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程(精选12篇)
中学英语课程 篇1
0 引言
根据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1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已达到608.2万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 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 按比例推算, 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并存的双重阶段, 高职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 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自我定位,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样对学生就业提出处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使培养的高职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置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
1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近几年, 为提高教学质量, 使培养的高职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置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其主要方向是1+1的模式, 即传统的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也称GE即General English通用英语) 加上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即专门用途英语) 。显而易见, 通用英语的教学是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出的应用方面的要求。ESP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显的学习目的, 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 学习在某些学科内实用英语的技能;二是有特殊的内容, 即专门化的内容。ESP的类别细分固然有其优势, 其类别的细分和通用英语相比固然有更强的针对性, 可以满足特定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要求, 但是这种类别的细分对于一个综合性的高职院校来说, 每个专业都开设相对应的ESP课程, 从师资到硬件管理上都有很大的难度;另外, 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专业英语的运用需求也有很大差异。一些专业词汇的掌握并不能帮助学生在求职面试以及工作中更好的交流。
在这种形势下, 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应能力。为高职学生在校英语学习与就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为学生的求职、就业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的调查与探索中, 有关职场的英语内容出现在了高职英语教学中。
2 职场英语开设的需求分析
笔者就高职学生高职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后续课程的设计和改革进行思考, 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所在城市六所高职院校大二的学生, 对其基本学习需求、对教材的需求及对教师的需求、以及对后续课程的需求进行了调查访问。
对于“您学习英语的动机来源是什么?”“您觉得学习英语对您的将来就业有帮助吗?”的问题回答中78%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英语的动机来源是“择业需求”, 8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将来的就业会有帮助。在发放的问卷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认为高职英语课程结束后的英语学习有必要吗?”。有多于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460名学生认为有必要, 46名学生认为无所谓, 34名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完成高职英语学习后仍然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 重视英语学习。
从表2的数据显示, 72%的学生认为三级后续阶段英语学习是为了择业做准备;21%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参加四、六级考试 (隐形答案为: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 ;只有6%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参加自考, 继续深造;剩下1%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是为了将来留学做准备。从数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就业。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职场英语”是很有必要性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 职场英语 (workplace English) 有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对于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职场都是他们要面临的一个特定的环境, 而在职场这个特定环境里的一些共性情景下所使用的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十分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职场英语概念, 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其职业交际能力, 满足学生面试就业的要求。
3 职场英语教学内容的需求分析
同时, 在调查中, 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方面的需求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问到“哪一方面的英语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最有帮助?”时, 47%的学生选择了“听说”。同时发现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英语学习, 英语听说能力都是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迫切希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另外, 由于英语高职高专应用能力考试于英语四、六考试中对作文题型的要求不同 (应用能力考试中要求应用文写作) , 所以学生认为写作能力也是高职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
从关于使用教材方面的调查中, 一方面有80%的学生认为一本针对性较强的英语学习教材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另一方面近92%的学生在高职英语后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从未使用过专业英语教材。而在高职英语后续阶段的学习教材应以以下哪一方面为重点的问题中, 有20%的学生认为应以高职英语知识为主;有37%的学生认为是专业英语知识;42%的学生认为应以职场英语知识为主。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高职英语后续阶段的学习应该侧重与专业、职业相关的知识内容,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运用性, 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高职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在“学习中是否经常碰见与就业、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或者英语专业词汇”的问题中, 43名学生回答会经常碰到;86名学生回答“有时候”;回答“很少”的有97名;“几乎没有”的则有44名。其中回答“经常”和“有时候”碰见与就业、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或者英语专业词汇的学生占48%, 学生在日常学生中经常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更能说明在高职英语后续学习中应该注重职场英语知识。在对后续英语课程内容的需求方面, 41%的学生希望学习到“实践操作” (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72页) 方面的知识, 42%的学生希望学习到“各职业领域中的常用知识”最后两个表格中的数据清楚的显示, 高职英语后续课程教材应该要具备有专业性、职业性、普及性、趣味性以及实践操作性。
4 结束语
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调查来看, 大部分学生希望在高职英语学习结束后开设后续英语课程, 以提高自身将来在市场上的竞能力。因此,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需求角度, 都为高职院校开设高职英语后续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环境。因此可以把“职场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形成“高职英语+职场英语”的课程设置。对于“职场英语”教材的选择方面, 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供选用。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太大, 既不能直接拿来用, 参考价值也不大。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编写或者选用符合高职人才、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突出教材的真实性, 真实的语料必须来自既定的目标情景, 密切联系学生的择业, 体现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信息。此外, 教材的语料不宜太难, 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语言基础。在语体上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 在呈现方式与联系形式上需体现学习的实践性。S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1) :31-33.
[2]赵雪爱.国外特定用途英语 (ESP) 的发展与现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9) :78-80.
中学英语课程 篇2
这本书的序中写到:我国一些优秀的英语教学经验没能得到及时的总结,提高和传播。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英语教师忙于教学,无暇顾及适时地将实际经验上升为理论。我们对英语教育的科学性还缺乏认识,忽略了对英语教育与教学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作为一名才参加工作的不久的新教师,一年来我走了不少弯路。起初我所采用的仍然是我上学时我的老师所采用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当学生考不好的时候,还会归结为学生懒或者基础差、家长不配合等原因,而没有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一部分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做了反思。结合这本读物,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提高不上去,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教师本人要注意学习策略的使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效果却有好坏之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评价的方法,而作业就是课堂的延伸,朱浦老师指出,目前,不少英语课堂教学已形成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但学生一走出课堂,还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我们现在的作业布置中有常规作业,比如听磁带,做练习,背诵课文和对话等,这些都是作业的基础部分,在这基础上,我们还要会为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兴趣型作业。第三,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主要由学生组织参加,老师协助指导,如英语角,英语小品,歌曲大赛等等。第四,掌握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第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第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采用科学的评价策略,从忽视情感评价转向重视情感评价,让学生从评价客体转向评价主体。第八,从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向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从单纯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此书中,朱老师还提供了两条有益的点。一点是自由安排作业时间:比如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能少于10分钟,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有益,可以多花点
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并坚持在你定下的时间内完成。另一点是自主创设编制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兴致倾向,编制英语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布置作业。这些成功的体验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设计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隐性课程 设计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势在必行,中学英语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加快向素质教育转变,隐性课程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1um)的概念。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课堂等硬件建设和考核评价制度、学习氛围、人文素养等软件建设两部分,主体由校方、教师、学生组成。
二、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利用现状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蔽性(或不易察觉性),以及结果形成中的预期性、长效性,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通过对通化市的5所中学调查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对隐性课程资源很了解的仅占18%,比较了解的占60%,不太了解的占22%,目前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调查发现,硬件建设方面:中学均设置英语角、板报、通告栏,但仅有45%教师采取英语角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33%的学生选择参加,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板报、通告栏偶尔或很少有英语内容;82%的教师和73%的学生,认为用英语元素布置教室对英语学习有用,但仅有68%的学生对教室布置中的英语元素表示满意;多媒体建设方面相对较好,86%的教师认为合理充分的利用影音设备对英语学习有用,83%的教室配备了影音设备学习英语,并且75%的学生表示课后经常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近85%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能够起到很好作用,但仅有36%的教师表示善于调控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课堂教学,基本符合的占41%;认为现行英语考核制度好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68%和60%,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略高于考试结果,英语考核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语言技能、考试成绩、日常课堂表现和对班级英语学习的贡献;80%以上学生认同教师注重班级英语文化建设,87%的教师和83%的学生认为学习风气对英语学习有作用,但认为班级英语风气好的学生仅占67%;78%的学生表示除了上英语课,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英语,认为订阅英语杂志报刊对英语学习有用的教师达到了92%、学生为70%,而只有54%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在课余时间会看有关英语方面的图书杂志或电视节目。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关于中学英语隐性课程,校园建设力度不足,多媒体教学应用较多,但课堂英语元素布设有待改善;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合理,英语文化氛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隐性资源利用不够多元。
三、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目标,对隐性课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针对学校实际开展多样学习群体的研究是其价值实现的需要,有利于课程资源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近年来许多学校课程都已经渐渐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于教育的意义。但是在英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隐性课程所蕴含的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却常常容易被相关教育者所忽视。
1.隐性课程研究与教学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由于隐性课程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国内隐性课程研究起步晚、针对性不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等显性因素,而忽视了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缺少对隐性课程内在规律的整合,急需在英语实践活动中搭建平台,通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效益,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建设相对滞后。从调查情况看,多数中学和教职人员对显性课程建设较为重视,多媒体应用较为普遍,教学法应用较为灵活,课堂氛围很活跃,但英语教学依靠课程表、依靠练习题、依靠成绩单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区英语环境营造不足、课堂部设缺乏创新、英语文化建设方法不多;教师建设重视入口关,缺少退出机制,没有素质标准。隐性课程正成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隐性课程资源立体、多元,建设难度大。英语素质教育更加倾向于英语听、说、理解表达等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隐性课程建设上要在统筹设计、硬件建设、软件配套、理论研究上立体推进;在方法手段上要向口语交流、多媒体授课、网络阅读、竞赛活动多元发展;时空上要求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同步拓展,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策略
当前,中学英语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势在必行,教育机构在顶层设计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如何搞好隐性课程软硬件配套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科学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硬件建设。调研期间发现,多数中学在隐性课程硬件建设上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局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英语广场、英语走廊、英语花园、英语角为师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提供轻松惬意的环境;配套多媒体设备,课间开通英语广播、课后播放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英语语境;张贴英语标语路牌、名言警句、每天一句等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
2.软件建设。针对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完善,英语文化缺少沉淀的实际,一是在教师素质上,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岗位上练的方法路子,定期选送有潜质的英语教师交流深造,邀请高校英语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到校讲座,组织英语教师集中听课、相互评课、问卷选优,以保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二是在英语教学评价上,要坚持笔试、口试、机试相结合,加大听力、口语、写作占比,注重学习过程、自学能力、活动表现,建立量化评分标准,科学评定学生英语素质水平。三是英语文化建设上,要科学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机制,广泛开展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以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在校内、家庭开辟英语区域、英语时段,营造人人讲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文化氛围。
3.理论研究。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要坚持数据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实践检验。以学生为主体细化采集项目、以教师为主体构建采集机制、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数据档案,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注重归类、筛选、提炼、分析,找出问题成因,推动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创新思维模式,通过教学角色互换、家庭教育干预、网络平台运用,拓展隐性课程方法手段;建立科研立项、教学实践、效益评定、信息反馈、理论完善的闭环系统,有效发挥英语隐性课程的辅助作用,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中学英语教育改革发展,部分隐性课程逐步完善,将在素质教育上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考虑将隐性课程显性化。比如可以开展家长班,指导家庭英语教育;建立校园网站,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素材,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进行网上教学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从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或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与资源的共同建构者,提高教与学的效能,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广泛开展,必将面临英语文化影响,如何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摒弃西方文化侵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小红.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设计策略试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吉晨春.谈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5).
[3]李梅.创设师生互动的教育情境—对隐性课程视角的关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祁虹,黎宏.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5]徐恩光.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济宁师范专科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8]张会银.在英语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构建互动机制[J].天津教育,2007(6).
解读中学英语课程设计新理念 篇4
一、中学英语课程教育的现状
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学英语教学,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毕业后, 对英语的了解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学生所学英语被称为“哑巴英语”, 很多学生在学完英语后完全不会灵活应用英语。例如, 初中课本第一册中, 我们学过一些关于见面的简单用语, 对于刚认识的两个朋友, 课本里教过:“———Niceto meet you.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对于这样简单的对话, 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甚至可以说是倒背如流, 对付考试可谓是小菜一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来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导致和外国人接触时, 每次交谈都是以上述的英语对话开始, 久而久之, 这样的表达被认作正确的表达。但是外国人听到这样的对话, 开始可能感觉还很正常, 但如果和二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交谈, 多次听到完全相同的对话, 自然就会觉得很奇怪。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英语思维定式, 以致于和人交谈的模式都是千篇一律。
从以上常见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我国当今的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多数英语教师在走上教育岗位之后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导致授课方式陈旧、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新世纪青年教师原本应该有的青春活力、创造力完全看不见。二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没有紧跟知识传授的要求来设置, 导致教师教学的失误。三是教材内容陈旧、偏重理论知识, 课堂上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没有课后的应用实践活动。在当今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社会环境下, 如果仍然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授课, 我国的教学必将落后。
二、英语课程设计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 其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可以得到提高, 在今后进入社会在面对种种困难时可以从容应对。但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基础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2) 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灵活开放; (3) 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 (4) 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 (5) 注重过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6) 开放课程资源, 拓展学用渠道。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单纯地摄取知识、背诵、考试, 简单的输入输出活动并不能在大脑中长久记忆, 因此, 要将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 并适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按照这种教育模式, 学生才能懂得怎样真正学有所成, 同时, 在实际生活的锻炼中,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自主性都会有相应提高,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力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程的设计逐渐也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 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会增多, 在学习中, 培养了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有利于完善其知识体系。这样的课程完全是从学生角度出发, 结合实际生活, 解决了课本和实际脱节的问题,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也和社会紧密联系, 为以后在社会立足作铺垫。
三、中学英语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1. 从教学模式角度
要注重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由浅入深, 自由应用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用性, 即要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课本上的内容可以在生活中生动再现,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是如何使用的, 从而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文化性, 即课本内容不仅包含中国近现代的, 还要有中国古代的, 不仅要有中国的, 还要有国外的, 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当然, 要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 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 从而汲取有效知识, 传授给学生。趣味性, 即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的学习, 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即将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自然的学习链接,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新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从教师角度
在以前, 中国的英语教师过去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念来进行教学, 没有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正确灌输, 在这样极其被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目的没有达到, 同时, 学生的求知欲也没有得到满足, 在这种状态下, 教学并没有真正达到师生交流的和谐统一。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要自觉转变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要认识到教师在课堂及课后的作用是指导学生, 使之能够自主学习,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重视教学, 使自己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人品修养, 在知识储备方面, 要有完善的知识框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要能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 将专业知识简易教授。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要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很多资源可以作为英语的教学资源, 例如, 英语广播新闻、英文报刊杂志、网络丰富的英语资源。当一名教师符合以上条件时, 表明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 在今后的教学中, 会更多、更全面地为学生着想, 英语教学也更加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3. 从学生角度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虽然处于被动地位, 处于时刻接受新知识的状态, 但是作为吸收知识的主动者, 要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新的课程标准重在挖掘学生潜力, 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新知识的学习和联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 在课堂上, 要积极配合教师, 课后积极和教师进行沟通和反馈, 在教与学的双重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水平。
四、结语
当今社会是科技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社会, 全球发展的步伐相当迅速, 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就要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栋梁之才, 而这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模式,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通过新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与国际外语教学接轨, 学生的英语基础才能打牢, 将来才能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薄力。
摘要:近年来, 中学英语课程在教育界制定的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调整了教学方案, 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 新理念对教师、学生提出新要求, 并指出现代教学课堂应追求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注重学生的系统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程,新理念,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罗晓燕.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7, (1) .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5
音乐每学期6课时。
篮球每学期8课时。
艺术体操每学期6课时。
美术每学期6课时。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篮球的技能训练》体育组
2《通俗歌曲走进校园》《声乐的基本常识》音乐组
3《版画和装饰画》美术组
十、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一、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中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监控研究 篇6
划、教学实施和命题等方面的监控,导致课程实施不够合理高效。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组建课程实施监控组织,在教材使用、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和命题等方面加强监控,可以不断改进课程,让课程以最优化方式运行,有助于结束英语学习中“费时低效”的现象。
[关键词] 费时低效;中学英语;课程实施;监控
一、研究背景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前后达十几年,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与付出的时间却不成正比。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已经被总结为“费时低效”。
中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英语不是主课,课时量也不足;在大学阶段,英语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公共课。而中学阶段里,英语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高考的必考课。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能力的高低。
中学英语学习中需要考虑“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学生“学什么”是由课程内容等决定的,“怎么学”则是由教和学的方式决定的。程晓堂认为学生“学什么”比学生“怎么学”更重要。中学英语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 英语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决策、设计、实施、评价以及监控。
当前我国对课程运作系统缺乏必要的整体监控,课程实施领域出现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课程监控机制的缺失。[2] 监控是指参与监控的双方或多方相互作用,使被监控者保持某种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目的是让被监控者(课程)在预定轨道内向着预定目标运行。[3] 为了让课程合理高效实施,需要进行监控。课程的监控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改进工作。[4] 课程监控工作应偏重于课程实施方面,教师是监控的重点。监控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监控的主要形式是评价。[5]
二、中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监控现状
本研究在多所学校通过听课进行课堂观察,并对其中两所学校进行深度跟踪研究,主要研究手段为教材研究、课堂观察和教师采访等。教材研究主要针对浙江省目前使用的教材。课堂观察采用田野研究,实地听课并记录要点,课后根据录音整理。教师采访是半开放提纲式访谈。
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能最大程度发现在课程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教材使用的监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从“一纲一本”走到了“一纲多本”。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为此,中小学教材建设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样化的方针,即“一纲多本”的政策。[6] 一般来说,一个省或者一个地区使用统一的教材。但即便如此,在教材使用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内和课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7] 本文是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笔者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是非常清楚学生在前一阶段使用过的教材,导致无法发现正在使用的教材和学生此前使用过的教材中的重复内容。教师基本上还是充分尊重教材,按部就班操作。大多数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缺乏对教材的合理整合。如果教材编制非常科学,忠实于教材也无可非议。问题是教材本身尤其是初中英语教材和小学英语教材存在较多的重复之处。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课程质量会受到影响。
笔者在比对了浙江省现行的小学PEP教材和初中《新目标》教材后,发现在语法、词汇、话题上存在诸多重复。根据笔者统计,小学阶段的四会词汇有400多个(不包括词组),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词汇。[8] 四会词汇意味着小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上都能初步使用这些词汇,对初中学生就不应该是新单词了。但是笔者通过对小学PEP课本和初中最新版(2012 & 2013版)《新目标》的词汇进行比对,发现小学PEP的四会词汇中有299个还出现在初中《新目标》五本书的词汇表中,意味着初中教材仍把这些单词当作新单词。小学学的四会词汇里有近四分之三的词汇在初中重复学一遍,意味着小学生四年左右的学习时间有三年是重复和浪费的。笔者又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如:fork, fridge, bathroom这三个单词在四年级上册就已经是四会单词,但在初三年级还作为新单词出现在词汇表中,让人不由得怀疑初三年级英语的内容难度。
戴炜栋认为外语教育(主要指英语)中突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费时低效;二是分割重复。[9] 分割重复在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体现得很明显。有很多内容,小学上了中学继续当作新知识上。因为分割,所以重复,这种现象主要是缺乏教材监控所致。
(二)疏于对教学计划的监控
通过教师访谈,笔者发现每个学期开始,教师会讨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决定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但笔者同时发现,没有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审核和监控以检测计划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进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没有特定的部门对这样的计划进行全方位的审查。中学英语教学均处于有计划、没监控的状态。虽然浙江省普通中学初中均使用英语《新目标》,高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教材使用上是固定模式,没有太多创新余地。但如何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这些教材是可以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
现实的状况是中学英语教师在制订了本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以后,并没有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进行监控。如果教学计划出现失误,教师和学生的整个学期的教和学的效果会打折扣,英语教和学的效果不能实现最大化。
(三)缺少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监控
观察中发现,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实施较为自由,风格各异。在主张个性化教学的今天,风格各异并无不妥,但风格多样的教学并不都是有效教学。在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中,笔者发现并没有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实时监控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并做出及时引导。学校组织学生每年参加统测,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监控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但仅仅这样的监控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成绩表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从教师访谈中得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会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检查,如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学校领导也会不定期直接推门去听教师的课。学校还在制度设计上对课程实施进行多层面监控,包括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定量听课,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网上全员问卷调查,还会随机找学生座谈,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从制度设计来看,还是较为全方位的,但没有发现相应的监控措施来监测这些制度设计的实施是否到位。
可见,不同学校在理论上对教师的教学实施有不同程度的监控,但在具体实践中未观察到运行有效的监控机制。因此,中学在课程实施环节还需建立完善的体制保证监控落实到位。
(四)疏于对测试的监控
通过教师访谈发现,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影响,中学基本上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的总评成绩基本上是由几次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而成。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意味着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以考试成绩来体现的。但是,很多中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测试以及命题的专业训练,不说平时的单元测试卷,有些期中和期末卷也缺乏应有的效度和信度,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发展状况,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监控教师的命题状况,给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巧的专业训练。疏于对教师命题的监控,教师不合理的命题可能导致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状况,不能及时采取更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费时低效”现象的产生。
三、中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监控展望
中学英语课程在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课程实施中缺少监控机制。一方面课程实施鼓励个性化,但另一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缺乏监控。中学英语课程实施还有很多事可做。
中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监控需要考虑监控什么、由谁监控和怎么监控。可以关注以下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实施监控组织和监控体制
在英语课程实施中,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需要有一定的监控。教师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应该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对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监控。田青宇、代建军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国家与地方两级课程监控机制,负责监督与调控课程施行,同时设立一些非官方的中介机构,辅助官方机构。[10] 官方机构和非官方机构应该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起不同的监控作用。根据中国现行的实际状况,课程管理实行三级管理。课程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和学校层面施行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能对地方和学校进行监督的组织,在合理制度的框架下,监督课程的有效实施。这个组织可以是官方和非官方合作的组织,官方和非官方可以互相支持、互为补充。为了避免责任推诿,还应该建立问责机制。监控机构是一种监督课程是否科学合理运行的机构,要让监控机构正常履行职责就必须用科学规范的机制和程序明确规定各级机构所担负的责任,并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用机制规约监控行为和成效,从而使课程运作高效。
(二)设立监控要点,监控英语课程实施
英语课程实施顺利高效运行需要合理科学的监控机制的保障。根据目前在实施环节观察到的问题,英语课程实施中的监控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监控教材使用
教材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为英语教材既是教师组织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开展语言活动的中心内容。[11] 英语教材是体现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平台。[12] 英语教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但笔者进行教材对比研究后发现,以浙江省为例,小学教材PEP和初中教材《新目标》不仅在词汇上重复严重,在语法和话题上也有诸多重复之处。初中生学习英语很多时候是在做重复劳动,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不高。所以使用什么教材也需要专门部门进行科学考证和研究。有关部门需要对中学使用的教材进行监控,需要了解学生之前学过什么教材,考虑怎样使用教材才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的使用需要有全局观,不能只盯着某一年级段。教材上少一些重复,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多一些合理整合,少一些“教材高于一切”,根据学生的情况多一些合理的改变,那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现象一定会有所改观。
2.监控教学计划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计划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设定等。一般会在一个学期开始时由本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苹果,即“i +1”的高度。“i”代表学生现有的水平,“1”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高度。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中跳一跳摘到苹果,英语水平就能不断进步。[13]
设定了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用什么教材,教材之间如何整合,关系到学生“吃进去东西”的营养。选取的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素养。一个地区的教科书一般来说是统一的,但哪些内容是重点、上到什么样的深度,需要好好计划。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后,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关注。教学以什么样的速度和梯度推进,关系到学生对于摄取“营养”的消化程度,也关系到学生的英语素养积累以何种方式堆积。如果堆积合理,学生还可以往上堆积更多的东西;如果堆积不合理,容易中途出现问题。所以采用什么样的进度推进教学也需要教师细细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否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的设计是否可以帮助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合理监控。一般来说,中学教师都是凭经验或者参照以往的范式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这些计划是否科学无从知晓。如果能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监控,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科学的,学生就不至于做无用功,英语学习就可以更高效。
3.监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如果英语课堂教学高效而科学,学生学习英语就会高效,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很多时间。但英语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其实也是缺少监控的。根据笔者观察,中学里还有采用语法讲解法和翻译法来上课的,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不多,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是以考试为指挥棒。笔者认为,英语的教和学不能被考试绑架,不能用做大量的练习应对考试代替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语言技能上尤其是语言输出能力——说和写的能力还是比较弱。
教师如何进行英语教学的课堂实施也需要处于监控之下。英语课堂教学是比较专业的领域,因此监控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当然教师课堂每天都有人听课是不现实的。可以进行一些常规监控,比如一个月开一堂组内研讨课,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一个月相关人员如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去听一堂推门课,一个学期请教研员来听一堂常规课等,并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也可以要求教师一个月录制一堂课上交,对教师也是一种督促。这些措施既是一种常规课堂监控,也是在帮助教师进行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非常重要。对课程实施的监控还应该包括定期进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多课堂实施的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语言基本功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如能定期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教师各个方面的素养,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4.监控教师命题
测试方式和手段以及对成绩的使用和解释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强的反拨作用。学生基本上会采用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学”的方法。如果教师采用的试卷效度和信度较低,水平高的学生考试成绩低,水平不是最好的学生考得高分,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英语学习是毁灭性的。在信度和效度有保证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合理用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水平测试,平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学业成就考试,如加强对语言知识积累的考察,加强对语言输出能力——英语说和写能力的考查。总而言之,评价和测试的手段和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层一定要重视对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进行监控,也应该对命题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监控。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就能够被有效引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费时低效”的学习现状。
进行英语课程实施的监控,是英语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英语课程的实施进行监控是对英语课程实施的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课程,使其采用最优化的方式运行。
建立完善的课程实施监控体制,有利于在课程实施监控中有据可循。组建专业的监控团队,是让专业人士做有效的监控。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可以减少英语教和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
参考文献
[1]林静,程晓堂.研读新课标 共议新教改——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题访谈:英语课程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外语——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程晓堂教授专访[J].中国教师,2012,(10):5-8.
[2]王爱玲.构建课程监控机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9,(9):61-65.
[3]王华女.多维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代建军.课程监控机制的运作机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2,(3):56-59.
[5]吴静,代建军.美国课程监控制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9):112-118.
[6]朱慕菊.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历史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9,11,05.
[7]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戴炜栋.外语教育求索:戴炜栋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0]田青宇,代建军.试论课程运作的监控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74-77.
[11]于书林,黄建滨.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8,(12):35-38.
[12]李霄翔,陈峥嵘,鲍敏,体验哲学与英语教材研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30-34.
[13]Krashen,S. D.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Education[M].Lincolnwood,IL:NTC Publishing Group,2001.
英语写作课程与翻译课程结合研究 篇7
1 改革后写作部分的变化和要求
写作变化比较大,尽管在测试目的上的表达仍然为“测试学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但是内容和测试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取消了原来的“便条(Note-writing)”,增加了材料作文形式,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的阅读材料等写一篇200个单词左右的作文,写作的比重由原来的两个题型25%调整为一个题型20%。改革之后的作文仍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升,试题提供素材,然后要求学生就该素材进行一个简短的summary并进行comment,summary部分不可以超过文章总篇幅的1/3,以改革后的样题为例:“Read carefully the opinions from both two sides and write your response in about 200 words,in which you should first summarize briefly the opinions from both sides and give your view on the issue”.从中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简要概括双方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要求有很大的提升。
2 英语写作现状
师生比例失调。当前的写作课程基本上是一位写作教师承担多个班级的写作课授课任务,这样批改作业就成为一大难题,尽管有了批改网等相关的批改软件,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众所周知,好的文章是经过不断修改才可以形成的,但是由于大量的备课、教学课堂设计及授课任务的限制,能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一篇文章真是很难。
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大多数都是依据教学大纲,讲解遣词、造句、知识讲解十分详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事实上写作水平并未真正提高。除此之外,为了能够顺利通过TEM-4和TEM-8,授课教师还要结合考试要求布置作文,要求课外完成后并上交,教师批改后返还给学生、点评。其中不乏一些为了应付教师而完成的作业和不认真对待教师批改意见的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工作疲惫,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真正提高。同时,很多学生为了可以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过分崇拜各种“黄金模版”,只是生搬硬套,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语法、拼写的错误。
目前的教学法主要就是成果法,体裁写作法和过程写作法,都对英语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每种方法都没有提出用翻译方法进行指导英语写作。曾经有学者对比了翻译写作法的作文成绩显著高于直接写作法的作文,表明翻译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笔者本学期同时承担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翻译两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在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发现翻译和写作绝对不是互相独立的两门课程,充分意识到翻译在英语写作中的价值。
3 翻译课程与写作课程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切斯特曼(Chesterman)在他的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提出所有的写作即是翻译(All writing is translating)。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在进行写作时,首先是用汉语思维构思英语作文,然后再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将其转换成英语。思果认为“翻译为重写”,不会写作的人一定做不好翻译;李长栓也更为直接指出“写作是翻译的基础”,并宣称“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杨士焯也曾经论述过翻译和写作的关系,并提出了翻译写作学。可见,翻译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和写作的测试要求均要求“语言通顺、流畅”,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导原则。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要求译者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写作也是一种语言输出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表达”,从两者的含义来看,两者存在巨大的相同之处:译者和作者都会经历大量的思考工作;无论是译者还是二语写作的作者都需要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翻译课程和英语写作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层面都存在很多重合之处,如两种语言的规则特点、遣词造句等等。
4 翻译课程与英语写作课程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将写作课程与翻译课程学时合并教学或者是合作教学,整合两门课程的共性知识在编写写作教材时可以将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特点和语句特征。以英语句子成分为起点,详尽讲解英语的词、短语及相关句式,并且与中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注重遣词造句的写作训练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通过翻译练习让学生熟悉英语写作课程中所讲授的修辞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中的修辞手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母语思维组织语篇,然后再讲解词、句、段落撰写的章节中创新的融入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中、英文在篇章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实施对比翻译,通过不同语言的差异了解写作规律,借助翻译训练,把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传递给学生,可以指导在写作过程中遵循每种语言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同时,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引入写作课程中,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注意这种思维差异的不同,从而指导自己的英文写作,更加注意英语写作的连贯性,这样将逐步提高其写作水平。翻译和写作绝对不可以割裂开来,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才可以真正得到提升。
5 结语
在教学中将翻译课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翻译与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并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的是翻译和写作有很多共性之处,如两者都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阅读可以为读者开阔思路,积累素材。翻译也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对文章进行正确的表达。两者都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无论是谴词、造句还是组段、谋篇这些过程都极为相似。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两者结合,教师必将研究如何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方法。
摘要: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改革的背景下,以及对写作部分的具体调整和测试要求下,结合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了英语写作和翻译两门课程的共性及其相互结合的可行性,建议教师将翻译课程教学与英语写作教学结合,希望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更有效的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与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专业四级改革,优化
参考文献
[1]陈逍畅.利用英语翻译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11,(6):183.
[2]陆烨.另类英语写作教学:写作即翻译[J].宜宾学院学报,2012,(7):44-46.
[3]王晓燕.英语翻译驱动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8-102.
[4]杨士焯.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新课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运用 篇8
学习动力。外研版英语教材,每一个模块安排了一篇对话和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可采用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在对话教学课堂中,学生跟读录音后,分组朗读训练,以优带差,然后抽查小组齐读,开展分组对话,男女对话,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在阅读教学中,先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分组带着问题默读,共同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齐读或分组大声练习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点句子。但在齐读中,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学生读书速度快,有些学生读书速读相对较慢,朗读中往往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指出朗读中的优缺点,并对不会读、读快或读慢的学生加以训练,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朗读中。这样朗读往往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放录音磁带,因录音磁带所提供的语言是标准地道的英语,是学生学习的样本,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以及良好的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读出语感,有效提高背诵和理解能力
2000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大声朗读英语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没有真正地大声读英语,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如何从朗读中读出语感,有效提高背诵和理解能力呢?
1.反复朗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也如此,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语感,就得反复听,反复读,如反复读night,light,right,tight,sight,学生很快能记住单词。在教授there be句型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有关这个句型的句子,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背下了句子,在愉快的朗读中掌握了句型。另外,应加强课外朗读。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听录音反复跟读,及时地复习学过的新内容,这样学习效果更好。
2.抓好早读
“一年之际在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抓好早读极为重要。在早读课,可以安排学生用以
1.依据学校资源特点,拓宽学习途径。
学生的英语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支撑。校本资源则是学生学习和接受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本校的校园环境、学校学习文化氛围、特色景点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激活学生丰富的语言学习想象思维。这样的资源运用,能够使学生产生热爱学校和生活的激情。
英语课程教学与本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让静止的资源转化为有声、有形的动态学习资源,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感悟。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运用敏锐的眼光探寻学校特有的学习资源,增强学习认知体验。在运用学校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如下环节:(1)深入了解课程知识的深化点,让学生根据学习认知能力更好地发挥想象思维,并与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化组合。(2)培养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资源意识,建议学生从身边生活素材或者学校资源中搜集相关资料。(3)运用情境教学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校本资源学习环境中,深入感悟课程知识,满足语言学习发展需要。
校本资源的丰富,更能够发挥其引导促进作用。例如,在下几种方式朗读:(1)跟读,跟教师或录音磁带读;(2)齐读,目的是让会读的同学带动不会读的同学;(3)自由读,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读,记单词、背课文,读懂重点,读破难点。不管什么样的读法,教师都应加以指导,特别是在语音、语调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语感理解句型、课文等。这样,学生既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背诵课文,又可以理解句子,掌握语法。
三、读出语言表达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用口语和书面语表情达意。学生口语的标准纯正,离不开朗读,学生书面语准确生动,也离不开朗读。反复训练学生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无意地输入大量的词、句子。这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朗读规范的书面语言,多朗读一些优秀的范文,学生可以把这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可以要求学生朗读对话或课文的某一段,还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优秀范文并背下。多读,多背,多输入,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才能有效地输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读是学生学好英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老师来说,朗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对学英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持之以恒地运用,就一定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首先要明确它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认真地朗读,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其次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英语朗读能力。相信丰富多彩的课堂朗读训练、晨读,会让学生读出自信,读出兴趣,在学英语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何佩建.英语课文复述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0.
[3]吴小馨.影响课堂教学互动的隐性因素—面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
小学低段英语“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初探
胡英博
(绍兴市培新小学,浙江绍兴
摘要:本文提出在小学低段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多维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这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低段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英语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
多维发展性评价指对学生进行对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对学生充满激励的评价手段。“多维”是指时间、空间、方式、主体和角度思维多层次、多方位。评价对学生发展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评价的结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目的等方面。
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用分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方式。虽然有用打等级这种模糊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但是90分和89分又差多少呢?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90分段,一个80分段,一个得到A,另一个却是B。等级永久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对于低端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不觉得这有什么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因此,对于低段的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教师采取正确有效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灵活地运用语言,建立自信。
一、课堂内的评价
(一)借助表扬性话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低段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心理年龄、《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可运用学校中舞蹈兴趣小组资源进行教学。首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一次舞蹈兴趣小组才华展示活动,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欣赏。其次,教师在学生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If poor children in east have no food and clothes,what do you want to help them?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自然会根据阅读中的义演表演主题想象为西部贫困儿童进行募捐。最后,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引出如下的思考题目:How to have a charity show?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活化表达情景资源,增强认知感受。
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更利于学生在环境氛围的引导中,深入理解感悟,增强认知体验。通过优化情景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接受。
在活化表达情景资源时,不妨按照会话表达、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的要求用活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有意识理解记忆力。在情境氛围营造中,应该体现“和谐性”和“人文性”,即在尊重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基础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境表达,充分运用学习知识表达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对情景资源进行优化升华,不断拓宽其语言文化的知识视野。
活化情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英语学习过程。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1 Star signs的Reading“What is your star sign?”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运用化装舞会的方式将自己化装成最喜欢的星座,并要求学生围绕“What’s the reason make you like the star sign?”进行互相表达交流,增强理解体验和表达运用。
3. 尝试多元表达运用,促进资源转化。
校本课程资源的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呈现,
语言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像学习母语那样灵活和有感悟。语言的交际性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充满激情和赞赏性的语言,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压力,增加学习的动力。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教师要注重对课堂表现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加分或发奖券的奖励;对于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用“Very good!”“Well done!”“Excellent”等表扬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其次,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的小组比赛活动中,获胜组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当然,每节课教师要尽量不让得到奖励的学生重复,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奖励,促进其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表扬性语言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评价,就是要在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激活英语学习的思维,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创造更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评价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同桌互评。利用同桌的亲密无间的特点,鼓励彼此说真话,让自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2)小组测评。借助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满足其英语学习发展需要。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设置一定的探究话题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便于学生进行交际,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探究过程促进了资源的有效转化。
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可依据资源的特点,通过自主表达深化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运用对话交流加深认知感悟,增强理解力;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课程教学过程,丰富语言文化知识视野;通过书面表达呈现总结学习过程,不断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这种表达应该体现校本资源中的“相似性”,让学生在相似的话题资源中不断深入理解感悟。
如上所述,开发校本学习资源是对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拓展,在有效发挥资源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用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源引导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香菊.基于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2]田健.新课改下农村中学的英语校本教研[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09).
[3]顾从霞.浅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化运用[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1).
[4]夏丽.也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英语之友(中旬),2011(12).
中学英语课程 篇9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参照点, 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是: (1)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智能、情感、态度等,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项目课程突出的优点。 (2) 以需求为基本依据。对接社会经济发展, 满足学生当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 关注职业领域可迁移职业能力、情感、态度培养,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以工作任务为轴线。项目课程内容设计应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 立足工作任务, 构建一系列行动导向学习项目, 以子项目或模块为单元教学内容, 尽量与职业岗位接轨, 教、学、做围绕行动导向学习任务来完成。 (4)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首先, 要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逻辑;其次, 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要充分考虑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的支撑作用, 创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课程实施时, 要充分考虑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特点, 在工作流程背景下开展教学, 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作用, 实现二者有机融合。
行业英语, 又称职业英语, 对接具体专业、行业, 以职业活动中所使用的适度的英语语言知识为中心, 语言学习服务于职业需求。用项目课程理论进行行业英语开发, 不仅能满足行业英语以工作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特点, 而且能突出职场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以轨道交通客运英语项目课程 (以下简称“课程”) 开发为例进行阐述。
一、定位专业岗位群, 分析学习需求
定位岗位群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起点。课程需求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分析的数据均来自于岗位群, 同时, 课程知识和技能选取也以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因此, 这是一个需要大量实地调查、反复求证的过程, 需要全面细致的科学分析, 才可获得有效的用以组织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体系。在企业实践专家缺乏的情况下, 课程开发人员可充分利用订单培养模式和专业顶岗实习等条件进行数据收集。
行业英语围绕专业, 服务行业, 因此熟悉专业培养计划是第一步。专业培养计划对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群有详细描述, 基础课的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然后通过实地调查, 确定课程面向的专业岗位群。
轨道交通运输专业分三个方向:普速、高速、城轨。了解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后, 可以走访铁路企业人力资源部核实岗位群, 最后确定所开发课程面向的专业岗位群:站务员、票务员和乘务员。我们采取问卷法、观察法收集这三类岗位的职责、任务等数据, 问卷对象主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之后逐条分析问卷对象描述的工作任务和英语学习需求, 并进行归纳, 作为确定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的依据。
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岗位工作任务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的中间环节。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 即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 需要企业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专家、课程开发人员共同参与, 并召开工作分析会议。但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积极性都不高, 召开课程分析会议很难做到。课程开发人员可在课程专家指导下进行分析归纳, 最后征求企业实践专家意见, 再提炼成用以课程开发的工作任务。
按以上方法得出轨道交通客运英语课程岗位任务, 按流程归纳为:问讯作业、票务作业、站内作业、车厢作业、出站作业等五种。见表1 (仅以问讯作业为例) 。
三、确定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课程内容的确定, 就是依据工作任务分别确定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首先确定技能, 即确定要求学生会做什么。依据表1中的“职业能力”, 筛选出通过教学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 分解到可操作的层面, 就是职业技能。
其次, 确定获得每项技能的知识内容和要求。知识内容应大于或等于技能形成的知识要求。课程知识的选择遵循了两条原则: (1) 实用性。以与轨道交通客运工作任务相关度高、联系紧密的情境对话和情境阅读为主。 (2) 适度性。即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时安排范围之内。
轨道交通客运英语课程技能内容与要求和知识内容与要求分析, 见表2 (仅以问讯作业为例) 。
四、编制项目教学方案
项目课程开发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即如何让学生学习已确定的课程内容。完整的项目教学方案分两个环节进行, 即课程的项目设计和各项目的教学方案设计。
(一) 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首先要解决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循环式是主体模式, 它围绕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设计项目, 以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 每个项目都包括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 且工作过程基本一致, 但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不重复, 随着项目的递进,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轨道交通客运英语课程项目设计模式采用循环式, 以普铁、高铁、城轨三种运行环境下的客运服务工作流程和活动为主线, 设计了普铁客运英语沟通、高铁客运英语沟通、城市轨道客运英语沟通三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含问讯作业、票务作业、站内作业、车厢作业、出站作业五个子项目, 即课程整体任务。每个项目学习内容因交通工具不同而各有侧重。
(二) 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如何实现课程标准中知识到项目教学方案中知识的转换。转换的方法就是设计实践性问题。轨道交通客运英语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是选择实际工作中的客运英语沟通案例, 借助情景剧的形式, 设计成提供全程服务的客运项目。以项目一为例, 见表3。
项目设计好以后, 要建立任务与知识的对应关系, 为实施项目学习活动提供脚手架, 这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知识遵循实用、可容原则, 适当拓展, 以利学生迁移能力生成。课程内容组织以五个子项目, 即问讯作业、票务作业、站内作业、车厢作业、出站作业为五个单元。每个子项目下均按照学习目标、任务单、情境图片认知、情境对话、情境阅读、语料库来建构教学资源。学习目标和任务单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做什么, 情境图片展示重要铁路标识语, 情境对话操练有用句型, 情境阅读提供背景知识, 语料库汇聚常用客运英语句型和铁路标识语, 满足学生自学需求。
项目课程实施中, 学生运用专业和客运英语知识, 通过角色扮演, 边学边演, 完成客运项目, 训练客运英语沟通能力, 最后提交作品:依托项目脚本扮演的客运情景剧视频。
该课程在6个实验班级 (共358人) 中实施, 教学效果明显, 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课程优秀评价率为92.6%。学生认为课程的实用性、新颖性突出。研究表明, 将项目课程理论引入行业英语课程开发是可行的。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顶岗实习为本课程开发中岗位任务数据的收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提高课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岗位任务分析是关键, 也是难点, 实地调查常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如何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激励企业参与课程设计, 不仅是项目课程开发, 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
摘要:本文是项目课程理论在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应用研究。以轨道交通客运英语为例, 阐述了行业英语项目课程开发的方法路径:定位岗位群—分析课程需求—分析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教学方案—构建教学资源。工作任务分析和项目教学方案设计是关键;课程开发人员应依托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 深入企业了解具体的工作任务, 以提高项目课程质量。
关键词:项目课程,行业英语,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淑.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函电与单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2) .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中学英语课程 篇10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和商业等领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应对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跨文化交际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2010年10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在第48条中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练掌握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用英语在各专业领域中进行国际化交往。为此第49条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如各高校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国际竞争力、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课程体系”。因此,以国际化课程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全英语教学正在我国越来越多大学开展。以上海为例,2013年2月27日,上海市教委的沪教委高[2013]2号文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术英语。通知指出:试点高校要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围绕“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上海这一做法无疑是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自2002年以来,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学术英语,并开始初步的宏观感性研究。李丽生指出“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带动英语学习,以英语提升专业水平,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王海华、王通顺建议“在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上加上学术英语的内容,加大听说能力的训练,从语言上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张杰进一步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宏观理论和《课程要求》的分类原则指导下,我国许多高校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始开设学术英语,部分或全部替代了通用大学英语。如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完全取消了通用大学英语,而从新生第一学期起开设学术英语,复旦大学等高校也把学分和学时向学术英语倾斜。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在未来几年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作为各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国内各大高校在完成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特色的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后,开始探讨如何延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为他们的考研和留学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2010年10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练掌握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用英语在各专业领域中进行国际化交往。为此第49条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如各高校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各大高校开始尝试开设高年级双语课程和全英语专业课程,以应对国家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和用英语学习专业阶段。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通用学术英语
如前文所述,现在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方向之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很多高校已经用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取代了大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等因素,在二类本科院校(如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二类本科师范院校)中,学术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开设,供有一定英语基础并有学习需求的学生选修学习更为恰当。
EAP在过去的几年里发展缓慢,这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政策、学生的英语基础、对EAP的需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求)、教材开发和师资力量等都有关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显效,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对ESP人才的需求实现量化,大学英语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教材开发实力逐步加强。总之,大学英语朝EAP方向改革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1.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术英语是以培养学生在大学环境中为学术发展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学术口语、学术写作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英语能力:听懂英语讲座和讲课的听力技能;搜索、汲取、评价和组织信息的阅读技能;引用原文、转写原文段落和句子等规避剽窃的语言技能;口头陈述和演示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技能;学术说明文、文献综述和小论文等写作技能;参加和组织学术讨论,进行有效问答的口头技能和以独立和合作形式开展学术研究的技能。
2.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类似我校等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达到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基础之后,学生再自主选择某一模块的后续课程进行学习。因此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仍将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英语主干课程,在较高要求阶段开设后续选修课程,如学术英语等。这样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英语基础能力参加后续课程的学习,又兼顾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原则。因此,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应为分层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之后,学生根据个人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修学术英语课程。
(1)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传统大学英语英语,其知识水平、应用能力素养和文化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对于这部分达到了四级水平的学生,学校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应当为其开设后续课程以满足对英语较高要求的需求。对于没有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继续为其开设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帮助这部分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一般要求的水平。这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可以选修学术英语课程。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在大二时开始实行分层教学。
(2)课程设置大二为必修,大三为选修。根据我校普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两年,学生需修够14个学分方能申请毕业。因此,大二时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每周2个课时,每学期2个学分。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四年不断线的要求,大三时对学术英语课程有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选修学术英语课程。
(3)教学内容为综合学术英语。由于受到课时、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我校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实际需求的限制,我校的学术英语课程无法像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将学术英语课程细分为学术英语读写和学术英语听说两门课程,只能将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揉在一门课程里进行教学。因此,教材选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学术英语教程。这套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常工作中英语阅读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强调课文的信息性和适度的抽象性。在选材上,既选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等针对一般读者的文章,又选取了一些深层次的科技人文话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素养。
(4)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和从输入到产出的基本的方法。首先教学内容每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练习也都是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是教师推荐的题目也可以是自拟题目,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展示,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具体步骤如下:
1)要求学生在课前到图书馆和网上查找信息,理解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重要词条,并将重点部分做摘抄,并注明出处。
2)依托教材上的4篇阅读文章,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阅读大量文献所需要的跳读略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分析语篇结构特征和熟悉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学术词汇。
3)通过听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讲座,训练学生听讲座和记笔记的能力。
4)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写一段话,必须要综合所学信息,并注意学术规范。
5)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就本单元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书面报告和进行口头展示。
需要指出的是,本门课程班额不宜过大,50人为上限。人数过多,不利于开展课堂活动以及让每个同学都有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另外,教师作用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术英语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学术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
(5)评价方式。本门课程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加大学生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中所占比例,以便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期末考查中,应该注重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课程要求》中的分类指导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大学英语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我校的学术英语课程的实际开展模式做了一个初步探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希望通过教学实践,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国家对未来人才英语水平要求地不断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许多高校都在尝试除了开设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以外还开设多样化的后续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要求。本文以本校开设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总结,试图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中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探究英语课程标准 篇11
关键词:任务;互动;和谐;主体;评价
课程标准是中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
一、倡導“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强调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同时重视基础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标准”描写翔实,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任务设计具有前瞻性,能够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现状等相关因素制订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总任务和各级子任务;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的现状和兴趣;各级任务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初级到高级。
二、注重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气氛,培养探究思维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以说为主题活动线索,通过具体话题,创设融洽、和谐、民主、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师生互动,改变以往繁琐的语法讲授。“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要求,注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特殊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活动或小组合作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境,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情感体验,沟通英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说这些句子,而不是背诵、死记,掌握什么是语法规则,同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较有根本的转变。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自主探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精神,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丰富了现代英语教育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会主动去感知认识对象,并且通过大脑的加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设计。学生不断思考和产生新设想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内化语言、外化交际的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各自的小组中使用英语自由交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教师则存在于小组之外,学生如有问题,教师便于小组搭上线,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帮助者。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根据教学活动目的和错误类型,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不要有错必纠。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跟我读”,还要提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机会。教师应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组织探究式教学,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识水平和认知方式。
五、课堂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活动过程。探究式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渗透集体交互学习。注重手脑并用,全面发展,防止把探究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课堂探究学习是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相互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设计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坚持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应占一定比例。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业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评价要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英语课程标准》应多样化,有层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精英。
中学英语课程 篇12
1 理论的支持
1.1 语境理论
很多学者在近些年提出英语改革的建议中,都提及了关于“改变中国学生学习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想法。如何去改?学者们认为设置情境,创造语言环境是改变以母语为主的环境下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这就是“语境理论”。语境是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具有许多变量。Hymes对语境作了如下分类:发话者;受话者;话题;背景,即言语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渠道,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途径与方法,除言语和文字外,还有击鼓、鸣号、放烟、摇旗等;语码,即用什么样的语言、方言或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交际形式;事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交际的进行。而这些因素在强调词汇和语法的基础英语中很难通过环境设置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基础英语在句型构建和篇章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但缺乏活用性。相反,视听说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真实的对话情景中,通过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姿态、眼神、身体的亲近程度、手势等来能获取非常丰富的背景信息。更容易激活大脑里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摆脱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脱离真实交流语境的僵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1.2 图式理论
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英语视听说实际上是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是将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后经过组织再表达出来。大脑先将输入的信息切分成小的语言单位,如音、词,再将这些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大的,如短语、句子。通过激活既存知识结构,吸纳接受新的信息,同时剔除与原假设相悖的信息,做出限制与选择。基础英语只注重语言知识是不可能让听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视听说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添加视觉元素导入背景知识、文化常识来帮助学习者建立图式,帮助学生提高利用非语言知识分析、归纳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
1.3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译为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参加者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基础英语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者记住词汇的拼法和用固定的语法知识组织造句,缺乏想象力。此外,基础英语着重于传授书面知识,是既定的知识,很难就此提出不同的建议和发挥想象力。学生多坐在教室里以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套用固定形式举一反三的模式加强记忆。这种模式只适合于初学者,而并不适用于即将要步入社会的交际者。但在视听说课堂上,教师通过设定主题,进行分组,限定时间进行头脑风暴的形式,最大可能地增加背景知识的信息总量,在小组每个成员的头脑中掀起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个人都与群体的智慧产生“共振”,使学生集思广益,知识互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路。其原理就是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思维,帮组他们摆脱交流时听不懂和无话可说的情况。
2 条件的成熟
2.1 学生素质
对于课程的改革,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起点低,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基础能力。但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了英语课程。至九年义务教育结束,英语课程的课时总量占所有课程的6%~8%,与思想品德、科学等课程比例相当,甚至超过历史与社会课程(3%~4%)的课时总量。这个比例也使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学前英语学习,他们会在孩子们接受正式教育前选择双语幼儿园或是培训班来提高孩子们的出发点。这就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长达十几年。而这个时间,就学习非官方用语的时间来说,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学生所使用在非官方用语学习上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在阅读、写作和翻译上都有一定实力。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的,考试也能够检验出们的水平。所以,学生自身就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没有必要把时间还用在继续加强基础上,应该放到他们薄弱的听力和口语的能力上,才能多方面发展。
2.2 课程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在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句型操练。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仍然听不懂、说不出。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在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的听说能力的“英语+专业”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2.3 社会需求
以1978年为历史转折点,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伴随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国英语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1世纪,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英语教育在开始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因而英语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影响和规约。比如,由于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大和种类增多,使得外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中国英语教育最初陷入了“聋哑英语”的尴尬局面,随着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直接对话需求急剧增大,英语口语化的重要性凸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在上述三个层次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应用和英语人才的新的需求,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历史性地完全确立。
2.4 科技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改变了古老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媒体。从直观教具(如教师形体动作、口头语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笔、实物、模型与标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图画、图片、卡片、挂图、图表、地图、路线图与照片等)发展到使用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与唱片等)、视听媒体(如电视、电影与录像等)和单媒体系统(如语言实验室等);IT教学媒体包括VCD、DVD、MP3、手机、多媒体系统(如计算机、有线局域网等)以及超媒体系统(如国际互联网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3 结束语
理论的支持,条件的成熟加上社会需求,让我们需要刻不容缓地改革。改变传统和单一的以书面知识传授为主的基础英语教学,而以视听说课程为主,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听说能力的“英语+专业”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芸.语境与意义推导[J].现代外语,1997(5).
[2]容华丽.语境与英语听力理解[J].河池师专学报,1998(4).
[3]武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体系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7).
[4]肖凌鹤.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郭宝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中学英语课程】推荐阅读: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01-04
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1-30
对新课程中教师评价改革的一点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1-19
中学物理课程05-12
中学地理课程06-26
中学化学课程11-13
中学数学课程10-02
中学物理课程论11-23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10-13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