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制度(精选12篇)
高校预算制度 篇1
高校预算管理是财务制度的中心内容,贯穿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在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并对财务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可使高校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其效益,对保障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存在缺陷。
高校预算编制可以分为收入编制和支出编制。部分高校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大量的事业收入被校内各院、系、处、部等单位截留,游离于学校预算管理之外。在支出预算编制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能真正做到以收定支。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作为制定费用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的主要方法。该方法以上年度各部门支出为基数,但各项支出并不一定是合理和必要的,这种方法虽简便易操作,但意味着各部门的预算支出每年只增不减,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预算编制参与者单一。
虽然预算编制涉及到各系、部及职能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预算编制一般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由于财务部门不熟悉其他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在预算安排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影响了预算的细化。
(三)预算编制时间和期间不对称。
目前,许多高校预算编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上报财政部门的学校总的部门预算,一般在每年十月份前上报主管部门;另一部分是学校具体执行的分解预算,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下达执行。高校现行编制预算是按照公历年,而学校采用的是学年制,当年9月所收学费收入不仅仅用于当年开支,而一直要使用到次年的8月底,其收入实际使用会计期间与预算编制核算期间存在差异,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即当年年底“事业结余”科目的余额较大,而且第二年1到8月因无大量学费收入,若同时存在退学情况,其会计报表的“事业收入”科目可能出现负数,这时“事业结余”科目就不能如实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给报表阅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
(四)预算执行的控制约束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预算调整程序不规范,预算弹性较大。预算经费指标的挪用及超支情况严重,其执行和控制阶段未能真正发挥作用,预算结果与预算大相径庭。
(五)核算科目的不合理。
首先,经费来源科目。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经费来源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校办产业收入和学费收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比如利用银行贷款来融资;利用社会资金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资金投入等。现行收入类科目已不能清楚地反映出资金来源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与其他高校合作办学,收到的学费收入计入“事业收入”,然后根据办学协议,按一定的比例拨入对方学校,同时冲减“事业收入”科目,此时“事业收入”科目虽然如实反映了收入的情况,但看不出此项资金来源的具体形式。其次,由于高校遵循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事业单位会计强调的是收支平衡,没有设置“低值易耗品”科目,因此诸如电话等金额不大,但使用年限较长的资产无从反映,存在一定的账外资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同时,办公耗材及总务所购电料支出等,也逐年大幅度增长,其购置及消耗在核算上也存在一定难度。再次,高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没有设置“坏账准备”科目,对长期挂在账上的应收账款,其呆账、死账不能反映,从而影响到实有资产的真实反映。
(六)实物资产管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校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责权不明,未建立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主要表现:一是固定资产的购置往往只列支出而不入资产账,导致账实不符;二是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未按规定的程序报批,资产处置的随意性较大;三是按现行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校对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全部计入当年的经费支出,在使用的受益年限内不提取折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逐渐被磨损,其价值形态逐步转移到教育成本中去,客观上要求进行补偿,而不计提折旧,则难以及时得到价值补偿,也无法知道需要补偿的具体数额。
二、预算管理与财务制度的改革
(一)认真做好高校综合预算的编制工作,实现预算编制方法创新。
高校预算的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所以首先要在预算收入上下功夫,编制综合预算。把学校能够实现的正当、合规、合法的收入全部纳入学校的收入预算管理。在收入预算编制时,要坚持稳健性原则。把收入预算工作落实到各系、部及职能部门,杜绝将学校资金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收入按来源测算,按部门汇总,使收入预算更加细化、准确无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尽量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人员经费的编制上也可以采用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摒弃了增量预算法中基数不合理的因素,按照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重新测算每一科目项目的支出需求,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在确定定额标准时关键在于确定支出标准,其中人员经费是必保项目,在安排支出预算时应优先安排;用统计分析法对同类高校历年公用经费标准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以此来确定公用经费标准。
(二)树立部门预算管理观念。
公立高校实行的部门预算,就是突破传统的以功能预算为主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内部实施以各部门、院系为基本预算单位,将预算年度内部门所有的经费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程序。改变过去很多高校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并实施预算的现状,应当让各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促进信息最大范围流动,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可以组成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有审计、人事、资产、基建、教务、学生、科研、后勤等主要部门参加的财经管理委员会,并下设若干个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全校的预算编制论证工作。
(三)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会计期间核算采用学年制。
高校必须重视预算编制工作,适当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同时根据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定3-5年的长期预算,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年度滚动管理,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对于预算编制期间的不对称,在进行核算时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在年终时,对第二年1-8月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将收入按一定比例转入暂存或暂付,到第二年初再从这两个账户中转入“事业收入”;对于类似学生活动费业务,在新学年时计提,到第二年7月时作结转,这样“事业收入”和“事业结余”科目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四)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预算执行的力度。
预算一经确定,不允许随意追加、追减预算。预算的执行包括收入的执行、支出的执行和平衡预算三个部分。学校收入来源多元化,要将自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管理,确保收入的实现,并落实各级经济责任制。在支出方面,要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按预算规定的工作任务、内容、数量、标准进行控制支出,对各项工程款支出必须经过审定。对超预算、无预算的开支,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
(五)借鉴企业财务制度中的科目来反映高校资金来源的各种形式。
在科目设置上,可以用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科目反映高校的资金来源。同时建立“低值易耗品”科目。对于往来账,除了登记时间、单位、金额外,首先应从制度上杜绝呆账、坏账的发生,建立一套应收及暂付的管理制度,编制应收账款的账龄表,设置“坏账准备”科目,计提损失,防止虚增资产。
(六)实行集中采购制度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首先要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进一步核查资产,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度。第三要对学校尚未入账的资产核实入账,完善校、院、系三级资产管理,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报废和转让制度,对学校大量、大批和贵重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实行集中采购制度和招标管理。根据成本核算要求,固定资产应按折旧计入成本,不能按购置的设备和当年的自筹基建经费全部计入当年的支出。高校会计核算应反映教育生产活动中的资金耗费情况,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会计制度。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可以对资本性支出予以等额补偿,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掌握资产的详细资料,加强对资产的管理。
高校预算制度 篇2
制度名称 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受控状态
文件编号
执行部门监督部门考证部门
第1章总则
第1条目的1.了解预算执行中的差异,为预算考核提供依据,并作为考核与奖惩的基础。
2.了解预算与战略的配合程度,为预算修正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
3.为编制下期预算积累经验,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第2条定义 预算分析就是通过对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存在执行差异,为进行预算调整、预算修正提供依据。
第3条预算分析责任单位
1.董事会为预算分析的决策机构。2.预算委员会为预算分析管理机构。
3.各业务部门为预算分析的执行机构,财务部负责对企业总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第4条预算分析管理方式
企业通过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5条预算执行分析的内容
预算执行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差异性分析
定期进行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的比较,提供差异性分析,为预警提供依据。
2.一致性分析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长期目标及基本目标的一致性。
3.例外事项分析。
分析由于例外事项引起的对整体预算目标的影响情况。
4.差错分析
分析由于目标理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填报错误内容。
5.进度分析
对各项预算目标的进度进行分析,为考核工作提供依据。
第2章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 第6条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执行部门设专人及时检查、追踪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收集、汇总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信息,为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编制做好准备。
第7条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分临时性报告和定期报告。对重大差异和问题要编制临时报告,定期报告分月度分析报告和分析报告,要全面分析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第8条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要求
1.把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进行。
2.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多重方法。(结构,比率,趋势,因素)
3.对于预算执行当中产生的差异,应客观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第3章预算分析报告的审议和评估
第9条预算分析报告的审议和评估通过定期召开的预算执行分析会议进行。
第10条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准备
1.各单位提前准备同预算相关的各方面(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信息、图表资料等。
2.财务部汇总各预算执行部门编制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总体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并在会议召开前3天内提交给预算委员会。
3.预算委员会工作人员将相关会议资料进行整理后,打印、装订并及时分发给各个参会部门和人员。
第11条参会人员
总裁、预算委员会负责人、财务部负责人、相关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等。
第12条召开时间
1.季度预算执行分析会时间分别在4、7、10月下旬,时间1天。
2.预算执行分析会时间在1月下旬,时间1~2天。
第13条会议规则 1.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目的不仅是为了揭示和解释问题,更主要的是形成对问题的共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2.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超出合理范围的差异,应当客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并编制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报告提交给董事会审核。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本期预算数、本期实际预算完成数、本期差异、累计预算数、累计实际发生数、累计差异数。
(2)对差异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和说明。
(3)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责任归属、改进措施。
(4)形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和今后进行巩固、扩大、推广的建议。
第14条会议议程
1.企业预算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上期企业总体目标完成情况、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逐一总结各单位上期预算完成情况,发掘问题,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责成解决。
3.总结会议达成的需要上报董事会审核解决的问题,明确改进目标。
4.总裁进行总结后宣布闭会。
第15条会后事项
1.预算委员会负责人上报董事会需要审核的解决事项和问题。
2.预算委员会及各相关单位整理、记录会议产生的资料。
第4章附则
第16条预算委员会负责对本制度进行解释和修改。
高校预算制度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高校会计制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典型的就是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极速上升的趋势,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管理和市场化的过程才中逐渐发生了差异,民办高校的经费问题成了其办学的主要问题。2012年12月我国权威部门重新修订和发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的推广为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新高校制度的修订,主要规范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增强了监管力度,保证了高校稳定的运营和健康的发展。本文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角度,对新财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和对策,旨在希望有助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提升。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认知度不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大口径”的指导方向,即是在高校预算编制上实行“大收入和大支出”,指导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行为上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组织管理团队核算收入、节约支出,以此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的管理。大部分高校的法人办学经费来源简单,且并未合理预算管理这些经费,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僵化。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度不强,简单的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单一部门的工作范畴,其他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缺乏部门之间预算供需管理的沟通,预算管理效果未能很好的显示出来。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科学化不高。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均属于自筹性质,经费的使用情况相对紧张,各部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预算管理人员无法把握高校中的业务活动的实际预算,使得整个预算管理行为形同虚设,不够科学全面,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审计中竟然出现了高校内部存在不少“私设金库”的现象,学校管辖范围内的各部门只顾及本部门内的利益,截取部分收入,仅共本部门内资金循环,使得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够。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由职能部门自行上报申请,由财务部门汇总审核后上交至学校决策部门审批,然后再交由上级部门批复。最基础的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合理,决定了预算管理者的执行力,相关部门的预算内容的不透明化会使整个执行过程变得越加随性,会造成预算执行赤字现象的发生,使得经费的使用过程能不到良好的监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费用的自筹性制约了高校的预算资金,在教师团队成本不断高升的现在,经费的支出比重在这教学团队的建设上抢占了大部分的资金预算,使得在固定教学设施设备的预算支出严重缩小,使得教学资源的配备非常不匀称,预算管理的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教学过程无法有效开展。
(五)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执行者素质不高。各部门负责人并非是财务专业的专科人才,而这些部门负责人又有其本职工作,有时候无法肩负财务预算管理的兼职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财务的正常均不了解,不能对学校内外的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理,无法给出预算编制的实际依据,造成了使得预算安排严重缺失和不公正,使得其在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下,从而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六)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明确。随着民办高校经费的激增,高校收支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高层对预算支出忽视,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并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没有明确的预算指标的前提下,相关责任人不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而进行预算管理行为导致了预算管理的不重视情况的发生,高校高层更是无法全面监管其预算管理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间接造成资金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的发生,影响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应建立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建立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成立财务预算管委会并设立预算工作小组,各组成人员应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预算管理工作,小组的成员应由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研究制定适用于本高校的预算管理制度及流程,使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执行落到实处,预防工作的随意情况的发生。
(二)应科学运用和合理制定预算管理方法。在执行预算编制内容的时候,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参照上一年的预算编制和实际情况,提早安排,根据学校的发展的大致方向和需要,考虑实际经费情况,保证教学运营等多方面考量进行合理地预算编制,调整每笔资金的统筹情况,做到科学编制、合理编制。
(三)应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和提高控制力。通过明确预算管理制度来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让整个预算管理过程都可照章办事,保证了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严格的明确每项收支情况,定期反馈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纠错,有效的发挥了其监管的作用,可有效的控制预算管理行为。
(四)应调整预算投入结构的管理。在有限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要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和未来高校的稳定发展,需要合理制定投入机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的发展方向为指导方针,在与国家制度不冲突的前提进行预算投入调整,做到管理上统一,调配上一致。组成研究小组探讨学校的总经费情况、基础建设、固定资产和发展规划,作出可行性的分析预算,再由上级部门审核后,统一调配资源,以及对所有校内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优化学校资源的配置,达到节约预算的目的。
(五)应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素质配备专业人力资源。在现有预算管理人员不够专业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专业化进修培训,让预算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技能。用专业的角度对学校的运营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为财务预算管理行为提供依据,确保预算编制内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六)应设立预算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完善预算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要做到赏罚分明,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执行力的考核管理,由多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的客观的判定工作质量。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业务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其主要是考核学校内个部门的业务情况的完成度;二是财务预算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对整个学校的财务情况的考核。通过制定完善的评估指标进行综合的评定。
结束语:财务预算管理的落到实处可以使得民办高校长远、稳定的发展,提高了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障了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不应成为“虚设”管理机制,而应该在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发挥指导性监督性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稳健提升。
参考文献:
[1] 章蕙.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探讨[J].南方论刊,2011(12):77-78.
论我国高校绩效预算制度研究 篇4
一、高等院校预算及其绩效的相关研究
两个关键事项对高等院校预算的影响较大:一是2000年开始的“部门预算改革”;一是2003年提出的“预算绩效评价”。
2000年以前, 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相对简单, 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自主管理权下放, 国家预算管理办法变动 (如预算会计改革、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颁布) 等也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一时期的高等院校预算研究空间有限,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被充分认识, 每年的研究文献一般只有几篇。2000年以来, 尤其是2004年以来, 围绕“部门预算”和“预算绩效”的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掀起了研究热潮, 预算管理对于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已取得广泛共识。以“预算+高校/大学/高等学校/高等院校/高等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跨库检索结果显示, 2004年以来, 高等院校预算相关研究关注和研究的群体不断扩大, 2007年、2008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100篇, 并有继续增长的势头;而且近年来有关绩效预算或者预算绩效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得到重视, 出现了把绩效理念引入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良好倾向。
1. 高等教育支出绩效与高等院校绩效预算相关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
(1) 从2003年以来, 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中, 研究高校预算的相关论文21篇, 几乎都涉及绩效追求因素, 其中直接研究高校绩效预算的3篇。这些硕士论文把目光投向高校预算管理,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对高校预算的关注, 也说明了绩效因素引入高校预算管理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 以实践工作者为主, 在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追求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杨年立和李秋元关注项目预算管理及绩效考评;彭满如、王卫星和孙凌峰、韦增忠等探讨了部门预算改革问题;李淑宁、王明秀与孙海波、魏乾梅思考了预算绩效评价与管理问题。他们都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对高校预算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3) 研究中出现了对高校绩效预算制度构建与绩效理念形成的关注。仲伟荣对高校绩效预算的含义、特征、组成部分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高校绩效预算是一种以高校教学科研目标为导向、以办学成本为衡量尺度、以教学科研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 具体来说就是把政府教育拨款的增减与高校办学绩效的提高与否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其特征是结果导向型和以绩效为依据。其组成包括教学科研目标评价体系、教学科研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绩效预算组织管理体系等三个部分。陈胜权指出, 绩效预算就是指通过强化责任机制和建立激励机制。郭银清在《建立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中着重研究了如何建立高校院 (系) 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分配紧密结合的预算约束机制, 并结合评价的结果来进行校内资金的分配。
(4)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西安交通大学张晓岚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吴勋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 他们通过文献检索, 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进行了分类评述, 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必要性;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界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机制;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体系;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是一些值得肯定的建设性工作。
2. 国内研究的简要评价
(1) 绩效预算或者说绩效因素引入高校或高等教育领域有了一定进展, 出现了全面审视高等学校预算管理, 多角度研究高校绩效预算的现象。出于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院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 国内的研究者往往钟情于支出评价或者是预算绩效评价。这也导致了偏重技术方案和具体措施的研究, 而忽视制度构建以及制度基础与环境的改造。
(2) 高等学校绩效预算制度研究和中国绩效预算制度研究的衔接不是很紧密, 甚至有严重的脱节现象。绩效预算在中国的发展和引进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中国绩效预算实践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绩效预算制度引入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工作明显滞后。在高等学校绩效预算制度研究中, 我们往往忽视国际经验的吸收, 经常直接从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或预算管理实践中总结或提出一些模式及方法。
就中国绩效预算制度研究而言, 我们往往假定绩效预算在国外, 忽视中国预算管理特色, 而且缺乏建构中国绩效预算理论的尝试和努力。
(3) 就目前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而言, 基本上囿于体制原因, 在部门预算的框架内打转。以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体制为制度前提 (一般不考虑制度的改进和变化, 即使考虑, 也是在所谓的政策建议里不着边际地、零散地提及) , 考虑如何适应宏观管理的多, 考虑改变制度基础与环境以及如何改变的少。虽然对国外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经验介绍不少, 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并开始关注中外制度条件的差异, 但真正进行制度分析的少。如何从制度环境、制度文化、制度基础入手, 去吸收、消化从而创新的考虑比较少, 预算过程与政策过程的整合, 预算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整合, 预算的理性与民主化进程等深层次思索还比较少。
(4) 高校绩效预算研究明显存在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导致的无法继续深入研究的现象。擅长学术研究的, 由于不熟悉具体财务管理情况, 往往只能做框架设计;懂实务的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相关理论支撑, 只能做一些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之类的努力。比如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没有两者的结合, 迟迟不能取得突破;比如制度基础构建, 我们到底怎样得到一个先进、科学而又有生命力的制度基础, 无从得知。
摘要:绩效预算制度在中国的介绍和实践, 促进了绩效预算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引入与应用, 尤其为高校预算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和预算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对近年来国内高校绩效预算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有利于推动高校绩效预算改革走向深入。
财务预算制度 篇5
二、费用预算实施部门及预算项目
根据可控原则将预算项目划分至各费用控制部门,由该项费用控制部门编制预算并执行费用控制职能。预算项目具体分类如下:
各部门在每月20日将费用预算报总部财务部会计审核,总部在30/31之前下发核准的次月预算。费用控制部门除预算自己本部门的六项费用外,还要预算由部门控制的费用项目。预算表格式如下:
D:财务部财务预算财务预算表
4
三、预算项目编制方法
编写说明请老高填写,需要说明各个项目以何作为依据填写。 四、总部财务部核定预算及核准划拨资金
1、公司初定预算
总部财务根据各部门预算理由和历史情况审核各部门提交的月度预算,并给出当月初定预算。 2、预算差异分析
费用性支出项目差异用本月实际费用减去本月预算费用,正数差异为预算超支,负数差异为预算节余。
预算超支视不同情况分析,预算合理幅度(3%)内超支的,不作为超支处理。超出合理幅度的项目,属于报销不均衡或预算期与报销期不一致,且超支可用前两月节余弥补的,不作为超支处理。 凡不属于上述范围的超支,按超支全额冲减下一预算期总部财务部初定预算,视同该部门提前使用下一月预算。
3、冲减差异后总部财务核定预算金额和资金划拨金额 即总部初定预算金额冲减预算超支后的金额。 冲减差异后总部核定预算项目下的“当月核准预算费用”为最终核定预算。
五、预算增补
203月到5月,费用预算编制可以允许在预算20%范围之内进行增补。预算增补要求上交预算增补申请,增补预算申请需经过总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后方可执行。 年6月起各部门费用预算,只能允许在预算10%范围之内进行增补。凡超出增补范围的,需提供费用控制方案。
1. 日常费用增补预算流程/固定资产增补预算流程:
2、增补预算申请单
总经理: 财务经理: 会计: 制表:
六、预算分析
每月8日财务部根据实际发生费用总额结合登记记录对各部门所控费用作出专项费用部门统计,报各部门负责人。
高校预算制度 篇6
关键词:滚动预算;预算编制;高校;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作为市场的服务与管理者,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革,现代国家治理理念与方式已深入到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财政制度、政策作为国家治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满足社会公共基本职能的资金分配方式也不断发生变革,预算作为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在国家掌控经济总量平衡、调节经济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报与发展规划脱节,年度部门预算只体现年度经费情况,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年度内经费调整事项多;夸年度发展专项经费管理较零碎,经费需求建设内不直观,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为推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我国借鉴西方一些国家财政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预算编报方式和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变年度部门预算方式为滚动预算编报方式,相关试点工作目前已在河北省、河南焦作市、深圳市等省市展开,全面实施滚动预算也将为期不远,目前财政部已出台滚动预算编制的指导意见,要求2014年全国各地启动2015年~2017年三年期滚动预算编制。
一、滚动预算与年度部门预算特点比较分析
我国目前现行年度部门预算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制定的,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预算原理为针对部门年度內经费需求进行预测,预测依据建立在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年度内发展需求基础上,对公用经费和发展专项使用定额和因素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进行经费分配。年度部门预算方法改变了过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财政分配方法,实施近20年来,经不断完善,在规范预算编报、经费分配、推进依法理财、加强我国宏观调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门和行业发展经费需求,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支出的刚性需求和年度收入的不平衡矛盾凸显,与国家治理要求和规划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表现在:预算编制方面,一是缺乏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预算计划性不强,政府的施政重点和优先领域未能从职能转变上真正体现出来,预算与政策目标相互脱节,部门申报的年度预算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前瞻性;二是在时间安排上与政府部门的规划不同步,无法实现政策目标与预算编制的一致性,预算编制涵盖内容不全面,准确性差;资金分配方面,存在各自以部门利益为重,使得预算编制不能真正体现全局利益,未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化取向;预算机构组织框架方面存在缺陷,规划、决策与预算过程相分离,预算信息沟通不畅,协调机制不灵活;预算执行上,存在随意性,进度不理想,部分经费使用部门为了下年度预算额度不被削减,年底存在突击花钱、乱花钱现象,购置不需要的资产,造成资源浪费;评价机制方面,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难以开展等。
滚动预算,是基于持续一定期间内的发展规划而编制的一种预算编报管理方式,又称“滚动式中期财政计划”、“永续预算”或者“跨年度预算”, 国际上一般按照3年至5年滚动方式编制,我国目前试点以3年期为限进行滚动,第1年根据发展规划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进行3年预算编制,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后两年根据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年度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执行中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环境变化等因素科学预测调整未来两年的变化,不断对原有预算进行分析、延伸和补充,并逐期向后循环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一个固定期间。预算指标管理上根据上一期预算执行情况和相关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滚动加以调整,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它强调的是规划、计划的落实,将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更好地瞻前顾后。
中期滚动预算不是对年度预算的否定,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包含了年度部门预算,并且服务于年度部门预算,增强了年度预算的连续性;同时,中期滚动预算也不是时间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项革新性的系统管理工作。
二、开展滚动预算的优势分析
滚动预算相对年度部门预算而言,注重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具有规划性、全局性、延续性、前瞻性、变化性、指导性与绩效性特点。
(一)实施滚动预算,有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滚动预算可以将原本1年的预算周期扩大到3年,克服了年度部门预算以年度为限的短视行为,以规划任务完成时间为着眼点,具全局性,在执行过程中对项目和经费实行动态管理,能有效推进目标建设的明确性、工作进展的有效性,使项目建设更具可行性,且在后2年预算滚动编制时中能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随时对最初预算进行修订,实现经费的动态把控,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
(二)实施滚动预算,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施滚动预算能有效减少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对项目库的管理过程中,按轻重缓急进行安排,能促进执行部门集中有限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减少资金的占用或闲置,同时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进度计划安排,减少了年度内项目资金结转的可能性和占用,使在年度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使剩余资金可安排在其他急需项目上,这样最大可能地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既有利于保证重点项目需求,也有助于硬化预算约束,改善预算项目执行效率,提高了资金统筹力度和使用效率。
nlc202309021609
(三)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实施滚动预算,通过立足长远、符合规划、贴近实际组织筛选预算项目,进一步增强部门预算的透明度,特别是对发展性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实施跨年度管理,增强各年度之间财政支出的连续性,有利于财政运行的平衡和稳固,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在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参与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全局性组织,提高了预算信息质量,避免了年度部门预算编报过程中的财务部门单独奋战缺陷,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预算编制风险。
(四)是有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各部门按照规划目标提前谋划大事和资金筹措方案,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前瞻性、计划性和整体配置效益,集中财力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内的重大问题,防范财政风险。
开展滚动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的计划性、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是我国财政改革目标的大势所趋。高校系统作为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者、服务管理者,具有公益性目的,属于公共财政资金支出范畴,为实现公共职能最优化、价值最大化目标,必需取得公共财政资金的扶持。为适应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的需要,取得财政资金资源在分配中的竞争优势,高校部门在主动适应滚动预算编制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系统的比较优势,积极研究滚动预算对高校预算编制方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
三、滚动预算编报方式对高校系统预算编制的影响分析
(一)滚动预算编制管理要求高校系统发展规划制定的影响
发展规划是单位或部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预算主要看单位的发展规划,滚动预算编制中对项目的审核确认立项标准,其中一条重要依据就是判断上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才能进入项目库管理,不符合发展规划、不切实际或粗制泛造的项目不予立项支持。从而形成发展规划决定预算项目,预算项目又反作用于发展规划,要求编制发展规划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项目规划上要更加具体、切实可行,能分阶段落实,不能泛泛而谈。
从经费保障角度来看,预算的关键是怎么实现与国家的中期规划衔接,通过什么手段去衔接。年度部门预算考虑年度性,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三年跨期滚动预算,就能与国家的五年规划甚至更长的战略规划衔接起来,使中期预算安排和年度预算安排相结合,能于中期规划和长期战略相吻合,不出现偏离,这也是实施跨年度预算的优势所在。中期财务规划制定系统详尽的财政计划,做好财力保障,实现财政预算与政府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协调统一和有机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预算编制实现,通过制度强化约束,增强预算的可预见性,将公共政策目标与预算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滚动预算编制要求高校系统决策理念的影响
在年度部門预算编报方式下,计划和决策都是当年度的,与当年编报下年度的预算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预算的约束力差,领导个人意志比较强,导致预算调整情况多;滚动预算编报方式下,实现跨年度预算滚动平衡,年度决策由滚动期规划决定,决策方式就从年度决策变成中期决策,由当年决定当年的事变为当年谋划当年及滚动期事,意味着决策方式的重大调整,政府治理理念的调整。决策方式不变而预算的滚动编制就失去了原有意义,推行时也就阻滞不前。
(三)滚动预算编制要求对高校系统财务信息公开的影响
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增强政府理财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预算公开透明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是预算改革的重要目标。滚动预算方式实行全口径预算,要求预算编制完整、全面、全方位、全口径,提高预算活动的透明度,达到预算分配的公平性,提高政府可统筹能力。修改后的预算法不仅将“预算公开”写入法律,还规定了公开的时效和内容。
(四)滚动预算编制方式下对高校系统预算编制基础信息的影响
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方式下,总体上人员经费按人头、公用经费按定额,事业发展专项按预算年度需求进行核定,编制原则为以收定支,收支年度平衡;滚动预算下,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核定,对发展专项,以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审定依据,以滚动周期为期限,实现滚动周期内的资金收支平衡,而不局限于某一年度,编制过程中实行全口径、全方位预算。
(五)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系统发展项目日常管理的影响
滚动预算编制对发展项目的管理影响方面,一是表现为对高校发展项目立项的影响,项目立项应立足于经批准的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方面,按照中长期规划明确的重点支出方向,编制具体翔实、有效可控的项目概况和实施规划、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项目申报;同时将中央提前通知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纳入编制范围,增强滚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经上级审核批准后纳入项目库管理;二是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对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实施跨年度管理,与规划、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分年度滚动测算并投入经费,同时开展项目的绩效过程跟踪管理、完成后的绩效评价;另外,对项目责任人的责任要求更高,预算项目执行绩效要求每个支出项目都要有明确、量化、分阶段的预期经济社会绩效目标,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配置效能预算基础。
(六)预算编制手段和技术对高校系统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化处理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电子信息数据发展和应用更加广泛,对滚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可行性客观条件,在滚动预算下,预算基础数据的处理,项目库的建设、审核与日常管理、执行过程的监督跟踪、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批量数据的云传输等,都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以便提高编制效率、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
(七)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系统预算管理人员的影响
滚动预算对高校系统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编制财政滚动预算是一项持续不断、不断滚动的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面广, 预算编报过程要求全程参与预算管理,从预算基础数据的收集归纳汇总、执行过程的动态管理,到执行结果的评价监督都需全程参与,同时要求参与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定和周期决策过程,时刻与资金使用单位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需具备良好的会计金融、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视野开阔的宏观预测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
nlc202309021609
(八)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模式还是一种静态模式,高校系统更不例外。静态模式以年度为单位,进行零基预算,对国家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发展情况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但对经济发展波动较大或国际震荡年度,则不适合年度平衡,造成年度间的赤字或结余,不利于年度间的收支调剂均衡,也不利于数据的统计分析,不便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参考依据。滚动预算模式下,要求财务管理进行动态管理,人员经费进行动态维护,发展专项进行动态监控,收入方面进行滚动统计,结余结转下年进行调剂,随时修订偏离于发展规划或决策情况,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性、稳定性。
(九)滚动预算编制带来对高校发展项目绩效评价的影响
开展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价是我国财政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变以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开展滚动预算进行过程管理过程的重要内容。实行滚动预算,在绩效评价方面,要加强预算项目的绩效过程管理,提高透明度,加强资金的使用过程监督,开展跨年度绩效评价模式,项目结束后同时开展绩效全面评价。这种绩效评价方式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较为直观,整体把握性强。
四、高校系统在编报滚动预算时采取的对策
开展滚动预算对我国现行预算编制方式带来鲜明的影响和挑战,高校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滚动预算带来的积极意义,积极采取对策,改革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改革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和内涵,编订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和流程,改革预算执行和监督方法,整合高校事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实现滚动预算全覆盖。
(一)转变观念,深刻理解滚动预算对高校的促进积极意义
改革年度部门预算,开展滚动预算,实行中期预算,是国家治理理念一次大的变革。新预算法第十二条明确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中规定,要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滚动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有利于高校实现保障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也为未来编制高校中长期财政规划和多年滚动预算提供了依据。
(二)改革规划编制方法,建立高校中期财政规划
改革高校部门发展规划编制办法,建立高校中期决策机制,研究制定高校职能领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中长期高校发展目标、高校投入重点和预期高校绩效,编制高校三年分年度的滚动实施计划和分解目标,作为编制高校部门发展性支出三年滚动预算的基础和前提。制定过程中需将国家一定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贯彻其中。
加强高校中长期规划的制订和运行机制管理,避免拍脑袋工程和近视工程,尽量避免发展计划和项目的不延续性。
加强高校中长期财务规划管理。高校中期财政规划是高校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高校预算编制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增强高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论证,梳理规划期内重大改革、支出政策和重大支出项目,明确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列出分年度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结合高校可预见的财力,研究编制常规运转开支计划,制定重点建设领域和相关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进度,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形成高校系统滚动预算规划编制体系,强化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同时,每年定期对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说明资金使用对象、保障标准、运行流程,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编制中期财政规划,规划中提出的财政资金投向和领域要符合公共财政和民生为本的原则,重点项目安排要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分年度滚动实施计划和分解目标要切实可行,支出绩效目标要具体量化。并加大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力度,減少新增沉淀资金。
通过深化预算改革,实行科学规划和中期决策,进行科学合理测算,对未来几年高校预算收支进行统筹安排,提高高校经费预测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实现高校经费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整体事业的发展。
(三)建立内部项目库管理机制
战略和规划的实现需要经费来加以保障,需要项目建设来体现。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
建立高校发展项目的申报论证制度,高校发展项目的设立不是无序的,应符合高校事业的发展,推动高校内涵建设的整体提高,提高国民高校素质,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项目应具有前瞻性,避免浪费、重复建设。对申报的高校项目,首先应符合高校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不符合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的不得入选。
建立三年滚动项目库弹性管理制度。在实施单位编报年度预算项目时,原则上只对项目库中对应项目进行细化完善,除政策性增支事项外一般不重新申报立项。经过筛选、论证后纳入项目库的三年期项目,需按照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结合财力进行排序,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定期对项目库进行更新和清理,建立滚动式的动态项目库,形成滚动预算项目建设体系。第一个预算年度安排的预算项目要按照当年要求编制,据实进行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以后两年安排的项目确实难以准确细化编制的,应明确项目概况和重点支出方向,明确项目资金用途。待编制该年度预算时再逐年细化和落实具体项目。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后,及时取消旧项目,安排新项目,确保职能领域事业发展支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项目库管理应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高校主管部门每年对项目库的三年期预算汇总项目进行审核、评审或再论证,进行跟踪管理,加强执行监督。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滚动预算编制流程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财政要求的滚动预算编制流程,便于高校系统内统一规范管理,提高编制效率。增强协调意识,建立编制机制,成立以财务部门为主、相关职能归口部门组成的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工作小组,领导滚动预算的编制。财务部门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高校中期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并成立项目库建设审核委员会,对中期滚动预算和中长期项目库建设实施审核、监督;建立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编制项目预算要明确三年总体和分年度的绩效目标及考核指标,详细说明项目完成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预期效果。
nlc202309021609
(五)建立滚动预算的信息化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施滚动预算后,因预算编制的基础信息实施年度循环滚动,预算部门需对基础信息随时进行维护,便于保证滚动库中数据的准确性。为此,必须引进和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领先一步,高校部门必须革新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借助于校园数字平台,开发基于ERP 模式的学校资源计划系统(URP),构建新型滚动预算信息化数据处理平台,提供信息共享,具体包括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数据系统、项目库建设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集决策、计划、控制与绩效评价于一体。
(六)加强培训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素质
加强高校系统领导干部、会计人员滚动预算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加强对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系统规划和计划的影响学习,树立全面预算、全口径预算知识,树立实施财务中期规划观,贯彻中期预算观,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学习,提高工作人员大数据处理技术素養,提高预算认识,强化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法制和预算意识,树立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理念。
(七)强化支出责任和绩效评价管理
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高校系统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对资源的结合,经费的重视与结合考虑资金投入的绩效、重视环保,价值最大化,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体制机制上,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科学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部门预算公开的问责机制,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中。
(八)加快预算公开步伐,提高预算透明度
新的预算法及国务院制定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都规定加强预算公开,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高校系统在预算公开方面,建立预算公开管理办法。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高校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通过预算公开拓展公众监督渠道,从而管住资金,提高高校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九)做好滚动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预算信息质量的好坏在于基础信息准备的充分性、准确性,在滚动预算编制前,必需收集预算相关信息,如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高校发展中期规划、部门内人员基础信息、公用经费定额信息、指标因素分析法的相关因素归集分析信息、项目建设情况及绩效控制情况信息等。在编制滚动预算时,充分利用掌握的基础信息,体现战略和规划的内容,同时进行年度预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滚动修订完善,使执行时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同时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种不能定额化的“例外事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便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点更为突出,也便于在编制滚动预算时一并考虑,不断完善滚动预算编制办法,提高编制质
五、结语
高校系统作为预算编报和执行单位,应加强对财政部滚动预算的认识,提高规划意识、绩效意识,通过实施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和管理,改善预算管理的质量,以便集中财政资金发展中国高校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集中经费办大事,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全面化,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2014.
[2]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
[3]常嘉.财力瞻前配置的科学尝试——河北省编制三年滚动预算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财政,2009(6).
[4]贾康,苏明.阳光分配 分权制衡 绩效导向 兴利除弊——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创新[N].财政研究,201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滚动预算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4SJA003
高校预算制度 篇7
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我国部门预算制度从本世纪初开始推行实施,是当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部门是指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预算会计单位,包括政府行政机关、司法部门和事业单位。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被纳入部门预算改革的范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学校每年向财政或有资金分配权的主管部门上报年度经费收支计划,财政或主管部门按计划下拨经费。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下,高校没有综合预算,资金管理分散且混乱。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办学经费来源的日益多样化,财政拨款占高校办学经费的比例越来越低,单纯以财政拨款收支为内容的年度经费收支计划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财务管理的需要,包含各类资金的综合财务预算势必取代传统的经费收支计划。从1998年开始,随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高校全面取消了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的模式,强调学校为预算的主体,按照“统收统支”的原则实行综合预算财务管理。2004年,部门预算制度开始在高校推行。
二、高校实行部门预算制度的积极意义
(一)适时推动了高校综合预算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部门预算改革之前,国内各高校对于综合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高校财会工作亟需关于综合预算的政策规范与技术指导。部门预算制度在编制内容上要求实行财务综合预算,强调学校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要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学校资金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资金以额度指标的形式按部门预算下拨,从而“强迫”高校树立“先有预算,才能支出”的理念,硬化了预算约束。因此,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适时推动了高校综合预算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
(二)对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与管理提出了标准化和精细化要求
部门预算的支出编制要求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将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主要按“定员定额”的方法编制。项目支出均需建立项目库,按轻重缓急对项目进行分类排队,制定滚动项目计划。在操作程序上,部门预算实行标准周期管理,将预算按编制、执行、决算划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制定了十分具体的时间表。因此,部门预算制度改革促使高校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的操作流程,从而促进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了高校资金管理的控制与监督,降低了财务风险
按照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的所有收支均需纳入部门预算,按政府的操作程序要求“二上二下”,逐级上报,由主管教育部门审核、汇总,再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此外,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政府采购制度直接挂钩,同时与国库直接支付制度相结合。各高校的预算中,凡符合政府采购的项目(政府采购范围几乎覆盖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所有日常公用支出),其经费列入采购专户,由财政向供应商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这样高校各项资金的流向和流量都在财政监控之下。因此,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与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控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高校实行部门预算制度的困境
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推动了高校预算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高校的廉政建设。然而,随着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扩展与深入,高校在实施部门预算制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困境
高校在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从一开始便存在着部门预算以统一管理和监督为目的的管理目标与高校独立的财务管理权之间的冲突。政府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统一全面地管理,以提高整个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此可知,部门预算制度是从政府主体出发,考虑的是财政管理的需要,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这是一种政府“收权”的形式,目的是将公共资金管理权限集中到政府财政部门。这种“收权”管理与高校的自治权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政府要求高校必须作为一个基层预算单位,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已成为高校越来越明确的目标。
部门预算制度分编制、审核、执行、考评等各个阶段。编制审核阶段:各高校的部门预算必须在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下编制并逐级上报,由主管教育部门审核、汇总,再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执行阶段:由于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政府采购制度直接挂钩,同时与国库直接支付制度相结合。高校的各项收支都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控之下,且不能“串户”。考评阶段: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部门预算对高校资金运用的考评更多体现在学校资金的安排是否符合政府的相关政策指标上,如是否按某个政策要求提取了某项基金、人员经费支出是否低于设定的比例……等等,并且拿这些“一刀切”的指标来决定学校的业绩“排名”。因此,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声称高校具有预算的编制权和资金的使用管理权,实际上高校财务管理的每个阶段都在政府的管理与控制之下,学校自主统筹安排资金的基础被破坏,预算变得复杂且低效。
《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高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第三十八条规定“高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由此,高校作为独立法人,拥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但是,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各高校的所有收入与支出均须纳入部门预算,接受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监控与考评,严重束缚了各高校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合理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及时推行适应新需求的财务举措的灵活性。以人员经费占学校总经费支出的比例为例,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其加以一致性的要求,则显然侵害了高校的独立财务管理权。
部门预算制度在高校的实行不仅与高校的自治权产生了冲突,造成“规凌驾于法”的现状,而且与政府自身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相背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八条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第三十九条提出“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当前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是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明确学校的办学权利和责任”,促使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传统依附关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部门预算制度对高校的各项收支从预算到执行再到评价,进行了全面的无差异管理,使政府成为了高校的直接管理者,高校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这显然与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相背离。
(二)技术困境
高校在实行部门预算制度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技术困境。首先,部门预算制度在高校的实行没有一个完整的会计基础。会计信息是编制和审核部门预算的重要基础。相对实行部门预算制度之前高校采用的“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法(事实上该办法至今仍被大多数高校所沿用),“部门预算有着巨大的信息需求,包括在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等方面”,现行高校会计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债权债务关系无须全面反映等等;同时高校的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在会计核算和报表体系方面均相互分离,这些都造成了当前高校财务状况不清、家底不实、财务报告不完整等现象。因此,高校会计在满足部门预算信息需求方面的能力很弱。高校会计制度没有先行大的改革,部门预算“硬上马”,势必造成部门预算制度的“空转”现象。
其次,部门预算要求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即:将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主要按“定员定额”的方法编制;项目支出建立项目库,按轻重缓急排序来安排。这种方法难以配合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本质特点。
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教学和科研活动作为其基本的生产形式,均属创造性生产,具有复杂性强、差异性大、创新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成本和绩效都难以用均衡性的定额标准进行测量和评估。此外,高校的项目多为教学科研项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并且,不同的项目因目标不同,体现效益的方式和时限也不同,很难进行横向比较。因此,由于缺乏相应的客观基础,部门预算强调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在高校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实施。
再次,部门预算的科目设置没有考虑高校工作的特点,造成部门预算的科目框架与高校会计核算脱节。由于部门预算编制系统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整个系统的科目设置和格式要求都是根据财政部门的管理需求开发并统一推广应用的。例如部门预算将基本支出归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四大类,就是典型的行政机关单位日常财务支出的核算框架,没有考虑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大类基本支出的特点。高校的财务核算系统是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并结合自身需要开发使用的,它和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处理的是相同的经济事务,两者如不能有效衔接,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三)管理困境
科层式管理与控制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政府行政部门而言,事权比较清晰,项目可比性较强,部门预算的“定员定额”编制法和项目排序相对容易实施,也较易实行细化严格的预算控制和绩效评估。
但是,科层式管理与控制过于强调一致性标准和层层节制,无法配合高校的实际特点。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具有成本难以有效测量、过程难以细化控制、绩效难以有效评估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校不宜像行政机关单位或普通的事业单位一样,采用科层式的管理与控制。如果忽略了高校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强制性地对高校实行与行政职能部门和普通事业单位一致的管理方式,必然会使高校陷入管理体制困境。
事实上,从实务层面看,政府不可能对各高校的具体经济行为进行合理审核与控制;各高校财务预算的功能也主要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而非主要作为政府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部门预算制度在高校的实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虚化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预算两张皮”现象。
所谓“预算两张皮”现象,即高校采用的一种形式上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从每年的8月份开始,表面上按政府部门预算的程序要求“二上二下”,实际上是简单地为获取下年度预算批复数而编制预算,填表应付了事;等预算年度开始时或部门预算批复后,学校内部再弄一套较为精细的校级预算用以操作执行,此为“执行预算”。两套预算在编制时间和编制金额上均不一致,这就是实务界俗称的“预算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实质上是高校在部门预算管理体制困境中不得已采取的政策虚化策略的表现,它在导致部门预算失去其严肃性和指导意义的同时,必然会降低学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四、高校走出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困境的策略
(一)法定化的总额拨款制度替代部门预算制度
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那么,高校的哪些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呢?
现阶段高校的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学宿费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联合办学收入、科研成果转换收入、捐赠收入等。根据教育“准公共产品说”(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高等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而且能够带来社会效益。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能为个人带来收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社会、学生(家庭)共同承担。学生应向高校交纳学宿费作为教育受益者所承担的教育成本,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投入高等教育且不能以财政困难等理由推诿。因此,“高校收取的学宿费不同于政府机构行使管理职能收取的规费、使用费等,其本质是属于社会资金,而不属于政府财政性资金”。高校的各类资金中,只有财政拨款属于政府财政性资金。部门预算制度将高校的所有收入与支出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这在管理制度安排上,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界定。
既然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可推卸,那么法定化的总额拨款制度替代部门预算制度就是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所谓总额拨款制度,就是基本拨款(即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正常运作的核心拨款)常规化、法定化;专项拨款(即为专门的项目或活动进行的拨款)采用竞争机制,建立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要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为了获得更多的拨款和更多的“项目”,以提升学校的“政绩”或获取个人职称晋升,高校的职能部门和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跑部门”、“拉关系”上。在总额拨款制度下,政府提供的是法定的拨款机制和平等有效的高校竞争环境。各高校能够通过公开途径获得关于财政拨款标准和数额的信息,并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统收统支”的原则编制自身独立的综合财务预算,政府部门预算只编制财政拨款数额。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学校内部政策的制定,而是拨款体制和机制的设计与改进,即政府着重把握如何把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标准体系和分配制度制定得更科学合理一些。
(二)政府与高校间的“契约”关系替代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与高校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应由“契约”关系替代。在“契约”关系下,政府拨款的指导理念是服务的购买;高校接受政府的委托,实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政府财政管理的实施基础是高校与政府在平等协商基础上产生的契约效力;财政管理的重心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拨款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两种关系框架下的财政管理体系特征可归纳为表1所示:
高校是独立市场主体,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政府与高校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不但侵害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且造成了高校严重的“等、靠、要”习惯,制约了高校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因此,政府与高校建立“契约”关系,其思路是遵循现代大学管理体制需求,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与调控置于市场环境之中,重构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可按以下流程:
政府与各高校协商,确定学校各时期的发展目标与规划→政府对高校各时期的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政府调整确定下一个时期各高校的财政拨款数额、发展目标与规划。
政府与高校建立“契约”关系,政府提供的是协商基础上产生的平等有效的高校竞争环境和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这种“契约”关系并不是政府对高校管理的弱化而是加强,因为在“契约”关系下,高校必须对政府投入所预期的成果与产出承担起明确的责任,从而增强高校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促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同时,“契约”关系能够帮助政府从繁琐的具体管理中退出,在更高层面上发挥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职能。
(三)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和多方监督机制
完善高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与完善多方监督高校办学的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只有完善高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社会各方对高校的监督才能有据可依、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只有完善政府与社会、校内与校外多方面监督高校办学的机制,高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才有完善的动力。
我国高校没有一个充分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在中国内陆,无论是对社会公众还是对校内教职工,高校的财务预算与决算都属于“保密”资料,不予公布。对于财政拨款,高校也只需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使用进度及结果,无需向教职工和社会公开。某些高校即使搞“校务公开”活动,所公布的也都是一些非常概括性的数据,有些甚至做了“加工”处理。部分高校负债几亿到几十亿,学校教职工都不知情。而在香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社会公布高校的年度预算与决算报表是一种例行做法。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财政、物价等政府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对高校进行了多角度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往往采取一致性的标准,或者过于简单与直接,或者流于形式。并且,仅仅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督助长了高校行政化现象,潜在机会主义趋向,高校的校长书记们更关心自己的行政业绩和学校的短期效益。
高校在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客观上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财务信息需求。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和高校自身的任务,而成为全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仅仅由政府来监督高校办学是不全面的,应当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监督机制的完善,赋予社会更多的监督高校办学的权利。
完善多方监督机制,具体到财政管理制度上,可表现为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和高校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均须公示,并且政府在拨款的同时,要建立以事后绩效评估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相结合的财政问责机制;具体到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上,可要求高校在校内推行“阳光财务”工程、实现财务信息公开化,并且真正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财务预算与决算的审议权等。
五、结语
教育部于2012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事实上,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既需要高校自身管理的完善,更需要政府政策制度的配套。尤其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高校处于政府的行政隶属之下,更是如此。部门预算制度在我国高校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已导致当前高校的预算管理复杂且低效,无论是从政策解释的理论层面还是从实务操作层面去分析,都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政府的角色必须从高校内部财务政策的制定者转换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控者,以还原高校独立法人的财务管理自主权,提升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摘要: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务层面分析,部门预算制度在高校的实行都已经难以为继。高校本身的“特殊性”、政府与高校在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政府对高校强制性的制度要求造成了高校实行部门预算制度的目标困境、技术困境和管理困境。高校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政府用法定化的总额拨款制度替代部门预算制度,政府与高校间建立“契约”关系。政府的角色必须从高校内部财务政策的制定者转换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控者。
关键词:部门预算制度,高等教育属性,财政管理,契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会计制度[K].1997
[2]贾康,苏明.部门预算编制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K].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K].1998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K]
[6]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7]何斌.高校财务预算“两张皮”现象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02)
[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徐孝民,郭鹏,刘玉光,等.研究型大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高校预算制度 篇8
一、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 改变财政资金拨付方式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核心是从过去的财政资金拨付环节多、流转时间长的模式, 转变为由同级财政部门在指定金融机构开立国库单一账户, 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 减少了财政资金拨付环节, 降低了资金划拨成本,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 改变了高校的预算管理功能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高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监督制度、预算管理控制功能等相应发生了较大改变, 政府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监控对象从预算收支总额转变成预算收支明细, 预算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机制。
(三) 增强高校防范财务风险能力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从制度安排上形成了有效制约, 通过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高校所有支出都要依据财政批准的用款计划审核后支付给收款单位, 国库部门通过财政网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收支、结余情况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不合规收付操作情况。
二、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解决了以前传统的分散支付制度中存在问题和弊病, 改变了资金分散管理和缺乏监督的状况, 对预算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收支, 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得到了有效约束,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预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但是对高校来说, 国库集中支付作为一种新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由于新的支付方式手续繁琐以及相关预算管理配套改革措施不完善, 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种种新的问题。
(一) 高校对部门预算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领导对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对财务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年初预算总额、可支配经费额度、资金总体分配等, 不考虑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没有真正参与到预算管理当中。在预算编制的过程当中, 高校的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联系不大, 编制方式和口径不一致。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与校内预算编制时间不同, 导致学校发展战略和实际支出脱节。这两种预算编制的最终目的也有很大的区别, 部门预算是学校向财政部门取得财政资金并且对资金进行分配的一种手段, 是按财政部门的要求和口径编制的;而校内预算是高校把预算经费分配到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预算项目中, 所以高校管理者自然更加重视校内预算, 而部门预算的管控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财政部门下达预算资金指标就是根据高校的部门预算。
(二) 预算编制工作难度明显加大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转变就是高校要将各类收入来源全部上缴财政, 不管是预算内、预算外资金都全部纳入国库, 由代理银行负责代收、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高校不允许随便更改预算支出的用途, 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预算经费。所以高校在编制预算时, 必须根据各部门下一年度的事业计划, 对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客观、全面地预测下一年度可能发生的经费支出并据此编制部门预算, 这样高校不会因为预算资金不足使正常教学、科研工作受到影响。由于高校事业发展存在各种不可预见情况, 预算编制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三) 高校预算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缺乏
依据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权分离,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主要体现在财政部门和高校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高校对于自身的发展、师资力量以及经费需求等重要信息具有天然的优势, 高校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进行违规违法活动, 套取财政资金, 所以必须加强预算监督力度。但是,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高校内审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内外监督管理机构均没有对高校预算管理实行有效的监管, 同时也没有对高校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和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 预算管理与各部门工作业绩脱节, 形成“重投入轻支出、重使用轻绩效”的局面。
(四) 信息系统有待完善
由于信息技术限制, 高校、财政部门与代理银行之间信息数据交换不通畅, 信息系统不完善导致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交流, 预算执行中容易出现各种违规行为。目前, 在高校尚未建立规范并高效率的预算管理系统, 预算工作中的人员、项目、资金、指标等各种原始信息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管和有效使用, 导致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同时, 预算单位及代理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预算资金收支信息反馈慢, 财务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映, 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高校预算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造成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执行速度过缓。
三、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管理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前述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 现行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健全和改进。笔者根据高校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之相对应的要求,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 更新观念, 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明确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关键环节。预算管理关系到高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决策层应更加重视预算管理, 大力支持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 让各单位及全校教职工了解预算管理的意义、预算编制方法并且明确预算资金的支出范围, 使所有部门都做到有预算才有支出, 不能随意增减预算, 保持预算的严肃性。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经办人员, 应该加强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业务技能, 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二) 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基石。高校应编制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中长期预算, 建立一个高效的执行机构, 确保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及时编写业绩报告和诊治偏差。在编制过程中, 预算项目按功能和经济分类进行细化,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通过制定科学的定额标准, 准确反映经费需求。高校财务部门应与校内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和讨论, 建立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预算编制方法。
(三) 完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跟踪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 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通过制定科学的指标进行考核, 来评估是否达到预算目标。在外部监督方面, 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 不断加强监督问责力度, 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让监管真正发挥效用, 定期检查高校预算执行情况, 及时把握财政资金运行,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绩效考核机制是预算监管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细化考核标准, 制定严格的奖惩办法, 采用绩效评价方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分析实际数与预算数发生偏差的原因, 规避预算单位的随意开支行为。
(四) 加快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应尽快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预算信息的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 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高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高校、财政部门以及代理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将高校预算管理的相关信息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全面、准确的进行发布。高校可以建立一个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将高校预算管理相关的信息录入该信息系统, 实时跟踪预算执行进度, 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同时, 系统可以对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及时将结果传递给相关部门, 保证信息通畅, 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各种问题和风险。
参考文献
[1]孙敏.对改革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几点思索[J].经济师, 2014 (05) .
高校预算制度 篇9
1 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
高校是我国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部门有着较大的区别,其财务管理的制度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
1. 1 理念不断更新
在宏观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同时,高校预算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逐渐树立成本预算的新理念。将支出预算分为基本预算和支出预算,先保证基本支出再实现项目支出,使预算分配更为有序。
1. 2 资金调动受到限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资金预算管理产生很大影响,限制了高校对资金使用的自主权,使资金调动愈加困难,与此同时,也使得高校财务的管理制度和内控发生较大改变,要求预算的编制更为准确,预算管理更为严格。
1. 3 财务风险增加
一方面,随着高考的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各地办民高校不断涌现,使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生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利用银行贷款进行筹资,高额贷款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有些高校日积月累负债经营,使学校的财务风险也逐年增加。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关系
2.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一致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财务制度有些冲突,但只是在资金的使用流程与方式上存在矛盾。从总体目标上来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对资金实现高效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更科学更方便。目标的一致性使方式不同的两种资金管理模式成为统一变得可能。
2.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高校的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使高校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评价更有效更科学,使资金的使用更有计划,防止了资金的滥用,有效规范了高校的资金管理,是高校预算管理的新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个机遇,及时进行预算管理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历史环境。
2. 3 高校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主要途径
作为财政支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其独特性,高校内有多个部门,有多种经济业务,种类和内容特别多,这也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的实施更加困难。教学、科研、后勤等各种业务都涉及财务活动,高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高校预算能使得所有的资金得到合理安排,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进行资金管理,使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为可能。
高校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实现高校的预算管理对高校财管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上,预算单位需要支付各类款项的时候,需要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将资金从单一账户支付给申请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方式及流程。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虽然高校取得了很多成绩,一是有效预防了高校对拨付资金的挪用和占用,二是使高校预算的编制更为科学和有效。但与此同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3.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财务制度冲突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是高校对所有收入与支出进行统一管理,这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规定的零余额账户相矛盾。高校的财务制度往往与预算改革脱钩,在科目设置存在着预算编报口径差异。高校也普遍存在对预算分析不够重视的情况,而且预算编制和执行很多靠手工完成,造成预算工作量巨大,也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 2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很多管理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不能正确认识,在工作中预算编制不够重视。这导致了高校预算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有时会出现有项目支出却没有项目预算,或者有项目预算却没有项目支出,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融合。高校的资金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精确的预算,这样的预算难度很大。目前以现有高校情况,无法实现。因此如何改变高校人员的管理意识成为在高校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关键一环。
3. 3 预算编制不科学
高校预算编制缺少科学依据,预算项目不够细化,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高校预算编制有较大随意性,并未对预算指标进行科学的论证和量化的分析,也没有结合高校自己情况进行预算编制,缺少预测,有时甚至会出现虚报的情况。有时非税收入难以准确估计,高校有多种收入无法做出预估,也导致了预算编制的不准确。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高校的一场预算改革,也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编制方法上推行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而不是以往的赤字预算。这种资金预算方法使以往的预算编制实现科学化。
3. 4 管理支持系统不完善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网络并不完善,高校的预算单位与银行、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信息不能有效的传递,严重阻碍了信息的采集和反馈,也影响了高校财务理工作的充分发挥和工作效果。
4使高校预算管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
4. 1 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高校各级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科学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不是改变高校的资金使用,只是优化了资金的使用流程,因此高校的财务人员应破除传统观念,应充分考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应顺应环境,各职能部门应充分配合,尽快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4.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现行的很多法律法规并不能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资金的支付流程做了很大改变,因此,要从法律上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高校也应建立起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4. 3 实现高校预算编制的合理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如果想在高校成功的实施,预算编制是关键,因此必须要强调预算编制工作。编制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应与高校的年度工作计划相吻合,预算的编制要具体细化。按科学的编制方法为依据,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科学的预算编制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高校内各用款部门及个人应主动配合,严格报送用款计划,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顺利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4. 4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沟通的不畅,严重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因此,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对接,使高校、银行、财管部门能够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实现实时信息的传输,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查询、统计、对账等电子功能,为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海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5.
[2]黄海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8(12):13-14.
[3]孙元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09(1):115.
[4]杨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理财的影响及对策[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高校预算制度 篇10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前提, 是社会发展和财政资金管理的必然要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依据是财政预算指标, 只有通过功能强大、快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反馈系统是才能实现。同时, 一个安全、准确和及时的金融机构结算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解决我国分散支付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 高校的预算管理功能、资金的监督制约机制等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 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监控对象从预算支出总额转变成预算明细支出。预算管理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监管取代了原有的事后监督。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高校预算管理在对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高校资金集中于国库单一账户, 以部门预算为基础,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 财政部门对高校预算资金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控, 从而使预算的执行随意性得到了有效约束, 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和高效得到了极大保障,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预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 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对高校的部门预算的轻视
长期以来, 高校决策层未能理解预算管理的实质内涵, 缺乏预算全局观念, 在编制预算方案时, 未能根据单位实际对预算项目及金额进行认真估算和分析论证, 缺乏责任心, 不重视预算编制。且高校在预算编制中普遍存在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 各编各的, 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两个预算编制目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部门预算是财政部门要求编制的, 是高校向财政部门争取经费拨款和进行资金分配的工具, 而校内预算是把预算资金细分到校内具体各部门和项目, 因此校内预算更能得到高校决策层的重视, 基本上忽略了对部门预算的管控。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财政资金指标下达的依据则正是高校的部门预算。
(二) 预算编制难度加大
国库集中支付是在部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 实施资金的支付工作, 预算的编制是不是科学、合理就显得十分关键了, 直接关系到国库集中支付能否顺利执行。因此在编制预算时, 必须根据高校预算年度可能的业务情况, 认真分析历年财务数据, 全面、科学、合理地预测一年所能发生的经费情况并编入预算中, 使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等事业发展不受资金问题的影响。由于高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可预见因素, 极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三) 预算控制模式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高校不得随意改变预算支出的渠道, 只能在额度范围内使用预算资金, 强化了预算的严肃性, 明确了有预算才能支出, 不能随意变更预算支出范围和用途等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高校所需的支出未纳入预算, 则该项支出的经费就得不到保障。尽管财政部门允许调整预算, 但调整预算限制条件较多, 调整程序繁琐, 批复时间滞后。当高校面对特殊状况而新增资金需要时, 就会因预算的限制而缺乏可调用的资金, 给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此外, 某些高校不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将已批复的款项随意支出、自行调剂, 项目资金混用, 造成了名义上的支出与实际用途不一致, 回避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控制, 造成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不一致。
(四) 高校预算缺乏相适应的监督和考核体系, 信息化系统有待完善
财政、审计部门及高校内部审计等内外监管机构都没有对高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也没有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罚措施, 使外部及内部监管流于形式, 预算制度形同虚设。另由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限制, 高校资金支付系统与国库、银行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不通畅, 相关数据不同步, 这都不利于高校预算管理和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 高校预算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 更新思想观念, 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高校领导应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预算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预算管理涉及高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决策层要强化预算管理理念, 以身作则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采取措施向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宣传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程序及明确预算收支范围, 使所有部门都建立起“先有预算, 后有支出”的观念和意识, 按预算规定的项目和用途使用资金, 不能突破预算。在高校内部营造重视预算、维护预算严肃性的氛围。高校财务人员要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学习, 深刻领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多方式、多渠道宣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仅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和高校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而且涉及高校预算、采购、付款等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二) 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目标的基础。高校应拟订符合自身战略规划的预算目标, 建立一个预算执行的监管机构, 推动责任落实与实施, 及时进行业绩报告与偏差诊治。在编制预算过程中, 应当尽快的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和预算定额标准, 提高编制部门预算的质量, 并且逐步细化每个预算编制环节, 做到严格把关。高校财务主管部门应与各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沟通建立一套预算编制体系。财政部门应针对高校行业特点突出、核算较为复杂的特点, 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 构建科学、全面、系统的预算管理体制, 将高校收支包括偿还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 防止高校的财力分散流失。
(三) 结合网络信息建设, 建立预算管理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的部门预算应当充分利用办公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等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务软件以及其他相关软件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高效。财政部门也应结合高校发展特点的财务管理结构及模式, 完善现行支付软件, 通过信息网络实现高校与财政部门财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既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管, 又可减少财政审核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和严格的奖惩制度, 通过绩效评价对预算执行的综合情况地分析, 评价预算执行的偏离程度及原因, 资金使用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
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特别是要加强和完善事前、事中的跟踪监测, 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通过内部审计、指标考核等手段来评价是否达到预算管理的目标, 从而增加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何家臣.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理念探析[J].财会通讯, 2010 (29)
[2]廖静梅.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浅析[J].财会通讯, 2008 (9)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高校财务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般来说,各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综合财力的可能,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年度各部门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但由于部门预算受影响因素较多,过程较为复杂,在高校财务预算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
一、目前高等院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全面,预算与高校发展战略不统一
高等院校在发展时都会有一个详细的高校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未来五年、十年制定的发展规划,以此发展规划为基础进行管理。而在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方面,每年跟每年的情况都不是一样的,而且高等院校领导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认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单方面的事情,各部门只需要形式上的参与即可,这就使得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了偏差,很多工作都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在预算工作开展时受到重重阻挠,这就与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相偏离,根本没有将预算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随着国家对于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高等院校要对财务预算进行改革,实行零基预算,但是由于高等院校资金不足,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还采用传统的预算方式,还存在着预算定额制定不合理,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是“以收定支”的现象,虽然这些编制方法使用起来较为简单,但是根本不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透明性,高等院校各部门的财务使用情况较为混乱,无法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容易使高等院校造成资源浪费。
(三)财务预算管理约束乏力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都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和完善的制度体系。高等院校在对财务预算进行编制时没有专业的监管部门,随意性较大,审批程序较为简单,对预算的管控力度不足,这就使得高等院校内部的各个部门造成了矛盾的激化,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务资源,就必须要进行相互博弈,每个部门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务资源,经常会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经费进行报销,同时院校下拨给各个部门的财务经费大多都掌握在部门负责人手中,这样就导致了财务经费贪污受贿的现象加剧,一些部门根本没有将财务经费用到实处,没有完成部门的任务。
(四)财务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
高等院校领导对财务预算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得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较为混乱,缺乏专业的监管部门,财务预算在确定后,执行预算出现了较多问题,财务资金的走向没有清晰的记录,这样就使得执行预算成为一个盲点,高等院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缺乏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这是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等院校招生不断扩大,各项费用也在增多,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那肯定会出现问题的。
(五)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事后绩效评价
在我国预算绩效评价机制起步较晚,没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逐步去探索完善。首先高等院校领导部门对于绩效评价体系的认识不足,没有提起高度重视,对绩效评价不了解,没有实际经验,而且对绩效评价的意义认识不清,重点主要放在了形式化的开展上,根本没有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实际效用,而且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财务人员都存在畏难心理。其次高等院校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制度不健全,我国也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法律体系,在绩效评价方面还处于空白,同时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水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没有深入挖掘绩效评价的管理问题,注重形式化。
二、加强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高校领导预算管理意识
作为高等院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意识,要实现自身思想上的转变,要能够对财务部门进行正规化管理,要明确财务目标管理方式,要注重对财务预算体制的改革,要突出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要实现财务预算全过程的畅通。要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各部门的积极性,要能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要积极参与到全校预算编制中去,要加强度中层领导的培养,要建立分责制度,每个部门责任人都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出现问题后要承担连带责任。
(二)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财务预算应该从高校领导做起,要建立高校领导组织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财务、内审、教务、总务、科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主要是坚持民主理财与专家理财相结合的原则,要实行民主化理财,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公开化管理,要积极听取各部门的意见。高校财务部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从全局考虑,要早动手、早安排,要根据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既要保证财务管理的公正性,也要注重财务效益,要与教学、后勤、科研管理相结合,要对全校资金进行统筹安排,要能全面反映出整个学校财务状况,要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要确保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预算的功能。
(三)构建科学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要加强对财务预算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在全校各部门内实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要积极鼓励学校所有人员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要将战略目标也业务目标相结合,要实行预算理念的全面化发展。要对学校内部的每名职工进行财务预算意识的培养,要增强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感,要能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发展联系到一起,培养其归属感,要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预算。同时高等院校还要制定完整的预算目标,可以分一年期和三年期进行制定,要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要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效结合起来,要推动高等院校战略目标的管理,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建立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要明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每个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要能够将手中的预算工作做好,同时要加强会计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要对各个部门相互制衡,加强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财务预算工作效率。
(四)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执行控制机制,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化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想要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预算执行管理体系,要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起到约束作用,要能加强财务管控,要防止贪污受贿现象的出现,要加强对部门负责人的绩效管理。
在预算执行时,应根据预算执行计划下拨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经费,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各单位、各部门用款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对执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项目需要提前支付年度预算资金的或预算项目调整的,可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后下拨预算资金或及时调整预算项目。各部门应分析评价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论证学校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填写预算执行情况表。为配合预算项目检查的实时监控,还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调控,真正做到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对预算执行起到有效的控制、监督作用。
(五)加强预算监督,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效果要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来反映,对预算管理应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将预算管理纳入对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高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权责利相结合,各高校必须将各级经济责任人财经工作实绩的考核纳入日常人事考核工作之中,使其制度化。细化和分解收入预算指标,强化二级部门预算责任意识,在学校形成人人关心财务收支情况,人人讲节约,人人保证收入预算实现的良好氛围,必须将财务收入预算与其部门经济利益相结合,可以将各系、部、处、室的津贴及分配经费支出预算与其收入预算的完成任务挂钩,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可以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荣娣.试论高校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的关系[J].事业财会.2006(01).
[2]黄丽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6(18).
高校预算制度 篇12
关键词:新制度,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2012年12月19日, 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规定执行日期为2013年1月1日。新制度中, 认为高校预算主要指学校根据其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际计划, 在此基础上编制而成的高校年度财务的收支计划。同时, 规定高校内财务管理应将编制预算、控制预算的执行、准确编制决算以及反映高校财务的真实状况作为主要任务。
二、新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 高校管理层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预算管理所具备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会计制度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完善, 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再结合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制度, 制定出了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然而, 许多高校管理层却还没能够真正的认识到预算管理所体现出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的年度工作也缺乏必要的预见性, 导致编制预算时不仅严重缺乏科学性, 而且还不具备连续性及长远性。受此影响, 预算管理执行的过程中普遍潜在着频繁的追加预算以及执行力度严重缺乏等问题, 预算管理无法完整的体现其功效。
(二) 高校预算管理意识还非常淡薄且资金管理十分散乱
预算即对单位内部全方位的计划进行数量说明。所谓数据说明, 主要包括资金与业务活动的计划说明。通常情况下, 预算主要是通过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组织人员共同的参与执行与组织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管理系统。然而, 我国许多的高校在教学经费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 根据财政部门的拨款数额, 再进行具体的计划性预算编制工作。而在支出管理方面, 也是简单的根据开支标准进行, 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财务预算, 且同业务部门没有直接联系。
而许多高校在预算收入的编制过程中, 却将科研收入定位为专用基金, 没有将科研事业的收入纳入到预算当中。同时, 许多高校没有将专用基金和事业基金纳入到预算中, 在其他的收入增收之后, 也没有对预算进行调整, 也没有将其上报至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而是直接的支出。此外, 高校内相关部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 往往是有秘书负责编制, 经由部门领导进行审核之后, 再将其提交到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将资料汇总之后, 再提交给领导进行审核。这样的形式缺乏全员参与和讨论环节。
(三) 高校预算管理的执行监督力度十分薄弱
受重视力度严重不足的影响, 高校预算执行的难度也因此而变大, 高校内部经常会进行一些科研项目经济建筑工程项目, 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预算工作, 而许多高校却没有建立相配套的监督控制指标, 也没有对实施进度与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 从而致使高校内部出现了许多经济违法行为, 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营。同时, 新制度在预算方案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规定高校内财务部门必须提出预算的建议方案, 由相关领导审议通过之后才能上报给主管部门。然而, 许多高校内部预算草案却未经领导集体讨论, 预算的审议机构出现了明显的缺失。再加之“一上”预算编制时间通常是九月份或者是暑假, 许多高校内财务部门都还没能及时对部门预算进行汇总, 在慌忙之下便将上年数据直接报予主管部门, 导致“二上”预算编制同“一上”预算编制之间出现较大差异。
(四) 高校预算管理具有明显的随意性
高校预算管理随意性主要表现在分解指标、编制内容以及职责界定方面。在分解指标时, 表现出明显的粗略, 编制内容也缺乏完整性。例如, 部分项目的名称十分明确, 但项目指标与项目内容都缺乏或不配套, 同时许多执行人员的职责界定也非常模糊, 具体的负责程度与负责内容都无法明确。不但如此, 许多高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测算收入, 出现严重的超收、短收现象;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 只求能够通过预算编制软件的审核, 没有编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详细的政府采购预算, 导致政府采购任务无法完成。
三、新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高校管理层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财务预算是一项多程序的工作任务, 不仅需要进行编制以及执行, 而且还离不开管理, 但这些工序并不能够由财务部门单独承担, 而是需要由相关部门积极的合作与配合, 使财务预算能够发生其作用。因此, 在高校编制部门预算时, 针对部门预算工作的具体要求, 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 定期召开部门预算的工作会议, 由财会人员与相关负责人员共同参加, 在会议中部署高校预算工作, 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而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预算管理所包含的重要性进行深刻的认识, 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合作, 制定出统一的编制方式、编制原则、收支的范围以及编制的具体程序, 从而促使预算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二) 不断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
由于内部预算同部门预算有一定的联系, 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高校不断的完善自身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 使内部预算同部门预算实现协调和统一。通过认真的编制, 促使预算的收支项目能够更加的细化, 并确保预算值同实际值之间的差额为最低, 使预算管理能够符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除此之外, 年终决算还应该与部门预算相对应, 以此方式准确的反映出高校预算整体的执行情况与财务情况, 从中发现执行偏差, 并及时的纠正和解决, 从而确保高校预算管理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权威性。
(三) 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明确的监督和控制
高校预算管理要求各个岗位与部门都能够明确自身职责, 根据不相容原则, 分离各个岗位, 使各个岗位之间进行相互的制约与监控。在预算部门内部, 还应划分具体的岗位, 防止出现一人多岗现象, 同时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必须确定, 主要承担着预算工作。对于预算工作负责人的审批权限, 也应该进行明确的制度化管理, 促使各环节都能做到规范有序。此外, 针对许多在建工程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项目, 高校内部必须派遣专业人士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 避免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以权谋私, 杜绝出现腐败情况。鉴于此, 高校内部应建立预警系统, 并选择预警指标, 对各个预算环节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
(四)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
当前, 高校预算管理还处于随意性阶段, 加之许多的高校都是采取举债经营的模式, 财务风险也越来越严重, 所以高校预算管理还必须要重视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因此, 各高校应该仔细研究资产负债表, 对其中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密切关注, 重视财务预警工作, 并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贷款之前, 应仔细分析与论证项目的预期效益, 进行可行性分析, 根据审批程序拟定自身还款计划。同时, 在每一年份编制高校预算的时候, 在支出预算科目中设置还本计划, 按时归还贷款利息, 从最大程度上将财务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作为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 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就目前而言, 高校预算管理正面临着资金管理十分散乱、执行监督力度非常薄弱等问题, 这就需要加强高校管理层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进行明确的监督和控制以及加强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 从而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冷若雁.浅析新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困境与出路——以A地区为例[J].财务与管理, 2013.07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