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会计准则(精选8篇)
油气会计准则 篇1
一、我国油气会计发展阶段及会计方法演变
我国油气生产企业会计与我国整体会计核算制度发展的轨迹大体吻合,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油气会计 (1949-1959年)
从新中国成立初至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的整整十年,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 石油工业大规模发展与油气会计发展 (1960-1979年)
这一时期的油气会计, 也称为石油大会战时期的油气会计, 特色有:1.增加油田维护费项目, 在油气开采成本中单独列支。2.在资产折旧会计政策采用加速折旧, 提高了石油企业内部资金的筹措能力。3.会计管理体制采用集中管理办法。
(三) 石油工业体制改革与油气会计的完善 (1980-1993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原油产量处于徘徊状态, 该时期, 国家进行了承包制改革。
(四) 油气会计的国际趋同 (1993年至今)
2000年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在美国和香港国际资本市场上市,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于2001年在美国与香港资本市场上市, 标志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按照国际要求的资本运作模式及财务模式进行整改。
二、油气行业特点与会计方法选择
(一) 油气行业特点
油气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在开采生产过程中会遵循自然规律—高产、稳产、产量递减和资源枯竭。1.油气会计政策的制定及选择范围较一般企业具有宽泛性;油气井及矿区的废弃后的处置, 使油气会计政策内容更为丰富。2.油气生产经营具有高风险性。而油气跨国经营中所在国的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和油气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也加剧了该行业的风险。3.石油天然气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油气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可小觑。4.油气生产经营的上、下游活动都涉及会计问题。但油气生产经营阶段经常重叠, 使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更具复杂性。
(二) 成果法与完全成本法
油气会计资产计量方法分为两种—成果法 (Successful Efforts Method) 和完全成本法 (Full Cost Method) 。
成果法也叫成功努力法, 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与探明储量相关的成本费用才可以资本化, 再予以折旧、摊销, 计入采出的油气成本中;完全成本法也叫全部成本法, 油气生产过程中所有成本费用发生时都予以资本化, 再予以折旧、摊销计入已采出的油气生产成本中。
成果法与完全成本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 处理结果的差异。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公司, 油气资产账面价值较高;采用成果法, 资产账面价值较低。
2. 成果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见表1。
两种会计政策各有利弊, 在很多国家都同时实行而没有被相互取代。
三、我国油气会计政策问题改进与建议
会计政策本质上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政策而不是实体性经济政策。因此,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我国油气企业会计政策的国内外可比性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 对油气会计资产计价方法选择缺少必要的弹性
完全成本法与成果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成本法更能体现企业的拓展精神, 减少企业境外上市的财务报表转换成本。
(二) 对油气资产的废弃及环境恢复未按国际惯例进行
按照国际惯例, 需要计提准备金, 否则在发生时会造成利润的巨大波动。而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 只有中海石油有这方面的会计政策, 其他两大公司尚未提取清理准备金, 并且在会计处理上比照固定资产进行。
由于油气企业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巨大的组织规模, 使其借助政治势力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影响国家政策导向的能力非常大。因此,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国际趋同和等效上, 三大石油公司应该走在其他公司的前面, 做我国会计准则国际等效的先锋, 为我国全面实现会计的趋同和等效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石油和天然气资产会计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2]石油大学经济管理系泽.采掘业会计问题文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掘业筹划委员会2000年11月发布.
[3]赵选民.石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4]刘永泽.石油和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5]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2006年2月颁布.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index.htm.
[6]吴杰, 孙秀娟.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及启示.会计研究, 2001年8月.
[7]龚光明, 李晚金.会计政策选择:理论逻辑与经济后果——以美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演进为例的分析.会计研究, 2004年7月.
油气,哪里跑 篇2
汽油,大家都见过,汽车的燃料,淡黄色的液体。在常温下,汽油很容易挥发成油气。进加油站时,汽油虽然没有倾倒出来,但我们却总能闻到汽油的味道,就是因为加油站周围存在着许多油气。
加油站给汽车加油时,油枪出油端和汽车油箱内挥发出的油气量相当大。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如果用红外摄像机观察,能十分清楚地看到油箱出口“油气滚滚”的现象。如果一个普通加油站一年平均出售汽油1万吨,那么,就会有70吨变成油气挥发到空气中。全世界所有的加油站每年“跑掉”的油气量更是个惊人的数字。
给空气下毒
同学们,你们有多久没看到清澈的蓝天和棉花糖一般的朵朵白云了?想必好久了吧,取而代之的是“仙境”一般浓重的雾霾。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微小颗粒PM2.5,这些小颗粒太轻,漂浮在空气中,所以空气才会长时间处于浑浊状态。汽油挥发成的油气颗粒,多数是PM2.5,所以油气也是雾霾的成分之一。
油气中含有苯和大量的烯烃、芳烃物质,会直接污染空气,特别是油气中的丁二烯、苯系物都是“恶名昭著”的致癌物质。因此,油气混进空气,相当于直接向空气“下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油气,会出现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丧失意识、停止呼吸。长期吸入含有油气的空气,会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
油气不但会给空气“下毒”,还会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反应,产生新的空气毒素。油气中的碳氢化合物被阳光照射后,会转化成刺激性气体臭氧。臭氧在高空能帮助人体抵御紫外线,但如果聚积于地面,则会损害我们的吸呼系统。
把油气抓回来
油气污染空气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人们正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把“逃进”空气中的油气“抓回来”。可油气来无影去无踪,如何才能将它们“缉拿归案”呢?
活性炭可以说是捉拿油气的优秀“警察”。1克活性炭所有的孔隙表面积可以达到1 500平方米,这是活性炭具有超强吸附能力的原因。把活性炭装进一个大罐里,然后把“逃”到“半路”的油气(比如加油枪出油口处的油气)吸进这个大罐,活性炭就会将油气“生擒活捉”。当活性炭吸饱油气时,将其置换到一个真空罐里,油气就会从活性炭里被释放出来,重新变成汽油供人使用。
科学家还有更智能的办法,他们利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一种薄膜,这种高分子薄膜其实是个过滤膜,上面有许多“微细孔”,空气分子不能通过这些“微细孔”,而油气分子则能通过。在管道的入口把混有油气的空气吹向高分子薄膜,油气则轻而易举被分离,钻进管道被“捉住”。
为了快速将油气“抓回来”并处理掉,工程师们直接用吸气罐把混有油气的空气吸集起来直接烧掉,产生的热量可生火做饭,也可取暖。如果“捕捉”的油气量很多,可以建个“油气发电站”,这样就可以提高烧掉油气净化空气的效率。
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确认探讨 篇3
关键词: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确认,可确定性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政府将矿产资源的无偿配置改为以市场交易为主的有偿使用, 以国家资源转让收费和管理收费 (税) 为核心的矿产资源权益价值机制已逐步形成。2000年9月28日,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的若干意见》, 这对加大外商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的投资力度, 保证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CAS 27) , 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油气资源会计的核算规范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也为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 (或称非油气矿产资源采掘业会计) 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 矿产资源大部分是由非油气状态的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所构成, 非油气矿产资源在资产特性和开采方式上与油气资源有着巨大差异, 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会计确认特有问题的处理不能完全参照现有的CAS 27的相关规定, 需要作另外的研究。
二、非油气矿产资源的涵义
CAS 27借鉴国际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 并结合油气开采生产工艺自身的特点, 对油气资产的定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油气资产属于递耗资产, 是油气开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很明显, 在此定义中既包括属于自然生成物的油气资源本身, 也包括用于开采这些自然生成物的“井及相关设施”等人工构筑物, 这是符合油气资源资产特性和开采工艺特点的, 但是由于非油气矿产资源的物质形态和开采技术与油气资源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一定义不能完全适用于非油气矿产资源。非油气矿产资源应只包括所开采的自然生成物本身, 而用于开采的地面建筑物、大型矿山 (开采) 专用设备或用于地下开采的井巷工程、地下建筑物等应属于固定资产的范畴并按其服务年限计提折旧, 这是由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的资产特性和开采工艺特点所决定的。
三、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确认条件缺乏规范
1. 资产的确认。
首先, 关于资产价值的确认问题。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从事资源的采掘活动需要取得采矿权和探矿权, 具体包括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如果是通过支付探矿权使用费取得探矿权的, 后期需要进行勘探, 发生勘探成本, 进而形成资产;如果是通过支付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使用费取得采矿权的, 需要进行二次勘探, 进而形成资产。即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所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非油气矿产资源, 需要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 历经不同生产阶段而获得。这与其他行业主要通过商品流通领域购买获得资产, 资产的价值即为实际支出的资产确认方式有显著不同。可见, 依据现有会计制度难以正确反映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资产价值。
其次, 关于井巷工程资产的确认问题。目前, 大多数井巷资产占非油气矿产资源成本的30%。井巷资产是随采掘进度不断建造的, 不同于其他工业企业资产的建造, 其确认具有特殊性。
2. 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成本与费用的确认。
与其他企业相比, 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也存在其特殊性。普通工业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总是与一定的收入相配比, 然而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发生的主要成本费用却不一定会带来收入, 而且这些费用在非油气矿产资源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
(1) 安全成本。由于非油气矿产资源生产地质条件复杂, 不确定因素很多。一旦发生事故, 其危害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国家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投入, 为保障安全而投入的长期资金必须在成本中列支。
(2) 环境治理费用。按照《环境保护法》、《煤炭法》的有关规定, 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恢复”的原则, 增加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是非油气矿产资源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3) 非油气矿产资源转产费用。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是有时间限度的, 一旦资源枯竭就需要进行转产发展。转产发展需要接续和替代产业的投资支出, 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及创业补助支出等均需要未雨绸缪。所以企业应该根据非油气矿产资源生产的特殊性, 建立非油气矿产资源衰老期转产发展基金制度, 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这些费用怎么提取?提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亟须法律依据的指导, 否则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四、非油气矿产资源的会计确认条件
资源会计在对与资源生态循环相适应的经济循环各阶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和控制时, 其会计确认问题就构成资源会计核算的一个基础内容。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的确认过程, 除了应当遵循一般会计确认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币值不变等基本假定, 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1. 非油气矿产资源的可确定性。
资源就其总体而言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自然资源是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如非油气矿产资源, 并且还有可能随时发生相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资源则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 如森林资源, 这种变化的形式主要是生物形态的变化;有些资源则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如草原资源、动物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 进行着一年一轮回的更新和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代的进化与繁衍;有些资源的功能却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土地资源。在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核算中, 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其开发和利用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映和控制, 可确定性应当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可确定性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 会计对象是可以确定的。尽管会计对象种类繁多, 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各自的特点, 对其种类、范围、形态、质量和可利用程度加以确定。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根据每种非油气矿产资源的特征, 选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计量和核算, 提供相关的信息。 (2) 各种资源的储量和变量是可以确定的。特别是对非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和变量的确定程度, 要以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条件为基础, 建立在有依据的科学论证和推测之上。如新中国成立以前, 我国曾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定为“贫油国”, 但在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科学论证和积极倡导下, 经过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们不屈不挠的努力, 终于探明了我国石油资源的基本储量, 摘掉了“贫油国”这顶强加在我们头上的帽子。 (3) 资源的用途是可以确定的。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资源作用的认识将不断加深, 对资源用途范围的开发越来越广, 使资源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大, 但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假定, 才能对资源的再生和更新等问题作出必要的诠释。
2. 非油气矿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使得某些自然资源数量减少、枯竭和耗尽;二是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贫化、退化及发生质变;三是自然资源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被摧毁和破坏。正是因为资源的相对稀缺, 所以会产生对有限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求。资源配置涉及许多复杂的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 而它的解决又必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下进行。合理的配置目标之间往往有可能是矛盾的, 人们对其合理利益的权衡也会各不相同。那些物理系统和生态系统代表着一种权衡和取舍, 即倘若我们有目的地去追求目标甲, 那就必然会损失一部分目标乙;倘若我们要保持目标乙, 就必须放弃目标甲在某些方面可能取得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 作出决策的依据就要看我们的相对评价。这种评价过程及其结论的得出, 需要参考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所提供的相关资料, 而这些相关资料的出具及其方法的确定, 又应当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需要说明的是, 资源的稀缺性也是相对的, 因为尽管某些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可能会出现枯竭,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最终会找到替代的方法。
3. 非油气矿产资源的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假设是指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资源, 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其存量、变量和增量用价值量度进行计量, 可以从价值角度提供资源变动情况及其相关信息。尽管资源随着人们的开采和利用具有日益稀缺性, 但人们对资源有用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因而其价值的确认也具有无限的可增长性。在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核算过程中, 虽然某些核算对象增量和变量的变化较难以货币量度进行确定, 如森林资源的再生速度和土地资源的复垦程度等, 若用货币量度对其变量进行确定就较为困难, 但若将这种确认与计量建立在可计量性的假设之上, 对其结果就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4. 非油气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可再生性或称可更新性是对部分资源而言的。可再生性观念的确立使我们在对部分资源实施核算时, 可基于这一点来设计符合其生物特点的专门方法。如通过建立育林基金, 就可进行专门用于森林资源的再生投资, 以营造新的林木基地;通过对海洋捕捞期的定期封海管理以及对海区进行鱼苗定期投放, 以保证渔业资源的长盛不衰。对这类以保证资源的再生性为目的的投资及其收益核算方法的设计, 应当以可再生性作为其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因此, 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人类不断地进行补偿和投资的前提下, 可以较好地实现“使用———补偿———再生———使用”的良性循环。尽管目前还有许多尚待进一步探明和开发的资源, 但非油气矿产资源类不可再生资源在总量上具有一种耗竭性, 它们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生。已经干涸的油井、已经枯竭的矿区, 要让其再生出原有的矿藏是不可能的, 但若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补偿性投资, 则可让它们发挥其他的资源效益。如矿区开采结束后将其改造为良田,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耕地资源, 当然, 这种更新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的确认与普通会计的确认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如果采用现行会计准则中的确认条件进行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的确认将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应该根据非油气矿产资源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确认条件, 以便进行正确的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
参考文献
[1].王昌锐.论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4
[2].李恩柱.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8;4
油气会计准则 篇4
矿产资源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可分为油气矿产资源和非油气矿产资源。非油气矿产资源是矿业活动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动性,能给相关单位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并为其所拥有或控制的非油气状态的自然生成物(李恩柱,2008)。目前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对油气资产的会计计量和披露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非油气矿产资源的特殊性,我国尚未针对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实际会计工作中,采掘企业对非油气矿产资源如何进行会计计量、如何披露,就值得关注了。对非油气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计量、合理披露,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就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管理等进行正确的决策。本文以非油气采掘企业上市公司公开的年报为依据,对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计量和披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有所贡献。
二、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计量研究设计
(一)政策指引
为了规范资源类上市公司矿产资源计量与披露,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1999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的文件,对企业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作出了规定,企业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按历史成本计量。勘探结束形成地质成果的,增加资产:地质成果;不能形成地质成果的,一次计入当期损益(成果法)。采矿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在采矿权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年限法)。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长期资产”项目下增设“地质成果”项目和“勘探开发成本”项目,分别反映企业因地质勘探而获得的地质成果的实际成本以及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规定了矿区权益、油气勘探、油气开发、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并规定了会计披露的内容。这不仅实现了我国油气生产企业会计核算与国际惯例多方面的趋同,也为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为规范上市公司涉及矿业权的信息披露行为,充分揭示矿产资源开发业务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并发布了《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4号―矿业权相关信息披露》,规定了取得矿业权应披露的信息、出让矿业权应披露的信息。此外,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政策指引的制定是基础,而政策指引的执行是关键。非油气采掘上市公司执行相关政策指引的情况如何,有待调查并深入研究。
(二)样本选择与资料来源
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我国上市公司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等13类,其中采掘业又分为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开采、油气开采。本文选取沪深两市除油气采掘企业外的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煤炭开采企业26家(不包括借壳上市的山煤国际和没有煤炭业务的鲁润股份),有色金属开采企业9家。研究对象为这些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这种选择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年报的披露比较详尽;二是2008年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年,年报编制比较成熟稳定。资料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公司公告)。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在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的核算,主要通过无形资产(采矿权、探矿权,合称矿业权)进行。因此重点收集采掘企业采矿权、探矿权核算使用的会计科目、如何初始计量、如何后续计量见(表1)、(表2)。另外矿产资源储量是采掘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持续经营的前提;产量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储量比较能说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因此,我们对储量、产量披露信息进行了收集。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与非油气矿产资源有关的核算还涉及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和开发支出,对此予以了关注。土地使用权不能确定是否与矿业权有关,因此不予统计。产量和储量披露信息来源于公司年报中“董事会报告”或“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其他信息来源于年度会计报表及附注。由于有关信息分布比较零散,故手工统计方式收集资料。
三、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计量与披露分析
(一)煤炭采掘企业
(1)探矿权。在无形资产项目披露中,明确有探矿权的企业只有3家,占11.5%,另有1家企业(中国神华)披露的信息不能确定是否拥有探矿权。明确拥有探矿权的煤炭采掘企业较少,原因可能是有些公司的探矿权可能一次性转入了“在建工程(或勘探开发成本)”明确披露,勘探开发成本含探矿权价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探矿权转入勘探开发成本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精神。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资产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相关资产的成本。拥有探矿权的公司均将探矿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均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至于初始计量方法,在披露中,上市公司只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一般性说明,这说明披露的形式主义严重。明确有探矿权的3家企业未进行摊销且未提取减值准备,西山煤电(000983)的勘查工程在“在建工程”核算亦未提减值准备。这符合近年能源上涨的实际。(2)采矿权。有24家企业有采矿权,占92%。且均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采矿权均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对初始计量方法的披露,大多数企业只按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到的一般性要求进行说明,少数企业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兖州煤业(600188)和大同煤业(601001)披露了采矿权如何取得,以及采矿权评估单位和评估方法。初始计量符合规定,但披露简单,详细披露的企业少。在有采矿权的24家企业中,有22家企业未计提采矿权减值准备,占92%;1家公司(煤气化,000968)明确提取了减值准备;1家公司(中煤能源,601898)不能确定是否提取减值准备。这是非常正常的。众所周知,在我国能源相对紧缺,近年来一直上涨,因此,与煤炭相关的采矿权基本不存在减值迹象,绝大多数公司未计提减值准备,不足为奇。采矿权摊销方法有产量法和年限法,以年限法为主。在有采矿权的24家企业中,有11家公司采用年限法,占46%;6家公司采用产量法,占25%;2家企业年限法和产量法同时采用;其余企业照搬会计准则中的“套话”说明摊销方法,笔者无法确定是采用什么方法摊销。至于账务处理,只有国投新集(601918)明确说明无形资产采矿权摊入管理费用,其他未予说明。(3)产量和储量披露。26家公司中,只有3家披露保有资源储量和可采储量信息,占11.5%,这3家公司分别是ST贤成(600381)、ST平能(000780)和中国神华(601088),前二者显然是为了“摘帽”,吸引投资者而有意披露,后者发行有香港上市的H股,香港证券交易所有披露储量的要求。另外13家企业披露了该年度产量,占50%。可见,煤炭采掘企业产量信息披露情况较好,而储量信息披露意愿不足,这可能与会计准则不完善,未强制要求披露储量有关。煤炭采掘上市公司矿业权有关情况详见(表1)。
注:表中“会计科目”项中“无”表示“无形资产”科目。探矿权项下的“摊销方法”项目的“未”表示未提摊销。采矿权项下的“摊销方法”项目中“套”表示“套话”,即摊销方法的描述说明完全来源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年”表示按年限摊销;“产”表示按产量摊销
注:表中“科目”项中“无”表示“无形资产”科目。“摊销方法”项目中“套”表示“套话”,即描述说明完全来源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年”表示按年限摊销;“产”表示按产量摊销
(二)有色金属开采企业
(1)探矿权。9家有色金属采掘企业中7家明确有探矿权,占78%,说明色金属采掘企业危机意识较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探矿权均明确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均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有4家企业在说明探矿权初始计量方法时照搬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原文,占44%,少数企业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摊销方法有按年摊销的,也有按产量摊销的。2家企业提取了探矿权减值准备,占22%。探矿权减值准备计提的依据是评估公司的评估报告(如:中金黄金);1家公司(山东黄金)不能确定是否提取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企业相对较多,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另外中色股份(000758)和西藏矿业(000762)2家公司存在勘探成本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情况—探矿权完全可能一次性转入“在建工程”,因而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没有作为无形资产的探矿权。(2)采矿权。9家公司均有采矿权,均通过“无形资产”科目核算,且均按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对初始计量方法,多数企业照搬企业会计准则原文说明,少数企业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只有1家企业(紫金矿业,发行了H股)计提了采矿权的减值准备,1家企业(山东黄金)不能确定是否计提了采矿权的减值准备,其余企业未计提采矿权减值准备。采矿权摊销方法有产量法和年限法,对摊销方法的披露,多数企业照搬企业会计准则原文进行说明,少数企业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3)产量和储量披露。5家披露了该年度的产量,占56%,4家未披露。3家披露保有资源储量,占33%,2家披露可采储量,占22%。4家企业披露了矿权个数和矿权面积,占44%。相比较而言,披露储量数量的有色金属企业较多。详见(表2)。(4)其他有关信息的披露。紫金矿业(601899)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金额包括土地补偿费(矿山建设需要占用林地所支付的补偿费)、资源占用补偿费、林木补偿费,说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了与矿业权有关的费用支出;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金额包括勘探开发成本,说明地质探矿费用通过“勘探开发成本”科目核算。中金黄金(600489)披露:探矿工程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并根据评估公司评估报告书计提了减值准备,且存在借款费用计入“在建工程—探矿工程”的情况;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包括矿权费用(地质探矿费、矿区使用费、矿权补偿费),说明存在地质探矿费、矿区使用费、矿权补偿费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的情况。驰宏锌锗(600497)披露:探矿工程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勘探工程在“开发支出”科目核算,说明“在建工程”和“开发支出”科目均核算与矿产勘查有关的支出。西部矿业(601168)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金额包括土地使用权、采矿权、勘探开发成本和地质成果等;勘探开发成本包括取得探矿权的成本及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勘探开发成本的工程项目包括在现有矿床进一步成矿及增加矿山产量、地质及地理测量、勘探性钻孔、取样、挖掘及与商业和技术可行性研究有关活动发生的支出。当勘探结束并有合理依据确定勘探形成地质成果时,余额转入地质成果。当不能形成地质成果时,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地质成果归集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自相关矿山开始开采时,按其已探明矿山储量按产量法进行摊销。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地质探矿投入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新的探矿权(地质成果)和采矿权;二是探矿权的成本摊到了“勘探开发成本”。三是勘探开发成本的工程项目几乎包括找矿步骤各环节项目。山东黄金(600547)披露:“在建工程”项目有“系统地质探矿”;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待摊费用”项目金额包括探矿费用、土地租赁费、绿化费、土地补偿费、残采工程、矿山治水费用等。说明地质探矿费用有列“在建工程”的,也有列“长期待摊费用”的;其他与矿业权有关的费用列“长期待摊费用”。辰州矿业(002155)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待摊费用”项目金额包括地质勘探支出(地质勘查活动中进行详查和勘探所发生的支出,以矿区为核算对象),且按产量法摊销。说明地质探矿费用是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辰州矿业财务报告附注中,对地质勘探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原则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非油气矿产资源采掘企业矿业权核算科目与初始计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非油气矿产资源采掘企业的探矿权、采矿权均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均按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少数煤炭采掘企业特别说明采矿权如何取得,以及采矿权评估单位和评估方法。同时,探矿权、采矿权的减值计提情况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煤炭采掘企业的探矿权未计提减值准备,只有个别煤炭采掘企业计提了的采矿权减值准备;有色金属采掘企业计提探矿权采矿权减值准备的相对较多。但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矿业权初始计量方法和摊销方法披露简单。在统计的非油气矿产资源采掘企业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大多数企业对矿业权初始计量方法和摊销方法的说明基本拷贝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而没有结合本企业的特殊情况具体说明,这说明披露的形式主义严重。第二,披露储量信息的企业少。披露产量信息的企业较多,而披露储量、矿权个数和矿权面积等其他数量信息的企业较少,披露意愿不足。相比较而言,披露储量、矿权个数和矿权面积的有色金属采掘企业较多,而煤炭采掘企业较少。第三,矿业权的摊销核算混乱。对探矿权,有摊销的,有不摊销的,有摊入管理费用的,有摊入勘探成本的,有直接转入勘探成本的;对采矿权,有按年限法摊销的,有按产量法摊销的,有两种同时采用的,有的摊销到管理费用。这将影响会计数据的可比性和统计汇总。第四,与非油气矿产资源有关的科目使用与列报混乱。表现在:探矿工程有在“开发支出”核算的,也有在“在建工程”核算的;与非油气矿产资源有关的科目(项目)涉及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开发支出、在建工程;勘探开发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列无形资产项目的,有列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也有列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的,笔者认为,虽然三个项目都属于非流动资产类科目或项目,但摊销方法却不相同,因此实务中是否摊销、摊销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企业各期损益;另外,长期待摊费用、开发支出通常不计提减值准备,而与矿产资源资产有关的长期待摊费用和开发支出往往涉及减值问题,因而实务中是否测试减值,也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损益。这些乱象可能与非油气矿产资源(或矿业权)的特殊性有关,也可能与会计人员的地质勘探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有关。
(二)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满足非油气采掘行业特殊要求的补充规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重新制定矿业权会计处理规定,对矿业权如何后续计量予以明确。包括摊销方法、摊销去向,以及后续投资资本化条件、如何进行减值测试等。二是尽快制定采掘行业会计准则。即制定适用于油气采掘企业,也适用于其他采掘企业的会计准则。在准则中规定储量信息披露内容及与矿产资源开采有关的会计处理。虽然石油天然气资产和其他矿产储量资产在风险上存在差异,但从经济活动实质看它们属于资源开采的不同种类,应该统一在同一准则之下,同时在统一的采掘行业会计准则中体现这种区别。统一的采掘行业会计准则可以指导采掘行业企业对经济事项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改变会计处理不统一造成信息不一致的现象;也为广大投资者充分了解、评价采掘行业企业提供工具,减少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为更多的采掘行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下基础。或者制定专门的非油气采掘行业会计准则,以克服现行核算乱象。
摘要:本文根据公开资料对上市煤炭和有色金属采掘企业矿产资源资产会计计量与披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非油气矿产资源采掘企业矿业权核算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但存在矿业权初始计量方法和摊销方法披露简单、披露储量信息的企业少、矿业权的摊销核算混乱、与非油气矿产资源有关的科目使用与列报混乱等问题。建议制定满足非油气采掘行业特殊要求的补充规定,或尽快制定采掘行业会计准则。
关键词: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计量,会计披露,采掘企业,矿业权
参考文献
[1]李恩柱:《非油气矿产资源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2]许家林:《资源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沈振宇:《自然资源会计》,《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5期。
[4]王昌锐:《论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油气会计准则 篇5
油气田企业弃置费用具有以下特点: (1) 弃置费用一般与矿区相联系, 而矿区废弃处置大多与环境法规的要求相关, 是遵循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结果。 (2) 油气设施清理时发生的支出是企业的一项环境保护费用支出, 构成环境费用的一部分,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一种体现。 (3) 矿区废弃处置成本金额较大, 如果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会对发生废弃处置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一、油气田企业弃置费用确认方法
从国际惯例来看, 《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ISA37)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3号—资产退废义务的会计处理》 (FSA143) 都对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做了规定。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规定, 企业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应对准备 (弃置费用) 予以确认:企业因过去的事项而承担现时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要求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该义务的金额可以可靠地估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3号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的观点基本一致, 仅是在弃置准备金的具体计提方法上有所不同, 本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 我国实施弃置费用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该准则应用指南进一步指出, 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实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并按现值确定。我国石油企业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第二十三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 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应当将该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 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矿区废弃, 是指矿区内的最后一口井停产。该准则是根据国际会计惯例和我国油气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 规定了油气企业弃置成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与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方法“对成本进行资本化并对其计提折旧”基本相同, 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的特殊业务事项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会计处理标准。
二、油气田企业弃置费用会计计量方法
由于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 通常相差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对于石油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我国的计量方法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准则, 按照预计未来弃置成本的折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同时增加预计负债。中国油气田企业仅对列入油气资产目录的一大类井、二大类油气集输设施和三大类输油气水管线计提弃置费用。在取得这些油气资产时预计未来弃置成本 (或恢复成本、拆卸成本) , 并按一定的折现期与长期付息资金利率折现为现值, 按照现值确定应计入油气资产原值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三、油气田企业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1. 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油气资产
当油气水井设施、油气水集输处理设施、输油气水管线发生转资时, 需同时确定未来弃置义务金额, 将油气资产的取得成本与弃置费用分开入账, 中石化2010年11月上线的递延所得税台账系统就要求将油气资产弃置费作为单独的资产管理, 油气资产的取得成本计入油气资产原值, 弃置成本单独作为一项子资产 (子资产号:9901) 管理与核算。借记油气资产, 贷记预计负债。
2. 弃置费用计提折耗
油气资产弃置费每年应随油气资产一起按产量法计提折耗, 产量法是资产的净值乘以该区块当年产出油气当量除以该区块期初剩余可采地质储量。借记成本费用, 贷记累计折耗—弃置成本, 贷记累计折耗—油气设施。
3. 计提应计利息
取得弃置义务的油气资产后, 每年需提取利息费, 计入财务费用, 同时增加预计负债, 新增油气资产当年不计提财务费用。借记财务费用, 贷记预计负债—弃置费用。
4. 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的处理
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冲减预计负债, 因计提和调整弃置费用形成的油气资产净值也应同时转销。借记预计负债—弃置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借记累计折耗, 借记油气资产清理, 贷记油气资产。
若油气资产报废清理时弃置费用实际发生金额小于计提的弃置成本及其产生的折现值数, 即预计负债期末仍有余额, 则将该项资产预计负债期末余额冲减油气生产成本。借记预计负债—弃置费用—转回冲销, 借记油气生产成本-弃置费用。
若油气资产实际弃置清理支出大于预计负债期末余额, 其差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预计负债-弃置费用, 借记油气资产清理, 贷记银行存款。
5. 弃置费用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1)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弃置费用取得时, 一方面增加油气资产的账面价值, 另一方面增加预计负债, 使得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在以后年度, 由于弃置费用形成的资产每年不断计提折旧, 使资产账面价值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每年提取利息费用, 计入财务费用, 而负债继续增加。
(2) 对利润表的影响。由于弃置费用形成的资产在弃置支出实际发生前需计提折旧, 会虚增企业生产成本, 降低企业经营利润, 低估企业EBIT (息税前利润) ;同时, 由于计提利息增加财务费用, 也会低估企业的实际净利润。
(3) 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弃置费用计提及折现时不涉及现金流入、流出, 对现金流无影响。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支出时现金流出, 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少。
四、弃置费用的有关思考
1. 弃置费用的税务思考
(1) 允许弃置费用税前抵免的税收政策
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弃置费用金额大, 且在资产弃置的阶段支出, 但其资产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或较多的经济利益, 尤其在油田开发后期, 很可能当期利润亏损, 导致企业很可能享受不到税前抵扣弃置费成本的政策。只有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 才能鼓励企业预提弃置成本, 并建立必要的资金保障, 以满足未来的资金需求。而且税法政策层面的支持可以使企业避免纳税调整, 减轻企业负担。具体在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里, 允许每期通过对弃置费用贴现计算出的财务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企业的当期负担, 也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 弃置费用计提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占用企业资金
以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为例, 截止到2010年12月油气资产原值382.78亿元, 净值172.58亿元, 已累计计提弃置费15.65亿元, 按产量法提取的弃置费累计折耗为8.65亿元, 胜利油田等老油田, 资产规模会更大。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由于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税率按15%执行, 就这样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弃置成本就高达1.29亿元, 递延所得税—弃置利息2607.73万元。根据产量法的规定, 油气资产折耗是以资产净值为计算基数, 西北油田分公司正处于上产阶段, 油气资产规模将会壮大, 加之2011年起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暂停, 以后当期将会缴纳更多的所得税税金, 严重占用流动资金, 影响企业资金流。
(3) 弃置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发生变化, 及时到税务机关备案
油气田企业弃置费是取得这些油气资产时预计未来 (或恢复成本、拆卸成本) , 并按一定的折现期与长期付息资金利率折现为现值, 按照现值确定应计入油气资产原值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矿区废弃要经过一个若干年的漫长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经济瞬息万变, 未来弃置成本、利率都会有很大变化, 因此在等待废弃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变化, 及时到税务机关备案, 保证税前扣除, 有效降低风险。
2. 弃置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
弃置费用是以将来对环境不良影响的估值为基础, 当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 而且废弃成本将会在多年后才发生, 将来发生的成本可能比估计要高。
(1) 确认问题
虽然矿区废弃成本有不同的称谓, 但内容基本相同。通常涉及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拆移、填埋、清理、恢复生态环境等发生的费用。何时?什么生产技术情况下确定废弃, 冲减预计负债?这些准则及指南中没有明确规定, 以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为例, 2007年新准则实行之日, 就开始计提油气资产弃置费, 西达里亚、阿克库勒区块、雅克拉沙参2井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生产, 开采已近30年, 特别是中石油克拉玛依油田、玉门油田开采年代甚至更远。随着日积月累弃置费数额越来越大, 在企业账上无法使用, 如果使用的话, 使用条件的确定都是问题。
笔者认为应由石油石化行业组织相关地质和工程、储量部门, 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地质情况, 对油气资产是否进入废弃状态制定行业规定, 油气资产被认定为废弃后, 应报上级归口管理部门和税务机关备案, 完善弃置费处置, 使得弃置费的使用有据可依。
(2) 计量问题
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弃置费进行确认计量, 确定弃置费用的最佳估计数。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没有一个明确和标准的弃置费的确认计量标准, 准则中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的必要支出有些模糊, 为了能进行具体操作, 企业只有自行制定, 是否得当实际无法验证。
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 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因素。一旦滥用, 会成为操纵会计利润的黑洞。如何进行测算、准确选择折现率、合理运用资产折旧方法。笔者认为应通过借鉴国际通用做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确认与计量标准。并且企业每年末对已计提的弃置费进行检查和评估, 看是否与当前确认的弃置费用相符, 若不符合应及时调整。
油气会计准则 篇6
关键词: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系统
随着油田企业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加和对会计信息资料分析与研究的深入, 单机运行处理会计业务的方式, 已经难以满足油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 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向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转变。以中油集团推行“中国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集中核算”为例。2001年至2002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简称中油集团) 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 实施了世界一流财务管理项目。在财务交易处理方面,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为中油集团提出改进建议, 其中包括两项重要内容, 即建议中油集团建立“重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和“设计新的业务活动和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对此, 中油集团开始在油气田企业全面推广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2003年, 原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大港集团) 作为试点单位, 历时两年, 至2005年正式运行和应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 (文中均以大港集团为例) 。
1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为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 掀开了油田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时代新的篇章, 对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利于各级财务部门及时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约软硬件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1.1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建设
(1) 在加强核算方面。
大港集团在应用FMIS系统后, 丰富了很多功能, 比如责任中心设置、凭证类型及其编号方案、科目字典设计、往来单位字典维护、产品核算、成本中心设置、部门核算、专项核算、板块设置、内部交易模块、作业成本设置等内容。
(2) 在网络建设方面。
大港集团在FMIS系统网络建设方面, 针对所属单位地域分散的特点, 实施了三种网络连接方式, 即:网络直接联入方式, adsl+vpn联入方式和gprs/cdma1x+vpn联入方式。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存储局域网设计, 把原有设备和新购设备进行有机整合, 构成一个高性能, 高可用性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与安全保护财务数据的企业计算环境。
(3) 在网络安全方面。
大港集团制定和实施了安装防火墙, 系统安装配备防电磁干扰、防雷击、有空调及电源保护等措施。同时, 采用存档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1.2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
(1) 财务组织职能发生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使财务管理与控制职能更加突出有效, 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 从事后反映油田企业经营状况, 转向事前预策和事中监督控制;财务工作更侧重于内部管理。
(2) 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 独立财务核算账套被取消。大港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统一使用一个系统平台, 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和“数据集中模式”。即所属分公司全部设置为责任中心, 作为一个业务单元, 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可以设置为责任中心, 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采用“数据集中模式”。
(3) 财务监督内容发生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更好的对本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保证信息的集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油田企业一级财务管理部门, 负责本部门会计业务处理、凭证审核、各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 以及电算复核;各责任中心财务主管人员, 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全部凭证, 进行业务审核, 以及跨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凭证制作人员和业务审核人员, 对记账凭证业务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以及凭证的规范性、合法性负责。复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中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负责。
(4) 财务报表编制发生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可以根据已设置的各项公式随时自动计算、编制生成各类财务型和管理型报表。这种即时处理、提供信息、有效扩大信息容量的特点, 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
(5) 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发生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是从单纯财务核算, 逐步转向资金计划、预算控制、管理分析等工作, 更多地参与油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
2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及推行网络会计需要重视的问题
2.1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
(1) 会计信息电算化资源缺乏共享。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 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多数属于各自为战。在大港集团, 所属各单位应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单机版本, 不具备信息共享的功能;会计核算局限在传统“核算型”财务软件的使用上, 没有采用过“管理型”财务软件。由于财务系统工作的专业化, 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 完全由财务部门把握, 与其他部门没有紧密的联系, 财务信息不能很好的与各油田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2) 会计信息电算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 多数油田企业采用的财会软件, 缺少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 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 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 致使油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不充分。
(3) 会计信息电算化配套管理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 部分油田企业存在重电算化会计系统建设, 轻电算化会计制约机制建设的情况, 造成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系统一旦瘫痪, 或者受病毒侵袭, 或者突然断电, 恢复数据难度极大。
2.2油田企业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发展中的凸显问题
(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工作认识不到位。
部分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认识到, 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使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油田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财务数据与会计业务不能共享, 与油田企业内部业务部门没有很好的连接, 财务部门录入的数据, 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 完成事后对业务的简单反映工作。
(2)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专业人才缺乏。
财会队伍中部分人员对自身要求放松, 学习积极性不高, 知识老化。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 不能满足各油田企业需要, 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人才瓶颈问题直接影响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工作的深入开展。
(3)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安全防范尚存瑕疵。
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系统环境下, 磁性介质代替了纸介质, 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如磁性介质易受损坏, 信息和数据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电算化系统遭破坏, 可能导致电算化系统陷入瘫痪。
(4)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内控制度不尽完善。
非法侵扰难以避免,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差;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完善。
3实施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几点建议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是十分有效和有益的, 各级油田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1) 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组织与领导。
领导重视是实现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对油田企业而言, 这项工作虽然开展了几年, 但是各级领导从认识、重视到亲自抓需要一个过程。油田企业领导应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到,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不仅能改变油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 而且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减轻会计人员负担, 加快核算的速度,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而且适应油田企业的改革需要, 促进油田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关系到会计核算, 而且与油田企业的各项管理密切相关,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领导认识提高了, 才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有责作感和紧迫感, 才能支持这项工作切实、顺利地开展。
(2) 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 给予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得以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可以制定新的制度, 或对现行的规定或制度进一步完善, 如硬件的内部控制措施、软件的内部控制措施、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措施等, 对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使用者使用权限进行合理分配和约束, 使这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3) 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复合型”人才培养。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要求财务人员, 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 还应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在实践中能够为油田企业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 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进程中, 应注意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人员培训要针对油田企业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 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 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 达到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 提高会计技能目的。可以把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知识的学习, 列入学历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之内, 适当增加压力, 提高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 油田企业各级财务人员, 要正确认识自己身处其中的作用和地位, 敢于实践, 乐于实践。实现丰富工作经验, 熟练操作技巧, 发挥聪明才智, 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审计监督。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 改变了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 对审计监督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业务审核人员、审计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要各司其职, 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 加强业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系统维护, 发挥网络电算化的审计优越性。充分保护网络会计环境的安全性、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促使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5) 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安全性和保密性。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重点考虑安全措施。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 时时记录对使用者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式、修改数据等登录备查。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时, 系统可锁定终端, 冻结此用户标识。提高网络系统的防火墙技术安全防范能力, 对于信息系统务必采用数据加密技术, 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密。制定服务器机房管理规定, 采用安全保护措施并加强磁介质档案的保存管理, 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
油气会计准则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吉林省企业职工座谈时指出,改革要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管理会计因其特有的目标、职能、流程和工具方法,在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发挥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工作,已经成为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举措的重要支撑。
二、新形势下对油气田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油气田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自公司化改革以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围绕上市业务会计信息披露、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引入ERP、对标管理、EVA考核等先进管理成果方面,始终走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前列。三大石油公司的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等财务创新更是在国内会计业界起到了引领作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也有诸多创新之举。应当说,近十几年来的石油行业财务管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近十年时间的油价持续走高,高额的投资回报使全球石油天然气行业迎来发展高峰,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来自于市场本身的成本压力不足,使得重组上市前的一些需要深层次解决的矛盾,尤其是上游油气田企业中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机制,在宽松的经营氛围下,没有形成市场倒逼的改革压力,使改革步伐放缓。大多数油气田企业依旧是以产量任务为中心,管理者缺乏市场思维,市场危机意识淡薄。体现在财务工作方面,主要是:重核算、轻管理,重预算完成、轻价值发现,重执行、轻规划,重过程监督、轻事前评价,投资、成本等资金投入渠道的人为分割,财务管理协同性不强,财务部门市场导向和效益导向意识不足,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难以支持战略性决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以及主要产油国争夺市场等背景下,自2014年国际油价一路暴跌以来,中国石油行业的经营整体面临严冬,三大石油公司效益大幅下滑,油气田企业成为亏损大户,甚至出现个别油田整体关停现象。油气田企业深化改革,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回归市场主体,势在必行,建立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加快油气田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石油天然气上游行业进入新常态
1. 低迷的油价使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
自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预测,低油价将是一个新常态,油气田生产企业很多既有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重探明储量轻经济可采储量,使此前大规模投入的油气资产成为低油价情况下最大的效益包袱;诸多管理环节效率依旧低下,突出的表现就是流程冗长而繁琐,在管理环节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和油气田专业技术人员多,科研资金投入多,而实际能产生高回报的科技成果少;劳动生产率方面,人均原油产量和人均利润创造能力远低于国际先进石油公司水平;在亏损形势下,人员过剩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刚性的人员成本也使得降成本的空间和手段不足。
2. 国家对石油天然气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截至2015年,石油净进口量为3.28亿吨,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石油天然气体制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典型模式。采用政府主导模式的国家以石油出口国为主,政策目标是实现石油收入最大化,而石油进口大国倾向于选择市场主导模式,在能源政策上最关心的问题是油气生产经营效率与进口安全,无论国内油气勘探、生产、消费还是进口环节,市场机制都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石油进口大国的经验表明,降低石油进口安全担忧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竞争提高石油勘探、生产、销售、消费和进口各个环节的效率,激励创新,从而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例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使得其石油对外依存度自2008年开始缓慢下降,2009年为55.69%,2010年为53.7%。因此,对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已箭在弦上。
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中,将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也即将出台,新一轮油气改革的思路涉及石油天然气上中下游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其中核心是上游放开和管网分离。大量民企已经在加速布局转型,准备以“资金+技术”的新模式参与国内油田开发。一旦石油天然气改革方案落地实施,油气田企业将逐步面临来自民营资本的激烈竞争。同时,和非国有资本之间的股权交叠,会形成更加复杂的公司治理机制。
3. 集团公司对地区公司逐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2014年3月17日,中国石油集团宣布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迄今为止已召开了十次会议,先后分批启动了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等地区公司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将投资成本一体化、储量产量指标自主确定、市场化选择施工队伍、物资采购权等7项经营自主权下放。同时,又于近日出台了《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框架方案》,以建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符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架构清晰、职能定位明确,治理体系规范、管控模式适用,授权管理科学、资源共享充分,为建立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对油气田企业下发经营自主权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经营责任进一步下放的过程,油气田企业将更加回归市场主体角色,经营效益将放在突出位置,在经济责任的倒逼下,油气田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中诸多不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行为及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必然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迫切需要改变和化解。
(三)新常态下对油气田企业会计工作的要求
1. 新常态下的油气田企业财务管理要求突出价值创造
长期以来,油气田企业的会计的传统职能偏重于核算,也就是财务会计,虽然也从事着诸如预算编制及经济活动分析,但是,由于受偏重生产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型所限,财务部门在自觉应用现代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也导致了财务部门在油气田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性决策过程中,自身应发挥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国际油价可能会长期低位运行,以及国家进一步开放石油天然气上游准入政策的背景下,油气田企业在本已十分残酷的经济环境下,还将迎来更加残酷的国内市场竞争。对比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油气开采行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谁获得低成本优势,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低油价的新常态和未来的国内竞争新常态,要求油气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把价值创造放在突出的位置。
2.“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油气田企业的财务职能向侧重数据应用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成为网络时代信息化的一次重大变革。数据的本质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数据找规律,通过规律提效率”。可以预见的是,大数据既可以给财务工作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挑战。结合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将过去分散在勘探、开发、生产、销售、采购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整合,从效益角度发现相关规律,进而做出有价值的经营决策。同时大数据技术还有很好的预测分析能力,从而使财务工作从事后的经验总结逐步转变为事前的干预和评价。此外,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起钱与事之间的匹配关系,可以使成本核算更加精准,通过大数据来解决油气田企业种类庞杂的定额体系,而这一切,在传统会计环境下,用人力往往难以实现,即使能实现也将付出高昂的成本。
3. 混合所有制引入带来的复杂公司治理形式要求油气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之相适应
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质是实现资本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下,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交叉融合,更加强调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运用,国家持有的股份会降低,使其他股份持有者能够有效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当中,企业管理者从以前注重管人、管企业,向资本管理模式转变。在过去单一的所有制模式下,油气田会计人员只须对一个所有权主体负责,在财务目标的决策方面也相对单一,即满足“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资产管理为重点”的传统目标即可,在非国有资本参股之后,所有权主体出现多元化,会计人员将需要同时满足多个主体的信息需求及决策目标。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将更注重投资回报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财务部门的管理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线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三、构建新常态下以效益为中心的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效益为中心的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当是:以战略为导向、业务与财务相融合、与环境相适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为原则,通过提供有用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职能,支撑相关决策,强化和完善管理控制,促进业务协同,以实现所在单位的战略。具体到油气田企业,笔者认为,还应当符合以下目标。
1. 回归到市场主体
回归到市场主体角色是企业管理会计尤其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多年的油气田企业的管理会计首要的目标。只有回归市场主体角色,才能突出价值创造职能,才能将企业的一切工作紧密围绕效益管理这个中心,才能促使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理念深入贯彻到各级管理者中去,各类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才能被坚决地推行。
2. 强化管资本的能力
资本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增值,而资产只是资本实现增值的手段,《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管人管事管资产”为特征的传统“管企业”管理模式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使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油气田企业财务管理长期将主要精力用于满足于上级部门的各类监管要求,对所在企业自身的资本运营业绩的管理缺少足够的关注,也缺乏相应的体系支撑和人才储备,因此,必须在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突出管资本的能力。
3. 建立战略决策的支撑能力
失去对各管理层级的战略决策的支撑能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油气田企业由于投入规模大,除主要的生产单位即采油厂之外,还有诸多配套的辅助生产单位和科技研究院所,各单位如采油厂又存在作业区(矿、大队)、小队、班组以及各类内部辅助如采购、基建、地质、工艺等附属单位和部门,又与之对应设立了分级预算控制体系,从油田公司到基层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和部门,层层有授权,层层有决策需求,表现出参与决策的管理链条长、参与决策的主体多等特点。新常态下各决策层级如何实现油田公司整体战略与分权管理的高度统一,也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以效益为中心的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方案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在油气田企业长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整合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报告等管理会计四要素,提出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方案。
1. 会计核算与管理会计适度分离
当前各级财务部门整体上将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日常核算及财务会计信息报告中,管理会计职能处于边缘地位。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将面临巨大阻力:一是在机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财务人员难以在思想上进行转变;二是管理会计行为继续得不到人、财、物等资源的集中支持。
相比较之下,如B P等国际大石油公司,为确保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是股东利益长期最大化,高度重视高水平的计划控制职能,财务管理处于核心位置,其财务管理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抛弃传统会计,单纯会计部门甚至已经从其财务管理体系中消失,大量制单、记账、编制报表工作实行外包,企业财务部门则专注于战略。因此,笔者建议从建立油气田企业内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入手,实现会计核算与管理会计的适度分离。通过共享中心的建设,将基层单位的主要会计核算职能剥离,纳入到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油气田企业内部财务共享中心将结合集中核算信息系统、网上集中报销系统、移动端报销与支付技术、ERP系统、勘探与开发数据系统等,以大数据技术,形成会计数据和信息的云仓库,为各管理层级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和信息支持。
在组建内部财务共享中心的同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管理会计专门机构,作为油气田企业主要的实施部门和牵头负责部门,引进实施符合油气田企业的模型、技术和流程,组织管理会计信息平台的设计与推广,参与油气田规划拟定,从支持战略定位、战略目标设定、战略实施方案选择,为油气田企业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
2. 建立管理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平台
为应对多层次、跨专业、战略性的经营决策需求,配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在充分理论研究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建立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会计的应用落地为目标、满足多层级多维度的决策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可以按照“业务流程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决策系统”三个层次逐级构建:一是将OA系统、HR系统、合同系统、勘探与开发管理系统、网上集中报销系统、税务信息平台与财务信息化系统关联,以获取更丰富非财务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和挖掘中油财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功能,抓好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将会计核算、资金支付、资产管理、薪酬管理、财务报告等传统核算职能实行集中化管理;建设财务管理决策系统,提供财务分析、财务战略、决策支持、财务预算、内控评价、风险管理等管理会计功能。
3. 建立配套考核体系
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考核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应包含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薪酬考核体系。通过合理的并且有管理会计作为支撑的考核体系,让各级管理者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使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从“要我推”变成“我要推”,使其自觉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作为自己的决策支持,从而促进各级管理者所在单位重视财务部门职能转变,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高管理会计应用的需求度。
(三)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做好调查研究
习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贯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的重大变革,管理重心将进行重大转移,涉及部门多、人员多、与管理者行为的转变息息相关,与广大财务人员职业生涯密切相连,所以,既要大胆突破,也要稳中求进,在实施前务必做好充分的论证,开展广泛的调研,取得最大的共识,获取最大的支持。要像毛泽东同志曾经要求的那样,顶层设计人员要“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要研究透彻,做到心中有数,使方案尽可能完善,尽可能成熟。
2. 抓住关键少数
笔者认为,首先要抓好总会计师工作重心的转变。总会计师是各单位的财务第一责任人,其思维和理念,决定着管理会计能否有效落地。这就要求总会计师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在财务与业务融合方面,发挥应有的财务领导力。其次,应当组建不同层面的专家团队。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辅相成的专业技能人员组成,主要目标就是服务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第三,选拔业务骨干。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指导,敢于压担子,敢于启用新人,为体系建设培养人才。
3. 坚持群众路线
业务与财务融合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管理会计的应用应嵌入到油气田企业中业务的重要领域、层次和环节,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人员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与业务部门、业务人员联合协作,形成财务、业务等相关各类人员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从机关到班组,从管理人员到一线操作岗位的全员管理体系。大型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工具如QC小组等就要求生产现场的人员必须参与到小组中来。因此,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应继续发扬国有企业传统的群众路线精神,努力挖掘群众路线中闪现的宝贵管理财富,最大程度地发挥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工作动力。
四、结束语
新常态下油气田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发挥财务部门价值创造作用,管理会计体系是当下加快会计职能转变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笔者结合当前油气田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通过具体分析会计职能上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方案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油气田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在油气田企业面临油价长期低迷、即将面临混合所有制改革、国内石油天然气上游业务对民间资本开放等内外部环境下,分析了新常态下对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状所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油气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构想,论述了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建设策略,以期通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使油气田企业回归市场主体角色,通过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活动,激发油气田企业的经营活力。
关键词:新常态,效益,油气田企业,管理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
[3]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1.
[4]谭洪益.新常态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6).
油气会计准则 篇8
1 油气资源概况
1.1 含油气盆地分布
澳大利亚大陆共发育48个沉积盆地, 按不同时代及不同构造类型可划分为五类:西部及西北沿海主要为中生代拉张盆地区, 大陆中部为元古宇-古生界克拉通内部盆地区, 中东部为晚古生代与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区, 晚中生代-新生代拉张盆地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南部及东南部[1]。此外大陆内部还发育一系列面积小、沉积厚度薄的次要沉积盆地。约20个盆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海上, 14个盆地内有油气发现。主要含油气盆地位于西北大陆架北卡那封盆地、布劳斯盆地、波拿巴盆地及东南部吉普斯兰盆地[2,3,4]。油气产层在早古生代到新生代地层中均有分布, 以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为主[1]。
1.2 油气资源禀赋
澳大利亚大陆油气资源包括原油、凝析油、液化石油气 (LPG) 及天然气, 已探明储量以常规天然气为主, 原油相对贫乏。据BP公司2015年公布最新资料, 截至2014年底, 澳大利亚原油、凝析油及LPG探明可采储量4×109吨, 占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的0.2%, 原油储采比24.3年。其中, 原油约占24%, 凝析油占51%, LPG约占25%;天然气探明储量3.7万亿方, 占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的2%, 位居全球第十位, 天然气储采比67.6年[5]。
原油探明可采储量集中分布在北卡那封盆地 (56.7%) 、吉普斯兰盆地 (21.2%) 及波拿巴盆地 (14.8%) , 约10%的原油储量分布于阿马迪厄斯盆地、鲍恩盆地、库珀盆地、Eromanga盆地及佩斯盆地等。凝析油集中分布于布劳斯盆地 (39.7%) 、北卡那封盆地 (36.4%) 、波拿巴盆地 (15.1%) 及吉普斯兰盆地 (5.6%) 。LPG主要分布于布劳斯盆地 (24.2%) 、北卡那封盆地 (41.8%) 、波拿巴盆地 (16%) 及吉普斯兰盆地 (11.1%) 。
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北卡那封盆地 (58.7%) 、布劳斯盆地 (20.5%) 及波拿巴盆地 (12.8%) 。三个盆地天然气储量占比达92%, 位于大陆中部及东部等地区的阿马迪厄斯盆地、库珀盆地、奥特韦盆地等天然气储量仅占8%。
1.3 澳大利亚油气供需情况
澳大利亚是石油净进口国、天然气出口国。据BP公司2015年上半年公布资料, 澳大利亚2014年累计产原油1940万吨, 同比增长6.5%;原油消费4550万吨, 同比下降2.9%;原油缺口2610万吨, 占原油消费的57%。从近10年原油进口量来看, 澳大利亚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进口主要来自阿联酋、马来西亚、越南和巴布亚新几内亚。2014年累计产天然气553亿方, 同比增长3.6%。消费292亿方, 同比下降0.1%。天然气出口261亿方, 同比增长7.3%。天然气主要以LNG的形式出口到中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截至2014年底, 澳大利亚已成为全球第三大LNG出口国。
2 澳大利亚LNG项目
2.1 项目简况
2014年澳大利亚全年以LNG形式共出口天然气316亿方, 为仅次于卡塔尔和马来西亚的全球第三大LNG出口国。截至2015年6月底, 该国共有在产LNG项目4个、在建LNG项目6个, 待建LNG项目4个, 以及14个规划项目。4个在产项目共8条生产线, 产能3980万吨/年。6个在建项目中有3个项目预计在2015年下半年投产, 届时产能将提升至6510万吨。
2.2 中澳天然气合作现状
随着我国天然气缺口不断增加及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速放缓, 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及改善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进口持续攀升。数据显示, 2014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达1241.1亿方, 同比增长6.9%, 增速趋缓。其中, 2014年全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天然气52亿方, 占该国LNG出口总额的16.5%。2006-2014年我国已累计从澳大利亚以LNG形式进口天然气376.7亿方, 主要来自该国西北大陆架LNG项目[5]。
近10年来, 澳大利亚LNG产业蓬勃发展。综合地缘、成本、生产及供应能力、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中澳积极开展LNG清洁能源领域合作。项目建成投产后, 有望进一步确保未来澳大利亚对我国保持稳定的LNG气源供应, 有力的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3 中澳油气合作前景展望
中澳油气合作始于2006年深圳大鹏液化天然气项目, 此后, 中澳天然气合作势头迅猛。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 天然气需求及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增大, 同时, 澳大利亚作为全球LNG产能增长最快的国家, 随着多个LNG项目的建成投产, 中澳LNG领域合作必将持续深入, 实现澳大利亚对我国天然气的稳定、长期供给, 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4 结论
(1) 澳大利亚油气资源禀赋为“富气、贫油”, 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大, 以大陆西北及东南近海海域常规天然气为主。大陆内部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小、探明程度高, 储量增长潜力较小。天然气储量增长点主要位于西北大陆架北卡那封盆地、波拿巴盆地及布劳斯盆地深水区域, 勘探潜力巨大, 但截至目前勘探难度大, 成本高, 风险相对较高。
(2) 澳大利亚天然气主要以LNG出口到日本、韩国、中国及中国台湾等地。2014年出口量已达316亿方。该国是LNG产能增长最快的国家, 目前有在产LNG项目4个, 在建项目6个, 预计2017年在建项目投产后, LNG出口量将达8600万吨, 从而超过卡塔尔跃居世界第一位。
(3) 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LNG进口国之一, 该领域长期稳定合作将是未来两国油气领域合作重点之一。对澳天然气领域合作有利于实现澳大利亚对我国天然气的稳定、长期供给, 有利于我国进口LNG及管道进口天然气的多气源、多地区供应良性格局的形成, 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摘要:澳大利亚富天然气而贫油, 是原油净进口国及天然气出口国, 油气资源领域国际合作前景广阔。研究表明, 该国天然气已探明可采储量达3.7万亿方, 位居全球第十位, 天然气储采比67.6年。已探明可采储量主要位于西北大陆架及东南部吉普斯兰盆地近海海域。大陆内部常规油气资源储量规模小, 探明程度高, 储量增长潜力有限, 有利储量增长点为西北大陆架深水海域, 以天然气为主。澳大利亚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稳定, 投资环境较好。深水海域天然气勘探及LNG为澳大利亚未来国际油气合作最具前景的两个领域, 但海域天然气勘探成本高, 风险相对较大。澳大利亚LNG项目发展势头迅猛, 出口主要面向亚洲国家及地区, 预计2017年左右对外出口将达到8600万吨。LNG项目为未来中澳两国油气合作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油气资源潜力,澳大利亚,LNG深水油气,战略选区
参考文献
[1]张建球, 钱桂华, 郭念发.澳大利亚大型沉积盆地与油气成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刘伟, 何登发, 王兆明等.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 2011, 3:68-75.
[3]白国平, 殷进垠.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 (3) :251-258.
[4]冯杨伟, 屈红军, 张功成, 等.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盆地油气分布规律[J].地质科技情报, 2011, 30 (6) :99-104.
[5]《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6]鹿璐.澳大利亚常规油气行业现状及行业特点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63-68.
[7]何金祥.澳大利亚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国土资源情报, 2010, 6:36-38.
[8]白国平, 邓超, 陶崇智, 等.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J].现代地质, 2013, 27 (5) :1225-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