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游记教学思考

2024-10-09

初中语文游记教学思考(共12篇)

初中语文游记教学思考 篇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见文识字忽视领悟作者的中心思想, 这种教学策略使部分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因此必须作出革新。本文就将以古文阅读为例,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偏颇

之所以选择以古文教学为例, 笔者认为, 古文乃文学之根本,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文教学把许多教师在教学侧重点上的偏颇放大, 我们能更加直观的发现这一教学方法的缺陷。众所周知,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是希望通过阅读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 最基础的是见文识字,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古文阅读使学生能更多掌握一些文言字词;其次是丰富见识, 学生通过阅读能领略到不同的文化, 增长自己的见识;再次, 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之后, 学生要细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一训练对学生情感培养有很大帮助;最后就是希望学生将作者的思想积极“内化”, 通过阅读塑造出完美人格。只有完整将这四个过程都落实到实处, 才有可能通过语文阅读训练来培养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反观现在的实际教学, 我们发现, 教师在阅读中往往侧重于前两个教学目的。在古文教学中, 教师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往往会逐字逐句进行字词解释, 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重要实词和虚词, 然后会向学生进行文章写作背景的讲解, 再完成这两个教学步骤之后, 教师便会认为已经完成了对该篇古文的教学。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会丧失了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认为其枯燥乏味, 而且语文阅读素养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阅读水平停滞不前。这一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偏颇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针对上述情况, 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显得刻不容缓。除了通过其他教学方法, 例如活动教学法等形式来增加初中生阅读的兴趣之外, 在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上也应该有所改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作者的文化背景之外,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探究。例如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当学生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 周敦颐“爱莲”原来是因为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依然洁白美好, 带给人美的享受。所以学生在回答本文中心思想时候就会认为本文是通过与其他花的对比来表达作者自己对莲花单纯的喜爱和尊敬。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只看到了文章的表面含义, 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意写一篇文章来赞美莲花, 仅仅是因为自己真的十分喜欢莲花么?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 引导他们把莲花的品性和人的品质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领悟作者希望通过表达对莲花的喜爱来表明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立场。这才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是作者想要极力传达的内容。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 自己很难自我领会。只有反复对诸如此类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的训练才有可能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除了要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之外, 最高层次的阅读目的也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就是要将作者思想化为己用, 来塑造完美人格。我们都知道阅读最高层次就是能进行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可以实现与高尚灵魂的对话, 吸取其中的精神文明的营养, 丰富精神世界。例如学习先秦名篇《<孟子>两章》的时候, 除了疏通文章的大意, 领略孟子在谏劝时的说话艺术和人格魅力之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思想的精华的好好领悟, 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引以为鉴, 例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就是要告诫学生时时刻刻都要自律, 不要因为有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就是要学生保持危险意识, 不要沉浸于安逸之中, 这不仅对个人的自身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所领会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准则, 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塑造出完美人格。这才是阅读的真谛。

三.结束语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愉快的享受着精神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探究而不是囫囵吞枣, 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初中语文游记教学思考 篇2

教材是当前初中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性依据,资源以及语言运用的创新模式受到教材本身约束与限制,内容涵盖层面与现代物质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格格不入,使得学生理解能力与对新型事物的接受能力下降,学生掌握的阅读知识呆板匮乏。单一的教学模式、刻板的教学内容以及与现代教学体系不一致的教学模式,都将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各项基本能力培养的作用。教学模式单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失去教学热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独立性

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是学生通过对教学素材的阅读,感受素材当中涉及到的各项教育因素与新鲜的事物,并接受其中的内容,以便于丰富思想,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学主体“教”的行为人,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立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理解与乐于接受其中的知识,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并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情感因素的培养,提升学生收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会享受。例如:在讲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可充分利用题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问题,让学生说明都有哪些事物答案不止一个,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能阅读教学更加开放。

2.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多元化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多元化,能够在教学体制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理,可采用对比阅读教学与多形式阅读教学两种模式。其中对比式阅读教学,是保证语文阅读资料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做到实现阅读材料的“新”“旧”有效结合,重视阅读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目的在于多角度、多效率以及多样化的课堂分析。例如:在讲解郑振铎的《海燕》时,选取高尔基的《海燕》进行对比阅读。运用对比方法,总结两篇阅读文章当中的不同内涵与寓意,加深理解。而对于多形式阅读,教师可充分利用续写、读后感以及评说课文的方式,加强学生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紧密性,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3.重视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思考 篇3

一、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单篇略读课文教学课时不均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在单篇略读课文教学上所用的课时均少于一课时,只有绝少数的教师愿意花费一课时以上的时间。众所周知,一个课时时间里能教学的东西并不多,学生能够学习到的也就更加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师对学生阅读技术的指导很难开展。即使将课上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内涵的问题搁置一旁,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前提下是否会产生新的疑问呢?“略读”不等同与“粗略”或者直接“忽略”,如果所花时间不足以让学生理解课文或者掌握阅读技巧,那这段时间的教学价值几乎为零。略读课文的设置也因此显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用时太长的教学又显得缺乏独立性,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减少,同样不利于略读课文的教学。

2.略读课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性

目前的教学状况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的互动。这种现象明显在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获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这种模式在经历多年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显得不够先进。学生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极少有能够主动提出疑问的,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依赖于教师的脚步走,缺乏主动学习研究精神的略读课文学习是不够高效的。因此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方面,依然需要得到提高。

3.教师对学生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有所欠缺

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了解都少之甚少,但是初中前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对初中时期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位教师不清楚自己学生是否有回读、指读等不良习惯尚不清楚,又如何帮其改进?如果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做批注、笔记、抄录的习惯,又何谈提高?不知道学生喜爱的书籍种类,又何谈高效的阅读指导?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息息相通,教师在进行针对性的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课文阅读进行延伸。

二、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加深对学生阅读习惯的了解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在对学生阅读习惯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开展进一步的提高训练工作。因此,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认识。首先,课堂观察是第一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需要悉心观察学生在阅读时的动作神态,以此辨别学生是否存在回读、指读、默读时动嘴甚至轻声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同时注意观察阅读习惯好的学生的表现,在阅读结束后进行统一的总结指正以及适当表扬,让学生自省吾身并适当激励,以此达到对学生阅读速度训练的目的。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沟通,一对一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统计苏教版中的课文篇目,列出清单让学生对所喜爱的篇目进行投票,从而根据投票结果了解学生兴趣。

2.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向,教师不仅需要制定整体的教学目标,更应该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篇课文。通过参考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向以及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等多个方向制定详细的方向。例如,在略读课文《说“屏”》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该单元说明文学习要求,把握该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在教学目标中引入对屏风知识的介绍、对文章说明顺序以及语言魅力的剖析,以及对学生“屏文化”的兴趣激发。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再加以适当语言引导,学生便会自觉攻坚克难,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

3.注重阅读自主性以及课外阅读引导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文章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去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课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要让学生自行阅读以及讨论就可以达到效果。教师需要在阅读前进行阅读提示、课内阅读指导以及阅读后对阅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再推荐相关课外书目供学生选读。如在略读课文《桥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简单引入前面精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中类似的阅读技巧复习,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对于文章中新的东西,教师应选取适当时机进行讲解补充。教学接近尾声时,进行认真的阅读总结以及读物推荐,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篇4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 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众所周知, 语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学任务之一。语感即语言感知。语感的培养主要靠阅读。让学生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 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文学带来的美感, 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第二,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他们的视野, 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条件, 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 就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关系。第三, 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一方面, 许多文学作品都会留下一些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动脑筋对这些作品的空白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想象和思考,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阅读,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 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 实行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基本上都是传授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新时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课文的具体情况, 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阅读这篇课文, 让学生充当这次阅读课堂的主体, 教师充当观众, 只在旁边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之后可以再向学生讲述一些《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故事,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实施多元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阅读,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的积累量,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和自身的素质。《爱莲说》中, 作者开篇便用了“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之句来为下文赞莲做了铺垫, 而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更是在无形中便将自己不入流俗的清高品格表现出来了。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对不同的花的描写进行阅读, 使学生在对比之中感受到其中的不同之处, 从而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如对菊的描写, 最著名的莫过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通过对采菊环境的描述, 表达了自己的隐士情怀。还有诸如《和郭主簿》中“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饮酒其七》中“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无一不展现出了作者超脱凡俗隐居世外的情感, 也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之句。描写菊花的还有如白居易《咏菊》中“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元稹《菊花》中的“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等一些经典的诗句。

(三) 营造体验平台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体验”,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感受, 通过营造真实的体验平台, 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教学的内容, 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如在《爱莲说》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因此, 对作者描述莲“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的形象、品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都难以体会。因而, 在有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场景, 如让学生观察真实的莲花, 体会其“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姿态,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其高洁品格的赞扬。

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思考论文 篇5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盛行于课堂。课堂成为教师自己的专场表演,学生情绪被动,行为被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行为的累积,学生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习惯于默不作声地等待,依赖于被“一言堂”“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中生已经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处于有自我个性的年龄阶段。例如,在学习过《愚公移山》一文后,我便问学生读过文章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愚公坚忍不拔,精神可嘉;有的学生说,他方法错误,搬家相比移山岂不是更简单;也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山石投诸渤海,属于破坏环境,虽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等等。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己对于事物的独到认识和见解,其中只要是言之成理者,均给予肯定。其次,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角色,从课堂的“权威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发展个性,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疑导思”,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是探究性教学的形式

设置问题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避免盲目,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依旧以《愚公移山》为例,在阅读之前,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移山?愚公是怎么把大山移走的呢?他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这样一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从中寻找答案,这样就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了探索的过程。此外,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教师除了要设置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这个阶段,我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互换思维,拓展思路,激发潜能。

三“、以生为主”,端正学生课堂姿态是探究性教学的途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以课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首先,要多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对于那些不成熟、片面的、或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只是一味地责备“上课不好好听,干什么去了,这都答不对”,只会让学生不愿意也不敢举手发言,课堂自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既要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完善答案,还要多加鼓励:“这次没有答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一样为你感到骄傲。”通过这样的帮助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于主动思考,敢于主动发言。其次,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是辩论赛等,一方面,学生为辩论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各自发言,紧张辩论,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在探索中学习,锻炼,提高。

四“、以笔积思”,小记巩固思维成果是探究性教学的成分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語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结束语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7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不愿意写作, 提起写作就愁眉苦脸, 不知道从何下手, 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一塌糊涂。具体表现为:

1. 学生根本不愿意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生活空间毕竟有限, 生活内容较为单调, 一般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再加上学生课业负担重, 缺少娱乐活动, 更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所以, 在写作时常常是无话可说, 无言可写, 不知道要写什么, 不知道怎么写。学生面对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学生就使得他们不愿意写作了, 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

2. 作文胡编乱造现象严重。

学生的作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 使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们的作文根本不能反映现实生活, 也不能将现实生活转化为作文, 所以, 他们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 只能胡编乱造, 瞎写一气, 编造一些故事来写在作文中, 让老师常常有啼笑皆非的感觉。比如, 写“我的老师”经常会出现几个学生都写“我生病老师的关心、送我去医院”等内容。

3. 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写作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不够积极。在现实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在教授写作时一般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 大多走马观花, 即写作跟着课文走, 今天学了什么课文, 就写什么样的作文, 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在话题固定、题材固定的情况下, 教师定下过高的目标, 觉得自己已经将写作的基本技巧交给学生了, 学生一定能够写出比较不错的文章来, 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 所以, 教师的积极性就下降了, 自然在教学中也就不那么认真了。

4. 学生存在着一些写作的不良心理。学生进行写作时具有很多不良心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生认识事物比较浅显、片面。要想写出好作文, 必须要对事物有理性深入的认识, 可以说, 作文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 人们可以直接获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或者通过阅读书籍, 间接地认识社会, 了解人生。中学生年龄小, 经历的事情不多, 对社会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就算是阅读书籍, 也不能得到比较深刻的启示, 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 认知过程的浅表化、片面化是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

其次, 在审题构思时比较简单, 常常孤立地看待问题。学生的心理比较单纯, 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 常常不善于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也就是说, 构思比较简单, 没有细致地进行分析、统筹规划。所以,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既没有明确的中心, 内容也是或多而杂, 或少而空, 孤立地看待问题, 孤立地进行思考。

再次, 学生在写作时比较随意, 甚至套用写作模式进行写作。学生在写作时一般都没有在事先做好规划, 想到什么写什么, 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这种随意的增减必然造成文章思路不顺畅、内容不协调, 文章结构不严谨。而且, 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 人们逐步总结出了一套写作文章的基本方法, 有一套固定的模式,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一开始时可以模仿, 但是, 如果一直都按照固定公式去作文, 结果会怎样呢?模式单一、脸谱化, 千篇一律, 令人乏味。

最后, 写作没有个性, 比较盲目化。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思想的照耀, 一切都会闪光。”但是, 很多学生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 在这样的写作目的下完成的作文, 能有个性吗?学生能写出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的文章吗?这样的写作充满了盲目性, 没有清晰的目标, 没有自己的个性, 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水平自然不高。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 教师精心备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精心准备, 设计好每一节作文课, 怎么样导入、怎么样讲解, 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唤起他们的写作动机,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让学生对写作有清醒地认识: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是为了表达真实感情。在这样的教导下, 学生才会主动去写, 愿意去写。

2. 教导学生在平时注意阅读积累。

学生的生活阅历少, 对事物的认识多来自于书本, 平时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作文素质的高低。所以,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 在阅读中看到好文章、好的词句和段落, 就剪贴、摘抄下来, 有的内容要背诵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生活中听到的好词好句及时记录下来, 这样, 在需要用时, 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就不必担心没有素材写了。

3. 注意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艺术的来源, 要想写好作文, 提高作文质量, 丰富作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园, 欣赏春天的美景, 观察小草和小花的生长状态,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这样的教学,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

4.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倡“个性化写作”。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 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组成, 而语文阅读的分值几乎占据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 此外,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审题、写作过程中的遣词造句, 也无不与阅读教学息息相关。因此, 阅读教学可谓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 也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此外, 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透过对文本的阅读, 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对于古诗词的阅读, 要教给学生学会概括诗词内容、走进诗人内心,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品读出诗中意蕴深远的语句;对文言文的阅读则要教给学生积累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通过翻译句子, 领会文意, 从而分析人物的形象;对于现代文, 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句、提取要点、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去感受, 去体验。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阅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 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 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途径。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 让语文阅读教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可尝试以下方法。

(1) 激发阅读兴趣, 感受阅读魅力。阅读, 同其他工作一样, 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学生只有在文章的品读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体验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地阅读, 也才会对阅读投入无限的热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走进书本, 感受书香, 跟随作家奇特的思绪, 发现书本中蕴含的知识宝藏。例如我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曾经尝试“两分钟表达”:在每节课前,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 谈谈自己近期的阅读感受。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此间, 教师的适当点评, 恰当的表扬激励, 都可让学生从心理上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2) 巧用媒体辅助, 拓展阅读空间。现代教学媒体用于阅读教学中, 可以为阅读教学开辟全新的空间。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犹如一个开放的知识宝库, 具有声、光、像、色等综合效能, 更可为阅读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使学生在更加鲜活、更加形象的情境中体会作品的深层内涵。如我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 通过自制课件, 给学生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同时伴随着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使学生如临其境, 深刻地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

(3) 开展实践活动, 丰富阅读情感。语文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文章的出炉往往是作者亲身感受的一种真实流露, 要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 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通过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与其他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作者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只有将学生置于这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他们阅读方法的养成和基本阅读能力的提高才会具有源头活水。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特别是阅读教学, 其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 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

(1) 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谓“一言堂”, 即教师的答案就是唯一标准, 每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都应该是一样的。这种观念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事实上, 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放手大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等。

(2) 摆正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阅读教学中, 要想真正实现对课文的真情解读与感悟, 就必须强化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切忌用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9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内容过于局限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知识。我们要理解阅读的真正内涵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学生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语文阅读课程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初中学校设置语文阅读课程成为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同学会重点看课堂的知识,这就偏离了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初衷。

(二)游离知识之外

语文阅读课程应当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一星期的语文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当前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教学,并没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和价值观充分的理解,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造成学生对阅读应掌握的知识迷茫。

(三)阅读过于形式

很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自主阅读变成了盲目的阅读,没有任何的目的性。这就造成了阅读过于形式化,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老师在作为引路人的角色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阅读的氛围不好,阅读课程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拓宽阅读内容渠道

初中学生的课堂知识本来就比较重,不能安排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是很高,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这一个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情景的创造,不拘泥于学习课本,但是也要和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西游记》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观察影片,将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情节所吸引,然后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和自己阅读作品,通过双方面的学习,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样阅读的氛围才能得到良好的呈现。另外,学校也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开设一些“中外名著栏”,配一些学生们的必读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把这些读物有针对性地分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籍,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阅读内容的丰富,而且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扩展。

(二)阅读与教学相结合

语文阅读课程的策略实施和实际阅读教学情况要紧密结合,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语文阅读目标,并且符合当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就一定要制定详尽的阅读计划和目标,这是有效提升阅读的重要途径。重要的是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阅读教学的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不能过快,否则学生就会因为阅读任务过重而潦草结束阅读任务,同样达不到阅读的效果,与其这样,不如布置的语文课程作业稍微少一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安排阅读任务的时候也一定要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提升。例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之前,教师可以先以“英雄”作为整堂课的引子,向学生发出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呢?”“你觉得英雄有什么特点?”“美国总统里根对英雄有什么看法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进行阅读,把阅读和教学结合起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新知识的构建。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充分的重视,并且帮助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观察,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方法是否适合他的学习。在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让学生对于阅读课充满兴趣,产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他们会借助多媒体或课外读物来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而另外一些同学,可以通过文字的优美描述,来体会出假山的堆叠,重峦叠嶂,高树与低树的俯仰生姿,他们沉浸在文字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画面更加美好,而不是拘泥于图片的描述,教师要发现两种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指导教学。

对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语文情感教学缺失的原因

1. 语文教学是教文和育人的统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将语文教学看作是一种单一的认知活动, 忽视了语文蕴含的人文性, 只重视其工具性,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所以这就使得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严重缺乏情感教育而教学效果偏低。

2. 应试教育影响颇大。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 就将考试和高分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 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逐渐成为了应试的工具。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大量的例题, 通过这种技术训练, 让学生能够取得高分。这种应试教育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 所以语文情感教育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3. 教师素质不高。要想语文情感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高素质语文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其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 有较高的教学理论修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等, 这样才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通过语文情感教学来使学生得到满足。但是事实上是很多学校都缺乏高素质语文教师, 这一问题也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够真正地实现语文情感教学。

二、开展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对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含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中都有着作者真挚情感的流露, 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 尤其是占教材内容很大比例的文学作品, 反映出了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 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 有陶醉于大自然风光的情感流露等, 这些文字都散发出非常强烈的情感魅力, 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够融入其中, 体会作者在此情此景下流露出的真实情感,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文化财富。总的来说, 教学内容大到生活、文化、自然, 小到一沙一石、一枝一叶都浓缩着人类文明智慧的语文教科书中, 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语文情感教学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大显身手, 充分发挥语文的情感功能, 培养出具有高尚价值观、人生观、爱国情操的高素质学生。

2. 要使教师的情感化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教学内容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 然后声情并茂、用激情的语言、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所以有人说, 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位优秀的敬业的演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 这是教师特有的感染力, 教师一定要将这种感染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的教学激情的内核就是自身具有的人格力量, 这种修养是靠自己平时的素养和文学情操来完成的。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 才可以感染学生。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虽然说师生关系需要双方来构建, 但是老师是构建主体,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近学生, 和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对于和学生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非常有利的。它可以使得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教师高尚品德和人格向学生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开展语文情感教学是很有帮助作用的。教师还应该作为情感的传递者, 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情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递正义、团结、责任、光荣等积极健康的情感, 这样做可以满足学生情感智育的发展需要, 因此, 教师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位正能量情感的传递者。

3. 要对学生的情感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在开展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状态是不可以忽视的, 因为这和他们的学习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饱满的教学激情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这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要将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进行有机的融合, 使得语文情感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情感教学中, 谁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潜能进行充分挖掘, 那么谁的语文情感教学就最容易成功, 这是因为只有将受教者的情感进行挖掘调动, 才可以让受教者的情感得到飞跃。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思想 能力

语文的学习不再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僵硬局面,也不是老师的一贯“满堂灌”的单边思路教学。它是随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体、主动的作用而不是被动的,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有机组合。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语文而言,学生一旦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这个科目。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从而形成学生易学,老师易教的新形势。

在平时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首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教学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懂得学习知识的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觉得语文不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和一贯的灌输。初步学会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语文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语文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其次,语文知识几乎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导致学生学习之难的关键。所以在教学的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的知识来展现所学的内容,这让学生更易学习语文。最后,培养德育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曾说:“语文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而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题,却不知道为什么学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合作交流是养成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方式。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最后,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观点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阅读教学,厚积薄发,内外兼修

近年来,阅读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可谓名家众多,旗子多面,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语文”、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面对名师们各自的语文主张以及所树起的流派大旗,着实让身处一线的“草根”语文教师们有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细细反思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后,再深刻品味名家们的教学主张,也许你就会有一种“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变化。一线的“草根”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之法确实需要去“颇思量”了。

一、阅读教学的“厚”与“薄”

客观地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很容易成功,或者说很容易上好一节课,尤其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给语文课堂增加了亮丽色彩。现在的网络资源这么丰富、便捷,语文教师都可以自豪地说给我一个网络资源,我就可以上好每一节课,甚至是全国最优秀的公开课。细想一下,多媒体真的能有如此功效吗?人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比重如何?也由于现在是张扬个性的时代,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故而一堂好课的标准就被冠以各种“浮躁”的附加值在上面,我们也常常自诩我上的课就是好课,很有“个性”,有时还很委屈地认为别人不识玉。

是的,语文提倡个性化教学,它是根据自身气质秉性、知识视野、学术根基等的特点,认真研究个性化教学的方略、规律,积极追求教学的艺术化、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杨再隋教授曾指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所以课堂是外在的表象,教师的语文素养、教学风格才是内在的,阅读教学的“厚”与“薄”不在课内而在课外。

我们不妨来看看“主题语文”代表人物窦桂梅老师的一些做法,自然就能体会出如何让阅读教学“厚”起来。窦桂梅老师主张用广泛的阅读滋养课堂。如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力透纸背”的细读尝试。细读中,她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把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和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教师读的书多了,阅读教学才会站得高,才会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学生在你的引领下,就会读得深入看得深远,自然也就有了激情下的思想深度,即所谓的主题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如果没有教师丰厚的阅读,就很难有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所追求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摆设,更无从谈起所谓的艺术化的阅读教学效果。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把读书缩减为看教辅资料和快餐读物,把精神的价值缩减为实用价值。这样一种浮躁、功利的读书必然导致阅读教学变成花拳绣腿表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乃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根基。

二、阅读教学的“内”与“外”

阅读教学确实需要内外兼修。这里的“内”,笔者把它定义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从近年来各大市的中考试卷来看,似乎课外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江苏宿迁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把“名著阅读”单列一项,然而就其考查内容看,考到的也仅是书本上的“名著阅读”中浅显的内容,还有更多的初中生必读的篇目根本就不敢命题,原因是降低试卷难度,让学生考出高分,让学生、教师、家长其乐融融。试想:“指挥棒”如此引导,重视课外阅读岂不要成为“空话”?笔者在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初中生必读的书目是哪些吗?”调查结果:能准确写出相关书目的比率几乎为零。书目尚且不清不楚,何谈课外阅读指导?面对学生家长的咨询又如何有的放矢?“考什么,教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试问:为什么不能硬性规定初中生必读篇目都作为中考和平时考试的内容呢?为什么不能提高初中生推荐篇目的考试分值比重呢?只有考了,教师才能教,学生也才能学;只有增加了分值比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才能重视起来,这样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相对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内”而言,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外”了,不过这个“外”,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阅读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有了教师阅读素养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证。语文教师要想做精这个“外”,以下三点不容忽略。

1. 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喜欢预设很多问题去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但问题过多势必会让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同时,问题过滥也会使文本的解读支离破碎,更达不到对文本深层次的揣摩与感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少而精,“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牵引力、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以及学生合作探究的凝聚力。

仅以《散步》教学为例,初读课文,设计两个填空:《散步》一文写了一件事;本文的叙事线索是。精读课文,设计四个问题:(1)为什么要散步?(三个原因答案分别在2、3、4节中,这里能找到三个原因就不容易了,若按照顺序就更不简单了)(2)散步之初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你能找出来吗?(照应5节,体现了一种亲情)(3)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其实这个分歧,作者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你能找到吗?怎样解决的,这样解决你悟到了什么?(伏笔是第1节的“田野”一词,照应了6、7、8节;“悟”到的是责任和义务)(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进而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9节)这样的问题设计具备了“牵引力”“支撑力”“凝聚力”,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对文本全方位多角度的开掘水到渠成。若能这样日积月累地熏陶,学生的阅读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柳暗花明”之境。

2. 注重阅读教学专题复习时的题型归纳

我们似乎都习惯于专题复习是初三语文教师的事,其实语文教学没有明显的链条式的一环扣一环,初一、初二也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做专题复习时,更多的教师喜欢做文体常识式点拨,其实我们更需要潜下心来,花费一番心血去归纳、整理出散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文言文一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通常会在中考中以什么形式命题,我们又该如何去解题呢?例如散文有哪些考点,多以什么题型出现,又该如何去回答这些问题呢?如果我们能注意归纳、整理,每学期不断去充实、完善,假以时日,毫不夸张地说你就会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面旗帜,当然最受益的还是你的弟子,自然你也就收获了教育的幸福感。

3. 注重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自我设计题型

知己知彼,让学生站到一定的高度,尤其是理论高度,学生就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了。我们不妨对每个文体都安排学生自己找文章,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说出命题的理由,自己制定答案并且说出依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还能让教师从繁重枯燥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急救护理思维下一篇:典型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