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通用12篇)
急诊急救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对急诊昏迷患者予以急救分析, 以期提高急救成功率。方法 选取本院接诊的116例急诊昏迷者且对其相关资料和急救措施、急救效果等内容予以回顾性观察和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116例急诊昏迷者心血管系统13例 (11.21%) 、急诊急救成功10例 (76.92%) , 脑血管系统52例 (44.83%) 、成功38例 (73.08%) , 内分泌系统30例 (25.86%) 、成功30例 (100.00%) , 中毒21例 (18.10%) 、成功15例 (71.43%) 。结论 根据临床诊断和昏迷病因, 及早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能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 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关键词:昏迷,急救,分析
急诊昏迷作为急诊科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 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常涉及心脑血管意外、外伤、内分泌障碍、中毒等领域[1], 且其死亡率可高达20%[2];而对于此类患者因其自身难以提供有效临床资料, 所以给急诊急救造成不同程度障碍, 因此加强此类病例的临床分析对缩短急诊诊断和救治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现对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所接诊的116例急诊昏迷者予以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所接诊的116例急诊昏迷者, 116例急诊昏迷者无瘫痪样假性昏迷、晕厥和精神疾病;其中男66例, 女50例, 年龄19~75岁, 其中19~25岁者7例、26~35岁者13例、36~45岁者34例、46~59岁者38例、60~75岁者24例, 浅昏迷者22例、中度昏迷者94例。家属提供资料显示:高血压病40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33例、高脂血症7例;发病至急救时间5~15 min。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116例急诊昏迷者一般资料和急诊急救方法, 且对其相关内容予以记录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
1.3 急诊急救方法
(1) 加强生命体征及相关情况的监测, 包括心电监护、血糖检测、头颅CT检查及尿量记录等; (2) 维持生命体征, 包括①加强呼吸道管理 (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畅通呼吸道, 必要时可予以气管插管、切开) 、心跳呼吸骤停者予以心肺复苏术, 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以输液维持循环功能;③对症处理:对于大出血者应快速止血且予以输血处理, 对于脑水肿发生者予以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且加强脑保护, 给予药物抗感染、血压过高者滴注药物调控血压、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疑似中毒者清除毒物、洗胃、导泻 (毒物成分清楚者予以相应解毒药物救治) 等; (3) 针对昏迷原因予以系统急救处理:急性心肌梗死者予以溶栓或PCI术、脑梗死者予以溶栓等处理、脑出血者内科治疗无效转为急诊手术或侧脑室穿刺引流术、高渗透性非酮症糖尿病者予以大量补液、胰岛素治疗, 低血糖者静脉予以50%葡萄糖注射液、肝病者予以弱醋酸保留灌肠且予以将血氨药物、肺性脑病者加强抗感染处理且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4) 生命体征平稳后, 转入专科进一步治疗。
2结果
2.1 116例急诊昏迷者昏迷病因分析结果
此组昏迷者心血管系统13例、占11.21%, 脑血管系统52例、占44.83%, 内分泌系统30例、占25.86%, 中毒21例、占18.10%, 详见表1。
2.2 116例急诊昏迷者临床急诊急救效果
此组昏迷者心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10例、占76.92%, 脑血管系统成功38例、占73.08%, 内分泌系统成功30例、占100.00%, 中毒成功15例、占71.43%, 详见表2。
3分析
昏迷作为一种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及躯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的意识障碍, 对外来声音、光线、疼痛的刺激存在异常现象[3], 因此造成临床诊断困难、治疗较为棘手。所以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加强昏迷原因分析、提高急诊急救处理能力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由此, 笔者本次对116例急诊昏迷者予以临床分析,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本次昏迷者涉及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中毒, 笔者认为患者虽无法诉述病情, 但均存在有不同症状与体征, 如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瞳孔改变或神经病理症阳性等表现, 所以笔者认为仔细分析上述症状和体征能有效判断病情、制定出急救方案, 例如脑血管疾病所致昏迷者, 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史且体检结果示神经病理症 (+) , 而内分泌性疾病者存在明确的糖尿病史且结合血糖监测等结果可有效进行判断与分析, 中毒者也同样存在有明显的接触史和典型体征 (如一氧化碳中毒者口唇表现为樱桃红) 均有助于诊断、分析。同时此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 镇静催眠药物 (安定) 或有机磷中毒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4], 所以笔者认为加强药物监管和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而加强心脑血管的防治能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减轻社会负担等。
同时对于此类昏迷者的急诊急救应遵循缩短无效救治时间、先救命、后辨病的急救原则, 包括早期即刻畅通呼吸道、加强其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循环功能, 与此同时明确病因, 根据病因对症处理, 达到体检、诊断与急救同步进行的目的, 因此本次116例急诊昏迷者急救成功者达93例、成功率为80.17%, 所以提示上述急救原则可行。
总之, 急诊昏迷虽病因较多, 但详细追询相关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等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明确病因, 进而及早采取相对应的急救措施能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 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会芳, 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168-169.
[2]刘净, 张世清, 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 2010, 34 (8) :617-618.
[3]叶俊宇.16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 17 (13) :73-74.
[4]王黎卫, 于宝军.265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4) :101-102.
急诊急救 篇2
通过一个多月的急诊急救基础知识、预案及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了我们年轻医生整体素质、辨别病情及诊断的能力、沟通能力、知识技能和急救技能。减少恐惧和担心,增加工作信心,提高工作效率。累但充实着。作为超声科医生,下面对一些急腹症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知识做一点汇报:
急腹症
一、概念:腹腔内盆腔内及腹膜后组织或脏器发生了急腹腔内、盆腔内及腹膜后组织或脏器发生了急剧性病理变化而产生的以腹部症状、体征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
二、分类
急性炎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
急性穿孔:急性胃肠道穿孔
急性梗阻及急性狭窄:胆道蛔虫、胆管结石、肠梗阻、肠套叠、肠梗阻、肠套叠、输尿管结石 卵巢蒂扭转
急性出血:腹主动脉瘤破裂、腹部卒中、肝、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卵巢滤泡、黄体破裂
三、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
观察病人的全身状态和各种表情。
例如:内出血---病人面色苍白、头出冷汗,四肢厥冷、行动缓慢、轻度不安。炎症---腹痛剧烈、常呈被迫体位,活动受限、呼吸受限。梗阻---肠型或局限性不对称性的肿块。
辅助检查:血常规 尿常规 胰淀粉酶X线 心电图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
1、检查方法:病人一般不需特殊准备,探测盆腔需充盈膀胱时,可通过导尿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300ml使膀胱充盈。
2、常规扫查:
⑴对腹腔脏器全面了解,根据病史重点检查。⑵变换体位,探头适当加压。⑶确定病变后,注意有无并发症存在。
3、腹腔游离气体的扫查
线阵探头、肝前、膀胱上方(抬高臀部)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胃肠内气体的干扰。
病变早期如炎症,超声诊断较困难。胃肠穿孔部位不可能直接显示。
(一)、急性阑尾炎:
一•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正常阑尾直径≤7mm,超声不显示(有报道:国内显示率约61%)。
病理分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脓肿
声像图表现:
1.阑尾呈蚯蚓或腊肠形肿胀,其内径成人>7mm,儿童>6mm,壁厚>3mm,横断呈 “靶环”征,单纯阑尾炎内部显示为低回声,坏疽型阑尾炎回声强弱不均质。2.阑尾腔内可伴有强回声及声影(粪石、积脓、积气等)。3.阑尾周围非均匀性强回声、减低性包块、界限模糊—脓肿。4.盆腔可见液性暗区。5.超声麦氏点压痛(+)。鉴别诊断:
阑尾炎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输尿管结石
2、宫外孕
3、卵巢肿物蒂扭转
4、急性盆腔炎
4、急性盆腔炎
5、黄体破裂
6、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二)、急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上腹突发性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恶心、呕吐、有的可伴黄疸,WBC升高。
一、胆囊的生理解剖
正常胆囊:长度7--9cm ;宽3—5cm;容量40—60ml。肝细胞每日分泌600-1000ml 胆汁功能:储存、浓缩、排出胆汁。
二、检查方法
1.准备:早晨空腹(晚餐素食第2天早晨检查)般在24小时内观察胆囊功能收缩查)一般在24小时内观察胆囊功能,收缩1/2为正常(若显示不清、素食3天检查)
2.方法:肋间及肋缘下,沿着胆囊的长轴切,侧位在右肋缘切扫。
三、正常胆囊的超声测量值
1.长径4.5---6.7cm
宽径1.8---2.8cm 2.壁厚
1---2mm 3.若长度>10cm以上为胆囊肿大; 4.若长度<3cm为胆囊萎缩 胆囊不正常时有以下改变 1:形态大小的改变 2:胆囊壁厚度的改变 3:胆汁透声改变 4:胆囊内出现异常回声 5:胆囊结构的改变 6:胆囊不显影
四、病理分型: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轻度肿大、壁轻度增厚,胆汁正常或略混浊。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壁增厚、可见散在小脓肿、胆汁混浊。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坏死穿孔、腔内脓或血性积液。
五、声像图表现: 1.单纯性胆囊炎:胆囊轻度增大,张力高,壁轻度增厚。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大,壁增厚大于3mm,呈“双边”征。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高度增厚,大于5mm,且薄厚不规则,为无回声或强回声不等,腔内积脓,可有结石回声,穿孔胆囊周围积液。4.超声莫非氏征(+)。
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
胆汁内透声差内、有悬浮沙砾样结石
化脓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并结石
胆囊形态缩小,壁呈“双边”征 慢性胆囊炎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概念:是由于结石、蛔虫、肿瘤或狭窄等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和急性炎症。病理:胆管扩张,管壁水肿增厚,黏膜面溃疡,管腔内脓液或脓性胆汁积蓄。临床表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cot三联征),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声像图表现: 1.肝外胆管扩张
2.胆管壁明显增厚,边缘模糊,壁内可出现水肿暗带
3.管腔内异常回声,局限性斑点或絮状回声,亦可模糊不清。可沿扩张在胆管探及梗阻原因。
4.胆囊肿大,腔内有絮状或团状回声。
5.肝大、实质回声增强、不均、肝内胆管扩张。可并发肝脓肿。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四)急性胰腺炎
概念:是由于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突然升高,以及血液供应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胰腺分泌物(主要是胰酶)自体消化的过程。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突发腹痛,向左肩、腰背部放射,反复呕吐,腹膜炎体征,体温正常或中度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中毒症状重。声像图表现: 水肿型胰腺炎:
1、胰腺均匀性增大。
2、胰腺回声正常或均匀性减低。
3、肿大的胰腺可使下腔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受压变形。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1、胰腺显著增大,形态不规则,边缘轮廓模糊不清。
2、腺体回声非均匀性增强,有小片状的低回声区或液化无回声区。
3、胰腺周围积液。
4、腹腔积气、胰腺无法显示(建议CT检查)病理:
1、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轻型):胰腺肿大,间质水肿、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包膜紧张度增高,可有轻度局部脂肪坏死。
2、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重型):胰腺实质的坏死、水肿、血栓、脂肪组织坏死。
急性胰腺炎
(五)、急性盆腔炎
病理类型:
1、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常见产褥感染)
2、急性附件炎。
3、盆腔脓肿。
临床表现:发热,下腹痛(双侧),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少数患者可伴有肠道及膀胱刺激症状,如腹泻,大便中黏液,尿频尿急等。超声图像:
1、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轻度:子宫无改变或略增大,内膜回声略增高。重者:子宫增大,壁厚,宫腔内少量积液。伴有附件炎和盆腔积液的表现。
2、急性附件炎:轻度:经腹超声无明显变化,阴道超声可见输卵管轻度增厚。重度:双侧输卵管增粗,管壁回声增强增厚。卵巢增大,盆腔可有积液。
3、盆腔积脓:盆腔内可见不规则的不均质包块,内部可有囊实混合回声,后方回声增高,子宫可显示不清。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2、异位妊娠破裂等。
急性盆腔炎
(六)、胃肠急性穿孔
病理分期 穿孔期 反应期 腹腔炎期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在30--60岁,男女比例约15:1,暴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创伤,洗胃或
x线钡餐检查为穿孔的诱因。
2、突发剧烈腹痛,持续性,刀割样难以忍受,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肢体发冷,反应期症状可稍减轻,腹膜炎期症状有渐冷加重。
3、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腹和右下腹为重、板状腹。超声图像
1、腹腔内游离气体--移动性等距横纹征(即腹壁软组织下方呈等距离横纹状多次反射的强回声带,后方脏器被气体遮盖而显示不清或不完整,气体随体位改变移动,但回声特点不变)。
2、腹腔内积液,其内有中等回声斑点。
3、上腹部包块(大网膜对穿孔部位的覆盖,包绕及局部粘连),局部压痛。
4、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气腹及胃肠道气体与肺部气体鉴别
胃肠胀气----反射弥散、混浊,为固定形态的强回声,后方衰减呈“瀑布征”,体位改变时气体回声亦可随肠蠕动活跃变化,气体反射不能延伸到肝前间隙;肺部气体----气腹与肺下缘气体回声相互重叠,但呼气时肺部上移与腹内气体分离
胃肠道急性穿孔
腹腔扫查:上腹部肝前、脾前均可见强回声气体,随体位改变,右肝下,结肠间隙、盆腔肠管间隙均可见浑浊积液,厚度
(七)、胆道蛔虫
病理类型:
1、胆道感染。
2、胆道出血。
3、急性胰腺炎(胆汁逆流或蛔虫钻入胰管)。
临床表现:突发剑突右下方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向肩背部放射,屈膝、捧腹、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含有胆汁 超声图像
肝外胆管扩张(中度),肝内胆管不扩张,胆囊无改变。扩张的胆管内可见双线样高回声带,称“双管征”。实时观察胆管内有虫体蠕动。
(八)、肠梗阻 病因分类
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超声图像
1、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小肠内径>3cm、结肠内径>5cm。
2、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琴键征”。结肠可见结肠袋。
3、蠕动异常,早期增强,晚期麻痹消。
4、腹腔积液,短期内液体增加--肠绞窄。肠梗阻声像图
(九)异位妊娠
一、异位妊娠是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为2%,为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
异位妊娠部位: 1.输卵管壶腹部 2.峡部 3.伞端 4.间质部 5.腹腔 6.阔韧带 7.卵巢 8.宫颈 异位妊娠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约占95%,其中:壶腹部占78%,其次:峡部,伞端,间质部
二、病因
炎症、手术史、发育不良、辅助生殖技术、宫内节育器节育失败、盆腔肿物 炎症:主要病因。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损伤输卵管粘膜,流产或分娩后--输卵管周围炎;结核杆菌--结节性输卵管炎。 输卵管手术史
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过长,肌层发育差,粘膜纤毛缺乏,憩室。此外,精神因素影响输卵管蠕动--运卵异常。 辅助生殖技术:卵巢,宫颈,腹腔妊娠多见。 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内膜炎症,改变输卵管蠕动。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压迫输卵管,影响管腔通畅。
三、输卵管妊娠结局 输卵管妊娠破裂 输卵管妊娠流产 陈旧性宫外孕 继发性腹腔妊娠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虽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因此部位接近子宫腔,管腔周围肌层厚,血运丰富,破裂常发生于孕12-16周,破裂犹如子宫破裂,往往短时间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因此孕早期,一旦诊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虽无异位妊娠症状体征,均需积极手术治疗,以杜绝严重后果发生。
陈旧性宫外孕可能有腹痛,阴道少许流血或无流血,血或尿HCG阳性或阴性,但盆腔B超:附件区包块,结合月经异常,一般可做出诊断,包块大需手术治疗。
诊断
异位妊娠临床表现:症状 1.停经:有20--30%无停经史 2.腹痛:为主要症状。隐痛,胀痛,撕裂样疼痛,肛门坠胀感,肩胛部放射性疼痛,胸痛。疼痛剧伴恶心,呕吐。
3.阴道流血:量少于月经量,暗红色,有时患者误认为月经。此时应追问,此次流血是否较既往正常月经推迟,且量少。4.晕厥,休克 腹部包块
异位妊娠临床表现:体征
1.一般情况:精神状态,表情,面色,生命体征,脉搏(异常出现于血压下降之前,增快--血压正常;细速弱--血压下降,减慢--休克后期)2.腹部检查:腹膜刺激症
3.妇科检查:附件区或下腹部压痛,或拒按,宫颈举痛,阴道后穹窿触痛,血β-HCG:2天增加1倍,若倍增时间>7天,诊断。孕酮:10-25ng/ml,诊断。若>25ng/ml,则异位妊娠可能性小。 B超:附件区包块不一定是异位妊娠 1.无回声团块--单纯卵巢囊肿可能 2.混合型团块--异位妊娠可能
3.混合型团块伴强回声光团-卵巢畸胎瘤 4.无回声伴均匀细密光点--卵巢巧克力囊肿
阴道后穹窿穿刺可协助鉴别腹腔积液性质,抽出液体: 1.暗红色不凝血 2.淡红色血水 3.淡黄色液体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
2、非手术治疗
输卵管妊娠在流产或破裂前,或虽然已流产或破裂但胚胎已死亡,包块局限,已无明显内出血,在监测血β-HCG的同时进行非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主要方法 1.保守手术:输卵管切开取胚
适应症: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对侧输卵管切除或已有病变的;患侧输卵管破坏不严重的。
特殊部位:1)间质部妊娠(间质部妊娠更靠近输卵管粘膜)宫角部楔形切除+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后氨甲喋呤肌注化疗,复查血HCG.2)宫角部妊娠(靠近宫腔侧上方)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吸引器吸出胚物组织,术后氨甲喋呤肌注化疗,复查血HCG。持续性异位妊娠:残余滋养细胞继续生长,再次出血等异位妊娠症状。术后监测HCG,术后1天下降<50%,或术后2周下降<术前的10%,诊断。及时给予氨甲喋呤。
2.根治手术:切除患侧。破坏严重无法保留;已生育1-2孩;同侧输卵管再次或3次妊娠,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药物保守治疗原则: 1.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流产 2.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 3.血β-HCG<2000U/L, 4.无明显内出血 5.无药物治疗禁忌症。
氨甲喋呤1mg/kg,肌注,在治疗第4天,第7天,测血HCG,若治疗后4-7天HCG下降<15%,则重复剂量治疗,每周测HCG,期间需动态监测盆腔B超,观察症状体征。有异常随时手术。
米非司酮:75mg口服共300mg,联合杀胚作用。药物治疗前需检查肝肾功能。异位妊娠病人术前处理
1、平卧位。
2、监测生命体征。
3、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4、吸氧。
5、阴道后穹窿穿刺。
6、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
7、给家属交代病情。药物治疗患者的观察
1、严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尤其腹痛和阴道流血及肛门坠胀感。
2、卧床休息。
3、定期监测β-HCG及盆腔B超。
4、清淡饮食。
5、发现异常随时检查,必要时手术。
关于急诊急救的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突发事件;急诊;急救;医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96-02
1 急诊急救的必要性
生命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生命是一个人生存最起码的前提。急诊急救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在捍卫生命的权利。当今社会发展很快,人们也在从事着不同的事情和工作,外出的时间也在增多,很多人常年奔波在外,这都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埋下了隐患。在发生意外事情的时候,急救显得很重要,如果没有及时地拯救发生突发事件的患者,很可能让其失去生命。如果是在医院,急诊显得更为重要,急诊需要全体医生和护士的共同抢救,只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让病人得到及时的救助,拯救病人的生命。所以在当今社会下急诊急救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急诊急救方法才能拯救病人于危难之间,让病人重新站起来。
2 急诊急救应注意的问题
21 病人第一的原则 无论什么时候,在医院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医院在遇到紧急的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先给生命垂危的病人治疗,这个时候不必考虑挂号的问题。有很多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他们没有对发生突发事件的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导致很多的病人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还有的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时没有对病人进行严格的检查,而是靠经验判断病人什么部位出现了问题,工作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使病人失去生命。
只有对病人全方位地检查才能分清病人的伤势和病情,但很多的医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們只是急于抢救现有的病人,没有用客观清醒的头脑对病人的整个伤势进行分析,只有到了在手术或者医治的过程中才发现了新的问题,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治疗方法。医生的本能是救人没有错误,但同时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很可能对病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在手术或者治疗之前就要对病人有合理的全方位的检查,这样可以检测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度,没有全面的检查是无法对病人对症下药的。但这个过程中,值得提出的是,一定要对病人进行全面又快速地检查,如果速度不够快,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很可能会对病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提高急诊急救效率的方法
31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素质 对于医生和护士来说,虽然治病救人都是每天重复的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医生和护士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这都可能对病人病情的治疗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对于发生突发事件的病人来说,医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上的问题都可能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要的一点是,医护人员要保证忙而不乱,粗中有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慌乱的情境中保持一份冷静和客观,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对整个的救治的过程是很有帮助的。
32 医疗设备的改进 医疗设备的不先进导致了很多病人不能及时地进行治疗,或者不能用最先进的治疗手法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很多的中小型医院里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的误差比较大,很多的测量值都是不准确的,在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对检测的结果判断有误,找不准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这无论是对医生还是病人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为了提高仪器的使用和精度,国家在这方面应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具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手段。在医生之间广泛地开展先进仪器的使用教学,加深大家对先进仪器的熟练使用。只有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对病人的病情加以准确的分析,之后对之进行精确的治疗。
4 适当学习急救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这个时候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来救人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急救的方法。首先最重要的是学习对于突发病如心脏病的急救方法,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要将病人置于硬板床或平整的地面上并通风,解开其衣领扣子,使头部后仰以保持气道通畅,此时可以两手掌根重叠,按压其胸部必要时要进行人工呼吸。关于溺水事件,当发现他人发生溺水事故的时候,尽快找到方便可取的飘浮物抛给落水者,比如救生圈、木块等。如果没有也可以找到长绳或将腰带,围巾连起来后抛给落水者,将其拉上岸。冬天发现踩破冰面的落水者,救助者一定要趴在冰面上匍匐接近落水者,同时应尽量减轻自身重量对冰面产生的压力,以防压破冰面适得其反,然后再将方便可取的物品,如围巾、长绳或竹竿等抛给落水者拉他上岸。如果自己溺水,不要慌乱,不要胡乱拼命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动,这样会致使人体在水中失去平衡,身体就会下沉得更快。除大声呼救外,落水后应立即屏住呼吸,如果感觉到上浮时,应尽可能地使头部后仰,使鼻部能够露出水面呼吸,但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时要等待救助者的出现。遇到烧伤情况,尽量脱去被烧毁的衣物,防止创伤面积增加,当遇到着火时应迅速卧倒,在地上匍匐前进,迅速逃离开现场,不管是被火烧伤还是酸碱烧伤都应及时冷疗,这样能够阻止热力继续作用而使创面加深。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自救和他救的方法可以保证我们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保持冷静。
5 结 语
珍惜生命,健康常在。当面对突发事件给我们压力时,学会急诊急救无形中给了我们坚固的盾牌,此次的调查研究正是证明了善于急救营救的必要性。国家也在政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医疗的设备,总体来说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观,有人说是急诊急救带给我们第二次生命,所以掌握急诊急救的科学方法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魏红云撰写急诊急救护理论文的体会——《现代护理》,2005年11期
[2] 胡辉莹,郭凌燕,刘诚心理学在急诊急救中的作用——《中国急救医学》,2004年12期
脑卒中急诊急救研究进展 篇4
1 院前急救
1.1 120急诊系统对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电话指导是院前急救的第一步, 对焦急等待的患者也具有心理支持作用。完善院前急救组织结构, 做好院前急救工作, 必须有畅通的120通讯网络系统, 从接到求救电话开始, 护士即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评价,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 对家属进行指导, 避免家属因缺乏医学知识而采取一些错误措施[3]。如指导患者停止活动, 平卧, 解开衣领,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禁止频繁搬动患者等。途中医护人员对病情要预先估计, 做好抢救准备。许多研究证实, 有效的120系统有益于卒中患者院前、院内的救治, 使用急救系统的患者到达医院的时间明显早于那些未使用此系统的患者。研究显示实际应用此系统者只占21.6%, 选择急救系统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4.65 h, 明显短于未使用患者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 (6.95 h) 。急救系统服务能够明显缩短院前延迟时间, 降低脑出血早期病死率, 并有可能改善预后[4]。使用急救系统的脑出血组, 脑疝形成及死亡率降低, 痊愈率增高, 而脑梗死救护组, 偏瘫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 痊愈率提高。因此, 有必要普及脑卒中院前急救常识, 包括如何识别脑卒中先兆症状, 及时拨打120系统, 等侯中如何正确自救及救护他人等急救常识。
1.2 脑卒中的诊断
到达现场后, 医护人员应配合默契, 抢救患者应与病情评估同时进行, 避免延误抢救时机。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意识、瞳孔、眼球位置及有无呕吐、偏瘫、颈亢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通过以上检查通常能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及可能的类型、部位及程度等。尽快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治疗[5]。另外, 目前许多医学专家在寻求脑卒中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力求从血液中的分子物质中获得脑卒中的标志物。脑卒中后伴随脑损伤及身体对卒中的应答, 大量的分子释放入血液, 兴奋性神经传递、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和其他一些生理过程都能使这些分子从受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释放出来。因此, 血液中这些高水平的分子物质对于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是大脑星型细胞特异的纤维蛋白单体, 在血脑屏障神经功能发挥部分作用[7]。贾楠等研究推断血清GFAP水平可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应生物标志物, 尤其是发病6 h以内, 以此来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健康人员相鉴别[8]。GFAP的临床检测, 将减少患者必须在医院行CT及MRI的局限性, 也为院前急救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2 院中抢救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脑卒中时, 患者常因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或呼吸中枢受损而出现呼吸困难, 氧合障碍加重脑损伤, 此时应保持呼吸通畅。维持良好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是脑卒中患者急救治疗中最首要、紧迫的措施。意识清醒者只需保持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怀疑为出血性卒中, 可将患者头部抬高20°~30°。对轻度意识障碍者使用口咽通道,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多时可给予吸痰, 并给予吸氧, 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重症脑卒中早期开放气道除能提高血氧含量外, 同时也能通过降低误吸的发生而延缓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9]。王红军强调气道阻塞是脑卒中院前急救的主要问题, 特别是意识丧失的患者, 高血压和可疑出血性卒中的患者, 应尽量避免清醒气管插管, 以免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颅压增高致脑疝形成, 同时还指出, 脑卒中患者躁动不安可增加机体耗氧量、加重病情, 不利于气道的控制, 而反复发作的癫痫可使预后恶化, 院前均应积极有效控制[10], 通常可采用肌注或静脉推注地西泮注射液以避免诱发气道阻塞。气道开放所用器械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发展程度以及急救条件来选择, 以确保为患者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气道通畅。
2.2 控制血压
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通常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可以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反应, 但血压过高则要降压。一般患者经过降颅压治疗后血压亦随之下降, 不必应用降压药物, 但如血压超过平时过多, 收缩压>26.6 k Pa时, 可适当选用呋塞米等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对于危重脑卒中患者, 可出现反应性高血压, 同样不建议使用降压药品。但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 可适当选用升压药或降压药, 使血压维持在160/90 mm Hg左右即可。有时抗高血压治疗可能是有害的, 可降低灌注压, 导致脑缺血加重, 也有认为由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丧失, 脑血流直接依赖体循环血压。脑卒中后如何降压, 要依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脑血流状态, 对不同病因、不同脑卒中类型的患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11]。因此, 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也不同。
2.3 控制脑水肿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都可发生脑水肿, 脑水肿加剧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脑组织坏死, 应尽早防治。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静脉推注都可有效预防脑水肿。脑水肿严重时可致脑疝, 脑疝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早期控制脑水肿很重要。鉴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又不能急诊行头颅CT检查, 一时无法肯定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 可行中性治疗, 包括进行脱水降颅压, 保持血压稳定, 暂不用止血和抗凝、溶栓药物。需要注意的是, 以生理盐水开放静脉通道并适当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使用葡萄糖液, 因其低张性会加重脑水肿, 同时还有避免卒中并发高渗性昏迷患者病情加重的作用。葡萄糖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迅速代谢, 使细胞外液处于低渗而加重脑水肿, 故目前不主张使用高渗糖[12]。所以在急救中, 应及时使用脱水剂, 正确选择溶媒, 限制液体输入量, 避免加重脑水肿。
2.4 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的抢救措施中应包含血糖监测。尤其是昏迷患者, 应立即测血糖排除低血糖或高血糖所致昏迷。脑卒中患者脑出血后应激反应损害了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和功能, 应激性地使体内高血糖素大量释放, 也可使血糖升高。而脑卒中后血糖的浓度对患者生存率及预后情况有重要影响。因此, 脑出血后应适量使用胰岛素, 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6~9 mmol/L[13]。吴守方认为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程度越重, 血糖水平越高, 建议临床医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及时监测血糖变化情况, 血糖轻度升高 (<7.8 mmol/L) 可不作特殊处理, 中、重度血糖升高应积极应用胰岛素降糖治疗, 有助于减少死亡和重要并发症的发生[14]。因此,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与预后密切相关, 应及时动态监测糖代谢指标变化, 并积极处理, 以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生存率。
2.5 心理支持
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常出现焦虑和恐慌, 护士应运用各种交流手段, 以从容镇静、急而有序的态度, 熟练精湛的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以细致周到的护理、操作、和蔼亲切的服务态度使患者有归属感。有经验的护士不仅能迅速地完成转运之前的相关准备过程, 例如生命体征的监测、静脉通道的建立、必要的吸氧、合适的体位、搬运时注意事项的指导等, 使医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去, 还起到安抚患者家属, 提前通知医院急诊科做相应准备, 从而发挥中枢性作用[15]。另外, 救治过程中,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接触相对较多, 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态度还将为缓解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3 安全转运
院前急救条件局限, 120系统通常紧急处理后尽快送往条件适宜的医院。病情轻、生命体征稳定者经适当处理后即可送院, 若病情重, 有昏迷或有脑疝或血压增高明显者应就地脱水、降血压等处理后迅速转送, 以便进一步治疗。下楼时患者头在上脚在下, 进救护车时头在前脚在后, 担架应固定牢固, 告知司机平稳驾驶以免加重损伤, 要尽可能缩短院外时间。转运时在尽可能不改变患者体位的情况下, 将患者平抬上担架。救护车上安置有轨道滑行装置, 将担架放在轨道上滑入车内, 担架下救护车时, 要注意保护患者, 从轨道上滑行, 控制好滑行速度, 尽可能保持担架平稳。总之, 途中应继续对患者进行监测, 如持续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静脉通畅。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变化, 并迅速与医院急诊科联系, 通知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更多的时间。
4 展望
急诊急救及转诊制度 篇5
1.成立新宁中旺医院医疗急救领导小组,医院院长或业务副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医务科主任丶护理部主任丶科主任丶护士长内为常务副组长,领导组织医疗急救工作。全院各级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其指挥领导。急救领导小组除负责组织本院的急诊急救工作外,还要承担县卫生局急救指挥组织及当地政府下达的急救指令性任务。
2.临床科室应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执业医师、护士担任急诊工作;未取得执业医师、护土资格者不得单独承担急诊工作。担任急诊工作任务的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急诊急救相关知识,正确开展急诊工作,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3.急诊值班医护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必须离岗时,必须通知其他相关医务人员顶岗。凡遇重大抢救工作时须立即报告科主任,必要时可请院领导或二线值班医师参与抢救。
4.医院单独设置急诊科及抢救室;并设置若干观察病床。急诊室要配备洗胃机、除颤仪丶吸引器、心电图机、氧气、担架等必要的抢救设备及常用抢救药品,并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时刻保持完好应急状态。5.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对急诊病人应以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严肃认真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要及时采措施予以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病人。对生命垂危的触电、溺水、中毒及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及时就地进行抢救,必要时可邀请院内或院外上级医师会诊指导抢救。
6.对未经抢救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不得要求自行转院。对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需要转往上级医院抢救治疗的病人,应在病情稳定后向家属告知转诊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风险;家属同意并签字后,由医院“120”并安排专职医护人员陪同送往上级医院。
7.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的同时,要注意及时与病人或家属进行沟通。如生命体征异常或病情危重要向患者及亲属告知并签字;对某些有潜在危险的病人不配合检查治疗或拒绝住院,要记载原因并由病人或家属签字。凡涉及法律、纠纷的病人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院领导或有关部门报告。
8.急诊病人就诊时,应及时书写急诊病历。如因抢救危急重症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抢救完成时间和补记时间,且要详细记录患者初始生命状况、抢救过程及向患者或其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有关资料。对急诊抢救无效死亡的要记录参与抢救人员姓名、职称和职务,记录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死亡诊断。9.对重危抢救病人要突出“急”字,凡危重病人可先看病后挂号,凡抢救急需用药可先使用后交费,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病情为需要,使急救流程科学、顺畅、简明;同时要严格遵守诊疗常规,使急诊工作快速、准确、高效。
10.危重病人需转院丶转科由科主任把关,必要时向医务科报告。
新宁中旺医院
内科临床急诊急救的规范操作 篇6
【关键词】内科临床;急诊急救;标准化;医疗体系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2-01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急诊急救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探讨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急诊急救病人的抢救、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急诊急救在我国起步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标准不能正确指导急诊急救工作走入正轨,为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医疗救治队伍能力的建设,我们必须完善标准化体系,使我们的急诊急救工作有标准可依。
1急诊急救工作的概述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边学科,急诊昏迷作为急诊科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常涉及心脑血管意外、外伤、内分泌障碍、中毒等领域,且其死亡率可高达 20%,国内外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国内的急救医学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国外在急救医学领域发展较快,急诊急救技术较为普及和系统。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的院前急救队伍的组成取决于其城市急救中心建设模式,虽然急救模式有多种,但院前急救队伍组成基本只有2种,独立的、专职的院前急救队伍,和由急诊医护人员兼职的院前急救队伍。前者,应急反应迅速,现场常规急救配合较好后者应急反应慢,现场常规急救技术不规范,配合欠佳。
2加强内科急救技术规范操作的思考
2.1培养一支有一定医德和医术的年轻骨干队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热切追求和法律意识的增强,这对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医德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对待病人的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必须对急症急救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医德教育,切实使急救工作人员急病人所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培养高度对病人负责的优秀品质。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供最有效的救治,服务于每一位需要救治的病人,同时也代表了一所医院的综合实际医疗水平。快速高效地提高急诊急救水平,满足社会需求,无疑是当务之急。每个人在每个岗位上,不只是一个螺丝钉,而是一个学习型智慧型组织中,不再是一部机器上的机械小部件,而是整个机器或整个过程的一个智慧部件。急诊科是一个独立的抢救实体,只依
靠某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此外,协作精神必不可少。协作精神的好坏是检验一个急诊科综合实力的标志、管理水平的标志、抢救能力的标志。要满足现代急诊急救要求,护士长必须善谋划,包括人员的合理安排。思想上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操作上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上更多的是智能管理,质量上更多地体现知识、技能的科学管理,学术水平上能体现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最新思想。
2.2急诊急救工作标准化体系必须与国际接轨
大部分医院仍存在人力财力不足,设备落后,编制不合理,急诊工作者待遇地位低下,急诊专业人员力量薄弱,没有适应急救标准化体系等,使急诊科建设的根本矛盾未解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急诊救治标准化体系,这也是规范操做的当务之急。利用现有的急救设备,采取积极稳妥的政策导向,提高急诊工作者的生活保障待遇,向信息化、网络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现代急诊急救体制迈进。
2.3改善内科急诊急救医疗设备,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有的医院急诊科建设还设有完全纳入编制,遇到危重病人只能送到临床科室,严重影响了对病人的抢救。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或对急救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急救指挥型急救模式存在一级医院救護车装备简陋,二级以上医院救护车装备不规范,重大伤害事故现场急救装备和救援备灾物资不足,通过通讯联络落后,急救器材陈旧、管理体制不规范等现实情况在大部分医院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这些现象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急诊医学的需求,不能适应急救工作担负的特殊责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急诊急救的整体发展。抓好组织措施的落实,设备和效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制定合理的标准化制度。
2.4规范内科急诊急救的重点
院前急救队伍由各级急救网络医院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和驾驶员构成,急救队伍庞大,急救医生流动性较大,院前急救行为非标准化。急救医院的急诊急救人员虽有一定的急救医学理论知识和院内急救技术,但缺乏专业系统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建设医疗紧急救援专业队伍,提高应急反应的能力。加大投人,加快院前急救和紧急救援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
2.5急诊急救工作中的三个救治阶段和完善是标准化的必然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所致的创伤,各种原因的中毒,意外事件中的致伤以及疾病的突发和各种危及生命的重危病症都被列为急诊急救医学范畴,主要表现在急、危、重三个方面。因此我们把救治工作分为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后期治疗三个阶段。院内后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救治病人脱离危险,生命体征平稳后的一般综合康复治疗,帮助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为了更好地进行急诊急救工作,我们必须明确分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急诊急救工作顺利、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内科的急诊急救不仅对于人民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于医疗企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相关医疗部门应该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加大对内科急诊医疗设备的投入,规范急诊急救操作,保证对病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救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强急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切实建立好的、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的急诊医疗事业贡献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任真年1临床科护士长怎样抓护理质量管理.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2,22(3):36
浅谈社区急诊急救的特点 篇7
关键词:社区,急诊急救,特点分析
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社区服务中心60例急诊、急救资料, 以期总结社区急诊急救特点, 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社区服务中心的60例急诊、急救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7个月~81岁, 平均43.9±1.8岁。
1.2 方法
依照我国卫生部颁发的系列疾病诊断标准, 对本组共60例急诊急救患者的病症类型、治疗方式及归转情况分析处理[1]。处理方法:所有患者急诊急救时根据病症, 给予适当吸氧、镇静、解痉、止血、脱水、包扎、固定、补液处理, 紧急处理后仍有43例患者需进一步检查、诊断、治疗、护理。高热患者紧急降温处理, 一般以30%~45%的酒精溶液擦拭身体帮助散热降温, 配合冷毛巾擦拭额头并冷敷处理, 脖颈、腋下、背部冷敷降温, 配合阿司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注射治疗;休克患者立即改善微循环、调整至舒适体位以调节患者呼吸及循环, 适当吸氧、多种方式维持体温, 抗感染处理;昏迷患者调整至平卧、侧卧姿态, 解开衣领避免影响呼吸, 适当供氧, 全面呼吸、脉搏、血压监测分析, 快速明确昏迷原因, 若为血糖过低所致, 尽快给予相应浓度、相应量的葡萄糖静脉注射以提升血糖浓度, 若为煤气中毒等原因所致, 立即吸入纯氧[3];咯血患者应调整姿势至患处朝上, 给予托维林等止咳药、地西泮等镇静药物控制咯血症状,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状况并检查患者意识并观察患者咯血控制程度, 若咯血现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灵活根据病情实施窒息抢救并强化止血处理操作, 予以200~280mg普鲁卡因、8~12mg维生素K1肌注, 在有效控制病情的情况下, 予以高流量吸氧并用吸引管处理血块、血液。
1.3 评价标准
依照不同病症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所有患者病症类型、治疗方式、归转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60例急诊急救特点分析
社区60例急诊急救患者中, 辖区居民 (包括暂住人口) 47例 (78.33%) , 非辖区人口13例 (21.67%) , 多数患者为辖区居民 (P<0.05) ;急症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小儿高热惊厥、损伤、高血压危象, 其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小儿高热惊厥、损伤、高血压危象的疗效良好率分别为68.42%、84.62%、85.71%。见附表。
3 讨论
社区急诊急救工作对病情危重患者意义重大, 及时、规范、准确的急救处理不仅是医学操作技术问题, 且涉及到急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 对社区急救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规模较小、技术设备不够完备、人员数量不足, 综合素质不高, 均难以达到急诊急救的要求标准。
本次研究对我社区服务中心60例急诊、急救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急诊、急救的患者来源、病症种类、治疗情况。结果显示60例急诊急救患者中, 辖区居民 (包括暂住人口) 47例 (78.33%) , 非辖区人口13例 (21.67%) , 多数患者为辖区居民 (P<0.05) ;急症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小儿高热惊厥、损伤及高血压危象, 其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 (P<0.05) ;小儿高热惊厥、损伤、高血压危象的疗效良好率分别为68.42%、84.62%、85.71%。社区急诊急救工作需在充分了解本辖区社区群众急症发病特点、不同病症发病率、发病群体的基础上, 正确评估不同疾病应对能力, 并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对发病率高的急病症予以高度重视, 建立分层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及时对症抢救处理, 并适时寻求上级机构帮助, 有效提升抢救水平, 确保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连丽虹, 蒋崇慧, 赖嫦娟, 等.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18 (9) :187-188.
[2]钟宗扬, 魏振凡.社区急诊急救特点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9 (13) :115-116.
论急诊急救与医疗设备 篇8
急诊医学是近年兴起的一门救治涉及各个专业急性病的临床专业学科, 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及危重病监护的全过程。主要服务范畴是对各个临床专业的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的诊断、评估;对急诊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和监护治疗。其内容包括现场急救、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心肌梗死、创伤等疾病的诊治、急救和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众所周知, 在全世界医院的急诊科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病人轻重混杂, 人多拥挤, 环境混乱, 接受诊疗时间短, 医师掌握疾病信息有限, 加之有些是疾病突发, 还没有按照其发展规律充分展现疾病的全貌即来就诊, 而在急诊科就诊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对疾病做出客观、符合实际规律的诊断甚为困难[1]。另外是急诊病人的不可预测性, 医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疾病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因而对其发展趋势难以把握, 造成险象环生, 形成急诊医学的挑战性[1], 同时也是摆在急诊医师面前的巨大难题, 使得急诊工作危机四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安全意识的强化, 人们对疾病救治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要求及时、有效、快捷的服务。作为医院的重点窗口科室,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以外, 那就是借助先进的诊疗设备, 以确保急诊科安全、快速、有效地连续服务。卫计委 (原卫生部) 于2009年颁布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该《指南》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 增加人员, 配置设备, 改善条件, 健全制度, 严格管理, 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急诊科[2]。并特设附件对急诊科的设备做出硬性规定。事实上医院涉及医疗设备最多的科室莫过于急诊医学科, 因为他涵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诊ICU。完善的院前急救相当于一个流动医院, 配备有一定的抢救设施。院内急诊所用的医疗设备涉及院内所有临床科室的诊疗设备, 而ICU则需配备有更多、更先进的医疗设备。综上所述, (1) 急诊医学科涉及专业面广泛; (2) 医疗环境杂乱; (3) 疾病突发; (4) 短时间内医师掌握的信息有限; (5) 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 (6) 卫计委对急诊科的设备有一定要求等。由此可见, 医疗设备特别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在急诊医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医疗设备对临床工作特别是急诊工作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越发明显, 高精尖设备的占有率、使用率和设备效益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 大量医疗设备的使用也给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中急救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对保证临床服务的安全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急诊急救常用设备
急诊设备包括急救设备和常规设备, 这些设备是医院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规设备可能与其他专科资源共享, 而急救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3], 除其他专科外, 主要配备在急诊医学科。常见急诊急救设备如图1所示。
常规设备主要指的是用于疾病诊断的仪器, 包括CT、MR、DR、ECT、B超机、普通X线机、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常规及生化分析仪等。急诊科必备设备包括气管插管用喉镜, 带气囊气管导管, 各种型号带套囊气管造口套管, 带活瓣气道三通管, 深静脉导管 (单腔、双腔或三腔) ,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尿比重计, 血糖测定仪, 尿糖试验用品, 吸引器, 吸痰管, 输血加压带, 深静脉营养袋, 电热毯, 冰帽, 装备齐全的急救车, 车内备有抢救用具、骨折固定器材、清创缝合包、手术床及常用的手术器械等。
急救设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范围来说, 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设备都是急救设备。现代医学的进步给急救医学赋予了新的概念和内涵, 比如呼救系统已从跑步到电话和计算机处理, 运输工具从人背马驮到救护车甚至直升飞机, 抢救技术从简单徒手操作到现代化电子医疗设备, 急救工作现在不再是被动的, 而是一种现代化的流动医院, 这种流动医院能够根据需要走出医院、走上社会、走进家庭, 迅速来到病人身边, 一旦救护车到达标志着病人即巳“入院”, 就可得到迫切和有效急救治疗.危重病人的生存希望, 就可以从这里开始。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救设备属于狭义范畴, 主要是医院内抢救病人的医疗设备。它包括 (1) 治疗设备:DSA、呼吸机、简易呼吸器、除颤起搏器、心肺复苏器、IABP (主动脉球囊反博) 、人工心肺机、血液净化设备、注射泵、输液泵、洗胃机、简易呼吸器、急救辅助设备 (喉镜、球囊等) 、低温治疗系统及麻醉机等 (2) 监护设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脑功能监护仪、体外膜式肺氧合 (ECMO) 装置等。 (3) 转运设备:转运呼吸机、转运床、救护车甚至救护直升飞机等也属于急救设备范畴。
ICU基本设备:非典等公共事件, 成就了重症医学科的飞速发展, 医疗设备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除了必备常规医疗设备和以上急救设备外, 每个床位均有中心供氧和中心吸引装置, 输液瓶悬吊装置, 备有床旁监测仪 (含心电、血压、体温、氧饱和度监测功能) , 以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超声多普勒、简易呼吸器、心脏按压泵、骨折固定装置、氧气瓶[4]。多功能抢救床、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微量注射泵、定量输液泵等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同时配备床旁X线机, 监护系统, 体外膜式肺氧合 (ECMO) 装置, 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系统, 还有呼吸频率、心律及体温监测器和多道血流动力学监测器, 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肺动脉楔压或左房压的监测, 肺功能的各种参数, 如潮气量、肺活量、肺顺应性及吸入和呼出气体量, PaO2和PaCO2的测定和血液pH值的变化等。在监测心输出量方面, 有的ICU用中心温度和末梢足趾温度的阶差及血氧泡和度的变化, 监护微循环功能的好坏。
3.急救设备的管理
急救设备作为临床诊治患者的一类特殊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 要求所有使用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操作和安全规程, 一旦需要能立刻投入到抢救工作中。为此急救设备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从下面几点着手[5]:
(1) 使用科室需制定专人管理制度, 设立专人管理急救设备, 管理人负责设备的操作使用、质控、维修保养以及档案管理等。
(2) 急救设备的保管存放需定位放置, 存放在易取放的位置, 并做好明确标识, 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放置的地方要求安全, 远离可能发生意外造成设备损坏的地方, 另外要求存放的地方要有适宜的温湿度和一定的洁净度, 有利于设备存放。
(3) 急救设备需要操作培训。急救设备安装调试后, 使用科室需和设备厂家制定本科人员的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整体介绍, 操作规范, 各种工作状态, 运行的参数标准, 报警状态, 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法以及保养消毒方法。
(4) 急救设备的使用过程管理。急救设备的使用过程管理是使用科室需常态化进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 直接影响到急救设备的使用状态以及使用效果, 所以要求每位使用者严格遵守。①急救设备原则上要求一直处于待机状态, 并能立即投入使用;②在使用过程中, 使用者需定时观察并分析设备的各项工作参数, 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如发现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 需立即应用应急预案, 果断停机并采用其他替代方法, 必要时可调借其他急救设备, 把对患者的影响减到最低。
(5) 急救设备的档案管理。设备档案是记录设备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使用科室需建立完善的急救设备档案。档案的内容须包括设备的账务信息、操作手册、快速操作指南、使用登记本、维修保养记录、计量检测记录外借记录等, 急救设备的档案须妥善保存。
(6) 急救设备的质量管理。急救设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 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需共同做好急救设备的质量管理, 定期监控设备的参数以确保设备各项指标正常, 保障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设备管理部门需对急救设备实行三级保养制度, 进行定期巡查并做设备的定期维护如参数标定、更换易损件等, 对部分急救设备, 需及时通知设备厂家的工程师上门共同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 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急救设备, 由设备管理部门安排归口检测机构进行检查, 对检测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送修或作报废处理。
(7) 急救设备的应急调配管理。由于急救的特殊性, 要求在遇到紧急或意外的时候, 医务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使用到急救设备, 所以医院必须做好急救设备的应急调配制度, 减少或避免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条件允许时, 医院可以增设一定数量的急救设备储备, 并设专人管理, 集中调配, 以防出现应急情况时措手不及。
对急救设备的有效管理, 可使急救设备的完好率得到保证, 急救设备能时刻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不会因为设备的使用不力而延误抢救时间;各种急救设备分类放置, 存放规范有序, 妥善保管, 并设有明确标识, 医务人员不会因为找不到所需的急救设备而延误抢救;急救设备的临床使用效果和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 安全可靠, 医务人员在操作及抢救时心里踏实, 不会担心设备损坏或找不到抢救设备, 使抢救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抢救成功率。
急救设备是危重病人的生命保障, 提高急救设备的完好率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急救水平, 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延长急救设备的有效作用时间, 节约医院的支出成本, 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急救设备的管理。急救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作, 贯穿急救设备从申购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 需要设备管理部门、使用科室、维修人员、设备厂家等互相配合, 共同做好急救设备的管理。
4.急救设备的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批先进的急救医疗设备不断地进入各级医院, 应用于临床。正是由于这些先进急救医疗设备的应用, 急救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帮助很多危重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2013年秋季, 发生在陕西省陕南地区的胡蜂蜇人事件引起媒体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国庆节前后日发病人数在100余人次, 危重症约占30%, 死亡率极高。患者发病后即表现为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 迅速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危及生命, 唯一能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就是血液透析。当时疾病的突发与设备储备不足使抢救设备与危重患者数量相距甚大, 远远不能满足抢救病人的需求, 在院方和政府的努力下, 积极采购和调拨血液净化设备, 使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控制胡蜂蜇伤危重患者达到零死亡。另外, 近期我们转运了一例机械挤压伤患者, 患者头皮血肿、左侧甲状软骨骨折、颈部积液、双侧肋骨多发骨折、双肺挫伤、双侧胸腔积血、左侧肩胛骨骨折、左上肢损毁伤, 当地抢救条件有限, 需转我院救治, 因行心肺复苏后呼吸极不平稳, 运送途中风险很大, 所幸有小型转运呼吸机的呼吸支持, 患者平稳转入我院, 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经过我们的积极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
有些人把检查设备比喻为医师的眼睛, 从更深的部位了解患者的病情, 使急诊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把治疗设备比喻为医生的手臂, 使医生抢救患者更加得心应手, 大量的危重患者转危为安。而转运设备就像一个流动医院,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总之, 急救医疗设备是医护人员实施抢救的有效武器和平台, 在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正确使用直接关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也极大地影响着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质量和成功率。由此可见, 先进的诊疗设备是急诊急救工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盛.急诊医学高级教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
[2]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2009, 6
[3]唐伟.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2007, 36 (4) :378
[4]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急诊外伤患者处置的急救措施 篇9
急诊外伤患者的创伤与一般外伤患者的创伤有着很大不同, 因此急救的方法和特点也有所不同。急诊科急救护士的应急能力和护理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直间关系到抢救的成功与否[1]。护理的质量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情况, 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急诊的急救技术, 为达到急救护理目的, 提高护士的素质, 我院采用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的知识讲座及定期的技能培训的方法, 在实践中逐渐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并改善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降低医疗护理的纠纷发生, 进而可采取更有利的急救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诊科收治120例患者中, 男70例, 女50例, 其中车祸外伤71例, 烫伤25例, 烧伤26例。
1.2 急救方法
1.2.1 降低外伤伤口的感染率:
急诊的护士要具有较高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对于110或120接回的患者, 首先要清理患者的异物与污物, 使急救抢救室环境清洁卫生。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外界的环境、温度的高低有一定的关系, 在冬季伤口的感染率不会太高, 在夏季伤口的细菌会更快的繁殖, 进而使感染率增高。通过对抢救室清洁消毒, 使得污染伤口的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进而逐步的减少。急诊外伤患者的感染率比一般的损伤患者的感染率较高, 因疲劳、情绪及气候的环境变化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 局部伤口的感染机会也会增多。
1.2.2 对局部伤口的本身因素及处理:
及时清理局部伤口至关重要。伤口中的异物或是赃物对伤口的局部的堵塞, 使伤口的组织水肿对伤口填塞太紧, 或是包扎绷带过紧, 以及伤口内的血块、异物与无效腔等都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的障碍, 组织器官灌注不良, 使吞噬细胞和体液免疫因子不能进入创面, 导致伤口的感染率增加。异物是细菌的依附物也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给细菌的生长及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进而形成感染。根据对急诊科外伤患者的诊断分析发现, 有些患者是因伤口处理不当发生脓性感染, 还有部分患者因伤口填塞过紧, 包扎绷带过紧及一些异物的清理不过彻底导致伤口感染。
1.2.3 伤口处理的时间因素:
伤口被细菌污染后, 在一般的情况下经过8h左右, 细菌才会开始生长和繁殖产生毒素, 并且会很快的进入深层组织形成的感染。如果血液灌注不良或有大量毒性较强的细菌进入时, 会在伤后的5h左右形成感染, 因此要及时处理伤口, 使血液中的免疫因子能及时起到防御作用, 同时防止细菌产生的毒素入血。
1.2.4 尽早控制出血, 处理原发病灶:
外伤如伴随活动性大出血, 造成短时间内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控制出血、减轻缺血缺氧损害是成功救治多发伤的关键。急救过程中最有效的紧急止血法是加压包扎止血或止血带结扎止血, 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连续时间≤4h, 期间应每隔30~60min放松1次, 每次1~2min。对开放性骨折的出血伤口可采用加压包扎, 夹板初步固定伤肢的方法。
1.2.5 预防与治疗性的用药
在急诊外伤的治疗中, 要做到预防性的用药, 根据受伤部位感染病菌的种类, 在一般情况下会对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据多年的经验证明, 伤口感染发生率减少是因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细菌进入手术部位前血液内或是组织内会有很高浓度的抗生素。要有效合理的在术前1h使用抗生素药物, 其抗生素的作用就是在手术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有着足够的抗生素浓度, 进而可以灭掉手术中污染的细菌, 手术结束之后其抗生素的药物作用也会结束。急诊外伤患者的伤口感染后, 要在有效的引流基础上给予合适的抗生素, 更有利于控制伤口的感染。
1.2.6 注重心理护理:
多发性创伤患者不仅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同时又面临着肢体伤残、外貌毁损等自我形象改变, 他们在躯体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创伤。因此, 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以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使患者及家属得到信任和安全感,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7 对急救护理的内容分析:
在医院有条件并要经过院领导的允许下, 每年可以进行2次对年轻护士的培训, 然后对每年进行护理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护士进行考核。急救护理人员要能够熟练的把基础的操作技能应用到医疗的急救护理中, 在静脉输液时要做到一针见血, 迅速的建立静脉通道;熟练地掌握各种急救的所需要的医疗仪器, 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协助抢救患者的生命并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综合急救的处理能力, 对于大型的车祸及大批量的食物中毒等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要及时准确的判断出病情并给予合理处置。密切观察病情做好随时抢救准备, 遇到突发状况要沉着冷静, 及时的汇报给医师, 还要迅速的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2]。
2 结果
1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得到适当的急救和护理, 患者满意度100%。
3 讨论
通过对急诊护士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培训, 在实践中把所学到的护理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通过急救知识及急救方法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对伤口局部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 进而使伤口的感染率降低, 减轻患者的病痛。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不断提升, 还可以更好的促进急诊科知识和急救技术管理的全面的发展[3]。并改善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降低医疗护理的纠纷发生, 达到急救护理目的, 使护士的素质得到提高。对于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来说, 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经验, 还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由于急诊科多是病情比较危急的患者, 随时有突发性及不确定性的事件发生, 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特别是在医院外进行急救的医护人员, 大多数是由一个医师一个护士来进行抢救, 急救的技术也相对的要求较高。总之, 不管是就诊的时间还是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诊科都是难以预料的, 特别是有意外事件发生、急性中毒及传染病的流行时,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做出判断, 牢固的树立起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正确的护理救治, 使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抢救及手术。
参考文献
[1] 刘均娥, 楼滨城.急诊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88-89.
[2] 陈月眉, 毛艳君.急诊科预检分诊的管理[J].全科护理学杂志, 2010, 6 (12) :3174.
急诊急救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53.6±4.2)岁;呼吸系统疾病32例,脑血管疾病24例,心血管疾病14例,严重创伤骨折11例,其他5例。入选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急诊急救常规护理干预:做好快速分诊,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特征,协助医师实施抢救,并做好急救后的后续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1)做好院前急救护理。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该视患者实际情况而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如果患者需要现场救护,急诊科护理人员要跟现场的急救人员注意保持联系、沟通,进而掌握现场的相关急救情况。如果患者需要救护车接来医院,则急诊科护理人员可事先通过电话等方式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并根据预计到达医院的时间事先做好急救相关准备工作。(2)做好急诊分诊工作。可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急诊分诊工作。急诊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妥善安排急救床、准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及药品。(3)做好急救护理工作。给患者行吸氧护理,保证患者呼吸畅通。给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严格按照医嘱,配合医师实施急救,并做到无菌操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2]。(4)实施全程陪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在对患者实施急救具体过程中,积极参与抢救。患者抢救成功,将其送至病区,要跟病房中的护理人员认真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平均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调查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急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平均急救时间为(20.4±1.3)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5.5)min(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7%(42例),对照组为86.0%(37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5.3%(40例满意,1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高于对照组的83.7%(30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P<0.05)。
3 讨论
急诊急救工作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在做好抢救工作过程中,以患者为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争分夺秒,才可以节省抢救时间,获得最佳的抢救效果[4,5,6]。如果不重视护理干预,在救治过程中发生纰漏,则会严重耽误最佳救治时间,给患者抢救工作带来极大不良影响[7,8,9,10,11]。我院近年来注重急救护理模式的改进及探索,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是我院正尝试的一种急诊急救护理模式。这种护理干预模式要求护理工作贯穿在患者急诊急救的全过程[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提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效果显著。
我们发现,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可以让急诊急救护理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防止护理工作出现差错[14,15,16]。
急诊急救工作的质量是医院的生命 篇11
【关键词】 急诊急救;急诊学;医院管理
我国的急诊发展迅速,经历了急诊室——急诊科——急诊部——急救中心的发展模式,并升华到了有固定的急诊急救专业及人才队伍,急诊业务也得以不断拓展,随其功能的扩展也使急救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急诊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对急诊医疗和服务又有了新的标准,单凭医院先进的仪器和急诊人员单纯的操作技能,已经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
1 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急诊急救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急诊急救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可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从而提高治愈率和人类寿命。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丰富提高,突发性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各种中毒、火灾、溺水、坍塌等日益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支高效优质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队伍,以满足保障各种急救任务的较好完成。
2 急救组织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也承载着越来越大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诊科、急诊医学科或急救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应了医院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国内外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技术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这无疑对急救组织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 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要求
3.1 急救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
3.2 强调时间观念,时间长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3 强调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效率。
3.4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完备固定放置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5 抢救记录及时完整、清楚、真实。
3.6 建立常见疾病抢救预案。
3.7 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
3.8 严防差错事故。
3.9 严防交叉感染。
4 急、危、重病救治策略
4.1 院前急救——急診室抢救——ICU加强治疗一体化,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是整个生命支持连续体中彼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核心环节,只有对急病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完成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治,危重病医生才有可能介入,进行进一步加强治疗建立急救一体化,有利于危重病急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减少医疗环节,缩短抢救时间,争取救治时机。
4.2 综合救治 在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由于病情危重往往不容细查慢诊,很多患者专科情况看起来都不严重,但综合在一起整体的打击就能引起死亡,急危重病医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其突出的特点是跨专业、多学科,在分科不清的情况下在抢救时进行科学内容的综合。所以从事急危重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应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有关危重病急救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才能应付预知的病况以及对众多的急危重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
4.3 建立各种危重症的救治流程、制定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如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流程;大咯血的处理流程;急性化学中毒的处理流程,可帮助医生快速作出临床决策,节约抢救时间,并可节省脑力,提高工作效率。
4.4 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是当前急危重病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以病情及脏器功能为基础,可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对危重症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5 心理学在急诊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人们更加强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国外一位资深的心理医师曾经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着心理问题对自身存在威胁将永远大于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理疾病,许多身心疾病都是由生活忙乱,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引起的,患病是机体不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是受环境制约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生理功能。2003年我国医学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已跃入前五名,可见心理医学的重要性。
急诊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急诊过程中把握病人就诊时心理变化,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是抢救能否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的急诊急救模式需要应用心理学的规律与急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
6 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工作
6.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尽职尽责。
6.2 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原则,学习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原因、病理、症状、体征,急救处理时判断迅速准确,处置熟练,措施行当有效,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6.3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能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时间,正确使用包扎、固定、搬运方法,降低致残率。
6.4 掌握急救药品的用药原则,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如:心梗病人入院前的溶栓治疗,真正达到有效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5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机、心肺复苏机、洗胃机、吸引器等使用和操作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各种病人的抢救之中,从而降低死亡率。
6.6 工作谨慎做到严、细、实;虚心、不耻下问,保证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建宇,李杨.襄樊市中医院质量管理“落地有声”[J].光明中医,2010年03期.
[2] 孙庆红,王立英.急诊急救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年01期.
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急诊急救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35例, 女性25例, 年龄13~59岁, 平均年龄 (32.6±5.3) 岁, 急诊到伤后时间, 1~8 h, 平均时间为 (3.8±2.1) h。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 交通事故伤39例, 刀刺伤5例, 砸伤5例, 挤压伤3例。病情分类:单脏器损伤患者29例, 复合类型伤为14例, 多发伤为17例。所有患者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性肾、肝、心功能不全, 严重颅脑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准确判断病情:
因急症患者情况危急, 在进入急诊室进行急救之前, 需要及时进行病情评估。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后, 必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 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 经过询问、伤情观察的方式,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2]。一般状态下, 做病情评估有以下步骤:1检查患者气道是否有堵塞情况, 是否为开放状态;2动态检查患者的呼吸频率, 是否呼吸通畅, 有呼吸衰弱迹象;3观察患者出血部位, 出血处是否为主要脏器部位, 判断出血量;4对患者末梢循环情况、脉搏的血压情况做进一步观察;5对患者的刺激反应和意识情况进行观察。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目前情况, 及时采取包扎、止血、保护和固定等基本处理措施。若患者出现骨折情况, 一般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为四肢开放骨折, 不管情况属哪一种, 都需要及时进行固定处理, 可在创伤处采取无菌敷料进行覆盖, 随后进行包扎, 避免受细菌污染, 再采取夹板对骨折处作有效的固定, 减少关节脱落情况发生, 夹板可对骨折位置进行临时固定, 坚持到医院后, 再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患者出现四肢离断肢体, 其表现为完全离断, 需要在离断面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处理, 未彻底离断患者, 需使用敷料对创面进行包扎, 随后作有效的固定[3]。大部分严重创伤患者, 都会有出血情况, 在膝关节和肘关节以下的出血处, 可使用加压包扎止血方式, 若为膝关节和肘关节以上部位出血, 需采取止血带止血, 才能起到止血效果。
1.2.2 院前护理:
院前护理, 必须要及时对患者采取护理体检, 其中包括脉搏、血压、瞳孔、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情况, 需要对患者语言表达能力、伤情和四肢活动能力及症状耐受情况进行判断。随后果断对威胁患者伤情和症状的因素进行处理, 且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必须减少对患者躯体的移动[4]。与医师配合, 对患者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对有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伤情, 需要采取建立静脉通道、开放气道等处理措施, 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确切的治疗。患者若有严重表面伤和昏迷情况, 必须尽量确保患者呼吸通畅, 有活动性出血情况, 必须及时予以止血处理。在院前救护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给予生命支持和体征监测, 并帮助患者保持静脉通路和呼吸通畅。
1.2.3 急诊室急救护理:
患者到达医院之前, 护理人员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准备, 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 获得有效的治疗。在接诊重症患者时, 护理人员必须要保持绝对的冷静与镇定, 遇到任何情况, 都需要沉重应对, 迅速对患者意识、呼吸、瞳孔、循环系统进行有效的观察, 并及时进行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情况的监测, 并及时向家属询问受伤情况,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进行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护理评估, 对处理重点予以明确, 采取有预见性的发现潜在问题, 快速、准确的进行护理诊断。根据护理初步体检和创伤部位、病情严重程度, 迅速决定哪些医师需要参与到抢救过程中, 并确保急救所需药品、器械、设备仪器、监护系统的完善, 在抢救开始之前, 向患者的家属讲述目前伤情, 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 并签署抢救的手术同意书。1必须给予患者适合的体位, 迅速完成建立静脉通道和给氧处理, 留置导尿管, 采取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 连接心电监护仪。有严重创伤患者, 大多会出现呼吸道梗阻, 易引发窒息。护理人员可用耳朵倾听患者的呼吸情况, 判断是否有通气不良情况。观察患者口唇是否有发绀、苍白状, 胸腔轮廓对称与否。一旦发现患者的呼吸中, 有高且尖喉鸣音, 需要对其进行预见性警惕有不完全性阻塞, 并快速对呕吐物、分泌物、血凝块进行清除, 将舌头拉出。若在必要时, 可将气管切开, 进行气管内插管, 能解除窒息问题;若患者口唇已出现发绀和苍白状, 且胸廓运动减弱, 消失时, 应该警惕患者有张力性气胸、或开张性气胸, 必须及时予以封闭开发气胸, 及时进行腹腔内闭式引流。2维持患者循环系统, 减少抗休克时间。对有严重创伤患者, 其病死率高, 且病情较为危急, 在伤后1 h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其抢救成功率较大。若患者休克症状不典型, 或其休克早期中, 无法将危险情况反应, 则易导致病情延误, 无法及时得以有效的治疗。为减少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无法及时得以改善, 导致患者死亡情况发生, 护理人员需要预见性对有早期休克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及时采取套管针对患者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行静脉穿刺的同时, 可同时采取静脉血标本, 及时确定血型, 尽快进行血型匹配, 以及作血液检验。为患者手术和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工作做好准备。在此期间, 需要对患者骨折固定、活动性出血情况进行控制, 及时解除引发出血诱因。及时做好导管留置, 对患者尿量、颜色进行观察, 伴有胸腔损伤患者, 需及时予以胸腔闭式引流。伴有消化道受损患者, 需给予胃肠减压、插胃管等措施, 对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 需要立即予以处理。3在护理期间, 应该及时对患者伤情的变化进行观察, 定时观察患者脉搏、呼吸、意识、血压、瞳孔、血氧饱和度、出血量和尿量、伤情变化等, 并对每次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便于对患者伤情做进一步判断, 并发现潜在威胁。估计患者出血量, 从而采取预见性的病情动态变化, 及时予以治疗指导。对于有合并颅脑损伤, 且情绪躁动患者, 需警惕是否伴有脑疝和继发性颅内出血。4动态监测病情, 可对患者伤情进行预见性控制。对患者采取24 h动态重要功能检测, 能对病情动态性变化起到预见性控制效果。对有严重多脏器创伤患者, 其生命体征变化较快, 且病情重, 必须要及时予以生命体征监测, 并定时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观察, 对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体温、呼吸情况做分别监测, 以此对患者病情随时掌握。对合并颅脑伤患者, 需重点对患者颅内压、神志以及瞳孔情况进行观察, 需警惕发生脑疝。积极观察患者尿量, 预防肾功能受损。5严重创伤患者在行抢救工作时, 其所涉及科室较广, 为使抢救能够顺利进行, 减少阻碍, 获得最佳抢救时机, 护理人员需要预见性对其他科室工作进行协调。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 需要及时和有关科室进行联系, 确保患者的抢救工作可以得以保障, 避免发生人员不足问题。6心理护理:严重创伤患者, 大多为意外性突发创伤, 且患者毫无思想准备, 在此情况下, 患者都会出现惊恐、焦虑情绪, 因担心病情, 受疼痛的折磨, 使患者处于焦急状态。患者的消极情绪, 会对抢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影响患者预后。护理人员应该采取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和患者交流, 并采取精湛、熟练的抢救技术, 使患者能够消除疑虑。为患者讲述目前的病情, 使得患者能够消除不安情绪, 通过和患者的焦虑, 让患者能够排除孤独、无助感, 合理进行安慰, 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给予患者安全感。
2 结果
经抢救后, 60例患者中, 有55例患者成功脱险, 5例患者死亡, 其抢救成功率为91.7%, 治疗无效患者8.3%, 其抢救有效时间为24~65 min。2例患者为严重瘫痪, 1患者致残, 其他患者留下轻微后遗症, 并不影响正常生活。
3 讨论
严重创伤是因创伤因素而引发的两个及以上的解剖部位损伤, 有一个及以上部位损伤, 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并非是创伤部位呈单一叠加形成, 而是各伤情之间, 形成相互作用。严重创伤的伤势较为严重, 且病情多变, 大多伴有严重的休克, 或有较为严重的低氧血症;伤后,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 且应急状态较重。因受伤后, 身体抵抗力受到严重影响, 会导致患者伤后出现器官功能衰竭, 易引发感染, 衰竭器官越多, 感染越是严重, 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会相对提高;因严重创伤后, 导致患者出现多部位和多系统损伤, 且在早期的抢救中, 难以发现, 且临床症状不典型, 或者有些疾病无特异性, 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严重创伤涉及范围较广, 且伤情较为严重, 为临床治疗加大了难度, 因创伤部位较多, 导致各损伤部位在救治过程中发生矛盾, 为临床抢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救治人员, 需要对伤者情况深入熟悉, 并作深入检查, 才能对病情作准确判断, 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严重创伤的急诊急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预见性, 对患者的抢救及时性进行保障。有严重创伤患者, 病情变化快, 护理人员需要灵活应变, 根据患者病情开展工作, 预见性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对伤者进行伤情进行评估、观察、预见,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确保护理工作是有针对性的开展, 积极抢救患者生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抢救后, 60例患者中, 有55例患者成功脱险, 5例患者死亡, 其抢救成功率为91.7%, 治疗无效患者8.3%, 其抢救有效时间为24~65 min。可见, 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 护理人员需要有敏锐观察能力, 才能及时进行伤情评估,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在院前、急诊和监护病房3个环节中, 急诊急救护理工作必须要确保协调性, 采取有针对性、预见性, 且连续性的护理措施, 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病死率的发生, 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其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赵文凤, 刘薇, 闫柏刚, 等.严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J].激光杂志, 2012, 33 (6) :97.
[2]李素玲.VSD引流在严重创伤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9) :853-854.
[3]周建琼, 李曼都, 杨雪玉, 等.骨髓腔输液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四川医学, 2014, 35 (1) :140-142.
【急诊急救】推荐阅读:
急救急诊接诊制度08-08
医院急诊急救知识12-04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09-08
绿色通道急诊急救试题10-12
急诊急救中的风险管理11-01
洑水卫生院急诊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小结05-10
急救科工作计划与2018年急诊科工作计划09-03
急救中心医疗急救紧急预案10-28
急诊科急诊衔接制度10-11
急救模式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