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

2024-10-10

小学体育课程(精选12篇)

小学体育课程 篇1

如今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受到社会广大关注, 教师不仅注重书本上的教育, 更加重视起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可以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科目, 自然而然地受到重视。关于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增强教学质量, 达到使学生身心发展良好这一目标, 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合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小组学习的模式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目标, 接下来我将简单地谈一下小学体育中小组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一、小组学习模式的概述与作用

小组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教师为每个小组布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小组各成员在共同探索、共同思考的情况下, 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增强了学习效率, 锻炼了学习能力与身体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 懂得了团结与合作意识, 学会了自主学习, 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作用。

二、小组学习的现状

由于小组学习形式是新型教学模式, 有很多教师不会运用此种形式, 便不能发挥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性效果。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习小组分组分工不合理。小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 每个人的性格、学习能力、身体素质都不相同, 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常常忽略这些, 胡乱分组, 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为每个小组的分工也不科学, 发挥不出这种学习模式的效用。

2.教学内容时机分配不合理。教师在分配小组学习内容时, 并不知道要分配哪些内容供学生学习, 分配的内容没有小组共同学习的价值, 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 还降低了课堂效率。再者, 教师分配的时机也不恰当, 小组学习应当在学生学习了课堂内容后开展, 而不是在学生一无所知的时候开展, 学生胡乱地学习, 反而会降低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小学生年龄较低, 没有共同学习的意识, 面对体育这门学科如果没有合作意识, 恐怕学生会胡乱练习, 达不到锻炼效果, 而且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 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性, 只是被动参与, 小学生合作能力较弱, 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是没办法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小组学习模式

小组学习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 特别是在小学体育这门科目上。以往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自己讲解动作要领, 然后学生自主练习, 教师指导, 学生分散混乱, 课堂效率不高。而小组学习模式, 不但使学生集中练习,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了探索欲, 在教师的帮助下, 加深了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记忆, 学生共同练习, 还可以带动部分懒惰学生, 增强身体素质。所以小组学习的科学开展尤为重要。

1.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 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小组学习模式, 出现了分组分工不合理的问题, 那么我们第一步便是要合理地分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兴趣、学习接受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内科学分组, 比如, 把身体素质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 每组3~5 个人,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共同探讨学习要领, 练习动作, 这样身体素质差距不大, 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接着, 小组分工要合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工, 安排不同的角色, 性格开朗的可以做小组长, 性格内向的可以做指导员等, 在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时, 会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职责, 得到不同的锻炼。

2.布置内容。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时, 要结合教学目标, 合理布置, 为每个小组多布置一些合作项目, 锻炼到每一个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在小组里的存在感, 从而加强了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其次, 教师布置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 应布置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 通过团结协作可以得到锻炼并解决的内容, 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得不到好的锻炼。在教师布置了内容后, 并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就结束了, 每个小组之间需要教师的参与, 教师要多多加入到小组中, 共同交流、探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减少教师的权威性, 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得会更好。

3.小组评比竞赛。学习小组之间需要交流, 因为交流会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得到新的锻炼, 小组之间更需要评比竞赛。教师可以在分配了教学内容后, 为教学内容定制一项评分表, 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度来打分, 分为优秀、良好、及格等, 优秀的给予奖励。这种评比竞赛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了体育知识, 还得到了锻炼。或者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负责人, 即小组长, 鼓励学生课下锻炼课上学过的知识, 小组长统计每个人的锻炼次数, 每周结算一次, 为锻炼最多的学生分发奖励。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使学生热爱课下锻炼, 提高了身体素质。

4.教师定期检查评点。学生课上练习充分并不能得到好的身体锻炼, 课下的巩固尤为重要。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锻炼目标, 小组长管理, 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教师检查小组完成情况, 每个人单独检查, 检查的时候教师加以指导, 如果学生没有练习好, 动作不规范等, 教师要耐心讲解,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不可谩骂侮辱, 打击学生自尊心与积极性。小组长进行监督与帮助, 保证小组成员的锻炼效果,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锻炼, 进行评比, 锻炼优秀者担当小组长, 所以小组长定期更换, 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小组的锻炼效果。此外, 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内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小组学习模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身心发展。教师在运用这项小组学习模式时, 要多加思考, 发挥出它的实质性效果,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课上课下一样积极锻炼学习, 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摘要:随着课程的改革, 教师渐渐意识到对于中小学的教育不仅表现在书本上, 还要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从而体育课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体育小组学习模式, 对于体育课堂中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学习,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宋安国.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 (8) .

小学体育课程 篇2

《快乐健身舞》第三课时教案

班级:全校

本单元共十课时,其中6次新授课,4次练习课。学习阶段:水平一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快乐健身舞的中间动作,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熟悉中间动作。

学习内容:快乐健身舞中的中间动作 课的流程:

1、课堂常规训练

2、教师讲解快乐健身舞中的中间动作并且示范

3、学生仔细的听,看

4、学生模仿练习

5、教师纠正动作

6、学生分组自由练习

7、分组进行检查 学习步骤:

一 教学准备阶段: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

2、热身运动

二、快乐学习阶段:

1、教师示范健身舞中的动作

(1)并步先出左脚,右脚向左脚并拢并点地,1-4双手屈肘上举,5-6双手上举并下来至屈肘上举,要求掌心朝外,7-8同5-6,双手上举时贴耳朵,做2个8拍先左后右。

(2)踏步先左后右两脚交替落地 1-2接上个8拍结尾双手由上往前划下,3-6原地踏步。(3)2个上步吸腿,先向左上方出左脚,右脚向左上方顶膝,在放下右腿,退左腿,1-8双手自然前后摆臂。(4)2个前十字交叉步,左,前,右,后交叉。(5)2个滑步,向左出左脚,脚后跟先着地,右脚跟上并垫一小步,右脚往左脚后面交叉。1-2双手向两侧打开至侧上举,掌心向上。3-4右手在胸前,左手在背后,同时握拳。(6)-(8)同(3)-(5)但动作方向相反

(6)1个8拍的开合跳

(7)左脚向左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按顺时针方向双手前后轮换交替,2个8拍。

2、教师讲解各个动作要领和要求

3、学生模仿练习

三、放松整理阶段:

1、放松活动;听音乐

2、师生共同小结

3、收拾器材,教师宣布下课

4、教师纠正动作

5、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

6、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纠正个别学生动作。

小学新旧体育课程教学对比 篇3

关键词:新旧对比;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把握体育课程标准目标体系,要求各水平教师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在新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中做初步尝试。

一、灵活选择各水平教学内容

原有大纲教师的教学习惯是:一切依照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按照体育课教学内容写教学计划、进行教案,教学内容和时数是不能自主变动的,不管学生是否喜欢,都必须按大纲要求执行,严重捆绑了教师的手脚。现在教师要根據体育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结合各水平阶段学生的特长、性别、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对不同水平学生制订不同课程知识与技能,使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二、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原有大纲教师的教学习惯和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和一成不变的课程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程序既严重束绑了教师的手脚,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我建议的教学形式:铃响后,教师宣布本节课目标,学生根据本课目标向老师提出活动所需的场地和器材,由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转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指挥者的角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方位沟通。

三、教学方法实效简练

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教学,二是系统教学。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教师设计的,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现在体育新课标教学方法中,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方法,比如:教短跑时,让学生自己去跑,自由组合去跑、随意追逐跑,得第一名的学生谈其体会,并及时用启发、探究、合作的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使那些短跑素质差的学生都能百分之百的投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

卑感。

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过程中,实施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和自评,学生的体育成绩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上课行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几部分构成。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自我、发展学生,在创新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这种评定方法,对促进新课标的评价方法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三宫乡上三

小学体育课程 篇4

关键词:大课间,课程模式,理论构建,阳光体育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于2004、2006年联合进行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严重的肥胖与超重的现象, 近视不良率也比较高, 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 国务院于2007年5月27日下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增强体育锻炼的能力, 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系统2006年起启动阳光体育一小时的试验, 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3月31日下午, 番禺区中小学“阳光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现场会在南村镇中心小学揭开帷幕。冯润胜局长强调“阳光行动”是践行“上品教化”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他希望, 各教育指导中心要发挥牵头、统筹、协调作用, 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区域推进方案, 落实辖区学校工作的指导检查, 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 促进阳光行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能有效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工作要求。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类途径, 查阅近年来有关大课间体育的相关文献, 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

(二) 专家访谈法

与学校相关领导, 区、市体育教研员及学校体育方面的权威专家, 学者访谈交流, 听取专家的宝贵意见,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内容、实施条件等进行深入分析, 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制定了大课间体育课程的调查问卷, 对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管辖内的18所中小学校, 每所学校抽取两个班级的学生 (约1400份) , 和相关的体育老师进行现场发放问卷, 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以获得本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四)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SPSS11.5及office2003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定义

大课间体育课程就是以“阳光体育”理论为指导, 以增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为实施目标, 把大课间作为一个课程纳入课程表, 延长传统的课间操时间, 由原来的10—20分钟, 延长至25—40分钟, 丰富课间操的活动内容, 精细的安排器材、场地等条件, 严密、灵活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课间操模式。在番禺区大课间课程的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9:00至9:30这段时间。

(二) 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以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为目标, 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番禺区目前主要通过上午大课间体育课, 下午一节体育活动课, 一周3节体育课, 一日两次眼保健操落实教育部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

(三) 实施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实施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具体包括锻炼强健的体格、培养健全的心理、彰显个性发展、激发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 实施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条件

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条件, 以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为主观条件;以体育教材, 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为客观条件。

(五) 广州市番禺区西片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的调查分析

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辖区内有18所公中小学校, 近几年, 番禺区在区政府、教育局体育局等政府机构的全面带领下,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开创性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系统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确保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深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 广州市番禺区西片大课间体育课程的组织流程

番禺区西片大课间体育课程组织形式不拘一格。大多数学校的组织形式都是多种运动项目的练习。大课间活动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

模式一:广播操——学校自编操 (武术操、韵律操等) ——队列行进练习;

模式二:广播操——队形跑——自主活动 (跳绳、弹弹球、毽球、羽毛球等) ——学校自编操;

模式三:广播操——图形跑——学校自编活动 (舞狮、舞龙、书法、cosplay、武术表演等) ——学校自编操。

(七) 广州市番禺区西片大课间体育课程所取得的成绩

自从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辖区内的各中小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 硕果累累。至今为止, 本片在区田径运动会上, 多次获小学组团体二等奖及中学组团体三等奖;在广州市田径运动会中曾获一项男子第一名及两项第二名;毽球运动队多次参加广州市比赛获得多项殊荣;篮球队获得番禺区篮球比赛多项奖项;羽毛球队员参加广州的“市长杯”羽毛球赛, 获得第二名的佳绩。

(八) 广州市番禺区西片学生体质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2007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具体测试项目的评分标准, 对广州市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辖区内的各个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体质检测与评价。随机抽取其中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六年级, 番禺区钟村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的相关体质测试指标进行调查并与2007年该校相应年级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对比。

从表1与表2的数据来看, 对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及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的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前后健康分析。2007年还没有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活动, 2009年以来, 各校坚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看出抽取的学生的身高、体重较2007年相同年龄段学生有所提高, 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要求。利用统计学对肺活量体重指数、耐力水平、跳远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P<0.05,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活动以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基本实现了大课间体育课程的预期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大课间体育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同时, 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延长体育活动时间, 加大了学生的运动量。

2. 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能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发展学生的“个性”。

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注重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 并且增进学生的人际关系。

3. 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健康的体魄有利于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 学生在体育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 有利于劳逸结合, 从而保持舒畅的心态。

(二) 建议

1. 大课间体育课程应结合各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设施等条件来开张, 切忌拿来主义, 盲目复制成功的教学案例。

2. 学生体育锻炼应注重健康第一、安全第一, 因此在开展大课间体育课程中, 应将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博.阳光体育背景下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洛阳市洛龙区中小学为例[D].河南大学, 2011.

[2]黄丽莎.浅析课改指导下大课间的体育课程模式[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17) .

[3]王轶.关于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调查及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4.

[4]刘锦瑶, 张运亮, 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6) .

[5]黄武胜, 刘静, 赵向晴.中小学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模式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1) .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5

随着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体育知识,所以体育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体育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体育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在体育课中把体育技巧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技巧作为学生会不会体育的标准,不但偏离了教学体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体育 惧怕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体育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体育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体育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感受,逐渐地喜欢体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教,死板的讲述体育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也无法令孩子们喜欢。我在对低年级学生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许多与传授体育技能有关的小游戏,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创想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甚至连刘翔跨栏的动作都出现在了课堂上。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堂课四十分钟,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最重要时光,把握住这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首先,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头的设计上应该注重新颖,吸引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课堂上来;其次,各环节的衔接要巧妙,使课堂教学流畅自然,各环节自然过度,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且不中断学生的思路,易于学生接受;再次,把握好结果的处理,让学生有一种精彩的感觉,就如同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体育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前夕。“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

小学体育微课程开发的路径 篇6

本校地处杭州朝晖老城区,校内学生活动场地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课外体育活动器材使用受场地限制。近年来,笔者以“小场地 巧规划 微课程 促健康”为核心,针对场地小这一实际状况,依托校本开发和实施体育微课程,扎实和创新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力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并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体育微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微课程开发

从体育自身来说,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由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之美。如田径体现速度、力量的美,体操体现形体、动作之美。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都应体现多样性、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我们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挥体育特长,克服老城区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百生体育讲坛”、“民间体育活动”、“拓展运动游戏”三项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百生体育讲坛 在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雨天室内课)中,从三年级开始安排3~5分钟时间,引导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申报、轮流进行)进行体育课整队、基础队列队形指挥、体育新闻、健康常识、课课练、健身小窍门等练习或讲演。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知行学做”融会贯通,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每学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百生讲坛微课程。

民间体育活动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对场地要求比较低,还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此,笔者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了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竹竿舞、空竹、滚铁环、走高跷、跳房子、徒手游戏等13类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形成微课程,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合理利用,从而有效丰富、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

拓展运动游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入拓展运动游戏,并将其分为活动性拓展运动、体验性拓展运动、益智性拓展运动、自创性拓展运动等内容,创编成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中加以运用。并根据实际制定了《拓展运动游戏教学单元学习目标》和《拓展运动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各水平阶段学习内容一览表》。

二、基于活动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从微课程的角度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校本化设计、规划、开发,能初步形成“基础+特色+竞赛”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使之更具活力、富有实效。

阳光体育大课间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校园内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游泳校本操、广播操、一班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课间体育小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团队拓展游戏、体艺2+1项目、体测项目、三跳趣味吉尼斯大赛等活动。教学大楼前、小广场、操场上……每个地方都成了学生们活动的场地。每个年级每天循环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一周下来正好把所有项目都练一遍。“全员循环式”活动内容的推行,使得每一名同学都参加,每个项目都参与,全校每一名学生都是小小运动员,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同时,笔者还专门制订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自主创编了两套室内操。

“130”趣味健身卡 “1”是指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3”是指两项技能一特长,快乐健康每一天。“130”是指坚持锻炼效果好,具体是学生在家锻炼时的运动负荷为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左右。通过分年段编辑“130体育趣味健身卡”,目的是引导学生、家长在课外、寒暑假每天进行1~2项体育练习,进一步延伸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促进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练习和反馈情况评出学校的“锻炼之星”。

三、基于教师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引领组内体育教师做到“五个一”要求: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每月读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学年写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文章;每年有一个创新的体育活动。近三年来,学校六名专职体育教师通过微课程实践,在区级及以上的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教学评优活动中,共获得奖励40余人次。同时,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形成了校内阳光体育健身社团以及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阳光体育健身社团 根据教师体育特长,开设击剑、趣味田径、轮滑、阳光游戏、风火足球、活力空竹、竹竿舞等社团,社团指导员除体育教师外,由有一定体育特长的班主任、教师、家长、社区体育爱好者组成。通过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途径,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学校六名体育专职教师,团结协作,分别负责学校游泳、足球、击剑、田径、三跳及学校群体工作。经过学校多年培养,学校体育教师中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省体育训练先进个人2名,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名,区教坛新秀2名,体育师资力量较强。通过努力,我们建立了体育教师的微课程库。如民间体育、拓展运动、篮球乐园,趣味田径,柔韧操,游泳健身,风火足球、软式排球;轻物投掷等微课程。

四、思考

应该说,微课程是课程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下,我们的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否基于学生的需要?当前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育应该达到的底线,而并不规定其最大可能性。三级课程体系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各种途径。而学校自主研发的微课程,是在教材体系之外,在知识系统之外丰富孩子智力背景、生命体验,达到一种润泽、充实学生的教育方法。

体会一:从校本到微课程的“蜕变”。

以往,学校喜欢组织人力进行“长期的”“宏大的”“全校性”的校本课程,但认同感低,效果不理想。现在,认同“小规模”“短时间”“小范围”的微课程实践,因为牵扯面不大,准备工作不庞杂,易于设计、实施而且有效。学校和教研组要做的是,对这类课程进行实践层面的提炼与升华,并予以实施,为其提供助力和保障。

体会二:微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创新。

“如果你只是教学校要你教的那些东西,你很快就会疲惫。”全美最佳教师雷夫的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教师如果过度信赖、依赖经验,拒绝改变,我们的常态课堂就私有化了,学生私有化了。“微课程”强调实践,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一旦进入课程建设范畴就有了规定性的要求。课程主题、起源、目标、内容、安排、实施、展示、评价、反思、延伸等课程要素缺一不可,使得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体会三:为孩子可能的发展提供适性助力。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审视体育教育,我们发现体育的使命应该回归人性的健康成长和适性发展。”校园中一个个体育微课程的实施激发起了校园阳光体育生活的无限活力、激情。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尝试,如课课练、校运动会的变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构建等。

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 篇7

1.1体育教材内容“重复”

体育教材内容的重复问题, 在我国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教材重复是体育学科的特点, 没有重复就没有体育。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体育教材内容的重复应是有条件的。如毛振明认为:“体育教材内容需要重复。体育教学内容重复有进步性, 进步的重复体现在内容难度上的进步、熟练性要求的进步和内容动作质量上的进步等。一般来说所谓重中之重, 精中之精的, 有难度且需要仔细学习的那些教材是要多次重复的, 那些介绍性、体验性教材以及知识教材是可以不重复的。”

1.2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与学, 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长时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 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只能机械地训练, 被动地服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权利,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训练效果。由此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对训练课缺乏兴趣, 产生消极情绪, 甚至厌学。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训练的兴趣, 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 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以往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弊端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体育教学大纲把课程内容规定得过死, 使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过窄, 从而忽视了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特殊性, 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第二、体育课程教学从动作的学习到场地器材的配置规格, 都是竞技化、成人化的, 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 使得原来的体育课程内容很难突破竞技体育的框架, 一方面导致体育课程的内容极度单调、贫乏, 另一方面又使体育课程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从而在教材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繁、陈旧、重复的现象。

1.4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待于提高

体育教师是训练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改革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理念上, 对于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认识上仍然处于滞后阶段, 在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措施及方法

2.1选择适合体育教学目标的教材

为了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体育理论教材的选择与安排上要务实、求新, 有突破性和针对性, 体现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 使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而不是健康知识与体育活动内容的简单拼凑。

2.2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主,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从设计到选择和安排上应重视从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 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 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有兴趣和比较喜爱的项目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本校的实际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加大武术等传统项目的开设比例, 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尽力创造条件开设游泳项目。

2.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教学法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教育。小学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环节, 所以, 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那么, 小学体育教学成功与否, 应将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 还要教会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2.4安排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 以适应不同地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理位置、气候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所以全国的体育教育不可能按照统一固定的模式去发展, 要根据地区、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等的不同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使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并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在体育实践中增加体育意识的培养, 使体育逐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煅炼。

2.5更新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

观念是前提, 如果体育教师的观念跟不上, 那么实施新课程则是难上加难

因而, 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 以更新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和更新某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 以尽快适应新课程;鼓励和支持所有教师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交流, 使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适应社会的发展, 与时俱进。

三.结论

3.1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以往的教育观念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步伐, 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不仅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还要勇于创新。

3.2小学体育教育是“终生体育”教育的基础, 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选择合适的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要。

3.3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 拓宽体育教师的素质, 大胆解放思想, 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 突破旧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3.4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 基础体育教学在工作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上必须大胆创新, 确立科学的、符合本国实际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摘要:小学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试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我国的基础教育和“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斌, 陈代凤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探析[J].世界体育学术, 2007, 4

小学体育课程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相整合有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之中去汲取知识, 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通过趣味性、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之中去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除了在户外上课以外, 室内的学习往往没有太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小学体育的课堂以后, 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学习内容的视频、图片、影像展示, 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 运用信息技术对体育动作进行示范

在体育户外课之中, 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或者体育项目的时候, 都要涉及到对学生的基本动作的演示,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演示让学生来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很多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仍然无法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 在之后的学习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施可以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手段来展示相关的动作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课前, 教师可以准备好示范动作的录像或者是教学视频,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播放下, 去进行相关内容的观看, 教师在学生进行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就动作中的一些要领和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采取暂停、快进、慢放等形式进行播放, 让学生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动作是如何进行的。例如, 在学习《韵律操》的时候, 学生要掌握手臂动作、腰部动作、基本的步伐动作以及组合动作等等, 学生在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进行讲解, 包括手臂动作是如何, 要不动作是如何, 基本的步伐动作又是如何,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暂停、回放等功能来让学生的观看起到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再到了进行室外体育实践的时候, 学生能够将动作完成得更加熟练,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体育教学之中,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问题, 由于课程本身教学难度的问题, 我们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以往是采取重复和复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一般会进行反复讲解, 在学生产生问题以后也会重复处理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例如, 在教学篮球的时候, 由于教师本身不是篮球专业毕业的, 对于篮球的理解和一些动作、技术的掌握都有限, 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文献, 收集一些文字、视频、声像素材等等, 再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处理, 并制作了Flash动画和PPT课件, 在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这些收集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然后又通过学生在实际教学课之中去打篮球, 让学生试着去感受篮球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术, 也因此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例如, 篮球的控球、运球、带球快跑、跑中急停以及投篮技术等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当然这也是由于学生本身的身体力量和高度的发育还没有达到篮球运动的要求, 因此, 在实践课中教师又将原本大小的篮球换成了小篮球, 让学生试着去回忆视频教学中的一些动作, 以及教师的演示动作去进行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重难点的辅导教学,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尝试, 更多地去实践。

3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小学体育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为依据, 在良好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去引导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 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第一,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良好的理论认识。学生学习体育, 也可以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 包括体育的发展历史, 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 体育运动赛事, 体育运动对人们的作用等, 通过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第二, 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和一些重大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 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世界杯”“N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来丰富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 让学生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 扩大学生的视野。第三,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以一些新式的体育运动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的爱好。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各式各样的文化都得到了更新, 体育运动亦是如此。在现今的一些新兴体育活动中, 以攀岩、跳伞、跑酷等体育活动为代表, 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体育运动风采和对体育锻炼的执着。教师通过展示人们进行的攀岩、跳伞、跑酷等相关的视频内容, 可以丰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4 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运用信息技术, 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的必然, 我们应该积极地促进他们去了解体育, 理解体育, 真正地爱上体育活动, 这才应该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艳霞.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体育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6) .

[2]陈瑞湘.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 2011 (10) .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现状

1.1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现状

体育教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有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 具有广泛多样性、客观性、间接性、具体性和多质性等的特点。在目前小学教学之中,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重视。就某些城镇小学而言, 其体育师资不佳, 体育教学人才相对缺乏;就教材而言, 绝大部分小学都没有体育教材;就学校场地与体育器材配备状况而言, 其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体育场地狭小, 相关体育器材匮乏, 且体育教学经费相对不足等问题;就目前现有的体育教学课程资源而言, 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思想, 在体育教学之中相对沉闷死板, 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导致对目前现有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部分闲置与浪费。

1.2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极大不足, 故到时小学体育教学之中的问题也颇多。其中, 主要可以体现为小学的体育课程开课率相对较低, 其制定课程有着一定随意性, 没有固定的结构组织。例如某些小学经常讲体育课作为“自习课”, 缺乏实质上的体育教学。同时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相对单调, 多年级之间存在一定重复的现象, 以达标项目为主, 忽视学生兴趣。此外, 小学的体育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学生对于基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了解, 身体素质并不理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我国有必要对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

2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意义

由于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故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加以重视并进行开发利用存在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开发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 有利于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提升兴趣, 进而实现全面性且又针对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 有利于改善并提升其传统的教学意识与资源意识, 进而促进教学行为改进与教学能力的上升。就小学的文化建设而言, 通过不断开发利用体育教学课程资源, 有利于小学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 使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丰富, 并促进小学文化建设与发展, 进而促进小学生从小开始了解接触多样化的体育项目, 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此外, 从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着手, 其还能够对小学所在地的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一定辐射作用, 进而促进全地方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

3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3.1 正确把握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

在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之中, 首先需要把握与坚持其基本方向。就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而言, 其基本方向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新课程一向倡导的理念正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之中, 其同样如此。只有正确把握和坚持这一方向,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才能建立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上, 进而在考虑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 充分满足学校与社会的需求, 有利于体育学科的整体发展, 其开发本身也才能更为持久。

3.2 努力争取校领导对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支持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需要一定的学校支持。因此小学校园的领导的重视是保证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 在争取校领导对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支持时, 首先需要使领导对体育课程有一定正确的认识, 并对其产生一定认同感, 进而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诸多方面加以支持, 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 相关小学的体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努力, 并充分发挥体育管理人员的领军作用, 进而才能使校领导对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始终抱有支持与信心。

3.3 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在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之中,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开发的主要承担者, 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课程开发之中, 体育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树立课程意识。课程意识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驱力, 是影响教师行为的重要因素。其次体育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体育学科的内容与信念, 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与研究成果, 进而对体育课程有准确认识,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最终目的也有把握。再次通过继续教育, 定期培训与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升。

3.4 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作用

由于学生是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之中的主体, 也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人群, 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 必须重视学生的想法。在相关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之中, 学生必须有充足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进而对其有一定认同感, 能够始终抱有支持。

3.5 积极提供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保障

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保障主要有小学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开发的经费等等。就小学体育场地与器材而言, 通过因地制宜, 使传统的体育项目不再局限于部分场地之中。同时不断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特性, 对传统的体育器材加以改造与创新, 并自制与发明部分新型的体育器材, 从而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就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所需经费而言, 通过使学校与国家不断的对体育加以重视, 进而才能使其课程得以不断的开发与发展。然而财力与物力并不是严格正相关的关系, 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点缀, 更需要的仍然是体育教学人员对于场地器材的不断利用以及对于课程本身的把握与开发。

3.6 善于开发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基本内容

对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之中, 其基本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不断的开展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 使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的传承作用, 进而从小学阶段开始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通过对常见的体育运动加以改造、简化与创新, 如简化裁判规则、降低技术标准等, 使其更符合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 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促进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改革创新;通过将体育教材游戏化, 进而满足当代小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 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不足。只有通过不断开发与创新原有的体育教学课程资源, 在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加以重视与改善, 从而使小学的体育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且具有趣味性, 才能够一方面使小学生不断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 并在小学阶段就为健康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小学与整体社会的体育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毛振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4.

[2]冯强.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J].体育函授通讯, 2002 (1) .

[3]曹卫民.浅析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4) .

[4]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7, 6.

[5]何忠, 许志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小学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探究 篇10

1.1 教材广而泛

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深刻意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后果,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增加学生的体锻时间。体育课课时从原有的每周2节增加到3节 (水平一每周4节) ;而且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必须开展“体育活动课”, 从而保证学生每天有1 h的运动时间。体育课时虽有增加, 因现有教材体系广而泛, (包含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技巧等) , 如果把上述五大类的运动项目进行拆分将产生30来个小项, 以全年40周计算, 平均每个小项只有一周多一点, 也就是3~4次课的学习时间, 也许今年上的篮球课下个学年才会再次出现, 到那时今年学习的篮球技术也许已经忘光了。这样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学而不精, 或者说未能比较深入地掌握某项运动的技能, 以致无法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的体锻中, 从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从事课外体锻的积极性、主动性。

1.2 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

就目前的教材体系而言, 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技巧等教材必须按一定的比重安排到一学年的课时中并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重复出现。常常发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接触得很少, 学而不精, 不太喜欢的运动项目却频频出现, 以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学生特长的发挥。

2 实施对策——以松柏二小为例

整合教材内容, 从2011—2012学年开始实行“2+1” (1、2年级是“3+1”) 授课模式。

如何通过我们有限的体育课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笔者学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 筹集课题经费, 聘请专业教练, 完善学校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在全校推行“2+1”教学模式, 力图对现有的教材、课程安排进行优化整合, 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实用性。

3 实施方法

3.1 推行“2+1” 授课模式

“2+1” (指3~6年级) 或“3+1” (指1~2年级) 教学模式中“2”是指用2 (或3) 节体育课依照大纲内容进行授课, 学习“课标”的内容;“1”是指每个班级每周用1节课来学习“体选课”, 每学年学习一个体育专项。也就是体育课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体选课”。常规课按年度由一名体育老师授课;“体选课”, 由另一名专业体育教练授课, 该教练同时带领该项目的校队课余训练。这样, 每个学生有36~40周的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该体育项目, 较好地掌握该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希望通过6年的小学体育, 学生能够掌握相应6~7个体育项目的技、战术并加以运用;也希望孩子们能够爱上一个或者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并经常从事课外体育运动, 让这些体育运动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这样, 学校推行“2+1”教学模式的初衷就实现了。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动项目特性以及学校的场地设施, 特色项目、地方特色 (羽毛球) 等因素学校统一安排“体选课”的内容和任课教师。

3.2 普及提高相结合

为何中国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巴西的足球、美国的篮球运动等能够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们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在这些运动领域里这些国家人才济济, 不愁找不到优秀运动员, 就像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我国很难出人头地。而13亿中国人却组建不了一支11人的足球强队。因此, 笔者学校立足于普及, 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专项学习中来。在技战术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班级内部的教学比赛、年段赛、校级比赛。产生一批班级、学校运动“明星”, 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关注该运动项目。以赛带练, 以赛促练, 最终建立该项目的班队、校队。

3.3 配备“阳光体育”器材箱, 学生不至于“无米之炊”

为把“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规定落到实处, 把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的兴趣、专长有“用武之地”, 便于班级开展课余体育锻炼, 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阳光体育箱” (有篮球、排球、足球、长跳绳、短绳、接力棒、乒乓球、板羽球、接力棒等) , 足够一个班级的同学分头开展体育运动, 让学生“有米可炊”。

4 结果分析

学校推行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3年来, 笔者学校从中发现一些值得肯定的数据。从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 (每年学生体检结果) 发现:视力低下率、营养不良率、超重与肥胖率逐年呈下降趋势 (见表1) ;肺活量均值逐年上升 (见表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优良率逐年提高 (见表3) , 且近实施实验的近3年与之前的数据相比有明显提高。这是否与笔者学校推行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探究,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相关呢?从家长、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发现90%以上的家长、95%以上的学生对此实验表示支持和喜爱, 只有少数家长、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个别家长和个别学生持反对态度, 这坚定了笔者学校继续坚持开展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的信心, 同时, 也会进一步做好沟通, 让家长了解本实验的意义;帮助那些对此实验不感兴趣的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与兴趣爱好, 积极投身到体育课程“2+1”管理模式探究的活动中来。从学生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获奖人数统计看出 (见表4) :学生获奖人数逐年增加, 比例逐年提高, 比课题实验前的获奖人数、比例都有显著提高。

5 问题与改进

5.1 场地不足

笔者学校占地10 567 m2, 学生2 044人, 运动面积4 980 m2, 人均运动场地不足2.5 m2, 可见笔者学校的运动场地是何等紧张。但是, 笔者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决心并没有因场地的紧缺而动摇, 而是千方百计地整合现有的资源、向空中发展、积极拓展运动空间。先后开辟了跆拳道室、乒乓球室、露天羽毛球场;向社会租借羽毛球场地 (2片) ;扩建一块篮球场地等, 逐步解决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场地建设;投入10多万元用于添置体育器材、每年向教育局申请12万元用于足球、跆拳道、航模项目, 作为专项经费。

5.2 师资不足

由于学校开设“体选课”, 所需的专业教练也就相应增加, 整合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尚缺4位专业教练, 为此, 学校专门聘请了4位有经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练分别从事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的专项教学与训练, 保证这些教练的工资、福利待遇 (以每人每年6万元的工资标准发放, 含医社保) , 确保他们能安心从教。

6 结语

总之, 笔者学校将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创造条件, 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水平,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 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这就对我们国家的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课标”已经实施15年,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 (场地、师资、管理、资金等) 实现“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让体育艺术“2+1”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厦门市松柏二小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出发, 调整教育思路, 改变排课模式, 整合各项资源,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2+1”管理模式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2+1”,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浅析小学体育课程口令教学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口令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体育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转向了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即在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此外,“三分动作,七分口令”,作为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口令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口令”作为组织教学、调动队伍的信号,指挥各种教学活动。只有充分重视口令教学,并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更为具体、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新课程才能逐渐迈入改革正轨,大放异彩。

一、口令教学概述

1.口令的概念及重要性

“口令”是体育教学中,教师以专用语言或信号向学生传达的口头命令或提示。作为一门必修基本功,口令是检测体育教师称职与否的试金石。口令运用得当,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自然不在话下。清晰、准确且节奏显明的口令,不仅能使人为之精神鼓舞,而且整齐划一的效果更能令人为之振奋。由此可见,口令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成败。

2.口令的分类及教学运用

一般而言,体育教学中的“口令”常被区分为“预令、动令和无预令口令”三种。其中,预令用以提示行動的预备,如,“向左——转”中的“向左”即为预令。动令则用于明确行动的内容,常以动词为主,如“向后——转”中的“转”字,就是这一动令的指令与行动信号。而“无预令口令是指同时表示行动内容及号令的口令,最常见的有‘立正’‘稍息’‘坐下’等”。此外,也有人根据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将口令分为“队列口令、基本体操口令、数字口令、武术口令以及信号口令”五大类。还有人按照口令的节奏以及发音的不同,将口令分为“短促、断续、连续和复合”等几种。理论来源于实践,将口令按照各种体育课程的不同特性区分,有利于口令的合理运用,能够针对不同的体育课进行口令的具体运用,这一思想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据此,笔者更赞同将口令依次分为“队列口令”“基本体操口令”“数字口令”“武术口令”“信号口令”。

口令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归结为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队形的集合与变化都是在口令的指挥下完成的。(2)口令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它不仅运用于常规的运动科目教学,而且在有关舞蹈项目的训练中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体育教师采用分解教学法进行课程授课时,口令的变换能使授课质量大大提升,如有关太极拳教学中,口令节奏的控制能够形象地传达出太极拳的行云流水。

二、口令教学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显而易见,由于口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之广,其作用亦不容小觑。在众多体育教师不懈的摸索与实践下,口令教学强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重大成就。就小学体育课程而言,不少学生从中学会了自信、合作及信任等正确理念,且在众多大型表演中,口令教学屡获青睐,屡建战功。虽口令教学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其还是不可避免地步入了循规蹈矩的路子。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口令教学已经出现僵硬化、无序化的状况,并步入随意性的错误轨道。究其缘由,主要有三方面的障碍。首先,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一般较为单一,内容变化较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应的口令教学亦令人产生听觉疲劳。简言之,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促成了口令教学的僵硬化。当然,这其中还有教师疲于摸索实践、懒于尝试等自身因素。其次,不少小学体育教师对于基础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予重视,时有不规范的口令脱口而出,如经常将“两臂侧平举”错误表述为“两手侧平举”等。不规范口令的随意表述,令学生对各种口令产生混淆。长此以往,口令教学必然遭遇无序化的尴尬场面。再次,由于体育教师口令的不规范表述或是脱口而出的即时口令之滥用,口令教学难免蒙受各种骂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也对此失去信心,其在随意性的错误轨道上将越走越远。

三、口令教学的改革建议及意见

承前所述,不难发现,口令教学的随意性必会酿造上课延时、学生纪律散漫、教学效果受挫等苦果,这肯定会影响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因此,要想真正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实现三维目标,必须不断探寻口令教学的改革途径。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就前述有关障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及意见。

一方面,针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的症结,从丰富口令教学的多样性入手,如在有关形体项目的课程中,变换口令模式,从单一的“1、2、3、4”变换成结合音乐的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丰富口令教学的目的。而且,在遵循基础口令的前提下,还可为简单的教学课程设计口令,并鼓励学生参与口令的创作过程,增添口令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就教师不规范表述口令等随意性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端正一线体育教师的态度,使其认识到口令教学的重要性,继而要求体育教师以身作则,规范、准确地表达口令,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更好地贯彻口令教学的改革,实现体育新课程教学的真正改革而不断努力。

总之,重视口令教学,即把握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只要不断参照新课标标准,适时调整口令教学,贯彻其多样性、准确性的改革理念,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何艳平,刘国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口令教学与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64.

[2]李再馥.试论“口令”[J].中国学校体育,1992(02):33.

[3]董振义.体育口令的分类与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8(02).

[4]陈小来.体育课的口令技巧[J].中国学校体育,2001(05).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华师附小恒大南海学校)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策略 篇12

一、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及运动教学, 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 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位学生而言, 是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 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 对疲劳的抵抗力; (2) 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 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3) 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 提高智力素质; (4) 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 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 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形成良好个性。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一些弊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 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 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茫然, 学生亦然, 场地器材条件差, 加之天气等原因, 体育课如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 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教材则抛在一边, 无选修课与素质练习课, 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 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策略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学生跟着教师转, 教师跟着教材转, 教师教无兴趣, 学生学无乐趣。新课改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 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2. 淡化学科界线, 谋求学科整合, 开发利用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各学科不可分割。把体育教育延伸到美术、音乐、书法、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中去更好地激活体育的教育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 自己的优势、劣势。有的学生缺乏活动的主动性, 但艺术感好, 能用画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最快乐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说不出活动的所以然, 可能用文章记一下次难忘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能用他美妙的歌喉唱出他对活动的感受;有的学生能挥毫泼墨用满腔热情抒发出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要通过一些活动, 把各学科教师发动起来, 为体育教育各尽其能。

3.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 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和谐发展。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 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 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运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来增强体质, 愉悦心情, 进而掌握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基础, 并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只有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拓宽教育思路, 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调剂情绪, 娱乐身心、锻炼意志、促进交往、增进友谊。

4. 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衔接, 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家庭和社区是小学生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场所,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 三者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家庭和社区可以弥补学校体育教育在时间上的不足, 同时为体育教育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器材, 在健身的同时还可以联络与家人及邻居的感情;学校可以为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 引导学生改掉业余时间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 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 准确示范, 精辟讲解。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 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示范的成功与否,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 他们都渴望能观摩到老师精彩的动作示范。因为正确的动作示范会深深吸引学生的练习欲, 刺激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加快掌握动作技术。动作示范不仅仅要注意多方位, 示范前, 还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 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 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精辟的动作要领讲解示范, 学生听起来易懂、易记, 也抓住了练习的重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管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阻力, 但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将不可逆转。体育课程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是全面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我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标志。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小学体育教学实习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为指导, 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 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摘要:体育课程对全面培养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体育教学的目标出发, 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 提出了几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3.

[2]王子虎.浅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改革.办公自动化, 2009.11.

上一篇:毕业结构论文下一篇:城市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