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精选12篇)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篇1
一、引言
我国高层第一次提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此后, 财政部也相继颁发了有关预算绩效评价的有关规章, 规范和指导了我国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2003年财政部制订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 2004年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顺利推进绩效考评工作, 财政部于2005年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教育部也组织专家进行有关高校财务评价的研究。2010年5月, 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纲要强调今后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2012年达到4%。2011年7月27日, 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预[2011]416号) 。在公共财政改革的大形势下, 如何提高高校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 是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预算资金分配、执行和评价的全过程中绩效评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对高校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内涵
绩效, 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杨周复、施建军等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一书中指出高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成果。
近些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也逐渐对绩效进行了研究, 对于绩效的研究也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是比较容易混淆的, 特别是预算绩效和绩效预算这两个概念。预算绩效与绩效预算虽然只是称谓的简单变换, 但是两者的涵义却不同。预算绩效是对预算目标、预算资源的考核, 预算绩效贯穿预算资金的全过程, 包括预算分配、预算执行和决算调整, 不仅仅是财务维度的衡量评价, 还包括非财务维度的评价。绩效预算首先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将绩效管理因素引入预算体系中提出的一种预算编制模式, 并应用于支出管理中。绩效预算是强调绩效拨款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而非预算的最后绩效。
本文认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涵包括: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对高校预算的情况进行的考核与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贯穿于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进行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来考察预算的编制、执行及结果情况。总之,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就是评价主体以绩效为核心, 运用合适的方法建立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考核评价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其结果的情况, 优化预算支出结构, 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与对象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部门、学校工作人员及学生、用人单位、贷款者。政府部门是高校资金的主要投资者, 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的监督者。政府对高校的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高校培养多少优秀人才和创造多少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这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所考量的重要方面。学校的工作人员包括一般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 这些人员及学生是学校日常活动运作的直接参与者。如果把学生理解为高校的“产品”的话, 那么其消费者就是各个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对毕业生的表现进行直接的评价并反馈给学校, 对学校的办学活动提出合理的建议, 保证高校的办学动力。高校的资金除了来自政府投资外, 也有向银行及企业的贷款。近些年来, 各大高校开始扩大规模, 增加招生人数、扩大学校面积, 在这种趋势下, 资金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贷款者对高校的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要。
虽然高校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多方, 但是作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主体不仅需要评价的动因还需要评价的权力。由于现在高校的财务还未实现真正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预算绩效评价的主体的核心是高校内部管理机构, 逐步纳入外部预算绩效评价主体。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是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绩效评价小组, 与此同时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也可以对高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对象
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把高校内部机构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下属事业类机构和下属企业类机构。事业类机构包括学院系部、管理机构这些基层预算单位以及下二级独立核算单位, 这些机构的收支构成学校的教育事业收支, 其预算也是高校预算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高校下属机构还包括一些独立法人机构, 如科技企业、后勤企业等, 其预算不构成高校预算内容。预算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对预算执行阶段的评价, 还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审批与下达、预算结果以及预算调整这一系列的过程。因此,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对预算资金在学院系部、基层预算单位全过程流动的评价。详见图1。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原则与必要性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原则
国内一些学者借鉴了制定企业预算绩效指标时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在构建绩效指标时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整体性、可比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指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直接与评价质量相关。评价指标既要符合主观要求, 也要与客观实际相统一。完整性是指要尽可能全面和完整, 要把握住不遗漏、不重复的原则, 使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可行性是指标体系实际是可以操作的, 所使用的数据均可从现行的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中获得。可比性是指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横向可比还要纵向可比。不同学校在同一时期要体现出可比性, 同一学校在不同时期也要体现出可比性。除此之外, 本文认为在设计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还应遵循动态发展性原则, 是指高校预算绩效的衡量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财务改革的趋势。
(二) 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
具体如下:
一是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配置。高校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 然而高校一方面面临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因此提高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高校不可能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追求价值最大化, 高校的“用钱效益”直接影响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对高校的预算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就是以效益为中心, 提高理财水平, 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 全面强化财务管理。
二是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需要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高校为扩大规模、谋求自身发展就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风险。除了拨款之外, 学校的贷款或借款会造成举债风险, 适度的举债可以用活资金,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财务风险。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能对预算资金的流动进行跟踪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保证预算的各个环节能够按预期的轨道进行。为预算优化和调整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 使预算资金的使用能够取得好成绩, 也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提供重要的依据。高校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前制定计划, 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 避免在盲目发展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三是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有利于调动积极性。采取客观的数据对各高校的预算进行绩效评价能够比较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和自身发展的成效差距, 这对于完善学校的预算管理、加强紧迫感和竞争力具有很大帮助。高校通过评价和比较各个环节, 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逐步引入绩效思想并落实, 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外关于绩效指标体系研究比较早比较权威的, 是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设立了一个绩效指标研究小组, 研究并设计的《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将英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层次划分为教学、教学辅助、学校管理、科研和后勤等五个方面, 考虑了高校关注的重点又从中确定了一些比较突出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预算资金的执行效果和效率。我国的高校绩效指标体系比较权威的是南京大学课题组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划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和产业绩效五个层次。由于该体系反映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客观真实, 从而也在实际研究中进一步被广泛地应用。
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方法都是构建指标体系所采用的方法。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指导理念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指标体系主要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指标的设计。虽然高校与企业不同, 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企业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来设计适合高校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强调衡量组织绩效关键驱动因素的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只对其中对整体战略目标影响较大, 对战略目标实现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工作进行衡量, 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面与点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能统一。利用平衡计分卡来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将总体战略目标或职能属性划分为若干层次, 然而要运用有限的指标进行评价, 就需要在每个层次中提取关键绩效指标。因此, 为了既能全面又能突出反映问题, 在构建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两种方法。
本文采取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和《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绩效、资产绩效、校产绩效、社会绩效这六大层次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衡量。如表1。
在划分绩效层次以及确定相应指标后, 还应对每个层次进行权重的分配。本文借鉴的是偏离度值最小情形下权重系数设置规则, 首先就是根据重要性进行赋权, 其次指标7个 (含) 以下3个 (含) 以上时, 任一指标权重不低于10%而且权重级差5%。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时先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值,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与标准指标值进行比较, 得出该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根据每个层次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分值, 通过比较各个环节来对高校的预算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绩效评价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 同时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高校的实际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尚不健全, 相关的研究比较少,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未能跟上财政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而且由于学校的层次不同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校。尽管如此,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对于高校资源配置具有指导作用, 为学校改进自身的办学效益提供了一种激励因素, 对于高校合理分配有限资金, 完善整个教育系统有积极意义。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3]陈纪瑜、张宇蕊:《现代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 《求索》2004年第10期。
[4]张克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 《企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5]张甫香、张健:《高校预算绩效若干问题探讨》, 《江苏高教》2011年第1期。
[6]张晓岚、吴勋:《预算功能取向与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 《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7]陆萍、吴婧、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10年第12期。
[8]张小卫:《高校预算管理相关问题探析》, 《财会通讯 (学术) 》2005年第12期。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篇2
(一)部门职能与机构设置;
负责全县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县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造林绿化工作。负责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负责野生陆生动植物资源监督管理。负责监督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制定全县林业发展政策。
林业局单位为正科级全额拨款行政(或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人事等7个职能股室,林业产业发展中心等2个中心,湖南中方舞水国家湿地公园等2个公园,下设康龙自然保护区、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山林纠纷调处中心3个二级单位。
(二)人员情况;
核定编制140人,其中:行政编制50人,事业编制89人,工勤编1人。实有在职人数145人,离退休人员91。
(三)部门年度总体工作任务和重点工作任务;
年度总体任务:加强林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中方。
重点工作任务:
1、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93名;
2、对全县的59.4330万亩生态公益林(中央级生态公益林54.76万亩,省级4.673万亩)进行日常管护,提高林农收入。
3、完成27.73万亩集体及个人天保林资金473.28万元发放。
4、完成迎丰公园二期植物博物园中方园29.83亩园区建设。
5、完成中方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森林认证》文本编制工作,通过国家森林城市评审工作。
6、完成20xx年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新造林80亩,绿化成活率达85%。
7、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湿地公园200万元)建设项目。
8、对中方县境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对遗漏的古树名木进行补充调查。
9、完成中央财政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计划10000亩,涉及7个乡(镇)23个村161个小班,其中抚育改造6000亩,品种改造4000亩,主要分布泸阳、花桥、中方、桐木等乡镇。
(四)部门年度整体收支情况,包括当年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专项资金管理情况、“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以及政府采购情况等。
20xx年部门预算包括局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在内的汇总情况。收入既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又包括专项收入、罚没收入等收入;支出包括保障局机关及局属事业单位基本运行的经费,也包括对个人家庭的补助等经费。
1、预算收入:20xx年年初预算数4,719.4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拨款2,208.51万元,上级财政补助2,510.9万元。年初项目支出结转结余833.51万元,共计5552.92万元。调整预算数4848.9万元(年末调整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282.15万元),年初项目支出结转结余833.51万元,共5682.41万元。
2、预算支出:20xx年年初预算数4,719.41万元,调整预算数4848.9万元,年初项目支出结转结余833.51万元,全年预算数5682.41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923.92万元,项目支出3758.48万元。
3、专项资金管理情况:20xx年专项资金3758.48万元,其中节能环保支出216.15万元,农林水支出3260.19万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20.48万元。我局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支出的条件和要求对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管理。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林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林业局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召开有关会议,协调各方关系,强化组织保障。二是管理制度到位。根据上级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撰写了《中方县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财务管理措施。对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专账核算,使各项目资金真正做到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无挤占、挪用、串用等现象。三是资金发放程序到位。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发放程序,对发放给林农个人部分和护林员的补助资金,一律通过县财政“一卡通”方式发放,同时对各专项资金发放情况进行公示。四是监督到位。严格按内容支出,账目清楚,财政局、林业局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4、三公经费:20xx年公务接待费0.8万元,公车运行费0万元,公务出国费0;公务接待批次20次,公务接待人次70人,与去年相比,公务接待费减少1.58万元。
5、政府采购情况:20xx年政府采购支出970.79万元,其中政府采购货物支出58.99万元,政府采购工程支出664.8万元,政府采购服务支出247万元。
6、其他:会议费支出情况:20xx年决算会议费为0.28万元,比去年决算减少0.72万元;培训费支出情况:20xx年决算培训费为0.68万元,比去年减少了1.19万元。
(五)部门年度整体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财政资金支出达到的效果情况、社会满意度认可情况等。
财政资金的投入,不仅维持了林业系统的正常运行,各项林业项目的开展,推进林业工作的重大发展,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天保林以及生态公益林的保护,造林工程、森林抚育、油茶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我县林业发展的同时,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有利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缓解了剩余农村劳动力问题,是生态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维持大气平衡以及减少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有巨大的防护作用。加强森林保护,大力推进森林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推行森林健康新理念,加大无公害防治力度,强化森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对防止全球变暖、土地荒漠沙漠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减少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满意度指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林农和服务对象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基本满意,满意度达90%以上。
二、部门整体评价工作开展
(一)绩效评价实施过程情况,包括评价方法、工作程序等;
1、绩效评价原则:
1、科学规范: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按照规范的程序,对项目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
2、统筹兼顾:绩效评价应职责明确,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在单位自评的基础上,对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3、激励约束:绩效评价结果应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实质性挂钩,体现奖优罚劣和激励相容导向。即:有效要保障、低效要压减、无效要问责。
4、公开透明:绩效评价结果应依法依规公开,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绩效评价工作过程。收集项目资料,全面了解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资金使用情况、受益群体的反馈情况,在收集和审核项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后根据评价标准和资料依据,进行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二)绩效评价整体结果概况,如:得分情况(或档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节能降耗情况、三公经费控制情况,项目支出管理规范和绩效情况等。
根据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检查情况,财政资金整体绩效分值100分,从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节能降耗情况、三公经费控制情况,项目支出管理规范和绩效情况等方面总体评价,实得92.8分,被评为“优”等级。(附件1)
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一)党的建设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了队伍活力。一是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教育总要求,制定了《中方县林业局开展党史教育实施方案》,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狠抓局领导班子和支部学习教育。高标准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12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10余次。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筛选当前林业急需解决问题4个,形成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林业产业发展等调研报告8份,主题教育开展成效明显。二是党风廉政建设从严从实。坚持将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传达学习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 11 次,召开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12次,制定了《中方县林业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廉政谈话制度,以集体约谈和领导干部与普通职工点对点约谈等形式,开展廉政谈话60余人次,层层传导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同时深入开展项目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等专项整治。全县林业系统共发现资金管理、工作履职问题线索数7件,受理各类信访件24起,其中1起直接查办,立案1起。查处在资金管理方面发现问题2起,工作履职5起。共查处人数8人,其中组织处理3人,党纪政务重处分4人, 有效落实了“两个责任”。三是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县委关于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关规定,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20xx年完成了1名局工会主席选举配置,2名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工程师晋升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年龄结构,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造林绿化稳步推进,进一步夯实了生态本底。一是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根据《怀化市林业局关于下达全市20xx年营造林生产计划的通知》(怀林造{20xx}103号)文件精神。下达给中方县20xx年度营林生产任务为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5万亩(其中油茶0.4万亩);油茶低改1.5万亩;退化林修复0.4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森林抚育2.0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全面完成了市局下达5万亩营林生产任务,为计划任务的100%,其中:人工造林面积完成5619.4亩(其中:人工造林1591.3亩,油茶新造4028.1亩),为计划任务的123.38%;油茶低改15000亩,为计划任务的100%;退化林修复4000亩,为计划任务的100%;封山育林6000亩,为计划任务的100%;森林抚育20000亩,为计划任务的100%。二是林业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继续实施“森林乡村”建设工程,并将其纳入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范畴,明确具体领导和股室抓落实,定期调度;开展了“森林督察”、“林地一张图”、“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根据《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20xx-2023年),现已经完成县级生态廊道3000亩调查外业工作,编制《中方县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20xx-2023年)》。完成全县石漠化外业20453.4公顷工作,为下一步石漠化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三)森林城市创建全面铺开,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建设形式。一是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切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今年“3.12”植树节期间,通过领导带头、群众参与各单位送树苗在自来水厂及各乡镇、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植树节期间,全县共计6.3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70万余株。二是狠抓创森宣传工作。紧紧抓住创森宣传这个“牛鼻子”,及时谋划创森宣传工作,制定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充分利用“村村响”、公交站台等大力宣传森林城市创建;并利用“爱鸟周”、“植树节”、“湿地日”等重要节点,密集宣传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在中方手机报、边城晚报、掌心中方等新闻媒体上发布林业信息近50余条,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森氛围。三是认真编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立足中方县情和县域规划,搜集整理各方面资料,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编制了《中方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现已提交省林业局进行评审。
(四)资源保护不断加强,进一步维护了生态安全。一是严守森林火灾底线。全县林业系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履森林防灭火工作职责,按照“全力防、配合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责任担当,努力保障全县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了森林防灭火应急分队3个,其中:县林业局森林防灭火应急分队人员有52人,全县护林员防灭火应急分队共40人(中方片区10人,泸阳片区10人,铜湾片区10人,铁坡片区10人),康龙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灭火应急分队人员有30人,对应急分队人员进行了2次森林防灭火扑救培训,共开展演练4场次,参加演练人员580余人。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二是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战。认真做好松材线虫病的普查和日常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松材线虫病普查抽样检测办法》、《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制定《中方县20xx松材线虫病秋季专项普查工作方案》,根据全县松林的分布特点,开展秋季普查,划定重点普查区域和重点预防区域,采用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查,发现可疑枯死松树按要求取样,进行室内分离镜检,做好检测记录,截至20xx年10月30日,调查松林面积17.35万亩,其中疫情小班18个,发生面积0.0703万亩,枯死松树68株,疫情发生乡镇1个,上传调查数据631条,及时将普查结果上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联合执法,严把木材加工、运输、疫木处置等关口,严防疫情扩散。三是筑牢森林资源保护防线。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从源头上保护森林资源。开展了森林督查、“清风行动”、“绿网行动”“洞庭清波”涉林问题整治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和违规交易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县共查处各类行政案件64起,其中:乱砍滥伐案件20起,共计99.455立方米;非法占用林地案件43起,共计7.9744公顷;防火法规案件1起。挽回经济损失13.1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地震慑了不法分子,营造了良好管护氛围,实现了森林案件发案数逐年下降并维持在低发水平,维护了全县林业生产秩序的稳定。
(五)林业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绿色经济。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全省林业四个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木竹、油茶、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20xx年全年林业总产值预计稳定在21.4亿元以上。一是狠抓传统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完成用材林基地1591.3亩、木本油料林基地4028.1万亩新造任务。同时,将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惠农贷-油茶贷”推介会,着力缓解我县油茶产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目前,全县共有2家油茶企业、3专业合作社、15个种植大户达成协议,全年贷款总额能突破1300万元。二是突出抓好林业龙头企业建设。坚持把为林业企业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作为加快林业发展头顶大事来抓。通过组织项目申报、教育培训、组织参加“20xx第23届中部(湖南)地区农博会”、“20xx年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博览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引导林业企业上档次、上规模,目前全县湖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2家,年产值2.4亿元。三是着力培育林业新的增长点。认真研究当前林业发展新形势,结合怀化实际,着力推进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如桐木镇、铜鼎镇发展林下养鸡,年销售50万羽,年产值4000万元;中方镇站坪村,种植酥脆枣150亩,年产值450万元;近些年,新建镇依托辖区内康龙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吸引游客20万余人次,创造收入4000余万元。
(六)林业助推乡村振兴卓有成效,进一步促进了兴林富民。一是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全县公益林面积59.433万亩,补助资金995.5万元,覆盖2.7万户,人口10.8万人,户均年增加收入368元。落实的天然林保护管护补助面积29.58万亩,落实管护补助资金458.49万元,覆盖1.3万户,人口5.2万人,户均增加收入352元。二是促进林业就业帮扶。自20xx年启动选聘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工作以来,目前每年可帮助解决贫困户就业281户,落实生态管护扶贫资金281万元,户均年创收入1万元惠及1124人。选聘公益林护林员103人,解决就业103人,户均年创收入0.8万多元,惠及人口412人。三是做好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我局乡村振兴工作联系村为铜湾镇梅树村。我局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全局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帮助联系村制定振兴规划,积极支持帮扶村产业发展、乡村绿化、户容户貌整修,基础设施等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预算过程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需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贯彻不到位,需进一步加强;对自身预算绩效管理不到位,需进一步落实;各业务股室填报预算数字存在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需进一步提高业务预算水平与能力。
原因:一是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五、整改措施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逐步推开,实现编制预算绩效目标全覆盖。
二是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制度落实。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篇3
【关键词】新预算法;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新预算法为预算体制从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了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适应新的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预算单位作为绩效管理的基层单位,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其效益直接反映了支出总效益。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制订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明确资金使用目标、提高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所以,如何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绩效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根据原来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效率、效益进行的考评,衡量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需遵循以下3个原则:
一是合理规范的原则:即要求绩效评价遵循合理的程序,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程序执行。
二是指标相关的原则:即要求绩效评价指标、标准要与相关支出产出有紧密相关,能衡量资金使用效果。
三是公开透明的原则:即绩效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透明,并经得起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和再评价。
二、绩效评价工作存在问题
1.绩效评价认识不足
多数预算单位负责人缺乏绩效评价概念,单位财务人员存在绩效评价认识不清,轻视绩效评价。往往存在一种观念,绩效评价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事情,与自己预算单位没有关系,财政的绩效发文到了预算单位往往被抛弃在一边,无人重视。到了需要绩效评价的时候,仅仅是应付评价而评价,缺乏主体及主动参与意识,缺少绩效评价氛围。
2.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绩效目标制定、评价体系指标设定、考核与评估、结果反馈与运用等,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相反,不科学、缺乏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不但不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反而增加工作量,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容易制造矛盾和摩擦。
3.评价结果缺乏运用
评价结果的公布不代表考评结束,而是考核结果运用的开始。绩效评价往往存在评价结束了,就无人再理会的现状。绩效评价缺乏评价结果运用。应将结果用到今后工作中去,一方面,可以向机关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反馈结果,查找问题,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评价结果用来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对于绩效评价差的单位,追查相关原因和责任;对于绩效评价好的单位,可以用到干部晋升及考评奖励中去。
三、如何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1.合理选定评价项目
绩效评价,并不意味所有项目支出都有必要进行评价,需考虑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评价优先选择重点部门,重点项目,例如选择金额比较大的项目,选择民生、教育、卫生等社会公众关心的方面进行评价。
2.明确绩效评价目标
绩效目标可以是共性目标及个性目标。共性目标,例如:项目对本部门单位或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各项财政财务管理起促进作用,项目支出使用合规,效益较明显等目标。个性目标,例如:投入达到预期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资源目标;产出达到预期的产品或服务(完成数量目标、合格率质量目标、既定时效目标);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和效果目标。
3.科学设计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合理性和相关性,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一是投入类指标,围绕财政财务管理设计,包括:财政资金投入、单位投入、投入结构等;二是产出效益类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等;三是影响与效果指标,包括:项目达标率、人才引进数、设施完善程度等;四是社会评价类指标,包括:項目单位及相关部门满意度、受到的表彰或批评、公众满意度等。
评价指标常用有:通用类,如资金到位率(实际拨款额/计划使用额×100%)、资金使用率(实际使用额/实际拨款额×100%);公检法类,如案件破案率(破案数/立案数)、案件查处率、立案结案率;教育类,如教室改造率、人均科研经费、成果获奖数;文体类,如图书馆藏书量、藏量增量、借阅人数增加率;科技类,如投入产出率、项目成功率等。
4.强化绩效跟踪管理
绩效项目跟踪要求项目推进按照相关规范化要求进行,保证实施有效。一方面,项目实施主体需开展日常绩效跟踪管理,做好日常跟踪表登记,定期向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报告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如遇绩效预期偏差较大情况,要及时跟踪报告;另一方面,为使绩效达到预期,主管部门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绩效指导。财政部门应选择重点项目会同主管部门对序时绩效进行督查,跟踪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列支无关支出,是否专项核算,是否严格执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等。
5.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保证工作目标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绩效项目审核表编报及评价,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制度完善、工作改进、管理提升中去,进一步加强资金链的监督管理、增强责任意识。对绩效评价效果差的项目,要思考原因,倒查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找出根源,研究相关解决方案。对绩效评价好的项目,要继续做好相关资金保障,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
在新预算法的背景下,做好预算绩效评价需遵循相关规范性要求,科学合理设定评价目标和指标,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S].财预[2011]416号,2011-07-05.
[2]何美珍.行政单位如何做好绩效预算及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53-53.
作者简介: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篇4
随着现代公共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我国绩效预算改革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有鉴于此,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背景出发,解析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需求,提出深化改革的策略规划。1999年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的序幕拉开以来,以预算编制改革为起点,逐步完善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决算与绩效考评的改革经济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5年制定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政部教科文司、行政政法司、农业司、社保司等有关司局也先后制定了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办法,提出项目预算安排与执行效果评价有机联系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案。2006年财政部选择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经费”、卫生部的“结核病防治”、民政部的“救灾帐篷采购”等若干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7年选择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修购”等6个项目试点,为扩大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上述举措既表明了国家对预算绩效评价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推进部署,又佐证了本文适应国家政策导向的研究意义。高校作为财政部深入拓展预算绩效评价实践的重点试点对象,亟待了解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需求,提供深化改革的策略规划。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扩大,事业发展的经费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尽管国家通过着力推进部门预算,以规范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高校也通过不断加强校级预算管理,提升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但受到管理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经费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效率配置。预算管理观念淡漠,预算管理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校预算管理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财务预算与事业计划、发展规划严重脱节,导致事业计划缺乏合理的资金保证,财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缺乏全局性、效益性;高校财务预算与事业计划基本停留在初步关联的层面,真正实现高度整合的所占比例偏低,甚至少数高校呈现财务计划与事业计划不相关的状况。第二,偏重校级预算,忽视全面预算,不仅无法满足教育部实施部门预算的需要,而且导致二级与非校级财力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校级财力预算中的部分专款预算与校级预算关系松散,未能真正融入校级预算体系,预算管理内容缺乏完整性。第三,关注预算的制定机制,以预算编制代替预算管理,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评价和考核,预算管理机制缺乏整体性,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第四,预算编制方法局限于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方法,以教育成本为基准的零基预算方法应用障碍重重,预算调整频度大,预算执行缺乏刚性。第五,预算基本单位错位,以编制、执行、考核为主线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尚未建立,预算管理全员性、公开性、规范性、权威性薄弱,财务预算信息透明度不佳。高校预算资源有效利用的现实需求亟待引入绩效考评制度,建立旨在提高教育资金管理绩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策略规划
预算绩效评价的策略规划主要解决评价主体与对象的逻辑层次划分问题,也是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实践的基本前提之一。
第一,具备行为诱因与行为权力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组织实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行为人,理想的行为主体理应具备两大要素:行为诱因(为什么评价)与行为权力(凭什么评价)。高校预算机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剖析行为诱因的理性思路,部门预算框架则成为支撑行为权力的规则机制。
高校预算机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区分为高校外部与高校内部两类范畴:以高校为水平线向上延伸,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程序,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编制单位部门预算上报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部(省教育厅)汇总编制整体部门预算上报财政部(省财政厅),财政部(省财政厅)审核后报请全国人大(省人大)批复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下达预算控制数,教育部(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根据控制数重新填报预算数。从而形成了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人大之间的上报审核关系,产生了高校与外部管理机构之间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委托受托链条。以高校为水平线向下朔源,内部预算的编制同样遵循“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校内基层预算单位编制单位预算上报学校,学校根据教育管理部门的预算控制数分解各基层单位预算控制数,基层单位依据控制数重新填报预算数。从而形成了高校和内部基层预算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高校预算管理过程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难免带来许多恶性反应,如各层次当事人的共谋行为及腐败行为。高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与校级管理层具备评价预算绩效的行为诱因,在明确外部利益相关者与校级管理层两类评价主体之后,接踵而来的即是这些主体是否拥有行为权力的问题。毫无疑问,充当校内预算管理角色的高校校级管理层自然具备行使预算绩效评价的必要权力;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的财政部门、人大等属于高教系统外部的财政监管机构,虽有权力却是相对的信息弱势群体;教育管理部门既是高教系统的直接管理者,又是“一下”预算的控制主体,是相对的信息强势单位,更适宜外部预算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结合以上对“行为诱因”与“行为权力”的诠释,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主体有理由界定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校级管理层两类范畴。遵循部门预算“自下而上”的编制流程,针对高校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以高校校级管理层为评价主体,规划高校内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针对高校与外部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以教育管理部门为评价主体,规划高校外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前者实质上设置了预算编报的“天花板”,从源头上抑制预算报“天书”等不合理现象,防止预算管理工作弱化;后者则为上级部门提供了高校之间量化的、可比的绩效信息,便利于评价预算资金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果。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的二元性客观要求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协调评价子系统功效的合理发挥,避免评价主体之间的可能冲突,创造相互配合制约的良好环境,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举、上下融会贯通的评价机制。
第二,整合部门预算流程的评价对象。部门预算改革后,中央各部门预算从基层单位编起,逐级汇总,所有开支项目落实到具体的预算单位,预算层次进一步延伸,主动编制预算替代了代编预算,避免了代编预算的随意性,编报内容也更加符合实际。相应的,系统的高校预算编制递阶层次可以理解为:在教育管理部门编制部门预算的整体框架下,所属高校校级预算即是基层单位预算汇总的对象;在高校编制部门预算的局部框架下,校内基层单位预算汇总构成校级预算的重要部分。高校的全部财务收支均为学校预算管理对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校校级预算由校本部预算和二级单位预算组成。校本部预算特指全校预算中剔除二级单位预算以外的部分,也是学校预算的核心内容,主要由校级财力预算组成,也包括部分非校级财力预算。校级财力是学校可以直接动用和调控的财力,非校级财力则相反(如收入预算中的科研事业收入等均为学校不可直接动用的财力),基层单位预算汇总构成校级财力预算的重要部分。基层预算单位具有以预算执行为主的预算管理权,没有独立组织预算收入权和预算支出调整权。二级单位预算是以学校内部下设二级预算单位为主体的预算,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定和要求,独立组织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契合有关评价主体的界定,理论层面的评价对象总结为表1:
基于对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实施背景的梳理,调查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需求,规划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推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试点的深入推进。当然,理论层面的策略规划有赖于现实研究的支撑,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构建问题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预算司:《绩效预算和支出绩效考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晓岚、吴勋:《预算功能取向与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部门整体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篇5
(一)机构组成。
我单位是一级预算行政单位,下设3个二级部门,分别是: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东区地方志办公室、东区行政效能建设事务中心等机构,3个部门财务收支(基本收支)统一在政府办进行汇总核算。
(二)机构职能。
1.负责区政府召开的全区性会议、区政府全体会、区政府常务会、区政府党组会、区长办公会、区政府协调会等会议的会务组织、协调及承办工作,负责区政府领导重要活动的协调安排和服务工作。
2.负责起草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全区性的综合报告、区政府领导重要讲话、署名文章、典型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综合性材料;负责起草、审核、修改、撰制、印发以区政府、区政府办公室名义上报下发的文件;负责编写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区长办公会议纪要、政府大事记、信息简报及其他文字材料;负责审核或起草以区政府名义向区人大报告工作以及向区政协通达政情的文字材料;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3.研究各部门、街道(镇)向区政府请示的问题,提出审核处理意见,报区政府领导审批;根据区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对区政府各部门、街道(镇)出现的争议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报区政府领导同志审批;根据区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处理区政府各部门、街道(镇)向区政府反映的重要问题。
4.围绕区政府工作重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区政府各项决策,及时收集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做好信息服务,为区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负责指导、监督全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5.负责区政府、区政府办的公文处理和档案、印信管理、机要保密等工作;负责区政府值班工作,及时向区政府领导同志报告重要情况。
6.负责区政府会议、文件决定事项及区政府领导重要指示的传达、催办、督办和落实工作,并及时向区政府领导报告。
7.围绕区政府工作重心,按照区政府领导指示,组织指挥区政府各部门、街道(镇)开展各专项重点工作。
8.负责区政府、区政府办公室对外协调工作。
9.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重心,开展调研和政策研究工作。
10.负责拟定区级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规划、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区级机关房产管理、配置、基本建设和维修;负责区级机关办公区域和机关住宅区内道路及水、电、气、电视等线路的管理和维;负责区级机关办公区域内的清洁卫生和安全保卫工作及东区政府集中采购工作。
11.负责《东区年鉴》《东区执政实录》等党史的研究指导,宣传培训并撰写出版的相关工作。
12.承办区政府和区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人员概况。
东区政府办现有总编制59人(含没独立核算的二级部门),其中行政编制23人;参公编制19人;工勤编制4人;事业编制13人;20xx年末实际在职在岗人员共有58人。其中:公务员人数24人,机关工勤3人,参公管理人员17人,参公工勤1人,事业管理人员12人,事业工勤1人,聘用人员2人。退休职工25人。其中:公务员人数15人,机关工勤7人,参公管理人员1人,参公工勤2人。
(四)固定资产情况。
我单位20xx年固定资产期末原值总额248.28万元,其中:房屋及构筑物158.34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的63.77%,通用设备56.09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的22.59%,专用设备3.80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的1.53%,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30.06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的12.11%。无形资产原值总额180.10万元。截至20xx年底共实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39.51万元。其中:通用设备累计折旧23.16万元,专用设备累计折旧0.27万元,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累计折旧16.09万元。
经盘点统计,本单位固定资产净值总量为208.77万元。其中:房屋及构筑物158.34万元,房屋及构筑物要单位没有进行折旧。占固定资产净值总额的75.84%,通用设备32.93万元,占固定资产净值总额的15.77%;专用设备3.53万元,占固定资产净值总额的9.09%;家具及其它装具净值总额20.66万元,占固定资产净值总额的1.69%;无形资产净值180.10万元,本单位没有进行无形资产摊销,也无在建工程等。
截至20xx年12月31 日,本单位资产总量减少53.32万元,其中流动资产减少17.68万元,占本年减少资产总额的33.16%;非流动资资产减少35.64万元,占本年减少资产总额的66.84%。
(一)20xx年度部门预算收入情况。
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综合预算制度,即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反映在预算中。20xx年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实现预算收入总额1322.18万元(含调剂预算),其中,一般财政拨款收入1322.18万元,银行活期利息其它收入0.05万元。
(二)年度部门预算支出情况。
1.支出总体情况。
20xx年全年安排支出总额1306.77万元,其中一般性财政拨款支出1306.72万元;银行存款利息支出0.05万元。按支出性质和经济分类:基本支出1231.32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103.21万元,公用经费支128.10万元。项目支出75.45万元。按经济分类支出:工资福利支出1043.17万元,商品和服务支185.20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66.24万元。资本性支出12.15万元。
2.预算执行情况。
20xx年各项经费支出比20xx年支出增加126.3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增加90.73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8.96%,日常公用支出增加11.35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9.72%,项目支出增加24.28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47.45%,20xx年底结年末结转结余28.41万元。
3.结构分析。
20xx年财政拨款支出按支出性质划分,人员支出1103.21万元,公用支出128.10万元。人员支出比率84.42%,公用支出比率16.58%。
4.重点经济分类支出执行情况。
20xx年“三公”经费财政预算1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0万元,公务接待费1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万元。
因公出国(境)经费:20xx年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0万元,与20xx年支出持平。
公务接待费:20xx年实现公务接待费支出0万元,与20xx年度支出持平,主要原因是20xx年度没有用于公务活动开支的部门公务接待和商务接待费。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0xx年安排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0万元,与20xx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持平。主要原因是公务用车统一在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和预决算,本部门不再核算公务用车相关费用的预算收入和支出。
5.结转和结余情况
20xx年年末结转和结余共28.41万元,其中行政运行结余28.41万元。20xx年政府性基金无结余。20xx年末结转和结余比上年年末结转和结余减少11.26万元,减少比率28.38%。主要原因是职工暂扣有部分住房公积金资金和职工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没进行汇缴而形成年终有结余资金。
其他资金收支及结余情况:20xx年其他收入0.05万元,均为银行存款活期利息。本年度其它资金支出0.05万元。年底无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三)部门财政支出管理情况:
1预算编制情况。
按照区财政局统一制定的部门预算报表及有关规定,运用“E 财”软件,并以20xx年11月末在在编在岗实有人员编制本单位全部收入和支出的综合收支预算。预算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包括预算布置、预算申报、预算论证及预算编制。
①预算布置。10月20日起,我办综合股根据区财政局要求,提出下年度本单位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向单位各部门布置下年度的预算申报工作;
②预算申报。各部门根据预算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提出真实、详细的下年度预算申请;
③预算论证。我办综合股对各部门的下年度预算申请进行初审与协调,对各部门申请的专项经费逐项进行比对与论证,结合本单位下年度收入测算数,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提出支出项目预算建议数。
④、预算编制。我办综合股根据区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和单位预算年度的收支预测,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全单位下一年度预算草案,形成预算建议数,报分管领导、政府办主任审阅后上报区财政局。
经区财政局审查后,年初批复20xx年预算为1295.01万元,年度追加20xx年财政预算27.17万元,实际预算批复数1322.18万元,批复预算支出总计1295.01万元,20xx年实际实现预算支出1306.77万元。按经济分类支出分:工资福利支出1043.17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85.20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66.24万元、其它资本性支出12.15万元。按支出性质分类:基本支出1231.32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103.21万元,公用经费128.10万元),项目支出75.45万元。
2预算执行管理情况。
东区政府办认真落实科学监管理念,严格按照预算要求管理和使用资金,确保了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按照国家财经制度、法规要求,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都纳入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并接受监督。各项支出均应严格遵守行政单位经费规定执行;二是认真办理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正确准时编制会计报表;三是加强现金和支票管理,不得“坐支”,各项开支均需出具合法、规范、有效的原始发票或原始凭证,严禁“白条”报销,原始凭证必须由报销人、经办人签名,审核会计审核、审核分管领导按规定审批程序审核后,再由单位主要领导签字确认报销;四是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及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措施,业务经办、审核及审批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是要求财务人员要以身作则、奉公守法,认真贯彻国家各项改革措施,既要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又要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六是出纳、会计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出纳不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会计不兼做现金、工资、物资采购等资金支付工作,并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每年及时将各类会记账、证、表等资料分类装订,立卷归档;七是对违反财务制度和违反财务纪律的开支,对违反财务制度和无特殊理由并未经领导批准的加班、值班补助和超标准支出;八是各类办公耗材购买支出需按规定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截至20xx年12月31日,当年实现总收入1322.23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数为1322.18万元,当年决算支出数为1306.7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数1306.72万元,预算执行率为98.83%。财政资金均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资金拨入和支出会计核算及时、合规合法,审批流程齐全、附件资料完整。资金使用无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3决算编制情况。
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严格按照决算编制要求执行,做到收入明确,支出清晰,对每项支出情况特别是“三公”经费都做了细致的说明,使决算报表能真实、详细反映本单位一年的财务状况,同时按时保质完成决算报表编报工作。
(1)本套决算主表数据主要依据本单位会计账簿总账及明细账数据填列,预算数据依据本单位预、决算批复文件及预算调整文件填列。
(2)本套决算附表数据主要依据本单位资产、人事台账及相关统计资料填列,其中:“资产情况表”“国有资产收益征缴情况表”依据本单位资产相关会计账簿数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及有关统计资料填列;“基本数据表”“机构人员情况表”依据本单位人事台账相关资料填列;“非税收入征缴情况表”依据本单位非税收入台账及相关统计资料填列。
(3)20xx年决算总收入为1322.23万元,其中:当年财政预算拨款1322.18万元,其他收入(银行存款活期利息)0.05万元,上年结转12.94万元;支出为:1306.77万元。其中:按功能分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89.3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14万元,卫生健康支出75.6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96.78万元。按支出性质和经济分类:基本支出:1231.32万元(人员支出1103.21万元,日常公用经费128.10万元),项目支出:75.45万元。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年初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年度目标任务:做好20xx年工作计划,为领导服好务,当好参谋助手,协调做好上传下达,服务区内各职能部门,服务好群众,做好应急政务上报处理等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在总结20xx年工作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90%以上。
区政府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规定,本着厉行节约,严格控制经费支出。20xx年收入为1322.23万元,上年结转12.94万元,支出为:1306.77万元,年终结转28.40万元 ,年未结转比年初结转增加15.46万元。主要是因暂扣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暂没有缴付做支出形成。20xx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1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预算1万元,实际公务接待费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0万元。
(二)区级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资金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过程和手续,项目资金管理更加细化,20xx年全面实现公务卡,所有报销全面实现零现金支付。
20xx年预算安排区政府办项目资金年初批复预算82.70万元,20xx年度追加项目资金共19.82万元,20xx年度项目资金共102.52万元,主要包括:会议费、政府工作报告撰写及专项课题研究经费、培训费、租赁费、全区综合值班工作经费、地方志办工作经费、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经费、慰问工作经费、防疫工作经费、环保督察工作经费。20xx年共实现项目资金支出75.45万元,除培训费、全区综合值班工作经费、会议费未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其它项目基本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任务,资金执行情况按计划推进,达到年初预期效果,为全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满意度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地方志办工作经费完成率为88.40%,基本完成预算目标;培训费完成率为38.85%,未完成预算目标,完成率较低,因20xx年疫情原因,多数培训没有进行或取消,致使完成率较低;租赁费完成率100%,全面完成预算目标。政府政务综合值班费完成率为33.67%,未完成预算目标,完成率较低,因按财政管理要求,政府政务综合值班费取消发放使用,致使结余较大,使全年完成率较低;会议费完成率75%,基本完成预算目标,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经费完成率100%,全部完成预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撰写及专项课题研究费完成率100%,全部完成预算目标,慰问工作经费完成率100%,全部完成预算目标。防疫工作经费完成率100%,全面完成预算目标。环保督察工作经费完成率94%,基本完成预算目标。
2.质量指标:除培训费、政府政务综合班费和会议费指标未达到预期且效果较差外,其他指标基本或全部达到预期目标。
3.时效指标:整体项目目标时效完成率为100%,所有项目经费全在20xx年12月31日截止使用,未完成的经费全额上缴财政,没有留有余额进行下年继续开展和使用,时效上全部达到预期目标。
4.成本指标:培训费、政府政务综合值班费这两项完成率分别为38.85%、33.67%均未达到预期指标,且完成率小于50%,未达到预期指标执行情况较差;会议费完成率为75%,未完成预算目标,完成率较低,因疫情原因取消部分会议或采用网络视频会议方式完成,使会议费全年没有按期完成。地方志办工作经费完成率88.40%,基本达到预期指标;环保督察工作经费完成率94.00%,基本达到预期指标。政府工作报告撰写和专题评估经费、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经费、慰问工作经费、防疫工作经费、租赁费这五项经费完成率100%,指标全部达到预期指标。
(四)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经济效益指标:无经济效益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除地方志办工作经费和政府工作报告撰写及专项课题研究费的社会效益指标完成率为96%,其他的均无社会效益指标。
3.生态效益指标:无生态效益指标。
4.可持续影响指标:存史育人、资料保存,强化政府机构执行力;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做出决策更快更准更及时;干部职工掌握了解和储存更多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能力更得到提高,整体可持续指标完成率为98%,达到预期。
(五)评价结论:
1.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依法、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分配人、财、物,完成了部门职能目标,实现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支出绩效。20xx年区政府办的部门预算编制规范、准确,各项经费足额纳入预算安排,确保了部门正常运转和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好完成年初绩效目标任务。
2. 20xx年区政府办部门决算按照区财政和上级财政要求进行编制,准确、详实、真实地反映了本单位财政收支情况。
3.自我评价得分:部门预算管理49分,项目预算管理20分,绩效结果应用25分,合计94分。
三、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基本支出经费保障水平偏低。预算执行基本围绕保障人员经费、保障正常运转进行。从决算情况看,基本支出比重较大。
2.预算编制仍需进一步精确细化。随着财务工作日益精细化,各项资金需要完全按照所下指标用途分类来使用,我单位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前瞻性预估。
3.资产管理资料更新速度较慢。我单位虽然按照财政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对单位内各项资产都进行了登记及建立台账,但仍存在更新滞后的情况。
4.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仍需提高,需加强对财务业务知识的培训。
(二)改进措施。
1.细化预算编制工作,认真做好预算的编制。进一步提升内部机构各股室的预算管理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相关制度和要求进行预算编制。
2.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审核。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单位财务行为。在费用报账支付时,按照预算规定的费用项目和用途进行资金使用审核、列报支付、财务核算,杜绝超支现象的发生。
3.完善资产管理,抓好“三公”经费控制。严格编制政府采购年初预算和计划,规范各类资产的购置审批制度、资产出租出借和收入管理制度、资产采购制度、使用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和报废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制度等,加强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把关“三公”经费支出的审核、审批,杜绝挪用和挤占其他预算资金行为;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的管理,合理压缩“三公”经费支出。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篇6
(一)有利于解决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措施后,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投入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首先,投入预算支出的刚性造成了学校在资金投入分配方面的比例失衡。目前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前期投入的合理绩效评价和对未来项目的有效事前评价,造成了学校资金分配缺乏合理依据,各项目的轻、重、缓、急较难把握,资金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造成了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效益意识薄弱,对投入的事前考量不足,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后,由于目前高校预算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价环节薄弱,以及预算约束的刚性不强,造成了年度预算目标和责任不明确,甚至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脱节。然而高校要想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必须摆脱过去单纯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突破口,实现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以绩效为目标、以成本为基础、以业绩评估为核心、将增加资源分配与提高绩效相结合的绩效预算管理体制。
(二)预算与绩效相联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校要适应新形式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就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资源是普遍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所有者必须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高校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提高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此外高校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这种创造性强的活动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这就决定了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就要考虑用钱“效益”,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合理的地方,这里的“合理”不仅仅是效率,更重要的是其有效性, 即绩效。而传统预算模式下,预算与绩效相脱节,预算的安排未与资金使用效益、效率和效果挂钩,导致各项支出呈刚性增长,预算效率低下。因此绩效预算强调以绩效为前提确定预算资金分配,将各级单位本年度或下年度获得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资金使用效益相联系,并将绩效考核作为预算部门增减预算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构建
(一)建立以部门预算与项目预算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对应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高校预算可分为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由此可见,预算的对象主要是部门和项目,因此可以以高校内部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为基础构建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具体而言:(1)部门预算。高校内部的部门预算是指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高校的部门一般包括教学、科研、教辅、行政管理和后勤校产及其他部门。高校下属各部门的所有经费收入和支出都由本部门负责编制,提出预算建议方案后报学校计划财务处,经审核通过后,统一上报给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如校长办公会或预算委员会),通过后在此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的总预算。部门预算是一种细化预算,预算的内容具体到各部门的各项收支活动。实施部门预算最主要就是应该细化预算科目,比如有的学校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编制二次预算,目的是将预算更为细化。只有预算科目清晰明了,才有利于高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考核等各项活动的实施。(2)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是指具有特定用途项目资金的安排。这些项目是高校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建设的项目。因其重要性和资金数额相对较大,经费预算一般独立于部门预算之外,项目预算在高校主要是指学科建设费、设备采购费、基本建设维修费等重点经费的安排,由项目负责人(分管校领导)直接负责,以项目预算的方式体现。项目预算强调对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保证绩效目标的效率性,因此在提高管理效力、实现组织目标方面有着独特的用武之地。可以说,实施高效的项目预算,是我国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新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项目选择上,如果高校能够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技术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和评估,就避免了立项时的盲从性,有利于做出符合高校的宗旨、利益和优势的决策。
(二)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预算是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业绩效果为依据来编制预算、评价预算,绩效评价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正确引导高校发展的指挥棒。通过考核要明确预算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在某些方面是否需要改进,预算的编制是否合理、有效,决定是否需要增减或维持预算支出的投入水平。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包括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各指标权重系数和分值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分值的确定是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所在,是在咨询专家意见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再用专家直观判定法修订各指标的权重,针对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评分标准。综合评价得分根据分值和权重加权平均所得,由综合评价得分确定绩效等级。(1)对部门支出绩效的评价,即部门绩效预算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在此,引进一种全新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四个层次来设置全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四个层次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方面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生均收入、财政拨款增长率、收入增长率、人均科研收入、资产使用率、生均培养成本、资产负债率、净资产结余率等),客户方面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学生满意度,用来反映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可通过问卷或访问等形式获得;用人单位满意率,指对学校毕业生满意的用人单位的数量与所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数量之比,反映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毕业生就业率,指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人数与所有毕业生人数之比,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内部业务流程方面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生源报考录取比、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满意度、专业就业率、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毕业生声誉指数、学科建设指数等),学习与成长方面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教师满意度、教师培训率、教师流失率、教师教授率等)。从上述四个方面来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然后将指标层层分解到岗、到人,并将考核指标与教师的激励相联系,将高校的整体发展与部门及个人利益相结合,使高校成为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统一内部联系的系统。(2)项目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直观判定法制定。由综合评价法制定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两个一级指标。业务考评是对项目开展专业活动情况的评价,内容包括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管理水平、项目的实施效果等二级指标。财务考评是对项目经费支出管理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等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进一步细化为三级指标。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均设有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两个共性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则根据项目的不同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另设计个性指标,项目根据其进行的状态选择考评方式。
(三)建立合理的绩效预算奖惩机制 建立合理的绩效预算奖惩体制,充分运用绩效预算考评结果,会促进绩效预算质量的提高。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可从以下方面建立绩效预算奖惩机制:(1)每年度由专设的绩效评价小组对高校各部门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分出绩优、绩差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对下年度预算资金进行分配。建立绩效预算考核专项资金,高校可将每年预算资金的一定比例专门安排作绩效预算考核专项资金,用于对绩效考评结果优秀部门的奖励。 (2)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和奖金补贴挂钩,奖金分配同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当前,高校教职工收入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发放的工资和补贴,另一部分是按学校自定标准发放的校内津贴。学校可将校内津贴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绩优部门教职工的校内津贴高于校平均数, 绩差部门的校内津贴低于校平均数。因校内津贴涉及所有教职工,这项奖惩机制定能唤起每位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充分激发其实施绩效预算的积极性。 (3)将绩效考评结果同职称晋升、职务聘任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晋升晋级、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形成激励先进、能上能下的绩效考评导向。
参考文献:
[1]高丽红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探讨》,《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5期。
[2]张思强:《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的理论框架》,《事业财会》2006年第4期。
[3]蔡红英:《政府绩效评估与绩效预算》,《中南财经政法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白景明:《推行绩效预算必须解决的四个重要问题》,《财政与发展》2006年第1期。
[本文系江西省2010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绩效预算指标体系的构建”(编号:GL1004)阶段性成果]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问题探讨 篇7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预算管理的水平,影响着学校的财务状况,关系着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本文研究了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以及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综合水平。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概述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界定
为了加快我国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率,高等院校应该完善预算绩效测评系统,将以往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由加大资金投入转向看重支出效益。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是绩效,采用独特的量化指标,将定量与定性进行比较,对预估策略、配置、使用过程中的单位效益给予评估。预算绩效考核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它将如何消费经费和经费的来源加以评定,其导向是消费的“用途”和消费的“效果”,它是一整套管理思路,根据某一特定目标,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加以评定的,它可以起到增强支出管理思维,强化预算支出结构。如何考察高等院校的运行效益呢?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而且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所以进行测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用钱效益”。“用钱效益”,顾名思义,就是将效率和有效性的双重结合,完成拟定工作时的单位成本就是效率;有效性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展的特定情况。“用钱效益”高低与否取决于效率和有效性是否完美结合。
(二)高校经费管理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的教育经费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高校经费的利用率低和也成为当前高校经费管理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江苏省某高校在2003年~2007年的经费支付可以发现我国的高校经费管理还存在下列问题:首先,该校的经费支出比例不合理,在人员方面的支出所占较少,低于高校教职工经费所占比例的30%。另外,通过表中的公用经费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公用经费的比例逐年减少,这说明该校的经费投入不足。同时,通过表1的项目支出项目可以看出,学校在项目工程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的投入,而限制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数据来源:《财务与金融》2009年第1期。
通过上述的案例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的经费管理存在着资金结构不合理和利用率低等系列问题,提升我国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
(三)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评价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内因是自身的需求,而外因则是国家政策的干预。随着高校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自身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国家积极推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教育部施行改革预算管理;由于高校的规模发展迅速,对教育经费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经费需求增加,而教育资源不足这对矛盾的载体直接导致教育资源还处于低效率配置阶段。所以,要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和提升高校事业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绩效为目的的绩效预算系统也迫在眉睫。
二是高校快速发展离不开经费的合理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速度快,高等院校也不得不面临这样飞快的变化,所以要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根本目的,过硬的办学质量是必须的,以及高等院校必须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由于高效资源具有社会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在市场经济主宰的大前提下,如何增强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便成为了重要课题,高等院校是一种社会创造性的产物,它着眼于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以它要有充裕的资金来维持才能得以长久发展,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影响力,高校首要考虑的就是“用钱效益”,将特定的资金用于最为合理可行的项目上,当然这里所讲的“合理”既是指效率但又更侧重于绩效。
(四)全面推动学校长期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学校,是一个独立办学的社会法人,社会法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法人,但是高等学校虽然追求盈利但是并不把追求盈利作为最终的目的,它也并不单单需要追求社会影响力,同时也需要核查其经济效益追求。随着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提升高等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教学活动,这一系列举措都越来越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合理利用资金,评定资金使用率,提高经营效率和高等院校的管理水平,都将有助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预算的目的在于配置高校的财务、实体和人力,掌握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缩减预算开支。预算实际是一种连接纽带,将高校战略和高校绩效紧密联系为一体,这将关系到高校理财的发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学校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根本上离不开预算体系的支持,预算体系是以配置资源为根本,评定和督查有关部门和资金项目的经营绩效。所以,由于目前高校预算管理结构还不完善,因此要加快改革绩效考核系统,加大高校预算管理的力度已经成为高校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法律与制度保障
为了有效地控制高等教育的投入率与支出率,加强高校的管理效率,配置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使高等教育目标得以迅速实现,要求高校在公关财政系统下,由政府统一管理公共支出,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变成满足市场经济和国际条款的一种新型的督促管理方式。
根据当前中国高校存在的情况,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情况是缺少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一致,尤其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缺乏相应的融资机制,涉及到绩效评价有关的政策法规,组织办法,调节举措附加报告系统和测评结论督查制度都处于摸索时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法》不够完善,还有缺乏约束教育和奖励机制等情况,因此不足以实行预算绩效评价,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更进一步的施行和总成果。从国外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要想获得实质性的成果,就必须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尤其是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规范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预算评价体系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具有复杂性,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测评系统。
(1)高校预算支出没有科学合理分类。例如高等教育支出中包含有很多方面的支出:用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用于大学本科教育支出、用于高职教育的支出,还包括用于校园建设和改造的支出、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和学生的补助支出、用于科研经费的支出,还有用于各种人员的开支、其他公用支出等等,而且同一类支出中的不同项目也有很大差别,这不利于高校预算支出的进一步细分,同时不利于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设计。
(2)尚未形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评价指标。当前构成我国高校办学资金主要是财政拨款,另外也有通过各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高校投资也具有利益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的产出与成效,具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经济方面的成效,也表现在给国家和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最为薄弱的一环将是非财务指标评价怎样去发挥其内在的作用。
(3)评价标准不一致。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在于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一致性。评价标准是分析评论评价对象。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所用的核算软件也大不相同,导致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是不一样的,另外各类学校存在着不同的实际情况,较大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很难就评价标准达到统一。大部分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是由评价人员来测评的,其通常是靠主观经验,随意性较大,而评价的数据又是一级一级逐层上报,水分误差较大,所以高校预算评价不具有可比性。缺乏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将会导致某些办学条件优越的高校占有更多的日益稀缺的教育资源,资源配置的紧张状况得以加剧,新一轮争项目和争贷款以及一系列财务风险也一触即发。
(三)缺乏必要的监督
由于当前高校预测绩效评价中存在合理监督机制的缺少。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到位、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合理利用的设备等“隐性消耗”和无形资产流失,比如:专利权、著作权、声誉等。高等院校背后存在各种风险和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在预算管理中看重的是使用的对象,而不加以追踪其使用的过程;看重分配的过程而对过程不加以监管。许多高校面对分配预算资金时,注重对象而忽视结果,对于一些没有成效和低成效的项目投入没有有效的控制,也没有形成监管和追究体制来保证预算管理的实施,因而有效的机动的监督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更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三、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提升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适应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二加强约束和控制高等教育预算支出的力度,要建立并完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关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这将不利于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和成效的施行。所以,要增加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法律内容,比如在《预算法》、《审计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添加法律条文,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手段,过程以及成果奠定所必须的法制基础。另外,对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如何界定,拟定关于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章程,对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规章,程序,方法和效果进行追踪,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强化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现实意义。
(二)引进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式
我国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财务作为指标来评定的,由于其具有局限性,导致后来我国采用的平衡计分卡是传统的评价指标的改革,能够有效地全面规划管理高效绩效并加以考核。它将以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作为模型,结合高效的战略目标和业绩评论,非静态的完成高效战略目标,多方面地综合评价然后趋于平衡。平衡计分卡将评定对象和实际行动相联系,应用于高效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里面,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四大维度即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和成长维度联系起来,完善定性和定量指标,为了使管理评价达到平衡,因此又加入了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和成长维度等要素,这样一来,财务指标相互制约又趋于平衡。
(三)加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监督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优化 篇8
关键词:资源配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运营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都将管理重点放在教学与科研上,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高校会编制年度预算方案,并为每个职能部门与院系下达预算任务,但很多高校没有对预算任务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实际上,评价预算绩效不但能够了解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还能及时发现当前预算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预算体系的完善程度。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满足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
预算方案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与运营目标制定的,是高校资金使用全过程的具体体现。现代市场环境中,高校想要保住自身的优势,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而对预算绩效评价能够满足高校的需求,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满足防控财务风险的需求
虽然高校是事业单位,但其运营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各种类型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对高校的正常运营造成巨大冲击。因此,现代高校想要保证运营的稳健性,就必须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而预算绩效评价可以帮助高校提升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控。
(三)满足加快事业发展的需求
作为教育事业组织,高校的运营目标是教化育人,而所有的教化育人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评价预算绩效能够降低高校领导使用资金的自由度与随意性,提升高校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从而为加快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很多高校都逐渐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构建了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但这些工作的实际收效并不理想。当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重视预算绩效评价
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导致其管理工作会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受限于旧有的经济体制,很多高校的高管层并不重视预算绩效的评价工作,认为只是例行考核,对高校的运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重点,下级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自然也会秉承这种思想,导致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收效甚微。实际上,很长时间以来,高校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如人员经费的划拨,很多高校是按照职能部门或院系的工作人员总数来拨付,没有考虑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因为不重视预算绩效评价,高校并不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无法改进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预算管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无法发挥激励作用,同时也严重浪费了高校有限的办学资源。
(二)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编制的预算方案较为粗略,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预算方案,但当前高校对预算方案调整控制不严,基本上只要职能部门或院系提出调整预算的申请,高校都会批准。这无疑降低了预算方案的权威性,提升了超预算的可能性。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绩效评价概念引入我国教育产业的时间较短,因此,很多高校缺乏绩效评价经验,所构建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科学。部分高校为了降低评价难度,选择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财务指标,虽然这些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但却过于片面,没有综合分析预算绩效的其他方面;部分高校选择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绝大部分是定性指标,虽然简化了评价过程,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却大打折扣,高校管理人员很难根据评价结果对下一期的预算进行规划。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
当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首先,没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与院系的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不具有交互性;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导致管理数据的汇总结果存在错误;第三,网络安全水平低,极易受到外来的攻击;第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熟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操作规范。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预算方案编制后,高校会将预算任务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但对于这些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很多预算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严重偏离了预算方案,但高校却并不知情,直至预算期结束汇总支出后,高校才发现实际支出已经偏离了预算。另外,部分高校还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做账,没有权力对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这无疑降低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优化建议
(一)明确预算绩效目标,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必须设定明确的预算绩效目标,并将此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中,作为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指引。高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设定预算绩效目标:一是主次分明原则,高校应分清运营目标的主次,以此为基础设定预算绩效目标,除考虑教学与科研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他部门对正常运营的辅助作用;二是平衡投入产出原则,高校应平衡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据此设定预算绩效目标,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才能实现教化育人的教育办学目标;三是平衡总体与局部利益原则,高校作为运营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同时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也有自身的利益,设定预算绩效目标时,高校应平衡好总体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教学与科研活动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有序进行。设定了明确的预算绩效目标之后,高校还应该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为每个预算责任主体建立针对性的评价过程,从而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权威性。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团队,全权负责所有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因此,高校应基于自身的运营实际与预算绩效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而言,预算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高级管理层,也有针对职能部门与院系的,更有针对教职员工个人的。因此,高校必须首先明确预算绩效的评价主体,针对每一类主体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择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学术界当前比较推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平衡计分卡法(BSC)。这种评价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四个基本维度,全面评价每个维度中各具体要素对绩效的影响。平衡计分卡是基于战略目标对绩效进行评价的,因此,与评价对象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很多学者都会在评价绩效时使用这种方法,认为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能够真实反映绩效的实际水平,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二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PI)。这种评价方法首先选择对绩效水平具有关键影响的指标,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国外很多学者在评价员工绩效时会使用这种方法,但我国学者较少使用该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选择关键指标的过程很难控制,如果指标不具关键性,那么也就无法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综上所述,高校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但要考虑指标的可得性与可测性,还要考虑指标对预算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保证选择的指标符合绩效评价的要求。另外,高校还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办学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要适中,这样才能既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又控制好绩效评价的成本。笔者建议高校在选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将教学与其他管理部门预算分离开来,因为这两类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别,将其混在一起进行评价,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基于上述两种绩效评价方法,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提升评价的针对性,笔者分离了教学与其他管理部门的预算绩效评价过程,分别为其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图3。
(三)加快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改造进程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组织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管理体系。高校应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积极做好预算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改造工作,从而提升评价过程的透明性,使各预算责任主体都能清楚地了解到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与之对应的工作,优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笔者建议高校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及时采集与整合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为预算绩效评价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实际上,构建这样的预算管理平台,还能够提升高校内部预算管理信息的交互性,方便管理者及时了解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其与高校实际运营的贴合性。当然,高校的预算责任主体分为不同层次,预算管理平台应为每个层次的预算责任主体分配相应的系统使用权限,从而实现预算执行信息的集中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构建预算管理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优化预算执行绩效,并不只是为了评价预算绩效,因此,预算管理平台的主要职能是管理,而不是评价,高校应充分利用平台的信息管理优势,及时改进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效率,进而优化预算执行绩效。
(四)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
得到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后,很多高校都将评价结果直接录入运营档案,未能充分利用该结果对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基于此,笔者建议高校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当前预算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借此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第一,将评价结果及时汇报给校领导层,便于领导层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收效确定下一预算期的预算目标,从而提高预算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二,将评价结果及时汇报给财政主管部门,使其以此为基础调整高校的财政资金结构,从而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预算责任主体,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实现优化预算绩效的目标;第四,将评价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评判,提升预算绩效评价的透明度,借此提升学校资金流程的规范程度,尽量避免发生渎职及舞弊等行为,保证高校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利:《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财会研究》2012年第23期。
[2]包建玲:《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篇9
所谓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就是指高校通过预算对校内的各项经济、学术、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 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以此为依托, 贯穿整个高校财务管理全过程。就目前来看, 我国各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相比之下高校尚未健全各种财务绩效评价机制, 使得财务绩效评价不能与教育改革和财政革新相匹配, 尤其是对非税收收入、财政资金的效益缺乏监督、考核、评价。
1. 思想误区。
从我国高校长期的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来看, 相关人员的绩效评价观念淡薄, 对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存在着重视使用、投入、分配而忽略了效益、产出、监督的思想误区, 由此高校的日常活动经常会出现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分配不科学、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 评价体系不完整。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评价标准一般都是纵向标准, 如历史标准、计划标准, 缺乏同类高校中的横向比较。借鉴国外高校的财务评价实例,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客体、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方面, 而这方面正是我国众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绩效方面所欠缺的, 具体表现如下: (1) 高校现存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客体只是简单、笼统地把学校作为一个评价客体, 没有进一步细化, 界限比较模糊, 指标不明确。 (2)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评价主体界限不明确, 绩效评价缺乏激励性、规范性和导向性。 (3)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在方法上仍停留在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几种上, 缺乏一个方法体系,
3. 绩效评价体系配套不完善。
我国众多高校并未在制度的层次高度上对财务预算评价作出明确的规定, 缺乏文件支持。与此同时,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校绩效进行监督规划方面, 缺乏政策性指导。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应以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为指导、以动态管理要求为根本对象, 以财务为角度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建立一个适当的高校评价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以此来衡量高校资金的运作情况和效率。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在预算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合理性: (1) 预算执行方面。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方面制度尚不健全, 有关支出缺乏合规性限制, 这样难免导致高校财务预算支出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2) 预算编制方面。第一, 预算编制方法仍采用“基数+增长”模式,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是不够透明化, 缺乏公平、规范, 很容易致使高校财务资金供给紧张、效益不高;第二, 预算编制程序采用集权式的统一管理、集中领导的编制程序, 并且经费按人数核定, 很难作出恰当合理的支出管理决策。 (3) 预算考评方面。高校预算考评缺乏激励奖惩制度, 不利于高校整体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以及内部员工个人价值的提升。
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 选择评价指标。
笔者参考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国内外绩效指标的相关研究成果, 并且结合了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具体目标, 运用平衡计分卡分别从四个维度上划分出若干具体指标。笔者在指标的选择上考虑了我国高校目前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学校职能、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逻辑关系但功能有不重叠 (表1给出了适应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的绩效指标) 。
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笔者确定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后, 由评价人员根据相关的计算公式或计算模型按照某一标准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前学术界采用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的做法主要包括指转换数值、定值转换分数、定值转换功效系数、转换函数值指标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分数定值转换方法, 公式如下:
指标正向处理公式:
指标逆向处理公式:
其中, x———指标转换前的评价值;xi———即指标转换后的评价值;xmax———指标的最高值;xmin———指标的最低值。
三、实证分析
笔者以2010年教育部某直属大学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为基准, 与另外14所同类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对比, 然后将结果进行排序, 从而分析排序结果结合大学战略发展目标提出改进意见。
1. 选择数据。
表2显示了包括在内的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0年度的有关数据, 这些数据都是来源于各个学校的真实数据, 笔者按照平衡计分法的原理分别在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业务层面和学习与创新层面这四个维度上将数据进行处理。
2. 无量纲处理。
笔者在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工作上采用的是分数定值转换法, 其中表示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 表示采用指标逆向对公式师生比例的处理, 而其他数据都是经过指标正向公式处理的。
3. 计算指标权重。
(1) 构造判断矩阵。笔者根据上述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构造出判断矩阵,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高校领导、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征求有关意见, 以此来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本文两两比较层次分析中的相关因素, 并按标度赋值。 (2) 一致性检验。笔者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一个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程序, 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均小于0.1, 因此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 其结果是可以被接受的。
4. 评价和排序。
笔者对各项指标进行合成, 求得最终的综合评价值, 同时进行比较和排序, 结果见表4。
笔者选取的15所高等院校都是来自“211工程”和“985工程”中的大学, 根据本文对这15所高校2010年的财务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来看, 学校在整个排名中并不占优势, 名次相对比较靠后, 因此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四、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1. 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不同于传统的预算管理和预算评价, 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衡量的是高校各项活动耗费的资源经费等是否符合预算目标。因而,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 要明确其成本核算及其计量的标准, 严格按照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管理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评价考核体系, 实施便于绩效成本核算和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信息的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 明确奖惩制度。客观地来讲, 适当的奖惩制度首先可以调动高校内部财务预算相关人员提高绩效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可以使财务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化, 提高了绩效评价的正规性, 使之更加严肃、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具体来说,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从学校整体角度来讲, 每个高校都有一定的长期规划, 学校规划的过程也就是确定学校发展重点的过程, 并使学校能更好地应付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而财务预算编制作为高校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必须与高校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目标相切合, 不仅包括学术项目计划, 还包括市场计划和战略计划等。 (2) 高校的预算支出主要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宣传支出、党务支出等, 鉴于高校不同类别的预算支出各有特点, 本文认为高等院校预算中的绩效评价应该分类进行, 并且以支出效率为评价标准。比如, 科研支出要根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进行绩效评价, 行政突发事件支出应该按照行政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 社会服务支出等应该按照经济效率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价。 (3) 高校在整体绩效考核工作中要把财务预算执行考核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明确预算执行考核的内容和指标, 调动高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完善预算考核制度,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促进财务预算评价工作效益和水平的提高。
由上述可知, 在高校提倡部门预算的大背景之下, 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发挥高校预算管理的指导、监督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以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为基础, 与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结合在一起, 分别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不同的角度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2. 建立信息传递机制。
从本质上来讲, 高等院校预算的执行过程是一个内部各级之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关系协调的过程。高校财会部门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建立一个能够上下联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反馈系统, 该系统以高校财会部门为核心, 贯穿决策层和下属各单位, 充分发挥其财务监督和财务管理的职能。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财务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反馈系统对整个部门预算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观察, 严格把握资金流向。同时还可以将每个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和情况建立内部共享网络, 确保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时刻了解财务预算近况, 以便作出合理的决定, 保证预算计划顺利完成。
3. 加强预算管理监督。
(1) 高校内部的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是具体到各个单位和层次的。首先, 高校各层级的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同时也要做到统一协调。其次, 各层级出台的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必须与高校整体战略规划、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相一致。再次, 高校应该明确各单位、各层级经济决策和财经制度的责任人制度。 (2) 高校划拨下放给各项目、各单位的预算经费一旦确定下来, 这部分预算经费就是各项目、各单位全部经济活动的标尺, 应该细分至各个不同的管理层次, 将财务预算收支的权力义务明确到岗位, 甚至个人。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相关岗位、层次的有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并及时解决问题, 并且上一级岗位、层次的负责人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确立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制。 (3) 在新的内外部教育环境之下, 高校整体财务预算中主要包括两类支出:日常性支出和较大金额项目支出。本文建议高校应该针对较大金额的项目支出安排与之相关的专项责任制度, 以创新性理财观念并通过项目法人组织体系的机制建立大金额项目责任制, 根据项目涉及金额的大小由相应的决策人签字负责。尤其是基建项目必须首先明确项目总体责任人以及各分工的责任人, 严格遵守国家基建程序的有关规定, 根据工程进度划拨工程款项, 以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4. 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近年来, 我国高校资金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为了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 各高校可以建立并完善专门的决策预算编制体系, 主要包括长期投入预算、研究与开发费的预算及责任预算体系。 (1) 长期投入预算体系。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一些基建项目, 然而目前高校对这些基建项目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体系, 本文认为长期投入预算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投入方针的决策, 可供选择的投入方案, 分析评价各投入方案, 方案筛选, 投资资金的调配和运用, 投资方案实施细则, 监督实施状况、评定实施结果。 (2) 科研预算体系。高校是我国科研部门的一部分, 其研究与开发决策和研究开发费的金额一般是高校最高管理者制定出来的。一旦研究开发费总额确定之后, 相关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科研人员在综合规划内对每个科研题目的费用预算及各时期的科研成就都应加以确定。 (3) 建立责任预算体系。传统的预算控制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要求, 各高校必须革新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在原有传统集权式预算控制的基础上适当地将权力下放, 让每一个部门都负有一定的管理权责, 创新内部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各个部门的资源都是严格按照预算资源分配的, 至于部门内部具体的再分配支出则是由部门视情况而定。部门被赋予广泛的自主权, 这种做法有助于改进预算过程的配置效率。责任预算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等院校的财务预算, 它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预算管理的重点大多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 缺乏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法。笔者将高校财务绩效考核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应用, 提出了与我国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以此来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从而实现了绩效评价与财务目标的结合。
摘要:鉴于目前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深化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有关高校不得不优化其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以确保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发展。而高校绩效评价为高等教育公共投资的投入与产出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对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财政拨款提供重要依据。基于此, 文章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现状入手, 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并进行实例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财务预算,评价体系,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勋, 张晓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J].财会通讯, 2010 (8)
[2] .陈雪珍.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6)
[3] .赵方亮, 赵晓萌.浅议新时期高校全面预算管理[J].经济师, 2010 (06)
[4] .张文利.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研究, 2009 (23)
[5] .王秦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创新路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1)
[6] .瞿凡.控制论视域下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分析与策略优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08)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方法
一、引言
预算绩效评价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实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有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 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有关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相关规定与方法, 但是针对在高校如何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其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高校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算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资金, 考核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最终实现高校的可持续的战略远景发展目标。此项工作涉及了对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评价, 因此如何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就成为众所关注的事项。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及内容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杨周复、施建军曾提出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可比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 符合长期利益原则和动态完善原则等七项原则。我们认为进行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时还应考虑到高校间的不同定位, 评价依据与评价过程的公平与公正, 评价结果与相关单位或责任人的利益相挂钩的问题, 因此评价原则在上述七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以下原则: (1) 分类比较的差异性原则。一方面预算资金的分配活动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院系和部门, 而高校的各个院系和部门的预算资金的使用又有不同的效益和体现方式, 所以对高校的预算进行评价应根据预算资金适用范围的不同分类进行, 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 高校也得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 高校类型、层次、办学主体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对所有高校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已经不符合高校发展的要求, 可先按一定标准对高校进行分类, 进行分类评价和考核。那么如何对我国的高校进行合理分类,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有根据高校归属关系分为省部属和地方高校, 有按产权关系分为公办民办的, 有将高校分“985工程”“211工程”及其他的,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上海交大的刘少雪和刘念才曾借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体系,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 将我国普通高校分成五类9种:研究型大学 (Ⅰ和Ⅱ) 、博士型大学 (Ⅰ和Ⅱ) 、硕士型大学 (Ⅰ和Ⅱ) 、本科型大学/学院 (Ⅰ和Ⅱ) 以及专科/职业院校。我们可参考他们的分类办法, 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分别进行评价考核, 从而更准确的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水平和现状。 (2) 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多变量的评价分析工作, 其信息的关注者也是多元化的 (关心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有:国家的有关管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高校的管理者、捐款人、高校的教职工以及其他关心高校的人员) , 所以遵循评价依据与结果公开原则, 让关注者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 增强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同时也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形成一种监督, 促使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 (3) 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相结合原则。按照这一原则, 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充分调动高校管理者、各环节责任人和教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 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4) 导向性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不是单纯的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结果的简单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行评价, 让高校能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把握资金使用状况。可考虑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的划拨挂钩, 确保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和所做的评价具有持续性和导向性, 有利于考核各责任部门的预算完成状况, 分析影响预算绩效评价的主客观因素, 这样可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向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 (5) 时效性原则。因为高校预算的绩效评价工作对改善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对高校预算进行适时的评价, 抓住评价分析的时机, 使正在发生的偏差还有机会得以纠正, 把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如果评价分析滞后, 失误已成事实, 损失、浪费已经造成且无法补救, 那么所做的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 (6) 评价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效益性原则。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 应该考虑是否具有可比的数据以及收集数据所要花费的成本。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评价工作当然也不例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以效益为中心, 最大限度的开源节流, 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近年来, 有的学者关注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有的关注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 有的侧重于对高校财务指标的评价。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包含对预算编制决策的评价、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对预算效果的评价。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进行评价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 对财政划拨资金的分配决策进行最优化模拟, 保证各项目计划科学合理, 同时注意到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之分。这一步骤的评价主要是对绩效目标的一个分解, 设计的关键指标往往也是粗线条的、整体性的, 一方面可以用来描述实现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以及预期的综合绩效水平, 另外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最终绩效评价结果的一个检验。一般采用的指标可以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及社会效益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是通过对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资源分配与预算资源的匹配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最大限度的保证预算的执行能够按预定的程序进行,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预算优化和调整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这一步骤的评价是结合绩效目标, 对具体的预算项目投入衡量其业务表现的过程, 以便及时获得业务执行的阶段性效果及资金投入配置情况的信息。如对于教学科研的投入, 可以设置教学科研绩效方面关于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利用率的指标;对于有形资产的投入, 可以设置反映教学科研硬性条件改善情况的指标, 如资源配置绩效类考核指标———图书资源使用率,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等指标。对预算效果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评指标对预算资金在经过一系列作业管理控制过程后取得的成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总结经验, 提出建议,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提供重要的依据。这一步骤的评价是对高校在经过一个年度的运行后的最终的产出效果进行的综合测评, 应包括对总的教学质量水平、科研成果、资产运行状况、预算完成情况及财务运行状况等成果的综合评价。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标准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实质是以绩效评价为核心, 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考评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对资金在预算管理各阶段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因此, 建立一套全面有效可操作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有助于全面客观的了解资金的配置、运行及其效果。 (1)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具。根据战略绩效评价管理理论, 平衡计分卡 (BSC) 、关键绩效指标 (KPI) 是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得以运作的两大基本工具。虽然高校与企业在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其基本理论是相通的, 所以来自管理学的这两大基本工具同样可以运用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强调绩效评价的内容与组织目标、战略相结合, 将组织目标、战略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其二, 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是以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维度去衡量组织的营运表现, 并强调预算的过程与结果、侧重于全局的综合考核和平衡。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强调对组织内部运行中关键因素的设置、提取和分析。根据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的指标体系一般具有具体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现实性和时效性这五个特性, 即所谓的SMART原则。所以, 在本文设计指标体系时结合运用这两种工具, 取各自的优势, 这样设计出的指标体系应该能够较为清晰的反映出高校绩效评价的目标层次以及关键指标定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导向。 (2)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考虑到高校之间的类型差异以及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评价系统, 所以要建立一个能够既可用于校际之间横向比较, 又可用于学校自身进行历史性纵向比较的指标体系, 应该同时吸取“单一评价体系”适用面广、简约效率的优点以及“分类评价”适应、促进高校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优点。综合以上考虑, 我们设计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 (表1) , 综合运用了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指标体系这两大工具, 并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 首先将高校预算的总目标划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预算管理绩效、财务绩效、资源配置绩效、社会绩效六大层次。其中, 包含了各类型高校都应涵盖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这三个最基本的绩效层次以及针对预算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内涵专门设置的预算管理、财务绩效层次、资源配置绩效和社会绩效层次;其次在这些层次中选取了6类共计28个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 (3)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说明。一是教学绩效类指标:师生比=学生人数教师人数。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该指标过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过低则效率低下, 此指标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有评判标准, 可参照执行。生均事业支出= (教学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科研支出+离退休保障支出+其他支出) /学生人数, 这一指标反映了学校培养学生的经费支出成本。在忽略学生培养质量差异的情况下, 生均培养经费越少, 反映学校办学成本低, 办学效益好。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各部门人员经费支出/学校支出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人员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在同等规模的可比基础上, 降低人员经费比重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体现, 故这一指标小好。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 (本年教育事业收入-上年教育事业收入) /上年教育事业收入, 这一指标是从动态角度反映学校在教学活动方面的收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教育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全年教育支出总额/全年事业支出总额, 这一指标可以体现学校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同时也反映了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指标值大好。毕业生合格率=毕业生数/ (毕业生数+结业生数) ;研究生考取率=当年毕业生中考取或保送研究生人数/当年毕业生总数, 这两个指标均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 也是对高校教学资金利用成果的一个测评。二是科研绩效类指标: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总额/ (教师人数+科研人员) 。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了科研的投入规模, 也体现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可见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较大的关联。科研收入增长率= (本年科研收入总额-上年科研收入总额) /上年科研收入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增发展速度, 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筹措科研经费的努力程度与效果, 是对上述“人均科研经费”———衡量科研规模指标的补充。教师人均科研成果获奖数=科研成果获奖数/ (教师人数+专职科研人员) , 这一指标是衡量高校科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指标, 考虑到科研成果奖项是有级别差异的, 对不同级别的奖项可设定不同的级别系数, 以便体现不同级别科研成果奖的差异。人均学术论文、专著发表得分=论文、专著数*不同论文级别、专著得分/ (教师人数+专职科研人员) , 这一指标是从发表论文专著的角度衡量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指标。对在不同级别的刊物发表的论文可以赋予不同的分值以体现其等级差异。科研成果转化率=已成功运用的科研成果数/科研成果总数, 这一指标反映了作为重要科研基地的高校科研水平及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也可反映高校投入的资金中最终转化为为科研成果的水平, 是体现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重要指标。三是预算管理绩效类指标: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 (收入预算完成数-支出预算完成数) /预算收入完成数。这一指标可衡量高校预算执行过程中, 增收节支的效果, 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 预算资金的结余和赤字情况。收入预算完成率= (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实际数/本年收入预算数, 这一指标可衡量高校预算收入的完成程度, 反映高校按预算组织收入的努力程度。支出预算完成率= (人员支出+保障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 实际数/本年支出预算数, 这一指标可衡量高校预算支出的完成程度, 反映高校预算控制和节约资金的努力程度。预算内外收入比=预算内总收入/预算外总收入, 这一指标可反映高校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科研任务后, 充分挖掘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四是财务绩效类指标:经费自给率= (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 (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 。
这一指标可衡量高校组织收入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能力。学校自筹经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学校收入总额, 这一指标可反映高校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自身积累、自身发展的能力。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 (本年学校自筹经费收入-上年学校自筹经费收入) /上年学校自筹经费收入, 这一指标用于衡量高校自筹经费收入的增长速度, 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学校自筹经费能力的增长水平和筹资的努力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这一指标用以反映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活动的能力和对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 也是衡量高校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五是资源配置绩效类指标:生均设备费=全年教学科研设备购置开支/当年学生平均数;生均资产值=年末资产总值/当年学生平均数;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面积/房屋总面积;图书资源使用率=年借出量/图书馆藏总量, 这几个指标都属于反映高校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率的指标,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挖掘潜力的可能性。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 /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 也可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硬条件的改善情况。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年末固定资产余额/年末总资产余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 从而反映财务支出结构的变化情况。六是社会绩效:学生就业率=当年就业学生人数/当年毕业生人数;高校社会效益=高校新增加的价值/高校投入资金。高校作为科研中心, 社会绩效一方面可以用前述的科研绩效类指标来间接考核;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中心, 社会绩效也可以用学生就业率和高校社会效益来等指标来体现;另外高校作为社会单元的一部分, 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壮大, 可以用高校社会效益这一指标来考核。但是“高校新增加的价值”的内涵, 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标准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时应有比较对象即所谓评价标准, 它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考核的依据。在我国高校目前的评价工作中, 评价的依据尚未完善, 评价标准也未能统一, 一些评价标准的制定还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另外评价数据的来源也比较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 而不同类型的高校间缺乏可比性, 难以保证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也不能给那些关心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部门和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就丧失了它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原因并借鉴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 (一般是指检验标准, 历史标准, 行业标准和预算标准) , 笔者认为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标准可以选择历史值, 计划值、同行平均值和先进值等。历史值是以高校过去某一时间的预算绩效为标准。这种标准可以较好的反映高校自身的发展速度, 以及高校预算绩效的改善情况。历史值的选取可以是上一年的预算绩效, 也可以选择近几年的预算绩效进行比较, 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但该值只能进行纵向比较, 说明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 不便于高校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难点是这几年高校规模急剧扩张, 历史数据的可比性也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计划值是指高校在预算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战略发展目标制定的通过执行预算所希望达到的绩效。用计划值进行比较评价有助于高校内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也可发现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难点是难以掌握计划值的合理性, 因计划值是内部人制定的, 难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容易产生争议。同行平均值和先进值是指同类高校的平均值和先进值。该比较标准较易被大家接受, 与该标准的比较可分析出高校在同行中所处的地位与水平, 特别是在高校高速发展时期, 避免出现自己和自己比已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是越比越高兴, 沾沾自喜, 但和同行比已属落后了的情况。但高校规模不一, 发展定位类型不同, 如有的高校定位是研究型的, 有的高校定位是研究教学型的, 有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的, 还有的定位是教学为主型的, 那么评价的标准肯定就不一样。这一标准的制定还需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制定高校党的分类标准, 并且定期收集高校的相关数据计算同行平均值并开展评价工作。相关工作的开展可参考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流程。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
(一) 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在高校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 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领导。高校领导应亲自主持高校预算的制定, 结合高校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 坚持和贯彻预算的编制原则, 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 以收定支, 不隐瞒、不少列, 收支平衡;预算过程中可引入绩效预算, 采用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基本支出可以采取零基预算的方法, 对项目支出可以采用绩效预算的方法, 并编制三年一期的滚动预算, 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学校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从而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二) 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组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无论是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评价结果的分析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并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设计方案。首先, 按照科学管理的原则, 政府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应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统一的规章制度, 明确绩效评价的组织形式、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及考核办法, 并对预算绩效评价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为此, 可由财政部门牵头设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评价范围的界定, 评价标准的选择, 制定高校的分类标准,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解释, 评价结果的公布, 指导、检查格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等。各高校内部应该成立由校长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 (或工作组) , 由该委员会 (或工作组) , 安排专人负责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次, 根据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 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一方面财政部门要逐步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资金安排挂钩制度, 对执行不力的单位的预算资金要进行相应削减, 对执行好的单位进行奖励, 如增加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切实发挥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各高校内部应该将各院系、部门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的绩效评价结果相挂钩。根据预算绩效评价小组对各院系、部门的评价结果, 分出绩优和绩差等级, 对下年度的预算以此为据进行分配和调整。
(三) 规范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程序是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应由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组实施开展。评价工作组一般由高校的从事财务、审计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从绩效评价对象确定到评价工作完成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 方案设计, 组织实施和评价总结等阶段, 详见 (图1) 。
(四)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系统无论是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是评价标准的界定, 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都是以一定的数据信息为基础的。就目前的预算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各高校上报的预算, 另外还有一些非财务信息在绩效评价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因此, 为了提高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的质量, 使评价数据能够更好的为绩效评价工作服务, 要推动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的标准化:建立完整的预算绩效评价基础信息数据库, 建立有效的预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系统。一方面各高校内部应加强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将现有的应用系统整合, 建立综合信息平台, 形成以预算绩效评价委员会 (工作组) 为中心, 上至学校决策层、下至各学院 (部门) 的绩效评价信息传递和反馈网络, 将各项预算数据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的信息实现网络化, 方便相关管理人员的调用和查询;另一方面应由财政部门牵头, 建立高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为中心, 连接各个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 使各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便于政府对高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五) 内部人评价与外部人评价相结合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日常可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参与的方式。为了避免内部人评价可能出现的弊端, 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有财政部门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相关高校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评价工作的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有助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章毓育、张佳春、李远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 《财会通讯》2009年第3期。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篇11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实效的内在原则,对预算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在部分地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也被称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005年财政部就下发过《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05〕86号),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11]433号)等文件。各地政府陆续下发过一些配套文件,例如: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财政厅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1号)、《浙江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浙财绩效字〔2005〕6号)、《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浙财绩效字〔2005〕6号)、《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浙财绩效字〔2008〕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等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为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资产评估机构如何正确认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如何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积极稳妥地开展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各类业务,是我们目前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有利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单位可以分为内部单位和外部单位。内部单位即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外部单位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委托的外部实施单位,主要包括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
由主管部门和单位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由于评价人和被评价人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内在联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容易受到怀疑。财政部门受单位人员编制限制,由财政部门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些小型或一般性项目,对于大型项目财政部门很难有条件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直接组织专家组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特别适合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小型专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项目,能够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但如果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则对组织者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如果组织者本身在人员配备、工作精力上有限制,那就难以管理专家组并利用专家的工作了。
在工作实践中,资产评估机构逐渐成为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这是由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实施单位相比,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
(1)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比较成熟的经济类社会中介机构,客观上和被评价单位没有利益关联,主观上受职业道德约束,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有保障,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更容易接受。
(2)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的要求。
(3)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领域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专家工作的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将专家工作成果融入绩效评价工作中有其优势。
正是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以上特点和优势,它必将成为我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生力军。
二、资产评估机构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的一些体会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撰写等三个阶段。由于预算支出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中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这也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利用专家的工作通常会贯穿于评价工作全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是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
在参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前,资产评估机构应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财政部和各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文件,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资产评估机构在工作前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对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具有与开展本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适应的资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对资产评估机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接受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委托后,首先需要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这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工作难点。
目前各级政府已开始逐步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2009年浙江省财政厅通过《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的附件下发了供参考的“浙江省项目支出评价指标一览表”。
通常情况下,绩效评价可以对单位预算支出实施整体绩效评价,单位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也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是指资金数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目前实务中主要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特别是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由于财政专项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项目的效益产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有不同,效益还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区分。面对如此复杂的评价内容,政府部门只能从原则上确定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对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的工作要求,而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必须由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只有制定合理的项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才能使财政专项支出的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衡量和合理评价,从而尽可能多角度地客观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通俗地说,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准备工作阶段,政府部门只给中介机构一件测量工具,可能是直尺、三角板或者量角器,而中介机构必须要在上面标注上刻度。
在完成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的同时,资产评估机构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的安排和规划。这是具体评价工作计划和实施的总体计划和指导性文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对评价方案的制订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那些跨部门跨地域的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由于项目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个计划严密、组织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是提高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尤其是目前主要开展的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广泛,资金使用后的绩效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使得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应用多种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可能完全依靠绩效评价主体或受托的资产评估机构自身来解决。
根据目前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结构、人力储备和工作特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集中在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等领域。在些领域之外,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一般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而绩效评价工作往往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邀请外部专家参与是十分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保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成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专家工作是贯穿于绩效评价工作全过程的。在评价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专家提供不同的专业意见:制定指标和标准时,需要专家对指标和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给出专业意见;实施评价时,需要专家对具体技术指标打分情况给出专业意见;撰写评价报告时,需要专家对评价结论和建议给出专业意见。因此,在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清楚地向专家说明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使专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合理组织现场调查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
我们一般可以把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解成几个阶段:一是通过核查预算支出项目的有关资料,了解项目情况;二是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设立的目标等制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三是现场调查、核实项目实施后的基本情况和绩效;四是根据了解的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五是形成评价报告。从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深入现场做好调查研究,把预算支出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搞清楚,是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十分重视现场调查工作,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在这一工作阶段,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编制的工作方案,对现场勘查工作编制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机构内人力、外聘专家,精心安排时间;对需要进行问卷调查的,应提前根据项目情况、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设计好调查问卷;对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协调的,可以通过会议形式解决。现场工作中,可以使用一些传统评估业务中的成熟的清查方法,如盘点、函证等,但要注意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不能只局限于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还要对支出的效率性和效力性进行分析。
(四)评价与建议相结合
资产评估机构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绩效评价报告。目前各地政府已开始下文规范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内容。例如,浙江省2009年的《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中对浙江省的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作了规定,要求绩效评价报告中以表格的形式填写项目基本概况和绩效评价得分情况等内容,在文字部分中对项目概况、评价依据、评价结论和问题与建议等内容进行描述。在这些内容中除了评价结论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问题与建议”。
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起步较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仍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以此形成的评价得分和评价结论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因此,评价中定量的得出评价分数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一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绩效评价报告中也应实事求是地把中介机构在工作中发现的被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提出问题和建议,可以将目前暂时还无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的重要事项反映出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可以互相补充,以比较全面正确地反映评价结论,有利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合理利用绩效评价报告,推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三、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保障工作。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规范中介机构从事绩效评价工作的文件,例如浙江省已经出台了《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丰富、对象广泛,应予规范的内容相当多,如:对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组织单位、被评价单位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对于绩效评价中的标准制定、指标设置和操作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制度予以规范,今后逐步从目前的以财政专项支出为主的绩效评价发展为单位预算支出整体绩效评价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制度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推动人大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立法,使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法律规范。
其次,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工作,特别是推进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的反馈和应用。由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间不长,自己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效用也不是很清楚,对于自己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也不甚了解,而绩效评价报告是政府部门直接运用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运用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有效程度和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肯定会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希望政府部门能及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资产评估机构,使资产评估机构今后能够更好的改进工作。
再次,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应该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应该对政府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被评价单位很多都是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而被评价单位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目前各地政府及各部门都逐步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希望能够尽快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相关部门能够建立起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服务的信息查询平台,在资产评估机构承接绩效评价业务时可以在该平台上取得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二)评估行业自身的努力
拓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关键还是要评估行业自身不懈的努力。
首先,行业内应尽快制定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操作规范。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在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操作规范(或准则),其不利因素已经在上面分析了。如果仅仅是零星业务,资产评估机构当然可以参照已有的传统业务相关准则执业;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伴随着公共财政改革而来、以实现绩效预算为目标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业务,如果没有专门的操作规范(或准则),对行业的整体执业质量和整体形象是很不利的。目前的政府文件中规定的实施对象是中介机构而非资产评估机构,可以说未来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承揽中资产评估机构还将面对其他中介机构的竞争,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一个行业与其他中介机构竞争时,统一的执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将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本身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行业内部规范的建立不必一开始就以系统化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规范,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先就当前常用的必须的问题进行规范,例如业务的承接、约定书的内容格式、工作的主要原则、职业道德、制定指标和标准的方法、实施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底稿的编制、评价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先行规范。
其次,行业内部应就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进行更多的交流。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涉及了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科学内涵,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上的具体运用;所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不仅需要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而且由于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也因此,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完善知识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希望行业内部能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研讨,共同把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中新的发展方向。
另外,评估行业应大力宣传,争取社会舆论的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其根本意义是以预算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所以,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对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非常重要。
不仅绩效评价实施工作需要依赖公开媒体信息的统计资料和对公众反映的直接调查,资产评估机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成果也需要得到公众的检验和认可,另外公众认知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外部专家参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积极性。所以,广大资产评估机构乃至整个资产评估行业要和财政部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公众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认知度,积极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长,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预算支出管理的重心将逐渐转向财政分配的绩效最大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撑,需要开展大量探索性和开拓性工作。因此,无论从绩效评价工作本身还是政府部门的需求来看,绩效评价工作都离不开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政府部门逐年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的情况下,资产评估机构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为公共财政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12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分为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两类。主观方法一般是从评价目的和原则出发, 考虑专家在长期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主观确定指标结构和指标的过程。客观方法则是从实际数据出发, 利用往年的一些纵向数据或同一年的一些横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进而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指标。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各有利弊, 只有彼此结合、互相补充才能科学合理。
(一)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选择
笔者拟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初步建立备选指标群, 并设计调查问卷;其次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专家筛选的离散程度, 去除一些重要程度较低和离散程度较高的指标;然后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保障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及问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符合高校办学实际的指标评价体系。
(二)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工具———平衡计分卡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对高校预算支出的实际效果、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评价, 但高校作为特殊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其产出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量化性, 包括人才培养的成果、科研的成效等,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运用平衡计分卡基本理念来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的评价体系由卡普兰和诺顿初创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 是一种全面衡量企业健康状况和企业价值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其基本原理如下 (见图1) 。它克服了单纯采用财务评价指标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缺点, 强调了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相互联系且具有因果关系的评价维度, 把各评价指标与组织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 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结果性指标与驱动型指标的平衡、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不仅适用于商业企业, 同样也适用于任何有意提高组织绩效和战略执行的组织。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在绩效评价管理中加入了非财务类指标来进行评价, 这一点对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来说显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遴选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非营利性组织, 其使命就是培养人才, 进行科学研究, 提高学术水平, 服务社会, 同时满足学生需求。这一使命本身就清楚地表明了高校存在的目的以及通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 同时这一使命也明确了高校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区别。高校的战略是综合性的, 主要包括教学战略和科研战略, 是多目标战略。因此, 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 将教学、科研绩效战略置于战略地图的最顶端, 能更好地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评价。根据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特点, 同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我国教育部和南京大学课题组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初步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价框架 (见图2) , 在每个维度中根据其自身的定位和特点, 提取关键绩效指标。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一般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但根据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制, 定性指标体系难以建立和衡量, 操作性不强, 因此定量指标是构成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
(一) 教学绩效维度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 教学无疑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高校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其学生的配比情况以及办学成果应十分重视。所以,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 教学绩效维度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可以用以下6个指标来衡量: (1) 投入角度:生师比、生均教育事业支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 (2) 产出角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教学事业收入年增长率。
(二) 科研绩效维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 高校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科研绩效不仅能反映一所学校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 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学术沉淀。鉴于科研经费暂未纳入部门预算范畴, 而高校科研水平又可以通过科研成果反映出来, 因而科研绩效维度主要是以科研成果考核指标为主来进行衡量, 分别为: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省级以上优秀学科 (专业) 的数量、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教师人均学术论文发表数、教师人均专利数、科研成果转化率。
(三) 财务绩效维度
高校财务绩效维度的任务是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财务稳健是高校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 在财务层面上, 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实现组织目标, 谋求财务收支的适当平衡。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是采用“预算管理”模式, 因此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预算完成情况和财务稳健、资金使用效率情况这两方面来建立。
预算完成情况评价可以由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预算内外收入比这四个指标来衡量。
财务稳健、资金使用效率情况评价。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高校除获取财政拨款外还需自筹资金, 才能满足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此外, 在高校大举扩张的情形下, 各高校纷纷开始扩建院校, 开办分校, 加强基础建设的投资, 这一举措会直接导致高校负债额度上升。从财务稳健角度看, 过高的负债会加重高校的负担, 超出警戒水平的负债率可能导致高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所以对高校财务稳健、资金使用效率情况的评价主要从高校资金自筹情况和偿债情况这两方面建立以下指标:自筹经费比率、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经费自给率和资产负债率。
(四) 资源配置绩效维度
资源配置绩效维度主要体现高校的“资源使用效率”。根据资源有限理论, 高校的发展必然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 所以在社会资源稀缺的情形下, 各高校要能够高效的运行必须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大致可以分为无形资源配置和有形资源配置。其中, 无形资源在较大意义上属于定性指标, 就目前国内的条件来看, 难以准确量化, 所以在评价中暂不考虑。有形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分为财力资源配置绩效和物力资源配置绩效两类。财力资源配置绩效可用生均专用设备购置费、生均总资产值、生均固定资产值等指标来衡量;物力资源配置绩效可用房屋使用效率来衡量。
(五) 发展绩效维度
高校自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完善和壮大,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术水平、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高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资金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所以在发展绩效维度中, 可通过资金发展潜力和人力资源发展潜力两个角度来建立指标。从人力资源发展潜力角度, 可建立专职教师中高学历比例, 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这2个指标;从资金发展潜力角度, 可建立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总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等指标。
按照以上划分的5个绩效维度和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 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上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涵, 利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念在以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的, 包含了很大的主观成分,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家筛选, 以增强其科学合理性。
(一) 专家的选择
笔者选择的专家是指掌握较为广泛的绩效管理理论知识或对高校财务制度与高校财务运行管理较为熟悉、具有相关实际经验的人, 主要包括在高校从事财务类、经济管理类教学工作的学者以及从事高校财务运行管理的专家。专家筛选是指把上述理论评价指标设计为问卷调查表, 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和选择。在综合统计分析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化主观为客观, 删除一些不能较好反映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指标, 提高评价指标的质量。笔者从江苏省高校中选择了50位专家, 将理论初选的评价指标制成专家问卷调查表, 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将指标分为5个等级:很重要 (5) 、重要 (4) 、一般重要 (3) 、不重要 (2) 、根本不重要 (1) , 通过电子邮件、现场访谈方式把问卷调查表送给专家, 请专家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量化打分。本研究共收回问卷50份, 其中有效问卷45份。
(二) 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指标的重要性分析是指保留那些对评价结果相对重要的指标, 剔除一些相对无关紧要的指标。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基础, 对评价指标进行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三个方面的统计分析以深入了解各位专家对理论评价指标的看法。
根据数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分析中的均值 (E) 、标准差 (Q) 和变异系数 (V) 可以表示为专家打分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根据集中程度E值 (该值表示集中趋势, 本调查中该值越大表示该指标越重要) , 本统计中大部分指标的集中程度都大于3, 说明大部分指标都是重要的, 仅“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教师中高学历比率”的集中程度小于3。观察离散程度Q值 (该指标越小越好) , 所有指标的离散程度均小于1, 说明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是比较集中的。根据变异系数V (该指标越小越好) , 本统计中大部分指标的变异系数V<0.25, 仅“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省级以上优秀学科 (的数量专业) ”、“教师中高学历比率”这四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0.25。
根据以上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 以均值>3和变异系数<0.25为筛选标准, 结合专家的具体意见, 考虑将“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省级以上优秀学科 (的数量专业) ”、“教师中高学历比率”这四个指标予以删除 (如表2所示) 。
(三) 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
经过专家筛选后的评价指标中, 一些指标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会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其会导致被评价对象的信息被重复使用。而通过相关分析, 删除一些相关程度较大的指标, 能使最终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通过查阅江苏省属高校2009年的预算、决算数据, 采集了江苏省属30所高校2009年经过专家筛选后的24个评价指标的数据,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略) , 表中数据显示预算内外收入比与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比率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974、1.00、0.951, 为此删除“预算内外收入比”这一指标, 保留其余的24个指标最终构成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信度与效度检验
根据相关评价理论, 评价一个指标体系的质量有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两种方法。
(一) 信度检验
信度即可靠性, 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它可以用来检验测量工具的可靠性程度和一致性程度。在管理学中, 一般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 (也称同质性信度) 来检验评价体系的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反映的是测量工具的内部同质性和稳定性。一般用Corbnach创建的A lpha系数作为同质性信度检验系数, A lpha系数介于0~1之间, 若A lpha系数为1, 即表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达到最高程度;若A lpha系数为0, 则表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达到最低程度。D e V ellis (1991) 认为, 当A lpha系数达到0.6, 测量工具就基本符合了测量学要求。
通过查阅江苏省属高校2009年的预算和决算数据, 采集了江苏省属30所高校2009的预算绩效评价的最终指标数据,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得到了评价体系总体及各类指标的A lpha系数 (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 各绩效维度的信度系数都达到了0.6, 总体A lpha系数达到了0.69, 可以说这一结果虽然不是非常理想, 但仍不失其价值。
(二) 效度检验
效度即有效性, 是指一个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反映所需测量事物的潜在特质的程度。从统计学上讲, 效度是指实际测量结果与预想结果的符合程度, 需要与外部标准作比较才能判断。常用的效度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本研究采用内容效度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检验。
内容效度是指所问卷的题项能否代表所测量的内容或主题。内容效度是一个主观指标, 常由专家评阅打分确定, 必要时用内容效度比 (CV R) 这一指标来衡量:CV R= (n-N/2) ÷N/2。式中n为专家中认为评价指标很好地反映了测量内容的人数;N为有效专家总数。一般对于规模较小的测评, CV R在0.4~0.7之间较为理想。
笔者通过综合前人的理论研究、专家的建议和相关实践经验, 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能保证所选用的指标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另外本研究在江苏选择了50位专家来做判断, 其中45位给出了有效的实质性的看法来判定该评价体系的24个指标与高校预算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有38位评判人员认为这24个指标很好地反映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通过内容效度比CV R可以认为最终构成的24个评价指标能较好地反映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 调查问卷拥有较高的效度。
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还没有形成一套达成共识的体系。笔者在平衡计分卡理念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相关文献研究, 从教学、科研、财务、资源配置及发展5个维度, 初选了29个评价指标构成了高校预算绩效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专家筛选、相关分析的方法对理论指标进行筛选, 进而建立了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级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较好地评价高校预算绩效。
参考文献
[1]王艳林:《平衡计分卡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财会通讯》 (综合) 2009年第8期。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推荐阅读: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08-04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07-18
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报告08-12
高校预算制度06-14
高校预算编制08-09
高校部门预算09-03
高校预算管理08-18
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05-28
高校财务预算问题06-09
高校科研预算管理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