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路径

2024-10-23

急救护理路径(通用10篇)

急救护理路径 篇1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 急性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 (CPR) 是现场急救的第一步, 也是决定CPR能否成功及预后的关键[1]。我院2009年1-12月对现场猝死患者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后患者抢救复苏成功率提高, 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 降低了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 (1) 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 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 (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 ; (2)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 (或) 自主呼吸, 窦性心律超过12h; (3) 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 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 男40例, 女18例;年龄32~67 (40.58±12.63) 岁。另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 男78例, 女38例;年龄3l~65 (41.66±12.40) 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 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 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 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 (置口咽通气管) 并置呼吸气囊, 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 (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一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 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 (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 全部采用留置针) 。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 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 (25/58) 高于对照组的22.4% (26/116) , 平均复苏时间为 (12.8±3.2) min短于对照组的 (18.9±3.6) min, 并发症发生率为58.6% (34/58) 低于对照组的72.4% (84/11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3讨论

现场猝死患者多见于原发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心脏停搏及无脉的电活动是非常的常见, 医务人员能否及时立即提供有效的基础生命支持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 需优化现场猝死的急救路径, 使现场的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路径, 避免大家忙乱而延误时间。查询心肺复苏循证理论,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及很多相关报道对急救理论上的报道很多, 对现场医务人员间的配合及分工, 特别是护理人员到底该先行什么操作, 及操作的时间要求探讨不多。在抢救猝死患者过程中, 由于所遇医师不同, 业务技术熟练程度不一样, 有些医师对护士的工作不理解, 根本不顾护士做事的时间和顺序, 使护士不知所措, 无形中耽误一些时间。

现场猝死急救护理路径是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 针对急诊科及猝死患者的特点, 在标准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 达到预定的急救护理目标, 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缩短对患者的急救护理时间, 从而缩短冠状动脉开通时间。急救护理路径可使急诊护士有预见地、有标准地、主动地沿路径内容进行工作, 对于急性心脏骤停患者来说, 争取有效的抢救时机就是争取了患者的生命。急救护理路径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从时间上预测患者下一步的救治措施。例如在建立静脉通路时, 直接脱去左侧上肢衣服, 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护士也知道自己首先该做什么, 应该怎样快速做好。

本文结果显示, 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复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总之, 在开展现场急救规范化护理路径的过程中, 实施规范化的急救护理路径, 可缩短抢救时间和复苏成功时间, 为抢救患者赢得有效的时机;降低并发症, 使急性心脏骤停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

摘要: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对现场猝死患者抢救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2月该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另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该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 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比较2组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 (25/58) 高于对照组的22.4% (26/116) , 平均复苏时间为 (12.8±3.2) min短于对照组的 (18.9±3.6) min, 并发症发生率为58.6% (34/58) 低于对照组的72.4% (84/11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结论 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现场猝死患者, 可为抢救患者赢得有效时机。

关键词:猝死,急救,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蒋婕, 朱莹, 金奇, 等.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5 (5) :463-465.

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急症和意外伤害明显增多,因此院前急救是新的医疗行为。

急救中心应24小时应诊,迅速接听“120”呼救电话,用最简练的语言在短时间内问清病人的地址、人数、病情、电话,争取到的一分一秒都将对病人进行院内急救起决定作用。所以我科向全县人民承诺,接到电话后3分钟出车。

对车和车内的要求:保证急救车各种性能完好,保证不出任何故障。车内抢救物品柜内放灭菌敷料、气管插管、清创缝合包、血压计、手电筒、开口器、吸痰管、穿刺包。此外,心电图机、电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止血带、氧吸入器、输液用品、各种急救药品,做到四定:定位置、定数量、定人管理、定期维修,消毒、车内舒适、安全可靠的设备,满足患者需要。

急救与护理:院前救护的关键就是及时准确判断病人病情,果断采取抢救措施: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表情、皮肤黏膜、感觉末梢血管充盈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应迅速给予清理鼻腔、口腔异物,头偏向一侧,对舌后坠病人应舌挟出,并及时给氧吸入,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维持正常呼吸功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①对于创伤性大出血、出血量大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2条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②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时加压给液,用9号软针头插入20%甘露醇瓶内,然后接入50ml针管,给瓶空气加压。③对于抽搐烦躁不安的病人,确保安定,慎用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④急性心梗的病人,做心电检查,给氧,注意安静平卧少搬运,给予扩冠、镇静,给于止痛药。⑤开放性气胸的患者,用无菌厚敷料严密封闭伤口,使之变为闭合性气胸。⑥活动性出血者,用止血带,或直接用血管钳止血,绷带加压包扎。⑦四肢骨折者给予夹板初步固定。脊柱受伤患者首先保持被动体位,防止再度损伤,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转动颈部,以免造成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⑧对于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要密切配合医生,认真听取口头医嘱,执行前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并做好护理记录。在急救现场条件差、病情程度各异、设备差的条件下,护理人员更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全面丰富的急救知识,并且沉着、冷静、细心、快、稳、准、灵活、果断地采取措施,体现了全体急救人员齐心协力、能力互补的战斗成果。

急救护理路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所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70例。全部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均经MRI和 (或) CT检查确认。全部患者中,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 缺血性脑卒中113例, 出血性脑卒中57例;男106例, 女64例, 患者年龄39~88岁, 平均年龄 (57.56±13.37) 岁;患者自发病到呼救时间3~200 min, 平均时间 (37.69±15.90) min;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3~13分, 平均分值 (6.79±2.08) 分。按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8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脑卒中急救护理, 在接到“120”调度中心电话通知以后, 及时到达现场, 在进行简单的病情评估后, 给予患者呼吸道护理, 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给予对症处理以后, 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通过急救护理路径给予院前急救护理, 主要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接到急救电话后, 1 min之内出车, 在急救车上即通过电话和患者家属联系, 对于患者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评估, 然后依据患者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指导。

1.2.2 在到达现场以后, 立刻认真检查患者的神志和瞳孔, 并且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再进行GCS评分。若GCS评分在8分以上, 立即进行转运, 若在8分以下, 患者存在昏迷或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则通过现场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开通气道以及吸氧与建立静脉通道等措施,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再行转运。

1.2.3 在转运过程的护理采用功能体位风险防范体位相结合体位, 继续通过GCS评分法, 来全面评估并观察该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转运的途中, 提前通知急诊科相关人员, 告知患者的最新病情, 以便于医院认真做好治疗准备。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自呼救至院前急救的时间和自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 并将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行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和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分别为 (18.55±8.45) 、 (32.60±13.35)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23.15±11.15) 、 (40.55±14.05) min,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7例 (8.2%) 、42例 (49.4%)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 (18.8%) 、53例 (62.4%) , 该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相关的循证医学结果表明, 脑卒中, 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期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仅仅为3~6 h, 自发病到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间隔的时间越短, 患者的预后就会越好[2,3]。所以, 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本研究在借鉴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护理实践, 对该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首先, 强化院前指导, 能够防止因家属缺乏脑卒中急救常识, 而采取拖拉、乘出租者、摇晃等错误做法导致病情加重[3]。陈瑞珍等[4]研究认为, GCS评分属于国际上通用的判断患者意识的标准, 能够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在现场抢救中, 本研究充分运用GCS评分进行评估, 对于GCS评分在8分以上的患者, 立即转运, 尽量缩短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及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减少致残率。

另外, 根据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在送患者到医院途中, 通过电话通知急诊科室和卒中单元的医生做好接诊治疗和护理准备, 与常规的急救护理结果对比, 更能够明显地缩短急救准备的时间[5]。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和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分别为 (18.55±8.45) 、 (32.60±13.35)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使患者能更及时地得到治疗, 不仅如此, 从本研究结果看, 实验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也大大得益于抢救及时带来的效果。

总之, 对于脑卒中患者, 运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措施, 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院前急救时间, 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敢琴, 黄丽娜, 富奇志, 等.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3, 4 (1) :57-59.

[2]齐德广, 秦银河, 李书章, 等.脑卒中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院管理, 2012, 22 (10) :11.

[3]刘向龙, 岳红霞, 杨玲.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程序.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6 (12) :1552-1553.

[4]陈瑞珍, 吴慧茎, 陈晓君.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护理对策.现代临床护理, 2012, 8 (1) :2325.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急救

心脏骤停是一种急危重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很多患者由于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或者所用的抢救方法不规范,最终失去生命。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非常有效且常用的措施,在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关键。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因此,就要求护理人员特别是进行急救的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熟练的心肺复苏技巧,以及合理的医护、护护配合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救中心共接诊心脏骤停患者5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74岁。

1.2心脏骤停原因心血管疾病27例,脑血管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中毒6例,创伤4例,溺水2例,触电1例。

1.3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丧失意识、大动脉跳动薄弱或消失、呼吸微弱或停止、瞳孔散大且固定等。

1.4心肺复苏的方法在患者胸外进行心脏按压;利用面罩气囊给氧或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静脉给药配合使用心脏复苏药物;连接监测仪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基本数据;同时利用冰袋、冰帽等降温措施保护脑组织。

1.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出现自主呼吸,心搏恢复,面色恢复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等。

2.结果

2.1快速诊断经研究显示心脏骤停病人在其发病后六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处理,则病人的存活率约为30%,若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仅为6%左右。因此,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措施进行的越早,则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措施是成功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

2.2气道处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判断时间不宜超过十秒,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将患者体位处于平卧位,同时将患者头部垫起微高于身体,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发现呼吸道有异物出现应及时进行清除,以保證心肺复苏的完成质量,争取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

2.3胸外心脏按压医护人员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按压位置是否正确,按压深度起伏为4~5厘米。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为30∶2,即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按压放松时应使病人胸部轮廓充分回复到原位。

3.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脏复苏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自主循环,但心脏复苏是否实施成功,则取决于心脏骤停患者日后脑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这是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病人进行心脏复苏抢救。心脏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抢救时间,还与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于抢救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抢救人员的互相配合紧密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三基培训时应定期进行有关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理论与实践规范化训练,使医护人员规范心肺复苏的抢救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对待抢救过程中任何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

[2]秦桂玺,李同义,吴钦志.临床急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

[3]马秋桂,冯明.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6(6).

(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急救护理路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206例脑卒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3例。其中, 观察组:最大年龄79岁, 最小年龄45岁, 平均年龄 (55.7±14.7) 岁;女31例, 男72例;对照组:最大年龄86岁, 最小年龄43岁, 平均年龄 (57.7±18.6) 岁;女33例, 男70例。所有患者均经MR或CT等影像学检查, 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研究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造血异常、贫血、严重肝肾功异常患者及合并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等其他脑部疾病患者[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脑卒中急救护理措施,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判断病情, 对病情评估,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路, 对症处理后转运入院。

1.2.2 观察组

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接听急救中心电话后, 尽快到达现场, 途中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尽可能多获取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信息, 例如患者的病史、目前神志状况、发病时间、药物过敏及以往用药情况, 尽快制定救治计划。院前急救护理步骤如下: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电话嘱咐家属, 切勿搬动患者, 使患者保持静卧、头高位, 清除患者口腔异物[3]。②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估病情:GCS≥8分, 立即转运入院;患者GCS<8分, 即患者陷入昏迷, 立即给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抢救, 吸痰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用药物降低颅内压,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再转送入院。③途中, 防止误吸维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若恶化应及时对症处理[4]。④与收治科室的大夫做好联系, 使其做好入院抢救准备工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从呼救到入院时间、治疗效果 (即致残率和致死率) 。致死是指因脑卒中患者死亡, 致残是指因脑卒中, 患者失去部分活动能力[5]。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在SPSS17.0软件上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从呼救到入院的时间 (31.3±10.9) min, 短于对照组的 (43.1±12.6) min;其治疗效果、致残率 (57.28%) 及致死率 (8.74%) , 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 (70.87%) 及致死率 (16.51%) , 治疗效果和呼救到入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为一种致残和死亡系数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绝大多数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致残率高达70%~80%, 其具有病情凶险、发病急、进展恶化快的特点, 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6 h以内, 越早进行护理干预, 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死率就会越低。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护理模式, 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 在患者突发疾病而不能及时送入医院进行专业救治时, 可以根据此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提供护理, 避免过于慌乱中遗漏护理项目, 规范了程序, 大幅提高了护理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 根据病情评估, 采取不同救护措施, 对GCS评分8分以下, 也就是昏迷级患者, 立即根据院前优质护理进行护理抢救,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运入院。院前优质护理缩短了从呼救到入院时间, 降低了致死率和致残率, 研究结果与谭承雯[6]发表的临床路径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结果基本相符。

本研究, 主要对比分析了临床护理路径和常规院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组:致残率57.28%, 致死率8.74%;对照组:致残率为70.87%, 致死率16.51%。从呼救到入院时间也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比常规护理更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院前护理路径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可以有效加快患者从呼救到入院时间, 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5) :106-108.

[2]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3) :62-63.

[3]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8) :41-43.

[4]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 (2) :88-89.

[5]赖启姣, 孙玉萍, 刘华萍.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156例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8 (1) :121-122.

急救护理路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20~47岁, 平均年龄 (30.6±2.7) 岁。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和对照组, 每组和21例。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21~47岁, 平均年龄 (31.2±2.4) 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 (30.6±2.3)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具体为: (1) 从患者入院开始给予初步护理, 快速处理比较严重的合并伤, 安抚患者的情绪; (2) 对于烧伤创面给予保护措施, 以免创面发生感染; (3) 对于呼吸比较虚弱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 并且加强监护; (4) 建立静脉通路预防休克, 并且加强营养, 记录好患者各项数据, 在给予营养支持一周之后检查患者的氮平衡。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采取路径护理模式, 具体为: (1) 路径护理:详细记录好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情况。由于重度烧伤患者容易发生休克情况, 因此此, , 应该及时给予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之前要仔细检查刺针是否卫生、安全, 以免发生细菌跟随液体进入患者体内的情况。由于多次穿刺会破坏有限静脉区域, 因此, 在进行输液时, 要尽量一次性穿刺静脉, 更加精准地进行操作。在输液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刺针脱落的情况, 以免手术中造成刺针脱落, 导致输液失败。仔细分析患者输液中的表现, 观察患者的尿量[4]。 (2) 营养护理:在急救期间要及时加强患者的营养供给, 可以配制水解蛋白质溶液进行输液, 仔细分析患者的情况, 以决定注射氨基酸等营养液。在输注营养液的时要注意坚持无菌操作, 所使用的枕头需要进行碘消毒, 并且进行输注的医护人员也要同时加强对配制室和自身卫生的消毒。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通常处于高能量消耗的状态, 因此要正确评估患者的生理需求, 加强对患者能量的供给, 在为患者搭配食物时, 要坚决注意避免出现不良因素对患者进食产生影响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使用χ2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路径护理的观察组其输液过程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更加顺利, 观察组重建输液通道率为4.76%, 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观察组重建输液通道率为19.05%,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 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没有患者由于体内液体补充不足而发生休克现象, 并且患者在接受能量补充之后气身体恢复比较明显, 在给予营养护理1周之后检查发现氮平衡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由于体内液体补充不足而发生休克现象, 患者在常规输液治疗中病情比较稳定, 只有少数的患者出现腹泻等现象, 并且在给予应用护理之后检查发现氮平衡情况一般, 具体见表1所示。

3 讨论

在重症烧伤患者急救期急性输液和营养治疗对患者而言十分必要, 因此, 需要采取严格的路径护理方案, 及时地为患者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液, 加强营养供给, 保证血容量稳定, 才能有效地增强患者机体的抵抗力, 为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提供可靠的保障[5]。在实施临床路径的工作中, 分析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高效护理措施, 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

为重度烧伤患者进行输液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体液保持稳定, 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的现象。在输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烧伤程度等具体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特点, 来决定在第1个24h的输液总量在每公斤体重的1%, 假如患者的尿量比较正常, 则可以按照2倍的生理需求量进行输入, 不宜输入红霉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选取糖和盐水为患者补充蛋白或者水分[7]。

在进行营养支持时, 要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 全面地搭配应用生物, 正确计算能量和维生素的比例, 并且进行心理疏导, 以提高患者的食欲[8]。对于烧伤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输入营养液的手段, 给予患者输入含氨基酸、白蛋白、微量元素以及谷氨酰胺等物质。

总之, 给予重度烧伤患者实施路径护理, 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的氮平衡较好, 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路径护理对重症烧伤患者急救输液和营养支持的方法, 以为临床路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 给予观察组给予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重复建立输液通道几率小于对照组, 营养支持时恢复快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并且期间没有患者出现休克情况,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重症烧伤患者实施路径护理可以有效地治疗患者, 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 并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路径护理,重症烧伤,急救输液,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孙琳.急性重症患者的营养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14, 15 (08) :132-133.

[2]孙玉梅.临床营养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09 (19) :164-165.

[3]杨宁, 孙明秀, 高亚辉.重症患者的营养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03 (25) :174-175.

[4]乔丽.浅谈沟通技巧在营养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7 (29) :201-202.

[5]赵蓉, 王静, 胡雪飞.地震伤员的营养护理与管理[J].全科护理, 2014, 11 (13) :199-200.

[6]田衍平.老年痴呆营养护理必读[J].家庭医药, 2014, 10 (06) :124-125.

[7]王晓菲, 王效民, 董英, 等.心内直视术后患儿的营养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05 (02) :96-97.

急救护理路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是否实施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分组, 急救护理路径组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 (44.5±13.6) 岁, 重度颅脑损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7例, 车祸事故伤13例, 重物打击伤10例。普通护理组32例, 其中男20, 女12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 (42.4±12.1) 岁。GCS评分:3~8分。通过CT扫描检查:单侧出血66例, 双侧出血6例。血肿量为46~152 m L。

1.2 方法

1.2.1 普通护理组

采用重型路脑损伤患者的普通护理措施, 此处不再详细论述。

1.2.2 急救护理路径组

(1) 快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 (2) 做好口腔护理; (3) 迅速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4) 患者的急救转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见表1。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的创伤, 其发生率居第2位, 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快, 对于患者的继发性损伤较重, 可能引起致残率和致死率增高[3]。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消失、昏迷等临床症状, 严重者可能有神经功能障碍, 甚至对生命安全有影响。目前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临床护理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4]。颅脑损伤往往由于外界直接暴力作用引起的, 另外由于急性颅脑损伤会引起患者机体产生大量的内源性阿片肽, 引起脑部血液循环功能障碍, 进而出现呼吸抑制和意识模糊等临床表现, 脑组织缺血、缺氧, 进而降低脑部灌注压力, 对体内钙离子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引起脑水肿和神经损伤[5]。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实施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分组, 急救护理路径组40例和普通护理组32例, 结果表明, 急救护理路径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 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提示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通过总结分析, 急救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快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医护人员在接到求救电话后迅速到达现场, 护理人员注意保持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 建立起有效的循环, 帮助患者解除急性的脑受压。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进行局部的包扎,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重点是患者是否出现神志、瞳孔的改变, 呼吸频率的变化, 对于光反应是否有迟钝或者消失, 脉搏和血压的情况[7,8]。 (2) 做好口腔护理:患者口腔护理关系到患者是否能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降低脑部缺氧、缺血的发生率, 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异常反应。 (3) 迅速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迅速的建立起两条静脉通道, 保持有效的循环状态, 患者由于颅脑损伤可能引起呕吐、躁动等神经反应性动作, 可能影响静脉滴注, 出现针头脱出、液体外渗等情况, 影响了药物的输注。护理人员要遵照医嘱按时为患者输注治疗药物, 如果发现失血性休克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及时抢救处理。 (4) 患者的急救转运:患者在急救处理之后, 进行快速的转运, 护理人员要和医院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代, 从而加快患者入院效率, 尽可能为患者入院后能够尽快进入手术状态, 为患者能够更好的进行手术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时机。 (5) 颅脑损伤患者的口腔强化护理:口腔的分泌物由于不能下咽, 长期存留在口腔中, 不仅可能诱发感染、溃疡、牙龈出血, 而且可能引起坠积性肺炎, 影响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在给患者进行强化口腔护理前用听诊器听患者双肺的呼吸音, 如果有必要对患者吸痰。防止患者因误吸造成并发坠积性肺炎, 同时还可以防止昏迷状态患者刺激上凹内气管, 诱发咳嗽反射发生, 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感染和患者口腔内酸碱度严重失衡密切相关, 5%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共同作用可以将口腔的p H值维持在6.6~7.1, 进而有效的避免口腔炎症的发生, 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生理盐水冲洗口腔注意保持患者侧卧位, 口角向下, 冲洗液不能过多, 一般20 m L为宜, 操作过程中要轻柔、迅速, 注意出对悬雍垂部位造成刺激, 防止恶性、呕吐发生, 注意适时的对残留液体蘸除, 由于患者昏迷, 要妥善固定好气管插管, 动作要缓慢, 防止患者刺激引起的不适感, 甚至严重者以外脱管, 从而影响病情。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少萍, 黄汇明, 梁友容, 等.重型颅脑损伤8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1) :132-133.

[2]滕岳, 辛涛, 滕良珠, 等.道路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7) :839-840.

[3]姜连英, 姚爽, 李秋菊.两种口腔护理液预防ICU患者口腔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58-3559.

[4]黄慧敏.银尔通在ICU口腔溃疡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2, 26 (1) :147.

[5]李秋平, 李雪贞, 潘美玉, 等.应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396-1398.

[6]杨磊, 成人ICU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实施现状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4) :1086-1088.

[7]李润琴, 王恬.188例ICU经口气管插管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250-2252.

急救护理路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负责院前急救的急诊科医务人员共有28人,其中医生11人,护士11人,司机6人,救护车5辆,车上备有便携式监护仪、简易呼吸机、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心电机、快速血糖监护仪、便携式氧气、简易担架、敷料箱、气管插管箱、急救箱(内放各类急救药品及物品)等。

1.2 方法

1.2.1 质量控制路径实施方法

由护理部组织,急诊科护士长制订质量控制路径小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并定期总结反馈质量控制效果。

院前急救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1)政治思想素质: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情操,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患者、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形象。(2)业务素质:重点加强急救知识学术讲座和业务学习,定期学习培训(侧重于医德医风的学习、医疗护理纠纷的防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急救仪器设备、药物质量控制路径首先对救护车上所有仪器、药品、物品造册登记,定点安置,标志醒目,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一是每班对药品、物品的清点及仪器性能检查的交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有记录;二是设专人每周对所有药品、物品、器械的全面检查保养,确保四无、五定,并认真记录;三是护士长每周随机抽查救护车的药品、物品及器械质量及各班的记录情况。

1.2.2 评价方法

取质量控制路径实施前与实施后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差错发生率.

2 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前后急救护理服务质量比较,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有较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院前急救最大特点是情况紧急,有呼救立即出车,到现场立即抢救,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而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护理路径是使救护工作达到迅速、准确、高效安全的有力措施。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反应能力及急救技术水平。实行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及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使急救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准确、及时处理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患者健康的护理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急救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忙乱、无序。为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过去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隐患,加强了出诊前准备工作的管理,对急救药品、物品及器械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人人参与管理,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药物器械准备不全、摆放位置不熟悉或对药物性能不熟悉等导致的紧张、慌乱或差错。将急救护理路径作为新入科人员的培训教材,使其在短期内掌握急救护理规范,避免处置失当[3]。实行质量控制路径后,有效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差错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上升。因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已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指示,而是主动地按照路径内容和程序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实施治疗护理工作,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救治,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紧急求救的心理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新方法,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方法由质量控制小组制定出院前急救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质量控制路径、常见急危重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等质量控制路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并定期总结反馈质量效果。结果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差错发生率显著减少。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路径使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规范化、具体化、程序化,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感及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最。

关键词:院前,急救,质量控制,路径管理,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肖晓玲,胡秋秋,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6~18.

[2]严翎,毕勤奋.推行护理质量控制路径,实现持续护理质量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9):804~806.

急救护理路径 篇9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30-01

急性左心衰竭主要由肺部瘀血所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常常伴有休克的表现,典型患者具有呼吸困难、咳嗽剧烈、咳白色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灰白、口唇及肢端发绀、大汗、烦躁乏力等临床症状[1]。其风险主要集中在发病初期,患者发病后能否给予及时救治与护理是决定患者是否致残、致死的关键[2]。本研究采用优化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39例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12年ESC急性左心衰诊治指南标准[3],并排除具有严重肺部感染、肝肾功能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患者,按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53±21)岁;基础性疾病:冠心病11例,高血压17例,心肌病6例,心瓣膜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45±17)岁;基础性疾病:冠心病10例,高血压19例,心肌病5例,心瓣膜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接诊护士按照医生的安排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以及抽血化验等急救护理流程,等医生确诊后送急救室进行抢救。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对急救的护士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急救护士掌握左心衰的病因、诱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分层诊治等内容,并能熟练应用优化急救技能。②急救护士在接到患者时,要快速的识别患者左心衰的类型并进行分层诊治。③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④及时快速的建立静脉通道。⑤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疾病的发作较为突然,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燥等心理变化,此时采用和蔼、热情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可以增强抢救的效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积极细致的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防止出现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饮食无规律等诱发急性心衰的不良习惯。⑥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向其讲解诱发疾病的因素、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4]。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急性心衰发生情况、血压、心率、LVEF及FS指标[5]。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衰的8例,(2051%),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衰的17例,(4359%),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LVEF及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治疗组患者的LVEF和FS评分分别为(4265±682)和(2667±378),明显优于对照组(3729±584)和(2348±32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在传统急救护理中,护士是按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急救处理,护理目标不明确,急救护理手段不规范,导致患者的急救效果因为急救护理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足而降低[6]。在优化急救护理干预中使用轮椅,能有效的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情况,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耗氧量也明显降低,使抢救时间大大缩短;直接对患者给予酒精湿化吸氧,供给的氧气具有更高的流量及浓度,使氧气分压有效提高,纠正了低氧血症。肺泡表面的张力也受到湿化酒精的影响而降低,有利于患者的通气和换气,提高了患者的吸氧疗效。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抢救的始末,患者的不良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使患者在面对疾病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过程。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做好避免反复发作的各项措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优化急救护理之后,护理的总有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说明优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在优化护理干预之后血压和心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左心衰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利于患者的预后;患者的LVEF以及FS明显降低,身体体征优于对照组,说明优化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利于患者的康复。综上所述,对急性左心衰的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谭敏谊,宋瑜,杨仲毅,等.6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22):149151.

[2]刘汉德,徐化.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1,24(12):4850.

[3]张澍,华伟.2012 ESC 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5):379381.

[4]路恋英.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45min末、60min末急救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98199.

[5]刘颖.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112115.

[6]刘慧光,高兴义,陈彦民,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重度左心衰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l,8(14):4647.

急救护理路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中心急救车接诊转送的脑卒中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25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为(68.1±8.4)岁,其中15例为脑出血,30例为脑梗死。观察组中24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56~89岁,平均年龄为(68.5±8.5)岁,其中20例为脑出血,25例为脑梗死。两组患者的梗死类型、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患者病情,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及时转运入院。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护理路径院前急救,救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刻出诊,尽快赶赴现场,途中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比如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史、神志状况、用药情况以及药物过敏史等,制定针对性救治方案,通常情况下,护理路径院前急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患者家属,并叮嘱患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使患者保持平躺姿势,将枕头垫在患者的头部下方,对患者的口腔异物进行清理,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堵塞气道,导致患者窒息;(2)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作为基本依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说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立刻转运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说明患者此时处于昏迷状态,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院前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将口腔异物清除干净,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并给予吸氧治疗,护理人员迅速建立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并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运用甘露醇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使颅内压降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后,再将患者转运入院;(3)转运护理。转送入院的过程中,救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呼吸、心率以及脉搏等,确定患者有无心率失常,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告知医师,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稳定患者病情;(4)患者到达医院后,急救人员应该联系好收治的科室,并且与医师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将患者的病情、症状、体征以及药物过敏史等基本资料告知医师,有助于医师正确判断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时间、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调查护理满意度,并认真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接诊到抢救时间、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40例非常满意,4例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7.77%%;而对照组25例非常满意,15例满意,5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8.8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脑中风,具有起病急、并发症多、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如果救治不及时,容易损伤神经细胞,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由于脑卒中的发生比较特殊,并且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所以院前急救的质量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挽救患者性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全新的一种综合护理模式,是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一种整体服务措施,运用在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具有诸多的优点,在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的同时,护理人员可以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缩短抢救时间,使抢救成功率提高,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3,4,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将护理路径运用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不仅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析临床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中心急救车接诊转送的脑卒中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护理路径院前急救,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接诊到抢救时间、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将护理路径运用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不仅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护理路径,脑卒中,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41-43.

[2]谭承雯.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21):54-55.

[3]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2-63.

[4]李芳.临床护理路径表(患者篇)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5(5):23-26.

上一篇:心理冲突下一篇:粉煤灰烧结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