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1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 如何在开展语文教学的同时, 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胆质疑, 促进创新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少年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 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 教师从课文出发, 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学生们都精心准备, 全身心地投入, 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明代学者张洪说过:“读书, 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生疑, 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只要融会贯通, 都无可疑, 方始是学。”这说明, 质疑有一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循序渐进过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不可能一次完成, 学生对疑难的发掘, 同样不可能一次完成。语文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后的质疑, 小学生阅读课文, 一般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 在读中认会生字。接着是熟读课文, 把课文读得流利, 达到读通。学生读准和读通的过程也是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也有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读懂课文, 就是质疑问难, 抓住重点, 读书讨论交流, 进一步品读课文, 诵读课文, 从而实现较深层次地与文本的对话。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由于新问题不断产生, 那些暂时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处于“愤悱状态”。此时, 教师的点拨、提示、引导, 正是学生所盼望的。所以, 教师可以抓住要点, 讲得很精;学生对教师的释疑也会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通过释疑, 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 爱护动植物的教育。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让他们各抒己见,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二、教学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会自由拓展
自由拓展就是指以“课文内容”为信息点, 以“与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为学习内容, 然后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如学《大瀑布的葬礼》时, 学生提出“在我们海南有什么地方的水资源需要举行葬礼, 来提醒人们保护水资源?”对此我提议学生分组进行“保护水资源”社会调查活动: (1) .访谈当地的居民, 建一座工厂掩埋了多少水池, 带来了多少污染? (2) .调查马路积水、河水浑浊的原因, 了解地方对水源的管理; (3) .讨论对水资源保护的对策; (4) .写建议书宣传。又如学习《海底世界》, 让学主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并从中进行剪辑, 从网上下载有关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 进行整理归纳制成网页, 在小组中展示播放, 不仅把书中介绍的美妙景色存贮脑海, 还能把书中没有写的海底奇妙尽收眼底, 烙进记忆深处。这样, 学生在不同的文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 通过多种学习途径, 必然会得到多层次的收获。
三、教学中创设美的课堂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大纲提出的“培养创造力, 发展健康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美育具有知情意统一的特征, 所以它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要将创新与审美结合起来。如阅读教学,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 提供更多探索的契机, 抓住一个具体的语境, 一个词语, 一个细节,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奥秘, 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写话和作文教学力求在广阔的视野上给学生提供审美创造的大空间,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集体和他人, 引导学生从同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高尚的人格层面上去记叙身边的美好的人和事, 描绘美好的生活, 获得成功的乐趣和审美创新的快感。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阅读课上短时间完成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与诱导, 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 师生交流语言, 交流情感, 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 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样, 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学习目标, 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丰富的情感信息深藏于其中, 而它本身是静止的, 只有人们阅读时才能接受它的新鲜活泼、它的震荡心灵的美。侧重表现自然属性美的咏物诗, 这些诗里, 诗人更多地注意自然景物自身的美, 写景状物比较客观, 如《咏鹅》、《咏柳》、《小池》、《绝句》等。教学这类诗歌, 要从自然物本身的形式入手, 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要注意感知阶段可感性形象和模糊形象的交替的特点, 通过剖析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主旨, 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 感知课文有血有肉的形象。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也会引起我们发笑, 但这是对丑恶事物的蔑视鄙夷的笑。这里的喜剧对象是丑, 斯托诺维奇说“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同卑鄙的家伙打交道很少愉悦而言。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种快事呀!”作者通过对现实丑恶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描写和揭露, 间接地反映自己对美的肯定和追求, 通过烛照美丑来明辨是非, 把生活中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 这叫做”化丑为美”。这里的”丑”已经不是一般的生活的丑了, 而成为反映着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因此也就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学习类似童话或文学作品, 可以使学生在文学活动过程中, 培养识别美丑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激情、热情和感情,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教师要以情传情, 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其次, 引导学生潜心感受作者的情感;再次, 要朗读课文, 有感情朗诵可以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去传情达意, 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 引起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四、教学中引导求异, 促进学生创新
平时学习中, 学生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 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得大胆求异, 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 (逆向) 去想, 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讨论教学中, 学生必须用心听别人发言, 领会各人说话的要旨, 综合各人说话的要点, 然后快速遣词造句, 阐明自己的意见。在发表意见的同时, 还需要听自己的语言, 不断调节。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 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 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 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 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 使水离人, 砸缸放水, 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 鼓励学生大胆求因, 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总结
实践证明,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想说、想做、敢言、敢为,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就能使他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1)落实德育为先;(2)突出能力为重;(3)反映时代精神;(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三个特色:(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突出了时代特征;(3)体现了国际视野。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凸显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20xx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
新课标(20xx年版)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如果现在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那就拿起笔来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字吧。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习作教学强调与儿童生活实际的对接。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五、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变
在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
口语交际能力。六、综合性学习的改变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做了多方面的补充:1、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综合性学习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2、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
七、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总之,《20xx版新课标》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进行研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2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馈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3工作之余,我又一次深入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不断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学习体会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个性的人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传输。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参与的学习方法,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依据新课标精神,积极开展务实有效的教育教学,积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4通过参加学习了xx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培训,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这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
下面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第二,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三,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第四,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还会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宝贵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5国培计划中,我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复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6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7在本次学习中,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想做得更好,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发展,在民族精神上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从情感价值观中对学生有了更深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语文教学生提出了教育方向,在总目标中对学习过程的对个人的爱国精神的培养和了解国家的目标有了更重的讲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吸取名族精华。课文中内容不懂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是课堂的发言者,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和质疑,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资源的整合,运用了许多的电教手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基本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针对以往语文课程的封闭和缺少活力而言的,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在识字中要求了学生正确拼读,纠正地方言的教学出发点,“精要、好懂、有用”这六个字一直被奉为语文知识教学的“六字箴言”。这六个字对语文教师是一个考验能力水平的测试,是对语文知识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情景化、动态化。静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动态用来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对语文学科学习有了指定的框架,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8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在学习新课程标准这段时间里,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曾经的教学观点和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以下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中我也深深感到识字写字的重要性,它是学好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与社会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特别提出了对书写姿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后,让我明白在教学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就我教学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说一旦养成对他们终生受益。
五、注重评价和交流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9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20xx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使我终身受益。体会到了身为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更明确了做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责任,不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定地朝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而在当今形势下,自己可以做的就是先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然后才能发挥引领作用,影响、带动周边的同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0《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第六条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各学段中关于汉字书写也提出明确的要求:1-2年级: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3-4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因此,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课标的要求我谈谈教学中自己在训练学生书写时的几点做法: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坐姿及握笔
坐姿要正,手势要准。写字,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坐姿与手姿笨拙不堪。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写字的工整、标准,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在一年级入学开始就要进行要求坐姿要正,手势要准。
写字的正确坐势和握笔应该是:上身平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一尺左右。正所谓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沿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和“八个字”(头正、身正、肩开、足安)。坐势端正了,还必须心气平静,心正则笔正,笔正字才美。可以教一些儿歌帮助孩子们加深写字的要求。
对学生的坐姿和握笔,教师除提出整体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抓落实,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位。可以经常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学生的正确坐姿和握笔得到强化。
二、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汉字的笔画。
汉字是一种形体艺术,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要写好每一个字就得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力求做到笔画准确,字有动感。所以在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中,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写好汉字起个良好的开端。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汉字的偏旁。
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着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得更好。
3、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学生写字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说出每个字的结构,是属于左窄右宽,是上紧下松,或是上小下大,还是左、中、右宽窄略等等不同情况,仔细观察每一笔或每个部件在田字格的位置后,才让学生识理写字,自主练字,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要学生写:“惠”字,让学生观察分析后,懂得“惠”是属于外框扁型时,左右的竖画要向内收,展肩收脚,不要上下垂直。这样结构合理了,字才会美观。
4、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重心。
汉字以形象为主,规范汉字的重心是均衡的,重心偏上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偏下则使字笨拙臃肿,偏左或偏右又使字倾斜不稳。可见,重心稳了字才会正,字正如人正,人正走四方永不倒。
三、重视及时给学生写字评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1《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这是面对时代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面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变革,让我们一线教师作出应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
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方法多元化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了。
我认为以前单纯传授知识逐步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还有量化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2在这次教材教法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她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习作教学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出发。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xx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xx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追求的是静下来搞语文、学语文、品语文。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总之,《20xx版新课标》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进行研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爱表达,会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3本学期开学初,我们通过市教育学院组织的集体备课和学校教导处下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感觉收获最大,触动最深。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并用其指导我的教学实践,觉得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还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都觉得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语文教学;利用资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36-02
前几天到某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学校是市示范校,办学条件相当好,那节课完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听后我不禁有这样的感受:赏心悦目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听课老师听了身心舒畅,学生兴趣大增,可是我也听到有些老师感叹:咱们的“土枪土炮”跟不上形势了,教改如何搞啊!时下农村中小学办学逐步在改善,但有个过程,我们决不能等先进设备进了学校再进行改革,其实,农村学校在某些方面具备城里的学样所不及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富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改革。
一、以大自然为课堂,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毕业后长期执教于农村。我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只要逢上合适的题材,我总会将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引入课堂,或干脆把课堂搬到田野中,我把它称作“领进来,走出去”。
学习《乡下孩子》时,学生一边读书,一边饶有兴致地讲起自己捉蝴蝶、挖野菜、逮蚂蚱、摘果子的情景,他们在诗中找到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编成小诗。学习古诗《村居》,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阅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相关资料后,我们一起到一个地势平坦、风景秀丽的河岸上(他们常在那里上体育课),那里四周是绿绿的树,堤上有青青的草,头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尖声嬉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用老师做繁琐的讲解,同学们一下子领悟了诗的韵、诗的味……
今年春旱,一进五月,连下两场透雨,同学们都显得很兴奋。那天,我们边欣赏窗外的雨景边学习21课《下雨啦》。(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道路泥泞,但全班同学都到齐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从课文中寻找恰当的语句描绘外面的雨景,并有感情朗读。
“它落到地面上,像敲小鼓……”
“不一会儿,哗啦、哗啦……小雨点汇集在一起,变成小溪,在地上流淌着。它冲干净了石阶,冲干净了操场……”
最后,孩子们齐声诵道:“我们不怕雨,光着头,光着脚丫,追着雨花跑。有的手提凉鞋,有的身披雨衣,有的挥动小棍儿,像一群小鸭……在雨中,我们上学去”。
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稚嫩的童音,多媒体创设的虚拟空间恐怕无法模拟出如此逼真的画面吧!
二、相信学生,让他们体验独特的感受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会带着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来到课堂上,学习了《女娲和人》之后,我们举办一个“神话故事会”,听一个同学讲了《神笔马良》后,我忍不住问:“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画什么?”有的说道:画绿绿的树、红红的花,让世界更美丽;有的想画好多房子,让买不起房的人住进去;有的要画架飞机,开着它去天空看各种各样星星……想象多好啊!二年级的小孩子就有这样的感悟和灵气,真令人羡慕。他们还写出这样的话语:
“杏花开了,树上像下了场雪……”
“如果天天都是春天,树都是绿的,花都是红的,那该多好啊!”
“春天的心灵真美!”
你读了以后,有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些美丽的语言都出自这些不足十岁的孩子之手。张蓬勃种的丝瓜发芽了,问道:“为什么那么小小的芽能‘穿过’那么厚的土钻出来呢?”我肯定了他的问题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但并没直接告诉他答案,只是让他读读《一粒种子》,相信他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我在他的“小笔头”后面写道:“不要看不起小小的种子,它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也想告诉所有的老师:不要轻视我们的孩子,他们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整合教学,拓展空间
多媒体下的语文教学,成功地实现了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数学作文”,这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空间的一大拓展,对于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学习用“数”表示相关事物、收集数据信息时,我让学生用“数”来介绍自己的家。作业交上来,我发现一位平日并不出众的同学写的作文相当不错,他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分段分类进行介绍,他喜欢狗,开篇先介绍家里有多少狗,之后介绍家人、家里的农用车、家具……一片童真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破例给他六朵红花(最高分是五朵),并鼓励他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经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在羡慕之余,也都改好了自己的作文。
四、双向沟通,加强宣传
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赶集”活动。二年级的学生集体去市场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一路上不时收获村民、商贩惊诧的目光和好奇的询问,我感受到:要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单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中国家长只认“分数”不认“人”的片面看法,争取整个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我除了做好家访工作之外,还多次组织家长撰写文章参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可别小瞧这些农村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95%以上的人以种地、打工为生,但其中一部分人的文章颇有文采,甚至有些让我读着都自愧不如。这一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老师在班上朗读他们父母热情洋溢的文章时,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了一份了解和骄傲,对自己的学习添了更多的信心。
要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就需要我们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创造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出合格、优质的人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对新大纲的充分理解, 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 力争做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 一)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只要学生对一个学科产生兴趣, 他们便能发挥出自主学习的无限动力。对此,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小学教学中适时的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是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另外, 课前的引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十分重要, 通常这一点是最容易被一线教师忽略的, 传统的教师普遍认为只要把大纲要求的内容完美的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是严重错误的。传统的古板讲授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尽可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二) 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 它不像数学, 有固定的公式和定理可以遵循, 语文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所以, 语文学科绝对不能单单只遵循书本中提供的知识,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外延和拓展, 而且注重拓展一定要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例如, 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有条件的可以多多参观名胜古迹, 这些活动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渗透理解。活动过后可以多让学生写作内心感想, 这样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
( 一) 结合生活, 融入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重视对学生正确人文观的培养。义务教育全新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地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以培养, 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加以引导。”通俗地说, 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审美观点和道德层次的健康发展, 用以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这个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完美的融入生活实践之中, 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变为开放自由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生活实践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知识, 逐渐达到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 二) 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已有知识的不断自主更新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对书本知识已经明确的基础上, 努力地对出现的问题或者迷惑的知识进行总结, 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课外图书资料等等辅助条件, 对这些不解之处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且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培养,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共同提高, 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三、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 一) 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语文应当着重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所用到的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所有文章, 不管是古诗还是散文, 都是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完美工具。纵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 ( 1) 关于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的《开国大典》《梅花魂》等; ( 2) 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荷花》《第一场雪》《西门豹之宴》等; ( 3) 关于亲情、友情的《可贵的沉默》《他是我的朋友》等; ( 4) 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鸟的天堂》《马踏飞燕》《只有一个地球》等。教师一定要依据文章的不同, 来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点, 只有课前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出正确的情感方向指引。在学生得到正确引导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成分, 这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 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情感体验
在新课标提及的学生情感教育中,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情感体验是最为重要的, 要做这一点, 就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良好, 才能成功地实施小学课堂的情感教育。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如下两点:
1. 尊重学生。长久以来, 小学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一切的好坏评价都由教师做主。当学生遇到某些学习困难时, 教师通常会给学生一些消极的评价, 而这些负面评价的结果通常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正确的发展。当出现问题时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和关爱, 结果就会大有改观。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能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受到教师的尊重, 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会有所提高, 并逐渐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2. 关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体现人性化的根本措施。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可以使学生在父母以外多享受一份来自外界的温馨, 它能让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 是和谐社会关系建立的精神前提。教师如果真心的关爱学生, 就一定要有能力能读懂学生的心, 成功的步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成年人都知道, 想要成功的走进一个人的情感世界, 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要和他成为朋友, 师生关系也如此。当成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后, 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独有的情感特点, 适时的合理的调动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情感是人类沟通的基础, 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而在当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感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突显出来, 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加以合理的运用, 势必会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相当明显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利于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而且从大形势的角度分析, 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让情感成为课堂教学的助色剂, 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4) .
[3]帅晓梅.试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株洲师专学报, 2000, (12) .
[4]朱冬妹.枝枝叶叶总关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学刊, 2003, (2)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 篇5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8、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9、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10、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1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13、精读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14、写作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对写作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5、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左右的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17、努力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每个环节甚至每个问题都瞄准()。
18、凡要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先背;凡要学生(),教师首先做,凡要学生(),教师先做,凡要学生(),教师首先写下水文。
19、“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教师只作(),最后让学生当堂()。
20、本学年课堂教学要求上要突出()环节、()环节、()环节。
21、现阶段推广洋思经验要和()相结合。
(以上5个小题出自洋思经验读本和文件)
22、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乃至语文学习多个环节都离不开(生活)。
23、课堂上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互渗透的特点难以实现的原因,一是(),二是()。()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思路。
24、读了案例十四“老师不好”,对你的启发是()。
25、读了案例三《坐井观天》,你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
26、全面的语文素养包含()、()和()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品位、()、()和思想修养。
(以上五个小题出自《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填空(新课标基础知识)(29分)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4条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6、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8、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新课标及洋思理论:(30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的形成与发展。
2、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_________和_________,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阅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形式。
6、教案是教师执教的基础,应在充分进行集体研讨,把握
要求,深刻领会
的基础上编写。每篇教案应包括、、、、、、、、等内容。
4、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的重要环节。要改变教学中过于重视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 的学习态度,形成的习惯和能力,实现教师
和学生的转变。
5、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的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促进学生
、富有个性地学习。
6、洋思课堂教学的模式是
,在这个模式下进行的三段五环教学,三段指
、、五环指
、、、、。
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以、为根本目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8、洋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功在、、、。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小学语文教师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学语文是一种_表情达意_____和_很强的思想性_____的基础工具。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三字经_____、《百家姓》和__千字文____。
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_生活实践_____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_联系发展_____的观点。
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_2500_____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_日常读写_____的需要。
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_基础知识_____、识字工具和_识字方法_____,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__读写训练____,而且要抓_听说训练_____。
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__反馈____、激励和_调节_____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_平时考查 _____和_ 考试_____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_分析教材的能力_____、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_语言表达的能力____。
10.继续教育具有_延续性____、连续性、针对性、_多样性______、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B.)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D)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C.)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B)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D)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B)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D.)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符合时代的需要
B.体系科学
C.语言文字规范
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DE)A.综合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阶段性
E.实践性
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CDE)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BCD)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四、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文道统一”
2.集中识字
3.阅读能力
4.口头作文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2.低、中、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3.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4.如何理解评估的“全面性”?(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试述如何以《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表情达意
具有很强思想性
2.《三字经》
《千字文》
3.生活实践
联系发展
4.2500
日常读写
5.基础知识
识字方法
6.读写训练
听说训练
7.反馈
调节
8.平时考察
考试
9.分析教材的能力
语言表达的能力
10.延续性
多样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B
2.A
3.D
4.C
5.B
6.D
7.B
8.D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
1.ABCDE
2.ADE
3.ACDE
4.ABCD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2.(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3.(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4.(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三)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
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总量”在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多少?
答: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一、填空 1、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7、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8、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1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2、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赠别)和选拔的功能。
二、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词的分类有(B)
A、主语、谓语、宾语等
B、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C、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B)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
B、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
3、语文教学应在(C)的过程中进行。
A、以教师为主体
B、以学生为主体
C、师生平等对话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对于1、2年级学生,课标规定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3、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4、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
5、“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6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结构;教学手段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兼顾知识传授、智慧培养、个性塑造以及情感交流。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奋战于小学语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教学过程具有一定趣味性
学生的兴趣决定了这门功课的学习效率,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在课堂中毫无生机可言,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例如,进行比赛朗讀、分组讨论、讲故事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多读多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不断的体会与揣摩。同时注重学生的感悟与语感训练,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理解,只要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弄懂文章的主要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准确与规范。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重视自由的读书,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虽然齐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中沉闷的情绪,但是如果齐读过多反而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了解,教师在齐读中不方便及时发现读书过程中的问题,时间长了,齐读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中应该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熟读课文中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段,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在教学课堂上重视教学结构多样化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对每篇课文的具体要求都不相同,课文的表达形式、体裁题材也不相同,对于一些课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着手,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简单的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整节课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与感知,进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学会在读中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需要进行随机的指导,对学生提出一些阅读要求,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如果遇到一些合作学习的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组、后交流,然后进行各组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
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开始多样化,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陆续走入教学课堂中,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充分的调动,例如,在教授说明文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录像,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有趣。另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将课文中的教学重点以及能力迁移练习融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艺术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一名奋战于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自身责任的伟大,提高自身的素养,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进行充分的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效性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2]魏本亚,尹逊才.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J].语文建设,201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7
一、树立小学生的阅读风气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材中,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力的课文比较少, 如果长时间的让学生阅读这种教材类的内容会使学生的想像力受到限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阅读指导,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令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多样的情感,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故事的角色之中, 这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因为小学生可以理解内容的范围比较小, 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时间, 让他们集体在课堂上阅读故事书,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个人阅读技巧得到增强,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 课内和课外方面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授他们阅读的方法, 这些都需以教材为中心来展开。低年级的课文阅读, 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 打好阅读的基础。打好阅读基础的前提是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学习文章的重点。课内阅读的另一种方法是去扩展阅读, 教师应该挑选一篇精巧细致的文章去教导学生阅读, 令学生感受优雅的文字所带来的身心享受, 感受阅读中的趣味。
(二)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教师应该利用一些内容不深奥、简明易懂、比较有趣的故事和歌曲来指导学生阅读, 这样, 教师教导的内容不但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同时言简意赅的文字又能很好的被学生理解, 从而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所以当前教师通常会利用举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和故事等与同学进行交流。讲故事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 而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两个部分, 朗诵不但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培养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推荐阅读一些比较短而精的诗歌和散文。接龙游戏是一项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的综合活动, 它不但可以测试学生自身的词语积累情况, 还可以营造好的阅读风气。
二、如何进行小学生语文教学
(一)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分组探究
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低, 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引入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通常教师跟学生进行阅读互动的材料都来自于教科, 对于小学生来说, 课文中的抽象思维比较枯燥乏味, 因此他们并没有将过多的心思投入课堂。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互动的方法或多媒体教学,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
以故事型的课文为例, 对一些以故事为题材的课文, 例如《青蛙王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播放一些有关青蛙王子的影片和卡通片, 提升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把学生带到相应的情境当中, 加深对于课文的印象。同时还可以设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 使学生充分地体会故事中的情感。语文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学生的阅读的方向,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 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实践表明,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阅读水平的提高都十分关键。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相反, 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 那么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折扣。教师首要教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专心, 全心全意去阅读, 之后还要教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要对优雅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摘抄, 使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途径之一, 所以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只要强化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加强表达能力, 同时还要设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树立一种良好的阅读风气。
四、语结
阅读是人们获取外来事物感知外来事物的方法之一, 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学中可以引入故事情境, 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摘要: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都通过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展开, 并缺少学生和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 同时学生的词库、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也都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本文文通过解析当前教学中的不足, 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浅要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技巧,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建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20.
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8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 只给学生灌输知识,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力求生动有趣。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 教师做导演, 让学生扮演主角,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 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 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他要像导演一样, 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 并随时诊断教学,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语文化”和“再创造”, 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 对话交流, 质疑问难, 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使学生参与语文, 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 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 才会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 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实际, 编拟出具有导向性的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出现, 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层次性。
三、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的提高和深化, 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 研究对象多是文字, 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强。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 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容易导致语文学习兴趣淡化, 能力下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激发情感,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小学语文是比较抽象的学科, 学习语文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就需要语文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四、新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 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 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 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 如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 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语文思想。利用信息技术, 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方式, 如通过网上交流, 能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方便, 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学习任务, 利用学习课件或现代学习工具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甚至可能取得创新成果。因此, 在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充分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等, 以加深对小学语文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 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特别关注中下游的学生:让中下游的学生通过努力也能够看到进步;在难点的突破上, 考虑中下游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上, 让中下游生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上, 注意发现和纠正其不良学习习惯。适时、适度地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成功, 激励学生学好语文。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后, 必然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失去信心和兴趣, 那他就很难做好这件事情。所以每位老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 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尤其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失败时, 我们作为老师, 要投以信任的目光和给予适当的鼓励。当学生注意到你的目光和鼓励时, 很可能他的大脑就会活跃起来, 激发他的思维, 解题的思路可能一下子就会想出来了。事实上,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平稳度比较差, 只要他们感兴趣, 就会克服困难, 努力提高语文水平的。
六、建立学习目标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具备远大的理想,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刻苦钻研, 不断进取。
1. 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
无论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 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 各人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个目标。对于学习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 确定较高水准的学习目标, 对他们是合适的, 能够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而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 盲目地要求他们过高的学习目标, 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 反而会有害处。因为过高的目标, 对他们来讲, 常常是难以实现的, 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旦要求有这样的目标, 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打击, 反而使他们心灰意冷, 对学习成功不再抱有信心, 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 就要确立较低的学习目标, 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9
一、构建开放、自由的教学课堂氛围
自从实行新课程标准后, 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去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如介绍到《黄果树瀑布》一文时, 老师应构建出最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 先简单地让学生阅读一下文章, 然后在不断地引导过程中, 让学生踊跃地发言。比如, 我问:“有谁去过黄果树瀑布啊?”“去过的有什么感受呢?”让那些去过的学生简单介绍黄果树的美景, 而让那些没去过的同学听完介绍后说一下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切实感受。最后可让学生对到底值不值得去“黄果树瀑布”进行热烈的讨论, 结合实际认识状况来表述其想法。在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里, 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 尽情地表达, 高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强调导入课堂教学的过程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有几项新建议, 里面有一条就是必须时刻注重学生身心方面的总体需要,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的情绪和爱好。学生要在各学科间学会“换频道”。由此可知, 老师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 设计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教学方式, 在最开始就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给吸引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语文课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讲到《秦兵马俑》一文时, 可以选择一段战争场面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沉浸在战争时代中。可提供古代的座驾、兵器等图片, 还可以搜出一些详细描绘兵马俑脸庞的图片, 让学生画成面具戴上, 扮演相应的角色, 模仿一些类似的电影细节“战斗”。这样抓住学生注意力之后, 再跟学生介绍一下兵马俑的来历、历史。
三、用口语化形式大胆“讲”
老师在教学时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必须会讲课, 要懂得利用语言去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部分老师经常在上课时读课本, 一点变化都没有。举例来说, 一位老师在讲《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 整节课都是以散文形式来进行教学的, 没有任何的灵动性。换句话讲, 语言、句子听上去虽然很优美, 连续介绍了星星、云以及鸟等自然景物, 可是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仅仅起到了点缀的作用。由此可知, 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特别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时候, 更要自然、灵动、亲切、易懂。
四、加强师生间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发言时想到哪说到哪, 没有事先组织好语言, 结结巴巴, 甚至容易发生卡壳现象。其他学生可能会有点嫌弃的心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必须参与其中, 而且要有度地、有技巧性地指导。在讲《负荆请罪》一文的时候, 在学生阅读过文章之后, 为了让学生们更了解前因后果, 老师直接将学生分组, 让他们按小组、分角色去扮演, 再根据上课获取的知识去总结。待时机成熟后, 老师直接问, 各小组抢答, 答对次数最多的小组, 老师给予表扬。最后, 老师让每个小组派个代表出来, 表述自己小组的最终结论, 说出自己对负荆请罪有何感想。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环节中, 学生竞争地参与了学习。
五、注重整个语文教学模式的丰富度、灵活性
学生在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之前, 他们肯定希望这节语文课足够新颖、足够精彩, 要充满趣味性,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枯燥、无趣的语文课。实际上, 目前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主要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要是学生作为主体, 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重”。所以, 老师在教学语文课程的时候, 应根据各个教学内容, 灵活多变地展开朗读、辩论、角色扮演、实际动手、竞赛的活动来教学, 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产生好奇心理, 进而强化他们学习的趣味性, 增加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自主性。
两岸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篇10
一、前言、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
大陆版的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台湾版未有的前言、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前言叙述了新时代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和重要性, 以及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性质则明确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本质, 以期达到提升文化修养和自身精神成长的目标。课程设计思路描述了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特点、各学段编排要求和实施建议等。
二、课程理念与基本理念
大陆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等同于台湾版中的基本理念。相对于复杂的、较抽象的、长段描述的大陆版课程理念而言, 台湾版则显得简洁而具体:第一,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 培养学生有效应用华语文, 从事思考、理解、推理、协调、讨论、欣赏、创作, 以扩充生活经验, 拓展多元事业, 面对国际思潮。第三, 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以体认本国文化精髓。第四, 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工具书, 结合资讯网络, 借以增进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大陆版和台湾版对课程目标的不同陈述中, 是否从学生发展角度陈述是两者的主要差异。台湾版中首先明确陈述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其次表述了基本能力与课程的相对应的目标。如在“主动探索与研究”的基本能力方面, 相应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培养探索语文的兴趣, 并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大陆版则更侧重于“语文”课程能力, 而非学生的基本方面。换言之, 大陆版更局限于“语文”这一门课, 而未站在一个教育总纲、培育一个全面的、自主的、有思想的学生来陈述和确定课程目标。反之, 台湾版的课程目标和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范围更加具体明确和与时俱进, 如在培养“运用科技与资讯”基本能力方面, 相应的课程目标为:“结合语文、科技与资讯, 提升学习效果, 扩充学习领域”等。
四、学段目标与内容
大陆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等同于台湾版中的“分段能力指标”。
比较两者可以看出, 无论是大陆版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亦或是台湾版中的注音符号运用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其实对于语文课程基本的学习思路是保持一致, 达成默契的。只是大陆版中的描述是概述性的, 宏观的, 台湾版中出现很多指导性的, 相对更加细化的较多, 对于阶段性学习有明确的指标。比如对于写作的指导中, 大陆版要求学生: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2.多角度观察生活, 表达力求有创意。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台湾版则是针对训练学生不同基本能力而提出不同的课程学习能力指标, 表现在写作能力培养上则为:1.能确立主旨, 拟定大纲, 并完成写作;2.能养成反复推敲的习惯, 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更具特色;3.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技巧, 让作品更加精致优美。
五、实施建议/实施要点
实施建议 (大陆版) 占课程标准的67.5%, 实施要点 (台湾版) 11.1%, 分段能力的指标说明占86.7%。由此我们看出, 台湾版注重对课程的能力培育说明和指导, 而大陆版注重课程“标准”的指导。
大陆版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台湾版则对教材选编原则、教学原则、学习评量三方面阐述了其实施建议。以下对于大陆版和台湾版的中学阶段的实施建议进行比较。
关于教材的文言文 (古诗文) 选文方面, 大陆版通过提供附录来作为参考, 台湾版则是通过内容和比率来指导。关于阅读教材, 大陆版用附录、阅读量建议, 台湾版则无。关于教材图表/插图编排方面, 大陆版无具体指导, 台湾版则明确:应配合教材内容、学习需求, 提供合适之插图或图表。插图主题要正确, 画面要生动有趣。第四阶段以文为主, 插图仅作必要之辅助。关于教材整体编辑, 台湾版特别提出“各册教材编辑要旨宜检附规划架构表, 以便教师及家长参考, 并供学生复习与统整。教学指引之编辑亦同。”大陆版则未提到。
六、结语
通过对比大陆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 (国语文) (2011年版) , 大陆最应该借鉴台湾版中的关于培育能力的具体化、细则化以及培养学生的精细之能力等方面, 课程纲要需细化, 如果没有细节性的课纲, 再好的课纲、课程目标也没有指导性。我们太关注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至于把培养学生的精细之能力给忽略了, 而它正是中学阶段学生最易也最应该得到培养的能力之一。相信这些不应该被忽视的培育能力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将会得到重视和改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委 (台湾)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 2011
[2]教育部编委.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11
阅读材料的选择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相当多的学生往往对语文老师推荐或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缺乏兴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教学建议。
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当今学生喜爱的阅读材料的排序为:
1.具有流行风格(快捷、幽默、直观等)的读物;
2.同龄人所写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
3.与教材同步的、有利于课内应用的材料;
4.传统意义上的名著名篇。
固然,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其盲目性、有其阅读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一味迁就。但是,阅读选修课阅读材料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其多方面的精神需要,不让学生做阅读材料的奴隶。
二、选择对学生适合的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阅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书刊的选择是否适当。
因此,语文老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选修课内容的要求,把握三项标准,指导学生做好读物的筛选工作:
1.思想性。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读物,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积极防范、抵制荒诞、凶杀、迷信等类坏书对学生的毒害。
2.可受性。所选读物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助于他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3.广泛性。自然、社会、历史、地理……,应广泛涉猎,无所不读。阅读面广,见识就多,收获就大,综合素养就会提高。
阅读过程的监控
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把阅读选修课的材料交给学生,至于阅读目的的理解,阅读过程(包括结果)的监控,往往做得很少,甚至于放任不管。为便于有效地指导和监控,教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学习组的作用,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组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同时,还可运用必要的书面记录手段。为此,可设计阅读卡片。
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以书面形式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便于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
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选修课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得法”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精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有这些“重点”,都属于“精读”的范畴。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精读”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读书笔记又有多种形式,应根据阅读目的要求、自身能力作出选择。如:
1.作批注: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2.做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以备学习研究之需。
3.制卡片:制作的卡片,要注明来源,分门别类,定期整理。
4.写札记:札记,是读书后写下来的心得、体会。写札记要紧扣原文,不随意曲解作者的观点;要用自己的话来写,有真情实感;要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有现实意义。
二、指导学生注重“略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观其大略、整体感知的略读功夫更是不可或缺。《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和“略读”相提并论,其目的就是要训练、培养学生既能准确(精读)、又能快速(略读)地把握信息点的能力。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目的确定。选修课上,拿到阅读材料,先要明确:我为什么读,想得到什么。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获得一般性信息,则一般适于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学类佳作,想品味妙言佳句,感悟真情实感,则宜于精读。
从不同角度分,阅读的方法有多种,如:比较阅读法、专题性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积累性阅读法、探究性阅读法等。许多名人都有成功的读书法,如:孔子,学思结合法;刘勰,披文入情法;朱熹,熟读精思法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选用、借鉴,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阅读阵地的建设
阅读选修课的主阵地,无疑应是图书馆。学校应面向所有年级、全体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依课时、按课表、定场所,正常开设阅读选修课。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1.征求订刊意见
每到报刊征订阶段,阅览室应向学生发放表格,要求他们写出自己喜欢阅读的报刊的名称、刊号等,经过研究、筛选后订阅。
2.培训管理人员
从报纸期刊的上架、阅览室里的卫生到阅读秩序的维持等,阅读选修课各环节的管理,都放手让各班挑选出的学生管理人员参与。
二、优化学生读书环境
《课程标准》为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课程模块,开设阅读选修课。阅读课上,学生的座位,按模块小组组合;阅览的场所,按模块组合轮换;阅读的材料,按模块组合发放,并由图书管理人员负责调配、更换。学生们在既定的课程目标下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合作交流,大大开阔了视野,得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三、建立学生阅读档案
《学生阅读档案》案卷的内容包括:每次阅读活动的课题申报、活动计划、课时安排及过程记录;各种阅读竞赛的内容、获奖名单记录;学生借刊还刊、图书管理员队伍培训记录;阅读指导工作和工作检查记录等。阅读档案的建立,既反映了学生阅读管理工作的全貌,又为今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阅读活动的配套
鲁迅先生一向强调学以致用,他曾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为增大阅读选修课的教学效应,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举办配套的阅读实践活动。如:
一、读物推介会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不同,读物来源有不同,读物品位也有不同。可指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认为有阅读价值的优秀读物介绍给自己的同学。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心得交流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现自己的读书成果。”据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不定期的交流活动。一般是以读书小组为单位,每组推出一名代表,就本组阅读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在全班发言。交流读书方法,交流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等。
再如,学校可编定阅读选修课的校本课程,成立读书俱乐部;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图书节、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藏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班级可利用语文早读或语文课前的3-5分钟,进行读书汇报活动。
阅读评价的开展
阅读评价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阅读选修课的评价,要注重阅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等)有序进行。
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监控等功能。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而,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是今后一段时期阅读选修课程构建的重点工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12
如果按照三维度的方法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具体的识字教学教学目标, 具体的解析如下:
一、识字与写字
知识与能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解析以上内容, 要认识到识字教学是以识字、写字为主要目标, 但目标的完成要以正确的笔顺规则、合理的间架结构、端正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前提。我们可以发现, 学习较好的学生往往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写字歪七扭八, 反复涂抹且姿势难看。这足以说明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等亦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不可忽视。很多老师只知教学生识字写字, 而忽略其它, 造成教学失误。客观上, 应该说低年级识字量是十分大的, 平均每天要完成8个字左右。但是会写与会认, 要求并不相同。不少老师不分识字与写字, 课本上所有生字都要求学生写, 一天的量大大超过8个, 学生任业任务繁多, 自然就成为负担, 难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难以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目的, 并且对于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就往往忽略, 无从考察。久而久之, 就会造成识字教学效率低下, 导致学生成绩差。
二、过程与方法
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尤其要掌握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加强技能的指导;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解析以上内容, 我们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 加强技能的指导。而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是识字教学方法单调, 训练方法单一。广大教师主要以大量读写, 反复强化训练来实现识字教学目的, 呈现出机械重复现象, 主要做法表现在让学生反复抄写生字, 忽视了字音、字义, 这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又很难实现识字教学的目标, 致使收效甚微。教给学生识字基本方法, 《课程目标》中已经给了提示:即一年级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与写字,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二年级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来识字。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与写字, 既可利用象形字、形声字特点规律来帮助识字。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学生识字过程中, 可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课程目示》) 。
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图画法。如教学象形字“月”, 先让孩子观察象形字“月”和图片中的月亮, 让学生在字与图中产生联想, 在对比中发现规律, 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在教学形声字“情、晴、请、睛”时, 让孩子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利用形旁去推测字意———“情”和心理有关, 所以是竖心旁;“晴”, 有太阳的天气是晴天, 所以有日字旁;“请”是一种文明的语言, 所以有言字旁;“睛”, 目就是眼睛, 所以有目字旁。
动作识记法。如“蹲”字的字形比较复杂, 这时如果要学生做一个下蹲的动作, 然后再出示这个字, 通过认读加上学生前面做的动作, 他们一定记得很牢。同样的方法还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
儿歌记忆法。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 而且效果很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编一些识字顺口溜,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一些形近字的辨别, 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间, 小日回家大门关;问, 小口敲门别开门;青, 牛羊吃草, 草儿青;清, 吃完喝水, 河水清;告, 一口咬掉牛尾巴, 小牛要去告妈妈。
在识字教学法结合在学习中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 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解析以上内容, 我们要认识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 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 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但是, 由于方块字本身不表音, 课文中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 而且一些教师思想上对识字重视不够、方法简单, 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花工夫指导识字;学生与生字经常见面的机会不多。老师对学生错则批评, 惩罚。因而, 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 就喜欢上汉字, 爱上汉字, 从而主动识字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行动中去激发、去培养。怎样激发, 怎样培养,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 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 因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老师而言, 就是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具体可行地采用多种途径, 让学生“乐”学。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 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 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 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 学生的兴趣浓, 主动性高,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采用直观的教具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 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 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时, 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 尤其是电教手段, 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还能使创他们很快地领悟字词的意思。实践证明, 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 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 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3. 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 爱听好话, 只要教师一表扬, 便劲头十足, 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而一旦受到批评, 则萎靡不振, 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学会‘哄’孩子”, “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 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以表扬为主, 我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有进步了, 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 学生表现出色, 我还会和学生一起鼓掌,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4. 在生活中识字,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看拼音读物识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四年级07-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06-28
城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2-0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高年级阶段目标08-13
小学语文课程07-18
中小学语文课程07-04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标准09-10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06-02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07-13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