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模式(通用12篇)
绩效预算模式 篇1
绩效预算以目标为指引, 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 以业绩评估为核心, 是一种将资源配置与绩效相联系的预算形式。构建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对于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至关重要。我国公立高等院校要实现绩效预算管理, 就需要改变原有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构建以绩效目标为指引, 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为基础, 预算监控为保证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是围绕实现高校发展的总战略目标和总方向来制定短期预算、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 以使得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与其使命、定位、核心价值相一致。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组织保障, 财务部门作为预算政策制定和预算资金分配的职能部门, 应该科学设定绩效预算管理的流程, 并同教学、科研、后勤、资产管理部门紧密配合, 共同构建高水平的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一、预算编制环节的绩效改革
对预算编制环节进行绩效改革, 需要将绩效的观念深入到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各个环节, 具体来说主要有下列几个绩效改革的方向。
(一) 以绩效目标为编制预算的依据
高校的绩效目标是绩效预算管理的基础, 高校预算的编制要以绩效目标为出发点, 即从高校总战略目标细化为高校总的绩效目标, 各个部门根据总目标制定本单位的绩效目标, 并制定资金预算和工作计划。绩效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具体的绩效指标和可衡量的绩效标准, 避免了部门目标与绩效目标的脱节, 保证了绩效目标的可实现性。
(二) 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
近年来我国部分公立高校开始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 但是由于当前国家预算制度的局限和零基预算本身的复杂性, 零基预算法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将“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实施零基预算, 各个部门获得的经费与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紧密相关, 通过引入绩效指标来为预算决策提供依据, 使得零基预算方法有了更科学的经费起点。其次, 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结合, 使得绩效指标在预算过程中不仅是部门运行绩效的衡量标准, 还是细化绩效目标的重要指标, 从而促进预算的编制程序形成动态的循环系统。
(三) 对申报的预算项目实施事前评估
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就需要在预算执行前对预算申报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在预算编制环节, 高校对新申报的支出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反复论证, 保证项目的设立与高校长期发展规划和总绩效目标相一致。在事前对申报的预算运用绩效标准衡量评估, 增加高校立项的科学性和谨慎性, 使预算资金使用更具效益, 有助于高校的长久稳定繁荣。
二、预算执行和控制环节的绩效改革
对高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环节进行绩效改革, 主要任务是对预算资金的投入过程和产出效果进行监督和控制, 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 加强对产出和效果的控制力度
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要高校重视资金投入的产出和效果, 预算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高校财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力度和高校预算调整的规范性。首先, 高校各个部门执行预算时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其次, 预算执行力度较强的高校, 对预算支出的核定能够做到按核定数额和核定项目使用经费。最后, 注意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和绩效目标之间的联系, 对偏离绩效目标的预算执行, 予以及时调整。
(二) 建立和完善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系统
高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一种事中绩效监督, 绩效跟踪监控机制通过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 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计划的正确执行以及绩效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 要加强对绩效信息的采集, 利用日常督查和重点项目组织专门绩效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对预算的执行是否偏离绩效目标进行监督, 并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因此,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职责明晰、权责一致的绩效跟踪监控管理体系, 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环节的改革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能不能合理地对高校的预算支出进行与绩效挂钩的绩效评价。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任务是正确评价高校预算支出绩效实施的效果, 即评价预算支出绩效实施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一) 提高高校管理层对绩效评价的重视度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 但是目前我国公立高校对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没有开始实行绩效评价, 或是绩效评价只是走走形式, 没有发挥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将绩效意识深入到高校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 预算支出的编制开始不仅注重投入, 更要注重产出与效果, 预算执行过程中重视对绩效情况的事中监督, 并在预算事后及时反馈绩效评价结果。通过绩效评价传递的绩效信息来指导预算的全过程, 并为后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二) 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绩效问责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是完善预算问责机制的基础。预算的绩效问责机制, 使高校对资源输出和绩效产出的结果负责, 促进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成本, 增强资金运用效率等方面改善绩效表现。通过对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客观地反映预算部门资源投入的结果效益, 其最终目的不在于问责, 而在与确保预算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 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是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应该从这么几方面进行优化:首先, 绩效指标体系必须围绕绩效目标设立。因为绩效评价指标不仅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 还要对绩效目标的设立情况进行评价, 所以绩效目标的设定工作一定在实施绩效评价之前。其次, 绩效评价指标应当能全面反映预算支出与产出绩效之间的关系, 要重点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绩效评价。最后, 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绩效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同时, 还应该确定各个指标的标准, 它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依据。
四、预算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环节的绩效改革
对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环节进行绩效改革, 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 并对预算执行部门进行激励与约束, 并为以后年度绩效目标的设立和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和经验, 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资金效益的目的。
(一)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执行部门, 帮助预算执行部门找到绩效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预算结果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差距, 以便于其进一步地改善预算管理制度,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可以作为以后年度设立绩效目标和编制预算方案的经验和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实施绩效问责。
(二) 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
绩效评价信息公开是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布有助于实现群众的监督作用, 加强预算单位的自我约束, 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高管理者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布会自发形成预算实施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 绩效预算表现好的部门得到鼓励, 绩效预算表现差的部门产生压力, 从而产生的潜在的激励与约束效应。
(三) 对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依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激发高校各部门实行绩效预算的积极性, 有助于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绩效预算管理起到保障作用。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对各部门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并以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分配的因素。同时, 可以考虑将绩效考核结果和教职工的奖金和评优相挂钩, 绩效考评优秀的员工奖金多, 绩效结果差的员工奖金少, 或者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 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充分调动教职工绩效预算的积极性。
五、结论
绩效预算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 在高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避免片面追求绩效指标而产生的短期行为, 减少各院系部门为实现绩效目标扭曲处理财务数据,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 考虑高校的长远发展。二是绩效预算管理必须落实到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 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是相当必要的, 内部审计与内控信息报告制度可以对绩效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王娜.回顾高校预算管理改革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模型[J].经济师, 2011 (02) .
[2]李淑宁, 聂保清, 胡周娥.浅议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1) .
[3]张泽明, 周茵.论我国高校绩效预算制度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8) .
[4]张甫香, 张建.高校预算绩效偏离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 2010 (09) .
绩效预算模式 篇2
我单位属正科级行政单位,现有在册人员105人,其中:在职人员79人(含市委督查局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离休人员1人、退休人员24人,退职人员1人。本单位内设机构13个,具体是:文书(法规)股,秘书一科,秘书二科,综合信息科,常务股,人事股(机关党委办公室),调查研究股,全面深改股,财经股,机要密码股,保密股,档案管理股,机要保密政务服务中心;另下辖事业单位两个,市委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和仁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代做财务账务两个,其中行政单位一个,即市委督查局;事业单位1个,即中共仁怀市委党史研究室。
二、职能概述
我单位主要职能如下:
(一)负责办理市委日常工作事务,确保市委工作正常运转
(二)围绕中央、省和遵义市委及市委总体工作部署收集处理信息、反映动态、综合调研;组织安排市委各种会议、事务工作和市委领导同志参加的重要活动;督促检查中央、省和遵义市委及市委重要工作部署在本市的贯彻落实情况,转达和督办落实省委和市委指示、省委及市委领导同志批示。
(三)承担市委文稿的起草、修改和审核工作;负责市委日常文书处理,承担市委档案资料立卷、归档工作;承担为市委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的服务工作;联系、指导全市党委办公室系统业务工作和办公自动化的有关工作,组织指导业务培训。
(四)承担厅级以上和市主要领导安排的接待工作,承担大型观摩活动、考察活动及重要会议的后勤保障工作;承担食堂监管、公务用车车辆管理、办公用房和周转房调配、物业管理、会议中心后勤、节能减排工作。负责中央、省委和遵义市委及市委文件和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要害部门机密文电、信件及密码的传递工作。
(五)负责市委办机关行政事务、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等工作。
(六)负责市级重要接待任务的协调工作,参与接待部分重要宾客的工作。
(八)协调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和市纪委机关的有关事宜。
(九)完成市委和省委办公厅及市委交办其他任务。
(十)市委党史研究室贯彻执行中央、省、遵义市委有关党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统筹协调全市党史研究工作。
(十一)市委督查局负责督促检查中央、省、遵义市和仁怀市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负责《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等全市性重要文件和市党代会、市委全委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会等重要会议议定事项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安排部署的分解立项和督促检查。
三、资金使用及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一)资金使用情况
我单位20xx年度预算绩效目标共计1748.79万元,项目基本性质属经常性项目,主要用途是保障我办工作正常运转及市委相关平台的正常运行等,主要内容:
1、督查局工作经费5万元;
2、高速公路公益性广告牌对外宣传经费4.76万元;
3、市委重大事项工作经费319.20万元;
4、党研室工作经费17.23万元;
5、政策研究室经费0.78万元;
6、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工作经费1313.88万元。
(二)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我单位年初预算专项资金使用均按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做到年初有计划、实施有方案、追加有依据、日常有监督、结果有审核,资金使用与具体项目实施内容相符,不存在违规违法使用现象。
四、其他需要说明问题
无。
五、项目自评情况
我办绩效管理情况总体较好,对预算专项支出的7个项目进行了自评,自评综合得分98分,其中对车辆综合保障中心费用项目自评情况如下:
(一)该项目资金情况:年中追加预算87.94万元,实际支出87.94万元。
(二)年度总体目标完成情况:提高了我办工作效率,确保了我办工作的高效运转。
(三)具体指标完成情况:
1、数量指标:购置公务用车3台,其中新能源1辆,国产红旗1辆,考斯特1辆。年度指标值3,全年实际值3;
2、质量指标:资金使用是否规范 ,年度指标值:是,全年实际值:是 ;
3、时效指标:购车经费是否及时支付, 年度指标值:是,全年实际值:是;
4、成本指标: 资金是否控制在预算内, 年度指标值:是,全年实际值:是。
5、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车辆使用满意度,年度指标值:≥95%,全年实际值:100%,
绩效预算模式 篇3
【关键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
一、前言
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内部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完善自身预算管理手段,且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将人员编制、工资标准及失业保险等内容纳入到其中,提高整体预算管理水平。以下就是对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绩效评价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1.整合职能划分
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强调了对整合职能的划分,即将推进单位自身总体战略目标的达成作为预算整合目标,且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保障各个阶段预算目标的连贯性,继而由此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此外,基于职能划分的基础上,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求下属各部门及二级单位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持与总公司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且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协作意识,并明晰自身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范畴,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提升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2.用款计划
基于国家财政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上要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调整自身用款计划,即将国库直接支付内容纳入到用款计划范围内,继而通过由国库直接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的形式来满足用款需求。同时在国库直接支付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具体的活动事项对工资银行化、保险支出等支付方式进行选择。此外,财政直接支付也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体现,即在此种用款模式下,要求财政部门应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方法向收款人提供指定金额的资金。同时由于在财政直接支付模式下涉及到了工程采购支出、工资费用支出、服务采购支出等领域,因而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重点掌控用款计划的主要内容,最终由此实现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
3.考评设置
考评设置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中的关键,且为了达到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当代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单位自身经营业绩考评方式全面掌控到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经营业绩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实现对预算管理方案内容的调整,继而由此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并实现对财务预算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基于考评设置的基础上亦实现了对各管理部门及员工业绩的整体评价,继而随时掌控到财务人员实际工作效率,并引导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另外,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逐渐通过对控制职能的规划保障财务拨款的有序开展。
4.预算编制
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员经费支出过程中事业单位着重强调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数据信息对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基本工资等内容进行核对,以此来保障预算结果的精准性。此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亦注重强调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容纳入到其中,最终由此实现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第二,基于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背景下,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求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严格遵从职工教育经费=1.5%基本工资、工会经费=2%基本工资、福利费=2%基本工资的公用经费预算原则,继而由此来保障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在综合定额经费预算过程中应参照在职员工数据信息,以人数×5500元/年的形式达到预算目的,且就此提升整体预算效果,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
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就当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即可看出,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当代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预算质量因素的影响,不断规范自身预算编制工作,即强调事前调查和取证环节的重要性,并制定系统化的规范程序,最终由此实现高效率预算状态。同时基于此,为了提高资产利用率,应注重以建构监督部门的方法落实规范化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且达到良好的绩效评价成效。此外,在绩效评价环节开展过程中要求单位监督部门应将会计年度资产情况汇总纳入到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范围内,且逐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最终由此消除贪污现象,并提升整体财务预算水平,满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发展条件。
四、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相应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要求当代事业单位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通过预算编制、考评设置、用款计划、整合职能划分等途径来缓解不规范的预算管理行为,且引导财务管理人员趋向于规范化的管理状态,并严格遵从预算编制及监督管理原则,达到最佳的预算管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董丽萍.全额拔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与改进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15):47.
[2]尚虎平,于文轩.从“职能革命”到公共机构改革——卡梅隆联合政府公共机构改革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J].财经科学,2011,14(07):52-61.
绩效预算模式 篇4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 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把产出和结果作为关注的重点, 要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实事, 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财政部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 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以结果应用为保障, 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 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 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政府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希望能权衡各项预算的投入产出, 通过成本与效益间的比较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制度, 使政府预算不仅具有控制功能, 更增进其管理与规划的功能。因此, 预算绩效管理客观上要求支出预算编制采取一种以成本效益为导向的更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二、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 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基数+增长”的传统支出预算编制方法, 即以上一年度的支出执行数作为基数, 同时考虑预算年度的各种增长因素, 得出下一年度各项支出的数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但没有考虑以往支出的动因是否发生变化, 也没有考虑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有无变化, 对下一年度发生的临时性、突发性的事项更是难以预计测算。因此, 这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主观性强, 不注重成本效益分析, 降低了预算的准确性, 与政府倡导的预算绩效管理显然不适应。
三、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或支出预算时,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 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 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它与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方法不同, 打破了传统预算编制的“基数”概念。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1) 有利于克服“基数+增长”预算法不科学、不准确的缺点, 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零基预算是以当年高校事业发展计划为基础,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工作计划需要的费用内容及其开支, 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资金, 确保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完成, 有利于高校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学校战略性的重大事项上来, 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2) 有利于控制学校内部各部门开支的随意性, 防止预算膨胀。预算编制不细化、不明确, 必然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零基预算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定员或定额管理, 预算编制更细致更科学性。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模式, 按实际需要安排资金, 改变了各部门支出预算只增不减的态势。
从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上来讲, 零基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零基预算着眼于需要的优先程度, 然后综合财力进行比较分析, 确定支持的先后顺序, 同时要求对各项支出安排进行详细审核。而需要的优先程度必须以绩效作为取舍和排序标准。因此, 在实务操作中, 高校支出预算管理应当优选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方法, 从源头上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贯穿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
四、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建立
1. 预算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是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下高校可以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预算责任部门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领导决策机构, 负责预算相关事项的决策。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预算的编制、汇总、审核、下达、调整及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 一般设在学校的财务部门。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及汇总, 是预算的直接编制者和实施者。
2. 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
(1) “零基预算+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编制起点。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影响, 所有预算支出都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部门基本情况来重新编制预算, 实效性强。目标管理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要求各部门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必须设立绩效目标, 目标设置应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 并方便考核评价。各责任部门预算编制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明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首先应明确学校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为基础, 各责任部门编制各自的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步,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编制经费预算、设定绩效目标。各预算责任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支出预算, 并设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项目执行要达到的效果和预期实现的效益, 体现本部门工作计划实施的效果。
(1) 采用定额或比例计算法编制基本经费项目预算。基本经费是指与学校规模密切相关的非限定性经费, 由学校自己支配, 可以利用定额或比例计算。首先, 要确定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补贴、绩效工资、其他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及公积金等支出。公用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护 (修) 费、招待费等。这部分费用可采用生均定额标准、人员定额标准、比例标准以及基于业务的定额标准, 其次, 要确定基础数字。各责任部门应当根据本部门历史数据和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确定编制基本经费的相关数据资料, 如人事部门的教职工人数及工资组成情况、教学和研究生部门的各类在校生人数、后勤部门的校舍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资产部门的设备总额、类别和新旧程度、车辆运行情况等基本数字。
人员经费预算根据在职、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的数量与结构, 结合支出定额标准、补贴标准和补助比例进行测定。公用经费预算要根据各部门经费性质的不同, 实行分类管理。实行校院两级预算的教学院系应按学生人数和专业类别制定生均综合定额, 确定院系的正常教学业务费;各类党务行政部门根据单位职能, 按照人均定额标准和基于业务的专项定额标准, 确定正常办公经费;后勤运行经费中的水、电、暖、保洁等支出, 按照学生人数、房舍面积、保洁面积, 结合历史成本数据, 采取不同的取费模式和计量标准确定。除上述正常运转经费外, 对各院系和部门的特殊业务支出实行专项补助、专项核算。
(2)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编制专项经费项目预算。专项经费是指用于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限定性经费, 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区分为财政专项和校内专项。各部门提出专项经费需求计划, 并向学校具体说明经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设目标, 提供可行性报告, 同时列出具体支出明细和测算依据。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评审机构, 对提交的项目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并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第三步, 逐项审核支出预算, 分析判断项目轻重缓急。学校审核预算时, 以零为起点, 逐项审核支出预算。对各项目的性质、目的、轻重缓急和预期效果等进行分析, 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以及各部门承担的重点任务, 初步提出经费支持的先后顺序。学校安排预算时, 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经费, 当年的重点任务应予保证。在此基础上安排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的安排应当参照评审机构的排序确定。
第四步, 确定经费支出预算。在逐项审核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经费支出预算草案, 将经费支出预算草案与经费收入预算进行对比, 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和项目重要性及轻重缓急程度确定支出预算。
(2) 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 强化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预算下达后, 开展事中绩效监督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应确定绩效监督关键点, 金额较大的项目、重点部门的经费应成为监督重点, 项目的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应是关注点。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是事中监督的协调机构,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职责承担不同的任务。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对各单位预算执行项目的控制, 确保支出不超项目总预算和明细预算, 监督预算执行进度。审计部门对预算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支出内容是否符合预算。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项目阶段性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重点项目, 至少在当年6月底前由项目管理人员展开自查, 逐项分析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推进情况, 撰写绩效跟踪报告, 对执行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
(3) 建立事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将绩效评价内化为日常工作方式。预算绩效评价是对经费支出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应当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预算管理委员是绩效评价的领导机构, 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具体组织工作, 制定考评工作方案。绩效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公众评判法, 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当采用计划标准, 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要从项目决策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绩效成果三方面考虑, 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学校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 逐步把评价范围扩大到所有预算支出项目, 将绩效评价内化为日常工作方式。
(4) 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绩效问责。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问责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 也是难点, 现实中往往存在“重考核轻奖惩”的现象, 评价结果不反馈, 或者有反馈无整改, 造成学校上下对绩效评价工作的不信任和抵制, 使绩效评价工作有始无终, 而且耗费了高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高校应当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的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挂钩, 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目前, 应以重点支出或重点项目作为切入点, 建立绩效问责机制, 对绩效评价成绩不合格的部门, 高校可采取不安排项目或削减下年度支出预算的方式进行问责。
通过建立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的支出预算管理将形成一个更为科学的循环系统, 将支出预算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和结果应用相结合, 有助于实现预算“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目标, 推进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摘要:近年来, 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落实预算绩效管理,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本文就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和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将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 提出构建科学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重点论述了预算管理体制和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 在预算管理中引入“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 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事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绩效问责。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廖晓军.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中国财政, 2011 (11) .
[2].王祺扬.试论构建公共部门绩效预算制度.财政研究, 2007 (1) .
[3].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会计研究, 2008 (2) .
[4].龙英.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2013 (1) .
[5].杨光.高等学校零基预算编制问题研究.财务与金融, 2012 (1) .
预算绩效考核自查报告 篇5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是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是落实“预防为主,普及健康”卫生方针的大事,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及母婴艾滋病传播防治、结核病防治、传染性疾病防控、职业病监测、卫生应急、食品安全保障、健康教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
(二)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项目实施进展良好,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标。免疫规划建卡建证率全年完成100%,疫苗接种98.58%;艾滋病防治哨点监测完成率100%,密切接触者HIV抗体检测率90%;结核病防治病原学阳性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96%,肺结核可疑者免费检查率87%;重点传染病监测采样分析620个,职业病监测检查1500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205个。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20xx年上级下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总额204.99万元,其中免疫规划5万,艾滋病防治37.94万(其中16.04万用于妇幼母婴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1.2万,结核病防治19.23万;其中因素法分配141.62万,包括职业病防治15.8032万,传染病防控与卫生应急30.4237万,健康教育与食品安全17.3931万,计生事业经费6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62万,卫生监督10万。各项资金均已足额按时下拨至各项目单位。
(二)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1、免疫规划: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加强疫苗冷链运转,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组织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全年共接种疫苗185982剂次。开展了疫苗的普种和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强化入学入托儿童接种证查验。
2、艾滋病防治:宣传艾滋病知识,门诊长期开设,对城区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HIV、丙肝、梅毒检测,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上;顺利完成了哨点监测项目,全区完成HIV抗体检测75967人份。孕产妇免费“艾梅乙”检测10162例,检测率100%;发现艾滋病感染患者6例,均给予了免费的干预治疗。
3、结核病防治:免费拍摄胸片、查痰2952人,登记治疗肺结核病人456人,深入乡村督导102次,督导肺结核病人659人次。对发现的43名学生肺结核患者采取了规范管理与处置。
4、慢性病防治:开展了慢性病基线调查,对死因报告人员、肿瘤登记人员、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人员进行了培训。
5、职业病防控:对66家企业的6125名员工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702人;检出疑似尘肺病18人,建议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到上级机构诊断复查。
6、传染病防控: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进行了4期培训。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全年共报告传染病8156例,预警213次,处置聚集性疫情2起。未出现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率100%。
7、城乡饮用水监测与食品安全:及时对外环境、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风险调查、生活饮用水等4382个样品进行了检测。
8、健康教育:电视台签约宣传,印发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血防、职业病、艾滋病、精神卫生、慢性病等宣传册,设置了两个宣传栏,每2个月更换一次内容。
9、免费孕前优检:20xx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5500对,实际完成检查人数5502对,目标人群覆盖率100.36%。集中健康教育3000人次,优生咨询11004人次,提供评估5502对,其中高危诊断2475人次,早孕随访(4次/年)5061人次,妊娠结局随访4511人次。
(三)项目管理情况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领导重视,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项目管理方案,牢固绩效理念,强化支出责任。将年度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基层项目实施单位,各部门及乡镇通力协作,确保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2、强化专项资金制度建设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金拨付程序规范,其原定用途与预算批复用途相符,符合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专账核算,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现象。
3、提升项目资金监管能力
定期开展督查,及时掌握项目进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每季度召开工作调度会议,进行工作测评,督查和测评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每年多次迎接市卫计委、市财政局的专项经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三、项目绩效情况
着力抓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全面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治管”三位一体防治服务体系。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的接种率,开展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控,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检测的可及性,提高预防知识水平,营造关怀和反对歧视的社会环境;全力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及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扩大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突出患者发现报告、病原学阳性率、治疗规范率和成功率等关键指标,进一步降低结核病发病和死亡水平;按质按量完成流感监测、重点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食品安全、卫生应急、健康教育等项目任务。
项目服务规范性及质量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老百姓逐步树立了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检查发现了一些早期疾病,为患者的及时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起维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对于提高居民健康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群众受益程度日趋增加,全区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绩效目标不够细化量化,导致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和效果。
(二)宣传发动力度不大,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理解不够透彻。
(三)公卫专职人员较少,服务能力偏低,工作经费比较紧张,仪器设备配备不足,工作开展难度大。
五、整改措施
(一)努力抓好绩效目标管理工作
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目标,进一步做到绩效目标明确、细化、量化。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宣传栏、标语、讲座、咨询等方式,让群众了解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内涵;加强政府在宣传中的主导作用,消除居民的抵触情绪。
(三)增加公卫人数,提高公卫人员的待遇和服务能力
绩效预算魔方 篇6
河北省财政厅让财政监督实现了财政合规性检查和财政绩效监督并举,让财政改革有效地预防腐败问题有了实质性的抓手,并且实现了财政大监督“由虚变实”的转换。从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到河北省财政厅印发《深化省级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河北省财政厅通过改革,构建了覆盖整个财政资金运行的联合监督网,也称为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
全过程预算监督
河北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局长姚绍学告诉记者,以前监督检查局在管理资金方面难度很大,难免受到人少、事多、监督难等情况影响。并且工作范围比较窄,仅做财政资金合规性检查,但这又与审计部门的工作相重复。面对这些困难,监督检查局要想有大的作为,必然感到掣肘。于是,河北省财政厅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改革创新,实现以绩效为导向,实施全过程预算监督,以及构建制衡机制,形成监督结果应用闭环。转型力度很大,目标就是要建立绩效监督新机制,不过这一切工作也在实践探索之中。
所谓绩效监督新机制,就是将财政监督工作融入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覆盖绩效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以及执行效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绩效预算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在加强对绩效预算编制质量的监督方面。组织指导编制绩效预算,提高部门编制预算的绩效理念,强化预算编制审核的绩效导向,重点从绩效目标是否精确明晰可实现、绩效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可考核、评价标准是否客观实际可检验三个方面,通过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组织、指导、参与和审核,发挥监督作用,完成编制任务,提高编制质量。
在加强绩效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方面。将绩效运行监督贯穿于绩效预算执行各个环节,动态监控项目执行、资金运行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定期采集并汇总分析绩效运行信息,及时纠正偏离或未达到阶段绩效目标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研发利用统一的会计核算管理平台,对流程设置、会计核算信息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督,借以客观反映部门预算运行的质量和效果。
在加强对预算执行效果的监督方面。构建部门自评价、财政重点再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新模式。采取部门自评与财政重点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部门对所有预算项目进行自评的基础上,财政部门进行自评指导、复核和重点再评价。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社会关注热点为重点,优先选择涉及“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等重点领域的工作活动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将所有工作活动纳入绩效评价范畴。对部分政策覆盖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增强绩效评价社会监督力度和评价结果公信力。
整个工作过程中,监督检查局的作用贯穿始终。监督检查局常务副局长张振川告诉记者:“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高志立对财政监督业务非常精通,上任后就提出了整合监督力量,开展绩效监督工作。监督工作从源头开始介入,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然后监督评价结果再反馈到预算编制执行当中的全过程预算监督,这是一套循环模式。”
监督检查局经过这次转型调整之后,担负起了河北省绩效监督的责任。绩效评价工作被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和环节,它将是监督检查局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换言之,就是除了财政资金合规性检查以外,还要进行绩效监督,简称“一体两翼”。“一体”即财政监督,“两翼”分别是合规性检查和绩效监督,两方面相互配合。只有“两翼”同时发展,“一体”才能腾飞。
机制保障
众所周知,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要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还要有相关的保障为其护航,否则这个模式只会停留在顶层设计当中。如何让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并且发挥出应有作用?河北省财政厅通过建立健全绩效挂钩、报告、公开和问责等制度措施,形成监督结果应用闭环,切实发挥财政监督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职能作用,真正实现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因此,监督结果应用闭环是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的效果保障。
首先是建立监督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机制。将部门预算项目、工作活动绩效评价情况作为制定财政政策、安排年度预算、分配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依据,实现监督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
其次是建立监督结果报告制度。定期汇总各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和整改落实情况,呈报省政府或分管省领导,作为加强预算执行监控、改进预算管理、反映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第三是完善财政监督结果公开制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逐步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环境保护等类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处理处罚决定等结论性内容公开。
第四是建立绩效问责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省委、省政府对部门工作考核办法,对因故意或管理过失致使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下级政府以及责任人员实施绩效问责。
整个闭环模式中,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并且结果公开,这就反映出绩效监督当中的果敢性。避免“口号式”的运动,进而能让绩效评价结果来深化和解决财政管理的现实难题。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严密的顶层设计当中,河北省财政厅智慧地把绩效评价结果的监督职责放在监督检查局,让绩效结果运用有了强大的发力点和实现路径,让设计方案能够落地。
据记者了解,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没有设置在监督机构,而仅仅由一个处室来做。绩效与监督本来就是相互交融,有了绩效评价的抓手,监督工作才能准确发力,并且能为日后开展内控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反之有了监督权力,绩效评价工作才能更有效力的发挥作用。
nlc202309021405
河北省财政厅根据新修订《预算法》和即将出台的《预算法实施细则》中有关全面、客观反映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的要求,对省级预算部门资金绩效监督做了全覆盖。为此,统筹协调、组织厅内具有监督检查职能的11个处室、单位,分类口开展工作活动重点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另外省财政厅在领导配置方面也下了番功夫,财政监督检查局局长姚绍学是厅党组成员,由监督检查局局长来统管这些监督部门。由此可见,财政厅在监督业务上,基本实现了统一领导。据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绩效评价与监督相割裂的状态时,河北省财政厅已先行一步,实现了绩效监督的大监督模式,这也代表着监督机构转型的一个发展方向。
形成监管合力
如果说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是个创新,那么整合全厅的监督力量便成为了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的一大特色。
业内深知,要达到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很难,如果仅仅是监督部门来做这个工作,那么这种创新模式仍然会停留在表层。只有让财政业务管理部门加入其中,才能让绩效监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河北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中心工作全局,建立健全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和财政各业务管理机构之间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的监督工作新模式。
河北财政监督新机制的一大特色就是建立健全了不同于以往的、权责明确的、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和财政各业务管理机构之间的监督工作新模式。财政业务管理部门和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两大块统筹协调、权责明确、不留死角,前者包括预算绩效管理处、国库支付局和各部门预算主管处,后者包括厅内有监督检查职能的监督处(局)、财政监察一至五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等10个单位。其中,预算绩效管理处主要负责研究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绩效挂钩、报告、公开和问责等制度措施;国库支付局负责完善财政财会信息管理平台;各部门预算主管处要加强对部门绩效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控和自评指导,还要与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归口处室共同对对口部门部分工作活动和重点预算项目绩效情况进行具体考评。此外,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还要对第三方评价进行监督,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可靠。
至此,全过程预算监督模式,监督结果应用闭环,整合监督力量,完美的组成一体。全过程绩效监督模式重点作用事前绩效;监督结果应用闭环重点作用事后绩效;整合监督力量重点则是在工作机制方面发挥作用。河北的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全景式勾勒出现阶段地方财政监督的清晰脉络,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新机制。
打破固有利益
其实,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是比较先进的理念。但是先进的理念一般都面临着难落地的尴尬处境。不过,对于财政人来讲,真正难的确实是“功夫在诗外”的状况。在推动某项改革的时候,改革就会首先变成部门利益之间的博弈,而这种博弈往往会通过一些“技术缺陷”使得改革裹足不前,监督检查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道出了几个难题。
第一是依据的难题。作为财政去实施绩效监督,往往会被预算部门提出质疑。虽然《预算法》里明确规定,政府的财政部门监督本级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但是如何去监督,这是一件难事。原来只是财政资金合规性检查,监督部门只要去部门单位检查资金有没有违规,有没有违纪等现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换了方式,除了检查有没有违规违纪,还要对其做效果评价,这是工作内容的一种延伸。虽然绩效评价本身也是监督的方式方法,但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通过绩效评价,某个预算单位得到的是中等偏上的绩效评价。那么中等偏上的绩效评价结果是依据什么标准得出来的?评价的方法原理是什么?预算单位是否认可这套评价方法?因为单位不同,项目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评价方法。所以评价小组制定的评价方法,要取得预算单位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的过程是很艰难的,绩效评价本身就触碰到了部门的固有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保持效能,就要克服这第一道难题。
第二是指标体系的难题。当然指标体系不仅是河北的难题,也是全国的难题,甚至是个国际难题。姚绍学说道:“目前很少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能够如实客观的反映事实,但是作为指标体系则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它涉及到评判标准的问题,比如给某两个单位的绩效成绩分别打出70分和80分,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异是什么,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这是需要研究的。”
如果要让各个预算单位认可财政部门做的绩效评价工作,那么指标体系得到认可是重中之重,由此得出的评价结论对方才能认可。要让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必须要有个过程。这也是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需要研究创新的内容,也是要克服的第二道难题。
第三是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难题。简言之,就是所用的一套评选方法,要在大多数单位部门能够适用,不能一个部门一套方法,最后导致没有可比性。这也是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要在探索中逐渐完善的内容。
最后,张振川告诉记者:“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改变了过去财政资金运行的整个流程,以前部门就是要资金,花钱只要不违规就是好的。但是,现在部门先要考虑所做的事情该不该做,做完能达到什么效果。所谓大监督就是把绩效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同时也相信这些难题也会成为全过程绩效预算监督模式不断创新的动力。”
绩效预算模式 篇7
一、十堰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及取得成效
2009年以来, 根据湖北省财政厅要求, 在十堰市财政局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 我市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有力地推进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市财政部门成立机构, 充实人员, 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分类实施, 稳步推进, 开创了我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良好局面, 取得了较大成效。
(1) 提高了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力度。首先, 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得到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局长吴先锋同志将绩效评价工作作为我市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全力支持;其次, 绩效评价工作获得财政业务部门的共识, 财政绩效评价部门通过组织学习讨论, 加强与财政业务科室的沟通协调, 得到各业务科室的理解和支持, 使绩效评价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 绩效评价范围逐步扩大。三年来, 我们共组织绩效评价工作组对10项专项资金实施了绩效评价, 资金规模达1.8亿元。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廉租房建设、水利、农业、旅游、基本建设等方面, 相继建立了就业专项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科技专项资金、教育附加、旅游发展专项、廉租住房保障专项等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初步建立绩效评价模式。经过三年多的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 逐步掌握了开展绩效评价的基本规律,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绩效评价模式。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 统一的格式文本, 以及三级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式, 即“部门 (单位) 自评, 专家现场考评, 财政综合评价”模式, 形成完整的评价模式。
(4) 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库。建立了就业、教育、科技、扶贫、旅游、廉租保障、水库、外贸等10多项专项资金评价指标;设计了就业专项资金、教育专项资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问卷调查;建立绩效评价专家库, 已从社会各领域挑选近20名专业人才作为专家库成员;完成绩效评价报告20多个, 建立评价结果反馈和公示制度。
(5) 绩效评价结果初步运用。一是通过绩效评价和分析, 针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提出评价建议, 并督促资金使用部门进行整改, 促进部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如2008年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过程中, 我们发现, 当年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达784万元, 特定政策补助支出 (拨付给企业) 522.2万元, 这两项支出占了总支出的近37%;而与就业人员密切联系的免费职业介绍支出仅占4%。另外, 小额担保基金达1000万元, 但当年发放贷款仅113笔270万元。我们在反馈意见中提出要调整出去结构, 支出重点向享受对象的直接利益挂钩的建议。在2009、2010年资金使用过程中, 劳动部门进行了及时调整, 免费职业介绍支出占到总支出的11%以上, 有效地提高了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试点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在2011年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 专门设置项目绩效栏目, 由财政绩效评价部门提供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结论及建议。下年度的项目资金预算, 将根据上年度专项资金的评价结论安排、调整或减少。
二、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分析
1. 思想认识层面
(1) 预算部门 (单位) 绩效理念淡薄。由于惯性思维, 预算部门 (单位) 普遍存在“重项目, 轻管理, 重投入、轻绩效”的思想, 往往只顾争取项目和分配资金, 不注重支出绩效。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后, 部门不组织项目验收, 不进行跟踪问效, 造成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行为屡有发生。
(2) 资金使用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单位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积极性不高, 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把财政部门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当作是一般的财务专项检查。领导重视不够, 组织安排不到位, 资料准备不充分, 自我评价报告不全面, 资金使用绩效分析不足, 存在敷衍应付心理。
(3) 参与绩效评价工作人员思想懈怠。被评单位工作人员对财政部门安排的绩效评价工作存在应付、推诿甚至抵触心理, 自我评价不够深入, 资料准备不足, 消极对待评价考核, 导致绩效评价效果不理想。从这几年的绩效评价工作实际来看, 尽管财政与被评单位事先进行多次沟通, 但由于被评部门具体实施人员的认识不到位, 造成对绩效评价指标理解不够透彻, 资料准备不足, 直接影响到评价工作的效果, 不能反应专项资金真正使用绩效, 使绩效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2. 技术层面
(1) 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难度。绩效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 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 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评价的复杂性。如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 来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衡量, 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难点。尽管我们根据外地经验和省内兄弟县市做法, 相应制订出一些评价指标, 但由于地域差异, 环境不同、以及具体支出项目的实践评价侧重点等, 建立适应我市实际情况, 科学、全面地体现我市财政支出“质”性和“量”性有机融合的指标体系绝非易事。
(2) 绩效评价标准难以恒量。一是指标的结构及分类难以确定。如果对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全面反映资金绩效, 是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各层级的指标分值或权重难以恒量, 需要专业的数学技术作为支撑;三是明细指标的评价标准也不太好把握, 如何才能让一条指标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资金的某一项绩效, 在实际中很难操作。
(3) 实施绩效评价需要专业技术型人才。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广, 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既熟悉财政支出方面法规, 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又要非常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决策、经济管理以及与财政支出相关行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的设计, 都需要用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完成;另外, 评价资料及数据、绩效分析及报告撰写, 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咨询机构和高层次人才。从地市级层面上看, 由于地缘和资源限制, 不管是专家、工作人员还是中介机构, 整体素质相对较弱。因此, 需要加大培训和学习力度, 增强财政绩效评价部门自身能力, 强化部门参与绩效评价人员的意识;同时, 培育绩效评价中介机构, 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专家库, 不断提高绩效评价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 制度层面
(1)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法律依据主要是财政下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字[2011]285号) , 而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到各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 其责任主体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 需要各预算 (部门) 单位的大力配合, 因此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 来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此外, 一些辅助性措施也未到位, 不便于具体实施或操作, 如评价结果的运用, 绩效预算机制、绩效奖励与处罚等。
(2) 绩效评价职能有待明晰。财政绩效评价部门职能范围有限, 责任与权力不对等。部门和项目单位只对财政业务科室负责, 而财政绩效评价部门对单位没有约束力和有效手段, 因此绩效评价主要依靠各业务科室协调, 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此外, 由于职能定位不清, 使得绩效评价工作从组织、设计到实施报告全部由绩效评价科来完成, 工作量大, 绩效评价部门人数有限, 效率及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3) 专家与中介机构参与机制不够完善。从长远看, 只有引入中介机构和专家, 才能达到实施绩效评价的最佳效果。但当前, 专家队伍参差不齐, 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能参与绩效评价的中介机构少之又少。如何对中介机构和专家进行有效管理, 明晰中介机构与专家在绩效评价中的职责和作用, 真正发挥他们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和权威性, 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 评价结果运用还需加强。一是缺乏评价结果与预算结合的预算分配机制, 无法有效地加以运用;二是虽然在实施评价过程中, 我们聘请了专家参与并打分, 但对于评价结论的权威性, 单位还存在疑虑, 需要更加规范绩效评价过程, 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三是相应的奖惩制度或措施还没有出台, 评价结论并未涉及到预算部门或单位的实际利益, 导致绩效评价失去意义。
三、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在三年多的实践基础上, 经过不断总结和思考, 我市预算绩效管理2012年的工作思路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以目标考核为手段, 进一步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完善职能, 协调配合, 不断提高绩效评价人员素质, 推行绩效目标管理, 扩大绩效评价范围,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构建适合十堰市实际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1. 加强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按照顶层设计思想, 从预算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入手, 相应出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绩效跟踪以及评价结果应用反馈等相关制度, 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二是完善考核机制, 将绩效评价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范围, 实施奖惩措施, 增强各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 顺势推动绩效评价工作开展。
2.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职能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是一个管理过程。作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 财政部门就具有相应的管理职能。财政绩效评价部门职能, 绩效评价部门应参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绩效评价的全过程中, 赋予相应权利和责任。同时, 财政内部科室要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 相互协调, 形成合力, 才能有效完成预算绩效管理任务。
3. 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关键。一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管理机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促进部门改善预算管理, 增强支出责任, 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大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结合力度, 将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监督, 引导和规范单位支出行为, 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能;三是逐步建立绩效问责制度, 充分体现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 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工作机制;四是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透明度, 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尤其是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 要依法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4. 积极培育评价中介机构
绩效评价具有一定专业性, 要求绩效评价人员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因此, 即使从长远看, 引入中介机构参与是实施评价的必然选择。加快对绩效评价中介机构的培育, 营造良好的绩效评价市场环境, 积极引导、规范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 加强业务指导, 使之更好地为绩效评价工作服务。
5. 引入PART管理模式
绩效预算模式 篇8
高等教育预算管理模式指国家财政部门依据经济社会水平和财政收支状况对高等教育的预算以及高等教育的收支活动采取何种管理方式的一种预算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管理目前实行的是综合定额和专项补助相结合的拨款模式。“综合定额”指的是教育部门根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综合考虑高校的情况而制定的各种定额标准;“专项补助”指的是财政部门对高校发展的各种特殊需求提供专项资金的补助。同时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 受援的高校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
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在保证高等教育活动拨款的同时, 以高等学校的绩效状况和改进程度作为拨款依据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其实质是将绩效预算作为一个有效工具, 更好地配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绩效预算运作机制、预算评价指标和绩效监控机制的内容。
美国的田纳西州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制定和实施绩效预算最早的州, 被各界人士视为比较成功的案例。1975年美国政府号召公立高校参与绩效预算试验计划, 其中美国的21所公立高校中有12所自愿参加了该试验计划。此外, 美国田纳西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在1979年实施了包含10项绩效指标的绩效预算政策,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绩效评价提高高校负责程度和改进质量, 进而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健康的发展。田纳西州对高等教育的绩效预算指标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 除了基本的投入指标外, 又将10项绩效指标分成两类: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 旨在将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
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EFCE) 负责英国的高等教育教学预算。HEFCE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拨款时采用投入导向型拨款, 即并没有将高校的层次、类别、专业差异成本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教育拨款的主要衡量要素。然而, HEFCE也会对各个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对那些连续几次评估质量低下的机构和专业会采取严格的政策, 如停止对该机构该专业的拨款或者是减少其招生人数和拨款数额等等。同时英国为处理高等教育一般性和专项拨款的决策, 设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这一中介机构是独立于政府之外进行拨款, 旨在监督高校履行工作职能和加强高等教育质量, 从而更好地引导高等教育自由、良性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预算数近两年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其中2013年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占中央本级总支出的5.55%, 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的21个大类中仅次于国防、科学技术、国债付息支出和公共安全。同时2013年高等教育预算占教育总预算的87.53%, 位列教育总预算的第一位。单从我国目前国情和上述分析,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拨款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如缺乏规范性和公正性, 以高校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以高校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同时鉴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仍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 绩效思想的理念和体系还尚不完善, 导致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运作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 绩效预算运作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的高等教育预算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国家财政部根据其经济社会水平和财政状况, 综合考虑上年的教育预算数以及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机制。该运作机制的程序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和干预, 缺乏客观性和透明度。同时绩效预算这一理念并没用很好地运用进去, 导致政府对高校的绩效考核存在考核片面、忽视高校实际情况以及拨款情况横向及纵向比较不公等问题, 又导致高校只关注国家绩效预算机制而忽视自身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健全绩效预算运作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二)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尚不完善
目前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的评估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但其评价指标没有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设计和指导, 而是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所有的高校, 这就导致高校竞相以国家的评价指标为战略目标进行高校的规划和发展, 从而忽视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方向。考虑到目前高校扩招等多种因素, 我国的高校体系变得错综复杂, 从而使影响高校绩效评价的因素增多, 致使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显得尤为困难。
(三) 绩效监控机制尚未建立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虽然关注高等教育绩效考核前的高校教学状况, 但在实际的考核中并没有对教育投入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致使教育投资没有发挥其鼓励高绩效的高校运作和发展的作用;同时国家也未对绩效拨款后的高校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这种机制导致部分高校以争取更多的国家教育基金为最终目的, 未能对国家的教育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致使高等教育绩效预算评价越来越形式化。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我国建立绩效监控机制变得极为迫切。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 健全高等教育绩效预算运作机制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增加教育拨款透明度以及改善教学质量, 可将高等教育绩效预算运作机制的主客体由政府和高校双方变为政府、中介机构、高校三方分工协调运行。其运作程序是财政部将其教育经费拨给该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和具体拨款评价指标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 从而根据评价结果对高校进行相应的拨款。在绩效预算运作机制中引进中介机构, 可以使中介机构发挥其中间作用, 更好地将政府的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的具体运作上, 从而使教育预算资金能发挥到最大效用。此外, 中介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高校拨款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以及一些教育中介组织。考虑到我国尚不健全的中介机构, 可以先从建立高等教育专家评估小组开始, 逐步过渡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类似的正式组织。
(二) 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有效运作的关键和首要任务是进行绩效指标的选择。美国田纳西州通过对绩效指标的分类设计, 有针对性地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 从而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的发展情况, 绩效指标的具体设计应该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合适性原则。考虑到目前高校扩招等多种因素, 我国的高校体系变得错综复杂, 从而使影响高校绩效评价的因素增多, 指标权重的选择判定变得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对高校的共性和特性给予高度重视。为此, 根据我国国情, 可将绩效指标纵向分成两类: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横向分成两类: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如表1) 二是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办学成果的各个方面, 如学生数量、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等, 也要考虑不同类别学校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教育基金的有效配置率。三是适应性原则。绩效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高校的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指标权重的选择判定是要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指标的设计更加客观、科学和公正。
(三) 建立绩效监控机制
绩效监控机制指在高等教育绩效预算执行结束后, 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3E标准 (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评估预算执行情况, 并根据评估情况分析预算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预算管理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国家对教育基金的有效配置, 而且能使高校更好地良性运作。此外也可以采取将评估结果与拨款相联系的间接的方式, 比如在对各个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时, 对那些连续几次评估质量低下的机构和专业采取严格的政策, 如停止对该机构该专业的拨款或者是减少其招生人数和拨款数额等等。这些直接和间接的绩效监控机制将会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的管理模式。
四、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迫使政府在面对高等教育投入成本的巨大压力时将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教育预算基金的有效配置。在美国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以绩效预算思想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 解决了其教育基金紧张与教育规模扩大这一矛盾。同时研究国外高等教育绩效预算模式的发展历程, 大多经历了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压力和阻力, 而且国外的绩效预算仍处在实践中继续探讨和检验阶段。同时鉴于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制度, 我国的高等教育绩效预算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良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8 (09) .
[2]魏良华.国外基于绩效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
[3]罗晓华, 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 2008 (04) .
[4]David Billing.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trends in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ation:Commonality or diversity?[J].Higher Education, 2004 (1) .
[5]黄丽.基于绩效评价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2009.
[6]成建平, 章大为.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刍议[J].文教资料, 2011 (04) .
绩效预算模式 篇9
就使用范围而言, 当前政府预算管理主要应用投入型预算管理模式, 其基本特点是:支出控制者 (如立法机构、财政部门) 要求支出部门制定详细周密的预算以及定额体系, 并限制部门管理者的权利和灵活度, 严格监督和控制其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来临, 绩效预算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加强公共财务管理、进而实现绩效性受托责任的必然选择。而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作为一种系统规范政府会计信息生产和传递过程的重要制度, 往往会随着政府制度环境 (特别是预算管理) 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同时也为财政预算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一) 传统预算的特点及与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的适应性
政府部门和支出单位遵循“过程正确”的原则, 即认为正确的过程必将产生正确的结果, 强调财政资源的获取和使用符合预算规范性要求而非资源使用的产出和效果。总体而言, 投入型预算所关注的是财政资源使用主体的合规性绩效, 实际表现为各类财政支出总量、结构以及用途被强制性标准化, 通过对预算投入的控制来实现对预算使用的约束和规范。
作为公共财政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我国政府会计目前仍以1998年开始实施的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 在以现金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时点来确认交易和事项, 以某一期间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流量差异来计量财务成果, 不考虑由于执行预算而引起的其他形态经济资源的变化。这种核算基础显示出与传统预算特点的适应性:当财政部门按预算和各支出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 或按批准的预算及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拨付采购资金时, 现金收付制能较为全面地追踪和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 确保支出部门能够严格遵守预算拨款。财务决算时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也可以直接以实际拨付数为依据。此外, 由于在实际编制预算操作中, 我国政府往往是以上一预算年度的各分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为基础, 结合当年经费增量, 最终确定预算期内各分项预算的分配比例及其数额。这种预算编制程序更多关注的是预算增加额的分配, 对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集中于及时性, 故收付实现制能够满足其编制要求。
(二) 绩效预算导入的背景、动因和形式
绩效预算的产生源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公共支出管理的重点由投入转向产出, 并将管理和运作财政资源的权力下放给各部门和支出单位以提高运作效率。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集中在政府预算管理领域, 要求政府治理中的四大要素 (公共受托责任、透明度、参与和可预见性) 应结合并融入到预算管理中。按照受托责任理论, 政府内部各级施政者不仅需要就政治受托责任和管理受托责任向上级授权方汇报业绩, 也需要就财政资源的运营责任向最终授权方 (国民) 和政府资源的提供者 (纳税人) 反映情况。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预算和预算外活动进行全面、清晰和及时的报告, 增强政府对公众信息交流的公开性和充分性。同时, 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反向参与和监督能够成为弥补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关键机制。作为典型的公开事务, 预算又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最佳平台。通过预算规划, 公众得以事前了解政府和支出机构的支出目标, 资源分配以及资源使用预期结果。
新公共治理的制度特征体现了建立民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率型政府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 政府的业绩评价不仅为政府自身追求行政绩效合法性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战术, 同时也回应了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治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诉求。基于预算的绩效评价不仅明确要求政府机构对耗费资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负责, 更应对与其产出相关联的全部成本负责, 承担起主要由成果和产出计量的财政绩效受托责任。为此, 政府会计系统应该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内部控制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反映授权事项履行情况中能够予以货币量化的部分, 包括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绩效预算的导入通过正向动机传递机制实现政府组织管理绩效水平:即绩效预算管理首先通过公共财政策略制定绩效预算指标, 在对绩效完成的公共成本和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对比的基础上, 采用报告制度公开预算执行结果, 并最终由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公证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由此确定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额。绩效预算传递机制表明在预算管理下, 业绩驱动的关键因素正从预算资金投入控制向目标效果预算支出控制转变。
绩效预算管理是一种以结果为基础、注重绩效产出与实施成本相配比的新型产出导向预算。产出预算成为绩效预算导入的现代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以产出指标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各支出部门的预算拨款额以特定产出下的成本费用为依据;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 在确保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下, 各支出部门负责人在批准的拨款限额内将被赋予较大自由的预算执行权。
二、绩效预算导入对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
传统 (投入) 预算转为绩效 (产出) 预算最大的变化在于突出了对更完整、更可靠的成本与绩效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有相应的会计系统能够保证绩效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实现预算与绩效的直接连接, 来激励更好的管理绩效。笔者认为,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确认基础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理由如下:
(一) 通过提供完整的绩效信息和财务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真实履行情况
收付实现制基础旨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筹措现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 其实质是将政府当期实际支出总量同收入总量相对比, 不仅未能提供相关服务的全部成本 (如承诺成本) , 而且生成的财务信息缺乏前后期的连贯性, 导致相关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获悉整个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状况, 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被人为歪曲。相比之下, 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所涵盖的预算单位资源拥有量, 无论从广度还是从详细度而言均优于现金制基础, 它不仅报告了资源使用主体发生的相关现金流量, 更涉及对其拥有的资产、负债或发生的收入、费用进行准确计量, 对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成本、费用恰当分摊配比。此外大量非现金交易信息 (如或有负债、服务绩效) 还通过其他报告形式 (如目标陈述报告) 披露, 从而保证了绩效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 有利于纳税人及社会公众准确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工作效率。
(二) 通过预算产出与成本的直接配比支持良性财政性绩效
绩效与成本挂钩、预算与绩效相联是绩效预算的动态机制。对于控制绩效和成本而言, 能够在资源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时确认费用的预算方法最为有效。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只注重资源的现金流状况, 未能完全反映政府活动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成本的信息, 不利于充分认识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对绩效预算没有重大意义。相比之下,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能在配比基础上确定服务的真实完全成本, 强调在一定期间内将特定的预算产出与资源耗费进行配比, 其中产出表现为所输出物品或服务的价值, 耗费表现为为生产政府产出所消耗或使用的资源价值。因此, 权责发生制基础是比现金收付制基础更好地解决绩效管理问题的理想方法。此外, 采用权责确认基础还能有效消除现金制报告中常见的决策性偏差, 政府部门不会因为在某个年度内用于长期资产的现金开支增加而显得低效, 也不会因为负债拖欠增加使现金开支减少而显得高效, 部门机构管理者也难以将其本身应承担的当期成本转嫁给继任者。
(三) 通过比较激励更好地管理绩效, 提高政府风险防范能力和持续能力
由于权责发生制信息能够进行更有意义的绩效比较, 并且大大增强预算信息同实际财务信息与绩效信息间的可比性, 引入权责制会计基础能够帮助政府在公共支出决策中寻找提供服务的最有效方法, 表现为:成本方面, 通过寻找高成本低绩效或低成本高绩效的行为区域, 分析支出部门间和项目间的成本差异, 进而采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负债方面, 全面核算反映政府债务, 避免了隐形债务“藏而不露”的问题, 提高政府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资产方面, 通过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来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更新要求, 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帮助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长期决策。
三、实施政府会计基础转变的政策建议
成功实施权责发生制基础不仅需要在微观层面有足够成熟的会计技术条件来正确支撑改革的实施, 也应考虑在宏观层面形成推动改革的政治意愿和制度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在我国的逐步建立, 绩效评估和绩效预算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各级财政部门也在尝试进行绩效预算改革的试点与探索工作, 但当前实施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绩效预算功能的发挥。如在2009年的两会中, 就有不少代表与委员直言政府预算与决算报告存在报表数据难以理解、细节信息难以获得等缺陷。因此, 在我国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过程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应密切关注国际上的改革动态, 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
(一) 更新理念, 广泛征求认可和支持
意识形态往往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改革只有被认知、理解和信任, 才能减小其实施成本。政府会计基础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但要真正得以实施, 必须要成为大多数人自愿的行为准则。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念对于当前和未来政府会计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是绩效预算导入和权责制基础运用的前提认知条件, 各支出部门应在思想上做好改革的准备, 既要认识到改革带来的收益, 也要看到改革付出的成本。因此, 确认基础的制定需要一个认识并明确有关概念与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绩效间相关性的社会构建过程。
(二) 健全基础工作, 推动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与现存制度的耦合体现出来的。从会计制度本身的改革来看, 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在技术层面得到了集权型会计体制的支持。在绩效预算管理放权的背景中理清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体系及其功能定位, 需要从制度层面上作出相应的安排;从制度基础来看, 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 采用权责制需要以厚实的基础工作积累为前提, 如制订科学规范的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透明的财务信息系统和公共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等。为此, 应尽快推动有关配套改革, 使权责制基础与现存制度相互支持、达成一致。
(三) 选择改革模式, 适应政府治理水平
合规性和绩效性是公共管理目标的两个方面, 现金收付制基础较能满足合规性要求, 而权责制基础更能满足绩效性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目标从“合规性”一般目标向“绩效性”较高目标的转化需要很长时间, 关键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公共治理水平。在政府治理的初级阶段, 政府需要解决的是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性”, 而在政府治理的高级阶段, 政府会计的目标随之表现为反映和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和公共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我国近年来的审计风暴表明, 政府公共资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目标应定位于进一步完善政府内部控制。现阶段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全面替代现金收付制基础并不符合我国国情。为此, 我国在引入权责发生政府会计的过程中, 应采用渐进的改革路径, 充分考虑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和可能, 审慎推进权责发生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常丽:《新公共治理、政府绩效评价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2]邢俊英:《改革政府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 《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3]陈胜群、陈工孟、高宁:《政府会计比较研究-传统收付实现制和崛起的权责发生制, 孰优孰劣》, 《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
[4]李元、杨薇钰;《从概念框架的制度属性看政府会计的模式变革》, 《财经论丛》2005年第3期。
[5]Godfrey, Devlin, Merrouche,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in Kenya, Tanzania, and Uganda.Research in 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1996.
绩效预算模式 篇10
一、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1. 预算管理观念陈旧, 理财意识缺乏。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经费一直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以致于在高校扩招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高校理财意识仍相当缺乏,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高校管理层, 对预算缺乏全局观念, 对分管部门的经费需求, 只要认为可行就签字同意报财务部门立项, 不考虑学校的总体收入情况和学校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 更不说长远规划了;二是预算执行单位, 各院、部对预算缺乏管理意识,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 不明白自己的职责和权限, 不知道自己在预算管理中的角色, 对学校预算经费是“有钱就用, 不够再要”, 缺乏统筹规划;三是高校基层员工, 没有主动参与理财的意识, 领导让怎么做就怎么做, 资金浪费严重。
2. 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分配不合理。
长期以来, 高校预算的编制仅由学校财务处一个部门、仅使用“增量预算法”一种方法、凭经验靠感觉分配预算和核定支出。对学校整体运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系缺乏研究, 无法可靠地确定哪些目标可以达到, 哪些目标无法达到, 难以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 而编制的年度预算更是与高校的战略目标严重脱节。另外, 由于“增量预算法”过于依赖历史资料和经验, 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的产生:不是某些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 就是“越节约就越没钱用”。既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不利于调动院系、部处管理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3. 预算执行和控制机制不完善, 约束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预算经费下达之后, 资金的使用权便归由各部门负责人掌握, 财务部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难以实施控制;有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随意进行调整、追加, 陷入“年初多预算, 年中加预算, 年末超预算”恶性循环;而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 也是有章不循, 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够、约束力不强, 预算的监管流于形式。
4. 缺乏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内部激励不足。
目前,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经费分配和会计核算, 不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更不重视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编制预算就是分钱, 基本不与责任、绩效挂钩, 这就造成了大家都伸手要钱, 而不管用钱效果的局面。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机制, 绩优没有奖励, 绩差没有惩罚, 于是各院系部门忙于争夺预算资金, 财务部门忙于平衡, 等资金一拨了事, 无力追踪查效, 因此, 高校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浪费现象严重, 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极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二、构建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一种将高校的战略目标、部门责任预算和绩效评价充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高校预算管理方法和流程。在这种新型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下面, 高校首先将自己的战略目标分解、落实为各院系部处的责任目标;各部门再将责任目标量化成应完成的年度绩效指标, 并编制完成相关绩效指标所需的年度预算, 报校预算委员会批准后执行;年度终了按绩效指标进行考核, 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和战略目标, 调整下一年度的预算。就这样, 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 从高校的战略目标出发, 不断地改进高校的预算管理,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1. 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
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设置在党委会, 由校长亲自担任主任, 委员由各院系部处负责人、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等组成。绩效预算管理的专门办事机构设置在财务处, 专人负责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事务。
2. 战略目标分解。
高校将学校总战略分解下达到各院系、部处, 各院系、部处根据学校下达的战略目标制订本部门三至五年的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 使本部门的具体工作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相联系, 达到部门目标和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目的, 充分调动各院系、部门以及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促使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3. 目标量化, 确定绩效指标。
高校战略决定预算目标, 而预算目标则是高校战略的充分体现。各院系部门的工作计划都应在学校整体战略目标详细分解成年度目标后, 量化成为绩效指标, 作为编制责任预算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校预算绩效指标可设置为下面四大类: (1) 财务评价指标:生均收入、生均成本、生均收益率、生均资产使用率、人均科研收入。 (2) 社会评价指标:生源报考录取比、学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率, 毕业生就业率。 (3) 内部管理评价指标: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情况、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成果奖获奖情况、SCI、El收录的论文数、发表论文著作数。 (4) 学科建设评价指标:教师满意度、教师培训率、教师教授率、教师博士率、“双师型”教师持有率等。博士点数、硕士点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
我们可以把学校分解下来的各部门目标具体量化成以上四类绩效指标, 然后将指标层层分解到岗、到人, 并建立与绩效指标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将高校的整体发展与部门及个人利益相结合, 使高校成为一个由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积极向上的有机整体。
4. 责任预算的编制。
各院系、部处根据年度计划中完成以上四类绩效指标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制责任预算。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 对于人员经费支出预算的编制, 可按定员和工资标准据实核定并汇总;对于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编制, 各高校则应在编制学校财务预算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财务预算指标在有关部门之间的分解、汇总等方式编制出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比如对于教学科研型的院系, 首先, 应当根据全校培养学生的人数、教学工作量等相关因素, 确定分配标准和系数, 将学校财务预算确定的业务费等教学经费分解到各教学部门, 形成各院系的教学工作责任预算;同样地, 把学校财务预算确定的学生治理费用、教学水电费、设备购置费、使用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用于教学部门的所有费用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系数在各院系之间中分配, 形成各院系相应工作的责任预算。然后, 把所有项目费用预算分解的结果进行汇总, 最后形成该院系的责任预算总额。
各部门把编制好的责任预算和绩效指标上报学校预算职能部门, 预算职能部门根据预算汇总审核制度和流程采取科学的方法审核、汇总各部门运作计划和预算, 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定、调整后下发各部门修改;各部门按要求调整本部门预算并上报预算职能部门;汇总结果如果与学校总预算目标有差距, 应由预算职能部门牵头协调、统筹考虑和综合平衡, 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 连同绩效指标一起下发执行, 最终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校级目标绩效预算。
5. 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高校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学校预算管理委员审批下达的各单位的二级财务预算进行建账立项, 并组织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和预算控制工作。在学校整个的预算执行过程中, 学校财务部门除了做好财务核算工作之处, 还应当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首先, 财务部门应利用财务软件对学校各个部门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控, 一旦发现资金用款异常, 立刻提出预警并禁止执行, 对超限额的项目需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再按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来确定;其次, 财务部门应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将预算执行进度和有关情况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相关部门, 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的预算执行信息、迅速合理地做出相应决策, 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完成。学校的各院系、部处应当积极配合, 主动做好本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 按照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目标责任, 安排好预算执行进度, 发现预算偏差, 及时查找并改进。通过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加强财务部门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增强预算控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确保预算目标的顺利完成。
为了严格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 预算方案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 须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
6. 绩效评价与激励。
对各院系、部处的责任预算进行绩效考核和奖惩是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赏罚分明的奖惩, 才能充分调动各院系、部处的积极性, 确保高校的战略目标管理落到实处。每个预算年度终了, 应当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依据预算下达前确定的目标绩效考核指标对各院系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及评价, 分绩优、一般、绩差等级, 以此为据对下年度预算进行分配和调整。对于绩优的部门给予预算调增奖励, 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绩效, 并做出更好的成绩;而对绩效差的部门, 则要扣减其下年度一定比例的预算, 以示惩罚, 同时要帮助其分析存在问题, 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只有这样, 通过适当的激励和惩罚, 才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增强理财意识, 加强管理, 促进高校整体预算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柏生.中美高校预算管理比较及启示[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8) .
[2]王德春.关于高等学校责任预算体系的探讨[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 (3) .
[3]田靖鹏.谈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 (7) .
预算绩效管理新常态 篇1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常态,给公共财政带来新的挑战,预算绩效管理将走向常态化,并正在成为新常态下公共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和发展方向。
财改的内驱力
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其中总则的基本要求就是“讲求绩效”;要求在预算编制环节,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应遵照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的规定,同时要参考上一年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在预算审查和批准环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预算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提高预算绩效的意见和建议;在预算执行和监督环节,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在决算环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决算草案,要重点审查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预算法》是财税领域的“龙头法”,新预算法的实施,无疑将引领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迈向新常态——预算绩效管理,也为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引了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深层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急需优化,财政增收节支压力陡增,都需要靠改革来消减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财政改革要求必须进一步推进和强化绩效管理,一切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少花钱多办事,花同样多的钱办更多的事。首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确保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效率。当前,面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任务,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考核体系不健全等。预算绩效管理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内容实际上已超出了公共支出管理本身,涵盖了整个政府管理的范畴。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能极大地促进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中,每年的财政支出要与取得的产出或效果挂钩,上一年的表现会影响下一年的预算安排。地方、部门和单位申请预算时必须依据其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的资金,力求避免浪费,绩效管理使预算资金的申请变得谨慎,强化了责任意识。同时,绩效管理强调把公众作为顾客,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强化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强化对公共资源使用结果的关注,使政府行为变得更加务实、有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瓶颈突破之道
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要巩固和发展这个成果,必须通过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来配套和完善。一是当前的预算分配难以摆脱传统的“基数法”。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实现了按部门职能需要编制统一、完整的部门预算,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但是,部门预算无形中给部门带来了利益割据的契机。一些部门,特别是支农、教育、科技等有法定支出增长比例的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过于看重部门利益,讨价还价、争基数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门与财政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博弈。二是财政部门难于从源头上真正实现财政资源的高效配置。首先是由于在政府支出的“权力规则”制约下,目前的预算模式是典型的“投入型”预算。财政部门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奔命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需求上,而对于资金绩效、有效配置等问题,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编制预算时,部门未能提供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标准作为财政资金安排的依据。三是资金没有追踪问效。在现行预算资金分配模式下,部门和财政都主要关注钱要投到哪里,怎么投入,预算一经批复即成定局。对于预算执行过程要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却问得很少。人大、审计等部门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时,财政资金的效益问题往往又倒逼回财政承担。因此,如何明确财政与部门在资金使用上的权力和责任,扭转财政部门这种被动“挨打”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资金结转折射出部门预算的后遗症。预算一经批复,即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不管该项目是否已完成,部门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年滚一年,部门结转几乎成为“第二次预算”。这些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预算管理问题的破解之道就在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常态化、系统化的全面落实。
预算公开的选择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侧重抓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抓财经纪律的执行,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关注不够。随着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在关注有多大蛋糕可分配、分配到什么地方的同时,逐步开始关注花钱的效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预算信息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呈现新常态下,社会各界在要求了解财政资金具体使用方向和内容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知晓财政资金的实际产出和使用效益情况。虽然这几年国家推进预算公开的步伐很快,但距人大和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公开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有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预算管理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与预算资金使用绩效难以评价和度量等有关。有的资金分配出去之后,效率、效益到底怎样,脱离了财政部门的视野,脱离了监督,要抓好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并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并回应预算公开后可能面临的一些社会质疑问题。
(作者王罡系北京市财政局绩效考评中心副主任, 作者晓哲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
绩效预算模式 篇12
关键词: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主体, 占我国高校总数的92%。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有限, 地方高校负债问题更为严重。2011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指出:“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推进预算公开。”当前, 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的重点大多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 缺乏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法, 势必会严重影响财务绩效评价的质量。
1 构建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要实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就要改变传统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并加强对预算的约束力, 实现绩效与预算的有机结合, 因此, 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预算模式, 对高校财务绩效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 实行绩效预算管理, 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绩效预算的运行应根据学校整体战略目标制定各院系部门的发展目标, 编制部门年度预算等, 使高校的规划科学合理, 分清轻重缓急, 积极稳妥地实现高校发展目标。
第二, 实行绩效预算管理, 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实行绩效预算管理, 将部门经费与部门任务、工作目标挂钩, 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及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保证其有效性[1]。
第三, 实行绩效预算管理, 有利于增强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绩效预算管理, 可以对高校战略规划实施过程和状态采取必要的调整, 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
2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有利于提高各院系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质量, 与高校的教学、科研目标相联系[3]。二是全面性原则。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不同的指标体系构成的。投入和产出是高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应结合高校财务工作, 将定性指标与量化指标结合起来, 信息要真实可靠。
2.2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的构建
为综合反映绩效评价的内容, 笔者从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入手, 广泛收集资料, 征求意见, 修改求证, 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筹资能力、发展潜力这4个方面筛选出18个指标, 如表1所示。其中, 指标的权重和排序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和德尔菲法确定。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引入Saaty1-9比率标度法, 即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程度等级, 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4]。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 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本文采用和积法计算相对权重[5]。和积法的原理是, 对于一致性判断矩阵, 每一列归一化后就是相应的权重。对于非一致性判断矩阵, 每一列归一化后近似其相应的权重, 要对这n个列向量求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权重。具体的公式是:
需要注意的是, 在层层排序中, 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在特殊情况下, 判断矩阵可以具有传递性和一致性。因此, 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 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 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 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 。
第二步, 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Random Index) 。根据判断矩阵不同阶数查表, 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第三步, 计算一致性比例CR (Consistency Ratio) 并进行判断。
当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 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
第四步,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假定已经算出针对第k-1层第j个元素为准则的CIj (k) 、RIj (k) 和CRj (k) , j=1, 2, …, m, 则第k层的综合检验指标:
当CR (k) <0.1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整体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3 案例分析
H校位于长沙, 占地面积2.27 km2, 学校现已发展为以农科为特色, 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及艺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是农业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省属重点高校、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目前H校预算管理的总体状况良好, 随着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 学校可支配收入来源得到增加;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缺乏预算考评的指标、预算管理的效率水平不高、缺乏预算监督和控制等, 阻碍了H校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组邀请了10位H校财务管理方面教授级别的专家, 对于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并按照判断矩阵标度表进行赋值, 通过Matlab软件得出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H校绩效预算管理指标权重赋值最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计算过程略)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H校筹资能力指标和教学绩效指标都比较高, 科研绩效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都不高, H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
首先, 从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的总排序来看, 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影响程度较大的前5位的指标分别是: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自筹基建经费占基建经费的比重、师生比、毕业生就业率、生均事业支出。这说明,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 高校筹资投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 对一个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由传统的教学导向向社会效益导向转变。这种社会效益表现为学校自筹经费收入比重加大, 为学校教学科研各方面的需要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与以往传统的资金来源单一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 通过对高校财务绩效这一模糊事物的定量研究, 可以对某一高校财务绩效水平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根据具体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改进措施, 这对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结语
高校的预算管理状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的预算管理状况进行分析, 抓住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层次结构, 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根据确定的各项具体指标的权值对高校的预算管理状况进行分析, 使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避免主观片面性造成的决策失误, 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构建地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将有利于系统、深刻地认识高校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利于提供全面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信息;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申凯, 雷芳.高校绩效与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 2010 (12) :102-103.
[2]陈胜全.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评价[J].财务与金融, 2009 (1) :53-54.
[3]王倩倩.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4]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NY:Mc Graw-Hill, 1980:20.
【绩效预算模式】推荐阅读:
新型绩效预算07-21
绩效导向预算06-17
项目绩效预算08-01
预算绩效考核09-01
全员绩效预算10-06
预算编制绩效管理07-27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07-27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08-04
预算绩效管理新突破09-11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