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

2024-09-25

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通用10篇)

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 篇1

近年来, 老年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利用晚年时光阅尽大好河山, 成为众多有钱有闲老年人的时尚追求。民政部一项社会调查显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0%左右, 仅次于中青年人。

然而, 在老年游红红火火的背后却潜藏着一大隐忧。那就是, 老年游偏高的人身安全事故发生率已严重打击了旅行社经营该业务的信心。许多旅行社认为, 老年游既有诱人的市场前景, 又有巨大风险。为了规避风险, 一些旅行社对老年游由积极开拓变为消极应付, 少数旅行社甚至婉拒老年游客, 即使仍在开拓老年游市场的旅行社也大多有如履薄冰之感。

老年游客在旅途中跌伤、撞伤、突然发病甚至病故的可能性远大于其他年龄组的游客。旅行社因老年游客的人身安全隐患较高而对之消极对待的做法虽然可以理解, 但是并不明智。游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虽然是旅行社无力避免的, 却是旅行社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的, 因事故给旅行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可尽量降低的, 因为经济损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旅行社在组团旅游中的应对措施。所以, 旅行社对老年游客的人身安全隐患应采取措施积极地应对。

1. 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老年游客的身体特点

旅行社为老年游客提供哪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并不重要, 关键是要适合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旅游节奏应降低, 潜水、跳伞等危险的旅游项目应排除, 旅游时间不宜过长, 应避开高原、沙漠等对游客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旅游目的地。不可把为普通游客设计的旅游产品随意兜售给老年游客。为老年游客设计的旅游产品实际上也只适合一部分老年人, 旅行社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给每种老年旅游产品设置年龄、健康门槛。在老年游客报名出游时, 旅行社应要求他们提供健康信息, 并由本人及其家属签字确认, 旅行社根据这些信息, 比照其要求购买的旅游产品的年龄、健康门槛, 决定是否向其销售该旅游产品。这样做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游客年龄过大、身体过弱而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

2. 只承诺并提供可以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旅游服务

旅行社在设计老年旅游产品时要斟酌产品包含的服务内容。按照我国法律, 只要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或旅游广告中承诺了某种旅游服务, 就有责任尽到与之相对应的安全保障义务。因此, 旅行社必须知道每项旅游服务对应什么样的安全保障义务, 然后根据能否尽到相应的义务, 决定是否提供某种旅游服务, 切不可为了争夺客源, 什么服务都提供、都承诺。以随团医生为例, 如果某条老年旅游线路利润微薄, 由于成本原因聘请不到专业的随团医生, 那该线路就不必提供随团医疗服务, 以避免由于随团医生的失误而延误游客的治疗, 发生责任事故。

3. 把旅游意外保险、交通运输意外险强行纳入老年旅游产品

按照现行法规, 旅游意外保险由游客自愿购买, 旅行社的责任是向游客推荐、代办。目前, 该险种参保率不高, 很多游客包括老年游客大都存在侥幸心理, 不愿购买。然而, 一旦老年游客出现人身安全事故, 又未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即使旅行社在事故中没有过失, 也尽到了推荐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的义务, 也常被起诉索赔。因此, 建议旅行社将旅游意外保险强行纳入老年旅游产品, 在报价单中列为一个项目。有些老年游客可能会因此而拒绝购买该旅游产品, 但这并不是坏事, 因为这些游客恰恰就是安全意识较差、旅行社没有必要争取的。同理, 交通运输意外保险也应强行纳入老年旅游产品, 以进一步降低旅行社的经营风险。

4. 组织老年旅游应避开旅游高峰期

由于闲暇时间充裕, 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休闲, 老年人出游完全可避开旅游高峰期。即便从健康、安全的角度考虑, 也应避开旅游高峰期。因为当游人稀少时, 发生各种人身安全事故的机率会大大降低。此时, 旅行社能为老年游客安排相对安全的火车下铺, 安排低楼层的、上下楼安全方便的客房, 安排食品安全、地板防滑的餐馆, 导游受到的外界干扰相对较少, 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年游客的安全保障上。

5. 通过内部管理把人身安全事故中的过失最小化

游客遭受人身伤害事故, 如法律认定旅行社并无过失, 则无须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旅行社应想方设法避免在安全事故中出现过失。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 应对全体员工进行旅游安全意识教育, 教育的重点是有关游客人身安全的法律知识。要让他们知道旅行社的法定义务, 保障游客在接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提醒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可预见危险;当老年游客从事不适合他们的危险的旅游项目, 哪怕是自费项目或免费项目, 要加以劝阻;当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某种严重疾病的前兆, 要劝说其及时诊治。其二, 旅行社应制定、实施旅游安全工作细则。“细则”针对本旅行社的老年旅游产品, 预见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提出预防措施、事故处理预案, 并部署为应对安全事故索赔而做的准备工作, 比如, 当老年游客不听劝阻坚持自费进行某种危险旅游项目时, 导游要让其签署责任自负文书。还应通过奖惩措施, 在全体员工中推行旅游安全工作细则, 增强其避免或应对旅游安全事故的能力。

6. 随时准备应对接待单位的过失造成的人身安全事故

在组织老年旅游的过程中, 旅行社要委托地接旅行社、景区、酒店、餐馆等接待单位向老年游客提供服务。如果游客遭受的人身伤害事故是接待单位造成的, 旅行社和该单位都可能被索赔。然而, 即使旅行社尽最大努力, 这类事故也难以完全避免, 因此旅行社要充分准备应对这类事故及其产生的经济纠纷。首先要尽量避免并妥善处理事故, 保证己方在合理范围内尽到法律规定的义务;其次, 不要委托证照不全、不具备提供某项旅游服务资格的接待单位为游客提供该项旅游服务, 那样做本身就是旅行社的一项过失, 而且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机率;最后, 要把游客托付给有经济赔偿能力的接待单位, 因为有时发生这类事故, 游客或其家属会先起诉旅行社, 法院可能会判旅行社赔偿, 而旅行社要挽回经济损失, 须另案起诉接待单位, 如果对方没有赔偿能力, 旅行社将索赔无门。

7. 允许老年游客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取消预订或中途退团

游客报名参团后取消出游计划, 或中途退团都属于违约, 需要支付给旅行社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老年游客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完全有可能在出游前或旅游过程中由于身体不适, 无法出游或无法继续旅程。对于这种情况, 旅行社应予以理解, 在积极与相关接待单位沟通后, 在避免本旅行社遭受经济损失的前提下减收或免收违约金。这样做更人性化,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年游客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 出于支付违约金方面的顾虑, 勉强出游或继续旅程而导致病情加重。

了解和应对老年焦虑 篇2

有位72岁的老先生,两年前开始出现心烦、不眠、头晕、头涨、情绪差,对声音敏感。有时午睡醒来后会觉得心慌、难受、情绪激动,甚至用头撞墙,持续三四十分钟才能安静。老先生同时患有高血压、青光眼、慢性便秘,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担忧。

诊断:

经诊断,老先生患有老年焦虑症。这是一种老年人的情绪障碍。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躁、紧张、惊恐、激动、胸闷气急、心慌心悸,并可由此产生幻觉、妄想和牵连观念。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常伴有窒息感和濒死感,往往急切求救。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然后会逐渐缓解。老年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持续较长时间,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

老年焦虑症有自身特点。首先,老年焦虑症存在更客观的诱发因素,如身体日渐衰老虚弱、死亡临近的恐惧、现实环境的改变与困难等。其次,老年患者存在“述情障碍”,即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表述困难,通常不会说“我很紧张,我很担心”,而是说“我身体很难受”、“我睡不好,吃不下”、“我大小便不好”等。患者往往对声音、光线很敏感,或格外关注每天大小便次数与顺畅情况,为自己的心烦不安找到借口。最后,老年患者常伴有各种慢性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服用多种药物。慢性躯体疾病与长期合并药物均可影响焦虑症状的发生与治疗,甚至许多疾病与药物本身就可引起焦虑。

治疗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 部分老年人患焦虑症,是与生活事件有关,如退休、子女离家求学或家庭成员有重大变故等。这时应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耐心倾听、解释和指导等方法对患者会有较大帮助。

2.家庭治疗 老年患者常会变得脆弱,家人的有效支持和正确态度能提供很大帮助。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采取家庭会谈的方式进行心理协调。

自我调整:

1.知足常乐 老年人如对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慢慢尝试适应,焦虑自会缓解。不要老是追悔过去而应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大喜大悲。

2.转移注意力 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其他理由来掩饰。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

3.自我放松 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焦虑心情可以慢慢平缓。另外,还可运用视觉放松法来消除焦虑。如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想象在大海边,波涛阵阵,海鸥在天空飞翔,而自己正光着脚丫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着面颊……

当然,焦虑过于严重时,还应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焦虑药物,也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开导,以尽快恢复。

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 篇3

关键词:住院老年人,跌倒,预防,防理

0 引言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2]。患者跌倒在医院属于突发事件,已为国际医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收集了21例住院老年人发生跌倒事件,对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在我院意外跌倒的老年人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最小62岁,最大88岁。所患疾病有肺心病、糖尿病、冠心病及胃癌。

1.2 发生跌倒地点及时间病房内跌倒7例,病房外跌倒6例,卫生间跌倒8例;夜间跌倒14例,日间跌倒7例。

1.3 结果出现骨折5例,头面部损伤3例,其余无跌倒并发症,无投诉。

2 危险因素

2.1 认知因素

部分老年人不听从劝告,个性固执不服老,从而也拒绝接受外来帮助,依然坚持原有信念,认为现在仍然可以做过去能做的事,也不能对正确评估自己的活动能力,这都是由于患者不能遵从劝告,存在认知障碍的不同造成的。

2.2 感觉功能因素及平衡失调

人体内在的稳定性有赖于感觉器官,中枢神经骨骼肌肉才能协调一致[2]。他们的视力减退造成不可以准确地判断周边环境以及障碍物,从而由于身边环境的突然变化不能够及时地作出适当的动作而跌倒。

2.3 心理因素因为担心麻烦他人,对自己的体能估计过高,所以意外跌倒的状况就会在不愿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发生。

2.4 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可影响血压、步态平衡、视觉、神志、精神等,导致跌倒的发生率增加。麻醉镇痛药,抗精神病药及镇静催眠药是显著的危险因素,被公认为跌倒的因素。

2.5 环境因素

刚入院对病区环境不熟,过道有障碍物,环境杂乱,地板湿滑,走廊和楼梯口没有休息的椅凳,采光过强或光线不足,室温过低或过高,走廊、楼梯、洗手间及浴室没有扶手,便器没有扶手或高低不宜,沙发或床铺有塌陷或过于柔软难以坐起,病床过高或较小,病床无护栏,移动床或轮椅没有相对固定,这一切都使得跌倒的危险因素增加了。

2.6 骨骼肌肉的因素

下肢髋、膝以及踝的退行性病变致使步态与肌肉失常,足部疾病使下肢本体感觉信息不正确,导致跌倒。此外,老年人跌倒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骨质疏松。

2.7 安全意识缺乏

包括工作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意识。病区的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对患者跌倒的预防,不到位的健康教育,没有引起患者与家属警觉,导致有些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3 应对护理

3.1 加强防范意识在对患者有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情况进行

评估时,护士必须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详尽的说明患者的病情和可能跌倒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要采取的措施,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对于认知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跌倒史的患者,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入厕、洗澡等随时有人照顾,床尾挂防摔跤标志,醒目的高危跌倒标志不仅起到了警示护士的作用,也达到了提醒其他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的目的[3]。

3.2 安全宣传教育要做好,要有人照顾患者日常生活,护士要陪同患者外出检查,家属要陪护活动不便的患者

对老年患者的穿着给予指导,衣裤、鞋的大小要合适,裤腿不要过长,尽量不穿拖鞋,应穿防滑软底鞋。

3.3 心理护理

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功能状态,改善不服老,不麻烦人的心理,创建充满活力的生活,增加交流机会,保持平和的心态[4]。

3.4 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服用安神、镇静药物的患者,提醒其在还未安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应用抗心律失常、降糖、降压及利尿等药物时要将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告知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应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药以及左施多巴,若发现异常要立即停药,对症处理。有研究发现,逐渐撤用镇静安眠药物能够减少跌倒的危险性。

3.5 疾病治疗

要使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降低,积极治疗原发病,使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帮助他们对生病的前驱症状及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掌握发病规律,及时将预防措施做好。视听能力障碍的患者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是挺能力,如选配适合的眼镜、助听器。对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

3.6 改善环境

病室布局要合理安全;光源照明充足;夜间设置脚灯;通道无障碍物;物品放置有序;患者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及的地方;地面干净不潮;轮椅刹车完好;调节好床的高度,固定好床脚刹车;在病室走廊、浴室、坐便器旁安置扶手,并经常检查扶手的稳定性;呼叫器安装在患者能触及的位置;对于意识不清患者,使用床边护栏,约束带或专人看护。

4 小结

住院老年人跌倒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应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护制范畴,并定期检查,拟定相关的预防对策,确保执行,确保每一个住院老年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胡逢祥.因跌倒所致骨折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物理学与健康医学分册,1999,15(1):18-19.

[2]郑爱珍.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0.

[3]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97-398.

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 篇4

关键词:老年公寓;人身伤害;安保义务;免责条款

一、老年公寓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典型情形

安全保障义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负有保护特定人的人身和财产免受侵害的义务人,如果没有尽到此项义务,需要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1]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而老年公寓又是老人聚集区,因此其需承担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义务。若养老服务合同中已经规定较高标准的安保义务,老年公寓若违反就需承担违约责任,若合同中并未明文规定,但老年公寓确未达到应具备的安保标准,就要承担违反安保义务的侵权责任。老年公寓违反安保义务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形:

(一)硬件设施不完善

许多老年人会受伤与老年公寓的设施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尤其是防护栏的设置出现问题,曾发生因老年公寓的阳台栏杆低于正常标准18厘米,而导致老人坠亡的意外事件。[2]老年公寓存在的安全瑕疵与受害人死亡之间存在相当因果关系,老年公寓应当承担其安保不力带来的法律后果。

(二)工作人员照顾不当

老年人在老年公寓洗澡摔倒,因未及时发现和抢救致死的案例屡见不鲜,而老年公寓往往辩护称该摔倒的老人是自理老人,且洗澡并不是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服务项目,所以不应承担责任。但是保证老年人的洗澡安全以及在发生意外时及时提供救助是老年公寓的基础安保义务。既然老年公寓从事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就应对入住人员在合理范围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养老服务合同的"级别"高低不是免除安全保障义务的条件。[3]

(三)第三人侵权

老年公寓中老人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如一件案例中老人之间发生口角并有推搡行为,工作人员未及时制止而导致其中一人手臂骨折。[4]在类似情形下,其实是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受伤,该第三人当然要承担侵权责任。而《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老年公寓是公共场所,又是管理人和组织者,其未能尽到合理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二、免责条款在三种情形下的效力

大多数老年公寓都会与入住老人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为了反复使用以及避免风险,老年公寓一般会采用格式合同,并在合同中规定免责条款,预先申明不负法律责任的情形,但是在法律实践中,这些免责条款并不一定能免除订立者的法律责任。

(一)入住老人遭受人身伤害的责任

老年人由于其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的复杂性和虚弱性,往往很容易发生意外,为了避免承担赔偿责任,很多养老院会在合同中预先拟定各种免责条款,如"发生意外概不负责"。免责条款并不是当然无效,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和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或免除"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责任,此类免责条款才会无效。在老年人的意外受伤或死亡是老年公寓的过错造成的情况下,该免责条款无效,老年公寓仍然应当负法律责任。

(二)老人走失的责任

入住老人虽然与公寓签订了养老服务合同,老年公寓对公寓内的老人负有照管的义务,但老年公寓对于独自外出老人的危险往往无法控制,因此有的合同会规定"擅自离开本老年公寓而发生的意外概不负责",这一免责条款是否无效应当根据行为能力的不同进行区分:老人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时,应当限制老人外出或由专人陪同老人外出,若任由老人自行外出则属于无效的免责条款;在老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时,老年公寓并没有权利限制老人的人身自由,但是若老人在合理期限仍未返回应当及时寻找、报警并通知家人,若怠于行使事前的核实义务或事后的寻找、通知义务时,老年公寓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老人自杀时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自杀行为应当遵循自负其责的原则,自杀行为不是他人造成的,不属于免除"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责任,也就不是无效的免责条款。但考虑到老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老年公寓与老人之间存在的服务合同,老年公寓对入住老人负有较高程度的保护和注意义务,只有在证明已经尽到高度注意义务仍然无法避免自杀后果时才可以免除法律责任。如果老年公寓事前未注意到老人自杀前的异常,事后也未及时送医,就存在一定的过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老年公寓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的典型情形

(一)老年公寓已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处于衰退阶段,老年公寓理应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在起居室内,用电线路应采取特别装置,洗浴室应铺设防滑垫,避免放置易倒、易碎物品;在其余所有的活动空间,地板应避免湿滑,减小上下楼梯坡度,扶手与护栏应定期加固等。如果老年公寓已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且护理员已履行管理与提示义务,老年人不予理睬或故意违反而导致自身受损害,老年公寓无需承担责任。

(二)入住老年人自身疾病致害

老年人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且老年人患病的特征在于:一人多病,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发展迅速。由于老年人的自身调节能力变弱,很多潜在疾病会突然袭击,使老年人与护理员都猝不及防。因此,若老人自身疾病导致健康受损或者突发疾病而摔倒致害,老年公寓无需承担责任。

(三)不可抗力致害

在某些情形下,损害是老年公寓和老人都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并无法克服的原因所致。例如,沿海城市夏季多台风;山区易发生泥石流与滑坡,通行极易受到阻碍;抑或老年公寓遭受恐怖袭击等。在以上不可抗力发生的情形下,老年人若受损,老年公寓无需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立新.新类型侵权行为之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EB/OL].http://www.yanglx.com/dispnews.asp?id=208,2014-08-05.

[2]陈实.敬老院官司频起凸现社会养老问题[N].健康报,2008-02-19.

[3]秦晓玲,张兆利.老人发生意外,敬老院据情担责[N].检察日报,2012-10-20.

[4]颜梅生.老人面对侵害该怎么办?[N].江苏法制报,2010-11-05.

儿童和老年人,如何应对饮食? 篇5

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属于1型糖尿病, 常须用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 且血糖波动较大。另一方面, 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 在缺乏严格监督的情况下, 饮食控制很可能成为一种形式。还有, 儿童好动, 如不注意及时调整饮食-运动-胰岛素之间的关系, 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多端, 极易发生一些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既要控制好糖尿病又要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活动所需。

饮食治疗不宜控制过严, 配合药物治疗使尿糖为 (+) 就算良好。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 (1) 病儿应每天定时定量地进餐, 不能随意进食。这样才能配合好有计划的药物治疗, 特别是胰岛素治疗。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一些年龄偏小、甚至年龄较大的患儿很难做到不随意进食, 这除了对家长进行饮食营养知识教育、监督执行饮食治疗外, 对患儿进行必要的饮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准确估算患儿所需热量。糖尿病儿童的饮食, 虽然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过于严格, 但其热能也不是无限制地供给。其热能供给量可参考下述公式计算:全日总热量 (kcal) =1000+年龄× (100~70) 即1~3岁儿童为100, 3~6岁为90, 7~10岁为80, 大于10岁者为70。在临床实际应用中, 还应结合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当患儿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时, 如果过分地强调满足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而给足够的热能, 反而会使患儿代谢负担加重, 病情得不到很好地控制, 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因为此时控制、稳定患儿病情是治疗的主要矛盾, 只有在控制病情的基础上才会有较好的生长与发育。下面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际病例, 也许能更好地说明病情控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某男孩, 9岁, 诊断为1型糖尿病10个月, 入院时明显消瘦, 体重16kg, 血糖300mg (16.7mmol/L) , 尿糖+++~++++, 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治疗, 饮食治疗给予总热量1900kcal/日。半月仍控制不好, 血糖波动较大, 尿糖+~+++。考虑到患儿实际体重只有16kg, 重新调整饮食方案时先只给予总量的70%即1350kcal, 很快患儿病情稳定, 血糖、尿糖明显下降, 有饥饿感, 后逐步增加热量, 每次150 kcal, 每5天调整一次, 5周后出院, 体重由16kg增加至20kg, 血糖稳步下降, 且较稳定, 尿糖±~+, 且胰岛素用量减少。 (3) 热能来源比例应合理。一般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 脂肪25%~30%, 碳水化物50%~55%。若肠道吸收缓慢, 餐后血糖高峰不高可将脂肪减少一些, 碳水化合物增加一些, 脂肪减少可避免血管病变。动物脂肪少用, 不超过总脂肪量的1/3。 (4) 主食量在三餐的比例可按早餐1/5, 午餐2/5, 晚餐2/5分配。为了使血糖波动更小, 每餐可留出1/4~1/5左右作为两餐之间的点心。这既可防止患儿嘴馋乱吃, 又可预防低血糖发生。 (5) 维生素应充足。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匀需要维生素参与, 而饮食控制又可能使维生素摄入量减少, 故可适量给服多种维生素丸或复合维生素B片。 (6) 无机盐的供给宜达到RNIs的要求。其中尤应强调的是钙元素。因而应尽量增加乳类食物的摄入来提高钙的供给。必要时应适当补充钙制剂。

老年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特点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人物质代谢明显减慢, 但对营养的需求并不减少;加之老年人咀嚼、味觉、消化等能力下降及难以克服的不良饮食习惯, 病人常有营养缺乏和易发生低血糖等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等急、慢性并发症。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与一般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不同。

1.保证蛋白质的供给:随着机体老化, 体内分解代谢加强, 氮的负平衡难以避免, 如果摄入蛋白质的质和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就会加速组织器官的衰老进程。因此首先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 通常应占总热量的15~20%, 且优质蛋白质的比例应达到1/2比较合理, 食物选择以豆制品为最佳。

2.脂肪摄入应控制占总热量的20~30%, 每天应在50g之内。尽量少用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如肥肉、花生、芝麻等。烹调用油应控制在25g以内。每天胆固醇的摄入不超过300mg, 因此尽量少吃含胆固醇食物。

3.保证食物钙、钾、铁的摄入, 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钙的摄入应达1000mg, 不足时可适当补充钙制剂。钾对改善合成代谢和预防高血、心脑血管病有益, 主要存在蔬菜、水果等食物中。老年人易容发生缺铁性贫血, 故应注意食物补充。限制钠盐的摄入既有利血糖控制又可以减少高血压等并发症。

4.保证足量饮水:老年人对失水和脱水的反应比较迟钝, 应该有规律地主动饮水, 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30ml的水, 例如, 一个体重60kg的老人, 一天要喝1800ml的水。

5.少食多餐:老年糖尿病患者对高血糖及低血糖的耐受都比较差。相对而言, 低血糖对其危害更大。老年人可以每天进食6~7餐, 这对稳定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都有益。值得提醒的是老年血糖病控制良好的标准与一般病人不同即餐前血糖小于8.0mmol/L、餐后2小时小于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

6.烹饪方法要求:对牙齿不健全的老年人, 要选择细嫩的蔬菜切碎、煮烂;肉类食物可采用炖、煨的烹饪方法。

老年糖尿病食谱举例: (热量1600kcal)

早餐:鲜玉米棒 (350克) 、蒸豆腐 (南豆腐160克) 、牛奶 (250克) 、凉拌黄瓜 (200克)

早点:燕麦片 (25克)

中餐:绿豆 (50克) 米 (大米25克) 饭、芹菜 (100克) 香干 (60克) 炒瘦肉 (25克) 、凉拌海带 (150克) 、炒莴笋叶 (200克)

午点:小馒头 (面粉13克)

晚餐:荞麦饼 (荞麦面50克、面粉25克) 、西红柿 (150克) 炒鸡蛋 (50克) 、水煮冬苋菜 (150克)

睡前加餐:苏打饼干 (20克)

全天用油15克。

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入住我院老年抑郁症患者18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均具有阅读能及应答能力。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既往患有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意识不清楚;因疾病、生活事件、治疗或药物滥用等所致的继发性抑郁症;患精神分裂症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其中男70例,女110例,年龄60~72(64.5±8.3)岁。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所有入选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种新型抗抑郁药乐友(盐酸赛乐特)治疗,每日早晨口服乐友,起始剂量为10mg~20mg,1wk后统一剂量为20mg,连续治疗8wk。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受过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实施包括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护理、放松训练、社会支持和院外指导等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

1.2.1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说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复发预防措施等,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护理依从性,采用讲座、知识手册和情绪管理手册等形式。

1.2.2 认知行为干预

向患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和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帮助患者检讨其所持有的对已、对他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督促患者通过练习转变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此来建立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采用个别交谈和集体座谈形式,针对不良认知与行为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注重患者的认知方式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包括合理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隐匿示范、解决问题等技术。

1.2.3 支持性心理护理

通过支持性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分析解释各阶段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心理问题对身体和生活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积极应对。采用群体教育和个体干预的方式,采用倾听、解释、保证、指导、建议、鼓励和促进自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

1.2.4 放松训练

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训练,包括程序性肌肉放松和内外境想象等。还可采用音乐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播放,如轻音乐、民乐、世界名曲等。同时在播放背景音乐的同时进行语言诱导和沟通。

1.2.5 社会支持

对家庭成员进行精神疾病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鼓励患者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获得患者父母、配偶、朋友以及患者生活的整个社区的帮助和支持,给予患者心理、身体方面的关怀。同时培养和增强患者对客观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性,指导其积极地争取和勇敢地接纳这些支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1.2.6 院外指导

采用家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随访,针对患者院外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必要时返院给予心理咨询。

1.3 评估指标

由专职护理人员分别于入组时(干预前)和出院后3mo(干预后)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3]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患者的应对方式和抑郁水平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或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症患者SCSQ和SDS评分与中国常模的比较

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应对和SDS评分明显低于中国常模,而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抑郁症患者的SDS评分与消极应对评分(γ=0.68,P<0.0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评分(γ=0.21,P>0.05)无相关性。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SQ和SD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CSQ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干预前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CSQ和SD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仅有SDS评分明显改善,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襊P<0.01或<0.05。

3 讨论

一般认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比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产生的效果好,如在疾病治疗阶段,采取主动获取疾病信息和寻求他人帮助等应对措施,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应对和SDS评分明显低于中国常模,而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这与蒋庆飞等[5]研究结果相符,提示老年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面对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时,较少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积极应对方法和策略,而更多地采用以情绪为中心的消极应对方法和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反应,给予恰当的心理指导,促使其心境的恢复和避免不良情绪的加重,支持及指导其采取积极性的的应对方式,放松自己,减轻自身心理压力,以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SDS评分与消极应对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评分无相关性,表明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在遇到压力事件时更易产生负性情感,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进行消极应对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并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提高积极应对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精神需求,使其能经常渲泄负性情绪,防止和减少抑郁症的发生。KAP模式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蒋菊芳等研究发现,以"新起点"健康理念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可减轻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6]。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全新的治疗范式,相对于药物治疗,该疗法能完全使病人抛弃其普遍所具有的担心药物副作用的心理负担。Hollon等[7]认为使用该疗法治疗抑郁症,疾病复发率低。支持性心理护理可提供基本的安全感,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生活的动机并尽量帮助其自我能力的恢复。护理人员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劝告、制止、转移、暗示、保证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走出心境的低谷[8]。放松训练可减少抑郁症患者的肌肉紧张,减轻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状态、激发情感反应、增加免疫功能,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的心理调适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缺乏社会支持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改变生活事件的致抑郁效应,从而与抑郁症发生关联。院外指导有利于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其在院外将遇到的各种问题,持续地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本研究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包括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护理、放松训练、社会支持和院外指导等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干预前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CSQ和SDS评分明显改善,表明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患者的应付方式,对保持老年抑郁症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护理、放松训练、社会支持和院外指导等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应对方式和抑郁水平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应对和SDS评分明显低于中国常模,而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患者的SDS评分与消极应对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积极应对评分无相关性;观察组干预后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关键词:抑郁症,应对方式,护理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范燕燕,范珊红等.老年期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019-2021.

[2]Muris P,Schmidt H,Lambrichs R,et al.Protective and vulnerability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normal adolescents[J].Behav Res Ther,2001,39(5):555-565.

[3]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3-132.

[4]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

[5]蒋庆飞,徐秋萍,陈明敏,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15-17.

[6]蒋菊芳,吴晓梅,吴宗萍等.以"新起点"健康理念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3-255.

[7]Hollon SD,DeRubeis RJ,Shelton RC,et al.Prevention of relapse following cognitive therapy vs medications in moderate to severe depression[J].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4):417-422.

老年痴呆的应对处理 篇7

1 文献综述

1.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 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 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 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不断同患者、客户和公众进行高强度的接触的职业中。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

相关研究对于职业倦怠的高发原因表明, 相对于其他行业, 在医药业则呈现出较高的无效感以及低水平的衰竭和工作怠慢。一些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 倔强、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2]。

由于护士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的职业环境, 使得护理工作充满了高压力。持续的压力状态可致护士的负性情感和负性态度增加, 产生工作倦怠, 表现为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对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 进而出现对服务对象冷漠和自我消极评价的增长[3]。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 严重者还导致医疗事故[4]。同时, 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 因工作压力越高, 护士离职意愿越强, 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很大, 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病情康复。由此可见, 对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及探索应对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2.2 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觉知到他们缺乏社会生活时产生的主观体验和不愉快的状态, 是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状态相似的一种使人痛苦的主观体验[5]。

2.3 应对方式

应对被定义为是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 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6]。

3 问题提出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病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及其应对方式, 通过此研究以利于护理人员正确评估自我面对的压力, 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正确对待负性情绪, 合理安排工作生活, 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好的服务于老年患者。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某区级老年病医院在临床工作的125名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 删除雷同及不全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4份, 有效率回收率88%, 所有护士均为女性,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29.69, 科室分布:内科69人, 外科18人, 急诊室7人, ICU (重症监护室) 4人, 康复科4人, 血透室2人。被试的其它基本信息见表1。

4.2 调查工具

4.2.1 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 (MBI-GS)

职业倦怠量表, 原量表有16题, 中文版共15题, 测量被试职业倦怠的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如果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两个子量表上得分较高, 而在成就感低落上得分较低, 则被认为是典型的工作倦怠。

4.2.2 孤独感问卷

采用UCLA孤独感问卷, 共20道题, 总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烈。UCLA孤独量表 (UCLA Loneliness Scale) 是由Russell&Cutrona于1988年在修订成功的。主要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 这种孤独在本量表中被定义为一维的。

4.2.3 应付方式测量问卷

采用施承孙等人2002年发表于心理学报的应付方式评定量表, 包括50个条目, 每一条目代表一种应对措施, 要求被试在4点量表上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使用频率, 该量表可以在4个维度上记分:针对问题积极解决、否认与心理解脱、情感求助与宣泄、回避问题转移注意。

4.2.4 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等人口学项目。

4.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17.0 (社会科学统计程序)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

被试在应对量表, 职业倦怠量表和孤独感量表中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 见表2。

由表2可见, 孤独感得分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有显著正相关;针对问题积极应对与成就感低落, 孤独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情绪衰竭与玩世不恭及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

针对问题积极应对与成就感低落, 孤独感得分有显著相关;否认与解脱心理成回避问题转移注意有显著相关;情感求助与宣泄与情绪衰竭有显著相关;回避问题转移注意与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有相关性;情绪衰竭与玩世不恭、孤独感有显著相关;玩世不恭与孤独感及成就感低落相关;成就感低落与孤独感相关。

5.2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各指标的影响

本调查问卷从学历, 是否有编制, 婚否对职业倦怠与孤独感及应对方式相关性进行研究, 均未见明显相关性, 所得数据由于篇幅所限不再罗列。

6 分析与讨论

6.1 老年病医院护士在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上相关性

由表2可见, 本组数据调查群体在应对职业倦怠时, 调查群体应对问题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手段, 而不是逃避, 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面对应激源时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对自己有客观的判定, 正视自己的优点、缺点、失误, 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 如能力和努力, 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 使个体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并且学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适时向家人、朋友求助。面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作者认为, 在我们建设和谐医院落实各项医疗保障的进程中, 护理人员应树立正性良性的心理特质, 树立职业自豪感及爱伤观念, 增加关怀互信, 创建患者安全文化,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 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6.2 老年病医院护士在职业倦怠与孤独感相关性的分析

由表2可见, 本组数据的相关性表明, 职业倦怠与孤独感的三个维度上皆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1) 。说明职业倦怠越严重, 会较多的感受到孤独感, 这与已有研究基本相符。

老年病医院护士群体, 除了繁重的工作之外, 往往还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等社会角色, 工作成果也常常不被家属及社会认同, 所以, 老年病医院护士应当正确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的应激, 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增强内心幸福感, 适当强调应对中自我的力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如关于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机制问题, 因而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医护工作的认同度, 增加医务人员待遇, 使我国医疗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各界也应当提供良好的支持体系, 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和负性体验。

6.3 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在应对方式上, 针对问题积极应对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1) 。

由于存在众多的影响因素, 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中, 不同护士的反应可截然不同, 本组数据显示:针对问题积极应对会显著降低孤独感, 否认与心理解脱, 情感求助与宣泄及回避问题转移注意, 都与孤独感无显著相关。

有研究认为, 社交技能、对负性情绪事件的应对方式, 以及社会支持, 尤其是来自核心家庭成员的支持对孤独感有重要影响[7]。

积极应对问题和压力, 是减轻孤独感的主要方式, 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 因本组数据显示职业倦怠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 减轻职业倦怠的方式方法同样有助于减轻孤独感。

6.4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各指标的影响

本组数据涉及到的不同学历, 编制状况, 婚姻状态对于职业倦怠, 应对方式及孤独感得分的相关性影响未见明显差异。这与已有研究证明的一些相关的人口学变量, 例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相关性存有差异。

(1) 关于年龄的研究普遍表明, 年轻人的工作倦怠高于30~40岁的, 关于性别的研究尚无定论, 但有一项已被确定, 即女性的工作怠慢分数高于男性, 关于涉及婚姻状况的研究表明, 未婚者的倦怠得分更高, 而且单身者比离婚者高。关于教育程度, 高教育的倦怠状况更严重[8]。

(2) 本组调查对象皆为女性, 无性别差异比较, 且第一学历大多为中等专业, 经自修学习后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 故在不同学历上未见明显相关。

(3) 婚姻状况及编制状况, 对于调查与职业倦怠、孤独感及应对方式未见显著差异, 可能与该老年病医院比较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 非在编人员的福利与在编人员的工资差别不大, 福利完全相同, 并提供职工宿舍等因素也相关。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工作倦怠, 孤独感, 应对方式等概念, 各个心理流派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作者引用了一些与护士群体相关和笔者比较认同的理论来探讨, 并且因时间及条件限制, 本论文只对作者所在北京某老年病医院的护理人群做出调查分析而非横断式的调查, 管中窥豹, 结果难免偏颇。本论文做出的讨论结果, 希望能改进护士的心理调节方法, 帮助护士树立积极心态, 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来自各方的应激, 保持身心健康, 增加护士职业的幸福感, 增强应对方式中自我的力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提高社会各界对老年病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为保护生命健康, 为建设和谐医院, 为推动我国老年人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8 结论

本组针对老年病医院护士群体的调查显示, 本组数据职业倦怠与孤独感存在明显相关性, 针对问题积极应对有助于减轻职业倦怠及孤独感, 面对问题否认与心理解脱会加重成就感低落, 护士应增强内控, 积极应对职业倦怠及孤独感。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病医院护士群体工作倦怠与孤独感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本文针对作者工作的二级老年病医院的护士群体的125名临床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18份, 收回有效问卷104份。结果 ①针对问题积极应对与成就感低落存在负相关 (P<0.01) ;②否认与心理解脱与成就感低落存在正相关 (P<0.05) ;③情感求助与宣泄与情绪衰竭存在正相关 (P<0.01) ;④回避问题转移注意与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存在负相关 (P<0.05) ;⑤职业倦怠与孤独感的三个维度上皆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1) ;⑥针对问题积极应对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1) ;⑦年龄、婚否、是否为正式在编职工对于三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职业倦怠与孤独感存在明显相关性, 针对问题积极应对有助于减轻职业倦怠及孤独感, 面对问题否认与心理解脱会加重成就感低落, 护士应增强内控来应对职业倦怠及孤独感。

关键词:老年病医院,护士工作倦怠,孤独感,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 Soc Issues, 1974, 30 (1) :159–165.

[2]王晓春, 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5) :567-572.

[3]钟建安, 段锦云.“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35 (11) :645–649.

[4]潘爱娣, 张光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知识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2) :4501–4503.

[5]DiTommasoa E, Brannen-McNultya C, Rossb L, et al.Attachment styles, social skills and loneliness in young adults[J].Person IndividualDifferen, 2003, 35 (3) :303–312.

[6]施承孙, 董燕.应付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报, 2002, 34 (4) :414–420

[7]吴福喜, 彭红军, 蒋泽宇,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J].现代康复, 2000, 4 (9) :1316-1317

做好老年管理工作应对老龄化社会 篇8

1、加强老年管理工作,是使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的需要,也是体现党和政府关心老年人,体现有关老年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制定过一个《老人守则》:(1)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不要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2)得之于社会的还之于社会,把自己的学识尽可能的交给下一代,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培养好接班人,不要使学识财富殉葬;(3)确保晚节,天下固然没有无暇白璧,但这一生做事总可以及世自清,不留遗憾;(4)天天锻炼,力保健康,争取长寿;(5)为儿孙做个好榜样,不要为其物质享受多费心计,要培养其靠自己力量克服逆境的能力。这个《老人守则》反映了老年人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广大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榜样。

2、加强老年管理工作, 是社会安定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综合反映, 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 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 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他们年龄大, 工作经历长, 见识广, 经验多, 是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但也很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心理失衡的不良现象, 所以, 又是社会需要加倍关注的弱势群体。

二、提高老年管理队伍素质,适应老年管理工作需要

工作的成败,人的素质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庞大的银色群体,努力提高老年管理队伍素质至关重要。

1、热爱老年工作,爱岗敬业,对老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

一个对老同志没有深厚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老年管理服务工作的。这就需要老年管理者要做到个人修养到位,服务态度端正,对老同志要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办事细心、耐心、爱心,不怕麻烦,不计报酬。

2、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老年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性的工作。“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首先,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了解,更有助于解决问题。例:老年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就会一目了然。第二,要懂得做人的工作知识,做老年人的工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要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求,就必须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会做思想工作,会调解和处理老年人和老年人以及与其他人包括环境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从老年人的现实存在来看,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理解、帮助和服务。

3、必须具有高尚的可以信赖的人格。

作为老年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可以信赖的人格,才能得到老年人的认可,树立起服务第一位的意识,才能实施管理。第一,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政治上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拥护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第二,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老年人。或许是叶落归根的情怀,或许是回归自然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越来越呈现出孩子气,娇惯自己,易发脾气,尤其是身体有病的老人,身体偶有不适便觉要大祸临头,遇到事情,眼前必须有人,否则就要大发雷霆,似乎只有他们的事才是大事,因此,老年工作者要随叫随到,不能推诿,若老人的要求因职权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也不要冷淡了老人。第三,老年工作也是花钱的工作,工作人员往往支配着大小不等的经费,这就要求老年工作者的作风要清正廉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地办事。第四,热情有礼。对待老年人要态度和蔼,说话和气,象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有耐心和爱心,不要因说话的口气不好而事与愿违。

4、要具备善谈的能力。

老年工作的特点是直接面向老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任务的复杂性。首先,不要嫌老人话多,喋喋不休,好讲话,反复关照是老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也是行动迟钝的反映,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耐心,多理解。第二,不要与老人争辩,有位名人说过:“老人的心与儿童的心是同样脆弱的”,虽然老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尤其对待现实问题,许多的看不惯,他们也只是随口说说,不是原则性问题,只要多些理解、宽容就好。第三,老人造访时,要善于引出老年人爱说的、最关心、最熟悉的话题,让老年人有话可说。第四,当老年人固执的重复一件事情,要善于巧妙地转移话题。

三、加强老年管理工作的措施与办法

1、建章立制。

要做好为老同志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老年党支部、党小组,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形势政治教育,使他们退休不退党,离岗不离责,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他们那种失落感和孤独感。

2、结合老人特点,强化老年人素质

美国全国百岁老人工程创办者曾采访几千名百岁老人后归纳出5个百岁老人的特点:(1)热爱生活,有幽默感;(2)对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态度;(3)有精神信仰;(4)个人的勇气;(5)在每个人生转折点都有重新安排生活的出众能力。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步入老龄社会、积极创建和谐老龄的今天,这一美德就显得更有意义。但是,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足,例如:(1)爱贪小便宜,容易被人用“古董”或其它什么东西所骗;(2)不在其位仍要“谋”其政,并向单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待遇等;(3)执法部门的“客星”。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执法部门按有关规定拆除违章建筑时,几个老人要么躺在地上,要么爬在汽车前死去活来,干扰执行公务;(4)不讲究公德。有的老年人在外成堆打扑克时,由于没有厕所随地“方便”;(5)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有些干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在退下来之后,似乎对什么都看不惯,这不行那不好,反正就是没他在任时好;(6)太“会过”日子,水龙头放小流,省点水费;利用医疗报销,一人开药全家吃等等。上面说到的情况虽是一小部分人,却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应有的形象,加强老年人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理论修养,是我们每个老年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提几点建议,仅供老年人参考:

(1)谨防退休综合症:老年人应面对现实,心境开阔,情绪乐观,培养爱好,注意合理膳食及营养;(2)要有爱心,常施爱心:“爱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心的付出会使大家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3)学会遗忘:忘掉年龄,保持活力。俗话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忘掉所有不快,知足常乐;(4)多听“小人言”:向儿女们学习享受生活,享受现代生活提供的一切便利,可使老年人感到永不落伍,一直充满活力。

3、提高理论,加强老年工作的宣传教育

白发之年往何处?人口迅速老龄化不但给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养老观念、养老模式带来深刻变化。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在养老、敬老方面涌现出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黄香;舍身救父的潘综;卧冰求鱼的王祥……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敬老、养老应在“老有所养”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高层次发展。

古人云:不觉老之将至。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目前我国已进入一个老龄化阶段。因此,做好老年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常青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摸索出一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之路势在必行。让我们为这条路的奠基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已经突破全国人口总数的10%, 达到1.3亿人。以国际标准而言,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 必须加强对新形势下做好老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老年工作者的素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老年人怎样应对口干症 篇9

老年人的口干,可分为生理性口干和病理性口干两种类型:

1.生理性口干:此症多由于患者饮水过少、进食过咸或过量干性食物、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或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紧张、焦虑等因素所引起。健康老年人也可因口腔黏膜内腺体萎缩,唾液分泌减少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

2.病理性口干:此症多由于各种疾病所致,比如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患者都可因鼻腔通气不良,张口呼吸而出现口干;哮喘患者常因呼吸加快加深,从呼吸道蒸发水分过多而口干;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常因夜间张口呼吸而在清晨起床后口干;糖尿病患者可因血糖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多尿而出现口干、口渴。某些垂体瘤也可引起患者口干。最严重的口干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因为免疫反应破坏了其腮腺、口腔内唾液腺、泪腺及鼻腔黏膜内腺体而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口干、眼干、鼻腔干燥。严重时患者连转舌及闭眼都会发生困难。

那么,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怎样防治口干症呢?老年人患了口干症后,除了要到医院做全面检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平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饮食调理:

1.日常多饮水。以少量多次饮用为佳。还可选用中药麦冬30克,桔梗20克,甘草6克,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或每日用其漱口数次。

2.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水分,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粗纤维需经充分地咀嚼方能下咽,而咀嚼可以有效地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从而缓解口干。适当吃些酸味水果如山楂、杏、猕猴桃、草莓等,也可增加唾液的分泌。

3.饭食要干、稀结合,要尽量多喝一些汤水,饮食不宜过咸。

另外,有几则验方,对防治口干症也有很好的效果,不妨一试:

(1)莲子蕊水:将莲子蕊一个用开水冲泡。此水不要过浓也不要过淡,每日可饮2~3次。此方可预防口干舌燥、虚火上升、嗓子痒痛、声音嘶哑等,同时还可治疗咳嗽。

(2)嚼吃枸杞子:每晚吃枸杞子30克,嚼得越烂越好,要坚持不断。另外,对于因糖尿病或津液分泌功能减退而感到口干者,可将枸杞子洗净备用,在夜间需要时,取一粒含在舌上,几秒钟后,就会从舌根生出津液,从而解除口干口渴。

老年肠梗阻的原因及处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58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平均(65.5±5.3)岁,临床病程2~7 d,平均(4±0.9)d。72例患者中腹痛54例,腹胀37例,腹部包块25例,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5例,呕吐14例,发热6例,血便7例。伴随病:35例高血压,27例冠心病,4例心力衰竭,11例糖尿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肺心病,2例脑梗死,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首先接受2~48 h的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本组7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肠肿瘤38例,占52.8%,肠粘连19例,占26.4%,腹外疝8例,占11.1%,肠扭转4例,占5.6%,肠套叠3例,占4.2%。根据术中探查梗阻情况和患者的一般状态,14例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回肠一横结肠吻合,4例行横结肠Ⅰ期切除、升结肠一降结肠吻合,26例行一期左半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16例行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近端结肠造瘘,10例行横结肠造瘘+Ⅱ期左半结肠手术切除,2例行Hartmann手术。

2 结果

本组72例治愈66例,占91.7%,好转4例,占5.5%,死亡2例,占2.8%,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术后出现并发症21例,并发症发生率29.2%,其中5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例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吻合口瘘。

3 讨论

老年患者肠梗阻的病情及病因复杂多变。刘宝华[3]分析了国内22篇文献中2542例老年肠梗阻资料,结果显示,肠梗阻的前3位病因为肠粘连、肠道肿瘤、腹外疝。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肠肿瘤引起的梗阻的主要原因为:肿瘤部位多发生于结肠,其次为直肠,小肠少见。肠肿瘤形成后导致肠腔变窄,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发生梗阻,一般为慢性经过。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主要原因为:肠粘连大多继发于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粘连的部位为小肠。肠粘连发生后使肠局部粘连成角,肠管受压,近端肠内容积增加,肠内压力上升,改变了肠袢的重力及蠕动方向,导致肠管旋转或扭曲而引起肠梗阻。腹外疝引起的肠梗阻主要原因为:老年人由于腹壁薄弱,腹外疝发生率较高。腹外疝发生后,致使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而导致肠梗阻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性肠梗阻病因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7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肠肿瘤38例,占52.8%,肠粘连19例,占26.4%,腹外疝8例,占11.1%,肠扭转4例,占5.6%,肠套叠3例,占4.2%。其中14例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回肠一横结肠吻合,4例行横结肠Ⅰ期切除、升结肠一降结肠吻合,26例行Ⅰ期左半结肠切除、降结肠一直肠吻合;16例行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近端结肠造瘘;10例行横结肠造瘘+Ⅱ期左半结肠手术切除;2例行Hartmann手术。结果 本组72例治愈66例,占91.7%,好转4例,占5.5%,死亡2例,占2.8%,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术后出现并发症21例,并发症发生率29.2%,其中5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例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吻合口瘘。结论 大肠癌、肠粘连、疝嵌顿、食物及粪块梗阻、肠扭转等是老年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年龄和性别与病因相关。早期诊断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把握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肠梗阻,结肠肿瘤,结直肠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庄彪,倪熊,瞿惠龙,等.高龄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体会[J].上海医学,2012,35(11):973-974.

[2]王福强,侯平.老年人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特点[J].当代医学,2011,17(6):6-7.

上一篇:电子邮件服务下一篇:运动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