域需要投资,“大家需要关注如何做好定向投资,为那些还需要资金、处在发展期的行业提供支持”。而对于国内消费,他认为13亿中国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其实被国际市场分享了太多,原因就在于中国自己的一些产品不够好、不够诱人,“年轻人都喜欢买国外产品,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而这些都是2015年经济发展还没做好的地方,也是中国在2016年和未来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
其他国家地区经济表现各有不同
世界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简称OECD)近期预估,非洲各国2015年平均GDP增长可达4.5%,显示非洲有望追随新兴亚洲成为未来经济成长最迅速的地区。OECD指出东非仍将是目前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认为2015年GDP增速会达到5.6%,同时西非有望从埃博拉病毒的阴霾中走出,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0%,但是身为非洲第二大经济体的南非受到大规模的劳工抗争与能源短缺影响,今年GDP预估最高仅可达2%,整个南非地区平均GDP预估也将放缓至3.1%。
拉丁美洲2015年的经济表现则要差一些。身为“拉美之星”的巴西,其国内统计机构于2015年12月1日公布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同比萎缩4.5%,表明其正陷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日前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出口预计将连续第三年下降,2015年降幅将达到14%。
整体经济 篇4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目前,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特点。第一, 各区域内农牧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不论是区域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还是我国的西部、东北、中部地区, 普遍存在农牧业经济发展滞后现象。一方面, 农牧业的生产、加工技术落后, 农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另一方面, 我国各区域农业种植品种相对单一, 生产产品附加值小。牧业经济发展也较为传统, 目前, 猪、羊、鸡、牛的养殖发展良好, 相关产业链也跟随着逐渐的发展起来, 而其他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还不成熟、规模较小。第二, 各区域的主要经济支柱大多为化工产业, 区域经济面临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 对于技术、科技的开发程度不够, 经济转型效果不明显。第三, 经济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迟缓, 规模小、技术落后、开发难度大、总体水平不高。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差距现象, 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第一, 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经济差距突出。我国的东部地区, 市场经济发展较早, 加之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 发展较快, 目前已进入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阶段。经过产业整合等, 已逐步的实现了产品的精细加工, 商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与东部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传统。第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善。上世纪九十年代, 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已经形成, 我国对于区域经济建设先后提出了“开发西部”、“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 西部、中部、东部的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开始就很突出, 加之区间经济的融合、合作、一体化发展滞后, 因此, 要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 不发达地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政策优惠等无绝对优势, 对外融资困难, 而区域内资金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资金的短缺引发的人才培养问题、技术开发问题等复杂繁琐, 解决起来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第三传统经济发展已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 而我做经济较落后区域的经济转型发展比较缓慢, 目前, 经济的发展还依赖于面临枯竭的资源的粗放开发。工业生产设备落后、工艺守旧, 科研经费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致使其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为了取得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和区域领导的良好政绩, 地方经济保护现象明显。或公开、或隐蔽进行的地方经济保护, 成为区域经济市场化整体发展的坚实壁垒。在贸易壁垒与行政壁垒的双重阻碍下, 地方经济发展平衡状态很难达到。一方面, 区域经济自身基础薄弱, 发展空间有限, 难以实现立足本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区域经济。另一方面,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交流、流通, 致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竞争、开发、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形成, 区域间的互补优势难以发挥, 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影响了区域经济与市场的整体发展的协调性。
3、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
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有一种合作共赢的发展意识, 提升产业整合的力度, 逐渐的实现我国经济产业转型。目前,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经济“大市场”的发展不协调。第一, 以大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形成了我国各地城市的扩建热潮, 城市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压力, 城乡贫富差距等一些列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市场的整体性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 难以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状态。第二, 为我国加入WTO后, 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市场整体发展不均衡现象更加严重。一方面, 加入WTO后, 我国放宽了国外投资限制, 国外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我国, 而国外投资的开放性、竞争性影响了各区域资本的整合效率及经济发展稳定性。此外, 还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招商引资行为, 损坏了国家利益。另一方面,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 国际热强涌入我国市场, 给我国市场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很不稳定的因素。目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缓, 国外热钱已开始了流出动作, 这部分资金的流入和撤离影响了我国市场整体性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第三, 精细工业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协调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基本都是以工业产品的粗放加工起步的, 在不断的合作、摸索中, 我国的精细加工业取得了部分成就, 但相应的精细加工技术、工艺等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其传播难度巨大, 而其他区域对于精细加工的探索、研究无疑会多走弯路, 增加了投资成本, 影响了市场的统一、协调性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的整体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
1、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综合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电资源严重匮乏。水和电是工业生产的根本, 水电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 我国有较为丰富的淡水资源, 在经济开放的过程, 一方面, 由于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和过度开发, 造成了水资源的紧张, 甚至一些城市的引用水都难以保质保量, “水荒”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的粗放形式, 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 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区域内短时间的繁荣景象最终尝到“恶果”。其次, 我国沿海地区, 水利发电、核发电技术较为发达, 电力供应相对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及北部地区, 河流资源有限, 发电主要依靠火力发电, 其发电效率低, 电网供应不稳定, 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2.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城市化需要土地作为建设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修路铺桥, 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关的各项建设都需要以土地为承载。随着我国土地占用的不断扩张,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 在一些发达地区, 频现“地王”, 高额的土地使用成本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用工荒”现象日益严峻。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以廉价的劳动力为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取得辉煌的成就。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 由七八十年代的每月几十块钱涨到今天的每月几千块钱, 劳动力雇佣成本的上升加剧了企业发展困境。加之我国经济转型还不成熟, 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还比较突出。因此, 人力资源问题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的重大问题之一。
2、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的整体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
实现合作共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目前, 我们还为之正在奋斗。区域经济发展是市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可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的整体发展之间存在的典型矛盾。首先, 资源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当前, 资源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柱, 而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对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及为不利。其次, 产业结构单一与市场整体发展水平需要提高之间的矛盾。一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集约发展、协调发展水平不高, 影响了市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 随着产业的转型, 需要有一个市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环境背景给以支持, 以促进其继续发展。而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致使企业技术更新慢、创新困难, 区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国市场环境中缺少竞争力,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再次, 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一, 地方保护主义致使区域经济间的生产技术、资源等流动受阻, 不利于区域间、行业间优势互补的实现, 影响了市场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第二, 区域经济发展中, 交易信息的获得、分析、研究对企业进行经济决策至关重要, 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区域保护主义致使交易信息获得的准确性、公平性等难以保障, 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不利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四、我国区域经济与市场整体发展协调性的思考
市场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我们也许不能彻底的、完全的解决, 但应寻找积极的途径, 促进市场整体化的发展。第一, 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将“大政府”转化为“小政府”, 将什么都管, 什么都抓的“管理型政府”转化成“服务型政府”, 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 实现市场整体管理的公平性、统一性,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由、自主性, 提高市场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附加值及竞争力。第二, 认真研究和贯彻国家对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推进东部经济的转型成功, 改善西部落后局势, 发展中部使之崛起,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进一步进行市场整合, 实现区域生产技术、信息、科技等的共享, 提高区域间的合作发展。第三, 优化国土使用、开发的格局, 做好国土整体规划, 确保国土整体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第四, 完善区域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合作, 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共赢。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东电西送”等工程, 避免了区域内相对过剩资源的浪费, 使区域优势得以发挥。同时, 降低了其他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成本, 提高了市场经济整体发展的效益, 实现了合作共赢。
五、结语
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认真、谨慎的把握区域经济开发的方式与方向, 是在资源日益匮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环境下确保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都有一定的相对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些优势也在不断的改变。加快我国经济产业的转型, 进一步优化各区域经济结构, 是实现区域经济与市场的整体发展持续、稳定、协调的有效途径, 确保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经济发展导向”的提出, 对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市场转型的关键时期, 了解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持续发展的约束力, 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的需要。如何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区域经济利益和国家整体经济市场的发展利益, 是确保区域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关键词: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统一化,合作共赢,协调性
参考文献
[1]盛鹏, 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用[J], 现代商业化, 2013 (03) :99-99
[2]娄文龙, 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量和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14 (02) :90-92
[3]陶丽, 邓桥, 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商业时代, 2014 (02) :12-13
“整体--部分--整体”教学谈 篇5
[作者] 高峰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论述阅读教学时有这么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一、整体感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一)从审题、解题入手。凡是以文章的主体内容命题的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课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扩展。
(二)从首、尾段入手。有的文章首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尾段交待了事情的结果。
(三)从归纳主要内容入手。一般适用于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特别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成的文章。
(四)从中心句、段入手。有的文章在某一段或某一句点明了中心。
(五)从结构入手。有的文章结构特点比较明显,理清文章结构,即抓住了文章的整体。
二、部分深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文章各个部分的教学,要从文章的整体着眼。
(二)部分深究,要突出重点。重点,指作者精心着笔的段落,寓意深刻的话,本册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时,强化重点部分,学生就可以凭借对某一片断或词、句子的理解,达到对整体认识的深化。
(三)理解词语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只凭借工具书,就容易脱离课内容,形成随意性和肤浅性。教师须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三
论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 篇6
关键词:经济法 社会整体利益 个体利益
一、社会整体利益的内涵
一般而言,社会整体的利益是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利益主体的利益。但要从法学视野深入理解“社会整体利益”这个概念,首先应分析“社会整体”和“利益”这两个概念。“社会整体”是严格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并非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所以个体利益亦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对应,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利益视为社会整体利益是说得通的,也符合人们的一贯思维,同时也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但若将社会整体利益视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全部利益之和,则不仅无法构筑学术交流的理论平台,也有悖于思维逻辑,因为一个概念和术语的提炼须能精确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而不能对不同类别的事物强扭在一起贴以标签。利益的定义相对而言是最简单的,就是指好处。法律并不创造利益,利益是客观存在的。法律只是承认或者拒绝承认某些特定利益是否需要或者是否以法律保护。法律承认与保护利益的主要方式是规定一定的人或集团享有法律上的权利。由此可见,在法学领域探讨社会整体利益理论,已经将其从一般意义上进行了提升。
综上所述,从追求法律概念的明确、规范和科学的目标出发,以社会整体利益来整合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三个概念更为妥当,更能体现出经济法所追求和保障的利益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应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内涵进行厘清。笔者认为,经济法关注的社会整体利益是在维护个体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基础上的社会整体利益,是社会公众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正常活动而提出的愿望和需要,是一种追求实质公平、结果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利益。
二、经济法视野下的社会整体利益观
经济法在法体系中的调整任务涉及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其内容是经济性的,其价值亦重在经济性;然而,经济法是适应经济和市场社会化的迫切要求,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以社会责任为本位,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社会经济的,因此其社会性尤为突出,这是经济法的社会本质。可见,社会整体利益兼顾社会总体公正就构成了经济法价值链的中心环节。
经济法维护和保障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不仅要达到社会财富“总量增进”,而且还要实现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目标。这一利益观对具体经济法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以几个经济法具体制度为例分析体现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其一,如在市场规制法中的《价格法》,它规定了价格听证制度,即由消费者、决策者和其他相关人士共同协商决定某项事物的价格。规范政府定价行为的听证制度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而由社会各个利益主体的代表参与讨论协商,最终得出的决策结果是有利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的。其二,如反垄断法是规范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的经济团体的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是针对具有垄断力或倾向于获得和使用市场垄断力的经济体的行为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出现损害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后果。反垄断法规范体现的社会整体利益观表现在法律在面对社会成员个体利益对整体利益的损害时,保护的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综上可见,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是对立而统一地存在着。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元素,没有个体,也就成其不了“社会”。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如能够实现合理分配必然能够使所有个体的利益增进,而个体利益的增进在某些情形下也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利益的增进,因而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具有统一的一面。然而,因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也存在对立的一面,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遂成为经济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经济法如何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补充民商法之不足。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法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展到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经济主体追求效益的行为,必须置于社会整体效益之中来认识和评价。只有符合社会整体效益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经济法以社会整体效益为重,但并非把此目标绝对化,甚至像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社会利益或国家利益涵盖一切那样,扼杀牺牲经济个体效益。经济法和民法共同调整市场经济,意味着社会整体效益与个体效益是可以妥协和折衷的。为了社会整体效益,个体效益是应该被限制的。但是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整体效益都重要得绝对优于个体效益,只有个体效益在危及社会整体效益时才可以适用“社会整体效益优于个体效益”的原则。
第二,经济法从社会整体效益的需要出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主要是通过经济法的一些强制性规范来规制经济生活,重新确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界定经济个体活动领域和行为方向。经济借助法律机制的调整作用,把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目標寓于经济主体的个别活动中,使经济主体在选择自身活动内容或方式时,充分注意到个别目标与社会目标保持相互衔接的要求。这种衔接水平越高,就越能得到法律的肯定与保护,经济主体的个体效益也就越高。经济法的这种调整机制,使得经济主体原先一味追求个体效益的行为,尽可能地与社会整体效益目标保持协调一致,结果是两者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通过经济法对经济生活的管理,应遵循“合法”原则,即这种介人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蒋悟真,李晟.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纬度—经济法基石范畴解读[J].法律科学,2005
[2]杨紫恒.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赵金玲.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4]万江.论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兼论经济法的运行机制[D].武汉大学,2005
[5]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整体经济 篇7
一、分析经济法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中的作用
经济法能够为国家经济干预提供准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对地方经济的干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作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规范与促进作用,只有科学、有效的应用经济法,才能够让经济法充分发挥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作用。合法性、正当性是经济法的主要原则,对社会各类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有权威性的规范作用,能够对有损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证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为经济主体合法权益的使用提供保障,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1]。此外,经济法中所包含和维护的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经济法在社会整体利益维护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合理运用经济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把经济法中的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切实保证社会的整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分析经济法下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策略
1.强化经济法立法,规范运行经济法。经济法有权对社会上的经济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分类,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视野下对经济法进行研究,是目前社会立法的重要保障。为了充分应用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进行维护,应从整体上强化经济法的立法,让经济法的主要宗旨得以体现。目前看来,影响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条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较多的经济机构、经济体系均均日渐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整体上对社会经济进行保障,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宣示经济法基本准则。不同的法律法规在效果、作用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性,目前,为了能准确区分法律效力,人们把法律法规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政策基准,这部分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当作审判标准,只向其约束、管理对象表面立场,引导人们的行为。第二,裁判准则,此部分法律法规是审判的法律依据,在此部分法律之下,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法律标准对违法的行为进行审判和裁决。但经济法与一般的法律不尽相同,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衡量的法律,能够有形或无形地对社会上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以保障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整体利益需求。因此,为了使经济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该把经济法看作一种社会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示,维护经济法,从而让经济法为社会整体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应用经济法从整体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众所周知,经济法是一种法律形式,对整体社会经济有调节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经济法主要通过对社会上各类型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从微观方面来说,经济法能够保证社会经济规范、有序的运行,让社会上的经济供给保持平衡,这既是经济法重要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维护和促进作用的体现。此外,政府干预措施,也是应用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的不合理运转,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失灵有利于本地市场向外扩张,有利于对外来市场进行吸纳,但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控制,可能会导致连环失灵的现象出现,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个时候,政府干预就应该以经济法为准则,“挺身而出”,充分应用外来市场的调节作用,从整体上对市场进行调节,避免出现连环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经济法的地位不可替代,只有积极应用经济法对当地市场进行宏观、微观调控,才能让当地的市场经济保持“欣欣向荣”的面貌,维护当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从而从整体上维护社会利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中,经济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但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而且能够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保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进而从整体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经济法的作用,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应用讲座、宣传单等方式把经济法的相关知识告知人们,提高人们对经济法的认知度,让人们自觉遵守经济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保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论社会整体利益之经济法制度体系 篇8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般我们涉及到的社会整体利益, 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利益, 公共利益等层面的内容。社会整体利益是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利益主体的一种利益表达形式, 从法律研究角度对社会整体利益来进行分析, 一般会从“社会”、“整体”、“利益”这三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角度更加严谨, 全面,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也更加整合。我们对于社会的界定, 认为社会是指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往往会形成混淆, 社会公共利益侧重于社会特定范围内利益的研究, 社会整体利益, 则侧重于以主权国家的政权所能控制范围为界, 指的是与国家地域和人口外延重合的组织联系体, 具有宏观性。对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研究而言, 经济法制度条件下, 更关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研究和维护。
二、经济法理论研究及制度框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
(一) 经济法理论研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是社会法律制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和关注领域, 经济法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注。19世纪, 社会法学出现并兴起, 这种法律思潮的出现开始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深度研究, 早起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中,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注和研究起源于空想主义, 在这个基础上, 后来的法律制度规范和体系不断健全, 经济法律体系的出现并发展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研究更加全面。
从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研究角度来讲, 国外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研究有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也成为后来社会发展中, 经济法制度体系对社会整体利益保障的重要研究基石。如法国的罗柏萨认为, 经济法旨在保证特定时间和特定社会中国家与私人的特殊利益。实践中,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在奉行“经济自由”的同时, 确立了“社会化原则”。
(二) 经济法制度框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
在经济法制度框架中, 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制度的实现, 主要从对于社会财富量的增加维护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公平分配为主要法律规定目标。这是经济法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 经济法制度框架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以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为例, 计划法、税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 其法律规定的目标是更好地调控国家的财政活动, 保障财政活动在规定的法律体系内运行。
三、经济法如何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经济法作为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经济法而言, 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 经济法以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为主要立法宗旨
通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研究和法律制度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基础上的地位研究, 可以发现, 社会整体利益的保障, 是社会立法的重要导向,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经济法立法也要以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为主要实现宗旨。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环境、条件、手段的制约,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的今天, 市场经济法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市场主体活动, 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从经济法立法的角度来讲, 强化经济法立法和运行的宗旨, 在经济法运行中, 坚持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平衡协调, 公平竞争以及责权统一的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 加强对经济立法的运行规范, 更好的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二) 强化经济法对社会的整体调节
经济法对社会的整体调节, 主要是从经济法本质和社会整体利益保障的标准角度来研究的。经济法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调节, 需要从宏观上建立对社会体系的调节制度, 调节社会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微观角度来讲, 规范市场经济运行, 保障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措施。
在实现经济法对社会整体调节的过程中, 要从宏观和围观的双重角度实现对社会整体的调节, 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市场竞争原则。同时, 经济法借助法制的力量, 对市场经济活动主题进行法律层面的规范, 提升经济活动主题的法律规范程度和水平。
(三) 加强经济法对社会个体的利益协调
在追求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过程中, 经济法的调节作用的良好发挥, 需要注重宏观层面对社会整体的调节, 同时还需要注重微观层面的对社会个体的调节。经济法建立的目的性价值, 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标准, 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对于社会个体利益的实现和要求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来推进整体的和会利益标准实现, 对于社会个体利益的协调, 要协调好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关系, 建立完善的经济法制度体系规范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在保障个人利益的同时, 综合全面保障社会整体利益, 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全面发展。
通过对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保障的实现进行研究, 可以发现, 经济法立足于社会,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 经济法的实施过程要和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 以推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摘要:社会整体利益, 是关系到整体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是社会的责任, 同时也是法律的责任。从经济法制度的角度来讲, 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体现在对市场的规范等方面, 经济法是国家调控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对社会整体利益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维护。
关键词: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刘武朝.纯粹程序正义:宏观调控法的程序路径—以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市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2]卢代富.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J].现代法学, 2013 (4) .
整体经济 篇9
关键词:总部经济区,交通组织,交通需求分析
东海企业总部经济区位于新行政中心南侧,属环泉州湾都市区的核心地带,项目总面积10.99 hm2。规划的15幢大楼,为24~50层高的集办公、商业、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东海企业总部经济区的启动建设对于推动泉州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以及提升泉州城市形象、实现经济跨越方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企业总部经济区公建体量大,建筑面积达到134万m2,将诱发新的交通需求,因此,定量分析其周围道路的交通情况,合理规划其内外交通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能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保证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之后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和外部交通环境,同时也使项目建成后对周围路网的交通影响减至最小[1]。
企业总部经济区位于泉州市东海组团新行政中心东南角。位于沿海大通道—综合大道—景观东路围合的区域,用地由3个地块组成(见图1)。
1 项目概述
1.1 规划原则
本次交通组织分析的规划原则:形成集中式的换乘枢纽,保障大容量轨道交通对项目的支撑作用,确保换乘便捷;充分考虑必要的停车需求,合理安排停车场地;优化交通组织方案,避免交通堵塞;优先考虑人行交通要求,减少人、车交叉,方便客流集散。
1.2 项目研究
1)研究过程。项目研究过程流程图见图2。
2)研究范围及研究年限。根据2010年颁布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本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为3,本项目建设项目规模指标与启动阈值之比R≥5,因此,交通组织分析范围为项目第2条主干路或快速路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00 hm2。规划设计年限为2020年,与《东海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年限一致。
1.3 项目周边现状
项目现状除了北侧的行政中心和东星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外,其余用地均已平整未开发。现状交叉口除沿海大通道与景观东、西路段综合大道主线下穿外,其余均为T形渠化信号控制交叉口。
根据《控规》,项目周边主要规划为行政办公用地(市行政中心)和居住用地(安置房),景观东路以西主要规划为文化娱乐用地和商业综合用地。同时,根据《东海片区滨海商务运营中心规划设计》,项目集中了办公、商业、酒店和居住等综合功能,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商务区。
1.4 项目规划
规划区内快速路路网密度0.16 km/km2,主干道网密度1.17 km/km2,次干路网密度0.61 km/km2,支路网密度1.73 km/km2。道路网密度为3.67 km/km2。项目周边主要道路规划情况见表1及图3。
现状有4条公交线路终点站设置在师院新校区。另外,8路、K1线途径师院站,终点为海星小区和新市政府。现状为东海后浦林边有1处公交停车场,占地面积为2.3 hm2。根据相关规划,未来东海组团的公交规划如下。
1)规划提倡将公交作为今后交通的优先发展方向。
2)规划在主干道上考虑公交专用道,为快速公交系统(BRT)提供硬件支撑;并要求在城市道路沿线按300 m的服务半径预留公交站点。规划预留6处公交首末站,1处公交换乘枢纽3.5 hm2。
3)根据《泉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预留轨道交通线路(东滨大道)和9处站点位置,每处站点在临近地块留出400 m2的路面设施配套用地。
2 项目周边交通评价与需求分析
2.1 项目周边交通评价
通过对项目周边交通系统的现状及规划的分析,可以得出拟建项目存在以下问题。
1)对外衔接通道西多北少。按目前规划,企业总部经济区往西有4条通道,但往北只有2条通道,呈现西强北弱。
2)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偏弱。公交主要集中在区域外围,现状规划区内公交设施缺乏,未来仅能依靠经过性的公交进行服务。轨交站点设置在区域范围内,500 m半径覆盖到,但是乘客步行距离偏长。
3)区内道路网密度较高。目前区内道路总长度为4.48 km,路网密度达到11.0 km/km2,但路网结构极不合理,支路网极度缺乏,支路密度仅0.78 km/km2(国标3.0~4.0 km/km2)。
2.2 交通需求分析
2.2.1 企业总部经济区交通流基本特征
1)交通集散强度高。企业总部经济区的功能特点决定了交通吸引的强度较高,不仅如此,企业总部经济区单位面积的开发强度也高于一般的开发规划区域。因此,在交通需求总量上既体现了高开发强度对交通的高需求,也体现了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高吸引率,双重叠加决定了企业总部经济区交通的高强度集散。
2)高峰持续时间长。企业总部经济区作为城市独特的功能区,集商务商业、宾馆酒店、旅游休闲于一体,在高峰时段分布上的聚集度很高,延续时间长。尤其在下班高峰时段,通勤交通流、商务交通流和商业交通流汇合。在晚上通勤交通结束后,有些集聚的商业交通又接踵而至,使企业总部经济区内的交通压力不断持续。
3)交通目的的多样性。交通目的的多样性表现为到达微型企业总部经济区的人群来自于不同的出行目的,包括工作、购物、生活、休闲等。不同的出行目的对交通设施的要求不尽相同,所占用的交通设施的时间也不同,所需的交通环境各异。因此,交通目的的多样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交通方式的单一性。“总部基地”中以个人的私家车和企业的办公用车为主,其中以私家车用量居多。造成大量私家车使用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从事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大多在收入上处于社会的较高水平;第二,高科技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员工经常是处于“赶时间”的工作状态;第三,工作地点与住所有较远的距离。
2.2.2 总部经济区交通需求分析
1)高峰日客流需求分析。高峰日办公用地与商业用地客流分布见图4。
2)总体产生吸引量分析。城市建设项目所生成的出行量,通常利用出行率进行估计。一般是由开发设施的岗位数与每个岗位平均的出行吸引率来计算,另一种是由开发设施的建筑面积及其吸引率来计算。经过比较,这里采用建筑面积的吸引率来预测项目的出行吸引量。
每日出行总人次=(Am×L)×Rm(1)
式中:Am为建筑面积,m2;L为租售率,0.70~0.85;Rm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所吸引的出行人次[2]。
不同用地性质高峰小时出行率的建议值见表2。
通过上述分析,预测企业总部经济区高峰小时与全天的交通出行见表3。
根据《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中心城区交通战略方案构造,在公共交通较快发展、小汽车引导发展的情况下,未来泉州市区的机动化出行将达52.5%,全市的公交出行比例将达到22.5%(见表4)。
将企业总部的交通生成按方式进行划分,换算成机动车后,可得总部经济区高峰单向车流量约0.64万pcu/h(见表5)。
2.2.3 企业总部经济区通行能力分析
经计算,进出企业总部经济区交通接驳能力(单向)4.48万人次/h×60%(机动化水平)=2.688万人次/h。由此可知,在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达到60%时,不考虑周边土地开发的条件下,目前企业总部经济区的周边交通接驳能力已无法满足其本身的交通吸引。随着周边土地相继开发后,未来周边交通设施将无法满足企业总部的开发建设[3]。
流向分析可知,未来进入企业总部经济区的各向通道中,总部经济区的交通出行占各个通道的60%以上,其中北向的通道比较紧张,达到了82%,无法满足疏散要求。
总部经济区内部交通设施通行能力测算得出,南北向高峰客流为1.16万人次/h,东西向高峰客流为0.5万人次/h。目前企业总部经济区的内部交通接驳能力在饱和状态下仅能满足交通需求的73%。
根据以上分析,本项目投入使用后对区域周边道路影响较大,周边主要道路均饱和,需通过后续的交通改善措施,缓解企业总部经济区交通拥堵。
3 优化交通组织的建议
参考新加坡海湾金融中心、保加利亚Business Park Sofia、国内几个大城市的企业总部区案例及国内外一些著名CBD开发案例,提出优化城市高密度开发区的交通组织建议,具体如下。
1)建立以轨道交通与普通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据交通规划研究预测,泉州东海企业总部经济区交通晚高峰出行方式构成:公共汽车30.0%、轨交22.5%、其他机动车22%,非机动车17.0%,内部及步行8.5%。根据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轨交2号线直接经过总部区,并在总部区内设置站点,垂直换乘。
在总部区两侧设公交枢纽站和小型枢纽站2个,并与轨交站直接接驳换乘。
2)加大路网密度。完善路网结构,增加总部区与外部区域的连接道路,分流主干道上的部分交通,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
降低周边地块的封闭性,增加支路街巷系统,增强路网的通达性,并辅以科学的交通管理措施,是完善路网结构的有效措施。
3)局部形成步行交通网络——2层连廊。“空中连廊”具有疏导交通功能,通过立体化实现人车分流,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使步行活动更加自由,避免了大量步行交通对机动车流的影响,缓解城市地面人流交通压力。
4)严格控制停车位总量——“低供给”策略,提高停车位使用效率。具体措施:取消建筑物按照不同分类配建停车位标准,对每栋建筑限定最高停车数量;提高停车收费,以经济手段分时段调控进入车辆;采用智能化停车的交通管理方法,提高停车场的使用周转率;连通地下停车库,或采用地下街的方法,扩大地下停车的可步行范围,便于楼宇之间的停车位可以“互借”,或者按不同时段分时租用。
停车问题解决的最终出路在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
5)地下空间开发注重连通性——形成地下停车系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企业总部区的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纽约曼哈顿、巴黎拉德芳斯、东京新宿等国外著名CBD在建设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扩大了其商务中心区的空间容量,提高了城市集约度,缓解了地上交通设施的压力[4]。
地下停车系统的优越性有:停车共享;减小单个地下停车库的规模,提高其充满度,进而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减少出入口数量,简化出入口附近的交通组织,方便使用;中心区动、静态交通相协调,可以极大地改善中心区内部景观、生态环境。
4 结语
通过采取改造外围道路、提高部分节点通行能力、改善公交设施、优化交通组织等措施,基本可满足企业总部经济区一般时段交通需求。但是,企业总部经济区高峰期间,区内横向主干道、丰海路及相关节点仍将存在一定交通拥堵。
参考文献
[1]翟忠民.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GB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3]汤宇卿,许抒晔.理想空间: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整体经济 篇10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和木垒县境内,规划面积1.5万平方公里,距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200公里。2012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依托准东煤田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电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是国家确定的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五大煤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预测储量3 900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7%。开发区立足于准东煤炭资源,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高附加值转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新兴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开发区西起吉木萨尔县西界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东界,东至东经91度以西10千米,北起昌吉州北部边界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南界,南到沙漠南缘,分别与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县相关乡镇边界线重合,总面积约15 534平方公里。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0亿元人民币,入驻大企业大集团56家,建成项目10个,在建项目36个,完成投资667亿元。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规划编制并批准实施的规划13个,其中,国家部委审批的规划4个,自治区人民政府及相关厅局审批的规划3个,昌吉州人民政府审批规划6个。如何有效利用好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是实现新疆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实现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跨越发展,关键是要优化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增量,加快产业集聚。同时,补短板、借巧劲,定期检查,注意优化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二、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以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新兴建材等产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以点状布局为主,集约化程度低
地广人稀是新疆的基本特征。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我国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县、吉木萨尔县北部,距离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吉木萨尔县中心城区约70—200千米,距离首府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则分别达到300、500千米。城镇是产业集聚的中心区域,当前开发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集中布局于准东公路附近。城市之间空间距离遥远,产业点状布局显著。加之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业园区化、集中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离产业集约化布局尚有较大差距。
(二)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不强
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园区化和融合化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基本明确,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等重点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但主导产业尚不成熟。2005年,准东煤田开始大规模开发。201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其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产业园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区通过前期建设,其产业和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整体看来工业加工企业布局十分分散,缺乏企业集群效应,开发区按照产业分类进行布局,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业生态系统,开发区内并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中、下游产品循环利用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三)产业发展配套能力较弱
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需要优越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作保证。一是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开发区内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以煤电、煤化冶等为主的煤化工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产业围绕着矿区分布。最初,大多数企业为了方便开展生产,解决园区职工定有所居的需求,将职工生活区、办公区建在园区内部,并配备职工活动中心、小商店以及酒店等初级配套设施[1]。这样虽然使得园区职工能够近距离上下班,但是由于煤化工工业对大气和水的污染比较严重,园区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此外,员工对于医院、学校、商场、步行街等需求因园区实力较弱而无法得到满足。接着,部分企业选择将职工生活区、办公区建在距离100公里以上的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吉木萨尔县内,职工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到县上的住所或者乘班车前往数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以满足其对购物、休闲的需求。后来,在产业园区、职工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具备一定公共服务功能的服务区,并吸引了酒店餐饮服务业、物流行业以及汽车修理等像服务区汇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对生产性服务以及基本生活服务的需求。但是并没有解决园区职工对医院、子女教育以及休闲购物等公共物品的需求。
二是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相对于产品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较落后。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能力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公司及保险公司等金融业发展滞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加大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保障入驻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生活。但整体而言,开发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设备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完善和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此外,区域内宾馆和餐饮行业设备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内旅游业接待能力有限,制约了开发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三、优化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布局的建议
(一)构建县市协调机制,实现县市共赢
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位于新疆昌吉州内,但是其跨越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吉木萨尔县四个县级行政区域,其规划建设牵涉多个主体的切身利益。一方面,经济区规划建设要做到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2],由昌吉州和县级层面合作专门协调,构建县市合作协调机制,促使战略合作与发展,以发挥其在产业发展布局中的优化协调功能。另一方面,构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协作机制。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县市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区域发展要加快市场的融合,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各县市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信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建设的合理布局,实现县市间资源、资金、劳动力以及技术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各类跨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和行业性组织的发展与合作,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布局的协调能力。此外,要突出政府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引导与辅助作用。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教育、环境、文化、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与外界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建设和工业区域的合理规划与布局。首先要做好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一是筹划城市空间扩展,着力打造准东西部五彩湾、东部芨芨湖两个综合服务基地。二是调整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应调整布局,中心城市逐步向周边区域转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五彩湾、芨芨湖的综合服务功能。其次,促进经济区城镇体系建设合理化[3],优化开发区整体用地布局。准东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即原有工业园区,是在工业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成的,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构成单一,开发区整体缺乏活力。应丰富周边的设施建设,加大区域用地多样化。最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彩湾、芨芨湖要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方便快捷的网络等设施,不断改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五彩湾、芨芨湖的产业配套能力及综合服务功能。
(三)完善园区发展机制,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
一方面,规划先行,提高产业承载能力。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建设,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4]。二是明确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以及产业发展方向,把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形成自身的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一是要明确园区管理体制,解决园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权责不明晰问题,合理划分产业园管理区域,为园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园区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利益分享机制,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各县市共同建立产业园,促进产业园区又快又好发展。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
经济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重点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规化布局,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5]。首先,承接产业转移要充分考虑开发区的自然资源和市场优势,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向新兴建材、煤冶金、机械制造、现代物流以及观光旅游等行业和领域投资,以各产业园区为载体,将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其次,要创新园区引资机制和引资方式,积极吸纳跨国公司及其科研总部的投资,吸引跨国公司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产品以及配套体系上的集聚效应,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园区的核心产业链条,着力增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煤化工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丹,令晓峰,侯智珩.开发区发展初期产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6):1-5.
[2]咎国江,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32-137.
[3]刘司梦,刘艳霞.新形势下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9(5):88-91.
[4]袁新国,王兴平,滕珊珊.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空间形态的转型[J].城市问题,2013,(5):96-101.
整体经济 篇11
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表示,香港展览地位虽面对竞争,但由于基础好,加上不断拓展新展览和新买家客源,地位稳固。根据贸发局较早前向海外买家所作的调查,他认为香港与邻近城市相比,香港在参展商国际化、展览专门化、知识产权保障机制、酒店供应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叶泽恩说“香港的工业贸易正朝产品多元化及市场多元化两大方向迈进,贸发局在香港举办的展览会,有助加快香港工贸行业在这两方面的发展步伐。”
整体经济 篇12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现状分析
1.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基础课多、杂、乱。
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经管类的专业开设门类多,专业方向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尽相同。当前各院校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其职业基础课一般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经济法、数据库应用、财政与金融、概率统计、信息管理导论、财务会计、消费者行为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旅游业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经济学、现代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力学基础与电工基础、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建筑概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与建筑机械、工程建设定额原理、经济法与建筑法规等。包括了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两类,对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少数院校开设专业时,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对专业特色基础课没有认真精选,多、杂、乱。使得有的专业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剩1~2门,有的专业又多达6~7门以上,造成同属经管类的不同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的构成、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与职业特色基础课之间的比例都存在很大差距。考虑教学条件和教学时数的制约,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没有形成经管类专业应具有的职业基础通识系列课程。如某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会计、信管、营销等专业分别开设了4~6门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学时占相应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73.2%、86.6%、76.9%;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仅开设了2~3门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占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21.5%和27.9%。各专业都开设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有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两门。从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看,所设课程远没有形成系列化,无法达到经管类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 从课程的课时设置来看,在开出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中同一门课程学时设置上,各专业差距较大,课时设置不合理,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要求的全面含义。
所开出的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等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同一门课程各专业的学时设置上不统一,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以经济学课程为例,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4学时,总学时为60学时;营销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5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旅游管理专业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为36学时。职业基础课学习是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基础的,与职业技能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职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并不是可以随便删减,课时设置过多没有体现“够用”的原则,课时设置过少也达不到“必须”的要求。“必须、够用”就是要以经管类职业技能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经管类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来组织教学,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合理的课时设置做保障。因此,各专业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应该合理的设置,差距不能太大。
3. 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来看,拘泥于某一本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该学科理论内容的浓缩,缺乏相对高职学生的针对性。
教学大纲的编写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拘泥于某一、二本教材,教师的教学服从于教材,照本宣科,针对性不强,没有因专业、因时间、因学生施教,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不足。
在教材选用上,为力求统一,大部分课程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者本科专业规划教材,但教学内容上改革力度不够大,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基本上还是维持该学科主要理论内容的浓缩,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目的不明,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4. 从教学方法、手段来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高职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受教学条件的制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一定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但没有规范的实训基地,仍然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操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的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等。几乎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完全由教师承担,使得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上实践性教学的工作量计的较少,使得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尽量少做或者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构建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既要使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类群的职业基础课课程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各专业的特点。所设课程的内容既要具有应用性,又要体现针对性,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内容,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得到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同时,应使各门职业基础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与各该专业其他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在实现专业基础课系列课程自身整体优化的同时,也使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其他课程实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 课程体系的模式
将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模式设置为: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要求通识的职业基础课程,即《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等;模块课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如旅游专业的《旅游学概论》等,信管专业的《信息管理导论》,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建管专业的《建筑概论》等。
2. 平台课程的组装
建立通识职业基础课平台,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综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群,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职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经济管理类职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要求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所以,此类专业课程模式,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平台式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群。
平台课程的设置应不受专业方向限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职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建议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 模块课程的组装
建立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一个体现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模块,由学生根据其专业方向选学其中的1组,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以后能够深入地理解职业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打下基础。
模块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为后续的专业教学提供知识储备。每个模块以2—3门课程组成。要考虑知识点组合和知识的链接,充分考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4. 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比例关系
根据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目的,笔者认为,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课时比例大约为7:3。在职业基础课体系中,通识职业基础课为主体,应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70%左右。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对通识职业基础课的有意义的、必要的补充,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30%左右。
四、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
1. 教材建设
一是要精选教材。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易懂;现在的高职高专教材很多,要选择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也可结合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二是以基本教材为依托,建立辅助教材。建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实验库、资料库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 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基础课学时较少,如何使有限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产生理想的效益,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的职业基础课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一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分析工具、基本的分析方法,删除掉过深的理论、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要求的“必需性”,删除可有可无的;在知识量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性”,减少延伸性知识。二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所学的知识、技能对经管类岗位很实用。三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服务于专业教学,实现与专业技能课无缝对接。
3. 教学方法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一式”教学转变为“多样式”教学、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一是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要熟练运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对比式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等。二是增强教学实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实环境中讲解相关知识和方法。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摘要:经管类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涉及的学科知识面越来越广。对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形成能够彰显经管类职业的特色要求的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实现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现状,提出了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构建方案、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高雪申.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严新华,李静,王晋.高职高专教育经济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动因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