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2024-12-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通用5篇)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1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2.初步了解外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美。

3.通过欣赏,充分感受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精神状况。

4.通过欣赏、感受,从中了解美术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和艺术是无国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要点:

1.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主要通过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

2.人物丰富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是如何造型表现的。3.外国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动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2.初步了解外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美。

教学要点:

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主要通过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课件 2.欣赏课本中范图 3.了解课件中的意境 二.讲授新课

1.提问:谁说一说你欣赏课本中的插图后,你有什么的感觉? 2.欣赏《萨布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油画)列宾(俄罗斯)3.(1)教师简单介绍故事的经过。(2)细节欣赏启示:

(3)明亮的眼睛,思考的表情,可看出他冷静的神情和智慧的头脑。(4)双手捧腹,仰头眯眼,是典型的开怀大笑神情。

4.提问:你从人物的表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画面给你什么感觉?(有尖刻、嘲弄、等的语言给苏丹回信)你能画面中哪些地方找到这些表情?

5.欣赏《加莱义民》:(1)教师简单介绍故事的经过(2)选介:细节欣赏启示:

(3)严肃地下头,询问自己的灵魂,不迟疑,不恐惧,以长者的坚强鼓励着其他人。(4)双眼平视,若有所思、嘴角抿起,神情坚定,表达了义民坚韧刚毅的品格与悲愤的情感。

6.通过欣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语汇表达你的感受。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充分感受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精神状况。

2.通过欣赏、感受,从中了解美术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和艺术是无国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要点:

人物丰富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是如何造型表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作品 2.讨论 3.提出看法 二.学生活动:我能行

1.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人物中情感。2.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临摹你感兴趣作品局部,或画出深厚中人物的某种情感?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语汇表达你的感受。

三.学生想象与创作:

1、能运用语言、文字和绘画形式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

2、要有美观的造型、律动、柔和的色彩、特别的功能人物的表情画。四.小组活动:

1.积极想象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2.能与同学合作。3.明确自己的任务。五.小结作业自评:

1、能画一个与众不同的表情画。

2、要有色彩和功能。

3、作品独特和发挥自己的个性。六.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选择适合的词汇表达作品中人物情感。

2.较高的要求:通过欣赏感受,能运用美术语汇个生动的语言文表述人物的情感。3.个性探究:能临摹感兴趣的作品局部或画出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情感。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2

陈鹤琴先生主张在玩中学, 玩是孩子学习的第一需要。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适应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才能教得好。美术活动是以鲜明的形象性为特征的, 是必须动手动脑的。美来自客观事物, 美感是主体对客观刺激的反映。

一、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匹配的情感氛围

(1) 运用文学作品的情感效应引发幼儿主动体验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在广阔的幼儿文学宝库中, 不少优美的故事、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的旋律感、节奏感。且文学作品生动形象, 贴近幼儿生活, 易被幼儿主动接受。将美术与文学有机结合, 创造出一个适应美术的情感条件, 可促进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儿歌的语句简短, 结构单纯, 内容生动, 想象丰富, 有优美的节奏, 是幼儿喜欢歌唱吟诵的。在美术活动中, 我常常运用这一形式。

(2) 创设直观的教学手段表现适合美术的情境。图片、多媒体课件、表演等都是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常用的教学手段。根据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的作用能有效准确地激发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二、积极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探索表现美术的情感

(1) 将视听、感知觉相互综合运用。通过绘画等形式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和表现美术的情感。将音乐作品变成一幅图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幼儿在充分理解美术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始阶段, 我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幼儿熟悉的乐曲练习。如歌曲《小毛驴》, 我请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画两张脸谱图。听音乐还可以画有趣的图, 对好奇的他们来说, 简直不亦乐乎。为幼儿提供部分听觉形象, 引导幼儿精细地再感知, 促进了幼儿正确把握、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

(2) 运用游戏化的形式, 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积极表现美术的情感。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真实地反映出幼儿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如歌曲《小鼓手》,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和表现美术的情感, 我说:“我是一个神奇的大鼓手, 我要把你们的小椅子变呀变, 变成一只只小鼓;我要把小朋友变呀变, 变成我的小鼓手。跟着大鼓手来唱吧, 来演奏吧!”幼儿每天坐的小椅子变成了小鼓, 学习气氛高涨, 小朋友把小鼓手神气又得意洋洋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人都有“小鼓”, 每个幼儿都处在积极参与过程中, 发展了对美术活动想象力的自我表现能力。

三、利用自然环境, 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情感需要

(1) 根据需要, 我在教室的一角开设了美工区, 按照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地充实材料。例如开学初, 我就提供各种印画材料, 让幼儿自由操作, 感受色彩、图形。过些日子, 我就增添了一些以添画为主的内容,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随着孩子们作画能力的提高, 作画材料亦向彩色纸 (粘贴) 、作画棒过渡……幼儿的绘画水平和兴趣在不断提高。孩子最开心的就是自由画, 他们用棉签蘸上各色颜料在纸上尽情地涂抹, 俨然是个小油画家。

(2) 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周围人们的生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老师要培养幼儿独立观察的兴趣, 使他们能从周围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盛开的鲜花, 片片落叶, 皑皑白雪, 金色的太阳……使幼儿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室内的环境布置、节日的装饰、色彩鲜艳的玩具等, 使幼儿关心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 增进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以促进绘画活动的开展。

四、创设展示作品机会,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

在美术活动中, 我们往往会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随着新理念的发展, 新纲要也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过程中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与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 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 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每次活动结束时, 我都会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 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在评价具体作品时, 我则依据“新、奇、稚、满”的标准进行评价。

论工笔人物画中情感的造型表现 篇3

关键词:工笔人物;造型;情感;传神;风格

一、中国传统造型观念对工笔人物画情感的表现

(一)“以形写神”的表现方式

在我国传统绘画过程中,“以形写神”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它强调绘画创造应该是在客观事物的形的基础上,挖掘其精神内涵,从而使整个作品能够呈现生动传神的画面形象。 顾恺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已经不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的生动自然,而是注重传神,重视情感与精神,表现人生超脱的精神境界,具有比较深刻的美学思考。

(二)“形神兼备”的表达方式

写形是传神的基础,形是神的载体。齐白石曾经说过:“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人物画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是我国古代画家在艺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实践、观察生活,最后积淀的艺术精神。

二、西方造型观念对工笔人物画情感表现的影响

西方古典绘画很注重自然的光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影等多种科学知识应用于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把人物比例结构的真实性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不同人的情感体现。现代工笔人物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把一些西画的画法运用到工笔上,从另外一个方面达到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现代的绘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

(一)写实性加强

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绘画中写实性的严谨造型,通过对人物的提炼,把女性那种忧郁的、温柔的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罗寒蕾的画,通过对细节的生动刻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逼真,以便更好地传达人物的感情。如《阿杏》中,阿杏很认真地拿着针,熟练地修着鞋子,人物的每个细节都刻画得生动到位,以及人物的眼神非常地专注。由于将人物刻画得真实,画中的姑娘让人看过后就知道是勤奋劳作的人,从而把修鞋子的姑娘勤恳、细致、朴素的感情刻画了出来。

(二)体积块面感加强

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具有平面性,只是单纯地画人物的外轮廓线,犹如剪纸一般,即使在局部有一点立体的表现,但是大方面还是具有平面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透视、解剖、明暗的处理等,使得画家们更加强调体积块面感。中国画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结构素描这种适合以线来造型的绘画造型方式,运用到工笔画中,更好地把握人物的体积块面特征,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而加强了人物情感的表达。体积块面感的加强,使人物看起来更加厚重,尤其在表现农民、工人等一些做重体力活的人物形象时,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他们健硕的体格。在何家英的《山地》中,他把正在干活的农民弯曲的、赤裸的上身刻画成几何图形的长方体,有着很大的透视变化,把农民干活的辛苦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使画面更加感人,真实。两条腿分开,稳稳地站在地间,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在土地里面挖刨着,把农民的形象塑造得很典型,将农民的辛苦、勤劳表现了出来。在郑美秋的《寻找香巴拉》中更是直接省掉线,或只是勾出淡淡的墨线,更多地是靠颜色来把物体的块面、体积画出来。画面中男子的形象采用高染法,只是染出人物的结构,这样的表现方法,使画面中的人物看上去神秘而生动,让观者在观看画面时产生敬慕的情愫。

(三)光影感体现

中国的传统工笔画一般都是以平面为主,没有明暗的关系。曾鲸的肖像画法中,他是先用淡墨勾出人物的五官和轮廓,然后根据人物的脸部结构一层一层地染很多遍,等干了之后才上颜色。这和西洋画重光影、重色彩以及完全用粉彩渲染的画法还是不同的,工笔人物画从波臣派后才有那么一点点明暗,但是不是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到现代,唐勇力提出的线性素描就是中国画和西洋画很好的结合,它既有中国画中线的运用的强调,又有对调子的运用,调子的运用不受光的影响,能把对象刻画得更加生动逼真,细致入微。通过调子的对比及虚实明暗的处理,使画面更加具有气象感,更加具有神韵,通过对物体转折部位的刻画及色调的变化,更好地表达质感。

三、工笔人物画造型中情感的表现方法

(一)写实性造型表现

写实性造型的绘画中国古代就有,只是我们称之为“写真”,唐宋时期的许多人物画家,如张萱、周昉、顾闳中、张择端等,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当时高超的写实技巧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提炼、刻画等都达到了历史上很高的水平。工笔人物画家刘泉义,他更多的表现苗族女性,她所刻画的苗族姑娘形象朴实,画面厚重,他用苗族服饰特有的装饰,给画面增加了许多远古文明的信息,刘泉义的作品用写实的方法,把人物的表情,状态定格在那一瞬间,一种很真实的美。 在李乃慰的作品中,他希望把西方的油画的写实技法融入到工笔画中,从而使工笔人物获得新鲜的血液。画家李传真一个民工团体的生活情景就跃然纸上。画家运用超级写实,细致入微的刻画出民工所具有的特质,使民工的朴实、敦厚的那种情感洋溢在画间,真实感加强。

(二)意象性造型表现

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造型观念是意象造型,通过意象造型的表现方式,更加直接的来表现人物神情,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提炼、加工,直接去抒发、刻画人物的内心。从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可以看出,简单的线条,把形象很生动的刻画出来,到盛唐的吴道子的“莼菜条”,都是很简练的,追求意象造型。

1.夸张变形的造型表现

在卢辅圣的绘画中更是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去刻画人物的神情,在他的《视而非见》系列绘画中,着重刻画人物的头部,脖子的拉长,眼睛就用两条线,但把人物的那种不屑一切的表情刻画了出来;人物脸部拉长就把严肃的表情刻画了出来,在加上硕大的鼻子,凹进去的嘴巴,加上了几组头发,把一个中年男人形象画的很生动,使情感的传递更加丰富。画家陈孟昕的画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变形夸张,更能突出人物的神情,如在他画吹笛子的女性形象时,故意把整个人物拉长,使女性显得更加清瘦、优美,营造出一种很柔美的画面。在他画的女人体中,会把女性的臀部加大,使腿的透视更加强,从而把女性的那种美感传递的更深刻。又如孙玉敏的工笔人物画,可以看到对人物精神更深层次的表达,他的画不仅吸收了西方传统古典的造型,也从古典印象派那得到启发,对人物刻画的笔法简单,造型夸张,言简意赅,意境的传达更是直逼人心。

2.装饰性的造型表现

装飾性工笔人物画,他是对形象进行适当的概括提炼,然后用特殊的符号表现自己的艺术情感,通过根据画家自己的心里感受,对人物进行装饰性的处理,反而使刻画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不会因为过于追求写实而画的没有感情生硬,越是通过装饰性的处理,越是对人物形象的直接的一种刻画,也是通过装饰的形式刻画出画家自己的心里感受。

丁绍光的作品是运用装饰性的造型手段,来到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一种画面感,在作品《待嫁的新娘中》把女子的胳膊、腿都拉长,使女子看着更加的修长、妖娆。双手拿着百合,想要插在头上,闭着眼睛,显示出年轻姑娘爱美的心里,表现出姑娘不一样的美。女子穿着少数民族的服饰,用简单的几何体画出女子裙子的花纹,简单、直接的表现出裙子的美,衬托女子的美艳。顾生岳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特色,也有时代的气息,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提炼,装饰性处理,让形象更加感觉到位。在《花鸟屏风》中把女子的脸画的很尖,鹅蛋型的头,有着长长的黑发,把女子的头用简单的形状概括出来,反而使画中的女子看着更具有古典性的美;女子的眼睛用简单的两条线组成,斜向上的形状,把女子那严肃的,庄重的表情刻画出来,加上细细平眉,仅仅用线来进行概括。把女性温柔、细心、善良的一面体现了出来;对人物五官的简单概括,反而使人物的神情更容易展示,他是对人物的神情加以提炼后的刻画;女子双手交叉,把女子的手画的更加圆润,更加修长,加上手指的微微翘起,使女子的手更加具有美感。背景的花更好的衬托出年轻女子的花容月貌,画中的鸟,蝴蝶给画面添加了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西方造型观念对当代工笔人物画之影响[D].吉林大学,2008.

[2]张鹭.从张见工笔人物画看当代工笔人物画“新面貌”[D].扬州大学,2007.

[3]周晋.写照传神——晋唐肖像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6]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9]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10]周晋.工笔人物画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11]李震.晋唐人物画笔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魏波.从〈十九秋〉看中国画“以形写神”传统[D].西安美术学院,2007.

[13]单国强.古代仕女画琐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12).

[14]张伟.传统人物画造型方法浅析[J].美与时代,2009,(04).

作者单位: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4

术教案

课题:课时:2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目的:

1、(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案)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艺术,热爱生活的思想。

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美术作品和现代美术家的表现特点及艺术成就。

3、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引导他们用一切绘画工具手段去描绘这美好的世界。教学重点:了解现代美术作品的造型和表现特点及绘画风格。教学难点:使学生从现代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一节教学板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A、这几幅作品画的是什么内容?是用什么绘画工具表现的?B、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c、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的色彩?

三、讲授新课:

1、欣赏《猫头鹰》。A、教师提问:“你知道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吗?”(简介猫头鹰的生活习性)B、总结学生发言;简介作品:这是一幅林风眠的作品,画家以娴熟的技艺,创造了一个具有生命感的艺术境界……

2、欣赏《神笔马良》A、提问:“你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请小朋友讲一讲神笔马良的故事)。B、教师小结:

画中表现马良正在挥笔作画,表现出与恶势力斗争的精财富神……

3、欣赏《大树》:A、提问:“你感觉《大树》这幅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B、小结:这是一幅色彩很丰富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4、欣赏《金鱼》:A、提问:“这幅作品中表现了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B、小结: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的作品,画家用浓淡不同的墨色,以简练的笔墨写出池中的嫩荷和金鱼的游戏姿态……

5、欣赏《梦的组合》:A、提问:“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梦,这位小朋友的梦是怎样的呢?”B、小结:画家凭自己的想象,把我们带入了美妙的宇宙空间……

6、总结本课的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提示上节课欣赏的内容。

三、新课:

1、欣赏《春耕》

这是齐白石爷爷九十二岁时创作的,画面简洁对比强烈,着笔不多,却使用权人产生了春雨江南的联想……

2、欣赏《小猪的生日宴会》整幅画面采用了以黄红色为主的暖色调,使画面增添了生日活泼、热闹的气氛……

3、欣赏《孩子与花》画家蒋铁锋用的是不透明的水粉色,画在深重的底色上,更显得明丽、绚烂,光彩夺目……

4、欣赏《戏剧人物》:

关良是我国著名画家,他的画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主张变形,富于表现性?

四、总结本课的学习的内容。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案 篇5

关键词: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涑水情》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穆青的文品和人品一直被视为记者的标杆。回顾穆青的新闻作品, 从最初的《赵占魁同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再到新时期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难忘那双手》,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多是人民群众和模范人物, 作品中除了他笔下熠熠生辉的先进人物外, 还有他用“心”采写的真性情。

穆青的作品中常暗含着“情感”二字。他的这种情感既含有对党伟大事业的大爱, 也有对劳动大众的关爱及对祖国大好山河乃至大自然的热爱。其中,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涑水情》这两篇写吴吉昌的通讯中, 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穆青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真挚情感。穆青曾经多次说过, 一个无产阶级的记者, 最重要的是两点, 即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人民群众是一切新闻报道的丰富源泉。[1]显然, 这两篇通讯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种棉模范吴吉昌, 更从穆青的细腻文笔中捕捉到了他与吴吉昌之间的真挚友谊, 感受到了情感因素在其人物通讯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甄选主题, 真情之中紧扣时代

穆青作品所记录的事迹大都与时代需要相契合, 有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促使他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破除但还笼罩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之时, 与陆拂为、廖由滨合作完成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样一部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媒体上首篇公开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作品, 在还相对僵化的社会氛围中, 文章描述了吴吉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无畏精神, 其勇气令后辈新闻工作者敬仰。

《涑水情》是穆青继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12年后, 重访吴吉昌所写的另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此篇是穆青独立创作并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完成的, 通篇贯穿了穆青本人极具散文式的通讯手法, 重忆了这位视棉花为生命的农民科学家, 动情又质朴的细节描写与情感氛围, 再次让那种“至死不忘周总理嘱托”的农民科学家精神感染着沉浸在新生活中的人民大众。这两篇通讯, 虽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 但却都蕴涵着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呼应, 及穆青本人对吴吉昌惦念不忘的那份情谊, 作品始终坚持弘扬新闻的主旋律, 以宣传先进典型为己任。

重视与采访对象的情感搭建

往往有些记者下去采访, 只满足从被采访人那里获取现成的“材料”, 资料搜索到一点就心满意足, 觉得写文章有了底气。穆青却恰恰相反, 他重视与采访对象的情感沟通, 挖掘大量的新闻素材。

在采写这两篇通讯时, 穆青与主人公已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从写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到《涑水情》, 间隔12年之久, 虽然一个是国家通讯社的社长, 一个是种棉高手;一个远在北京, 一个扎根于山西省闻喜县东镇涑阳村。这看似产生不了关系的距离, 却早在1978年就铸就了穆青与吴吉昌之间多年的亲密、深厚、真挚的友情。这种情感在穆青的《涑水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老人早早就在家门口等我, 一见面就拉着我的手, 高兴得不知说啥好, 又像怕人听见似的小声对我说:‘人家都说想啥梦见啥, 俺夜里做梦, 梦见地里的棉花长得可神气哩, 就等着你来看了。可不知为啥, 一转眼都冻死了, 急得俺直跺脚, 棉花死了, 俺还让你看啥呀?一伤心, 眼泪哗哗流下来, 梦也醒了。俺寻思, 是不是老天爷给俺通个信儿, 你忙得顾不上来啦?’”吴吉昌的激动之情表露无遗, 若不是建立在深厚的友谊基础之上, 一位晋中农民也不会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如此的热情。

吴吉昌也把穆青当做自己的亲人和知己, 每次去北京都要专门去看穆青, 到他家做客吃饭, 有时候还给穆青带点棉花、小米等农作物。在《涑水情》一文中吴吉昌就曾交代老伴说:“俺老了, 离该走的日子不远了, 等俺走时, 啥也不带, 就把老穆送给俺的这两本挂历给俺带上。”在吴吉昌患癌症动手术期间, 穆青给他安排了医院而且还常去看望他。吴吉昌去世以后, 穆青还专门写了两副挽联让秘书送去:“谋求老百姓的幸福沐雨栉风披星戴月一生艰辛从不曾谋私逐利,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满腔心血都付于棉树银花。”[2]从这许多的细节来看, 他们更像是一对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同手足的老兄弟, 而非记者和他的采访对象。这是当下很多新闻工作者所做不到的。

以真情实感、真人实事为写作基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无论是交往情谊还是新闻事件都要真诚、真实。这种历经时代的打磨与检验的真实, 才能将新闻作品推为经典佳作。在修改《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时, 穆青秉承实事求是、真人实事的原则, 对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他聚精会神, 全力以赴, 从夜晚9时开始写作, 有时要写到深夜”, “初稿叫《棒打不低头, 银花遍地开》, 陆拂为写的二稿叫《伟大的使命》, 三稿改为《庄严的使命》, 穆青三易其稿, 第四稿定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2]如此的几易其稿, 最终成就了这篇震动全国的著名新闻通讯。由于《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涉及吴吉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的内容, 在当时“文化大革命”刚消散的僵化氛围中发表这篇通讯, 就是穆青敢于求真的具体表现。

穆青把自己的心血、情感、灵魂都融入作品之中, 力求每一篇文章都能走进人物的内心, 用“心”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这就需要采访者带着真实情感与被访者沟通。在采访吴吉昌的过程中, 穆青对他本人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与吴吉昌的交往过程中, 穆青意识到这是一个坚强不屈、勇于探索、淳厚朴实的农民科学家。因此, 在他的文笔之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真实的吴吉昌。当他被批斗、被火烧、被诬陷“偷棉籽”时, 他从未低过头。在死神向他招手时, 他断断续续地说:“我不怕死, 可我不能死……我还没有完成总理给我的任务……”吴吉昌那倔强的韧劲呼之欲出。在《涑水情》中当吴吉昌几次前去探望穆青时, “几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我想老人的一片真情, 我怎能不领呢”, 当老人为回去种棉花不住院时, 穆青“听着老人这滚烫的心里话, 望着他手术后苍白的面容, 我能说什么呢”, 两个反问句极富情感共鸣,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吴吉昌老人不忘周总理嘱托的淳厚朴实的诚挚感情, 更看到的是穆青对吴吉昌老人发自内心的如同手足的深厚情感。

巧妙运用细腻文笔升华情感

朴实文风贴切人物原型。如果说文风是思想作风的反映, 那么历来对人民群众饱含关爱的穆青, 在写作上更是追求朴实的文风。穆青在这两篇通讯中摒弃了华丽词藻, 多采用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进行写作, 力求将最真实的吴吉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1985年吴吉昌老两口到北京, 穆青请他们吃海味时, 《涑水情》中写道:“‘系白围裙干啥?’听的人想不通, 以为北京请人吃饭还让人下厨房哩, 以后才知道那是餐巾而不是围裙。惹得大家好笑了一阵。当时, 有人还追着问:‘究竟吃些啥?’老人说:‘吃啥俺也记不清了, 反正就是不让俺吃馍, 没上馍……’‘啊……’听的人都感到奇怪。因为在当地, 不吃馍就不叫吃饭。既然请人家吃饭, 为什么偏偏忘了上馍呢?老人十分认真地重复说:‘是没馍, 穆社长请俺吃的饭是没吃馍呀!’人们说, 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顿没吃馍的饭, 所以记得特别清楚。”这一系列的白描手法, 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中将当时老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心态表露无遗, 不仅勾勒出了吴吉昌朴实忠厚的鲜活形象及两人深厚的友谊, 同时也平添了几分平实的风趣。

细节描写拉近与人物的距离。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增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起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而细节描写恰恰是穆青人物通讯中的特长, 他的人物通讯大多都有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生动、形象, 常给人以新意。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开头部分穆青就先写道:“他握住吴吉昌的手, 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 ‘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 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 可我是个大老粗, 一没文化, 二来岁数也大了……’, 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57’;总理说:‘你57我67, 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 我跟你说, 再过20年, 我87, 你77, 咱们一起用20年时间, 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 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 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 响亮地回答:‘行!’”这个对话是文章的点题之笔, 一问一答既把文章主题给烘托了出来, 又把主人公的人物关系说清楚了, 以此为由引出主人公未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涑水情》中, 当老人得知穆青本人要来时, 赶到县里晚上睡不着觉, “半夜, 老人突然醒了, 也可能他根本就没睡着。他叫醒了我们那位记者, 心事重重地说:‘你说, 你们穆社长那么忙, 真会从北京到俺家来吗?’老人索性披衣起床, 怔怔地呆坐在床沿上。”之后, 老人不放心“说着又突然从床沿上站起”。穆青将吴吉昌在等待与他见面前的激动心情及行动, 都在文字中看似不经意地做了交代。从全文看, 是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述, 但却通过对老人心理活动与动作细节的捕捉, 将两人之间酒逢知己的那份心情摊开来给读者品味。

文字画面感促生情感共鸣。穆青的通讯作品中散文式的描写手法, 往往会将所写景物推至溢于言表的美好境界中, 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强烈的画面感。穆青笔下状物写景, 简洁优美, 笔调含蓄, 耐人寻味。《涑水情》以“今年初夏, 晋南的涑水河河水不大, 但沿岸300多亩芦苇却长得格外茂盛。站在闻喜县涑阳村桥头一望, 风吹苇动, 绿浪起伏, 萧萧的芦苇随着弯曲的涑水河直铺天际。这里就是全国劳模吴吉昌老人的家乡”为开场白拉开了重访全国劳动模范吴吉昌的序幕。三言两语便简笔勾画出十几年后再次见到的涑阳村, 意境油然而生。比如, 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当吴吉昌发现邻队社员真诚欢迎他去帮助指导种植棉花时, 就“立刻放下草筐, 向棉田走去。他抚摸棉苗, 就像抚摸自己久别重逢的孩子, 两手颤颤发抖”。穆青只写了他“抚摸棉苗”这个动作和激动的心情, 虽是寥寥几笔, 却展现出了感人的画面, 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被批斗的吴吉昌仍保持着对种植棉花的热爱与激情, 也有穆青本人对吴吉昌完成周总理嘱托的决心的敬佩之情。

语言平实奠定群众基础。穆青向来主张新闻记者要博采群众口语, 增强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 到处闪现着群众语言的光彩, 许多用词都非常贴近农村地方特色, 这对于时常写农村人物典型的穆青来说, 无疑是锦上添花。比如, 在这两篇人物通讯中时常出现的“啥”、“哩”、“中”、“吃蒸馍”、“一大嘟噜”都是原汁原味的农民语言, 吴吉昌老人在《涑水情》中说的:“究竟吃些啥?”“是没馍, 穆社长请俺吃的饭是没吃馍呀!”这些语言都带着泥土的芬芳, 既亲切又朗朗上口, 进而也形成了穆青作品的又一独特风格, 拉近了与吴吉昌等农民群众的距离, 无形中让穆青走进了群众之中, 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记者。

透过这两篇写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人物通讯, 字里行间可以感到穆青那颗圣洁的赤子之心, 在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穆青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正如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所说的那样, 穆青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永远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和公仆, 他永远为人民写作。“情感”始终是穆青创作新闻作品、塑造人物的灵魂与内核, 作为一名记者, 也只有怀揣着一颗真挚的心进行采访、写作, 才能实现自己新闻事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穆青.穆青论新闻[J].记者观察, 2004 (11) .[1]穆青.穆青论新闻[J].记者观察, 2004 (1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小班体育游戏计划下一篇:上海语文高三松江一模作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