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高段

2024-06-18

小学体育高段(共12篇)

小学体育高段 篇1

一、小学高段体育与健康课堂“ 准备活动”低效的问题解析

1.准备活动在“ 心理上”得不到重视

这些年的体育传统教学认为,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主要靠基本部分来完成,准备部分主要是组织学生热身活动,使学生从心理生理上进入状态。从心理的重视程度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还是把准备活动当成“配角”,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基本部分上。

2.准备活动的“ 组织形式”不够多样

平时的上课教学中,都是采用以班为集体的形式,不管教材的内容、性质、对象特点,准备活动总是用固定的形式,一套操、一个游戏,一做就是一年,甚至几年,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厌烦,没有新意。固化的组织形式只能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与兴趣的衰退。

3.准备活动的“ 内容”不够新颖

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以一般性准备活动为主,很少会出现专门性准备活动。而一般性准备活动通常就是简单的一套徒手操,内容循环往复,枯燥乏味。

4.准备活动的“ 实施”完全依赖于教师

准备活动的教学过程基本依赖于教师的指挥。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认真练习,也可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中学生来说会影响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灵动性,最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小学高段体育与健康课堂“ 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1.紧扣生理效应的指标要求,有效设计“准备活动”

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方法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上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效应的指标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活动特点,有效设计“准备活动”。

( 1) 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的适宜时间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体温的适度升高,能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有利于氧的供应。

( 2) 准备活动的运动强度。准备活动的强度应以中等强度为宜,不能过大或过小,对小学生来讲,准备活动时期,平均心率在110次/分左右,最高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持续2~3分钟为宜。

( 3) 准备活动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体育教学中准 备活动结 束到正式 练习开始 之间的间 隔时间应 以2~3分钟为宜。

2.紧扣课堂效应的目标要求,有效设计“ 准备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准备活动”的设计宗旨应以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为宗旨。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相关的“准备活动”。

( 1) 丰富“准备活动”的形式 ,达成灵动与趣味的统一。教学是一个灵动的生命场景,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能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让“准备活动”热身于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在灵动与趣味中不断达成教学目标。

( 2) 充实“准备活动”的任务 ,达成前奏与后续的统一。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准备活动”虽然是课前( 或新课前) 的热身运动占据的时间也较短,但却是教师应该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必须对“准备活动”予以有效任务的设计,使得“准备活动富有一定的含金量, 真正体现教学各环节的重要性和协调性,从而确保整个课堂中前奏与后续教学的整体性教学任务的达成。

3.紧扣课堂教学的多元价值,积极优化“ 准备活动”

课堂效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因此,教师对“准备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征,从心里铺垫到兴趣激活、从情感适应到参与融合等方面予以优化,多元、立体地展示“准备活动”的价值、特性和魅力!

( 1) 通过“鲜活”的事例 ,提高学生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扭转准备活动是“配角”的错误认识,必须对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在课堂的常规教育中,应通过列举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发生伤害事故的“鲜活”事例,反复讲,经常讲,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明确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改变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 2) 通过“活泼”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尽量把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形式尽可能新颖、多样一些。诸如多种形式的徒手操、轻器械操、体操;多种形式的走、跑、跳及活动性游戏,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等, 采用多种形式的准备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很快对体育课发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入运动状态。

( 3) 通过“活力”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些学生会因学习成绩差而觉得抬不起头来,但是他们迫切希望人们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而体育“活动准备”则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良好的“环境”。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竞争和游戏伙伴这面“ 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萌发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尊自强精神。

( 4) 通过“灵活”的调整 ,提高学生的适宜度。充分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在气温偏低时,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充分,时间要稍长一些,强度和密度要稍大一些。如气温偏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可相对短些,以减少能量的消耗,集中精力学习基本内容。以上几个方面,是体育教师在安排准备活动时需要考虑的,还有一些因素,如场地器材情况、学生人数、性别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学体育高段 篇2

关于小学高段的合唱歌曲教学

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小学高段,它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经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合唱教学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开展好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体验和认识。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

兴趣是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的精力量。爱因斯坦说得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合唱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和热情走进合唱课堂,时时保持着对合唱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合唱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以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1、收集合唱音响资料,经常给学生欣赏经典童声合唱歌曲,让合唱歌曲那多声部立体的和声美、音色的和谐统一不断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共鸣,不时地燃起学生歌唱兴趣的火花。

2、搜集趣味性的音乐小知识、小典故、幽默趣事、恰当地插入合唱歌曲的学习中,以此来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在学习每一首合唱歌曲之前,根据歌曲的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那浓浓的情境中去感受歌曲的美,体验歌曲的美,表现歌曲的美,使学生学唱投入,兴趣盎然。

二、注重学生在合唱学习的过程 合唱教学不是简单的两声部的拼凑,而是让学生唱出它的和谐之美。对于基础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就是要让他们做到两声部音色的统一,力度的均衡及声部的协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并获得成效呢?

1、要注重聆听的过程。在学唱每一首歌曲之前,要聆听范唱二至三遍,通过聆听让学生对歌曲的情绪、结构及旋律获得整体印象。

2、要注重默唱的过程,当学生对旋律有了整体印象之且,要引导学生划着拍子,随音乐在心里默唱。通过默唱找准自己声部的音,以便在演唱旋律时把控好自己的声部,做到高低声部不混淆,为唱好旋律打好坚实的基础。

3、要注重哼唱的过程。当学生有了默唱的基础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两声部哼唱,哼唱时要求学生做到,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部。通过哼唱不但唱好了自己的声部,同时又加强了倾听对方声部的能力,为演唱好歌曲的旋律进一步打好基础。

4、要注重轻唱的过程。在合唱教学中,通过聆听、默唱、哼唱的练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演唱两声部了能力,这时老师提出轻唱的要求,即在唱准自己的声部的同时,学会倾听两声部交融在一起的合唱效果。通过轻唱达到两声部音色的统一,力度的均衡及两声部的协和。

5、启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歌唱。通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有了演唱好两声部旋律的良好基础,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充分挖掘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调动学生完整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歌曲,完成合唱教学的目标,实现合唱教学的和谐之美。

三、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

歌唱技能包括歌唱姿势、呼吸、发声和吐字等。歌唱技能提高对合唱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音乐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歌唱技能,不能单纯机械地进行训练,而是要把歌唱技能融进合唱歌曲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这样既能使歌曲获得较好的演唱效果,又不让学生感到乏味,尽力做到两全齐美,如:在教唱《小白船》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了技能训练和歌唱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白船》这首歌,描写了小朋友仰望宁静夜空的一轮明月所产生的一系列下遐想,它形象地把月亮比作小白船,把星辰比作灯塔。演唱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美和体验月亮(小白船)在夜空中“飘”一样的感觉,需要学生用发声的高位置和声音的和谐统一来表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把合唱部分的旋律设计面哼鸣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愉快地练了起来,大家神态自然,歌声悠扬。通过哼鸣练习,使《小白船》这首歌合唱部分的旋律演唱,音色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

学生都愿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美。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演唱给予肯定的表扬,会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合唱教学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一方面作语言的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唱好”,另一方面作耐心帮助,只要有一乐句经过练习唱准确了,或者是技巧方面有所提高了,我都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注重学生的嗓音保护

童声是美好的、纯洁的,是任何其它声音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要想使这种美好而纯洁的天籁之音在歌唱中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就要保护好同学们的嗓音。

1、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歌唱,克服喊唱现象。

2、在同学们进入变声期以后,加强变声期的知识教育。

简议小学高段写作 篇3

关键词:小学高段 ;写作

对许多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写作文都是老大难。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很多学生对之畏如虎狼。因为其特殊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有限,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再加上自身生活经验的不足,学习能力的不足,他们在写作文时,要么无从下笔,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内容空洞,如记流水账。如何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写作水:平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的一些肤浅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每篇日记都有一个训练点

本学期刚接手这个班级,从第一篇日记开始,我就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布置每一篇日记的内容,同时每一篇日记都有一个训练的重点,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如第一阶段训练的是写人的文章,以《我的妈妈》为例,第一篇日记我要求学生通过一件事表现出我的妈妈的性格特点或某种品质特点,第一篇的训练点是选择的事情要符合你所要表现的妈妈的性格特点。第二篇的训练点是让学生添加这件事中表示妈妈动作行为的词、句子和表示妈妈语言的句子,同时强调标点符号的用法,写语言时冒号和双引号要写完整。第三篇的训练点是让学生添加妈妈说话时描写的神情词语,如妈妈生气地喊到;妈妈眉开眼笑地说着……同时让学生添加表示妈妈心理描写的句子,教给学生用这样的句式 ,妈妈沉思着: ; 妈妈心想: 等等。第四篇的训练点是在结构上让学生把这个片段写成总分总式,第一句总写我的妈妈是一个 的人。中间把前面三篇训练的糅合在一起,通过人物的语言、作、心理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活灵活现。最后一句做到首尾照应,我的妈妈真是一个 的人。第五篇的训练点是添加人物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第六篇的训练点是开头和结尾的写法,要求学生尽量做到首尾呼应。开头的方法:可以是开门见山; 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歌词、古诗……还可以用类比的手法开头,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即可。结尾要升华,语义要更深刻一些,但是要尽量做到首尾呼应。

二 、形式多样,培养技能

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提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多样化的方式来对学生实施引导,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在高段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要引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出发,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常见的方法如仿写,读后感等。如学生学习了《师恩难忘》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写老师的,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等等,从而仿写一篇《我的老师》,让大家

认识一下你的老师。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结合所学课文进行仿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后在活动中去感悟和体会。如在六年级下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重点是“拟人化描写”的应用,在对《广玉兰》的学习中,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的兴趣,在《夹竹桃》学习中,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教学后,教师以观察“观察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为活动主题,将学生从教室带到课外,让学生在观察中观察、体会和感悟,再引导写作,学生体验丰富了,写起作文来也会得心应手。最后,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以鼓励为主。从一些教师的作文批改来看,整个篇幅都是红红的批注,不是说教师不认真,而是这种认真背后对学生的否定太多,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施以鼓励,学生会获得无限的动力。如对一个比喻句的肯定,对学生所表达的思想的肯定,对学生细致观察的肯定,诸如此类,评改中教师要多发现学生优点并鼓励学生。当然,作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的平台也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来进行设计。

三、从模仿范文入手。让学生敢动笔

很多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喜欢从仿写范文开始,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说的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仿写。比如,描写人物外貌、写景状物的好的段落,可以借鉴,但要取舍,根据实际!情况改造。这种方法用久了,学生熟能生巧,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写文章的套路。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点题,文章采用什么结构。先让他们按套路作文,有助于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轻松地掌握写作文的基本方法。

四、写真人,书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让文字生动起来

文字是无声的歌,文章是心灵情感的流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教导学生写作文,也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生活,用自己的文字描绘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我在给学生布置作文任务时,有意地选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然后给他们一至两周时间去亲身体验。比如《我是妈妈好帮手》《我学会了xx》《我体验到了xx)等。学生实践完了,再经过小组总结交流,我再稍加点拨,然后当堂完成。如此一来,效果非常明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写得流畅,一些平时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也有了不俗的表现。比如,有一个学生以《我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为题洋洋洒洒写了5篇之多,近2000字,要知道他可是全班最害怕写作文的人。看来,劳动不仅造就人本身,也能成就好文章啊!

结语:

新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从新课程理念中不难看出,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还是要从学生兴趣激发做起,以多样化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平时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多积累写作素材。总之,作文教学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探索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探索小学高段的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关于小学语文高段作文写作的兴趣培养 - 新课程学习·上旬 - 2013(9)

[2]小学高段作文有效批改的技巧 -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2010(2)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策略探讨 篇4

一、计划与制度同步, 贯彻与落实同行

开学初, 我便统一要求学生用8K稿纸, 装订成每人一个习作本, 并与学生协商每周两篇独立习作, 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 用习作制度约束同学,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习作, 从行为上动手习作, 形成了全班习作的浓厚氛围。 坚持每周一节习作课, 习作内容周周有创新, 习作方法次次有新意, 习作质量篇篇有提高。 习作与课堂教学是同步的, 习作和学习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习作成了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课内读写结合, 积少成多

高年级语文课, 主要进行阅读教学, 而阅读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写作。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堂是主渠道, 也是主战线。 因此, 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读写结合和习作指导、训练, 从而形成扎实的习作技能。

(一) 以课文为载体的片断写作。 课文是文学的精华。 课文中的许多句式、段式、篇章更是语言的精粹。 在课堂上, 我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 让学生了解句式, 理解段式, 掌握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类表达技巧, 继而进行仿写, 从仿到创, 反复实践, 最终获得习作的方法、技巧和灵感。 文学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模仿课文, 是对课文的吸收内化, 也是对语言的积累运用, 更是对思维的梳理拓展。通过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言语图式和技巧, 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拐杖和路径, 敢于也乐于积极地进行习作创作。

(二) 以生活为依托的情感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习作方式写作。 ”生活与习作紧密联系, 我恰当地利用活动, 竞赛, 班级小事, 天气变化, 节日等,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 从而将思维、感受、表达密切结合写习作, 这种习作不仅是学生真切的体验、情感的反映, 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我手写我心, 我心思我行”, 激发兴趣, 发展个性, 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稚嫩的情感思维, 也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 以提纲为引导的师生合作。 写什么? 怎样写? 是学生习作的重难点, 大多数头疼习作的同学, 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 此时, 老师的习作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这学期, 第一单元《马》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的马或有关马的一件事, 或想象中的马。 虽然习作要求宽泛, 但学生根本把握不住, 不知如何下手, 因为, 学生生活中极少见到马, 更不了解马。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图片, 了解马的外形、生活习性、历史、有关马的故事等。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 我和学生一起列出了习作提纲: (1) 马的总体印象; (2) 外形:头、鬓毛、身体、腿、尾巴; (3) 马的作用 (穿插故事) 从古到今; (4) 有关马的成语、传说; (5) 马的精神概括; (6) 抒发个人感受。 以这个提纲为引导, 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习作, 然后师生互相评比, 我的写作行为激励了学生, 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启迪了我, “老马识途”、“茶马古道”等记录历史岁月的词语, 被学生细心感受品味, 激发了探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欲望。 在习作时, 老师就要先“下水”, 试试水的深浅, 引导学生摸索着走;就要走下来, 和学生一起写, 让写作不再孤独无依;就要蹲下来, 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 用欣赏的眼光向孩子学习, 用激励的眼神伴他们前行。

(四) 以场景为契机的即兴习作。 孩子的眼睛不是照相机, 孩子的脑袋不是复印机, 小学生写不出回忆性的文字, 只有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当场习作, 才会让他们写出真实有效的习作。 如《一次精彩的××比赛》、《一件难忘的事》等叙事类作文如何写好? 老师需要巧妙地创造契机, 在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说、想、悟、写……如:我在六年级上的一节作文课, 我不声不响地拿着一个月饼在教室里走了一圈, 先让学生写你看到的和想到的, 这样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问:“想不想吃? ”

师生一起观察月饼, 学生再动笔写看到的月饼, 期间我指导说明顺序;接着分月饼, 先说如何分, 再请同学实际操作, 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步骤, 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然后尝月饼, 慢慢尝, 说感受, 细细嚼, 品味道, 写下来;最后说, 为什么老师让大家吃一个月饼? 在解惑中归纳主题———团圆饼、同学情、中国心……一次次撕纸、跳绳、抢豆子等有趣的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在说笑中感悟、在玩耍中写作, 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 把切身感受化成文字, 习作教学在老师睿智的引导中变得轻松自如。

三、课外欣赏品味, 由表及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似泉水叮咚, 沉静中透着灵气;习作似小溪奔流, 欢快中和着旋律;习作又似波涛汹涌, 凶猛中带着动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课文、美文、经典、名著的熏陶, 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拓展。 在习作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

(一) 把课外引进课内。 每天课前3分钟的美文欣赏、成语积累、猜谜语、对对联等, 虽用时不多, 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欣赏的水平, 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利用班会课, 活动课进行背古诗比赛、古诗文诵读, 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河流中精神愉快、情感充沛。 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资料本、资料袋等, 像一条条溪流, 把课外知识系统、有层次地引入课堂, 为课堂注入了活力, 为习作架起了桥梁。

(二) 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有限的课内时间, 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渴望, 我就在课堂上推荐好书, 好电影、资料让学生到课后有目的地去看。 与此同时, 读书笔记也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伙伴, 同学们的阅读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厚厚的读书笔记见证了阅读的分分秒秒, 明亮的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孩子们淳朴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三) 从阅读口号到行为。 很多小学生喜欢读书, 但是为了轻松娱乐, 他们把肤浅的口袋漫画、 娱乐搞笑当成了阅读, 没有领悟到语文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为此, 我特意和学生约定周末一起去书店、图书馆, 然后和他们一起找书、看书、买书、讨论感受, 鼓励他们说一说读书的乐趣, 写一写读后感悟, 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 用细腻地感受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用人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 把阅读真真切切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四) 从读者到笔友。 我爱好写作, 喜欢每天用笔在纸上写一段, 然后把笔记本给学生看, 他们是我的最忠实的读者, 或评论、或续写、或感悟, 然后选择喜欢的篇目就帮我敲成电子文档。 文字建构的平台, 是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舞台, 许多孩子触景生情, 感同身受, 也不自觉地拿起了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学会了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心体会、用情思考、用笔抒情, 我和孩子们成了彼此的读者和笔友。

四、评价与激励结合, 短期与实效互动

习作训练强调学习创新, 一题多练, 注重独立写作, 但更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积极习作态度的培养, 因此评价激励的机制就成了作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一) 书面评语和实物奖励互为补充。 每一次批阅习作本, 我总是以等级分评定, 对优秀习作划出其亮点, 评个A+, 以作文书、学习用具作为奖励;对有进步但还欠佳的习作, 多做修改, 在评语中给出不足, 多加鼓励。 从而形成了优秀者得奖, 后进者明确方向的习作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详略有方。 每学期, 我们练写的习作加片段有四十多篇, 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只有八九篇, 其余的让学生互批自改, 这样有重点地批改, 一方面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作文修改的效率, 为师生沟通架设了桥梁, 学生在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中发现不足, 得到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 学生在自改和互批的过程中, 端正了习作的态度, 获得了经验和方法, 了解了他人的思路和创新手法, 学会了合作和鼓励, 认真写出了自己的习作并反思感受, 积极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为下次习作做好准备。

(三) 讲评鉴赏与反复修改取长补短。 小学生不只在乎老师的等级评定和物质奖励, 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赏识与称赞, 在对习作进行批阅修改后, 我已胸有成竹, 选取优秀习作在班上进行讲评习作时, 讲评作文不是念作文, 而是选取其中的亮点片段, 供大家品读学习。 每一次习作讲评, 不仅是优秀作文的展示, 更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积累的好机会, 他们带着期盼的眼神, 带着满意的笑容修改、认真誊抄, 渴望下一次讲评的作文是自己的, 写作的激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

(四) 封面表格与展出发表相得益彰。 开校初, 我让学生在作文本封面画表格, 每次习作批改后, 便认真填写成绩, 定期进行评比奖励。 封面表格中的成绩一目了然, 既能让学生纵向比较, 发现自己的进步, 又为学习园地的“文采飞扬”栏目进行佳作展出提供了依据。 每当有同学的佳作被展出时, 他是多么兴奋、激动。 长期、连续的评比展出, 调动了同学们自觉主动写作的积极性, 他们都爱用纸笔书写心中最美的愿望, 最真的感受, 都期望在文字中写出一个优秀的自我。

五、不足与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当我满怀激情地教过后, 再坐下来冷静地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时, 心中不免有些暗自内疚。

(1) 作为语文老师, 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提高学习的时间太少, 对深厚的文学知识记不牢固, 不深不广。 在一定程度上, 眼高手低,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扩展。

(2) 教学准备有时不充分, 没能多层次、多侧面地为学生提供资料, 训练的内容不够丰富, 方法过于简单, 使用多媒体时, 往往因字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3) 大多数时候, 我渴求全班习作的整体效果, 用一个提纲、一个要求框住了学生的思想, 用自己的感受主宰了学生的思维, 整体习作水平有提高, 但缺少个性和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 并非照猫画虎, 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经验在给我作指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写作是我每一天的功课。 我要全身心地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功用、语文学科的本性、 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用丰富的经验敏锐地捕捉孩子们行文习作的困惑, 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帮助, 让写作成为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作者努力优化习作教学策略, 让习作融于课堂、融入生活, 让学生自主习作、爱上写作。作者将计划与制度同步, 贯彻与落实同行;在课内读写结合, 积少成多;到课外欣赏品味, 由表及里;把评价与激励结合, 短期与实效互动, 让学生在写作中收获了硕果, 并积累了独特而又实用的习作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收获, 在收获中反思, 把写作作为自己的功课, 陪孩子走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关键词: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小学高段拓展阅读总结 篇5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可是目前,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可是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经过一个学年的阅读拓展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将这一学年高年级阶段拓展阅读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为阵地,交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我们每一册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各专家精选的经典。作为老师要利用这些课文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交给学生各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后延伸。与学科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美文诵读的良性互动。

二、以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每期期初向学生开列出阅读文学名著的书目,初步规定每个人每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其次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必须写读书札记。最后是要求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如写读书随笔、书评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三、以活动为展示台,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将经典美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在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以及“六一”“国庆节”“元旦”等一些特别的节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美文诵读”有关的活动。有“走近名家”的探究活动,通过研究古诗文的文学常识、名家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古韵童声”的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以办与经典美文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典美文诵读能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浅析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有目共睹,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地位会愈发突出,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要求更高。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予以特别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在感悟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促使两者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进中发展,以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高段阅读现状剖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久而久之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思维,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早已有之,但事实却在行动上常态搁置,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催生和创新能力的强化造成严重掣肘。新课改的春风劲吹,一些教师积极借力新课改理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在了突出地位,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知识视野狭隘,自主学习能力举步维艰,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语文综合素养较低。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盲目滥用,也使得阅读教学指向性不强,缺乏特定的发展指针。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可以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臂之力,但因为多媒体运用科学性、合理性欠缺,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领悟和感受,学生习惯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抒发,并依此进行恰如其分的想象。这一心路体验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画面拼接来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尽管丰富多彩,却无法代替学生的有声阅读,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寻求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实现。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彻底根除传统教学毒瘤,创设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释放的新型课堂场景,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同时,教师应深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效运用多媒體技术施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布局,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凸显阅读的基础性地位。

1.边读边画,即阅读的同时,勾画重点词句,通过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在渗透自己理解的同时,适当植入个人情感释放,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对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内涵深意起着重要作用。

2.边读边思,即根据创设的问题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审慎考量,精心创设一些与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问题,增强学生思考的目的性。

3.边读边“激”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掺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思想打通衔接的通道。读书是一种高超境界,只有作者对文章的深刻意境做到心领神会时,才有可能在阅读中迸射出强烈的情感抒发,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释放不期而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彼此结合、穿插进行,形成强劲的互动,开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剑合一的局面,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学生的日常阅读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专采“百家长”,主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了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在主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时,以学生喜爱为基本标准,选取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读物,使之真正形成对书本阅读的强势互补。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升语文学习效果重要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必须将阅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全局中去考量,并不断寻求阅读教学的多元化方法,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郭秀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漫谈[J].小学科学,2014(04).

如何提高小学高段的作文水平 篇7

一、培养写作兴趣

1. 引导创编故事,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一个他能够接受的、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学生既是这些故事的观众,也是这些故事的参与者。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时光流逝带走的这些故事,沉淀到内心中,反复过滤,然后成为自己生命中难忘的记忆。那就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而讲故事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重新体验,让学生自己走进故事的流程或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从多角度考虑,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故事的结局。

有了故事,有了体验,有了自己对故事的设计,然后就是用文字把这一过程叙述出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有其特点,让其尽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更有利于天性的发展,并且易于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对世界的认识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美丽的童话世界。

2. 丰富学生生活,创设写作情境。

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心灵世界中的生活储备,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观察、潜心思考、用心感悟、倾情体验的好习惯。教师首先要对生活对世界对自然充满了热爱,以这种真挚的爱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升华、深化他们稚嫩的心灵中自在的善良和真诚、美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材料收集,无形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了作文的材料。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采用“现场表演、即兴作文”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写作材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而且充满感情,作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二、重视口语交际

语文的含义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会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同时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改进和发展口头语言。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往往是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不重视“说”。说话和写文章虽然不同,但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过程。当然“说”的训练不能仅仅依靠作文课的教学,整个语文课教学中“说”的训练都应该得到重视。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口语交际”这一教学板块,刚好为我们训练“说”创造了条件。在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本,立足课堂,联系生活,准确地把握训练目标,创设出富有时代感的语境,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上好口语交际课也是我们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大秘诀。

三、注意积累多练笔

班级里不少学生写东西不成问题,就是写出来的作文犹如一杯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看到的精彩的词、句、语段、好的开头和结尾都积累在本上。看到选材和立意特别的文章,要随时写下心得体会,写出文章提要。积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时间长了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就丰富了。当然,积累再多的知识如果不勤写苦练,那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因此,学生应该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都记下来。只要学生练的机会多了,脑子里可调遣的东西就多了,写作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四、提倡仿写

创新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能力,但是对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要写出有一定思想,构思新颖的文章,还是高不可攀的事;而仿写恰恰是给他们提供了学习名家名篇写法的一座桥梁,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手法,去描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仿写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发掘可仿写的内容,短则一句话,几句话,长则一段话,一篇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的文章或是内容精彩的句段,抑或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都是学生仿写的对象。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我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写《我们的学校》,这样学生既能锻炼一下所学到的写作手法,又有内容可写。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多锻炼写作。当然,不光是要帮助学生寻找可仿之处,还要对仿得成功、精彩之作及时进行交流、讲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五、作文评价,多肯定少指责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学生作文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都应当及时给予赞扬,给予鼓励,要尊重学生作文中体现的创造性劳动,保护他们脆弱的写作自尊心。因为“赞美如阳光”,会使学生得到温暖,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指出不足时也要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语言,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切不可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哪怕是一词之优,一句之佳,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地写好作文。如一位学生写的《老师,我想对你说》中有一句话:“老师,谢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写具体的事例,我写评语时,不是只写“内容不具体”,而是这样写:老师怎么关怀你了,你能把具体的事情写出来吗?在下一次的作文本交上来之后,我看到了他的修改。这样的批改,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会了修改,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水平。

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感悟 篇8

班干部队伍,乃班级核心,是一个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班能否团结、合作、勤奋、好学的决定因素。因此,班委建设应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小学高段应注意选拔优秀班干部,让优秀学生来承担班级管理工作。2013年秋,我校安排杨老师担任五年(一)班班主任,他接手后,我建议他首先思考如何重建班委。因为,当时这个班被学校认为是较难管理的班级。他听了我的建议,组织召开了班会,征求全体同学意见,大家都认为,很有必要重选班委,于是他又跟既有组织能力,又能起表率作用,心甘情愿为班集体工作的少数几个学生做了交流,希望他们出来担任班委。在征求了这些学生的意见后,我参加了他们班级的班委选举会。他先提议,叫学生投票,最后选出了这个班的优秀班干部。一学期完后,他还组织本班学生对新选举的班委进行评价,对热心工作、大胆工作,又能团结同学还能起表率作用的干部给予了表扬。由于杨老师注重了班级干部的思想素质建设,这个班很快就成为了全校的好班。

感悟2: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是提升班级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小学高段的后进生有三类:一是学习后进生,表现为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极差;二是思想品德后进生,表现为沾染上不良习气、不遵守校规班纪,随心所欲;三是“二合一”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是班主任为之呕心沥血的对象,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做大量细致耐心工作,使其转化。

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坚持疏导、鼓励、情感交融与严肃纪律相统一的原则,并认真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争取家长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合力,同步进行。具体可采取家访,召开家庭座谈会等形式;二是对学习后进生采取“分层次”“开小灶”的教育法,耐心施教,解决其“吃不到”或“吃不了”的问题;三是致力于建设学风、班风优良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先进群体对后进生的感染作用;四是以表扬为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用武之地”,激励其转化;五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做好反复教育转化工作。

感悟3:协调各学科教师,是提升班级学生成绩的保障

班主任除了要管好学生,还是各学科教师搞好教学的纽带。虽然,作为学科教学来说,班主任只负责一个学科,对其它学科不负责任。但班主任应该具有全局观,特别是当科任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一些管理问题时,班主任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思考解决策略。既要考虑科任老师的情绪,又要思考怎样才不影响师生情感,最后要让矛盾得到解决。因此,班主任必须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教育的情怀,这样才能让学科老师和学生佩服。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在上英语课时看小说,被英语老师当场发现,老师把他的书籍收缴了,而且还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这位学生。事后,英语老师找到了我,她很生气,并且还说了一些气话,要我把学生家长叫来,并要这位学生当着家长面向她认错。英语老师这样一说,我很快就意识到,问题有一点严重,严重在老师把这事看得太重要,认为学生看书是对她不尊重。因此,我仔细思考后,对英语老师说:这个学生的确不应该,你这样做警告了这个学生。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生气,小孩毕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即使做错了,我们还是应该有让他改正错误的机会,更应该大度一点。通过沟通后,英语老师终于明白了我的意图,最后与这位学生进行了沟通,后来这个学生也喜欢上了英语。

感悟4: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相遇是一种缘分,双方都应该珍惜这个缘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班主任工作也逐渐增多,班级中的各方面工作,除了自己非常清楚外,还应该向家长宣传,让家长了解学校管理及学生在校情况。让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好学生。因为有的女生开展发育,她们已开始有独立意识,独立是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因此也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因此,班主任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班主任一是要认真了解情况,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向家长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多关心学生,从“爱”出发,尽到家长责任。

感悟5:认真钻研,做学习型的班主任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一个教师的成绩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而不重复自己,不断挑战自我,其前提仍是学习。没有学习,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面对学生的勇气都没有。

小学高段呼唤交流式课堂评价 篇9

片段一

当教完了hy bike, by bus, by train和on foot后, 余老师问学生:“How do you go to scboo?”“Me!me!”同学都跃跃欲试。余老师请一位学生回答, 他说:“I go to school by bus.”余老师摸了摸他的头, 笑眯眯地说:“Good boy, but you should be careful.”他听后点了点头。“How about you?”她问另一位学生, 该生同答道:“I go to school by bike.”余老师听后马上伸出右手和他边握手边说:“Oh!I go to school by bike too.”这位学生感到受宠若惊, 坐下时一脸灿烂的笑容。余老师把头转向另一边, 发现有一个女同学看上去性格内向不敢举手, 于是她亲切地对她说:“Hello, Wu Qianqian.How do you go to school?”那位女生刚站起来脸就红了, 轻声说:“I go by foot.”在其他同学还没发现错误的时候, 余老师微笑着向她挑了挑眼睛, 她马上意识到了错误并进行了自我纠正, 余老师点了点头, 和蔼地看着她说道:“I think yotr home is near the schoo1.”“Yes.”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错误在师生眼神的交流中得到了纠正, 在接下来的课中, 我发现那个女孩也敢于举手了, 虽然还称不上积极, 但她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新课标指出,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交流式的课堂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虽然在余老师的课堂评价中没有Ok、Super、Great等习惯用语, 但她与学生的真心交流能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成就。而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宝贵的情感体验,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交流式的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纠错更是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认识和纠错的过程, 学习语言的过程, 错误更是不可避免。英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话:“The moremistakes you make, the better student you will be.”就是说, 一个人如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犯的错误越多, 那么他的学习将会越好。但这话必须建立在有人为他纠错的前提下。纠错是一门艺术, 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能给予那些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出现错误的学生以期待、鼓励的微笑, 便可满足他们“受到尊重”的需要, 进而使学生逐渐自信起来。特别是对那些胆子较小的学生, 他们愿意当旁观者而不愿当表演者, 他们把掌声给了别人却使自己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老师的一个微笑对他们来说如同一场春雨, 能滋润他们的心田, 让他们的自信之花悄悄开放。

片段二

那是在引出并操练短语by ship时的一幕: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长江三峡的美景图,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说:“Wow!How beautiful!”这时教师点击了一下鼠标, 江面上出现了一艘轮船, 教师用问答的形式复习了单词ship, 同时教授短语by ship, 学生们似乎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短语, 于是余老师问道:“Do you want to go to Sanxia?”同学们都欢呼起来:“Yes!”余老师紧接着问他们:“How do you go to Sanxia?”这时一个非常活跃的男生坐不住了, 他高举着手, 目不转睛地盯着余老师, 大声喊着:“Miss Yu!Miss Yu!…”余老师不忍心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 就给了他一次回答的机会。他的声音非常响亮:“I go to Sanxia by sheep.”余老师一听, 微微地皱了一下眉, 转而笑着睁大眼睛做了一个很夸张的表情, 说道:“Really?You go to Sanxia by sheep?咩~~ (羊的叫声) 。”学生们听后个个捧腹大笑起来, 那个男生也乐了, 笑着挠了挠头皮, 模仿老师幽了一默:“sorry.I go to Sanxia by ship.呜~~。 (轮船的汽笛声) 。”“哈哈哈哈”课堂上又响起了一阵笑声。在余老师的幽默中学生发现并纠正了错误, 使课堂上笑声不断。同时by ship和by sheep的区别也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自那以后, 再没有学生将by ship说成by sheep, 师生的幽默对话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经典。

幽默在课堂上好比“催化剂”。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是的, 幽默可以使人精神放松, 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教学幽默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 是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睿智的火花, 是教师品质的一种要素。几乎所有的调查问卷都显示出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 不喜欢表情冷漠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教师。而适当的幽默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欢笑中受到启发, 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长智慧。幽默在对学生纠错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当学生出错的时候, 教师的幽默能化解他们的尴尬, 不会使学生出现因害怕出错而不敢举手的现象;教师的幽默还能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 可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比单纯的跟读说教要有效得多。所以, 教师的教学幽默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以前我总认为学生到了高年级, 理解能力强了, 在读题方面就不需要老师多讲了, 所以对读题、理解题意没有进行强化训练, 结果造成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 很难找出图文或题目里面隐含的信息, 导致错误较多, 漏解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 仔细读题, 分析理解题意, 细心解题, 就能做得很好。由此可见, 认真读题对解应用题是多么重要。

认识到这些以后, 我就开始落实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习惯的训练。首先, 我要求学生读题时必须动手进行“勾、画、圈、点”活动, 即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 读懂题目的要求。针对分数、百分数乘除应用题的特点, 要求学生做到:一找、二想、三抓。“找”就是找准单位“1”, “想”就是弄清楚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抓”就是找出重点的词。其次, 训练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分析, 提高了解题能力、技巧, 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正确率。最后, 强调在每次完成了作业或者测试以后, 都必须做一件事, 那就是多次阅读自己完成的作业和解答完的卷子。因为只要多次阅读, 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 作业分层次布置

2.1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

我以周为单位, 每个周末针对各层次学生不同的需求布置作业, 将作业分为A、B两组。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 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 学有余力的学生优化知识结构,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提高学习兴趣。

2.1.1 A组作业

A组为基础题, 是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业,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基础知识结构, 形成基本技能,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 要求每生必做, 人人过关。重点布置与教材有关的最基础知识和最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作业布置中, 力求做到:一是要有精品意识, 教师对所设计的作业中的每一项能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有清楚认识, 避免出题的盲目性、随意性, 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标、一项对准一个训练重点, 真正从微观上控制作业的“质”;二是不要求全, 一次只落实一项训练, 从宏观上控制作业“量”。

2.1.2 B组作业

B组为综合题,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作业,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 学生可选择性完成, 属机动性作业。这样既让优生“吃得饱”,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又让学困生“吃得好”, 减轻了心理压力, 有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 作业的批改与评价

当然, 仅是布置作业还不够, 作业设计好了, 学生完成了, 还要收上来及时检查, 及时反馈。每周一, 我将学生周末完成的作业收起来统一检查、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评价, 我也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 就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按同一个标准。对学困生判分适当放松, 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对于学困生, 只做对A组作业, 就给满分;做对B组作业, 加倍给分。有时, 学困生在订正后还不能全懂, 我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再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补做, 练一次, 进一步, 再练一次, 再进一步, 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 他们通过反复作业, 从日益提高的分数上, 切实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在逐步提高。对于优生, 则是让他们比作业的速度, 比作业的准确性, 比方法的简便, 比作业的思维质量, 改变那种书写认真, 答案正确就给满分的做法。这样评价优生的作业, 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使优生永不满足。

3. 训练合作技能, 使学生会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3.1 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 为此, 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不打断;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 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而且形成了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2 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的关键,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 形成共同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作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

3.3 学会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时, 由小组长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 其他同学负责如记录、汇报、监督等工作。在合作过程中, 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 互相协作, 共同配合, 尤其是操作性学习, 更要求人人参与, 齐心协力。另外, 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 可定期培训、适时更换组织者, 组员轮流扮演各种角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 学会评价

如何提高小学高段数学成绩 篇11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要理解、关爱学生。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2、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如在选择练习时要注意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正确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就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养。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开发智力,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如在课堂上不认真倾听,其结果往往是课后一问三不知。可见,倾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1、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数学教学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课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好教学的环节,并设置好鼓励和激励的措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把音乐、游戏、情景剧等引入课堂。2、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会听.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提前到班,督促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要让学生在听课前做到“心静”。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听别人说话时应该全神贯注,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不能东张西望、心猿意马,尽量听懂对方的意思;倾听时不能打断对方的话;有些学生能力稍微差些,在听之前,老师要给学生提一些要求,如:“仔细听,我们这节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等下要提问”这样,学生有了目的,就会更加注意地去倾听。3、是要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学生学会倾听了还不够,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倾听技能的训练,要经常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后,再让学生复述刚才发言的内容,这样慢慢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究的果。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是因为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羞于表达问题,怕出错,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提问的习惯。所以,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

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的课,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一环扣一环,而且落实的也不错。但是学生没有机会提问题。如果用以往的评价标准,这是一节好课;但是用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则不是一节好课。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有较多的温暖,有良好的交往,有较多的表达机会。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自由、和谐,学生间互相协作的和谐的教学气氛,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地方。

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善问。教师要示范提问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提问,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绕有兴趣地热烈地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

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哪怕有些问题“不象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需要老师的鼓励,一次提问就是孩子的一次尝试,我们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尝试与好奇心。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体验。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和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

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讲新课的前都要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2、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每次上新课时,要出示议论提纲,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通过自学议论,学生可以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还不完全掌握的地方,从而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3、在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教师都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并帮助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例谈小学高段数学优化问题教学 篇12

一、数学优化问题的价值与教材编排

通过数学优化问题的教学,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排中, 数学优化问题作为专题学习内容, 主要有小学低段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两位数”、三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三位数”以及“简单的组合”, 小学高段安排了三个典型的活动材料对优化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学习探究, 具体内容如下:

二、现阶段数学优化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优化问题的教学, 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引导学生对优化问题进行认知和探索, 体验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 培养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教学, 以学生掌握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 忽视了学生优化意识的培养和优化能力的发展。

下面笔者就高段教材中的三个数学优化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烙饼问题:为什么烙饼 (两张以上) 的次数总等于饼的个数?

教学“烙饼问题”时, 教师先出示烙饼的方法情境:烙饼的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3分钟。于是在烙一个饼和两个饼时, 学生能很快说出烙饼的时间 (都是6分钟) 。但是在烙三个饼时出现了分歧, 有的说要12分钟 (先烙两个, 再烙一个) , 有的说只要9分钟 (先烙1号饼和3号饼的正面, 再烙2号饼和3号饼的反面, 最后烙2号饼正面和1号饼的反面) , 然后通过演示和比较, 学生认识到后者更优化、更节约时间, 教师也只引导启发:烙饼锅一次可烙两个, 若只烙一个就浪费时间, 要尽量每次烙两个。

进而讨论烙4个、5个…10个, 学生始终停留在“尽量每次烙两个就不浪费时间”上进行探究, 虽然能找到烙的方法:如果是双数个饼就两个两个烙, 如果是单数个饼就先两个两个烙, 最后三个按前面优化的方法烙;也发现了烙饼的次数等于 (两个以上) 饼的个数。虽然这样的数学问题看似能解决了, 那么, 为什么烙 (两个以上) 饼的次数总等于饼的个数呢?

打电话问题:“打电话”问题的教学重点是为了找到规律吗?

教学“打电话”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围绕着“分组方案”进行不同的设计, 在对学生提出的“分成3组、4组和5组”的观点进行逐一否定后, 教师引导:要想时间最少, 那么应让每个通知到的人都不空闲 (参与打电话) 。于是在图直观演示这种打电话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出了下面的规律, 见下表。

在接下去的时间里, 教师针对表格进行大量的分析, 甚至总结了计算公式: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人数=2n-1;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总人数=2n;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2n-1。然后根据这样的规律和公式, 解决打电话的问题就简单了。

试问:“打电话”问题的教学重点和目的是为了找到这样的规律吗?

找次品问题:“找次品”就意味着每次对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三份吗?

在“找次品”教学中, 例1用天平通过对5件物品中1件次品的寻找, 知道寻找策略的多样性, 然后通过例2对9件物品中1件次品的寻找, 明白要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 进而发展到对不是3的倍数个数待测物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找次品的最佳策略:尽可能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 (如27—9、9、9) ;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相差也最多是1个 (如8—3、3、2) , 这样找到其中1件次品的称量次数最少, 见下表。

因为把待测物品尽可能平均分成三份, 进而教师又引导学生有这样的发现:

当待测物品总数是:

2~3个 (31以下) ——1次

4~9个 (31以上~32) ——2次

10~27个 (32以上~33) ——3次

……以此类推。

那么, 为什么要把待测物品这样分呢?“找次品”就意味着每次对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三份吗?

三、数学优化问题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优化策略的深层探究

(一) 数学优化问题教学, 应重视深层问题的优化认识

数学优化问题的教学, 不应只停留在对知识本身表面的认识, 应当认识到这样的优化可以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烙饼问题”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解决烙3个、4个、5个…10个甚至更多饼烙的优化方法, 而且要认识到为什么烙饼 (两个以上) 的次数总等于饼的个数, 教师不妨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3个饼:于是, n个饼就有:

(注:线上的表示烙第一次, 线下的表示烙第二次)

可见, 按照这样的烙法, 把第一个饼的第二面空着, 总存在这样一个饼——它的第二面与第一个饼的第二面可以同时烙最后一次, 也就意味着有几个饼 (不少于两个) 就可以烙几次。因此, 如果一次能烙两个饼, 每个饼烙两面, 始终有这样的优化方法存在, 因为锅子可以同时烙两个饼而每个饼正好都是两面烙。但是, 如果锅子一次能烙三个饼或四个饼, 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么每次可以烙三个饼或四个饼, 优化的方法与之前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次烙三个饼:

一次烙四个饼:

可见, 一次烙三个饼, 烙饼的个数必须是3的倍数才能达到最优化;一次烙四个饼只要保证饼的个数是大于2的偶数就能达到最优化。

以知识为载体, 需要去挖掘更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才能使同一类优化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优化意识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 数学优化问题教学, 应关注优化结果的形成过程

教学数学优化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优化意识上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的优化问题教学不仅是通过优化过程寻找优化的方法和策略, 更应关注通过优化策略的寻找, 体验优化的过程。

在“打电话”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分组 (3组、4组或5组等) 通知方法的否定, 不应建立在“还有其他方法使通知时间更少”, 而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自主领悟“策略不够优化”的原因——有的队员没有参与打电话, 因此, 要使打电话通知的策略最优化, 必须将接到通知的人都发动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 让学生主动探究“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7分钟”接到通知的人数, 教师并不一定要学生牢记有一个规律或公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要让学生体验参与过程, 从中获得感悟、启发和意识——人人参与总能使下一分钟通知到的人数在前一分钟基础上增加1倍, 同时在遇到这类情况时, 学生解决起来比较快捷。

比如, “发作业本”的情况就比较类似, 全班有48名学生, 教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作业本下发到每个学生呢?不妨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见下图。

其中加“。”的表示留给自己的本子数。

可以发现, 这样的优化方法只要四五次就能把本子发给每个学生。而实际操作时, 教师不可能一边数一边发, 这时, 教师就可以尽可能掐出一半本子分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意识, 那么优化问题教学效果就能在教材知识点以外的其他方面得以施展了。

(三) 数学优化问题教学, 应突出优化策略背后的原因分析

很多时候, 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只关心“可以怎样优化”, 而不去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优化”“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事实上, 只有把握优化策略背后的根本原因, 才能使这样的优化策略研究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广泛。

在“找次品”教学中, 到底为什么要把待测物品尽量平均地分成三份呢?——作为教师, 要把学生引导到这样的领域去思考, 才能有最根本的收获。实际上, “把待测物品尽可能平均分成三份”——这是由天平决定的, 因为天平有两个托盘, 一次能同时比较两份, 于是教师就可以去判断第三份 (再加上“次品是唯一的”) , 这是“物尽所用”而不是“人尽所能”。同时次品在哪一份中又是不明确的, 为了公平起见应当三份尽可能分得平均。

上一篇:道路运输安全警钟长鸣下一篇:开展班级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