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工艺

2024-08-18

油气工艺(精选9篇)

油气工艺 篇1

在我国, 一些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在不断的增加, 而随着新的区域石油的发现, 试油气工作在实际的石油勘探工作中正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具体到不同的地层, 所运用到的试油气工艺技术也就有所不同, 特别是对于油气量含量较小的地层来说, 运用常规的试油气工艺技术不能有效的对地层油气量产能做出有效的反映。所以,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就需要加大对低孔、低渗油气层工艺技术的研究, 以保证其能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充分得到分解应用。

1 低孔、低渗油气层分布情况

在我国, 油田的勘探工作已经逐渐趋于成熟, 油田在实际的勘探工作中所需要的应用目标也有所改变, 由以前常规的勘探转变为了低孔低渗油气层的勘探。在我国对柴达木盆地油田勘探的过程中, 就应用到了低孔、低渗油气层技术, 因为此地区自身具有非常显著的低孔、低渗油气层特点。

2 常规试油气工艺技术

一般来说, 常规试油气工艺技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因为常规试油气工艺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常规试油气及地层试油气测试。

对于常规试油气来说, 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进行一系列的替泥浆、通井及最后的求油气层产能等工作。相对于常规试油气来说, 地层测试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射孔, 进而才能够实现地层测试, 地层测试是在地下进行。因此, 地层测试在整个的测试过程中需要使射孔管柱及地层测试管柱得到相应的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射孔工作及地层测试工作。

3 试油气工艺技术探讨

最近几年, 我国低孔、低渗油气层的自然产能在不断降低, 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常规试油工艺并不能真实有效的对产能进行反映, 这就会造成在实际的油气增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以前, 对低孔、低渗油气层进行试油气, 试油气工作完成之后就会根据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压裂工艺的研究, 进而使其能够成功的进行应用。

一般来说, 试油井的建设都是在新区块中进行的, 这就需要在压裂试油过程中对地质进行深入的勘探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试油井得出的结果能够真实有效, 但是, 这又对压裂试油工艺技术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特别是对于压裂液体系的研究来说。所以, 想要实现压裂试油工艺技术的研究, 其前提就需要依据实际的钻井、录井及测井资料等实现对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等充分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压裂液体体系的整体研究, 进而使压裂施工的效果得到有效保证。

通过对新区块地质情况的充分研究可以知道, 压裂试油工艺技术需要对各个层组都要进行压裂液的评选,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对压裂液体系与地层流体不匹配造成的危害实现有效的避免;同时, 还需要对支撑剂进行评选, 而评选的标准一半都是圆球度较好、破碎率较低、导流能力较强。

在我国, 常规试气过程中, 应用Φ12mm油嘴求产, 平均每日产气量可以达到269立方米。这样就直接的证明了通过对压裂试油气工艺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气产量, 同时压裂后的Φ3mm油嘴求产, 平均每天产气能够达到6238立方米。在其后井中进行压裂试油气工艺技术的应用, 这样就保证了对此技术的有效改善, 为以后低孔、低渗油气层试油气工作提供了更为实际的现场经验及技术。

4 实际应用

4.1 储层物性

我国某井段, 通过对井段2800.00—2866.00m岩心进行物性分析可以得出, 孔隙度的分布一般在3.2—5.8%之间, 而所得出的平均值一般为4.2%, 渗透率一般来说都小于0.05m D, 而所得出的最大值是1.32m D。

对我国另一井段进行研究, 通过对3215.66—3310.55m井段进行研究可以知道, 孔隙度一般分布在3.25—10.52%范围之内, 其所得的平均值就是6.15%, 而所得出的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09—206.41m D之间, 其所得的平均值为9.15。

4.2 压裂试油气工艺技术的应用

在上述两口井中分别应用常规试油气技术及低孔、低渗透油气技术, 可以明显的得出两口井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即低孔、低渗透的特点, 但是在实际的工艺技术应用过程中, 应用压裂试油气工艺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油井的研究。

通过对上述两口井进行压裂效果分析可以知道, 第一口井进行压裂后, 用Φ6mm油嘴进行求产, 可以产出大约12632立方米的油量。第二口井压裂后运用Φ4mm油嘴进行求产, 可以产出的油量为16.98立方米。相比压裂前基本上都上升了将近一倍的产油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对低孔、低渗油气层来说, 在实际的石油勘探工作中对压裂试油气工艺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最近几年, 我国对干气井的勘探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这就促使我国的干气井勘探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因此, 本文重点就是根据低孔、低渗气层实际的特点, 与我国现代的试气工艺技术相结合, 对现场低孔、低渗气层试油气工艺技术进行探讨研究, 进而提出了新的干气井工艺技术, 以保证我国低孔、低渗气层试气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低孔,低渗油气层,试油气工艺

参考文献

[1]赵有道.杨志炜.低孔.低渗油气层试油气的探讨[J].技术研究.2012, 12 (02) :122—124.

[2]古晓刚.孙海涛.深层系低孔低渗油气层试油测试技术研究[J].化工之友.2011.2 (05) :241—243.

[3]文浩, 杨存旺主编.试油作业工艺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油气工艺 篇2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论文【1】

【摘要】本文介绍了油气集输的发展历史,通过油气集输方法介绍和对比研究,深入分析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油气集输方案,在油田的开发中,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并油田的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

【关键词】油气集输工艺 采油技术 设计原则

1 油气集输地位与历史

油气集输即将各油井生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收集、计量、输送和初加工的全过程的顺序。

1.1 油气集输的地位

当油气的开采价值和地点确定下来,在油田地面上需建设各种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以满足油气开采和储运的要求。建设工程量和投资一般占整个地面工程的40%-50%,是整个地面工程的核心和龙头。

它能保持油气开采与销售之间的平衡,使原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汽油产品质量合格。油田所采用的油气集输流程及工程建设规模及总体布局,都会对油田的可靠生产、建设水平、生产效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2 发展历史

油气集输和储运技术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早在中国汉代,蜀中人民就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笕”,就是我们现在铺设的输气管线。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四川地区的这些管线总长达二三百里,专门从事管道建设的工人就有一万多人。

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年产达到7000多万立方米。

直到20世纪末期,各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各油田在开采的同时开始注意节能降耗的问题,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效节能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相继研发成功,使我国在油气集输方面进入了高效时期。

2 油气集输系统的工作内容与分类:

2.1 油气集输工作步骤

(1) 油井计量;

(2)集油、集气;

(3)将井流分离成原油、天然气、采出水;

(4)脱除原油内易挥发成分,使原油饱和蒸汽压等于或低于商品原油规定的标准;将符合商品原油标准的原油储存在矿场原油库中,以调节原油生产和销售间的不平衡;

(5)天然气净化,对分离出的天然气进行进一步的脱水,脱酸,脱氢等处理。使其符合商品天然气中含量指标的严格规定;

(6)含油污水处理

2.2 油气集输流程分类

(1)按不同加热方式:不加热、井场加热、热水伴随、蒸汽伴随、掺稀油、掺热水、掺活性水、掺蒸汽集油流程。

(2)按通往油井的管线数目:单管、双管和三管集油流程。

(3)按集油管网形态:米字型、环型、树状和串联管网集油流程。

(4)按油气集输系统布站级数:油井和原油库之间集输站场级数;

一级布站集油流程:只有集中处理站;

二级布站集油流程:计量站和集中处理站;

三级布站集油流程:计量站、接转站(增压)和集中处理站;

(5)集输系统密闭程度:开式和密闭流程

3 油气集输流程设计原则

油气集输整个流程的设计工艺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油田开发的特征、油气物性、产品方案和井场实际条件。通过优化选择,得出性价比相对最高的一种生产工艺设计。其相关原则如下:

(1)根据不同油田的油气特质和实际地质特征,采取适当工艺措施,适度提高并控制整个流程系统内部的运作压力,尽量减少采油的中间环节,以此来减少中间环节的能耗。

(2)努力维持整个生产系统的的采输平衡,定期检查保证集输泵站和储油库的储油能力。

(3)流程密闭,最大化利用地层能量,降低在运输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油气损耗;

(4)充分收集和利用油气资源,生产合格产品,净化原油,净化油田气、液化气、天然汽油和净化污水(符合回注油层或排放要求);

(5)便于管理,实现自动化,在生产环节中减少人工操作环节,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6)合理布局生产工艺流程,能够满足“三脱”、“三回收”等要求。

4 国内外在油气输送流程上的现状

4.1 加热集输

由于中国多数油田目前产油为“三高”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粘度高),为使集输过程中油、气、水不凝,达到低粘度,安全输送,从油井井口至计量站或接转站间,一般采用加热集输。主要方法有:

(1)井口设置水套加热炉,加热油气或者用蒸汽或热水伴热;

(2)从井口掺入热水或热油等;

但加热输送缺点是:一是低输量受到热力条件的制约,二是一旦发生事故停输,必须立即抢修,及时恢复运行,较长时间的停输会酿成凝管事故。

4.2 不加热集输

北美国家的输油管道多是输送低凝点、低粘度的原油,所以多为不加热输送。

通过对原油流变性的研究,在一些油田集输管道中添加化学降凝剂后使用常温输送技术。因为实际生产需要和常温输送的工艺优越性,促使此项技术日趋成熟。近年来,我国有部分管道应用此技术,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4.3 密闭输送工艺

现代社会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依赖,使长距离的油气集输成为必然,目前常用的有两种:

(1)旁接油罐:优点是有缓冲过程,允许调节的时间长,对自动化水平要求低。

(2)从泵到泵:不再使用中间站进旁接罐的开式运行方式,而把全线制造成一个水力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上站压力,节约能耗和中间站储运设备投资,而且也避免了油气蒸发损耗。密闭输油工艺取决于设备的可靠性、自动化水平和水击问题的解决。

4.4 优化运行技术

优化运行技术是国外多采取的运行方式,在SCADA(数字采集与监控系统)中基本上都装有优化运行控制软件,它可在不考虑调速的基础上,对管道的运行方案进行优化,使管道在最经济的状态下运行,减小低输量时的不匹配性,减少乃至消除节流损失。

5 结论

油气矿场的开采集输工艺流程的选择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合理优化调整地面工程的各个系统,提高各系统的负荷率及运行效率是当前油田所面临的关键,利用已建设施的现状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并且能够使用成熟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是油田节能降耗、挖潜增效、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合适的集输工艺流程可以提高我国油气集输方面整体实力,为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体国力的提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宗明.天然气集输管网系统最优规划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

[2] 刘瑞,苗放,叶成名.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油气工程技术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研究【2】

摘要:文章首先对国内外采油技术的发展做了相应的回顾,然后对油气集输进行了介绍和对比研究,使读者了解其中的细节,掌握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油气集输方案,以提高我国油气集输方面整体实力,为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体国力的提高做贡献。

关键词:油气集输;采油技术;原油集输工艺;原油脱水

油气集输,作为油田生产油气整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整体操作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油气集输主要负责的任务有四个方面:

(1)将开采出来的石油气、液混合物传输到处理站,将油气进行分离以及脱水,使原油达到国家要求标准;(2)将合格的原油通过管道输送到原油储存库进行储存;(3)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气输送到再加工车间,进行进一步的脱水,脱酸,脱氢等处理;

(4)分别把经过处理,可以使用的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给客户。由于油气集输涉及到整个油田的各户钻井,因此相较于其它环节,油气集输铺设范围广,注意部位多等诸多相关难题,因此,一个油田油气集输环节技术水平的高低,可能会直接波及到整个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和能力。下面笔者对油气集输进行相关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油气集输分类及设计原则

(一)油气集输流程分类

1.按加热方式。按加热方式可分为不加热流程、热水伴随流程、井场加热流程、蒸汽伴随流程、掺热水流程、掺稀油流程、掺活性水流程以及掺蒸汽流程。

2.按管线数目。按油井管线数目可分为单管、双管和三管集油流程。

油气工艺 篇3

关键词:油气管输工艺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自从油气储运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开始,《油气管输工艺》即作为学院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经过近1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初现成效,逐步总结出“五个基于”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法,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基于行业经历的教学队伍,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情境的教学条件。

一、课程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人才需求调研是教改的第一步,只有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本课程通过对油气储运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与一线技术人员对口交流,并邀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工参与课程改革,针对油气储运操作工,油气计量工与油气调度工等工种设置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课程设置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并遵从职业能力本位的原则,实现“两个无缝对接”,即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

在前期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对教学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基础上,打破学科章节结构,围绕知识及技能模块,设计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功能相配套情境,并最终设计出5大学习情景,即油气管道认知,等温输送,加热输送,顺序输送,天然气输送。每一个学习情景由若干项目组成,项目与项目之间体现工作任务逻辑主线,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任务与任务之间呈现平行或递进关系,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是基于工作过程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最终通过综合实训项目把各个任务联系起来,并通过综合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师资队伍——基于行业经历的教学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已成为共识。随着当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呼声的日益提高,而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工学结合”与学生“工学结合”的步调一致;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结合专业的实际,主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条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谓“引进来”,即通过人才引进、聘任兼职等方式,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所谓“走出去”,即通过现有师资的学历提升、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等途径。截至目前,主讲教师80%为双师型教师,且100%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按照“一主线多方法”模式,即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一条主线进行,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实现基于学的教,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尽可能的让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如表1),学生通过深度参与,从以前的被动灌输接收到现在的主动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真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构筑立体化考核评价方式(总评成绩=平时表现20%+考试成绩30%+技能操作40%+实训报告10%),弱化期末考试,重在过程考核。

五、实践条件——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条件

按照“校中厂,厂中校,前面是工厂,后面是教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目前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泵阀实验室,油气管输综合实训中心。与学院签订深度校企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中石油伏牛溪油库、重庆英达实业有限公司柏树湾油库、重庆大班石化有限公司大班油库等,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地演习”的大教学过程,同时,“三阶段实习”计划(大一专业认知实习,大二专业实习,大专业顶岗实习)已全面展开,基于工作情景的校内外实践条件能较好满足相关实验实训要求。截至目前,学生集输工考证通过率已达90%。

总之,高职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起点是市场需求调研,重点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与实验实训是保障条件,其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的精益求精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使精品课程成为“一流的水准,多样的示范、共享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姜大元.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9.

[2]戴士弘.職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月清.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及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85-90.

[4]马和平.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41-43.

[5]谭属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79-83.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研究 篇4

1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

油田集输工艺主要指油井产出的多相混合物在单井管线的作用下混合输至集中处理站 (也可以称之为油气集输联合站) , 在联合站内进行气液分离;把分离后的液体进行油水分离, 也可以叫做原油脱水, 脱水后的原油在站内进行稳定脱水, 之后把原油输送到矿场油库暂时的储存, 也可以直接输送到长输管道的首站, 稳定后的石油气送到轻烃回收装置开展进一步的处理, 把含油污水及泥砂从脱水混合物中脱出, 并且融入到联合站内, 并且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包括除油、杂质、脱氧等一系列环节, 达到油田回注以及环境保护的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 回注到地层或者对外排放, 气液分离中得到的天然气, 通过干燥、脱硫等相关的净化处理环节后, 再进行轻烃的回收处理, 气体可以分割成液化石油以及干气等衍生分割类产品, 干气能够输送到管道的首站, 轻质的油等产品可以直接外销。

2 油气集输流程的发展现状

2.1 原油集输工艺发展现状

原油集输主要是运用加热集输工艺, 在含蜡量高的高凝聚油田中, 集输线路上多项布站, 运用单管和双管的协调集油, 经过大站后集中处理原油, 开展联合工艺系统。因为很多大型油田的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 原油的含水量增大, 导致原油的很多特性也发生变化, 所以原油集输要朝着常温以及低温的状态发展, 并简化集输工艺流程的操作步骤[1]。

2.2 多项资源混合技术发展现状

现在生活中石油和天然气使用较为广泛, 因而长距离的油气集输也得到广泛应用, 这是一项世界前沿技术, 从80年代开始, 各国对这项工艺流程不断开发研究, 多项混合油气集输技术是和电热技术相配合, 发展中过程和流程也不断简化, 加强运输距离和运输中安全。

2.3 原油脱水工作流程发展现状

在集输中含水量比较高, 主要运用的脱水工艺有两类, 意识脱出游离水, 实行的措施由大罐的沉降和凝结脱水;二是电机脱水, 运用交直流的变电式脱水法脱水;有些原油含蜡量少, 并且凝固点比较低, 这类原油都是采用化学反应取热的脱水工艺[2]。

3 设计原则

在整个油气集输的流程中, 因为不同的油田其所蕴含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有所不同, 加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所以有不同的经济利用价值, 并有相对应的集输方案, 在对比中, 找到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设计流程, 并总结出相对应的基本原则。

油气集输流程中运用全程封闭的运输方式, 目的是尽量保证油气的送达, 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让油田中产出的油气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因为油气资源一旦接触空气就会迅速挥发, 如果不能及时的收集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加上油气资源一旦接触明火容易引发自然爆炸和其他的安全事故, 当收集结束以后, 要把收集到的油气资源加工成符合标准的原油、天然气等相关应用列产品, 迅速的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

因为矿井中的流体压力, 所以在油田施工的时候要控制整个流程系统的内部运作压力, 加大输出半径的距离, 有效的减少中转环节, 在中转中要注意细节工作流程, 防止中转的过程中出现的油气损耗。

对系统中的热量进行系统应用, 控制整个油气集输流程的温度, 在保温控制的同时, 减少运输的热耗。

在相同条件下, 运用性能比较高, 工艺以及操作流程简便的系统, 提高工作整体效率。

4 油田集输流程发展

4.1 单井集油阶段

现在油田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运用的大多数是单井集油, 因为单井的操作和加工流程比较简单, 只需要收集油气, 不用收集天然气。并且原油的加工中也只是使用沉降法进行脱水以及除沙, 在施工中属于简单工作流程, 但是这种工艺流程缺点是浪费比较大, 并且在原油加工上工艺粗糙, 浪费现较严重。

4.2 密闭集油阶段

新中国在建立后, 尤其在60年代进入到全国工业化发展大趋势中, 一些储量比较丰富的大型油田相继出现, 这些油田在开采过程中, 不断发展成封闭式为主的多种集流的综合性油气集输系统。这类系统有单管密封、井网排状, 井网米自流程。在单管输送过程中, 通过计量站和集油站进行分离、脱水等处理方式, 工作流程是把油气集中到一个环节内, 密封收集, 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但也有其弊端在脱水开放的阶段, 油气会有一定的损耗。

4.3 油气高效集输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 我国很多大型油田都进入高含水采油期, 加之世界资源能源的短缺, 能源的可再生能力较低, 所以各个油田把节能作为油田开采的重点。我国现今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节能减排, 所以油气集输工艺流程, 突出高效节能的理念, 并且我国自主研发出世界范围内的高效节能集输流程, 推动我国的油气集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5 结语

油气在不同的开采环境和阶段都有不同的伴生物存在, 所以在开采进程中要根据阶段和环境的不同, 变化集输工艺流程, 找到合适于自己的集输工艺, 完善和发展中, 让油田开采资源最大化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为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并开发和研究新型能源, 这样在发展中不受到资源和能源的限制, 提升我国在世界能源领域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薛二丽.油气集输工艺流程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12) :3-5.

油气集输节能工艺技术探讨 篇5

1 油气集输系统节能工艺技术现状

油气集输系统复杂,生产运行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油水处理的能耗较高,主要表现在设备老化能量损耗多,新的问题出现,对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较高,而现有的处理工艺及设施状况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工艺技术的改进优化。随着油田持续开采,采出液中含水率不断升高,原有的处理工艺不能满足生气需求。开发技术不断更新,特殊油气藏开发越来越多,油水性质发生变化,原有工艺技术不能适应生产需求。同时开采技术不断推广,地面集输系统的油水分离、沉降、脱水及污水处理等工艺流程难度增加。设备老化也是能耗增加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缺少相应的检修维护,另一方面部分设备是常年运行设备,无特殊情况不会停车检修,导致设备不出故障不修、不瘫痪不停产,运行效率低、能耗高;其次是油气损耗高,由于工艺技术落后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处理过程中油气挥发、损耗高,需要对落后的工艺技术升级,设备设施进行改造。

2 油气集输系统节能工艺技术进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油气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提高设备工作效率、简化工艺流程等局部的工艺技术改造,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总结起来,油气集输系统节能工艺技术经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首先是初级阶段的修修补补,主要表现在回收余热,修补“跑、冒、滴、漏”等,是一种初级的被动节能方式,节能效果有限,局限性较大,不能进行系统的节能降耗;其次是提升单个设备的节能降耗性能,如蒸发设备由双效改进为三效,改进换热器的传热效率等,这个阶段也是局部的改进阶段;最后就是现今的系统节能工程设计建造阶段,现阶段随着人们节能观念转变及环保意识增强,对油气集输系统要求越来越高,能耗低、运行维护费用少、环境污染小的理想的系统,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系统考虑、整体设计,才能使系统满足生产需求。

3 提升油气集输系统节能效果的工艺技术

我国当前各油田企业集输系统节能还不能从系统优化控制等方面提高用能环节,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设备方面,虽然单个设备能量转换和利用效率较高,但并入大型换热网络后换热效率并不理想,各油田企业现着力于开发研究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1)不加热集油及低温集油工艺技术:近年来,原油常温集输技术得到各油田的广泛重视,油井的不加热集油分为单管、双管、掺低温水和季节性不加热集油,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条件,如双管不加热可实现主、副双管同时出油,便于冬季井下作业及处理各种工程故障。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大庆等十几个油田得到大规模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热泵回收含油污水余热技术:热泵利用逆卡诺循环原理使载热工质从低温余热中吸取热量、高温放出热量的热回收装置。可将低温位热能转换成高温位热能,大庆油田采用压缩式热泵方案,胜利油田采用吸收式热泵方案,节能效果显著,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3)加热炉节能技术:在降低加热炉耗能方面首先应优先选用较为成熟的高效加热炉,其次高效燃烧器空气过剩系数大,带走的热量大,加热炉效率低,反之,燃烧不能充分燃烧,加热炉效率低,最后还要加强生产管理,合理调整空气系数,保证燃料充分,确保较高的燃料效率,多井加热炉是可以同时对3-4口气井进行加热和节流,如果井比较多,流量变化较大,温度控制比较困难,因此需研制适合不同产量气井的加热炉。

(4)油气混输技术:是今年来在海洋石油工业较为广泛提及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在油水未分离的状态下直接用混输泵经海底管道泵送到油气水处理终端进行综合处理的工艺流程,此项工艺技术单采用混输泵和混输管道就简化了油气混合物在海上的处理工艺,减少了工程的投资,缩短回报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单井采收率。

参考文献

[1]王利华.油气集输系统节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21).

[2]靳万明,马永刚.油田集输系统节能模式分析[J].科技资讯,2010,(04):367.

提高吸附-吸收工艺油气回收效率 篇6

关键词:吸附-吸收工艺,油气,回收效率

车用汽油的成分比较复杂, 主要是烷烃, 从碳四到碳十二, 以碳五到碳九为主, 其中的轻组分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油品灌装过程中, 一部分轻烃组分汽化挥发至大气中, 将油品灌装过程中挥发的油气进行回收, 不仅可以减少油品数量损失和环境污染, 还能消除安全隐患。

1. 吸附-吸收工艺简介

吸附-吸收工艺包括油气收集和油气处理两个过程:油气回收鹤管对密闭油罐中挥发油气进行收集属于收集阶段;收集的油气通过管线经气液分离罐进入吸附罐和喷淋塔, 油气经过吸附、解析和吸收属于处理阶段。

吸附-吸收工艺是利用吸附剂将油气中的烃类组份吸附在其表面, 将烃类组份与空气分离, 当吸附剂吸附饱和后通过降压解析进行再生, 利用真空泵对吸附罐抽真空, 吸附罐压力下降时吸附剂失去吸附能力 (真空度越低, 吸附剂吸附能力越差) , 此时烃类组份脱离活性炭表面, 雾状烃类组份在喷淋塔中用车用汽油进行吸收, 从而将烃类组份回收, 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2. 影响回收效率的因素

吸附剂的选用、活性炭吸附油气数量、活性炭吸附次数、活性炭温度、吸附罐真空度等因素对整个装置的回收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吸附剂的选用

本装置使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 活性炭的特性是表面积很大, 因此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与其它吸附剂相比, 它主要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因此可以吸附更多的烃类分子。②对热量的吸附强度一般要低于其它吸附剂, 因而比较容易解析, 使用的能耗也较低。③活性炭吸附法能够吸收低浓度的油气, 使油气浓度控制范围较大, 满足不同数量货位同时灌装油品。

(2) 活性炭吸附油气数量

每次活性炭吸附油气数量越少, 油气在活性炭滞留时间也就越长, 油气的吸附效果亦越高;反之, 吸附效果越低。

(3) 活性炭吸附次数

活性炭吸附率随吸附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 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吸附的油气中所生成的高分子物质在活性炭中不断蓄积, 在吸附热的作用下, 吸附物质通过化学反应, 活性炭中的有效孔隙被堵塞, 活性炭吸附表面积逐渐减少。

②吸附解析过程中不能将所有油气解析出来, 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多, 活性炭将不断聚积烃类组份, 使得活性碳吸附功能不断下降。

(4) 活性炭温度

油气进入吸附罐后, 油气中烃组分被活性炭吸附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因为在灌装过程中排放的油气体积较大, 而活性炭的导热能力比较低, 这样吸附热使热量不断蓄积致使吸附床层温度剧烈上升。吸附热对油气回收装置的不利影响有二:

①碳床温度上升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的影响是直接的, 造成吸附率下降, 直接使活性炭使用寿命缩短。20℃时活性炭的油气吸附率为34%, 活性炭在30℃时其吸附率却只有30%。②当活性炭床温度不断上升至活性炭的自燃点时, 则有发生爆炸引起火灾事故的可能。所以必须降低吸附罐进气温度, 提高活性炭床的吸附效率和安全性。

(5) 吸附罐真空度

吸附罐真空度越高,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越低, 活性炭的再生效果越好, 油气的吸附效率越高;但不能为了提高吸附效果, 将真空度一直提高, 本装置使用的真空泵运行20min可使吸附罐压力降至3KPa, 但将吸附罐压力降至2KPa需用80min, 虽然提高了吸附效果, 但吸附效率大幅降低。

3. 提高回收效率方案

(1) 油气在碳床的停留时间建议在10s以上, 本装置设定吸附罐单次吸附油气混合物为140m3, 保证回收效果的同时, 也不会影响回收速率。

(2) 定期进行深度解析, 即用真空泵对吸附罐进行长时间抽真空, 单个吸附罐深度解析时间不少于90min, 目的是为了将活性炭中聚积烃类组份全部解析, 本装置每月进行一次深度解析。

(3) 活性炭在使用前进行钝化处理, 活性炭通过48小时不间断进行吸附-再生操作, 经过钝化处理后活性炭活性降低, 在正常吸附过程中碳床不再产生较高的吸附热, 防止堵塞活性炭中的有效孔隙。

(4) 在满足生产运行的前提下, 尽可能增加真空泵运行时间, 本装置真空泵运行时间为25min。

4. 效果检查

(1) 装置回收油量统计

小组在对2016年1月-3月油气回收装置回收油量统计汇总的基础上, 将油气损失进行分类, 并绘制油气损失排列图。

小组对2017年7-9月份油气回收装置回收油量统计及柱状图如下:

从7-9月回收油量统计情况来看, 油气回收装置平均每次脱附回收油量由8.1Kg提高至13.8Kg。

(2) 装置出口油气浓度对比

2015年与2016年油气回收装置出口油气浓度检测数据对比:

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 装置出口油气浓度2016年较2015年有明显下降。

5. 存在的不足

(1) 活性炭每次吸附解析的时候, 活性炭都会大量粉化并有大量活性炭孔隙被堵塞死亡, 初期使用活性炭油气回收装置时排放的尾放均能合格达标, 但是中后期由于以上原因尾气便会超标。

(2) 活性炭其机械强度低、制造费用大、填充难度大且填充设备体积大。

(3) 装置使用真空泵等很多泵阀操控, 日常维护费用高。

(4) 只采用活性炭吸附-吸收作为油气回收方式, 装置运行的开始阶段尾气排放可以达标, 但是中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尾气排放会超标, 所以从环保角度出发需要对装置尾气浓度进行定期检测。

(5) 吸附法一般用于油气浓度较低的油气回收, 较小流量的混合气体处理, 而从油罐车回收的混合气体的由气体积分数最大可达到50%, 如果流量较大时活性炭吸附能力下降, 因此, 在无法改变装置工作的情况下, 需降低活性炭吸附油气数量。

6. 结束语

油气回收工艺是一项新兴的工艺, 现在环保要求较高, 环保达标压力较大, 油品储运企业必须认真选择适合的油气回收工艺, 吸附-吸收工艺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油气回收工艺理应得到大力推广运用。在工艺操作过程中找到装置运行的平衡点极其重要, 油品储运企业要不断探索装置的运行规律, 总结出适合本单位的操作方法, 以提高吸收效率、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黄维秋.油气回收基础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11~15.

[2]何月.石油企业油气回收实施方案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彭星来.吸附法轻烃回收系统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07.

[4]张宏, 孙禾.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系统在石油库的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4, 4 (7) :14-15.

[5]段剑锋.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系统研究[D].山东:中国石油大学.2007.

[6]黄维秋, 吕爱华, 钟璩.活性炭吸附回收高含量油气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07, 1 (2) :73-77.

油气管道悬索桥安装工艺研究 篇7

由某公司承建的油气管道悬索桥, 以受拉主缆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结构, 由塔架、管道、主缆、吊索和风索组成。;中跨300m, 高48m, 跨越点位于河流侵蚀的深切岩溶峡谷中, 标高110-150米, 水面以下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型, 在河谷跨度、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料等方面开管道架设桥梁之先河, 对今后的此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二、管桥设计论证

油气管道悬索桥从结构承载形式上看, 可类比为悬索式管道跨越。选择这一桥型, 主要基于以下共识:

1. 河道通过性。

该河流是当地主要通航河道, 悬索桥能够造得比较高, 容许各类船只在下面通过, 不会对航道造成影响;

2. 项目经济性。

采用悬索桥相对于其它桥梁结构悬索桥使用比较少的投资来跨越比较长的距离, 经济上节省管桥材料用量, 节省占地费用, 降低边坡治理费用, 减小地面植被等环境影响;

3. 施工安全性。

管道跨越位置山高坡陡, 地势险峻, 设置其它类型桥梁代价巨大, 基于提高管道的安全系数的考虑, 各结构构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并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保证跨越结构安全和管道本身安全。就管道项目整体风险而言, 主要风险来自复杂山区段线路的地质灾害及其引生的次生灾害, 而跨越结构作为关键点, 对地质灾害有足够的防御措施, 而跨越结构抗震能力很强。

三、塔架吊装计算理论

塔架高度43m, 其安装位置分别位于河两岸, 采用矩形断面桅杆式摇摆钢塔架, 采用整体吊装方式, 两台吊车抬吊, 以塔架底部为轴旋转翻起、竖立, 需要精确的数据计算支持。

塔架重心位置的确定。塔架主体在竖向几何形状为变截面左右对称结构, 横截面为矩形截面, 所以塔架主体重心位置应在塔架中轴线上。塔架重心计算须将参与吊装的所有杆件、节点板、平台、锚板全部计入。重心的竖向位置按下式计算:

塔架吊装绑扎点 (吊点) 的确定:为使塔架在吊装时能自然直立吊点须设在塔架的重心以上, 结合塔架构造, 确定塔架24936mm高处节点横撑 (侧面) 设置吊点。 (见下图)

吊点处节点加固。24936mm节点侧面横杆为φ159×8钢管, 为使塔架在吊装过程中不产生永久性变形, 将此杆易为φ273×10无缝钢管。见下图a、b

焊缝截面验算

为安全计, 仅以管端的焊缝承受荷载, 不计节点板焊缝, 焊缝所承受的剪应力为:

满足要求。

塔架临时锚固稳定计算, 不计铰支座处的临时支撑, 前缆风绳选用φ28 6×19 1700MPa钢丝绳。

单根缆风绳受力:

取安全系数:k=3.5

选用φ20 6×19 1550MPa钢丝绳作为主缆风绳。

四、缆索安装体系

缆索吊主要由主承重索、跑车、牵引系统、起重系统、工作索道、背风缆等组成。缆索吊两端锚固于锚碇预埋件上, 通过塔顶门架上的转向索鞍进行转向。 (如缆索布置平面图)

选用4根φ32mm钢丝绳作承重索, 承重索用钢丝绳夹头分别锚固于两岸塔顶钢支架上, 承重索上, 承重索使用前按规范进行预拉处理, 以消除非弹性变形。预张拉荷载不小于各索破断荷载的1/2, 保持60min, 并且要进行两次。承重索承重验算如下:

L=300 m, 矢跨比1/15, f=20m, q=1.14 k N/m, α=15°,

主跨水平力:

承重索的轴力:

选用4根Φ32钢芯钢丝绳, 其抗拉强度为1670 MPa,

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为4×0.9×568 KN=2044.8 KN, (0.9为旧绳折减系数)

安全系数K=2044.8/664=3.08>3 (符合技术规范) 。

五、结论和建议

1. 作为管道跨越的一种, 悬索桥跨越工程不仅受力明确, 而且构造简单, 可以在长输管道施工领域广泛采用;

2. 需要继续研究基于ANSYS的悬索桥静动力分析以及研究方法, 方便各类地质条件下大型桥梁设计和分析;

摘要:悬索桥, 又名吊桥 (suspension bridge) 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的缆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悬索桥的主要承力部分是桥两端的两根塔架, 在这两根塔架间的主索拉住桥的桥面。本文主要通过论证油气管道河跨越悬索桥的结构、计算理论, 对管道悬索桥施工做一系统分析。

关键词:悬索桥,缆索,管道敷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广.《涩宁兰管道八盘峡黄河悬索跨越的设计》J.油气储运.2002.21 (6) :20-23.

油气田地面工艺及技术发展 篇8

关键词:油气田,地面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引言

“十五”召开以后, 以“丛式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与“油气水三相分离”为核心的地面工程技术得到了业界的极度赞赏;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许多新鲜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一、集输工艺

1. 丛式井单干管不加热集油工艺

这项技术的基本单位是丛式井组, 通过使用单干管不加热集油的方法将井组与计量站进行连接, 将用于运输的管道深埋在冻土层, 以期达到管道可以自压集油进站的目的。这项工艺的科学依据是溶气原油具有降凝降黏的特性以及原油在低温时可以流动的特性, 此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认知里的意识形态, 实现了在井口不需加热、运输管线无需保温条件下的集油运输。这项技术的出现使站场规模的缩减与技术工艺的简化变为可能, 极大地节约了集油运输系统的投资资本, 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

2. 油气水三相分离工艺技术

在油气田的开采与收集过程中, 油气水三相分离工艺技术实现了油气集输工艺的进步, 使脱水流程密闭变为可能, 在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大罐溢流沉降工艺, 从而减少了对于油气的成本损耗与散热损耗, 进而攻克了油气水三相不易分离的历史性难题, 也在同时达到了伴生气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3. 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输油工艺

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是进行这项技术的主要设备, 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所运用的是同步回转压缩机, 它可以以任意的比例对液体和气体两种状态的流体进行输送。它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主要的配件是气缸与两个与之相切的柱形体, 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在进行通电工作的时, 电机会带动转子一起转动, 转子随即通过滑块带动气缸围绕各自的圆心转动。由此一来, 气缸与转子之间会由滑块分割成容积不断变化的吸入腔和压缩腔两个腔体, 这两个不同的腔体实现了介质被连续不断吸入与压缩排出的过程。根据它的特点可以看出, 它更适用于高气液化、高排压下的油气混输的情况。这项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通过不断地进行试验与推广, 该机组已经首次在中国的长庆油田得到应用。

4. 串型井常温集输工艺

对于石油这个行业来说, 常温集油工艺并不陌生, 因为它是一项被业界公认的较难技术, 对于常温集油来说, 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 它技术的关键所在是对于边界条件的确定。比如说, 在选择合适的常温输油方式时要根据油品的物性、含水率、井口出油温度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边界条件。经过近几年科学家们的不断思索, 本着以简化优化、节能降耗的目的, 深入研究了此项技术的界限, 已经取得了初步性的时效。

从上文可以看出, 油气田地面工艺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为中国的石油石化工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经过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发现, 中国的油气田地面工艺技术还不够系统化、成熟化, 许多的技术还要向西方的发达国家学习, 下面就主要来介绍一下未来油气田地面工艺的技术发展方向。

二、油气田地面工艺的技术发展方向

1. 集油新工艺

(1) 单管串联通球集油工艺

这是一项比较前卫的集油工艺, 它主要是应用在三次采油井中, 它的结构比较复杂, 它可以通过通球对集油管道进行清蜡工作, 进而在功能上起到了对于高浓度聚驱和三元复合驱动井的防堵防垢功能。它主要用于高寒地区, 极度地满足了对于含水率较高、粘度较大的三次采油井的集输油需求, 它在能源的节约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大大地节省了集油管道与建设的投资, 也减少了在整个生产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这是一项新型的集油工艺, 也是未来集油工艺的发展方向。

(2) 电热管集油工艺

并不是所有的油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有的油井处在边远的山区, 它的可依托性较差, 产量也比较低, 这时候就需要推广单管枝状电加热集油工艺。它所采用的是单井或多井串联进站的方式, 它的集油管道呈现枝状。所谓的电热管集油工艺就是需要在每个独立油井或丛式井场配备一个电加热器件, 用于给水油升温, 经过温控系统将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温度控制好, 进而通过自压的方式将油水压入集油站。

2. 加强科研攻关

地面工程在今后的发展工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科研攻关, 使用技术先进的工艺, 进而推动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发展。以后的工作重点是要大力开展软件计量、稳流配水、井下节流的工艺技术, 不断进行科研研究, 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二是要继续努力深化油气田的安全技术性研究, 安全是生产的重要前提, 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在以后的技术发展中要确保好油气田的安全生产管理, 利用新鲜工艺合理确定建设标准, 控制建设投资。

结语

从近几年的形势来看, 中国的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地面工程的建设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中国的油气田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全世界石油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 机遇与挑战会同时出现在中国地面工程的建设中, 新中国要在充分发挥油田以往技术工艺优势, 同时近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着眼世界、着眼未来, 全面提升油田地面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秋忙, 李庆云等.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历程回顾及成果[J].石油规划设计, 2012, 23 (3) :4-6, 39.

[2]吴树鹏, 熊化平.油田开发数据挖掘技术的实现与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的完善措施探讨 篇9

油气集输是指将分散于油田各处的油井产物加以收集、输送;将混合物分离成原油、天然气以及采出水;进行必要的净化、加工处理使其成为油田商品并向外输出的整体过程。油气集输系统主要具有三大功能:首先, 将油井采出来的油井混合物经过油气管道进行输送, 将其运送到油气处理站, 进行油气分离以及脱水, 使处理后的产品符合相关的国家质量标准;其次, 油井混合物在经过油气处理站处理后, 分离成为合格的原油通过管道输送到原油库进行储备, 而分离出的天然气则运送到天然气厂进行二次处理:脱水、脱氢、脱酸等处理深加工;最后, 将原油库中的原油、天然气站的天然气进行最后处理成为适合用户使用的产品并向外输送给相应的用户。

油气集输系统, 与油田的勘探、钻井、测井、修井以及采油等生产作业相比, 是一个涉及面广、工艺复杂的工程设施。由于其具有油田点多、线长、面广等生产特性, 以及高温高压、生产连续性强、危险系数大等特点而成为石油企业重点维护对象。加之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对油气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 迫使我国的油气开发利用加速发展, 油气集输生产也就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鉴于油气集输系统在石油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认为很大程度上, 一个油田的油气集输系统的工艺技术的先进与否, 直接影响着油田采油的整体水平, 是一个影响油田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我国油田的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现状

由于我国的油气开发起步较晚, 油气集输工艺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 我国的油气集输工艺主要表现在:

(1) 对于高含蜡高凝的原油, 主要采用的工艺有:管道加热工艺、大型油站集中处理工艺、多级布站工艺、单井集中计量以及单管、双管集油工艺等;

(2) 对于低含蜡低凝点的原油, 采用单管不加热工艺;

(3) 对于高含水原油, 主要采用两段脱水处理工艺, 即先对游离水进行脱除 (通过大罐沉降和聚结脱水) , 再进行电脱水 (通过平挂和竖挂的方式利用交直流点进行脱水) 。

3 我国油田的油气集输系统工艺存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油田建设开发的不断深入, 目前各主要产出油田均出现一系列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

(1) 油田原油进入高含水期, 油气处理设计能力与实际生产严重不匹配, 能源浪费严重, 油气处理成本高昂。

(2) 油气站储备库投产时间长, 设备老化严重, 能耗高、效率低下。

(3) 油气集输管道网络损耗严重, 输送管道腐蚀穿孔现象频繁出现, 油气损失严重, 安全隐患越来越大。

4 我国油田的油气集输系统的完善措施探讨

(1) 优化油气处理区域, 集中处理, 针对油田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处理工艺方案, 同时, 缩短处理的工艺流程, 缩减处理规模, 降低成本。将生产能力作为方案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务必强调生产能力与生产设备相匹配, 同时, 针对油田不同阶段原油含水量的特点, 制定相关的处理方案, 优化油气处理区域, 集中处理, 简化油气处理工艺流程, 缩减处理规模, 最大限度的减少能耗, 降低生产成本。

(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油气集输系统装置是油气开采的耗能大户, 其中像锅炉、加热炉、负压螺杆压缩机、外输油气泵等便是主要的耗能设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并配合当地油田的具体情况, 改造老化陈旧设备, 彻底解决设备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另外,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针对锅炉的改进方案, 在保证节能和高效的同时, 要确保其具有运行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安装方便、符合适应性强以及自控程度高等特点。在保证不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转下, 整体性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3) 选用油气混输泵, 解决输油泵气蚀问题。对油气泵进行必要的升级改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引进油气混输泵, 来解决管道的气蚀问题。

(4) 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 提高油站的自动化管理水平。由于油气集输系统中的管道以及储罐是高危设备, 日常监测必不可少。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与视频监控技术, 可以有效的提高计量的精度以及安全系数, 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同时, 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系数分析, 可以有效的规避一系列危险问题, 有效的提高油气集输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

(5) 选用高规格的耐腐蚀管材, 具体分析管道的腐蚀原因, 制定相应的防腐方案, 提高防腐性能, 最大化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随着今年来我国管材工艺技术的大力发展, 充分引进高规格防腐管材。另外, 仔细勘察分析管道所处环境类型以及腐蚀成因, 制定相应的防腐方案。对腐蚀严重、穿孔现象频繁、油气损失大、安全隐患高的油气管道网络进行重点改进更换, 同时对于未设置保温措施的管道, 进行保温设备设置配置升级, 减少管道的热量损失, 从而有效降低油气集输成本。

5 结束语

我国的油气开发使用起步较晚, 工艺技术水平有限, 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相对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油气开发的逐渐深入, 油气的开采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这也就对油气集输系统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增长, 时代的发展, 应大力发展油气集输工艺,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同时配合国内油田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进一步提高油田的整体工艺水平, 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摘要:油气集输系统是将油井中采出的石油混合物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 分离输送, 使其成为满足最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的全过程。其在石油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是油田工业整体工艺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概述了我国油气集输系统的现状以及各大油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理论分析探讨, 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为相应的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油气集输,系统,措施,工艺

参考文献

[1]丁玲.油气集输工艺技术探讨[J].技术论坛, 201, (08)

[2]孙晓群, 田甜, 朱秀姣.提高中原油气油田集输系统效率的有效做法[J].石油工程建设, 2009, (08)

[3]孙世海, 魏开华, 刘田.提高原油集输系统效率技术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3, (06)

[4]张倩, 王林平, 刘一山, 王曼, 杨会丰.陇东油田提高集输系统效率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 2011, (10)

[5]李建, 梁婷.新疆油田采油二厂提高集输系统效率技术[J].内江科技, 2005, (02) .

上一篇:体能素质训练下一篇:培养效率