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体系(共12篇)
数学课程体系 篇1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中数学课是相当重要的一门,无论是工科类、经济类、还是管理类专业,数学课对于学生将来专业的学习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目标、原则、结构方案、具体措施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加以阐述。试图在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方面有所突破。
1 传统高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素质急剧下降,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折扣,大多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1.2 课程内容偏多,微积分,线性代数,偏微分方程等面面俱到,
内容的陈旧,并且过分强调数学文化及数学体系,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不适应专业的实际需求,少数教材引进了些许实例,但往往也是附之皮毛、一笔带过。没有突出高职以实用为度的特点,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没有突出数学知识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功能。进而产生“学数学无用”的观点。
1.3 数学老师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专业
不能很好的对接,对于实例也不能很好的深入讲解,泛泛而谈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1.4 课时偏少,很多学校数学只安排一学年,每周四学时,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师教不完,学生也学不完。教学效果差。
2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等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目标必须与总目标相适应。
2.1 高职数学课程目标首先要满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以
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把数学中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和数学建模方法等实际问
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借助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
2.3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数学素
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基于第二点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在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数学先形成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符合逻辑,不能背离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
3.2 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数学教育对学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是巨大的。注重基础性的同时要突出高职数学体系结构的开放性
3.3 职业性和创新性原则相结合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
———————————————————————
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体现职业性是其重要特征。
3.4 统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体系的编排上可以统一要求。数学课程体系还必须考虑为学生今后转岗、深造、终身发展奠基。
4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本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采取模块教学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接受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实践能力。
4.2 注重“应用性”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4.3 积极采用多媒体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手段现代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进入课堂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更高,印象更深刻。当然,适当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会使数学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4.4 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开设数学实验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及数据处理能力,使其在不断的应用与探索中领会数学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并获得现代科技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数学素质。
5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形式及目标的多元化,考核形式也相应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可提供课程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依据。
5.1 多种方式评价
比如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不是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定“终身”,而是多方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5.2 综合评价
学生进行分组,共同进行分析问题、资料查找、团队协作、实验取证等,让每位学生共同参与,并让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共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体现综合化,主要对综合知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5.3 科学评价
为了科学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处理考核成绩时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6 结语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正在全国各高职院校中全面进行。只有改革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顺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黄廷祝,干泰彬.提高“微积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2]赵艳辉.浅析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3]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数学课程体系 篇2
课程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托。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近两年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照高校办学教育理念,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努力突出师范性,加大数学教育类课程和以见习、实习为核心的实践类教学课程的比重,强化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以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为支撑,将具有一流的师范生技能,具备较高的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能力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 力作为培养特长,建立“合格+特长” 的培养模式。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科培养方案体现专业特色
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各板块目标明确,不论是专业必修或专业 选修,都形成支撑培养目标的课程群,且课程的前后次序、衔接更趋合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方向是数学系本科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数学学科和数学教育双重素质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目标定位一致。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培养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力为主线的要求,特色鲜明:加强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设置较多教师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中学数学解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将数学教育理论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相结合;将数学理 论与生活实际通过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理配置课程群
体现专业必修基础的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论、运筹学、近世代数、离散数学。
体现专业选修基础的课程: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方法论、点集拓扑、微分几何、数学教育史、数据结构、数学物理方程、专业英语、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
体现数学教育方向的课程: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史、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方法论、教育心理学等。
体现基础数学方向的课程:微分几何、点集拓扑、数值分析、泛函分析。体现应用数学方向的课程:数据结构、运筹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
数学教育、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等三个专业方向,由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构成 其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思想。
配套教材的选用
教材的选用,提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重点教材和获奖优秀教材,同时允许教材的多样化、个性化;鼓励使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建立严 格、科学的教材选用、评价和奖励制度。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合格人才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将实践教学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保证学时的前提下,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制定开设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应用能力。
规范管理,责任到人,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重课程体系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文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规范统一,为此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即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指定具丰富教学经验的主讲教师专人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建设。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注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结合,习题讲解与展开讨论结合,增加直观感 受,拓展知识视野,满足了少学时情况下大容量教学内容的要求。规范管理过程和责任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保证了高质量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
适当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为了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打下一个宽广的知识平台,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前沿内容,便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当前社会,找好立足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法鉴赏、音乐教育、军事理论教育等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为大学生发展兴趣、培养爱好提供了空间,每个学生充分张扬自我个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毕业后道路的选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学习的条件,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开展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其创新潜能。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
从教师教育模块来说,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处理好数学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专业课程的“学”与教育实习的“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扩展教学技能培训,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专业教研室每学期初都制定本学期的教研教改计划。对数学专业发展、建设、教学组织管理等工作做出安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本专业老师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讨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改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数学专业建设。数学系建立了以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的课程建设体系。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各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继续增加了以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介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门数;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了具有我系特色的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学院
数学教研室
数学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1.以数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轻视数学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的训练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数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除了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稍微做出了一些改动之外,几乎所有的学校在数学教育专业教学课程上的安排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学科为主,这些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涵盖了三大数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还在借鉴传统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办了初等教学研究课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保证毕业生将来可以掌握教学内容所必需的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思想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涉及的初等数学知识,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小学数学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
但是,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数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中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技能两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也开设了与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技能有关的课程,但还是比较少,基本上只有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见习实习等内容,这与院校对数学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相比是远远不足的。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与数学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所以心理学、教育学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往往只能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数学教育理论和实际进行教学,并没有对它们进行现代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更细致的学科划分,再加上学时有限、教育资源硬件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不能满足学生今后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措施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对自身进行了教学方面的建设和改革,使自身的特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编排新颖的数学教学的课件内容,充分利用微格教学等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技能培养方式、加强对未来教师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等。在这些改革和建设措施上,院校充分考虑了社会对数学教师岗位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将来能够更顺利地适应数学教师的职位。
但是,高职院校的改革措施大都是针对社会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需求,这些措施本身就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子项目规定中重点强调的一项就是关于对将来数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在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数学教师职业道德能力的课程,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
二、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进行改进:
1.加强对数学教育理论课程和数学教学技能两方面的重视
为了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今后从事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在教学课程中要加大在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比如,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育手段、数学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小学生思想、心理和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等。可以开设的课程有:《數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史》《数学思维与心理》《数学方法论》《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等。
2.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时刻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首先,在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着眼于为地方教育服务的特色;其次,还要满足德育子项目。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集中性和可依据性。
根据全国各地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不同,高职院校在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在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都要根据该地区的社会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院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改进和完善本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王家华.中小学课堂技能训练[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09.
数学课程体系 篇4
本文针对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数学系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2008级 (大三) 与2009级 (大二) 的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废卷32份, 有效问卷168份。在对结果进行统计归纳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本问卷设计题目21个, 共分为四个部分, 1~6题为第一部分, 了解学生对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的认识;7~11题为第二部分, 调查学生对现有课程的认识度及接受度;12~16题为第三部分, 了解学生对师范专业的要求;17~21题为第四部分, 调查学生对现有实习制度的认可度及要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的认识
(1) 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时, 23.21%的学生是“随便选的”, 10.12%的学生是“因为别人说这个专业好就业才选择本专业的”, 23.21%的学生因为“高中时数学学得好而选择本专业”, 20.83%的学生因为“对数学感兴趣”而选择本专业。22.62%的学生因为“想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而选择本专业。
(2) 在关于“是否考虑过从事教师行业”的选择上, 23.81%的学生选择“一直都想当教师”, 23.21%的学生选择“上大学之前想、之后不想”, 41.07%的学生选择“之前不想、但之后想从事”, 11.90%的学生选择“一直都不想从事”。
(3) 在“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对哪方面最有帮助”的选择上, 25.60%的学生选择了“将来的工作”, 32.14%的学生选择了“考研”, 25.00%的学生选择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17.26%的学生选择了“没想过”。
(4) 在“毕业后的选择”上, 48.21%的学生选择“考研”, 39.29%的学生选择“当教师”, 1.19%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 (选调生) ”, 11.31%的学生选择“其他职业”。
(5) 在“考研方向的选择”上, 28.57%的学生选择“数学教学与课程论”, 35.12%的学生选择“数学类非师范专业”, 36.31%的学生选择“其他专业”。
(6) 在回答“是否喜欢本专业的问题”时, 17.26%的学生选择了“喜欢”, 34.5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喜不喜欢”, 42.26%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但能够继续学习”, 5.95%的学生选择了“很想转专业”。
通过以上数据可见, 大部分 (约占77.38%) 学生选择的目的不够明确, 对本专业对将来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开设相应专业课的意义不够了解, 学习动机不足。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当教师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29%, 并未过半。但同时也应看到, 通过大学对数学专业及师范技能的培养, 很多同学希望能够走上讲台, 成为一名教师。
2、对现有课程的认识度及接受度
(1) 在回答“学习数学的目的”这一问题时, 37.50%的学生选择了“用数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16.67%的学生选择了“掌握知识”, 30.95%的学生选择了“掌握数学方法”, 14.88%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考试”。
(2) 在对“现在所学专业课的实用价值”的评判上, 14.29%的学生选择了“很有价值”, 52.38%的学生选择了“有一点价值”, 29.76%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价值”, 3.57%的学生选择了“一点价值也没有”。
(3) 在“选择选修课 (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的标准问题”的回答上, 51.79%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 25.60%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将来有帮助”, 22.62%的学生选择了“容易通过”。
(4) 在“希望何时确定专业这一问题”的选择上, 6.55%的学生选择“大一刚入学时就分专业”, 93.45%的学生则选“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对各专业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专业的划分”。
(5) 在“现有课程设置能否满足自己对未来考研或就业方面的需求”这一问题的回答上, 选择考研的48.21%的学生中, 1.23%认为“完全能够满足”, 46.91%认为“基本能够满足”, 51.86%认为“不能满足”;而在选择就业的51.79%的学生中, 0%认为“完全能够满足”, 42.35%认为“基本能够满足”, 57.65%认为“不能满足”。学生普遍认为当前课程是指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 但就不同方向应加强相应课程。
由此可见, 学生对现行课程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对现有课程的满意度不是很高。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够在对各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再确定专业。
3、对师范专业的要求
(1) 在对“现在开设的师范技能课程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帮助程度”的评估上, 7.74%的学生认为“初等数学知识最有帮助”, 4.17%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知识最有帮助”, 23.21%的学生认为“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 最有帮助”, 64.88%的学生认为“教学实践知识最有用”。
(2) 在根“据个人现在的综合素质, 能否顺利找到教师工作”的评估上, 2.38%的学生认为“能够非常顺利的找到”, 55.9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难度、但总会找到”, 19.64%的学生认为“很难”, 22.02%的学生认为“不确定”。
(3) 在成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最需加强的方面”的选择上, 14.29%的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 32.14%的学生选择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1.79%的学生选择了“板书能力”, 47.62%的学生选择了“课堂组织能力”, 1.19%的学生选择了“数学专业课”。
(4) 在“希望加强的课程”方面, 选择考研的48.21%的学生中, 8.43%希望“加强师范类教育课程”, 22.89%希望“加强计算机外语类课程”, 24.10%希望加强“金融经济类课程”, 28.91%希望加强“数学专业课程”, 15.66%希望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在选择就业的51.79%的学生中, 44.71%希望加强“师范类教育课程”, 17.65%希望加强“计算机外语类课程”, 8.24%希望加强“金融经济类课程”, 11.76%希望加强“数学专业课程”, 17.65%希望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
(5) 在对“今后如果成为教师时希望加强的教育类课程”的选择上, 32.74%的学生希望加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36%的学生希望加强“中学竞赛辅导”, 25.00%的学生希望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 36.90%的学生希望加强“数学教育及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由此可见, 在对师范专业的要求上, 选择考研和选择就业的学生的意见有很大的不同, 但都希望加强相关课程。考研的学生大多希望加强与考研相关的课程, 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则更希望加强师范专业的课程。在师范专业课程中, 学生们更倾向于数学教育和心理学方面, 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就业信心上, 学生们表现的比较保守, 对社会需求及自身情况有比较客观的评估。
4、对现有实习制度的认可度及要求
(1) 在对“现有实习时间满意度”的调查上, 35.12%认为“现有的实习时间是合适的”, 8.33%认为“太长、会耽误考研复习”, 56.55%认为“太短, 学不到什么东西”。
(2) 在对“师范专业非考研学生实习时间长短”的选择上, 79.17%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习时间延长为半年”, 11.31%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习时间延长为一年”, 9.52%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定为一个半月即可”。
(3) 在对“考研学生是否需要实习”的问题的选择上, 69.64%的学生认为“需要实习, 但时间可以适当短一些”, 16.67%的学生认为“需要实习, 且实习时间应与不考研的同学一样”, 13.69%的学生认为“考研的学生没有实习的必要”。
(4) 在对“实习开始时间”的选择上, 40.48%的学生希望“大三上学期进行实习”, 32.74%的学生希望“大三下学期进行实习”, 17.86%的学生希望“大四考研前实习”, 8.92%的学生希望“大四考研后实习”。
(5) 在“是否希望学校安排实习地点”的选择上, 70.83%的学生希望“学校安排实习地点”, 29.17%的学生“想要自主实习”。学生意见普遍集中于希望由学校安排实习地点。
由此可见, 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从而在实习中累积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实习时间安排更倾向于大三第一学期。
总体来说, 学生对所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不够了解, 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厚;对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不够明确, 需要老师们在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三、数学系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课程改革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也是学生提升自身价值,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强烈要求。这也就要求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有的放矢。
1、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必须遵循一定指导思想, 从而在其引导下对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1) 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第一, 了解数学科学, 系统掌握高等数学专业知识, 养成推理严谨, 言必有据, 条理化的数学思维习惯, 能够适度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活动。第二,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 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 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 能够适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应加强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 是指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也称从业能力, 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专门培训形成的。其主要括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专业情意技能三个方面……这些都是今天和未来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是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2) 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是要解决“开什么课”, “如何使开设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如何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问题, 因此, 课程改革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基本原则是:一、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二、课程设置要立足于现实, 这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三、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特征, 要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四、增设数学教育类课程, 这是完成培养任务的基本保障。
(3) 课程改革重点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教育的情况所的调查发现, 学科文化约占60%, 学科教育约占40%。”“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为20%到35%符合通行标准。因此, 课程结构改革的重点是基础课。”据此, 我认为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加强教育类基础课上, 适当减少或压缩数学专业课的课程及课时, 加强教育实习, 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2、课程设置设计
根据“分层教学”原理, 尤其是“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的理论, 结合程平孙对于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以及胡丙林对高师数学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笔者对数学系课程设置进行了如下构想。
在第一学期, 学生不分专业, 以班为单位, 进行数学基础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同时, 加入未来规划设计课程。该课程设计为一名教师辅导五至六名学生, 通过谈话、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 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兴趣爱好之后, 引导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以及将来就业或考研的选择进行规划, 明确自己的道路。
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前, 学生在规划设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选择, 在第二至六学期进入不同专业进行专业学习, 如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 基础数学, 统计学等。鉴于该校师范院校的性质, 应鼓励学生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 以实现培养教师的职能。同时, 细化专业分类,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 将该专业划分为小学数学教育、初中数学教育以及高中课程教育, 在细化后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减少数学专业课的课时并降低难度, 根据培养目标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等条件加强相应的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心理学课程。
在第七学期, 以考研及实习为主, 不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适当选修1~2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如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制作等。考研的学生以考研为主, 实习为辅, 可进行短期实习或不实习;不考研的学生则应以实习为主, 学习为辅, 实习时间定为一个学期。
在第八学期, 以实习为主, 所有学生参加实习, 为就业积累经验。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 保证每个学生有岗位实习。同时, 学校应组织带队老师不定期到实习学校访查, 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并以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 为之后学生的实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校应建立实习基地, 可以与当地相应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山区等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签订实习合约, 允许合约内的学校优先选择毕业生到校工作, 提升当地基础教育的水平, 并为学生就业拓宽道路;同时, 为合约内学校已有教师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 (类似于“国培计划”) , 从而实现服务地方的大学职能。
尽管近几年来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去师范化发展, 但高等师范院校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大学, 所设置的专业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实际的师范性专业。因此, 必须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才能实现高等师范院校的长期健康发展, 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摘要: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个体, 对其数学科学学院2008、20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其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并根据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要求, 提出数学系课程设置构想。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构想
参考文献
[1]张侨平, 严启平.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 2006 (03) .
[2]冯娟.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04) .
[3]司清亮.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 2008 (01) .
[4]陈蓓, 孙奕.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专业技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5 (03) .
武汉测绘课程体系 篇5
课程代码:1300659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花向红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 实用工程测量软件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工程测量工作所遇到的各种测量计算,能根据自己所学的计算机语言(VC、VB、FORTRAN 等)采用计算机编程实现。通过学习,掌握工程测量数据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项目中测量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测量坐标系及坐标转换程序设计;水准测量及水准平差程序设计;导线测量及导线平差程序设计;三角高程测量及三角高程平差程序设计;面积计算程序设计;土方计算程序设计;道路纵横断面程序设计;等高线绘制程序设计;交会计算程序设计;施工放样程序设计;变形分析与预报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编程、上机与自学相结合。课程开设时间: 第七学期。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面试、笔试或程序演示考试方式的一种或几种方式相结合进行。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
课程代码:1300600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花向红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是《数字地形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大地测量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完成后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完成区域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及数据入库工作。通过实习实际动手能力和仪器操作能力得到较大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综合实习主要有GPS控制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图根三维导线测量、全站仪碎部测图、内业数字成图。
1、GPS控制测量:依照任务要求、测量规范或行业规范等,确定布网方法、网的精度,编写技术设计书;进行选点,绘制网设计图;设计测量安排表(测量时间、搬站时间、人员分配);GPS静态外业作业:找点、仪器架设、天线高测量、卫星状态、电源状态的监视。记录点名、时段、天线高、卫星状态和特殊情况;内业进行基线解算;进行基线解算结果的质量控制;设置网平差参数,进行网平差;进行网平差结果的质量控制;编写技术总结,提供测量成果。
2、精密水准测量:采用外业和内业相结合,使学生熟悉整个精密水准测量的全过程,并提高仪器操作和内业计算能力,提供测量成果。
3、图根三维导线测量:采用外业和内业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三维导线测量全过程,独立进行三维导线测量数据计算,提供测量成果。
4、全站仪碎部测图:采用草图法(测记法)等进行测图。
5、内业数字成图:使用数字测图软件(南方测绘CASS软件)编辑大比例尺1:500的地形图。
6、GIS入库: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入库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集中实习与自学相结合。课程开设时间:第七学期,四周时间。课程考核:
1、平时成绩30%。(1)实习态度和执行纪律情况(考勤情况);(2)任务完成的数量;(3)实际动手能力(含组织与协作能力);
2、实习成果及实习报告50%。包括测量成果、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3、考核20%。课程考核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面试、笔试或仪器操作考试方式的一种或几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工业测量
课程代码:0800405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徐亚明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工业测量是继“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和“数字图像处理”后的一门专业课,主要研究以特高精度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类工程的测量、放样与变形监测相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工业测量领域中常用的和特殊的高精度、自动化技术手段、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掌握和应用知识能力。教学内容:工业测量方法概论,工业测量常用的测量技术,三维工业测量技术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23学时);课外实习(2学时)和参观(2学时)。课程开设时间:第六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课堂测验、期末考试;
评分标准:课堂测验30%,期末考试70%,按百分制进行评定。教 材:
工业测量方法与技术(自编讲义)。工程项目设计与实践
课程代码:1300599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1.5 课程负责人:徐亚明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撰写测绘工程项目设计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熟悉测绘工程项目设计书的内容和要求,掌握编制项目设计书的方法,重点掌握测绘工程的作业流程、价格的构成、质量保障措施、执行项目的风险评估等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给定的工程案例,编制相应的项目设计书。课程开设时间: 第七学期。课程考核:
按照平时成绩30%,实习成果及实习报告50%,考核20%的比例计算实习总评成绩。教 材: 测绘工程监理学
课程代码:0800437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邹进贵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测绘工程项目中实行监理的重要意义,工程项目管理学的一般规律和内容,测绘工程项目监理的特殊规律和内容,主要涉及到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三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二项管理)和一项协调等理论、方法及应用等相关知识。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可以安排6个学时左右的实地参观实习,了解当前大型工程中测量监理的地位和作用,及如何进行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以及如何进行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课程开设时间:第七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笔试、开卷。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位置服务技术与应用
课程代码:0800658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分 课程负责人:巢佰崇 课程简介:
《位置服务技术与应用》是测绘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位置服务的基础概念、系统框架、有关的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LBS的定义及技术背景,LBS的系统架构,定位技术、GI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在LBS中的应用,LBS中的数据组织与管理,LBS中的导航与路线规划,LBS的应用等。课程开设时间: 第七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笔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
课程代码:0801931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地球物理学专业 学 分:2.5 课程负责人:温扬茂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雷达影像干涉测量的有关原理和方法,主要阐述了复型数据配准、干涉图生成、干涉图滤波、相位解缠、高程计算、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和地表形变的获取等,在此基础上还详细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的高级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包括PS-InSAR,CT-InSAR和SBAS等。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实习为辅,使学生能够较熟练掌握至少一种雷达干涉测量数据处理软件(DORIS、ROI_PAC或GAMMA等),并可以在将来的科研和生产岗位上直接从事初步的InSAR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
本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课程考核:
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卫星测高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801707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 课程负责人:褚永海 课程简介:
卫星测高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空间卫星观测技术,它以卫星为载体,借助于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和微波技术来观测全球海面高度,进而研究与其关联的海洋、气候及全球环境等问题,在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海洋学、气候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卫星测高技术发展、卫星测高基本原理、卫星测高误差分析、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卫星测高技术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卫星测高学这门现代空间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卫星测高技术在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海洋学及相关学科中的主要应用。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课堂讨论以及课外查询资料撰写读书报告或作业。该课程授课对象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课时间为第六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遥感原理与应用
课程代码:0800036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地球物理学专业 学 分:2.5 课程负责人:闫利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以及遥感的发展。
主要教学内容:介绍遥感的发展历史,遥感的应用;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遥感传感器及成像原理;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遥感图像辐射处理;遥感图像判读;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授课;遥感图像处理上机编程。课程开设时间:第五学期。课程考核: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
课程代码:0800033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5 课程负责人:闫利 课程简介:
航空航天成像技术是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体系中关于机载和星载成像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航空航天成像技术,掌握航空航天摄影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具有编制航摄计划的能力,为从事航空摄影奠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航空航天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航空成像系统、航天成像技术,特别是立体成像技术,能够编制航摄计划;基本了解多种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成像过程,基本掌握遥感图像质量评定的原理和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以多媒体授课形式,并以数码摄影、相片冲洗等作为实习。课程开设时间:第四学期。课程考核: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教 材:
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自编教材。遥感图像解译
课程代码:0800669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 课程负责人:闫利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遥感图像解译是一门遥感理论和遥感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特别是目视解译的经验性很强,涉及的专业范围较宽。通过学习遥感图像解译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能力,具有制作分类专题图的能力,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计算机自动分类的原理和过程,了解遥感图像自动解译的原理,初步具备解决遥感土地祥查、遥感土地变更调查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原理和过程,重点掌握多源遥感影像特点、遥感影像元数据、地物影像特征、解译标志、解译过程,基本掌握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解译,了解遥感影像解译在地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了解遥感图像解译的研究问题、遥感研究对象的特性、遥感数据的特性等。掌握遥感图像解译标志、遥感图像信息单元、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对水体、居民地和岩性等典型地物进行判读解译。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遥感影像中水体和植被等地物进行光谱响应特性曲线绘制,并归纳相应的提取模型。掌握光谱信息、GIS信息、多源遥感信息、经验知识等在地物解译和识别中的应用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堂实习。课程开设时间:第六学期。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代码:0800073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 课程负责人:李妍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及图像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技术。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教学内容: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数字图像处理基础,Visual C++图像处理编程基础,图像的平滑与增强,图像的几何变换,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图像频域处理,彩色图像处理,图形特征与理解,常用图像处理库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上机编程实验。课程开设时间:第四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上机实验20%; 期末成绩占50%。教 材: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西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何东健,2008年。近景摄影测量
课程代码:0800668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 课程负责人:邓非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近景摄影测量在摄影机的选用、摄影方式、精度要求、控制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及原理,培养学生应用摄影测量原理解决工程与工业中有关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内容:
1、近景摄影测量的摄影、摄像设备:专业量测相机、普通数码相机、摄像机的基本知识。
2、近景摄影测量的摄影技术:首先介绍常用的正直与交向两种摄影方式,及其精度估算方法和摄影方案的制定等。然后对新的旋转多基线摄影方式进行详细介绍,说明它在现代近景摄影测量中的作用。
3、近景摄影测量的控制:介绍控制点、相对控制以及高精度控制网的建立方法。
4、近景像片解析处理方法:基于共线条件解法、二维/三维直接线性变换解法、基于角锥体原理的空间后交—前交解法、基于四维代数法、移位视差法、区域网光束法平差等解法的数学模型及解算过程。
5、近景摄影机的检校:主要介绍近景摄影机的检校内容及检校方法。
6、近景摄影测量的自动化处理方法:近景影像变形及其自动化匹配,点云滤波,模型表面重建及其纹理映射等。
7、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介绍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测量、滑坡监测、文物保护、建筑立面重建、交通事故、工业量测等方面的应用。
8、程序设计及软件操作:基于二维/三维直接线性变换、角锥法或四维代数的单像解析程序设计,相机标定和近景摄影测量软件实例操作。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解,程序设计,软件系统演示和实例操作相结合。课程开设时间:第七学期。课程考核:
课堂作业20%;程序设计20%;课程考试60%。激光雷达测量技术
课程代码:0801933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邓非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激光雷达测量的工作原理和流程,点云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常用点云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介绍激光雷达的发展历史和进展;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其性能;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的工作流程;激光雷达测量定位原理及误差分析;点云数据的结构和组织方法;点云数据的配准、修复与融合;点云数据的滤波;点云数据的特征提取与分割;基于点云数据的三维重建;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授课;点云数据处理上机实习。课程开设时间:第六学期。课程考核:
考查。平时成绩占5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地图学基础
课程代码:0800638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5 课程负责人:乔俊军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数字环境下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较好地掌握地图学的地图投影理论、投影变换理论、符号设计理论和制图综合理论,重点掌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和编制方法。了解地图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为后续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习题课相结合。课程开设时间:第五学期。课程考核:
三次作业:1.数学基础 2.地图符号 3.制图综合,成绩占30%;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占70%。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导航
课程代码:0801812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乔俊军 课程简介: 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导航是一门讲述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的专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子地图、GPS定位和空间数据库等测绘技术在汽车工业、智能道路系统和车载导航技术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技术生涯规划中获得领悟,培养学生挑战边缘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意识和潜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从事智能交通和车载导航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主要介绍智能交通和车载导航系统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未来的发展远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智能交通系统中信息感知、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对车载导航系统的技术体系和构成有初步理解。学生还将掌握导航电子地图的数据模型、存储格式以及导航系统的相关核心算法。
在采用正常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引入实例进行讲解。给出一些建议性的阅读文章,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最新外文文献,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查的一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主题,提供若干资料,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某一主题,并最终以课堂PPT形式进行讨论,互相提问。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六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平时作业占30%,课题小组讨论占20%,考查占50%。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课程代码:0800566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3 课程负责人:虞晖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掌握常见的数据结构与问题解决方法, 提高编程水平。掌握常见的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的使用和开发方法, 了解地图空间数据库的特性。多媒体演示, 上机实习10学时。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 课程考核:
考试形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
课程代码:0801823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 课程负责人:赵前胜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gis统一地理数据模型和地理信息共享数据模型(gml)、gis数据转换技术、gis互操作技术、地理数据空间关系的共享与重构技术、基于空间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基于空间元数据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使学生对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掌握地理数据共享模型、地理数据共享机制和相关的实现技术等内容。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考试,平时30%,考试70%。不动产测量与管理
课程代码:0800600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2 课程负责人:蓝悦明 课程简介:
了解不动产测量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不动产测量有其特殊地方,这是与其它测量不同的。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不动产测量与管理的基本手段,将来能够从事不动产方面的工作。教学采用教师授课与学生报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第七学期花费36个学时完成课程。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课程考核:
考试形式:考试,平时成绩占 30~40%;期末成绩占 60~70%。教 材:
不动产测量与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蓝悦明、康雄华,2008.5。土地资源管理学
课程代码:0810442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5 课程负责人:康雄华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的基本概念、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内容体系,掌握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地权管理、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环境保护、土地行政与法律等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流程,明确土地管理尤其是城市土地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课程考核: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程论文)占40%。教 材:
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王万茂,2003年。导航学
课程代码:0801928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2.5 课程负责人:朱智勤 课程简介:
导航定位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学科,在航空、航天、航海和许多民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导航技术和方法。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天文导航、重力导航、地磁导航、视觉导航、脉冲星导航等各种导航技术和方法,掌握目前存在的占主导地位的几种导航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能和特点,从而对导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定位与导航等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掌握以下内容的知识:与导航有关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天文导航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了解无线电导航、地形匹配导航、重力导航、地磁导航、视觉导航、脉冲星导航等导航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采用以PowerPoint 课件授课为主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注重设计和开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课堂实践项目。通过课堂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网络答疑,比如布置作业、网上讨论,网上解答疑问。通过email形式师生相互间进行交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安排开设在第五学期。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GPS导航应用
课程代码:1554331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每学期 授课对象:地球物理、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1 课程负责人:黄劲松 课程简介:
GPS导航应用是针对非测绘及导航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概要地了解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GPS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信号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GPS导航定位中常用的协议及数据格式;GPS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现有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及卫星导航的发展方向。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结合课间实习为主,并辅以课堂讨论,讲授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及专题短片。开课时间为每学期。课程考核:
数学课程体系 篇6
近三十多年来,数学文化研究在国内外数学哲学界和数学教育界备受关注。本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配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2006年下半年我们萌发了尝试在甘肃政法学院开设“数学文化”全校公共选修课,应该说是全国高等政法公安类院校最早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院校,也是目前唯一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高等政法公安类院校。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断断续续已有8个年头了,回顾总结这8年来教学工作的成败,感受颇深。今将其培养方案及其教学情况总结出来,旨在与同行共同交流学习。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通过“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政法公安领域的密切联系,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在数学中找到乐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 高等政法公安院校开设 “数学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数学的特性和认识功能决定了数学不可避免地会对法律文化产生影响。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数学方法、数学观念、数学精神都对法律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数学为法律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法律知识的增长和法律文化的进步[1]。”“数学不仅在法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以它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思维的严密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法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2]。”据我们调查,不少政法公安院校甚至不开设数学课或只开设52学时,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连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都十分匮乏。首先,高等政法公安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要善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语言和数学知识将是人才全面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一些知识,也是一种素质,即‘数学素质[3]”。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其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着眼点等,可以为政法公安领域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使人们终生受益。其次,数学文化的传承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些都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基础内容。因此数学素质在大学文化素质中处于基础和内在主导地位,在提高一个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数学训练的作用,是其他训练难以替代的。 第三,在高等政法、公安类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不仅仅是从文化熏陶角度上的一种“务虚”教育,而是关系到培养政法、公安类学生的量化意识、量化思维,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直和诚实、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抽象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4] 。因此,开设“数学文化”课程,是高等政法公安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 高等政法公安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实施方案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除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努力体现政法公安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科学严谨地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适应性。涉及的数学知识深浅适当,立足于政法公安院校的实际。不断探讨高等政法公安院校“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登台讲演等多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不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途径。这些关于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的内容,既包含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也包含了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素质教育,经过7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高等政法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多地关注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政法公安院校会将“数学文化”课程纳入学校开设的课程,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教学安排
课程定位是对高等政法公安类大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全校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所有3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目标有以下四点:第一,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看问题的习惯,有条理地理性思维方法以及把政法公安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和量化的能力。第二,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方法论解决法律公安领域的问题。第三,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第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关注事物数量及变化规律的意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工作习惯;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5]。课程目标是从某个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角度切入,讲授数学发展史、内容和思想方法来传承数学文化,生动有趣,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进行教学[6]。渗透法学公安学领域的实例,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学中的问题以及数学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关系问题,不仅使大学生开阔眼界,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政法公安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校课时安排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争取了18周共36学时2个学分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结合法学公安的实际问题,以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
2 知识模块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章 概述(6学时)endprint
§1.数学是什么?
§2.什么是数学文化?
§3.数学发展简史
§4.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若干数学问题中的数学文化 (8学时)
§1.黄金分割与法学
§2.数学精神与刑法学
§3.数字与法律文化
§4.数学方法论与司法实践
第三章 若干数学典故中的数学文化 (14学时)
§1.《九章算术》与《海岛算经》
§2.芝诺悖论
§3.毕达哥拉斯与立法体制
§4.韩信点兵与中国剩余定理
§5.《孙子兵法》与初等概率统计
§6.数学与法学
§7.集合论与司法实践
第四章 若干数学观点中的数学文化(主要结合法学与公安领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自学) (8学时)
§1.“抽象”的观点
§2.“对称”的观点
§3.“类比”的观点
§4.“转化”的观点
§5.“数理统计”的观点
§6.“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全性”的观点
3 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得知,学生一致认为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课程,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中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使同学们掌握了很多知识,而且还使同学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们说这门课程很有意义、选对了。在历次评教中,“数学文化”课程获得了教师和学生很高的评价。8年学生的考试情况见表2。
表2
参考文献
[1]何柏生.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J].法律科学,2000,18(6):3-17.
[2][5]陈丽萍.法律类专业学生应增强数学素质[J].河北法学,2007,25(8):160-166.
[3]易南轩,王芝平.数学星空中的璀璨群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汝发. 高等政法、公安类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6(2):64-67.
数学课程体系 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占据了主导作用, 很多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比如说:处理教学内容, 利用各种教学条件, 制订教学进度和考试方法,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等等.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发达, 但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仍然很宝贵,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更新教学的理念, 大胆地进行教材的创新, 使用新的考试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激情, 从而把教学效果提高上去, 这就需要建立比较健全的高等数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还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反馈一些信息, 为教学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高职高专不同专业对数学既有共同需要, 又有应用性的侧重要求.高等数学的课程是综合的, 多因素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如果想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科成绩, 找出导致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 那么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应用就不可缺少, 值得深入探讨.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1.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 符合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要求.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信息量比较大, 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高等数学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有一些概念还是有争议的问题.而且, 现代大学生相对来说思想上比较成熟,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以及观点, 自学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 针对高等数学本身独特的特点进行授课,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要与学生的讨论问题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还有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目, 所以某些教学内容就具有抽象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当中不断鼓励学生去探讨, 去钻研, 不断改革考试方法, 大胆地进行教材的取舍, 希望通过学习高等数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完善学生的人格.
(2) 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评价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 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指标的内容应该简单, 易懂, 避免对那些内容的操作很繁琐.所以, 在评估高等数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以设立的理论评价体系为标准, 兼顾教学实践环节, 要以理论内容作为主导, 而且要贴近高职高专学校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评价体系, 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而不是一纸空谈.
(3) 学生是评价体系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对象, 是教学环节中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能够体现教学效果的.对于教师对教学工作是否有热情, 对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熟练, 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是否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实践方面的培养, 对教师的言行是否很注重, 对学生的做人方面是否有帮助等等方面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学生的评价最具有权威性.所以, 学生是评价体系的主体.而且, 学生参评的人数越高, 学生评价的信度就越高, 学生对一门课程评价的数量超过20人的话, 评价的结果就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因此学生的评教是可靠的.
(4) 充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数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学进行不断改进, 所以我们应该把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利用起来, 应该通过课程评价指标来指明教学中应该做些什么, 哪些方面是主要的, 哪些方面是次要的等等信息, 要把高等数学评价指标变成教师工作中更为有力的指导工具.
(5) 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建立高等数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必须符合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 要遵循教学规律, 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减少主观评价.评价的方法和内容需要清晰明了, 独立, 完善, 不同的指标内容不应该有交叉现象的出现, 不应该有因果关系的出现, 所有的评价指标内容都能够反映出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
2.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态度:教师要认真备课, 有激情的授课, 还要做到按时上课, 按时下课, 治学要严谨;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 要时刻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质疑, 并且做到纠正和解答;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 要维护学生的尊严,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虚心听取其他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 做到勇于创新.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单元授课、课堂讨论、讲学练结合的教学形式, 通过自学、讨论、精讲、小结、作业等教学环节,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授课要思路清楚, 声音洪亮, 内容生动, 并能够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方式, 比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内容:教师的备课内容要能够突出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要多搜集资料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启发学生的思维,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不断更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如果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比较高, 那么上课的纪律也会很好, 学生的兴趣也能提高;教师的授课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教材创新:按照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对于高等数学知识的不同要求, 在任务驱动下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教材, 因此教材在选择和创新上尤为重要.高职高专系列化教材类型一般包括横向系列化和纵向系列化.横向系列化分为工程类、应用类、经济类等;纵向系列化是指各专业所学的内容具体分为基础数学和专业数学两大系列教材.基础数学内容涵盖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 其理论性相对较高, 基础较宽, 内容以够用为度;后者供不同专业选用, 其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来选修, 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的更新.
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很有必要.过程性考试方法分为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平时作业与考勤、课堂表现、理论知识阶段性测试;二是数学应用知识考查 (包括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 让学生收集生产生活中数学实例) , 以报告、数学作文的形式打分, 其比重占40%.终结性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方式, 相近学时的专业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流水阅卷, 其比重占60%.
总体评价:每个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授课特色, 只要做到称职认真、做到敬业专业, 选好用好教材, 根据评价体系来授课和考核, 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有收获.
二、结束语
本文抓住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 通过学生的作用来制定课程评价体系, 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教材的选择创新和学生的考试方法, 最后进行总体评价等七个层次对评价指标进行构建.这就加强了课程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排除掉了评价工作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提高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不断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大胆地进行教材的选择与取舍和不断改革学生考试方法, 必将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超, 梁亮.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J].高校理科研究, 2006 (2) :71-72.
[2]王笃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稳定性分析[J].江苏高教, 1996 (2) :23-26.
[3]辜子寅.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方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 (6) :153-154.
[4]康道坤, 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5) :53-59
数学课程体系 篇8
1 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 往往比较重视实践性这一教学环节, 并且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在编排课程内容时将侧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完整性;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却没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仅仅依靠缩短教学课时来进行改革, 但是却没有取得到良好的改革效果。
1.1 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开始改革应用数学课程的设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彻底。在应用数学课程体系中, 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却忽视了开展实践活动, 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差。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1.2 复杂的、陈旧的教学内容
当前, 教育部以及高职院校都开始建设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精品课程, 但是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陈旧的、复杂的教材, 这些陈旧的、复杂的教材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也会让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应用数学这门课。
1.3 落后、单调的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开展应用数学教学的时候, 他们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教学手段较为单调, 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较为落后的考核模式
考核是教育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考核模式较为落后, 从而不利于老师真正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用数学的考核模式停留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上, 并且老师会将试卷中的分数作为考核的最终依据, 其实这种模式存在着不足, 其不能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构建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的策略
2.1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应用数学课程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一些数学概念的时候, 此时教师要选择“案例教学法”;当老师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此时教师要选择“问题驱动法”;当老师要进行习题课的教学时, 此时教师要选择“讨论法”;当老师要引入新的教学概念以及运算的时候, 此时教师要选择“对比法”, 这样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高效的应用数学课堂。同时在应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2.2 不断完善数学教材, 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应用数学这门学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 与应用有关的数学, 通常情况下被称为“可应用的数学”;第二层含义, 数学的应用, 换句话来说就是将数学作为工具来对科学、工程学、社会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应用数学这门学科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科, 这门学科更加注重实践性。如果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但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差。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学教材, 增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精品课程是指具有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高职院校要利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推动精品课程的顺利开展。
2.3 依据理论教学内容来开展实践课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设置实践课。在开展实践课的时候, 学生要在课前预习, 在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 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此次的实践课题。然而在开展实践课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以及数学软件, 这样做便于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当学生完成了实践课题之后, 教师要让学生撰写实践报告以及实践心得,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实践课的记忆与理解。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分、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 以问题为中心,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问题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 这样做的目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4 合理的、科学的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考核模式。高职院校要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其中过程性考试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测试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出勤率等;另一方面, 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通常情况下过程性考试所占的比例为40%;终结性考试方法是指采用闭卷形式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终结性考试所占的比例为60%。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重视结果, 因此在考试之前学生才会学习, 但是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比较重视过程, 因此学生在平时也会用功学习, 这就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3 总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应用数学课程体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重新定位应用数学课程, 推动高职院校应用数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崔丽娜.数学建模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4) .
[2]郝雷.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探讨[J].职业, 2011 (21) .
数学课程体系 篇9
一、高师数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因
1. 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认识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革. 虽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行最彻底的一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次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 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的,例如: 视图与投影、始建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以及数学建模等等,这些内容在现在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 另一方面是对原来的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如对立体几何的处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 因此,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提高.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是培养教育基础工作的根源,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综合型人才的重担就要落高师院校的肩上. 因此,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3. 现代高科技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 因此,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和高科技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
1. 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
脱离原来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内容创新、素养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培养目标———端正的思想、品德兼优,并遵循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是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甩掉传统的教学观念; 二是重视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是教学方式应该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知识的强化,拓宽学习领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 五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 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构成了课程体系,然而对课程类别、各阶段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分支机构的改革就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构成了完整的新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方面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创新、实践”为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主要改革目标. 另一方面是改革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课程是在校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中,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难. 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合理、适应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教学设备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渐渐地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于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等学习中,只是有老师教,学生学,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但是现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实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 语
数学课程体系 篇10
一、积极评价,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评价中的“一刀切”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无法顾及不同孩子的认知需求,同时阻碍了孩子们个性的发展。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孩子们学习动机的种种因素中,赞赏动机是普通的,但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动机。因此作业评价要由纠错型向赞赏型转变, 及时发现孩子们每一个闪光点, 并加以肯定与表扬。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传统纠错型的评价中,孩子们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缺点,即使考了优秀,仍然在苦苦反思为什么没拿100分。例如:我曾在一个数学小测考了88分的学生的试卷分析中看到这样几句反思, 她说: 我虽然考了88,但离98分还很远 ,离满分更遥不可及。当时我不知道老师看到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是高兴还是沉思。但无论怎样,让学生长时间沉浸在压抑的情绪中, 绝不是对他们尊重的方式。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通过“超市型”作业,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自主选择,给他们作业的“选择权”,实现积极有效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进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一个三星级作业。一星级: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0c㎡,它的高是6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 二星级 :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50cm2,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三星级 :一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为16cm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80cm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 孩子们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情况和能力选择三种不同级别题去做,使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发展。这时孩子们会充满自信,对问题解决充满信心,进而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孩子们的作业进行积极评价,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
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由甄别转向激励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孩子们课堂学习进行有效了解,激励孩子们高效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因此,我们要改变单一、枯燥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多样化作业评价体系。对孩子们作业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孩子们作业的正确率,更要关注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改下,我们要转变单一、机械的作业评价方法,变无情的“×”为在孩子们做错的题目下面轻轻地画一道线,或做一个标记,孩子们下次交作业时,如果正确了再打“√”,则既保护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关注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此外,孩子们的作业情况可以和孩子们的成长档案结合起来,做对一次作业,就在孩子们的成长档案上印一个小红花,十个小红花换成一个小红旗,并在全班表扬。这种激励的评价方法,不仅关注了孩子们做作业的结果,更关注了他们做作业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的, 老师是平等中的一员。这一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把孩子们的地位提到主体地位的高度。作业评价中,教师就不仅要注重对孩子们的自身评价,还要注意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评和他评,也就是通过自己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另外,我们可以增设逆向评价和家长评价。逆向评价就是在作业后设计“学生反馈”栏目,供孩子们对老师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等进行及时反馈,同时为师生的有效互动提供平台;家长评价就是让家长也参与到作业批改和评价中, 时间上可以根据家长时间灵活安排,视家长的情况而定。由此,小学数学作业能够形成民主多向的作业评价体系。
新时期小学数学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小觑, 在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安排和评价, 不仅要服务于课堂新知的巩固,更要有助于孩子们的进步和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新知的传授,更要重视巩固练习,重视作业的布置和评价,使孩子们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升华,并使学习能力在作业中构建,创新思维在作业中得以有效培养。
数学课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独立思考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该模式进行合理运用可使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变,不但符合当前新课标对小学教学的要求,同时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该方法有效掌握,并且合理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探究式教学所指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问题发现,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在课堂上表达并且交换各自意见,从而得到有关知识以及技能。通过探究能够实现师生互动,也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及生活。
探究式教学模式属于当前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实践活动充分突出,具备十分明显的实践性以及问题性特点,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主动获取,对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探究性教学而言,其优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该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进行培养,同时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能够使其慢慢学会共享以及合作;(2)该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前后内容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觉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比较抽象的一些概念。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其在层次上存在递增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学生未能够清楚了解之前内容,则可能会对后面知识学习产生影响。由于小学生较好动,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对较生动的知识能够深刻记忆,因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课堂情境时可选择具有情感色彩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比较生动的事物,从而使学生提高其组合信息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选择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将问题适当提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一步思考及探索,从而得出结论。比如,在对“相遇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先将一种情境设置出来,可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可提问学生上学路上每天都会看到什么?是否注意到公路上行驶车辆方向特点?在教师提出这样问题之后,学生都会想到自身经历,在回忆之后,学生会发现车辆方向有些同向,有些反向。针对这两个方向,之后再设置问题探究,可组织学生在现场进行模拟,这样学生能够发现,不同方向会出现不同结果。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有切身体会,将抽象概念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出来,可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相比于之前提高十分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尊重并且维护学生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够将自身角色定位改变,将学生当做自身的学习伙伴,在教学过程中若学生遇到问题,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必要情况下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自主思考。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将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在考虑问题时多站在学生角度,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提出问题,之后与学生合作,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将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高热情以及积极性。比如,在对“分数基本性质”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可先将几张分数图片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其观察式子之间所存在差异,并将式子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指出。另外,还可让学生折叠正方形图纸,通过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即只有在对折次数相等情况下,才能够保证份数相同。通过综合进行讲述,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得出课本中的结论。
三、结论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社会上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能够符合当前新课改要求,并且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应当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运用,在理解探究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数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小学数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元书兴.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3(17).
[2]彭国庆,黎阳.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数学课程体系 篇1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改革,探索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 表现为勤奋、好学, 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认真完成;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 学习盲目性比较大, 主观能动性不高, 数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优点,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 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 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 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 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更运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 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 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 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与此同时, 在日常生活中, 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 (1)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2)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 宽7厘米, 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 引导学生读题, 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 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 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 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 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 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 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课堂教学实效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 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 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
在农村学校里, 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 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 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 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 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 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 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 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
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 老师备课的时候, 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按部就班, 环环相扣, 如舞台演出一样, 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 决不允许节外生枝, 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 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 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 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 安排好教学过程, 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 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 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 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 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 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 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 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 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 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 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 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 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 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 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 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将“教数学”改变为“导数学”。“导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 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 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 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 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兴未艾。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 更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 不断地总结与改进, 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开创一方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丽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迎接新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