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2024-06-1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通用12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1

今年,我参加了初中语文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深感受益匪浅。面对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发展变化,很多时候让我们觉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所适从。而此次初中语文教师置换脱产培训班的学习,犹如帮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一次收获丰厚的学习。

在此次初中语文专题培训中,教师认真详细地给全体语文教师分年段解读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跟原来的实验稿有哪些区别,从课程理念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升和降、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具体地阐述,为我们指明了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

他们把课程标准理念与具体课例以及自己丰富的从教经历相结合,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阅读教学该怎样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出发进行教学,如何正确有效地在日常教学中地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阶段性;阅读教学如何根据各年段的学生特点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更深刻把握年段目标。具体全面的解析了各年段目标,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识字能力,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把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等等。

强调初中语文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多阅读经典书籍。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会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抓好学生阅读和积累,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教学,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非常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我也始终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沉,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培训,也让我们意识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永不枯竭的河海,只有广阔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横溢的才华,才能浇灌祖国未来鲜艳的花朵。我将用我的所学指导我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天地里开出美丽之花。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2

关键词:中学新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培训建议

我国于2001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 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对各课程的认识的局限性, 再加上十年多的实践证明, 当时的很多内容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作为新的课程标准, 各地纷纷组织教师积极学习, 以体会新课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 尽快地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往的组织学习虽然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起到了推动和指明了道路, 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结合本地中小学以往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实施, 提出在2011版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以使2011版新课程培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培训为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正确利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 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知识, 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理解停留在表面, 达不到课标指导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缺乏跟踪指导, 从而使得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培训前期准备, 解决好“学”的问题。

(1) 分层、分专业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建议在培训前期对辖区内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专业组织培训一方面培训者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同专业教师在一起学习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 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享, 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 所有教师的集中培训不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建议在培训中首先对各县区的代表进行培训, 然后由各县区对县区的学校的各科目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 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本学校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每次培训的人数下降, 更有利于受训者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整体提高。

(2) 带着问题培训。

在进行个人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 “带着问题学习、研修”。在培训前先让每位受训者研读新课标, 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新旧课表的异同点, 并根据理解在培训会议上进行发言, 对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2. 培训过程解决好“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中, 因此如何“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是培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1) 新课标针对知识技能都做了哪些调整。

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 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用课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 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适应课标变化、抓住课标特点都是在培训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新旧课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改变?都是我们在培训中需要解决的。在培训中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发言、探讨, 从而加深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宗旨, 以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

(2) 如何利用课标取舍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

新旧课标在内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怎么与我们的具体教学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建议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受训者现场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 然后进行集中展示, 大家对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新旧课标在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课标的变化、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师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中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在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集思广益, 根据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一些自然学科,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充分体现自然学科的“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 实现分层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够而存在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大众教育,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切实把握教学难度, 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 达到分层学习目标。

(5) 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增强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要通过各类考试来检验。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 使得对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更准确的评价。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 可以采取学校、家庭、教师、同学、小组互评也可以采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中和评价。

3. 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 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 实时组织相应的研讨会, 多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活动, 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

三、结语

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使受训者熟练掌握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有长期学习与总结的意识, 培训者更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过程, 长期的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跟踪, 通过举行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从而帮助广大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积极在教学中按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使得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几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纲要(试行)》中还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主动地学习,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通过组与组之间讨论、竞争和评价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在探究性学习方面,进行了“古代诗歌鉴赏”、“戏剧鉴赏”、“如何学习文言文”、“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成了课堂的主体,但是有的东西需要讨论有的东西不需要讨论,特别是新授课上一些难点重点的东西,即使学生讨论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深入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钱梦龙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教师的“讲”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终生受益。因而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讨论等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自主学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接受性学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导”与“拨”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以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启发创造想象,激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和《再别康桥》时,可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图片,然后通过几个意象想象再创造,把自己还原到作者当时的情景,去感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上《篱笆那边》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设想生活中种种上帝的原型,学生广开思路,各抒己见。这样就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再别康桥》是一种自然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边城》是一种人性美、社会美等。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讲授诗歌《再别康桥》、《死水》和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能让同学们感受到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绘画美等。还可结合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进而来创造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轻松驾驭语文教学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4

一: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俗话说:“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变化。尤其是语文老师,我们要求学生能写会读,自己不会写,读书少,就无法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尤其是现如今的部编版教材,对老师们语文素养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指导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各位专家教研员,提起了很多教育著作,特别是部编版语文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书,现场很多青年教师包括我在内都没有读过,甚至对如今的新教材也都是一知半解,没有摸透,这都是没有及时学习,及时读书的缘故。一位不学习,不进步的老师是无法教育出优秀的学生的。老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觉。

二:关于阅读。

部编版教材的诞生,标志着教育“一纲多本”局面的终结,部编版(统编版)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排,历时五年,100多名专家及一线教师编写而成,总主编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温教授在语文专业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他曾经说过“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部编版教材专治不读书”,在洛龙区教体局的张艳芬老师培训过程中她由中招考试谈起,分析了现如今的中考,高考。谈到了温儒敏教授曾经在高考采访时说过的话“往后的高考语文,要让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做不完题。”“这句话正在得以实现,高考改革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阅读量的加大,试卷阅读量激增,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阅读的学生,中高考肯定是要吃大亏的”,张老师说道。

部编版语文注重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在小学阶段就要得以培养,往后是要层层递进的,如果小学阶段该读的书没有读,到了初高中想要拿高分也是很难的。部编版语文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老师们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这在之后的考试中都会得以体现。“死知识记忆时代,一去不返了”。

关于阅读,部编版教材强调突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精读(教读)、略读(自读)、课外阅读相结合。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杨锦辉教授介绍了当下主要的几种教学策略。1+X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提醒老师们上好导读课的重要性,在引导学生读书时可以在学期初将需要读的书进行导读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可以安排两节课,学期初导读课,学末读书展示活动(开故事会、读后感比赛,改编小剧本等)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在学期中,进行读书交流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三:重视课后题。

部编版教材重点突出,每一幅图、课文中的每一个批注都是重点。尤其是课后题,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西工区教研室王小敏教研员说道:“我们要聚焦课后题,落实语文要素。这就是考点,也是我们上好优质课的重要抓手”如果一位老师讲课过程中,没有紧扣课后题那么他对教材的把握是不够透彻的,换言之就是不知道部编版重点是什么,培训过程中众多优秀的语文教研员,在这点是达到共识的,尤其是在“如何上好一节优质课?”过程中,也多次提到要紧扣课后题进行教学设计.

四:教师的自我修炼。

教育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5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时掌握教育动态和最新的课程政策变化。4月18日,市教研室邀请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老师,在市实小对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从事语文教学)、语文教研组长、语文骨干教师共计200多人,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解读。会议由温圣岩主任主持。

徐老师从“

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二、修订中坚持的基本思路;

三、修订的具体内容;

四、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新亮点。”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深入解读。

培训会中,徐老师要求老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的核心思想——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徐老师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强调了语文教学要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另外,她还特别强调了阅读、书写这种两大主题内容,要求每位老师能抓好契机,把读书作为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并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发挥好书写的育人功能。最后,徐老师对参加培训会的全体教师提出两点期待:一是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让写作成为一种工作状态。

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6

通过几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识到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性教育,从而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首先要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相互对立又自成一体,构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构成了教师的学生观。对教师来讲,树立正确、科学、合乎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观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折射出教师并没有以学生为本,疏忽了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自己特殊内心世界和独特创造价值的能动体,认识这一点,对教育就很有启发。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总之,以人为本是现代学生观的显著特点,也是现代学生观与传统学生观的根本区别。另外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也就决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影响学生,否则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教师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教育好学生充满信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

其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其课程意识也隋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从课程目标意识来看,由单一转向多元。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仅仅有知识的发展是不够的,教学还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正是由于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课时等才出现灵活,欣欣向荣的态势。如今,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很少有人把教学目标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上,更多地在于掌握一种方法,学到一种态度和精神。从课程内容意识来看,由封闭转向开放。在新课程内容意识的指导下,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表现在:更换内容、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并联系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走出了课本,走近了科学,走出了学校,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从整体上来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已逐渐地从被动转为主动,从静态转为动态,教学素质相比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建设鲜明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意识仍然是一个重要话题,只有当这种课程意识真正地内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得以实现。

瑜伽教练培训的课程设置标准研究 篇7

1.1、瑜伽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瑜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体健身、健心效果的研究;其次是在高校开展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第三是瑜伽的发展现状研究, 包括瑜伽教练现状、在健身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及与瑜伽项目在国内的开展现状等。而对于瑜伽教练培训机构的现状、目标课程设置内研究很少涉及。因此, 合理研究开发推动这个项目, 尽快使瑜伽培训体系系统和规范化势在必行。

1.2、瑜伽的分类

1.3、对瑜伽教练的要求

对于瑜伽教练来说专业是第一位, 专业的强弱决定了自身的价值, 但是在当今这样人才济济的社会, 专业的高低已不在那么明显, 各个健身房、俱乐部不再需要仅仅专业技术很强的人才, 多方位、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很多瑜伽教练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执教或者所学的知识已显得有些陈旧, 没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而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难以掌握和运用与会员沟通的技巧。还有的瑜伽教练, 虽然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但没有付诸实践或实践得很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从事多年瑜伽教练工作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帮助, 可以使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既要注重实践, 又不能放弃理论, 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技术。

1.4、瑜伽教练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瑜伽体系众多, 但是众多的瑜伽教练培训过程中却往往只提到个别几种, 有时甚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瑜伽理念混为一潭。从来使瑜伽教练培训中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

1.4.1、瑜伽教练性别结构的失调

瑜伽指导员性别结构不是很合理, 女性瑜伽指导员比例远远大于男性。男性的瑜瑜伽指导员男女比例的失调也说明了我国现在对瑜伽的认识不够, 很多人认为瑜伽就是女人的运动, 瑜伽的指导员更应该是女性。其实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西方欧美很多知名的瑜伽大师都是男性, 男性瑜伽大师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就现在广州市几个专业的瑜伽馆里印度来的瑜伽大师都是男性。这种现状今后应该逐步扭转。

1.4.2、瑜伽教练培训课程的不规范性

不同的瑜伽教练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内容不统一, 培训时间方面也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培训费用相对却都比较高。培训师资方面, 有从国外聘请长期或不定期的知名大师, 有印度的, 美国的, 法国的, 澳洲的, 新加坡的居多, 也有一些在当地知名的瑜伽师, 也有一些会馆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主打老师担任一部分培训课程。目前全国各地没有专门的部门对瑜伽教练进行管理, 对于瑜伽教练的资格没有统一的认证。瑜伽界还没有统一认可的培训班, 但是教练对培训班权威性的渴望还是让不少人参加了他们接触范围内相对知名和规范的培训班。培训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培训形式, 首先是印度知名导师直接来华举办培训班, 其次是中国知名导师举办培训班, 再有就是会员直接出国参加一些培训课。培训班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因此有必要形成规范化、经常性的岗位培训制度。培训班制度的不完善将对瑜伽教练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瑜伽教练未来的发展, 产生不利的影响。

摘要:源自于印度古国的瑜伽, 因其动作缓慢、优雅、讲究身心的平衡, 近几年已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健康风潮。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 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 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 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关键词:瑜伽,瑜伽发展,瑜伽认证

参考文献

[1]林敏.在家练习瑜伽完全指南[J].健与美, 2005 (6) :32.[1]林敏.在家练习瑜伽完全指南[J].健与美, 2005 (6) :32.

[2]于佳莹.浅谈瑜伽教练与会员沟通的重要性[J].文化与艺术, 2009 (8) :56.[2]于佳莹.浅谈瑜伽教练与会员沟通的重要性[J].文化与艺术, 2009 (8) :56.

[3]何灵捷, 王长青.广州瑜伽指导员现状的分析和对策.体育世界, 2007 (2) :75.[3]何灵捷, 王长青.广州瑜伽指导员现状的分析和对策.体育世界, 2007 (2) :75.

[4]刘红存, 张云崖, 刘玉兰.印度瑜伽在上海市区开展现状的研究.搏击·武术科学, 2010 (1) :47.[4]刘红存, 张云崖, 刘玉兰.印度瑜伽在上海市区开展现状的研究.搏击·武术科学, 2010 (1) :47.

中学历史教学中课程标准的运用 篇8

一、认真研读,更新理念

通过阅读我们首先明确新世纪历史课程的性质即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再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了显著地变化。

1.在课程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2.在课程结构上,《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在课程内容上,《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4.在课程实施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老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5.在课程评价上,《历史课程标准》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力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变化,实际上显示了新世纪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发展。这种新发展,既是对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挑战,也是对我们每一位从事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挑战。

二、发掘真谛,指导教学

通过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我们领悟新课程改革的重心显然要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上来,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层面上。中学历史教学不应该再存有“塑造”的观点,而应持“发展”的观念。中学历史教学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提高历史知识的教学质量,而是作为现代国民应该具有怎样的历史认识和世界观。因此,历史教学一定是水平教学。在新历史课程标准里我们清晰的看到表述语言的重大变化,“了解、列举、概述、简述、说出、知道”等这样词汇的出现,说明新世纪历史教学不是摈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反而还要强化,通过我们的学习让学生具备相关的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注重双基的层面上更进一步,诸如“认识、探讨、分析、概括、理解、体会”等这样的词汇频频出现。这些新时代的教学词汇的出现就给我们历史教師发出信号,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不是一味的满堂灌,不再是历史教师一人的舞台,过去那种“教师表演,学生只是观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历史素养,另一方面要把舞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形成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独有的感悟和体会。

三、把握方向,指引高考

诚然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崇高目标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新时期历史教学评价的改革还在探索中前行,其中一种重要的评价机制还在高考。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新课程的理念日渐凸显。一标多本下,历史教材不是高考命题唯一的资源。“小切口、大立意”是我们一线教师评价高考题经常提及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冲击——反应”这道开放性题目,在必修(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课程标准明确陈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学中很好做到“列举”、“概述”“体会”,相信这道无从下笔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新时期我们历史教师走在课程改革的探索大道上,且行且思,我们要与时俱进,我们在分享课改成就的同时,我们又多了些许担当,力争在充分发挥历史课程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在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上有更多的作为。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小学新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9

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堂落实写字环节,在课堂上教会孩子观察,抓住典型字例,引导孩子总结规律,注重细节,教会孩子议字。

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责任。那如何才能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落实写字环节在常态课中,老师往往比较注重阅读理解,而把写字环节放在最后,有时间则写,没时间就随便讲几句,甚至让孩子自己照样子写一写就过去了,五到十分钟的书写时间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写字环节放在课前或者课中,老师应重视写字的重要性。在低段,尤其是一、二年级,更要把大笔时间花在写字上,学生对生字进行观察,正确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既学到了书写技巧,又记住了生字新词,一举两得。

在写字教学中,“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则是亲笔做示范给学生看。“这种示范在低段临贴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如果操作不当,会流于形式而不见实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做好示范,应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教会孩子观察。“字一半是看会的”。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范本和对示范。先教学生观察范本的方法步骤,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比如,教学“听、唱”这两个生字时,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导孩子总结出左右结构的字,大都是左窄右宽的。接着教会孩子观察教师的范写,引导他们分析教师所写的范字,验证理论知识,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书写技法和规律。

第二,抓住典型字例,引导孩子总结规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既要节约时间,又要解决问题。比如同样教学“听,唱”两字,引导孩子发现这两个字的“口”字旁在整个字中的位置在左上边,再出示一些例字“吗,呢,叶”等字,口也占据左上边,从而总结出:“口”字旁在左边的,“口”字都靠做上边写,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口”在右边的字,都靠着右下边写。这样教学生字的书写,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第三,注重细节。所谓细节,就是书写时毛笔运动的具体环节和细小动作。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细节,突出细节。学生单独临帖临不像的主要原因是读帖不细心,临写不入微,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或不易查觉的细微特征,如方圆﹑提按﹑藏露﹑转折﹑曲直﹑疾徐,疏密的变化常常视而不见,简单带过。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把写字的速度放慢,让学生仔仔细细观摩“慢镜头”,对待那些书写感不强的孩子,教师要手把手地教,甚至握着孩子的手写字,让其体验什么叫做“运笔轻”,撇重起笔,渐轻,出锋收笔等等。

第四,议字。教会孩子议字,即评看字。学生书写后,要有评议环节,可以是写得漂亮的字,也可以是写得不够规范的字,供大家评议,评议的根据就是第一个步骤中观察汉字时讲到的要点。刚入学的孩子,给他评议的根据要简单明了,一两条足以。

比如,横平竖直是否做到,压线笔是否到位等,以后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地议字。

二、让“书”香四处飘逸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书写氛围。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好的生长,学习环境,通过环境影响孩子的观念。

第一,以身作则的写好汉字,教师在上课,批改,示范中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让学生在耳传目染中明白: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对待汉字朋友。传递给孩子一种认真的态度,对书写的重视,对内容的重视,对孩子的尊重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更是以老师为模仿的主要对象,看到老师这么认真地对待书写,他们也会效仿。美观的字还能够在孩子心目中确立美的雏形,让孩子产生对于美的喜悦和追求,持之以恒,便可陶冶心灵,变化气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名家引领。在教室中悬挂书法家的名作,让孩子欣赏这些,从而模仿怎样才能写好汉字。

第三,在舆论中诱导孩子正确书写汉字。每一次批改生字抄写本后进行反馈,把写的好的同学的作业给大家欣赏,树立榜样。大家的夸赞,既是对孩子良好书写的肯定与激励,更是其他孩子的引导。良好的书写氛围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写好字的浓厚兴趣。

三、在活动中激趣

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孩子书写汉字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引导,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成为短期的应付,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自觉的坚持天天进行练习。用我国著名书法家练习写汉字的故事,动画片教育孩子,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达到写好字的高峰。在写汉字的进程中是没有什么捷径可以通过的,只有从基本的点横竖撇捺开始,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真正写好自己的字。不能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经常在班级或年段开展书写竞赛等活动,如定期举办书写竞赛。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举办书法展。一学期展两次,并邀请家长参观指导。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调动孩子对书写的内驱动力。

四、课内外相结合。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专靠课堂教学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的习字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因此需要有课外练写时间,作为课内的延伸和补充。可以给学生选择与教材配套的字贴,在课外练写。对于课外练写的字,教师不必做过多的布置,练到哪里算哪里,有兴趣,有时间就可以练写,比较自由,学生也会特别喜欢。

同时对学生作业中的书写严格要求,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对出现的问题要个别指导,不能撒手不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写字兴趣。例如:1。小红花鼓励。教师在批改学生课外练写或作业时,在好字旁边画上一朵小红花,以此作为鼓励,还可以写几句鼓励的话,“进步了”“小小书法家”等,激励的效果会更明显。2。开设“作业之星”专栏。选出优秀、进步的作业,并注以评语贴在墙壁上,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对写字较好、进步较大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而且为写字较差、进步小的同学提供了奋斗的目标。良好的课外练写是对课内书写的锦上添花,它会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把字写好。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10

一、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英语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英语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突出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核心素养是最近十几年才提出来的,最早出现在教育部4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此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课程改革、学科教学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由旧版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的“三维目标”到现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课程内容优化创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与旧版(2011版)相比进行了优化,新增了“主题”、“语篇”。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增的“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更加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11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生命教育

在确切的意义上,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已成为今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实质上表征了生命教育的诉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学;化学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人格状况,关注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尽量体现人类生命的诸多特质。在确切的意义上,化学学科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结构、特征及其用途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其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笔者以为,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中学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书,也是我们化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最方便的资源。化学教材里的很多知识和素材都可以用来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元素化合物就涉及许多有毒性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中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一定的误解。我们化学教师应通过日常化学物质毒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学生应该珍惜生命本身。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二氧化硫作为一种气体究竟具有哪些用途——漂白、制取硫酸还是保鲜?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那些安全装置向学生阐明当二氧化硫气体向外泄露时学生应该如何自救,当然,教师应该首先告诫学生的是二氧化硫气体是有毒气体。另外,一些化学反应具有相当的危险系数,但学生心理上的畏惧会导致自己实验的时候缩手缩脚,此时,教师就应该让中学生懂得遵循相应的科学原则,按照正确的程序和路径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以防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授课过程中,要讲清楚他们的具体危害,努力从相对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发展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提升生活质量。”[1]

再如,中学化学教材中新设置了“化学与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设置上的一个新的亮点,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的集中表现,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路径。这对于增强化学日常教学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质,培养中学生的生命伦理元素,培养他们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突出了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质上表征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深度关注。因为化学实验总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它们会污染自然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后果很严重。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进程中,通过实验教学的诸多安全化设计,以消解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确保化学实验进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必须尽可能地熟悉实验的原理,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可以保证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可以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2]

当然,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化学实验过程,除了需要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化之外,还要尽量回避用活体动物做化学实验。比如,不能为了证明一氧化碳气体的有毒性,就用鲜活的小兔子等动物进行实验;在弄清硫酸腐蚀程度的实验教学中,也不适宜用活生生的鱼类做实验对象。这些都是漠视生命的行为,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从化学生活化视角认识生命的运动和过程

基于化学视角,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征。在生命运动进程中,可以说,每一种生命的元素都有它独特的功能。我们化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厘清主要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和重要功能,比如,钙主要寄存于人体的骨骼中,铁则是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生命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缺水的情境下,血浆中的肾素就会明显升高,于是大脑的神经感受器就发出需要饮水的“命令”。在确切的意义上,从化学视角理解生命本身的运动和过程,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这样一个命题的真实含义,这对我们认知生命和爱惜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选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是困扰生命教育展开的关键问题。”[3]生活其实离不开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细致地落实“生命教育”。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从理论上讲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如果被有机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去,可极大地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中学生从中能够理解、体会自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提高中学生自觉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愿望。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是一项极其漫长和十分细致的工作。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各种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终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同时也切实增加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丽.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三生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2):75-76.

[2]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3-59.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52-154.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中学体育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应地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 是保证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1]。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塑造下一代的全新任务, 中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新挑战, 才能对学生在体育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 才能更好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学体育教师队伍。

1 中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1.1 具有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索和实践能力

当今体育已是一门以“三维” (身体、心理和社会交往) 健康观为核心, 涉及诸多学科知识的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2]。《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的心理学本质是师生情感的多种交流和沟通, 学生只有接受和认可, 才能主动接纳教师的教诲, 欣赏教师的举措, 模仿教师的动作, 而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自然成了是否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前提条件。

1.2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一门学科的灵魂。体育教学要创新, 首先在理念的引导上要有所作为。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 应贯穿在落实《新课标》的整个创意过程中。要彻底打破人的惰性等传统观念和无所作为的精神枷锁, 用《新课标》统领教材建设, 也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的[3]。“课本、课本, 教学之本”, 教材的选编要靠教师来完成, 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改变依赖现成教材的习惯, 带着创新理念, 大量阅读、参考和消化各类已有的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相关信息, 结合地方特色和乡土教材, 探寻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

1.3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 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体育教师的普通话标准程度, 口令运用的声调高低和时机, 讲解的简明扼要, 鼓励学生时饱含情感的点拨、暗示, 评价学生时激昂的赞美、加油等, 都需要经常进行揣摩、演进和改进, 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精益求精。

1.4 具有完善的动作示范能力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 体育教学更多的是直观教学, 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4]。完美的运动技术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外在标志, 也是其树立威信的重要途径。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字书写、皮尺和计时表使用、手势和哨子等体育专用器材的运用技巧。

1.5 具有较好的教研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及外语能力

体育教师要使自己处于学科的领先位置,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多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如目前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短缺, 体育课如何上好?班级学生太多怎样上课?如何减少直至杜绝课堂运动伤害事故;街舞、健身操等如何合理引入课堂?如何创立体育特色学校等等。当前, 体育教师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 使自己的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节时、省力、直观、高效和信息反馈快速[5]。

1.6 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体育社交层面宽,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工具。因此, 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实施、完成《新课标》的教学尤为重要,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适应这种环境的协调、交际能力, 才能使《新课标》、新课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7 注重创造性和创造能力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应表现为关注社会的发展, 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 借鉴新的科研成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符合最新的教学理念, 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2 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 在课程内容方面, 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进新运动类项目, 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2.2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摆脱传统的以发展身体素质, 掌握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竞技体育教育观的束缚, 接受新思想、注重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2.3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和枯燥教学内容,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从中找到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当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4 对体育教学进行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

教师评价的目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效果、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 为教师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 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新课程》标准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对策

3.1 改依附为独立, 主动适应社会意识

要改变社会意识对体育教师的偏见, 将希望寄托于社会意识的转变, 或怨天尤人、妄自菲薄都肯定没有出路。所以, 从“社会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体育教师对此现象的思路。

3.2 明辩体育课的性质, 加强专业技能

首先, 体育教师可以坦然地宣称, 体育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一样有真正的知识传承, 一旦明确体育教学的性质是运动技术练习, 体育教师则更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 长期保持良好体能。娴熟的技术动作和健美的体魄乃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 是无声的榜样, 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

3.3 提高人文素养, 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在众多文化基础知识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外语也不是计算机, 而是人文知识。因为人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 人的问题如人的思想、信仰、人生观等, 非人文科学不能解决。只有当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之后, 才能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莫定基础。

3.4 坚定职业信念, 热爱体育事业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 曾经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 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重温和思考马克思的这段话, 对于今天我们全面认识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 尤其是发现这一职业对于体育教师从业者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能为学生的成长, 学校的发展, 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 用成绩说话, 定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胡毅.浅析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3) :23.

[2]全瑞静.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现状与培养方法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26-27.

[3]宝力高.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2) :36-37.

[4]杨涛.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素质的适应性研究[J].体育教学, 2004 (2) :14.

上一篇:它们与我诗歌下一篇:企业员工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