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

2024-10-02

中学数学课程(共13篇)

中学数学课程 篇1

《中学数学课程解读》课程期末考核第二部分教学设计稿要求

1、教学设计稿分为说课稿和教案两个部分,说课的要求15分钟,教案的要求20分钟。

2、每个小组的组员自己找时间找教室完成上课并要求拍下视频。

3、每个小组让两个人上去讲课,剩下的人员按照课程十大标准来进行点评,并且要打分,100分为满分,到时候把视频、说课稿、教案和打分交给学委。

4、每组人员选出1到2个优秀的人进行答辩。

5、群共享上面有教学设计稿选题,每本书有两个选题,其中第一个选题是一班同学做的,第二个选题是二班做的,选到选修1--2的组就写必修一的选题。

以上有不明白的请咨询学委。

中学数学课程 篇2

《中学数学研究》是一门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所在学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设, 是由《中学代数研究》与《中学几何研究》两门课程经整合、重组、完善、充实而成的, 上通现代数学、下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是紧密配合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门师范性很强的核心课, 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奠基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自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之后, 我国部分省市陆续进入实验区, 我省也于2010年秋季正式实行高中新课程教学.作为一门连接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的桥梁性课程, 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才能适应我省的实际教学情况.对于本门课程, 自2005年开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之后, 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一系列的改革.

论文以下从目标定位、结构体系、课程实施三个主要方面作出简要介绍:

一、目标定位

(1) 以现代数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某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学数学的体系结构和思想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设置目的和意义、教材特点.通过学习, 使师范生对中学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较好的把握.

(2) 对中学数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命题、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剖析, 用较高的数学观点对此进行分析, 加深师范生对相关内容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实际应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和进行案例分析.

(3) 选取中学数学中常使用的数学语言、逻辑知识及数学史知识进行研究, 再对相关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处理进行辨析, 提高师范生处理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4) 根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 针对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动向, 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编教材的使用及教学中的某些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以提高师范生处理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结构体系与内容组织

注 (1) 考虑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新增必修内容——算法初步, 故在代数部分内容选取中增加了“算法初步”一讲.

(2) 考虑到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3-3球面上的几何, 高师生在中学乃至大学从未系统学习过, 故在几何部分内容选取中增加了“球面几何学初步”一讲, 旨在增加高师生未来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 我院积极响应高师生的需求, 于2009年起针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中学数学研究》的辐射课程《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专题研究》, 旨在使高师生在一定高等数学课程以及《中学数学研究》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 基本掌握高中数学选修专题中3~5个专题的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乃至考核评价的特点, 确保今后中学数学选修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课程实施

1. 发挥“桥梁”作用, 促使高师生深层思考

高师生既是高师院校的学生, 也是未来中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考虑高等数学知识传授, 也要兼顾高师生今后从事中学教学中对高中生的引导, 即从中学数学的角度组织教学.

以“数与数系”一讲为例, 在中小学的不同阶段, 先后学习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其中还有不少问题囿于中小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 没有深入探究, 对于一路进入大学的高师生自然也就没有过多的思考, 这对于其未来的教学工作存在不少隐患.对于诸如“将0纳入自然数有何优势与不足”“为何要建立自然数的理论体系”“自然数加法的交换律是公理还是命题”“四元数能不能作为复数的扩展数系”“从数系A到数系B遵循的结构主义原则是什么”等等一系列在中小学阶段无法解答的问题, 在高等数学的视角下, 可以给予比较完满的回答.

2.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引导高师生主动探究

课程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以“算法初步”一讲为例, 通过演示法列举大量生活中的算法实例, 引导高师生对“算法”首先建立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讲授法介绍算法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以及常见的表示方法.从探究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开始, 分组进行讨论, 分别用自然语言、伪代码、流程图来表示这一算法, 将讨论的结果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呈现, 笔者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在课堂上组织讨论.

3. 将数学史融入课堂, 关注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标准》提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并设立了“数学史选讲”专题,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良好载体, 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史知识的潜移默化,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

以“中学几何研究”课程为例, 作为课程的绪言部分, 向高师生介绍了作为数学学科最古老分支之一的“几何学”的历史发展线索, 将“几何学的萌芽阶段—欧氏几何学—解析几何学—非欧几何学—射影几何学—近现代几何学分支”分阶段清晰地呈现在高师生面前, 充分体现了作为数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几何学的历史意义.

4. 注重实践环节训练, 增强高师生实践应用能力

本门课程是一门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 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具有较强的师范特色.旨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

以“算法初步”一讲为例, 组织高师生通过回顾学过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以及数学软件, 自行编制算法程序,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并将高中教材中相应部分内容展示, 分组进行讨论, 课堂上展示模拟教学片段,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同步教学思考.

5. 定量定性结合, 改进评价方式 (1) 过程性评价

第一, 坚持课堂观察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并作记录, 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同时关注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是否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克服困难, 思维是否有条理性、创造性.一段时间后加以整理和分析.

第二, 坚持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课堂练习 (包括口试、笔试、随堂教学设计等) 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益.

丰富作业形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之外, 课堂上, 引入学习小组形式的小组学习报告、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题目等等;课后作业尝试布置分层次作业, 将作业大致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 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作业完成.

第三, 坚持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 (包括闭卷形式和开卷形式) 可有效地避免传统课程考核中期终考核的一票否决制, 坚持期中测试, 既能将前半学期学习的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又能在考核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避免期末考试偶尔失误造成的失败.

(2) 结果性评价

主要考核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注重学生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相应问题的能力.命题范围参照选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以教学大纲为准, 力求内容覆盖面较为宽广, 试题长度、题量适当, 分布合理, 重点突出, 易于学生理解.

《中学数学研究》是我院一门传统的数学教育类核心课程, 在历经了几十年的教学之后, 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同时, 它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 势必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的同时, 还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使得高师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知识的同时, 感受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 潜移默化地体会新课程, 顺利地完成“教”与“学”之间的融合与过渡.

中学数学课程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随着这些年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与希望,承担在为国家长久发展的重任。因此青少年的成长显得较为重要;但由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与其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关注青少年的教育对其成才有密切的关系。小学教与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青少年成长的起始阶段。可以让青少年接受良好的小学教育有助于其成长。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主干课程,也是重要课程。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为其在后期接受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深化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优化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展开了讨论,为后期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大力提倡课程教学改革,部分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受到很多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改革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导致效果不明显。纵观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其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点:

1.当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师教学没有目的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及思想的原因使得学生对学习的概念不够明确。同时,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步阶段,处于其年龄的考虑,教师讲授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性格取向,否则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数学课教学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但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的教学方式不意味着教师任务的简单化,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新时期的孩子由于过早的接触了更多的新事物,其个性化明显变强,教师若依然沿袭以往的教学传统,遵循教师讲授、学生盲听的惯用形式,不懂得创新容易使学生进入误区,本是充满新奇的数学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兴趣。再者,数学学科本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如在课堂授课中不能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长期势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2.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缺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学生年龄的影响,教师在讲课内容设置上主要以通俗易懂为主,但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走入教学内容浅薄的误区。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技巧要求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不具备专业知识及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否则将会导致教师无法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再者数学属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举一反三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但如果在讲课中教师没有做到举一反三,难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产生大的影响。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提高。其结果将会使最终教学效率降低,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二、关于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这几年,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完善对数学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其意义是显著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数学教学从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技能培养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技巧的应用,紧抓教学目标对学生实施讲述。数学属于基础自然学科,学生就问题及时询问,注意听讲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基础。新课程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应逐步引入数学教学。首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灌输式的讲课方式应逐渐退出课堂;另外,对课程时间的安排应保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時间和空间,同时对于知识点的讲述应以例题为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技巧,还应观察不同水平学生的反应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力求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根据教学大纲及课堂学生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课中应围绕大纲要求对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述与讨论,并不断强化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学习知识。

2.加强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自身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常,专业知识并不光指教师的知识程度,还包括教师综合素质及忍耐力。这些基本素质都是小学数学教学必不可上的内容,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另外,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拓宽知识面,防止在教学课堂中束手无策的情况发生。

3.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主要的关键因素之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能够精心听讲的基础。目前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由于授课的单调枯燥性使得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的案例较多,其后果也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掌握,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数学经典故事或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学好数学应从小学开始重视,目前各个学校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成果也是较为显著。但通过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目前数学教学应逐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9).

[2]马丽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篇4

调研过程与结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次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一)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情况

1.学校教师概况

学校女老师偏多,年龄和教龄都偏小。学历都是本科,所教班级的人数51人以上,无兼教科目。大多数教师参加最高级别的培训是省级并认为参加课改培训对其作用很大。

2.他们在教学上的变化

(1)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很大但是业务能力基本适应适应课程改革。(2)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增加一些。(3)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发生了一些改变。(4)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所增加。(5)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利用教材,对新教材基本适应。(6)在本校主讲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由以前的老教师转变为年轻的教师。

3.教研活动方面

本学期所参加的教研活动,主要侧重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听课评课,讨论改进,听课评课后,再上课改进自行确定教学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在集体教研活动中,他们比较经常或擅长做的是梳理出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听别人发表意见。认为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他们心中希望进行有专家指导的教研活动。对数学教研员的命题比较满意,并希望教研员的指导方式是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组织教学观摩、评比。

4.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

认为对他们成长最有利的方式是既有专业化培训又有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研究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他们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形式是教师间的及时交流、专家指导、自我反思。促进他们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交流形式有组织的教师交流和教师和专家交流

5.教学评价方面

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

学校领导实质意义上重视课改基本满意,对本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是比较好。

(二)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我抽取了初二年级3个班级50名学生、初三年级3个班级50名学生,3个班的数学成绩、学习风气和班级纪律分别处于优秀、中等和一般三个层次。在有关教师回避的情况下,我对学生讲明了调查意图,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喜悦与收获、苦恼与挫折真实地予以告知,客观反映自己的想法。总体来看,调查气氛活跃,学生配合比较好。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答卷250份。

1.对新课程的整体感觉

数学教材内容新颖,知识容量大、教师讲多,学生练多。数学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是经常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经常整理做笔记喜欢老师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喜欢老师用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学习中,愿意与他人讨论交流,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多。

2.新课改下的学习状态

在数学学习时,遇到难题,成度较好的学生反复思考,不轻言放弃,直到弄懂为止,程度较差的学生马上询问周围的同学、老师或家长。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对课本例题的学习状态是先独立思考,再看书上是怎么做的。计算能力稍差,原因是初中的公式总是套用混淆。没有养成及时订正作业或者试卷中错误的良好习惯,原因是这些错误还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希望学校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补差、智力竞赛活动来锻炼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

希望自己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得高分,受老师表扬或者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学数学课程 篇5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www.xfht

中学数学课程 篇6

当前, 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 我们好像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 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俗语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 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 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 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 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 新课改理念培训, 重塑中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 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大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甚至用这样一句话来批判:在灌输式教育中, 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 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 在许多中学生看来却并不然, 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教师的独白。乃至于当一些教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 学生中的许多人竟然表示并不知道在进行新课程改革, 也不喜欢教师的设问, 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 压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 他们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 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拥有狭窄的课程资源观, 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 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 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许多中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 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 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 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 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 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 引导中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 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 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 也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 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 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 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 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 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 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 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 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拟定学习计划, 规定学习进程, 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 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 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 因此, 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 从而达到效果最大化。“Jonson&Johnson认为, 教师在运用合作性学习组织教学时, 必须包括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等五个要素。”因此, 合作性学习的实施就要求中学生相应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从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要求中学生习惯于和同学探讨问题, 习惯于向同学请教并习惯于耐心向同学讲解, 从而具有当前社会要求中学生养成的合作意识, 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3. 探究性学习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向中学生传递大量的间接经验。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兢兢业业履行的职责。但是, 在向中学生传递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 注重中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要求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中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 以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让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过程。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中获取知识, 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对话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因此, 对话式教学就要求中学生将自己与教师放在平等位置, 敢于和教师交流、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看法, 从而构建新的对话式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中学生培训的实施

(一) 社团活动的组织

社团是一个中学生在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 是中学生在学校的归宿。因此, 可以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展开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可以通过社团讨论活动, 组织中学生交流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社团请新课改的相关专家来学校给中学生开设关于新课改的讲座, 从而促使他们加深对新课改的了解并积极地做好自身的应对措施。

(二) 教师的积极引领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对于新课改, 教师自身已经参与了很多次的培训。教师有责任将自身领会的新课改精神与中学生分享, 积极引领中学生向新课改理念靠拢。教师应加强自身与中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多和中学生探讨他们对新课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认识, 从而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 帮助他们不断改进, 从而促使他们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社会的大力支持

对于当前新课程改革, 全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教师, 关注对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大量的报纸杂志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改的意见。但很少有人顾及到中学生对新课改的意见, 更缺乏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因此, 我们应当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生自身对新课改的意见、看法, 从而为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刘志国.合作性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7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转变

首先,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在对待学生方面,教育“以人为本”,教师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数学,积极探索数学奥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课程方面,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消极的解释者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更是对课程创生与并发的过程。在教学方面,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减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增多了。

其次,教师角色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比如以本班同学的家庭为样本,估计我们全校同学们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目,以及全市、全省或者全国一天内丢弃的方便袋的数目。教师再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把数据统计出来,最后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感受或想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变废为宝”的做法。在整个数学教育当中,提高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把学生置于问题当中,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并且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善

新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了多样化。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转变为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为此,新教育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将绳子对折、剪开,再对折、再剪开,在计算根数的活动中引出数的乘方的意义;可以通过“老板是否欺骗了工人”的问题,在探索规律、数据分析、统计与推断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意义和具体用途;可以利用建筑物的对称性,甚至是包书皮的经验,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然后再把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应用于计算、作图和图案设计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素材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展开、应用的过程。经历一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是重要的,这不仅是一个应用数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后者的作用更重要。数学模型是联结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的桥梁,从一个问题情境出发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然后把这个数学模型应用于其他问题情境,从具体情境到数学的抽象,又从数学的抽象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多重过程,对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及不断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评价机制更加完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能够改变以往课内知识的单维评价。单维评价仅仅是教学评价的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评价结果却被视为学生整体的表现,或被当作学生整个人格价值的表现。教育改革后,评价机制多元化,如平行四边形一章的考查: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画出四边形一章的知识结构图);2.知识的迁移能力(在生活中举出四边形的例子);3.创造性想象能力(举出梯形辅助线的画法);4.动手实践能力;5.学习能力(你认为在这一章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对以上5个方面分及格、良好、优秀进行考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评价标准多维化。

总之,在数学教育改革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作为联系课程和学生纽带的教师,在实施课改中,应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把传授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专业课程 篇8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数学建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最优化方法与运用、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组合数学、数学方法论、数学教学软件应用、初等数论、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等

最基础的2门课程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一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其他一些主要课程还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运筹学、数学建模、数值分析,我们用的教材大都以上面2个出版社为主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9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物理计算题解答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解答物理计算题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课标》 数学 教学

一、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轴”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促进主体发展必须建立“以学生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轴”的教学过程,让“再创造”作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把数学当作“未完成的数学”、加工成“熟悉的数学”、改造成“生活化的数学”、还原为“动态、开放的数学”。关注学的感情,重视学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创造”数学;要通过探索情景的创设、探索程序的设计,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生动和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着、研究者和创造者,以实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一核心目标。

二、采用“以传统与现代有机整合为载体”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既要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先进作用,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优化教学媒体、丰富课外活动、拓展教学时空,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又必须充分利用被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使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发掘整体功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三、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把教学评价提高到“生命”的高度进行,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维性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应在优化教学评价的“三大功能、四种机制、五项策略”上下功夫,即:明确评价的激励性、指向性和发展性功能;完善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他评与自评、能力与情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优化模糊性、延时性、差异性、多维性和激励性的评价策略,让科学的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通过评价,“评”出创新的活力与发展的动力, “评”出参与的能力与成功的实力,以真正获得教学评价在“激励主体意识、促进主体发展”上的巨大功能。

总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面临新形势,我们应积极贯彻《课标》理念,努力优化数学教学,让课堂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广阔空间与肥沃土壤!

数学学习与数学课程改革 篇11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1 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学生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 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分: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分: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按学习的性质分: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

3 数学课程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潜能的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3.1 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时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3.2 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大多数学校的多数学生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一致,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虽然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3.3 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应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数学科学所具有的严密和统一性,处理好“数学学问逻辑”向“学科数学逻辑”的转化,实现数学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的和谐统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类型是多样的,课程体系的编排,某一区段的组织不妨按认知水平,从低向高,依次以概念、原理、运用、问题解决学习为序列。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应注意课程的螺旋式发展,同时,数学课程编排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动力。

摘要: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 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 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 显得极为重要。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篇12

一般我们低年级老师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诱骗孩子,有的老师给孩子发星星,有的老师奖励糖果我一般会带一些糖果,给乖的、听话的孩子奖励糖果,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孩子们为了得到糖果,都能够安静下来或坐端正。但对于这种现象,我就在思考:对表现好的小朋友以糖果或礼物作为奖励,孩子们只是为了得到我的礼物而听话,而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改善。

于是,在一节数学课上,又有一些孩子先完成了习题。当然,有小朋友能够自己细心检查不发出声音,但也有一些自顾自的开始讲话了。看到这些情形,我抓住几个典型,对孩子们举例说:孩子们,像等这些没等老师提醒就能够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最好,就像产品中的一等品;等老师提醒以后能够坐好的小朋友的也不错,就像二等品;如果老师提醒了也没能坐好的小朋友啊就是三等品了。三等品就是次品了,孩子们,如果我们去买东西,都不喜欢买三等品,都想买质量好的一等品是吗?你们喜欢做一等品还是三等品呢?单纯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一等品。好,接下来,老师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是一等品。

就这样,孩子们想成为一等品的热情高涨。每做完一题,总有小朋友坐的端端正正,我不用多提醒了,只要轻描淡写的一句:,你是一等品。其他小朋友也自然会朝着这个目标靠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连典型都不用抓了,有着向善,向上的心的孩子都是想成为一等品的,我也希望能借由这个,在孩子们间能形成自主,静心的`学习风气。

中学数学课程 篇13

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 当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从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促进该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新课程的实施对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也向为基础教育培养数学师资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师院校能否及时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数学教学论》是高师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体现师范性的一门重要的特色课程。它对培养合格的、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未来的数学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值得注意,近几年,一些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教学论》的教学现状与培养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学能力、积极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严重脱节,面临丧失其师范特色的境况。本文主要对当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积极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处在一种封闭的、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状态,一是缺乏对当前和将来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的研究,在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自成体系、脱离实际的进行教学;二是缺少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教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审视目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现行的数学教学论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最基本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数学教学理论体系大都沿袭了传统的教学理论框架,很少涉及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教学中以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怎样教”为核心,着重研究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教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规律、原则、方法很少涉及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一问题。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和强调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一种探索行为,教学理论不仅要关心教师怎样教,更要关心教师的教学如何影响学生的学。在这一系列方面,现行的数学教学论内容涉及很少。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受教材编排体系、考试制度、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数学教学论课程基本上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僵化,多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对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不够,学生死记一些教学条文,规律原则,教学中“要怎样”、“如何怎样”对师范生来说是一纸空文,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此有切身体会。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往往仅限于理论上的阐述,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因此,学生普遍感到数学教学论课程枯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由此可见,高师数学教学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从事未来数学教学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落不到实处。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要集中到中学进行4-6周的教育教学实习,以检验和实践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但根据实习情况来看,实习时间偏短,有限的教育教学实践落实不了,实习生进校见习听课时间少,每个实习点集中学生过多,有的多达三十多位实习生,而多数实习学校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不受实习影响,一般安排在初

一、高一年级实习,这样,每个实习生实际讲课机会更少,达不到教育实习的目的。有的师范院校没有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一般安排学生回生源地自己联系实习(即所谓的自由实习),这样一来,实习学生分散,没有教师跟随指导和约束,放任自流,实习形同虚设。有的师范院校为照顾考研学生,明确规定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不参加

教育实习等等。这些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普遍存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师范生对所学教育教学理论没能得到有效的实践和检验,这势必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从事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待改进和提高。多数数学教学法主讲教师没有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学经历。由于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到中学了解和体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大多数不熟悉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的实际情况,教学基本上是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在数学教学法课堂上,往往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无法展开,用“照本宣科”、“闭门造车”来描述当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一点也不过分。这反映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待改进和提高,教师应该从单一的数学学科中走出来,拓宽知识结构,熟悉基础教育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基础教育新的数学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它要求数学教师要理解并认同新的数学教育的思想,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更高的文化素养、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如何围绕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的要求,调整和加快教学改革,是高师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2.1 重新审视和调整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性质、地位给出了明确的定位,体现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在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出了全新的建议。这给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数学教育理论、熟悉教材体系、掌握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站在落实服务基础教育的角度上,数学教学论课程还应该要让能让学生能理解、领悟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理解、领悟、研究新教材;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拓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教改新成果

数学教学论作为一门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课程,其内容应该能够给学生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课改的背景下,整合传统课程内容,吸收和内化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拓宽视野,促进本学科的发展。(1)要渗透现代中学数

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内容、思想和方法,围绕现代中学数学教学这条主线,在吸收原有教材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广泛涉及新课程意义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丰富内容;(2)根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以数学教学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揭示中学数学内容体系、框架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教材、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4)要介绍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新成果,关注当前数学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探讨研究。

2.3 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从教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论的教学体现师范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这是区别其他数学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数学教学论的教学在方法上要大胆改革,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典型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案例中反映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施教者采取的措施、收到的实效三个方面的要点,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施教者依据何种教育理论。第二,设计模拟课堂,学生模拟教师角色。应改变数学教学法课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方法,把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通过模拟课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间接的实践机会,身临其境

地体会有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见习活动。通过见习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对照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加深对所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加强教育实习环节。实践表明,教育实习对学生将来从师任教起着关键作用。要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发展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聘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延长实习时间,可将目前的4-6周延长至10—12周分散在最后学年的两个学期进行。拓宽实习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对学生进行一次职前全方位的实际训练。

2.4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对数学教学法专业教师的教学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位。缺乏中学教育教学经历,不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了解、不熟悉、少研究是目前数学教学法专业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主动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改革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性质、地位的理解和把握,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需要;第三,要建立数学教学法专业课教师联系中小学制度,创造条件或制度约束,让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实际,了解、熟悉当前

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的改革动向,克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对提高数学教学法教学效果,改变目前教学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语

新课改已经全面展开,基础教育呼唤着适合新课改的优秀教师,教师培养渠道的多元化,更体现了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所指出的当前高师(特别是新建地方院校)数学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高校扩招以及高校自身定位和盲目向综合方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使得高师院校教学法课程日渐成为可有可无的边沿课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重新审视数学教学论课程在师资培养中的作用,尽快改善目前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切实加强和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适应新课改的师资。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 刘华祥.中学数学教学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变化[J].数学通报2004,(3)

上一篇:兰州事业单位面试技巧下一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开明开放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