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急救护理

2024-05-20

一体化急救护理(共7篇)

一体化急救护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2015年3—12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4例, 根据急救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 观察组予以一体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可有效提高抢救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急救

重型颅脑损伤是在外力作用下所致的一种常见颅脑损伤, 病情危急, 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需在短时间内建立有效急救时间窗, 这对急救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 重型颅脑损伤发病率逐年攀升,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与生活质量。近年来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 交通伤逐渐增多,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比例较高, 且重型颅脑损伤病死、致残率均持高不下。而二次颅脑损伤, 或称继发性颅脑损伤是造成脑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是常见且多发的颅脑创伤疾病类型, 重型脑损伤在和平或战争时期极为常见,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发病率更高, 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且具有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 可自行配合完成研究;均于伤后12h内入院, 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确诊, 无合并其他系统性损伤如严重胸腹部外伤等。排除标准:患者年龄<25岁, 或>65岁;未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或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的精神状态异常, 甚至存在精神方面疾病, 无法自行配合研究;治疗未超过24h死亡或出院;近3个月内接受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治疗者;有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有肾脏疾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2015年3—12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4例, 均符合国内重型颅脑损伤分型标准[1], 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为3~7分, 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以上。根据急救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25~62岁, 平均年龄 (38.5±9.2) 岁;致伤至急救时间0.3~6.0h, 平均 (0.9±0.3) h。对照组中男17例, 女7例;年龄25~61岁, 平均年龄 (38.6±9.3) 岁, 致伤至急救时间0.3~5.0h, 平均 (0.9±0.2)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 做好院前急救准备、接到急救通知后立即出车, 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如建立静脉通道等。观察组予以一体化急救护理, 明确急救前和转运过程中各项护理内容, 具体如下。 (1) 成立专门急救小组。由科室主治医生带头, 护士长领导, 成立急救小组, 组员均为科室护士骨干, 施行岗位责任制, 加强岗前培训, 根据专业技能和职能分工, 建立各分组, 随时待命, 应对突发急救工作。 (2) 院前抢救护理。接诊后确保5min内出车, 途中询问伤者具体情况, 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急救护理, 告知其不可移动患者等, 达到现场后, 监测伤者生命体征, 根据GCS标准评估伤情, 及时清除口中异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 伤情较为严重者, 予以吸氧辅助呼吸, 转运途中建立静脉通道, 进行降压、降温等对症处理, 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 途中通知科室做好接收准备。 (3) 院内急救。入院后立即开展各项常规检查, 建立心电监护, 各小组分工协作, 分别进行气道管理、胸外心脏按压等, 尽量缩短救治时间, 第一时间送至急救室进行抢救。急救室患者入院后, 由护理人员仔细检查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 并对患者配合程度进行评估, 如为意识状态清醒的患者, 则对其心理进行评估。积极预防并发症护理:根据患者状况与疾病发展现状, 给予其针对性干预护理, 及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一旦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 护理人员应实施早期体液复苏治疗, 及时检测患者血常规指标与凝血功能;对创伤面积较大患者, 护理人员在参与紧急救治过程中积极对创面实施深度清洁处理, 根据医嘱选择适当抗生素予以治疗, 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出现严重恐惧、抑郁等状态时, 需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护理, 避免患者因严重心理焦虑出现其他心血管疾病;由巡回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 若穿刺过程较为困难则可协助医生建立中心静脉穿刺, 协助麻醉医生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注意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 确保手术室内照明设备良好可正常使用, 连接手术过程中用到的负压吸引器、电刀等设备, 且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可正常使用, 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术前基本准备, 协助其为患者备皮、消毒等, 手术过程中为患者静脉滴注及输血时严格遵循三查八对制度, 坚持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在必要时留取患者各项标本, 在留取标本后及时送检, 确保患者接受抢救过程中手术方法、抢救药品等记录详细。 (4) 评价阶段。评价患者的抢救过程及效果, 根据患者病情发展与心理变化, 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 伤情稳定为显效;意识恢复, 但有轻度残疾为有效;意识未恢复, 甚至死亡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时间与院内救治时间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 (10.6±6.5) min, 院内救治时间为 (17.5±10.3) min;对照组患者中院前急救时间为 (14.5±8.2) min, 院内救治时间 (24.2±10.3) min。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救治效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患者由于外力作用下, 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头部, 而引发的颅内组织、神经及血管等的损伤, 患者经GCS评分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或患者再次陷入昏迷等,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及心理健康。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呕吐、失语、感觉障碍甚至偏盲等临床症状, 其治疗重点在于紧急抢救、纠正患者休克及彻底清除创面、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等, 但多以紧急手术治疗为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 对护理效果要求较高, 需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有效的救治, 将颅脑损伤控制在一定范围, 避免患者出现其他部位不适症状等, 以解除患者潜在护理问题, 确保患者预后良好。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可靠、高效的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已成为广大护理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难度较大, 院前急救效率直接影响救治效果, 如何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 成为急救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一体化急救护理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急救护理模式, 通过对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 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 使各个抢救环节均能得到最为及时、专业化的处理, 从而提高急救效率及救治成功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可进一步提高抢救效果。分析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 抢救不及时、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而一体化急救护理将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紧密衔接, 有效缩短了院前急救时间和院内救治时间, 为患者赢得了最佳急救时间窗。

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临床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抢救配合手段, 其主要是通过在抢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与医生的高度配合, 完成高效率的抢救过程,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4]。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是将抢救过程与护理措施联合应用, 在急诊室人员接到患者抢救通知后, 及时准确的准备各种抢救用物, 以确保患者在到达抢救室后可立即抢救, 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效果,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也具有较大影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失去意识, 患者家属对其缺少心理准备, 较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影响护理人员工作, 使其压力增加。临床中一体化急救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手段, 在国外部分国家已作为常规护理的延伸, 但目前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专科护理效果, 增加预防与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提高护理效果[5]。本研究中, 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应用, 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综合病情进行详细评估, 强化心理护理的意义, 积极预防各种潜在并发症, 并对护理干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在整个急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能够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体现了干预措施的个性化, 更符合临床实际,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 有利于患者抢救与治疗后的恢复, 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抢救过程中, 一旦抢救时间不及时, 将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6,7]。一体化急救护理要求抢救室护理人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同是完整的抢救室设备, 良好的应急措施及及时准确的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分工明确, 医生与护理人员紧密配合, 也是抢救过程中不可少的关键。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 完成最为复杂繁琐的抢救过程是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的关键所在,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

综合所述, 一体化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可有效提高抢救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4.

[2]曹阿芳.急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3) :246-247.

[3]夏芸.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一体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9) :107-108.

[4]杨春霞, 彭飞, 梁燕霞.颅脑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5) :36-37.

[5]贾月姣.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管道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7 (2) :212-213.

[6]王红霞, 彭艳红.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 :209-210.

[7]张继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6) :91-92.

[8]曾文君.12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21) :2670-2673.

一体化急救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4~78岁,平均年龄40.1岁。其中交通意外事故76例,打架斗殴38例,坠落伤21例,摔伤12例,挤压伤11例,爆炸伤1例。

1.2 管理方法

1.2.1 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

成立急救部,成为医院重点学科,由医院院长主要负责急救一体化建设工作,在财、人、物方面给予帮助与支持。设置急救部主任,当出现成批的创伤抢救时,急救部主任亲自指挥与协调,合理、有效的调动急救部医护力量对伤员进行救治,使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彻底落实,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提高抢救成功率[3]。

1.2.2 一体化的抢救设备

呼吸机、除颤仪、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机等各种急救仪器应随时处于备用的状态,保证能够及时的对严重创伤的患者进行抢救。该院急救部的手术室是百级层流的手术室,配有7张手术床,1台血液回输机,时刻处于备用状态;监护室内有监护床15张,并且每张病床均配备有全套的监护系统,同时还有呼吸机、除颤仪、血气分析仪、床旁B超仪等各种抢救设备。

1.2.3 一体化的抢救制度和程序

严重创伤的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护理人员应启动制定好的急救护理程序为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迅速的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采用ABBCS的方法进行检查,A:airway,即呼吸道有无阻塞;B:breathe,即呼吸的幅度与频率;B:bleeding,即出血的部位;C:circulate,即血压、脉搏及末梢循环;S:sense,即意识和反应。及时发现并正确的处理[4]。清理呼吸道,保证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并充分的给氧,配合医生进行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迅速的为患者建立好静脉通道,在上肢使用留置针开放2~3条的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置管,抽好配血标本与各项检验的标本[5]。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如果有出血应紧急控制,帮助医生包扎固定伤口。

1.2.4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急救护理小组的护士由经验丰富且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小组组长由高年资专科护士或者主管护师担任,其下设2名抢救护士,分工明确,随时准备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抢救工作。当患者严重创伤需要急救时,立即成立急救护理小组,分工合作,由小组组长指导抢救工作,同时负责协调相关科室的急救保障,确保及时开通救护绿色通道,各个环节衔接好并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1.2.5 加强宣传与培训修订完善院前急救的各项规程,加强学

术交流,重视对急救护理小组成员专科急救技能、知识的培训。创建流动的ICU急救车,配置有一流的急救设施与监护仪器,保证及时的实施急救手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加强各个企业与社区的急救知识宣传,以提高公众的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增强其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2 结果

2.1 自从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后

2009年2012年急救中心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渐升高,2009年抢救成功率为91.4%,2010年为92.6%,2011年为93.6%,2012年为95.1%。

2.2 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结果

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严重创伤的患者伤后的数分钟之内是死亡的第一高峰,约占50%,脑、脑干、心脏及主动脉等大血管的撕裂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后的6~8 h内是死亡的第二高峰,约占30%,血气胸、颅内血肿及肝脾破裂等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后的数天内是死亡的第三高峰,约占20%,严重感染及器官功能不全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该院通过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观察力,有利于护士更加全面的掌握急救技术与医疗救护知识,熟练的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护士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流程不断得到完善,保证了患者能够及时、正确的得到急救,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侯连英,侯连玉,龙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18):21-22.

[3]Armegsn E.Yiimzz Y,Olmez 0.et aI.Predictive value of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a Turkish emergency department[J].Eur J Emerg Med,2008,15(6):358-540.

[4]吴晓英,宋培仙,吴文琴.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中毒中的应用[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4):388.

[5]陈璐,陈湘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6):482-483.

[6]姚银春.急性严重创伤的救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98-99.

[7]Benko R,Matuz M,Hajdu E.The participation of pharmacist in antibiotic related activities of Hungarian hospitals and intensive care units[J].Acta Pharmaceutica Hungrica,2009,79(2):57-62.

[8]London JA.Battistella FD.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M].JT rsum8,2003,54(1):16-24.

一体化急救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6月我院82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1例, 女31例, 年龄21~58 (30.85±3.13)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1例, 高空坠落伤15例, 斗殴伤14例, 其他22例。颅脑骨折35例、四肢骨折47例。将上述患者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1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优化措施, 主要内容: (1) 医护人员、急救条件优化:为急救各项检查开通绿色通道, 做好手术室、B超室、CT室、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之间的协调工作, 由3年以上专职急救工作医生、专职护士或救护司机参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救护车应具备一定的生命支持功能, 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接诊优化, 制定绿色通道制度, 准备好器材及药品, 在1~3min内完成出车, 5~10min到达现场。 (2) 救护操作优化:120急救电话接听时及途中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生命体征等进行询问, 掌握基本情况, 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采取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的方式, 到达急救现场后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 立即对伤情进行评估 (看、问、分诊或根据CRASH-PLAN程序进行伤情评估, 需在30s内完成) , 首先处理对生命有威胁的损伤, 对患者意识水平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观察, 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迅速清理患者口鼻内污物, 给予氧气支持, 建立静脉通道, 若患者有开放性创伤应及时止血、加压包扎, 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对血压、心率等体征指标进行监控, 发现异常及时反映给医生。 (3) 优化转运交接:搬运动作保持迅速、轻柔、使患者处于适当体位, 防止车内惯性导致脑压升高, 记录好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 转运途中密切做好心电监控, 保持管道通畅,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到达院内立即常规检查, 同时对患者昏迷情况进行再次评估。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2) 急救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患者存活,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影响;有效:患者轻度残疾, 治疗后可生活自理;无效: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前后ADL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出院后半年随访, 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急救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我国目前各类创伤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外科损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且死亡率较高, 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影响家庭稳定以及社会和谐[2]。而院前急救一定程度上比院内救治更为关键, 救治质量主要受到医师技术、医护水平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而在临床救治中, 不仅要采取必要治疗措施, 还应优化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完成对患者的有效救治[3]。

创伤患者的通气、心电监护等急救工作应该秉承早干预的理念, 抓紧院前1h的救治时间, 提高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 使患者诊断、转运、救治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得到加强, 实现了无缝隙连接, 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 且经半年随访,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国外学者认为急救专业化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观点基本一致[4]。

提高急救护理质量要求各科室之间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医务人员带头, 救护车必须及时到达现场, 缩短检查和抢救时间, 干预应从最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部分入手, 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评估, 给予必要的氧气支持, 并建立静脉通道[5]。对急救全程的优化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 不仅强化了急诊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 提高抢救的时效性, 还可提高转运安全性[6]。本次研究观察组急救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明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紧急创伤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82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对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优化,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比较两组入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ADL评分及急救有效率。对照组出院后半年ADL值为 (45.29±3.46) 分, 与观察组的 (61.84±3.67) 分比较显著较低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依从性,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院前护理,急救,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丽珍, 蒲宏伟, 郑瑞花, 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6 (32) :115-118.

[2]位兰玲, 王玉玲, 孙秀杰, 等.ACS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及对病人预后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 2010, 25 (6) :506-508.

[3]程宝珍, 张小红.严重多发伤病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1079-1080.

[4]Davis DP, Serrano JA, Vilke GM, 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field versug arrival Glasgow Coma Scale so Dre and TRISS calculations in moderate-to-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raumma, 2011, 60 (5) :985-990.

[5]李桂月.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时效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4, 21 (8) :1161-1163.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4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一体化急救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统计贵州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急诊中复杂的护理事件,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以询问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项目。

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主要以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根据统计资料与护理人员反馈综合所得, 急救护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无主患者急救护理和群体伤员急救护理3个方面, 构成比分别占77%、13%和10%。见表1。

3 分析与对策

3.1 难点分析

(1) 群体患者护理:群体患者人数多, 急救时间紧迫, 病情危急、严重复杂, 可能影响常规就诊的患者[2]。低年资护士因临床经验欠缺、急救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沟通技巧欠缺等原因, 易出现护理差错与纠纷。随着大批患者转入, 护理中可能出现对重危患者的评估不全面, 导致患者未及时分流。 (2) 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广、面积大, 躯体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的相互影响, 造成急救护理困难:a.创面多、出血多、休克发生率高。创伤应激反应剧烈, 易发生休克及严重缺氧, 因此抢救时间的分秒将决定患者的生死。b.病情复杂多变, 护士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 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 影响抢救效果。c.患者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且面临应急时易出现烦躁、不理智的言辞与举动, 干扰护理人员急救工作。 (3) 无主患者的护理:无主患者是指患者就诊时无家人和亲威朋友的陪护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由于受病情的影响, 无法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亲友信息, 也有患者拒绝透露姓名或提供假信息, 致使无法落实其真实身份, 亦无法联系到其亲友。由于身份不明确, 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 每年高昂的无主患者治疗护理费用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2 护理对策

(1) 群体患者护理对策:a.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时应立即了解患者种类、大致数量、发生地点及到达医院大致所需时间等信息。接电话后立即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及时调配本科室人员并向医务科及护理部报告。b.急诊科在伤病员到达医院前应做好各类抢救准备, 迅速调集人力, 护士长立即做好物资、药品、器械敷料的准备。由医务科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到急诊科待命。c.准确分诊与快速分流:及时联络多位保安员维持急救场所秩序, 安排2名主管护师协助医师对群体伤员分诊。分诊完毕后立即发放病历夹与号码牌, 根据病情轻、中、重为伤员戴上相应的标识, 之后送入相应区域。 (2) 严重多发伤护理对策: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 其救治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固定模式可循[3]。与手术室急救的护理衔接内容包括:a.转送途中确保呼吸道通畅;b转送途中保持循环稳定和各种管道的通畅;c.医疗文件的交接, 包括急诊病历、所用药物和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项目;d.术前准备情况, 包括检验项目、胃管及尿管等。对严重多发伤患者, 护士要争分夺秒抢救, 迅速建立2~3路静脉通路, 快速补液, 在抗休克的同时, 要采血、导尿监测尿量、生命体征, 完成各项检查, 以尽早明确诊断, 因而护理工作量大, 难度大。 (3) 无主患者的护理对策:救治无主患者时, 必须遵循“救死扶伤”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 对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的患者, 立即启动绿色通道, 派资深护士作为患者的责任护士, 根据临床经验积极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协助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几种复杂的情况, 我院对策如下:a.当无主患者有意识时, 尊重患者的自我意愿, 充分考虑生命健康权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关系, 启用无主患者绿色专用通道, 保证患者得到基本医疗服务。b.对无主患者紧急医疗措施的决定在进行抢救的同时, 立即汇报医院总值班, 征得总值班或医院负责人同意;对抢救无效的无主患者报告公安部门, 按无名尸体备案处理。c.考虑到无亲友陪护, 且大多存在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 急诊护士不仅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更重要地是为其提供生活护理和照顾。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要达到“救护条理化, 结构团队化, 抢救及时化, 技能同步化”的现代水平, 使急救护理得以规范化, 攻克急救护理中的难点, 为抢救危重患者、处理突发事件做出更大贡献,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云秀英.浅谈急救中心急救的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 2010 (7) :161.

[2]王曼, 宋雁宾, 曹阳.批量伤员救治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武警医学, 2010, 2 (5) :417-418.

院前急救的护理 篇6

1院前急救的护理

1.1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电话接听员接电话时要问清楚发病对方的病情、地点和联系电话, 以便出诊时方便联系对方, 根据病情准备所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并且在去的途中随时与患者家属联系, 了解病情并安慰患者及家属。

1.2 现场伤员的分类

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 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按照国际通用伤员分类法:根据伤员意识、循环、呼吸和神志等方面的情况将伤员分为4种优先等级, 并使用伤情识别卡。红卡:病情危重;黄卡:中重;蓝卡:轻重;黑卡:死亡[1]。

1.3 患者体位的放置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 将患者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 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安抚患者,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 清除口内异物 (包括义齿) 、痰液及分泌物、吸氧。如患者呼吸暂停, 立即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

1.5 维持有效的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尽可能选用静脉留置针, 避免注射患侧肢体, 如休克的患者要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路。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 必要时配合医师进行心肺复苏术。

1.6 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师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 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 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外伤患者必要时注意松懈或去掉衣服, 以便于抢救患者, 尤其是烧伤、创伤的患者, 衣物不但掩盖伤口还可污染伤口。保证患者生命, 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

1.7 转运途中的护理

一旦病情允许, 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对病情危重的患者, 必须对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和运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并填写告知书。搬运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防发生严重的后果。比如腰椎或颈椎骨折的患者要注意搬运的方法, 避免损伤脊髓。在转运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必要时对患者施以生命支持与检测, 保证静脉通道通畅, 随时要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处理。用药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并保留空安瓿, 以便再次查对和记录。

1.8 心理护理

对清醒患者不要反复提问, 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安慰患者及家属, 让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对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 缺乏思想准备, 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 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态度, 熟练精湛的技术, 用自己温暖的话语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和安全感。

1.9 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

如患者病情危急, 途中抢救的同时应通知医院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工作, 并予开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地为患者赢得抢救的时间。 患者被安全送到急诊科后, 院前急救护士应与急诊科护士做好患者病情交接班工作, 包括患者的四大生命体征、用药情况, 各种引导管的引流情况、外伤的部位及处置情况等, 以便急诊科护士制定护理方案。

1.10 救护车上急救器材、急救药品的清洁消毒及补充

救护车回医院后, 院前急救护士应做好现场清理工作。包括: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检查清洗, 维修急救器材, 以备后用;补充急救药品;抢救患者完毕。

1.11 按照规范及时书写护理文件

护理文书不仅是救护过程的记录, 同时具有法律效力。院前急救护理病历要及时、准确、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无遗漏和涂改, 以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2]。

2院前急救的体会

目前, 人们对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同时, 院前急救护士还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才行。抢救时要灵活机动:先救命, 再救急, “避轻就重”, 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间, 甚至危及生命。尽管院前急救是暂时的、应急的, 但对于一些危重患者, 如果未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所争取到的分分秒秒, 医院内的设备再好, 医师的医术再高也难以起死回生。因此,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 我们要有效的做好院前急救, 做好每一个环节, 以保证急救工作的有效到位。

参考文献

[1]江容.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3) :2062-2063.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2010年6~7月共收治260例病人, 其中男150例, 女110例。年龄最大104岁, 最小的9岁, 平均年龄54岁, 包括:车祸51例、刀伤8例、坠楼3例、溺水2例、心脑血管以外90例, 其他52例。

2 院前急救

现场抢救, 院前处理与院内急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随着国内外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 院前急救已经成为医院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

(1) 强化急救意思、赢得抢救时机。接听电话时应问清病情、发病地点、联系电话等, 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药品及抢救设施。病情危重的应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抢救装备, 准确及时到达现场, 快速地为病人做初步检查, 观察其意思、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根据病情配合医生对病人对缤纷人进行相应的处置, 为病人的院内治疗做好准备和赢得抢救时机。

(2) 对不能自行活动、体位受限的患者进行合理搬动, 因为不合理的搬动会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对创伤引起的大出血应给予及时止血后再搬动, 并定时松解止血带, 以防肢体坏死。有颈椎、腰椎四肢部位骨折的应保持被动体位, 并用夹板固定及硬板担架搬运, 现场呼吸、心跳骤停的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待病情稳定后再搬动。

(3) 对病情危重病人, 要认真地向病人家属交待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必要时填写告知书,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避免给病人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后果,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护理体会

(1) 出诊要及时, 为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 时间紧迫, 车载设备有限, 技术要求高, 随机性强, 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院前急救是急诊环节的基础, 院前急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成功及预后。

(2) 技术操作过硬, 工作责任心强。现场急救要快速、正确进行所需要的处置, 途中监护要充分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施以必要的生命支持与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的变化, 保证静脉通路通畅。用药时要做到3查8对, 并保留空瓶, 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 避免出现用药差错, 并做好抢救记录。

(3) 抢救物品装备充分, 这样才能给以正确救治, 不会延误抢救时机。

(4) 医护人员态度要好, 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行为, 以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担心与恐惧心理, 有利于更好的救治病人。

(5) 心理护理, 被急救的患者多数病情复杂、病情较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于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 情绪失控常表现出惊慌、焦虑和恐惧。施救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 视病人为亲人, 努力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急救时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 用自己熟练的技术和温暖的话语争得患者及其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

上一篇:公司治理改革论文下一篇:勾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