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综合能力(通用8篇)
急救综合能力 篇1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综合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医患矛盾,绍兴市口腔医院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通过一年半时间,针对口腔门诊急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及培训措施,效果显著。
1存在问题
1.1管理层面
急救管理制度及组织不健全;口腔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医院实际情况不符;无突发意外疾病的急救流程;无急救物品管理制度及评分标准;急救培训考核未能常态化开展;无急救考核要求及相关评分标准。
1.2人员方面
医务人员对急救制度、组织及应急流程不知晓;急救药品及相关急救技能培训不足[1];急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全或知识老化,部分医生对突发意外疾病不能及时作出判断,导致急救措施不及时;急救基本技能操作及急救设备仪器操作不会或不熟练;急救模拟演练时整体场面混乱,医护配合度低,应急处置能力弱;医务人员对急救知识重视度低,学习主动性低;医生整体情况低于护士,尤其在仪器使用、急救技能操作方面。
2原因分析
2.1管理因素
医院职能部门重视度及考核度不够;急救培训开展少,急救技能及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对急救培训考核结果未能及时分析原因,做到持续改进;未能及时修订完善急救相关制度组织;急救物品管理形式化;急救药品、物品配备欠缺或不合理。
2.2人员因素
口腔医务人员整体接受急救培训少,无病房或急诊工作经验,急救知识掌握欠缺,急救能力低;重视度低,学习主动性低;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少,培训的内容靠临时记忆,易遗忘。
3对策
3.1建立健全急救管理制度及组织
3.1.1加强急救管理工作组织领导
成立有分管院长为组长,医教科长、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各科主任、护士长为组员的急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急救制度及各项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考核、整改。
3.1.2进一步完善急救管理制度并落实
修订口腔门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口腔门诊常见意外疾病的急救流程,包括过敏性休克、晕厥、循环呼吸停止、缺血性心脏病、窒息、高血压急症6个意外疾病;制定急救物品管理制度及急救质量评分标准;制定急救模拟演练方案及评分标准。
3.1.3急救管理纳入科室考核及岗位培训
一是急救质量管理小组每月按急救质量评分标准对各项急救内容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与科室考核奖挂钩;二是把急救理论培训放入新职工岗前培训,急救技能操作放入轮转培训中,要求新职工必须在每科室学习一项急救操作技能并由护士长考核通过。轮转结束后护理部及医教科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并抽考一项急救操作技能,理论及操作合格后方可定科。
3.2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3.2.1制定急救物品管理制度
内容包括药品固定基数、每月检查、距有效期3个月及时更换、药物使用后及时补充;急救物品做到四定、每班清点检查、不外借。
3.2.2落实急救物品管理
门诊每楼层配备抢救车,建立急救药物品清单,根据临床实际抢救 状况调整、补 充和完善 现有的药品储备品 种及基数,合理配套 设施[2]。药物品 全院统一,按编号顺序摆放,严格做到四定:定品种、定数量、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并纳入科室5S管理。由护士长为总责任人,公共班人员为包干人,每月1日对抢救车内物品数量、质量、有效期及功能状态进行双人清点检查,无误后封 条封存。公共 班每天查 看封存情况并登记。遇 封条启封 后即时补 充,双人清点后封存登记,急救仪器按要求定期监测,保证急救药物品处于一级备用状态。
3.2.3规范急救药品管理
在科室每月自查的基础上,护理部每季度联合药剂科人员对各科室急救药品种类、数量、有效期、质量、高危药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等情况逐一检查,以确保急救药品万无一失。
3.3加强急救知识培训与考核
3.3.1摸底
为了解医务人员培训前急救基本理论、技能掌握情况及应急处置情况,医教科牵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急救基本理论知识考试;护理部牵头确定四项急救基本技能操作(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囊、吸氧、心电监护),每项操作各抽考10名医务人员;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随机抽出6名医护人员进行药物过敏的急救模拟演练。
3.3.2培训
理论培训:一是选派4名医护人员参加省级继教培训项目:2010版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指南。二是邀请本市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内容为急救基本理论知识及口腔门诊常见意外疾病的预防及处理,符合口腔门诊工作特点,针对性及实用性强。
操作培训:一是医院新增设一个示教室,并购置一套高级成人护理CPR模型人及相应物资。二是邀请本市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进行4项基本技能操作培训(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囊、吸氧、心电监护)。培训形式为先由急 诊科护士 长边示范 边讲解,之后本院4名护士长现 场操作,由急诊科 护士长进 行指导及点评,确保正确 掌握操作 方法。三是护 理部修订各项操作评分标准,4名护士长由护理部考核合格后,根据操作标准再 对科内人 员进行示 范讲解后 手把手教学,学员反复操作练习,以“人人都会”作为教学目标[3]。
急救模拟演练:护理质量 管理小组 确定模拟 案例:过敏性休克、高血压急症。医务人员按照等级医院评审的要求进行 模拟演练,每科室组 织一个演 练组,设主考官1人、医生2名、护士3名、家属1名,要求流程正确流畅、判断 准确、用药合 理、医嘱执行 及操作真实准确、医护配 合默契、人文 关怀到位、符 合院感要求,由质量管 理小组现 场指导并 反馈。在此基础上邀请本市质控组的医疗、护理、院感3位专家来院对各科演练进 行指导点 评,针对演练 中出现的问题现场 反馈,提出整改 措施。各组对 每个模拟 案例通过反复整改,直到能正 确、有序、快速的 应对所有的病情变化场景为止[3]。
3.3.3考核
医教科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基本理论考试一次,护理部对每项急救技能抽考10人次,急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4个科室各抽查一项模拟病例进行急救模拟演练。通过考核以加深培训知识,并了解培训后医务人员急救知识的握情况及应急处置能力。
3.3.4巩固
研究证实,培训后学员的急救技能有效保持力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4]。因此以竞赛为载体巩固急救知识。护理部牵头开展一次心肺复苏竞赛,医教科牵头开展一次急救理论知识竞赛及药物过敏的模拟演练竞赛。以竞赛形式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热情,巩固医务人员的急救理论操作知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综合能力。
4效果评价
通过建立健全急救管理制度及组织、加强急救物品管理、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使急救制度组织更为健全,急救物品管理更为规范有效,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医务人员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操作显著提高。尤其是急救模拟演练,不仅规范了急救流程,理顺各个环节,探索了容易启动的急诊抢救“绿色通道”[3],而且使医务人员对急救知识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培养了其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组织、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5],从而保障了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避免了医患矛盾,有效保障了医疗安全。
急救综合能力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9-01
HELLP综合征多发生妊娠的中后期,在产前发病者占69%,产后发病者占31%,患者平均年龄为25岁,经产妇HELLP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初产妇。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化,病情重,尤其早期进展快,且易被漏诊或误诊,故其死亡率较高,我院于2011年9月收治1例HELLP综合征,经过早期急救,加强护理,最终康复出院。现将该病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8岁,住院号:0568407。因“顺产后30小时,腹痛、皮肤发黄26小时”于2011年09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30小时前顺产一健康男婴,产后即回到家中休息,入院前26小时,出现腹痛,以上腹部明显,腹痛剧烈,难以忍受,无明显放射性,伴皮肤发黄,腹痛呈进行性加重,至当地医院,抽血化验检查示“转氨酶升高”,入当地医院ICU监护治疗,血压高达180/120mmHg,出现抽搐一次,呈全身发作,抽搐时意识丧失,应用安定后抽搐停止,后意识渐恢复。因病情危重,转至我院急诊ICU进一步治疗。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平车推入病房。入院查体:T:37.0℃,BP:180/120mmHg,自主呼吸,23次/分,全身皮肤粘膜黄染,温暖干燥,未见明显出血点,抽血局部可见皮下瘀斑,无肝掌、蜘蛛痣。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眉毛无脱落,眼睑无水肿,结膜水肿,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存在。颈软,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胸廓无畸形,呼吸规律,呼吸动度左右对称,听诊两肺呼吸音稍粗,可及少量痰鸣音。心界不扩大,心率95次/分,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异常心音。周围血管征(-)。腹稍膨隆,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听诊肠鸣音2次/分。宫底约脐下两指。双下肢无水肿。
1.2 辅助检查:急诊生化:谷草转氨酶:518U/L;谷丙转氨酶:177U/L;谷氨酰转酞酶:38U/L;碱性磷酸酶:175U/L;总蛋白:56.1g/L;白蛋白:26.1g/L;未结合胆红素:33.1Umol/L;结合胆红素:39.0Umol/L;肌酐:184Umol/L;乳酸脱氢酶:12004U/L;钠:125.7mmol/L;血尿素:12.61mmol/L。
1.3 诊疗经过 ①完善辅助检查;②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控制血压;③应用大剂量激素,减轻溶血反应,预防感染;④护肝、降酶、降胆红素;⑤必要时行血液净化及血浆置换治疗;⑥加强营养支持、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脱水利尿、补充血浆等。
1.4 转归 入院5日后病情好转,转入普通产科病房继续治疗。最终诊断:HELLP综合症,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
2 急救和护理
2.1 诊断标准 根据肋杰主编的第七版妇产科学[1],在确诊妊高征的基礎上,HELLP综合征的诊断:①血管内溶血:血涂片RBC变形、破碎、网织RBC增多;总Bil>mol/L;LDH>600U/L。②肝酶异常:ALT>70U/L。③血小板减少:<100,000/mm3。
2.2 急救措施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能根据诊断标准早期诊断该病。然后给予早期的急救措施:适时终止妊娠;积极控制血压至合理水平;应用大剂量激素,减轻溶血反应,预防感染,而且还可以减少人体血管内细胞的损伤而减少血小板的消耗,提高肝血流量,可以阻止肝细胞的坏死[2];护肝、降酶、降胆红素;必要时行血液净化及血浆置换治疗;加强营养支持、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脱水利尿、补充血浆等。
2.3 加强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产前或产后而急诊入院,患者常常情绪紧张,而精神紧张可导致血压升高。大部分患者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更不了解其危险性,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无助。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及时评估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情绪状态,并确定相适应的心理护理对策,给患者提供情感支持,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和患者交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生理、心理处于最佳状态,配合治疗。基础护理:予以心电监护、吸氧,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并做好记录。因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应协助患者做好日常生活所需。并向患者解释避免用力过猛,如用力咳嗽、排便等会增加胸压及腹压的危险性。防止抽搐发作,床边备好抢救用物和抢救药物,例如喉镜、开口器、压舌板、气切包等等[3]。会阴及手术切口护理:产后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分泌物颜色及有无凝血块,每15-30min按摩子宫底,观察宫缩情况。观察腹部切口的滲血情况。治疗护理:注意穿刺要技术娴熟,避免一处反复多次穿刺,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要延长按压时间;输血制品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两人以上核对并签名,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 并发症。生活护理:给患者及时更换会阴垫,进行健康指导和教育,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产后协助患者在床上轻微活动和被动的锻炼,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99.
[2]O'brien JM,Barton JR.Controversies with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HELLP syndrome. Clin Obstet and Gyne Coi,2005,48(2):460-477.
急救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带教,实习,护生,急救,综合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 护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 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专业态度;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期;实习阶段也是护生的必经之路, 是成为一名合格护士最后的关口, 对其今后的工作态度作风、素质等影响极大。急诊涉及多方面的业务, 作为急诊护士, 在急诊科要起到急诊、抢救的主力军, 而且还是“先行官”的作用, 有人称急诊室是生命的护航线, 作为生命护航线上的一员, 急诊护士在抢救和诊治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要把握好这一角色, 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抢救能力、与病人的良好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心理素质等。因此, 实习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评估护生
通过对护生的直接接触、交流、入院前的基本技能考核, 对每届、每位护生来源、学习态度、成绩、思想素质的表现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根据层次、能力差别, 因人施教。对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护生适当减慢工作进度, 如出现差错, 带教老师要及时帮助护生分析总结, 避免进入失误→紧张→再失误的恶性循环;对业务接受能力较强的护生尽量满足其工作需求。在理论实习带教方面, 加强自身学习, 增强理论带教意识, 更新知识结构, 帮助实习护生在短时间内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得到一定提高[1]。
2 充分做好带教准备, 做好带教计划
根据教学目标及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 结合护生的实际情况, 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方面着手, 把培养实习护生的急救专业知识, 急诊病情观察能力、抢救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贯穿整个带教过程, 做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3 带教计划的实施
3.1 护生对急诊科的初步认识
接受来院临床实习护生之后, 初步介绍急诊科环境、布局、设施情况, 各级人员职责分工, 消除陌生感;介绍医院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以及护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整体介绍护理的一般知识, 带教老师应了解护生的个性特征, 协调好其与科室人员的关系, 注意和病人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2]。
3.2 知识目标的实现
通过教学小讲课, 结合个案进行讨论。传统小讲课内容由带教老师选定, 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 护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限制了思维和想象力, 部分护生认为这种单通道授课意义不大, 重复内容较多, 枯燥乏味, 缺乏新意。根据护生反馈情况, 带教中对临床小讲课进行改变, 将护生认为最需要、最缺乏的知识列入小讲课内容, 这种小讲课护生乐于接受, 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 又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 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技能目标的实现
3.3.1 观察能力的培养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沿阵地, 病人多、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且变化快。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肢体的活动情况, 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3.3.1.1 训练有意注意转化成无意注意
达到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把观察病情贯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 这样既增加了注意的广度, 同时也提高了对病情注意的稳定性。
3.3.1.2 把观察病情作为护生有意注意的内容
在繁忙的工作中, 让有意注意在时间、空间上能动地分配、转移和保证。遇到特殊情况要保持镇静, 临危不乱, 仍有敏感的注意力及正确的判断力。
3.3.1.3 进行针对性观察
例如在观察时病人表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有缺氧症状等, 年龄在40岁以上, 主诉心前区不适及肩背部疼痛或麻木, 或上腹部疼痛, 均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做心电图, 以免错过抢救时机。对那些临床症状不典型, 主诉不清, 既往无心血管病史而又高度怀疑心肌梗死者, 指导护生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仔细观察, 不能放过任何疑点, 并随时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应做到“一心, 四勤”。即细心、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细心:就是在观察病人过程中, 要做到细心观察, 不能放过任何可能发生此病的先兆症状;眼勤:就是随时观察病人的面色及出汗情况;嘴勤:就是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心前区不适及疼痛等症状;手勤:就是随时检查病人末梢循环情况及心电图变化;腿勤:就是发现疑点, 及时和医生联系, 做到密切配合。
3.3.2 急诊抢救能力的培养
①在带教中, 采取教师示范、护生观摩、护生实践方式, 通过反复演练, 多提供实践机会, 使护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操作过程。例如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教学, 教师对操作中的重点 (按压部位、深度、频率) 加以强调并示范;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时, 则鼓励护生多观察、多操作, 使其加深印象, 从而在以后的临床急救中逐步熟练并独立完成。②急诊重危病人多呈突发性, 实际工作中根据情况, 见缝插针, 进行有意识, 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 如在急诊分诊中, 指导护生如何应用一看、二摸、三测的方法来了解病情。即一看病人的意识、表情、瞳孔、面色;二摸脉搏的强弱快慢;三测血压及尿量, 并经常组织床旁提问, 让护生带着问题看书, 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如对于药物中毒病人的急救, 可通过观察老师进行插管、洗胃的方法, 提问其操作重点环节及注意事项, 以提醒护生掌握重点, 并联系不同中毒、洗胃液的选择及有关禁忌证的讲解, 使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好地有机结合, 从而更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实习效果。③急诊科工作, 时间就是生命。让护生明白迅速、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在急诊重症病人多时, 可让护生直接参与抢救, 并强化时间观念, 感受工作人员沉着冷静, 紧张有序的工作作风, 培养护生快速反应、技术精湛、程序规范、急而不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工作作风, 同时加强重症病人的病情观察, 指导其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以适应及早发现, 及时报告尽快抢救的要求。
3.3.3 分析判断能力提高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具有整体、系统、独立的思维能力。但在带教中发现护生被动学习多、提问少;机械执行医嘱多, 创新思维少;操作循规蹈矩多, 与病人沟通少。针对这种情况, 急诊带教中不仅每天给护生提新问题, 同时应鼓励护生求新、求异, 不断发掘问题。周而复始, 护生对碰到的每个问题都能进行周密思考、分析, 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态度目标的实现
3.4.1 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急诊科的工作较为特殊, 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 护生初到科室均有紧张恐惧的心理, 作为带教老师必须掌握其特点, 热情耐心地详细介绍, 逐渐提高心理适应能力[3]。②积极主动学习相关心理卫生知识, 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 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关系。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 在工作中逐渐培养自身对应急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包括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及耐受持续刺激的能力,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 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 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 使心理处于平衡。③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 可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与关心自己的家属、朋友倾诉, 使自己的苦恼通过谈话得到宣泄;使自己感受到同志之间的信任、支持与帮助, 同时还能够灵活动运用沟通的技巧处理好护患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护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4.2 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
护生从学校到临床实习, 由于接触社会少, 比较单纯害羞, 常常不敢开口与病人交谈, 主动性差;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甚至有逻辑关系错误;在观念上尚未转变, 认为临床实习只要学好护理技术就行, 与病人沟通交流是老师的事;护生本身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不足, 与病人深入交谈, 往往无法回答病人的提问, 这也就限制了护生与病人的有效沟通。带教中, 使用换位思考, 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尽量让护生在问诊和治疗之前充分地与病人进行交流, 协助护生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使病人尽量配合护生的实习。鼓励护生与病人交朋友, 关心病人, 帮助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3.5 其他
培养护生良好的身体状况, 其中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常规的运动锻炼及充足的休息最为重要。培养轻松、健康的业余爱好, 如唱歌、打球、做健美操、画画、书法等。工作中得不到的满足由业余活动来补偿, 通过参加文体活动起到松弛精神, 促进健康的作用[4]。
4 带教效果
师生大部分认为, 教学安排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 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实习护生对急诊病情观察能力、抢救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琴.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1) :854-855.
[2]余幼芬, 何雅芳.护生早期临床带教初探[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72.
[3]管林丽.护生健康心理培养[J].护理研究, 2004, 18 (2A) :268.
急救综合能力 篇4
1对象
工作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50名,年龄(21.5±2.9)岁,工作年限6个月到5年,平均(2.30±1.5)年。学历:大专28名,中专22名;职称:护师16名,护士34名。
2方法
培训前由院内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根据模拟需要抢救病例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急救应急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急救知识与技能(急救药品的剂量与药理作用、急救仪器的使用、急救操作技术、急救理论知识4项内容)、病情观察能力(观察要点掌握、观察方法正确、病情评估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处理4项内容)、应急配合能力(配合主动积极、抢救流程规范、急救物品齐全、急救沉着果断4项内容)。考核结果见表1。针对不足,制订培训计划,由护理部挑选5名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组成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小组,负责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急救技能示教,并实行分组包干负责制。
2.1理论知识培训
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学习临床上急危重症的抢救措施、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与剂量掌握要点、注意事项等。每堂课学习后当场考试,强化记忆。
2.2急救技能培训
包括成人心肺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简易呼吸囊应用、气管插管的配合、吸痰、吸氧、静脉留置、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等,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为对象,配合使用急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复苏囊、除颤仪等,老师先示范操作,分解操作步骤,讲解操作要领,护士分组练习,由老师点评指正。操作练习后进行考核,人人项项过关。护士既掌握了急救流程和急救操作技术,又掌握了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3实施流程管理,提高低年资护士应对能力[2]。
通过表1结果看出,护士在应急配合中存在不足,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针对这一现状,护理部制订了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从急救物品的准备、抢救步骤、急救药品的使用等都作了描述,制成流程图,装订成册,人手一本,熟练掌握。通过实施流程管理,护士能主动配合抢救,根据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4医护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演练
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以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3]。医护配合现场急救是在护士熟练掌握了急救流程和急救技能后,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采取不预先通知,随机选取时间、地点和病种方式进行急救模拟演练。从接到求救电话,医护人员赶赴急救现场,施行现场急救,途中转运监护和院内抢救。演练结束后考核小组对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医护现场急救模拟演练,营造真实、紧张的抢救场面,训练护士快速反应和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以及医护配合的能力。
2.5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危重患者病情急、危、险,疑点多、变化快,护理问题也相应聚集和复杂。通过对危重患者及时到位的查房,使低年资护士对抢救程序,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了如指掌,掌握了丰富的抢救知识和抢救技能,能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处理,并可预见性地对一些潜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了她们的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
2.6综合能力培养
(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有意注意”方法[4],强化培训观察疾病的能力。将急危重症的观察交接要点制成卡片挂在床尾,避免护士观察不仔细,也促进了护士对疾病观察交接要点的掌握。(2)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护患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在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培养她们在应急条件下具有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态。(3)风险意识的培养: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预见性,增强护士的安全风险意识。
2.7考核评价方法
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培训后的低年资护士同样进行考核,培训前后相同的12项内容,以每项1~5分进行计分,5分为好,4分为较好,3分为一般,2分为差,1分为较差,采用权重计分,如某项权重3,则此项表现好为15分。2.8统计学处理方法所得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的分析。
3结果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考核评分比较,见表2
与培训前比较,P<0.05
4讨论
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常危及母子生命。护理人员对病情的预见能力及灵活敏锐的应变能力是保证治疗安全的前提。低年资护士所学护理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还达不到有效融合和联系,存在一个衔接过程,处于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结合的磨合期[5],技能生疏,经验不足。如何短期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适应临床工作需要,是护理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不足,进行强化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实施流程管理,采用医护配合现场急救演练,进行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表2提示培训后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因此,系统培训可提高护士的急救知识技能,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配合能力,从而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效果。方法 对工作≤5年的50名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进行评估,针对不足,强化专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实施流程管理、开展医护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演练、护理查房等方法,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前后进行比较。结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测评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 注重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评估,并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可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肖顺贞.护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1:56.
[2]吕秀霞,程文兰,茅卉.提高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41.
[3]高爱萍,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2006,21(15):46~47.
[4]李允美,郭兆香,张德玲.运用有意注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A):66.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院前急救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8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50例患者在入院前进行急救,为院前急救组,30例患者没有实施院前急救,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37例,女患者13例,患者年龄最大是92岁,最小是32岁,平均是(62.7±5.3)岁;院前急救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患者年龄跨度是36-88岁,平均是(61.8±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均有心绞痛病史,且发作过程中伴有呕吐与恶心,患者普遍存在出冷汗、烦躁不安、濒死感、紧缩感等,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80例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院前急救方法
1.2.1 心理安抚
患者普遍存在较重的精神负担,加重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感,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情绪波动增加患者冠状动脉的痉挛频率,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的出现,造成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在院前急救。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意话语谨慎与举止文雅[2],避免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以促使患者保持镇静,提高治疗的信心,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治疗与康复环境。
1.2.2 吸氧
院前急救的关键是吸氧,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给予面罩式或是鼻塞式吸氧,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以缓解患者的胸痛。
1.2.3 现场急救
急救医生抵达现场后,需即刻给予抢救,例如:人工呼吸、心前区拳击、心脏挤压等,并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患者处于决定制动状态,切勿搬运,需尽量降低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感。
1.2.4 构建静脉通路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静脉通路构建越早越好。在患者前臂内侧位置的大血管进行血管穿刺,并留置静脉针,以避免患者受到抽血化验与溶栓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出血,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需及时给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2.5 药物治疗
吗啡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皮下注射15min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再追加同一剂量的用药;阿司匹林主要是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降低患者体内前列腺素[3]的含量,急救医生在确定患者无禁忌症后,给予患者用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
1.2.6 心律失常治疗
急救医生在到达现场后,若发现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现象,需及时进行处理,心室颤动患者实施电除颤,进行心肺复苏,,若患者存在室性心动过速需给予利多卡因,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可持续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资料,均用χ2验证相关计数数据,并均以(±s)表示本文的计量数据,开展t检验,同时,认为P<0.05为相关的对比数据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50例院前急救组患者中,均安全抵达医院,患者均未在出诊或者是转送过程中死亡,26例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13例患者的病情无恶化,1例患者的病情改善不明显,在到院后,在CCU病房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在出诊或者是运送过程中死亡,死亡率是13.3%,其余26例患者均送至医院接受治疗。院前急救组中,48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是96%,对照组中23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是76.7%,差异性显著(P<0.05)。院前急救组患者胸痛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症属于一种心血管病急病,基本病理以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为主,临床特征主要是心肌缺血,院前急救极为重要,是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冠脉综合症与患者的血管闭塞、心肌存活时间[4]等存在密切关系,在发病早期需及时确诊以得到有效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死亡。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非冠心病患者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急救医生需进行快速诊断与处理,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急救配合度,因此,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医生需安慰患者家属的激动、焦虑心情,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急救医生需遵照以下几点进行:(1)急救医生提供有效、快捷、沉着的护理服务,避免情绪眼神或是语言,以避免激发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2)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患者病情以及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情,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并签字确认;(3)在患者搬运过程中,尤其是需下楼的患者,医务人员需做好安全措施,以预防摔伤患者,引发医疗纠纷;(4)患者在运送过程中,医务人员需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颤,给予电除颤处理,以保证患者顺利到达医院,接受介入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5)在患者运送前,医务人员可给予患者肌注利多卡因,以降低患者心室纤颤的发生率,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胸痛症状[5]。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胸痛症状,降低休克、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且早期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猝死。同时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还受到道路交通、距离以及应急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极为重要。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多数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对照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院前急救组患者均未在出诊或者是转送过程中死亡,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在出诊或者是运送过程中死亡,差异性显著(P<0.05)。院前急救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96%,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76.7%,差异性显著(P<0.05)。院前急救组患者胸痛缓解率是70%,对照组是46.7%,差异性显著(P<0.05)。与马静波[6]等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极为重要,严重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临床症状缓解率。因此医院针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家属需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救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惠玲,童超.8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2):144-145.
[2]赵冬云.舒适性护理干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5):61-62.
[3]张华,王尽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056-1057.
[4]谢芙蓉.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焦虑心理护理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0,29(21):153-153.
[5]陈二娟,周海红.16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及护理配合[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140-140.
急救综合能力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2例, 男56例 (68.3%) , 女26例 (31.7%) , 年龄43岁~76岁, 平均年龄 (56.3±4.7) 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 (64.6%) , 急性心肌梗死26例 (31.7%) , 猝死3例 (3.7%) 。
急救护理: (1) 所有患者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 吸氧浓度为30%~50% (氧浓度=21+4×氧流量) , 较大流量患者不适, 较小达不到提高动脉氧分压的要求。 (2) 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初步评估患者, 确定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还是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进行心电、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监测。 (3) 所有患者均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6 mg/次、阿司匹林300 mg口服, 建立静脉通道, 缓慢静滴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酯, 严密监测血压。同时抽血进行心肌酶谱或心肌标志物测定。 (4) 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立即给予抗缺血治疗, 并尽快转入病房[2]。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立即通知心脏科医生, 早期进行再灌注治疗,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情况下护送至CCU接受进一步治疗, 危重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及时转运。 (5) 对于发生猝死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心理护理:让患者减少活动, 稳定情绪, 服从治疗, 解除心理负担。
2 结果
其中在急诊室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 36例在EICU治疗后心绞痛停止, 12例减轻和缓解, 5例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室诊断心肌梗死26例, 安全转入CCU接受进一步治疗。在急诊室发生猝死3例,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所有患者自入院至接受药物治疗时间 (11.9±4.7) min。
3 讨论
3.1 ACS的病理基础及诱因
目前研究认为ACS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其斑块容易发生破裂, 或导致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原因[3];另外晨起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寒冷、药物变化等,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使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及心肌收缩力增强。
3.2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4]
急救工作中我们按照“4Ds”流程, 即ACS患者在症状发作后抵达医院大门为“DOOR”时间, 入门至EKG检查为“DATA”时间, 10 min;EKG检查至决定治疗为“DECISION”时间, 10 min;决定治疗至用药为“DRUG”时间, 10 min。有计划地做好协调工作, 缩短辅助检查时间, 使抢救节奏加快。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 使抢救工作紧张而有序, 行之有效。
3.3 良好的业务素质及应急能力是提高急救效果的根本保证
护士必须迅速地评估患者是否有高度或低度危险的ACS, 这是对护士的最大挑战。作为急诊室的护士要具备心脏病护理技术, 能处置AMI, 用电子微泵进行输液, 识别心律失常和准确处理严重心脏危象。患者到达急诊科, 护士是第一个接待者, 护士必须在获得检查数据和医生作出诊断之前, 选择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 其中急诊EKG是必需的。急诊护士尤其应在鉴别处于ACS临界值的患者时给予适时、有效的治疗方面发挥作用。护士需要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 在患者床边判定紧急情况, 减少延误。
3.4 仔细观察病情、良好的预见能力
约半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前极短时间内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先兆[2]。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处理、观察ACS患者时, 要对病情拥有良好的预见能力, 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3.5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从容镇定的态度, 熟练的技术, 整洁的仪表, 稳重的姿态, 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同时应注意环境对患者的影响, 并应同情关心家属, 主动与其沟通, 及时提供抢救信息, 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取得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390
[2]陈维洲, 许玉韵, 吕俊升.心血管病治疗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21
[3]陈灏珠,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81~294
急救综合能力 篇7
1 课程体系设计
1.1 设计思路
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按照急救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学、做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2 深化校企 (院) 合作, 推进工学结合
为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我校与“三甲”医院共建护理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 邀请临床护理专家举办“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专题培训讲座, 课题组对如何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等“五个对接”开展了课程改革及建设研讨, 以科学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开展,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1.3 围绕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
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科学的、协调的、可操作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包括院外救护 (包括途中转运、监护) 、急诊科救护及ICU救护, 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救护观念[1]。为此, 我校从2009年开始, 将急救护理课程按照急救护理工作流程重新组合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三大典型急救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以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能力为重点, 重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课程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可行性强, 实现了我校急救护理教学从学科本位向工作能力本位转变, 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见图1。
2 教学设计
2.1 案例教学
通过学习与急救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来学习专业知识与掌握急救实践技能。例如, 对于在案例教学中心脏猝死病人从发病到抢救的过程, 引导学生演练院前心肺复苏急救—医院急诊科抢救—ICU病房救治和监护这一过程;在教学中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三大救护进行实战性演练。通过综合、具体的急救技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场景教学
尽可能创设与抢救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仿真的岗位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能力。依据院前急救实施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学环境, 模拟现场, 练习基于院外现场化救护。由于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的各种环境下, 因此我们重点创设院外救护教学场景, 将教学重点设置成院外常用急救技术的规范化训练和急救意识的养成。
2.3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强调学习可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 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中于学生的“急救过程”中。在教学中注重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培养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使学生有珍惜生命、维护生命的使命感。
3 教学方法
3.1 任务驱动, 行动导向教学法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 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 使学生形成任务意识,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教学中利用真实的案例录像片段, 再现临床情景, 引出救护任务,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任务划分和任务完成, 训练急救技能, 积累工作经验, 获得成就感。
3.2 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工作知识是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积累起来的, 不只包括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 还包括技能怎样与临床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2]。采用校内仿真教学与医院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教师在模拟的急救场景中教, 在做中教;学生在模拟的急救场景中学, 在做中学, 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
3.3 增强角色意识, 成为现场急救的积极参与者
课程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护士应具备救死扶伤的精神、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救护事件的心理素质以及娴熟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通过案例教学, 再现临床情景, 引出救护任务, 引发学生思考。例如由专业急救人员迅速对病人成功实施心肺复苏的病例;病人未经急救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术而在送往医院途中很快死亡的病例。两个对比鲜明的病例, 不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 而且使学生形成了珍惜生命、维护生命的使命感, 成为现场急救的积极参与者。
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开展了由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学校定期召开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座谈会, 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结合实习医院护理部以及临床带教教师的反馈意见, 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改进, 教师及时总结,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013年11月29日, 我校2012级护理二班学生孙琳, 用她在校所学的心肺复苏技能, 在列车上成功抢救女乘客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哈尔滨市教育局团委为表彰孙琳同学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精神, 授予孙琳同学哈尔滨市教育局“优秀共青团员标兵”的荣誉称号。这是我校课程改革成果的展示, 是教育成功的社会检验。
5 讨论
以急救护理教学的仿真岗位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 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急救技能在抢救过程中的应用领域, 掌握了技能应用的具体路径, 更重要的是工作流程式的综合训练将急救技术和技能较好地与工作联系在一起,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同时, 通过工作过程训练, 我们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救护观念的目的。
综上所述, 课程改革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中, 丰富课程内涵,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3]。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急救意识及急救态度的培养, 这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些都有待于课程教师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仿真工作过程,急救护理课程,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建宁, 许虹, 汪国建, 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7) :303-304.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 (4) :5-10.
婴儿闷被综合征的急救及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闷被综合征患儿20例, 男12例, 女婴8例;年龄最小3 d, 最大7个月;大都集中发生在11月份至3月份, 来自农村居多;出现抽搐10例, 肾功能损害3例, 发绀10例, 高热 (40 ℃~42 ℃) 12例, 低体温4例, 意识不清10例, 呻吟4例, 前囟凹陷及皮肤干燥8例, 呼吸不规则5例, 心力衰竭5例, 四肢肌张力增高6例。
1.2 治疗与转归结果
经积极抢救, 给予物理降温、吸氧、止惊、补液、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等综合治疗以及精心护理, 治愈10例, 死亡6例, 自动出院4例。
2 急救及护理
2.1 急救措施
2.1.1 降温措施
高热使脑损害加重, 应立即积极降温, 松解包被, 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不主张药物降温, 因退热药易致虚脱低体温。不提倡乙醇擦浴, 以免乙醇中毒及体温急骤下降。如果体温下降过程中出汗较多, 应及时擦干, 以免降温过低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做好体温监测,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做好降温后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 补充营养和水分, 防止受寒和降温过度, 保持患儿舒适。2例超高热患儿使用药物, 其余均采用物理降温;4例低体温者给予保暖, 放置保暖箱。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有分泌物时吸引, 如患儿呼吸急促, 面色、唇或口周发绀或动脉血氧分压 (PaO2) ≤5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血氧饱和度≤85%, 立即给予吸氧。一般采用低浓度给氧, 轻者给予鼻导管吸氧, 吸氧浓度一般为25%~30%。重症病人可给予头罩吸氧, 氧浓度可达50%~60%。对持续高浓度吸氧, 新生儿要防止氧中毒。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者, 应同时做好辅助通气的准备。本组5例就诊后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1.3 控制惊厥
抽搐的原因主要与缺氧导致脑水肿、电解质紊乱 (低钠、低钙、低镁) 及低血糖等有关。一旦发生惊厥, 首选地西泮0.1 mg/kg~0.3 mg/kg静脉注射, 必要时可重复或者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肠。本组10例抽搐患儿均采用上述治疗及时止惊。各项护理集中进行, 减少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窒息。
2.1.4 迅速建立输液通道
及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医嘱, 做到及时、准确、有效。监测血糖、血生化、尿素氮、肌酐、血气分析。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订补液方案。心力衰竭者在补液的同时要控制总液量并给予强心药物;脑水肿者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处理;肾功能不全者控制出入量。根据脱水性质补充高渗或低渗液体。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①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面色、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呼吸、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和电解质。②监测体温, 30 min~60 min测量1次体温, 体温正常后改4 h进行1次。采取降温的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末梢循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 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③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意识、瞳孔和前囟的变化, 对监测脑疝、脑出血有重要意义。缺氧和酸中毒可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抽搐、前囟隆起紧张, 严重时可导致脑疝。④观察皮肤弹性, 监测尿量。高热、大汗淋漓引起血容量不足, 可表现为皮肤弹性差、尿量少、末梢循环差、前囟凹陷、面色苍白或发灰等休克症状, 需及时补充血容量, 应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 记录24 h进出量。⑤观察有无出血征象。捂热综合征最严重并发症是多脏器功能衰竭 (MOSF) , 继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注意观察呕吐物、排泄物颜色以及皮肤有无出血点,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3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发病突然, 加上患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患儿家长因焦虑和恐惧, 不能很好地与医务人员协作, 影响病儿的治疗和护理。此时要对他们的情绪表示理解和同情, 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能正视现实, 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做好健康宣教。
3 讨论
3.1 急救处理
本病起病突然, 在短期内发生一系列严重病理生理改变, 累及脏器多、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纠正缺氧及抗休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有效氧疗的基础上, 液体疗法较为重要, 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脏、肝脏、胃肠的功能保护必须重视。若能及时被发现、诊断、治疗, 存活率将明显提高。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 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快速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术, 使患儿得到最好的救治。
3.2 预防
本组患儿主要来自农村, 多由于父母缺乏科学育婴知识, 造成闷被综合征的发生。对患儿家长宣教本病发生病因包括婴儿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 做好科学育儿知识宣教, 如母婴分睡、正确包裹婴儿、勿蒙头睡觉、勿让婴儿吸吮奶头睡眠、穿衣合适、保暖以四肢暖和为度。对夜间突然发生哭闹不安应积极寻找病因, 一旦发生首先去掉捂热因素, 让婴儿脱离高热环境, 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强调预防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江晓春.婴儿捂热综合征的急救护理与预防[J].实用心肺脑病杂志, 2006, 14 (10) :837.
[2]王柚芸.捂热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643.
[3]刘凯琪.婴儿闷热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8) :493-495.
[4]林峰.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1991, 9 (6) :408.
[5]沈梅芬.婴儿闷热综合征167例综合报道[J].临床儿科杂志, 1988, 6 (6)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