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024-10-01

中韩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精选8篇)

中韩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篇1

一、中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比较

(一) 贸易规模比较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基础较为薄弱, 但发展速度较快。如表1所示,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862.73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4206.84亿美元, 增长了约4.9倍, 年均增长19.2%, 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8.5%, 进口年均增长19.9%。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额有所下降外, 中国的服务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韩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服务贸易, 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2011年服务贸易总额高达1943.78亿美元, 较2002年增长了2.9倍, 其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分别增长2.7倍和3.1倍,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6%和13.4%。

中韩两国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增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美国2011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4293.13亿美元和5996.49亿美元, 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10.5%和14.1%;而中国的这一比重分别为5.8%和4.3%, 韩国仅为2.4%和2.2%。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UNCTAD, Statistical database

(二) 发展水平比较

1. 服务贸易差额

虽然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且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但两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逆差。近年来, 韩国服务贸易逆差在逐步缩小, 而中国则有扩大的趋势。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除2006年、2007年有微幅下降外, 其余年份均处于增长态势, 2011年达到544.82亿美元, 为历史最高值。韩国服务贸易逆差额在2006年达到峰值133.32亿美元, 此后逐渐缩小。

2. 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计算得出

从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 中国的水平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在9%上下浮动。而韩国这一数据则要高于中国, 基本维持在15%左右, 最低水平也达到14.6%, 说明服务贸易出口对韩国贸易出口的贡献率要大于中国。

3.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已超过了60%, 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70%, 中低收入国家大约为43%。2009—2011年, 中国服务贸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4%、43.2%和43.3%。2009年韩国为60.4%, 2010年为58.2%。由此可见, 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 而韩国则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在服务业就业方面, 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3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仅为29.3%, 而韩国已达到63.6%;2008年中国这一比重升至33.2%, 韩国为67.9%, 到2010年韩国这一比重升至76.4%。说明韩国的服务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高, 2010年韩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59.5%, 而中国仅为38.9%。

二、中韩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一) 出口产业结构比较

就服务贸易出口产业结构来看, 中韩两国的出口都集中于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个行业。由于韩国政府实施“电子韩国战略”, 其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电信、金融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金融产业的优势尤为突出。而中国受充裕的劳动力因素影响, 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 交通运输、旅游、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较为迅速, 而在金融、信息服务、专利特许等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发展缓慢, 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小。

单位:%

资料来源:UNCTAD, Statistical database

2002—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业, 2002—2006年三者出口所占比重之和高达91%以上。旅游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的第一大出口产业, 但从2007年开始, 被其他商业服务业超过, 退居第二。近年来,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在建筑、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出口有了较快发展, 十年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8.5%、34.3%和40.1%。金融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出口额年均增长46.4%, 专利许可服务出口年均增长也达25.5%。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也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业, 三者比重之和从2002年的82.3%降至2011年的71.9%, 其中运输一直是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一大部门, 平均占比45.4%, 其他商业服务平均占比18.4%, 旅游平均占比12.8%。韩国的建筑服务出口所占比重较大, 平均可达11.9%;金融服务及专利和许可服务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专利和许可服务的出口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二) 进口产业结构比较

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进口产业结构同出口大致相似, 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均是两国的三大进口产业。除这三个部门外, 两国的专利和许可服务进口也较多, 在韩国年均占比为6.9%, 在中国为6.5%。在通讯、计算机和信息、个人文化和休闲娱乐、政府服务进口方面发展较为稳定, 金融服务进口比重上升较快。中国的保险、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进口比重高于韩国;通讯、金融等现代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小于韩国。特别是韩国的金融服务发展迅速, 2002—2011年一直保持着大额顺差, 发展态势强劲, 而中国的金融服务发展较为滞后。

单位:%

资料来源:UNCTAD, Statistical database

三、韩国服务贸易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 注重教育, 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人力资本在服务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培育人力资本则需要注重对教育的投入。2001年韩国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为7.03%, 居世界第二位;而中国的教育投入长期处于落后水平, 早在1993年提出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直到2012年才得以实现。韩国制定了“服务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计划”, 对不同服务行业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并成立了服务贸易领域的专科学校。中国当前严重缺乏服务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的服务人才。因此, 政府应提高教育支出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 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并制定促进政策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 引入竞争机制, 改善投资环境

早在20世纪90年代, 韩国就已摒弃传统官本位金融制度并逐步放松对电力、交通、电信等行业的政府管制, 鼓励私人参与竞争。而中国的服务业基本仍在实行垄断经营且管制较多。据统计, 在服务业所包含的44个行业中除房地产、娱乐、餐饮、租赁和旅馆业外, 其余行业的国有投资比例均在50%以上, 有20多个行业甚至高达90%以上。因此, 政府必须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 鼓励私人部门进入服务市场, 强化竞争, 提高市场化水平。此外, 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逐渐放宽投资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 近年来, 韩国服务业引进外资的比例高于制造业。中国也应加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 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 通过吸引外资来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

(三) 继续发展优势产业并积极提升劣势产业的竞争力

韩国政府对如游戏、手机服务、海洋休闲、流通、时装、市场调查业等九大优势产业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外包、教育、医疗服务等劣势行业。因此, 中国应该继续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如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 扩大其出口。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服务、咨询和科技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业, 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物业管理等相对处于劣势的产业。

(四) 有序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问题。韩国政府对优势产业积极开放, 一些敏感性强的服务业政府参与度高。20世纪90年代韩国金融业的过度开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随后政府调整了监管体系, 对金融开放实施集中统一监管, 成效颇大。中国应借鉴韩国的经验, 积极对外开放劳务输出、运输、旅游和对外工程承包等优势行业;对新兴服务行业应积极引进与培养;对金融、电信、航空铁路等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要实行渐进适度的开放, 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 减少或避免过度的开放对国内企业造成冲击。

参考文献

[1]徐文吉, 韩岳峰.韩国服务贸易模式与中韩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J].韩国研究论丛, 2011 (1) .

[2]李莹, 熊涓.日本、韩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 2010 (10) .

[3]朴贞妍.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 2012 (16) .

中韩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 篇2

摘要: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应用、师资培训等方面比较了中韩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分析了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益经验,以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04-05

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对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发布的信息和对访问学者带回来的资料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优势。就目前我国存在的投资大,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显著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应用、师资培训等方面与韩国做了比较,取长补短,希望能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一定启示。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硬件基础,韩国为了营造世界上最好的 ICT 教育应用环境,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基础一环,韩国教育部推进“教育信息化物质基础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首先做的就是计算机的普及工作。2000年底,韩国所有的中小学都组建了学校局域网;建立了一间以上的机房;2003 年,韩国所有教室都可直接连接互联网,并且配备了大型显示屏和胶片式投影机、实物投影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应用网上的多媒体学习资料和资源进行教学。 同时韩国还向全国34万教师无偿提供个人电脑,使之应用于教学的辅助工作。此外,韩国教育部于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为50万名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提供电脑基础知识的培训,并向5万余名特困学生免费提供电脑,免收今后5年的网络通信费。截至2005年下半年,韩国中小学学生拥有电脑的比率达到5∶1,其中小学7.6∶1,初中6.1∶1,高中4.2∶1,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政府对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从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开始,我国就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01年,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拉开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全面建设的序幕,国家计划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教育信息化总投资已经突破250亿元,2005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为272.6亿元,2006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投资接近300亿元。但由于我国学生基数大,所以信息化进程缓慢,与韩国的比较如表1所示。我国教育部科技司原司长李尧学曾经说过,中国3亿学生,按每10人一台计算机来算,就是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相应的网络、外设、软件等产品,而且要两年一更新,这就需要上万亿元。从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已有38000多所中小学基本建成校园网,不少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到2008年8月,县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接入比例达到95%以上,计算机人机比达到3∶1。但目前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 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上依旧比较落后。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

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软件基础。进入21世纪,对于韩国而言,意味着从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范式的转型。1997 年末,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该计划制定了韩国将分三个阶段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第一阶段是普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是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2000 年韩国完成了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目标,2005 年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教育信息化目标,从 2006 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三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目标,2006 年 2 月提出了《中小学信息通讯技术教育运营指针说明书》,以此来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这一目标。在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韩国教育部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1999年,韩国教育部提出小学初中要“把教学从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中解脱出来,使之能灵活运用教育信息网和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育”。2000年初,韩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ICT必修课计划》,决定从2001年开始义务对中小学生进行电脑教育,每周进行一小时以上的基础操作、信息收集等电脑基础课程。2000年3月韩国政府提出了一项《ICT应用于图书馆的提高计划》,根据该计划,从2001年起韩国政府将在全日制图书馆中装备数字图书室,2003年开始扩大数字图书室。2008 年 2 月韩国教育科技部描绘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蓝图,强调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通过建立高效的数字化学习系统,最终实现公立教育的整体提升,遏制区域教育差异的不断扩大。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竞争实力。因此,我国也相当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与韩国的比较如表2所示。2000年10 月,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具有指导性意义,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陈至立在会议上公布了两大举措: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 “校校通 ”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做了一次重新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进一步。2004年2月,教育部《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200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 “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设紧跟国际步伐。

三、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与应用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重要步骤,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革中小学教学,是韩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这一过程也是分为两步来走的:一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韩国政府于2001年8月颁发了《ICT应用于教育指南》,为提升ICT教育,韩国政府要求一到十年级要有10%以上课堂时间使用ICT,到2005年一到十年级要有20%以上课堂时间使用ICT。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方面,韩国有着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同阶段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个阶段都能清晰地规范当前阶段的教学任务,各阶段教学活动都能顺利开展,降低了学生间过大的差异性。但又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也不能只按年级来划分等级。韩国把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分为“对信息和信息伦理的理解”、“电脑基础知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通信”、“综合活动”五大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韩国教育部门要求高中学生必须通过教育部门规定的信息应用课程,获取相应的证书,才能毕业。随着认证制度取得的较好的考核效果,已经将这项考核制度推广到初中阶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2001年为了配合使用58本教科书,韩国开发了18500项多媒体教学材料,到2002年韩国已开发了50000种多媒体教学材料,从2003年开始,韩国教育信息服务研究会大力推进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材的编写。并且已经编写出了约200种课本,这些课本将逐步投入教学使用。2006年2月提出了《中小学信息通讯技术教育运营指针说明书》, 以此来推进以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伦理为基础的、有体系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方案的制订。同年年末,韩国“中小学网上家庭学习系统(CHLS)”获得了首届“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韩国教育科技部于2008年2月描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蓝图中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规划是加强公立教育,建立数字化教学系统。

2000年10月,我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2001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002年4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的李连宁又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课改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他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推进,情景教学、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思想和理念被积极提倡并逐渐确立。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研究,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达成学习目标。另外,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的网校和为教师创建的教学信息资源库也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各地的贫富差异太大,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网校学习的优越性,而且据调查我国在教学中能使用到资源库的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也为数不多。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来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四、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师的信息化。从1988年开始,韩国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训。培训所关注的主要是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训分为在职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师培训。就在职教师培训而言,1997—2000年这三年中,每年都有大约25%的教师(8500人左右)接受培训。从2001年开始,每年有占总人数三分之一的教师接受相关培训,每位教师每三年将受到一次ICT 职务进修。通过这些进修,教师虽然提高了ICT素养,但是,还不足以在课堂实施有效的ICT应用教学活动。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韩国教育部组织开发“各科目ICT应用教育进修课程” 。此课程于2004年年初应用于教师进修班。各市道教育厅将在中小学教师中选拔和推荐进修人员,进修人员进修结束后回到原单位进行汇报讲解,使所有教师了解进修内容和宗旨,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关于未来教师的相关培训主要是通过电子科学系的学习以及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所教授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的电脑知识以及利用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必需技能。韩国对于师资的培训是多样化的,有资格认证培训、短时理论培训、专业培训、学历水平培训和海外培训。

我国的师资培训也主要分为在职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师培训。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后,教师在职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补偿型”或“能力型”阶段;二是“实验型”或“整合型”阶段;三是“工程型”或“素质型”阶段。为推广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机制,组织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考核和认证,开发教育技术精品培训资源。该项目计划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考试、认证工作,2010年形成完善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认证体系。我国在未来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是在师范院校期间开设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是一两门课能培养起来的,这需要长期的一个培训过程。从2009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要坚持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招聘程序,严把选人标准和质量,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五、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韩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其中有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1.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韩国政府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自1993年起,每年都在该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仅2000年一年,政府就投入了8.7亿美元。当然,我国与韩国的经济状况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也应加大力度重视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大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一些数字图书馆、校园网络课程建设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项目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另外,随着使用网络的家庭不断增多,我国也应该建立网上家庭学习系统,为中小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在线学习内容,便于课余时间自学,同时能缩小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同时要开展对数字教科书的研究工作,包括开发的标准化程序以及残疾学生的教学资源开发问题等。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具备充分的物质保障,才能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使中小学生能接受平等信息化教育的政策法规

韩国的教育普及率和公平程度很高,学生6岁入学,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这与韩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实施的途径是: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从农村向城市发展;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而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方法正好相反,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过程是从城市到农村,这也更加加大了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普及率的差距。直到现在,我国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还达不到100%,当然,加强法律力度只是一方面,没有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想让孩子读书,因此还要加强对贫困家庭的资助。从国务院提出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现在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平等化的问题。但我国现在仍存在着按学区择校的问题,家长宁愿花昂贵的“择校费”、“借读费”也要把孩子送到所谓的“重点学校”,他们认为重点学校中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也一定是一流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穷越接受不到好的教育。所以我国应该借鉴韩国抽签择校的方法,取消对学校重点、非重点的划分,对所有学校统一收费、设施、师资、财政的标准,学生以抽签的方法择校。同时给贫困家庭一些补助,如“韩国为50万名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提供电脑基础知识的培训,并向5万余名特困学生免费提供电脑,免收5年的网络通信费”等,对基础不太好的学校加大投资,加强其硬件设施建设,各个学校的教师也要进行随机分配,以保证师资的平衡。

3.注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在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也会因地域和学校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韩国及时推出了普及信息化教育的方案,同时加大了投资力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韩国就为贫困落后、师资匮乏的东部农村地区搭建了双向视频远程教育系统,解决了由于学生少,不能单独组成班级的问题。在我国,虽然现在也为偏远落后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基础设施,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难看到先进设备因无人会使用而当作摆设,网络环境没有利用到教学中的现象,由于教师待遇和环境的差异,没有人愿意到贫困的地方去教书,我国要改变这个现象,只能从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做起,切实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

4.师资培训要从实际出发,与各科教学联系起来

韩国的师资培训是从规范师范院校的招生开始的,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强调信息化设施的使用能力和学生管理的能力。韩国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也是多样化的,首先将外语应用水平纳入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内容之中,要求教师的英语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因为互联网毕竟是以英语为主要运用界面的通信载体,所以我国师资培训中也要加入英语水平的培训。除了加强英语界面的应用能力,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由于我国对师资培训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标准,就难免会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应学习韩国要求每次培训都有一个相应的培训证书,提高培训的质量,并采用分科培训、小班培训的办法,多给培训中的教师一些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可以采用网络视频培训的方式,尽量减少各地区教师之间的差异。

六、结束语

虽然韩国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却有很多相似的问题。两国的基础信息化教育目标都是在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应用ICT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借鉴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优点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借鉴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参考文献:

[1]李震英.韩国教育信息化走势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

[2]崔英玉,孙启林,董玉琦.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

[3]李锋.当代韩国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

[4]杨炼.韩国ICT教育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2).

[5]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6]李世宏.试析当前韩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四大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5).

[7]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网站[EB/OL].http://www.moe.go.kr.

中韩近代小说比较研究 篇3

一、西学东渐对中韩两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中韩一衣带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近邻。而在近代时期,两国的小说创作也渐生新的的变化。其主要是西学东渐,外国的文学作品的不断传入,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给当时的人们极大影响和冲击,也给当时的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展和文化意识的进一步开化,眼界的不断拓展,从而从乡下人变成国人再到世界人,眼界的扩展带来认识的深化,逐步形成了世界文学的思想意识。在中韩近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也是渐次发展深化认识,中韩两国小说在思维观念、文体叙事等方面都受了外国小说的深刻影响。西学东渐,国人思维冲击很大,这种冲击,也给中韩两国近代小说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中韩政治小说的比较分析

韩国文学专家赵杨所著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对中韩近代新小说作了开创性阐释,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借鉴学习,要从整体发展历史上把握中韩近代小说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进而全面描绘出中韩两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从而进一步为中韩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中韩近代小说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政治小说,二是社会小说,三是言情小说。中国近代小说形式大致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杂志创刊于1902年《新小说》具有标志性意义,而韩国近代新小说起于李人稙《血之泪》的问世。中韩两国的近代小说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其观念变化既有外部因素的冲击波,同是也具有小说本身发展的特有规律影响。在诸多的外部因素中,以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关于“小说界革命”的言论影响韩国为最大。在申采浩的《近今国文小说著者之注意》与《小说家的趋势》展现的小说观,以及李海朝的《自由钟》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小说是国民之魂,是先导国民的精神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印迹,受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很大。两国都关注小说的政治教育功能,强调小说对民众的教化功能,从而呈现出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这种带有启蒙意识的政治小说、一定程度忽视审美艺术价值的取向,是适应当时社会启蒙的政治诉求需要的。比如在中国的《新中国未来记》《狮子吼》等作品,韩国的《自由钟》与《禽兽回忆录》等,都是中韩政治小说的代表作品,带有社会启蒙意义。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采用的倒叙手法对韩国近代小说的创作,其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三、中韩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的比较分析

政治小说这一主流小说形式在渐次退出中韩近代文坛后,一定时期内社会小说渐次占据上风。我们知道,中韩两国的社会小说的不同之处,是因为源自传统文学影响各有不同。《雉岳山》、《鬼之声》和《鬓上雪》作为韩国社会小说的代表作品,集中反映了韩国的新教育,突出了反迷信和对贵族没落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充满着对旧道德、旧制度的强烈批判,我们中小说中看到了一些近代化的因子,但小说还在沿用一些常用的传统小说的表现方式与妻妾争执、继母虐子等主题,主要围绕着一些家庭问题来进行社会的批判。而中国的清末四大小说都是社会小说的代表,特别借鉴子《儒林外史》的叙事批判风格,均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诸多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敢于面对社会问题,并以此构成情节矛盾推进情节发展,始终围绕揭示某种社会弊端为创作的中心,并进而引领读者深刻认识和面对社会的黑暗。与此相近,在中韩近代文坛上言情小说的出场,也具有了鲜明的特点。在中韩两国的言情小说中,均对婚姻爱情作了深入思考,特别是对自由恋爱等这个主题开展新讨论。有趣的是,在中国的言情小说中常见的是“郎才女貌”式的恋爱观,而韩国的言情小说大结局也总是“大团圆”的老套路。中韩两国的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各有各自的特点。政治小说强调的是政治的诉求和有关规则遵守,而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则更多的强调是娱乐性与商业性,这是步入市民社会的消费需要,也是反映市民意识觉醒的必然要求。中韩两国小说观念价值取向问题,主要是基于政治思想的启蒙宣传需要,是基于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批判为实现政治诉求,反而忽略小说的审美意义和对人物叙事情节等的精心铺陈,总之是政治首要,消费审美都是次要的。而真正当制约小说观念的一些政治因素消减后,小说又一定程度回归了本色,突出了其消费娱乐功能。这种突破,打破了中韩近代小说作为单纯的政治附属品的局限,而是让小说家们有了新的艺术视角,更加关注小说自身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艺术特点,追寻艺术的创新创造,两国小说从而实现了从政治性转向更加关注艺术性的华丽转身,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插上了想象和飞翔的翅膀。当然,文学的创作,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约束,无论是政治小说,还是社会小说、言情小说,都是应社会需要而渐次粉墨登场。在强调政治诉求,反映社会问题要求真实历史写作的时候,政治小说应运而生;而当社会发展及读者要求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观赏性、艺术性的时候,言情小说的及时出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也因此,中韩近代小说的主题渐次实现了与社会需要的全流,实现了与通俗娱乐性的结合,这其中既有近代出版传媒商业性运作的着关系,又与广泛民众的喜爱有关,特别是近代末期中韩小说中展现的虚构性、娱乐性与商业性加快了小说的普及,推进了发展进步,这对创作发展是有积极影响。

四、结语

本文对中韩近代小说作了初步探讨,对中韩近代小说的历程以及表现形式作了分析,供交流借鉴。

摘要:中韩近代小说类型主要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本文对中韩近代三类小说的形成和特点作了初步探讨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中韩,近代小说,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30年代中韩家族小说的叙事比较——以巴金的《家》和廉想涉的《三代》为中心,郝君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中韩近代比较文学的开垦之作——评赵杨著《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文大一,《绥化学院学报》,2012

[3]中韩近代两大文学作品欣赏及其现实意义——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比较金雪梅-《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篇4

关键词: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俗语展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深含了民族的一些思想和感情,体现出来了不同民族的思维形式和精神状态,俗语的流传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口头相传代代相传。不同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俗语。

一、俗语的概念及特点

俗语其实就是某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点讲出来的较短的语言,被周围较多的人所认同,并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格言。或者说就是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的词句,利用通俗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的词句就是俗语。这样的话都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生活经验的词语。中国和韩国的书籍中对俗语的定义中表达虽然都有差异,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俗语就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俗语在漫长的形成岁月中有了自身的特点,首先来看简洁性,俗语通常情况下都是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述出深刻的意义,这个语言比较凝练,说起来比较顺口,比如半路出家等等,然后是俗语中的通俗性,俗语的对象就是普通的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普通生活中的经验归纳总结。因此俗语中涉及到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如陈芝麻烂谷子等等,正是这个通俗性让俗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流传。还有就是俗语的乡土气息,俗语究其根本及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浓缩,由于风土人情的不同,区域的不同,俗语表达出来都是不尽相同的,中韩两国都有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被儒家文化所熏陶,有着类似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因此两国的俗语中有着不少相似、相雷同的俗语,如久旱逢甘霖等等,但是毕竟中韩两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区域,在俗语的表述中,还是带有各自的浓郁的民族气息。此外从俗语的教育性来看,俗语中深含了很多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词句。通过俗语来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些道理,进而达到教育子孙能明事理、辨善恶,惩恶扬善,福泽四方的效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俗语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二、中韩两国俗语的比较

1、中韩两国俗语间的相似之处

中韩两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相邻,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两国流传下来的俗语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从观念上来看,中韩两国俗语中有着较多的体现人们的价值观、世俗善恶的感官的俗语。这类的俗语一般情况下都反映出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处事原则等方面,一般情况下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形态有所差异,从内容和涵义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如虎穴焉得虎子等等。然后中韩两国的俗语中经常使用到人的五官的词句,借用人的五官进行道理的说明、描述,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舌头底下压死人,其次是中韩两国的俗语中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我们经常说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这两个俗语中都牵涉到了和佛教相关联的东西,和尚、庙宇、钟。中韩两国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中韩两国历史长河中的历代统治者都对佛教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支持。再次是中韩俗语中还使用了很多对动植物进行描述的俗语,如如虎添翼、狗改不了吃屎、猫哭老鼠假慈悲等等。从人类诞生以来,动物就是人们的朋友,动物的存在形式、生存方式给人们在创造俗语的时候以无数的奇思妙想。通过动物来进行描述的俗语非常的生动、易懂。

2、中韩两国俗语的不同之处

中韩两国的俗语间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但是中韩两国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风俗、文化特点,那么俗语形成的环境就存在了很大差异性。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饮食有南北之分,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其烹饪的方式主要是煎炒,而作为韩国来说,虽然在主食里面也有米,但是韩国人更多的主食是吃年糕、南瓜、泡菜等等,其烹饪方式一般是煮和炖。韩语中的不费吹灰之力和自古便宜无好货等俗语中,都运用到了一些年糕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韩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年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虽然在中国的俗语中有意思相近的词句,但是都没有使用到年糕这个词语,有比如天上掉馅饼这个俗语,韩国类似的俗语中用到了南瓜一次,在韩国,南瓜也是注释,韩国人民都喜欢南瓜,大部分人民都认为南瓜是美食,所以站在韩国人的立场来说天上掉南瓜就是美事,但是在中国的俗语中,认识馅饼是美妙的实物,所以中国人认为天上掉馅饼及时一件幸运的事情;从中韩文学作品中的差异性也会影响俗语的差异性。如韩语俗语中经常使用到一个春香的词来表示强人所难的意思,这个词语源于韩国的一部古典小说《春香传》,春香是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可以这么说她的形象就犹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以看出韩语俗语中借用为难春香来表达强人所难之意是非常贴切的,相较之下,中国的俗语强人之难则显示出了言简意赅之意但是缺乏了文学色彩;从地理环境的层面上来看,韩国三面环水,韩国人民天生就对水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俗语中经常使用流水,如把花钱多比作流水,但是在中国则不一样,中国作为陆地面积特别大的国家,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对土地有着强烈的狂热之情,所以在中国的俗语中把金钱多比喻成为挥金如土;再从生产方式的层面上来看,由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农民主要养羊,所以在中国的俗语中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说法,而在韩语中也有着类似的俗语,在他们的俗语中不是羊而是牛,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古代韩国的农耕生活中,韩国农民养的比较多的是牛。

总而言之,最为一个国家都拥有着自己的俗语,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俗语有着很多的特点,如乡土气息、简明扼要、教育性等等,中韩两国从地理位置上相邻,都属于儒家文化,人们有着比较多的相似性,所以在俗语方面,中韩两国有着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又有着自己特有的习俗、习惯,受地理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俗语方面两国间又有着一些不同。

参考文献

[1]有关中韩饮食俗语的比较研究刘爽-《吉林财经大学》-2013

[2]关于中韩成语俗语中“狗”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李爱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3]中韩语言表达异同的文化分析姜淼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

[4]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孙贞敏(Son Jeong min)-《浙江大学》-2009

中韩电视娱乐节目比较研究 篇5

而韩国综艺同样是不输风采。如《情书》《x—man》《女杰》这些节目都让人耳目一新。《情书》《x—man》一些综艺节目聚集众多韩国当红男女明星, 通过聊天、舞蹈、游戏等各种方法选出现场最有魅力的一对男女, 作为当期最佳情侣。节目当中的心跳游戏、爱情告白, 如今看来依然是无法逾越的经典。节目的宗旨是让大家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而通过开播以来韩国电视观众的反应和现在正热衷于看这个娱乐节目的中国观众的反馈可以发现, 该节目内容健康、轻松、搞笑, 大部分的观众确实感到心情愉悦, 能在忙碌的工作后放松心情。

如今中韩电视综艺节目也有互相学习之势, 相互取长补短, 那接下来就来比较下中韩电视综艺节目, 分析下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一、表达方式

电视就是将生活当中的事反映出来, 俗称就叫做“表达”或者是“叙事”, 以此给人们带来警醒、教育的效果。所谓“叙事”就是“选择不同类型的角色、场所和事件的集合”, “描述组织背后的选择推动力”, 同时“事件之间有逻辑联系, 发生在不同的时间, 通过一个一致的主题联系成一个整体”, 把事件用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 运用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一系列表现手法解释事件真相、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

韩国娱乐节目就好像是肥皂剧一样, 擅长用细腻的情节打动人。如韩国著名节目《情书》, 《情书》在2005年4月21日开始第二季尝试。在第一季中, 《情书》采用八男一女的角色配置, 通过表白、第一次选择、集中营、游戏环节、最终选择, 以女艺人的“一吻定情”完成节目的终极挑选, 并把情绪推向高潮。《情书》第二季改版为七男七女的明星组合, 主要分开场秀、男生游戏 (“爱的击破王”) 、女生游戏、首次配对 (“持花男子”) 、复仇游戏 (“给我出来”) 、情侣游戏、终极组合七个环节。

尽管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的改版尚未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 但其中已经体现了策划人的匠心独运:改版后的《情书》两点遍地开花, 观众的眼球被眼花缭乱的节目资源占领, 不时出现的现场变数也使原来稍显拖沓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避免对个别演艺资源的过分依赖, 既不会因为第一季节目中的人气“擎天柱”神话组合的缺席就大为失色, 也不会因为某些明星的hot程度不足就缺乏卖点, 增加了节目创造的主动性。

中国的娱乐节目更侧重于对叙事环境的塑造。例如央视《非常6+1》栏目充分考虑到国情民情, 尊重本土的道德标准、社会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摈弃对隐私、博彩和恶性竞争的张扬, 转向对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境界的关注。

二、主持风格

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样式, 一个节目商标式人物, 一个节目的灵魂。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是串联节目, 招呼观众和听众, 掌握节目进行的具体步骤, 挑起节目的气氛, 推动节目的节奏, 主持人像一次次朋友们聚会中的主人, 活动的组织者和召集者。提起某个节目, 就会让人们想到它的主持人;看到或者听到某一主持人, 就会让人认定这是哪一个节目。

韩国主持人多是以团队出击, 人多力量大。《x-man》是由韩国最有名的主持人刘在石以及前摔跤运动员现在的综艺王牌姜虎东共同主持, 几个固定出演者朴明秀、HAHA、池相烈给节目如虎添翼, 几个人的口舌之争成为节目的固定笑点。韩国顶尖的搞笑明星聚集到一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为节目献计献策、劳神费力, 将节目冲上收视高峰。还有《情书》中的主持人姜虎东, 他原是男女速配节目《天生缘分》的主持人, 之前几个招牌娱乐节目已经让他星光四射。他的火爆带来了我们对传统的审美的颠覆, 置换而来的一个词是审丑, 尤其是与俊男美女形成强烈反差, 更彰显了丑星的魅力。

中国的娱乐节目多是男女搭配, 如《快乐大本营》的何炅、谢娜, 《超级访问》的李静、戴军, 一唱一和, 配合默契。而最热门的访谈节目《康熙来了》则将其发挥到极致。

三、嘉宾特色

韩国娱乐节目充分发挥明星效应, 利用明星身上的光环吸引眼球。如《情书》充分利用SBS电视台的签约艺人资源, 节目邀请嘉宾均为韩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艺人, 实现了全明星豪华阵容的真人秀演绎。曾经为节目抢得头功的人气偶像组合“神话”、张佑赫、金正恩、韩佳人、河智苑、韩智慧、金善雅都是该节目的座上客。明星高朋满座, 节目自然淳朴。而且嘉宾态度都非常好, 所请的明星都充满阳光, 开得起玩笑, 受得起折磨, 不管遭受到怎样的身心攻击, 都呈现出一张微笑名片。节目中还有最常见的两位男谐星申正焕和千明勋, 插科打诨似的制造谐趣是他们的拿手本领, 但这些艺人其实是出类拔萃的才子, 比如作曲家千明勋 (韩国组合NRG中的一员) , 他在和擅长跳复古舞蹈的裴涩琪共舞时, 展现了优秀的舞蹈功底。还有常客全慧彬舞技也是一流。

中国节目则是平民盛宴举足狂欢。普通百姓上电视已经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了,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经成为伸手触碰的现实。通过这样的一种平台, 产生了诸如李宇春、张靓颖、张杰这样的平民偶像。

总结

本文从表达方式、主持风格、嘉宾特色三个方面对中韩电视综艺节目进行了评价, 同时希望中韩电视台能取长补短, 为观众带来一场更棒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沈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环境》,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年第10期

[2]程士安, 《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探源—关于电视栏目的叙事与结构》, 《新闻大学》, 2006年第一期

[3]郑稳稳, 《悬念+细节=强势吸引力——韩国电视娱乐节目故事化分析》, 《视听界》, 2007年第2期

[4]薛宝海, 《<情书>无与伦比的韩国综艺节目》, 傲视传媒网

[5]曾志华,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培育》, 《视听界》, 2006年第5期

中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 篇6

1 中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

1.1 立法层面的比较

韩国于1993年6月11日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该法规定了对大规模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验收, 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化, 合理地促进项目开发和环境保护。1999年12月31日又制定了《环境·交通·灾害等相关影响评价法》。该法包括评价书的制定, 评价书的协商, 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特别条例等内容, 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程序、评价书的制定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规范了评价程序, 统一了评价书格式。此外, 韩国不仅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环境影响评价做出了规定, 还以告示、训令、例规的形式做出了相关规定。

中国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该法由第1章总则, 第2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3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4章法律责任, 第5章附则构成。但是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的法律规定过于简单, 对各种相关问题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例如评价结论的实行、监督和法律责任的问题, 公众参与的问题, 虽然以一定的形式显示出来, 但没有具体体现, 可能导致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

1.2 适用范围的比较

韩国《综合影响评价法》第4条第1项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包括城市的开发、建设单位选址及产业园区的组成、能源开发、港湾的建设、道路的建设、河川的利用及开发、开垦及公有水面的开拓、观光园区的开发、特定地域的开发、体育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其他总统令规定的设施的程序、总统令中规定的其他影响环境、交通、灾害或者人口的项目等。其施行令更加详细地将项目范围划分为17个领域63个具体的子项目。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工业、交通、水利、农业、商业、卫生、教育、科学研究、观光、市政等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有基本建设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及流域开发和开发区建设, 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等区域性开发活动,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国商人投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条规定:“依照本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 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报国务院批准”, 并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形下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见韩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更加详细具体。

1.3 程序的比较

韩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评价对象项目评价书的制作、评价书的协商过程和协商内容的管理三个阶段。具体程序为:建设单位将要开发的项目为环境影响评价对象时, 须进行关联法规的检查资料收集, 在实地调查后制定环境影响评价书草案, 向相关区、市、郡提交, 并收集相关行政机关和居民的意见, 最后将以上内容写进环境影响评价书中。建设单位将制定好的评价书提交给环评机构, 环评机构与环境部长官协商后将环境部机关的协商意见通报给建设单位, 并向环境部通报环评机构认可的事项中是否反映了协商内容。建设单位履行了协商内容的执行义务并实施了事后调查之后, 环评机构和环境部对协商内容进行管理和监督。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分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两种。大体可以概括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 公众参与阶段, 审批阶段, 跟踪评价阶段。相对而言, 韩国更加重视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协商及事后管理。

1.4 公众参与的比较

韩国1993年12月制定并公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4章第2节的第Ⅲ部分中规定了实施与居民意见收集相关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 包括举行说明会或者听证会, 并且规定居民有权发起听证会,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第11条、第13条、第21条中规定了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 对公众意见的处理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慎重处理居民的意见, 维护居民的环境权益。但是, 对于居民所反映的意见, 企业本身可以选择采纳或者不采纳, 居民意见的处理过程略显简单和形式化, 可能导致单纯为了满足工程的要求而象征性地进行。

2 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2.1 完善立法

(1) 韩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立法层面的最大特色是对行政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别进行立法。对行政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主要体现在事前环境性检查协商制度上。事前环境性检查协商制度是指国家、地方自治团体、公共团体等在各种建设项目指定预计开发地区、制定基本计划、认可实施计划时, 提前考虑其环境性, 以保证环境健康、持续的发展。我国可以仿效韩国, 对行政计划和建设项目分别立法, 制定专门的法律, 在制定计划的阶段就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环评关口前移, 便于及时优化计划, 防患于未然。

(2) 韩国制定了一部《环境·交通·灾害等相关影响评价法》 (又称为《统合影响评价法》) 。《统合环境影响评价法》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中心, 统合了交通影响评价、人口影响评价和灾害影响评价制度, 将评价程序统一化, 将评价书的制定格式化。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综合把握项目造成的各种影响, 而且可以减轻建设单位时间上和经济上的负担。我国可以像韩国的《统合影响评价法》一样制定一部综合考虑环境、交通、灾害因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 环境影响评价才能够更加全面和细致有效。

2.2 引进Screening制度和重点评价制度

为了更好地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 韩国引进了Screening制度。Screening制度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期阶段, 决定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程序, 是考虑项目的特点、规模或者地域特点, 把握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 决定是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Screening制度灵活地决定环境影响评价对象, 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项目, 即使影响的程度较小, 也不会被忽略。因此, 我国可以仿效韩国引进Screening制度, 通过像韩国法律法规那样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范围的方法来确保环境影响的可预见性。

韩国为了解决评价书数量过多, 出现形式上的技术等问题, 决定实行重点评价制度。韩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9条第2项规定, 环境部长官应考虑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点, 根据项目来确定重点实施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重点评价制度于1994年5月引进并施行, 综合考虑了项目的类型及特点、地理条件等。我国也可以引进重点评价制度, 对给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规划进行重点评价, 抓重点, 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

2.3 改进公众参与机制

韩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6条第2项规定, “建设单位在生态保全价值大的地区等总统令确定的区域实施项目时, 应根据总统令的规定听取居民以外其他人的意见并写入评价书中”。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这一做法, 不光听取建设项目或规划所涉及区域内公众的意见, 还可以听取区域外其他公众的意见, 更广泛地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 使全民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来。

此外, 韩国法律还规定公众有权提出召开听证会, 赋予了居民发起听证会程序的权利, 即响应居民的要求, 审查机关认定有必要时, 应当同意举行听证会, 使公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调动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性。而我国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公众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国法律可以像韩国法律一样赋予公众更多的权利, 让公众实实在在地真正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信息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结束语

韩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无论是从法律体系、范围、程序还是实施效果来说, 都较为全面完善, 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通过将我国和韩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找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不足, 通过借鉴韩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经验, 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萌.中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与评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08, (27) .

[2]姜岩.中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比研究[J].环境保护, 2009, (6) .

[3]林宗浩.韩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河北法学, 2009, (9) .

[4]宋吉钟.韩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8, (2) .

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中韩比较,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与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比较晚, 基础薄弱。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加快。2013年, 中国服务贸易达5396亿美元, 全球排名第三, 是前列排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 服务贸易总额达6043.4亿美元。但从总体看, 中国的服务贸易依然存在开放程度不高、领域不广、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等问题。

韩国是一个新型工业化国家, 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很快, 在十多年里, 几乎每年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到2013年, 服务贸易总额已达2280亿美元 (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排在世界第13位) 。而且, 它不存在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加大的问题, 韩国的服务贸易差额已从逆差逐渐转为顺差。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服务贸易数据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也是比较优势的体现。现主要通过进出口额、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来比较中韩两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1. 进出口情况

进出口情况主要通过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来体现, 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进出一个国家国境的货物金额的情况。根据商务部网站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 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基本上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进出口总额2001年仅为719亿美元, 经过十多年, 2014年达到了6043.4亿美元, 增长了7.4倍。出口额从2001年32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222.1亿美元, 增长了5.8倍。服务进口额由2001年的39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821.3亿美元, 增长了8.8倍。在十几年中, 除了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进出口额有所下降外, 我国的服务贸易基本上实现了持续增长。韩国从2001年到2013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从631亿美元到了2280亿美元, 服务贸易总额增长了大约2.6倍。

2. 贸易差额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 从2001年到2014年, 除了在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有了微幅的下降外, 逆差的绝对额越来越大, 由2001年的61亿美元猛增至1599亿美元。从逆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在2001年至2007年间呈下降趋势 (由8.48%下降到3.03%) , 但在2008年至2014年间, 逆差程度愈发严重, 由3.81%猛增到26.46% (2010年由上年的10.29%下降至6.07%) ;韩国也多年存在服务贸易逆差的问题, 不过韩国服务贸易逆差自2008年起逐渐缩小, 并在2012年已经改逆差为顺差, 2013年的顺差额为6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如今在国际上地位不断上升, 但是服务贸易逆差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3. 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所占比重

就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上来看, 近几年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 但总体水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2013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世界平均水平为20.2%, 中国为8.7% (据商务部统计显示, 2014年达到12.8%) , 韩国为16.7%。由此可以看出, 服务贸易出口对韩国贸易出口的贡献要比中国大得多。

4.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咨询、计算机和信息、建筑这五个部门。在2001-2013年间, 旅游虽稳居第一位, 但其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4.1%大幅下降到2013年的24.5%, 而咨询、计算机和信息这两个部门所占比重大幅提升 (参见表1)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4 (中英文版) 第10-11页表3“1997-2013中国服务出口分类表”自行做成。

韩国服务业已逐步形成了以金融服务、工程承包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为辅的竞相发展格局。运输业作为韩国进出口增长的第一大行业, 为韩国服务贸易顺差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之所以增长趋势如此强劲, 主要得益于其运输业的发展。此外, 2013年, 从电影、音像等票房收入来看, 韩国在世界排名第8位, 中国排在第41位;从专有技术和特许使用费收入来看, 韩国排在世界第10位, 中国排在第23位。

三、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会出现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来分析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依据钻石理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是要素条件;第二是需求条件,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从而才有消费;第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影响, 并且同服务贸易互补的货物贸易对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也会有影响;第四是企业自身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第五是机会, 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机遇是双向的, 通常在竞争者中的一方获得优势时, 另一方的优势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要想能够稳稳地抓住机会, 必须满足新需求;第六是政府, 政府是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的主体, 它直接投入的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 能够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源, 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四、中国在服务贸易中存在的不足

1. 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增大

通过对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情况的分析, 可以清楚地发现, 近些年来, 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问题根本没有得到控制, 从绝对额来看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由2010年的220亿美元迅猛增加到2014年的1599亿美元, 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别比上一年高出了150%、63%、32%和35%。

2. 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

虽然中国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趋势发展, 但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的水平要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2013年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 全世界平均为19.6%, 中国仅为11.5% (韩国为16.8%) 。

3.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对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 没有形成一套较为严格、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已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中, 也存在缺乏操作性的法律条文, 而且在服务贸易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 特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4. 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中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中央和地方对于服务贸易制定的政策、规章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而且尽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仍然存在很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与韩国服务贸易方面的对比,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展领域开放空间也还很大。通过借鉴韩国以及他国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努力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确立统一协调的进出口政策。

(2) 加快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使我国的服务业结构更加健全。加快对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发展以及对传统行业高新技术的合理改造, 改善其服务水平不高和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与此同时也要加大新兴服务产业的出口。

(3) 加快立法, 完善相关法律, 使之既符合我国的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规律, 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这就要求对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投资程序等都给予明确的法律规定, 加大服务贸易的监督度、透明度。

(4) 注重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尤其是在各高校加开国际服务贸易专业, 培养熟练掌握服务贸易的人才, 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5) 政府应减少对某些服务行业的干预, 让这些服务业自由地参与到整个市场中去,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 使服务业的经济规模能够有所增大。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J].对外经贸, 2013 (03)

[2]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 2007 (01)

[3]张利平.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中韩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中韩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 国家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今社会、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承担了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是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高效高质量开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笔者通过对当代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介绍, 引进和掌握韩国师范院校先进教育管理的思想理念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 将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 与韩国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进行详尽的分析, 提炼、归纳出两国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异同点, 为今后的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实例理论依据。

一、中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概况

人才培养是学校各项工作围绕开展的中心, 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重心和目标, 是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的着力点, 是考核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 是学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 更是推动高校音乐专业飞速发展的核心举措。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内容的设计、教法与教学形式、课时学分的分配与分布。课程设置则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更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和师资力量、实力的体现, 同时课程设置的变化也充分反映了一个高等院校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有关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中对当代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褒贬之声此起彼伏。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

近年来, 在高师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上, 能够明显感到师范院校对音乐理论专业的逐渐重视。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本科主要包括音乐学 (师范) 、音乐学 (理论) 、音乐表演 (钢琴、声乐、器乐) 、舞蹈学四个专业。在本科阶段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课表中, 将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艺术概论等理论学科设定为必修课程, 并根据学习进度, 将这些理论学科分别安排在不同学年的上、下学期。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 也加重了理论课程的师资投入力度, 根据不同系别的专业需求, 开设了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课程。如钢琴系研究生的必修专业理论课程有西方钢琴艺术史、中国钢琴艺术史、外国钢琴文献研究、外国钢琴教学研究、艺术学前沿问题研究等, 其中, 部分理论学科为所有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艺术实践方面, 一些院校对舞蹈课的重视还不够, 但笔者认为作为以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为目的的高等院校, 舞蹈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舞蹈方面的投入令人瞩目。学院分设钢琴系、声乐系、器乐系、理论作曲系以及舞蹈系。针对舞蹈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编导、剧目排练、中国舞蹈史与作品分析、外国舞蹈史与作品分析、舞蹈教学法等, 这些课程中, 既有艺术实践课, 又有针对技能训练而开设的理论课程,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甚至面向其他专业如钢琴、声乐等学生, 在本科一年级阶段, 院系也将“形体与舞蹈”这门课设定为必修课程。足以见得舞蹈在华师音乐学院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

专业技能方面, 除了舞蹈系以外, 钢琴系、声乐系、器乐系也根据其专业特殊性, 有针对地开设了相关课程,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避免学生出现专业“失衡”现象, 即只掌握一门技能, 而其他乐器以及理论知识极为浅薄。音乐学院根据实际情况, 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 要求钢琴系、器乐系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声乐技能训练, 并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主选修考试,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 自主选择之后两年主修什么样的专业。

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和对学生技能、理论知识的期望和要求也可从其招生信息中看出, 以下是节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年的部分招生信息。

由表一、二可看出,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招收的音乐专业主要为四类:音乐学、音乐学 (理论) 、音乐表演、舞蹈学。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 师范专业享受国家免费教育政策, 因此, 在专业设定方面, 特别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明确划分开来。

表二、三为华师复试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 从表格中可看出, 无论哪种专业的考生, 在考试中都不能只演奏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 必须搭配声乐或另一门乐器进行考核, 并且, 音乐学专业, 无论师范生还是非师范, 都必须参加视唱练耳以及乐理考试。

综上, 从华师音乐学院的招生信息以及主要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 院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针对不同系别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根据情况有所取舍。并且在学生培养方案上适应时代要求逐渐发展着。

二、韩国教员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概况

在亚洲, 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 其音乐教育走向世界起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 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引进外教专家与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探索, 涌现出了大批的世界级的音乐家, 使韩国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全新的进步和发展, 处在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韩国教员大学是韩国国立综合性教育大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第一、培养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者;第二、在职教员培训 (教师研修) ;第三、进行教育研究。1984年“韩国教育开发院”颁布“韩国教员大学校设置令”, 并设立了韩国教员大学校。1986年设置硕士课程, 同年11月设立“综合教员研修院”;1988年设置博士课程, 并设立了附属初中与小学。1994年设立附属高中学校。教员大学校共设立四个大学 (学院) , 分别为:

第一大学 (学院) 是幼儿教育学系、初等 (小学) 教育学系;

第二大学 (学院) 是国民伦理教育系、一般社会教育系、地理教育系、历史教育系、国语教育系、英语教育系、德语教育系、法语教育系等;

第三大学 (学院) 是物理教育系、化学教育系、生物教育系、地球科学教育系、数学教育系、家庭教育系等。

第四大学 (学院) 是音乐教育系、美术教育系与体育教育系。

韩国教员大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大类:教课教育和教课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中国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与专业课。两类课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进程又分别划分为基本课程和选择课程。教课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较小, 基本课程为“音乐教育论”, 是针对二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开课学期为上学期。教课教育的另一种课程———选择课程, 则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二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完成了“音乐教育论”的课程学习之后, 下学期则可以自主选择“音乐教育方法论”这一课程, 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系统的、有关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同时, 教课教育中的选择课程还包括“音乐课教材研究”、“音乐 (国乐) 教授法”、“音乐与论述”。这些课程都分别被安排在三、四年级的两个学期, 并且两个年级的上学期均为必修课, 这一安排与我国部分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类课程设置相似。从整体来看, 教课教育的课程布局主要对象为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如下表:

同教课教育课程一致, 教课内容也分为基本课程和选择课程, 教课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重。基本课程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 主要包括“音乐专业技能”、“合唱”、“视唱练耳”、“音乐理论”等课程。其中, “音乐专业技能”分为两个学年完成, 即四个学期, 并且均为基础课程。“视唱练耳”课程也分四个学期完成, 但从第二学期开始便被划分为选择课程中的“技能”一类。另外, 基本课程中专门为理论方向的学科设置了相关科目, 主要针对二、三、四年的学生开设, 并将部分科目作为选修课程面向四年级的学生讲授, 如“实用伴奏法”、“对位法”、“东方音乐史”、“编曲法”等。如下表:

选择课程除了理论学科以外, 技能类的课程也占很大的比例, 并且一直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课程中。专业涉及较广, 包括钢琴、声乐、视唱练耳、指挥、演奏、合奏等, 并且对本土的传统音乐和器乐教育比较重视, 如开设了“传统音乐歌唱论”、“国乐技能”、“国乐合奏法”、“仗鼓伴奏法”等带有韩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

韩国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特点也可以从她的招生考试规则中体现出来。考试内容分为两大类:一、共同艺能考试;二、选择艺能考试;共同艺能考试可以解释为必考项目, 教员大学校的音乐学院必考项目为练耳。选择艺能考试则分为五类,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考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考试方案, 包括:美声、钢琴、作曲、音乐理论、伽倻琴。详情如下表:

可以看出, 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所开设的教育课程主要为声乐、钢琴、作曲、理论、视唱练耳以及相关传统音乐等科目。其中, 作曲专业除了要求考核相应专业内容之外, 还要去考生演奏钢琴快板一首。同样, 理论方向的学生, 在完成一定的基础理论考试之余, 还必须自选一首器乐作品, 可以看出教员大学在培养音乐教育人才时, 也较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中韩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异同

前文分别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 对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院校的音乐教育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分析, 针对两所师范大学所开设的系别、专业门类、考核内容, 笔者试在课程设置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以期从中去芜取精, 扬长避短, 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1、中韩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比较

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较多, 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 有关教育的方法论、教授法、教材研究等科目都比较醒目, 针对这一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主要通过公共课进行普及、讲授, 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但专门有关音乐方面的教学论, 主要面向研究生开设, 并成立音乐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 因此在本科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计划还有所欠缺。

2、中韩关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比较

从韩国教员大学校的课程列表中可以发现其音乐学院对本土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极高, 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开设国乐概论、国乐技能、国乐欣赏指导法、仗鼓合奏等, 这一点值得我国师范院校借鉴和学习, 近年来也有不少国内期刊文献对开设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教育课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提出构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推进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是任何一名中国学者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中韩关于舞蹈课程比较

纵观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的课程表, 可以看出院系并没有针对舞蹈专业所开设的课程, 这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计划相比, 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开设的专业门类相对薄弱。同时, 音乐理论方面, 教员大学校有关钢琴、声乐、作曲专业的理论课程较少, 并且课程性质不全为必修课, 这一点,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善, 针对不同的系别, 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 如舞蹈系的“中国舞蹈史与作品分析”、“外国舞蹈史与作品分析”、“舞蹈教学法。”以及钢琴系的“中国钢琴艺术史、”“西方钢琴艺术史”、“外国钢琴教学研究”等。

4、中韩关于跨学科交叉课程比较

教员大学校音乐学院开设的众多课程中, “计算机与音乐教育”这门课非常特别, 属于交叉学科, 将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与音乐教育学科融合在一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一点需要我国师范院校关注。笔者认为, 诸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等课程在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中还未普及, 而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将会是以后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 值得引起教育学者的重视。

5、中韩部分必修、选修课程比较

中韩两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中, 都开设有视唱练耳、作曲技能、中国/韩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基础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对音乐的发展、学生乐感的要求以及曲式结构的重视都非常高, 同时, 都开设了合奏课程, 只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虑到合奏课的内容和种类, 针对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分别开设了两种合奏课, 由不同的老师进行讲授。课程设置更为理性、成熟。

纵观中韩两国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 各有其特色与不足之处, 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 能够从两国的课程设置方案中吸取科学、成熟的音乐教育经验, 使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者引起重视, 不断改善、修正音乐教育培养方案, 更多地体现学科综合性、体现多元文化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 注重学生本体的发展, 注重课程设置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 我们还需站在课程论的理论高度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的梳理和总结, 能够有更多的高校教育者们共同努力, 一起探索科学、发展、全面、创新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忠国.对师范院校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意见.人民音乐.1983/0

[2]易秀华.1994-2006年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1

[3]刘妍名.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艺术研究.2007/04

[4]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中国音乐.2010/02

[1]崔时远.韩国大学音乐教育的教科课程问题.韩国音乐学会论文集音乐研究.1983.

[2]张昌桓.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音乐教育研究.1986.

[3]崔时远.大学专业音乐教育的再问题.延世教育科学.1987.

[4]安忠佩.师范大学教科课程的改善方向——音乐教育系的专业教育构想与改善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

[5]张善熙、崔熙正.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的教育课程研究.教科教育学研究.2004.

上一篇:朗读体验下一篇: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