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

2024-07-18

小学中、高段(精选12篇)

小学中、高段 篇1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古典名著, 经过历史沉淀, 被世代传颂, 它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故事或者表层的信息, 对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也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古文的名篇佳品, 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 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文, 也可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 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因此, 我们应当以古典名著的课堂教学为媒介, 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使这些名著成为学生们一道味美丰盛的“心灵鸡汤”, 让他们在每次阅读中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一.古典名著教学的现状分析

无论是旧版的人教版教材、浙教版教材, 还是现今正在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 古典名著都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像《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等古典名著, 虽然教材几经改革, 但是它们在教材中始终保有一席之地, 这说明古典名著的意义不同于普通课文, 它们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积淀要较之其他课文丰富得多。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抓住这一点, 充分发掘课文内涵, 将其中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受到思想的洗礼, 感受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上日益重视“国学”的今天, 小学课堂上的古典名著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现今的小学, 每学期的教学进度大都排得满满的, 基本上没有多少的空课可以自由安排, 因此老师们只能按部就班地安排授课内容:精读课文2-3课时, 略读课文1课时。能够中规中矩地把课文上完, 期末能留出充裕的时间复习, 这就是给一个学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对待课本上出现的这些古典名著时, 大部分老师们都不会安排出多余的课时进行讲授, 而是和其他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 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来定位、实施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都停留在对文章本身的分析拆解中, 而学生并不能通过这样的学习去深入了解、体会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这样的教学对古典名著来说, 只是管中窥豹, 而无以知其全貌。

二.古典名著教学中的“俗套”

(一) 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很多时候, 教学文言文时, 老师为了“实惠”, 将自己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 以达到速成的效果。这样做表面看似乎很有效率, 其实是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少不了讲解, 但一定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能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串讲。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者习得新知, 不是依靠教师及书本知识的输出, 而是依靠学生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以及群体协作, 通过同化、顺应过程, 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即情境、协作、交流, 最后实现意义建构。只有充分地信任学生, 开放教学过程, 开放教学评价, 学生的创造智慧才能如泉水一样喷薄而出。教学中, 要相信学生有学好的能力, 而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一样进行灌输。

(二) 倾盆大雨式的题解

古典名著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些老师急功近利, 既介绍作者生平, 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 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 看似老师“知识渊博”, 却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 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注意把握“度”。不能把握这个“度”侃侃而谈, 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陶行知“辩证的知行统一观”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指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 有知识才能创造”。并具体阐述了行动与创造的关系, 他说:“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因此, 在实际教学工作,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动, 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在教学之前, 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手段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名著, 这样往往能比教师的题解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 花样翻新式的表演

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上台表演,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但在使用的时候也要随机应变。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 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 追求新奇, 而把一堂课搞得不伦不类, 表面上的却很热闹, 实际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三.古典名著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 多管齐下, 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需求的动力, 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对名著的兴趣的方法, 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 努力寻求阅读机会, 从阅读中获得信息, 得到阅读满足,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不仅有利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 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因此, 中国古典名著的教学要得以顺利开展, 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多面开花, 帮助学生读懂古典名著内涵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自身。”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了兴趣, 有了阅读的动机和动力, 接下来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指导学生要怎样阅读才能读出效率, 读出内涵, 读出价值。如今选入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的古典名著, 绝大多数都采取了白话的形式, 还有少部分保留了文言文的格式, 对于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文章,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

1、以读代讲, 感悟积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智慧质疑。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 是让学生粗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并为中学阶段系统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 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 要重视熟读成诵, 进行语言积累。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 教师适当点拨扶助, 必要时精当讲解,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 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学生有所收获的情况下, 再结合重点语句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妙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 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以激发他们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的情况下, 引入《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 同样是反映儿童聪慧的文章, 同样是文言文构成的文章, 这时候学生读起来就少了一份生涩, 多了一份兴趣。

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2、入情入境, 触摸历史———促进学生对历史名著的灵动思考。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其他古典名著都以白话文来表述, 这样的文章更加浅显易懂, 但从一篇文章中读者所能获取的信息也极其有限, 而古典名著的精髓并不能在这小小的一篇课文中完全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这些文章仅仅当做一篇的课文来上, “见山不是山”, 此时学生所学到的也不应仅仅是一篇文章, 他们学到的应该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 他们应该能够通过文章同文学大家进行跨时代的对话。

四.古典名著教学的深层目标

从儿童期就对孩子进行古典文学的教育, 有助于恢复国民的良知和善心, 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恢复和提升。对古文的诵读, 更能使学生记忆力、模仿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明显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古典名著, 还会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兴趣从网络肤浅、感官向深厚、有底蕴转变。

在教学中, 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这样就会使其乐学、会学,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 张汉昌、赵菡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第1版。

[2].《儿童教育新论》, 刘晓东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2版。

[3].《陶行知教育文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第一版。

[4].《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谢广田、刘瑛编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小学中、高段 篇2

大望学校

毛慧娟

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对老师批改似乎只能被动接受,甚至对教师的评语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尽管老师们下了苦功,可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徘徊不前。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笔者经过多年摸索,并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方法,摸索出了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批改的方式。

一、“互动模式”的具体做法

1、作好互动准备

(1)发动学生

我们从作文批改,尤其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互动批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自己批改作文。通过以上动员,学生激情空前高涨,这就为学生自主合作和互动模式批改作文提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组

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得到良好效果,我们把学生分成大概6个互动小组,每组约8个人,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分组时,让学生注意几个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二是互补性原则: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互动的能力保证。三是可变性原则:从动态(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应及时调换小组,以强援弱)方面考虑可变组合,以及时有效的人才流动为“互动”的发展保证。

2、教师示范批改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写一篇半命题或命题作文,然后进行全班性精改。批改中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批语要精当,切中要害,不泛泛而谈。二是重点要突出,每次作文都应该有一个训练重点,要抓住重点写批语。三是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批语要有所不同,因人而异。

经过示范批改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批改的方法,让学生为接下来的自主和互动模式批改做到心中有底,准备充分。

3、进行“互动”批改

进入批改阶段,我们按以下三个要求进行操作:

(1)互相定下标准

每次批改时,我们引导学生严格掌握共性标准,即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中心、书写等。但也要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因为某些文体和具体题目的要求不同。我们分两步付诸实施:起初,教师发动学生回忆、复习有关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讨决定相应标准;然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2)互相批改习作

开始正式批改时,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先由一个同学互相批改本组内另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旁批和总评、给定分数或等级,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感觉难以把握和批改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为相互指导做准备。

(3)互相谈论体会

这是“互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交流是为了扩大“互动”交流,加强批改者与批改者,习作者与批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互动”。可以分小组内交流和小组外交流两个环节。在交流中还可以互相推荐出好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二、“互动”模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互批互改,自改与师改相结合的互动式评改法,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了作文评改的全过程,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做法,由过去教师的“独白”变成了全体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对作文评改的热情和对写作的投入。

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式评改作文法,能让学生不仅注意到了自己的作文水平,还学会了评论其他同学作文水平的高低,并且让学生可以记住写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并懂得文章修改的方法和意义,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不仅训练其认识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们势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得到更多更好的提升,为自己将来的人生之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小学中、高段 篇3

关键词:高段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模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如今,探究性教学模式不断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逐渐应用。探究性模式教学,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总的来说,探究性模式教学的运用是课改的必然趋势。

一、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枯燥乏味的。这样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教学模式问题,又有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原因。首先,小学高段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升学问题。教师想尽可能多地教授学生知识,而忽视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有些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不时给教师施压,导致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出现一些问题。其次,小学高段的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数学课上不敢积极发言,害怕回答错而遭受到同班同学异样的眼光。所以,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氛围一般都比较无聊乏味或者严肃。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实际,就课本学课本。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现实生活中,而教师的授课模式多半单纯地依附于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吸引不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且小学生接收的知识多半也是死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生活,难以消化掉所学的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便慢慢对数学厌烦。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多半是“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死背硬记多过于理解性记忆。这种方式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二、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1.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

环境改变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改善枯燥无味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因为有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时常走神,而这种提问式的探究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一步步探索,最终得出答案。但这种探究性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合理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探讨,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挑起了学生的挑战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面积和周长复习时,可适时提出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用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和一个长为8cm、宽为6cm的长方形重新组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诸如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教师通过提问来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时,应提倡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模式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在讲解新课之前,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派出代表回答。这样探究性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合作学习,互助学习,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学习,有助于平衡班级的整体数学成绩。这种学习模式既帮助了别人,结交了朋友,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应在每节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把控好教学节奏,解决好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不应该忽略学生的参与性,所以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来。其实,每个人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数学教学上也应该结合这一点。教师在每节数学课上,讲新课的时间应该有所控制,并应该余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梳理今天所学的东西,有什么不懂的,不了解的,都可以当场提出,教师或学生解答,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再次巩固了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探究性的教育模式正符合了这个要求。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和学校展现自己。同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结合探究互动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笔者希望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为以后的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纪秀峰.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3(12):135.

[2]董梅.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模式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46-147.

小学中、高段 篇4

但在一些实际调查报告中得知, 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在上早自修的时候, 就会发现若当天没有背诵课文要求的话, 朗读都会进行得十分糟糕, 学生没精打采, 声音细如蚊, 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的高年级段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语文课堂上, 老师点名要求学生来进行朗读时, 能有感情地、流利地进行朗读的并不多, 甚至还有少数同学读得不成段, 磕磕巴巴的。若老师要求全班齐读的话, 朗读存在的问题更是严重。下面就朗读存在的问题, 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绍兴市主城区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

调查对象为绍兴市主城区数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习惯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读什么”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小学生较喜欢有趣的、形象的食物, 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图文并茂的读物, 和一些冒险科幻类的小说。对一些深奥难懂的诗歌和文言文表示反感。

(二)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读多久、读多少”方面存在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坚持每天阅读的只占极少数, 学生反映, 课堂40分钟内, 老师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很少, 朗读只是作为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三)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怎么读”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阅读方式不够科学, 通过调查, 学生阅读姿势表现为躺着、靠着、趴着……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有待改正。其次是阅读习惯不好。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地使用精读、略读、默读和朗读, 阅读中缺乏批判意识和思考习惯, 极少数学生会在阅读中有摘录佳句的习惯, 并坚持写随感和读书笔记。

二、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的原因浅析

(一) 主观原因

首先, 学生缺乏习惯意识和积累意识。他们做事情都是循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 很少思考这样或那样做的目的, 更不明确好习惯的养成有什么意义, 自然不会有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杂志及课外小说读物时, 并没有摘录佳句并背诵美文的意识, 体会不到“知识是靠积累, 分数是在积累中提高”的含义, 缺乏积累意识。

其次, 学生心理因素影响阅读表现。心理学指出, 小学高段学生10—14岁不等, 恰是小学生自我意识从形成到不够稳定的过渡时期, 这个期间的学生更加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很容易动摇对自我的认识。所以, 五六年级的孩子自尊心更强, 更容易在乎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想法, 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心理, 不太情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大声、有感情、无所顾忌地朗读。

此外, 学生的行动力不足, 缺乏“坚持”。小学生玩性大, 自制力缺乏, 更加不懂得如何抵制诱惑, 总是想着玩耍, 阅读过程中遇到难题和障碍很容易退却和放弃。然而, 凡事贵在坚持, 也难在坚持, 习惯正是在坚持中慢慢形成的行为方式。高段学生缺乏“坚持”的勇气和毅力。

(二) 客观原因

首先, 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浮躁的现代文化氛围, 很难让人静下心来阅读,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学校教学目标的限定也是影响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没有放开手脚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 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阅读交流。

其次, 阅读未纳入学生考试范畴且阅读教学没有考核标准。在中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 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阅读不纳入考试范畴时会降低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加上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考核标准没有统一, 也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一) 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的首要条件是他们能认识到阅读本身的价值。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在学习各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明白各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 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研读课文和理解题意的基础, 而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不但可以让他们在课程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而且还会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无穷的成功的可能, 并鼓励学生用勇气和毅力战胜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挫折和难题。

(二) 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小学阶段,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并且喜欢用老师的言行作自己的榜样, 所以当一些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发音, 所以老师应讲标准的普通话, 并非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学生带进富有感情的书本世界中, 此外, 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其次, 语文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对阅读进行考核。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考核机制, 如教师可运用多种课堂朗读形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也可在课前进行五分钟的朗读展示和互评, 鼓励学生抓住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竞争和优胜意识, 并在学期末实行朗读考核和测评并记入期末成绩, 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旨在引起小学高段学生、教师及家长对培养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视, 针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剖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找到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从而把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杜康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 (中) , 2011 (01) .

[2]李端节.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习惯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朱雪琴.培养朗读能力, 提高朗读水平[J].成才之路, 2009 (31) .

小学高段作文竞赛 篇5

题目:我的明天

提示:造桥需要设计,建房需要设计,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设计,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你美好的明天。

小学高段作文竞赛

题目:我的明天

提示:造桥需要设计,建房需要设计,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设计,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你美好的明天。

小学高段作文竞赛

题目:我的明天

小学中、高段 篇6

【关键词】 扩展阅读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64-01

什么是“扩展阅读”?简单来讲,扩展阅读就是对原课文的延伸,以原课文为主线,进一步的扩展到与原课文有关的作品当中去。扩展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按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扩展阅读的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整体分为课内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二者相互配合,构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因此,扩展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该怎样正确的运用扩展阅读教学呢?下面,结合个人的一些研究与总结,谈一谈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正确运用扩展阅读的一些看法。

一、兴趣最重要,阅读亦如此

众所周知,兴趣会促进人们主动去探索研究新鲜事物,兴趣也可以对我们的认知和工作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努力打造扩展阅读的良好气氛。良好的阅读气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书本当中,去领会课文的含义,感受美妙的意境,去积极地索取知识,爱上阅读。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小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一样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鼓励的话语,肯定的表扬等等,运用这些不同的方式去激励学生,进而让小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阅读学习情况,熟知他们奋斗的目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提前收集资料,预习课文

在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小学高段的课文已经有一些是名家的作品了,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限制,小学高段学生只是进行原文某一章节的学习,而不是全文的通篇学习。比如,在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时,《别了,我爱的中国》属于《离别》这一组感人文章中的其中一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阅读《离别》中其它的文章,这样,学生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可以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并且记忆深刻。

所以,提前收集课文资料,预习课文,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每每学生仔细认真的收集课文相关资料时,他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信息,从而使他们更形象的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更好地学习课文。

三、堂内整理内容,教师引导,了解课文

在小学高阶段语文扩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得指导,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嘲笑,积极的去肯定学生。

每当进行阅读讨论时,老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进而使学生在讨论中,在思维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当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对疑问进行仔细考虑后给出的见解给予评价。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各有差异,学生就会根据个人的阅读理解水平阐述不同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产生不同意见的疑问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会更加理解课文,了解课文,使他们懂得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不明白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学习是无穷无尽的。通过这样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由舒适的教学环境会给学生更多思考学习的机会,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与学生一起争辩、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文。

四、注重课外扩展学习

学习完了课文并不代表着阅读的结束,相反的,它应该是另一种新学习的开始。

提高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学习同样重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新课改实践下,教师应该将语文阅读教学的眼光放远,将其扩展到课外阅读方面,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去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文章的了解,进一步去了解鲁迅先生。

但是,课外扩展阅读固然重要,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哪些应该读,哪些不应该读,切忌没有目的的盲目读书。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与他们阅读水平相符的文章;其次,由课本内带到课本以外,以课堂文章为基础,学习与其相对应的文章;最后,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积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方面的文章,比如,科普类,历史类等,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去审视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高段语文扩展阅读教学势在必行,扩展阅读的培养,还需要教师用心的去研究,去领悟。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培养学生扩展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盲从,应该有计划的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扩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Z1).

[2]温海燕.新课改下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小学中、高段 篇7

一、教师发思自己的教学

1. 反思我们所教授的新知识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有多少联系。

五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具备了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高段数学知识多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拓展, 所以这里的新知识是相对而言的。比如, 教授学习百分数这一章节时, 我们自然应想到学生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章节, 况且百分数的本质是分数;所以就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百分数不是难处。我们不妨先以一般的分数形式写出一些式子如1/100、8/100、16/100、39/100、99/100、100/100……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分数的知识, 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知道百分数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使用情况, 进而解读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般分数重在分取, 而百分比重在比。

2. 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数学思维是学生将来学好理化科目的基础。小学高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正在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 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生活质量。有一次在网上读到这样一段话“语文好歹能增长你的文学知识, 英语能让你与外国人交流, 历史能让你长智慧, 地理能让你不至于迷路啊……可是数学学深了有什么用啊?你用函数买菜啊?”这其实是活生生地把数学与生活割离开了。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打电话通知队员的情况, 如果具有数学思维的人就能以最少的时间把人员通知到位。这是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 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有形象的演示, 又要有抽象的归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内容 (知识) 载体是否贴近生活健康向上。

我们的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就应该把数学知识融合到生活情境之中。我将这些生活情景称之为内容 (知识) 的载体;其中内容 (知识) 就是数学知识或规律。利用恰当的内容 (知识) 载体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只是我们在设计内容 (知识) 载体时除要贴近生活外, 还要健康向上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前段时间据新华社报道美国一名小学教师给3年级学生布置的数学题含“暴力和非法场景”因素, 遭学校开除。美国首都华盛顿特立尼达中心市学校的这名教师起初声称, 他“奉命”布置这些作业题。事实上, 那些题目是他从一家家庭学校网站免费下载。给3年级学生的一道题目是, “一天晚上, 我在睡觉, 一个饥饿的吸血鬼吸食我3652升血, 吸食我弟弟1865升。这名吸血鬼那晚共吸食多少升血?”另一题中, “约翰的父亲给他1359颗弹珠。他吞下585颗后死亡。9个朋友来参加葬礼, 约翰的父亲把剩余弹珠均分给他们, 每人得到多少颗?”由此可见, 注重内容 (知识) 载体的健康向上, 中外皆然。

二、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反思意识

1. 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反思。

小学高段的学生具备了自主的预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益,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可以反思以下内容: (1) 这一章节知识有哪些是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就知道回过去复习相关的知识, 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比如学生在预习统计这一章时, 会发现这一章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绘图与百分数知识联系紧密, 学生在预习时应反思一下我的绘图能力与百分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如果有欠缺就应该复习复习相关知识, 再进行预习。 (2) 这一章节知识的难点是什么。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找出难点, 能有力地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针对性与有效性;也是减轻师生负担的好办法。因为学生在预习时找出了自己学习的难点, 教师可以因生施教, 学生可以因难听课, 避免了教师上课一刀切, 撒大网, 满堂灌。 (3)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哪些知识, 这也是量化是否学有所得的指标, 是提高预习效率的好方法。

2. 指导学生在解题中反思。

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反思一题多解的能力。现实中不少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问题, 总是习惯于用一般的方法解决之后, 沾沾自喜, 固步自封;天长日久容易养成思维懒惰, 难有创意。在小学高段数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养成反思一题多解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数学中, 培养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能力, 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反思。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复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而且有温故而知新的功效。复习也要讲求最大收益, 在复习中具有反思意识就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力手段。一般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反思这些问题: (1) 我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 (2) 我可以把这些知识进行有机的归纳梳理吗? (3) 我可以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哪些问题? (4) 这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没有联系? (5) 我还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中、高段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发展健康的性情与品格呢?

一、引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成功的先导。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一个人获得成功,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学前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 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 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引入教材。教学时教师要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 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 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并且要不断强化, 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 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这样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 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 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 再给3个问题: (1) 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2) 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3) 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 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这道题有3个问题, 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 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 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 做到巧练,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 增强学习信心, 提高学生素质。

二、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途径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基本途径可设置为:自主探究→合作解疑→点拨辅导。

在教学中,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最深刻, 理解得也最深刻, 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 有的学生则一知半解,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 让学生发表见解, 相互启迪,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 教师可以加强指导, 并安排特定的时间, 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 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 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 发挥想象, 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有可能还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讲解, 使学生彻底搞懂, 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的点拨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先学后教, 只讲不会, 会的不讲, 班里只要有一个学生会的, 就让这位学生讲, 教师不讲。

三、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给他们留出自由自在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让每个学生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 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 ”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小学中、高段 篇9

一、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概述

现阶段, 我国教育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往往是通过学习成绩来评判的, 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主要也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的。小学高段英语教学是指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 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所有学科成绩都很差, 其中就包括英语, 他们不仅反感英语学习, 还反感其它学科的学习;另一类是其它学科成绩都很好, 唯独英语成绩不好, 或者是其它成绩都一般, 只有英语成绩好。一般说来, 女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好于男生, 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好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

在英语学习中, 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喜欢英语学习, 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 从中获得满足感, 而成绩差的学生会很反感英语学习, 不喜欢做作业, 也不善于表达自己, 更甚至有些学生会很反感英语这个学科的老师, 认为上英语课就是一种折磨。同时老师也会更多的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流, 而忽略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从而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成绩更一般。

二、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原因探究

造成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很多, 有老师教学方式的原因, 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一般说来英语学习好的学生在听力方面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认真的听老师用英语表达的内容, 而英语学习差的学生则无法集中注意力;英语学习好的学生在读和说上, 更敢于表达自己, 他们敢于将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大声的读出来, 认真的模仿别人的发音和语调, 同时在说的时候也会敢于表达自己, 不怕说错出丑, 而英语学习差的学生则不敢大声的朗读, 也不敢和别人英语交流;在写上面, 英语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喜欢英语学习, 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 同时他们在记忆力方面也会强于英语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上更加重视英语学习好的学生, 平时回答问题或者其他的一些课堂活动都会更多的选择英语学习好的学生来参与。这些都会导致英语学习好的更愿意学习英语, 而英语学习差的更排斥英语学习。

三、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解决策略

1 . 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发挥了老师的关键作用, 老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的教学任务和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 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学习, 可以多给学生提问, 或者是给学生留下针对所讲内容或下次课内容的课后作业。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设定一个有人物、事件的场景, 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场景, 让学生自由选择场景的人物和事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和交流方式,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演讲辩论法。演讲和辩论都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演讲就是用英语对某种观点或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并锻炼学生人前演讲的勇气。辩论法就生活中有趣的某个问题分为正反两种观点, 然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 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需要大量的翻阅资料, 认真准备, 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演讲辩论法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

4.研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就是老师将英语课程中有关内容集合起来形成专题, 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 例如某种语法, 某个词汇的运用方式等。老师通过专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的查阅相关知识, 同时也可以集合所有学生的见解, 进行专题讨论。

5.分类教学法。分类教学方式是指对不同成绩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 不能只关注英语学习好的学生, 而忽略了英语学习不好的学生。

四、结论

我国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直存在, 社会各学者和老师们都在从各方面寻求解决方式。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能够增加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满足了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摘要:为减少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 本文首先概述了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 其次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最后就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两极分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海娟.针对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研究策略[J].学周刊, 2016, 05:52.

小学中、高段 篇10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互动

当今世界的局势是各国都被联系在一起, 遵循一定原则进行发展, 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分工细化的集体, 在这个大集体中人们也要进行不断合作促进发展, 培养合作意识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就是随机把五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 综合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合理分工, 一个集体肯定会存在有些人要好, 有些人之间关系冷淡, 通过随机性进行小组分配, 这样可以避免小团体的出现,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完任务后, 可以宣布通过竞赛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来刺激学生的胜负欲, 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 由于学生性格都不同,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表达想法, 在课堂上都会有能避免问题的回答尽量避免的想法, 而有些学生性格太强势、做事积极, 不愿意把机会留给别人, 喜欢自我表现, 以小组的模式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平常不怎么相处的同学学会共处, 促进集体发展。

二、在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互动

小学生正是处于爱玩的阶段, 自我控制能力差, 上课极易开小差, 特别是在数学课学习中, 数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是一门极需要开动思维的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枯燥的学科, 对于小学生而言, 能做到一节课45 分钟专心听讲的是极少数。但如果我们把简单的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中, 想必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 老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学生在黑板报上书写回答, 以往都是老师根据学号随机抽取, 这次可以选用击鼓传花这个简单的游戏来抽取学生回答。还有, 把握课堂时间进行简单的游戏比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上小数与小数的运算中, 老师通过PPT展示出一张图片, 山峰的左右侧分别5 道左右不同的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题目和一道不同的小数乘以小数的解决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 老师给予像橡皮擦等这类学习用品作为奖励, 奖给速度快真确率高的学生。因此,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不同智能, 充分开发他们的各项智能,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三、教师结合相关技术进行互动

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 在教育学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地进行演讲, 不重视课堂互动, 只知讲解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私下搞小动作浪费时间, 从而影响学习, 不利于学生发展。我们所强调的互动教学更加要求老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 对于老师自身要求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量, 做到与时俱进, 现代技术发达, 很多科技都和教育相结合, 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与自身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 恰当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理时, 可以先用课件演示割补的过程, 把圆柱割补成一个新的长方体,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割补前后两个图形中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发现, 通过求出长方体的体积, 从而求出了圆柱的体积, 在这样的演练, 能使学生直观明了地弄清原理, 使教学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化难为易, 使学生看得清, 想得通, 记得牢,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所学的一门课程, 它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小学高年级段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游戏设置和利用现代技术等手段, 将互动教学与小学数学相结合, 增加课堂趣味性、多样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提高小学高年级段数学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2]部霞.努力把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山西教育, 2004 (10) .

小学中、高段 篇11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多元智能 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下面,我就根据自己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借鉴课题组成员的实践经验,谈谈该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教师心中要有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总体目标。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如下四个目标:

1、为解决与学马和生活相关的间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吉。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纵观上述目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达成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正好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其次,教师还应知晓多元智能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密切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一个很好的载体。那么,多元智能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各是什么?两者有何关系呢?

所谓多元智能,就是指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他所著的《人脑的结构》一节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智能类型、智能强项是什么”。其理论的核心就是承认人的智能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应依据学生智能的差异扬其所长,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使潜藏在学生身上的隐性才能成为显性才能。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正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还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根据多元智能埋念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的组合,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理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一点与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思想相一致,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应该以多种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能优势,在综合性学习中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才能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则更能发挥出学生在此年龄段所特有的创造性、发散性、手脑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的优越性。为此,我认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为综合性学习找到明确了的理论支持,也为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到了一条实践载体。

再次,在“语文综合性学刁”指导中,教师要尽可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小学高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就可以采用如下做法:

一、开展生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谈一谈、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演一演、问一问、查一查、做一做、找一找,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同时,就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的发展。比如,以下几项活动,就比较适用小学高段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办展览

办这项活动很有意义,我就曾经在教室的墙上开展了“作品超市”栏目,主要展览学生课外作业中的书画作品。按照一些课文的编排意图,并根据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学生自己张贴出来,展示个性,体验成功,感受不足。师生通过比较,评选出若干名“书法家”、“小画家”和"小作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开故事会

按要求把学生在课外搜集的故事,通过故事会活动形式讲给大家听,随后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就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能与内省智能。

3、开汇报会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白己去组织,自已去实践,自己去探索,自主合作,把课外了解、调查、实验、操作中的收获,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向大家作汇报。这样,语言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都得到开发。

4、开辩论会

根据教材内容,利用一定时间,课内外均可,对值得争论、讨论、商量的问题,以辨论会或讨论会的形式举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作指点、评论,然后评出“最佳辩手”和“优秀辩手”。这样,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内省智能都能得到开发。

5、办手抄报

让学生手抄报,既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又能开发学生的肢体运作智能、内省智能、视觉空间智能。

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多个智能领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这样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享受“智能公平”。

二、依托网络资源,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网络环境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让学生上网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本领。具体做法有:

1、让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网上读新闻,看看他们有哪些不同的消息。

2、让学生给有电子信箱的亲戚、朋友、教师或同学发一封邮件,请他们也回一封[E-mail],自己收看。

3、让学生带着最近学习中的问题,访问一个教育类的网站,在自己需要的栏目中阅读有关文章,看能否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4、让学生利用搜索一部名著或一个作家的资料,把它们保存下来,试写一篇研究文章。

5、让学生选择某一聊天室,输入自己发表的意见,参与讨论等。

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不仅使学生获得资料信息比教师提供的要丰富得多,而且更主要的是,自己查找的过程就是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更是丰富自己的经历、生活的一种人生体验。

网络实践活动使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虚拟世界,成为沟通学习经验和语言文字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达到声色俱佳、视听相关的求知新境界,从而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与当地的白然景物、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景观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例如:祭扫革命烈士墓是许多学校都要开展的活动,有效地利用这些人文场馆,就能开展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将扫烈士墓与远足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搜集一个革命烈士的故事,拟定一份活动计划,访问一位老人,写一篇观后感等。引导学生将缅怀先烈与活动体验结合,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中多元智能教学,我们不能苛求每节课必须以一种什么形式上,也不苛求必须有全部智能发展体现,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有针对性设计环节,必然会达到发展智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上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创设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施茂枝 《怎样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 载《小学教学研究》第二期2006

[3]罗志宏 《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4]夏惠贤 《多元智能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董柯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补探》

[6]饶洁、罗平 《浅谈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7]李晓红、任庆世 《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策略探讨 篇12

一、计划与制度同步, 贯彻与落实同行

开学初, 我便统一要求学生用8K稿纸, 装订成每人一个习作本, 并与学生协商每周两篇独立习作, 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 用习作制度约束同学,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习作, 从行为上动手习作, 形成了全班习作的浓厚氛围。 坚持每周一节习作课, 习作内容周周有创新, 习作方法次次有新意, 习作质量篇篇有提高。 习作与课堂教学是同步的, 习作和学习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习作成了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课内读写结合, 积少成多

高年级语文课, 主要进行阅读教学, 而阅读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写作。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堂是主渠道, 也是主战线。 因此, 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读写结合和习作指导、训练, 从而形成扎实的习作技能。

(一) 以课文为载体的片断写作。 课文是文学的精华。 课文中的许多句式、段式、篇章更是语言的精粹。 在课堂上, 我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 让学生了解句式, 理解段式, 掌握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类表达技巧, 继而进行仿写, 从仿到创, 反复实践, 最终获得习作的方法、技巧和灵感。 文学家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模仿课文, 是对课文的吸收内化, 也是对语言的积累运用, 更是对思维的梳理拓展。通过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言语图式和技巧, 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拐杖和路径, 敢于也乐于积极地进行习作创作。

(二) 以生活为依托的情感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习作方式写作。 ”生活与习作紧密联系, 我恰当地利用活动, 竞赛, 班级小事, 天气变化, 节日等,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 从而将思维、感受、表达密切结合写习作, 这种习作不仅是学生真切的体验、情感的反映, 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我手写我心, 我心思我行”, 激发兴趣, 发展个性, 孩子们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稚嫩的情感思维, 也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三) 以提纲为引导的师生合作。 写什么? 怎样写? 是学生习作的重难点, 大多数头疼习作的同学, 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 此时, 老师的习作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这学期, 第一单元《马》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的马或有关马的一件事, 或想象中的马。 虽然习作要求宽泛, 但学生根本把握不住, 不知如何下手, 因为, 学生生活中极少见到马, 更不了解马。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图片, 了解马的外形、生活习性、历史、有关马的故事等。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 我和学生一起列出了习作提纲: (1) 马的总体印象; (2) 外形:头、鬓毛、身体、腿、尾巴; (3) 马的作用 (穿插故事) 从古到今; (4) 有关马的成语、传说; (5) 马的精神概括; (6) 抒发个人感受。 以这个提纲为引导, 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习作, 然后师生互相评比, 我的写作行为激励了学生, 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启迪了我, “老马识途”、“茶马古道”等记录历史岁月的词语, 被学生细心感受品味, 激发了探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欲望。 在习作时, 老师就要先“下水”, 试试水的深浅, 引导学生摸索着走;就要走下来, 和学生一起写, 让写作不再孤独无依;就要蹲下来, 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 用欣赏的眼光向孩子学习, 用激励的眼神伴他们前行。

(四) 以场景为契机的即兴习作。 孩子的眼睛不是照相机, 孩子的脑袋不是复印机, 小学生写不出回忆性的文字, 只有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当场习作, 才会让他们写出真实有效的习作。 如《一次精彩的××比赛》、《一件难忘的事》等叙事类作文如何写好? 老师需要巧妙地创造契机, 在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说、想、悟、写……如:我在六年级上的一节作文课, 我不声不响地拿着一个月饼在教室里走了一圈, 先让学生写你看到的和想到的, 这样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问:“想不想吃? ”

师生一起观察月饼, 学生再动笔写看到的月饼, 期间我指导说明顺序;接着分月饼, 先说如何分, 再请同学实际操作, 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步骤, 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然后尝月饼, 慢慢尝, 说感受, 细细嚼, 品味道, 写下来;最后说, 为什么老师让大家吃一个月饼? 在解惑中归纳主题———团圆饼、同学情、中国心……一次次撕纸、跳绳、抢豆子等有趣的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在说笑中感悟、在玩耍中写作, 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 把切身感受化成文字, 习作教学在老师睿智的引导中变得轻松自如。

三、课外欣赏品味, 由表及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似泉水叮咚, 沉静中透着灵气;习作似小溪奔流, 欢快中和着旋律;习作又似波涛汹涌, 凶猛中带着动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课文、美文、经典、名著的熏陶, 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拓展。 在习作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

(一) 把课外引进课内。 每天课前3分钟的美文欣赏、成语积累、猜谜语、对对联等, 虽用时不多, 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欣赏的水平, 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利用班会课, 活动课进行背古诗比赛、古诗文诵读, 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河流中精神愉快、情感充沛。 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资料本、资料袋等, 像一条条溪流, 把课外知识系统、有层次地引入课堂, 为课堂注入了活力, 为习作架起了桥梁。

(二) 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有限的课内时间, 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渴望, 我就在课堂上推荐好书, 好电影、资料让学生到课后有目的地去看。 与此同时, 读书笔记也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伙伴, 同学们的阅读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厚厚的读书笔记见证了阅读的分分秒秒, 明亮的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孩子们淳朴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三) 从阅读口号到行为。 很多小学生喜欢读书, 但是为了轻松娱乐, 他们把肤浅的口袋漫画、 娱乐搞笑当成了阅读, 没有领悟到语文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为此, 我特意和学生约定周末一起去书店、图书馆, 然后和他们一起找书、看书、买书、讨论感受, 鼓励他们说一说读书的乐趣, 写一写读后感悟, 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 用细腻地感受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用人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 把阅读真真切切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四) 从读者到笔友。 我爱好写作, 喜欢每天用笔在纸上写一段, 然后把笔记本给学生看, 他们是我的最忠实的读者, 或评论、或续写、或感悟, 然后选择喜欢的篇目就帮我敲成电子文档。 文字建构的平台, 是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舞台, 许多孩子触景生情, 感同身受, 也不自觉地拿起了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学会了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心体会、用情思考、用笔抒情, 我和孩子们成了彼此的读者和笔友。

四、评价与激励结合, 短期与实效互动

习作训练强调学习创新, 一题多练, 注重独立写作, 但更注重兴趣的激发和积极习作态度的培养, 因此评价激励的机制就成了作文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一) 书面评语和实物奖励互为补充。 每一次批阅习作本, 我总是以等级分评定, 对优秀习作划出其亮点, 评个A+, 以作文书、学习用具作为奖励;对有进步但还欠佳的习作, 多做修改, 在评语中给出不足, 多加鼓励。 从而形成了优秀者得奖, 后进者明确方向的习作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教师精批与学生互改详略有方。 每学期, 我们练写的习作加片段有四十多篇, 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只有八九篇, 其余的让学生互批自改, 这样有重点地批改, 一方面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作文修改的效率, 为师生沟通架设了桥梁, 学生在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中发现不足, 得到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 学生在自改和互批的过程中, 端正了习作的态度, 获得了经验和方法, 了解了他人的思路和创新手法, 学会了合作和鼓励, 认真写出了自己的习作并反思感受, 积极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为下次习作做好准备。

(三) 讲评鉴赏与反复修改取长补短。 小学生不只在乎老师的等级评定和物质奖励, 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赏识与称赞, 在对习作进行批阅修改后, 我已胸有成竹, 选取优秀习作在班上进行讲评习作时, 讲评作文不是念作文, 而是选取其中的亮点片段, 供大家品读学习。 每一次习作讲评, 不仅是优秀作文的展示, 更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积累的好机会, 他们带着期盼的眼神, 带着满意的笑容修改、认真誊抄, 渴望下一次讲评的作文是自己的, 写作的激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

(四) 封面表格与展出发表相得益彰。 开校初, 我让学生在作文本封面画表格, 每次习作批改后, 便认真填写成绩, 定期进行评比奖励。 封面表格中的成绩一目了然, 既能让学生纵向比较, 发现自己的进步, 又为学习园地的“文采飞扬”栏目进行佳作展出提供了依据。 每当有同学的佳作被展出时, 他是多么兴奋、激动。 长期、连续的评比展出, 调动了同学们自觉主动写作的积极性, 他们都爱用纸笔书写心中最美的愿望, 最真的感受, 都期望在文字中写出一个优秀的自我。

五、不足与感想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当我满怀激情地教过后, 再坐下来冷静地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时, 心中不免有些暗自内疚。

(1) 作为语文老师, 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提高学习的时间太少, 对深厚的文学知识记不牢固, 不深不广。 在一定程度上, 眼高手低,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扩展。

(2) 教学准备有时不充分, 没能多层次、多侧面地为学生提供资料, 训练的内容不够丰富, 方法过于简单, 使用多媒体时, 往往因字小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3) 大多数时候, 我渴求全班习作的整体效果, 用一个提纲、一个要求框住了学生的思想, 用自己的感受主宰了学生的思维, 整体习作水平有提高, 但缺少个性和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 并非照猫画虎, 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经验在给我作指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写作是我每一天的功课。 我要全身心地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功用、语文学科的本性、 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用丰富的经验敏锐地捕捉孩子们行文习作的困惑, 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帮助, 让写作成为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作者努力优化习作教学策略, 让习作融于课堂、融入生活, 让学生自主习作、爱上写作。作者将计划与制度同步, 贯彻与落实同行;在课内读写结合, 积少成多;到课外欣赏品味, 由表及里;把评价与激励结合, 短期与实效互动, 让学生在写作中收获了硕果, 并积累了独特而又实用的习作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收获, 在收获中反思, 把写作作为自己的功课, 陪孩子走一段愉快的心灵之旅。

关键词: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上一篇:康复环境下一篇:沙美特罗替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