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通用8篇)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 篇1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体能:
3、运动参与:
4、领域目标:
5、水平目标:
二、填空
1、《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
2、教材编写的原则()()()()。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三方面的考核评价。
4、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和()
三、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
根据实际情况叙述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机能有关的体能。
运动参与: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领域目标:之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二、填空题。
1、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三、简答题。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手机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2、(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5)
简单易行。
四、论述题。参考课标第三页。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
成绩
一、填空(每空1分,共48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3、()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4、体育与健康关注的核心是()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和()五个学习领域。
6、《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级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年级、()年级、()年级、()年级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7、《标准》把学生的()()()()与
()纳入学生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上、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9、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竟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10、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也能增进()。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和
()的能力。
11、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具有独特的作用;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学会()和()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
12、体育与健康的课时,1——2年级相当于每周()学时,3——6年级相当于每周()学时。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注意到了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
2、《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没做多大变动。()
3、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4、1——2年级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中要达到“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水平目标。()
5、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
6、《标准》的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水平目标——领域目标。()
7、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不可以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
8、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考核评价。()
9、《标准》是评价的基本依据。()10、1——6年级不编写体育与健康课本。()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
2、运动技能
3、领域目标
4、水平目标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课程的基本理念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3、课程评价的一般步骤
4、校外体育资源包括哪些?
五、案例设计(10分)
参考《标准》中案例
一、案例二,任选一个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努力展示自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为题目,设计一节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 篇2
1 自我创立开端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针对当时学生营养不足,学习、社会活动过重,健康状况不良的实际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明确了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儿童国民公德和活泼、敏捷、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品质,以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具体情况提出的课程标准,这为以后的中国体育课程标准自我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学习和借鉴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3月和5月以苏联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先后颁布了全国统一通用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从此,《体育课程标准》改称为《体育教学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成为新中国体育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学习和借鉴的“起步阶段”。
1956年《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奠定了新中国体育教育中德育的基础,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1953——1957年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由于受政治背景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运动,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也变成了纯粹的政治目标,所要达到的要求也比较高。
3 初步发展时期
1961—1987年,我国共颁布了三部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由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8年《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87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新修订的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20世纪60年代,我国是处于一个十分困难和混乱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几乎处于严重停滞的状态。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初步发展阶段”。这里着重介绍后两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
(1)1978年《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规定:“结合教育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地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1978年的教学大纲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订的首部体育教学大纲,其德育目标纠正了“文革”时期体育教育德育目标混乱的现象,体现出浓重的时代色彩,是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德育目标的形成时期。
这部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总体来说仍然比较笼统、概括,另外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也难免留下时代烙印,体现出较浓重的时代色彩。
(2)1987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新修订的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为祖国自觉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和生动活泼的思想作风与良好的道德。”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课程中的德育目标一改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体现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德育目标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为德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1987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显地体现出新思想,与之前相比,它的德育目标变化较大,尤其开始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另外德育目标也分了不同层次。在这部教学大纲中,对各个年级的体育教学都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即大纲将总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分解,使德育目标分了层次,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德育目标,这比从前笼统、泛泛的德育目标确实“降调”了许多,使德育目标在教学中也容易达成。一方面,德育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提高。
4 深化阶段
1992—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两部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深化阶段”。
4.1 1992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及其特点
1992年的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求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能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成功与失败,具有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不骄、败不馁,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作风。
4.1.1 增加和修改了部分内容
在德育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外,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中,这也说明在体育课程中,德育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即,它的德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政治思想要求,而且也开始逐步重视科学观点、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
4.1.2 德育目标具体化
这部教学大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在教学大纲的每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这使德育目标非常具体,为紧密结合知识实施德育目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起较宏观的德育目标“分解”得更加细致,进一步加强了可操作性。
4.2 2000年初中、高中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及特点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德育目标是:“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部修订的教学大纲已经为最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做了准备,其德育目标的主要特点如下。
4.2.1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这两部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中,开始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这说明我国的体育课程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迈出了长足的一步,这一点也是这两部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的“闪光点”。
4.2.2 德育目标在不同学习阶段增加了新内容
2000年的大纲中,从原来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这一任务中,仍然强调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此外,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小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以及不怕挫折等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大纲提出: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及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求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等;高中大纲提出: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等等。这为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内涵的扩展提供了课程标准上的依据,也为中学体育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同时也体现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内容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设定德育目标的原则。
5 升华阶段
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的课程5个目标中有4个涉及到德育目标:(1)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2)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与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要求”或“德育要求”相比,这次体育课程标准所界定的目标分为“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比以往更充实、丰富和全面。这次的课程改革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化了德育的内涵。这次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有以下几个“亮点”。
5.1 突出强调了体育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作用
本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更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它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目标层次逐步提高
在这两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德育要求在逐步提高。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5.3 德育目标的主体转变为学生
这两部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的对象是唯一的,即学生,而不包括教师或者教科书的编者,而且德育目标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德育目标不再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语句陈述,而是把目标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提高……”、“培养……”等语句陈述。这样做使德育目标的表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6 小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的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的变迁中,折射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订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记载了体育课程改革曲折的发展历程。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也从纯“政治”、难操作的“过高”目标逐步转化为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由20世纪50年代的“纯政治目标”到60、70年代突出社会价值取向;且在教学大纲中把德育目标进行了“降解”──按照年级分了不同层次;90年代以及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内容,并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列入德育目标之中;21世纪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其归为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突出了德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德育的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使德育目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建国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经过数次修改,由比较单一的政治目标到现在多元的情感目标,反映了我国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37-941.
[2]刘晓莉,肖焕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和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1):74-78.
[3]耿培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2,(3):14-18.
[4]陈立国.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2-5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于贵身,陈利英.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61-62.
探讨小学体育课程考核标准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课程考核
中国分类号:G613.7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逐步落实,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长久以来,分数是小学体育课程考核的唯一标准,受到这一考核标准的影响,学生根本无法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长此以往,体育教学成果不佳也是意料中事。当下,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课程考核的重要意义,因此对课程考核标准进行了调整。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新时期的课程考核更注重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新课程考核标准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会开展得更加顺利,学生身心健康也会获得可靠保障。
一、小学体育课程考核的概述
(一)体育课程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内容的设定是整个课程考核体系中的关键,它将决定考核是否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课程考核的内容,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看法,笔者经总结最终得知,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为:体育课程的实质内容、体育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考核对象时,除了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还需对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展现出的思想品德、品质精神进行全方位考察。
(二)体育课程考核的方法
体育课程的考核方法的设计,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课程的考核目的与考核原则。作为体育课程考核实施的具体手段,体育课程的考核方法使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新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考核标准,应有效结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以确保体育课程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权重缺乏公正性。根据前车之鉴,笔者认为新时期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可有效结合“联考”和“统考”这两种考核方式,先对学生进行总体考核,然后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考核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体育课程考核的作用
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小学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而是希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为学生终身的体育发展夯實基础。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体育课程考核具有一定导向作用与激励作用。体育课程考核的这些作用,对教师学习、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考核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出体育课程考核的功能,全面促进体育教学实践顺利开展。
二、新时期下的小学体育课程考核标准
(一)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对教师整体教学过程进行考核固然重要,对教学的有效程度进行考核同样必不可少。教学的有效程度,主要体现于学生在体育课程前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改变。体育课程考核的初衷,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的局面。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在各种运动项目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所以,笔者建议在设置考核内容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天赋才华,设置多项考核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在体育课程考核中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重视学生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
体育课程的考核应重点检测学生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在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同时,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笔者认为,可制定以健康为主的考核标准,通过长跑、仰卧起坐、立体体前屈等运动,测试学生机体协调性与身体健康情况。此外,考虑到当代健康观念从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所以笔者建议,还应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考察,观察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思想品德、精神素质,综合性评价学生的健康素质。
(三)考核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新时期下,体育成绩并非直接反应学生在本学期中,体育课程项目考核的综合成绩,还应反映出学生身体各项指标情况。也就是说,体育成绩报告书中,需涵盖学生的运动成绩、特长发展、机体功能指标以及身体素质等内容。运动成绩主要反映出学生在各类运动项目中的成绩;特长发展则是根据学生在各类运动项目中的表现,综合性评价出学生的体育特长。机体功能指标则包括学生血压、肺活量、视力等各方面检测情况;身体素质则是教师根据学生机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以便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体育特长与身体健康状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考核标准的设定,将会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石。此外,课程考核的结果,也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新时期下的体育课程考核标准,需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化需求,应将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学生身体健康均纳入考核标准的范围内,使体育课程考核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赵丹青.对北京市三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情况的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周丽琼.身体素质敏感期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3.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 篇4
1、工具性与_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_三个维度设计。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0、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第一学段: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_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组织者和引导者。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中进行。
20、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选择题
1、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中,到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会写2500个左右。
2、在1—2年级学段中,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
和有节奏整体认识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带。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语文课标要求。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语文课标要求,3—4年级的阅读、能在理解语句过程中,能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1—2年级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6、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5—6年级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重点,并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7、语文课标中,综合性学习要求;1—2年级要达到: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8、课标要求。3—4年级的识字与写字过程中,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
9、课标要求3—4年级课内习作每年常见应用文次左右,10、课标要求,到了5—6年级要提高习作的能力,要学写读书笔记,40分钟能完成400字的习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2、“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 的实践性特点;
3、“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教育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5、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是音形义综合体。
7、1—2年级将“大纲”中偏于要求的表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改为偏于的表述(“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知识性学习过程)
8、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
9、“大纲”提出“要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10、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是学生教师文本)
二、选择题
1、“语文”是指(口头和书面的语言)。
2、语文学习重在(④感性把握
3、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③音节),它是形音义的综合体。
4、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5、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坚持(自主性)阅读,鼓励(探究性)阅读,推进(批判性)阅读。
6、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考虑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在识字与写字中,强调()。
①多识字和多写字②多识字少写字③少识字多写字④少识字多写字
9、对低年级的阅读,要求背诵优秀诗文()篇。
①50篇②60篇③80篇④100篇
10、在习作过程方法方面,一是重视(),二是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与用相结合。
①写的练习②情感态度③读写结合④修改
一、填空题。(10分)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选择题(1~5为单选题,6~10为多选题)。(20分)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是:(C)
A、工具性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A、了解B、基本掌握 C、掌握D、不要求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D)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A)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6、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7、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1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40分)
(一)《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三)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总量”在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多少?
答: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B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B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五:案例分析:(3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2、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3、一位教师执教《狼和小羊》一课时,当指导学生朗读到“说着,狼就向小羊扑去”时。一生(举手发言)说:“老师,这句话中的句号该用省略号。”教师不置可否地说:“哦?”学生继续说:“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羊的命运!”教师鼓励地说:“你的发现真有道理!”学生们纷纷举手,又一生说:“对,可以给我们回想的余地。”“对,这个故事还没完”,教师满脸疑问地问:“真的该用省略号吗?”这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冷静理智地说:“不对,必须用句号!因为这样善良软弱的小羊的命运是只能被狼吃掉,不可能会有其他结果。”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2 篇5
出题人:济水东街 郑金金
一、填空(25分)
1.以音乐()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
2.()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3.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和()的全过程。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就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红星歌》适于()时演唱。
6.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7.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8.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
9.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10.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
二、选择题(14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唢呐属于民族乐器中的()
A、吹管乐器 B、拉弦乐器 C、弹拨乐器 D、打击乐器 3.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5.百鸟朝凤是()独奏曲。
A、笛子独奏 B、唢呐独奏 C、鼓乐 D、古筝 6.下列作品都是聂耳作曲的一组是()A、渔歌彩云追月牧歌卖报歌 B、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毕业歌卖报歌 C、渔光曲彩云追月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D、摇篮曲金蛇狂舞毕业歌渔歌
7.“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是哪位音乐家或名人所说()A、马克思B、苏霍姆林斯基、C、里姆斯基-科萨科夫、D、、冼星海
三、判断(6分)
1.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2.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简谱和五线谱。()
3.《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 2—3首。()
4.《音乐课程标准》中 3-6年级的学段目标,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 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 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5.《看大戏》是京剧戏曲风格。()6.《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作者是瞿希贤。()
四、简答题(35分)
1.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2.课程目标中的教学过程方法包括哪些?
3.音乐课程标准内容中是从哪四个领域来进行表述?
4.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有哪些?
5.《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
6.声乐演唱形式有哪些?
7.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人声分为哪三类?
五、论述题(20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篇6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个,其中()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
4、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的话,写()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和()。
5、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和(),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二.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4、()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创新型课堂教学应是()。
A、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B、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C、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10、阅读教学过程是:()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20分)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4、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说、唱、读、写。()
5、语文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识字与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40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6、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传授知识、解答问题。()
7、教学应注重思维结果、淡化思维过程。()
8、课改的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课改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
9、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少了。()
10、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四、简答(20分,每小题5分)
1、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2、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3、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试卷答案
一、1、交际
工具性
人文性
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素养3、1600
800
2500 1600
3000
2500
4、自己想说的 想象中的 认 识
感 想
5、见闻
感受
想象
二、C、B、B、2、D、A、D、C、D、D
三、√√√××× ×√×
×
四、1、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2、答: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3、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4、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 篇7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的微妙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气氛。例如, 我在《单、双跳和抛投》教学过程中, 通过主题式教学, 让学生扮演小青蛙, 教师扮演青蛙妈妈, 把师生关系转换成母子关系, 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如:“小青蛙”在学习单双跳产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 “青蛙妈妈”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正确优美的示范来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 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反之, 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急燥、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 就会加重学生原有的心理负担, 降低其兴奋性, 就更难完成动作了。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主动参与。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例如, 我在上二年级的《跳短绳》一课时, 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导”、“引”和参与尝试联系, 让学生以自主尝试、讨论、互练、评价的方式来学习, 掌握动作方法。在自编跳绳活动环节中, 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 自编自制各种花样的跳绳, 发挥儿童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 提高学生练习的参与性。在“两人三足”游戏中学生利用短跳绳进行小集体合作, 培养儿童协同配合, 和睦相处,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社会交往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强化心理健康,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放松舞练习和美的熏陶。
二、变“枯燥”为“生动”, 体现主体性
1.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在教学方法的构成上是极其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 而且总是包含着体现其个性特色的独创性的因素。在教学中, 我根据课程与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优化组合,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和竞赛法。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在每节体育课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环节, 巧妙安排游戏教材, 灵活运用竞赛法, 使学生始终在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动作技能, 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能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情境化。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 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在课程标准下,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 主动地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如:在给低年级上“沙包投准”的体育课中, 教师精心设计了练习超市, 有穿铁环的练习情境, 有投篮的练习情境, 有对准圆心目标投的练习情境, 还有持轻物投过一定高度的横绳的练习情境, 供不同层次和不同爱好的同学分享。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练习或小组间合作练习, 探究练习方法, 互相交流经验, 也可以创新练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抛投练习, 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动手、动脑、自理活动的不易,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创造思维能力, 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以发展。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动作的准确性, 关注学生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的发展。
三、变“封闭”为“开放”, 体现发展性
1.开放生活课堂, 促进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 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 我在教学中将生活引进课堂, 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生活情境, 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 加深每一个主题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本学期送课下乡, 我根据湖林小学是毛竹之乡这一特点, 创设“爱毛竹之乡, 建美丽家园”主题, 通过学生种毛竹、长毛竹、运毛竹、建家园这四个环节,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让学生从一个生活情境转入另一个生活情境。关注个体差异, 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各个游戏中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思维能力及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发挥评价功能, 增进学生体育发展。
一般来说, 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可因年级、学习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实际教学评价中, 我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多维评价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 如1~2年级学生采用评语制, 其他年级学生采用等级评定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 在成绩评定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体育课学习成绩评定形式可以有教师评定、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相评定。最后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 对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作出综合评定。通过采用以上多维评价, 不仅让我及时掌握学生的体育课成绩, 而且还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增进学生体育发展。
3.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推动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新兴的健身运动项目层出不穷。在教学中引进一些新的运动项目, 既能顺应潮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又能锻炼学生的身心。让健美操、滑板车、跳跳鼠、呼啦圈等运动项目走进课堂, 既是对体育教师的一个挑战, 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完善。此外, 我校体育组以学校每年开展“校园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 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 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 组成各个专项体育兴趣小组, 由体育教师和有特长的老师任指导老师, 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教师本身就是学习者、研究者、促进者, 这种“开放”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锻炼, 提高自身素质, 以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 我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 由有趣到乐趣, 让孩子们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够顾及学生身体状况的差异, 达成目标整齐划一, 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 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 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不高, 尤其是女生有惧上体育课的现象。为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 变“专制”为“民主”, 激发学生上体育课兴趣;其次, 变“枯燥”为“生动”, 改变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次, 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生活课堂, 发挥评价功能, 引进新兴体育项目, 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 由有趣到乐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乐此不疲,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 篇8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和解决,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弥补。本文主要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参照,比较分析了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图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找到有益启示。
中小学体育教育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教育作为青少年身体素质与健康发展的基础,历来为各国学校所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相应改革,如英国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日本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2000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先后颁布了本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标准。[1]在这股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浪潮之下,我国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理念陈旧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小学体育教育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仍需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弊端的反思、对国外体育教育先进理念的学习与借鉴,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对青少年身心素质与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以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参照,比较分析我国体育教育标准的缺陷与不足,试图找到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概述
1.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定位是:(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该课程目标分别从身体、心理、情感、习惯、精神与责任等几个维度,由浅入深,逐一表述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定位,具体、全面、完整地概括了基础体育课程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及所能达到的教育作用,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教师应予以执行的标准。
2.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中小学基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理念依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的个体发展差异需求;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因地区差异也有所不同,但基本项目大致相同:(1)跑、跳、投掷类田径项目。这也是一些地区毕业、升学时的考查项目。(2)体操项目。如广播体操,已成为每日午间的最基本活动项目。(3)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这些内容往往作为中小学生的爱好项目来开展。(4)武术项目。这与地区或学校条件有关,如中国武术、跆拳道等,可课外选修。(5)其他项目[3]。无论项目的开展水平如何,但在国家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理念上,都是基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兴趣、发展以及差异性而设立的。
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受传统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这与原有教学理念有关,即便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原有教学方式一时也难以完全改观。我国体育课时长通常为45分钟,教学环节一般为“四步式”:课前准备——新课讲练——放松恢复——归纳总结。准备阶段为课前热身,由教师统一组织,从列队开始,或慢跑,或做操,或游戏,以便为新的动作教学做准备。新课阶段往往先由教师做示范动作,边做边讲解;在学生基本领会了动作要领之后,再去练习完成。这中间教师会做纠正讲解与示范。放松阶段学生可通过短暂的自由放松来恢复体能,最后由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可以说,统一、严谨、规范、紧凑、内容较多、重视掌握等是我国体育课堂教育的突出特征。
4.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课程评价的作用在于诊断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有无问题,是否能够达成设定目标。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一般重在对学生掌握情况——成绩的考查,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新的课程标准则转移了评价的重点与角度,把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实施以及课程内容本身都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显然是跟进时代的正确方式。
二、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之比较
1.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时间为2000年,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与之接近。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在大多方面和我国相似,如重视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掌握;要定期参加体育活动;保持能够增进健康的体育健身水平;要树立体育运动中的尊重自我与他人的社会责任感等。但有两个方面的表述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展示出在体育活动学习和演示中对运动概念、原则、策略和技巧的理解能力”[4],二是“重视体育运动对健康、快乐、挑战、自我表现和社会交往的价值”[5]。第一句表述显示出美国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体育理论理解要求较为具体详细,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体育意识是有益的;第二句则更加特征鲜明,美国课程目标将体育运动视为一种快乐、挑战与自我表现,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突出了体育与学生个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视体育运动为身体与精神的自我需要,对体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化。
2.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美国在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有三个维度的要求: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包括时间、课程项目、教师人数及教学设施;二是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包括进行设计的课程、有效的指导策略、运动技巧的掌握、定期评价与检测等;三是体育活动内容要有意义和挑战性,通过这些运动能提高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掌握体育运动和健身的相关概念、提高社会适应力及合作精神、“现在并终身达到推荐的体育运动量”等。在具体内容设置上,美国各州的体育项目选择虽然各有偏重,但从整体统计上看,按照主次与重轻的顺序排列大致是:篮球、排球、棒球、橄榄球、足球、田径、健美、网球等,这与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差别较大。这种差别除了体现在项目设置的不同,其内在机制也有很大区别。在美国的体育教学制度中,第一,根据年级的不同,体育课时长不等;第二,竞技体育运动的活动开展频繁,而非限制于常规的体育课或普通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度较大;第三,体育活动的课外延伸比重较大,已融入日常生活内容;第四,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划船、登山等较为常见。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内容我们并未设置,但竞技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活化融入,以及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发展其个性的意识,却是我们可以学习与借鉴的。
3.中美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比较
美国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个人自由训练——新课准备——新课讲、演、练、测——复习总结。其课程安排表除了活动项目、时长和活动内容三个栏目之外,第四栏是授课技巧,是专门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设定的栏目,其中多次出现学生的反馈意见要求。从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组合,到教师的授课技巧细化方案,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体育课教学的几个特点:(1)课前训练是热身准备,这和我们没有太大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课前训练是自由的,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训练方式,而且时间也较长。这种自由式热身训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所要的准备状态,这和我们的集体统一方式截然不同。(2)注重课堂测评,以检测学生体育动作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检测,对学生自我认识、反馈掌握情况、教师评价等都有促进作用,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堂,检测并不是必备环节。(3)重视学生反馈意见。这种反馈不仅有老师给学生的,也有学生彼此间的,以及学生给老师的,总之是一种互动与交流式的反馈。这种反馈有利于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为提高教学效果找到依据,而这一点也是我国体育教学所迫切需要的。
4.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的比较
美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和我国基本相似。但在评价的全面与细致程度上却有明显差异。首先,美国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完整而细致,即要求全面,阐释详细;对每个学段的学生所要达到的体育目标的阐释都很具体、清晰、明确,以便于教学时的执行。如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的心理情感方面,其总体要求是“能否享受运动乐趣,接受挑战,并从目标实现中得到满足感”[4],在这句话的总领之下,再设计出相应的评测表,对每一个指标设定评价分值,根据所得分数得出结论,以完整地认识学生个体情况,便于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调整培训计划。其次,美国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层次性较强。评价的层次性是指既有总体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也有每节课的具体性评价。在每节课的具体性评价方面,相比于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显得更为详细,比如常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出勤率、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甚至着装情况等都被作为评价的细则内容来要求。再次,美国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不仅力度较大,而且比较到位,课程评价基本都有相关的委员会参与,保证了评价的严肃性与客观性,真正发挥了评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1.要关注个体差异性要求与发展
在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体育在其未来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或者是教学实施方式,都应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如体育开设课程项目,除了规定的集体项目以及毕业升学时的考查项目,还要给学生提供选择项目供其自由发展;同时要加强体育硬件建设,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如很多孩子都喜欢足球运动,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运动选项加以引导与组织。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集中、统一的训练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学生反馈意见来客观评价每位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及终身体育意识
学习体育教学不是为了毕业、升学考查,也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根据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涵,体育和学生体质、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更大,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人际交往、具备终身保持健康的运动水平而奠定能力基础。也就是说,体育的重要性并不在它的内容本身,而在于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即通过体育运动为学生带来发展与变化,如体质、健康、心理、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责任心、应对挑战的意志力等,这些都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
3.要适当开展竞技与特长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普及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但也与体育理念有关。美国人热爱球类项目,其大球项目水平居世界领先,此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就目前来讲,我国中小学竞技项目开展落后,经济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原因,就现阶段来说,教育理念与学校管理才是主要制约因素。比如,学生在校时间大多被文化课学习所占用,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喜爱的运动项目。在这一点上,美国体育课程标准则明确要求“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可见,课程标准是一回事,理念、执行又是一回事。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切实实施才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保证。
4.课程标准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
我国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于2001年,至今已有余年。在这十余年之中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使得《标准》中的许多“标准”已远远落后于我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及教育需求,许多项目如大球类、健身类等在普通中小学完全有条件开展,而实际并非如此。观察美国的体育课程标准,版本的升级基本是十年一个间隔,所以,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更新与变革也在情理之中,这是教育、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波飞.中外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若干层面的比较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8(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德坤.从”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谈学校体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7(33).
[4] 李金纲.中美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
[5] 刘仁侠,李德生.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10(8).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09-30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07-07
小学体育课程10-10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0-21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07-26
论小学体育的课程改革05-2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06-2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07-27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09-25
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理论考试试题21财富值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