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室一体化

2024-07-13

三室一体化(精选3篇)

三室一体化 篇1

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性、职业性, 关注技能, 并寻求课程的系统化教学方案。作为教学最基本单位, 课程职业化特征是以一种职业过程化系统教学形式呈现的, 以职业能力标准与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为改革目标的特征凸显。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构建新的职业化课程教学体系, 是对接职业能力的直接途径。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一门专业设计课, 其教学目标与任务承载着与本行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与实践教育。从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与就业岗位分布来看, 课程内容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专业领域;本行业中又容纳了多个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职业岗位, 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育特征显现出课程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着陆点, 即两者交集于“岗位群”概念。这也为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即建设以书籍设计、制作技术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按岗分工”式教学实践为主体, 形成本课程的特色——实用性、技术性与岗位实践性。

一、课程对应行业“岗位群”

书籍设计制作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分工为主线, 涵盖书籍前期创意策划即书籍原创设计;资源整合, 包括素材汲取、摄影作品完成、手绘艺术表现等内容的元素积累与采集;电脑制作技术, 印刷制版工艺加工, 印刷材料与印刷装订等内容, 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包括了多个职业岗位;而作为课程教学, 整个流程的岗位能力均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因此, 与其说书籍设计是一门课程, 不如定义为一类职业, 根据职业的不同岗位标准与能力要求形成职业“岗位群”。

根据目前行业企业对于书籍样本设计流程 (1) 设计原稿→ (2) 图文输入→ (3) 图文编辑→ (4) 图文输出→ (5) 印版制作 (晒版) → (6) 打样→ (7) 印刷→ (8) 装订要求;对应出具体工作流程, 可归纳为以下六项主体岗位:

(1) 图文编排岗位

(2) 版式编排制作岗位

(3) 书籍样本版式制作岗位

(4) 书籍样本原稿设计岗位

(5) 印刷制版岗位

(6) 印刷装订岗位

从行业中岗位分工分析出这六项主体岗位是由浅入深, 递进式岗位能力要求。由最基础的插图与文字排版开始, 掌握基本图文协调关系, 然后渐进到版式编排工作;由版式编排至书籍样本的设计与排版时一个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跨越, 基本是从单一的编排深入到版式的整体设计与印前工艺制作阶段;在制版与装订工作中, 将印前的制作工艺与印刷中后期的工艺流程结合, 让学生完整了解与深入认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性与加工工艺性, 书籍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电脑设计稿的“纸上谈兵”。教学内容必须切合行业职业标准, 教学目标定位根据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技术等要求, 并为岗位分工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 行业的岗位分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出了岗位简与繁、易与难的特征, 折射到课程教学时, 必然要求有系统、有规划地整合与归纳课程教学内容, 使课程教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增加知识点和难度系数,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一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熟练把握技能, 逐步领会书籍设计的方法、表现手法、制作技术与印刷工艺, 同时参照职业岗位分工, 使自身适应递进的岗位能力, 最终能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 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按岗分工”教学模式, 这些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主体内容。

二、课程“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 根据前期职业岗位的划分, “教学”与“职业”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概念因为“岗位能力”这个关键词而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必然要对应职业“岗位群”。但书籍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如何体现职业化特征, 如何深入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形成与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课程教学内容需从职业岗位特征入手。以职业“岗位群”标准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细化与深入到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 实施“按岗分工”教学, 给课程内容更详细的定位。

见表1

“按岗分工”教学以培养学生书籍样本设计规划、制作技术、工艺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原则, 坚持“教、学、做”一体, 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本课程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体现岗位特征, 进行分工协作。

三、课程“按岗分工”与“三室一体”概念结合

课程以“按岗分工”式教学与考核以职业岗位职责为标准, 在此基础上, 基本实现建立以课程实践教学为基础,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教学目标。但是深入到课程的职业化教学不仅仅依赖课程内容的改革, 更要以参与社会实践为目的循序渐进式“三室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来完善课程改革的职业化特征。构建“三室一体”理念;即 (1) 实训室——课程实训内容场地; (2) 职训室——职业技能培训室, 基本完成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 (3) 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实践。

1. 课程实训室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专业实训室为书籍原创设计、印前印后制作技术提供了课程的前期与后期基本硬件条件。

课程前期。以“按岗分工”职责为标准标准, 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要求上机操作制作书籍电脑设计稿。在这环节, 课程教学内容以行业对书籍排版、设计、印刷等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课程改革核心, 行业中岗位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 进行“分模块”、“按岗分工”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实践, 体现岗位特征, 进行分工协作, 具体实施分布在实训教学中, 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结构与考核体系。

课程第一阶段进行基础排版知识的上机训练, 掌握基本排版规律;第二阶段将排版知识灵活应用于样本制作, 这一阶段是排版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第三阶段是参与样本的设计, 并完成制作工艺, 这一阶段基本上能够了解书籍设计的基本流程与规律;第四阶段是进行简装本或平装本的设计与制作, 此阶段是前期知识的整合;第四阶段是综合能力拔高的精装本设计与制作工艺。四个阶段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不同, 循序渐进, 以对应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实践方法完成 (见表1) 。实践性教学坚持教师的实例分析、演示与学生的课堂、课后实践结合的方法分解于每个阶段中, 完成实践教学。

课程后期。实训室为课程教学提供打印 (印刷) 、胶装、线装、切割等书籍印刷装订机器设备, 学生在电脑设计制作稿件后, 进入作品制作实现阶段。在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熟悉书籍在设计完成电脑稿件后, 打印 (印刷) 制作作品实物的印刷工艺与工艺制作流程。实训室为书籍设计制作正常实践教学提供平台, 学习本课程的相关技能知识。

2. 课程职训室——职业技能培训室

按岗分工、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行业企业在书籍设计职业标准划分或按岗分工的不同要求, 实训室在为学生提供职业化岗位标准训练条件与师资等资源;在第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书籍设计行业综合专业技能知识, 即在掌握专业理论、专业软件操作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之后为进入第二阶段技能培训室, 为后期进入工作室做好前期准备。在职业技能培训室,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条件, 对行业中某一方向 (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 进行专业选择, 如选择样本设计、版式制作或简装本精装本的设计、制作、印刷制版等岗位。由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并在培训后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考核。

与书籍设计制作课程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以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2级-3级、装饰美工、图文制作员等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 (见表2) , 将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职业化教学与实训室的基本功能、职业技能培训室概念三者结合融为一体。

3. 实践工作室

理实一体、参与社会实践。

工作室强调的是课程实践环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三室一体”理念中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岗位分工、技能训练渐进式教学。第一步, 学生在实训室掌握本行业综合专业技能知识;第二步, 在技能培训室,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某一方向 (某一岗位) 进行选择, 参与岗前培训与职业技能考核;第三步, 学生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 对行业岗位技能与职责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进入工作室进行项目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际岗位技能操作。工作室作为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工作的实践场地, 同时为教学提供项目实践平台。学生在“三室一体”实践教学中着重进行实践训练, 并体验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所带来的职业氛围,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综合思考与实际分析能力, 提出可行性方案, 最终独立完成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制作。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从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将行业中岗位技术标准、工作过程分工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 以职业岗位分工标准为导向, 教学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职责对应的实践制作技术模块, 以“按岗分工”式职责划分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内容, 将课程建设目标与职业岗位技能、实训室建设结合, 形成实训室——职训室——工作室循序渐进“三室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定位职业技能培养为本位, 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特点, 深入把握课程实践教学内涵, 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职业技能教育以及与行业实践参与能力教育脱节等问题, 使学生全面掌握书籍样本设计、制作与印刷工艺的理论方法、实践技能, 一整套工作流程中锻炼与不同岗位的协作能力;同时能具备基本岗位能力之外的, 一定的创意与策划能力的职业可拓展性, 以最大“职业饱和度”熏陶学生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第10卷第1期

[2]姜大源,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9年第4期P66-70

[3]孙群,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构建与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5.P22

[4]罗罹, “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8月中第23期P36

[3]肖勇, 书籍装帧[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P29.

三室一体化 篇2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最小二乘法,Gauss-Newton法,Levenberg-Marquardt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 (也称药动学、药物动力学、药代动力学, PK) 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中, 随着时间不同, 不断进行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 对患病的机体以及正常人体用药后, 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该科学可对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间隔等, 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可重新审查给药计划, 对不良反应做出解释;可按计划对正在进行血液、腹膜透析的患者给药, 预防中毒。根据该科学可及时地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广泛地收集药学情报, 为临床提供科学的给药方案, 进一步提高疗效,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该学科所肩负的任务非常重要, 其研究是采用数学手段 (如用图像、公式、参数等方法) 来描述药物在体内运动过程中的规律, 因而可为用药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从数学的角度可分为两类: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和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在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在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随剂量 (或体内药物浓度) 而变化, 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准确地说属于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范畴, 并以三室模型为研究对象, 对一次静脉推注给药、一次血管外给药、静脉滴注给药3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做详细介绍。

1 模型的建立

1.1 一次静脉推注给药的三室模型

药物的三室模型可以这样设想:假定药物进入中心室后, 逐渐向两个周边室转运, 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药物进行着可逆的运动, 药物在中央室按一级过程消除[1], 其体内过程模型见图1。

图1显示:X0为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C为中央室的药量;XP和XB为周边室的药量;k12和k21为中央室与浅外室之间的运转速度常数;k13和k31为中央室与深外室之间的运转速度常数;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VC、VP、VB分别为中央室、浅外室、深外室的表观分布容积。

假如药物的转运过程均服从一级速度过程, 即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该室药物浓度 (或药量) 成正比, 则各室药物的转运可用下列微分方程组定量描述[2]。

当t=0时, 注射的药物全部存放于中心室内, 尚未转运至其他各室。所以XC (0) =X0, XP (0) =XB (0) =0, 这就是以上方程组的初始条件。

因为实际测量的数据普遍都以中央室为主, 所以我们只讨论中央室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设C为中央室药物浓度, 通过求解化简可得需要拟合的数学方程:

1.2 静脉滴注给药的三室模型

设剂量为X0的药物, 在τ0这段时间内, 以恒速k0=D0/τ0滴入中心室, 其体内过程模型[3]见图2。

图2显示:X0为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C为中央室的药量;XP和XB为周边室的药量;k12和k21为中央室与浅外室之间的运转速度常数;k1 3和k3 1为中央室与深外室之间的运转速度常数;k1 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VC、VP、VB分别为中央室、浅外室、深外室的表观分布容积。

在经过滴注时间t (0≤t≤τ) 时, 中心室的药量为XC (t) , 周边室的药量为XP (t) 和XB (t) 。除滴注是恒速K0之外, 如果其余各转运过程服从一级动力学过程, 则各室间的药物转运方程为[4]:

当t=0时, XC (0) =XP (0) =XB (0) =0, 这就是以上方程组的初始条件。

因为实际测量的数据普遍都以中央室为主, 所以我们只讨论中央室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同理可得:

这就是滴注后中心室的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其中, 是从滴注完成时算起。

1.3 一次血管外给药的三室模型

有些药物不能做静脉推注给药时, 则采用血管外给药, 仅需在静脉推注给药的三室模型中心室前增加一个吸收室, 让药物逐渐从吸收室转运至中心室, 再转运至两个周边室[5] (见图3) 。

图3显示:X0为给药剂量;Xa为吸收室药量;XC为中央室的药量;XP和XB为周边室的药量;kа为吸收速度常数;k1 2和k2 1为中央室与浅外室之间的运转速度常数;k1 3和k3 1为中央室与深外室之间的运转速度常数;k1 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Vа、VC、VP、VB分别为吸收室、中央室、浅外室、深外室的表观分布容积。

假定吸收过程仍是一级过程, 则各室间的药物运转可用下列方程表示[6]:

因为实际测量的数据普遍都以中央室为主, 所以我们只讨论中央室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同理可得:

2 模型的求解算法

G a u s s-N e w t o n算法步骤归纳如下[7,8]:

(1) 取初始近似值A0, 允许误差ε;

(2) 计算F (X, Y, A0) , D F (X, Y, A0) , D F (X, Y, A0) T;

(3) 解线性方程组:

(4) 以△A修正A0, 即计算:A=A0+△A;

(5) 若|△A|>ε, 则A0=A, 即将A作为初值A0, 重复步骤 (2) 、 (3) 、 (4) , 直至|△A|<ε。

由于G a u s s-N e w to n法采用的是将非线性函数在初值附近做T a y lo r展开, 然后略去二次及二次以上诸项, 做简单线性近似的方法, 所以无法避免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G a u s s-N e w to n法对初值的依赖非常严重, 如果初值选取不当, 往往发散, 即越迭代越远离目标值;二是如果T a y lo r展开后略去的二次及二次以上诸项的值相对过大, 依然会造成G a u s s-N e w to n法不收敛。

克服这个困难的一种途径是采用L e v e n b e r g-M a r q u a r d t的方法[1,9], 即加大D F (X, Y, A0) TD F (X, Y, A0) 的主对角元素, 而得到改善, 将步骤 (3) 中的方程改写成:

式中:μ———阻尼因子;

In———n阶单位矩阵或D F (X, Y, A0) TD F (X, Y, A0) 的主对角元素构成的矩阵 (本论文中的算法选择后者) 。

相应的算法步骤归纳如下:

(1) 取初始近似值A0,

(2) 取一个适中的μ值, 如μ=0.0 0 1;

(3) 计算F (X, Y, A0) , D F (X, Y, A0) , D F (X, Y, A0) T;

(4) 解线性方程组[D F (X, Y, A0) TD F (X, Y, A0) +μIn]△A=-D F (X, Y, A0) TF (X, Y, A0) , 得△A, 并计算V (X, Y, a1, +V a1a2+V a2, L, an+V an, ) ;

(5) 如果V (X, Y, a1+V a1, α2+V a2, L, an+V an) ≥V (X, Y, a1, a2, L, an) , 则将μ扩大1 0倍 (或其他的具有意义的倍数) , 再回到步骤 (4) ;

(6) 如果V (X, Y, a1+V a1, a2+V a2, L, an+V an)

(7) 直至|△A|<ε或V (X, Y, a1, a2, L, an) 的变化量<ε, 迭代停止, 输出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昌孝, 刘定远.药物动力学概论[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 1984.

[2]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袁亚湘, 孙文瑜.最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关治, 陆金甫.数值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韦鹤平.最优化技术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7.

[6]谭浩强.C程序设计[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蒋长锦.科学计算和C程序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8.

[8]William H P, Saul A T, William T V, et al.C数值算法[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9]张贤达.矩阵分析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三室一体化 篇3

成都枢纽北编组站三环路立交特大桥主跨为2×56 m系杆拱桥,是成都北编组站的主要控制工程之一,梁体结构设计为单箱三室三向预应力箱梁,顶板宽14.6 m,底板宽11.1 m,梁高2.5 m,梁端局部加高至3.0 m,箱梁顶板与底板厚均为30 cm,中腹板厚30 cm,边腹板厚度为60 cm,梁端部加厚。在各吊杆位置设50 cm厚横隔板,横隔板中部设110 cm×90 cm通道孔,在箱梁端部设3 m端横梁,梁体采用三向预应力,在拱脚段各设72束竖向预应力束。单跨梁体重3 608 t,设计为C50混凝土。

2 箱梁施工方案

箱梁在军用梁支架上现浇施工,混凝土施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是在完成箱梁底模、侧模、底侧板钢筋绑扎、底腹板纵横向预应力管道安装、吊杆孔道预留、内模安装及拱脚钢筋绑扎之后进行的,主要完成箱梁底板、腹板、侧板及横隔板混凝土(混凝土浇筑超出侧板2 cm~3 cm伸入翼缘板)。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是在完成翼缘板侧模安装、绑扎顶板钢筋、顶板纵横向预应力管道安装之后进行的,主要完成箱梁顶板及部分拱脚混凝土。分次浇筑顺序详见图1。

为合理安排劳动力,两跨系杆拱按相差一道工序组织平行流水施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输送车运输,37 m四臂混凝土泵车浇筑。机械捣固成型,混凝土浇筑由专人负责指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及浇筑次序,混凝土浇筑分两个组换班作业。

3 梁体混凝土施工

3.1 支撑体系及模板

根据三环路交通情况,采用箱梁与拱肋的支架分离,分为上下两层,满堂碗扣式脚手架配合军用梁与军用墩战备器材作为下层支撑体系,上层为满堂式拱肋支架。先立箱梁支撑体系,浇筑箱梁,然后在已浇筑的箱梁顶板上组拼拱肋现浇支架。支架结构以六四式军用梁和六五式军用墩为主体,满堂式脚手架为副体,其顺序从上到下基本为:箱梁模板、上方木、军用梁、军用墩、基础。采用的主要支撑材料为:军用梁、军用墩、碗扣式脚手架、工字钢、槽钢、可调螺栓等。

施工时为确保三环路交通顺畅,设置6孔军用梁门架支撑,在中央分隔带与20号墩周围搭设满堂碗扣式脚手架,总体呈三角形布置,各节间以矩形布置。在快车道超车道、慢车道内超车道及人行道外侧搭设六五式军用墩,军用墩基础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各排军用墩之间用C4水平撑及C5斜拉撑连接成整体,在军用梁顶部垫梁上设砂箱以便落梁,垫梁上搭设16 m,12 m六四式军用梁,军用梁之间用[8槽钢及“U”形螺栓连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军用梁上铺横向10 cm×13 cm方木(中至中间距25 cm),在军用梁部分方木上利用木楔调整预拱度,预拱度的设置按照挠度计算值布置,并通过预压后调整参数。

模板设计:外模面板采用厚1 cm,长2.44 m,宽1.22 m的竹塑板,面板纵、横肋采用8 cm×10 cm方木。为保证竹塑板的刚度和抗弯能力,纵横肋按使用部位不同,底板处中至中间距为22.8 cm,在侧板处中至中间距为23 cm,在翼缘底板处中至中间距为29 cm。在其下纵桥向铺设间距为40 cm的6 cm×8 cm方木间隔撑。使用竹塑板做模板可有效减轻施工荷载,利于支撑体系设计。

3.2 混凝土浇筑

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底板、侧、腹板)从一端向另一端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层浇筑顺序依次推进,每层混凝土厚度控制在30 cm~50 cm。

在浇筑过程中浇筑与振捣的次序是关键,根据浇筑顺序采用以下振捣顺序:竖直振动侧腹板、中腹板、横隔板→水平振动底板(近腹板处)→浇筑并竖直振动侧腹板、中腹板、横隔板→浇筑底板剩余混凝土(远离腹板),水平振动底板→封底板模→浇筑振动侧、腹板及横隔板。

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和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在腹板、横隔板及梁端钢筋、波纹管较密的地方,制定周密的捣固方法,用人工捣固铲配合插入式振捣棒同时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底板和顶板混凝土浇筑一段后,表面均用平板振动器封面振捣,混凝土初凝前,人工用木抹子进行赶压抹平收面,防止表面裂纹产生。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立即用薄膜覆盖,由专人浇水保湿养生7昼夜以上。在吊杆预埋钢管上设沉降观测点随时观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架模板系统受力后的情况,在浇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检查,观测浇筑过程中支撑体系的稳定情况,避免混凝土出现“跑模”现象。

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第二次浇筑混凝土(顶板),按照从一端向另一端采用斜向水平分层浇筑的顺序依次推进,分层厚度不大于40 cm,斜向坡度不大于1∶3,新旧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确保不大于混凝土的4/5初凝时间。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6 cm~18 cm范围内,可工作性保持在3 h~4 h,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4 h~8 h,终凝时间保持在8 h~10 h。每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间保持在50 min内,每工作阶段浇筑时间保持在2 h~3 h内,每一层及每一段浇筑面混凝土均在可工作性范围内,确保混凝土无施工缝,分层、分段数量及浇筑时间可根据现场混凝土输送情况及混凝土浇筑气温等综合调整控制。

4梁体预应力施工

箱梁预应力设计为三向预应力,其中纵向80孔720束,横向380孔1 208束,竖向72束,纵、横向预应力束均采用公称直径为15.24 mm(7 5),fpk=1 860 MPa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波纹管成孔。梁部纵向采用9-7 5钢绞线预应力束布置。其中顶板通长束32孔288束,底板通长束48孔432束。在顶、底板顺桥向方向每隔一定间距布置两层1束3-7 5及4-7 5钢绞线横向预应力束,单端张拉,拱趾处设72束25高强精轧螺纹竖向预应力筋。

4.1预应力束张拉

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时,且不少于3 d龄期时方可进行箱梁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张拉时先分批张拉纵向预应力钢束,后张拉竖向、横向预应力束。张拉纵向预应力钢束时遵循“先底板,后顶板,先边腹板,后中腹板,顶底板上下交替,左右对称”的原则,其余的钢束采用先中间,后两边的张拉顺序张拉,确保箱梁不发生扭转与侧弯。张拉程序为:0※10%σk※20%σk※50%σk※100%σk(持荷5 min)※σk(锚固)。

4.2管内压浆

箱梁预应力张拉后24 h内即进行压浆,压浆前先进行清孔,清孔用管内通风的方法,然后采用管内注水的办法试管,管内注水一是可检验波纹管道是否畅通,二是可检验顶、底板纵横向波纹管之间是否串孔,如果发现波纹管道不畅通,则清理通气孔,使压浆通畅;如果在纵向波纹管注水时发现横向波纹管内出水,则说明该横向波纹管与纵向波纹管已串孔,此时不能继续注浆,应立即张拉该横向预应力束,然后纵横向同时注浆,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在三环路施工中,因30 cm厚度范围内设3层纵横向波纹管,上下层之间紧密相贴,因此,在横向380孔预应力束中有10孔与纵向波纹管串孔,采用上述办法取得很好的成效。

箱梁混凝土及预应力施工完成后,搭设拱肋支撑体系,安装拱肋模板进行拱肋混凝土现浇施工。

5实施效果

利用军用梁战备器材做有通航要求的重型现浇梁支架,大块竹塑板做模板,箱梁混凝土分次浇筑的施工方法,具有体系承载能力好、施工方便、经济实用等特点,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必局限于结构器材的拼接和使用方法,可以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灵活设计。在成都北编组站的施工中,通过对施工支架、施工方法的周密设计,保证了梁下交通,支架梁体挠度和沉降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浇梁质量得到了各界的好评。

摘要:主要介绍了铁路双线系杆拱大跨度现浇箱梁(主跨56 m、双线铁路桥)的支架、混凝土施工、预应力施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找出了施工跨路现浇箱梁的最优方案,以指导类似工程的施工。

关键词:特大桥,系杆拱,箱梁施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整风运动下一篇:调动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