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人员

2024-10-04

急救护理人员(共9篇)

急救护理人员 篇1

我院是一个院外院内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 从2008年开始我们总结了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 提升我们的急救护理服务质量, 以满意患者、服务患者, 为宗旨, 急诊科护理人员采用送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和方法, 进行了培养, 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报道如下。

1 加强护士的基本技能的培训

(1) 根据急救工作工龄和能力不同, 分为3组培训, 每组有1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责任组长负责培训:吸痰护理、导尿、心电图、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基本技能, 然后进行考试, 护士长参与, 85分为合格, 不合格者找出原因, 再培训, 直到合格为止。

(2) 设置急诊抢救场景, 进行模拟演练, 经过演练后, 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抢救流程, 做到判断病情, 执行医嘱准确, 医护配合默契, 真正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 抢救如同战场的工作作风。

(3) 每月组织1次相关业务学习,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实践检验理论, 让理论指导实践。

2 观察病情掌握生命指征, 把监测生命指征放在首位

(1) 对于任何一个急诊病人, 在短时间内, 明确诊断, 是比较困难, 但对危重病人来说, 判断其危重程度, 就是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因为生命体征, 主要反映机体生命活动, 新陈代谢, 病理及生理变化, 如:血容量不足时, 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 全身炎性反应时出现发烧心率变快, 如瞳孔大小不等时, 可有脑疝形成, 双侧瞳孔缩小时, 可能为药物中毒, 如生命体征全部正常, 至少说明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 除非是猝死, 我科曾经有这样1位病人被医生诊断为宫外孕伴有完全性的肠梗阻,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四肢厥冷, 口唇及面色苍白, 血压为90/60mm Hg, 腹胀明显, 建立静脉通道以后, 即给予腹部平片, 在此过程中, 病人突然出现心跳骤停, 经复苏以后病人心跳恢复, 这说明护送检查的医护人员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病人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所致, 从而也进一步的说明了监测生命体征的重要性。

(2) 观察病情要掌握疾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生时间。不同疾病的发病时间和规律则不相同, 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 发病时间以凌晨5~12点, 因为此时段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心肌的收缩力加强。血小板的凝聚力增加, 纤溶系统的功能降低, 血栓形成, 导致冠状动脉阻力增加, 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耗氧量增加, 导致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因此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及心电波形的改变, 特别在晨间交班以后, 正是治疗护理繁忙的阶段, 在观察病情的同时不能忽视并发症的观察, 心肌梗死的病人溶栓以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再灌注性的心律失常, 因此观察病人的皮肤粘膜有没有出血点, 有无便血和血尿, 及时检测凝血酶原的时间,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 倾听病人的主诉

接诊医生护士要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及临床表现, 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 做出快速准确判断, 如急腹症病人首先要考虑宫外孕, 血管内脏破裂, 坏死性胰腺炎, 对胸痛的病人要考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头痛的病人应考虑颅内感染, 脑血管病和一氧化碳中毒、呼吸困难者应考虑上呼吸道梗阻、张力性气胸等。

4 善于与病人家属沟通,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急诊病人病情急, 病情变化快, 加至病人及家属急切渴望生命的需求, 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比较高, 希望医生护士向神一样一眼就能快速治好疾病的急躁心理, 如果在此时我们不注重沟通技巧, 就会造成护患矛盾激化, 投诉率上升, 因此作为急诊的一名工作者, 在了解病人病情的同时也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社会情况, 随时洞察他们对治疗护理的反应, 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 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 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病情选择病人即满意又能接受的医疗护理措施, 众所周知医疗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思维意识的复杂生物体, 我们的一切医疗护理活动均受到法律的制约, 因此病情的解释和操作的告知却十分重要, 因此加强护士的慎独、修养、自信, 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了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 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了医护人员辛勤的汗水和劳动, 同时也包含了病人为此付出的代价,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正确引导护士与患者有效沟通, 缓解护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是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通过加强急救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 大大提高了抢救急危重患者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救治时间明显缩短, 由原来的5min缩短到2min, 病人的满意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2009年至今无一起因抢救工作不到位不及时的投诉, 护患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融洽, 在确保患者利益的同时, 我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双丰收。

急救护理人员 篇2

一、上班前准备

值班员、医师、护士、驾驶员、担架员应提前15分钟上班,穿工作服、佩带工作牌,保持良好的仪表仪容。

(一)值班员负责检查指挥终端设备是否运转正常,点击测试铃声是否正常;检查打印机是否有纸,确保打印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二)医护人员负责检查当班救护车按规定配臵的药品器械及各种表单等。

(三)驾驶员负责检查待命车辆,确保车辆处于“站内待命”状态;检查车辆性能、警报器、警灯及车载终端设备,发现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并启用备用车辆开启车载终端设备登记上班,确保车辆为“站内待命”状态。

(四)担架员负责检查担架完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修或更换(无专职担架员的,由医护人员负责检查)。

二、接受任务

值班时间内,值班员、医师、护士、驾驶员、担架员等人员应保持高度待命状态,指挥终端必须保证24小时有专人值守,确保随时接受院前急救出诊指令。因故不能出诊的,应提前向指挥中心报告,以免延误出车时间;当不能出诊情况解除时,应立即报告指挥中心恢复对车辆调度。

(一)值班员

值班员接到指挥中心出车指令后,应立即认真查看派车单相关信息,并迅速通知派车单指派车辆驾驶员、相关专科医师、护士及担架员在规定时间内(早7:00至晚21:00在3分钟内、晚21:00至早7:00在5分钟内)出车,因故不能出车的,应立即报告指挥中心请求另派车辆。我市实行统一调度后,各入网医院不再受理急救呼救,如遇病人求救的情况,应告知其立即拨打120求救,由指挥中心统一安排急救。

(二)驾驶员

驾驶员接出车任务后立即发动车辆,待医护人员上车后通过车载指挥终端向指挥中心上传 “驶向现场”并立即出车,如发现车辆故障不能出车,应立即报告指挥中心,请求另派车辆。

(三)医师、护士、担架员

医师、护士、担架员接到出诊通知后携派车单,立即跑步上车。

三、行车途中

(一)驾驶员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以最快的行驶速度、最近的行车路线到达派车单注明的接车地点。如若途中车辆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挥中心,同时迅速检查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如无法立刻修复,立即请求指挥中心另派救护车完成急救任务。

发生行车事故时,应按道路交通有关法规程序处理,并立即报告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急救任务,同时报122。

(二)医师、护士、担架员

1、医护人员上车后应立即与呼救者联系,进一步核实接车地址、了解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指导,并告知大约到达时间及相关事宜。

2、发生车辆故障和行车事故时,协助驾驶员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遇有伤人事故,应及时做好事故现场伤员的救护工作,同时向指挥中心报告,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原急救任务。

3、急救途中原则上不得擅自改变指派的救护对象,如路遇非指派对象拦车时,随车医护人员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确定是否更改救护对象。若确定改变救护对象,应立即请示指挥中心请求另派车辆完成原急救任务。若不需要改变救护对象,医务人员应在现场做好解释工作,在对伤病员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后立即执行原急救任务,同时请求指挥中心另派车辆增援。

四、到达现场

(一)驾驶员

救护车到达现场,尽量停靠伤病员位臵,驾驶员通过车载指挥终端向指挥中心上传“到达现场”;遇重大事故,应协助医护人员反馈现场情况。现场无呼救者或伤病员亲属等候时,立即向指挥中心进一步核实现场地址和联系电话,再次与呼救者联系,若伤病员已确定离开(即车到人走),及时向指

挥中心报告。由指挥中心再次核实报警者,待接到指挥中心电话通知并且车载指挥终端收到中止或空车指令后,方可返回。

(二)医师、护士

到达现场后,根据伤病员病情立即从救护车携带相关急救药品器械到伤病员身边。现场无呼救者或伤病员家属等候,要立即下车积极寻找。若伤病员已确定离开(即车到人走),设法请伤病员亲属或目击者在派车单上签字证明,无人签字时,要在派车单上注明,同时报告指挥中心。

现场情况复杂或属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如需另派车辆支援要及时请求指挥中心派车。

(三)担架员

将担架搬下车,并协助医护人员携带抢救药品、器械送至伤病员身旁;若现场无呼救者或无伤病员家属等候时,应立即下车积极寻找。

五、现场急救

急救人员必须行动迅速、语言文明、服务规范。

1、医护人员应立即对伤病员进行评估,严格按院前急救诊疗规范对其急救。在现场对伤病员急救处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必要时边急救边护送,并及时书写院前急救病历等医疗文书。救治完毕后须清点物品,清理用过的注射器具、纱布、药剂瓶等药械并带离现场。

2、对伤病员的病情,要及时告知其亲属;尤其是危重伤

病员,除实施现场急救外,应边急救边告知。上述情况应严格要求伤病员及其亲属或陪人在“医院急救站院前急救病情告知同意书”上签字,若其不签字,视情况报110协助或注明原因并由医、护、司三人签名。如伤病员无亲属或陪人时,有条件的找目击者陪同前往。

3、病情允许时,遵照伤病员或家属意愿送往指定急救站救治。病情不允许时要给家属解释清楚,将伤病员及时送往距离较近或救治能力强的急救站接受救治。当伤病员亲属拒绝救治或拒送医院时,应向其说明伤病员病情,交待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以上两种情况须要求伤病员亲属或陪同人员在“医院急救站院前急救病情告知同意书”上签字,若亲属及陪同人员不签字,须注明原因,并由医、护、司三人签名证明。当送往医院确定后,要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由指挥中心将救护车大约到达医院时间及伤病员主要情况及时通知接收医院急救站,要求其做好院内接治准备。

4、担架员、驾驶员作好搬运伤病员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协助医护人员对伤病员进行初级急救处理。

六、搬运伤病员

1、初步救治后,医师要根据伤病员病情指导随车人员及家属一同采取正确的体位和搬运方式,安全搬运伤病员。

2、伤病员被抬上担架后,担架员负责用安全带固定。在医师指导下,随车人员及家属一同负责将载有伤病员的担架抬

上救护车。

3、担架抬上救护车时,将伤病员的头部向车厢前部并固定担架,确保伤病员安全,驾驶员负责控制车内亲属陪同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

4、搬运途中,医师、护士应密切关注伤病员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处理。

七、送院途中(一)驾驶员

1、车辆离开现场后,驾驶员通过车载指挥终端向指挥中心上传“离开现场”。

2、行车途中必须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确保行车安全。发生车辆故障和行车事故时,应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急救任务。

(二)医师、护士

1、进一步询问病史,并对伤病员病情进行密切观察、护理。伤病员病情若有变化,应及时给予相应处臵。

2、发生车辆故障和行车事故时,在等待其它救护车到达前应密切监视伤病员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八、到达医院

1、救护车到达医院停稳后,驾驶员通过车载指挥终端向指挥中心上传“到达医院”。

2、在未与医院接诊人员交接前,急救医护人员不可中断

对伤病员的救治。

3、出车急救医师要随伤病员进入送达医院的急诊科(室),并及时向接收医师介绍伤病员病情及已进行的检查、治疗、处臵等情况,移交相关医疗文书,并由接诊人员签收。

4、伤病员安排妥当后,驾驶员通过车载指挥终端向指挥中心上传“站内待命”。若伤病员是被送往其他入网急救站,出诊医师与接收医师交接后,应立即返回本急救站,返回途中驾驶员通过车载指挥终端向指挥中心上传“途中待命”,到达本急救站后操作车辆于“站内待命”状态。若返回途中接到指挥中心新的出车指令,应立即按指令要求执行新的急救任务。

5、需要向家属收取有关费用的,严格按物价部门制定收费标准收取,并开具收据。不允许采用减免出诊费等不正当手段诱导伤病员选择医院。

九、下班前工作

1、医师将未上传的电子病历,及时输入指挥终端电脑并上传(原则上应在返院半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下须当班下班前完成)。值班人员检查院前急救病历及上传电子病历与实际出车情况是否一致,做好资料维护,核实是否存在漏报重大事项;驾驶员清洁救护车内及车厢外卫生,负责检查车辆功能;护士按标准补充药械,检查设备性能,做好车厢内的消毒;担架员负责检查担架完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修或更换。

2、到达下班时间,接班人员未到,交班人员不允许下班。

烟台市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职责

一、院前急救医师岗位职责

l、在急救站负责人的领导下,严格按照院前急救规章制度,完成院前急救出车任务。

2、坚守岗位,遵守劳动纪律,服从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按时随车出诊。

3、在驶向现场的途中,及时与病家取得联系了解病情,并给予相关急救指导。

4、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医德、较强的急救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与规范工作,遵守诊疗常规,熟练掌握现场急救各项技术,掌握仪器设备、器械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5、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6、负责组织和指挥随车人员完成现场急救及转运工作。转运途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7、及时向伤病员及家属交待病情;送达医院后,负责向医院接诊医师交代病情。

8、按规定及时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及上报院前急救电子病历,要求书写规范、描述准确、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9、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特殊人员要按规定积极处理、及时报告,服从现场领导指挥。

10、爱护医疗急救设备,发现故障及时按规定处理、上报;及时补充更换出诊所用各种药品器械,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11、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以伤病员为中心,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急救技能上下功夫,及时总结急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供优质服务。

二、院前急救护士岗位职责

1、在急救站护士长带领下,认真执行院前急救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医师完成急救护理工作。

2、坚守岗位,遵守劳动纪律,服从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按时随车出诊

3、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急救意识,对伤病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工作,熟练掌握现场急救各项护理技术,掌握仪器设备、器械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4、配合医师抢救伤病员,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做到“三清一复核”(听清、问清、看清,与医生复核)。抢救后迅速清理现场,一切用弃药械及包装物经核对后带回,不得遗弃于现场,并及时做好记录。

5、协助搬运伤病员,做好转运途中伤病员的固定及急救护理工作,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协助医师采取有效急救措施。

6、突发公共事件或遇大批受伤或中毒者时,服从现场领

导指挥,协助医师做好检伤分类工作和对危重伤病员进行抢救。

7、抢救结束后,负责统计所有医疗物品消耗,并做好收费相关工作。

8、负责本车组急救药品、仪器、设备、氧气等的保管、领取、查对、交接,负责车上毒麻药品管理;保证车载仪器设备性能良好、电量充足、氧气足量,药品齐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车内各种器械设备表面的清洁,定期消毒。

9、爱护医疗急救设备,发现故障及时按规定报修,并及时补充更换出诊所用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10、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以伤病员为中心,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总结抢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供优质服务。

三、驾驶员岗位职责

l、在救护车队队长带领下,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医务人员完成院前急救工作和任务。

2、坚守工作岗位、遵守劳动纪律、服从120调度指挥,出车及时,行车迅速。

3、出诊后,及时与报警人取得联系,核实出车地点,如地点不符应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

4、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熟悉辖区地图与交通情况,确保安全、迅速地完成急救任务。

5、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警灯、警报器的使用规定,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行车安全,任务完成后立即返回,不准私自出车或出诊途中偏离出诊路线办私事。

6、正确使用、爱护车载指挥终端设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及时向指挥中心反馈急救信息,不得虚假操作车载状态。如连续8小时内未执行出诊任务,应重启随车配臵的车载指挥终端设备一次,确保良好功能状态。

7、负责与随车人员及家属一起在医师的指导下搬运伤病员上下车;伤病员上车后,根据伤病员病情及医护人员意见,经伤病员或其家属同意后确定行驶路线和行驶速度,不得私自绕道和改变目的地。

8、做好车辆内外观的清洁,定期进行车辆检修、保养和清洗,保持车况良好,节约油料;爱护车辆及车载设备,发现故障及时按规定报修。如因车辆故障不能执行急救任务,应及时上报或通过急救站值班人员上报我中心,停止调度该车。故障排除后,应及时告知指挥中心对该车恢复调度。

9、积极参加救护车驾驶技术、车辆与交通事故安全及急救知识等方面学习,熟悉特殊情况下的急救运输任务,掌握本区域内路线、居民小区标志特征;认真学习并执行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突发公共事件时,协助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抢救,服从

现场领导的指挥。

四、担架员岗位职责

1、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医务人员完成院前急救工作和任务。

2、坚守岗位,遵守劳动纪律,服从120调度指挥,按时随车出诊。

3、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和急救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与规范工作,遵守诊疗常规,熟练掌握搬运伤病员技能。现场急救转运中,听从医护人员指挥,根据病情特点做好伤病员的抬、抱、背等搬运工作,做好转运途中伤病员的固定,确保转运安全。

4、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工作中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视伤病员如亲人。

5、爱护担架设备,定期对担架进行维护、清洁和消毒,发现问题及时报修或更换,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6、积极学习担架搬运技术和基础急救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优质服务。

急救护理人员 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压力

1 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分析

1.1 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

院前急救护士人员担心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家属态度蛮横不礼貌、患者要求过高或者不配合护理、担心所学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担心操作过程中引起患者疼痛、或者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突然死亡等。院前急救患者多数在短时间内遭受过严重打击, 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焦躁等不良情绪, 再者由于急救疾病都具有突发性, 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 患者或者家属对治疗期望较高, 一旦在急救过程中护理工作出现不满意的效果, 将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甚至会出现患者或者家属打骂护理人员的现象, 使护理人员的尊严或者生命受到伤害。

1.2 工作环境和抢救所用仪器设备方面的问题

院前急救时, 周围的环境多为患者的家内、路边、工地等, 在急救过程中离不开急救器材, 由于处在院外, 常常会出现急救器材缺乏, 急救设备不能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或者在对患者转运的途中, 如果患者病情危急重症, 需要在救护车上急救, 但是车内急救环境狭小, 给治疗和操作带来困难, 会导致急救效果不佳, 患者对此不会满意, 可能会导致纠纷发生。所以给急救护理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1.3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对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来说, 在工作中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护士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平时工作中不能妥善处理, 可能会引发人际关系冲突。护理工作人员之间出现互相指责, 互相谩骂等。再者, 就是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妥善处理护患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护患沟通是重要的一环, 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存在, 医疗措施的紧急性和患者病情的复杂性, 都难以保证满足患者的要求, 所以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1.4 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问题

据调查, 急诊科院前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因此使现有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 特别是值夜班的护理人员, 既要单独完成夜间的护理急救工作, 又怕担心出现意外, 身心处于极度疲惫状态。所以工作量大、且工作时间不固定, 这些都给护理人员带来压力。

2 具体对策

2.1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针对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 急救护理工作人员既是脑力劳动者, 也是体力劳动者。因为在急救过程中协助搬运患者, 没有健康体魄是无法胜任的。在工作用中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时, 要适当休息, 要加强体育锻炼, 有助于缓解压力。

2.2 上级要关心下属

急诊科的领导要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存在的工作压力, 特别是心理压力, 要给以心理上支持和鼓励, 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以适当称赞, 对他们的工作成绩要予以认可, 尽可能的满足护理人员的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要求。及时给有压力的人员提高释放压力的机会, 从而保持其心理平衡。

2.3 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涉猎相关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技术操作, 同时还要具备相关各种高新技术操作。提高对患者病情等方面的观察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 在进行抢救患者的过程中, 要沉稳, 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地抢救和治疗。从而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或者家属感到可信, 同时也使护理人员自身感到有成就感[1]。

2.4 加强急救设备建设

在急救工作中, 可使用的急救设备有限, 要改善急救所需设备, 尽可能为护理人员提供有效质量高的急救设备, 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避免因急救设备问题而导致的护患矛盾。

2.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要乐于与人交往沟通, 性格要开朗, 不斤斤计较, 团结同事, 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工作中要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护理服务治疗, 加强护患交流沟通, 保持着良好的爱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护理操作中, 要注意语言, 避免因用语不当导致患者对护理不满意, 从而引发纠纷。

2.6 调整心理状态, 缓解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存在, 可引起心理压力增加。此时可向自己家人诉说存在的压力, 获得家庭成员支持, 这样对排解工作压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可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通过活动来排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如果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负担增加, 可以参加心理讲座, 选择合适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心理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 可以轻松的面对工作压力, 有效的提高护理服务治疗。

总之, 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 处在临床工作前沿, 工作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护理工作人员在急救工作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3], 这些压力存在会影响护理服务质量。所以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 除了提高操作技能外, 还有想办法排解因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学会自我放松和释放压力。这样才能为院前急救工作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盛波, 荣磊.院前急救工作者心理压力调查分析与疏导处理[J].医学信息, 2009, 3 (4) :132~135.

[2]王桂玲, 朱秀.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4 (10) :45~47.

急救护理人员 篇4

各科室:

2012年2月24日17时,院急救中心接到120电话通知,立即赶到现场,对来我市出差、在镜铁路市场附近昏迷的XXX进行抢救,经过全力治疗,使其脱离了危险。在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抢救过程中,神志不清的被救者随身携带的巨额钱款由中心妥善保管,清醒后如数归还。XXX所在单位对我市市民发现危情及时报险、120及时安排救助、院急救中心第一时间赶到并施救、医护人员不为金钱诱惑的作风和品德表示感谢,送来了锦旗,并向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写了感谢信。市委宣传部领导指示要对这件彰显我市社会公德和公民美德的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为更好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领导指示精神,更好学习急救中心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心医护人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引导全院上下在救死扶伤、服务市民健康的工作中再创佳绩,医院决定,在全院科室、党团员、医护人员中开展向急救中心学习的活动。

学习急救中心多年来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分远近,坚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治的工作作风;学习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对伤病者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病情难易,一视同仁、倾心施救、全力以赴的精神;学习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不为利

益所动、拒绝金钱诱惑、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学习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在事关群众生命的工作中勤奋细致、耐心热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作风。

医院要求,全院各党支部、科室要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组织生活会、座谈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好向急救中心学习的活动,切实抓好医德医风建设,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更好地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上,把学习急救中心同“平安和谐医院”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再立新功。医院希望,全院职工无论在单位还是在社会,都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都要带头发扬助人为乐、扶弱帮困的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市民的典范。

急救护理人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411例, 其中, 护士100例 (24.3%) , 护师201例 (48.9%) , 主管护师105例 (25.5%) , 副主任护师5例 (1.2%) ;中专学历157例 (38.2%) , 大专学历219例 (53.3%) , 本科及以上学历11例 (2.7%) , 无学历者24例 (5.8%) ;接受过急救培训 (包括网上急救培训、院内重症监护等) 的84例 (20.5%) ;认为自己现有的急救知识能够适应现代救护的163例 (39.7%) , 勉强能够适应的170例 (41.4%) , 不能适应的78例 (19.0%) 。

2 培训前后效果比较

经过培训, 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护技术和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及认知较培训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1 培训前后对突发公共事件概念、分类的认识

培训前调查护理人员411例, 97例 (23.6%) 对突发公共事件认识正确 (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交通意外、生产事故、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食物药物中毒及恐怖分子制造的破坏事件) ;培训后调查护理人员524例, 219例 (41.8%) 认识正确。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073, P<0.001) 。

2.2 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紧急救护技术的掌握和认知情况

培训前调查411例, 培训后调查524例, 两组人群在工龄、职称、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齐同, 对培训前后进行计数资料的χ2检验, 如表1、2所示。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护技术和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及认知较培训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个别情况例外)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后各项技术的掌握率较培训前都有所提高, 除“烧伤的现场急救技术”和“各种中毒的现场救护技术”外, 其余各项技术培训后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的内容”的认识较培训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紧急救护应具备的综合技术素质应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紧急救护评估技术,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心理紧急援助技术。在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紧急救护的知识和技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层层培训的方法在短期内对护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具备的综合技术素质, 及短期内进行全员培训和民众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基线调查, 用问卷对培训后的524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应用SPSS11.5软件对培训前后进行计数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培训前后结果经χ2检验表明,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救护护理人员拟掌握的救护技术中,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紧急救护评估技术和突发公共事件地区人群的健康教育技术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护,护理人员,综合技术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宗浩.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4) :260-261.

急救护理人员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中心的新入行256名培训人员为研究对象, 按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2012年1月~2012年6月117例培训人员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为 (41.2±3.4) 岁, 男13例, 女104例;2012年6月~2012年12月139名培训人员为试验组, 平均年龄为 (40.3±3.8) 岁, 男19例, 女120例;研究中将两个试验组的培训人员均为自愿参加此次教学调查研究,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课程进行教学, 讲解护理知识、养老护理相关注意事项、临床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月进行临床实践等。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在采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对养老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知识讲解, 针对老年人常规的突发病症以及一系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进行详细讲解, 并指导急救护理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考察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突发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突然摔倒或急性胃炎等。

1.2.3 调查方法

该研究设定教学过程为半年, 学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养老护培训人员进行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评价, 调查的形式以考试的方式, 并同时进行临床实践总结分析。考试满分为100分, 分为临床实践打分和理论考试。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 分析过程中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试验培训人员考试及实际操作调查结果对比

试验组培训人员掌握及运用急救护理知识的能力 (包括:急救护理知识、突发状况分析、护理措施情况和技术操作等) 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护理知识及综合技能的各分数段考察

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知识及综合技能 (包括:急救护理知识、突发状况分析、护理措施情况和技术操作等) 各分数段考察,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学员分数构成看, 试验组学员分数较高。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人护理人员的增加需求对他们的护理技能、应付突发状况的临时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随之提高[3]。我国护理人员的发展程度与美国比较有一定差距, 这一方面是在美国的发展比较早, Duke大学在1966年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4], 在美国护理人员的等级划分也相对较完善, 1982年在美国护理调查中护理人员被分为三项[5]:负完全责任的首要护理者、接受援助的首要护理者和不负主要责任的次要护理者。虽然美国老人护理的发展现状很快, 但老年护理人员的参与者还是有限[6]。虽然中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想达到适应社会需求仍然很难, 且目前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 因中国养老护理人员资格认定标准才出台不久, 护理人员的分级还没有明确规定[7]。护理人员的男女比例相差较悬殊[8], 在护理领域里男性护理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少, 待遇相对较低是可能受限制原因。

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伴有些常见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类疾病等等[9], 如果疾病突发严重者会导致死亡[10], 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指导既对现代护理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对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和时间指导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对突发疾病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前预防有利于进一步争取抢救时机。

综上所述, 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 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老人的突发疾病, 第一时间分析到老年人所发生的疾病类别, 并采取有效的抢救或辅助临床的措施。

摘要:目的:本研究考察在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讲解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应用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中心的256名培训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培训, 试验组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增加急救护理知识讲解, 培训结束后以考试及临床实践打分的方式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试验组急救护理知识分、突发状况疾病分析分、急救护理措施情况分、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数段60100之间试验组的各人数统计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教学中增加急救护理知识的讲解, 增强了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和及时采纳抢救或辅助临床措施。

关键词:养老护理人员,教学,急救护理知识,突发状况

参考文献

[1] 潘奎琼, 姜继红.四川养老服务需求及其长期护理服务对策[J].西部医学, 2013;25 (1) :148~150

[2] 连文, 牟兴兰, 丁瑞娟,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异常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西部医学, 2011;23 (12) :2441~2443

[3] Capezuti E, Boltz M, Cline D, et al.Nurses Improving Care for Healthsystem Elders-a model for optimising the geriatric nursing practic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21 (21/22) :3117~3125

[4] Sawamura K, Nakashima T, Nakanishi M, et al.Provision of individualized ca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of nursing homes in Japan[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3;56 (3) :416 ~424

[5] Hoeck S, Franois G, Geerts J, et al.Health-care and homecare utilization among frail elderly persons in Belgium[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2;22 (5) :671~677

[6] 尹宪明, 王琼.苏州市养老护理院康复服务现状与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20) :4574~4575

[7] 黄菲, 张会君, 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25 (1) :189~191

[8] 安力彬, 李文涛, 谢书红, 等.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护理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22) :5095~5097

[9] 刘梦清, 黄青, 李灿辉, 等.养老护理员认证培训实训项目的确立与模块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 (19) :4815~4818

急救护理人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市12所急救网点的162名医护人员,其中三级综合医院急救网点2所,三级专科医院急救网点2所,二级综合医院急救网点6所,二级专科医院急救网点2所。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全市急救网点医生、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2份,调查人员通过监督和实时回收共收回问卷152份,回收率为93.83%。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锐器伤的种类,手卫生状况,接触患者时是否经常戴手套,免疫接种情况,锐器伤处理与上报情况,职业防护的教育,医护人员接受手卫生知识教育前、后洗手的依从性等。

1.3 统计学处理

对每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采用百分率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医生共48人,占31.58%,护理人员104人,占68.42%。

2.2 锐器伤的种类

见表1。

2.3 卫生状况

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情况,调查对象152人,接触患者前后经常洗手33人,占21.71%,有时洗手79人,占51.97%,不进行洗手47人,占30.92%。

2.4 接触患者时是否经常戴手套情况

见表2。

2.5 体检和免疫接种

调查对象中有44人做过岗前体检,占28.95%。免疫接种情况:接种甲肝疫苗6人,占3.95%。接种乙肝疫苗119人,占78.29%;3~5年内接种乙肝疫苗48人,复种7人,占14.58%;5~10年52人,复种6人,占11.54%;10年以上19人,复种1人,占5.26%。

2.6 锐器伤上报情况

见表3。

2.7 医护人员接受职业防护的教育现状

见表4。

2.8 医护人员接受手卫生知识教育前、后洗手的依从性

见表5。

3 讨论

3.1 重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

所有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均要在岗前进行专门的医院感染控制教育培训,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预防传染病的技术操作培训。调查表明,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参加自我防护知识培训的占95.3%[1]。本调查显示,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的有33人,占21.71%,有时洗手的79人,占51.97%,不洗手的47人,占30.92%。表2显示, 接触患者时经常戴手套的医护人员分别占27.08%和27.88% ,平均为27.48%,这说明只有少部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多数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漠。据意大利18家具有感染疾病病房的城市急救-护理医院调查显示:针刺伤危险率与工作任务形式、不同病区护理的复杂性有关[2]。由于院前急救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通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即对其进行处置和抢救,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所以,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即上车即带口罩、手套,操作过程中发现手套破损及时更换,训练戴手套进行静脉穿刺的技能等。美国疾控中心早在1989年就对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提出“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策略,其主张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3]。因此,要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章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防护用具和设备,加强自我防护。

3.2 重视院前急救人员预防接种工作

院前急救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病种复杂多样,时间紧迫。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来不及或操作不方便戴乳胶手套和一次性口罩,即刻做徒手操作,接触带有细菌的血液、排泄物、被血液污染的锐器等,虽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抓住了黄金时机,却忽视了自身防护,从而造成职业感染的潜在可能。我国是HBV/HCV感染较高的国家,刺伤后存在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4]。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0年5月的统计:美国医院里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医护人员每年超过30万[5]。而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可感染20多种危害健康且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此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高危科室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及预防针刺伤教育,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如给这些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等。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总有效率为96~99%。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疫苗只有3~5年的免疫时间。本调查显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未接种乙肝疫苗比例占21.71%,接种乙肝疫苗达5年以上进行测定复种人员占26.12%,而73.88%的人员未采取定期监测及时复种,因此,医院感染管理者应将其管理措施和要求纳入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相应工作职责中,重视在全程免疫检测的3~5年后,及时检测自身疫苗的免疫效果,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预防乙肝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这将对维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加强职业防护的管理工作,避免锐器伤

新的管理理念告诉我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机械性损伤包括针刺伤和锐器伤,为医护人员的主要损伤,这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可能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6]。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OSHA)早在1991年就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护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本调查显示146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后上报率仅占27.40%,这表明医院缺乏对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也暴露了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因此,规范职业防护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各急救网点区域进行锐器伤危险因素评估,包括环境、人员、操作环节等方面,组织学习有关锐器伤危害及防护的研究,规范操作流程,建立严格的锐器伤上报制度及防护效果追踪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

3.4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保证特定工作环境的安全

Sagoe-moes[7]等认为,发展中国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比发达国家高,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过多采用非必要的注射治疗,护士接触污染针头的机会多,重复使用的器械多,丢弃一次性医疗垃圾还不够规范。因此,尽快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专业医疗教材和急救法,使院前急救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各急救网点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抢救器械、个人防护用品是否齐全、车辆安全性能是否良好、车辆清洁度及携带的便利锐器盒是否符合要求等。还应设立质检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操作规程和医疗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加强督导,不断强化防护知识,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自身防护的依从性。

4 小结

重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工作,及时合理地预防接种,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不断强化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避免锐器伤,才能有效地减少急救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

摘要:目的了解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对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的认知状况。方法根据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自身防护要求设计了调查表,对全市十二所急救网点的162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25·66%的人员对防护知之甚少;21·71%的被调查者未接种乙肝疫苗;只有21·71%的被调查者接触患者前后经常洗手;经常戴手套的占27·63%;146人发生锐器伤,上报的只占27·4%。结论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对血源性疾病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在工作中的自身防护依从性,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医护人员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关键词:依从性,教育,自身防护,院前急救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0.

[2]Purov,Carci GD,Petrosilln,et al.Risk 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 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 Ar-ea,2001,22(4):206.

[3]刘振生,余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22.

[4]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对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5]Kclenk,Murphy,Neeollestick.Safety and prevention act.Aorm Jour-nal,2001,73(2):458-461.

[6]Cheng CT.Occypational health problems amony nurses.Se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1991,17:221-230.

急救护理人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6月我院82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1例, 女31例, 年龄21~58 (30.85±3.13)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1例, 高空坠落伤15例, 斗殴伤14例, 其他22例。颅脑骨折35例、四肢骨折47例。将上述患者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1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优化措施, 主要内容: (1) 医护人员、急救条件优化:为急救各项检查开通绿色通道, 做好手术室、B超室、CT室、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之间的协调工作, 由3年以上专职急救工作医生、专职护士或救护司机参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救护车应具备一定的生命支持功能, 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接诊优化, 制定绿色通道制度, 准备好器材及药品, 在1~3min内完成出车, 5~10min到达现场。 (2) 救护操作优化:120急救电话接听时及途中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生命体征等进行询问, 掌握基本情况, 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采取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的方式, 到达急救现场后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 立即对伤情进行评估 (看、问、分诊或根据CRASH-PLAN程序进行伤情评估, 需在30s内完成) , 首先处理对生命有威胁的损伤, 对患者意识水平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观察, 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迅速清理患者口鼻内污物, 给予氧气支持, 建立静脉通道, 若患者有开放性创伤应及时止血、加压包扎, 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对血压、心率等体征指标进行监控, 发现异常及时反映给医生。 (3) 优化转运交接:搬运动作保持迅速、轻柔、使患者处于适当体位, 防止车内惯性导致脑压升高, 记录好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 转运途中密切做好心电监控, 保持管道通畅, 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到达院内立即常规检查, 同时对患者昏迷情况进行再次评估。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2) 急救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患者存活,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影响;有效:患者轻度残疾, 治疗后可生活自理;无效: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前后ADL评分比较

出院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出院后半年随访, 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急救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我国目前各类创伤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外科损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且死亡率较高, 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影响家庭稳定以及社会和谐[2]。而院前急救一定程度上比院内救治更为关键, 救治质量主要受到医师技术、医护水平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而在临床救治中, 不仅要采取必要治疗措施, 还应优化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完成对患者的有效救治[3]。

创伤患者的通气、心电监护等急救工作应该秉承早干预的理念, 抓紧院前1h的救治时间, 提高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 使患者诊断、转运、救治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得到加强, 实现了无缝隙连接, 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 且经半年随访,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国外学者认为急救专业化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观点基本一致[4]。

提高急救护理质量要求各科室之间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医务人员带头, 救护车必须及时到达现场, 缩短检查和抢救时间, 干预应从最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部分入手, 对患者整体病情进行评估, 给予必要的氧气支持, 并建立静脉通道[5]。对急救全程的优化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 不仅强化了急诊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 提高抢救的时效性, 还可提高转运安全性[6]。本次研究观察组急救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明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紧急创伤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82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对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优化,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诊疗处理, 比较两组入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ADL评分及急救有效率。对照组出院后半年ADL值为 (45.29±3.46) 分, 与观察组的 (61.84±3.67) 分比较显著较低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较对照组的68.29%显著较高, 差异显著 (P<0.05) 。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依从性,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院前护理,急救,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丽珍, 蒲宏伟, 郑瑞花, 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6 (32) :115-118.

[2]位兰玲, 王玉玲, 孙秀杰, 等.ACS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及对病人预后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 2010, 25 (6) :506-508.

[3]程宝珍, 张小红.严重多发伤病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研究, 2010, 24 (12) :1079-1080.

[4]Davis DP, Serrano JA, Vilke GM, 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field versug arrival Glasgow Coma Scale so Dre and TRISS calculations in moderate-to-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raumma, 2011, 60 (5) :985-990.

[5]李桂月.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时效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4, 21 (8) :1161-1163.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篇9

1 课程的涵义及其发展

课程 (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 简称学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安排次序和规定, 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程的内涵相应发展。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 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总的来说: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 还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课程系统。因此, 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 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

2 急救护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培养学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科护理课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处理和配合抢救,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种能力又是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3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思想, 是教师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以传授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课堂教学, 即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病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1]。

3.2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大多选用的教材是本、专科合用的《急救护理学》。一方面该教材以急救知识理论体系为主, 而急救技能实践操作部分较少, 学生较难掌握救护技能, 教材不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结构不适合高职护生, 如院内救护、院外救护交叉介绍, 中间还穿插着ICU监护, 教材内容的排序不是按照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工作过程排序 (院前救护、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 。从发现患者发病到重症监护, 是一个连续的救护过程, 按照这样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才符合高职护生的认识规律。否则, 会造成高职护生学习吃力、思维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护生在急救护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约了护生急救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3 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单凭期末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或者单一急救技能考核均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综合情景最能反映学生对危重病情的判断能力、应对紧急处理的急救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多种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评价更趋完善。

4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动态的却又是相对稳定的。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需求, 在开发实践中, 确立急救护理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急救护理课程开发中, 应始终坚持“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和“时间就是生命”、“德技并重”的课程设计理念,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4.2 课程开发的思路

4.2.1 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 力图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 是学生在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2]。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课程组教师经多次讨论, 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 认真分析急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课程特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知道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知识; (3) 学生知道与急危重症救护相关的人文和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1) 能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及病情变化,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 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 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 能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 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综合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4.2.2 课程内容组织

为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三大救护情境 (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 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将现场救护、急诊科救护和重症监护确定为3个学习情境, 选取最常见的14个项目救护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开发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将急救护理的3个学习情境, 按照急危重症患者从院外到院内的救护过程进行排序, 14个项目任务则根据急救护理工作,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规律序化后, 进行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见表1。

4.2.3 情境教学的实施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4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 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 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或床边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 通过综合训练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 通过临岗见习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4.2.4 教学方法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载体。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任务。通过同学之间扮演患者和护士的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 并体会工作任务, 树立服务意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树立集体意识。 (3) 采用现场教学、仿真演练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同一操作的应变能力。 (4) 采用小组评价法。每一项急救操作技术都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经小组评价良好后再经过任课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差。

4.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能仅以一次闭卷考试结果评定成绩好坏, 随着课程的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动。考核不仅是手段, 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评价主要指最后的综合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2)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是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境测验和单项操作考核做出的评价。 (3)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是指从题库抽题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是将急救情境项目制成卡片,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

5 结语

基于急救护理工作过程的急救护理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急救能力强的急救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 急救护理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培养高技能的急救护理人才, 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雪洁, 张迎霞, 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8) :1663.

上一篇:声部运用下一篇:投资审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