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2024-06-2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8、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9、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10、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1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13、精读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14、写作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对写作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5、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左右的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17、努力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每个环节甚至每个问题都瞄准()。

18、凡要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先背;凡要学生(),教师首先做,凡要学生(),教师先做,凡要学生(),教师首先写下水文。

19、“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教师只作(),最后让学生当堂()。

20、本学年课堂教学要求上要突出()环节、()环节、()环节。

21、现阶段推广洋思经验要和()相结合。

(以上5个小题出自洋思经验读本和文件)

22、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乃至语文学习多个环节都离不开(生活)。

23、课堂上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互渗透的特点难以实现的原因,一是(),二是()。()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思路。

24、读了案例十四“老师不好”,对你的启发是()。

25、读了案例三《坐井观天》,你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

26、全面的语文素养包含()、()和()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品位、()、()和思想修养。

(以上五个小题出自《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填空(新课标基础知识)(29分)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4条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6、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8、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新课标及洋思理论:(30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的形成与发展。

2、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_________和_________,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阅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形式。

6、教案是教师执教的基础,应在充分进行集体研讨,把握

要求,深刻领会

的基础上编写。每篇教案应包括、、、、、、、、等内容。

4、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的重要环节。要改变教学中过于重视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 的学习态度,形成的习惯和能力,实现教师

和学生的转变。

5、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的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促进学生

、富有个性地学习。

6、洋思课堂教学的模式是

,在这个模式下进行的三段五环教学,三段指

、、五环指

、、、、。

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以、为根本目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8、洋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功在、、、。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小学语文教师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学语文是一种_表情达意_____和_很强的思想性_____的基础工具。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三字经_____、《百家姓》和__千字文____。

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_生活实践_____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_联系发展_____的观点。

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_2500_____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_日常读写_____的需要。

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_基础知识_____、识字工具和_识字方法_____,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__读写训练____,而且要抓_听说训练_____。

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__反馈____、激励和_调节_____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_平时考查 _____和_ 考试_____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_分析教材的能力_____、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_语言表达的能力____。

10.继续教育具有_延续性____、连续性、针对性、_多样性______、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B.)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D)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C.)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B)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D)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B)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D.)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符合时代的需要

B.体系科学

C.语言文字规范

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DE)A.综合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阶段性

E.实践性

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CDE)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BCD)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四、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文道统一”

2.集中识字

3.阅读能力

4.口头作文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2.低、中、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3.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4.如何理解评估的“全面性”?(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试述如何以《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表情达意

具有很强思想性

2.《三字经》

《千字文》

3.生活实践

联系发展

4.2500

日常读写

5.基础知识

识字方法

6.读写训练

听说训练

7.反馈

调节

8.平时考察

考试

9.分析教材的能力

语言表达的能力

10.延续性

多样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B

2.A

3.D

4.C

5.B

6.D

7.B

8.D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

1.ABCDE

2.ADE

3.ACDE

4.ABCD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2.(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3.(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4.(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三)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

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总量”在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多少?

答: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一、填空 1、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7、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8、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1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2、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赠别)和选拔的功能。

二、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词的分类有(B)

A、主语、谓语、宾语等

B、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C、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B)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

B、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

3、语文教学应在(C)的过程中进行。

A、以教师为主体

B、以学生为主体

C、师生平等对话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对于1、2年级学生,课标规定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3、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4、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

5、“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6、“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2

江苏省高三语文复习一般都会研究《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 但是很多人可能会遗忘《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使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精神, 切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课程目标要求, 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特别制定的。可以看出它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具体化。《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制定的标准必然是符合《课程标准》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高三语文复习回归《教学要求》就是回归《课程标准》, 也是回归复习的常识。

二、具体细化

下面我选择《教学要求》中“阅读与鉴赏”这一部分与《考试说明》对照, 来说明“考试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一) 阅读与鉴赏的指向:“立人”

《考试说明》中具体落实《标准》中“感受与鉴赏”的要求是:“中外又学作品阅读鉴赏, 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要求学生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在2009年江苏卷的《上善若水》和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中有明显体现。《上善若水》借都江堰的建造科学, 功效持久以及治理都江堰人的功绩说明最高的善就如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竞高下”。这种“上善若水”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底蕴。《这是你的战争》强调个人的追求在于国家大义、民族危亡之际的取舍, 体现了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是指向《标准》的。

(二) 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整体”

《标准》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应在《考试说明》中就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 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 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几年高考题加重了对这类题目的考察, 其目的就是强化《标准》在日常教学中的指向作用。请看以下题目:

1.《麦天》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2007年) ;2.《侯银匠》:小说第二段 (“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 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2008年) ;3.《都江堰》: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 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2009年) ;4.《谈静》:文章题为“谈静”, 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 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5分) (2010年)

这一块是近年高考中尤其注重强调的题型。从能力上来说, 这是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贯彻“整体阅读”, 即“整体”—“局部”—“局部”;“综合”—“分析”—“分析”的阅读过程。

(三) 阅读与鉴赏的重点:“内涵”

《标准》中提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 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看《考试说明》中指向更明确:“‘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 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2010年的《溜索》最后一题是此类要求的典型体现: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这道题目的参考答案是: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 相互信任, 关心爱护; (3)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 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人物、动物乃至峡谷在这里都需要学生能从形象的角度出发, 注意内涵的“多义性”和“象征性”。

三、尊重常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3

作为高中新课改首批试验区,2007年山东省、广东省分别单独命题,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命题。其主导意识是凸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这3套试卷在结构技术及命题质量上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是高考语文科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是充分发挥考试效能的关键。

二、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构建

所谓评价标准,是指在某类或某种考试中应试者在规定测试要素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要素,即测评的准则和尺度。构建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评价依据。

《课程标准》是语文高考命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有两点是语文命题的旨向:一是测试语文素养,二是选拔人才。

同时,语文命题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客观实际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选修课程包含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校的教学是有选择性的。

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从学科特征上来说,语言知识与表达、阅读与鉴赏、写作等三大知识与能力涉及语文科的整个体系,无论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对高考的命题与解题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高校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命题就必须围绕必修课程,贯彻《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因素,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目标是语文试卷内容与能力落实的轴心。

三、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要素

《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知识与能力体系。

1.内容要素

命题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个方面。必考内容有:①现代文阅读;②古代诗文阅读;③语言文字运用;④写作。选考内容有:①文学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和选考)及能力层级要求。

2.能力要素

《课程标准》从A、B、C、D、E、F六个层次对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等次。

《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的划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征,即重视基础(识记与理解)、强调能力(分析鉴赏)和突出应用(表达应用)。根据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创新性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即探究能力。目前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测试侧重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拓展,即从文本出发,让考生结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谈谈看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试题,评分时要注重“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四、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想

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和对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3套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对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提出以下构想。

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试卷的核心要素,考什么是试卷的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我们仍将内容定为七个板块,下面对各板块进行分说。

(1)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属于语文科的常规考点。2007年各卷设题情况如表2所示:

语言基础知识一直是语文试卷的稳定内容,相关知识内容已经全部放开,命题时可以从中有选择地拟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成语、病句的考查率为100%,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实,语音、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和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识记常见的作家作品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命题时应该从上述考点中选择3~5个拟题。

(2)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科技文阅读和现代社科文阅读。通过阅读这类浅显的文章,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筛选和整合,以及推断和想象能力。2007年新课程高考这部分设题情况如表3所示:

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选材均为社科文,拟题全部放弃了对理解概念和推断想象的考查。

如果从阅读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部分还涵盖了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此,现代文的小阅读应该将科技文纳入重点内容。当然,考虑到选材的轮换性,也可以选择社科类文章,但是应该将科技文作为主流选材。至于测试的内容,筛选信息、把握内容可作为常考点,理解概念、推断想象仍然应该作为考查内容。

(3)古代诗文阅读

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命题情况如表4、表5、表6所示:

2007年新课标各套试卷,无论是材料的难易还是考点的布局,基本上与多年来各省市命题的思路一致。值得肯定的是选材视野开阔,既有传记也有小说。诗歌鉴赏的考查排除了唐诗宋词,取而代之的是宋诗和清诗,这主要是从避免考生猜题和避免与平时训练“撞车”的角度考虑,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名句名篇的默写内容主要源自课内,考生即使对课外诗句不熟悉,也不影响答题。

我们认为,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保持基本稳定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这是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过渡阶段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标准》的稳步落实,可以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选择性地使用主观性简答题,使古诗文阅读考试趋于理性和成熟。

(4)文学作品或实用文的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各套试卷均选择现当代散文(间或选择小说)作为阅读材料。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与非课改区命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一板块的变化上,命题情况如表7所示。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以上3套试卷都把保证“平稳过渡”作为第一原则,在实用文的选材上,山东卷的新闻、广东卷的访谈、海南/宁夏卷的传记都是很好的材料,这对今后实用文的考查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鉴于散文、小说等阅读材料在必修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阅读又是常规的考查内容,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现代文阅读中的选修内容完全可以独立作为考试内容,不必单列为选考内容,原因有三:其一,实用类文本固然有文体的差别,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因文体的变化而有别,不会因文体的变化制约阅读效果;其二,只是考查阅读能力,并未对实用文本的写作知识作识记考查,考生的读写思维仍然在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中进行,其阅读质量也并不受文体影响;其三,选修课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考试时如果只把它当成选考内容,会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5)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试一直以来深受关注,在非课改区被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按照考纲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可以设题的范围很大。2007年命题情况如表8所示: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仿写句子,仿写句子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是仿写与创造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故近年来少有省市使用。二是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将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变换句式限制性较强,较难体现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开放性特点,所以近年来也很少受到青睐。相反,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图文转换、广告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都成了命题热点。

(6)作文

作文历来为命题人所重视,而作文命题的取向是检测考生的文化品位、思想品质和思维水平。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明显,视角各异,呈多样化趋势。

首先,改变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19套试题中,命题作文共有10道(9套试卷,其中江西卷为二选一),材料作文5道。其次,关注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如北京卷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句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的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但无论立意有多少种,都必须来自这句诗。可以说,这道题将开放与限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再次,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如湖北卷的作文题。

新课程高考的3道作文试题仍以话题作文为主。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集开放与限制于一身,内涵丰富,极富启发性和思辨性,有利于考生调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广东卷的“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物质的传递,也可以写精神的传递。

其实,对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借鉴《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小论文的形式,或国外作文命题的方法,从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智慧、社会生活等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题型要素

我们提出如表9所示高考语文题型及比例构想:

在题型的选择上,选择题、简答题、表达题为主流形式,值得深入研究的是鉴赏题和探究题的选择运用。

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这标志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到鉴赏能力再到探究(研究)能力的逐层递进。但是多年以来,出于阅卷评分的考虑,语文探究性试题的步子迈得并不大。

广东卷的第15题和18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第15题侧重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只要把握了作者的观点,答案就非常明确。第18题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比第15题更显开放。

山东卷的第22题也是从探究的角度拟题的,客观地讲,这道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探究的理念,而且这种探究是在一定的文章阅读的限制中完成的,这既能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又不会使评分标准失控。

4.难度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利于三个方面:其一,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中语文知识能力的要求,体现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二,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适当拉开得分坡度;其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次语文新课程模式可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因此,试题应该侧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其难度比应控制为5∶3∶2,其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5~0.70之间。

5.分数要素

高考语文卷总分为150,除作文题60分外,其余部分在2007年3套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及理想比例如表10所示:

山东卷和广东卷的赋分大致相同,而且与全国其他大纲卷大体相同。值得肯定的是,海南/宁夏卷给文学作品/实用文阅读赋分25分、语言文字应用赋分20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卷与大纲卷的差异,而且将文本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值得倡导。

6.长度要素

语文试卷的长度以试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为重要依据,过短或过长都不严谨、规范。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试卷字符均在9000左右,书写量约为1200字,试卷总体控制在8500~9000字是符合考生阅读思维和书写时间要求的。

7.时限要素

高考语文答题的时限为150分钟,这与考试试卷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难度要素和长度要素密切相关。这几年的考试总的态势是好的,没有出现考生完不成试卷或剩余大量时间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关乎高校人才的选拔、《课程标准》的科学实施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向。为了确保高考的考试效能,为了平稳地从大纲版过渡到课标版,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卷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改革的步子仍然显得小,或者说新课程高考对选修内容的关注还不够,这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4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设计了哪几个学段?

4.学段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5.课程目标从哪三个方面加以设计?

6.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背诵多少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应有多少万字?

7.第四学段从哪几方面提出了要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多少字?

8.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表达方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多少万字?背诵优秀诗文多少篇?

9.初中阶段写作常用文体有哪些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多少次?其他练笔不少于多少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多少字的习作?

10.第四学段对讨论问题,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11.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主要指哪些活动?

12.课标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13.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14.写作教学要抓住哪些环节指导学生写作?

15.课标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16.课标提出了哪些评价建议?

17.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什么?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8.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考察的着重点是什么?

19.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20.教材编写建议有哪些?

21.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格有哪些?

沈颖颖意见:

老师整理得已经很周全了,我觉得新课标会在三种题目中出现:

1.选择或填空题,这一类题目会考一些大框大条或硬性规定类的,比如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背诵多少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应有多少万字?学段目标从哪几个方面提出要求的?

2.说课,这一类题目主要是明确新课标对各类文体的要求,比如文言文、议论文等应达到怎样的要求;还有就是明确对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要求。

3.案例分析题,仔细观察题目给出的设计或教学流程有哪些不符合新课标的,或名义上打着新课标的旗号,但实质华而不实等等,针对这一类题目主要是明确合作探究、阅读或写作要求等。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篇5

一、填空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和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3.语言技能包括、、、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4.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5.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6.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

7.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的思想。

8.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5、6年级应完成级目标;

9.《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的教学途径。

10.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判断题

1.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只是一种测试方式,它主要是为了检测英语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它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

2.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4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词性。()

4.英语学习二级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5.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6.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7.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8.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之一。()

三、案例分析

1、爱画画的小男生

一次英语课上,教学内容为“Is there...?”句型,我的课上得很投入,学生们的反应也非常活跃。正当我得意时,我发现一个小男生始终低着头,右手来回地在一个本子上快速地画着什么。他很投入,根本没察觉到我在他身边。我看到他正在画一台电脑,转眼间,一个主意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微笑地对他说:“May I use your picture?”他如梦初醒的站起来,双眼惊恐地盯着我。我重复了一遍:“Feng Hao, May I use your picture?” 他愣了一下,机械地回答道:“Sure, here your are!” 回到讲台,我开心地向全班同学问道:“What’s in the picture? Can you use“Is there..”to guess ?”或许全班都想帮他,大家纷纷举手猜测。他呢,正在为老师用他的图片做教具而得意呢,刚才的恐慌一扫而光,很快投入到课堂当中。

请你谈谈对这位教师在关注学生方面的看法。

2、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儿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满心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真是眉飞色舞,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小红花“飘”光了,没有得到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起的那股子劲儿一下了泄光了。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枫叶的背面都藏着单词宝宝,谁能把这些字读准了,这片枫叶就这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只有几片小枫叶,都一窝蜂似的冲到前面,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课堂顿时失去了控制,教请你对这位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英语课程标准试题答案

一、填空(共10分)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3.语言技能包括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4.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5.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6.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

7.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8.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

9.《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10.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判断题

1.(×)2.(×)3.(×)4.。(√)5.。(√)

6.。(×)7.。(√)8.。(√)

三、案例分析

1、爱画画的小男生

这样做的方式很妥,教师做到真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教案设计以外的信息。教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图纸,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包罗课堂所有活动,也很难全部预计到学生的反应和各种随时发生的教学信息的出现。这位教师关注来自学生的信息和课堂随时出现的情况,并及时加以利用,增强语言的真实性,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师这样做不妥。最大的缺点是进行评价时,使用过多繁琐的评价工具,占用过多的教学进间进行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学习态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就不必要让学生知道,而是由教师进行可称为隐性的评价,有的竞争性评价,可无声地记录或粘贴在黑板或其他位置,作为显性评价。总之,评价活动不应该太夸张地占有教学时间,而应该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和谐融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4.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灵活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英语课程设计思路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目标结构,保证国家英语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哪四个方面?

1.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教学内容和要求重复,一刀切等现象,保证英语教学的连续性。

2. 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多教学模式的建立。

4.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英语课程目标按照国际通用的能力水平设立几个级别?各级别都适用于哪个年级?

设为九个级别。

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三、四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五、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七-九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它建立在哪几个方面的基础上?每个方面都起什么作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六、一级课程总体目标描述是什么?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文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七、二级课程目标总体描述是什么?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和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比不管减数简单的故事、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八、«英语课程标准»的里六条基本理念是什么?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

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九、请阐述小学阶段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语语言的含义;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写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

十、《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标准》以人为本,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对各级目标以学生“能做什么(can do)”的形式具体描述该级别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操作性要求。

十一、什么是评价?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包括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估两部分。它是根据英语学科教育的目的及原则,对教育过程和听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十二、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什么?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

4.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十三、英语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 课程评价要自始自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和鼓励性原则,要有益于保护并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学习现状又反映学生发展潜能。

3.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的原则,提倡教师与同学的合作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4.课程评价要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要注意评价的过程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十四、简要说明你本人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发挥)

十五、情感态度指的是什么?

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十六、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情感态度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特征之一。

十七、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1.使用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 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 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

十八、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相互交流的渠道。

3.结合外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

4. 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十九、《标准》中学习策略可分为哪几类?

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二十、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1. 加强反思和监控。

2. 根据学习风格调整学习策略。

3.注重交流和相互学习。

4.教师要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十一、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区别?

英语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技术或技巧,类似于足球中的技术;而学习策略则是对何时使用何种技术和技巧的决策过程以及对技术、技巧本身的认识,类似于足球的战术。学习策略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和认识也是学习策略。

二十二、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哪几点(至少说出三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 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的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十三、探究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在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有的情况学生可以自己确定专题。

二十四、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二十五、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有什么重要意义?(至少说三点)

1. 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活动。

2. 任务驱动型学习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

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我的不是,有助于激发自己完善的欲望。

5.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6.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每个学生扮演着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

7. 在任务型学习中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因此有助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学生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8.学生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把所学语言顺利地应用于真实交际。

9. 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知识传授比较重大的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十六、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的目的?

1.学习人际交流,用所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感情,建立和维持某种人际关系。

2.学习从社会媒体获取用语言传播的信息,并付之应用。

3.学习欣赏与所学语言水平相当,但语汇有所扩展的作品,如故事、诗歌、歌曲、戏剧等,并能对其作出反响,甚至自己进行创作。

二十七、任务活动的类型介绍。

1.信息传递型

2. 推理决定型

3. 观点阐述型

二十八、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在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中,教师角色比较丰富,教师首先要通过任务驱动型学习,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技巧,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交际进程起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不但应该是课堂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还应该充当学生的“活字典”、“资料库”,从教师的职责出发,观察、监控课活动的进展。二

十九、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给予了教师创造的空间,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跨学科教师之间沟通,相互交流的灵感启迪等,比如,新课程标准如何得到家长的理解,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案如何得到校长的支持等等,于是教师的性格、心态、气质将随之变化,工作能力将得到很大提高。

十、对教师评价变化有哪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6

一、填空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我 国 的 国 歌 全 名 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曲作者是(聂耳);词作者是(田汉)原名是 ;(义勇军进行曲)。

二、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

答:(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志远小学品社(生)教师理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

中()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A.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健康、安全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合课程 D.生活课程

3.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功能主要是诊断与调节功能和()功能。

A.强化与教育 B.终结性评定

C.比较与分等 D.提高与尊重

4.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5.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是()。

A.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B.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C.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D.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

6.教学“神奇的手”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做“手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的活动来感受手的神奇。

A.会做事的手 B.会说话的手C.会表演的手 D.会认物的手

7.让学生明白:如果危险发生了,不要慌张,要学会自救,保护自己。乐乐的衣服着火了,他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脱下衣服 B.用冷水浇

C.迎风跑出 D.就地翻滚

8.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

A.110 B.122

C.119 D.120

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

A.彝族 B.布依族

C.傣族 D.蒙古族

10.《我的同学和老师》单元教学中,设计“我给老师画张像”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

A.动手能力 B.爱老师的情感

C.创造能力 D.绘画能力

11.“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

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 碎玻璃片 B.废弃衣服 废弃电池

C.报纸 矿泉水瓶 D.烟头 建筑垃圾

12.“我的阳光计划”讲述了“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是()。

A.学会负责 B.相信自己C.诚实勇敢 D.学会欣赏

13. “看地图找家乡” 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指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图例。地图上“ ”表示的是()。

A.河流 B.公路线C.航道线 D.铁路线

14.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5.故事“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诚实勇敢的榜样,让学生懂得()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A.说出自己的想法 B.说的和做的一样C.勇于承认错误 D.敢于说“不知道”

16.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品德与生活(社会)设置了多个有关环境教育的单元。四年级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关注的是()。

A.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 B.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

C.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 D.中国的环境问题

17.“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巧妙地揭示了走出困境的一个方法是()。

A.坚持就是胜利 B.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C.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D.决不回头

18.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中国的“气象名城”就因城市气候特点而得名,重庆又称()。

A.“火炉” B.“北极村”C.“日光城” D.“雾都”

19.“富饶的物产”主题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物产资源,以下()不属于东北三宝。

A.人参 B.灵芝C.鹿茸 D.貂皮

20.“我的历史名人档案”收集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化名人资料,其中有“诗仙”之称的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维

21.“1”和“0”的启示从一个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理解()的重要性。

A.财富” B.智慧C.友谊 D.健康

22.“网瘾”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陶宏开教授根据自己的成功个案,总结出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三大诀窍“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你认为这是()的方式。

A.树大自然直 B.响鼓需重锤C.润物细无声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是炎黄子孙”设置了“话说四大发明”的活动,下列()项不属于四大发明。

A.造纸术 B.地动仪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24.“做聪明的消费者”中设计了识别“三无”产品的内容,“三无”产品是指①无质量检查合格证②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③无发票④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厂址,其中正确的三项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在《大自然发怒了》单元中,教材以地震、洪灾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互救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地震时求生避险正确的一项是()。

A.拥向出口逃生 B.躲到桌子、床铺等支撑物旁边

C.乘坐电梯逃生 D.从窗口往楼下跳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请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4分)

②试就其中一种活动形式举例说明。(6分)

2.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活动案例:老师:“今天,我们来吃一次特别的午餐,大家都假装自己的手臂不能弯曲。你需要确定如何不必弯曲手臂就可以进食!怎么办呢?”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这个活动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价值主题?(2分)

②在儿童的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价值(或品质)的发展很重要。(至少列举4种品质。8分)

三、材料分析(10分)

材料:在校园里,郭小天常会听到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对他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

1.你认为老师对常小天的批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如果你是常小天的老师你会对他提出怎样的意见?

三、论述(10分)

结合近几天所看的讲座和课例,任选一内容联系自己的学科知识,谈谈怎样在课堂上更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文昌小学品社新课标测试卷(2012.10)

教师姓名:

一、填空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个案分析等。

7、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

()、()、()、成为具有()、责任心、()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7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更多知识的良好途径,也是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拓展学生思维,奠定写作基础的手段。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进行明确规定,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教师在充分挖掘课本阅读资源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课外阅读教学,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利用课内阅读为学生奠定基础,利用课外阅读进行拓展训练, 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比较浅薄, 也就是大部分学生阅读主要来自于本身的兴趣, 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从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这阶段学生年龄偏低,对于各种新鲜的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好奇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有这样的规定,阅读需要浅近的童话、寓言和故事等,从美好的情境、关注自然和生命的阅读资料开始,培养学生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特点, 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不同道路的图片,有阳光大道,有林间小路,这个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欣赏一下,觉得这些路怎么样? ”这个时候学生都会说:“这些路很大,很漂亮,很干净。 ”教师说:“我这里还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同时展示课件, 课件中小路细细长长,路边小草青青,斑驳的光点和美丽的鹅卵石)你们觉得这条小路怎么样呢? ”学生们都会抢着回答,表示很漂亮,很好看,真希望自己也能每天走在这样的小路上。 “这么美丽的小路,同学们一定也想去看一看吧,那么大家就带着这样美丽的憧憬,跟老师一同阅读课文”。

这样的方式,从视觉上首先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教师引导性地提问,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课文中,进而产生了想要对课文内容一探究竟的想法, 这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开端。

二、联系学生实际,培养阅读能力

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学生阅读材料的生活性,很多阅读素材都取自于生活,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熟悉,教师抓住这一点,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必然会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

比如:课文《雨点儿》,教师在分析这种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事件课文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优势,联系生活,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播放一段下雨的动画,雨中鲜花开了,小苗绿了,小动物开心地玩耍。 其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是什么场景吗,你们都见过吗? ”这个时候学生都会说是下雨天,见过,见过。 “那么大家在仔细观察,在我们生活中如此熟悉的场景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这个时候,只有一部分学生回答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陈述:“我们都看过雨天, 都认识雨点儿,那么你们指导雨点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我引导:“那么带着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以下,雨点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

运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入手,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 有所思考,进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课外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应从培养语文素养和阅读兴趣的角度出发,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选好读物,推荐故事性强、语言优美、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书籍。 更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只有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 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如 《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经典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激发兴趣。

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语文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参考,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摘要: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改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旧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国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向着更加多元化、趣味性的方向发展,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文章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教育学科中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情感丰富、充满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学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简单的基础知识,还将语文课堂当作是帮助小学生尽情挖掘和释放才能的舞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指引小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为了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基本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落后教育观念,展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改革。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对整个教学理论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适合教师操作和掌握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和效益。

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围绕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师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意愿出发,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将这种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之本,通过关心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善于捕捉小学生的独特想法,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以下对常用的几种模式展开分析:

1. 贴近生活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學语文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了指导小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且,素质教育中重点强调,将语文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贴近自己的生活,才能有亲身感受,有了生活实践,才能有经验。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教会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的设计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小学的学习需求,通过交流和参观、亲自动手或者是有趣的小游戏来丰富小学生的感知。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指导小学生亲自体验整个活动流程,让小学生在自身的感知后,帮助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小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

2. 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生在学习知识初期,对绘画和音乐这类课程都比较敏感,对小学生来说,也容易接受。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在讲到优秀的诗歌或者故事时,可以通过带动小学生的简单思维,让小学生根据教师详细的描述,展开无限的联想,比如,在讲解关于春天这一主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春天的场景画下来,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美术与文学的目的本是相似,只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去传播文化思想。还有,在欣赏名诗古画或者朗诵激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录音机搭配一些应景的音乐,音乐那种强烈的情绪感染力量,可以无形的牵引着小学生的思想进入情景,通过强烈的激发内心的情感,可以使得小学生与古诗作者之间产生共鸣,进而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价值。

3. 多媒体辅助下的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可以通过影音、视频或者三维动态效果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觉效果,帮助小学生清楚的看到知识的转变过程。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对它们充满了较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引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芦花荡》这一文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用幻灯片展示出一些文字旁白(主要描述白洋淀的美丽风光),再配以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在旁白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你们听过这首曲子是哪部电视剧里面的么?那小学生就会联想,白洋淀和这首曲子有什么关系?然后,老师就开始讲解,在很多年前,这里曾是抗战的重要根据地,在这里演绎了无数的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结合《芦花荡》这一文章去认识这当中的部分传奇人物和故事。这类情景创设,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吸引力拉到教学氛围中。

4.以质疑、提问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涵盖了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也是小学生的一大乐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小学生质疑或者提问,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如果老师用生硬的语气命令学生进行回答或者提问,就缺乏亲和力,小学生就容易害怕或者紧张,多半以机械化或者沉默的方式来回应老师,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教师可以提问或者引导小学生质疑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适时的对小学生说几句鼓励的话,这样可以疏散小学生的紧张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联系学生与教师的重要纽带,教学模式的新与旧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来确定新旧教学模式的取舍,这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优劣。

参考文献:

[1] 刘 冲,李 萍.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1(01)

[2] 陶姗梅. 浅析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0(12)

[3] 赵永红. 浅谈小学语文中情景教学的应用[J]. 学周刊.2014年21期

[4] 朱志鸿. 情景教学在小学中年级数学中的应用[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24)

上一篇:浅谈生态伦理及其教育问题下一篇:郭李军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