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小学教育

2024-06-20

外国中小学教育(共7篇)

外国中小学教育 篇1

内容简介:《外国教育家评传》通过提供尽可能详实的人物传记,揭示了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人格、教育思想的特色以及具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从而在“教师专业化”上会给人以具体的启示。

推荐理由: 教育历来就吸引着不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不惜付出巨大的精力或奉献自己的一生,从事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通过《外国教育家评传》,可以接触到教育经典著作,具体深入地理解教育理论的发展轨迹,从中吸取可供比较和借鉴的有益东西,更好地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应该看到,外国教育史上的很多教育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教育理论,探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同时,在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反映其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预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外国中小学教育 篇2

上外附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直接领导、管理下,成为具有先进管理水平、优质品牌的民办小学。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展示校、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全国语文教育十佳示范校、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小学分会会长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虹口区小学生行为规范(三星)示范校、虹口区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两纲教育先进集体、区新长征突击队、虹口区第八届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虹口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青年教师占83%。75名青年教师中有近半数的人获全国及市、区教学评比一、二等奖,有9名教师被评为虹口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或区骨干教师,为全区小学之最。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语数并重,全面发展。学生在全国及上海市举办的英语、数学、语文、信息、科技、头脑奥林匹克等各类重大比赛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自2005年9月办学至今,我校学生在全国及市、区级各类竞赛中共获等第奖1万多项,在《新民晚报》、《少年日报》等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共计1700余篇,并为上外附中输送了140余名优秀毕业生。

2009年我校OM队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衣阿华州举办的第三十届OM世界锦标赛,荣获世界亚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外国礼仪中的忌讳 篇3

也失礼

欧洲许多非英语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在语言上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在欧洲旅游时,不要乱喊“Hello”,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只要您学会用当地语言说一句“您好”,就能迅速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接下来您再用英语问路或者交流,对方也就会很体谅了。如果您不会当地语言,那么微笑和点头致意就足够表现您的礼貌。

2.车上别吃零食

在欧洲,当地司机不允许客人在车上吃冰激凌或其他易碎的零食,如果游客拿到车上吃,司机会等客人吃完后再开车,这样耽误别人的时间。而且司机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3.西班牙:女人上街必须戴耳环

到西班牙去旅游,女士上街需要戴耳环,如果没有戴耳环,那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会被人笑话。

4.匈牙利: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

去匈牙利旅游,不论是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裂玻璃器皿,如果您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器皿,就会被认为是要交逆运的先兆,您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5.西方人最厌恶“13”

欧美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和不吉利的,在任何场合都极力避开它。他们最忌讳13人同桌共餐。

6.尼泊尔

尼泊尔的问候语是“那马斯特(namaste)”,相应动作是双手合十;

进入尼泊尔寺庙、住宅之前要脱掉鞋子;

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过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触别人的食品或餐具;

不要用脚去碰尼泊尔人的物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冒犯行为;

注重着装,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着暴露;

进入印度教寺庙前务必征得同意,因为寺庙是不向非教徒开放的;

皮毛物品严禁带入寺庙范围内;

围绕寺庙或佛塔行走应依顺时针方向;

照相(无论是为人还是物品)之前应经许可;

男女之间的公开亲昵行为是不被喜欢的;

7.埃及

通常在埃及人面前尽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喷嚏,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应转脸捂嘴,并说声“对不起”。埃及人讨厌打哈欠,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个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说:“请真主宽恕。”

8.巴西

巴西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人与女人也习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兴这一套,而习惯握手,同时用左手在对方肩上拍一拍。比较亲近的男士彼此习惯拥抱,在对方背上重重拍打。不过,由于社会地位有高低,究竟谁该亲谁,其中有微妙的区别。

9.英国

英国有三个禁忌:

不能插队。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插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不能问女士的年龄。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

外国中小学教育 篇4

我将这次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碎片化”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的探讨;二是从斯宾格勒到麦克尼尔, 谈谈对全球史观的一些认识;三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进行“碎片整合”的可能的尝试做一个探讨。

首先对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 我的一个基本的界定与解释就是: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关注具体的教育历史事实 (如教育改革运动、教育历史事件、教育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民族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等) 与教育人物 (如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政治界的教育事功以及哲学家、宗教领袖的教育立场) , 而未能潜入人类教育历史潮流的浪底, 探索教育历史发展的那些摆脱具体历史时空因素限制的稳定的发展因素与普遍的发展规律。

涉及其理论基础的话, 主要有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 以及微观史学、系列史。关于全球史观, 有很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研究与探索。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化形态史观”, 将“文化”确定为历史研究单位, 将西方文化视为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 (古希腊罗马文化) 、阿拉伯、墨西哥文化等享有同等地位的八大文化系统之一, 并主张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 考察和探究“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年鉴学派的费弗尔和布洛赫提倡综合性的全面史学, 主张历史学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个别的历史人物, 而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历史中的“相似性、重复性和同一性”。布罗代尔把个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为历史长河中表层的动荡的水, 是历史长河“表面的动荡, 历史的潮流负在背上的泡沫尖”, 不值得轻信, 欲真正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家必须一头扎进历史长河的深处, 从浪底寻找历史的奥秘。另外包括汤因比、巴勒克拉夫、威廉·麦克尼尔等在对人类历史整体性的尊重, 对人类历史普遍的、稳定的、全局的探索方面, 也存在一致性。

外国教育史 篇5

导言

 教育史的两条主线:教育制度史和人物思想史

 以史为鉴,古今对照

 外国教育史也是一部西方文化史,涉及西方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 善于揣摩中外教育史的异同,深入探究和总结。

外国教育史 体系要览

 古代教育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斯巴达、雅典奴隶社会

苏、柏、亚

古罗马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世俗教育封建社会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近代教育史(资本主义产生确立时期)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 欧美主要国家的近代教育制度(英法美德俄日)

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

洛克、斯宾塞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福禄培尔

马克思、恩格斯

现代教育史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教育思潮

 欧美主要国家的现代教育制度(英法美德日苏)

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杜威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

存在主义、新行为主义

现代人文主义、终身教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

1.前氏族时期

 特点:群居、没有语言文字、无阶级差别

 教育内容: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

 特点:

1)以母亲血缘组成固定的群落

2)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 教育内容:

1)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

2)出现了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3.父系氏族时期

 特点: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男性在部落中居统治地位。

 教育内容:

1)按照男女在社会劳动中的分工分别进行。

2)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成丁礼”

4.军事民主制时期

 特点: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民主管理制的出现(酋长、人民大会、议事会)

3)部落间战争频繁

 教育内容:重视军事教育,阶级教育的萌芽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谨记)

1)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接受教育,儿童实行公养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处于原始状态

4)阶级教育的萌芽

第二节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1.苏美尔人的文化教育

• 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城邦

• 楔形字、泥板书

• 学校的产生(寺庙、祭司)

• 泥板书舍:最早出现的训练书吏的学校

2.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 继承苏美尔文明

 寺庙学校分为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 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式

 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埃及的文化

尼罗河埃及文字芦叶纸

2.古埃及的教育

1)学校类型

 宫廷学校:设在宫廷中,招收皇家子弟,毕业后经过业务锻炼,委任为官吏 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设在寺庙中,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古埃及的学校

 职官学校:大多设在政府机关,招收贵族官员子弟,通过学习普通课程和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训练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

 文士学校(书吏学校):培养文职人员,即熟练运用文字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2)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内容普通的文化课程(基本的读写算)

专门职业课程

高级的科学技术知识

 方法:机械、单一,多为口授,体罚严酷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古代印度的社会概况

 印度-雅利安文明的形成(梵文)

外国汽车品牌中译探微 篇6

关键词:汽车品牌 翻译

品牌,也称作商标,是指用于区别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图案或符号,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本文中汽车品牌翻译主要是品牌名称的翻译。作为企业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是各企业争夺世界市场、推销本国产品、宣传企业形象的重要促销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汽车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同时我国自主生产的汽车产品也在努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并打入国际市场。在这一跨国营销的过程中,汽车品牌的翻译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成功打开国际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外国汽车品牌名称分类

外国汽车品牌名称大致分为三类:

1.采用人名

在汽车业发展的早期,汽车品牌多以人名命名。例如:福特(Ford)汽车是以其创始人亨利·福特命名的。卡迪拉克(Cadillac)是以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Detroit)的缔造者安东尼奥·卡迪拉克(Antonio Cadillac)命名的。林肯(Lincoln)是以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命名的。劳斯莱斯(Rolls-Royce)是以查尔斯·罗尔斯(Charles Rolls)和亨利·罗伊斯(Henry Royce)命名的。

2.创造新词

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汽车品牌名称也在不断创新。如:凌志(Lexus)源自英语单词luxury。宝马(BMW)是德文Bayerishe Motoren Werke的首字母的缩写形式。

3.采用普通词汇

有些汽车品牌名称也采用普通词汇。例如野马(Mustang)、阳光(Sunbeam)。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汽车品牌名称不仅区别不同的汽车,也不仅是一种告知,更是一门艺术。它体现汽车良好的信誉和质量安全保证,并显示车主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最重要的是,它要让人感到安全、舒适、速度快、充满激情。例如,途安(Touran)代表的是“途行天下,安畅生活”;飞度(Fit)代表的是“动感飞度,激扬生活”;标致(Peugeot)代表的是“标新、致远”。

二.外国汽车品牌中译的方法

外国汽车品牌中译的方法有直译、音译、音译结合意译。举例如下:

汽车品牌 翻译方法 中译名Bluebird 直译 蓝鸟

Mustang 直译 野马

Rolls-Royce 音译 劳斯莱斯Lincoln 音译 林肯

Benz 音译结合意译 奔驰

BMW 音译结合意译 宝马

Lexus 音译结合意译 凌志

三.外国汽车品牌中译的要求

汽车品牌名称使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树立商品良好的市场形象,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汽车品牌名称作为汽车品牌在语言文字上的表现,其译名既要体现汽车的质量、性能和特点,还要兼顾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词语的特点。

因此,笔者认为外国汽车品牌名称中译,应努力做到音美、形美、意美的结合。“音美”是指译名的读音应该与原名的读音相似,而且琅琅上口;“形美”是指译名不宜太长;“意美”是指译名不仅适合展示汽车的特点,还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总的说来,好的译名应该是既醒目、悦耳、简洁、易记,又是音、形、意的统一,能够充分体现汽车风范。

以下几个汽车品牌的译名,就是很好的译例。

BMW被译为“宝马”,今天的汽车就好比中国古时候人们的坐骑—马,中国古时就有“宝马良驹”一说。“宝马”这个译名蕴含着比喻,既突出了BMW车系高贵豪华的风格气质和优良质量,又与中国的传统称谓浑然一体,发音也与BMW相差不大,可谓是神来之笔。

Lexus被译为“凌志”更是独具匠心,“凌志”与Lexus读音相近,并且让人很快就想到了中国的一个成语“壮志凌云”,使人体会到了这款车的大气。这又是一个音、形、意完美结合的译名。

Benz这个品牌源于人名Karl Benz,本可音译为“本茨”,但平淡无味。音译结合意译,将其译为“奔驰”,既兼顾了读音,又突显了Benz汽车的风驰电掣,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跃跃欲试?

再如“劳斯莱斯”与“罗尔斯·罗伊斯”同指一个皇室贵胄。虽然这两个译名都采用的是音译的方法,显然人们更容易记住“劳斯莱斯”,而“罗尔斯·罗伊斯”又长又拗口。

四.总结

汽车品牌为汽车注入了魅力,在汽车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汽车品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概念,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外国汽车品牌的中译名如果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中文的特点,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就能够让人更快地记住它,无论它是直译的、音译的还是音译结合意译的。在汽车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好的译名一定能帮助其品牌成功抢占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定坤.浅谈比喻翻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2.

[2]王斌.试论外国汽车品牌翻译[J].语文知识,2010.

外国家庭是如何教育小学生理财的 篇7

美国:让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美国人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法国:培养计划用钱的本领。法国理财教育早在孩子3-4岁便开始,家长们大多并不主张孩子们把零用钱储蓄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当孩子正式上学后,家长们便给孩子开设一个专门的账户。他们认为,与其让孩子每次向家长苦苦“乞讨”,还不如定期给孩子一笔零用钱并限制消费范围,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理财本领。在今日的法国,6岁的孩子每年平均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进入高中时,每年获取的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独立账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也可帮助孩子培养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

英国:能省的不省很愚蠢。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英国儿童事务大臣保尔斯说,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挣钱和节俭一起教。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以色列犹太人在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几大基本原则。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倾占要付出代价;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犹太人讲究节俭;第三,知道钱怎么来的;最后,要知道钱财是有限的,智慧是伴随终身的。犹太人的理财教育最为重要的还是给孩子们关于钱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为个人,也是为社会。

德国:理财童话打开金钱之门。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我们看看该书在讲些什么吧——“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你有否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日本:自力更生、勤俭持家。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上一篇:TSW2500型论文下一篇:神经系统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