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4-10-01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

新课改下, 各科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般以学生是否经过学习, 取得进步作为衡量标准。为了突出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会主动革新教学方法手段, 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并展开多种活动, 调动参与, 促进提高。那么, 在美术课堂上, 应如何借助美术课程, 渗透情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 应在基于学生特点上,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利用有效方法进行渗透, 使学生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创设美术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 带领学生入境, 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 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 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 投入真情描述, 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 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 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 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 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 通过问题情境, 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 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 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 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 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 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 教师利用问题情境, 逐步吸引学生, 逐层渗透情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丰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 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 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 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 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 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 在美术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 进行赏析,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 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 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 寻找亮点。同时, 教师利用音乐, 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 教师点评作品, 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 点和线, 让学生透过作品, 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 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 因此,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 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进行加工。同时, 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 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 结合运用, 使美术跟上时代发展。在课堂上, 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巧用资源,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 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 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 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 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烘托出造型图片,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 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 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 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 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 在作品中渗透情感, 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 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 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 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如激励功能, 情感教育功能。因此, 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 在完成一个作品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 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 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 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 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 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 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 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 (使学生受到鼓舞, 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 。最后, 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 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 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 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 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 多听不如多感, 在玩乐中学习, 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 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 作为美术教师, 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 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利用画笔, 创作作品, 而且是通过美术课程, 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与感染。美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 在课堂上渗透情感, 促进教育的生成。同时,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还应深思如何渗透情感, 提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2]吴敏.情动辞发, 披文入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09 (09)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2

第一,文革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谈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情境;情感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既要侧重美术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首先要有感受美和欣赏美的意识,才会渐渐地产生创造美和品味美的技能。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情感教育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反映出美术教师的情感投入的程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情感的功能去激发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中,培养他们绘画的兴趣,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新课改以后,美术教育就把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也成为美术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学习绘画时表现出来的情感将成为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需要美术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但是现在的美术教学还是以学生的绘画技巧和水平高低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培养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想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作用,调动课堂氛围,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下面我将对如何在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做出研究。

一、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提高美术素养和情感

学生学习美术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就得不到有效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厌烦美术课。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对于情感的培养要讲究方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在一个美术知识讲完以后,不能急于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复习,学生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比如今年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如下的情感目标:当你看到阅兵式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你认为阅兵式当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学生会纷纷根据自己观看阅兵式的情况进行热烈的讨论,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美术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了解国家时事,教师掌握的技能越多,就会给学生更多的拓展空间。

二、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灌输,而是要靠心灵的感受,在美术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利用情感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错误地认为教师比学生高一级,教师是管着学生的,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美术教学,促进学生更加信任教师。美术教师在与学生情感交流过程中要讲究策略,必须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感情。电视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位父亲在教育儿子时,由于方法不恰当,缺乏良好沟通,儿子虽然最终考上了大学,但却不愿意再去面对自己的父亲,可见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美术课受到的关注比主科要少,又由于课时量少,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所以美术教师要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做朋友,用爱心去呵护学生。

三、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要想学生有丰富的情感,首先美术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给学生最优的指导。美术教师要想教育学生,必须先从规范自己开始。情感教育建立在和谐、平等基础之上,情感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教学资源。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适合学生进行绘画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师的讲课方式需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学时要精力充沛,要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教师的角色日益多元化,所以压力会越来越大,给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美术教师要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情感激励。

四、加强具有生活化的美术欣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美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美术欣赏的机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或者传世名画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接受一场视觉的冲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巧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同时,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比如教学生手工制作,带学生野外采集,播放教育电影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为学生构建成熟的思维模式,不但深化了情感,还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集中在课堂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情绪激动或者逆反心理较强的时候,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到寄情于理,以情动人。美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成长速度,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时常对学生进行漫骂,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方面的教学案例很多,大家可以去具体研究一下。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也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现代化教学装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多方鼓励,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有爱,给予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帮助,促进美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高晖.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4(25).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青岛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我被选中去平度送一节英语课。我非常珍惜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认真地进行了前期准备, 也满怀信心地登上讲台。始料未及的是农村孩子的语言基础低于我的想象, 整堂课的效果对我来说不尽人意。现在回味起来, 说始料未及是给自己找借口, 说语言基础低于想象, 也有推脱责任之嫌。我应该对农村孩子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 应该意识到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时所有的羞怯、焦虑的心理, 应该更尊重、保护孩子们的情感,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可以说, 情感因素是决定外语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处在极不成熟阶段, 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和关注。在不断的反思中, 我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 运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大胆发言

这一点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致命根源, 因为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少, 信息流通不方便, 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 胆量不大, 所以必须先鼓舞勇气, 克服害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气氛, 让孩子学得轻松自然, 教师一定得做好榜样, 尽可能用些委婉语气。必要时课堂教学可加些汉语, 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克服他们因不懂而出现的焦虑情绪。让学生觉得愉悦, 同时还应更多地创造运用英语的环境, 如课堂上值日报告的情景教学, 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好方法之一, 可因材施教, 见机行事, 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这次送课的主题是谈论最喜欢的食物的阅读教学, 上课伊始, 我自编了一首歌“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I have….” (通过两个手偶演示) 我观察到孩子们饶有兴趣, 如果接下来能让孩子们作一个跟主题有关的值日报告, 互相用英语交换信息, 我多从积极方面给与肯定, 树立其信心, 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争相自由讨论问题的学习气氛, 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 提高技能。在这一过程中, 我会逐渐摸清他们的前置英语基础, 及时灵活地调整教案和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慢慢卸下难开口的害羞心理负担, 这时再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学生说英语, 起到传、帮、代的作用, 形成一种好风气, 浓厚的学习气氛会制止哑巴英语的蔓延, 从而人人爱讲英语。

二、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积极的情绪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他们探究和学习、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动因。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也会活跃开阔, 所学知识就容易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是实践课, 工具课, 上课应“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即使是阅读教学, 也应在充满情趣的练习中, 完成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任务型语言活动。

2. 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 备课内容要有所选择, 灵活地设计教案,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意思, 好学、乐学。

3. 教学方法要生动。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 可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 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 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同时有着改进英语教学的愿望, 善于运用各种能够激活学习兴趣、创造成功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享受成功、获得愉悦感、保持长久的兴趣感, 并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信念上的自觉, 行动上的顺应, 目标上的认同, 达到教学活动的共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 心灵碰撞的过程, 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从情入手, 以情唤情, 以情激情, 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 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 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而只有用真实的, 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 教师改变角色。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 关爱他, 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 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 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穿着打扮简洁明快, 肢体语言要丰富生动, 语言语调要洋气地道。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有爱,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要爱护、宽容学生, 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 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 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 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微笑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面带微笑, 从容而自信地步上讲台, 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加强友谊合作的桥梁。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微笑, 价值百万美元。”的确, 人与人相逢时, 各种表情中, 只有微笑才能最动人, 才会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 才会给你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3. 多赞美, 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了解学生的优点, 并加以真诚的赞美、接受、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你说他行, 他就行;你说他不行, 他就不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 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 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 就会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 在爱的沐浴中克服困难, 战胜逆境, 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 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 获得的赞美越多, 就越希望做得更好, 慢慢地, 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进步。总之, 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四、营造互帮互学的英语交际氛围,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作者] 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

美术活动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 美术教育;情感;自信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我们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首位。因为幼儿情感品质的健康与否,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是幼儿亲手拿笔或其他材料表现一定的可视形象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开展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

一、让孩子体验爱,体验被重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时时刻刻要装满幼儿,用微笑和真情来迎接、拥抱幼儿,使幼儿敢于走近你,乐于贴近你。美术活动中更应如此。要在美术活动中增加孩子情感方面的体验,首先就是要让孩子对美术活动有兴趣。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发现幼儿的画“参差不齐”,教师要认识到孩子们能力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不要太强求。不管他们画得好不好,教师都要在活动中倾注一腔爱心,给予他们亲切、耐心的指导,让孩子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感觉被重视,让他们敢于动笔,敢于作画,从而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在绘画、折纸等活动中,对于遇到困难或发急或沉默不愿动手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引导、提示,或是手把手地教他们,也可以参与他们的活动,并且用语言或体态动作鼓励和肯定他们:“不错,很好,就是这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增进对教师的感情,同时让孩子由爱教师延伸到喜爱美术活动。

二、在肯定中体验自信,在鼓励中体验快乐

幼儿年龄小,情感易被动,易受伤,而每个幼儿都喜欢被表扬被肯定。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关注个体差异,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来引导,特别是对于经常胆怯或迟疑的幼儿,教师更要多留一份心,要做一个有心人,更要做一个细心人,善于发现幼儿一些细微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使他们在这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从而创造更多的“被表扬”来巩固自信心。如:有一名幼儿,受经济条件限制,只上过半年中班,每到美术课,他就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动笔,一动笔就用手指擦。刚开始时老师手把手地教,耐心地引导他,并且不断地鼓励他自己动手,也会偶尔握住他的手帮他一起画。有一次,画秋天,他生长在农村,对农作物很熟悉,自己在画纸上画了一些很难辨识的稻穗,虽然画面有很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他自己画的,而且还很有“个性”,老师不仅让他在小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画,而且说出农村秋天里他知道的事和物,还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表扬他向前跨进了一大步,鼓励他要更大胆,获取更大的进步。大家都对他投来了赞扬的目光,孩子在那一刻非常开心。老师还在其他学科中寻找他的优点,以此来激励他,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能行的。就这样,慢慢地,他开始独立作画了,而且越画越好。

三、创设良好的情感交往环境

幼儿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同龄幼儿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幼儿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因为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感染,所以不仅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技能,而且更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去关心同情别人,爱别人,如为掉队的小雁寻找妈妈,为无家的小狗做小屋等。也要教幼儿学会同伴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让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在活动结束之前,让幼儿以对子、小组或班集体为单位,多种形式地相互欣赏、交流。

美术活动是自然与社会的折射,而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把社会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看,同时注重自身言行的美,以自身的激情燃起幼儿的热情,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教师也要抓住幼儿的生理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通过美术活动逐步让幼儿贴近自然、社会,激起其想发掘的愿望。如幼儿注意力易分散,观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直观形象事物感兴趣,针对这些特征,教师每次活动,要让幼儿明确目的,并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接受直接强烈的各种感官的刺激。如在画秋天时,秋天的景物很多,色彩很丰富,教师不是坐在教室里空谈或借助几幅有关秋天的图片草草打发,而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秋游,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体会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带到下一次的发现中。有助于再次激发他们的观察欲望。

四、在审美活动中体验美的情感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善于发现美,敢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而不是单一地追求美术的技能。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美,而我们的美术活动应成为一个发现美、表现美的活动。教师不但要多引导幼儿乐意参加美术活动,引导他们更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而且还应用心充分挖掘生活中各种美的因素,要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美的事物总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如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这些美好的事物应多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欣赏,用自己的笔把他们留下来。如让幼儿欣赏“春天”,获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情感体验;观察“大马路”,激发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情感,也可以通过美术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让幼儿去发现和感受心灵的美,如助人为乐,礼貌谦让,拾金不昧……这样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孩子就成了一群懂得欣赏美,善于发现美,乐于表现美的孩子了。

谈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因此, 教师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并同个别教育互相渗透, 才能达到同化集体教育的目的, 那么, 怎么才能把情感教育正确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呢?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陶冶功能, 是指教师用自身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的色彩作用和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和声的运用填补了乐曲的空白, 使得整个乐章饱满丰富, 更具表现力。这与中国音乐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意境, 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很大区别。

西方音乐还融入了浪漫派所特有的丰富的半音旋律, 使得音乐风格非常鲜明, 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通过大量运用全音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和平行五八度, 同时加入丰富饱满的和声来营造一种气氛, 使听众升华到一种虚幻的意境之中。这与中国音乐追求意境美的做法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音响效果, 在音乐创作中, 通过和声的运用及多层乐曲并行的思维来构成音乐的框架, 表现一种哲理, 使得音乐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特征。它利用音乐本体中的逻辑来贯穿组织音乐, 使音乐内部充满张力, 表现的思想和刻画的艺术形象都极为深刻, 因此易于产生大型作品。

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以自身的品德, 行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育。

二、课堂中, 教师要用积极的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

情感具有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是别人产生与之相同或相关的情感, 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以情动人, 以自身的真挚情感打动学生, 使其主动接受。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热情、奋进、积极、健康的、教师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这就需要交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教师一跨入校门, 他就应该把个人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校门外, 因为在学校里, 他整个人属于教育, 教师必须善于抛弃个人所有的不快心情, 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并且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表现时, 能沉着冷静, 不感情用事, 也就是说要教师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我刚刚接任三、二数学课时, 一进教室就发现地下乱糟糟的, 有不少的纸屑杂物。我不动声色地弯下腰把跟前的纸屑捡起

三、对比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差异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分别阐述和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 但在追求乐曲的和谐和意境美方面, 也有奇妙的相通之处。由于地域和听众以及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西音乐在整体性、严谨性、韵味等方面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 中国乐曲中的《渭水情》、《广陵散》、《扬州慢》、《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有着西方音乐所没有的韵味——文人情致。黄自说:“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 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在这一点上, 西方音乐亦是如此。事实上, 西方音乐特别是西方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是跟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步伐一致的, 钢琴、小提琴、银笛等乐器的精确制作是建立在整个科学, 特别是声学、美学和制作工艺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 其实同科学来, 放到了垃圾箱里, 同学们一看我这举动, 都纷纷弯下腰把自己身前的脏物捡了起来, 这样就真正达到了以情育情的目的。

三、利用情感的陶冶功能培养学生的向上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欢欣和鼓舞, 没有兴奋的情绪, 怎么能激励人呢?没有主动, 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 怎么能鼓舞人呢?”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起学生的进取心, 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燃起求知的热情。另外, 还要通过谈心、家访、了解学生情况,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激励作用灵活机智地诱导学生,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越性。

总之, 情感教育运用得当,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样, 艺术也没有绝对的国界, 中西方音乐各有特色, 各有所长, 对于此, 我们既不能宠洋媚外, 全盘外搬, 也不能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 拒绝借鉴。真正的艺术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时间和实践中总能发现优势和不足。因此, 音乐的发展应当讲究实用主义, 海纳百川,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 才能将音乐艺术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 刘经树译:《西方音乐》,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2]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一、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的确, 没有情感的体验, 就没有知识的创造, 没有美的欣赏, 没有学生健康的成长。历史教育就是通过一件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言行扣动人的情感之弦, 使人心灵受到感染, 并通过情感的体验, 产生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 从而得到精神人格的升华。历史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闪光的语言, 美好的心灵, 壮丽的人生, 我们都为之所吸引, 并为之感动。无论是兴奋还是忧愁, 都是一种肯定的情感, 人们正是在这种情感陶冶中, 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情感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正常的、合理的情感需要满足,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热情。

我们所教的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 而是活泼好动的年轻学生,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 渴望教师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热爱, 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挚的爱, 就会有一种信赖、鼓舞的内心体验, 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及时肯定和赞扬, 恰当的、及时的鼓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学习活动积极合理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就会形成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

2.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的某些领域和地方道德缺失, 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诚心, 缺乏友情、亲情, 都需要情感的抚慰和补偿。美与善是统一的, 这是中华民族对完美人格的传统要求。这说明美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有着主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叙述生动感人的情节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热爱向往和对假恶丑抵触的思想感情波澜, 使外在的道德律令变为内在的道德情感, 使其心甘情愿地身体力行。只有这个时候, 道德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人们对善的追求也才会达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境界。所以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在历史讲解和评价中, 颂善贬恶, 扬美抑丑, 起到端正品行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3. 情感教育有助于鼓舞学生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 这种理想的实现除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壮的体魄外, 还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热情。列宁对情感的力量讲得非常明确, 他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在为崇高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行为中的巨大力量有很多例子, 比如近代史维新变法中的谭嗣同,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陆浩东, 共产党人方志敏、夏明翰等, 举不胜举。在革命战争年代, 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就是因为他们充满着推翻剥削制度的激情;在当代,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又有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正是因为他们有振兴中华的热忱。

三、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

“教学艺术的本身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情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师生的情感交流活动, 所以, 它的情感性也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丰富的情感, 并且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教材内容、学生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要素, 都要有高度情感化, 都应该暗含丰富的情感, 一旦进入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 情感就会最大限度地被释放出来。

1. 教师要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的情感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本身的形象上, 如教师的仪表风度、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等, 学生在对各种事物产生情感时, 都是从直接感触到的感性形象开始的。另一方面, 教师的情感还要与所教的内容情感协调一致, 讲授战斗的场面时一定要慷慨激昂, 讲授喜悦的内容时一定要轻松活泼。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 心灵会受到感染, 情感会起波澜。教师在讲课时, 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情等外部手段, 特别是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 让学生从平静状态进入情感涌动的世界, 从而对他们进行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情感教育。

2. 结合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情感。

心理学认为, 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景。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设法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寓情感教育于各种情境之中, 使其耳濡目染, 如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的历史教材内容一般过于简略, 这需要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中通过典型的历史现象、曲折的事件情节和人物的外貌形象, 以及典型的历史环境, 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和刻画, 借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生动感人的情节, 能有效地把过去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特殊的情景, 会形成强大的情感辐射, 叩击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的兴奋度倍增, 感情十分投入, 迅速而充分地进入情景, 进入角色, 陶冶性情, 培养情感, 净化心灵。学生只有完全进入情景, 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才能走进历史之中。

3.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状态。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初, 都有一种渴望获得情感的心理欲求, 学生这种情感期待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 也渐渐被激活、调动起来。在历史课教学中, 除了教师讲解知识以外, 还要学生积极参与, 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历史书籍或看电影电视,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他们可就他们所读、所看、所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讲解历史故事中, 也会产生情感波澜:爱我所爱, 恨我所恨, 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

总之, 从历史教育的现状来看, 要更加迫切地突出其情感性。历史学科只有在它不仅对学生的智慧发生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发生作用时, 才能真正发挥其学科的教育功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应时刻记住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把历史课上得充满情感, 上得生动活泼。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从情感的含义、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教师的爱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和源泉

教学中情感投入, 首先需要教师深厚的爱生情感。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是教师情感教育的源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给每个学生以慈爱、同情、帮助和爱护, 及时观察、了解、体验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 调节、满足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教师赞许的微笑、信任的点头、慈爱的抚摸、温暖的话语, 都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力量, 从而促其发展。

二、平等、尊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和桥梁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出现分明的厚薄之情。对于聪明、听话的学生, 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热情和器重, 而对于较为迟钝以及调皮的学生, 往往表现出漠不关心。这会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进而逐渐产生“敌对”情绪, 造成师生情感上的障碍, 心理隔阂加深。久而久之, 教学受阻, 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 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不倚, 用各种语言、动作去营造一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亲其师, 信其道”。这种心理动力, 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旺盛的精力,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甚至会使学生由尊重、喜欢教师转移到喜爱该教师所教的学科, 这自然会使这门学科成绩稳步提高。相反, 即使教师水平再高, 学生疏而远之, 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要理情结合, 由情而感, 由感而悟, 实现情感教育的升华

毛泽东说:“感觉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 只有理解的东西, 才能更好的感觉它。”对于学生, 情感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感激、感恩等情感认识上, 应上升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情感教育成果如果没有理想维护是很难持久的。心理学告诉我们, 理想目标具有定向功能。一方面,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追求目标, 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自觉的不断前进;另一方面, 要看到他们学习的进步, 从心理和行动上给予指导和厚爱, 增强其学习信心。这样, 才能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双向反馈”, 由此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 情感教育绝非一味的辐射温情, 有时也要针对不同的时机, 不同的对象采用“冷处理”, 适当进行情感交流, 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施加情感教育, “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田, 抓住学生的心理, 精心而独具匠心的弹拨学生的心弦, 就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浅谈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一、老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也是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是在人的事业用发展中往往起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的情感实践,自己需具备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减弱,而价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践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找到心的深处”由此可以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教学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学科和冷暖特征用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教师仅要知道他自己和科学,而具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老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学生心高声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些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感,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是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2.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感情,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篇12

一、以学生为本,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所谓以学生为本, 实际上就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把其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 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其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学生是美术教学授课与学习的主体, 故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 进而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而应该看成是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师生之间和谐共处, 相互尊重, 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氛围作为影响学生自主性的潜在因素, 对于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合作、互助、和谐的教学氛围, 从而为教师开展情感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授三年级教材《我的暑假生活》一课的时候, 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和优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放假后的快乐。然后教师可以通过一连串的问题, 如“你打算如何度过这个暑假?是去旅游还是宅在家里?是去拜访朋友还是看望亲人?”等来引发学生联想, 帮助他们建立绘画的基本模型, 从而使学生画得更好。总之, 通过这种富有引导性的教学语言,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反之, 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公平公正, 重视课堂教学评价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就必须要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并要保证其公平性与公正性。因为一旦学生出现反感或厌恶教师的心理, 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难度将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连结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因此,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给予某个学生适度的肯定性评价, 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 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进行关注。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还需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切实确保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确保课堂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可采用分层次的评价策略。所谓分层次的评价策略, 实际上就是将班级全体学生根据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智力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分层, 然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判方法和手段。将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次处理可以提高教师对于班级学生的管理力度, 如在留置作业时, 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置不同程度的作业。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美术教材是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并最终促使学生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工具。我国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中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 也包含着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和民族特色等内容。而这些情感资源的挖掘需要美术教师对所教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只有对教材中包含的精神内涵进行彻底领悟, 教师才可以将教材所包含的各种情感因素挖掘出来。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等, 将教材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 促使其与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进而提高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学习能力。

如美术教师在教授五年级教材中《在快乐的节日里》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一些节日的特色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气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道德风尚等内容, 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节日的欢乐。通过上述讲解, 学生对于民族艺术方面的知识会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民族艺术方面的绘画艺术。

总之, 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态度及文化观。因此,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恰当的手段, 将情感教育引入教学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 美术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实际上, 美术既是一门学科, 也是一门艺术。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从小学开始就注重美术的学习会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 就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程肖.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 2013 (5) :41-43.

[2]孙领小.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204-205.

上一篇:中韩会计准则比较研究下一篇:癌症晚期患者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